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延兴录》中记载的北京琉璃厂

《朝鲜延兴录》中记载的北京琉璃厂

一、朝鲜燕行录所记的北京琉璃厂(论文文献综述)

张钟午[1](2021)在《通过《燕行录》看18世纪北京琉璃厂与韩中文化交流》文中研究指明在十八世纪清代韩中文化交流史上,北京琉璃厂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当时为了来往官员、赶考举子等居住便利,在宣武门外到前门一带建立了大量会馆,促进了琉璃厂的繁荣。许多汉族官员、文人居住在琉璃厂附近,他们常常结伴交游,访问书肆,也推动了琉璃厂的发展。尤其是在十八世纪中后期,乾隆皇帝开四库馆,召集官员、文人编纂《四库全书》,使琉璃厂发展到顶峰。另一方面,朝鲜王朝英祖、正祖推行“右文政策(崇尚文治,鼓励文人们钻研学问)”,使得许多具有较高汉文素养的朝鲜文人随使团入燕。燕行使团及其随员在琉璃厂访求、购买朝鲜王朝及个人所需书籍,也在这里与清朝文人展开深层次的交流,留下许多美谈。中韩文人交流的内容涉及了冠婚丧祭、社会风俗、衣冠制度、学术交流等内容。朝鲜文人在交流中,常常感叹清朝的先进文化,而许多清朝文人也佩服朝鲜学人深厚的汉文素养,双方常交换礼物,互赠诗句,结下深厚情谊。朝鲜文人在与与清朝文人积极交往的过程中,渐渐改变了对清朝的认识,最终发出“北学中国”的呼声,促进了北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朝鲜社会的发展进程。本文将以十八世纪燕行录作品中关于北京琉璃厂的记载以及在此展开的韩中文人之间的交流为研究对象,考察北京琉璃厂在不同年间的发展状况、主要功能的变化以及韩中文人交流的方式和内容,从而进一步分析北京琉璃厂对韩中文化交流产生的影响。

赵伟[2](2021)在《李宜显《燕行杂识》两种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李宜显是朝鲜后期的重要文臣,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和雍正十年(1732)两次以正使的身份出使清廷,并记录下了《庚子燕行杂识》和《壬子燕行杂识》(下称《燕行杂识》两种)两种出行记录。康雍时期是中朝外交的重要阶段,李宜显的《燕行杂识》两种为我们研究此时期中朝双方各方面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文本。其记录内容丰富,以他者的视角详细记录了清朝康雍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俗、地理等各个方面内容,这也体现出《燕行杂识》两种多方面的文献价值,可作为我国相关史料研究补充资料。因此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李宜显《燕行杂识》两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理和研究。首先对《燕行杂识》两种进行整理和点校,并对李宜显生平及出使时代背景进行阐述,为理解、分析文本内容奠定基础。其次,介绍版本情况,论述校勘中出现的问题,如异体字使用情况、错讹字产生情况。再次,分析研究《燕行杂识》的文本内容。其一,介绍文本中所反映的出使情况,如出使原因、团队规划、往返路线与时间安排、主要活动,并对两次出使进行对比。其二,分别从使者、文人、游客的角度分析李宜显所见所闻,体现出《燕行杂识》独特的学术价值。最后,阐述李宜显《燕行杂识》两种的史料价值,较为系统而全面地展现其在地理、民俗、文学、历史史料等方面的文献价值。李宜显《燕行杂识》两种虽然对于清朝的记录有详有略,但其中不乏对清朝的政治军事、社会民生、山川地貌、建筑人文等方面的细致描述,体现了作者独到的见解,这是与其他使行作品的不同之处。从《燕行杂识》两种中,可鲜明地看到中朝关系变化、中朝各方面差别以及康雍时期清朝的社会现状,为了解此阶段的中朝情况提供了文献资料。

