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江上游野生杨梅种质资源调查初报

浔江上游野生杨梅种质资源调查初报

一、浔江上游野生杨梅种质资源调查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利[1](2021)在《四川华鳊早期发育及温度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一种仅分布在长江上游的小型鱼类,兼具保护价值和经济价值。而近年来,因三峡大坝的修建和梯级电站的开发,四川华鳊的产卵场、栖息地遭到破坏,加之人类的过度捕捞,其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因此,四川华鳊被四川省列为重点增殖放流对象,希望通过人工手段来实现其资源恢复。水温是影响鱼类产卵活动和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建坝导致水库水温分层并出现滞冷效应,使四川华鳊的繁殖和早期发育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四川华鳊于2017年5月在岷江水域采集,在实验室驯养1年后,挑选健康、性腺发育良好的成熟亲鱼进行人工催产,采用干法授精的方法获取受精卵,作为研究胚胎发育的实验材料,待胚胎孵化出膜后挑选正常的初孵仔鱼作为研究仔、稚鱼生长发育的实验材料。本文主要从形态学的角度研究四川华鳊早期发育特征及环境影响因子温度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方法及结果如下:1.四川华鳊胚胎发育的特点及最佳孵化温度为了解四川华鳊胚胎发育特点,观察并记录25℃条件下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根据其胚胎发育特点,将发育过程分为受精卵、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分化和出膜等8个连续发育阶段,孵化总历时44.83 h。为探究四川华鳊胚胎的最佳孵化温度,设置了16℃、19℃、22℃、25℃、28℃和31℃共6个温度观察胚胎发育情况。在温度为16℃时,胚胎发育至原肠胚晚期全部死亡;19℃时孵化率为30.00%,其中畸形致死占87.19%,显着高于其余4个温度组(P<0.05);温度由19℃升至31℃时,胚胎发育所需时间变短,各温度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器官分化阶段均用时最长,占整个胚胎孵化历时的72.53%~77.07%;胚胎畸形率随着温度升高而上升,31℃时胚胎畸形率约为28℃时的2倍;在22~28℃温度条件下,胚胎的受精率、孵化率和成活率更高,畸形率更低。研究结果表明,水温在(19±1)℃,卵径(x)与胚胎孵化时间(y)的关系为y=49.56-44.36x+47.92x2(R2=0.996);综合受精率、畸形率、成活率及发育速率,水温22~28℃为适宜孵化温度,最佳水温约为25℃;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2.69℃,有效积温为522.35~595.11℃·h。2.四川华鳊仔、稚鱼生长与形态发育特点及其适宜生长温度为积累四川华鳊的发育生物学资料和完善其苗种培育技术,使用显微数码拍摄系统对四川华鳊仔稚鱼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5.0℃条件下,四川华鳊初孵仔鱼全长为(4.54±0.04)mm,卵黄囊前部呈椭圆,后部呈棒状,体积为(0.26±0.01)mm3。卵黄囊期仔鱼从初孵到卵黄吸收完全为止,历时8 d,全长特定生长率(SGRL)为5.99%。仔鱼出膜后3 d开始摄食,混合营养期为5 d,卵黄囊体积(V)与日龄(D)的关系:V=–0.0049D3+0.0369D2–0.1333D+0.2583(R2=0.9947)。晚期仔鱼从卵黄囊消失到鳞片出现,历时25 d,全长特定生长率为2.16%。稚鱼期从鳞片开始出现到鳞片完整,历时53 d,全长特定生长率为0.90%。为掌握仔、稚鱼发育阶段的最适生长温度,以刚出膜且发育正常的四川华鳊仔鱼为研究对象,共设置16℃、19℃、22℃、25℃、28℃和31℃6个温度梯度,并定期观察仔、稚鱼的生长发育进程。整个发育过程分为开口摄食、卵黄囊消失、鳞片出现和鳞被完整4个阶段,统计各个阶段的发育天数并测定全长、体长、体重等生长参数,统计死亡数量。结果显示,温度对仔、稚鱼生长发育影响较大。随着温度的升高,仔、稚鱼的发育进程加快,28℃和31℃组鳞被完整的时间均早于其他温度组,但与25℃组的时间差距不大。从全长和体重来看,28℃组均最大,25℃与31℃次之。随着温度的升高,四川华鳊仔、稚鱼存活率先上升后下降,22~28℃存活率均较高,其中,25℃组存活率最高。综合四川华鳊仔、稚鱼的发育进程、生长指标及存活率可知,25~28℃为四川华鳊仔、稚鱼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

