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胶尾气净化技术研发成功

再生胶尾气净化技术研发成功

一、再生胶尾气净化技术开发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刘强[1](2021)在《用于碳烟催化消除的海胆状过渡金属催化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柴油车因其低成本、高燃油效率的优势在交通运输过程中被广泛应用。但是其尾气中产生的碳烟颗粒对自然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很大威胁。目前,柴油机颗粒捕集器与催化剂相结合的方法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消除柴油烟尘微粒的方法之一。但是由于催化剂与煤烟颗粒的接触效率较低,催化氧化碳烟所需的温度高,缺乏高效催化剂等因素,制约了该技术的发展。最近,过渡金属氧化物因其一般存在变价,这种化合价的可变性使其具有极其优秀的氧化还原性能受到广泛关注。因此本研究课题以海胆形貌的过渡金属催化剂为基底,采用简单的浸渍法在海胆形貌的催化剂上面负载碳酸钾物质。获得的过渡金属海胆状催化剂起燃温度低,展现出了良好的碳烟催化燃烧活性。与此同时,我们利用XRD、SEM、HRTEM、FT-IR、XPS、H2-TPR、Soot-TPR等表征结果揭示了催化剂活性增强的原因,并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本论文提供了一种催化剂制备策略,为设计和构建高效的柴油碳烟燃烧催化剂提供了新的途径。1.本文先水热合成了单金属的海胆状Fe2O3催化剂(Fe2O3 US),与颗粒催化剂(Fe2O3 NP)相比其显示了良好的催化性能,通过浸渍方法负载钾后的海胆状催化剂(K/Fe2O3 US)与Fe2O3 US相比展现出了高催化活性。并在四次活性循环测试后,K/Fe2O3 US催化剂仍能保持优异的催化性能。这主要是因为:(1)海胆结构可以提高催化剂与煤烟颗粒的接触效率,同时提高了活性氧含量。(2)钾物种与铁之间相互作用增加了活性氧的含量,提高了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2.通过水热方法合成了镍钴双金属海胆状NiCo LDH催化剂,在焙烧之后有部分Ni O析出,合成海胆状NiO-NiCo2O4催化剂(NiO-NiCo2O4 US),与颗粒催化剂(NiO-NiCo2O4 NP)、纯相NiCo2O4 US和NiO US催化剂相比其显示了优异的催化活性。通过浸渍获得负载钾的海胆状NiO-NiCo2O4催化剂(K/NiO-NiCo2O4US)与NiO-NiCo2O4 US相比性能进一步提高,起燃温度为307℃,展现出了高催化活性。在五次活性循环测试后,K/NiO-NiCo2O4 US催化剂展现出了非常优秀的稳定性。这种高催化活性和高稳定性主要归功以下两方面原因:(1)海胆结构可以提高催化剂与煤烟颗粒的接触效率,并产生了更多活性氧。(2)钾物种与镍钴金属之间相互作用增加了活性氧的含量,提高了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同时Ni O与NiCo2O4之间存在协同作用也促进了反应的进行。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2](2020)在《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文中指出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公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年来,与路面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实际路面工程中所面临的典型问题、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被引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面工程7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智能环保路面技术、先进路面材料、先进施工技术、路面养护技术、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及路面再生技术等。可为路面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孙瑞军[3](2020)在《高炉煤气脱硫新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环境排放要求的提升,各种形式的工业锅炉尾气排放标准进一步提高,燃烧尾气中SO2排放量限制到50 mg/m3以下。对作为燃料气的高炉煤气提出新的要求,而现在高炉煤气使用的净化技术无法满足新标准规定的要求。因此,针对高炉煤气的深度净化,开发硫化物的脱除技术具有重要价值。本论文针对某钢厂高炉煤气的结构特点,以提高有机硫化物在脱硫溶剂中的物理溶解度和化学反应性为导向,设计了可以有效脱除其中有机硫化物的脱硫溶剂。得到了可以同时脱除H2S和有机硫,也可以满足排放标准的新型脱硫溶剂。在此基础上,本论文配制了 A、B、C和D四种不同组分配比的复合脱硫溶剂,首先针对脱硫剂A对H2S、COS和CS2的脱除性能和再生循环性能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脱硫剂A对三种硫化物气体均具有良好的脱除性能。在25℃下,相同脱除时间内(180 min),脱硫剂A对三种气体的脱除效率依次是95.8%、89.4%和87.9%。此外,脱硫剂A对三种硫化物气体也具有良好的再生循环性能,在重复循环吸收5次后,对三种气体的脱除效率并没有降低。随后,研究了四种复合脱硫溶剂对模拟高炉煤气(总硫浓度940 mg/m3)中硫化物的脱除效果。结果表明,脱硫剂D的脱除效果最好,在吸收180 min后,尾气总硫含量为39.7 mg/m3,脱除效率为95.78%。进一步研究了配方D溶剂的脱硫效率随温度和组分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脱硫效率下降;随着活性成分的升高,脱硫效率上升,并在活性组分质量浓度为50%时达到最高。对照脱硫实验结果表明,脱硫剂D的脱硫效果比50 wt%MDEA水溶液更好。此外,本文以DBU和DBN为阳离子,苯酚为阴离子,设计合成了[DBU][Pho]和[DBN][Pho]两种离子液体。并针对[DBU][Pho]和[DBN][Pho]溶剂对高炉煤气中COS的脱除行为开展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离子液体对高炉煤气中的COS都有良好的脱除效率。在25℃时,[DBU][Pho]的脱硫效率为87.5%,[DBN][Pho]的脱硫效率为81.1%。