吴明微[3](2021)在《清代朝鲜使臣在华音乐活动探究》文中提出清代初期,朝鲜与中国建立宗藩关系,定期派遣大量使臣来华"纳贡"。这些朝鲜使臣在华期间,活动于清宫廷与民间,购买乐器,获取乐书,记录音乐,学习西乐,并与清人笔谈论乐。他们的在华音乐活动,既促进了中国音乐与朝鲜音乐的互动交流,也改变了朝鲜原有僵化保守的文化观,并使朝鲜打开了西乐传播的大门,推动了朝鲜音乐的建构与发展。本文一方面透过中朝音乐交流,来看中外音乐交流的面貌;另一方面"从周边看中国",来了解清代中国音乐的发展情况。

王振忠[4](2020)在《从《燕行事例》看19世纪东北亚的贸易》文中研究指明《燕行事例》抄本一册,是法兰西学院所藏的珍稀文献,该书颇为细致地记录了清代朝鲜使者的燕行惯例,对于时下方兴未艾的《燕行录》研究以及东北亚国际交流的探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厘清燕行惯例的基础上,并透过对一些惯用语汇的分析,可知19世纪前后中朝贸易的实态。在清代前期,东北亚三国的贸易存在着此消彼长之势。从"杭货"以及"燕贸"等通俗常言可以看出,包括江南一带的中国商品,通过北京源源不断地流往朝鲜。与此同时,朝鲜输往中国的人参,其重要的消费市场也在江南。另外,该书系由19世纪朝鲜着名诗人李尚迪编定,其中包含有部分公文函札中以朝鲜特有之"吏读"记录而成的文字,对于研究李氏的燕行译官生涯,提供了一种未为人知的新史料。而《燕行事例》之编定,与此后多次重修出版的《同文汇考》《通文馆志》等书中相关内容之传承关系,显然亦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杨洋[5](2020)在《朴思浩《燕蓟纪程》探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具有悠久历史。明清时期,朝鲜每年都会派遣使臣来到中国,清朝时期朝鲜使臣出行所经由的路线被称作“燕行路”,使臣对使行途中所见所闻以及公私活动加以记述的日记、诗歌、杂录笔谈等体裁各异的资料被总称为《燕行录》,是十分重要的“域外汉文文献”。《燕蓟纪程》是朴思浩于1828年跟随朝鲜的谢恩兼冬至使行团来燕京(今北京)途中所着的使行记录。本文即以《燕蓟纪程》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当时朝鲜文人眼中的清朝以及两国文人之间的交流,试图探讨对两国人文和地理的认知,从而进一步有助于理解当时两国的社会状况和交往情况。本论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绪论、本论和结论。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论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相关研究动态、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二章主要介绍当时两国的社会状况和《燕蓟纪程》成书的条件及背景。第三章是对《燕蓟纪程》中关于“天”部分的主要论述,主要分析了 1828年冬至使行团的人员构成、燕行路线与路途中典型的驿站及当地的情况。第四章是对《燕蓟纪程》中关于“地”部分的主要论述,主要分析了朴思浩在燕行途中所看到的清朝的山水景川、社会状况等,以及当时的清朝京城内外的皇家寺庙、亭台楼阁,体现了当时清朝带给朝鲜使臣的认知。第五章是对《燕蓟纪程》中关于“人”部分的主要论述,主要分析了朴思浩与两国文人的会友记录,体裁多以诗歌为主,以及当时时局影响下的朝鲜使臣对别国使臣的印象描述。第六章对《燕蓟纪程》的价值和意义进行阐述,《燕蓟纪程》中记录有大量的历史、地理、天文、民俗等方面的资料,是有待进一步发掘的宝贵资料。第七章则为结论。通过对朴思浩《燕蓟纪程》内容的归纳、概括,并得出自己对本论题探析的结论。