黄学敏[2](2020)在《永春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初报》文中研究表明为全面掌握永春县林木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及生长情况,永春县组织开展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此次调查共踏查线路141条,长度165.83km。结果表明,调查统计野生林木种质资源97科296属803种,栽培利用的林木种质资源86科227属390种,古树名木22科33属37种696株,调查11个优良林分,制作植物标本713份,建立林木种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该文分析调查线路上一些珍稀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的分布及生长情况、特点,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及保护提出建议,为开展遗传改良、种质创新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王军亮[3](2020)在《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天然草地资源非常丰富,总面积达3.93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1.41%,居世界第三位。放牧草地面积为3.31亿hm2,占天然草地资源总量的84.27%,是农田面积的2.2倍,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草地资源类型。天然草地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和高原寒带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而深居亚欧大陆腹地的新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植被覆盖率仅为40.4%,其中天然草地面积为5725万hm2,占植被覆盖总面积的85.1%,因而天然草地在维护新疆生态安全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新疆放牧草地4800万hm2,是新疆37个牧业及半牧业县极其重要的物质资源和农牧民增收的主阵地,2019年底存栏食草牲畜4616.9万头(只),出栏4552.3万头(只),新疆的放牧草地是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保障人类生存环境、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新疆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超载过牧和、人为活动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干扰甚至掠夺式利用,导致我国放牧草地退化、沙化,养分固持作用减弱,涵养水源能力丢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服务功能衰退。甚至绝大部分放牧草地被毒害草、劣质植物滋生蔓延,鼠虫病害等生物灾害频发多发,导致放牧草地生产力下降、利用率降低,严重影响草原生产功能。近年来,放牧草地毒害草对牧民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这直接影响国家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的效果及牧民的脱贫致富。因此,本文运用实地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放牧草地的主要毒害草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危害严重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用传统的植物化学方法,对其生物碱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对后三种毒害草颗粒化替代山羊日粮中粗饲料,进行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目的是为减少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危害、发生,为综合防控和利用进行理论和技术上的技术支撑。1.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及危害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主要分布在伊犁州河谷草原、阿勒泰高山草原、阿克苏荒漠草原、乌鲁木齐市天山北坡草原、博州荒漠草原、巴州塔里木河沿岸荒漠草原、哈密荒漠戈壁草原等70多市县的放牧草地。毒害草种群分布中,主要以醉马芨芨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乌头(Aconitum)、橐吾(ligularia sibirica)、毒芹(Cicuta virosa)、无叶假木贼(Anabasis aphylla)、小花棘豆(Oxytropisglabra)、变异黄芪(Astragalus variabilis)、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和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等9种毒害草为优势种,其危害面积约占毒害草危害总面积的80%以上。从区域分布来看,新疆东部干旱荒漠草原以醉马芨芨草和变异黄芪分布为主;新疆南部塔里木河、和田河和叶尔羌河流域以小花棘豆危害分布最广,昆仑山北坡高山草甸草原以黄花棘豆分布为主,巴音布鲁克高寒草甸草原以马先蒿、唐松草、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新疆北部伊犁河谷草原和阿勒泰山高山草原以乌头、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可见,新疆天山东部、南部和北部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的差异性,导致毒害草种群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尤其是毒害草种群在海拔1500-2500m垂直范围内分布广,且危害严重。调查发现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发生面积为682.06万hm2,其中轻度危害469.93万hm2,中度危害126.73万hm2,重度危害89.4万hm2,危害放牧家畜的主要毒害草约有44种。其中,在全疆分布造成危害的毒害草有9种,占毒害草总数的20.5%;北疆有25种;南疆有27种。每年数十万放牧牲畜中毒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56亿元。2.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在南疆选择引起放牧家畜中毒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分离提取生物碱,并经GC-MS和UPLC-MS/MS联用仪检测分析,共鉴定出18种生物碱(GC-MS鉴定出6种,UPLC-MS/MS鉴定出12种)。骆驼蓬主要含鸭嘴花酮碱、骆驼蓬灵、骆驼蓬碱、6-甲基哈马兰、6-甲基哈尔满、哈尔明碱、促黑激素N-氧化物和野百合碱;白喉乌头主要含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醉马芨芨草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黄花棘豆检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倒千里光裂碱、次乌头碱、毛果天芥菜碱N氧化物、克氏千里光碱;碎米蕨叶马先蒿主要含3-乙基石松胺、槐果碱、去甲基蝙蝠葛啡碱和9-甲氧基玫瑰碱。表明这些毒害草含有多种生物碱,对动物的毒性作用可能是这些生物碱共同作用的结果。3.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含毒害草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进食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但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着;与对照相比,添加毒害草制成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可明显提高山羊瘤胃内的乙酸浓度,同时提高山羊的血红蛋白浓度,试验中各处理间山羊血清中的谷氨酰转移酶、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均无显着差异;含10%黄花棘豆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血清中的钾、钠、氯、钙、镁和磷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但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均显着升高。4.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按照地貌对新疆天然草地的生态功能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提出毒害草的防控对策。对重要放牧地,优先保证畜产品的生产与供应,采用化学防控、轮牧和区域生物防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毒害草治理,辅之栽培草地建设;涵养水源地采用栽培草地与生物防控配合的方法实施;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沙漠化控制和荒漠化控制功能的生态功能区,对毒害草不进行防控,有条件时要进行科学种植与开发,发挥其生态修复功能;对于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畜产品加工和水文调蓄生态功能的毒害草防控主要采取人工与机械的物理防控方法、农牧结合、牧民定居、工业反哺农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性防控。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治理的策略要充分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价值,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采取相应的综合防制和开发利用措施。一是要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不能简单采取清除或灭除的方法。二是要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三是要大力建设栽培草地,改良天然草场,实现草畜平衡。四是要科学定位毒害草的利与害,挖掘毒害草的潜在利用价值,提升毒害草资源化利用水平。综上所述,该研究比较系统地调查了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的种类与分布,明确了主要优势毒害草种群的区域分布特点。通过对五种主要毒害草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成分的提取与分析,初步阐明其所含生物碱成分的种类;研究了毒害草颗粒化替代日粮中粗饲料对山羊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表明按照10%的比例添加制成的草颗粒对山羊的毒性作用较低。提出了新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对策,对指导新疆草地毒害草的科学防控和综合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徐建[4](2019)在《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景观植被构建与观赏植物多样性及美景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原生性杜鹃花大面积集中分布而享誉全球,有“地球彩带,杜鹃王国”之美誉。但多年来景区森林植被类型与空间分布格局不明,观赏植物组成、季相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不清,景观美景度特征不详,不利于景区科学规划与合理管理。本研究基于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以森林群系为基本类型,以观赏植物多样性及物候特征为基本内容,通过系统性的调查研究,分析和揭示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的景观美景度及空间分布特征,拟为景区科学规划与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系统性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主要包括“普底-金坡-噶木”、“九龙山”和“彝山湖”共3个片区。其中,以“普底”、“金坡”、“大草原(方家坪)”3个旅游点为核心景点,主要植被类型是以杜鹃属(Rhododendron)为主的亚高山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核心景点以外的其它片区则是以光皮桦等落叶树种为主的次生性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其中,斑块面积及比例最大的5类森林植被类型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林2466.83hm2(33%)、云贵鹅耳枥(Carpinus pubescens)林1864.45hm2(25%)、马缨杜鹃(Rh.delavayi)林1480.15hm2(20%)、露珠杜鹃(Rh.irroratum)林257.68hm2(3%)和长蕊杜鹃(Rh.stamineum)林150.82hm2(2%)共同构成了景区森林植被主体景观。而合计比例25%的马缨杜鹃林、露珠杜鹃林与长蕊杜鹃林则共同构成了“普底”、“金坡”、“大草原”、“噶木”为主的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特色森林植被景观。(2)三个片区中景观多样性指数(SHDI)“普底-金坡-噶木”主体片区>彝山湖片区>九龙山片区,“普底-金坡-噶木”主体片区明显高于其他两个片区。其中,“普底-金坡-噶木”主体片区二级景观斑块密度最大的分别是光皮桦林、云贵鹅耳枥林和马缨杜鹃林。其中,马缨杜鹃、云贵鹅耳枥和露珠杜鹃斑块面积大且集中成片,连通性好,异质性低。九龙山片区二级景观斑块密度最大的分别是弃耕草丛、云贵鹅耳枥林、光皮桦林和蕨类草丛,各斑块连通性差,异质性高。彝山湖片区二级景观中斑块密度最大的分别是光皮桦林、马缨杜鹃林、弃耕草丛和云贵鹅耳枥林,各斑块连通性和异质性皆处中等水平。(3)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共有种子植物130科357属739种,其中观赏植物有83科166属302种,生活型多样性、形态多样性、色彩多样性和花期多样性等皆十分丰富。在以杜鹃花为特色观赏旅游资源的主导作用下,“普底”、“金坡”、“大草原”,“杜鹃花王”4个核心景区受旅游管理等人为干扰,基本上形成以马缨杜鹃、露珠杜鹃、迷人杜鹃、桃叶杜鹃(Rh.annae)、大白杜鹃(Rh.decorum)和长蕊杜鹃等杜鹃属树种为绝对优势的亚高山干扰顶极森林群落。景区天然分布43种杜鹃属植物以及259种其它观赏植物,以不同花色、物候期等方式,分布于核心景区以杜鹃属树种为绝对优势的亚高山干扰顶极森林群落中,并与核心景区外其它区域以光皮桦、云贵鹅耳枥占绝对优势的次生性亚高山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一起,构建了景区复杂多样的森林景观格局。(4)根据景观美景度(SBE)评价:(1)非花期时,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的6个评价区美景度(SBE)值由高到底依次为,百里杜鹃湖>米底河>普底无花期>大草原改造后>金坡>杜鹃花王;(2)以观花为主(3-5月)各主体核心景区景观美景度从高到低顺序为:金坡景区>普底景区>杜鹃花王景区;(3)各景区花期景观美景度均高于无花期;(4)在无花期,各主体核心景区景观美景度从高到低顺序为:普底景区>金坡景区>杜鹃花王景区;(5)大草原景观提升前总体美景度(SBE)值为-26.03,景观提升后景观总体美景度值-14.56;景观美景度前后对比差异较大,提升效果明显。6个评价区中,“百里杜鹃湖”和“米底河”评价区均有水体,百里杜鹃湖区域杜鹃景观与湖区相隔较远,不能较好联合为一体,米底河杜鹃花分布特色性差,该2个评价区每年游客数量显着少于以没有水体景观而以杜鹃花为特色的“普底”、“金坡”、“杜鹃花王”3个评价区,也小于既有部分观花景观又有小型草甸的“大草原”评价区。花期各评价区游客数量表现为:金坡景区>普底景区>杜鹃花王景区,表明景观呈现给游览者的美景度元素中,人们旅游去向更倾向于杜鹃花美景度高的区域,景观资源管理与景观构建中应重视各评价区杜鹃花景观美景度提升,进而合理构建旅游布局。同时,也应尊重自然规律,适当调整林分结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朱小虎[5](2019)在《新疆密叶杨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密叶杨(Populus talassica Kom.)是杨柳科(Salicaceae)杨属(Populus)树种,落叶乔木,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河谷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建群种,具有重要的用材和生态价值。本研究在新疆密叶杨资源分布调查的基础上,以在新疆天山中西部山地河谷分布的6个群体样本为材料,采用SSR分子标记对密叶杨不同地域群体、不同年龄群体、雌雄群体以及亲子代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密叶杨种质资源的保护、育种群体策略的制定等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480对SSR引物中筛选获得23对高多态性引物。使用23对SSR引物对密叶杨群体的316个单株进行中性检测,共获得217个等位基因(Na),其中最多为 16 个(引物 GCPM3390、GCPM4046),最少为 2 个(引物 GCPM3264),平均为9.435,有效等位基因数(Ne)在1.663和7.971之间,平均为3.498;23对引物均位于95%置信区间,表明所用SSR引物大部分为中性标记,基本不受外界选择因素的干扰,适用于群体遗传学分析;而从相关位点在群体的分布看,多个位点处于哈-温(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表明密叶杨群体均受到了进化选择因子的影响。(2)应用23个引物对6个密叶杨群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观察杂合度(Ho)平均为0.507,期望杂合度(He)平均为0.641,各位点Nei’基因多样性指数介于0.346(GCPM2364)-1.1236(GCPM672)之间,表明密叶杨各群体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6个密叶杨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柯蒙(KM)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而库车(KC)最低;6个群体的平均固定指数(F)值分别为0.120、0.181、0.116、0.110、0.130、0.163,仅有6个位点Fis<0说明密叶杨群体杂合子缺失,表现为近交群体;群体遗传分化系数(Fst)均值为0.094,表明密叶杨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低,差异主要来群体内自个体之间,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群体间存在较高水平的基因交流;MANTAL和AMOVA检测表明,密叶杨群体遗传距离与其地理距离呈正相关,89.79%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个体间,10.21%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其中上游(SY)和下游(XY)相似性最高。密叶杨基因流较大的内在因素可能是由于雄花多且花粉量大,以及种子随风、水传播的缘故。(3)密叶杨群体各龄级的Shannon’s指数和Nei指数在3个龄级中以10-30a龄级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但总体趋势在100年间变化不大,呈现基本稳定的发展势态。各龄级间分化程度较低(Gst=0.015),其中,31-60a和60a以上龄级段遗传相似度最高(0.939),而遗传距离最小(0.011);遗传相似度最低是10-30a和60a以上龄级段(0.896),遗传距离则最大(0.067);各个龄级段遗传分化很小,群体龄级间平均分化系数(Gst)仅为0.015;龄级内遗传变异则达到98%,源自于龄级间遗传变异只有2%。3个龄级的相邻龄级间群体遗传差异小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不同龄级个体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采集样本的区域为密叶杨的核心分布区,各龄级之间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采集样本的区域受人为活动影响相对较小等。(4)在密叶杨群体中,雌亚居群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a)、多态性位点数(Np)、期望杂合度(He)、私有等位基因数高于雄亚居群。雌雄亚居群的观察杂合度(Ho)都低于期望杂合度(He),且近交系数(Fis)均为正值,表明密叶杨雌雄群体的之间存在杂合子缺失的现象。根据似然值最大的原则将6个密叶杨自然群体分为3个理论群组,各包含2个亚居群,分组结果与所在地理位置一致;此外,密叶杨雌雄亚居群间的遗传结构与性别无显着关系,雌雄居群的差异小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差异。下游的雌雄群体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中游和上游,原因在于上游密叶杨种子可顺水而流等影响,导致群体基因流水平较高所致。同一居群的雌雄亚居群迁移率(M)都大于0.8,表明基因交流水平较高。(5)密叶杨半同胞家系和所在采样居群在种群水平上遗传多样性较高(Na=10.26,Ne=4.4498,I=1.511,Ho=0.5208,He=0.6822),且子代群体多样性各参数除了期望杂合度(He)外其他均低于亲本所在群体;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变异集中在群体内个体间(78.53%)。半同胞家系群体内的变异明显小于亲代群体内的变异原因在于:子代各居群样本采自同一株母本,受限于母本遗传多样性基础;子代群体父本来源受地理位置限制;亲本间的遗传距离不同等。对比3个密叶杨半同胞群体,其多样性值为1.029,最高为尼勒克(NLK=1.089),最低库车(KC=0.988)。原因与子代群体父本数量以及亲本间的遗传距离等有关。(6)提出密叶杨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策略。首先采取就地保护的方式,保护新疆伊犁地区喀什河谷流域分布的密叶杨自然群体,为密叶杨长期遗传改良计划实施提供最完整的基本群体保障。同时也要兼顾异地保护,具体可围绕新疆密叶杨群体开展结合优树选择的基因资源收集工作,据此采用SSR分子标记构建核心种质,最大限度地保护密叶杨基因资源;进而通过优树种质资源收集圃、不同目标性状核心种质保存圃,以及优良无性系对比试验林等实现密叶杨种质资源的异地保护和利用。此外,还可以考虑以喀什河流域密叶杨天然林为核心分雌雄选择优良单株输送至合适区域造林,采用落种更新以及自然杂交等方式扩大密叶杨种群的分布数量以及地区,从栽培利用层面实现迁地保存目的。