吴强强[4](2019)在《La2O3/La2O2CO3纳米棒担载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炭烟氧化性能》文中提出柴油车排放炭烟颗粒物引起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问题。因此,净化柴油车尾气中的炭烟颗粒物研究具有重要的环境保护意义。柴油颗粒物过滤器(DPF)与高活性氧化催化剂的结合被认为是最高效的炭烟颗粒净化后处理技术,其中炭烟颗粒的净化效率与催化剂的催化氧化活性密切相关。炭烟催化氧化是发生在固态的炭烟颗粒、固态的催化剂和气态反应物(O2,NO)三相接触界面处的深度氧化反应。催化剂对O2的吸附和活化性能在催化炭烟氧化活性中起着重要作用。负载型贵金属(Au,Pt)纳米催化剂由于具有优异的吸附和活化O2的能力,在氧化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因此,本论文以棒状金属氧化物为载体,担载贵金属(Au,Pt)纳米颗粒作为活性组分,构造的强金属-氧化物/载体相互作用,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贵金属的有效利用和改善Au基纳米催化剂的高温抗结性;另一方面增加了位于金属与氧化物/载体界面处活性位点的密度,因此增强了催化剂对O2的吸附和活化性能。采用XRD,Raman,TEM,N2吸脱附,ICP-OES,H2-TPR,XPS和NO-TPO等技术表征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利用炭烟程序升温氧化(soot-TPO)实验评价催化剂的炭烟催化氧化活性。讨论炭烟催化氧化性能与催化剂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系统研究并提出了催化炭烟氧化反应的作用机理。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通过水热法成功制备了长度为200-500 nm,宽度为20-50 nm的La2O2CO3纳米棒,采用气膜辅助还原法(GBMR)在其表面担载了Au纳米颗粒,通过煅烧处理利用Au与La2O2CO3之间的强相互作用诱导自组装形成了Au@La2O3核壳纳米颗粒。La2O2CO3纳米棒作为La2O3壳的前驱体在Au@La2O3核壳纳米颗粒的自组装中起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Au@La2O3核壳纳米颗粒高度分散在La2O2CO3纳米棒表面(Aun@La2O3/LOC-R),其中Au纳米颗粒尺寸在1-7 nm范围内具有窄的尺寸分布,La2O3壳层的厚度为1-2 nm。Au(核)和La2O3(壳)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增加了活性位点(氧空位)的密度,这有利于增强催化剂对O2的吸附与活化性能,从而提高表面活性氧物种的量。在炭烟颗粒物和催化剂松散接触的条件下,Aun@La2O3/LOC-R催化剂表现出了高的催化炭烟氧化活性。例如,Au4@La2O3/LOC-R催化剂的T50和TOF值分别为375 ℃和1.15×10-3 s-1。La2O3壳层的限域效应和强金属(Au)-氧化物(La2O3)相互作用也能够有效地抑制Au纳米颗粒高温烧结,Aun@La2O3/LOC-R催化剂显示出优异的稳定性。此外,深入探讨了催化炭烟氧化的反应机理:Au@La2O3核壳纳米颗粒催化氧化NO为NO2是炭烟催化氧化反应的关键步骤,Au(核)和La2O3(壳)界面处的活性位点可以有效促进NO的催化氧化。氧化物载体暴露的晶体表面对于进一步改善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至关重要。本论文采用水热法成功制备了具有活性{110}晶面的La2O3纳米棒(La2O3-R),以La2O3纳米棒为载体并通过气膜辅助还原法担载Pt纳米颗粒。La2O3-R暴露的活性{110}晶面在Pt纳米颗粒的高度负载和强金属(Pt)-载体(La2O3-R)相互作用的形成中有着关键作用。平均粒径为4.5 nm的半球形Pt纳米颗粒高度分散在La2O3-R载体的{110}表面上(Pt/La2O3-R)。金属Pt和载体La2O3-R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相比于La2O3纳米颗粒担载Pt纳米颗粒催化剂(Pt/La2O3-P),在炭烟颗粒物与催化剂松散接触的条件下,Pt/La2O3-R催化剂表现出更高的催化炭烟氧化活性(T50=369 ℃,TOF=1.79×10-3 S-1)。Pt/La2O3-R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依赖于La2O3-R载体的纳米棒形貌({110}晶面)和Pt纳米颗粒与La2O3-R的{110}晶面之间的强相互作用,这有利于活性氧物种的形成,从而显着提高了Pt/La2O3-R催化剂催化炭烟氧化活性。另外,Pt/La2O3-R催化剂在催化炭烟氧化过程中也表现出良好的活性和结构稳定性。总之,本论文不仅提高了贵金属组分的有效利用和Au基纳米材料的高温抗烧结,而且建立了催化剂微观结构与催化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并深入探讨了炭烟颗粒物催化氧化反应机理,为进一步开发高效的柴油炭烟颗粒物净化催化剂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

朱炫灿[5](2019)在《钾修饰镁铝水滑石富氢气体中温CO/CO2净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水气变换(WGS)和中温CO2吸附耦合的反应分离技术可以通过一步净化从富氢气体中制取高纯氢,避免了净化过程中的气体显热损失和热再生能耗,对缓解我国碳排放压力、发展氢燃料电池能源系统和降低煤化工制氢能耗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战略意义。本文针对钾修饰镁铝水滑石富氢气体CO/CO2净化技术,分别从吸附模型开发和机理分析、反应器和过程设计、系统工艺优化和能耗分析等不同尺度进行了研究,为下一步的中试放大提供理论依据。首先,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静态床的真实高压吸附动力学测试方法,避免了常规表征设备中驱替效应对测试结果造成的误差。以此为基础探讨了钾修饰镁铝水滑石在300~450°C,0.1~2.0 MPa下的吸附动力学,并建立Elovich型吸附/解吸非平衡动力学模型对结果进行描述;另一方面,使用原位表征手段揭示了钾修饰镁铝水滑石的中温CO2吸附机理,发现K+离子和Mg/Al比具有协同作用。钾修饰镁铝水滑石表面在吸附CO2后主要形成可逆的双齿碳酸盐,但当Mg/Al比低于2时还会形成结合力更强的单齿碳酸盐,从而具有微量CO2净化能力。为了增强钾修饰镁铝水滑石的CO2吸附性能,在共沉淀合成过程中引入有机溶剂洗涤法,通过剥离水滑石纳米层板暴露出更多的CO2吸附位点并提高了K+离子分散度。在反应器尺度层面,探讨了在加入高温WGS催化剂后吸附塔的微量CO/CO2净化能力,系统研究了吸附温度、压力、原料气CO浓度,平衡气种类、水气比等对净化深度的影响规律和吸附塔的自净能力。证明了复合系统的残余CO浓度主要取决于吸附剂的CO2热力学平衡分压,并且当吸附剂/催化剂填料体积比为5时可以从5%~20%降低到10 ppm,满足燃料电池的进气标准。搭建了综合考虑CO2吸附和WGS催化动力学、吸附塔的传质、动量传递和动态边界条件的复合系统模型。使用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拟合,并对17组不同操作工况进行预测。为了实现连续的制氢过程,搭建耦合了8塔13步和2塔7步工艺的两段式中温变压吸附(ET-PSA)系统,通过引入高压蒸汽冲洗和低压蒸汽清洗步骤实现了H2回收率(>95%)和H2纯度(>99.999%)的双高。蒸汽是ET-PSA的主要能耗来源,通过将第二段ET-PSA的尾气用于第一段ET-PSA清洗气可以将总水耗比降低到0.451。将ET-PSA系统应用于整体煤气化燃料电池系统,估算得到中温CO/CO2净化能耗为1.11~1.13 MJ/kg,相比传统的Selexol法降低了35.1%~36.2%。

