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麻蜜环菌同步播种栽培法(论文文献综述)
封海东,金善忠,周明,张振,秦光明,袁修华,李坤,司海倩,周军,张泽志[1](2019)在《十堰市杂交天麻零代种高效制作与培育技术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结合十堰地区特点,介绍了鄂天麻1、2号与宜红优1号零代种高效制作与培育技术,以供农户参考。
肖舒卉[2](2019)在《天麻GeCPR与共生蜜环菌Lac基因克隆及其功能鉴定》文中指出天麻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属于一种真菌营养型兰科植物,能镇静催眠、抗惊厥眩晕、镇痛、改善记忆、治疗老年痴呆,还能够提高免疫力。天麻主要药用活性成分为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药用天麻两者总含量不能低于0.25%。天麻中活性成分的合成与细胞色素P450相关,而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CPR)是细胞色素P450酶系(CYPs)中重要的组成成分,为CYPs提供电子。蜜环菌是天麻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大型共生真菌,侵入到天麻体内的蜜环菌将被天麻消化转化为营养物质供给自己生长,蜜环菌的生长影响到天麻产量和品质。蜜环菌主要靠降解菌材中的木质纤维素为葡萄糖等小分子有机物供蜜环菌生长需要。蜜环菌利用菌材能力与蜜环菌分泌漆酶活性有关。目前,天麻是药食同源植物,市场需求量大,主要靠人工栽培天麻满足市场需求。然而,人工栽培天麻功能活性成分含量和利用菌材效率比较低。因此,本研究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首先建立蜜环菌转基因技术,然后通过蜜环菌天麻转录组测序,基于转录组数据,筛选天麻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基因(GeCPR)和蜜环菌漆酶基因(Lac),找出他们CDS序列,通过RACE-PCR技术扩增出这些基因全长序列,构建Lac基因真核过表达载体,转入蜜环菌以期提高漆酶活性和提高蜜环菌对菌材利用效率,促进蜜环菌的生长;构建GeCPR基因真核过表达载体,转入蜜环菌以期使蜜环菌能够转化前体物质甲苯为4-羟基苯甲醇,提高蜜环菌4-羟基苯甲醇含量,再通过接种天麻提高天麻4-羟基苯甲醇含量和天麻素含量,为天麻生产提供新的栽培技术和方法。获得如下主要研究结果:利用红色光荧光蛋白对蜜环菌转基因方法进行研究。从plot1载体上扩增出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并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H2GW-35S-mRFP1。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蜜环菌,在转基因蜜环菌中观察到红色荧光,说明农杆菌介导法可用于蜜环菌转基因方法。同时对农杆菌介导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基于蜜环菌和天麻转录组分析数据,筛选出蜜环菌降解菌材的漆酶基因,找出CDS序列,通过RACE-PCR技术克隆获得该基因全长1617 bp,能编码53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Lac蛋白的氨基酸中丙氨酸含量最高。对该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该蛋白质的分子量为59千道尔顿,理论PI值为4.28,整体呈亲水性,有42个氨基酸位点呈现不同程度的磷酸化。对Lac蛋白进行三维建模,发现无规卷曲为其主要结构。本实验成功构建漆酶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获得重组蛋白。对重组蛋白进行酶学特性分析发现,该酶的最适温度为40℃,最适的pH值为4,金属离子Fe2+对该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Mg2+,Cu2+能够促进漆酶活性,Ca2+,K+,Na+,Zn2+四种离子对漆酶的活性影响较小。基于天麻蜜环菌转录组分析数据,筛选出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GeCPR)相关基因。RACE-PCR技术克隆获得该基因全长2094bp,能编码697个氨基酸残基,这些氨基酸残基中亮氨酸含量最高。