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备构件化仿真技术在信息家电开发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忠强[1](2014)在《地下金属矿智能调度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领域都选择将行业信息化升级应用作为其前进脚步的重要推动力。信息化创新应用逐渐为大多数行业所接受并集中成为其提高产业竞争的核心手段。我国矿业信息化进程正在发生着悄然的改变,相比以往的装备水平落后、数字化管理能力差以及资源有效利用程度低等矿山信息化发展制约因素,现阶段的矿业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生产调度数字化管理、高效能设备生产调度应用以及资源综合高效利用的条件与能力。因此,针对矿山发展实际需求,通过在现有信息化水平基础上进行生产调度数据集成、资源开采参数精细化设计以及生产实时预警等矿山多个具体环节的集中研究,使各环节的管理与实施能够统一集成到同一个智能化调度平台当中,从而使得矿业整体调度运行达到一个初步的智能化水平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调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其内容涉及到矿山实际生产的方方面面,而每一步的实施和实现又要以客观的矿山需求为准则,因此,调度的实现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信息化技术创新应用过程。调度实现应该秉持总体设计分布实施的思路,将矿山调度各环节的信息化应用逐步实现后再集成到调度平台当中。本文从矿山调度实际需求出发,着重对调度部分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对调度数据集成方式进行研究。针对矿山数据采集技术特点与采集数据形式,分别对空间信息采集技术、资源信息采集以及采集网络化技术进行了研究。定义了满足调度要求的存储元数据,并进行了数据结构设计,在对调度数据应用进行翔实论证的基础上,实现了数据的稳健、实时、开放式管理与调用。(2)在分析广泛应用的三维建模技术模型构建原理及其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数据库存储原理完成了调度模型字典库结构以及数据架构设计通过实际应用检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3)借鉴三维可视化仿真技术原理,对调度可视化目标进行了分类研究,并从资源环境可视化建模、模型动态更新以及工况动态仿真三个方面研究了可以实现调度场景动态可视化仿真技术的原理与方法。提出采用“平台+插件”结构体系构建可视化仿真平台,并在VC++和HOOPS开发环境下,成功立实现了三维场景下的调度目标可视化仿真。(4)在全面分析矿山生产要素以及生产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矿山调度生产知识推理方式。在进行推理体系结构定义、数据结构定义的基础上完成了推理步骤设计,成功开发实现了推理系统并以实际数据进行论证。从调度安全控制角度出发,提出了围绕“人、材、物、产”进行安全知识体系构建的思路。(5)在通过收集矿山生产数据和分析矿山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采用模糊预测型线性规划理论对矿山生产资料配置方法进行研究;针对矿山自然崩落采矿方法生产细节进行资源开采特征参数分析与论证,并总结出可供智能调度进行生产数据实时提取的有效途径。研究阐述了通过采用合理方法对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开采参数进行有效评估的方式来实现矿山调度目标参数合理确定的思路,为不同矿山针对自身实际特点实现有效决策支持提供借鉴。(6)结合三维虚拟仿真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实现,提出了将矿山生产预警、灾害预警等在虚拟仿真平台中进行应用的思路。利用三维模拟技术实现了假设条件下矿山突水进程模拟,并成功在虚拟平台中开发实现从而达到为调度生产实施提供安全保障的目的。(7)对调度执行系统体系构建和实现方法进行了研究。结合矿山实际调度需求,从生产和安全两个方面阐述调度执行关键技术,根据部分矿山应用需求实现了调度生产和安全执行控制,获得良好效果。
赵玉辉[2](2010)在《嵌入式软件综合测试平台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嵌入式系统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嵌入式系统软件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保证软件质量最有效手段的测试技术,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汇编语言具有良好的实时性以及在此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使用经验,因而被广泛的使用。但由于汇编语言的实时高效性导致汇编语言编程缺乏规范性,这给汇编语言软件的度量和测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长期以来,缺少有效的嵌入式软件测试工具,特别是针对汇编语言的分析与测试工具。国内针对汇编代码的传统测试一般采用手工的方式进行,不仅效率低,而且存在严重的漏洞和隐患,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本课题提供一个通用化嵌入式软件综合测试平台,该测试有较高的实时响应能力,支持大多数的标准I/O接口,对于被测软件运行的外围设备提供可视化的仿真设备开发工具,支持软件多方面的测试,并提供完善的测试管理功能。本课题提高了测试平台的通用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改变目前各软件专用测试系统的开发模式;同时能够减少软件测试系统的开发费用和研制周期;“综合测试平台”具备的完善测试管理功能将使软件测试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从而提高测试的效率,保障军工嵌入式软件的质量。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应用于各类嵌入式软件的测试,而且还可以应用于各类民用智能化嵌入式软件;可以提供给其他民用领域的专业评测机构使用,也可以提供各类民用嵌入式系统的研发者使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曾琎[3](2009)在《基于虚拟仿真系统的产品创新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仅影响人类文化的整体和层次结构,而且还催生新的非物质信息文化形态。