易少奎[6](2017)在《我国泥鳅属鱼类系统发育、群体结构及其适应性进化研究》文中提出泥鳅属(Misgurnus)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鳅科(Cobitidae),花鳅亚科(Cobitinae)。泥鳅属鱼类作为一类营底层生活鱼类,广泛分布于河流、湖泊以及稻田等水体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不合理捕捞等因素,泥鳅属鱼类的自然群体显现出种群减少、体型小型化等趋势。本研究通过对我国泥鳅属鱼类物种资源开展调查与样本采集,系统地揭示了我国泥鳅属鱼类的自然分布格局,并结合形态学与DNA条形码方法对泥鳅属鱼类及其邻近种开展物种鉴定研究;基于已有鳅超科鱼类线粒体基因组,深入探讨了泥鳅属的进化地位以及属内物种系统进化关系;同时,基于分子标记探讨了我国泥鳅属物种主要分布区域的群体遗传结构;通过转录组数据,从基因水平阐明了我国3种泥鳅属鱼类的环境适应性与其特异的地理分布格局的关系;并从基因组层面探讨了泥鳅属物种的密码子偏好性,进一步揭示了物种进化关系以及密码子偏好性与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我国泥鳅属鱼类分布、种间形态差异以及DNA条形码研究在我国各个水系中分布的泥鳅属鱼类包括以下3种:泥鳅(M.anguillicaudatus)广泛分布于我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大部分地区,以长江流域物种资源最为丰富,在松辽流域少量分布;北方泥鳅(M.bipartitus)分布于我国黄河以北地区各个水系,主要分布于松辽流域,海河流域部分水体中也有少量分布;黑龙江泥鳅(M.mohoity)的分布范围较为局限,仅分布在东北地区松花江部分水系。本研究基于资源调查结果,选取我国北方地区15个自然群体开展了4个物种(包括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的12个形态学参数测量与比较分析。结果显示,4个物种的形态学参数十分接近,仅尾柄长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相较而言,北方泥鳅的尾柄最长,黑龙江泥鳅与大鳞副泥鳅次之,泥鳅尾柄最短;相比其余3个物种,黑龙江泥鳅则表现出更长的前躯长(DPR);此外,3个泥鳅属物种的尾柄高与体宽存在显着差异(P<0.05);聚类结果表明泥鳅与大鳞副泥鳅的外部可量性状更为接近,而北方泥鳅与黑龙江泥鳅形态学更为相近。形态学性状的相似性使得泥鳅属物种以及邻近种的鉴定存在难度,因此本研究基于cox1基因开展了泥鳅属物种与邻近种共计186尾样本的DNA条形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遗传距离方法、贝叶斯法以及特征值法均能有效进行泥鳅属物种及其邻近种的物种鉴定。2.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研究泥鳅属鱼类的进化关系及适应性进化本研究基于59种鳅超科鱼类线粒体基因组构建鳅超科系统发育树,探讨泥鳅属及其邻近物种的物种进化关系;同时,从基因与密码子层面揭示泥鳅属物种的环境适应性进化。结果如下:基于最大似然法与贝叶斯法构建鳅超科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一致,鳅超科鱼类明显分为四大类群,其分类关系为(沙鳅亚科+(平鳍鳅科+(花鳅亚科+条鳅亚科))),花鳅亚科中的泥鳅属鱼类没有形成一个单系类群,其中泥鳅属的黑龙江泥鳅,俄罗斯泥鳅(M.nikolskyi)与副泥鳅属(Paramisgurnus)以及高丽鳅属(Koreocobitis)鱼类聚为一支,泥鳅与北方泥鳅则跟花鳅属(Cobitis)鱼类聚为一支;PAML的自由比模型分别计算各个基因的替代速率显示,泥鳅属鱼类PCGs的Ka/Ks显着低于花鳅属与副泥鳅属的鱼类,基于分支位点模型分析结果显示cox2在泥鳅与北方泥鳅这一分支受到强烈的正向选择(ω=10.92,P<0.01),其中BEB分析结果显示在其起始密码子ATG后的137 bp与217 bp位点为正向选择位点;基于21种花鳅亚科鱼类线粒体PCGs的RSCU值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泥鳅属的黑龙江泥鳅,俄罗斯泥鳅以及副泥鳅属的大鳞副泥鳅聚为一支,且与高丽鳅属鱼类关系更近;泥鳅与北方泥鳅聚为一支,与花鳅属鱼类关系更近。3.泥鳅、北方泥鳅与黑龙江泥鳅群体结构本研究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对长江流域15个泥鳅群体开展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大部分群体中SNP标记的主要基因型占主导(>90%),杂合度分布范围在0.031到0.097;长江流域泥鳅群体可分为两个亚群,长江上游群体与中下游的群体差异明显;FST计算结果显示,长江流域群体间遗传关系较远,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尤其是在上游群体与下游群体间存在遗传分化;基于遗传距离矩阵构建NJ树的结果显示,长江流域泥鳅分为了两大支系,其中上游群体构成了一大分支,中下游群体汇为了一支,与群体结构分群结果相吻合;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除ZY群体外长江上游与中下游群体有着较为明显地区分,ZY群体与中下游的群体存在一些重叠交叉。同时,基于线粒体标记探讨了松辽流域北方泥鳅与黑龙江群体的遗传结构,在北方泥鳅与黑龙江泥鳅个体中分别鉴定出19与21个单倍型,北方泥鳅群体中除FUJ群体外,其余群体均表现出低核苷酸多样性与高单倍型多样性;黑龙江泥鳅则表现出高核苷酸多样性与单倍型多样性;AMOVA分析显示北方泥鳅与黑龙江泥鳅群体间均存在着显着的群体分化,错配分布与中性检验结果表明二者均未发生群体迅速扩张事件。4.泥鳅、北方泥鳅与黑龙江泥鳅适应性进化我国泥鳅属物种分布具有物种特异性,为探究泥鳅属物种的环境适应性,本研究基于转录组序列,通过与蛋白数据库比对,RPKM值过滤以及编码潜力计算,共鉴定出51个物种孤儿基因;同时筛选到1392个单拷贝直系同源基因,基于自由比模型计算Ka/Ks值,结果显示黑龙江泥鳅Ka/Ks值要显着高于北方泥鳅(P<3.39×10-7)与泥鳅(P<9.28×10-8);其中,289个基因在黑龙江泥鳅中Ka/Ks值显着高于泥鳅与北方泥鳅(P<0.05)。为阐明3个特定谱系分支的特异性进化,通过分支位点模型鉴定出各个分支快速进化基因与正向选择基因。在3个泥鳅属物种中筛选到191205个快速进化基因与5063个正向选择基因;选取快速进化基因与正向选择基因二者交集后,共筛选到61个共有基因,GO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基因在膜与膜组分两个条目中(P=0.033)显着富集。这些基因功能可以归纳为四类:(1)能量代谢;(2)膜;(3)信号转导;(4)细胞凋亡与增殖。在泥鳅分支中,cldn15lb与isca1基因分别鉴定出10个与6个正向选择位点,二者分别与细胞间钠离子转运以及铁硫簇组装功能相关。5.泥鳅、北方泥鳅与黑龙江泥鳅密码子偏好性基于3种泥鳅属鱼类CDS序列对物种密码子与密码子对使用偏好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3种泥鳅属鱼类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十分相似;中性作图显示在3个泥鳅属物种中,自然选择对密码子偏好性占主导作用。在3个物种中均识别出了4个高频密码子,以及919个偏好密码子对;在泥鳅属鱼类中NUA和NCG密码子使用频率较低,nnUAnn为避免使用的cP3-cA1二碱基。同时,高表达基因中密码子GC3要显着高于低表达基因GC3;与之相反,ENC在高表达基因中显着低于低表达基因;基于每个氨基酸S/C值,统计高表达与低表达基因组中高S/C值氨基酸频率,结果显示在泥鳅属物种中高表达的基因显着偏向使用低S/C值的氨基酸。选取已有的24个脊椎动物基因组,分别提取CDS序列并计算RSCU后,聚类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相比哺乳类与鸟类,鱼类明显分为了两个分支,推测其原因为鱼类物种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

