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条件设计的技术分析

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条件设计的技术分析

一、可转换债券发行条件设计的技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荀皓[1](2019)在《ZD公司可转债融资绩效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融资需求也不断增加。因此,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近几年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的主要方式有公开增发、定向增发、配股及发行可转债。2017年起,国家出台多项规定鼓励支持企业发行可转债。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可转债的自身优势,可转债融资逐渐受到诸多企业的青睐。2018年我国可转债融资规模出现大幅增长,发展势头良好。本文采取ZD公司可转债融资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ZD公司可转债融资的背景、融资的动因进行分析描述;其次,从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对可转债融资的行为进行探究;最后,通过融资成本、资金使用情况、业绩承诺情况分析可转债融资的直接绩效表现,并从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两方面探索可转债融资对企业的绩效影响。研究发现: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下,ZD公司将其经营计划、融资需求、财务状况与可转债的优势特征相结合,最终选择可转侦作为融资方式。为了营造一个稳定的资金环境、确保可转债的成功发行,ZD公司在可转债发行前进行了条款设计,有效平衡了发行方、股东、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在遇到回售危机时,ZD公司采取了多项有效措施,保证稳定的资金使用环境;在项目完工之后,ZD公司借助赎回条款掌握主动权促使投资者转股,顺利完成可转债融资并且实现了规模效应。在对ZD公司可转债融资的效果分析中可以得出:ZD公司实现了低成本的股权融资,充分利用了募集资金,并且实现了业绩承诺;ZD公司可转债融资产生了正向的股价反应,有效改善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实现了价值增值。研究结果表明,ZD公司可转债融资的效果良好。本文的创新性体现在:对ZD公司可转侦融资的行为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探究,并从多个角度对可转债融资的效果进行衡量和分析,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本文的贡献为:进一步完善可转债融资绩效的理论研究,为我国计划发行可转债的企业提供借鉴。

王颢[2](2017)在《中国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选题缘起于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时期,经济发展出现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三大特点。“脱实就虚”、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长期困扰和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亟待着力解决,保险资金夹层投资因其资本特性和运作模式能有效地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并很好地匹配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对于保险机构而言,夹层投资为其资金运用开辟了新的渠道并提供了新的投资收益。因而,保险资金夹层投资不啻为国家、市场、企业三方多赢的战略选择。论文通过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主流经济学等理论,保险资金运用、夹层投资等知识体系,遵循“保险姓保”、“稳健投资”等价值理念,从我国现实出发,在实践基础上以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和监管创新,致力于科学前沿,服务于保险主业,贡献于社会发展。在研究目标的引领之下,论文从构建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理论基础入手,选择典型国家展开国际视野,剖析制约我国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现实因素,在相关政策支持和监管规定之下开展博弈分析和定价研究,进而提出完善路径和改进措施。全文共七章。除第一章绪论之外,第二章为理论基础,分别从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政治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找寻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理论支撑。第三章是国际视野,选择了美国、欧洲和日本作为借鉴对象,从中发现了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发展特征和运行规律。第四章是我国的运作实践,从运作依据、运作现状、典型案例和制约因素进行考察。第五章是对我国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博弈分析,通过博弈模型的构建进行了参数检验和数值模拟。第六章是对我国保险资金夹层投资产品的定价分析,在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对偏债型和偏股型夹层产品开展了定价研究。第七章是完善我国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对策建议,分别从法律、政策、监管、市场和企业等层面提出,并勾画了后续研究设想。本文的主要观点如下:其一,夹层投资缘起于企业的融资需求,该类投资与保险资金具有多重的匹配性:夹层投资的长期特征与保险资金的长期性资产配置需求相匹配;夹层投资的股债双性与保险资金的多元化资产配置需求相匹配;夹层投资的交易特征与保险资金的灵活性资产配置需求相匹配。在经济新常态之下,夹层投资为保险资金运用描绘了新的美好愿景,但实现这一愿景尚需克服重重障碍。其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保险资金夹层投资已有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主要特征体现在:其一,低利率环境和监管政策变化推动了夹层投资的发展;其二,夹层投资一般通过专业化平台来开展;其三,夹层投资一般采取间接投资模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市场经济模式和资本市场成熟程度上的差异,决定了国外模式不能照搬照抄,需找寻到可复制的经验和可推广的做法。其三,我国夹层投资市场从2005年开始萌芽,2014年以来投融资市场的环境变化促使夹层投资增长加速,但保险资金运用于夹层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外部环境来看,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监管规定等领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内部运作来看,夹层投资的运作模式、博弈决策、定价机制也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同时运作过程中的市场风险、政策风险、违约风险、协议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需要审慎防范。其四,保险资金夹层投资涉及不同的利益相关主体,投资策略受制于博弈参与人的理性程度和学习能力。博弈模型发现了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若干发展规律,如保险机构投资的资金额与夹层投资的成交额成正比;银行存款利率、有价证券收益率与夹层投资的成交额成反比;等等。本文依托博弈模型所做出的理论推导基本符合目前夹层投资发展情况,也说明保险机构开展夹层投资需综合考量各利益方的博弈结果以及各经济变量的制约程度。其五,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模型丰富而多彩,为夹层投资产品的定价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从偏债型工具来看,以白云可转债和中信银行次级债为例测算的两种产品定价,结果表明无论是西方经典模型还是我国学者的优化模型,实际价值与理论价值都被低估,原因可能是模型所需的利率市场化、市场卖空机制等前置条件的缺失。从偏股型工具来看,以优先股为案例的定价分析表明,作为优先股股东,并不能一味地追求清算优先股的最大化,而是要综合考虑,做到双方达成的交易条款清单符合自己投资所希望的风险收益特征。