在后工业社会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社会从一个基于制造和生产物质产品的社会到一个基于服务、体验(以非物质产品为主)的经济性社会的深刻变化。工业设计的主体是产品设计,创新是产品具有生命力的源泉。在体验经济与创意产业语境下,产品设计的自主创新必须与时俱进。抛弃既定的思维,打破学科界限,拓展视野,以更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导向,促进国内设计事业的健康长足发展。虚拟现实技术是一个充满活力、具有巨大应用前景的高新技术领域。将虚拟仿真引入产品创新设计领域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虚拟仿真系统带来的体验优势,极大地促进产品开发及服务创新的深入开展。本文梳理了产品创新设计与虚拟仿真系统的国内外理论及实践研究现状,分析了以体验为导向的虚拟仿真设计系统中,产品创新、用户体验与虚拟仿真的互动关系。从虚拟产品开发的过程入手,深入解析了基于虚拟仿真系统的产品创新设计的认知体验机制、信息沟通机制、服务反馈机制和交互信任机制。进而提出了虚拟仿真设计系统平台构建原则、关键技术、过程及其评价,并以汽车创新设计为案例,采用Virtools虚拟仿真平台进行产品开发实践。在以上研究基础上,观瞻虚拟仿真设计系统发展趋势,及信息环境下产品创新设计的发展对策,包括: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的市场策略、以整合服务创新为核心的艺术策略、以广泛沟通为设计定位的社会策略和以创意团队为智力资本的人力策略4个方面。本课题研究是“跨学科”知识体系在设计主题上的贯通,将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市场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有机纳入到设计艺术学视野,为产品创新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贾雪峰[4](2008)在《家电嵌入式软件构件化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当今的嵌入式开发变得越来越复杂,如何提高嵌入式开发质量和效率是一个及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支持嵌入式应用系统的高效开发,采用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CBSD)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法。而在信息家电控制器嵌入式软件的编程开发过程中,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软件工程师编写的程序源码中有大量的可重用片段:由于软件编写的随意性,某位软件工程师的离职常常导致其编写的程序在技术上难以继承和管理上难以维护。为了缩短智能家电产品的开发周期,降低软件工程师的工作强度和增强技术的继承性,有必要实现一个专门针对信息家电嵌入式软件构件化开发的集成平台,将众多的可重用的源代码片段进行封装,生成构件,提供给软件工程师进行组装使用,并对构件库进行有效的管理。为此,本文对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的构件生成、管理和组装展开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所作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研究了嵌入式软件开发及其开发平台和基于构件的嵌入式软件开发方法;并分析了构件库相关技术及构件分类检索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嵌入式开发集成平台中的构件库管理策略;其次,本文在分析现有构件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专门针对信息家电嵌入式软件的构件模型,包括构件层次体系和构件生成规范,并结合实例分析了构件的生成和实现模型;最后,在上述两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信息家电嵌入式软件的构件化开发流程和体系结构的分析,本文在Windows平台上,设计并实现了信息家电嵌入式软件构件化开发集成平台,作为对上述构件模型提供实际支持,具有很强行业服务性的嵌入式软件CASE工具。实现了构件生成子系统、构件组装子系统和构件管理子系统三个基本组成单元,并通过系统实例验证,得出此平台整体开发性能对于提高嵌入式软件的开发效率和质量有积极意义。
吴扬[5](2007)在《信息家电嵌入式软件构件化开发集成平台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的嵌入式开发变得越来越复杂,如何提高嵌入式开发质量和效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支持嵌入式应用系统的高效开发,采用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CBSD)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法。而在信息家电控制器嵌入式软件的编程开发过程中,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1)软件工程师编写的程序源码中有大量的可重用片段;(2)由于软件编写的随意性,某位软件工程师的离职常常导致其编写的程序在技术上难以继承和管理上难以维护。为了缩短智能家电产品的开发周期,降低软件工程师的工作强度和增强技术的继承性,有必要实现一个专门针对信息家电嵌入式软件构件化开发的集成平台,将众多的可重用的源代码片段进行封装,生成构件,提供给软件工程师进行组装使用,并对构件库进行有效的管理。为此,本文对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的构件生成、管理和组装展开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所作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研究了嵌入式软件开发及其开发平台和基于构件的嵌入式软件开发方法;并分析了构件库相关技术及构件分类检索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嵌入式开发集成平台中的构件库管理策略。其次,本文在分析现有构件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专门针对信息家电嵌入式软件的构件模型,包括构件层次体系和构件生成规范,并结合实例分析了构件的生成和实现模型。最后,在上述两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信息家电嵌入式软件的构件化开发流程和体系结构的分析,本文在Windows平台上,设计并实现了信息家电嵌入式软件构件化开发集成平台,作为对上述构件模型提供实际支持,具有很强行业服务性的嵌入式软件CASE工具。实现了构件生成子系统、构件组装子系统和构件管理子系统三个基本组成单元,并通过系统实例验证,得出此平台整体开发性能对于提高嵌入式软件的开发效率和质量有积极意义。