沈禹彤[7](2016)在《杨梅新品系选育与杨梅在余姚滨海地适应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杨梅(Myrica rubra Sieb.&Zucc.)是原产于我国南方的特色水果,不仅果实可作为天然绿色保健品食用,且可作为绿化林木,起到防护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我国虽具有丰富的杨梅种质资源,多为地方品种,全国性主栽新品种较少。同时杨梅育种进程缓慢,主要靠自然实生变异。遗传图谱是性状控制和品种选育重要基础。本研究首次构建了杨梅杂交群体,绘制了SSR标记杨梅框架连锁图谱,为后续杨梅种质资源研究以及功能基因定位奠定基础。同时,成功选育出5个新品系,丰富了杨梅种质资源。并开展了杨梅在余姚海涂地适应性研究,以期扩大杨梅种植区域。主要结果如下:1. ‘荸荠’和‘东魁’杨梅杂交群体框架遗传图谱的构建本文首次尝试杨梅品种间杂交实验,对两个浙江地区主栽品种‘荸荠’和‘东魁’进行杂交,收获杂交种子160粒,出苗117株,最终成活109株。使用已开发的8对具有丰富多态性的SSR引物进行杂种鉴定,确定83个杂交后代为真杂种,其他为假杂种。将83个真杂种与亲本‘荸荠’和‘东魁’进行UPGMA聚类分析,39个杂交子代与父本‘东魁’聚在一起,表现出偏父本遗传,44个后代与母本‘荸荠’聚到一起,表现出偏母本遗传。使用JOINMAP 4.1软件绘制‘荸荠’和‘东魁’杂交群体的框架遗传图谱,图谱包含89个SSR位点,8个连锁群对应杨梅8对染色体,连锁群总长度415.6cM,每连锁群平均长度51.95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5.1cM。2.杨梅新品系选育在本章研究研究中,共建立54份杨梅种质资源材料,调查了40个杨梅品种及优系的果实品质,从中筛选出5个(‘夏至红’、‘Y2010-70’、‘Y2012-136’、‘Y2012-145’以及‘Y2015-4’)品质优良的新品系。通过调查分析5个优系的植物学特性、物候期以及果实品质,并建立指纹图谱,证实为与现有品种不同且果实品质较好新品系。‘Y2010-70’和‘Y2012-136’两个新品系成熟期比主栽品种‘荸荠’早10天左右,延长了鲜食杨梅采摘时间,增加浙江杨梅产业竞争力。最后对近些年收集的148个杨梅品种及优系进行遗传聚类,分析其亲缘关系,为杨梅遗传育种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3.杨梅在余姚滨海盐碱地适应性试验研究我国是盐碱地大国,而余姚恰处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余姚市为杨梅栽培的主产区,集中分布在山地,平原和海滨地区没有商业化种植。本研究2013年冬季在余姚泗门滨海平原地区种植‘水晶’、‘瑞旭’、‘荸荠’和‘东魁’4个杨梅品种,各15株。1年后调查成活率和生长势,结果显示:‘荸荠’杨梅盐碱地适应性最强,‘水晶’次之,‘瑞旭’和‘东魁’盐碱地适应性较差。同时,应用三种土壤改良方案对盐碱土进行改良,并在改良土上种植‘荸荠’杨梅,比较后发现,第一种方案(羊粪150斤+稻糠90斤+石子1500斤)土壤改良效果最好,可以有效降低土壤pH值,并提高有机质含量,且生长在该土壤上的杨梅成活率最高。

