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入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护理1例(论文文献综述)
蔡符袁[1](2021)在《原位开窗技术和烟囱技术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中重建左锁骨下动脉的疗效分析及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原位开窗与烟囱技术在Stanford B型主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重建左锁骨下动脉的疗效分析及评价,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本院在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并且在手术中行重建左锁骨下动脉的Stanford B主动脉夹层病例共45例,在手术前都在我院接受多层面螺旋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检查,手术时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下行腔内修复术,根据重建LSA方法不同将45例病人分为原位开窗组(17例)、烟囱组(28例),分别比较病人临床数据,包括TEVAR术前天数、手术时间、手术技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住院费用。随访时间为1年,随访内容包括支架通畅率、并发症(内漏、截瘫)情况、再次行腔内手术治疗情况。结果: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是否合并高血压数据分析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全组患者技术成功率为100%,原位开窗组平均术前天数为15.47±10.35天,烟囱技术组平均术前天数5.39±3.71天,两组有统计学差异。原位开窗平均手术费用115972.91±51192.60元,烟囱技术组手术费用为92976.62±29277.01元,两组有统计学差异。原位开窗手术时长为206.94±73.30min,烟囱技术手术时长为152.04±66.78min,两组数据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手术成功率为100%,术中造影显示主动脉夹层破口均成功封堵,其中原位开窗组有2例术中造影显示I型内漏(11.76%),烟囱技术组有2例术中造影显示I型内漏(7.14%),无统计学差异,烟囱技术组有1例术后随访内漏持续存在,原位开窗组2例病人术后随访内漏均消失。原位开窗术后1例出现截瘫(5.88%),烟囱技术有1例出现截瘫(3.57%),术后共有3例出现脑卒中,原位开窗2例,烟囱技术1例。其他术后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原位开窗2例,烟囱技术3例)、原位开窗组1例出现心肌梗死,烟囱技术组1例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术后CTA显示所有支架通畅率(100%),无支架移位及变形。原位开窗组随访期间,有1例死于心肌梗死。烟囱技术组随访期间,有7例出现I型内漏,其中有2例因内漏口持续存在,假腔增大,患者合并胸痛等症状,分别在术后2月、3月行腔内治疗封堵漏口,余病人CTA提示少量内漏,无临床症状,予密切随访。结论:1.不论烟囱技术或者原位开窗技术,两组患者在术后早期并发症(截瘫、脑卒中、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考虑本研究病例量少,仍需要大样本的数据证实。2.烟囱技术手术时长较原位开窗短,对于无法耐受长时间手术的患者,选择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可能更有利,对于腔内补救手术也是很好的选择。然而随着开窗技术的进步,开窗手术时间大大缩短,烟囱技术将在此方面不再有优势。3.烟囱技术内漏的发生率大于原位开窗组,原位开窗技术对于预防内漏的发生更有效。4.原位开窗技术改变了支架原有的设计结构,还需要长期随访观察支架的稳定性及对主动脉重塑的影响。5.亚急性行腔内修复术相比于急性期行腔内修复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对于治疗时机的选择参考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前瞻性研究。
陈苏伟,陈宏,钟永亮,乔志钰,里程楠,葛翼鹏,于海,朱俊明,孙立忠[2](2020)在《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是常染色显性遗传的结缔组织病,同时累及心血管、肺、眼、骨骼肌肉等多个系统[1]。90%的MFS患者在10~12年内发生主动脉事件。主动脉扩张形成动脉瘤或夹层导致破裂成为MFS患者的最常见死因。如果未接受有效治疗,平均寿命不超过45岁。有效的外科干预改善了MFS患者的预后[2]。随着研究的深入,应用药物预防MFS主动脉扩张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张金辉[3](2020)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计算流体力学分析及其在腔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和急危重症,治疗或处理不当,48h内死亡率可高达36%—71%,2周内的死亡率高达75%。随着微创腔内治疗技术的发展,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已经成为治疗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的主流手术方式。目前AD的腔内治疗三个问题尚存在争议或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其一,对于特定的非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Uncomplicated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UTBAD)患者以及TEVAR术后远端残留的夹层,因缺少有效的疾病风险评估方法,是否进行手术或何时进行干预还存在争议。其二,对于解剖复杂的主动脉弓部病变,常规诊疗手段难以快速、准确地掌握复杂病变的解剖特点,常规腔内治疗存在困难。其三,对于近端锚定区(Proximal Landing Zone,PLZ)不足且无法通过开放手术或杂交手术得到治疗的复杂高危TBAD患者,临床缺少能够在完全微创条件下,利用现有常规器材对主动脉弓病变进行腔内治疗,并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Supra-Aortic Branches,SAB)血流的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原理和方法,探索建立AD的三维几何模型的方法,为解剖复杂的AD的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制定提供快速、准确的解剖学依据;数值模拟并量化分析AD发生后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探讨不同血流动力学表现和行为对AD疾病进展的影响,为UTBAD和TEVAR术后远端残留夹层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结合CFD数值模拟的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腔内治疗,探索CFD在腔内治疗TBAD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完全腔内重建SAB血流的方法。