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物质平衡模型在香港污染源分析中的应用

化学物质平衡模型在香港污染源分析中的应用

一、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在香港污染源解析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左朝晖[1](2020)在《北京东北部平原区地下水氮素污染源解析及其贡献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越来越大,地下水污染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氮污染作为一种普遍的地下水污染物,成为了地下水污染研究的重点。北京市东北部平原地区属于山前平原,地下水赋存条件较好,是北京市重要的水源地,但由于山前平原的水文地质特性,地下水较易受到污染,因此对该地区浅层地下水氮污染的研究十分必要。该研究系统的研究了北京市东北部平原地区的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利用传统水化学分析方法,揭示区域内人为影响下的地下水水化学、氮污染等元素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使用统计学分析方法识别氮污染源,基于受体贡献率模型和方法计算氮污染源贡献率。主要结论如下列4点所示:(1)研究区溶滤作用强烈,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3·SO4-Ca·Mg型为主,Cl-浓度分布存在异常,表明研究区水化学特征的影响因素除水文地质条件外,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区地下水中NO3-、As、NO2-、COD、Zn、Fe、Mn、TDS和p H均存在超标现象,其中以NO3-超标最为严重,最高超标8.9倍(以20mg/L计),超标率高达69.01%,其它指标超标率均不高。地下水污染空间分布上,NO3-存在两个浓度高值区域,污染区域相当广泛,由此可见NO3--N为研究区内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污染物。(2)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将污染影响因子分为5类,分别为溶滤-迁移作用因子(F1)、地质背景作用因子(F2)、自然条件影响因子(F3)、工业污染因子(F4)和生活污染因子(F5)。其中溶滤-迁移作用因子、地质背景作用因子和自然条件影响因子体现了水文地质及自然作用对地下水质的影响,工业污染因子和生活污染因子体现了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NO3-与SO42-、Cl-、TDS、Zn等指标相关性较好,表明NO3-受到较大的人类活动影响;NO2-与NO3-呈现负相关性,与Fe和Mn等呈现正相关性,表明NO2-可能来源于反硝化作用。(3)采用绝对主成分得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APCS-MLR)进行污染源贡献率定量计算,NO3-主要受到溶滤-迁移作用、自然条件和工业污染影响,贡献率分别为27.79%、17.13%、19.80%;NO2-主要受到自然条件影响,贡献率为19.81%,另外还有49.02%的未确定来源;NH4+主要受到生活污染影响,贡献率高达42.71%。(4)根据研究区潜在污染源调查结果及特征污染物估算方法,分乡镇计算了研究区各潜在污染源的氮污染排放量。研究区各乡镇氮污染排放贡献较大的乡镇主要为北小营镇、鼓楼街道、木林镇、十里堡镇、西田各庄镇、赵全营镇和杨镇等7个乡镇,贡献率分别为7.77%、7.98%、17.98%、10.29%、11.92%、7.14%、6.80%。其余16个乡镇氮污染排放较少,以农业化肥施用产生氮污染为主,对研究区氮污染的贡献率仅占20.12%。

闫颖,张晓文,郭波莉[2](2020)在《铅-镉-锌-汞稳定同位素在重金属污染源解析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重金属稳定同位素指纹分析中样品前处理方法、测定方法的建立与完善,以及质谱技术的飞速发展,重金属稳定同位素溯源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本文系统总结了铅-镉-锌-汞稳定同位素指纹分析在重金属污染源解析中的基本原理、优势,以及国内外利用稳定同位素指纹技术在重金属污染源定性、定量解析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为农田和农作物重金属污染源解析理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借鉴,推进农产品重金属污染防控措施的建立与完善,保障人体健康.