陈实[6](2007)在《嵌入式软件仿真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嵌入式系统的深入发展,对开发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软硬件协同开发模式中,软件和硬件开发相互牵制,硬件干扰引起的异常行为严重影响软件的调试和测试,延误开发进度,致使软件质量难以保证。仿真开发是摆脱困境的一条有效途径。利用仿真技术模拟嵌入式硬件系统的真实运行,使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在虚拟平台上进行,在硬件原型制造前就完成系统模型验证和运行行为分析,避免软硬件开发相互等待,从而提高开发效率,降低风险和成本。在嵌入式软件仿真开发平台的实现中,主要涉及以下几项关键技术:基于构件技术的软件系统具有很高的重用性,可以在构造硬件平台的仿真系统时引入;Eclipse的插件机制是组装仿真系统的有效工具;软件仿真技术也是实现仿真平台的关键,包括基于事件驱动和基于电路两种仿真方式。在参考现有嵌入式开发平台和技术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嵌入式软件仿真开发平台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技术。仿真开发平台采用构件化设计思想,构建于Eclipse的插件机制上,由一组维护运行的管理工具和仿真构件组成,它们以对象的形式进行交互,通过事件驱动模拟硬件环境的运行行为。针对硬件部件的物理特性和仿真环境下的特殊要求,平台给出简洁的仿真构件模型,由构件的外部属性接口、功能属性接口和仿真控制属性接口组成,按照构件模型实现的仿真构件接口标准、功能明确、易于扩展。平台提供一组管理工具支持用户对仿真构件的操作。其中,构件库管理器是浏览查询构件的窗口,运行环境配置器是搭建仿真目标板的平台,运行环境管理器则是维护仿真环境正常运行的管理者,虚拟逻辑分析仪可供用户查看仿真构件运行时的引脚信号,而基于GDB的调试器则实现了嵌入式系统的“交叉调试”功能。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课题已实现了一个嵌入式软件仿真开发平台。该平台支持从构件库中选取需要的仿真构件,以可视化图形编辑的方式构造仿真目标硬件环境;加载目标码的仿真运行环境启动后,各仿真构件能在应用软件逻辑的控制下协调运行,从而支持嵌入式系统软件的调试和测试验证。系统具有较高的仿真度,良好的扩展性,提供图形化的配置管理,并且仿真运行达到周期精确。
邱传宁[7](2005)在《基于OpenGL的网络家电可视仿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家电产品已经开始步入社会和家庭,并受到了世界各电子厂商的高度重视,纷纷在网络家电发展的核心技术方面推出相关的规范标准。各厂商提出的标准往往只兼容自己的硬件产品,不同厂商产品的互操作性差,造成网络家电技术难以推广。因此,提出与硬件产品无关的,且兼容各厂商网络家电标准的研究平台,将有利于网络家电技术的研究发展和推广。 本文设计了一个网络家电的仿真研究平台,它实现了网络家电的可视化动态仿真,并模拟家电厂商的网络协议,能够对实际网络家电的装配、布局等进行设计,对家电性能进行测试验证。主要对以下研究内容进行了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与探讨: (1) 网络家电的体系结构和核心技术;研究了网络家电发展的核心技术:嵌入式操作系统、硬件接口技术和网络协议标准。 (2) 三维图形在屏幕上的显示原理以及OpenGL的工作原理。研究了OpenGL的实体建模、显示列表、纹理映射、中文字体的显示、选择与反馈技术和三维动画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网络家电可视化平台。 (3) 分析了Socket通信技术及TCP/IP原理,参考常用的家电控制命令格式,制定了家电内部局域网通信协议,设计了一个家电内部局域网。 (4) 研究了ASP技术原理,建立网络家电远程监控平台,其功能包括:家电状态信息远程监控;家电设备安装规格测试;家电设备重要性能值测试;家电设备历史数据统计与记录。 (5) 网络家电的智能分析技术。根据智能分析结果,该平台通过家居设备的互操作功能,提高家居的协作能力。 论文第一章至第四章对国内外的网络家电的研究现状和可视化仿真技术做了介绍,阐明了对网络家电进行可视化仿真的必要性,以及OpenGL作为交互式仿真开发工具的优势,并介绍了本文涉及的关键技术:Socket技术和ASP技术;第五章重点阐述了应用OpenGL三维图形接口标准进行网络家电可视仿真设计;第六章以仿真空调为例介绍了系统的运行。
朱超平,桑楠,敬万均[8](2005)在《一种可配置的信息家电仿真系统模型》文中提出提出了一种新型信息家电仿真系统模型,介绍了这种仿真系统模型的基本原理、优点及其实现方法。分析了其体系结构以及如何根据构件之间的数据流量动态配置系统结构,讨论了系统结构动态改变对数据处理效率的影响。