范建新,邓仁菊,刘涛,彭思维[8](2014)在《贵州杨梅雄株资源的主要特征及特点》文中认为初步调查了贵州省杨梅雄株资源分布、主要类型及其特点,结果表明:贵州杨梅雄株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西南和贵阳等地海拔4001 500 m地域内,有野生种和栽培种分布,树龄在9120年,开花时间从3月中下旬到4月中下旬。通过对贵州杨梅雄株的形态特征、开花时间、生长势和花药颜色进行分析,初步筛选出可作为选育授粉品种的亲本材料。

赖恭梯,刘炜婳,张梓浩,冯新,林玉玲,刘生财,祁芳斌,赖钟雄[9](2013)在《戴云山野生杨梅自然群体遗传结构的ISSR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采集戴云山脉自然群体的41份野生杨梅样品为材料,采用ISSR分子标记结合相关软件进行遗传结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筛选的13条引物共扩增获得175条DNA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40条,占扩增总片段的80%,表明戴云山野生杨梅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STRUCTURE聚类分析(基于模型)将41份野生杨梅划分为6个类群,结合Q值(Inferred ancestry of individuals)分析表明,戴云山脉野生杨梅存在丰富的遗传信息交流。

耿文娟[10](2011)在《野生欧洲李种质资源特性及亲缘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濒危果树野生欧洲李为研究对象,对其原生分布地、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整理,并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野生欧洲李资源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基于孢粉学、SSR分子标记对野生欧洲李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期望能为探讨其起源和进化路径、保护和开发利用该资源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野生欧洲李目前仅在新疆新源、巩留县剩下7处原生分布地,成龄总株数现存不足1000株,个别分布点仅剩残桩,处于严重濒危状态。自然繁殖状况较差,并且存在一定的生殖障碍,资源及生境亟待保护。野生欧洲李为灌木或小乔木,其根、枝、叶、芽、花、果实、种子的特征均符合李属植物的一般形态,同时又具有自身特性。花期物候主要经过一下几个阶段:鳞片期、露萼期、露瓣期、初花期、盛花期、落花期。野生欧洲李花粉量很少,平均每枚花药花粉量为141.25粒。花粉在采集后第一天萌发率最高,为48.8%,随着时间延长,其活力逐渐减低,到第15天萌发率已不足1%。花粉元素主要有C、O、Mg、P、S、K、Ca、Cu、Si、Zn共10种元素。野生欧洲李的主要访花昆虫是蜂类和蝶类。开放期和散粉期的柱头具有较强的可授性。不同的授粉方式下,野生欧洲李均有坐果,其中异花授粉坐果率最高,可达到66.5%。多数子房内有两个胚珠,在发育过程中,其中一个败育。野生欧洲李能够通过实生繁殖、根蘖繁殖、组织培养繁殖、扦插繁殖等方式进行繁殖。从经济、繁殖效果、繁殖周期等角度考虑,根蘖繁殖和扦插繁殖是较优的繁殖方式。野生欧洲李花粉个体赤道面观为长球形,极面观三裂圆形,萌发孔三沟。花粉的外壁纹饰条纹状,有穿孔。花粉粒外壁纹饰表现出相对原始的性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野生欧洲李、栽培欧洲李、黑刺李、新疆地方欧洲李品种自然地聚在了一起,说明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10对SSR引物对野生欧洲李7个居群33个样共扩增出96条带,多态位点百分率为17.71%。观察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基因多样度(h)、Shannon信息指数都表明居群在DNA分子水平扩增多态位点较少,遗传多样性不丰富。居群基因多样度(Ht)为0.0532±0.0161,居群内部基因多样度(Hs)为0.0324±0.0066,Nei’s遗传分化系数Gst=0.3905,表明野生欧洲李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居群内部的遗传分化程度大于居群间。野生欧洲李居群基因流(Nm)为0.7804。遗传相似度平均为0.9750,说明居群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遗传距离平均为0.0254,说明居群间的相似程度较高,亲缘关系很近。新源改良场三队路东居群和三队路西居群亲缘关系最近,三队路东居群和巩留伊力格代居群亲缘关系最远。以分层聚类平均距离0.02为阈值,7个居群自然分为2大类,巩留伊力格代居群独立为一类,其余6个采自新源的居群聚为一类。基于SSR分子标记,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5时,可将所有材料分成3个类群,野生欧洲李与新疆地方欧洲李品种及黑刺李自然的聚在了一起,说明他们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亲缘关系较近。

