一、文化让企业如此美丽(论文文献综述)
孙倩[1](2021)在《影视广告的戏剧性研究》文中指出影视广告凭借其广泛的传播效果和巨大的影响力,已经成为了目前最受广告主青睐的主流媒介形式之一。借助对视听元素的综合运用与灵活搭配,影视广告广泛传播着广告信息且倾注了广告创作者的艺术情感,名副其实地成为了既具有商业属性又具有艺术价值的特殊广告形式。随着媒介形式的不断发展变化,创作影视广告的手段也不断催化升级,大量的影视广告作品蜂拥至市场,其中不乏出现良莠不齐,同质化严重的现象。戏剧性作为戏剧艺术的重要特质则成为了影视广告被消费者关注和记忆的有效创作手段。通过戏剧性元素的加入,影视广告可以于众多泛化作品中脱颖而出,让消费者对其形成特殊记忆点,这也成为许多广告人追求影视广告戏剧性创作的重要原因。本文旨在结合影视广告和戏剧理论两大分支,对影视广告中的戏剧性表现与功能进行总结,并提出设计的若干要素。同时,通过对影视广告案例的分析,研究戏剧性加入到影视广告中产生的具体效果,并借助对不同的戏剧性元素进行分类探讨,形成从部分到整体的戏剧性设计的思考,再配合以相应的对策就影视广告的戏剧性创作提供些许启迪。本文首先围绕戏剧性展开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包括不同学说对其的探究、其具体的内涵特征以及在不同载体下戏剧性的差异三个主要方面。随后,重点探讨了戏剧性在影视广告中的特征与表现。通过对广告诉求的阐述,对创作广告的目的有了整体上的把握,再分析影视广告中的戏剧性特征,继而阐述戏剧性在其中的具体功能。随后,本文以广告案例为依托,分析不同的戏剧性元素在影视广告中的具体设计,包括戏剧性情境、戏剧性意象、戏剧性冲突、戏剧性叙事与戏剧性思维。在案例的举证中,详细论述了戏剧性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并提出应以整体的眼光对戏剧性元素加以运用。最后对当前戏剧性在影视广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对未来影视广告的戏剧性设计提出了构想与展望。
胡盾[2](2020)在《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且,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矿产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富集区的生态建设,对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关键引领、示范作用。本论文以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基础,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对矿产资源富集区的内涵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做了总结,实事求是地剖析了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路径、措施和对策。本论文的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思路、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等内容。研究的重点是分析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同时探讨了其整体原则与实施路径。本论文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方面有所创新,在研究视角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与西方文化的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宏观审视。在研究思路方面,本论文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目标相一致原则及“五化协同”推进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和谐性。本论文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介绍了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和资源借鉴。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概括了做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和制度建设的作用、重视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方法等经验;指出了生态承载力脆弱、产业结构失衡、矿产资源生态价值被遮蔽、生态文明意识缺失等方面问题。造成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矿产资源富集区的生态保护法律不完善、急功近利的追赶发展模式、环境责任意识薄弱淡化、利益主体多元的生态矛盾等方面进行阐发。矿产资源的生态利益是一种间接利益和公共利益,在追求经济和物质利益过程中,生态利益被放到了次要的地位,生态利益与其他诸利益产生了冲突,这是利益分化产生的深层生态矛盾。基于以上原因,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要遵守以下原则与路径。首先,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处理好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化”协同发展的关系。其次,要以绿色发展保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完整性,以科技创新维护其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制度完善保障其生态系统稳定性,以观念更新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以利益整合守护其生态体系的和谐性。从而构建资源节约、清洁低碳的和谐生态系统,打造同生共兴、环境友好的和谐天人关系,推进素质提升、身心康健的和谐主体发展。应当指出的是,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和经验,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目标,推动疫情后绿色复苏,构建“尊崇自然、清洁美丽”的“生态文明共同体”。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追求崇尚自然、天人和谐、健康科学、丰富自我的美好生活需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王旭[3](2020)在《内蒙古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确立绿色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绿色发展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反对盲目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现象。绿色发展方式不仅仅是针对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的,而且也是针对全世界共同的生活环境状态下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的内容不只是包含现阶段我国的发展形式,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化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内容。绿色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和我国传统的生态理念,吸取其中的精华并且与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因此,绿色发展理念为全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内蒙古自然资源丰富,但独特的地理及气候特征,决定了内蒙古的生态环境脆弱,又由于内蒙古地处伟大祖国的北部边疆,决定了内蒙古是我国北疆的生态安全屏障。因此,内蒙古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摒弃靠无计划、无节制的掠夺资源式的发展方式,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放弃高污染、高消耗的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之路,需要接受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但是在内蒙古的绿色发展道路与实践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难,比如对绿色发展的认识程度不到位、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需要进一步的强化、技术创新也面临着很多困难、法律内容不完善。解决绿色发展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需要不断加强大众的绿色发展教育,加强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加强绿色发展的创新技术支持,营造绿色文化,推进绿色发展道路在内蒙古地区的发展实施。
