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网合一”成真——重庆合川宽带综合信息网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冲[1](2014)在《农业信息化带动重庆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着优先发展城市的战略,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失衡,“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解决这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让农村和城市一起发展,实现传统农业的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要实现城乡经济统筹,信息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农业信息化可以有效的带动城乡经济统筹发展。21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对于发展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信息化成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助推力。由于城乡之间发展的巨大差距,信息化也最先在城市发展起来,并促进了工业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这种信息鸿沟加剧了城乡之间的不平等,使得农业、农村在追赶城市的发展中处于不利地位。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要加强信息化的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城乡的经济统筹发展。本文共分为7章。第一章要介绍本文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提出了本论文要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思路和论文的框架结构。第2章为相关的基础理论,为本论文的写作奠定了相应的理论基础。本章明确了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等相关概念,阐述了公共品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信息资源配置理论等与本文相关的理论。第3章建立了重庆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重庆市主要区县的农业信息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第4章运用灰色关联法对重庆农业信息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第5章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信息化对重庆农村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第6章在通过对前文论述的提炼,提出了农业信息化带动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些具体的对策建议。第7章为本论文的结论,该章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一个总结,并提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和以后的努力方向。
黄辉[2](2011)在《浅议三网合一》文中指出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网合一,即电话、网络都归到电视中,同时在光电、数字技术及软件技术的创新中不断加速发展,其技术更是依托TCP/IP协议而得到更好地推动和发展。通过三网合一,智能大厦的布线会减少1/3,降低建筑成本和资源且环保。以下将简要概述智能大厦的情况,并重点分析三网合一的技术依托与展望。
沈光祥,张奇志[3](2010)在《基于HFC网络的有线电视通信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了HFC网络的现状以及它在有线电视通信技术上的应用,对HFC网络存在的回传噪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得出HFC应用在有线电视通信技术上具有一定优越性的结论。
左军[4](2009)在《重庆宽带接入市场三网融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到信息化社会,网络世界逐渐发展壮大成熟,人们对网络的需求越来越高。市场需要一个能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网络,即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的网络。本文首先介绍了三网融合在国内外现状,并有针对性地介绍了重庆市当前三网发展现状,指出了三网融合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详细的阐述了三网融合的利弊关系和融合网络具体实施所存在的技术问题和实际问题;分析了三网融合的市场需求分析,包括技术可行性分析和必要性分析,国内市场的需求分析,主要是调查分析了国内在数字电视和IPTV用户市场的数据分析,其中重点分析了重庆市的三网融合的市场形式,有利于三网融合的发展;介绍了三网融合的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并针对其中的某些方案提出了重庆市三网融合的方案建议,并建立了经济模型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以预测三网融合的市场,最后通过对投资设备、收入预测、经济效益和风险分析等来全面评价三网融合的经济前景。