邓春梅[9](2004)在《嵌入式系统软件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嵌入式系统的深入发展,对开发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软硬件协同开发模式中,软件和硬件开发相互牵制,硬件干扰引起的异常行为严重影响软件的调试和测试,延误开发进度,致使软件质量难以保证。仿真开发是摆脱困境的一条有效途径。利用仿真技术模拟嵌入式硬件系统的真实运行,使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在虚拟平台上进行,在硬件原型制造前就完成系统模型验证和运行行为分析,避免软硬件开发相互等待,提高开发效率,降低风险和成本。 同时,嵌入式产品的广泛应用,导致目标硬件系统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理想的开发环境应该提供硬件平台的全面支持。而基于构件技术的软件系统具有很高的重用性,因此在构造硬件平台的仿真系统时引入构件技术。构件模型的提取和设计是实现构件化的关键。分离的构件按照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才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动态集成方式将使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仿真技术也是实现仿真平台的关键。软件仿真技术的研究早己开始,系统仿真包括基于电路级和基于行为描述两种仿真方式,事件驱动是最常用的仿真方法。 在参考现有嵌入式开发平台和技术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仿真运行环境SSRE原型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技术。SSRE原型由仿真构件和管理构件、维护环境运行的辅助工具组成,它们以对象的形式交互作用,通过消息驱动模拟硬件环境的运行行为。硬件平台的时序控制和信号传送是仿真的难点,本论文用时钟仿真和信号路由两种算法予以解决。 针对器件的物理特性,SSER原型给出简洁的构件模型SCM。 scM的逻辑结构由构件的外部特征、物理功能和交互接口组成,按照SCM实现的仿真构件接口标准、功能明确。 嵌入式系统的核心是微控制器,其逻辑复杂,软件仿真是个难题。文中综合两种仿真方式的优点提出一种通用的微控制器仿真模型SMCU,研究了模型结构和工作原理。微控制器仿真结合SCM和SMCU两种模型实现,目前已完成了 <WP=5>MC68HC908JL3仿真器,它不但实现该微控制器芯片的逻辑功能,还具有仿真配置和调试支持能力,经过测试其性能远远优于Motorola工具包集成的同款仿真器。 SSRE原型提供一组辅助工具支持用户对仿真构件的操作。其中,库管理器是浏览查询构件的窗口,环境配置器是搭建虚拟硬件环境的平台,环境管理器则是帮助仿真环境正常运行的“管家”。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课题已实现了SSRE软件原型。该原型支持从构件库中选取需要的仿真器件,以可视化图形编辑的方式灵活构造虚拟的目标硬件环境;加载目标码的虚拟环境启动后,各仿真器件能在应用软件逻辑的控制下协调运行,从而支持软件的调试和测试验证。 为了提高仿真覆盖率,下一步将研究构件自动生成技术,扩展构件库,为更广泛的应用领域提供仿真开发支持。
朱超平[10](2004)在《设备构件化仿真技术在信息家电开发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家电是后PC时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一个重要领域,将构件技术和仿真技术应用于信息家电系统的开发,是当前信息家电系统开发的两个重要研究方向。使用这些技术可以降低信息家电系统的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等,也可以指导物理设备部件的功能设计。 本文在研究国内外软件构件和仿真技术方面的一些学术和应用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信息家电领域的具体特点,将构件技术应用于信息家电仿真系统中,给出了仿真构件的定义、模型、分类、抽取方法、以及原子构件和复合构件的开发方法。根据仿真构件的数学基础,重点研究了仿真构件的构件模型和物理特性;根据仿真构件的属性和特点,提出了仿真构件的正确性验证方法和仿真构件质量的度量方法;最后,为了保证仿真构件的正确性,提出了仿真构件的安全模型和仿真构件的测试层次原理。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部分仿真构件模型和仿真构件管理模型,证明了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二、设备构件化仿真技术在信息家电开发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设备构件化仿真技术在信息家电开发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地下金属矿智能调度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调度研究现状及动态 |
1.4 存在问题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调度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数据分类 |
2.3 调度数据采集技术 |
2.3.1 空间信息采集技术 |
2.3.2 资源信息采集技术 |
2.3.3 采集信息化网络技术 |
2.4 调度信息数据存储 |
2.4.1 元数据定义 |
2.4.2 结构设计 |
2.4.3 数据抽取与转换 |
2.4.4 数据挖掘 |
2.5 调度模型数据存储 |
2.5.1 模型数据特征 |
2.5.2 模型字典库结构 |
2.5.3 字典库架构设计 |
2.5.4 数据存储与调用 |
2.6 本章小结 |
3 调度场景动态可视化仿真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可视化目标分类 |
3.3 调度资源环境快速建模技术 |
3.3.1 CD-TIN/GTP空间地层建模技术 |
3.3.2 二维轮廓与Marching Cuber矿体建模技术 |
3.3.3 中心线—断面属性三维井巷建模技术 |
3.3.4 基于八叉树结构的地质属性建模技术 |
3.4 调度模型动态更新技术 |
3.4.1 基于属性模型的资源模型更新技术 |
3.4.2 基于空间块段数据的工程模型更新技术 |
3.5 调度工况动态仿真技术 |
3.5.1 基于纹理映射的模型仿真技术 |
3.5.2 基于骨骼动画的装备行为仿真技术 |
3.5.3 基于TOA的目标定位仿真技术 |
3.5.4 基于OPenGL的粒子特效仿真技术 |
3.6 调度可视化仿真平台实现 |
3.7 本章小结 |
4 调度控制知识体系构建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调度知识分类及定义 |
4.3 生产控制知识推理特征及要求 |
4.4 生产知识推理体系构建基本思路 |
4.4.1 特征与目标 |
4.4.2 知识推理体系结构 |
4.4.3 知识推理逻辑分析 |
4.5 推理数据结构设计 |
4.6 生产知识推理执行步骤 |
4.6.1 模型矢量化 |
4.6.2 划分单元块 |
4.6.3 虚拟任务分配 |
4.6.4 基本约束链接关系 |
4.6.5 依赖性链接 |
4.6.6 推理执行 |
4.6.7 实例分析 |
4.7 调度安全控制体系构建 |
4.7.1 控制流程分析 |
4.7.2 控制依据内容 |
4.7.3 控制预案实施 |