李旼静(LEEMINJUNG)[6](2019)在《朴趾源《热河日记》的“笔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韩两国在地理位置上距离非常近,且文化相似,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交流历史。特别是到了清代,清王朝对朝鲜王朝实行历史上罕见的友好政策,朝鲜王朝先后向中国派遣600多次使节团,积极地进行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使臣不仅详细地记录了中国使行期间所经历的中国文化风俗,还间接地介绍了西方的科学技术,这就是《燕行录》的内容来源。在朝鲜时代的《燕行录》中,最受瞩目的就是朴趾源的《热河日记》。《热河日记》是朴趾源在1780年(正祖4年)跟随堂兄朴明源,作为祝贺清朝乾隆帝七旬宴使臣团中一员时所着的书。此书记录了从鸭绿江经过燕京到清朝皇帝夏季别墅——热河旅行的过程。该书将与中国人之间的交往,以及亲身体验到的中国文化制度分成各领域详细介绍,其内容不仅涵盖了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文学、艺术等,还涉及了土木、建筑、船舶、古铜等方面,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而且其对于景观和风物等方面也不局限于单纯的描述,还将重点放在“利用厚生”方面以试图改变当时疲惫的朝鲜,被评价为《燕行录》中最佳杰作。《热河日记》突破了《燕行录》普遍采取的单一体裁形式,以内容为基础将作品结构分为日记、诗话、杂录、笔谈、抄录、专题等多种形式。这样便弥补了各种体裁在记录过程中的不足,并能够使燕行期间所经历的见闻灵活清晰地展现出来,呈现出一种独特、有效的记录方式。其中,尤其在本书的笔谈部分,朴趾源倾注了相当多的心血。《热河日记》的笔谈部分占了全部分量的一半左右,与其他《燕行录》相比,占有很大比重;而且内容也同时具有文学性、思想性价值。笔谈由于是通过直接对话记录中韩两国人士的面貌和想法,因此便成为了能更生动地去了解当时中国的情况和多样的清人生活,以及他们想法的重要资料。因此,本论文通过《热河日记》的笔谈部分分析了当时中韩交流的情况。本论文共分五章。绪论部分叙述对《热河日记》的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第一章叙述朴趾源的生平,《热河日记》的成书、版本等基本事项;第二章分析了《热河日记》的构成、特点,以及笔谈态度;第三章论述了笔谈中交流的主要内容,将其分为有关华夷之论、朱子之学,以及中朝两国的情况等等;第四章考察了《热河日记》笔谈中的清朝各类人物形象;第五章考察了《热河日记》笔谈的影响和地位;结语归纳了各章的重点。《热河日记》的笔谈集中在《粟斋笔谈》和《商楼笔谈》、《鹄汀笔谈》、《黄教问答》(包含《札什伦布》、《班禅始末》)等篇章,也多见于《太学留馆录》、《倾盖录》、《审势篇》、《避暑录》、《杨梅诗话》、《铜兰涉笔》、《幻戏记》、《山庄杂记》等部分。在《热河日记》中,朴趾源与中国人士的笔谈大致分为在盛京的笔谈、在太学馆的笔谈、在琉璃厂的笔谈等三部分。其中在盛京的笔谈,对象主要是商人,他们比起文人,知识水平较低,所以其笔谈内容以日常生活为主。与他们的笔谈虽然没有深入的学术对话,但可以看到清朝丰衣足食的物质生活、经济发展的各项因素、商人与外国朋友的友谊以及各自的悲欢离合。朴趾源之所以笔谈写得如此成功,离不开其一直坚持的笔谈态度。他始终以委婉、迂回的态度对待他们,尤其在谈及敏感话题时,显得更为谨慎。另外,为了收集准确的资料,他向多人咨询同一个话题;又为了客观评价,他排除了所有先入为主的态度。在华夷论的笔谈中,朴趾源对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华夷论持批评态度。当时清朝朝廷为了稳定统治需要建立起新的华夷观,此举行为正符合朴趾源主张北学的立场,以此他才承认了清朝的正统性。另外他也记录了当时清朝的一些文人对朱子学的批评,这不是对经传解释等的学术批评,而是对当时清廷通过朱子学来控制汉人学者这一行为的一种反抗。对班禅喇嘛的过分礼遇和对商人的轻视对待等严峻残酷的现实,也让朴趾源预见到了清朝的衰落。此外,朴趾源虽然是为了感受清朝的发展面貌和学习清朝文化风俗而参加了燕行之旅,但在笔谈过程中,他却一有机会就传播朝鲜文化。朴趾源记录了清王朝为了维护国家稳定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例如对内实施高压恐怖政治,对外维持对周边国家的柔和政策,对西方国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同时也描写出了人民对高压统治的不满、官僚的腐败、满族的懦弱、满汉之间的矛盾等一些到处散落的社会不安因素,以此来预测清朝的衰落。另外,朴趾源在盛京和琉璃厂这两个地方真切地感受到了富足、繁华、经济发达的清朝面貌,还通过积极能动的笔谈与中国的各个阶层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相反,当时在异族统治下的清朝文人则表现各异。他们或对文字狱这一言论控制表现出紧张,或因反抗现实而愤怒,或因顺应现实而企图立身扬名。另外,轻视汉族和朝鲜的满族人士也引人注目,表现出了当时满族和汉人之间存在的矛盾。此外,蒙古人和回族人等异民族,大多也都被描写成凶恶的存在,持此类观点的朴趾源似乎也未能完全克服对异民族的偏见。《热河日记》笔谈在中国文化方面的最大成果应该是对古乐的了解和小说《虎叱》的发现,这既是朴趾源的个人成就,同时也是促进朝鲜文学艺术发展的一种动力。朴趾源还积极地向中国人传播朝鲜文化,加深了中国人对朝鲜的认识,发扬光大了朝鲜的形象。《热河日记》以自由奔放的文体和充满批判、讽刺的内容,对当时剧变的朝鲜社会造成冲击。尤其作品中还大胆地运用了俗语、谚语、方言等日常语言,这就是时人所道的“燕岩体”,对朝鲜文学的文体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热河日记》的笔谈在描述当时中国现实境况和中韩两国交流情况的同时,也给现在和未来的中韩交流发展带来了一些启示。