根据重庆市的实际情况,要实现三网融合,建立一个宽带综合数据网络,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对现有的有线电视系统进行改造,以此为平台建立并实现多种业务。为此,论文对重庆市的有线电视系统、电信网和互联网的现状和当前的需求做了大量的分析和调研,并且作了详细的可行性论证。无论是从技术的可行性还是以后的市场前景,对整个重庆市的网络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改造后的网络,能和广电总局很好的连接,使得全市所有的用户能很好地收看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提高维护效率,降低维护成本。同时,改造后的系统能很好的开展增值业务,不但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也能为重庆市创造更多的效益。随着中国电信重组工作的开展,改造之后的网络上必将会开展越来越多的业务,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滕单单,王寅[5](2007)在《HFC网络双向改造后的增值业务讨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广电行业双向HFC网的升级改造和建设已全面展开,作为综合信息宽带网的优势越来越显出其强劲的竞争能力。本文将对HFC网络双向改造后具有市场前景的增值业务进行讨论分析。
陈昳[6](2007)在《SDH技术在IP城域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电信业的发展最近几年突飞猛进,其中数据业务呈现了最快的发展态势。用户量的增大、用户需求的变化,特别是新业务的引入,包括IPTV、软交换VOIP以及3G等电信级业务的引入,这些既给运营商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也对运营商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现有的网络建设思路提出了新的挑战。现有的网络能否承受用户数量的高速增长和新业务对网络更高要求的冲击,是现阶段IP网络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SDH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无疑是城域传送网的最主流最成熟技术。因此我们加强对基于SDH的IP城域网络优化方案的研究,对于帮助运营商维护其长期以来建立的形象,对用户的稳定、业务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给出在SDH上传送IP业务的网络结构和功能要求,讨论通用成帧规程(6FP)和SDH上的链路接入规程(LAPS)两种封装技术,及SDH中的高效利用传送带宽的虚级联和链路容量调整方案(LCAS)技术。在此理论基础上,重点研究基于SDH的以太网传送系统的设计,并结合重庆IP城域网优化设计,详细阐述系统的设计。然后,作者对系统的测试指标和系统性能进行分析,最后总结本文的工作,展望SDH与IP技术相结合在城域网中的发展前景。该课题利用重庆IP城域网的优化设计,结合城域网的管线资源、传输资源、用户资源等具体的网络情况分析,进行基于SDH的以太网传送系统的研究,并通过优化设计后城域网的测试进行验证,因此本课题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
张厚道[7](2006)在《重庆市电子政务网络的设计与实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已经迈入了信息化社会。网络的建设和使用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政府的信息化也成了大势所趋。如何在政府中建设一个牢用、可靠、高效、高扩展性、高安全的办公网络呢?本文概述了重庆市电子政务内、外纵向广域网的轮廓,并对集机要数据、红机电话语音、涉密OA办公“三网合一”政务内网网络平台的技术参数进行了分析,分析了重庆市电子政务内外网安全需求,提出了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目标,并以信息安全保障技术框架的纵深防御理念为指导,对重庆市电子政务系统作了详细的安全技术方案设计,包括网络与基础设施安全、区域边界安全、外部连接安全、计算环境安全、支撑基础设施安全等。通过对该安全方案的实现,示范了解决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一般性步骤和方法,从整体上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电子政务体系结构和实施方法。2005年3月,覆盖重庆市、县二级党政机关的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顺利建成开通,实现了全市党政机关的网络互联、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安全管理,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社会效益,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建设统一网络平台、实现了网络整合、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