对该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该蛋白质分子量为77千道尔顿,理论PI值为5.28,整体呈亲水性,有67个磷酸化位点,对GeCPR蛋白进行三维建模,发现α螺旋为其主要结构。本实验成功构建GeCPR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纯化获得重组蛋白。酶学特性分析表明GeCPR酶的最适温度为35℃;最适pH值为8;Cu2+,Fe2+和Mg2+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Zn2+对GeCPR活性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Ca2+,K+和Na+对酶活性基本无影响。利用Gateway技术成功构建了GeCPR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H2GW-35S-GeCPR,通过农杆菌pMP90转染蜜环菌,获到具有阳性克隆的转GeCPR基因蜜环菌工程菌株。该菌株能够成功催化对甲酚转化为对羟基苯甲醇。
王建中,王志能,陶志刚[3](2012)在《西北地区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苓属高等专性寄生性真菌,而蜜环菌是猪苓专性寄主,其他高等植物(菌材)又是蜜环菌的寄主。结合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根据猪苓和蜜环菌的生物学特性,人为创造适宜条件,建立起猪苓、蜜环菌、高等植物三者寄生链条关系,以鲜猪苓菌核为繁殖材料,以猪苓菌核或菌核组织培养的菌丝体做种,在猪苓休眠期,采用地面砌池连片双层栽培法,能有效提高猪苓人工栽培的成活率,并具有成本低、经济效益显着的特点,可在同类地区推广。
房慧勇[4](2008)在《兰科药用植物种子萌发特性及促萌发真菌的发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集了我国29种珍稀濒危兰科药用植物种子,系统研究了11种兰科植物种子的无菌萌发特性,总结了无菌萌发规律。发现了8株兰科植物种子萌发真菌,为兰科药用植物种子在自然条件下萌发成苗奠定了理论和应用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花、果实、种子的角度验证了材料的准确性,利用显微观察和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兰科药用植物种子的形态特征,发现,附生兰石斛种子的种皮具有相似的表面结构,种皮细胞细长,连接处形成圆柱状隆起,隆起部位分布有电镜下较亮的点块物质,而地生兰白芨,云南独蒜兰的种子则不具备这些特征。2、对原球茎的发育过程进行了描述和分级,确定了原球茎发育过程的分级方法,对4种地生兰和7种附生兰无菌萌发营养需求进行了比较研究,确定了每一植物种子无菌萌发的最适合营养条件,发现N6培养基是石斛类种子较适合的培养基,天然附加物对种子萌发和原球茎发育有促进作用,地生兰植物对营养需求比较独特,不同种类之间有较大差异。比较了光照对铁皮石斛、鼓槌石斛、云南独蒜兰、白芨种子无菌萌发的影响和温度对云南独蒜兰种子无菌萌发的影响。发现,黑暗培养能够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如铁皮石斛在黑暗条件下的萌发率为95.07%,显着高于光照条件下的萌发率88.91%。短期光照起动种子的萌发,加快种子的萌发速度,如铁皮石斛种子经过1周光照后暗培养,在播种后的第2周开始萌发,比直接暗培养的种子早2周萌发。光照是诱导原球茎发育和幼苗生根的环境条件,11种兰科植物播种后,在黑暗条件下培养2年也不生根,光照条件下3-5个月就可以生根。墨兰由于播种后2年都没于萌发,所以,没有确定墨兰种子合适的无菌萌发条件。根据以上结果,建立了11种兰科植物种子无菌萌发的最适条件。3、发现了一种新的兰科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该方法的在不同植物种类上的成功率接近100%,保存两年后的恢复率达到98%以上。4、应用超低温保存白芨和云南独蒜兰种子后,种子的活力都超不过5%,该方法不适合于这两种植物种子的保存。5、建立了一套铁皮石斛的组培快繁体系,该体系不使用任何激素,与以往快繁体系相比,具有成本低廉,省工的特点,具有持续提供优质种苗的优点,适合工厂化大规模生产中应用。6、创建了一种促进兰科植物种子萌发的真菌的分离和筛选方法,利用该方法从白芨原球茎中分离获得了18株真菌,合并为15株,从云南独蒜兰的种子中分离纯化了49株真菌,合并为30株真菌。