其六,我国保险资金夹层投资应采取“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相结合、法律法规与政策措施相配套、监管机构与保险机构相配合的方式,多管齐下多方发力。而保险机构的夹层投资决策不仅来自盈利模式多元化的内在驱动力,更为重要的是要立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练好内功,提升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贺亮[3](2015)在《我国公司债券市场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在有效市场中市场价格能够全面、及时和准确的反映市场信息。有效市场理论建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之上,要求市场信息被充分披露,并且能够及时的传播给投资者,投资者是理性的,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在获取信息中,投资者没有成本或几乎没有成本,能够对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等。经济学家Roberts根据价格反映信息的程度将市场有效性划分为三类:弱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和强式有效,Fama将其进行了推广。不同类型的有效市场对于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若市场尚未达到弱式有效,那么投资者可以通过技术分析发现价格偏离价值的资产进行投资;若市场已达到弱式有效,尚未达到半强式有效,那么通过技术分析预测未来价格走势将会失效,但是通过对市场公开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对投资者有一定帮助;若市场达到半强式有效,那么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对投资者将会毫无用处。在我国债券市场上,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都能为公司或企业提供直接融资,两者极易被混淆,但他们在依据的法律规章、发行制度、发行人范围、发行价格或利率的规定和监管机构等方面存在差异。自2007年我国发行第一只公司债券到2014年年末累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823只公司债券,我国的公司债券市场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但公司债券在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上远远落后于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市场需要进一步的发展。2015年1月《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发布之前,公司债券仅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并且主要集中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内,公司债券的年度总成交量和年度总成交金额逐年增加,但是交易却不活跃。在公司债券刚刚推出的一段时间,公司债券的日收益率波动较为剧烈,随着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波动幅度变小。选用2008年1月2日至2014年10月31日中证公司债指数在交易日的1659个收盘价数据为样本,对中证公司债指数日收盘价序列和日收益率序列进行序列相关性检验和游程检验以判断我国公司债券市场有效性程度,通过检验认为我国公司债券市场没有达到弱式有效。市场没有达到弱式有效,那么也不可能达到半强式有效或强式有效。公司债券市场没有达到弱式有效,投资者可以利用历史信息获取超额利润。本文指出我国公司债券市场规模较小、公司债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公司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数量偏少和公司债券市场中介机构行为不规范是我国公司债券市场有效性较低的原因。并且给出了将公司债券的发行逐步从核准制过渡到注册制、取消发行人发债规模上限的限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鼓励媒体公众加入到对信息披露的监督中、设立公司债券型基金、推动公司债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和规范公司债券市场中介机构行为等具体措施以提高我国公司债券市场有效性。

高艳伟[4](2013)在《考虑稀释效应的可转换债券定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比较新的融资工具,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然而,可转换债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混合衍生证券,既具有债券性又具有股权性,其定价也是十分复杂。目前为可转换债券定价的方法主要有:偏微分方程法、有限差分法、二叉树定价法和蒙特卡罗模拟定价法等。为了综合考虑标的股票价格、利率和信用风险等因素,以及模型的可操作性,本文选取了二叉树方法为可转换债券进行定价。首先,本文介绍了可转换债券的发展以及投资优势和风险,对可转换债券的基本要素和条款及其价值影响因素做了详细的分析。最终为模型的建立找出了最关键的三个影响因素:标的股票价格、无风险利率以及信用风险。其次,本文阐述了可转换债券的定价原理,为可转换债券的定价做了理论准备。对可转换债券常用的定价方法做了详细的研究,最终确立了以股价和利率为基础的两因素二叉树模型,并且对可转换债券的基本条款和转换条款做了价值分析以及模型化处理。最后,根据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具体特点对模型进行了修正,引入了信用价差以及稀释因子,由此建立了我国可转换债券基于稀释效应的定价模型。本文选取了11只正在流通的可转换债券作为样本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通过Matlab程序实现了模型的求解过程,证明了模型的适用性。

曾露莎[5](2011)在《我国可转换债券定价研究 ——以5只可转换债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可转换债券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首先它是一种债券,它具有一般债券的特征:对于发行公司而言,它可以作为筹资工具;对于投资者而言,它是一种投资工具并且定期支付利息,到期之后还本付息。其次,它又和一般的公司债券有所不同。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可以进行转换,赎回,回售等。正因为如此,可转换债券相对于一般的公司债券而言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而且它的定价过程也会比一般的公司债券复杂一些。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对可转换债券的定价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因为可转换债券具有提前进行转换、赎回、回售等特性,这就使得可转换债券的定价过程和美式期权有一定相似的地方。因为美式期权是可以随时提前执行的,而可转换债券的转换条件,赎回和回售条件一旦被触发也是可以提前执行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Black-scholes方程的出现使得期权的定价成为了可能。在那之后,国外的学者对于可转换债券定价的研究也进入了比较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在定价的过程中以Black-scholes方程为基础结合可转换债券的边界条件来给可转换债券进行定价。在可转换债券定价的算法上面,大致有三种数值算法:有限差分法,蒙特卡罗模拟,二叉树。其中运用有限差分法的论文比较多,早期的以公司价值为标的变量的可转换债券定价方程以及后来的以股票为标的变量的可转换债券定价方程大多数都是运用的有限差分法。蒙特卡罗模拟由于其比较适合类似于欧式期权这种到期执行的衍生产品定价运用,就算运用该方法也会对其进行相应的改进。可转换债券定价过程中,早期的模型选择公司价值为标的变量,但是公司价值是一个不好获取的变量,所以后来出现了以股票价格为标的变量的定价模型。在以股票价格为标的变量的定价模型中以Tsivioritis&Fernandes(1998)(TF(98))模型以及Davis&Lischka (1999) (DL (1999))模型比较经典。DL(1999)模型中包含了股票破产跳跃,但是我国的股票市场中真正面临破产清算的公司几乎没有,所以该模型用在我国的可转换债券定价上不是很适用。本文选择TF(98)模型,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对可转换债券所适用的边界条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了一定的改进。TF(98)模型运用了有限差分法对可转换债券进行了定价,本文就运用一个与原模型稍有不同的方法二叉树方法来对可转换债券进行定价。本文的主要结果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国内外发展情况,以及对可转换债券定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分析、总结,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和目的。第二章对可转换债券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可转换债券定价所需要的理论基础:计算衍生产品定价的数值方法,BS方程,伊藤定理等。第四章实证部分,主要介绍了实证部分所需要的各种参数的估计,以及具体的实证过程和结论。第五章,总结和展望。