[方 法]计算机三维模型构建及其在腔内治疗解剖复杂的胸主动脉病变中的应用研究。基于TBAD患者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结果,即医学数字影像通信标准格式(Digital Image and Communication on Medicine,DICOM)存储的医学图像原始数据,利用医学影像逆向工程建模的原理和方法,建立AD三维几何模型,一方面对三维模型进行优化和网格划分,进一步用于后续的CFD数值模拟;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复杂病变的解剖结构,测量相关手术数据,帮助快速掌握病变的解剖特点,必要时进行3D打印,直接或间接地辅助手术治疗,为腔内治疗复杂主动脉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非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计算流体力学分析及其在腔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在第一部分建立的三维几何模型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对AD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和及其内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流动进行大规模数值计算和分析,了解夹层发生后的速度场、压力场、壁面切应力等血流动力学特点和参数变化,为AD术前评估、疾病风险评估和腔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对DSA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和CTA病情变化进行观察和随访,验证CFD数值模拟的有效性以及将CFD结果和方法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根据病变特点和血流动力学表现,探索个性化的腔内治疗方案,降低AD进展风险。复杂型主动脉夹层计算血流动力学分析及其在腔内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血流的应用研究。对于无法通过传统开胸手术、分支支架、杂交手术、“烟囱”技术、开窗技术等现有方法得到治疗的复杂型AD,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例,进行CFD数值模拟,根据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特点,探索一种完全微创的腔内治疗方法,在不影响SAB血流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常规器材,拓展PLZ,在腔内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同时,保护和重建SAB血流,并使其血流动力学行为尽可能的符合正常解剖状态下的血流动力学表现。[结果]成功建立了 7例具有不同代表性的TBAD典型病例的三维几何模型,其中UTBAD 1 例,逆撕 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Retrograd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RAAD)1例,主动脉壁间血肿并穿透性溃疡(Penetrating Aortic Ulcers,PAU)1例,病变仅局限于降主动脉的TBAD 1例,以及复杂型TBAD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夹层1例,近端破口位于LSA起始部的复杂型RAAD 1例,慢性TBAD合并升主动脉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1例。其中两例患者的胸主动脉病变解剖较为复杂,通过构建计算机三维几何模型,进行解剖结构观察、精细地测量,以及3D打印辅助手术,成功地实施了个性化的腔内治疗,在有效修复胸主动脉病变的同时,保证了 SAB的良好血流。手术效果满意,随访至今患者预后良好;同时另外两例患者的三维几何模型经优化后,被成功用于进一步的CFD数值模拟。成功对一例UTBAD患者和一例RAAD患者主动脉内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及其内RBC的大规模数流动进行了数值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1)近端破口处的壁面切应力明显高于远端破口和主动脉其他部位,提示积极修复近端病变能够降低AD进展风险;(2)假腔近心端的血流情况复杂,具有旋涡、RBC运动轨迹缠绕等血流动力学行为,提示有利于促进假腔近心端的血栓化形成;(3)远端破口和假腔的持续存在,使真假两腔之间存在持续低速的血液流动,影响血液的有效运输,主动脉远端发生灌注不良的风险高;(4)远端假腔内存在向近心端的逆向血流,提示不利于假腔内血栓化和术后重构,远端夹层具有进展风险。通过对术后血流动力学表现的观察和CTA病情变化的随访,发现CFD数值模拟结果和DSA血流动力学表现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通过对远端夹层的随访,根据解剖特点和血流动力学表现,进行个性化的腔内治疗,对高危患者早期进行干预,能够降低远端夹层进展风险。成功通过右肱动脉逆行入路成襻“烟囱”技术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了 14例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患者,男性10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2.86±14.46(27岁-79岁)。其中TBAD 8例,PAU 1例,RAAD 1例,胸主动脉瘤(ThoracicAorticAneurysm,TAA)2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thoracicaortic Pseudoaneurysm,PSA)2例。14条LCCA和1条IA被成功重建。平均随访时间为9.77±6.64月(0-24个月)。随访期间,除1例死亡外,其余13例患者均存活,随访CTA显示,弓上分支动脉内植入的支架(包括:1例IA支架,13例LCCA支架和5例LSA支架)位置形态良好,无支架移位、变形、断裂、受压狭窄和血栓形成,主动脉弓部病变修复良好,假腔内或动脉瘤内未见造影剂显影,支架内及其近远端管腔通畅,血流良好。[结论]1.主动脉计算流体力学分析的方法和结果,可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临床应用有助于主动脉夹层诊疗水平的提高。2.基于主动脉夹层患者的CTA影像,使用逆向工程技术可快速高效地建立三维几何模型,一方面用于解剖复杂的主动脉弓病变的术前评估和手术辅助,另一方面用于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3.主动脉夹层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为主动脉夹层的风险评估、术前评估和腔内治疗提供重要的解剖学和血流动力学依据。4.成襻“烟囱”技术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是重建弓上分支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造影显示出接近正常解剖和生理状态的良好血流动力学表现。术后短-中期随访结果令人满意,长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随访。