江恒[6](2018)在《CX气田净化及集输方案优化研究》文中指出CX气田在勘探评价过程中展示了较为广阔的开发前景,气田为典型的中高含硫海相气藏,H2S含量3.72~5.78%,有机硫含量88.2~256.4mg/m3。气田周边地势平坦,工农业较为发达,人口密度大,约为430~940人/km2,是同样高含硫的YB气田3倍,气田开发面临了非常复杂严峻的安全环保问题。因此,探索技术经济可行、安全环保可靠的地面工程方案是实现CX气田顺利开发的关键因素。本研究论文基于国内外常用的醇胺法和络合铁法脱硫工艺,考虑集中脱硫、分散脱硫等模式,形成了6种不同类型的净化及集输组合。根据不同模式的技术、安全及环保需求,开展了气田净化脱硫、集输安全环保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并优选了气田的净化集输方案。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YB气田使用的UDS-2胺法复合药剂配方基础上,提升药剂对硫醇脱除能力,优化形成了 UDS-3胺法复合药剂。同时,通过开展UDS-3药剂的常压和高压实验,在实验工况下完成药剂的脱硫应用,并评价了药剂对含硫天然气的脱除性能。(2)通过开展室内、小试以及中试实验,成功在CK1井络合铁中试装置中应用3.0g/L硫容药剂净化处理含硫天然气。在实验运行过程中,评估了 3.0g/L硫容药剂的H2S脱除率、硫容值、铁离子转化率、腐蚀性等技术指标。(3)利用YS1井络合铁脱硫装置,在药剂1.5g/L和2.0g/L硫容条件下,开展了络合铁脱硫工业化试验,评估了不同硫容条件下络合铁脱硫工艺运行的技术、经济指标,对试验过程中的生产技术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和技术整改。(4)提出了 CPP管道保护模型,通过实例模拟计算和现场实验,确定了 CPP管道的触发参数值和联锁截断时间,验证了 CPP管道的H2S防泄漏能力。通过研发环空分隔器、环空支撑环等关键设备,制定了 CPP管道的施工方案,评估了 CPP管道在CX气田地区应用的经济性。(5)建立了脱硫药剂贫富液扩散降解实验模型,制定了泄漏影响评估的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监测了土壤样本中的重金属元素、金属元素、总盐量、阳离子交换量等指标变化,以及水体样本中的理化性质、金属元素等指标变化情况,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影响程度的评估,并制定了管道贫富液集输的防护措施。(6)基于气田部署规划由10平台调整为8平台,以及政府不允许管输含H2S的政策要求,综合考虑技术、经济、安全及环保等因素,综合评估了前后6套方案的可行性,从中优选了 CX气田的净化集输方案。

刘伟[7](2019)在《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烟气和废气中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是SO2、NOx等物质,它们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雾霾现象的污染物之一,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燃煤发电、冶炼、化工、石化和水泥等行业的烟气或废气排放。水泥生产厂是重要的大气污染源之一,其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包括粉尘、SO2与NOx等。国内外针对水泥厂废气中SO2、NOx减排技术已做了不少研究,研发出了一系列成熟的废气净化技术,其中一部分技术已实现了工业化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SO2、NOx净化效果。但是,我国脱硫技术与脱硝技术发展不均衡,导致了水泥厂废气处理技术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废气中污染物净化不完全,净化后的SO2、NOx排放浓度仍然较高。处理工艺往往采用SO2、NOx分步去除的处理方式,这种“一对一”式的传统处理模式,即一套系统仅处理一种污染物,存在着各系统间匹配性差、设备占地面积大、系统建造和运营费用高及能耗高等诸多问题。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和规定的减排污染物种类的陆续增加,企业所担负的环保费用也越来越高。因此,开发一种新型、高效、经济、集成的水泥厂废气一体化洁净技术已成为烟(尾)气净化技术研究趋势。工业废气净化技术从分步式处理向一体化处理技术之升级转型,脱硫脱硝同时进行技术是一体化处理技术的基础。钠基吸收剂兼具优越的脱硫和脱硝性能,已被应用于烟气、废气同时脱硫脱硝过程中。因此,在对湿法脱硫工艺、脱硝催化过程和超声波技术综述的基础上,本论文首先开展了新型钠基同时脱硫脱硝吸收剂的研发工作。针对水泥窑废气组成特点,以NaClO2与NaOH为主要成分开发出了可再生新型碱液吸收剂,并与超声波技术相结合,研发了一种水泥窑尾气同时脱硫脱硝一体化的新工艺——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技术。论文详细地研究了新型碱液吸收剂的脱硫脱硝效率和吸收剂再生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实验发现,在脱硫脱硝反应中,吸收剂的pH值、NaC102浓度、反应温度和超声波雾化作用对脱除率有较为显着的影响。在吸收剂再生试验中,再生溶液pH值、再生温度、石灰乳浓度和通氧量对吸收剂的再生性能影响较大。研究获得新型碱液吸收剂脱硫脱硝的最佳工艺参数如下:溶液pH值为10,NaC102浓度为0.02mol/L,NaOH浓度为0.1mmol/L,反应温度为55℃,含氧量为8%,该条件下脱硫率为99.95%,脱硝率为69.38%;与超声波雾化反应装置相配套,还可以将新型碱液吸收剂的脱硝率从鼓泡反应器中的58.29%提高到68.89%。吸收剂再生最佳工艺参数为:溶液pH值为6,温度为35℃,钙硫比为0.9,曝气时间为90min,在此条件下硫酸钙生成比例达到69%。通过对再生产物进行TEM分析,结果表明再生物中主要成分为硫酸钙及少量的亚硫酸钙。对新型碱液吸收剂再生机理进行了探讨,其反应过程如下:2NaHSO3+Ca(OH)2→Na2SO3+CaSO3+H2O Na2SO3+Ca(OH)2→2NaOH+ CaSO3 Na2SO4+Ca(OH)2→2NaOH+CaSO4通过对脱硫脱硝反应过程分析表征,论文也对新型碱液吸收剂脱除SO2和NO的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如下:(1)脱硫反应机理:①S02液相吸收SO2(g)(?)SO2(aq)SO2+2OH-(?)SO32-+H2O SO2(过量)+OH-(?)HSO3-②SO2液相氧化吸收2SO32-+C1O2-→2SO42-+Cl-2HSO3-+C1O2-+2OH-→2SO42-+Cl-+2H20脱硫总反应为:2SO2+ClO2-+4OH-=2SO42-+Cl-+2H2O(2)脱硝反应机理为:NO(g)(?)NO(aq)2NO+ClO2-→2NO2+Cl-NO+NO2+ 20H-→2NO2-+ H2O 2NO2+20H--→NO2-+ NO3-+H2O 2NO2-+C1O2-→2NO3-+Cl-脱硝总反应为:4NO+3ClO2-+40H-=4NO3-+3Cl-+2H20论文还对新型碱液吸收剂脱硫脱硝反应进行了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等温等压条件下,脱硫、脱硝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为-942.61kJ/mol和-1086.35kJ/mol,均远小于零,因此反应向正向进行。计算得到反应平衡常数非常大,反应可以进行得很完全。两个反应的焓变为-2813.24kJ/mol和-2988.08kJ/mol,均远小于零,反应皆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不利于反应的进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脱硫脱硝反应过程中脱硫和脱硝反应的级数均为一级,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22.392kJ/mol和8.726kJ/mol。正如上文所述,本文还将超声波雾化技术引入废气脱硫脱硝实验中,基于超声波雾化技术的原理,设计了超声波雾化反应装置及一体化净化系统,探究了超声波雾化作用对脱硫脱硝反应物理和化学方面的影响规律。利用CFD分析软件,建立起超声波雾化系统喷枪流场的三维模型。模拟了三种不同工况的初始状态和稳定状态条件下流场速度分布、温度分布和颗粒分布的情况。通过对比三种模拟状态可知,超声波喷嘴速度为17m/s逆风条件下,形成的速度、温度和颗粒分布为最理想。在上述试验和CFD模拟的结果基础上,将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关键技术进行工业化应用,设计了水泥窑尾气一体化洁净系统,并在广东省某水泥厂的55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上构建了工程示范,至今已连续运行了两年。省部级科学技术鉴定认为工程示范工艺流程合理、布局紧凑、运行平稳;废气中SO2、NOx脱除效果良好,脱硫率可达96%,脱硝率可达50%;综合运行成本可以接受。工程示范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提升非电企业废气净化技术的发展水平有重要意义,该技术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基于对钠基吸收剂和钙基再生试剂的研究,我们探索性的将型煤中的钙基固硫剂用钠基试剂进行部分替换,以提升型煤固硫剂的固硫效果,因此开展了新型型煤固硫剂的研发,成功地研发了 GCHTDS新型固硫剂,并实现了工业化应用。该新型固硫剂结合特殊的型煤成型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二氧化硫在高温区二次释放的难题;在实现SO2的超低排放的同时,还有效地提高了锅炉的热效率。热工测试结果表明:热效率从大同原煤散烧时的59.33%,提高到燃用新型大同型煤时的78.02%。省部级科学技术鉴定认为该技术整体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对降低燃煤烟气SO2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杨顺根[8](2016)在《中国橡机工业百年(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纪实的手法,全面叙述了橡机工业从解放前使用日美产橡胶机械为主一直到现代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历史发展,系统的介绍了各类橡胶机械和工艺技术等发展概况,论述了中国橡胶机械工业和橡胶机械产品百年来艰难的发展历程和当今的中国橡机水平。