二、浔江上游野生杨梅种质资源调查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浔江上游野生杨梅种质资源调查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华鳊早期发育及温度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四川华鳊简介
        1.1.1 生物学特性
        1.1.2 研究进展
    1.2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人工繁殖
    1.3 鱼类早期发育研究
        1.3.1 鱼类早期生活史
        1.3.2 鱼类胚胎发育的研究进展
        1.3.3 仔、稚鱼相关的研究进展
    1.4 温度对鱼类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1.4.1 温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1.4.2 温度对仔、稚鱼生长发育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温度对四川华鳊胚胎发育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亲鱼来源
        2.1.2 人工催产及胚胎孵化
        2.1.3 胚胎观察
        2.1.4 不同温度胚胎发育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胚胎发育过程(25℃条件下)
        2.2.2 不同温度对四川华鳊胚胎发育影响
    2.3 讨论
        2.3.1 四川华鳊胚胎发育特征
        2.3.2 温度、卵径大小与胚胎孵化历时的关系
        2.3.3 温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四川华鳊仔稚鱼生长与形态发育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受精卵来源
        3.1.2 受精卵孵化和仔稚鱼管理
        3.1.3 实验方法
        3.1.4 仔稚鱼阶段划分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仔稚鱼的生长与发育
        3.2.2 仔稚鱼的生长模型
        3.2.3 卵黄囊的吸收
    3.3 讨论
        3.3.1 四川华鳊仔稚鱼发育特点
        3.3.2 卵黄囊体积与开口摄食时间的关系
        3.3.3 混合营养期
        3.3.4 四川华鳊仔稚鱼的生长速率
    3.4 小结
第4章 温度对四川华鳊仔、稚鱼生长发育及存活率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温度设置
        4.1.3 试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温度对四川华鳊仔、稚鱼生长发育的影响
        4.2.2 温度对四川华鳊仔稚鱼发育进程的影响
        4.2.3 四川华鳊仔稚鱼全长与日龄的关系
        4.2.4 温度对四川华鳊仔稚鱼存活率的影响
    4.3 讨论
        4.3.1 温度与仔、稚鱼生长发育进程
        4.3.2 温度与仔、稚鱼存活率
    4.4 小结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实践情况

(2)永春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区域概况
2 调查方法
    2.1 野生林木种质资源调查
    2.2 优良林分及优良单株调查
    2.3 栽培利用的林木种质资源调查
    2.4 古树名木种质资源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3.1 野生林木种质资源
    3.2 优良林分及优良单株调查
    3.3 栽培利用的林木种质资源
    3.4 古树名木种质资源
4 结论与建议
    4.1 野生林木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4.1.1 园林绿化方面的开发利用前景
        4.1.2 药用方面的开发利用前景
        4.1.3 香产业方面的开发利用前景
    4.2 重视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3)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生态安全
        1.1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2 天然草地畜牧业的生态安全
        1.2.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
    第二章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2.1 天然草地资源特征
        2.1.1 水分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决定草地在地表的分布
        2.1.2 草原植物种群与特征
        2.2 草地退化及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2.1 天然草地退化
        2.2.2 天然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3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退化类型
        2.3.1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
        2.3.2 我国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及危害
        2.4 天然草地退化成因分析
        2.4.1 自然因素
        2.4.2 人为因素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调査研究
        3.1 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与危害调查
        3.1.1 北疆片区的基本情况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调查结果
        3.2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及危害调查
        3.2.1 南疆片区的基本概况
        3.2.2 材料与方法
        3.2.3 调查结果
        3.3 讨论
        3.3.1 北疆片区天然草地毒害草因生态环境差异而分布不同
        3.3.2 放牧牲畜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或区域性
        3.3.3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危害严重,部分地区仍在持续
        3.3.4 要更加重视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的生态价值
        3.4 小结
    第四章 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
        4.1 采样地区基本概况
        4.2 试验材料
        4.2.1 植物来源
        4.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4.3 生物碱提取与鉴定
        4.3.1 生物碱提取
        4.3.2 气质联用和液质联用检测
        4.3.3 生物碱成分鉴定
        4.4 结果
        4.4.1 骆驼蓬生物碱检测结果
        4.4.2 白喉乌头生物碱检测结果
        4.4.3 醉马芨芨草生物碱检测结果
        4.4.4 黄花棘豆生物碱检测结果
        4.4.5 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检测结果
        4.5 讨论
        4.5.1 植物生物碱与毒性形成的关系
        4.5.2 不同种类植物生物碱对动物毒性的种属差异
        4.5.3 毒害草毒性成分检测技术比较
        4.5.4 毒害草资源化利用前景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3种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日粮
        5.2.2 试验设计
        5.2.3 测定指标
        5.2.4 数据统计
        5.3 结果
        5.3.1 干物质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变化
        5.3.2 瘤胃内发酵性状的变化
        5.3.3 血液指标的变化
        5.4 讨论
        5.4.1 毒害草经过适当加工可作为饲料来源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瘤胃发酵性状的影响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血液指标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
        6.1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现有虽技术
        6.1.1 人工防控技术
        6.1.2 机械防控技术
        6.1.3 物理防控技术
        6.1.4 化学防控技术
        6.1.5 生物防控技术
        6.2 天然草地毒害草治理策略
        6.2.1 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
        6.2.2 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生态功能区
        6.2.3 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
        6.2.4 科学定位毒害草利与害,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6.2.5 加大科技投入,避免草地恶化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名录
    附录2: 新疆天然草地主要草原类型
    附录3: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种类
    附录4: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地理分布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景观植被构建与观赏植物多样性及美景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景观植被构建研究进展
        1.2.1 景观植被构建
        1.2.2 景区植被群落研究进展
    1.3 野生观赏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3.1 国外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多样性研究现状
        1.3.2 国内观赏植物研究现状
        1.3.3 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观赏植物研究现状
    1.4 美景度评价研究进展
        1.4.1 美景度国外研究进展
        1.4.2 美景度国内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3.1 主要研究内容
        3.1.1 景区植被构成与空间分布特征
        3.1.2 景区观赏植物多样性研究
        3.1.3 景区主要景观因子美景度评价
    3.2 研究方法
        3.2.1 景区景观植被研究方法
        3.2.2 景区观赏植物多样性调查研究方法
        3.2.3 景区景观美景度(SBE)评价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景区景观植被类型与空间格局分析
    4.1 景区景观植被划分及景观植被指数分析
        4.1.1 景区景观植被类型划分
        4.1.2 景区景观植被指数因子分析
    4.2 景区杜鹃群落格局、多样性组成及趋势分析
        4.2.1 景区群落物种组成分析
        4.2.2 景区群落各层次多样性组成分析
        4.2.3 景区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4.2.4 景区杜鹃群落演替趋势分析
5 景区观赏植物多样性分析
    5.1 景区观赏植物生活型多样性
    5.2 景区观赏植物形态多样性
        5.2.1 观叶植物叶形多样性
        5.2.2 观花植物花形多样性
        5.2.3 观果植物果形多样性
    5.3 景区观赏植物色彩多样性
        5.3.1 观花色植物花色多样性
        5.3.2 观叶色植物叶色多样性
        5.3.3 观枝色植物枝干色彩多样性
        5.3.4 观果色植物果色多样性
    5.4 景区观赏植物花期多样性
6 景区美景度评价
    6.1 参与评价人员组成
    6.2 景区各景点景观美景度评价结果与分析
        6.2.1 景区各景点评价美景度评价初步数据及分析
        6.2.2 景区美景度(SBE)计算结果与分析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1.1 景区景观植被构建现状
        7.1.2 景区观赏植物多样性现状
        7.1.3 景区美景度评价结论
    7.2 讨论
        7.2.1 景区景观植被演替趋势讨论
        7.2.2 景区景观美景度提升讨论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景区白色花系观赏花期
附表2 景区红色花系观赏花期
附表3 景区黄色花系观赏花期
附表4 景区蓝色花系观赏花期
附表5 景区绿色花系观赏花期
附表6 景区紫色花系观赏花期
附录I 景区观赏植物观赏特性名录