徐倩[4](2020)在《D牌美妆网络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手机的智能“进化”,网购群体呈井喷式增长,新时代造就新经济,人们的网购方式逐渐进入“互联网+新时代+宅经济”时期,线上购物的频率已经远远超过线下,购物的渠道也变得越来越多,除了应用较为广泛、知晓率较高的淘宝、京东、小红书等营销平台,微博、微信的影响力也是“微力无穷”,更是有近几年来火爆全网的视频直播、短视频社交软件等,也纷纷利用其巨大的用户点击量和“面对面”互动交流的宣传优势,逐渐成为企业营销产品的必选销售平台。具有多样化、节奏快、直观化、用户交流互动等优势的网络营销给美妆企业送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它打破人们传统的在门店购买,完全依靠销售员推荐,不能同时对不同的产品进行比对分析的缺点;二是它有来自五湖四海亲自使用过的用户评价为依托,产品信任度较高,因此美妆市场在网络营销现状下,销售规模逐年递增,也正是因为美妆的迅速发展,国际品牌和国内品牌纷纷开始争夺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来看,国际品牌仍然占主导地位,国内品牌相对分散,国内美妆企业面临诸多严峻地挑战。同时,由于网络的普及,化妆品的生产技术和销售价格更加透明,不同生产企业、不同品牌的美妆产品在消费者心中似乎变得大同小异,国外的美妆一直较我国发达,很多大型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地位是牢不可破的,面对国外大牌美妆对中国美妆事业的巨大冲击,中国美妆要想生存和发展生存和发展,甚至超越国外美妆品牌,打造属于我们自己国民美妆文化的品牌,就必须加快转变营销理念,积极适应市场变化、了解消费者心理,发挥现代新媒体营销的特点,建立自己的优势地位,形成自己的国民文化特色,才能刷新国货美妆形象,获得消费者的点赞。本文以国民美妆产品D品牌美妆为例,利用SWOT分析法深入剖析D牌美妆企业营销存在问题和不足,并运用4P理论针对性地提出适合D牌美妆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可行性优化建议,目的是为该企业解决当前营销的实际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并根据分析结果,立足国民文化理念,结合目前我国网络营销的发展趋势为D牌美妆企业网络营销明确策略方向。本文主要分为五大章节,第一章是导论:其内容包含文章开题的背景以及探讨学习的意义,同时,也说明了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文章的整体框架。第二章是相关理论综合性描述,主要是对社交网络营销理论以及新媒体营销理论进行概述;第三部分阐述D牌美妆企业的基本情况及网络营销现状,并运用SWOT分析法对D牌美妆网络营销环境进行详细分析,然后进一步阐述D牌美妆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第四部分D牌美妆网络营销的策略体系优化建议,主要运用4P理论,分别从产品服务、价格体系、网络营销渠道及品牌宣传等四个方面提出适合D牌美妆网络营销渠道的策略优化建议,同时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优化策略保障措施;第五部分主要对本文进行总结,得出结论并分析不足,以及对企业的未来进行展望。
周莹[5](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指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李思彤[6](2020)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的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同时雾霾天气多发、土壤中存在大量的白色垃圾、水体中含有大量有害化学物质等问题较为突出,而企业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三废”对环境的摧残,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强调了生态文明方面的建设。并且在2018年5月18日,召开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由此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1),这一思想的重点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环境治理中,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在此背景下,企业不仅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而且还是保护环境的主体,这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生态责任,所以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企业的生态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确立,不仅能够解决当下中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对企业生态文化进行研究。本文通过一些数据及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得知我国企业的生态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通过某些案例也可以看出我国部分企业的生态文化建设依旧存在一些问题,而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生态文化知识缺乏教育、生态管理监督执行力度不到位、企业对生态技术革新不够重视、企业物质文化与生态思想相脱离。因此,本文需要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从普及企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知识、实行最严格的企业生态管理监督制度、加强企业低碳循环技术革新、构建企业普惠民生的物质文化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的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研究,不仅为部分企业的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建议,也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相关决策参考。
陈珂[7](2020)在《ZCSF企业新媒体运营策略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在新媒体环境下,自媒体高度发达,参与内容生产、信息传播和评价的门槛大幅度降低,“企业即媒体”的观念也深入人心。企业通过创办自媒体平台,不在受限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而是形成企业独立发声的企业新媒体,这已经是当下企业品牌传播、新媒体竞争的显着特点,也是企业开展信息和品牌传播的重要载体。企业新媒体的发展水平,与企业在产品的研发、制造和经营水平难以匹配,最终导致企业品牌形象水平难以获得本质提升。作为CRRC的下属企业,ZCSF在中国高铁腾飞的契机之下,品牌传播的需求十分强烈。“高铁四方”微信公众号作为ZCSF的企业新媒体矩阵核心,塑造出企业的高端形象,让社会各界通过新媒体平台对企业有了深入了解。本文以ZCSF企业新媒体运营作为研究对象,以该企业官微“高铁四方”的运营维护作为切入点,围绕企业新媒体运营所遇到的问题及企业发展对品牌传播的需求,深入分析企业新媒体矩阵的构架、管理功能和运营特点,通过亲身参与运营、问卷调查、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式,总结ZCSF企业新媒体的运营优势,同时也寻找其与国内知名企业新媒体之间的差距,发现了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研究发现,ZCSF的企业新媒体运营过于传统保守,在媒体定位、渠道覆盖、传播频率、内部管理和互动传播方面,缺乏足够的活力,不利于企业品牌的新媒体传播水平升级,制约“大国重器”品牌形象的进一步提升。