7、从55株真菌中,筛选得到了8株有效的促白芨种子萌发的真菌菌株,萌发特性研究发现:白芨种子接菌共生萌发明显优于无菌萌发,表现在:初始萌发时间早,萌发率高,萌发后原球茎的发育速度快。以胶膜菌属真菌(Tulasnella sp.)Bsg14促进白芨种子萌发来说,播种后2个月观测,萌发率为61.17%,共生萌发的白芨种子此时已经发育形成原球茎,再经过一个月的培养形成2—3片叶的幼苗,而不接种真菌的对照,在播种后4个月观测,萌发率仍然为0。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8株真菌中的5株鉴定到了属,分别为:胶膜菌属(Tulasnella sp.)、丝核菌属(Rhizoctonia sp.)、疣孢漆斑菌属(Myrothecium sp.)、小菇属(Mycena sp.)、镰刀菌属(Fusarium sp.),3株无法鉴定到属。8、首次获得了促进铁皮石斛、束花石斛、黑毛石斛、兜唇石斛种子萌发的真菌菌株,菌株编号:Bsg14,为胶膜菌属真菌。该结果是通过使用6株促白芨种子萌发活性较高的真菌菌株与22种兰科植物种子大规模筛选获得的。9、应用两种共生萌发体系对胶膜菌属(Tulasnella sp.)真菌促进铁皮石斛、束花石斛、黑毛石斛、兜唇石斛种子萌发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株真菌促昕进这4种植物种子萌发的活性很高,具有萌发速度快,萌发率高,原球茎发育速度快的优点,比如:铁皮石斛种子接种真菌后,从播种的第3周种子开始萌发,第7周时萌发率达到了79.34%,第8周原球茎即生长出了叶片,而不接种真菌的对照,在播种后3个月时观测,萌发率仍然为0。10、阐明了光照条件对兰科种子接菌共生萌发的影响。其结果为:光照能够调节兰科植物种子接菌共生萌发的萌发率及原球茎发育。对石斛来说,光照对最终萌发率没有明显影响,显着促进原球茎的发育,共生萌发的原球茎只有在光照的诱导下才能发育成幼苗。对白芨来说,短期光照和长期光照都能够显着的提高共生萌发的萌发率和原球茎发育速度。11、明确了兰科植物种子共生萌发后原球茎长宽增长的特性。铁皮石斛种子接菌共生萌发的原球茎大小增长模型为:y=—1251.46+266.53×1nx,判定系数为0.952;白芨种子室内接菌共生萌发的原球茎大小增长模型为:y=728.06—196596.6/x,判定系数为0.937;白芨种子自然界萌发的原球茎大小增长模型为:y=—636.753+156.250×1nx,判定系数为0.883,以上结论表明,原球茎的长宽比具有可预测性。12、使用环境扫描电镜对5种兰科植物种子接菌共生萌发原球茎的表征超微结构研究,发现了兰科植物种子共生萌发的形态特性:(1)共生萌发真菌对种子的侵入部位有选择性,或者说,兰科植物种子或原球茎提供了真菌入侵的部位,其侵入位点是:吸水孔,表皮毛。(2)共生萌发导致气孔特化关闭,共生萌发真菌侵入原球茎后,原球茎的气孔结构产生质的变化,形成无开合机制的闭合结构。
谭自春[5](2007)在《天麻无土节能栽培技术》文中提出传统的天麻人工栽培法,人们都习惯性的用直径5~10cm的硬杂椴木做菌材,用沙土做填充物。但笔者认为这种传统性的栽培方法,只是根据天麻的生长特性和自然规律仿野生的一种栽培模式。它不仅单位产量低浪费有限的林业资源,而且更与现行封山育林的国策相违背;再者它的栽培范围也有了区域性的限制,从而制约了天麻迅速繁殖和规模化发展。笔者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研究和反复栽培试验,结合天麻的生活习性与自然规律总结探索出了一套既高产又节能的栽培模式——无土节能栽培法。现简报如下:
刘红,黄庆林[6](2007)在《天麻有性繁殖出现空窝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麻有性繁殖共生萌发菌拌播技术,是目前天麻生产上的最佳方法,总结了该技术在推广中所存在的问题及防止措施。
刘炳仁[7](2005)在《天麻地沟法高产栽培技术》文中指出
王建中,李来祥,郭四拜,孙淑兰,魏斌[8](2003)在《提高天麻商品率有效途径研究初报》文中认为依据天麻和密环菌生物学特性及其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通过采用有性、无性相结合的繁殖方式 ,调节播期 ,选择优质菌种、菌材及种子 ,改善栽培环境 ,改变传统的栽培方法 ,加强管理 ,可明显提高天麻商品率。
华秀爱[9](2003)在《天麻高产栽培试验》文中提出利用液体深层培养蜜环菌种,其菌丝生长速度快,比固体培养缩短时间一倍以上。并试验用高杆作物秸杆内包捆代料代替段木栽培天麻,能促进天麻快速生长,产量大为提高。不仅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并缩短栽培周期100~200天。