(5)新疆密叶杨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进展
    1.2 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取样策略
    1.3 植物遗传多样性及致濒因素研究
    1.4 植物遗传变异空间分布格局变化
    1.5 植物遗传变异时间分布格局变化
    1.6 植物雌雄株群体遗传多样性变化
    1.7 问题及展望
2 新疆天山河谷密叶杨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样品采集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密叶杨DNA提取及质检
        2.2.2 SSR引物筛选及多态性检测
        2.2.3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中性检测
        2.2.4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Hardy-Weiberg平衡检测
        2.2.5 密叶杨群体近交检测
        2.2.6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3 小结
3 新疆密叶杨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采集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密叶杨地理居群遗传多样性差异
        3.2.2 密叶杨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3 小结
4 新疆密叶杨时间尺度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密叶杨不同龄级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差异
        4.2.2 密叶杨龄级内遗传结构分析
        4.2.3 密叶杨龄级内与龄级间的分子方差分析(AMOVA)
    4.3 小结
5 新疆密叶杨雌雄株遗传变异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样品采集
        5.1.2 实验方法
        5.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分析
        5.2.1 密叶杨雌雄株群体遗传多样性差异
        5.2.2 密叶杨雌雄株群体遗传结构
        5.2.3 密叶杨雌雄株群体遗传变异时间分布格局变化
    5.3 小结
6 密叶杨半同胞家系子代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样品采集
        6.1.2 实验方法
        6.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密叶杨半同胞家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6.2.2 密叶杨半同胞家系与所在居群遗传多样性对比
        6.2.3 密叶杨半同胞家系与群体遗传多样性对比
    6.3 小结
7 讨论
    7.1 密叶杨SSR引物开发及群体遗传多样性特点
    7.2 密叶杨群体遗传结构特点及其成因
    7.3 新疆喀什河谷密叶杨时间尺度群体遗传变异特点
    7.4 新疆喀什河谷密叶杨雌雄株遗传多样性分析
    7.5 密叶杨半同胞家系子代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
    7.6 密叶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策略
8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清单
致谢

(6)我国泥鳅属鱼类系统发育、群体结构及其适应性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泥鳅属鱼类研究概况
    1.1 泥鳅属鱼类简介
    1.2 泥鳅属的分类研究进展
2 鱼类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2.1 泥鳅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研究概况
    2.2 线粒体基因组在鱼类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2.3 线粒体基因在鱼类群体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
3 鳅科鱼类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4 鱼类简化基因组研究进展
    4.1 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简介
    4.2 简化基因组在鱼类中的应用
    
4.2.1 简化基因组在鱼类群体遗传中的应用
    
4.2.2 简化基因组在遗传图谱及性状定位中的应用
5 鱼类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进展
6 鱼类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7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我国泥鳅属鱼类的资源分布、形态学与DNA条形码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物种资源调查与采集
    2.2 形态学指标测量
    2.4 基因组DNA提取与cox1扩增
    2.5 DNA条形码数据分析
    
2.5.1 距离法条形码分析
    
2.5.2 贝叶斯法条形码分析
    
2.5.3 特征值法条形码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泥鳅属鱼类资源分布
    3.2 形态学比较分析
    3.3 DNA条形码分析
    
3.3.1 基于遗传距离的方法
    
3.3.2 基于系统发育树的方法
    
3.3.3 基于ABGD方法的物种鉴定
    
3.3.4 基于特征法的物种鉴定
4 讨论
    4.1 我国泥鳅属物种资源分布
    4.2 泥鳅属鱼类形态学差异
    4.3 泥鳅属DNA条形码可行性 第三章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研究泥鳅属鱼类进化关系及适应性进化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序列分析与饱和度检验
    2.3 系统发育树构建
    2.4 线粒体基因适应性进化分析
    2.5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密码子使用偏好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泥鳅属物种系统发育关系
    3.2 选择压力分析
    3.3 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
4 讨论
    4.1 泥鳅属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
    4.2 泥鳅属线粒体基因适应性进化与密码子偏好性 第四章 我国泥鳅属鱼类群体遗传学研究
第一节 我国东北地区北方泥鳅与黑龙江泥鳅群体结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北方泥鳅与黑龙江泥鳅样本采集
    
2.2 基因组DNA提取
    
2.3 cox1序列扩增与测序
    
2.4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北方泥鳅与黑龙江泥鳅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
    
3.2 北方泥鳅与黑龙江泥鳅群体分化
    4 讨论
第二节 我国长江流域泥鳅群体遗传学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泥鳅低覆盖度基因组测序
    
2.2 泥鳅GBS文库构建与测序
    
2.3 泥鳅群体GBS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SNP标记的筛选与鉴定
    
3.2 群体结构分析
    
3.3 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分析
    
3.4 系统发育树与主成分分析
    4 讨论 第五章 我国泥鳅属鱼类温度适应性进化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本采集
    2.2 测序与组装注释
    2.3 直系同源基因的筛选
    2.4 替代速率与选择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转录组组装与注释
    3.2 物种孤儿基因
    3.3 直系同源基因鉴定与系统发育树
    3.4 泥鳅属鱼类进化速率
    3.5 快速进化基因与正向选择基因
    3.6 正向选择位点
4 讨论 第六章 泥鳅属鱼类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序列获得与处理
    2.2 密码子使用指标
    2.3 识别高频密码子对、偏好使用和避免使用密码子对
    2.4 密码子与氨基酸使用频率的表达量关联分析
    2.5 聚类与主成分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泥鳅属鱼类基因间密码子分析
    3.2 泥鳅属鱼类密码子与密码子对使用分析
    3.3 密码子与氨基酸使用的表达关联分析
    3.4 脊椎动物密码子使用模式的比较分析
4 讨论
    4.1 泥鳅属物种密码子使用偏好
    4.2 密码子使用与基因表达关联分析
    4.3 脊椎动物基因组密码子进化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我国泥鳅属与副泥鳅属鱼类资源调查结果统计
附录B 四种泥鳅属鱼类线粒体基因组PCGs密码子使用偏好
附录C 长江流域泥鳅群体GBS测序数据统计
附录D 泥鳅、北方泥鳅与黑龙江泥鳅孤儿基因
附录E 泥鳅、北方泥鳅与黑龙江泥鳅正向选择基因
附录F 我国泥鳅属鱼类密码子使用偏好性
附录G 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致谢