李法春[8](2006)在《基于宽带网的网络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教学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一种交互式教学方式,网络教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和网上交流,学生不仅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进行学习,学习内容更为生动形象,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宽带网络技术是目前最新的技术,本文研究的基于宽带网络的网络教学系统,阐述了网络教学系统的定义、特点及意义,介绍了宽带网络的概念、应用及接入技术,基于宽带网络的教学系统有基于CATV宽带网络、基于HFC宽带网、基于交互电视系统和基于宽带IP网络等几种模式,本文对这几种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特别是对宽带IP网的骨干技术及基于宽带IP网的网络系统组成及硬件架构作了详细说明,并提出了基于宽带IP网的网络教学系统硬件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具体设计了一个网络教学系统,该系统采用目前流行的B/S结构,以SQL Server 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Visual C#.net进行开发,该系统分为学生区和教师区,学生可登录到学生区完成整个的学习过程,包括同步课堂、视频教学、网络授课、学习资源下载、在线作业、在线考试、在线辅导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教师则登录到教师区进行在线教学管理,包括在线备课、教学信息发布、资料上传、作业管理、试卷管理、在线答疑等,另外该系统还包括用户登录注册模块,用于实现用户的注册、登录及管理功能。
于良春[9](2004)在《自然垄断行业政府规制理论与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和自来水供应等产业的显着特点是需要巨额投资,投资回报期长,投资专用性强,规模经济非常显着。传统的政府规制理论认为,上述自然垄断性行业应该实行由政府直接投资、垄断经营的规制体制。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济发达国家的政府规制经济学提出了许多新的政府规制理论与方法,特别强调在自然垄断性行业中重视运用市场机制,以提高经济效率。经济发达国家对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和自来水供应等产业纷纷实行了重大的政府规制体制改革,积极引进和不断强化市场竞争机制的力量,以提高自然垄断性行业的运行效率,从而形成了一股世界范围的政府规制体制的改革浪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等自然垄断性行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政府垄断经营的基本格局和长期存在的低效率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观。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自然垄断性行业的市场开放势在必然,如何在自然垄断性行业对外开放过程中增强与国外企业的竞争能力,这已成为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必须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在自然垄断性行业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其市场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因此,需要在部门实证案例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上研究在中国自然垄断性行业中如何更加有效地引入竞争机制,如何规制引入竞争机制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自然垄断行业从垄断经营状态向有效竞争状态过渡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等。这对于制定相关产业的改革方案与规制政策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本文的研究在充分借鉴经济发达国家政府规制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实证性地研究了我国自然垄断性行业规制改革与提高效率的路径和政策措施。作者认为:对自然垄断性行业进行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将<WP=162>自然垄断性行业中的自然垄断性业务与非自然垄断性业务相分离,对非自然垄断性业务由多家企业竞争性经营,自然垄断性业务由一家或极少数几家企业垄断性经营,政府对这类业务进行重点规制,建立模拟竞争机制的规制机制。本文以电信产业和电力产业为案例,重点研究了自然垄断的特性及其动态变化,自然垄断产业的特征和对其进行规制的基本理论与政策,以及在中国自然垄断性行业中如何有效地引进竞争机制,如何规制引入竞争机制后的竞争性业务和自然垄断性业务等。研究的重点问题主要包括:(1)自然垄断性业务的界定问题。即研究如何区分各产业中自然垄断性业务与非自然垄断性业务。