金佳佳[9](2014)在《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再生胶生产过程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一个橡胶消耗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橡胶短缺的国家。回收利用废旧轮胎是缓解我国橡胶资源短缺,解决“黑色污染”的有效途径,对促进中国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再生胶生产是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的主要途径,但其生产过程会对周边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评估再生胶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势在必行。生命周期评价是一种用于评价产品、工艺过程或活动的环境管理工具,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将其用于再生胶生产过程,有利于科学、系统地评价再生胶生产工艺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缓解由再生胶生产而产生的负面环境效应,并兼具科学创新性和技术有效性。本研究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选取浙江省具代表性的再生胶生产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上较为先进的SimaPro7.3环境影响评价软件对再生胶生产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据此结合清单结果获得最大环境负荷因子,提出改进措施。主要结论如下:再生胶生产阶段最大损害类型为人体健康损害,最大环境影响类型为无机物对呼吸系统的损害。脱硫阶段对三种环境影响类型的影响都最大,约占73.1%,其次是炼胶阶段,最小为胶粉制备阶段。采取环保措施,具有一定的环境效益。使用环保设备后,再生胶生产阶段的环境负荷能够得到减少,减小率为6.8%。改变能源结构可有效降低再生胶生产产生的环境污染负荷。选取天然气取代煤炭作为能源,环境负荷,降低比例高达28%。

钱伯章[10](2014)在《我国废旧橡胶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概括了我国橡胶生产、利用、回收再利用的现状及项目进展情况。