刘厚荣,陈先惠[10](2003)在《天麻蜜环菌沙箱同步栽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天麻蜜环菌同步播种栽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麻蜜环菌同步播种栽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十堰市杂交天麻零代种高效制作与培育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天麻的环境要求 |
1.1 环境选择 |
1.2 基质选择 |
2 杂交天麻种子培育 |
2.1 母麻选择 |
2.2 培育场地及时间 |
2.3 培育方法 |
2.4 摘顶 |
2.5 人工授粉 |
2.6 种子采收 |
3 菌种与菌材的制作与处理 |
3.1 萌发菌与蜜环菌 |
3.2 天麻种子与萌发菌混合 |
3.3 菌材用树 |
3.4 蜜环菌处理 |
4 直播繁殖 |
4.1 播种 |
4.2 置木材与蜜环菌 |
4.3 室内管理 |
4.3.1 环境管理 |
4.3.2 虫鼠害防治 |
4.4 采挖 |
4.4.1 采挖时间 |
4.4.2 采挖方法 |
5 生产效益 |
5.1 天麻杂交种子生产效益 |
5.2 米麻生产效益 |
6 天麻生产效益分析及总结 |
(2)天麻GeCPR与共生蜜环菌Lac基因克隆及其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天麻的研究进展 |
1.1.1 天麻的生活史 |
1.1.2 天麻的药食价值 |
1.2 天麻主要活性成分 |
1.2.1 天麻素 |
1.2.1.1 天麻素的合成途径 |
1.2.1.2 天麻素的药用价值 |
1.2.2 对羟基苯甲醇的研究进展 |
1.3 蜜环菌研究概述 |
1.3.1 蜜环菌研究进展 |
1.3.2 天麻与蜜环菌的关系 |
1.4 漆酶研究现状 |
1.4.1 漆酶的概述 |
1.4.2 漆酶参与的生化反应 |
1.5 细胞色素P450 氧化酶系的研究进展 |
1.5.1 细胞色素P450 氧化酶系的主要成员 |
1.5.2 细胞色素P450 家族基因的起源 |
1.5.3 细胞色素P450 参与的生物合成 |
1.5.4 细胞色素P450 氧化还原酶的作用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农杆菌介导的蜜环菌转基因方法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蜜环菌的培养 |
2.1.2 主要培养基及仪器 |
2.1.3 红色荧光蛋白m RFP1 基因的扩增 |
2.1.4 目的片段的回收与TA克隆 |
2.1.5 真核表达载体pHGWL7-mRFP1 的构建 |
2.1.6 单核蜜环菌培养 |
2.1.7 表达载体pHGWL7.0-35S-mRFP1 转化农杆菌 |
2.1.8 农杆菌介导pHGWL7-mRFP1 表达载体转化蜜环菌验证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真核表达载体pHGWL7-mRFP1 的构建 |
2.2.2 蜜环菌单孢子培养单倍体蜜环菌菌丝 |
2.2.3 农杆菌介导的蜜环菌遗传转化 |
2.3 讨论 |
第三章 蜜环菌漆酶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菌株 |
3.1.2 蜜环菌培养 |
3.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3.1.4 总RNA的提取 |
3.1.5 cDNA的合成 |
3.1.6 巢式PCR扩增目的基因的未知片段 |
3.1.7 目的片段的回收与克隆。 |
3.1.8 转化大肠杆菌 |
3.1.9 目的基因的拼接及检测 |
3.1.10 漆酶基因全长克隆 |
3.1.11 漆酶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
3.1.12 漆酶酶活性的测定 |
3.1.13 漆酶酶学性质研究 |
3.1.13.1 漆酶最适作用温度 |
3.1.13.2 漆酶最适作用pH |
3.1.13.3 金属离子对漆酶活力的影响 |
3.1.14 漆酶蛋白功能预测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漆酶基因全长的获得 |
3.2.1.1 漆酶基因后段序列扩增电泳检测 |
3.2.1.2 漆酶全长基因的获得 |
3.2.2 漆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2.1 Lac基因合成的氨基酸残基序列 |
3.2.2.2 Lac基因的氨基酸组成及理化性质 |
3.2.2.3 Lac蛋白的疏/亲水性分析 |