刘剑锋[4](2020)在《改良Cabrol技术应用于主动脉根部替换的中、远期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病因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随访观察昆明市延安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自主改良的Cabrol技术用于单纯主动脉根部瘤和主动脉夹层累及主动脉根部患者的中、远期疗效以及对该技术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以证明该术式的优越性。[方 法]我科先前相关研究及报道已证实我科自主改良的Cabrol技术是安全、可行的,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回顾分析自2011年1月至2020年1月204例单纯主动脉根部瘤及67例主动脉夹层累及主动脉根部患者应用改良Cabrol技术行主动脉根部替换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门诊和电话进行随访观察,随访至2020年1月,随访率90.77%,进一步随访观察手术中、远期疗效,并对相关并发症及死亡病因进行分析。应用SPSS-22.0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结 果]应用改良Cabrol技术的271例患者,男性:220例(81.2%),女性:51例(18.9%),年龄:17岁至70岁、平均年龄:49.0±11.9岁,单纯主动脉根部瘤:204例(78.8%)、主动脉夹层:67例(21.2%),其中Ⅰ型主动脉夹层、Ⅱ型主动脉夹层、Ⅲ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主动脉根部瘤分别为57例、7例、3例。左、右冠状动脉均开口移植同时应用改良Cabrol技术:140例(51.7%),左冠状动脉开口移植应用改良Cabrol技术:113例(41.7%),右冠状动脉开口移植应用改良Cabrol技术:18例(6.6%)。术后院内死亡患者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6例):因低心排综合征死亡3例,因停机后根部出血,止血过程中致右冠状动脉受累后导致心肌缺血死亡1例,脑出血死亡2例,多功能脏器衰竭死亡3例;院外死亡患者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5例):术后1月脑出血死亡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术后6月因感染性心内膜炎死亡1例;术后1年不明原因死亡1例;术后2年11月因脑梗死亡1例;术后3年因脑出血死亡2例;5年后出现不明原因死亡1例,为高龄随访病人。在死亡病例中,主动脉夹层患者占总死亡人数的64.71%,相关因素Cox回归分析,主动脉夹层与术后患者死亡及相关并发症有相关性,但与该术式用中介人造血管行冠状动脉开口移植无直接的相关性。1年、3年、6年、9年生存率分别为 95.6%、92.2%、88.3%、88.3%。术后神经损伤症状及未规律服用华法林所引发的相关表现是该手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在271例随访患者中,术后伴有神经损伤症状有46例,其症状在术后3月内均有所缓解并逐渐恢复;未规律服用华法林所引发的相关表现有24例(6例死亡)。术后复查心脏彩超,97.96%的患者心功能较术前明显好转,未发现术后心功能较术前进一步恶化的患者。在术后复查双源CT结果中,仅1例术后1年发现左、右冠状动脉开口至远端不同程度的瘤样扩张,连续随访过程中瘤体未见进一步扩张,心脏彩超提示未见明显的改变,目前该患者随访存活,患者为马方综合征,考虑与马方综合征血管病变有关。其余随访患者中未发现冠状动脉开口狭窄及血栓栓塞的相关表现。[结 论]通过对随访结果的分析及与近年相关文献的比较,我科自主改良的Cabrol技术应用于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操作相对简单,中、远期治疗效果肯定,长期复查双源CT和心脏彩超未发现冠状动脉开口狭窄及血栓栓塞的相关表现,通过对相关并发症及死亡原因的分析,结果显示与该术式用中介人造血管行冠状动脉开口移植无直接的相关性,进一步证明了该术式疗效的优越性。
马明星[5](2019)在《胸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外科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早期结果及危险因素分析目的 探讨外科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早期结果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中心实施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156例患者进入本项回顾性研究,收集并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术后早期结果,并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全组中男性111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40.4±10.9)岁(范围:19-65 岁),Crawford Ⅰ型 6 例(3.8%),Ⅱ型128例(82.1%),Ⅲ型20例(12.8%),IV型2例(1.30%)。全组术后30天死亡9例(5.8%),永久性脊髓损伤8例(5.1%),急性肾衰36例(23.1%),院内透析18例(11.5%)。术后3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OR=1.153,95%CI:1.034-1.285,P=0.010),术中悬浮红细胞用量(OR=1.382,95%CI:1.157-1.649,P=0.000)。术后脊髓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主动脉破裂(OR=42.922,95%CI:3.256-565.890,P=0.004),术后肌酐水平(OR=1.005,95%CI:1.001-1.008,P=0.013)。术后急性肾衰的独立危险因素为:(OR=2.613,95%CI:1.119-6.104,P=0.026),术中悬浮红细胞用量(OR=1.115,95%CI:1.044-1.191,P=0.001)和二次止血(OR=3.516,950%CI:1.324-9.338,P=0.012)。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TAAA是安全的,能够取得较好的早期结果。术后3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术中悬浮红细胞用量;脊髓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主动脉破裂,术后肌酐水平;ARF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吸烟,术中悬浮红细胞用量和二次止血。第二部分胸腹主动脉瘤术后的中期随访研究目的 评价胸腹主动脉瘤术后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中心实施手术治疗的156例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纳入本项随访研究,收集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进行生存分析和免于再干预分析,用Cox法分析远期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 全组中男性111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40.4±10.9)岁(范围:19-65岁),平均动脉瘤直径(6.6±1.7)cm(范围:5.0-16.0cm),Crawford Ⅰ型6例(3.8%),Ⅱ型 128 例(82.1%),Ⅲ型 20 例(12.8%),IV型2例(1.3%),急诊手术6例,术中悬浮红细胞中位用量4u(IQR:0-6 u),新鲜冰冻血浆中位用量800 ml(IQR:0-1200 ml。