郭元[6](2011)在《基于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的公司可转换债券定价研究》文中提出可转换债券,是指发行公司根据相关程序发行,在一定时期内依据合同约定条款可以将其转换为公司股票的公司债券,是一款同时具有债券和股票特性的复合型可转换金融衍生产品。美国的纽约Erie铁路公司自1843年设计发行了第一张可转换债券以来,金融特点鲜明的可转换债券逐渐为投资者们所熟悉,也愈来愈受到全球资本市场的青睐。在西方可转换债券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金融衍生品,而我国直到90年代初才将其引入证券市场,是近年来引进的为数不多的西方金融创新产品之一,并且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快速发展,可转换债券也逐渐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4月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规范并促进了可转换债券在我国的发展,目前市场上投融资双方需求迫切,可转换债券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一种重要融资工具和投资品种之一。鉴于可转换债券引入我国的时间还不长,其条款设计又十分复杂,如何准确合理的确定可转换债券的价值是个较为困难的问题,加之理论界对可转换债券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定性分析和条款设计上,相应的定价理论指导和实证研究案例尚十分缺乏,这使得对可转换债券定价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正是基于我国证券市场上的这种现状,以7家市场上交易的可转换债券为对象,将国际上通用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Black-Scholes模型,简称BS模型)运用于探讨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定价。文章将理论定价的结果和证券的市场价格进行比较,较为详尽的分析了二者差异的原因及影响,参照此方法得出的结论对于投资方的投资决策以及筹资方的定价决策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导言,主要说明了文章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可转换债券的基本知识进行概述,主要包括可转换债券的概念、特征分类和国内外发展状况。第三部分是可转换债券的价值构成,对可转换债券的价值影响因素和构成进行了阐述。第四部分围绕本文定价过程中所用到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第五部分为全文的重点所在,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探讨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定价问题。首先,对我国可转换债券定价进行了必要的基本假设,选取7家上市的可转换债券作为样本,利用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计算其理论价,并与市场价格比较,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第六部分进一步深入研究,在对理论与实际定价偏差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具体的结论和建议。最后阐述了在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包括样本选择可能存在不足、对于模型中标的股价波动率估计也不够精确等。同时也对自己今后进一步进行可转换债券定价的研究提出了改进方向和新的展望。

王保力[7](2011)在《我国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研究和实证分析》文中提出可转换债券是一种兼有债券和股票期权特征的金融衍生工具,它赋予债权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将其转化成一定比例的公司股票的权利。由于其良好的筹资和避险的功能,可转换债券越来越受到金融市场的欢迎。随着我国金融证券市场的发展,可转换债券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的一种重要的融资工具,被广大投资者关注的投资品种。因此,对可转换债券进行合理的价值分析,准确的价值估计,能促进我国可转换债券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详细叙述了可转换债券的的特征、价值构成、影响因素;对可转换债券已有的定价模型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比较总结出他们各自的优缺点。本文的工作着重使用等价鞅测度方法,一是推导出了可转换债券的标的股票在没有红利支付情况下附加赎回条款和不附加任何条款的鞅定价公式;二是推导出了可转换债券的标的股票在有红利支付情况下附加赎回条款和不附加任何条款鞅定价公式;三是对我国现在市场上流通的两只可转换债券利用推导出的公式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对实际价格和理论价格的差异从多角度考虑分析,得出我国可转换债券价值存在被低估的结论。最后针对我国金融市场起步晚,发育不健全,可转换债券的条款设计还有诸多不合理之处,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申慧[8](2009)在《发行公司与投资人在可转换债券条款上的博弈均衡》文中提出2008年我国可转换债券融资达到了历史高峰,但令人深思的是,股市的低迷在造就可转换债券发行量攀高的同时却使转股遭遇深寒,呈现缩量特征,其矛盾根源在于我国可转换债券的条款设计具有很强的雷同性,没有对股市走势进行很好的预测把握并体现自身特点。因此在资本市场不断完善的今天,如何充分发挥可转换债券条款设计的灵活性对上市公司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博弈论思想引入到可转换债券的条款设计中。可转换债券条款的设计实质上是发行公司和投资人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如何在可转换债券约束条款中平衡双方的利益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因此文章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规范的统计方法和实证的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力求科学合理地进行研究。文章首先介绍了可转换债券的定义,简述了其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对可转换债券的经济特性和影响条款设计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随后将信号博弈引入到该问题的研究中,指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股市的不可预测,可转换债券融投资是发行公司和投资人之间的一个二阶段的信号博弈过程。发行公司出于融资需求发行可转换债券,当公司处于资金紧张的高速扩张期时,一般希望投资人实施转股以减轻公司财务压力;稳定发展的公司现金较宽裕,希望利用可转换债券的低息优势进行融资,但并不希望投资人转股稀释公司现有股权;对投资人而言,投资可转换债券并不在于其极低的票面利息收入,主要目的是行使可转换债券的转换权在股票二级市场上套利,发行公司和投资人各自对利益的预期使可转换债券的整个存续期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本文通过构建博弈扩展式对发行公司和投资人在可转换债券的发行阶段和转股阶段的博弈过程进行了总体描述,分析了可转换债券各条款对发行公司和投资人的损益情况,提出追求发行公司和投资人预期利益的均衡是发行公司设计可转换债券条款时应该遵行的原则。然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目前可转换债券条款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引入歌华转债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根据前面章节的研究,提出了可转换债券条款的具体设计思路,建议发行公司从双方的博弈均衡角度出发,综合考虑自身所处行业的特点、企业生命周期和股市周期阶段特征等因素来合理设计可转换债券的约束条款,并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创新:1.票面利率设计上采取与基准利率联动的浮动利率;2.转股溢价制定上用(个股变动率—大盘变动率)的因子来剔除大盘波动对股价造成的影响。

