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会计谨慎原则适用性的思考

对会计谨慎原则适用性的思考

一、关于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适用性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邱月洪,赵冬颖[1](2021)在《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在生产和发展方面面临着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如何提升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能力是当前企业发展关注的重点。谨慎性原则作为会计核算的一项重要准则,针对不确定性或风险的情况下,通过谨慎处理,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同时合理预计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从而有效提升会计核算水平,助力企业安全稳定的发展,为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数据。但是,在实际业务当中,谨慎性原则的主观性常被放大或利用,被人为用来操控利润或影响企业价值。本文通过研究谨慎性原则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以降低谨慎性原则的负面影响,提升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

孙汉康[2](2020)在《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比较研究 ——基于产品适用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始于住房抵押贷款领域。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资产证券化在美国迅速开展起来。90年代初资产证券化的概念被引入中国。2005年,中国开始进行资产证券化试点。之后,中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逐渐发展起来,并且在借鉴美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在适用性方面,比较了住房抵押贷款等12种主要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发展动因、制约发展的因素。通过中外资产证券化的比较,分析了各种证券化产品在中国的适用性和发展前景。运用分值评定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适用程度。适用性方面侧重于定性研究。在安全性方面,以“违约率”为指标对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安全性、三类产品(信贷资产证券化、企业资产证券化、资产支持票据)的安全性、个人债务的资产证券化和公司债务的资产证券化的安全性进行了量化比较。在此基础上,以“证券的年化违约率”作为衡量资产证券化产品安全性(风险程度)的指标,也即因变量,以“年化早偿、资产利率、证券利率、次级占比、评级下调、证券年限”为自变量。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借助“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SPSS)进行了计算,构建了度量资产证券化产品安全性的模型,预测了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安全性,并将安全性的实际数据与通过模型计算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在流动性方面,以“证券发行后进入二级市场的比例”为指标对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个人债务的资产证券化和公司债务的资产证券化的流动性进行了量化比较。在此基础上以“证券发行后进入二级市场的比例”作为衡量资产证券化产品流动性的指标,也即因变量,以“年度增长值、证券发行金额、进入二级市场交易额”为自变量。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借助SPSS软件进行了计算,构建了度量资产证券化产品流动性的模型,预测了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并将流动性的实际数据与通过模型计算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在盈利性方面,以“证券产品利差”作为衡量资产证券化产品盈利性的指标,对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盈利性、个人债务的资产证券化和公司债务的资产证券化的盈利性进行了量化比较。与前两节不一样的是,并没有将“证券产品利差”作为因变量,而是将“证券利润”作为因变量,以“证券产品利差、发行金额、各种费用”为自变量,根据会计准则建立了度量中国资产证券化盈利性的模型。在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资产证券化产品适用性为引领,以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为支撑的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综合评价体系(ASLP),提出了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方向和策略。对需大力发展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提出了发展路径,包括汽车贷款资产证券化、房地产投资信托资产证券化(REITs)、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PPP)的资产证券化。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通过对资产证券化产品之间的比较研究,提出了衡量资产证券产品的标准――“适用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并率先进行了探索。(2)在对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金融市场中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在中国的适用程度,并提出了衡量产品“适用性”的主要依据。实证研究了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安全性(风险程度),构建了度量资产证券化产品安全性的标准和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各种资产证券产品的流动性,构建了度量资产证券化产品流动性的标准和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盈利性,构建了度量资产证券化产品盈利性的标准和模型。(3)本文综合对产品“适用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比较研究的结果,提出了评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四性”体系(ASLP)。

孙蕊[3](2019)在《会计重要性原则及其应用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计重要性原则,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制约和指导着企业会计实务工作。相比于谨慎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其它会计原则,重要性原则应用具有更强烈的主观判断特性。但会计理论界对会计重要性一直缺乏全面、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近些年来,国际会计权威组织开始关注会计重要性问题。2011年,欧洲证券市场机构(ESMA)发布了《财务报告中关于重要性考虑》的咨询文件,在界定重要性术语,主要信息使用者特征以及财务报告目标的基础上,重点针对会计政策、中期报告、附注披露等涉及重要性判断和决策的问题的考虑因素设置征求意见。为了提高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有效性,IASB在2015年发布了《IFRS实务声明:财务报表中重要性应用的征求意见稿》。同年,FASB也发布了有关于“重要性决定”(Materiality Determination)的一系列概念框架修订项目征求意见稿;2017年,为使得公司管理层在财务报告信息编制方面更好地运用重要性判断,IASB制定并向公众发布《作出重要性判断的实务声明2》(Making Materiality Judgements:Practice Statement 2)。