根据科学技术的变化及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发生的相应变化,实证性地研究具体产业部门的经营业务及其技术经济特征的状况。(2)研究如何分离自然垄断性业务和非自然垄断性业务,以防止垄断企业利用交叉补贴排斥在非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中的竞争企业。(3)研究如何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及完善政府规制机制以消除规制者与被规制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提高规制效率。(4)研究如何形成符合中国产业实际的价格规制机制,以防止由于价格规制失当而导致的过度进入与进入不足等问题。本文的研究既包含了理论研究,又包含了实证研究。从理论研究方面看,本课题的研究大量运用了产业组织学、微观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最新思想,深入地分析了自然垄断的特性和自然垄断产业的特点,及其动态演变的规律。从实证分析方面看,研究了电信产业与电力产业的管理部门与相关企业,并对欧美国家的相关产业部门与企业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它们各自的竞争规则、规制方法与规制机构设置、以及竞争与合作方面的战略与政策进行比较研究。通过理论和案例分析,研究了中国自然垄断性行业中如何通过有效地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绩效和竞争能力,以及中国市场经济中竞争与规制的具体模式,研究了政府在相关产业中对企业应当管什么,管到什么程度,政府制定规则的方式,通过这些规则发挥作用的行为方式,以及规制机构的设置等。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自然垄断与自然垄断产业。从对自然垄断的基本特性的理解入手,考察了自然垄断理论的历史演进过程,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自然垄断带来的经济效率,并分析了自然垄断的强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可维持性之间的关系。以电信产业和电力产业为例,分析了自然垄断<WP=163>的属性和正在逐渐发生变化的某些特征。 第二部分: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规制。研究了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提高企业内部效率、避免垄断造成的收入再分配、以及企业财务的稳定化等规制目标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分析了政府规制机构所应具有的职能、规制机构的类型与规制手段的种类;分析了投资规制、进入规制、价格规制的具体内容及各种规制手段的利弊。以电信产业为案例,具体研究分析了政府对自然垄断产业进行规制的需要及其理论根据;从理论上研究了电信产业在结构规制、进入规制、价格与质量规制、联网规制等方面应当解决的具体问题,各种问题及矛盾的复杂关系;从理论上提出了消除自然垄断消极影响可供选择的政策手段。第三部分: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改革。从理论上分析了欧美国家对自然垄断产业进行政府规制
胡德林[10](2003)在《电信改革与重庆电信公司发展战略》文中提出电信业是现代经济中十分重要的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电信行业一直被作为自然垄断行业,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公司垄断经营。但随着电信的逐步发展和壮大,垄断的产业组织结构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信业的发展。因此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为目的的电信改革已成为当今政策领域和电信企业研究的重点。 我国的电信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地进行着体制改革。自1997年到2002年这5年间,中国的电信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邮(政)电(信)分离、寻呼剥离、移动脱离、电信分拆等一系列深度改革,孕育出了今天的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联通四大电信基础运营商。这些颇具力度的举措结束了电信业多年来一统天下的垄断格局,引入了公平竞争的机制。 从目前我国电信业的格局来看,竞争机制初步形成,但有效竞争态势远未形成。因此电信改革的首要目标在于建立电信业的有效竞争机制。对电信竞争有效性的探讨在当今的电信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中国电信的竞争格局、市场竞争的有效性等方面对目前的电信改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讨论。本文首先总结了世界电信和中国电信的发展历程,得出电信业必须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的必然的发展趋势。