二、再生胶尾气净化技术开发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生胶尾气净化技术开发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用于碳烟催化消除的海胆状过渡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柴油车尾气的组成及危害
    1.3 柴油车尾气的排放标准
    1.4 柴油车尾气污染的控制技术
        1.4.1 排放前净化技术
        1.4.2 排放后净化技术
    1.5 柴油车尾气碳烟颗粒燃烧催化剂
        1.5.1 贵金属催化剂
        1.5.2 碱金属催化剂
        1.5.3 三维有序大孔催化剂
        1.5.4 过渡金属催化剂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药品
    2.3 催化剂的表征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
        2.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及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HR-TEM)
        2.3.6 热重(TG)
        2.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8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3.9 Soot程序升温还原(Soot-TPR)
第三章 负载钾海胆状Fe_2O_3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催化剂的制备
        3.2.1 海胆状Fe_2O_3催化剂的制备(Fe_2O_3 US)
        3.2.2 负载钾的海胆状Fe_2O_3催化剂的制备(K/Fe_2O_3 US)
        3.2.3 纳米颗粒状Fe_2O_3催化剂的制备(Fe_2O_3 NP)
    3.3 性能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材料表征
        3.4.2 催化剂性能测试
        3.4.3 催化剂的稳定性测试
        3.4.4 反应机理的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负载钾海胆状NiO-NiCo_2O_4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催化剂的制备
        4.2.1 海胆状NiO-NiCo_2O_4催化剂的制备(NiO-NiCo_2O_4 US)
        4.2.2 负载钾的海胆状NiO-NiCo_2O_4 US催化剂的制备(K/NiO-NiCo_2O_4 US)
        4.2.3 纳米颗粒状NiO-NiCo_2O_4催化剂的制备(NiO-NiCo_2O_4 NP)
        4.2.4 海胆状NiCo_2O_4催化剂的制备(NiCo_2O_4 US)
        4.2.5 海胆状NiO催化剂的制备(NiO US)
    4.3 性能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材料表征
        4.4.2 催化剂性能测试
        4.4.3 催化剂的稳定性测试
        4.4.4 海胆状NiO-NiCo_2O_4催化剂(NiO-NiCo_2O_4 US)中NiCo_2O_4与NiO协同作用的研究
        4.4.5 反应机理的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 引言(长沙理工大学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1智能环保路面技术
    1.1 自净化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1.1.1 光催化技术
        1.1.2 自清洁技术
        1.1.3 其他自净化技术
        1.1.4 自净化路面技术发展展望
    1.2 凉爽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1.2.1 路面热反射技术
        1.2.2 相变调温技术
        1.2.3 其他路面调温技术
        1.2.4 凉爽路面技术发展前景
    1.3 自感知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1.3.1 基于外部手段的感知技术
        1.3.2 基于感知元件的感知技术
        1.3.3 基于自感知功能材料的感知技术
        1.3.4 自感知技术发展前景
    1.4 主动除冰雪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1.4.1 自应力弹性铺装路面
        1.4.2 低冰点路面
        1.4.3 能量转化型路面
        1.4.4 相变材料融冰雪路面
        1.4.5 主动融冰雪路面研究前景
    1.5 自供能路面技术(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1.5.1 道路压电能量采集技术
        1.5.2 道路热电能量采集技术
        1.5.3 光伏路面能量采集技术
        1.5.4 路域能量采集技术发展前景
    1.6 透水降噪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1.6.1 透水降噪路面材料组成设计
        1.6.2 路面材料性能与功能
        1.6.3 路面功能衰变与恢复
        1.6.4 透水降噪路面发展前景
2先进路面材料
    2.1 自愈合路面材料(由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2.1.1 基于诱导加热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2.1.2 基于微胶囊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2.1.3 其他自愈合路面材料
        2.1.4 自愈合路面材料发展展望
    2.2 聚氨酯混合料(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2.2.1 聚氨酯硬质混合料
        2.2.2 聚氨酯弹性混合料
        2.2.3 多孔聚氨酯混合料
        2.2.4 聚氨酯桥面铺装材料
        2.2.5 聚氨酯混合料的服役性能
        2.2.6 聚氨酯混合料发展前景
    2.3 纤维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2.3.1 碳纤维
        2.3.2 玻璃纤维
        2.3.3 玄武岩纤维
        2.3.4 合成纤维和木质纤维
        2.3.5 纤维改性沥青发展前景
    2.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2.4.1 多聚磷酸改性剂的制备与生产
        2.4.2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性能
        2.4.3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
        2.4.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改性机理
        2.4.5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与传统聚合物改性沥青对比分析
        2.4.6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技术发展展望
    2.5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2.5.1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制备
        2.5.2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性能
        2.5.3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相关规范
        2.5.4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发展前景
    2.6 桥面铺装材料(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2.6.1 浇注式沥青混凝土
        2.6.2 环氧沥青混凝土
        2.6.3 桥面铺装材料发展前景
3先进施工技术
    3.1 装配式路面(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3.1.1 装配式水泥混凝土铺面
        3.1.2 地毯式柔性铺面
        3.1.3 装配式路面发展前景
    3.2 智能压实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3.3.1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理念
        3.3.2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要点
        3.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发展前景
    3.4 大温差路面修筑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3.4.1 大温差作用下沥青路面性能劣化行为
        3.4.2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要点
        3.4.3 大温差地区路面设计控制
        3.4.4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发展前景
4路面养护技术
    4.1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4.1.1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病害识别
        4.1.2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表面构造分析
        4.1.3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
    4.2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智能养护(北京工业大学侯越老师提供初稿)
    4.3 功能性/高性能预防性养护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4.3.1 裂缝处治
        4.3.2 雾封层
        4.3.3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
        4.3.4 碎石封层和纤维封层
        4.3.5 薄层罩面和超薄罩面
        4.3.6 预防性养护技术发展趋势
    4.4 超薄磨耗层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4.4.1 国内外超薄磨耗层发展历史
        4.4.2 国内外常见超薄磨耗层技术简介
        4.4.3 超薄磨耗层材料与级配设计
        4.4.4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5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
    5.1 基于数值仿真方法的路面结构力学分析(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5.1.1 基于有限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5.1.2 基于离散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5.1.3 未来展望
    5.2 路面多尺度力学试验与仿真(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5.2.1 基于纳微观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5.2.2 基于细微观结构观测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5.2.3 未来展望
    5.3 微观力学分析(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5.3.1 分析微观力学模型
        5.3.2 数值微观力学模型
        5.3.3 未来展望
    5.4 长寿命路面结构(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6固废综合利用技术
    6.1 工业废渣(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6.1.1 钢渣再利用
        6.1.2 其他工业废渣
        6.1.3 粉煤灰再利用
    6.2 建筑垃圾(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6.2.1 建筑固废再生骨料
        6.2.2 建筑固废再生微粉
    6.3 生物油沥青(长安大学张久鹏老师提供初稿)
        6.3.1 生物沥青制备工艺
        6.3.2 生物沥青改性机理
        6.3.3 生物沥青抗老化性能
        6.3.4 生物沥青再生性能
        6.3.5 生物沥青其他应用
        6.3.6 生物沥青发展前景
    6.4 废轮胎
        6.4.1 大掺量胶粉改性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6.4.2 SBS/胶粉复合高黏高弹改性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6.4.3 温拌橡胶沥青(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7路面再生技术
    7.1 热再生技术(北京工业大学郭猛老师提供初稿)
        7.1.1 高RAP掺量再生沥青混合料
        7.1.2 温拌再生技术
        7.1.3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洁净化技术
        7.1.4 热再生技术未来展望
    7.2 高性能冷再生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7.2.1 强度机理研究
        7.2.2 路用性能研究
        7.2.3 微细观结构研究
        7.2.4 发展前景

(3)高炉煤气脱硫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高炉煤气中硫化物的排放现状
    1.3 H_2S的脱除技术
        1.3.1 干法脱硫
        1.3.2 直接氧化法
        1.3.3 离子液体法
    1.4 COS的脱除技术
        1.4.1 干法脱硫
        1.4.2 物理溶剂法
        1.4.3 化学溶剂法
        1.4.4 化学物理溶剂法
        1.4.5 离子液体法
    1.5 CS2的脱除技术
        1.5.1 氧化铁法
        1.5.2 氧化锰法
        1.5.3 氧化锌法
    1.6 高炉煤气脱硫的工业应用实例
    1.7 本论文研究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化学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离子液体的制备
        2.3.1 [DBU][Pho]
        2.3.2 [DBN][Pho]
    2.4 模拟高炉煤气的脱硫实验
        2.4.1 常压下含硫模拟高炉煤气吸收净化实验
        2.4.2 脱硫剂的再生实验
    2.5 高炉煤气中组分的分析与计算
        2.5.1 库伦仪对气相中硫化物含量分析
        2.5.2 气相色谱仪对气相中硫化物含量分析
        2.5.3 脱硫剂的浓度表示
        2.5.4 脱硫剂的脱硫效率
第三章 脱硫剂组分的设计研究
    3.1 前言
    3.2 高炉煤气的组成及对脱硫剂的组分要求
    3.3 脱硫剂的组分构成设计试验
        3.3.1 脱除H_2S的脱硫剂
        3.3.2 脱除COS的脱硫剂
        3.3.3 脱除CS_2的脱硫剂
    3.4 复合脱硫剂的构成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脱硫剂对模拟高炉煤气中硫化物的脱除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脱硫剂A对单种硫化物的吸收和再生循环性能
        4.2.1 脱硫剂A对H_2S的吸收和再生循环性能
        4.2.2 脱硫剂A对COS的吸收和再生循环性能
        4.2.3 脱硫剂A对CS_2的吸收和再生循环性能
    4.3 不同脱硫剂对模拟高炉煤气中硫化物的吸收性能
        4.3.1 脱硫剂A对模拟高炉煤气中硫化物的吸收性能
        4.3.2 脱硫剂B对模拟高炉煤气中硫化物的吸收性能
        4.3.3 脱硫剂C对模拟高炉煤气中硫化物的吸收性能
        4.3.4 脱硫剂D对模拟高炉煤气中硫化物的吸收性能
    4.4 脱硫剂D对模拟高炉煤气中硫化物的脱除性能研究
        4.4.1 温度对脱除性能的影响
        4.4.2 浓度对脱除性能的影响
        4.4.3 脱硫剂D的再生循环吸收性能
        4.4.4 脱硫剂D与其他脱硫剂性能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离子液体对高炉煤气中羰基硫的脱除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DBU][Pho]对羰基硫的脱除性能
    5.3 [DBN][Pho]对羰基硫的脱除性能
    5.4 离子液体与其他脱硫剂对羰基硫的脱硫效果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论文
作者与导师介绍
附件