4.8 本章小结 |
5 调度辅助决策支持技术研究 |
5.1 引言 |
5.2 决策支持信息分类 |
5.3 调度决策支持实现方式 |
5.4 生产资料配置优化方法研究 |
5.4.1 基本思路 |
5.4.2 模型构建 |
5.4.3 灰元系数白化 |
5.4.4 模型求解 |
5.4.5 实例分析 |
5.5 资源开采参数评估方法研究 |
5.5.1 资源赋存评估 |
5.5.2 开采特征参数评估 |
5.5.3 开采特征指标获取 |
5.6 矿井突水灾害进程模拟方法研究 |
5.6.1 基本思路 |
5.6.2 三维突水环境构建 |
5.6.3 突水空间实体化 |
5.6.4 突水进程推理 |
5.6.5 突水时间拓扑序列 |
5.6.6 实例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调度执行系统体系构建 |
6.1 系统架构 |
6.2 调度执行数据集成 |
6.3 调度执行系统管理 |
6.3.1 权限管理 |
6.3.2 人员管理 |
6.4 调度生产执行体系 |
6.4.1 采矿与供矿执行 |
6.4.2 生产报表执行 |
6.5 调度安全预警执行体系 |
6.5.1 预警预报执行 |
6.5.2 预警保障执行 |
6.5.3 预警执行发布 |
6.6 本章小结 |
7 系统实现及应用 |
7.1 生产调度数据管理 |
7.2 资源开采目标管理 |
7.3 资源开采环境虚拟监测 |
7.4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及成果 |
(2)嵌入式软件综合测试平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研究基本出发点及说明 |
1.4 课题目标及论文内容 |
第二章 嵌入式软件测试平台概述及领域技术现状情况研究 |
2.1 嵌入式软件综合测试平台技术概述 |
2.2 相关领域技术现状情况研究 |
第三章 课题的研究内容、关键技术及系统构架介绍 |
3.1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3.1.1 测试平台体系结构 |
3.1.2 仿真设备及其开发工具 |
3.1.3 测试执行控制 |
3.1.4 测试管理功能 |
3.2 课题的主要关键技术 |
3.2.1 测试平台体系结构研究中的关键技术 |
3.2.2 仿真设备及其开发工具研究中的关键技术 |
3.2.3 测试执行控制中的关键技术 |
3.2.4 测试管理功能中的关键技术 |
3.3 课题的系统构架 |
3.3.1 系统组成 |
3.3.2 软件模块的主要功能 |
第四章 嵌入式软件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4.1 总体方案 |
4.2 测试平台体系结构研究 |
4.2.1 技术方案设计 |
4.2.2 关键技术研究 |
4.2.3 解决途径实现 |
4.3 仿真设备及其开发工具 |
4.3.1 技术方案设计 |
4.3.2 关键技术研究 |
4.3.3 解决途径实现 |
4.4 测试执行控制 |
4.4.1 技术方案设计 |
4.4.2 关键技术研究 |
4.4.3 解决途径实现 |
4.5 测试管理功能 |
4.5.1 技术方案设计 |
4.5.2 关键技术研究 |
4.5.3 解决途径实现 |
4.6 综合测试平台的应用 |
第五章 研究成果、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成果 |
5.2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基于虚拟仿真系统的产品创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设计、技术及后工业社会的未来 |
1.1.2 体验经济与创意产业语境下的产品创新设计 |
1.1.3 国内外虚拟仿真技术发展 |
1.2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2.1 研究框架 |
1.2.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辨析 |
2.1 产品创新设计理论 |
2.1.1 设计:作为解决需求的考量 |
2.1.2 设计:作为艺术生活化表征 |
2.1.3 设计:作为创造思维的弥补 |
2.1.4 设计:作为多种专业的族群 |
2.1.5 设计:作为创新产业的本真 |
2.1.6 设计:作为内在创造的过程 |
2.1.7 小结 |
2.2 虚拟仿真系统 |
2.2.1 视景仿真技术 |
2.2.2 虚拟仿真系统 |
2.2.3 虚拟仿真软件 |
2.2.4 基于Web3D的虚拟现实工具 |
2.2.5 Virtools虚拟仿真平台 |
第3章 虚拟仿真系统与产品创新设计的关系 |
3.1 产品创新设计内涵与特征 |
3.1.1 产品创新的内涵及其特征 |
3.1.2 产品创新设计及其原理 |
3.1.3 产品创新开发过程 |
3.2 产品创新设计中的用户体验内涵 |
3.2.1 信息革命与设计模式的相互作用 |
3.2.2 不同体验带来的创新设计模式的差异 |
3.2.3 用户体验要素在产品创新设计中的作用 |
3.3 产品创新、用户体验与虚拟仿真的互动关系 |
3.3.1 交互决定论 |
3.3.2 环境、用户与系统的交互 |
3.3.3 产品创新、用户体验与虚拟仿真的互动关系 |
第4章 虚拟仿真设计系统的创新机制 |
4.1 识别设计心理的体验机制 |
4.1.1 信息技术对用户体验的影响 |
4.1.2 体验变化对虚拟仿真设计的影响 |
4.1.3 用户体验机制的构建 |
4.2 挖掘创新需求的信息沟通机制 |
4.2.1 制造业信息化与数字化产品开发 |
4.2.2 虚拟产品开发中各种模块工具使用比较 |
4.2.3 虚拟产品开发机制的构建 |
4.3 提升创新服务质量的信息反馈机制 |
4.3.1 信息反馈的内涵与特征 |
4.3.2 信息反馈的方式及要求 |
4.3.3 信息反馈机制的构建 |
4.4 促进设计系统交互的信任机制 |
4.4.1 信任的产生机制 |
4.4.2 虚拟仿真环境中的信任机制 |
4.4.3 虚拟仿真信任机制的构建 |
第5章 虚拟仿真设计系统的构建及评价 |
5.1 虚拟仿真设计系统 |
5.1.1 基于体验的产品创新模型 |
5.1.2 产品创新设计的综合模型 |
5.1.3 虚拟仿真环境下的产品设计开发 |
5.2 虚拟仿真设计系统的构建 |
5.2.1 虚拟仿真设计系统的理论框架 |
5.2.2 虚拟仿真设计系统的平台构建 |
5.2.3 虚拟仿真设计系统的资源整合 |
5.3 虚拟仿真设计系统的评价 |
5.3.1 虚拟仿真设计系统的评价方法 |
5.3.2 虚拟仿真设计系统的评价标准 |
5.3.3 虚拟仿真设计系统的评价模型 |
第6章 虚拟仿真设计系统的开发及案例 |
6.1 虚拟仿真设计系统开发 |
6.1.1 系统设计依据与原则 |
6.1.2 虚拟仿真设计系统开发过程 |
6.1.3 系统仿真引擎、建模、工具的集成应用 |