岑雅衍[9](2009)在《中国债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以监管不完备为视角》文中认为我国债券市场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无论在市场规模、产品覆盖和市场参与度方面都有了较快的发展。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其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我国政府对债券市场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因此,通过改进监管来促进债券市场顺利发展的要求更加强烈,债券市场监管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90年代以来,我国债券市场的监管法律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出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仍存在不完备性。在监管组织方面,监管组织多元化的法律制度不利于市场发展。在市场行为监管方面,也存在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监管手段行政化、结算托管后台不统一和风险控制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在债券市场投资者权益保护方面,也有法规制定部门众多、立法层次不一、法律法规的保护内容和手段还不够充分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债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作实证研究,分析其不完备的原因,进一步提出改进的建议。本文的重点是从监管不完备角度对中国债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对债券市场的法律制度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法律规范本身,必须深层次思考这些法律制度的形成机理。虽然“福利经济学”等理论对债券市场的监管提供了理论依据,但这些理论本身只是从不同角度推论出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提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并没有就政府干预本身是否完备进行讨论。公共选择理论从监管目标设定、监管利益角度提出了阿罗不可能定理、寻租和政治集团等理论,论证了市场监管本身必然存在的不完备性。这些不完备,在债券市场体现出来的是监管体制的不统一、监管行政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对投资人法律保护力度不足。对不完备的改进,不是一时的,只有认识到监管本身存在的不完备,对我国债券市场监管持续地进行近距离实证分析,对债券监管制度进行持续的修正,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监管对市场的正激励和安全运行保障作用,才能实现监管的目的——保护投资者、确保市场的透明度、公平和效率、降低系统风险。在整篇论文的结构安排上,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导论,第二、三章侧重监管不完备的理论和形成机理,第四、五、六章分别从市场监管组织体系、债券市场行为监管和债券市场投资人权益保护角度对我国债券法律制度展开实证研究,最后一章则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提出改进我国债券市场监管的建议。具体各章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分析论文选题的意义、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贡献和不足。第二章主要是对监管不完备进行理论分析。福利经济学、诠释政府监管的相关理论和法律不完备理论,或者从外部性、公共物品、垄断、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角度,或者从法律不完备角度,得出监管引入的必要性结论。但这些理论并不能得出政府干预和政府监管完备性的结论。而阿罗不可能定理、寻租理论、监管生命周期理论、利益集团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等分别从多重角度等对监管不完备进行探讨。阿罗不可能定理借助数学公理化的方法,对监管意图取得的社会整体利益的存在提出了质疑,从监管目标实现角度论证了监管本身存在的不完备性。寻租理论和利益集团理论都是通过不同角度对政府干预和政府监管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证,主要集中在政府和市场主体自身各自的利益冲突,以及不同利益集团在寻租、设租、创租过程中的利益平衡方面,说明了政府监管存在不完备性。夏洛夫从监管法规的生命周期提出了监管不可能永远如其在产生期和青春期那么有生命力,在成熟期开始就出现了严重的不完备现象。委托代理理论从监管当事人关系分析的角度,提出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规制者的信息滥用,从新的角度得出规制或监管自身存在不完备的必然性。第三章分析我国债券市场监管不完备的形成机理。从利益冲突角度看,我国债券市场中客观存在着几个利益集团,分别是强效的监管利益集团、次强效的债券发行人(以及机构投资者、服务商利益)集团和弱效的个人投资者利益集团。他们有各自的利益诉求,他们之间甚至各利益集团内部都存在利益冲突,但目前我国债券市场的核心冲突是监管集团内部的利益冲突。2008年我国债券市场的中期票据风波可以说明两个主要监管集团之间的竞争和利益冲突。监管者的局限性(包括监管者的信息局限和经验局限)同样是造成债券市场监管不完备的一个原因。而我国债券市场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轨迹,也从另一角度对监管不完备的形成做出了解释。第四章从监管组织方面对我国债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进行实证分析。我国债券市场形成了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三个子市场在内的统一分层的市场体系。在监管架构上出现财政部、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发改委等监管组织多元化的问题。我国债券市场监管机构的法律体系及其内在结构很好地反映了这个特点。而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债券监管体制具有统一的政府监管和完善的自律监管特点。从定价、流动性、市场成本和交易成本角度看,多元监管法律制度都存在市场和监管效率低下问题,监管组织多元化的法律制度不利于市场发展。第五章从市场行为监管方面对我国债券市场监管法律进行实证分析,共分四节。用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分别对债券的发行、交易、结算、托管以及债券评级等法律制度进行分析,提出我国目前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多元化监管、行政化色彩过浓、市场化不足以及风险控制措施不完备等问题。第六章从投资者权益保护的视角对我国债券市场的监管不完备进行实证分析和评价。债券市场投资者保护是监管目标之一,其法律框架主要包括合同法保护、经济法强制保护和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三种保护方式。债券发行人通过招募说明书等合同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属于合同法保护方式。由于这种方式具有自发性、差异性、单向性特点,因此实践中无论在保护范围还是在保护力度上都十分有限。为了弥补合同法保护的漏洞,每个国家都从市场公平和效率出发,通过以公司法和证券法为主要核心的法律制度,从公司设立、公司治理、公司破产、债券发行上市、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债券投资人保护的最低限制。这种经济法保护的方式具有强制性和普适性。证券投资资者保护基金则是新的债券投资者保护途径。第六章介绍了我国投资者保护的相关法律和实践,并指出在这三个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监管不完备并非意味着监管无用,而是说明监管改进的重要性。第七章是在前六章的基础上,提出当前最急迫的是解决监管组织多元化的问题,有必要建立一个债券市场统一监管的法律制度。在解决监管组织多元化问题后,必须理清我国目前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和完善我国债券监管法律体系。必须建立对新监管法规的影响分析制度,以及动态的法规审查制度,来确保债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的持续有效。有效的法律制度要发挥作用,还需要完善监管执法,保证法律制度得以遵从。此外,还需要特别关注加强和完善投资者保护的相关制度,提高投资者保护水平,是实现监管目的的重要方面。笔者最后对债券发行、自律监管、信息披露、风险控制和投资者保护等具体法律制度提出了改进建议。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主要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从不完备理论探讨、不完备形成机理以及监管机构、行为监管和投资者保护三个方面对我国债券市场的监管法律制度进行分析。其他的研究方法包括通过语义分析法对一些重要概念进行界定;通过实证分析法对债券监管法律制度进行考察;借助(国别、类别)比较分析法分析我国债券监管现状;根据价值分析法对债券监管法律制度进行评价;使用历史分析法追溯我国债券监管法律的历史,以说明不完备的形成机理。