孙境蔚[3](2020)在《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迁移特征及来源解析》文中研究说明茶是世界上三大饮料之一,全球有20多亿人饮茶。长期饮用金属污染物超标的茶叶将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选择福建省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和茶树为研究对象,开展铁观音茶叶受金属(Li、V、Cr、Co、Ni、Cu、Zn、Sr、Mo、Cd、Sb、Ba、Tl、Pb)污染的调查研究,分析土壤—茶树体系的金属总量、生物有效性并进行评价;研究茶树在典型金属胁迫条件下,茶树各部位的金属分布及茶叶品质的变化;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法,研究土壤—茶树体系中的金属来源,为铁观音种植区的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铁观音茶园土壤酸化严重;土壤总有机碳在大部分采样点为优良水平;茶园土壤中Cd、Pb、Tl为主要污染因子,Cd具有极大的生态风险,湖头镇和剑斗镇的3个采样点(HT1、HT2、JD1)及2个垂直剖面(HTp、JDp)的污染严重;金属含量在垂直剖面土壤中的变化无明显规律;根中的Cu和Zn,茎中的Mo、Cd、Sb,新叶中的Cr、Sr、Cd、Ba具有极强变异;茶树新叶从土壤中富集金属的能力较弱。(2)茶园土壤金属赋存形态的研究表明:Cd、Pb、Cr、Zn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土壤酸性越大,有机质含量越低,金属的生物活性越强;金属总量对金属活性态的影响不显着。(3)Pb、Cd、Zn的胁迫实验结果表明:Pb、Cd主要富集在根部,当基质中Pb、Cd的含量较高时,叶片的累积也不容忽视;根吸收的低含量的Zn主要累积在茎,当Zn浓度增加时,叶片的累积超过茎;当金属胁迫浓度较高时,茶叶中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均迅速下降,影响茶叶品质。(4)茶叶的浸泡实验表明:泡茶用水的水质影响茶汤中金属的浓度。茶园土壤和茶汤的健康风险分析结果表明,茶园土壤不会出现非致癌和致癌的健康风险;饮用茶汤不存在致癌风险,金属Tl存在一定的非致癌风险。(5)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茶园表层土壤中金属的来源主要为母质层和工农业生产;垂直剖面土壤金属均以母质层来源为主;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沉降在根;农业生产对茎的影响最大;新叶则受母质层的影响最大;各因子的空间分布与安溪县的工业布局有关。(6)Pb、Sr同位素示踪及同位素混合模型的研究表明:表层土壤的铅锶同位素比值落在母质层和燃煤范围内,母质层的平均贡献率为88%;垂直剖面土壤主要受到母质层的影响,贡献率在90%以上;茶树各部位的金属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其中根主要受母质层和燃煤影响,茎和老叶受燃煤、农业源、钢铁厂飞灰的影响,新叶则主要受工业源与交通源影响。

刘嘉伟[4](2020)在《石头河流域黑臭污染特征分析及系统治理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家大力推动城市生态建设,对城市水生态环境要求进一步提高。鹤岗市东部石头河流域黑臭污染问题严重,落后的市政建设已不能构建良好水生态环境。因此,整治黑臭河道,恢复生态本底十分迫切。黑臭水体治理工程需要因地制宜,从整体把控,统筹协调各技术环节。否则,不仅难以控制黑臭污染,还会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流失。本课题以鹤岗市东部石头河流域为研究主体,以资料调研和实验数据为基础,对流域内的水体和底泥进行了污染特征分析,运用源清单法量化分析各污染源对水体的相对污染贡献,对底泥的重金属污染做出评价和来源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流域水体治理一期工程建设期间的水质变化,进行治理成效分析,基于化学淋洗法,探究底泥安全化处理处置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和作用机制。以期为流域整体治理提供建议。得出以下结论:监测排查得,流域内共两条“重度黑臭污染”河道:石头河和龙须沟,其余为“轻度黑臭污染”河道。以石头河流域黑臭河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源清单法进行黑臭污染源解析。分析表明,以COD计,石头河流域的主要的污染源是工业点源(占比52.69%)和合流制溢流点源(占比23.68%)。同时,通过对底泥中重金属含量和形态分析,结果表明底泥中超标重金属为Cr和Ni;内梅罗污染指数PN=1.44,为轻度重金属污染;底泥中的Ni、Zn、Pb、Cu以易迁移态为主,有重金属污染扩散风险;推测重金属主要来自于河道附近的生活住宅区、工业区和交通区三种功能区。为实现石头河底泥安全处理处置,开展化学淋洗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底泥经FeCl3淋洗后,可以满足园林绿化要求。室温下其最适工艺参数为:FeCl3溶液浓度0.7mol/L,固液比1:15,时间10h,充分振荡淋洗后,底泥中残余的Cr和Ni含量分别为593.20mg/kg和69.90mg/kg,低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园林绿化用泥质》标准中Cr<600mg/kg,Ni<100mg/kg的要求。进一步分析表明FeCl3主要脱除碳酸盐结合态的Cr,脱除有机结合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的Ni。能够为石头河底泥安全处理处置提供理论基础。通过一期工程中截污、清淤、补水和绿化等相关工程的建设,流域整体水质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对治理期间水质进行监测,表明,石头河流域的氨氮浓度由9~21mg/L降低至3~13mg/L,削减14.6%~66.4%。溶解氧浓度由0.2~0.8mg/L提升至1.1~4.3mg/L。透明度维持在15cm~29cm。ORP值可维持在0以上。但流域河道依然存在复发黑臭的风险。后续治理应注重生态修复,构建良好水生生态环境。

杨森[5](2020)在《基于UNMIX模型的土壤重金属源解析研究》文中指出土壤重金属含量同时受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浓度一旦超标,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威胁,解析土壤重金属含量来源及其贡献情况对土壤污染管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UNMIX模型作为源解析工具,直接分析受体数据,获取污染源信息。通过对模拟数据的解析,重点研究UNMIX模型在土壤重金属源解析研究中的有效性,并以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区域,利用UNMIX模型识别污染来源及其贡献。(1)模拟数据含有400个采样点和8种以农业、污灌、大气沉降、土壤母质为主要污染源的重金属,每类污染源都具有空间分布特征。UNMIX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源成分表中的污染源个数、重金属含量在数据上与设定条件一致,贡献值中包含与模拟数据相同的受体污染信息,贡献率也和设定条件一致。