6.2 虚拟仿真设计系统开发的组织管理与实施 |
6.2.1 软件项目管理概述 |
6.2.2 虚拟仿真设计系统的组织管理与实施 |
6.2.3 虚拟仿真设计系统的质量控制 |
6.3 基于VIRTOOLS虚拟仿真系统的汽车创新设计平台 |
6.3.1 汽车创新设计概述 |
6.3.2 汽车创新设计思维 |
6.3.3 汽车创新设计集成平台 |
6.3.4 基于Virtools虚拟仿真系统的汽车创新设计平台 |
第7章 虚拟仿真设计系统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
7.1 虚拟仿真设计发展趋势 |
7.1.1 分布式远程协同虚拟仿真设计系统 |
7.1.2 多学科交叉整合的产品创新设计 |
7.2 信息环境下产品创新设计的发展策略 |
7.2.1 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的市场策略 |
7.2.2 以整合服务创新为核心的艺术策略 |
7.2.3 以广泛沟通为设计定位的社会策略 |
7.2.4 以创意团队为智力资本的人力策略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及论文成果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己发表的论文成果 |
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4)家电嵌入式软件构件化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1.4 论文的组织和安排 |
第2章 嵌入式软件构件技术综述 |
2.1 嵌入式软件分类及特点 |
2.1.1 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 |
2.1.2 嵌入式软件分类 |
2.1.3 嵌入式应用软件的特点 |
2.2 嵌入式软件开发和运行环境 |
2.3 软件复用和构件技术 |
2.3.1 软件复用技术 |
2.3.2 软件复用的形式 |
2.3.3 软件复用的核心技术-构件 |
2.3.4 构件化软件开发技术的优缺点 |
第3章 主流构件模型分析 |
3.1 通用构件模型 |
3.1.1 COM(DCOM) |
3.1.2 CORBA规范 |
3.1.3 JavaBeans规范 |
3.2 嵌入式构件模型 |
3.2.1 嵌入式构件模型 |
3.2.2 嵌入式软件构件 |
3.2.3 嵌入式软件构件化开发过程 |
第4章 家电嵌入式软件构件模型 |
4.1 家电嵌入式软件特点 |
4.2 框架构件设计 |
4.2.1 框架构件模型 |
4.2.2 框架构件的生成 |
4.2.3 框架构件的实现 |
4.3 代码构件设计 |
4.3.1 代码构件模型 |
4.3.2 代码构件的生成 |
4.3.3 代码构件实现模型 |
第5章 平台设计与实现 |
5.1 平台组成与工作原理 |
5.2 构件生成子系统 |
5.2.1 构件生成子系统系统结构 |
5.2.2 构件生成子系统处理流程 |
5.2.3 构件生成子系统接口函数 |
5.3 构件管理子系统 |
5.3.1 构件库设计技术 |
5.3.2 构件库管理子系统的分类策略 |
5.3.3 构件库管理子系统的系统结构 |
5.3.4 构件管理子系统处理流程 |
5.3.5 构件管理子系统接口 |
5.4 构件组装子系统 |
5.4.1 构件组装子系统系统结构 |
5.4.2 构件组装子系统处理流程 |
5.4.3 构件组装子系统接口函数列表 |
5.5 平台的测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信息家电嵌入式软件构件化开发集成平台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1.4 论文的组织和安排 |
第二章 嵌入式软件构件技术综述 |
2.1 嵌入式系统 |
2.1.1 嵌入式系统开发 |
2.1.2 嵌入式软件的特点 |
2.1.3 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 |
2.1.4 几种开发平台的比较 |
2.2 软件复用和构件技术 |
2.2.1 软件复用技术 |
2.2.2 软件复用的核心技术—构件 |
2.2.3 嵌入式软件构件 |
第三章 主流构件模型分析 |
3.1 通用构件模型 |
3.1.1 COM(DCOM) |
3.1.2 CORBA规范 |
3.1.3 JavaBeans规范 |
3.1.4 几个规范的比较 |
3.2 嵌入式构件模型 |
3.2.1 Koala |
3.2.2 PECOS |
3.2.3 Rubus |
3.2.4 ezCOM |
3.2.5 DeltaCORBA |
3.3 嵌入式软件构件化开发过程 |
3.4 构件化软件开发技术的优缺点 |
第四章 信息家电嵌入式软件构件模型 |
4.1 信息家电嵌入式软件特点 |
4.2 框架构件设计模型 |
4.2.1 框架构件的层次模型 |
4.2.2 框架构件模型 |
4.2.3 框架构件的生成 |
4.2.4 框架构件的实现模型 |
4.3 代码构件设计模型 |
4.3.1 代码构件的层次模型 |
4.3.2 代码构件模型 |
4.3.3 代码构件的生成 |
4.3.4 代码构件实现模型 |
第五章 信息家电嵌入式软件构件化开发集成平台设计与实现 |
5.1 构件生成子系统 |
5.1.1 构件生成子系统系统结构 |
5.1.2 构件生成子系统处理流程 |
5.1.3 构件生成子系统接口函数 |
5.2 构件管理子系统 |
5.2.1 构件库概念及相关技术 |
5.2.2 构件库管理子系统的分类策略 |
5.2.3 构件库管理子系统的系统结构 |
5.2.4 构件管理子系统处理流程 |
5.2.5 构件管理子系统接口 |
5.3 构件组装子系统 |
5.3.1 构件组装子系统系统结构 |
5.3.2 构件组装子系统处理流程 |
5.3.3 构件组装子系统接口函数列表 |
5.4 基于该平台的实例验证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全文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修改提纲 |
(6)嵌入式软件仿真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课题来源 |
1.4 论文结构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嵌入式软件仿真开发平台的相关技术 |
2.1 嵌入式系统 |
2.2 嵌入式系统开发 |
2.3 嵌入式仿真开发技术 |
2.4 软件仿真的相关技术 |
第三章 国内外的嵌入式软件仿真开发平台 |
3.1 ARMulator |
3.2 SkyEye |
3.3 ARMulator 和SkyEye 的比较 |
3.4 其它仿真软件 |
第四章 嵌入式软件仿真开发平台IsIm |