全组术后30天死亡9例(5.8%),永久性脊髓损伤8例(5.1%),院内透析18例(11.5%)。平均随访时间45个月(范围:0-114个月),随访期间远期死亡15例,术后1年、5年估计生存率分别为(92.3±2.1)%和(85.8±3.1)%。增加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为:年龄(OR=1.039,95%CI:1.002-1.078,P=0.040),动脉瘤直径(OR=1.314,95%CI:1.090-1.583,P=0.004),截瘫(OR=5.559,95%CI:1.180-26.179,P=0.030)和术中悬浮红细胞用量(OR=1.126,95%CI:1.069-1.186,P=0.000)。术后 1年和5年免于全部再干预分别为(95.8±1.7)%和(87.6±3.3)%。结论 开放手术治疗TAAA能够取得较好的中期生存,再干预率较低。年龄,动脉瘤直径,截瘫和术中悬浮红细胞用量是术后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三部分马凡综合征对胸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结果的影响目的 探讨马凡综合征对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早期结果和中期随访结果的影响。方法 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为156例患者实施胸腹主动脉替换术,其中马凡综合征患者58例为研究组(M组),非马凡综合征患者98例为对照组(N组)。比较两组术后早期结果、中期生存和再干预情况。结果 M组无30天死亡,明显优于N组结果(0%vs.9.2%,t=8.692,P=0.003)。两组在脊髓损伤、肾衰、呼吸并发症均无显着差异。M组平均随访时间43个月(3-114个月),5年生存率(89.2±4.6)%;N组平均随访时间50个月(0-111个月),5年生存率(83.8±4.1)%;两组无显着差异(X2log-rank=2.719,P=0.099)。M组5年免于再干预率为(72.7±8.4)%,N组为(95.2±2.3)%;M组再干预率明显高于N组(X2log-rank=5.034,P=0.025)。结论 马凡综合征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率低于非马凡综合征患者,中期生存情况与非马凡综合征患者相似,但再干预率明显高于非马凡综合征患者,术后密切随访非常重要。第四部分胸腹主动脉替换术治疗DeBakey Ⅰ型和Ⅲ型夹层的对比研究目的 对比分析DeBakey Ⅰ型和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早期结果和中期结果。方法 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13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胸腹主动脉替换术,其中DeBakey Ⅰ型患者47例(Ⅰ型组),DeBakey Ⅲ型患者83例(Ⅲ型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早期结果、中期生存和再干预情况。结果 全组术后30天死亡9例(6.9%),脊髓损伤9例(6.9%),急性肾功能衰竭31例(23.8%),住院期间需要透析者18例(13.8%)。尽管两组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Ⅰ型组患者较Ⅲ型组的术后30天死亡率更高(10.69%vs.4.8%,x2=0.803,P=0.370),Ⅲ型组的二开止血(22.9%vs.10.6%,x2=2.993,P=0.084)、肺部感染(20.50 vs.10.69%,x 2=2.068,P=0.150)、住院透析(18.1%vs.6.40%,x2=3.437,P=0.064)发生率均高于Ⅰ型组。Ⅰ型组和Ⅲ型组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81.7±5.9)%和(87.2±4.2)%(x2log-rank=0.483,P=0.487)。两组间5年免于再干预情况无显着差异[Ⅰ型(84.5±6.7)%vs.Ⅲ型(85.5±4.8)%,x2log-rank=0.010,P=0.920]。结论 尽管尚无显着统计学差异,DeBakey Ⅰ型夹层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率较Ⅲ型者高,Ⅲ型夹层患者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较Ⅰ型者高。两组间中期生存率和免于心血管再干预率无显着性差异。
俞波[6](2019)在《应用新型主动脉弓部分支支架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急性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的高危致死性的大血管疾病。症状出现后,未接受治疗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每小时死亡率为1-2%,30天的死亡率更是高达90%。急性主动脉夹层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约占67%。药物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目的主要是对症治疗及控制夹层的危险因素,尚无法控制病情进展或是根治夹层。目前,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主要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主要方法有两种:一是行升主动脉或主动脉根部置换术。二是累及弓部的夹层需要同时行主动脉弓部分或全弓置换手术。累及弓部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由于手术复杂,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高,近年来,为简化手术方式,学者围绕主动脉弓部重建不断提出新的术式,外科手术治疗夹层累及范围广泛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已经成为心血管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传统冰冻“象鼻”手术基础上改进的“四分支人工血管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术已成为国内多数心脏外科中心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夹层的标准术式。但是该术式也存在操作复杂、手术时间较长、弓部分支血管吻合较多、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依然较高等缺陷。随着血管腔内覆膜支架技术的发展,分支覆膜支架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分支主动脉弓部支架用于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弓部重建,该术式简化了主动脉弓的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但是由于主动脉弓部解剖的差异性,部分病人术后容易出现支架移位、内漏等并发症。在上述三分支支架基础上,上海长海医院与深圳先健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改良新型双分支主动脉弓部支架,通过前期采用此可调型双分支覆膜支架用于动物模型弓部修复的临床前研究,证实该双分支支架血管腔内全弓置换是安全可行的,短期随访结果良好。