贺建军[10](2008)在《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可转换债券是介于股票与债券之间的一种证券,其特有的期权性、股权性和债权性使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转债作为我国继股票、一般公司债券之后的又一新的金融工具,已成为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近17年的发展,截止2007年12月31日,我国境内共发行可转债62只,累计发行金额739.44亿元,可转债市场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可转债市场还存在大量的问题如规模太小,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不健全,投资者不成熟等原因,总体来说市场效率不高。市场信息有效性是金融经济学的基础,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宏观层次看,市场效率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利益保护和政府的监管政策;从微观角度看,市场效率直接决定投资者的投资策略。种种迹象表明我们必须审视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效率,为我国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同时,对可转换债券市场效率的研究,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健康有效的发展,提高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为正确把握目前我国可转债市场所处效率层次,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思,并对国内外有效市场研究现状做综述性介绍。为了给实证提供理论支撑接下来对有效市场假说内容、不足及面临的挑战进行阐述。本文重点借鉴证券市场弱势有效研究检验方法,采用单根检验、序列相关和游程检验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效率进行检验,得出我国转债市场效率低下的结论,最后根据定量分析的结论,结合我国转债市场实际状况对无效的原因进行多角度分析,最后提出一些提高转债市场效率的建议。

二、可转换债券发行条件设计的技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转换债券发行条件设计的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ZD公司可转债融资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可转换债券
        2.1.2 可转债融资的绩效
    2.2 理论基础
        2.2.1 权衡理论
        2.2.2 融资优序理论
        2.2.3 控制权理论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国外文献综述
        2.3.2 国内文献综述
        2.3.3 文献述评
3 ZD公司可转债融资的案例描述
    3.1 ZD公司可转债融资的背景分析
        3.1.1 国家政策
        3.1.2 行业前景
        3.1.3 企业发展
    3.2 ZD公司可转债融资的动因分析
        3.2.1 战略扩张
        3.2.2 融资需求
        3.2.3 偿债压力
        3.2.4 成本驱动
        3.2.5 调节资本结构
    3.3 ZD公司可转债融资的基本情况
        3.3.1 可转债发行概况
        3.3.2 可转债募资金用途
        3.3.3 可转债融资的结果
4 ZD公司可转债融资的行为探究
    4.1 初期:合理设计可转债条款
        4.1.1 可转债条款设计思路
        4.1.2 利率条款的设计
        4.1.3 转股条款的设计
        4.1.4 触发条款的设计
        4.1.5 小结
    4.2 中期:有效应对回售危机
        4.2.1 回售危机首次显现
        4.2.2 向下修正转股价格
        4.2.3 回售危机的应对措施
        4.2.4 小结
    4.3 后期:积极推动可转债转股
        4.3.1 股价稳步上涨
        4.3.2 发布赎回公告促使可转债转股
        4.3.3 项目形成规模效应
    4.4 本章小结
5 ZD公司可转债融资的效果分析
    5.1 可转债融资的成本分析
        5.1.1 实际融资成本计算
        5.1.2 融资成本综合分析
    5.2 募集资金使用及业绩承诺情况
        5.2.1 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5.2.2 业绩承诺情况
    5.3 可转债融资的市场绩效分析
        5.3.1 确定关键要素
        5.3.2 计算与分析
    5.4 可转债融资的财务绩效分析
        5.4.1 对财务状况的影响
        5.4.2 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5.4.3 对经济增加值的影响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案例启示
        6.2.1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理性选择融资工具
        6.2.2 科学制定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条款
        6.2.3 可转债发行期间遇到回售危机应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中国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2章 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理论基础
    2.1 作为核心理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2.2 作为重要理论基础的西方主流经济学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国际视野
    3.1 全球夹层投资市场概况
    3.2 美国
    3.3 欧洲
    3.4 日本
    3.5 国际经验借鉴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运作实践
    4.1 我国夹层投资市场概况
    4.2 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运作依据
    4.3 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运作模式
    4.4 典型案例
    4.5 发展制约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博弈分析
    5.1 博弈主体分析
    5.2 博弈模型构建
    5.3 实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定价分析
    6.1 定价模型构建
    6.2 可转债定价分析
    6.3 次级债定价分析
    6.4 优先股定价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发展我国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对策建议
    7.1 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宏观政策建议