(4)La2O3/La2O2CO3纳米棒担载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炭烟氧化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柴油机动车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特征、危害及排放法规
        1.2.1 柴油机动车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特征及其危害
        1.2.2 柴油炭烟颗粒物的排放法规
    1.3 柴油车排放控制对策
        1.3.1 柴油燃料的清洁化
        1.3.2 柴油发动机的改进
        1.3.3 柴油车尾气后处理技术
    1.4 炭烟颗粒物催化氧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4.1 高氧化还原性能催化剂
        1.4.2 提高接触条件的催化剂
        1.4.3 基于形貌效应的催化剂
    1.5 La_2O_3/La_2O_2CO_3 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6 抗纳米Au烧结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7 文献小结和本论文要开展的工作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催化剂的制备
        2.1.1 化学试剂与仪器设备
        2.1.2 La_2O_2CO_3和La_2O_3 纳米棒载体的制备
        2.1.3 La_2O_2CO_3或La_2O_3 纳米棒载体担载Au(Pt)纳米颗粒催化剂的制备
    2.2 催化剂的表征
        2.2.1 X射线衍射(XRD)
        2.2.2 拉曼光谱(Raman)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2.4 氮气物理吸脱附
        2.2.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
        2.2.6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2.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2.8 NO程序升温氧化(NO-TPO)
    2.3 催化剂活性评价
        2.3.1 炭烟程序升温氧化(TPO)测试
        2.3.2 TPO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2.3.3 催化剂本征活性的测试
第3章 La_2O_2CO_3 纳米棒担载Au@La_2O_3 核壳结构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催化炭烟氧化性能
    3.1 引言
    3.2 催化剂的制备
        3.2.1 La_2O_2CO_3纳米棒的制备
        3.2.2 Aun@La_2O_3/LOC-R催化剂的相互作用诱导自组装制备
    3.3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3.3.1 Aun@La_2O_3/LOC-R催化剂的XRD表征
        3.3.2 Aun@La_2O_3/LOC-R催化剂的Raman表征
        3.3.3 Aun@La_2O_3/LOC-R催化剂的TEM表征
        3.3.4 Aun@La_2O_3/LOC-R催化剂的N2吸脱附表征
        3.3.5 Aun@La_2O_3/LOC-R催化剂的H_2-TPR表征
        3.3.6 Aun@La_2O_3/LOC-R催化剂的XPS表征
    3.4 炭烟颗粒物催化氧化活性评价结果
        3.4.1 催化剂活性测试结果
        3.4.2 反应气氛组成(NO和 SO2)对TPO结果的影响
        3.4.3 热稳定性考察
    3.5 讨论与机理分析
        3.5.1 La_2O_2CO_3 纳米棒上Au@La_2O_3 核壳纳米颗粒的自组装机理
        3.5.2 Aun@La_2O_3/LOC-R催化炭烟氧化反应影响因素与过程分析
        3.5.3 Aun@La_2O_3/LOC-R催化炭烟氧化反应的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La_2O_3纳米棒担载Pt纳米颗粒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催化炭烟氧化性能
    4.1 引言
    4.2 催化剂的制备
        4.2.1 La_2O_3纳米棒的制备
        4.2.2 La_2O_3担载Pt纳米颗粒催化剂的制备
    4.3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4.3.1 Pt/La_2O_3-R催化剂的XRD表征
        4.3.2 Pt/La_2O_3-R催化剂的Raman表征
        4.3.3 Pt/La_2O_3-R催化剂的TEM表征
        4.3.4 Pt/La_2O_3-R催化剂的N2吸脱附实验表征
        4.3.5 Pt/La_2O_3-R催化剂的H_2-TPR表征
        4.3.6 Pt/La_2O_3-R催化剂的XPS表征
    4.4 炭烟颗粒物催化氧化活性评价结果
        4.4.1 催化剂活性测试结果
        4.4.2 反应气氛组成(NO和 SO2)对TPO结果的影响
        4.4.3 热稳定性考察
    4.5 讨论与机理分析
        4.5.1 La_2O_3-R的{110}晶面对炭烟氧化催化性能的影响
        4.5.2 Pt/La_2O_3-R催化炭烟氧化反应机理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钾修饰镁铝水滑石富氢气体中温CO/CO2净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化石燃料脱碳和制氢
        1.1.2 中温CO/CO_2净化技术简介
        1.1.3 中温CO/CO_2净化的工业应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固体CO_2吸附剂综述
        1.2.2 水滑石的合成和表征
        1.2.3 钾修饰镁铝水滑石吸附模型
        1.2.4 钾修饰镁铝水滑石吸附机理
        1.2.5 中温吸附法CO/CO_2净化深度
        1.2.6 循环吸附/解吸工艺设计与优化
        1.2.7 系统能耗分析
        1.2.8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论文研究思路
        1.3.2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钾修饰镁铝水滑石高压吸附动力学及建模
    2.1 本章引论
    2.2 静态床高压动力学测试方法
        2.2.1 容积标定
        2.2.2 吸附动力学测试与计算
        2.2.3 对温度偏差的修正
        2.2.4 对CO_2泄露的修正
    2.3 高压吸附动力学测试结果
        2.3.1 钾修饰镁铝水滑石材料表征
        2.3.2 测试方法验证
        2.3.3 吸附压力和温度的影响
        2.3.4 真空条件下解吸性能
        2.3.5 高压循环稳定性
    2.4 高压吸附动力学建模
        2.4.1 建模方法
        2.4.2 动力学模型的标定与验证
        2.4.3 温度和压力的影响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钾修饰镁铝水滑石吸附机理及吸附剂优化
    3.1 本章引论
    3.2 材料合成和表征方法
        3.2.1 样品合成方法
        3.2.2 材料表征方法
        3.2.3 CO_2吸附性能评价方法
        3.2.4 CO_2吸附机理原位测试方法
    3.3 K_2CO_3浸渍对镁铝水滑石CO_2吸附的增强机理
        3.3.1 钾修饰镁铝水滑石材料表征
        3.3.2 钾修饰镁铝水滑石CO_2吸附/解吸性能
        3.3.3 钾修饰镁铝水滑石CO_2吸附原位红外表征
        3.3.4 K_2CO_3浸渍和Mg/Al比的协同机理
    3.4 有机溶剂洗涤法(AMOST)制备高性能水滑石吸附剂
        3.4.1 AMOST方法介绍
        3.4.2 AMOST对水滑石材料形貌的影响
        3.4.3 AMOST对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催化剂/吸附剂复合系统单塔建模和验证
    4.1 本章引论
    4.2 CO_2吸附热力学平衡浓度计算和降低
    4.3 吸附单塔CO_2深度净化分析
        4.3.1 固定床测试系统介绍
        4.3.2 基准工况下的净化效率
        4.3.3 解吸条件的影响
        4.3.4 蒸汽解吸的影响
        4.3.5 高压的影响
        4.3.6 CO/CO_2深度净化循环的设计
    4.4 复合单塔CO/CO_2深度净化分析
        4.4.1 实验方法及参数定义
        4.4.2 基准工况下的净化效率
        4.4.3 循环性能表征
        4.4.4 入口气体CO浓度的影响
        4.4.5 入口气体水气比的影响
        4.4.6 单塔总压和温度的影响
        4.4.7 H_2作为平衡气时的净化效率
    4.5 复合单塔建模
        4.5.1 建模方法
        4.5.2 CO、CO_2和H_2突破曲线拟合
        4.5.3 复合单塔轴向CO和CO_2浓度分析
        4.5.4 有效CO_2吸附量预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温变压吸附(ET-PSA)系统建模
    5.1 本章引论
    5.2 双塔ET-PSA建模及用于脱碳气中温CO/CO_2净化
        5.2.1 建模方法及参数定义
        5.2.2 基准工况下的净化效率
        5.2.3 操作参数的影响
        5.2.4 ET-PSA优化运行区域
    5.3 两段ET-PSA建模及用于变换气中温CO/CO_2净化
        5.3.1 建模方法
        5.3.2 第一段8塔ET-PSA净化效率
        5.3.3 第二段2塔ET-PSA净化效率
        5.3.4 两段ET-PSA净化效率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温CO/CO_2净化能耗分析和工艺优化
    6.1 本章引论
    6.2 IGFC系统建模及参数定义
    6.3 采用SELEXOL法的IGFC系统
        6.3.1 IGFC_Selexol系统建模
        6.3.2 Selexol法净化能耗计算
    6.4 采用ET-PSA法的IGFC系统
        6.4.1 IGFC_ET-PSA系统建模
        6.4.2 ET-PSA法净化能耗计算
        6.4.3 参数优化对ET-PSA净化能耗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第3章补充图表
附录B 第5章补充图表
附录C IGFC系统建模细节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CX气田净化及集输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净化及集输技术应用现状
        1.2.2 CX气田净化及集输方案研究现状
        1.2.3 当前研究存在问题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成果
第2章 CX气田净化方案优化研究
    2.1 醇胺法脱硫药剂升级优化
        2.1.1 UDS-3药剂基本性质
        2.1.2 常压吸附实验
        2.1.3 高压吸附实验
    2.2 3.0g/L络合铁药剂应用
        2.2.1 3.0g/L络合铁药剂室内实验
        2.2.2 3.0g/L络合铁药剂小试
        2.2.3 3.0g/L络合铁药剂中试
        2.2.4 试验小结
    2.3 高硫容络合铁药剂工业化运行研究
        2.3.1 YS1井脱硫装置现状
        2.3.2 脱硫装置运行情况
        2.3.3 络合铁药剂工业化试验
        2.3.4 工业化试验总结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CX气田集输安全及环保关键技术优化研究
    3.1 CPP管道安全控制研究
        3.1.1 CPP保护管道模型及基本原理
        3.1.2 CPP管道技术可行性研究
        3.1.3 CPP管道施工可行性研究
        3.1.4 CPP保护管道现场试验研究
    3.2 脱硫剂贫富液泄漏对环境影响及防治
        3.2.1 脱硫剂脱硫特性
        3.2.2 贫富液泄漏预测思路及评估方法
        3.2.3 高硫容脱硫剂贫富液泄露后污染测试结果与分析
        3.2.4 UDS药剂溶液泄露后污染测试结果与分析
        3.2.5 贫富液泄漏防护措施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CX气田净化及集输方案研究
    4.1 气田开发调整概况
        4.1.1 部署调整概况
        4.1.2 规划对接概况
    4.2 方案优化研究
        4.2.1 前期3套方案可行性分析
        4.2.2 方案优化调整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及科研成果