这一系列项目或声明反映出西方会计组织对重要性原则应用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在完善重要性概念、尝试制定相关非强制性实务指引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我国目前仅将重要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一纳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尚未制定关于会计重要性及实务应用方面的准则、解释或指引。随着近些年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步伐加快,以及企业经济业务和资本市场环境日益纷繁复杂,我国亟待对重要性原则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而且这对于提升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利益相关者保护都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是基于“重要性思想及制度演化—重要性基础理论构建—重要性判断及框架理论构建—重要性应用的实证检验—重要性应用指引制定建议”的研究脉络,按研究内容和性质不同可大致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梳理和评述了有关重要性及判定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并阐述了后续核心内容探讨的理论基础。第二层次是基于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详细阐述了会计重要性思想的产生、应用与演化。第三层次是运用规范分析方法尝试分析并建立会计重要性原则及判定的概念理论框架;这其中又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会计重要性概念及作为信息质量特征特征的解析和重构,第二部分是探寻影响重要性原则应用的内外部环境,第三部分是尝试分析重要性判定机制和判定标准,以及建立会计重要性职业判断框架。第四层次是重要性概念应用的实证研究,主要基于自愿性重述和财务报告舞弊两个视角,分别检验关于错报重要性评估和内控缺陷定量重要性标准设定对管理层行为的影响。第五个层次是分析我国建立应用指引的必要性和提出设计建议。本文的具体研究问题及相应研究结论按照次序主要可归纳为如下七个方面:第一,采用历史演进和制度演化经济学分析范式,梳理自古代簿记时代、近代会计时期和现代会计时期三个不同阶段重要性思想在会计中的应用和演进,并分析了会计重要性思想历经“自生自发性秩序—会计惯例—正式会计制度”的制度演化路径。会计重要性应用的演进过程是具有内在规律性的:首先,会计重要性思想运用与演化深深根植于一国经济社会制度与商业环境变迁,因而对重要性原则的应用和把握不能忽略社会发展与会计规则之间的互动关系;其次,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控制活动,恰如其分地应用重要性原则可以提升会计信息处理效果和质量,有利于细化会计核算和收益计量,提升内部管理效率,最终提升企业业绩;此外,重要性的应用囿于会计目标的发展变化。第二,通过比较分析会计重要性现有的不同定义发现,目前的重要性基本定义涵盖视角和可理解程度较低。在定义基础上,总结了重要性的概念特征可分解为三个维度:基于特定主体背景、信息使用者导向以及依赖于专业判断。结合重要性特征,并借鉴西方哲学价值理论、经济学效用理论等,对重要性相关概念进行重构:在本质属性和概念内涵的认识方面,会计重要性可以被表述为:基于特定主体环境下,是一种为满足主要信息使用者决策需要为导向的价值判断,在会计信息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等程序发挥着制约和行动导向性作用;普遍运用形式反映在会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评估财务报表项目或事项等信息的错漏报是否会对财务报表整体表述造成重大影响。第三,阐释和分析了影响重要性原则应用的内外部环境。在宏观文化环境方面,一国会计文化和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重要性水平评估和应用。树立良好的会计价值观可以通过二次投射作用,激励和驱动会计人员按照会计标准规范来施行会计工作,使得会计制度和会计信念刚柔并济,共同影响着他们对重要性原则的运用。我国资本市场会计监管的最主要目标是保证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此种环境对会计人员作出合法合规的职业判断起到强有力的约束和引导作用。而且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不断涌现的新商业模式,其对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最大影响是企业价值创造和传递方式的变化,使得投资者、债权人、监管者等不同利益相关者关心的会计报表信息发生改变,这进一步又对会计信息重要性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企业内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中,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为财务报告编制中重要性应用提供了内部制度保障,一定程度上约束指导着管理当局决策行为。第四,探讨了重要性判断标准、机制和特征,借鉴西蒙“有限理性”理论,本文提出提高重要性判定质量的途径是加强程序理性,减少三类程序非理性偏差。优化重要性判定的质量,就需要加强规则理性,减少规则的不完备性;在加强认识理性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学习和实践训练以弥补会计判断人员的“知识差”,借助于判断和决策辅助工具,弥补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在行为理性约束方面,为避免严重的行为非理性造成的重要性判定偏误,需要制定严格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以保证管理层以及相关会计人员能够作出客观公允的判断。基于对重要性判定理论的探讨,构建了财务报告重要性职业判断框架。第五,以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8-2017年重述公告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财务报表错报重要性程度对管理层财务重述行为意愿的作用关系。实证结果发现上市公司更倾向对于数量和性质重要性程度均较低的财务报表错报进行自愿性重述;相反被监管部门责令要求更正的公司财务报表差错的数量和性质均较严重;进一步发现若上市公司前一年度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则会减弱错报数量重要性程度对自愿重述的影响。第六,基于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及重要性标准设定的相关理论,考察了2011-2017年度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首次设定未变更的内控缺陷重要性定量标准对后续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设定重要性定量标准的上市公司中,其首次设定内控缺陷重要性水平越低,则发生后续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越大,这种情况在非国企、两权分离度较高、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和外部审计质量较低的公司中显着。结论支持了上市公司管理层很可能存在利用重要性标准的自利动机这一路径。第七,基于重要性及判定的理论构建及实证检验,分析了我国制定重要性应用指引的必要性。我国会计准则的原则导向性决定了在实务中具体应用重要性时,更多依赖于会计职业判断:其一,会计准则执行、重要性职业判断和建立应用指引三者之间是存在双向逻辑互动关系的。其二,重要性应用指引的建立,一定程度会提升不同利益相关者关于财务报表重要性应用问题的共同知识比重,有助于共同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其三,会计重要性本质上是原则导向的价值判断,制定相关方“共识性”的应用指引可确保职业判断中隐性知识得到有效传递。设计应用指引需遵循目标导向原则、差异性规定原则以及程序表现原则。最后在应用指引设计的主体内容、重要性判断的整体程序以及应重点明确的警示类条款三个方面提出相关设计建议。本文的创新和贡献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会计重要性基本理论的系统研究。基于严谨的规范性理论分析,融合管理学、经济学和哲学视角的相关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会计重要性概念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从而得出了有异于以往研究的观点。并对比分析重要性在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中的定位,提出满足重要性信息质量特征的充分条件。