    7.2 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监管建议
    7.3 保险机构夹层投资的策略建议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3)我国公司债券市场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2 有效市场理论基础
    2.1 有效市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2.2 有效市场理论的假设条件
    2.3 有效市场的分类
        2.3.1 弱式有效市场
        2.3.2 半强式有效市场
        2.3.3 强式有效市场
    2.4 有效市场的检验
        2.4.1 弱式有效检验
        2.4.2 半强式有效检验
        2.4.3 强式有效检验
3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及现状
    3.1 公司债券
        3.1.1 公司债券的概念
        3.1.2 公司债券的划分
        3.1.3 公司债券与企业债券的区别
    3.2 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
        3.2.1 酝酿阶段(2007 年 1 月至 2007 年 7 月)
        3.2.2 初步发展阶段(2007 年 8 月至 2013 年 12 月)
        3.2.3 深化发展阶段(2014 年 1 月至今)
    3.3 公司债券的发行审核、上市交易及监督管理
        3.3.1 公司债券的发行审核
        3.3.2 公司债券的上市交易
        3.3.3 公司债券的监督管理
    3.4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现状
        3.4.1 我国公司债券的发行数量和发行面额情况
        3.4.2 我国公司债券的交易情况
        3.4.3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价格波动情况
4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有效性实证检验
    4.1 弱式有效市场的检验方法
        4.1.1 序列相关性检验方法
        4.1.2 游程检验方法
    4.2 数据选取、处理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数据的选取
        4.2.2 数据的处理
        4.2.3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公司债券市场弱式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4.3.1 序列相关性检验
        4.3.2 游程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有效性较低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
    5.1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有效性较低的原因
        5.1.1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规模较小
        5.1.2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5.1.3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数量偏少
        5.1.4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部分中介机构行为不规范
    5.2 提高我国公司债券市场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5.2.1 扩大我国公司债券市场规模
        5.2.2 完善我国公司债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5.2.3 提高我国公司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数量
        5.2.4 规范我国公司债券市场中介机构行为并发挥其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4)考虑稀释效应的可转换债券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第2章 基本理论概述
    2.1 可转换债券的定义及发展概述
        2.1.1 可转换债券的定义
        2.1.2 可转换债券的类型
        2.1.3 国内外可转换债券的发展
    2.2 可转换债券的投资优势和风险
    2.3 可转换债券的基本要素和条款概述
    2.4 可转换债券的定价理论基础
        2.4.1 无风险套期保值原理
        2.4.2 风险中性定价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转换债券的定价分析
    3.1 可转换债券价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3.1.1 可转换债券的价值形态
        3.1.2 可转换债券价值的影响因素
    3.2 可转换债券的定价方法
        3.2.1 基于 B-S 期权定价方法
        3.2.2 有限差分法
        3.2.3 二叉树定价法
        3.2.4 蒙特卡罗模拟法
    3.3 可转换债券价值分析
        3.3.1 基本条款价值
        3.3.2 转换条款价值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稀释效应的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
    4.1 双因素二叉树模型
    4.2 转股的稀释效应及模型的修正
        4.2.1 稀释效应的讨论及稀释因子的确定
        4.2.2 模型的修正
    4.3 样本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4.4 模型参数的确定
        4.4.1 无风险利率
        4.4.2 信用价差
        4.4.3 股价波动率
        4.4.4 二叉树步长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理论价格与市场价格对比分析
    5.2 稀释效应分析
    5.3 偏离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我国可转换债券定价研究 ——以5只可转换债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可转换债券国外的发展情况
        1.2.2 可转换债券国内的发展情况
    1.3 文献综述
        1.3.1 可转换债券的国外定价理论回顾
        1.3.2 可转换债券的国内定价理论回顾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2. 可转换债券概述
    2.1 可转换债券的基本条款和要素
    2.2 可转换债券的价值分析
    2.3 可转换债券的最优执行策略
3. 可转换债券的定价模型
    3.1 股票价格行为模式
    3.2 ITO'S LEMMA
    3.3 衍生产品定价数值方法
        3.3.1 有限差分法
        3.3.2 蒙特卡罗模拟
        3.3.3 二叉树方法
    3.4 可转换债券的定价模型
        3.4.1. Black-scholes方程
        3.4.2 可转换债券的定价模型
4. 数据的选择和实证分析
    4.1 可转换债券数据的选择
    4.2 参数估计
        4.2.1 股价波动率的估计
        4.2.2 无风险利率的选择
        4.2.3 风险利率的选择
    4.3 实证结果以及分析
5.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的公司可转换债券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四、主要内容和框架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可转换债券的基本要素、特点和发展
    第一节 可转换债券基本要素和特点
        一、可转换债券的基本特点
        二、可转换债券的基本要素
        (一) 标的股票
        (二) 票面利率
        (三) 转股价格或转股比例
        (四) 转换期限
        三、可转换债券的附属条款
    第二节 可转换债券的市场发展
        一、国外可转换债券的市场发展