但是此可调型双分支覆膜支架用于临床开放式手术治疗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新型双分支主动脉弓部支架治疗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与经典的“四分支人工血管全弓置换+支架象鼻”和三分支支架全弓置换术比较,评估其临床疗效。目的:本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累及主动脉弓部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更加优化的外科手术治疗方式:1.通过临床应用和疗效评估,验证应用新型双分支主动脉弓部支架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通过与“四分支人工血管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对比研究,评价应用新型双分支主动脉弓部支架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评估其安全性与有效性。3.通过与三分支主动脉弓部支架手术对比研究,评价应用新型双分支主动脉弓部支架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评估支架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进一步验证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对象及方法:1.对象及分组1)对象:从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连续收集21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主动脉弓部双分支支架全弓置换治疗的患者,同期收集186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四分支人工血管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治疗和23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主动脉弓部三分支支架全弓置换治疗的患者。2)不同术式疗效对比分组(1)双分支支架全弓置换组与“四分支人工血管全弓置换+支架象鼻”组两组进行临床疗效评估。(2)双分支支架全弓置换组与三分支支架全弓置换组两组进行临床疗效评估。2.研究方法:1)双分支支架全弓置换有效性临床评价包括:支架成功释放、手术总时间、停循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闭时间、术中输血量和出血量、支架移位、内漏发生率、二次手术等。安全性评价主要是指12月内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死亡、截瘫、脑部并发症等)。2)双分支支架全弓置换组与“四分支人工血管全弓置换+支架象鼻”组两组临床疗效评估包括:手术总时间、主动脉阻闭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主动脉重塑后是否通畅、假腔血栓形成率、住院和随访期间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死亡率等。3)双分支支架全弓置换组与三分支支架全弓置换组两组临床疗效评估包括:支架成功释放、手术总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闭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支架有无移位、内漏、假腔血栓形成率、住院和随访期间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死亡率等。4)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描述。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死亡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结果:1.21例双分支支架全弓置换组,双分支支架通过输送系统全部成功置入降主动脉,主动脉弓,左锁骨下动脉和左颈总动脉的真腔中。体外循环时间平均为210.2±32.4min,主动脉阻闭平均时间为94.9±18.0min,选择性脑灌注和深低温停循环平均时间为27.0±10.4min。住院死亡率4.8%。随访时间平均为38.2±12.5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内漏、支架移位等支架相关的严重并发症。2.双分支支架全弓置换组与“四分支人工血管全弓置换+支架象鼻”组两组术前临床资料除年龄外(P<0.05),其他无统计学差异。双分支支架全弓置换组的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术后意识障碍、昏迷、截瘫、下肢轻瘫、肾功能不全及死亡率等均明显低于“四分支人工血管全弓置换+支架象鼻”组(P<0.05)。3.双分支支架全弓置换组与三分支支架全弓置换组两组术前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双分支支架全弓置换组的手术总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闭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等均高于三分支支架全弓置换组(P<0.05),但是术后内漏、支架移位的发生率显着低于三分支支架全弓置换组(P<0.05)。结论:1.本研究证实主动脉弓部双分支支架全弓置换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是安全有效的,且手术操作简单,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全弓修复的选择方法。2.相对于经典的“四分支人工血管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双分支支架全弓置换治疗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相对降低。3.与三分支支架全弓置换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比较,新型双分支支架全弓置换后的支架移位和内漏发生率显着降低。
徐兴[7](2019)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总结本中心对于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治疗经验,探讨手术治疗效果及适宜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09月至2018年12月,共6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的临床资料,男性64例,女性4例,年龄25~87岁,平均51±13.6岁,高血压病史者44例,外伤合并胸腔积液4例,合并糖尿病3例,合并冠心病4例,呼吸暂停综合征5例,1例为B型夹层腔内隔离术后近端逆撕。吸烟史30例,饮酒史21例。3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以远大弯侧,其中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破口累及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3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以远小弯侧,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破口位于腹主动脉。