4.1 仿真开发的过程 |
4.2 IsIm 的设计目标 |
4.3 IsIm 的体系架构 |
4.4 嵌入式仿真目标板的运行机制 |
4.5 仿真目标板的运行流程 |
4.6 虚拟逻辑分析仪的工作流程 |
4.7 调试器的工作流程 |
第五章 仿真构件库的设计与实现 |
5.1 仿真构件 |
5.2 IsIm 中仿真构件库的设计 |
5.3 IsIm 中的构件模型 |
5.4 仿真构件的设计原理 |
5.5 仿真构件的接口 |
5.6 构件的可扩展性 |
第六章 IsIm 的验证测试 |
6.1 仿真开发平台的使用 |
6.2 部分运行截图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实现总结 |
7.2 进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基于OpenGL的网络家电可视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网络家电的研究背景 |
1.2.1 嵌入式操作系统 |
1.2.2 硬件接口技术 |
1.2.3 网络协议标准 |
1.3 可视化仿真技术的概述 |
1.3.1 仿真技术的发展 |
1.3.2 可视化仿真技术 |
1.4 本文研究的主题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OpenGL的网络家电可视仿真系统 |
2.1 网络家电概述 |
2.1.1 总体概述 |
2.1.2 系统功能概述 |
2.2 网络家电可视仿真系统 |
2.2.1 家电网关服务器 |
2.2.2 家电应用终端 |
2.2.3 物理媒介及通信协议 |
2.2.4 家电自动控制模块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OpenGL图形程序设计 |
3.1 计算机图形处理 |
3.2 OpenGL简介 |
3.2.1 OpenGL工作流程与体系结构 |
3.2.2 OpenGL三维几何与建模变换 |
3.2.3 OpenGL主要功能 |
3.3 OpenGL在本文中的应用 |
3.3.1 实体建模 |
3.3.2 显示列表 |
3.3.3 纹理映射 |
3.3.4 中文字体的处理技术 |
3.3.5 选择与反馈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网络家电涉及的关键技术 |
4.1 利用WinSock技术实现TCP/IP网络通信 |
4.1.1 TCP/IP网络和编程接口 |
4.1.2 Socket及其基本原理 |
4.2 ASP技术 |
4.2.1 动态网页生成方法 |
4.2.2 ASP及其工作原理 |
4.2.3 ASP内建对象 |
4.2.4 访问数据库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OpenGL的网络家电可视仿真系统的设计 |
5.1 系统平台和开发工具 |
5.2 系统总体结构及工作原理 |
5.3 家庭局域网 |
5.3.1 客户/服务器之间的基本动作 |
5.3.2 Socket服务器 |
5.4 远程监控平台 |
5.4.1 Socket服务器与Web数据库 |
5.4.2 Web服务器与Web数据库 |
5.5 可视化操作平台 |
5.5.1 真实感电器表面的设置 |
5.5.2 绘制虚拟场景 |
5.5.3 视景转换 |
5.6 家庭网络中的网络家电 |
5.6.1 本地机功能模块 |
5.6.2 网络通信功能模块 |
5.6.3 可视化人机交互功能模块 |
5.6.4 网络空调的仿真设计流程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运行 |
6.1 网络家电产品的广告宣传 |
6.1.1 三维动态交互式访问 |
6.1.2 远程登陆访问 |
6.2 网络家电的设计优化 |
6.2.1 测试空调安装规格 |
6.2.2 测试空调能效比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独创性声明 |
致谢 |
(8)一种可配置的信息家电仿真系统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仿真模型 |
2 构件化仿真系统模型 |
2.1 构件和软总线 |
2.2 构件化的双软总线体系结构 |
(1) 核心总线 |
(2) 设备总线 |
(3) 桥接器 |
(4) 仿真系统模型的动态变化 |
2.3 构件模型说明 |
(1) 适配器 |
(2) 构件接口说明 |
2.4 功能构件的定义及其实现 |
3 性能比较 |
4 结束语 |
(9)嵌入式系统软件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 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仿真运行环境SSRE原型的提出 |
1.3 课题来源 |
1.4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嵌入式系统软件仿真的相关技术 |
2.1 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 |
2.1.1 开发平台分析 |
2.1.2 开发方式比较 |
2.1.3 仿真开发技术 |
2.2 软件仿真技术 |
2.2.1 基于事件驱动的仿真技术 |
2.2.2 基于电路行为的仿真方法 |
2.3 构件技术 |
2.3.1 构件概述 |
2.3.2 构件模型 |
2.3.3 构件设计 |
2.3.4 基于构件技术开发的现状 |
2.4 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可复用构件集成 |
2.4.1 传统软构件集成方式 |
2.4.2 一种具有动态连接特性的集成方法 |
2.5 小结 |
第三章 仿真运行环境SSRE原型研究 |
3.1 体系结构 |
3.2 工作原理 |
3.3 驱动方式 |
3.4 时序控制 |
3.5 通信机制 |
3.6 运行流程 |
3.7 关键实现技术 |
第四章 仿真构件模型研究 |
4.1 仿真构件模型SCM |
4.1.1 逻辑结构 |
4.1.2 实现原理 |
4.2 基于SCM的可扩展性设计 |
4.3 基于SCM的设计实例 |
4.2.1 Y2002遥控器构件设计原理 |
4.2.2 Y2002遥控器构件实现技术 |
第五章 微控制器构件设计与实现 |
5.1 微控制器软件仿真模型SMCU |
5.1.1 典型微控制器结构分析 |
5.1.2 SMCU体系结构 |
5.1.3 SMCU基本特征 |
5.1.4 SMCU工作流程 |
5.2 MC68HC908JL3微控制器构件 |
5.2.1 体系结构 |
5.2.2 工作流程 |
5.2.3 实现原理 |
5.2.4 数据结构 |
5.2.5 性能评价 |
第六章 辅助工具设计与实现 |
6.1 仿真环境管理器 |
6.1.1 体系结构 |
6.1.2 工作流程 |