针对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和优秀同类媒体的成功经验,深入剖析ZCSF企业新媒体的运营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建议通过重塑运营理念、升级运营团队或引入外部运营团队、加强线上线下互动等方式的探索实践,为ZCSF企业新媒体下一步的运营转型寻求更大的机遇。ZCSF企业新媒体所面临的问题,在国内企业的新媒体运营中,存在一定的共性,因此文本的研究对其他企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琼[8](2019)在《从企业自由走向企业社会责任》文中指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学界探讨颇多,早已成为老生常谈。然而,尽管它在理论上已经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从现实中“假疫苗”、“伪造健康蛋”等等层出不穷的社会现象来看,它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为什么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在理论界已经成为老生常谈之后,在现实中依然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呢?由此可以推测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探讨可能存在一定缺陷。众多文献研究表明:长期以来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探讨大多局限于从责任的角度来分析,从道德上来要求企业应该如何行动,尽管这的确十分必要,但是,这却未能从权利的角度来思考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问题。若是在权利与责任原本相互对应、不可分割的情况下,回避权利来探讨责任一定会使有些问题模糊不清,从而无法真正解决责任履行的困境。企业与人一样,在其所拥有权利中,最为重要的是自由权利,那么就有必要从企业自由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来探讨如何促进企业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一旦把企业的自由权利纳入到探讨的视野,就不难发现企业自由的外部约束(广义)一定会影响到企业的自由,并且进一步影响到企业如何进行道德行为选择从而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这使得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探讨的触角进一步深入到“制度”这一更为核心的领域。因此,有必要在以“企业自由”为中心的基础之上,围绕“‘企业的外部约束’——‘企业自由’——‘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履行’”的基本结构和动态关系来探讨如何解决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困境,增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性。通过大致介绍了研究课题的缘起后,论文围绕研究课题对企业自由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通过指出了这些研究对研究选题的启发之点以及尚存在的不足之处,进一步突出了研究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在对相关研究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论文从企业自由的主体、约束(狭义)、边界及实现路径等四个要素对企业自由进行了探索,并从这四个方面来界定企业自由;同时论文还从企业社会责任的主体、客体、范围以及内容等四个方面对责任进行了分析,并从这四个方面界定了企业社会责任。基于自由权利与责任的相对关系,论文对企业自由与企业社会责任二者关系进行了探讨。在对企业自由与企业社会责任二者关系的探讨中发现,企业自由的缺失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非常有意义,尤其从企业生产性、契约性以及道德性的本质出发进行分析更加突出企业自由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论文接着对我国企业自由缺失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追寻企业自由缺失的原因。由于从企业自由的主体、约束、边界以及实现路径等四个要素界定了企业自由,随之也从这四个要素分析了我国企业自由缺失的现状;所以,论文也从企业自由的外部约束(广义)出发,重点围绕产权制度、行政干预、政府角色、市场环境四个方面分析了企业自由缺失的原因。此外,在分析企业自由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之后,必须重视企业自由的缺失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虽然我国政府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明确在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但从我国现实问题来看,还有更多地提升空间。由企业自由的约束、边界以及实现路径这三个要素所形成的企业外部约束条件,使企业主体在受到外部约束下的束缚状态体现了企业自由实现程度,体现了从企业自身体验和外部环境出发的企业自由感。而我国的市场化程度则很好地体现了企业自由完善程度,于是结合我国不同地区市场化程度指数与上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这一分析对企业自由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有力地论证,强调在合理约束条件下的企业自由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问题,突出了企业自由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意义。论文经过围绕企业自由缺失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在合理约束条件下的企业自由能更好地促进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水平。要促进企业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就应该结合企业自由的四个要素,从深化产权制度建设、推进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角色以及发展市场经济等四个方面来积极探索,实现如何通过扩大企业自由来促进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目标。通过企业的战略行为选择过程可以实现从企业自由走向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选择,因此,有必要将企业自由与企业社会责任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因此,在对自由与责任二者及其关系分析基础上,最后论证了企业在合理约束条件下如何自由选择从而实现从企业自由到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转变,为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寻找动力源泉,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社会,服务于人们美好幸福生活的终极目标。