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早期治疗效果。先用Microsoft Excel工作表做好数据归类,翻阅病例输入统计结果,通过SPSS 22.0软件(SPSS incorporate,Chicago,IL,USA)统计分析病人数据资料。计量资料通过均数±标准差表示。结果:68例患者均成功植入覆膜支架。患者支架植入后血管造影再次证实支架植入定位精确。主动脉夹层真腔血流正常,旁路血管血流通畅,治愈率95.55%,其中1例术后4h内出现逆撕形成A型夹层,1例术后3天死亡(考虑心肌梗死),1例术后多脏器衰竭,2例术后肾功能异常(早期),其余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TEVAR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恢复快,治愈率高等优势,同时对于一些累及弓部血管的复杂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联合开窗技术、烟囱技术,可以使弓部血管重建。且开窗技术、烟囱技术能有效地预防左椎动脉优势或Willis环代偿不足患者发生盗血综合征。与外科血管旁路技术相比,左锁骨下动脉“烟囱”及开窗技术操作更简捷,创伤更小。虽然开窗技术、烟囱技术要求较高,但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更多的主动脉禁区可以突破,远期结果继续密切随访。
周庆[8](2016)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根部、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新型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本论文分为5个部分:(1)主动脉夹层的诊疗进展;(2)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应用主动脉弓开窗支架的临床结果;(3)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根部处理策略;(4)不同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手术方式对远端主动脉的影响;(5)新型血流调节器的临床应用。1.主动脉夹层的诊疗进展:介绍了主动脉夹层的流行病学、发病的高危因素、遗传学机制、预后相关因素和诊断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详细介绍了三种涉及主动脉弓术式(半弓置换术、部分主动脉弓置换术+降主动脉支架植入术和主动脉弓三分支支架植入术)的适应证、技术细节、近期结果、远期预后和优缺点。详细介绍了主动脉根部的手术方式,包括根部加固重建、胶水粘合和根部置换,描述各种术式的技术特点和临床应用效果。系统阐述了保留主动脉分支血管的腔内隔绝术,介绍了各种术式的适应证和优缺点。2.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应用主动脉弓开窗支架的临床结果:借鉴腔内隔绝术原位开窗支架的理念,根据国人主动脉夹层病人的主动脉弓解剖结构,设计了主动脉弓开窗支架。应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的方法观察主动脉弓开窗支架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发现开窗支架植入简单、快捷,简化了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修复手术,并达到封闭原发破口、扩大真腔、促进假腔闭合及重塑主动脉的目的,围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随访发现假腔闭合率高,无远期并发症发生,临床应用效果良好。3.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根部处理策略:分析了多种主动脉根部处理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主动脉根部处理的理念,并设计了新的主动脉根部重建技术:涤纶片填充累及根部的夹层加固主动脉窦部,内膜垫衬带状涤纶片加固主动脉内膜,固定主动脉瓣撕脱的交界矫治瓣膜关闭不全。应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法,初步总结这种改良根部重建方法的近中期疗效。研究提示改良根部重建方法主动脉根部保留比例高,围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与同类研究类似,术后主动脉瓣反流程度减轻,主动脉窦直径缩小。随访期间,无主动脉根部病变相关的死亡病例。随访期间共有7例病人新发主动脉根部事件(主动脉瓣反流程度≥2和/或主动脉窦部直径≥45mm),其中1例病人在首次术后1年因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窦部直径50mm接受二次Bentall手术,其余病人予以继续随访。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改良根部重建方法简单、可靠,近期结果良好。4.不同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手术方式对远端主动脉的影响: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法,通过比较远端主动脉假腔状态和整体主动脉直径,明确CronusR术中支架、三分支支架和开窗支架对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的修复效果,并研究不同直径的支架对远端主动脉假腔闭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CronusR术中支架、三分支支架和主动脉弓开窗支架植入术这三种主动脉弓及近端降主动脉修复术具有相似的远端主动脉假腔闭合率,远期效果良好。同样类型的支架,直径较大的支架植入后远端主动脉假腔闭合率更高,最佳直径选择应是术前测量主动脉直径的90-100%。5.新型血流调节器的临床应用:分析了多种保留主动脉分支血管的腔内隔绝术的适应证、优缺点,借鉴了多层裸支架的设计理念和多层裸支架植入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血流调节器。这种血流调节器为自膨式覆膜支撑型人工血管,覆膜为涤纶制成,涤纶径线和纬线形成1mm2的网孔,金属支架为镍钛合金。本组实验为临床验证研究,在主动脉分支血管应用这种新型血流调节器,观察血流调节器对主动脉夹层假腔和/或真性动脉瘤的隔绝效果以及分支血管近期通畅率。该研究入组14例病人,封闭分支血管22根(不包括肋间动脉)。随访期间,分支血管通畅率95.5%,无截瘫发生,主动脉夹层假腔和/或真性动脉瘤隔绝率84.6%。血流调节器植入技术简单,可安全的应用于需要保留主动脉分支血管的腔内隔绝术,主动脉夹层内膜破口和动脉瘤腔封闭率高。
付卫丽[9](2016)在《杂交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护理》文中提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发病突然、具有潜在灾难性的疾病,近年来随着心血管介入治疗和影像学的发展,杂交手术应运而生,主动脉夹层的杂交手术使许多不能耐受手术的高危夹层动脉瘤病人获得了救治的机会,对主动脉夹层的杂交手术患者的护理也尤为重要。本文就对主动脉夹层的杂交手术患者的护理进行阐述。