以上创新点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重要性原则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第二,会计重要性判定的理论研究。重要性判定是会计理论和实务界的一大难点,国内鲜有关于这方面的相对系统的理论探讨。本文在分析会计信息重要性判定特征,数量、质量判断标准,以及判断机制的基础上,从加强程序理性、减少程序非理性偏差这一视角,提出了提升重要性判断质量的路径,并尝试构建重要性职业判断框架。以上创新之处可为会计人员在编报财务报告信息过程中更好地作出重要性判断提供一定理论指导,并对制定我国重要性应用指引提出设计建议。第三,会计重要性思想及制度演化的探究。基于制度演化经济学视角,梳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会计时期重要性思想及制度演进过程,总结了重要性思想运用与演进的三大规律。其创新之处在于从历史演进、会计技术和理论发展的层面,探索重要性思想的产生及其演进,这可以认为是对会计重要性系统、深入研究的一个逻辑性起点。第四,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重要性应用与财务重述行为的实证研究。在实证检验报表错报信息重要性判断对自愿性财务重述影响时,本文通过手工收集我国上市公司以重大事项临时公告的形式披露的差错更正公告中的数据,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国内鲜有文献探索关于上市公司管理层自愿重述行为和错报重要性之间的关系,因而具有一定创新性。第五,在探讨内部控制缺陷重要性定量水平设定与财务报告舞弊关系时,实证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制定内控缺陷认定的重要性定量标准是否具有治理作用,以及内外部治理环境对上述两者关系的影响。创新点在于,以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都聚焦于审计师对重要性判断的研究,很少从管理层视角来探究对于内部控制缺陷重要性标准设定与自利动机之间是否存在显着关系,这对验证重要性定量标准的执行效果以及如何完善内控缺陷重要性标准具体设定方面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启示。

戴肖博俊[4](2019)在《或有事项的会计职业判断研究》文中指出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世界各国在经济方面越来越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会计作为一种通用商业语言的地位也日趋重要。然而,会计学这门学科本身并不是一门精确的学科,面对客观环境和经济事项具有不确定性,会计系统本身就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这使得会计并不能完全依赖于会计规则将会计的职能发挥出最大效应,还需要会计人员依据一定的会计原则去进行必要的职业判断,从而更好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本文在结合时代背景以及国内外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展开,首先讨论了会计职业判断的概念来源、内含以及外延,进而提及会计职业判断框架的概念以及特点,提出会计职业判断框架基本要素,包括目标、依据、原则、方法以及具体内容,介绍并评析苏格兰会计师协会发布的《财务报告决策职业判断框架》。其次在众多具有不确定性的事项中,本文选取了最能代表不确定性特征的或有事项进行研究,在准则层面和实务层面分别阐述。在准则层面进行了国际比较,包括中国准则、美国准则和国际准则三个角度分析了职业判断的体现。在实务层面,运用统计法期望能够对2015年至2017年我国上市公司或有事项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分析,对上市板块、行业、具体项目、风险披露等方面进行图表分析,并从会计职业判断角度发现主要存在的问题。接着,在相关理论基础和国际经验的启发下,将四个流程的过程思想分析或有事项具体业务的职业判断中遇到的问题,拟在在会计处理过程中为广大会计人员提供必要的参考,说明或有事项会计职业判断框架构建的紧迫性。最后,提出文章识别出《或有事项》准则的关键判断点发现或有事项具体业务的共性,并运用尝试建立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或有事项会计职业判断框架,具体包括四个流程: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对会计指南的评估、做出判断的过程、对判断的记录。

张洁[5](2019)在《中国分红保险会计研究 ——基于相互公司与股份公司的比较》文中提出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以“风险”为经营对象的保险行业之于社会各界十分重要而又极为特殊和复杂,而分红保险之于保险行业亦是十分重要而又非常特殊;近年来相互公司兴起,又为分红保险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纵观国内外,专门针对分红保险会计处理问题的会计准则凤毛麟角,而研究文献数量亦不多见,基于相互公司与股份公司的比较视角进行的研究更是如此。介于分红保险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以及考虑到我国相互公司的发展趋势,基于相互公司与股份公司的比较进行分红保险会计研究具有现实和理论上的重要意义。总体上,本文遵循从实际出发,理论结合实际的总体逻辑思路进行研究写作。首先,界定分红保险会计的基本概念,明确研究对象及范围;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分红保险运行模式及业绩分享机制的介绍,对分红保险会计理论要点进行分析。接下来,结合对我国目前分红保险会计准则制度的把握以及对2017年分红保险相关公司年报信息的了解,分别从准则制度层面和实务操作层面了解我国分红保险会计现状并分析其中的问题;最终,在梳理并参考分红保险会计国际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关于我国分红保险会计的发展建议,最后进行总结展望。本文研究发现,在准则制度层面,通用目的会计准则总体上未对分红保险基于应有的充分关注,现有的会计规章制度倾向于监管目的而难以满足通用目的会计信息需求,已有准则制度未对“相互公司”给予相应的关注。会计实务层面,会计确认问题一直是分红保险会计的主要特殊领域,未分配的可分配盈余、保单红利以及新设相互公司的“初始运营资金”等会计确认问题则是争议焦点;会计计量的问题主要在计量单元的选取、履约现金流的边界以及边际摊销因素的选取等方面,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及质量亦参差不齐。本文认为我国应当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分红保险完善已有通用目的会计准则,针对分红保险会计处理的确认、计量以及信息披露作出进一步统一规范,以此增强分红保险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牛璐[6](2019)在《油气资产计价及改进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受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和勘探开发板块投资低效的影响,我国油田企业的经营业绩普遍下滑,对调整产业链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油气资产是勘探开发板块投资形成的主要成果,在石油公司总资产中占比高,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由于油气资产自身属性复杂,其产出又依赖于储量资源,因而在计价方面产生了许多特殊问题,亦是石油天然气会计领域的研究热点。油气资产计价不仅影响石油公司财报表现和投资决策,也为管理者了解资产实际状况、及时清理低效资产提供有效的依据。然而现行准则与会计实务中,关于油气资产计价存在诸多不足。为进一步了解我国石油公司的油气资产现状及计价相关问题,提升计价的准确性与规范性,本文在梳理资产计价理论的基础上,清晰地界定了油气资产计价的研究范畴,然后以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集团公司为例,运用横纵向对比研究法,从总体特征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油气资产的价值呈现特征,并进一步论述了现有价值呈现方式的影响。后续章节针对计价问题的具体表现展开了分类探讨,从计价基础等角度阐明了油气资产计价的不合理之处,并提出了改进方案。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油气资产的经济价值与储量密切相关,决定了其在计价方面的特殊性。(2)油气资产计价背离其经济价值,且受油价波动影响,抗风险能力差,而与之相关的储量资产未被列报。(3)石油公司在会计核算中往往违背谨慎性原则,导致油气资产账面价值虚增,或是效仿IAS和SFAS的做法,忽略了我国体制背景的特殊性,而企业内部机制不健全导致计价问题更加突出。