旦知草[9](2019)在《甘南藏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责任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认为人是一切实践活动的主体,在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过程中人处于主导方面。引发当今生态环境危机的是人类活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仍是人类自身。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和政府提出的应对和解决生态危机的战略策略,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主体不可缺位,只有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承担起本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才能更好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历史决定甘南藏区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政府、企业、藏传寺院和公民多元责任主体共同建设生态甘南。本文基于甘南藏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生态责任定位,通过对主体责任意识、责任能力、责任行为等责任体系的研究,特别是对主体责任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透析,提出应对解决问题的措施,为甘南藏区生态文明建设拓展了新思路。本文分为以下五章的内容:第1章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形成论文研究的架构内容。第2章相关概念释义及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首先从甘南藏区地理环境、人文情况和生态现状等方面对甘南藏区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概述。然后对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分类、主体责任等相关概念进行诠释。最后阐述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即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体理论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第3章甘南藏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责任内容阐释。本章系统归纳概括了甘南藏区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企业、寺院和公民各主体的具体责任内容。政府主体应承担生态执政理念与价值目标引领之责、制定生态法律法规和行政政策之责及推动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之责;企业主体应负有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之责、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责及保护与修复甘南生态环境之责;藏传寺院主体应担当继承和弘扬宗教生态文化之责、引导僧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之责及适应并助力相关部门共建生态文明之责;公民主体应具有树立生态文明价值理念之责、维护自身生态权利之责及监督生态文明建设之责。第4章甘南藏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责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本章对甘南藏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责任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进行系统深入分析,主要包括政府主体责任不给力;企业主体责任不到位;藏传寺院主体责任缺位;公民主体责任缺失。第5章加强甘南藏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责任的对策思考。本章针对上一章甘南藏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责任存在问题的分析,从甘南藏区生态文明建设四类主体的责任意识、责任能力以及责任行为等方面提出加强主体责任建设的对策思考。
李冉[10](2019)在《“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伦理路径思考》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美丽中国”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专门阐述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本文在梳理“美丽中国”建设与生态伦理关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美丽中国”建设中现存的生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伦理路径,希望能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探讨“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伦理路径,有利于在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指导下建设“美丽中国”,有利于建立健全“美丽中国”建设的相关制度和政策。“美丽中国”建设需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观、树立全球整体生态安全观和环境保护观、构建新型生态伦理关系。目前,“美丽中国”建设中还存在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等生态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技术根源、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和文化根源。“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在坚持公平原则、和谐原则、理性原则、系统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等科学的生态伦理原则基础上,整合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和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市场化和多元化的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环境监管制度、健全生态宣传教育制度,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培养公民的生态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加强对公民的环保教育、提高公民的生态伦理意识、强化企业生态责任意识。
二、文化让企业如此美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化让企业如此美丽(论文提纲范文)
(1)影视广告的戏剧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戏剧性概念及内涵特征 |
第一节 戏剧性研究概述 |
一、国外戏剧性研究概述 |
二、国内戏剧性研究概述 |
第二节 戏剧性的内涵特征 |
一、戏剧性概念的内涵界定 |
二、戏剧性的内涵特征 |
第三节 戏剧性的载体差异 |
一、戏剧性与媒介载体 |
二、不同载体的戏剧性 |
第二章 影视广告的戏剧性表现 |
第一节 广告诉求与戏剧性表达 |
一、广告诉求的基本内涵 |
二、广告诉求的基本特征 |
三、广告诉求与戏剧性表达 |
第二节 影视艺术的戏剧性 |
一、戏剧性是影视艺术的基本特性 |
二、影视艺术戏剧性具有共同特征 |
(一)影视艺术戏剧性具有综合性 |
(二)影视艺术戏剧性具有自由性 |
(三)影视艺术戏剧性具有开放性 |
(四)影视艺术戏剧性具有个性化 |
第三节 影视广告的戏剧性特征 |
一、影视广告需要戏剧性支持 |
二、影视广告的戏剧性特征 |
(一)戏剧性设计的营利性、目的性 |
(二)戏剧性符号的生活化、具象化 |
(三)戏剧性效果的直观化、冲击感 |
(四)戏剧性结构的集中性、直白性 |
第三章 影视广告的戏剧性功能 |
第一节 戏剧性展现产品特征 |
第二节 戏剧性传达产品理念 |
第三节 戏剧性符合受众接受心理 |
第四节 戏剧性助力企业形象塑造 |
第四章 影视广告的戏剧性设计 |
第一节 影视广告的戏剧性情境设计 |
一、主观情境与客观情境 |
二、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 |
第二节 影视广告的戏剧性意象设计 |
一、直接意象与间接意象 |
二、整体意象与具体意象 |
第三节 影视广告的戏剧性冲突设计 |
一、内容冲突的表里之间——由事件到主题 |