牛伊凡[7](2019)在《晚清朝鲜燕行使笔下的中国(1850-1895) ——以《燕行录》为中心》文中指出中朝宗属关系,是明清两朝东亚地区最重要的一种国际关系形式,它深刻地影响着以中国为中心的整个东亚乃至东南亚地区的国际交往和地区稳定。步入近代、尤其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之后,中国的社会内部和国际关系体制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作为宗属关系的见证人和两国关系的维系者,朝鲜燕行使对这些改变的觉察应当说是敏感的。以燕行使的观察为视角,将为研究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中外交往方式和中朝关系的演变打开一个较为新颖和宽广的思路。为就燕行使的观察展开研究,首先须对明清鼎革时期至咸丰以前中朝关系做一大体回顾,包括对这一较长时段内双方关系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及其表现的粗略梳理。此工作完成后,为展开对咸丰以后相关内容的叙述,又将这一时期朝鲜燕行使的使行记录做了较为详细的整理。其后,进入1850-1890年代,朝鲜燕行使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关注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情况。其中具体包括咸丰至光绪时期,清代的城乡商业贸易、货币政策与金融秩序、漕运变化和北方农牧业情况四个方面。这一时期内,中国经济态势较为复杂:一方面商业活跃、农牧业兴旺并出现商品化表征;而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形势紧张,市场上货币制度混乱、金融秩序不稳定,运河漕运也出现衰落的趋势。二是政治形势。这一时段清廷面临的政治形势十分严峻,既有其内部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诸如法纪懈弛、社会矛盾迭出等问题,又有新近自外部世界而来的鸦片泛滥、边疆危机和新旧国际关系体制交替等困扰。这些问题彼此之间、及其与经济形势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应当说它们也是整个晚清社会中,与朝鲜方面联系最为密切的部分。三是文化环境。在宗教与民俗两大框架内,此部分内容除了描述作为这一时段经济政治影响和宗教政策导向之产物的清朝文化环境的现状与变化之外,还着重说明了,深受儒家理学文化影响的朝鲜使者,在面对晚清中国社会多民族、多宗教、多种文化共存的现状时,表现出了渐渐接纳和理解的态度。四是人物群像。通过叙述朝鲜使者与中国国内外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人士的接触和对他们的观感来论证,在中朝两国日渐深入的交往下,以燕行使为代表的朝人对各族华人渐渐有了更为尊重、包容和认可的趋势,对在华外国人也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最后,综合上述内容,可以了解朝鲜人所描绘当时清朝中国社会的基本样貌,并通过其对中国方方面面的体验、感受和态度,结合朝鲜国内形势和时代特点,分析得到:晚清中国社会的整体下行态势,对朝鲜对清朝的态度和政策都产生了影响,这些调整也加速了朝鲜对清廷的离心。