(4)准则应进一步完善油气资产计价的有关规定,并以企业内部机制和国家宏观政策为有效支持,实现计价改进的根本目标。本文始终贯彻规范研究的核心思想,在构建油气资产计价改进方案的基本框架时,以提高油气资产账面价值与经济价值间的协同度为根本目标,把握谨慎性原则,既立足国情,亦借鉴国外经验,从油气准则、企业机制和国家政策三个方面提供了有效思路,对规范油气资产计价、完善油田企业的会计实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彭琴[7](2018)在《会计稳健性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经验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新是维持国家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创新方面有明显的进步,创新水平明显提高,创新投入不断增加。但是也存在诸如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人才短缺、创新资金来源单一、创新环境不够完善、企业家创新意愿不足等问题。因此,我国如何实现企业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不但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也是目前我国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内容,是企业发展的源泉,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会计稳健性作为企业会计核算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它要求,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企业会计核算应及时确认任何可能发生的损失而不确认任何可能获得的收益。企业研发活动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周期长等特点,而企业研发活动则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因此,会计稳健性会导致企业经理层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对研发活动缺乏动力,企业经理层的短视行为则会加剧这种状况。会计稳健性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属于会计稳健性经济后果研究的范畴。目前,关于会计稳健性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企业的融资和投资等方面。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以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激励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规范研究方法,从理论上系统分析了会计稳健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以此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我国沪深股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2007-2015年样本公司数据为依据,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分析和验证了会计稳健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会计稳健性显着高于非高新技术企业;并且,与非高新技术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的会计稳健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更明显。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蔡宁[8](2010)在《关于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适用性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会计界对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适用性问题一直存在较多争议,本文通过阐述谨慎性原则与会计目标的关系及分析该原则的利和弊,得出当前国内经济环境下会计核算适用适度的谨慎性原则的结论。

王树雄[9](2010)在《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研究》文中指出从制度规定出发,并且结合有关会计实务案例,对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进行研究、探讨,分析了我国谨慎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刘冬颖[10](2010)在《建造合同准则在施工企业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施工企业得到快速的发展,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近几年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我国的建筑市场还不够规范,施工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建造合同准则是一项特殊的业务准则,既有收入的确认和计量,也有成本的会计处理。建造合同准则的颁布实施,对规范建造合同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研究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基础上,对我国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历史演进进行了叙述,并由此提出了建造合同准则的制定背景和实施意义。本文对建造合同准则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要描述,并重点分析了建造合同准则的变化及其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建造合同准则的优点及不足。文章分析提出了施工企业在执行建造合同准则中可能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并对一些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对另一些问题则只是进行了浅显的表述,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文章重点阐述了施工企业建造合同准则在施工企业的具体应用案例,借助大量图形、表格和实例,阐述了一公局为更好的执行建造合同准则所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分析了执行建造合同对一公局的影响,重点分析了一公局针对准则的不足所进行的修正和完善,主要包括索赔和奖励的确认、合同变更的处理、合同预计损失的核算等处理方法的分析,最后结合一公局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如何执行好建造合同准则提出改进建议。建造合同准则的颁布实施,将促使施工企业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做好建造合同会计核算的各项基础工作,准确反映建造合同损益,为施工企业及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这对我国施工企业强化自身管理,提高盈利能力,沉着应对即将开放的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我国建筑市场不规范的现状和施工企业现有的管理水平势必影响建造合同准则的实施效果,有必要从市场环境和企业管理两个方面加以改进,以真正实现建造合同准则规范建造合同业务处理的目的,为企业自身及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的会计信息。

二、关于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适用性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适用性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谨慎性原则与可靠性原则的冲突。
    (二)谨慎性原则与可比性原则的冲突。
    (三)滥用会计谨慎性原则。
    (四)在实际运用中存在局限性。
    (五)缺乏可操作性。
    (六)应用谨慎性原则时导致会计失真。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企业会计制度。
    (二)加强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