Pearson检验、线性拟合、浓度拟合和空间分布对比结果都表明:UNMIX模型解析结果与模拟条件吻合,这说明UNMIX模型适用于土壤重金属源解析工作。(2)以原模拟数据为基础,通过解析样本量不同的数据,分析样本量对UNMIX解析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所有样本量都能够解析出与模拟信息一致的污染源,但样本量减少时,各污染源对重金属浓度的贡献比例有一定波动,且污染源的空间分布信息不够精确。相关性和拟合检验都表明各样本量的源组成和贡献值与原模拟数据吻合。这说明当数据满足UNMIX模型条件时,即使受体样本较少,也能针对样本信息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但识别污染源的精准度下降。(3)以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区域,共采集227个表层土壤样本,并以Cd、Hg、Cr、As、Cu、Zn、Ni、Pb为研究指标,利用UNMIX模型进行源解析,结果共得4类污染源。源类型及其贡献率分别为:源1代表燃料燃烧和废弃物处理不当造成的污染源,贡献率8.77%;源2可能与自然因素有关,贡献率14.64%;源3受当地背景值的影响,贡献率为9.28%;源4是工业交通污染的复合源,贡献率37.3%。这一结果与以往对珠江三角洲的相关研究类似,也说明UNMIX模型在实际土壤重金属源解析研究中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孙小淇[6](2020)在《武进区地表水水质分布特征及其氮污染来源解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常州市武进区位于江苏省南部,辖区内多种人类活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氮污染作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会造成水质的恶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从而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因此,研究地表水水质分布特征和氮污染来源特征,对实现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研究区域地表水体和各类型污染源连续四季度的水样采集和监测为基础,对地表水水质进行分析和评价,得到区域水质分布特征,并对污染源的氮素浓度特征和硝酸盐氮氧同位素特征进行研究,得到区域典型污染源硝酸盐氮氧同位素值域。在此基础上,利用质量平衡模型和贝叶斯模型对主要河流及湖泊区域水体氮污染来源进行解析。研究区域水质参数的分布具有时间和空间特征,冬季各指标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各季节TN、NH3-N、NO3--N、TP、COD和Cl-高浓度位点主要集中于运河以北和永安河。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将NH3-N、COD、TP作为区域地表水污染状况考察指标进行单因子水质评价,水体Ⅳ类标准达标率为71.7%,且NH3-N为影响评价结果的决定性指标。针对地表水氮污染突出问题,开展污染源氮素指标特征和硝酸盐氮氧同位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生活及粪肥源、化肥及工业源、大气沉降源、土壤源和水产养殖源为区域水体氮素的主要来源。同时,根据污染源同位素测定结果和文献调研结果,确定各类型污染源同位素值域范围,并以此作为区域水体氮污染来源解析的依据。基于污染源同位素值域,利用质量平衡模型和贝叶斯模型对区域河流及湖泊水体氮素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人为源是区域水体氮素的主要来源,春、夏两季的化肥及工业源贡献率高于冬季和秋季;氮污染较重的运河以北和永安河区域,以生活及粪肥源和化肥及工业源的贡献为主。根据模型的使用条件和贡献率分配,质量平衡模型能够反映河流水体各季节上下游位点间主要人为来源的贡献变化趋势,贝叶斯模型则可以从整体上解析河流或湖泊水体中氮素的所有来源的贡献比例,两种模型的结合可有效提高源解析效率。研究结果可为武进区水环境治理提供有益参考。

胡冬雪[7](2019)在《辽河保护区沉积物重金属和PAHs环境风险评价及源解析》文中指出辽河的严重污染制约着东北的发展,使得东北的发展陷入―瓶颈期‖,因此对辽河的污染防治迫在眉睫。要想进行有效的污染防治,首先对该地区的污染输入累积进行估算,再通过风险评价分析了解污染现状,最后对该地区进行源解析明确该地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本文对辽河保护区内沉积物进行采样。采用BCR连续分级法提取沉积物中重金属,并用ICP-OES测定重金属含量,多环芳烃含量则用GC-MS测定。通过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和风险评价编码分别对辽河保护区沉积物重金属进行风险评价;通过风险商法、平均效应中间商法和效应区间低、中值法分别对辽河保护区沉积物多环芳烃进行风险评价。得到结论为:Cd平均污染水平为3级,其余重金属元素均为0级,平均危害系数为354.42,Cd可提取态占比24.51%,说明辽河保护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主要是由Cd引起;总多环芳烃的最低风险商值RQNCs大于1小于800,平均效应中值商均小于0.1,多环芳烃含量均低于效应区间低值,说明了辽河保护区沉积物中PAHs生态风险较低。同时,对辽河流域重金属和多环芳烃输入进行估算,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进一步对保护区沉积物重金属和多环芳烃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大气干湿沉降和畜禽粪便是辽河流域重金属主要输入方式,而秸秆、薪柴燃烧和焦炭生产是辽河流域多环芳烃主要输入方式;Cu、Zn主要源于农药化肥的施用,As、Cd主要源于燃煤,Ni主要源于土壤母质,而Pb主要源于汽油,保护区多环芳烃主要由铁岭供暖燃煤、石油燃烧以及交通活动引起。

陈雅丽,翁莉萍,马杰,武晓娟,李永涛[8](2019)在《近十年中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源解析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基于不同源解析方法中所采用的数据类型的差异性,归纳总结了常用于土壤中重金属来源解析的源排放清单法以及不同受体模型,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土壤中的重金属源解析研究仍主要以定性的传统多元统计方法为主,且不同源解析方法得到的源解析结果基本一致,能够相互印证、互相支持。现阶段,我国土壤中的主要重金属污染元素为Cd,同时也普遍存在Cu、Zn、Pb、Hg的污染。其中,Cd、Cu、Zn主要来自于施肥等农业活动,部分地区还来源于工业活动,甚至以其为主;Hg则主要来源于工业活动及其产生的大气沉降,局部地区叠加高Hg农药的贡献;Pb的来源则比较复杂多样;As、Cr、Ni则主要受土壤母质控制。总体看来,源排放清单法具有适用于不同尺度的优势,应加强源排放量数据和重金属土壤淋滤量数据的收集,以便计算重金属浓度在土壤中的动态变化;先进的统计学方法在土壤重金属源解析中的应用研究应进一步开展,以便探讨这些方法的应用前景。将上述多种源解析方法联用并加强污染源贡献的定量研究仍是未来开展土壤重金属源解析工作的方向。此外,大气沉降作为很多重金属的重要来源,应加强对不同区域大气沉降中重金属初始来源的解析研究,为进一步从源头控制土壤重金属污染提供理论支持。