二、效果冲突的内外转化——由刺激到反应 |
第四节 影视广告的戏剧性叙事设计 |
一、利用叙事情节突出广告诉求 |
二、利用叙事主题满足广告诉求 |
第五节 影视广告的戏剧性思维表达 |
一、戏剧性思维与品牌形象 |
二、戏剧性思维与广告创意 |
三、戏剧性思维与广告媒介 |
第五章 问题讨论与研究总结 |
第一节 存在问题 |
第二节 研究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2)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动态评析 |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一)主要内容 |
(二)创新点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第一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
1.1 生态文明的概念 |
1.1.1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
1.1.2 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
1.1.3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 |
1.2 生态文明的特征 |
1.2.1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1.2.2 人与人的和谐全面发展 |
1.2.3 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1.3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 |
1.3.1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 |
1.3.2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 |
1.3.3 西方文化的生态文明思想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问题 |
2.1 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概述 |
2.1.1 矿产资源富集区内涵 |
2.1.2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的概况 |
2.1.3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历程 |
2.2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 |
2.2.1 做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 |
2.2.2 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
2.2.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
2.2.4 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和制度建设的作用 |
2.2.5 重视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方法 |
2.3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
2.3.1 生态承载力脆弱 |
2.3.2 产业结构失衡 |
2.3.3 矿产资源生态价值被遮蔽 |
2.3.4 生态文明意识缺失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
3.1 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 |
3.1.1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不健全 |
3.1.2 环境保护法律覆盖领域存在漏洞 |
3.1.3 保护生态环境的激励机制落实不到位 |
3.2 急功近利的赶超发展模式 |
3.2.1 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存在矛盾 |
3.2.2 经济结构不合理 |
3.3 环境责任意识薄弱淡化 |
3.3.1 环境责任意识有待提高 |
3.3.2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 |
3.3.3 对“自然”的认知存在偏差 |
3.4 利益主体多元的生态矛盾 |
3.4.1 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 |
3.4.2 环境保护与利益分化之间的矛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与路径 |
4.1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原则 |
4.1.1 保持与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目标相一致 |
4.1.2 “五化协同”推进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 |
4.2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路径 |
4.2.1 以绿色发展保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完整性 |
4.2.2 以科技创新维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多样性 |
4.2.3 以制度完善保障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稳定性 |
4.2.4 以观念更新保持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可持续性 |
4.2.5 以利益整合守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和谐性 |
4.3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 |
4.3.1 构建资源节约、清洁低碳的和谐生态系统 |
4.3.2 打造同生共兴、环境友好的和谐天人关系 |
4.3.3 推进素质提升、身心康健的和谐主体发展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内蒙古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目的 |
(三)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三) 小结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绿色发展及其必要性 |
一、绿色发展 |
(一) 绿色发展 |
(二) 绿色发展理念 |
二、绿色发展的必要性 |
(一)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
(二) 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之策 |
(三)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由之路 |
第二章 绿色发展的理论概述 |
一、绿色发展的理论渊源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 |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 |
(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
(四) 国外的绿色发展观念 |
二、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 |
(一)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
(二) “两山论” |
(三) 绿色发展是发展观上的一场革命 |
第三章 内蒙古绿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一、内蒙古绿色发展取得的成绩与不足 |
(一) 内蒙古绿色发展取得的成绩 |
(二) 内蒙古绿色发展的不足之处 |
二、内蒙古地区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绿色发展的认识不够深刻 |
(二) 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不到位 |
(三) 绿色发展的相关技术应用不充分 |