    (三)加强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四)提升会计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五)建立和完善市场价格机制。
四、结论

(2)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比较研究 ——基于产品适用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文献综述
        1.3.1 境外研究文献
        1.3.2 国内研究文献
        1.3.3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1.4 理论基础
        1.4.1 适用性分析
        1.4.2 “三性”原则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7.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7.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资产证券化产品综述
    2.1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和结构
        2.1.1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2.1.2 资产证券化的参与方
        2.1.3 资产证券化产生的原因
        2.1.4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结构
    2.2 资产证券化产品及分类
        2.2.1 国外关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分类
        2.2.2 中国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分析
        2.2.3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分类
    2.3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2.3.1 发展现状
        2.3.2 外部环境
        2.3.3 存在的问题
        2.3.4 特点分析
第三章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适用性比较
    3.1 各种(类)资产证券化产品适用性分析
        3.1.1 各种(类)资产证券化发行量分析
        3.1.2 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适用性分析
    3.2 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适用性比较
        3.2.1 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适用性的评分依据
        3.2.2 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适用性得分
    3.3 各种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适用性结论
        3.3.1 高等程度适用性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3.3.2 中等程度适用性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3.3.3 低等程度适用性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第四章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比较
    4.1 各种(类)资产证券化产品安全性比较
        4.1.1 历史数据比较
        4.1.2 变量选择及建立模型
        4.1.3 验证模型
    4.2 各种(类)资产证券化产品流动性比较
        4.2.1 历史数据比较
        4.2.2 变量选择及建立模型
        4.2.3 验证模型
    4.3 各种(类)资产证券化产品盈利性比较
        4.3.1 历史数据比较
        4.3.2 变量选择及建立模型
第五章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方向和策略
    5.1 “四性”综合评价体系(ASLP)的建立及运用
    5.2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方向
        5.2.1 大力发展适用性强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5.2.2 适度发展适用性居中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5.2.3 谨慎发展适用性较差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5.3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策略
        5.3.1 不同类别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策略
        5.3.2 根据中国资产证券化的特点确定发展策略
第六章 重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路径
    6.1 汽车贷款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路径
        6.1.1 组建汽车贷款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池
        6.1.2 评级汽车贷款证券化的基础资产
        6.1.3 规范汽车贷款证券的后期管理
    6.2 房地产投资信托资产证券化(REITs)的发展路径
        6.2.1 规范REITs的流程
        6.2.2 完善REITs的信用增级分析
        6.2.3 分析REITs评级的影响因素
        6.2.4 明确REITs的发展方向
    6.3 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路径
        6.3.1 建立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池
        6.3.2 确定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原则
        6.3.3 合理设计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方案
        6.3.4 政策支持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
        6.3.5 规范保障性住房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框架和流程
    6.4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PPP)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路径
        6.4.1 明确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程序
        6.4.2 稳妥有序地发展PPP项目资产证券化
        6.4.3 严格筛选PPP项目资产
        6.4.4 采用主信托方式进行PPP项目资产证券化
        6.4.5 完善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法规
第七章 结论
    7.1 各种(类)资产证券化产品“四性”的比较
    7.2 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方向和策略
    7.3 衡量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标准、指标、依据、模型及评价体系
    7.4 中国重点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的路径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会计重要性原则及其应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四、本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会计重要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会计重要性及应用方面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会计重要性及应用方面的研究