李雯香,秦培智,唐晗[9](2019)在《化学质量平衡法在污染源解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定受体模型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化学质量平衡法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其定义、原理及存在的优缺点,并从在大气、水、沉积物3个方面,分析了化学质量平衡法在其中的应用。结果表明:现阶段对于该模型的应用,仍以大气和沉积物研究为主,在水污染源解析工作中应用相对较少。

傅雪梅[10](2019)在《基于水化学和同位素的地下水硝酸盐源解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地下水污染的复杂性、隐蔽性和滞后性,且含水层对氮的自净能力有限,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氨氮(NH4+-N)(合称“三氮”)一旦进入含水层,将严重危害地下水环境安全。同时,地下水一旦被污染极难治理,因此从污染源头开展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地下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多种污染源的混合作用给地下水中硝酸盐源解析带来很大困难。因此,本研究以张家口市宣化区洋河北岸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采用同位素分析与地下水更新年龄结合的地下水定性识别方法,并利用SIAR模型等进行定量解析,对地下水氮污染来源的时间和空间及贡献率做出判断,为制定污染源头防控方案和控制该地区地下水氮污染提供技术支撑。本课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区地下水NO3-时空变化规律显着,为揭示地下水NO3-时空变化规律与人类活动和水文地质的关系,本研究重点识别研究区水文、水质资料,解析地表水与地下水各类理化指标,尤其是“三氮”及同位素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地下水“三氮”中NO3-污染最为严重,全年平均值为16.21 mg/L,超过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饮用水中NO3-浓度10 mg/L的限值。根据ArcGIS空间差值显示,地下水NO3-浓度在空间上表现出旱地(25.13 mg/L)>城镇(13.84 mg/L)>耕地(13.58 mg/L);在时间上表现出夏季污染较为严重。根据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NO3-与Cl-、SO42-、EC、Mg2+和HCO3-均为正相关关系,以上几种离子浓度高于背景值1.1到5.1倍,说明地下水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且来自相似的污染源,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用化肥和粪肥等;洋河地表水与地下水理化指标的拟合度良好,表明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强,受污染的地表水易对地下水环境产生影响。2、同位素分析与地下水更新年龄结合的NO3-污染来源定性识别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NO3-潜在污染来源主要为粪肥及生活污水、土壤氮和降水及化肥中的氨氮三部分,与近30年工业污染源关系不大。通过重点识别地下水中δ15N-NO3-和δ18O-NO3-双同位素特征值结果,全部符合粪肥及生活污水、土壤氮和降水及化肥中的氨氮三类污染源δ15N-NO3-和δ18O-NO3-双同位素特征值范围。同时,将地下水源解析结果与地下水更新年龄比对,从时间与空间上明确污染来源,3H放射性同位素测年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年龄在4770年之间,根据研究区污染源时空分布调查评估,地下水NO3-污染来源主要与长期生活污水的排放、畜禽业、农业面源污染及某建厂70年的啤酒厂有关,与近几十年其它工业污染源关系不大。3、研究区地下水NO3-迁移转化主要过程为硝化作用,污染来源比重顺序为粪肥及生活污水(46.9%)>土壤氮(41.2%)>降水及化肥中的氨氮(11.9%)。研究区地下水全年δ15N-NO3-和δ18O-NO3-比值在0.3左右,远离反硝化作用的比值趋势线,同时浅层地下水高溶解氧浓度(平均为6.10 mg/L)、低土壤含水率的水文地质条件抑制反硝化作用,且结合同位素特征值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氮的迁移转化过程以硝化作用为主。由于地下环境中没有NH4+积累,因此,硝化作用导致的同位素分馏效果并不明显。将同位素质量平衡及SIAR模型应用于地下水中NO3-污染来源定量解析,量化粪肥和生活污水、土壤氮、降水及化肥中的氨氮3类潜在污染源贡献率,采用SIAR模型进一步降低了NO3-在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时空变化的不确定性,结果显示地下水中NO3-污染来源年平均贡献比分别为粪肥和生活污水占46.9%,土壤氮占41.2%、降雨及化肥中的氨氮占11.9%,且表现出一定的年际变化特征。

二、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在香港污染源解析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在香港污染源解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东北部平原区地下水氮素污染源解析及其贡献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传统水化学方法研究
        1.3.2 地下水污染源解析技术研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水文条件
    2.2 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
    2.3 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研究区地下水化学和污染特征
    3.1 用地类型及潜在污染源调查
    3.2 采样与分析
        3.2.1 采样点的选择
        3.2.2 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3.3 地下水环境污染特征
        3.3.1 地下水环境特征
        3.3.2 地下水污染特征
    3.4 地下水化学特征
    3.5 小结
第四章 地下水“三氮”污染源识别与初步解析
    4.1 氮素的迁移转化
    4.2 因子分析结合水化学参数识别污染源
        4.2.1 因子分析原理
        4.2.2 因子分析结果
        4.2.3 污染源空间分布特征
    4.3 “三氮”与其它离子的相关性分析
        4.3.1 研究区北部区域相关性分析
        4.3.2 研究区南部区域相关性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研究区“三氮”污染源贡献率定量计算
    5.1 污染源贡献率方法
        5.1.1 绝对主成分得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5.1.2 氮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5.2 贡献率结果计算