(四) 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执法过程困难 |
第四章 内蒙古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
一、加强绿色发展教育和宣传 |
二、加大绿色发展政策的支持力度 |
三、加强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持力度 |
四、推进绿色发展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
五、营造绿色文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关于绿色发展认识的调查问卷 |
(4)D牌美妆网络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美妆网络营销的现状研究 |
1.2.2 网络营销方面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创新点 |
1.4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
1.4.1 基本思路 |
1.4.2 基本框架 |
1.5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5.1 调查法 |
1.5.2 文献研究法 |
1.5.3 案例研究法 |
2 理论基础 |
2.1 社交网络营销理论 |
2.2 新媒体营销理论 |
3 D牌美妆网络营销现状 |
3.1 D牌美妆公司情况介绍 |
3.1.1 D牌美妆企业发展现状 |
3.1.2 D牌美妆企业品牌定位 |
3.1.3 D牌美妆产品网络营销现状 |
3.2 D牌美妆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
3.2.1 美妆产品信息服务覆盖面窄 |
3.2.2 网络营销平台功能不完善 |
3.2.3 网络营销渠道策略水平不高 |
3.2.4 物流配送不能充分满足代理商需求 |
3.2.5 网络营销内部激励机制不充分 |
3.3 D牌美妆网络营销问题产生的原因 |
3.3.1 企业顶层网络营销推广理念滞后 |
3.3.2 企业网络科技研发团队实力不强 |
3.3.3 缺乏完整有效的产品信息服务体系 |
3.3.4 物流体系有待完善和加强 |
3.3.5 企业未形成-套科学有效的内部激励办法 |
3.4 D牌美妆网络营销环境分析 |
3.4.1 优势分析(S) |
3.4.2 劣势分析(W) |
3.4.3 潜在机会分析(O) |
3.4.4 潜在威胁分析(T) |
4 D牌美妆网络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4.1 产品策略 |
4.1.1 产品组合策略 |
4.1.2 产品APP策略 |
4.1.3 产品公众号信息策略 |
4.1.4 品牌塑造策略 |
4.1.5 新产品研发策略 |
4.2 价格组合策略 |
4.2.1 线上与线下价格区分策略 |
4.2.2 组合定价策略 |
4.3 网络营销渠道策略 |
4.3.1 建设五力合一营销网站 |
4.3.2 社交网络组合营销 |
4.4 网络宣传策略 |
4.4.1 网络广告宣传策略 |
4.4.2 虚拟社区策略 |
4.4.3 软文营销策略 |
4.4.4 口碑营销策略 |
4.4.5 借力营销策略 |
4.5 网络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
4.5.1 植入国民企业文化理念 |
4.5.2 优化企业内部激励机制 |
4.5.3 建立稳定可靠的科技团队 |
4.5.4 完善物流配送服务体系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的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4 企业生态文化理论概述 |
1.4.1 企业生态文化内涵 |
1.4.2 企业生态文化特征 |
1.4.3 企业生态文化结构 |
1.4.4 企业生态文化功能 |
第二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述 |
2.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 |
2.1.1 中国传统的生态文明思想 |
2.1.2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 |
2.1.3 中国历届领导人的生态文明思想 |
2.1.4 世界各国的生态文明思想 |
2.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2.2.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孕育 |
2.2.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 |
2.2.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初步形成 |
2.2.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确立 |
2.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 |
2.3.1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2.3.2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
2.3.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2.3.4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
第三章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我国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
3.1 企业生态文明意识显着提高 |
3.1.1 企业生态环保意识加强 |
3.1.2 企业生态社会责任意识提升 |
3.1.3 企业环境保护法律意识提高 |
3.2 企业环境管理制度日臻健全 |
3.2.1 企业生态规章制度有所完善 |
3.2.2 企业形成环境标准化管理 |
3.3 企业领导及员工自身行为得到改善 |
3.3.1 企业领导起到环保带头作用 |
3.3.2 企业模范员工起到环保示范作用 |
3.3.3 企业员工环保积极性提高 |
3.4 企业环境及产品包装趋向生态化 |
3.4.1 企业环境不断美化 |
3.4.2 企业更注重产品包装的环保性 |
第四章 我国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我国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4.1.1 企业职工的生态文化知识不够系统全面 |
4.1.2 企业生态规章制度失灵 |
4.1.3 企业生态技术落后 |
4.1.4 企业生态文化的物质层建设不足 |
4.2 我国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企业生态文化知识缺乏教育 |
4.2.2 企业生态管理监督执行力度不到位 |
4.2.3 企业对生态技术革新不够重视 |
4.2.4 企业物质文化与生态思想相脱离 |
第五章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加强我国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对策 |
5.1 普及企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知识 |
5.1.1 企业领导加强对生态文化知识的学习 |
5.1.2 加强企业员工生态文化知识的教育 |
5.2 实行最严格的企业生态管理监督制度 |
5.2.1 加强企业生态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 |
5.2.2 加强对员工生态行为的管理与监督 |
5.3 加强企业低碳循环技术革新建设 |
5.3.1 企业领导加大对生态技术革新的支持 |
5.3.2 提升企业员工对生态技术革新的积极性 |
5.4 构建企业普惠民生的物质文化 |
5.4.1 改良企业清洁生产方法 |
5.4.2 加大对绿色健康产品生产投入 |
5.4.3 加强企业绿色生态形象的塑造及宣传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
(7)ZCSF企业新媒体运营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述 |
1.3 本文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二章 企业新媒体和品牌传播相关理论 |
2.1 企业新媒体相关理论 |
2.1.1 新媒体的概念和分类 |
2.1.2 企业新媒体的概念和分类 |
2.1.3 企业新媒体的受众目标 |
2.2 品牌传播相关理论 |