(7)杨梅新品系选育与杨梅在余姚滨海地适应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绪论
    1.1 我国杨梅资源研究进展
        1.1.1 杨梅的栽培现状及区域分布
        1.1.2 杨梅生物学特性研究现状
        1.1.3 杨梅遗传多样性研究
    1.2 杨梅在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
        1.2.1 杨梅杂交育种
        1.2.2 杨梅芽变育种
    1.3 分子标记在杨梅上的研究进展
        1.3.1 AFLP
        1.3.2 SSR
        1.3.3 ISSR
        1.3.4 RAD-Seq
    1.4 遗传图谱
        1.4.1 构建遗传图谱的理论依据
        1.4.2 构建遗传图谱的主要步骤
        1.4.3 构建遗传图谱的意义
        1.4.4 果树遗传图谱的应用
2 ‘荸荠’和‘东魁’杨梅杂交群体框架遗传图谱的构建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3.1 杨梅杂交育种的意义
        2.3.2 本研究所用作图亲本的选择
        2.3.3 本研究所用作图标记的选择
        2.3.4 标记的偏分离现象
    2.4 本章小结
3. 杨梅新品系选育
    3.1. 建立杨梅种质资源材料
    3.2. 优系选择及评价
        3.2.1 物候期
        3.2.2 果实品质特性
    3.3 优系的鉴定
        3.3.1 分子标记初步确认五个杨梅优系的遗传特异性
        3.3.2 148个杨梅品种及优系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杨梅在余姚滨海盐碱地适应性试验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区基本概况
        4.1.2 实验设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泗门夹塘A区域杨梅生长势调查结果
        4.2.2 泗门夹塘B区域内三种改良土对‘荸荠’杨梅生长势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贵州杨梅雄株资源的主要特征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 1 分布及概况
    2. 2 基本特征
        2.2.1野生资源
        2.2.2栽培资源
    2. 3 资源特性
3 小结

(9)戴云山野生杨梅自然群体遗传结构的ISSR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DNA提取与质量检测
        1.2.2 ISSR-PCR扩增
        1.2.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DNA提取与PCR扩增
    2.2 41份野生杨梅的群体结构分析 (基于模型聚类)
    2.3 41份野生杨梅的群体结构分析 (基于距离聚类)
    2.4 41份野生杨梅遗传多样性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3.1 基于模型的聚类分析适于野生植物群体分类
    3.2 戴云山脉野生杨梅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10)野生欧洲李种质资源特性及亲缘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野生欧洲李的发现及研究概况
        1.1.1 关于欧洲李起源的研究
        1.1.2 野生欧洲李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1.1.3 野生欧洲李的资源现状相关报道
        1.1.4 野生欧洲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1.2 野生果树资源的相关研究
        1.2.1 野生果树主要特点及主要研究内容
        1.2.2 野生果树种质资源的调查整理
        1.2.3 新疆野生果树资源的相关研究
    1.3 果树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研究
        1.3.1 果树种质资源的研究意义
        1.3.2 果树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主要研究方法
        1.3.3 PCR技术及SSR分子标记
    1.4 李属种质资源的相关研究进展
        1.4.1 李资源基本概况
        1.4.2 植物学、分类学研究进展
        1.4.3 细胞遗传学研究进展
        1.4.4 孢粉学研究进展
        1.4.5 生化研究进展
        1.4.6 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创新点
第2章 野生欧洲李资源现状调查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野生欧洲李自然分布地调查
        2.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2.2 结果分析
        2.2.1 野生欧洲李自然分布区域
        2.2.2 野生欧洲李的自然分布资源现状
        2.2.3 野生欧洲李自然分布地生态环境
    2.3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野生欧洲李资源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生物学性状调查
        3.1.2 花期物候调查
        3.1.3 花粉生物学特性研究
        3.1.4 传粉、授粉受精与结实特性研究
        3.1.5 繁殖方式研究
        3.1.6 试验地情况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植物学性状调查
        3.2.2 花期物候调查
        3.2.3 野生欧洲李花粉生物学特性研究
        3.2.4 野生欧洲李传粉、授粉与结实特性研究
        3.2.5 野生欧洲李繁殖方式
    3.3 小结与讨论
        3.3.1 植物学形态和物候期
        3.3.2 花粉活力
        3.3.3 授粉受精与结实
        3.3.4 繁殖方式
第4章 野生欧洲李孢粉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花粉形态相关分析
        4.2.2 花粉矿质元素相关分析
        4.2.3 聚类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4.3.1 花粉形态
        4.3.2 花粉矿质元素
        4.3.3 基于孢粉学的亲缘关系研究
第5章 基于SSR分子标记对野生欧洲李亲缘关系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采集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分析
        5.2.1 DNA的提取及检测
        5.2.2 SSR引物筛选
        5.2.3 SSR-PCR反应体系优化与筛选
        5.2.4 野生欧洲李天然居群的相关分析
        5.2.5 SSR-PCR扩增结果对所有供试材料的相关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5.3.1 叶片DNA的提取
        5.3.2 SSR-PCR技术体系的建立
        5.3.3 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变异与分化
        5.3.4 SSR分子标记对野生欧洲李亲缘关系的研究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野生欧洲李资源现状
        6.1.2 野生欧洲李植物学、物候特点
        6.1.3 野生欧洲李花粉生物学特点
        6.1.4 野生欧洲李授粉受精结实坐果特点
        6.1.5 野生欧洲李繁殖方式
        6.1.6 野生欧洲李天然居群遗传多样性
        6.1.7 野生欧洲李天然居群亲缘关系
        6.1.8 野生欧洲李种质资源亲缘关系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浔江上游野生杨梅种质资源调查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华鳊早期发育及温度影响研究[D]. 王亚利. 西南大学, 2021(01)
  • [2]永春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初报[J]. 黄学敏. 海峡科学, 2020(12)
  • [3]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D]. 王军亮. 扬州大学, 2020(04)
  • [4]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景观植被构建与观赏植物多样性及美景度研究[D]. 徐建. 贵州大学, 2019(05)
  • [5]新疆密叶杨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研究[D]. 朱小虎.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6]我国泥鳅属鱼类系统发育、群体结构及其适应性进化研究[D]. 易少奎. 华中农业大学, 2017(12)
  • [7]杨梅新品系选育与杨梅在余姚滨海地适应性试验研究[D]. 沈禹彤. 浙江大学, 2016(08)
  • [8]贵州杨梅雄株资源的主要特征及特点[J]. 范建新,邓仁菊,刘涛,彭思维. 江苏农业科学, 2014(04)
  • [9]戴云山野生杨梅自然群体遗传结构的ISSR分析[J]. 赖恭梯,刘炜婳,张梓浩,冯新,林玉玲,刘生财,祁芳斌,赖钟雄. 热带作物学报, 2013(10)
  • [10]野生欧洲李种质资源特性及亲缘关系研究[D]. 耿文娟. 新疆农业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浔江上游野生杨梅种质资源调查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