(7)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SO_2与NO_x的来源及其危害
        1.2.1 SO_2的来源
        1.2.2 NO_x的来源
        1.2.3 SO_2和NO_x的危害
    1.3 烟气脱硫技术现状
        1.3.1 不可再生型烟气脱硫技术
        1.3.2 再生型烟气脱硫技术
    1.4 烟气脱硝技术现状
        1.4.1 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SCR)技术
        1.4.2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SNCR)技术
        1.4.3 其它烟气脱硝技术
    1.5 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现状
    1.6 钠基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研究现状
        1.6.1 钠基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的优势
        1.6.2 钠基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工业化应用的可行性
        1.6.3 钠基同时脱硫脱硝吸收剂应用现状
    1.7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
    1.9 本章小结
2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装置与实验材料
        2.1.1 脱硫脱硝装置
        2.1.2 吸收剂再生装置
        2.1.3 实验材料
    2.2 SO_2与NO_x的溶解特性
        2.2.1 SO_2在水中和钠碱溶液中的溶解与吸收
        2.2.2 NO_x在水中和钠碱溶液中的溶解与吸收
    2.3 新型碱液吸收剂的选择
    2.4 实验分析方法
        2.4.1 SO_2、NO_x去除率的计算方法
        2.4.2 吸收剂和生成物的离子分析方法
        2.4.3 反应过程热力学分析方法
        2.4.4 反应过程动力学分析方法
    2.5 实验步骤
    2.6 本章小结
3 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实验与机理研究
    3.1 新型碱液吸收剂单独脱硫脱硝实验
        3.1.1 NaClO_2脱硫脱硝
        3.1.2 NaOH脱硫脱硝
    3.2 新型碱液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3.2.1 初始pH值对脱硫脱硝的影响
        3.2.2 NaClO_2的浓度对脱硫脱硝的影响
        3.2.3 气体总流量对脱硫脱硝的影响
        3.2.4 NO初始浓度对脱硝的影响
        3.2.5 反应温度对脱硫脱硝的影响
        3.2.6 SO_2通入对脱硝和SO_2浓度对脱硫脱硝的影响
        3.2.7 超声波雾化对脱硫脱硝的影响
        3.2.8 实验装置稳定性试验
    3.3 新型碱液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机理研究
        3.3.1 离子色谱及分光光度标准曲线的绘制
        3.3.2 反应产物分析
        3.3.3 NaClO_2/NaOH脱硫脱硝机理
    3.4 本章小结
4 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
    4.1 新型碱液脱硫脱硝反应热力学分析
        4.1.1 化学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rGm
        4.1.2 化学反应平衡常数K~θ
        4.1.3 化学反应标准焓变△rHmθ
        4.1.4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分压P_(SO2)、P_(NO)
    4.2 新型碱液脱硫脱硝反应动力学分析与实验方法
        4.2.1 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
        4.2.2 反应级数与反应常数的确定
        4.2.3 反应动力学实验方法
    4.3 新型碱液脱硫脱硝反应动力学特性
        4.3.1 新型碱液脱硫反应动力学
        4.3.2 新型碱液脱硝反应动力学
    4.4 本章小结
5 新型碱液吸收剂再生利用研究
    5.1 新型碱液吸收剂再生理论依据
        5.1.1 新型碱液吸收剂再生原理
        5.1.2 新型碱液吸收剂再生工艺流程
        5.1.3 优质石灰乳的制备
    5.2 新型碱液吸收剂影响因素分析
        5.2.1 再生反应系统pH变化及pH值对吸收再生的影响
        5.2.2 温度对吸收再生的影响
        5.2.3 石灰乳性质对吸收再生的影响
        5.2.4 通氧量对吸收剂再生的影响
    5.3 吸收剂再生产物分析与表征
        5.3.1 再生产物TEM表征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系统流场CFD模拟
    6.1 超声波雾化反应装置特性
        6.1.1 超声波雾化技术现状及理论基础
        6.1.2 超波雾化技术原理
        6.1.3 超波雾化装置设计
        6.1.4 超波雾化对系统脱除效率的提升作用
    6.2 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系统CFD模拟分析
        6.2.1 CFD概述
        6.2.2 分析对象
        6.2.3 主要控制方程
        6.2.4 湍流控制方程
        6.2.5 多相流动模型
        6.2.6 离散相模型
        6.2.7 控制方程的离散
        6.2.8 控制方程求解
        6.2.9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6.3 CFD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6.3.1 三种工况条件不同状态下各场分布情况
        6.3.2 三种工况条件不同状态下各场分布情况主要对比分析
        6.3.3 超声波雾化效果CFD模拟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钠基吸收剂的工业化应用
    7.1 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关键技术工业化应用
        7.1.1 水泥窑尾气一体化洁净系统简介
        7.1.2 水泥窑尾气一体化洁净系统工艺设计
        7.1.3 水泥窑尾气一体化洁净系统运行情况分析
        7.1.4 水泥窑尾气一体化洁净系统经济性分析
    7.2 新型型煤钠基助剂工业化应用
        7.2.1 型煤主固硫剂的研究
        7.2.2 影响固硫剂固硫效率的研究
        7.2.3 提高固硫剂固硫效果的途径
        7.2.4 新型固硫剂型煤的性能测试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8.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8)中国橡机工业百年(八)(论文提纲范文)