3.2.2.4 Lac蛋白磷酸化位点分析 |
3.2.2.5 Lac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 |
3.2.2.6 漆酶基因同源性分析 |
3.2.3 漆酶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转化BL21 感受态 |
3.2.3.1 漆酶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3.2.3.2 漆酶原核表达蛋白的诱导分析 |
3.2.3.3 漆酶重组蛋白的纯化 |
3.2.4 漆酶蛋白酶学特性分析 |
3.2.4.1 漆酶的最适酶促反应温度 |
3.2.4.2 漆酶酶促最适pH值 |
3.2.4.3 金属离子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四章 GECPR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菌株及载体 |
4.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4.1.3 总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 |
4.1.4 RT-qPCR验证 |
4.1.5 巢式PCR扩增目的基因的未知片段 |
4.1.6 目的片段的回收与克隆。 |
4.1.7 目的基因的检测及拼接 |
4.1.8 GeCPR基因全长克隆 |
4.1.9 Ge CPR蛋白功能预测与分析 |
4.1.10 转化大肠杆菌 |
4.1.11 GeCPR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4.1.12 GeCPR重组蛋白的纯化 |
4.1.13 GeCPR酶活性的测定 |
4.1.14 GeCPR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
4.1.14.1 GeCPR酶最适作用温度 |
4.1.14.2 GeCPR酶最适作用pH |
4.1.14.3 金属离子对GeCPR酶活力的影响 |
4.1.15 引物设计及PCR扩增GeCPR基因 |
4.1.16 构建Ge CPR的真核表达载体 |
4.1.17 转化蜜环菌及转基因蜜环菌的培养筛选 |
4.1.18 菌株培养及生物转化 |
4.1.19 HPLC检测4 羟基苯甲醇的含量 |
4.1.20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细胞色素P450 还原酶相关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分析 |
4.2.2 Ge CPR基因的获得 |
4.2.2.1 GeCPR基因后段序列扩增电泳检测 |
4.2.2.2 GeCPR基因全长的获得 |
4.2.3 天麻GeCPR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4.2.3.1 Ge CPR基因的氨基酸残基序列 |
4.2.3.2 GeCPR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及理化性质 |
4.2.3.3 GeCPR蛋白的疏/亲水性分析 |
4.2.3.4 GeCPR蛋白的磷酸化位点分析 |
4.2.3.5 GeCPR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 |
4.2.3.6 GeCPR基因的同源性分析 |
4.2.4 GeCPR原核载体构建 |
4.2.4.1 GeCPR原核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4.2.4.2 原核表达重组质粒的鉴定及检测 |
4.2.4.3 原核表达蛋白的诱导分析 |
4.2.4.4 重组蛋白的纯化 |
4.2.5 细胞色素P450 还原酶(GeCPR)的酶学特性分析 |
4.2.5.1 细胞色素P450 还原酶(Ge CPR)的最适酶促反应温度 |
4.2.5.2 细胞色素P450 还原酶酶促最适pH值 |
4.2.5.3 金属离子对细胞色素P450 还原酶活的影响 |
4.2.6 GeCPR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
4.2.6.1 入门载体pENTR2B-GeCPR的构建 |
4.2.6.2 过表达载体p H2GW7.0-35S-GeCPR的构建 |
4.2.7 过表达载体转染蜜环菌生长情况及鉴定 |
4.2.8 转基因蜜环菌对对甲酚的降解效果研究 |