接下来,本文比较了世界电信改革的途径和各国电信改革的成败,为我国的电信改革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然后,本文通过中国电信市场的发展和改革的成就,重点分析了目前我国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和竞争的有效性,并从经济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电信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为促成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电信改革的大背景下,重庆的电信市场也经历了分拆和重组,形成了多元化的竞争格局。为了更深入细微地了解电信改革对电信企业的具体影响,以及从垄断到竞争的改革成效,本文以中国电信集团重庆电信公司为视点,透视其发展历程,剖析其在新的竞争环境下的发展战略。文章详细分析了重庆电信公司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目标。在对重庆电信公司的竞争策略的分析中,以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依次进行了环境分析、竞争对手分析,战略分析(SWOT),主营业务竞争力分析。明确了重庆电信公司的外部机遇和威胁以及内部的优势和弱势,找出了重庆电信公司的金牛业务、明星业务和问题业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胆发展战略和分散发展的战略取向。最后,针对如何提高重庆电信公司的竞争力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二、“三网合一”成真——重庆合川宽带综合信息网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网合一”成真——重庆合川宽带综合信息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信息化带动重庆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农业信息化的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简要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相关主要理论 |
2.1 农业信息化理论 |
2.1.1 信息化的定义 |
2.1.2 农业信息化 |
2.1.3 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 |
2.2 公共产品理论 |
2.3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2.3.1 理论简述 |
2.3.2 基于二元经济理论的信息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研究 |
2.4 信息资源配置理论 |
2.4.1 信息资源的界定 |
2.4.2 信息资源配置及原则 |
2.4.3 信息资源配置与信息化带动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
3 重庆农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 |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1 构建原则 |
3.1.2 相关指标评价体系 |
3.1.3 指标选取 |
3.2 重庆农业信息化水平量化研究 |
3.2.1 数据来源 |
3.2.2 主成分分析 |
3.3 综合评价 |
4 重庆农业信息化与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灰关联分析 |
4.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4.2 分析指标的选取 |
4.2.1 农业信息化指标的选择 |
4.2.2 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指标选择 |
4.3 灰关联分析 |
4.3.1 确定指标数列 |
4.3.2 计算关联度 |
4.3.3 结果分析 |
5 重庆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增长带动效应分析 |
5.1 理论分析 |
5.2 实证模型的构建 |
5.2.1 模型的设定与数据选择 |
5.2.2 数据来源 |
5.3 计量结果与分析 |
6 农业信息化带动重庆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政策建议 |
6.1 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基层主体建设 |
6.1.1 加强信息化带动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主体建设 |
6.1.2 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畅通的信息网络体系 |
6.1.3 创新信息化模式,选择适当的发展模式 |
6.2 加快建设信息化带动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融资体系 |
6.3 加强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
6.4 注重信息化带动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
6.4.1 注重农村信息员的岗位培训 |
6.4.2 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体系建设 |
6.4.3 提升农民的科技与文化素质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浅议三网合一(论文提纲范文)
1 智能大厦概述 |