李孟真[8](2019)在《《燕行录》中清代辽东地区民俗文化研究》文中指出民俗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同时也是该地政治、经济的具体反映。清代辽东地区在自然地理环境和特殊的统治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其独特的民俗文化。《燕行录》是朝鲜使臣在出使清朝过程中记录其所见所闻的笔记,内容丰富,涵盖气候、地理、交通、农业、商业、手工业、婚丧等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朝鲜使臣途经辽东地区所记录的当地政治、经济和居民的生活情况,直接反映了清代辽东地区的民俗情况。本文旨在以《燕行录》为主要研究视角,探寻清代辽东地区民俗的内容与形式,勾勒出朝鲜使臣视角下的辽东地区的文化表现形式,总结该地区的民俗内容,分析该地民俗文化的特点。

董雪娟[9](2019)在《朝鲜使臣笔下的乾隆时期北京琉璃厂形象》文中研究表明乾隆帝对朝鲜"厚往薄来"的外交政策缓和了两国关系并促进了两国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地缘优势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使清代北京琉璃厂成为中朝文人聚会和交流的主要场所。当时朝鲜使臣笔下的琉璃厂作为文献储备地、文人学者荟萃地和繁华的商业街除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外,还存在着繁华之下衍生出的奢华风气、以及这种风气对士风的影响。朝鲜使臣的记录以他者的角度使乾隆时期琉璃场的形象更为真实和立体。

刘国宣[10](2017)在《书籍史视阈下的《琉璃厂书肆记》》文中研究表明从17世纪晚期到20世纪上半叶,历经近300年而未歇的北京琉璃厂书业维系了中国的南北文化交流甚至整个东亚汉文化圈的学术互动。由清代文献大家李文藻创作的《琉璃厂书肆记》是在琉璃厂书业鼎盛之始第一篇详实记述琉璃厂书肆及书商情况的作品,备受后世学者盛赞。文章借鉴西方书籍史的研究维度,深层解读《琉璃厂书肆记》,在传统文献学视阈之外,全面地把握其社会文化史意义,别见天地。

二、朝鲜燕行录所记的北京琉璃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朝鲜燕行录所记的北京琉璃厂(论文提纲范文)

(1)通过《燕行录》看18世纪北京琉璃厂与韩中文化交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附件

(2)李宜显《燕行杂识》两种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李宜显生平及出使背景
    2.1 李宜显的生平
        2.1.1 李宜显求学经历及着作
        2.1.2 李宜显仕历
    2.2 李宜显两次出使时的时代背景
        2.2.1 康熙朝--雍正朝
        2.2.2 景宗朝--英祖朝
第三章 《燕行杂识》两种的版本及校勘
    3.1 《燕行杂识》两种的成书情况
    3.2 《燕行杂识》两种的版本
    3.3 《燕行杂识》两种的校勘
        3.3.1 俗体字
        3.3.2 异体字
        3.3.3 错别字
第四章 《燕行杂识》两种文本研究
    4.1 反映的出使情况
        4.1.1 两次出使的原因及规模
        4.1.2 两次出使往返路线及时间
        4.1.3 两次出使主要活动及意义
    4.2 作为使者的所见所闻所思
        4.2.1 使行朝觐仪程
        4.2.2 两国文书
        4.2.3 搜集情报
    4.3 作为文人的所见所闻所思
        4.3.1 关于书画作品的记录
        4.3.2 关于诗文的记录
        4.3.3 关于碑刻文字的记录
    4.4 作为游客的所见所闻所思
        4.4.1 山水景物
        4.4.2 人文建筑
        4.4.3 人物形象
        4.4.4 民生民俗
第五章 《燕行杂识》两种文献价值
    5.1 地理文献价值
    5.2 民俗文化价值
    5.3 文学文献价值
    5.4 历史史料价值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燕行杂识》校注
        《燕行杂识》校注凡例
        庚子燕行杂识上
        庚子燕行杂识下
        壬子燕行杂识
致谢