        5.2.1 APCS-MLR模型计算结果
        5.2.2 氮污染排放量计算结果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2)铅-镉-锌-汞稳定同位素在重金属污染源解析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稳定同位素指纹分析在重金属污染源解析中的基本原理(Basic principles of stable isotope fingerprinting in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heavy metals)
2 稳定同位素指纹分析在重金属污染源解析中的优势(Advantages of stable isotope fingerprinting in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heavy metals)
3 稳定同位素指纹分析在重金属污染源解析中的研究现状(Recent development of stable isotope fingerprinting in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heavy metals)
    3.1 稳定同位素指纹分析常用元素
    3.2 重金属污染源解析常用模型
    3.3 单一同位素指纹分析在重金属污染源解析中的研究现状
        3.3.1 定性解析
        3.3.2 定量解析
    3.4 多同位素联合指纹分析在重金属污染源解析中的研究现状
4 今后研究重点与方向(Focal point and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3)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迁移特征及来源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土壤中金属的含量分布及评价方法
        1.2.2 土壤中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1.2.3 茶树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1.2.4 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分布及迁移
        1.2.5 茶叶中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
        1.2.6 土壤中金属的来源解析技术
        1.2.7 植物中金属的来源解析技术
        1.2.8 土壤—茶树体系中的同位素示踪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特色及创新之处
第2章 区域概况与分析方法
    2.1 区域概况
    2.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2.2.1 样品采集
        2.2.2 样品预处理
    2.3 主要试剂与仪器
    2.4 分析方法
        2.4.1 土壤pH值的测定
        2.4.2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2.4.3 金属全量的提取及测定
        2.4.4 土壤中金属赋存形态的提取及测定
        2.4.5 茶汤中金属含量的测定
        2.4.6 茶树盆栽实验
        2.4.7 茶叶品质的测定
        2.4.8 同位素组成的分离提取及测定
    2.5 实验质量控制
        2.5.1 实验器具的质量控制
        2.5.2 金属全量分析的质量控制
        2.5.3 金属赋存形态分析的质量控制
        2.5.4 铅、锶同位素分析的质量控制
    2.6 数据处理及作图
第3章 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分布特征
    3.1 前言
    3.2 铁观音茶园土壤的理化性质
        3.2.1 pH值
        3.2.2 总有机碳
    3.3 铁观音茶园表层土壤中金属总量的分布特征
    3.4 铁观音茶园垂直剖面土壤中金属总量的分布特征
    3.5 铁观音茶树中金属的分布特征
    3.6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污染评价
        3.6.1 评价标准及背景值
        3.6.2 土壤中金属的污染评价
    3.7 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分布研究
        3.7.1 茶树与表层土壤中金属含量的相关分析
        3.7.2 生物富集系数法
        3.7.3 转移系数法
        3.7.4 胁迫控制实验法
        3.7.5 讨论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4.1 前言
    4.2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赋存形态
        4.2.1 表层土壤中金属的赋存形态
        4.2.2 垂直剖面土壤中金属的赋存形态
    4.3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评价
        4.3.1 风险评价编码法
        4.3.2 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
        4.3.3 讨论
    4.4 铁观音茶园土壤理化性质、生物有效性与茶树中金属含量的相关分析
        4.4.1 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4.4.2 土壤金属总量的相关性
        4.4.3 茶树根、茎、老叶、新叶的相关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胁迫条件下铁观音茶树中金属的分布及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5.1 前言
    5.2 金属胁迫下铁观音茶树中金属的分布
        5.2.1 Cd胁迫
        5.2.2 Pb胁迫
        5.2.3 Zn胁迫
    5.3 金属胁迫对铁观音茶叶品质的影响
        5.3.1 茶多酚
        5.3.2 咖啡碱
        5.3.3 金属胁迫对铁观音茶叶品质的影响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铁观音茶园土壤及茶汤中金属的健康风险研究
    6.1 前言
    6.2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健康风险研究
        6.2.1 暴露评估
        6.2.2 风险表征
        6.2.3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
    6.3 铁观音茶汤中金属的健康风险研究
        6.3.1 铁观音茶汤中金属的浓度
        6.3.2 泡茶方式对金属浓度的影响