        二、国内可转换债券的市场发展
第二章 可转换债券的价值构成
    第一节 可转换债券的价值影响因素
        一、可转换债券的债券价值部分影响因素
        二、可转换债券的期权价值部分影响因素
    第二节 可转换债券的价值构成
        一、单纯债券的价值
        二、单纯债券的不确定性衡量指标
        (一) 久期
        (二) 凸度
        三、可转换债券中期权价值
第三章 可转换债券的价值定价模型和修正模型
    第一节 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
        一、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的前提——有效市场假说
        二、维纳过程
        三、伊藤引理
        四、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
    第二节 可转换债券的期权部分定价研究
        一、期权部分运用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定价的可行性
        二、期权部分定价模型和参数的确定
        (一) 股价年波动率的确定
        (二) 无风险利率
    第三节 可转换债券的债券部分定价模型
        一、债券部分价值公式
        二、债券部分贴现率的确定
第四章 可转换债券的实证检验和结论分析
    第一节 可转换债券的数据来源和参数确定
        一、可转换债券的数据来源
        二、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的参数确定
        (一) 无风险利率的确定
        (二) 股票波动率的确定
        (三) 贴现率的确定
        三、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的模型构造和计算
    第二节 可转换债券价格的计算
        一、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的计算过程
        (一) 模型介绍
        (二) 案例研究
        二、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的计算结果和对比
    第三节 可转换债券价格的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一) 投资者角度
        (二) 发行者角度
        (三) 监管者角度
    三、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表1 四川美丰股票价格波动率
    表2 沪深两市流通企业债的到期收益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感谢

(7)我国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研究和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可转换债券的概念
    1.2 国内外可转换债券定价研究
        1.2.1 国外可转换债券定价研究
        1.2.2 国内可转换债券定价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和意义
    1.4 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可转换债券及其条款介绍
    2.1 可转换债券的内在价值因素分析
    2.2 可转换债券的基本因素和基本条款
    2.3 影响可转换债券价值的其他因素
第三章 可转换债券的定价模型研究
    3.1 可转换债券的价值分析
    3.2 可转换债券的期权定价模型
        3.2.1 Black—Scholes定价方法
        3.2.2 二叉树定价模型
        3.2.3 蒙特卡罗(Monte Carlo)模拟方法
        3.2.4 有限差分法
        3.2.5 四种定价模型的比较分析
第四章 可转换债券的等价鞅测度定价模型
    4.1 等价鞅概率测度的转换
    4.2 可转换债券标的股票无红利分配下的鞅定价
        4.2.1 不可赎回不可回售的可转换债券的鞅定价
        4.2.2 附有可赎回条款的可转换债券的鞅定价
    4.3 可转换债券标的股票有红利分配下的鞅定价
        4.3.1 不可赎回不可回售的可转换债券的鞅定价
        4.3.2 附有可赎回条款的可转换债券的鞅定价
第五章 等价鞅测度定价模型的实证分析
    5.1 鞅定价模型下对可转换债券参数确定
    5.2 鞅定价模型下可转换债券实际价值和理论价值比较
    5.3 理论价值与实际价格的差异分析
    5.4 在鞅定价模型下具体条款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及建议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发行公司与投资人在可转换债券条款上的博弈均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可转换债券概述
    2.1 可转换债券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2.1.1 国外的发展历程
        2.1.2 国内的发展历程
    2.2 可转换债券的多重属性
    2.3 可转换债券的约束条件
        2.3.1 设计可转换债券应包含的条款
        2.3.2 影响可转换债券条款设计的因素
第3章 发行公司和投资人之间的博弈
    3.1 发行公司角度看可转换债券融资
        3.1.1 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的融资价值
        3.1.2 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的潜在风险
    3.2 投资人角度看可转换债券发行
        3.2.1 投资人投资可转换债券的动机
        3.2.2 投资人投资可转换债券的风险承担
    3.3 可转换债券条款设计上的博弈分析
    3.4 设计可转换债券约束条款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第4章 我国可转换债券条款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案例分析
    4.1 我国可转换债券条款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4.1.1 条款模仿痕迹明显,缺乏差异化设计
        4.1.2 为了增强吸引力,条款设计过于照顾投资人的利益
        4.1.3 对公司内部股东利益保护不均衡,流通股股东利益遭受漠视
        4.1.4 回售条款和特别向下修正条款的联动设计使回售成为形式
    4.2 歌华转债条款特征分析
        4.2.1 歌华转债发行背景
        4.2.2 主要条款分析
第5章 可转换债券条款的具体设计思路
    5.1 发行条款
        5.1.1 发行时机
        5.1.2 发行规模
        5.1.3 票面利率
        5.1.4 发行期限
    5.2 转股条款
        5.2.1 转股溢价率
        5.2.2 转股期限
    5.3 转股价格向下修正条款
    5.4 赎回条款
        5.4.1 赎回期限和赎回价格
        5.4.2 赎回条件
    5.5 回售条款
        5.5.1 回售价格和回售条件
        5.5.2 回售期限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中国债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以监管不完备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现实背景与研究价值
        一、选题的现实背景——我国资本市场多样化需求
        二、选题的现实意义——债券监管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研究思路、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有关名词的说明
        二、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三、主要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贡献、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第二章 监管不完备理论剖析
    第一节 对政府监管一般理论的反思
        一、福利经济学及其反思
        二、诠释政府监管的相关理论及其反思
        三、法律不完备理论及其反思
    第二节 公共选择理论对监管不完备的考察
        一、阿罗不可能定理——从目标的不可能出发