1 4.6轮胎翻修机械和废旧橡胶再生利用机械
    1 4.6.1轮胎翻修机械
    1 4.6.2胶粉及再生胶机械
        (1) 废旧橡胶粉碎机械
        (2) 再生胶设备
        a.油法再生胶卧式脱硫罐
        b.水油法再生胶设备
        c.动态脱硫工艺设备
        d.其他脱硫设备
        e.再生胶捏炼机械
1 4.7力车胎机械
    1 4.7.1部件制备机械
        (1) 帘布裁断机
        (2) 力车胎钢丝圈生产机械
        (3) 力车胎胎面胶生产机械
    1 4.7.2自行车胎成型机械
    1 4.7.3摩托车胎成型机械
    1 4.7.4力车外胎硫化机械
    1 4.7.5力车胎内胎机械
        (1) 内胎挤出、裁断装气门嘴、接头机械
        (2) 力车胎内胎硫化机械
1 4.8胶管机械
    1 4.8.1吸引胶管机械
    1 4.8.2夹布胶管机械

(9)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再生胶生产过程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橡胶产业现状
        1.1.2 废旧轮胎资源化利用现状
        1.1.3 综合分析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命周期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再生胶产业的研究现状
        1.2.3 综合分析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1.3.1 研究前提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4 课题创新性
第二章 生命周期评价的理论体系
    2.1 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框架
    2.2 目的与范围的确定(Goal and Scope Definition,GSD)
        2.2.1 研究目的与范围的界定
        2.2.2 功能单位
        2.2.3 地理边界与时间边界
        2.2.4 数据质量
    2.3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Life Cycle Inventory,LCI)
        2.3.1 数据收集
        2.3.2 分配方法
        2.3.3 数据处理
    2.4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Life Cycle Impact Assessment,LCIA)
        2.4.1 影响分类(Classification)
        2.4.2 数据特征化(Characterization)
        2.4.3 量化(Valuation)
    2.5 生命周期结果解释(Life Cycle Interpretation,LCI)
第三章 生命周期评价的应用软件及评价方法
    3.1 SimaPro分析软件
        3.1.1 LCA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3.1.2 SimaPro软件简介
    3.2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方法
第四章 再生胶生产过程生命周期评价
    4.1 研究目的和范围确定
        4.1.1 评价目标的确定
        4.1.2 功能单位的确定
        4.1.3 系统边界的确定
    4.2 再生胶生产清单分析
        4.2.1 再生胶生产工艺简介
        4.2.2 再生胶生产清单分析
    4.3 再生胶生产阶段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4.3.1 再生胶生产阶段环境负荷构成
        4.3.2 特征化
        4.3.3 归一化和加权
    4.4 A公司再生胶生产过程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解释
        4.4.1 单一环境负荷指标
        4.4.2 损害类型分析
        4.4.3 影响类型辨识
    4.5 环境影响改善建议
        4.5.1 强化治污措施和治污管理
        4.5.2 强化治污措施和治污管理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评价了再生胶生产阶段的生命周期影响
        5.1.2 比较了采取环保措施后的环境影响变化
        5.1.3 分析了再生胶生产阶段环境污染的根源
    5.2 建议
        5.2.1 尽可能使用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基础材料生命周期数据库
        5.2.2 对LCIA方法进行本地化修正
        5.2.3 完善清单数据,增强结果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我国废旧橡胶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利用现状
    1.1三种循环利用方法
        1.1.1硫化橡胶粉法
        1.1.2再生橡胶法
        1.1.3废旧轮胎热裂解回收利用法
2 技术成果
3 项目进展
4 胶粉改性沥青铺路利用进展
5 轮胎利用:突破五项关键技术
    胶粉与沥青混合料改性:
    精细分级和纤维分离:
    热裂解制燃油和活性炭黑:
    粉碎物料高温动态脱硫:
    建立技术规范与产品标准
6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四、再生胶尾气净化技术开发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用于碳烟催化消除的海胆状过渡金属催化剂的研究[D]. 刘强.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2]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J].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 中国公路学报, 2020(10)
  • [3]高炉煤气脱硫新技术研究[D]. 孙瑞军.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4]La2O3/La2O2CO3纳米棒担载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炭烟氧化性能[D]. 吴强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5]钾修饰镁铝水滑石富氢气体中温CO/CO2净化研究[D]. 朱炫灿. 清华大学, 2019(02)
  • [6]CX气田净化及集输方案优化研究[D]. 江恒.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7]新型碱液-超声波雾化式废气脱硫脱硝关键技术研究[D]. 刘伟.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9)
  • [8]中国橡机工业百年(八)[J]. 杨顺根.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6(23)
  • [9]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再生胶生产过程评价[D]. 金佳佳. 浙江大学, 2014(07)
  • [10]我国废旧橡胶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J]. 钱伯章. 橡塑资源利用, 2014(01)

标签:;  ;  ;  ;  ;  

再生胶尾气净化技术研发成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