        三、重要性问题研究评析
    第二节 会计重要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西蒙有限理性理论
        二、现代决策理论
        三、不确定性与风险方面理论
        四、心理学认知偏差理论
        五、管理控制中关于会计系统控制方面的理论
        六、自愿性信息披露相关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会计重要性思想及制度演化
    第一节 古代会计时期重要性思想
        一、原始簿记时代重要性思想的产生
        二、中世纪庄园会计重要性思想的体现
        三、古代“官厅会计”重要性思想的体现
    第二节 近代会计时期重要性思想
        一、复式簿记重要性思想的体现
        二、股份制公司会计重要性的应用
        三、工业革命时期会计重要性的运用
    第三节 现代会计时期重要性相关制度
        一、会计重要性研究的理论准备
        二、西方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中重要性信息质量特征的确立
        三、西方重要性会计准则或指引的制定与发展
    第四节 会计重要性制度演化分析
        一、会计重要性制度演化路径
        二、会计重要性运用与演化的规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会计重要性基本理论问题探讨
    第一节 会计重要性相关概念及特征
        一、会计重要性相关概念
        二、重要性概念的特征
    第二节 会计重要性的本质
        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二、会计重要性的本质: 一种价值判断
        三、会计重要性概念的重新界定
    第三节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信息质量特征:重要性
        一、重要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提出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重要性
        三、重要性与其它信息质量特征的作用关系
        四、满足重要性信息质量特征的充分条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会计重要性应用的环境因素
    第一节 会计文化与价值观环境
        一、东西方会计文化对会计判断的影响差异
        二、会计价值观影响重要性职业判断
    第二节 资本市场会计监管环境
        一、资本市场会计监管核心: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二、信息披露重要性水平的设定要求
        三、不同行业信息披露重要性标准规定
    第三节 商业模式的创新变化环境
        一、“大数据”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
        二、商业模式影响使用者共同会计信息需求
    第四节 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环境
        一、关于“内部控制的本质”的观点
        二、重要性原则应用的内部制度保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要性判定理论探讨与框架构建
    第一节 重要性判断标准、机制与特征
        一、影响重要性判定的数量和质量标准
        二、重要性判定机制的简要分析
        三、会计重要性判断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重要性判定的优化:程序理性视角
        一、程序理性与结果理性的权衡与替代
        二、程序理性视角判断偏差的产生
        三、提升重要性判断质量的途径
    第三节 财务报告重要性判断框架构建
        一、会计重要性应用的原则导向
        二、财务报告重要性职业判断框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重要性判断对自愿性财务重述的影响
    第一节 TD上市公司案例分析
        一、案例的基本情况
        二、会计差错更正情况
        三、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情况
        四、案例分析结论及问题提出
    第二节 实证研究的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一、财务重述相关文献回顾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第三节 实证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二、变量的选取
        三、回归模型的选择
    第四节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主要回归结果
        三、内生性问题处理
        四、稳健性检验
        五、实证研究结论及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内部控制缺陷重要性定量标准与财务报告舞弊
    第一节 制度背景与研究路径
        一、我国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
        二、内控缺陷重要性认定标准的治理作用
        三、管理层重要性标准设定的机会主义动机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实证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二、变量选取
        三、回归模型设定
    第四节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单变量检验与相关性分析
        三、实证回归结果
        四、截面测试与进一步分析
        五、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
        六、实证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制定我国重要性应用指引的必要性及建议
    第一节 制定重要性实务应用指引的必要性
        一、重要性判断、会计准则与应用指引的内在关系
        二、建立会计重要性判断的共同知识
        三、应用指引确保隐性知识的有效传递
    第二节 重要性应用指引整体设计的建议
        一、重要性应用指引设计的主要原则
        二、重要性应用指引设计的几点问题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局限性和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或有事项的会计职业判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及不足
        1.4.1 本文创新
        1.4.2 本文不足
2 会计职业判断基本概念和框架
    2.1 会计职业判断
        2.1.1 会计职业判断的概念
        2.1.2 会计职业判断的本质
        2.1.3 会计职业判断的特点
        2.1.4 会计职业判断与会计信息质量的联系
        2.1.5 会计职业判断与会计政策选择、盈余管理的辨析
    2.2 会计职业判断框架概念与性质
        2.2.1 会计职业判断框架概念
        2.2.2 会计职业判断框架性质
    2.3 会计职业判断框架基本要素
        2.3.1 判断目标
        2.3.2 判断依据
        2.3.3 判断原则
        2.3.4 判断方法
    2.4 会计职业判断框架具体内容
        2.4.1 事项认定
        2.4.2 会计确认
        2.4.3 会计计量
        2.4.4 信息披露
    2.5 国外会计职业判断框架
        2.5.1 国外职业判断框架主要内容
        2.5.2 会计职业判断框架评析
3 或有事项业务会计职业判断的现状
    3.1 或有事项的含义及其不确定性
        3.1.1 或有事项的含义
        3.1.2 或有事项的不确定性
    3.2 基于《或有事项》准则的会计职业判断的国际比较
        3.2.1 确认条件的判断
        3.2.2 计量金额的判断
        3.2.3 列报和披露的判断