(3)清代朝鲜使臣在华音乐活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宫廷的音乐体验与记忆
二、非宫廷的音乐体验与记忆
三、购买乐器及学习器乐
四、笔谈交流和获取乐书
    (一)笔谈论乐
    (二)获取乐书
        1. 赐书
        2. 购书
五、朝鲜使臣音乐活动特点及影响
结语

(5)朴思浩《燕蓟纪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二章 朴思浩随使清朝与《燕蓟纪程》的成书背景
    2.1 19世纪初期清朝和朝鲜的宗藩关系
    2.2 朴思浩的生平与《燕蓟纪程》的编撰
第三章 《燕蓟纪程》中的“天”
    3.1 朝鲜燕行使团的人员构成与燕行路线
    3.2 19世纪初期燕行贡道典型的驿站及状况
第四章 《燕蓟纪程》中的“地”
    4.1 鸦片战争前清朝的皇家林宇
    4.2 19世纪初期燕行使臣对清朝京城的印象
第五章 《燕蓟纪程》中的“人”
    5.1 朴思浩与清文人的交流
    5.2 19世纪朝鲜使臣对俄国的认识
第六章 《燕蓟纪程》的学术价值
    6.1 《燕蓟纪程》的历史学价值
    6.2 《燕蓟纪程》的地理学价值
    6.3 《燕蓟纪程》的民俗学价值
    6.4 《燕蓟纪程》的文学价值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朴思浩1828-1829年第一次燕行时遇到的清朝文人