        二、寻租理论和政治集团理论——从监管者的利益出发
        三、监管生命周期理论——从进化论出发
        四、委托代理理论——从信息不对称出发
第三章 我国债券市场监管不完备形成机理
    第一节 监管中的利益冲突
        一、利益集团与利益冲突的一般性分析
        二、我国债券市场利益集团存在形式
        三、我国债券市场利益冲突探究
        四、利益冲突对债券监管不完备性的影响——一个案例
    第二节 监管者的局限性
        一、监管者的信息局限
        二、监管者的能力局限
        三、监管者局限的一个实证案例
    第三节 监管的路径依赖
        一、路径依赖理论对制度变迁的解释
        二、我国债券监管路径依赖范式
        三、路径依赖对监管不完备的解读
第四章 债券市场监管机构法律制度
    第一节 债券监管机构法律制度结构与特点
        一、我国债券市场多元监管机构
        二、债券市场监管法律体系结构分析——对多元监管机构的实证考察
        三、债券市场监管法律体系国际比较
        四、我国债券监管架构法律体系特征分析
    第二节 发达国家债券监管机构特点与启示
        一、统一的政府监管机构
        二、发达的自律监管
        三、发达国家债券市场监管模式的启示
    第三节 监管机构法律制度下的效率目标
        一、债券市场效率及监管机构法律制度的影响
        二、监管机构法律制度下的市场效率实证分析
第五章 债券市场行为监管法律制度
    第一节 债券发行交易监管法律制度
        一、我国债券发行交易监管法律制度
        二、我国债券做市及做市商监管法律制度
        三、我国债券发行交易法律制度评价
    第二节 债券结算监管法律制度
        一、债券结算法律功能及其监管目标
        二、我国债券结算机构法律制度
        三、我国债券结算方式法律制度
        四、结算风险控制法律制度
        五、我国债券结算监管法律制度评价
    第三节 债券市场托管法律制度
        一、债券托管法律制度的市场功能
        二、债券托管法律制度的监管取向
        三、我国债券托管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四、我国债券托管法律制度不完备分析
    第四节 信用评级监管法律制度
        一、债券信用评级内涵及其监管手段属性
        二、信用评级监管主要内容
        三、美国信用评级监管法律制度
        四、我国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法律制度
第六章 债券市场投资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第一节 债券市场监管目标与债券投资者保护体系
        一、债券市场监管目标之一——投资者保护
        二、有关债券投资者保护研究综述
        三、债券投资者保护法律体系建构
    第二节 投资者权益合同法保护法律制度
        一、合同法保护方式特性
        二、合同法保护的基本架构
        三、我国债券投资人合同法保护效果分析
    第三节 投资者权益经济法保护法律制度
        一、一般债权人角度下经济法保护机制
        二、债券持有人角度下经济法保护机制
        三、诉讼法的保护机制
        四、我国债券投资者权益经济法强制保护评价
    第四节 债券持有人权益保护新途径
        一、投资者保护新途径——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
        二、我国保护基金公司的法律地位和性质
        三、我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筹资法律原则
        四、我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偿付法律制度
        五、我国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评价
第七章 我国债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改进
    第一节 建立债券市场统一监管的法律制度
        一、对我国债券市场分割和监管多元化的再认识
        二、统一债券监管法律制度架构设想
    第二节 完善债券监管法律的制定与执行
        一、梳理完善现有债券监管法律体系
        二、完善债券立法的程序和方法
        三、加大债券监管法律制度执行力度
    第三节 债券监管法律制度的具体改进
        一、发行监管法律制度的改进
        二、加强中介组织和自律组织监管
        三、完善信息披露和风险控制的法律制度
        四、提高债券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10)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结构安排
2 有效市场理论
    2.1 有效市场假说概述
        2.1.1 有效市场假说的产生与发展
    2.2 有效市场的前提假设、分类和内容
        2.2.1 有效市场的前提假设
        2.2.2 有效市场的分类
        2.2.3 有效市场的内容
    2.3 有效市场假说局限性及面临的挑战
        2.3.1 有效市场假说自身不足
        2.3.2 EMH 无法解释市场中的异常现象
3 证券市场有效性的检验方法
    3.1 弱式有效市场检验
        3.1.1 随机游走过程
    3.2 我国可转换债券弱势检验模型
4 可转换债券市场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4.1 数据与模型
        4.1.1 使用的数据和处理
        4.1.2 使用的模型
    4.2 单位根检验
        4.2.1 ADF 检验
        4.2.2 PP 检验
    4.3 序列相关检验
    4.4 游程检验
    4.5 实证小结
5 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无效原因分析及改进
    5.1 可转债产品市场体系状况和改进
    5.2 构建我国供方体系
        5.2.1 转债市场供方状况----市场规模偏小
        5.2.2 供方主体信息披露不规范
        5.2.3 完善我国转债市场供方体系
    5.3 可转债市场中介体系
        5.3.1 信用评估机构缺乏权威
        5.3.2 培养我国中介体系
    5.4 可转债市场需方体系
        5.4.1 机构投资者偏少
        5.4.2 培养市场需方系统
    5.5 可转债市场交易体系
    5.6 加强可转债市场监管
    5.7 协调其他资本市场发展
    5.8 简化审批制度,减少政府行政干预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可转换债券发行条件设计的技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ZD公司可转债融资绩效研究[D]. 荀皓.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4)
  • [2]中国保险资金夹层投资的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D]. 王颢. 武汉大学, 2017(06)
  • [3]我国公司债券市场有效性研究[D]. 贺亮. 河北经贸大学, 2015(07)
  • [4]考虑稀释效应的可转换债券定价研究[D]. 高艳伟. 燕山大学, 2013(02)
  • [5]我国可转换债券定价研究 ——以5只可转换债券为例[D]. 曾露莎.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8)
  • [6]基于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的公司可转换债券定价研究[D]. 郭元.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
  • [7]我国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研究和实证分析[D]. 王保力. 中南大学, 2011(04)
  • [8]发行公司与投资人在可转换债券条款上的博弈均衡[D]. 申慧. 湘潭大学, 2009(S1)
  • [9]中国债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以监管不完备为视角[D]. 岑雅衍. 华东政法大学, 2009(03)
  • [10]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有效性研究[D]. 贺建军. 重庆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条件设计的技术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