    3.3 我国上市公司或有事项会计职业判断现状分析
        3.3.1 样本选择
        3.3.2 样本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
        3.3.3 主要存在的问题
4 或有事项具体业务的会计职业判断分析
    4.1 会计职业判断框架基本流程
        4.1.1 基本流程的构成
        4.1.2 基本流程的内在逻辑
    4.2 或有事项具体业务的会计职业判断分析
        4.2.1 产品质量保证
        4.2.2 未决诉讼或仲裁
        4.2.3 弃置费用或环境整治
        4.2.4 对外担保
        4.2.5 亏损合同
5 构建或有事项会计职业判断框架
    5.1 确定或有事项会计职业判断框架关键判断点
        5.1.1 或有事项认定关键判断点
        5.1.2 或有事项确认关键判断点
        5.1.3 或有事项计量关键判断点
        5.1.4 或有事项披露关键判断点
    5.2 建立或有事项会计职业判断框架
        5.2.1 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5.2.2 对会计指南的评估
        5.2.3 做出判断的过程
        5.2.4 对判断的记录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5)中国分红保险会计研究 ——基于相互公司与股份公司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创新和不足
        1.4.1 本文创新
        1.4.2 本文不足
2 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分析
    2.1 分红保险会计的核算对象及范围
        2.1.1 分红保险的含义及特征
        2.1.2 分红保险的分类
        2.1.3 分红保险的运行模式与业绩分享机制
        2.1.4 分红保险会计的核算范围
    2.2 分红保险会计的会计主体
        2.2.1 相互公司的含义及发展历程
        2.2.2 相互公司与分红保险
        2.2.3 相互公司与股份公司的比较
    2.3 分红保险会计理论框架分析
        2.3.1 分红保险会计的基本目标
        2.3.2 分红保险会计的主要信息使用者
        2.3.3 分红保险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2.3.4 分红保险会计要素
3 分红保险会计研究国际经验
    3.1 IASB保险会计准则研究概况
    3.2 IASB分红保险会计研究概况
        3.2.1 分红特征
        3.2.2 分红保险的会计确认
        3.2.3 分红保险的会计计量
    3.3 美国、日本分红保险会计准则制度概况
        3.3.1 美国分红保险会计准则制度概况
        3.3.2 日本分红保险会计准则制度概况
    3.4 对我国分红保险会计研究的启示
        3.4.1 关注分红保险与非分红保险的异同
        3.4.2 关注相互公司与股份公司的异同
        3.4.3 跨部门协作并关注国际最新研究动态
4 关于我国分红保险会计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4.1 我国分红保险会计准则制度的现状
        4.1.1 会计准则
        4.1.2 会计规章制度
        4.1.3 相互公司相关准则制度
    4.2 我国分红保险会计处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4.2.1 样本公司筛选及数据来源
        4.2.2 我国分红保险会计确认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4.2.3 我国分红保险会计计量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4.2.4 我国分红保险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问题分析
    4.3 关于我国分红保险会计的建议
        4.3.1 会计准则制度层面
        4.3.2 会计实务处理层面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6)油气资产计价及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及油气资产的相关计价理论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油气资产的界定及特殊性
        2.2.1 油气资产的界定
        2.2.2 油气资产的特殊性
    2.3 资产计价的理论基础
        2.3.1 资产计价的内涵及目的
        2.3.2 资产计价基础的相关理论概述
        2.3.3 价值论在资产计价中的应用
    2.4 油气资产计价的特殊问题
        2.4.1 油气资产计价的研究范畴
        2.4.2 油气资产计价的基本原则
第3章 油气资产及其价值呈现现状
    3.1 我国石油行业发展现状概述
    3.2 石油公司的油气资产分布及其构成分析
    3.3 油气资产的价值呈现分析
        3.3.1 油气资产价值呈现的总体特征分析
        3.3.2 油气资产的价值变动分析
        3.3.3 油气资产的折旧、折耗与摊销情况分析
        3.3.4 油气资产的减值计提情况分析
        3.3.5 油气资产的价值构成分析
    3.4 油气资产价值呈现的主要特征及影响
        3.4.1 油气资产价值呈现的主要特征
        3.4.2 现有价值呈现方式的主要影响
    3.5 油气资产计价改进的必要性
第4章 油气资产计价问题分析
    4.1 油气资产计价单一环节的会计问题
        4.1.1 计价基础与计价方法的选择
        4.1.2 矿区权益取得成本的核算
        4.1.3 油气资产折旧、折耗与摊销的计提
        4.1.4 油气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
        4.1.5 资产弃置义务的会计处理
        4.1.6 储量评估与披露
    4.2 油气资产计价多个环节的相互影响
第5章 油气资产的计价改进方案
    5.1 油气资产计价改进的目标
    5.2 油气资产计价改进的基本原则
    5.3 改进油气资产计价的相关建议
        5.3.1 基于国情的会计准则修订与完善
        5.3.2 内部机制保障下计价规范性的提升
        5.3.3 宏观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会计稳健性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会计稳健性
        2.1.2 企业技术创新
        2.1.3 会计稳健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会计稳健性
        2.2.2 企业技术创新
        2.2.3 会计稳健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第3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分析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会计稳健性
        3.1.2 企业技术创新
        3.1.3 高新技术企业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委托代理理论
        3.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3 激励理论
        3.2.4 信号理论
    3.3 会计稳健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
        3.3.1 会计稳健性原则的本质要求
        3.3.2 企业技术创新的特性
        3.3.3 经理层任期内的短视行为
第4章 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设
    4.2 研究设计
        4.2.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4.2.2 研究变量选取
        4.2.3 模型选取
    4.3 实证结果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相关性分析
        4.3.3 高新技术企业与非高新技术企业会计稳健性的配对检验
        4.3.4 会计稳健性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回归分析