2 三网合一展望分析 |
2.1 三网合一的政策支持 |
2.2 技术支持 |
2.3 迎合市场的需求 |
3 结论 |
(3)基于HFC网络的有线电视通信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HFC网络的研究现状 |
3 HFC在有线电视通信上的应用 |
3.1 HFC网络适应有线电视通信要求 |
3.2 HFC的数字通信 |
4 HFC网络中噪声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
5 结论与展望 |
(4)重庆宽带接入市场三网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国内外三网融合现状及趋势 |
1.1.2 重庆市三网发展现状 |
1.1.3 中国三网融合目前存在的问题 |
1.2 论文研究思路及框架结构 |
第二章 三网融合研究文献综述 |
2.1 三网融合,益处多多 |
2.2 三网融合,弊端不少 |
2.3 技术问题与实际问题 |
2.3.1 宽带传输存在的问题 |
2.3.2 宽带交换存在的问题 |
2.3.3 宽带接入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三网融合的市场需求分析 |
3.1 可行性分析 |
3.2 三网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
3.3 三网融合是信息化科技发展的基础 |
3.3.1 国际市场需求分析 |
3.3.2 技术与业务的融合 |
3.4 国内市场需求 |
3.4.1 构建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
3.4.2 社会发展的需求 |
3.5 国内市场数据调查 |
3.5.1 数字电视市场预测 |
3.5.2 IPTV用户市场预测 |
3.6 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 |
3.7 重庆三网融合的市场环境分析 |
3.7.1 潜在用户基数多 |
3.7.2 业务资源丰富 |
3.7.3 保证的资金来源 |
3.7.4 融合是市场竞争的产物 |
3.7.5 难于融合的因素 |
第四章 三网融合关键技术研究 |
4.1 三网融合的技术基础 |
4.2 基于 IP技术 |
4.3 数字技术和光技术 |
4.3.1 XDSL宽带接入技术 |
4.3.2 HFC+Cable Modem宽带接入技术 |
4.3.3 FTTB+LAN以太网宽带接入技术 |
4.3.4 基于 FTTH融合方案 |
4.3.5 光纤宽带接入技术 |
4.3.6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
4.3.7 以太技术/MC技术 |
4.3.8 相关技术比较 |
4.3.9 融合方案举例 |
4.4 联通重庆分公司 IPTV方案 |
第五章 三网融合的经济分析 |
5.1 重庆市三网融合方案建议 |
5.2 投资设备 |
5.2.1 设备投资经济模型分析 |
5.3 收入预测 |
5.4 风险分析 |
5.5 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5.6 经营模式 |
5.7 发展新战略的建议 |
5.8 经济评价总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SDH技术在IP城域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SDH技术分析与研究 |
2.1 以太网交换技术 |
2.2 以太网交换原理 |
2.2.1 SDH上传送MAC帧的封装技术 |
2.2.2 SDH上的链路接入规程(LAPS) |
2.2.3 通用成帧规程(GFP) |
2.3 级联与链路容量调整技术 |
2.3.1 虚容器级联技术 |
2.3.2 链路容量调整技术 |
2.4 SDH中的复用和映射技术 |
2.5 SDH中的PTR指针调整 |
2.6 SDH中的开销字节 |
第3章 城域网的网络结构 |
3.1 网络结构及组网方式 |
3.1.1 企事业用户业务及局域网互联 |
3.1.2 POP间及POP内的业务互联 |
3.2 以太网传送功能 |
3.2.1 以太网业务透明传送功能 |
3.2.2 以太网业务交换功能 |
3.2.3 透明传送和以太网交换功能的比较 |
3.3 工程概况 |
3.3.1 工程研究背景 |
3.3.2 既有城域网网络结构 |
3.4 典型城域网设备的以太网传送能力 |
3.4.1 中兴Unitrans ZXMP系列 |
第4章 IP城域网的优化设计 |
4.1 系统设计的要点 |
4.2 既有城域网存在的问题 |
4.2.1 既有传送网存在问题 |
4.2.2 既有IP网存在问题 |
4.3 优化设计原则 |
4.3.1 传送网优化设计原则 |
4.3.2 IP网优化设计原则 |
4.4 优化设计 |
4.4.1 传送网优化设计 |
4.4.2 IP网优化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性能指标测试 |
5.1 城域传输网系统性能指标测试 |
5.1.1 以太网业务性能测试 |
5.1.2 常规传输性能测试 |
5.2 城域传输网系统性能分析 |
5.2.1 映射颗粒设置对性能的影响 |
5.2.2 虚级联和以太网业务性能分析 |
结束语 |
1、总结 |
2、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7)重庆市电子政务网络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总体需求分析 |
1.1 背景介绍 |
1.2 总体要求 |
1.2.1 电子政务网络体系 |
1.2.2 电子政务主要业务要求 |
1.2.3 电子政务中的安全要求 |
1.3 工程概述及主要建设内容 |
第二章 重庆市电子政务核心网方案设计 |
2.1 建设思路 |
2.2 技术分析及选型 |