2.2.1 品牌和品牌传播的概念 |
2.2.2 企业新媒体的品牌传播特点 |
2.2.3 品牌共鸣金字塔模型 |
第三章 ZCSF企业新媒体运营现状分析 |
3.1 ZCSF基本情况 |
3.2 ZCSF企业新媒体的管理功能 |
3.2.1 企业新媒体是ZCSF文化落地的重要平台 |
3.2.2 企业新媒体是ZCSF品牌形象塑造和外宣的重要渠道 |
3.2.3 企业新媒体为市场营销搭建新平台 |
3.2.4 企业新媒体为危机公关开辟发声渠道 |
3.3 ZCSF企业新媒体基本情况 |
3.3.1 ZCSF企业新媒体矩阵 |
3.3.2 “高铁四方”微信公众号基本情况 |
3.3.3 官微“高铁四方”的受众目标 |
3.3.4 CRRC企业新媒体的竞争环境 |
3.4 ZCSF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策略 |
3.4.1 ZCSF企业新媒体的运营主体 |
3.4.2 ZCSF企业新媒体的运营优势 |
第四章 ZCSF企业新媒体运营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4.1 ZCSF企业新媒体网络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4.1.1 网络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4.1.2 “高铁四方”微信公众号用户画像 |
4.2 ZCSF企业新媒体运营存在的问题 |
4.2.1 官微关注度高,但粉丝阅读频率低 |
4.2.2 企业新媒体缺乏互动性 |
4.2.3 受众对企业新媒体的满意度偏低 |
4.3 ZCSF企业新媒体运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内容吸引力弱,过度倾向于产品技术专业领域 |
4.3.2 新媒体平台推送频率较低 |
4.3.3 企业新媒体覆盖面窄、矩阵内缺乏互动 |
4.3.4 缺乏与受众之间的有效互动 |
4.3.5 新媒体平台注册主体存在漏洞 |
第五章 国内知名企业新媒体的运营经验研究 |
5.1 “海尔”企业新媒体矩阵 |
5.1.1 “海尔”企业新媒体概述 |
5.1.2 “海尔”企业新媒体的运营经验 |
5.2 “滴滴出行”企业新媒体矩阵 |
5.2.1 “滴滴出行”企业新媒体概述 |
5.2.2 “滴滴出行”的新媒体运营经验 |
第六章 ZCSF企业新媒体运营策略的优化建议 |
6.1 内容优化:明确新媒体定位,打造高质量内容 |
6.2 平台管理:升级管理水平,拓展企业新媒体传播渠道 |
6.3 技术应用:优化官微自定义菜单,丰富平台功能 |
6.4 营销手段:善用KOL营销,增强企业新媒体号召力 |
6.5 矩阵同频:企业新媒体加强互动,形成矩阵规模效应 |
6.6 策划活动:加强粉丝互动,打造企业新媒体社群生态 |
6.7 国际传播:加强海外品牌传播,传递“中国好声音”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附录:ZCSF企业新媒体问卷调查 |
(8)从企业自由走向企业社会责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对象 |
三、研究问题相关说明 |
第二节 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企业自由研究现状 |
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 |
二、本文的研究内容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点及不足之处 |
一、本文的创新之点 |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企业自由、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关系 |
第一节 自由、责任及其关系 |
一、何谓自由? |
二、何谓责任? |
三、自由与责任的关系 |
第二节 企业自由、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关系 |
一、何谓企业自由? |
二、何谓企业社会责任? |
三、企业自由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 |
第三章 我国企业自由缺失的分析 |
第一节 企业自由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
一、从企业生产性看企业自由的重要性 |
二、从企业契约性看企业自由的重要性 |
三、从企业道德性看企业自由的重要性 |
第二节 我国企业自由缺失的现状 |
一、从企业自由的主体来分析企业自由缺失的现状 |
二、从企业自由的约束来分析企业自由缺失的现状 |
三、从企业自由的边界来分析企业自由缺失的现状 |
四、从企业自由的实现路径来分析企业自由缺失的现状 |
第三节 我国企业自由缺失的原因 |
一、企业产权制度影响企业自由主体的自主行为能力 |
二、过度的行政干预导致企业自由缺乏合理的约束 |
三、政府角色不明引起企业自由边界模糊不清 |
四、市场经济不完善使企业自由缺少实现路径 |
第四章 我国企业自由缺失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影响及论证 |
第一节 我国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明确 |
第二节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现状分析 |
第三节 我国企业自由缺失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影响的理论分析 |
一、企业自由缺失导致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自主意识淡薄 |
二、企业自由缺失造成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客体对象不明 |
三、企业自由缺失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履行范围模糊不清 |
四、企业自由缺失影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应有的经济实力 |
第四节 我国企业自由缺失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企业自由感:市场化程度体现企业自由完善程度 |
二、我国企业自由缺失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五节 “企业自由缺失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影响及论证”的启示 |
第五章 通过完善企业自由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 |
第一节 完善企业自由的四种途径 |
一、深化产权改革——提高企业主体的自主行为能力 |
二、推进制度改革——形成企业自由的合理约束 |
三、转变政府角色——明确企业自由的清晰边界 |
四、发展市场经济——增加企业自由的实现路径 |
第二节 通过扩大企业自由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
一、自由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基础 |
二、让自由的企业更好地服务于人的美好生活 |
参考文献 |
(一)英文文献 |
(二)中文文献 |
致谢 |
(9)甘南藏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释义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甘南藏区生态环境概述 |
2.1.1 甘南藏区地理环境 |
2.1.2 甘南藏区人文情况 |
2.1.3 甘南藏区生态现状 |
2.2 相关概念释义 |
2.2.1 生态文明建设 |
2.2.2 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责任 |
2.2.3 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分类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 |
2.3.2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体理论 |
2.3.3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
第3章 甘南藏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责任内容阐释 |
3.1 甘南藏区生态文明建设政府主体责任 |
3.1.1 具有生态执政理念与价值目标引领之责 |
3.1.2 担负制定生态法律法规和行政政策之责 |
3.1.3 负有推动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之责 |