4.3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3)西北地区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猪苓的栽培原理 |
2 猪苓人工栽培前期准备工作 |
2.1 猪苓菌种的培养和扩大繁殖 |
2.1.1 猪苓母种培养 |
2.1.2 猪苓原种培养 |
2.1.3 猪苓栽培种培养 |
2.2 蜜环菌的培养和扩大繁殖 |
2.3 场地的选择 |
2.4 基础培养料的准备 |
2.5 蜜环菌菌材的准备 |
3 栽培方法 |
4 管理技术 |
4.1 温度管理 |
4.2 水分管理 |
4.3 保护与通气管理 |
5 采收与加工 |
5.1 采收时间 |
5.2 采收季节 |
5.3 采后处理 |
(4)兰科药用植物种子萌发特性及促萌发真菌的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综述 药用植物与内生真菌/菌根真菌相互作用的机制 |
第一节 药用植物与内生真菌/菌根真菌相互作用中的抗性变化 |
第二节 药用植物与内生真菌/菌根真菌相互作用中的特殊物质变化 |
第三节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菌根真菌在植物不同发育阶段的作用及其机制 |
第四节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菌根真菌对植物的专一(化)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兰科药用植物生物学及种子无菌萌发体系的建立和萌发特性 |
第一章 兰科药用植物生物学特性 |
第一节 几种兰科药用植物的野生环境调查 |
第二节 兰科药用植物花的形态 |
第三节 兰科药用植物蒴果的形态 |
第四节 兰科药用植物种子的形态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兰科药用植物种子无菌萌发体系的建立及萌发特性 |
第一节 种子活力的快速鉴定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黑暗条件下种子萌发过程的形态学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光照条件下种子萌发过程的形态学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培养基对地生兰药用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五节 培养基对附生兰药用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六节 光照对地生兰药用植物种子无菌萌发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七节 光照对附生兰药用植物种子无菌萌发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八节 培养温度对山慈菇种子无菌萌发的影响 |
第三部分 兰科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及试管苗的发育 |
第三章 一种新的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存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兰科药用植物无菌苗的发育 |
第一节 培养基对地生兰无菌苗发育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培养基对附生兰无菌苗发育的影响及铁皮石斛的练苗 |
第三节 激素对齿瓣石斛无菌苗发育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兰科药用植物种子共生萌发真菌的发现、筛选和鉴定 |
第五章 兰科药用植物共生萌发真菌的分离与筛选 |
第一节 几种兰科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与保存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兰科植物种子共生萌发真菌筛选体系的确立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几种药用兰科植物种子共生萌发真菌的定向分离 |
第四节 兰科药用植物种子共生萌发真菌的初次筛选 |
第五节 兰科药用植物种子共生萌发真菌的二次筛选 |
参考文献 |
第六节 兰科药用植物种子共生萌发真菌的有效性验证 |