2.2.1 骨干网技术分析 |
2.3 广域线路技术分析 |
2.3.1 帧中继线路 |
2.3.2 SDH/DDN线路 |
2.4 语音技术分析 |
2.4.1 ATM话音技术(VoATM) |
2.4.2 三种话音技术的比较 |
第三章 核心网安全机制设计 |
3.1 物理安全 |
3.2 访问控制 |
3.3 安全鉴别 |
3.4 权限控制 |
3.5 通信保密 |
3.6 数据完整性 |
3.7 数字签名 |
3.8 数据备份 |
3.9 安全审计 |
3.10 病毒防范 |
3.11 公文交换安全设计 |
第四章 政务专网方案设计 |
4.1 设计思想 |
4.2 政务专网设计原则 |
4.3 政务专网建设目标及业务应用需求分析 |
4.4 政务专网总体网络设计 |
4.5 专网广域网设计 |
4.6 专网城域骨干网互联设计 |
4.7 专网用户层网络结构设计 |
4.8 专网VPN互联设计 |
4.9 网络管理 |
4.10 网络设备要求 |
4.11 路由设计方案 |
4.12 带外网管的实现 |
4.13 QoS方案 |
第五章:电子政务专网的安全设计 |
5.1 设计指导思想 |
5.1.1 安全保障体系框架(IATF)基本原理 |
5.1.2 支撑基础设施—密钥管理基础设施/公共密钥基础设施(KM11PKI) |
5.1.3 安全体系结构标准 |
5.2 相关安全技术 |
5.2.1 密码学基础 |
5.2.2 密码相关技术 |
5.3 网络安全要求 |
5.3.1 网络传输安全要求 |
5.3.2 网络边界安全要求 |
5.4 电子政务专网系统安全具体实施 |
5.4.1 保护网络与基础设施 |
5.4.2 传输线路安全设计 |
5.4.3 保护区域边界外部连接 |
5.4.4 支撑基础设施 |
5.5 方案实施评价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配置动态路由OSPF |
(8)基于宽带网的网络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网络教学的定义与特点 |
1.2 发展网络教学的意义 |
1.3 我国网络教学的应用现状 |
1.4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2章 宽带网络及其入接入方式 |
2.1 宽带网络及其特点 |
2.2 宽带网络的应用 |
2.3 宽带网络的接入技术 |
2.4 小结 |
第3章 宽带网络教学系统的硬件架构 |
3.1 网络拓扑结构 |
3.2 基于宽带网络的教学系统模式 |
3.3 网络教学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3.4 小结 |
第4章 宽带网络教学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系统分析 |
4.2 总体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4 详细设计与实践 |
4.5 主要技术实现 |
4.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录用)论文及获得成果情况 |
致谢 |
(9)自然垄断行业政府规制理论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 论 |
01 选题意义 |
02 现有理论研究成果与本文的研究重点 |
0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 |
1 自然垄断与自然垄断行业 |
1.1 自然垄断的基本特性 |
1.1.1 对自然垄断理论的传统理解 |
1.1.2 对自然垄断特征的重新认识 |
1.2自然垄断的可维持性 |
1.2.1 自然垄断的强度 |
1.2.2 自然垄断的可维持性与规制需求 |
1.3自然垄断与经济效率 |
1.3.1 自然垄断带来的正面的经济效率 |
1.3.2 自然垄断带来的负面的经济效率 |
1.4自然垄断行业的经济特征--以电信业为例 |
1.5 自然垄断的动态变化 |
1.5.1 引起自然垄断动态变化的因素 |
1.5.2 电信业的动态变化趋势 |
2 自然垄断行业的政府规制 |
2.1 自然垄断行业政府规制的基本目标 |
2.2 政府规制的手段 |
2.2.1 投资规制 |
2.2.2 价格水平规制 |
2.2.3 价格结构规制 |
2.2.4 进入规制 |
2.3 电信业规制面对的主要问题 |
2.3.1 市场结构规制问题 |
2.3.2 进入规制问题 |
2.3.3 价格与质量规制问题 |
2.3.4 联网规制问题 |
2.4 电信业的规制政策 |
2.4.1 市场结构规制政策 |
2.4.2 进入规制政策 |
2.4.3 价格与质量规制政策 |
2.4.4 联网规制政策 |
3 西方发达国家自然垄断行业规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
3.1 自然垄断行业规制改革的世界潮流 |
3.2 自然垄断行业规制改革理论 |
3.2.1 自然垄断行业引入竞争的目标 |
3.2.2 激励性规制理论 |
3.3 美国政府规制改革 |
3.3.1 美国电信业的规制改革 |
3.3.2 美国电力业的规制改革 |
3.4 英国政府规制改革 |
3.4.1 英国电信业的规制改革 |
3.4.2 英国电力业的规制改革 |
3.5 日本政府规制改革 |
3.5.1 日本电信业的规制改革 |
3.5.2 日本电力业的规制改革 |
3.6 西方发达国家规制改革评析与借鉴 |
4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的政府规制及其改革 |
4.1 自然垄断行业规制改革潮流对中国的影响 |
4.2 中国电信业的政府规制改革 |
4.2.1 中国电信业的市场结构 |
4.2.2 中国电信业的企业行为 |
4.2.3 中国电信业的经济绩效 |
4.2.4 电信业发展与规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4.2.5 电信业规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 |