3.2 甘南藏区生态文明建设企业主体责任 |
3.2.1 承担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之责 |
3.2.2 具有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责 |
3.2.3 负有保护与修复甘南生态环境之责 |
3.3 甘南藏区生态文明建设藏传寺院主体责任 |
3.3.1 继承和弘扬宗教生态文化之责 |
3.3.2 引导僧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之责 |
3.3.3 适应并助力相关部门共建生态文明之责 |
3.4 甘南藏区生态文明建设公民主体责任 |
3.4.1 树立生态文明价值理念之责 |
3.4.2 维护自身生态权利之责 |
3.4.3 监督生态文明建设之责 |
第4章 甘南藏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责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甘南藏区生态文明建设政府主体责任不给力 |
4.1.1 生态文明建设方针政策欠缺地方特色 |
4.1.2 领导干部生态主体地位模糊 |
4.1.3 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管理不到位 |
4.2 甘南藏区生态文明建设企业主体责任不到位 |
4.2.1 对生态环境现状的认识不足 |
4.2.2 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感不强 |
4.2.3 企业内部生态文明建设行动不力 |
4.3 甘南藏区生态文明建设藏传寺院主体责任缺位 |
4.3.1 生态文明建设中自身主体意识不强 |
4.3.2 宗教生态文化建设创新不足 |
4.3.3 对僧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带动不够 |
4.4 甘南藏区生态文明建设公民主体责任缺失 |
4.4.1 缺乏对生态环境严峻现状的理性认识 |
4.4.2 缺乏遵守生态法规制度的自觉性 |
4.4.3 缺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行动 |
第5章 加强甘南藏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责任的对策思考 |
5.1 加强甘南藏区生态文明建设政府主体责任的对策思考 |
5.1.1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方针政策的地方性 |
5.1.2 完善干部生态责任制度 |
5.1.3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机制 |
5.2 加强甘南藏区生态文明建设企业主体责任的对策思考 |
5.2.1 强化企业主体生态甘南建设的责任意识 |
5.2.2 认清甘南藏区严峻的生态环境现状 |
5.2.3 加强民族地区企业传统制度创新 |
5.3 加强甘南藏区生态文明建设藏传寺院主体责任的对策思考 |
5.3.1 加强藏传佛教生态思想化育职责 |
5.3.2 加强宗教上层人士建设生态甘南的统摄力 |
5.3.3 加强甘南州政府与宗教系统的互动协同 |
5.4 加强甘南藏区生态文明建设公民主体责任的对策思考 |
5.4.1 加强甘南藏区公民主体生态责任意识 |
5.4.2 培育严格遵守生态法规制度的自觉性 |
5.4.3 促进农牧民投入生态建设的自觉行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伦理路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生态伦理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价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文章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美丽中国”建设与生态伦理的关系 |
2.1 “美丽中国”建设概述 |
2.1.1 “美丽中国”建设提出的背景 |
2.1.2 “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涵 |
2.1.3 “美丽中国”建设的意义 |
2.2 生态伦理概述 |
2.2.1 生态伦理的兴起 |
2.2.2 生态伦理的概念 |
2.2.3 生态伦理的主要内容 |
2.3 “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伦理要求 |
2.3.1 “美丽中国”建设需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观 |
2.3.2 “美丽中国”建设需要树立全球整体生态安全观和环境保护观 |
2.3.3 “美丽中国”建设需要构建新型生态伦理关系 |
第3章 “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 |
3.1 “美丽中国”建设中的主要生态问题 |
3.1.1 大气污染 |
3.1.2 水污染 |
3.1.3 土壤污染 |
3.1.4 农业面源污染 |
3.1.5 固体废弃物污染 |
3.2 “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 |
3.2.1 技术根源 |
3.2.2 社会根源 |
3.2.3 思想根源 |
3.2.4 文化根源 |
第4章 “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伦理路径 |
4.1 坚持科学的生态伦理原则 |
4.1.1 公平原则 |
4.1.2 和谐原则 |
4.1.3 理性原则 |
4.1.4 系统原则 |
4.1.5 可持续发展原则 |
4.2 整合生态伦理思想 |
4.2.1 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 |
4.2.2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 |
4.2.3 西方生态伦理思想 |
4.3 完善生态保护及监管制度 |
4.3.1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
4.3.2 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
4.3.3 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制度 |
4.3.4 完善环境监管制度 |
4.3.5 健全生态宣传教育制度 |
4.4 加强生态伦理宣传与教育 |
4.4.1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
4.4.2 培养公民的生态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 |
4.4.3 加强对公民的环保教育 |
4.4.4 提高公民的生态伦理意识 |
4.4.5 强化企业生态责任意识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文化让企业如此美丽(论文参考文献)
- [1]影视广告的戏剧性研究[D]. 孙倩.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胡盾. 山西大学, 2020(02)
- [3]内蒙古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研究[D]. 王旭.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4]D牌美妆网络营销策略研究[D]. 徐倩. 贵州财经大学, 2020(05)
- [5]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6]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的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研究[D]. 李思彤.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7]ZCSF企业新媒体运营策略优化研究[D]. 陈珂. 长安大学, 2020(06)
- [8]从企业自由走向企业社会责任[D]. 李琼. 湖北大学, 2019(05)
- [9]甘南藏区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责任研究[D]. 旦知草.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10]“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伦理路径思考[D]. 李冉.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