(6)朴趾源《热河日记》的“笔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热河日记》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朴趾源和《热河日记》
    第一节 朴趾源的生平
    第二节 《热河日记》的成书、版本
第二章 《热河日记》笔谈的概述
    第一节 中韩交流最具在场性的形式——笔谈
    第二节 北学派与笔谈的源流与笔谈方式
    第三节 《热河日记》笔谈的构成
第三章 《热河日记》笔谈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笔谈中人物简介
    第二节 有关华夷之论
    第三节 有关朱子之学
    第四节 有关中朝两国的情况
第四章 《热河日记》笔谈中人物形象
    第一节 清朝商人文人满蒙回人形象
    第二节 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
第五章 《热河日记》笔谈的影响和地位
    第一节 笔谈的文化价值
    第二节 中朝文化交流的成果
    第三节 在朝鲜文化上的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晚清朝鲜燕行使笔下的中国(1850-1895) ——以《燕行录》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创新之处
    四、不足之处
第一章 清咸丰以前中朝宗属关系及其后的燕行使使行
    一、清入关前中朝宗属关系
        (一)“丙丁之祸”前
        (二)“丙丁之祸”及其后
    二、顺治至道光年间中朝宗属关系
    三、咸丰以后朝鲜燕行使使行统计
第二章 燕行使笔下的中国社会经济
    一、商业
        (一)城市商业
        (二)村镇集市
        (三)庙市
    二、漕运:以通州为例
        (一)漕船与漕商
        (二)漕运衰落
    三、货币金融
    四、农牧业
        (一)农业与水旱灾害
        (二)开垦荒地
        (三)畜牧业
第三章 燕行使笔下的中国军政时事
    一、太平军举事
    二、列强侵扰及其后果
        (一)战场一角
        (二)外交体制变革
        (三)属国的接连剥离
    三、盗匪横行
    四、法纪废弛
        (一)财政空虚
        (二)怯战、怕事
    五、鸦片泛滥
第四章 燕行使笔下的中国文化环境
    一、宗教
        (一)汉传佛教
        (二)喇嘛教
        (三)关帝
        (四)东岳大帝
        (五)道教与其他民间信仰
    二、民俗
        (一)衣冠饮食
        (二)典型习俗——以丧俗为例
第五章 燕行使笔下的中外时人
    一、帝后
        (一)咸丰帝
        (二)同治帝
        (三)光绪帝和慈禧太后
    二、文武百官
        (一)汉官
        (二)旗人
    三、地方百姓
        (一)商贾之家
        (二)芸芸大众
    四、其他人士
        (一)藩属臣民
        (二)“洋人”与“倭人”
余论
附录 《燕行录全集》咸、同、光部分疏漏举隅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8)《燕行录》中清代辽东地区民俗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研究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燕行录》中清代辽东地区民俗文化背景
    第一节 清代辽东地区概况
        一、清代辽东地区土地开垦
        二、清代辽东地区的渔牧业
        三、清代辽东地区的手工业与商业情况
        四、清代辽东地区的交通情况
    第二节 《燕行录》概况
        一、《燕行录》内容
        二、《燕行录》版本
        三、朝鲜使臣行使路线的变化
第二章 《燕行录》中清代辽东民俗文化主要内容
    第一节 《燕行录》中清代辽东地区生产活动民俗
        一、农耕民俗
        二、渔牧民俗
        三、手工业及商业民俗
    第二节 《燕行录》中清代辽东地区社会生活民俗
        一、服饰民俗
        二、饮食民俗
        三、居住及行旅民俗
    第三节 《燕行录》中清代辽东地区仪礼民俗
        一、诞生及成人民俗
        二、婚姻民俗
        三、丧葬民俗
第三章 《燕行录》反映的清代辽东地区的民俗特点
    第一节 《燕行录》反映出辽东地区民俗的相似性与融合性
        一、民族之间的相似性与融合性
        二、统治阶层与民间的相似性与融合性
    第二节 《燕行录》反映出辽东地区民俗的独特性
        一、独特的区域性
        二、独特的文化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朝鲜使臣笔下的乾隆时期北京琉璃厂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至清代乾隆朝的琉璃厂
二、朝鲜使臣笔下的琉璃厂形象
    (一) 海纳百川的文献储备
    (二) 文人、学者的荟萃地
    (三) 繁华的商业街景
    (四) 士风日荡的街闾风气
结语

(10)书籍史视阈下的《琉璃厂书肆记》(论文提纲范文)

一、《琉璃厂书肆记》的创作与接受
二、琉璃厂的书肆与书商
三、厂甸访书
四、余论

四、朝鲜燕行录所记的北京琉璃厂(论文参考文献)

  • [1]通过《燕行录》看18世纪北京琉璃厂与韩中文化交流[D]. 张钟午.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21(09)
  • [2]李宜显《燕行杂识》两种整理与研究[D]. 赵伟. 河北大学, 2021(02)
  • [3]清代朝鲜使臣在华音乐活动探究[J]. 吴明微. 音乐研究, 2021(02)
  • [4]从《燕行事例》看19世纪东北亚的贸易[J]. 王振忠.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6)
  • [5]朴思浩《燕蓟纪程》探析[D]. 杨洋. 延边大学, 2020(06)
  • [6]朴趾源《热河日记》的“笔谈”研究[D]. 李旼静(LEEMINJUNG). 山东大学, 2019(02)
  • [7]晚清朝鲜燕行使笔下的中国(1850-1895) ——以《燕行录》为中心[D]. 牛伊凡. 河南大学, 2019(01)
  • [8]《燕行录》中清代辽东地区民俗文化研究[D]. 李孟真.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9]朝鲜使臣笔下的乾隆时期北京琉璃厂形象[J]. 董雪娟.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9(01)
  • [10]书籍史视阈下的《琉璃厂书肆记》[J]. 刘国宣.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7(10)

标签:;  ;  ;  ;  ;  

《朝鲜延兴录》中记载的北京琉璃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