        6.3.3 茶汤中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
    6.4 铁观音茶汤中的金属Tl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来源解析
    7.1 前言
    7.2 主成分分析法
        7.2.1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主成分分析
        7.2.2 铁观音茶树中金属的主成分分析
    7.3 聚类分析法
    7.4 APCS-MLR法
        7.4.1 表层土壤中各金属来源的贡献率
        7.4.2 茶园垂直剖面土壤中各金属来源的贡献率
        7.4.3 茶树中各金属来源的贡献率
    7.5 基于GIS的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中金属来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7.5.1 表层土壤中金属来源的空间分布
        7.5.2 茶树中金属来源的空间分布
    7.6 讨论
        7.6.1 研究方法
        7.6.2 需进一步讨论的金属(Tl、Cd)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铅锶同位素示踪的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来源解析
    8.1 前言
    8.2 潜在源的Pb、Sr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特征
        8.2.1 潜在源的Pb、Sr含量
        8.2.2 潜在源的Pb、Sr同位素组成
    8.3 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的Pb、Sr同位素组成
        8.3.1 茶园表层土壤的Pb、Sr同位素组成
        8.3.2 茶园垂直剖面土壤的Pb、Sr同位素组成
        8.3.3 茶树各部位Pb、Sr同位素组成
    8.4 基于Pb同位素示踪的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Pb来源解析
        8.4.1 茶园表层土壤中Pb来源解析
        8.4.2 茶园垂直剖面土壤中Pb来源解析
        8.4.3 茶树中Pb来源解析
    8.5 基于Sr同位素示踪的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Sr来源解析
        8.5.1 茶园表层土壤中Sr来源解析
        8.5.2 茶园垂直剖面土壤中Sr来源解析
        8.5.3 茶树中Sr来源解析
    8.6 Pb、Sr同位素联合示踪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来源
        8.6.1 Pb、Sr同位素联合示踪茶园表层土壤中金属的来源
        8.6.2 Pb、Sr同位素联合示踪茶园垂直剖面土壤中金属的来源
        8.6.3 Pb、Sr同位素联合示踪茶树中金属的来源
    8.7 基于同位素混合模型的各潜在源贡献率
        8.7.1 茶园表层土壤中各潜在源的贡献率
        8.7.2 茶园垂直剖面土壤中各潜在源的贡献率
        8.7.3 茶树中各潜在源的贡献率
    8.8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石头河流域黑臭污染特征分析及系统治理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课题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河道黑臭污染研究现状
        1.2.1 黑臭污染源解析研究现状
        1.2.2 黑臭河道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3.1 课题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流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石头河流域背景概况
        2.1.1 石头河流域河道概况
        2.1.2 石头河流域驳岸概况
        2.1.3 石头河流域河道底泥概况
        2.1.4 石头河流域排水系统概况
    2.2 实验材料及试剂
        2.2.1 水质监测用水来源
        2.2.2 实验底泥来源
        2.2.3 实验药剂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底泥静态释放模拟实验
        2.3.2 化学淋洗实验
    2.4 检测项目及测定分析方法
        2.4.1 底泥重金属分析方法
        2.4.2 常规检测项目及方法
        2.4.3 内梅罗污染指数法
        2.4.4 水质评价方法
        2.4.5 底泥营养盐释放速率计算
第3章 石头河流域黑臭污染特征分析
    3.1 石头河流域水体污染源解析
        3.1.1 石头河流域水质评价
        3.1.2 石头河流域水体污染源解析
    3.2 石头河流域水体污染特征分析
    3.3 石头河流域底泥污染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流域河道系统治理及成效分析
    4.1 流域黑臭水体治理策略
    4.2 流域黑臭水体治理方案
        4.2.1 控源截污工程
        4.2.2 内源治理工程
        4.2.3 生态修复工程
        4.2.4 活水保质工程
    4.3 流域水体治理成效及分析
        4.3.1 石头河治理成效
        4.3.2 头道沟治理成效
        4.3.3 二道沟治理成效
        4.3.4 三道沟治理成效
        4.3.5 龙须沟治理成效
        4.3.6 东山三街沟治理成效
        4.3.7 流域治理成效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流域底泥安全化处理处置研究
    5.1 淋洗剂的筛选
    5.2 淋洗条件的优化
        5.2.1 淋洗剂浓度对重金属脱除效果的影响
        5.2.2 淋洗剂用量对重金属脱除效果的影响
        5.2.3 淋洗时间对重金属脱除效果的影响
    5.3 淋洗前后底泥重金属形态变化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UNMIX模型的土壤重金属源解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重金属污染与源解析研究综述
        1.2.1 重金属污染及其危害
        1.2.2 土壤重金属来源
        1.2.3 源解析研究进展
        1.2.4 土壤重金属源解析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UNMIX模型与有效性验证
    2.1 UNMIX模型简介
    2.2 UNMIX操作流程
        2.2.1 数据处理
        2.2.2 物种选择
        2.2.3 解析步骤
        2.2.4 输出结果
    2.3 模拟数据构建