第七节 有效菌株对22种兰科植物种子萌发效果的筛选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兰科药用植物种子共生萌发影响因子及萌发特性 |
第一节 兰科药用植物种子共生萌发形态特性 |
第二节 萌发体系对兰科植物种子共生萌发的影响 |
第三节 光照对药用石斛种子共生萌发的影响 |
第四节 不同萌发真菌菌株和光照对白芨种子共生萌发的影响 |
第五节 兰科种子共生萌发原球茎长宽增长特点 |
第六节 自然界中白芨种子共生萌发特点 |
第七节 铁皮石斛种子共生萌发原球茎共生关系的确认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兰科药用植物种子接菌共生萌发的表征超微结构研究 |
第一节 萌发真菌菌丝侵入部位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共生萌发形态学机理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兰科药用植物种子萌发真菌的鉴定和多样性特点 |
参考文献 |
主要结论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天麻无土节能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天麻生长的必备条件 |
1.1 温度 |
1.2 湿度 |
1.3 光照 |
1.4 土壤 |
2 种子的采摘标准 |
3 播种期 |
4 无土袋内繁殖育种前的准备 |
5 拌种 |
6 装袋 |
7 埋袋与管理 |
8 采收 |
(6)天麻有性繁殖出现空窝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天麻有性繁殖出现空窝的原因 |
1.1 蜜环菌退化或生长不良 |
1.2 果实采收时间不当或保藏不良 |
1.3 其它原因 |
2 防止空窝率的主要技术措施 |
2.1 培育优质天麻种子 |
2.2 按时培育优质蜜环菌材及菌床 |
2.3 精心播种确保成活 |
2.4 改进栽培技术减少空窝损失 |
(7)天麻地沟法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选地建麻场 |
2 备料备种 |
3 播种方法 |
4 播种后管理 |
5 采收 |
6 天麻的无性繁殖栽培 |
(8)提高天麻商品率有效途径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采取有性与无性相结合的办法, 使供种与栽培同步进行。 |
2.适期早播, 创造适宜的前期温湿度条件。 |
3.选择优质菌种和菌材蜜环菌作天麻营养供体, 而菌材是营养源, 这是天麻高产的物质基础。 |
4.调节基础培养料组分及通气状况基础。 |
5.改变传统栽培方法。 |
6.加强田间管理。 |
7.收获及加工。 |
(10)天麻蜜环菌沙箱同步栽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枝椴蜜环菌种的制备 |
二、沙箱同步栽培 |
1.所需原料 (以1箱为例) |
2.装箱 |
三、栽培季节 |
四、天麻蜜环菌同步播种栽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十堰市杂交天麻零代种高效制作与培育技术初探[J]. 封海东,金善忠,周明,张振,秦光明,袁修华,李坤,司海倩,周军,张泽志. 湖北农业科学, 2019(11)
- [2]天麻GeCPR与共生蜜环菌Lac基因克隆及其功能鉴定[D]. 肖舒卉.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1)
- [3]西北地区猪苓仿野生人工栽培技术[J]. 王建中,王志能,陶志刚. 农业科技通讯, 2012(06)
- [4]兰科药用植物种子萌发特性及促萌发真菌的发现[D]. 房慧勇.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8(12)
- [5]天麻无土节能栽培技术[J]. 谭自春. 食用菌, 2007(04)
- [6]天麻有性繁殖出现空窝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 刘红,黄庆林. 食用菌, 2007(04)
- [7]天麻地沟法高产栽培技术[J]. 刘炳仁. 食用菌, 2005(04)
- [8]提高天麻商品率有效途径研究初报[J]. 王建中,李来祥,郭四拜,孙淑兰,魏斌. 甘肃农业, 2003(12)
- [9]天麻高产栽培试验[J]. 华秀爱. 吉林蔬菜, 2003(04)
- [10]天麻蜜环菌沙箱同步栽培法[J]. 刘厚荣,陈先惠. 农业新技术,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