杜映,杜拥军,吴晓玲[10](2014)在《护理干预预防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护理干预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预防并发症措施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研究模式,对2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介入治疗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正确活动指导与抗凝药物预防出血的指导,趾动脉搏动及尿量进行观察。结果 28例患者除1例发生少尿,后经ICU调整后恢复正常肾功能,其余病例均未发生并发症,手术成功率100%。结论护理干预在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预防并发症的措施方面取得了显着的疗效。
二、介入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护理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入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护理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原位开窗技术和烟囱技术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中重建左锁骨下动脉的疗效分析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纳入标准 |
3.排除标准 |
4.手术方法 |
5.手术成功率与术后并发症 |
6.统计学方法 |
7.流程图 |
结果 |
1.一般情况 |
2.术中及术后情况 |
3.术后随访 |
讨论 |
1.治疗时机的选择 |
2.内漏的发生及防治 |
3.截瘫的发生及防治 |
4.脑卒中的发生及防治 |
5.肺部感染的发生及防治 |
6. 局限性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马方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概述 |
2.药物治疗现状 |
3.思考与展望 |
(3)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计算流体力学分析及其在腔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主动脉夹层 |
1.1.1 概念及流行病学 |
1.1.2 临床特点和危害 |
1.1.3 分型 |
1.1.4 诊断 |
1.1.5 治疗 |
1.2 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 |
1.2.1 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概况 |
1.2.2 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存在的问题 |
1.3 腔内治疗重建弓上分支 |
1.4 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和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
1.4.1 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 |
1.4.2 生物力学 |
1.4.3 血流动力学 |
1.4.4 计算流体力学分析 |
1.4.5 三维几何模型 |
1.4.6 血液的构成和流体属性 |
1.4.7 血管壁的结构和材料属性 |
1.4.8 流固耦合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计算机三维模型构建及其在腔内治疗解剖复杂的胸主动脉病变中的应用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资料来源 |
2.2.2 试剂、软件和设备 |
2.2.2.1 试剂 |
2.2.2.2 检查设备 |
2.2.2.3 计算机工作站 |
2.2.2.4 软件 |
2.2.3 三维几何模型构建方法 |
2.2.3.1 图像导入 |
2.2.3.2 阈值分割 |
2.2.3.3 建立和编辑蒙版 |
2.2.3.4 生成三维模型 |
2.2.3.5 三维模型的面的优化 |
2.2.3.6 内膜破口的处理 |
2.2.3.7 血流区域模型的构建 |
2.2.3.8 血管壁区域模型的构建 |
2.2.3.9 血流三维模型的导出 |
2.2.4 计算机三维几何模型辅助腔内治疗主动脉复杂病变 |
2.3 结果 |
2.3.1 构建结果 |
2.3.2 网格优化后的模型结果 |
2.3.3 网格结果 |
2.3.4 计算机三维几何模型辅助腔内治疗解剖复杂的主动脉病变的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二部分 非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计算流体力学分析及其在腔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资料来源 |
3.2.2 软件和设备 |
3.2.2.1 大型计算机 |
3.2.2.2 软件 |
3.2.3 几何模型的计算前处理 |
3.2.4 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 |
3.2.4.1 主动脉夹层的血流动力学分析 |
3.2.4.2 主动脉夹层红细胞流动大规模数值模拟 |
3.2.5 计算方法和边界条件 |
3.2.6 据CFD数值模拟结果决定是否行腔内治疗 |
3.2.7 远端残留夹层的血流动力学观察及处理 |
3.3 结果 |
3.3.1 主动脉夹层整体速度场分析 |
3.3.2 主动脉夹层不同层面的力学表现分析 |
3.3.3 主动脉夹层红细胞流动大规模数值模拟 |
3.3.4 CFD在腔内治疗非复杂型Stanford B型夹层应用研究的结果 |
3.3.5 远端破口及假腔的血流动力学观察及处理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三部分 复杂型主动脉夹层计算血流动力学分析及其在腔内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血流中的应用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资料来源 |
4.2.2 研究方法和手术方法 |
4.2.3 随访 |
4.2.4 统计学分析 |
4.2.5 知情同意及伦理许可 |
4.3 结果 |
4.3.1 复杂型主动脉夹层计算流体力学分析结果 |
4.3.2 手术相关的结果 |
4.3.3 围手术期结果 |
4.3.4 短-中期随访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主动脉夹层计算血流动力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改良Cabrol技术应用于主动脉根部替换的中、远期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病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主动脉根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胸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及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一) |
中文摘要(二) |
中文摘要(三) |
中文摘要(四) |
Abstract-1 |
Abstract-2 |
Abstract-3 |