        2.3.1 确定源成分谱
        2.3.2 模拟源贡献值
        2.3.3 重金属浓度拟合
    2.4 UNMIX解析结果
        2.4.1 源成分表
        2.4.2 源贡献值
    2.5 结果检验
        2.5.1 源成分检验
        2.5.2 源贡献值比较
        2.5.3 浓度拟合
        2.5.4 污染源空间分布特征
    2.6 小结
3 样品量对UNMIX模型结果的影响
    3.1 研究方法
    3.2 UNMIX模型解析
        3.2.1 源成分
        3.2.2 浓度贡献值
    3.3 结果分析
        3.3.1 源成分分析
        3.3.2 源贡献分析
    3.4 小结
4 基于UNMIX模型的珠三角地区土壤重金属源解析
    4.1 数据来源
        4.1.1 研究区概况
        4.1.2 样品采集与检测
        4.1.3 数据统计
    4.2 UNMIX模型解析
        4.2.1 数据预处理
        4.2.2 计算流程
    4.3 解析结果分析
        4.3.1 源成分表
        4.3.2 源贡献值
        4.3.3 源类型分析
        4.3.4 源贡献率分析
    4.4 结果拟合
    4.5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武进区地表水水质分布特征及其氮污染来源解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水体氮污染研究现状
        1.2.1 全球水体氮污染现状
        1.2.2 水体氮污染来源研究
        1.2.3 水体氮污染危害研究
    1.3 水体氮污染来源解析研究现状
    1.4 氮氧同位素技术应用现状
        1.4.1 氮氧同位素测试技术
        1.4.2 氮氧同位素分析方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采样点布设和样品采集
    2.2 实验仪器设备
    2.3 培养基配制
    2.4 分析检测方法
        2.4.1 常规水质指标检测
        2.4.2 硝酸盐同位素检测
    2.5 水质评价方法
        2.5.1 单因子评价法
        2.5.2 达标率
    2.6 同位素分析方法
        2.6.1 同位素值
        2.6.2 同位素值域法
        2.6.3 质量平衡模型法
        2.6.4 贝叶斯模型法
第3章 武进区地表水水质分布特征与评价
    3.1 武进区水质分布特征
        3.1.1 总氮
        3.1.2 硝酸盐
        3.1.3 氨氮
        3.1.4 总磷
        3.1.5 化学需氧量
        3.1.6 氯离子
    3.2 武进区水质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武进区水环境氮污染源特征
    4.1 氮素指标特征
        4.1.1 生活污水
        4.1.2 畜禽养殖废水
        4.1.3 工业废水
        4.1.4 水产养殖废水
    4.2 氮氧同位素特征
        4.2.1 典型氮素来源同位素特征
        4.2.2 区域氮素来源同位素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区域水体氮污染来源解析
    5.1 典型河流氮污染来源解析
        5.1.1 基于质量平衡模型的氮污染源解析
        5.1.2 基于贝叶斯模型的氮污染来源解析
    5.2 典型湖泊氮污染源解析
        5.2.1 滆湖
        5.2.2 竺山湾
    5.3 氮污染治理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成果及所获荣誉

(7)辽河保护区沉积物重金属和PAHs环境风险评价及源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污染物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1.2.2 污染源解析方法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3.1 选题依据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路线
第2章 辽河流域重金属和PAHS输入估算
    2.1 重金属输入估算
        2.1.1 大气干湿沉降
        2.1.2 畜禽粪便
        2.1.3 农药和肥料
    2.2 重金属输入分析
        2.2.1 大气干湿沉降
        2.2.2 畜禽粪便
        2.2.3 农药化肥
    2.3 重金属年输入量
    2.4 多环芳烃输入估算
        2.4.1 排放因子
        2.4.2 燃料使用量
        2.4.3 多环芳烃年输入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辽河保护区重金属和PAHS的风险评价
    3.1 样品采集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样品采集
        3.1.3 样品预处理
    3.2 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
        3.2.1 地累积指数法
        3.2.2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3.2.3 风险评价编码
    3.3 多环芳烃的生态风险评价
        3.3.1 效应区间低、中值法
        3.3.2 平均效应中值商法
        3.3.3 风险商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辽河保护区重金属和PAHS源解析研究
    4.1 数据和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主成分分析(PCA)
        4.1.3 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
    4.2 重金属源解析研究
        4.2.1 辽河保护区含量分布特征
        4.2.2 辽河保护区主成分分析(PCA)
        4.2.3 辽河保护区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PLSR)
    4.3 多环芳烃源解析研究
        4.3.1 辽河保护区含量和分布特征分析
        4.3.2 辽河保护区主成分分析(PCA)
        4.3.3 辽河保护区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PLSR)
    4.4 PCA与 PLSR比较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8)近十年中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源解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土壤重金属污染源解析研究方法
    1.1 基于污染源重金属投入通量的解析方法——排放清单法