6.1.3 实现原理 |
6.1.4 接口与数据结构 |
6.2 仿真环境配置器 |
6.2.1 体系结构 |
6.2.2 实现原理 |
6.2.3 接口与数据结构 |
6.3 构件库管理器 |
6.3.1 体系结构 |
6.3.2 实现原理 |
6.3.3 交互接口 |
6.3.4 构件库目录组织 |
第七章 SSRE原型验证 |
7.1 关键技术 |
7.2 性能指标 |
7.3 实现总结 |
7.4 仿真效果 |
7.5 不足与展望 |
第八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一. 个人简历 |
二.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三. 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设备构件化仿真技术在信息家电开发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 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用构件技术开发信息家电仿真系统中设备部件的思想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文的组织 |
第二章 构件技术的基础知识 |
2.1 构件技术及其发展 |
2.2 构件的基本概念 |
2.3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和过程 |
2.4 主流构件模型标准比较 |
2.4.1 对象构件模型COM |
2.4.2 JavaBean |
2.4.3 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CORBA |
2.4.4 三种构件标准的比较 |
2.5 COM规范及其特点 |
2.5.1 COM构件对象和接口 |
2.5.2 IDL文件 |
2.5.3 COM库 |
2.5.4 COM的运行方式 |
2.5.5 COM构件的运行机制 |
2.5.6 COM构件模型特性 |
2.6 基于COM规范开发仿真构件的优势 |
第三章 信息家电中的仿真构件模型 |
3.1 信息家电仿真系统和测试系统的体系结构 |
3.1.1 信息家电仿真系统的体系结构 |
3.1.2 信息家电仿真测试系统的体系结构 |
3.1.3 信息家电系统中的构件系统---IACOM |
3.2 IACOM中仿真构件的定义及其性质 |
3.2.1 仿真构件的定义 |
3.2.2 仿真构件的性质 |
3.3 构件模型 |
3.3.1 3C模型 |
3.3.2 REBOOT模型 |
3.3.3 FRISCO模型 |
3.3.4 青鸟构件模型 |
3.4 信息家电中仿真构件 |
3.4.1 仿真构件模型的数学基础描述 |
3.4.2 仿真构件的构件模型 |
3.5 仿真构件的接口模型 |
3.6 信息家电中仿真构件正确性的验证规则 |
3.7 信息家电中仿真构件质量的度量准则 |
3.8 仿真构件的安全模型研究 |
3.9 仿真构件的测试层次 |
3.10 构件库管理模型 |
3.11 仿真构件模型研究对信息家电仿真环境的重要意义 |
第四章 仿真构件的提取与实现 |
4.1 信息家电仿真系统和测试系统中构件 |
4.1.1 信息家电仿真系统和测试系统中构件的提取方法 |
4.2 信息家电仿真系统中构件的分类 |
4.3 信息家电仿真系统中构件的开发方法 |
4.3.1 一个原子构件的开发方法 |
4.3.2 复合构件的开发方法 |
4.4 信息家电中仿真构件的实现方法 |
4.4.1 仿真构件的公共接口定义 |
4.4.2 仿真MCU构件的接口定义 |
4.4.3 仿真设备构件的定义 |
4.5 具体仿真构件的实现 |
4.5.1 HT1621B仿真构件的设计与实现 |
4.5.2 LCD仿真构件的设计与实现 |
4.5.3 其他构件的实现 |
4.6 客户程序与仿真构件的交互 |
4.7 仿真构件的测试 |
第五章 信息家电仿真系统构件库管理系统的设计 |
5.1 构件库的标准 |
5.2 构件库设计的原则 |
5.3 信息家电系统构件管理库的体系结构 |
5.4 信息家电系统构件库管理设计与实现 |
5.4.1 对仿真构件生产支持的实现 |
5.4.2 对构件组装的支持的实现 |
5.4.3 仿真构件对构件库管理的支持 |
5.4.4 构件库的安全设施 |
5.4.5 构件库管理系统的开发 |
第六章 设备仿真构件测试与验证 |
6.1 部分仿真构件的运行结果和数据 |
6.1.1 HT1621B和LCD仿真构件运行结果 |
6.1.2 HT1621B和LCD仿真构件的波形数据 |
6.2 仿真构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的方法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进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设备构件化仿真技术在信息家电开发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地下金属矿智能调度关键技术研究[D]. 陈忠强. 中南大学, 2014(12)
- [2]嵌入式软件综合测试平台技术研究[D]. 赵玉辉.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4)
- [3]基于虚拟仿真系统的产品创新设计研究[D]. 曾琎.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4)
- [4]家电嵌入式软件构件化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贾雪峰. 东北大学, 2008(S1)
- [5]信息家电嵌入式软件构件化开发集成平台研究与实现[D]. 吴扬.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4)
- [6]嵌入式软件仿真开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陈实.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3)
- [7]基于OpenGL的网络家电可视仿真研究[D]. 邱传宁. 广东工业大学, 2005(06)
- [8]一种可配置的信息家电仿真系统模型[J]. 朱超平,桑楠,敬万均. 计算机工程, 2005(04)
- [9]嵌入式系统软件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邓春梅. 电子科技大学, 2004(01)
- [10]设备构件化仿真技术在信息家电开发中的应用与研究[D]. 朱超平. 电子科技大学,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