Abstract-4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外科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早期结果及危险因素分析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胸腹主动脉瘤术后的中期随访研究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马凡综合征对胸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结果的影响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胸腹主动脉替换术治疗DeBakey Ⅰ型和Ⅲ型夹层的对比研究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应用新型主动脉弓部分支支架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一、主动脉夹层概述 |
1 国际急性主动脉夹层研究现状 |
2 国内急性主动脉夹层研究现状 |
3 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进展 |
第一部分 应用新型双分支主动脉弓部支架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研究 |
1 研究对象及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应用新型双分支主动脉弓部支架与“四分支人工血管全弓置换加象鼻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
1 研究对象及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应用新型双分支与三分支主动脉根部支架全弓置换治疗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
1 研究对象及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急性主动脉夹层根部、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新型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一、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疗进展 |
二、主动脉弓部的手术方式 |
三、主动脉根部的手术方式 |
四、涉及主动脉分支血管的TEVAR手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应用主动脉弓开窗支架的临床结果 |
1 引言 |
2 主动脉弓开窗支架的设计 |
3 资料与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根部处理策略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不同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手术方式对远端主动脉的影响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新型血流调节器的临床应用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杂交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护理 |
3.1 术前护理 |
3.1.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
3.1.4 心理护理 |
3.2 术后护理 |
3.2.1 生命体征的监测 |
3.2.2 疼痛护理 |
3.2.3 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监测护理颈部搭桥术后及覆膜支架隔绝术后, 病人有可能出现血栓及斑块碎屑脱落所致的脑缺血症状, 术后常规观察病人神志、两侧肢体感觉、运动功能。 |
3.2.6 并发症护理 |
4 讨论 |
(10)护理干预预防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
2 并发症相关护理 |
2.1 出血或血肿: |
2.2 控制血压: |
2.3 脑部并发症: |
2.4 肺部炎症: |
2.5 内漏: |
2.6 支架植入综合征: |
2.7 血栓形成: |
2.8 支架移位: |
2.9 肾功能不全: |
2.1 0 截瘫: |
2.1 1 肢体灌注综合征: |
3 健康教育 |
4 结论 |
四、介入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护理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原位开窗技术和烟囱技术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中重建左锁骨下动脉的疗效分析及评价[D]. 蔡符袁.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药物治疗与预防马方综合征主动脉扩张-基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进展[J]. 陈苏伟,陈宏,钟永亮,乔志钰,里程楠,葛翼鹏,于海,朱俊明,孙立忠.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12)
- [3]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计算流体力学分析及其在腔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张金辉.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4]改良Cabrol技术应用于主动脉根部替换的中、远期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病因研究[D]. 刘剑锋.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5]胸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D]. 马明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6]应用新型主动脉弓部分支支架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研究[D]. 俞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7]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临床研究[D]. 徐兴.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8]急性主动脉夹层根部、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新型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D]. 周庆. 南京大学, 2016(05)
- [9]杂交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护理[J]. 付卫丽.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05)
- [10]护理干预预防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J]. 杜映,杜拥军,吴晓玲. 哈尔滨医药, 2014(04)
标签:主动脉夹层论文;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论文; 主动脉弓论文; 介入治疗论文; 动脉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