    1.2 基于污染源和土壤重金属元素组成的解析方法——化学质量平衡模型
        1.2.1 元素比值法
        1.2.2 同位素比值法
    1.3 基于土壤重金属等元素组成的解析方法——多元统计模型
        1.3.1 传统多元统计方法
        1.3.2 混合方法
        1.3.3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
        1.3.4 UNMIX模型
    1.4 基于土壤重金属元素组成和其他变量的解析方法——先进统计学算法
        1.4.1 条件推断树
        1.4.2 有限混合分布模型
        1.4.3 随机森林
    1.5 基于土壤重金属元素组成和空间关系的解析方法——空间分析法
    1.6 不同土壤重金属源解析方法的比较
2 近十年我国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的研究结果
    2.1 东北地区
    2.2 华北地区
    2.3 华东地区
    2.4 华中地区
    2.5 华南地区
    2.6 西北地区
    2.7 西南地区
    2.8 全国重金属污染特征与污染来源
3 结论

(9)化学质量平衡法在污染源解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化学质量平衡法的定义及原理
3 CMB的优缺点
    3.1 优点
    3.2 缺点
4 CMB模型的应用综述
    4.1 在大气污染源解析中的应用
    4.2 在水污染源解析中的应用
    4.3 在沉积物源解析中的应用
5 结语

(10)基于水化学和同位素的地下水硝酸盐源解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地下水污染溯源国内外研究技术现状
        1.3.1 地下水污染受体模型源解析方法
        1.3.2 地下水污染同位素溯源技术
        1.3.3 地下水同位素测年技术
    1.4 开发地下水NO_3~-污染源综合解析方向的需求
    1.5 研究内容、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1.5.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2.1.2 地表水系
        2.1.3 气候特征
        2.1.4 经济概况
        2.1.5 水资源利用现状
    2.2 地下水环境特征
        2.2.1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2.2.2 供水水文地质条件
        2.2.3 地下水补给与排泄
    2.3 样品采集与测试
        2.3.1 样品采集
        2.3.2 测试方法
    2.4 分析方法
        2.4.1 ArcGIS空间浓度插值分析
        2.4.2 因子分析
        2.4.3 聚类分析
        2.4.4 同位素质量平衡模型
        2.4.5 SIAR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水体水化学特征分析
    3.1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
    3.2 地下水水化学指标多元统计分析
        3.2.1 地下水水化学指标时空变化特征
        3.2.2 地下水水化学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
    3.3 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力联系分析
        3.3.1 地表水水化学指标时空变化特征
        3.3.2 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力联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下水NO_3~-污染来源定性识别
    4.1 潜在污染源评估
    4.2 地下水NO_3~-污染来源同位素分析
        4.2.1 同位素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4.2.2 同位素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4.2.3 同位素分析
    4.3 地下水NO_3~-污染来源时间分析
        4.3.1 研究区大气降水~3H恢复曲线
        4.3.2 研究区~3H测年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下水NO_3~-污染迁移转化特征及来源定量解析
    5.1 研究区地下水NO_3~-迁移转化过程识别
        5.1.1 迁移转化基本类型识别
        5.1.2 硝化作用
        5.1.3 反硝化作用
    5.2 地下水NO_3~-污染来源定量解析
        5.2.1 同位素质量平衡模型
        5.2.2 SIAR模型
        5.2.3 模型结果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在香港污染源解析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东北部平原区地下水氮素污染源解析及其贡献率研究[D]. 左朝晖.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5)
  • [2]铅-镉-锌-汞稳定同位素在重金属污染源解析中的研究进展[J]. 闫颖,张晓文,郭波莉. 环境化学, 2020(10)
  • [3]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迁移特征及来源解析[D]. 孙境蔚. 华侨大学, 2020
  • [4]石头河流域黑臭污染特征分析及系统治理方案研究[D]. 刘嘉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5]基于UNMIX模型的土壤重金属源解析研究[D]. 杨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1)
  • [6]武进区地表水水质分布特征及其氮污染来源解析研究[D]. 孙小淇.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7]辽河保护区沉积物重金属和PAHs环境风险评价及源解析[D]. 胡冬雪.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4)
  • [8]近十年中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源解析研究进展[J]. 陈雅丽,翁莉萍,马杰,武晓娟,李永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9(10)
  • [9]化学质量平衡法在污染源解析中的应用研究[J]. 李雯香,秦培智,唐晗. 绿色科技, 2019(14)
  • [10]基于水化学和同位素的地下水硝酸盐源解析研究[D]. 傅雪梅. 上海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化学物质平衡模型在香港污染源分析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