    4.4 稳健性检验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9)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
    (一) 谨慎性原则在存货准则中的运用
    (二) 谨慎性原则在固定资产准则中的运用
    (三) 谨慎性原则在无形资产准则中的运用
    (四) 谨慎性原则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运用
二、谨慎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可操作性
    (二) 缺乏刚性标准, 会计人员主观随意性较强
    (三) 与其他会计原则相冲突
        1. 与客观性原则相冲突。
        2. 与可比性原则相冲突。
    (四) 导致了企业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额之间形成差异
三、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合理建议
    (一) 谨慎性原则的相关条款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
    (二)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三) 合理确定各项原则的优先使用顺序
    (四) 加强审计监督, 强化内在约束机制
    (五) 进行充分会计信息披露

(10)建造合同准则在施工企业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1 结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2 建造合同准则出台的背景
    2.1 建造合同准则出台的背景
        2.1.1 建造合同的特殊性
        2.1.2 满足入市后信息可比性的需要
        2.1.3 施工企业会计制度存在的不足
    2.2 施工企业的生产特点
        2.2.1 施工生产的流动性
        2.2.2 施工生产的单件性
        2.2.3 施工生产的长期性
        2.2.4 施工生产受自然气候影响
3 建造合同准则的基本内容及比较
    3.1 建造合同准则的基本内容
        3.1.1 建造合同概述
        3.1.2 合同收入和合同成本的构成
        3.1.3 合同收入和成本的确认和计量
        3.1.4 建造合同的披露
        3.1.5 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的核算方法
    3.2 新准则与施工企业会计制度的比较
        3.2.1 对施工合同的分类不同
        3.2.2 合同收入确认的时点和金额不同
        3.2.3 工程计量结算的会计处理不同
        3.2.4 建造合同亏损的处理方法不同
        3.2.5 会计账簿及报表包含的信息量不同
    3.3 新准则与原建造合同准则的比较
        3.3.1 取消了对一年内完工合同的核算规定
        3.3.2 增加了合同分立条款
        3.3.3 明确了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的确认
        3.3.4 合同收入计量差异
        3.3.5 披露部分的变化
    3.4 新准则与国际准则比较
        3.4.1 关于建造合同的类型
        3.4.2 关于合同收入
        3.4.3 关于合同成本
        3.4.4 关于合同收入与合同费用的确认
        3.4.5 关于会计估计的变更
        3.4.6 关于信息披露
4 建造合同准则的优缺点
    4.1 建造合同准则的优点
        4.1.1 建造合同准则更好的体现权责发生制原则
        4.1.2 建造合同准则能提供更多的会计信息
        4.1.3 建造合同准则更符合谨慎性原则
        4.1.4 有利于施工企业加强管理
    4.2 建造合同准则的不足
        4.2.1 对索赔和奖励的确认条件过于宽松
        4.2.2 合同损益方法的选择过于单一
        4.2.3 对借款费用资本化问题未作规定
        4.2.4 对订立合同中发生的费用资本化未作规定
        4.2.5 收入的确认与债权不同步
        4.2.6 转回减值准备的核算方法欠妥
5 施工企业执行建造合同准则面临的问题
    5.1 如何可靠估计合同结果
    5.2 如何确认合同收入
    5.3 如何确认合同成本
    5.4 如何确定合同完工进度
    5.5 如何核算工程质量保证金
    5.6 如何预计合同损失
    5.7 如何解决建造合同准则与税法的差异
    5.8 如何提高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和合并报表的适用性
6 案例研究:建造合同准则在中交一公局的应用
    6.1 一公局执行建造合同准则开展的工作
        6.1.1 执行前的培训工作
        6.1.2 执行中的制度保障
        6.1.3 执行中相关事项的明确
        6.1.4 执行后的跟踪检查
    6.2 一公局执行建造合同准则的意义
        6.2.1 建造合同会计核算对象更加明确
        6.2.2 建造合同核算方法更符合企业的实际
        6.2.3 建造合同准则更符合谨慎性原则
        6.2.4 建造合同准则能提供更多的会计信息
    6.3 一公局对建造合同准则不足的修正和完善
        6.3.1 索赔和奖励的确认
        6.3.2 合同变更的处理
        6.3.3 合同预计损失的核算
        6.3.4 关于收入与债权不同步问题
    6.4 一公局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6.4.1 执行中存在的阻力
        6.4.2 《建造合同》准则的实行范围
        6.4.3 预计合同总收入和总成本确认问题
        6.4.4 完工百分比确认问题
        6.4.5 营业收入和施工产值差异较大问题
        6.4.6 标后预算成本与实际预计总成本出入较大
        6.4.7 预计总成本调整的随意性
        6.4.8 已完工未结算金额较大
7 执行好建造合同准则的主要建议
    7.1 规范建筑市场环境
    7.2 完善建造合同准则
    7.3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7.4 改善人员知识结构
后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详细摘要

四、关于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适用性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J]. 邱月洪,赵冬颖.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11)
  • [2]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比较研究 ——基于产品适用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对比[D]. 孙汉康. 河北大学, 2020(02)
  • [3]会计重要性原则及其应用问题研究[D]. 孙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4]或有事项的会计职业判断研究[D]. 戴肖博俊.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2)
  • [5]中国分红保险会计研究 ——基于相互公司与股份公司的比较[D]. 张洁.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2)
  • [6]油气资产计价及改进研究[D]. 牛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7]会计稳健性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经验证据[D]. 彭琴. 云南大学, 2018(01)
  • [8]关于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适用性的思考[J]. 蔡宁. 中国城市经济, 2010(10)
  • [9]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研究[J]. 王树雄. 中外企业家, 2010(12)
  • [10]建造合同准则在施工企业应用研究[D]. 刘冬颖.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0(01)

标签:;  ;  ;  ;  ;  

对会计谨慎原则适用性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