4.3 中国电力业的政府规制及其改革 |
4.3.1 中国电力业的市场结构 |
4.3.2 中国电力业的企业行为 |
4.3.3 中国电力业的经济绩效 |
4.3.4 电力业发展与规制所面对的主要问题 |
4.3.5 电力业规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与政策措施 |
4.4 中国完善自然垄断行业运行机制探索 |
5 结 论 |
参考文献 |
近年来公开发表和出版的主要科研成果 |
论文摘要(中文) |
论文摘要(英文) |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致 谢 |
(10)电信改革与重庆电信公司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 |
2 电信市场发展概况 |
2.1 世界电信业的发展回顾 |
2.1.1 初级阶段--垄断经营 |
2.1.2 第二阶段--开放竞争 |
2.1.3 第三阶段--兼并重组 |
2.2 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历程 |
2.2.1 第一次制度创新--扶持电信业发展 |
2.2.2 第二次制度创新--引入竞争 |
2.2.3 第三次制度创新--电信改革 |
2.2.4 第四次制度创新--电信重组 |
2.3 中国电信的发展现状 |
3 世界电信改革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
3.1 电信改革的主要形式 |
3.1.1 政企分开 |
3.1.2 业务解控 |
3.1.3 市场重组 |
3.1.4 民营化 |
3.1.5 对外开放 |
3.2 世界电信改革的特点 |
3.2.1 世界电信改革的目标 |
3.2.2 世界电信改革的成果 |
3.2.3 世界电信改革存在的问题 |
3.3 电信改革的国际经验 |
3.3.1 美国经验 |
3.3.2 巴西经验 |
3.3.3 日本 |
3.3.4 欧盟 |
4 中国电信的竞争与发展 |
4.1 中国电信市场格局 |
4.2 电信市场竞争有效性探讨 |
4.2.1 有效竞争的理论分析 |
4.2.2 电信市场建立有效竞争的必要性 |
4.2.3 电信市场实施有效竞争的可行性 |
4.2.4 如何形成中国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 |
4.3 中国电信的改革 |
4.3.1 中国电信的多重效应分析 |
4.3.2 中国电信的市场结构分析 |
4.3.3 电信改革的基本策略 |
5 重庆电信公司的发展及预测 |
5.1 中国电信集团重庆电信公司的发展概况 |
5.1.1 重庆电信公司的历史沿革 |
5.1.2 重庆电信公司的高速发展历程 |
5.1.3 重庆电信公司的经营业务 |
5.1.4 公司的经营现状 |
5.2 中国电信集团重庆电信公司的未来发展使命及目标 |
5.2.1 中国电信集团重庆电信公司现状剖析 |
5.2.2 重庆电信的未来发展目标 |
5.3 重庆经济与重庆电信的发展 |
5.4 重庆电信公司业务预测 |
6 重庆市电信公司竞争策略分析 |
6.1 战略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 |
6.1.1 电信战略选择的相关理论分析 |
6.1.2 战略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 |
6.2 重庆电信公司的环境分析 |
6.2.1 总体环境 |
6.2.2 行业和竞争环境 |
6.3 重庆电信公司的市内主要竞争对手与竞争策略分析 |
6.3.1 重庆市电信市场竞争格局 |
6.3.2 重庆电信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6.4 重庆电信公司的战略分析 |
6.4.1 重庆电信公司的SWOT分析 |
6.4.2 重庆电信公司主营业务竞争能力分析 |
6.5 重庆电信公司的战略取向及发展建议 |
6.5.1 重庆电信公司的竞争战略取向 |
6.5.2 重庆电信公司发展的其它建议 |
7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三网合一”成真——重庆合川宽带综合信息网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信息化带动重庆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研究[D]. 王艳冲. 重庆师范大学, 2014(01)
- [2]浅议三网合一[J]. 黄辉. 技术与市场, 2011(07)
- [3]基于HFC网络的有线电视通信技术[J]. 沈光祥,张奇志. 广播电视信息, 2010(05)
- [4]重庆宽带接入市场三网融合研究[D]. 左军.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 [5]HFC网络双向改造后的增值业务讨论[J]. 滕单单,王寅. 现代电视技术, 2007(07)
- [6]SDH技术在IP城域网中的应用研究[D]. 陈昳.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4)
- [7]重庆市电子政务网络的设计与实施[D]. 张厚道. 四川大学, 2006(05)
- [8]基于宽带网的网络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法春. 湖南大学, 2006(06)
- [9]自然垄断行业政府规制理论与政策研究[D]. 于良春. 吉林大学, 2004(04)
- [10]电信改革与重庆电信公司发展战略[D]. 胡德林. 重庆大学,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