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发展——关于民歌演唱与“中国唱法”的思考

传承与发展——关于民歌演唱与“中国唱法”的思考

一、传承和发展——关于民歌演唱和“中国唱法”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乔邦利[1](2021)在《百年中国专业民歌演唱艺术纵览》文中指出中国专业民歌演唱艺术是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结果。一百多年来,中国专业民歌演唱艺术从无到有,如今已发展成为国内专业艺术领域成果最多,影响最大,民众接受度和参与度最高的音乐表演形式之一。20世纪以来,在专业民歌演唱发展中,中国声乐表演者借鉴美声唱法训练手段,吸收中国民歌和戏曲演唱的优良传统,逐步摸索出一套比较成熟的民族声乐歌唱发声和训练体系。专业民歌演唱艺术的发展丰富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学科内涵,而民族声乐的学科成熟也反过来提升了专业民歌演唱艺术的整体水平。

龚艺池[2](2021)在《论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文中指出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构成之一,它包含着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内涵,民族音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也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共十九大明确提出"将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性升级与创作性发展大力推进",小学音乐课程的价值就在于培养学生能进行审美体验,陶冶情操,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也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音乐的多样性和艺术性,更利于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和上钧[3](2021)在《纳西族民歌“谷气”的音乐风格和演唱技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纳西族是一个拥有璀璨文化的民族,其音乐文化独树一帜。倘若把纳西族的音乐比作是一棵树,民歌“谷气”就应该是这棵树的根茎。“谷气”历史悠久、寓意悠长,是纳西族地区流传最广、脍炙人口的民歌,更是纳西族音乐文化的源流和民间口述文学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对纳西族族源追溯、民歌“谷气”的种类以及与其他民歌的对比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将民歌“谷气”的音乐风格特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并且利用田野调查收集来的一手资料,对“谷气”的演唱技巧进行了分析。最终希望本文对未来学习和研究“谷气”的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宁雨霏[4](2021)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文化独贵龙的调查与研究》文中指出

杨名[5](2021)在《合肥地区作曲家群体研究(1978-2000)》文中研究说明

王永亮[6](2021)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路径探索》文中提出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教育的首要目标。因此,在初中音乐教育中,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当前教育改革中需要研究的第一要务。将民族音乐知识融入正规课程教学环节之中,对学生理解民族音乐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有着有效的促进作用,也是实现民族音乐不断传承和发展的主要途径。

杨娟[7](2021)在《新疆维吾尔族民歌《一杯美酒》的演唱处理》文中提出

胡淼[8](2021)在《河南坠子与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对比与借鉴》文中认为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了无数的优秀音乐文化,河南坠子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河南坠子是我国传统曲艺文化,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河南坠子发源于开封,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时的河南坠子是民间最流行的曲种之一,漫长的历史发展使得河南坠子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精粹,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对比,借鉴学习。但是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艺术形式百花齐放,河南坠子的发展前景却让人堪忧,甚至又可能成为面临濒临灭绝的剧种。此问题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6年,河南坠子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列中。民族声乐是我国现代社会的主流声乐文化,随着对民族声乐的深入研究,关于到底用什么唱法演唱好像并没有那么严格的条条框框了。在现代很多的民族声乐作品中,融合了美声、戏曲、通俗等唱法,使得民族声乐演唱更加多姿多彩,这不仅丰富了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也能够将传统戏曲和曲艺的音乐元素加入演唱,使得民族声乐得到新的发展。可以说,民族声乐想要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河南坠子这一濒临灭绝的剧种是否能够更好的保存和发展,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它、保护它、挖掘它。如果能将河南坠子融入到民族声乐的演唱中,无论是对河南坠子还是对民族声乐的发展都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在对河南坠子演唱的发声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将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和河南坠子进行对比分析,探索河南坠子运用于民族声乐演唱的可能性,力争为民族声乐的多元化注入一股新生的力量。笔者对河南坠子的发展由来、演唱风格、唱腔特色、发展流派方面进行了研究,将河南坠子和民族声乐演唱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民族声乐演唱方法中的特色腔调、人物音色、情感表达和表演艺术等方面都可以对河南坠子的演唱方法进行借鉴和学习。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对选题依据及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与意义进行了简单的阐述。正文的内容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概述了河南坠子的由来及发展历程、河南坠子的演唱风格、河南坠子的唱腔特色、河南坠子的现状,以此理清河南坠子的发展脉络,展示河南坠子厚重的文化底蕴;第二章是对民族声乐的定义和历史、演唱特点和现状的概述;第三章是河南坠子和民族声乐唱法的对比分析,通过唱腔特色、演唱技巧和表演艺术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探究;第四章论述了河南坠子和民族声乐演唱融合的可能性;第五章从个人体悟、二者融合的必要性、促进河南坠子的广泛传播和促进民族声乐多元化四个方面谈了笔者对于河南坠子和民族声乐融合的思考,论述了河南坠子唱腔运用于民族声乐演唱的意义,最后是结语。

魏秀娜[9](2020)在《蒙古族长调民歌舞台化演唱研究 ——以宝音德力格尔、阿拉坦其其格、其其格玛为例》文中认为蒙古族传统音乐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越来越独具特色的蒙古族音乐文化。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蒙古族传统音乐的标志性组成部分,拥有舒展悠扬的旋律、自由的节奏,这正是我们辽阔的草原独有的音乐;同时蒙古族长调民歌将自我情怀与自然界的描绘赞美相结合,达到了情景交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本文以历史时间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舞台化历程进行梳理,正文第一章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分别是长调民歌舞台化的里程碑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长调民歌舞台化探索与断裂阶段(“文革”期)、长调民歌舞台化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长调民歌舞台化非遗化阶段(“非遗”时期)四个阶段。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为三个个案,分别为:以宝音德力格尔艺术人生为切入点,她是将蒙古族长调民歌带到世界舞台上的第一人,从其多年的长调艺术实践中来分析宝音德力格尔独有的歌唱风格和舞台化道路,进而来看舞台的空间转换给蒙古族长调民歌演唱带来的变化,以及对后人的影响;阿拉坦其其格是长调民歌“声乐化”发展的成功案例,接下来对阿拉坦其其格她独特的演唱风格、演唱技法、所处的时代以及对长调民歌的专业化舞台实践进行分析研究;第四章从新一代长调民歌代表人物其其格玛从艺之路入手,作为安达组合中的一员,其其格玛与长调演唱进行多元融合、多元并存、多元互动,通过她现代化的舞台表演,将蒙古族长调带向国际舞台,来对蒙古族长调民歌演唱进行分析。

姚敏[10](2020)在《襄汾民歌的民俗文化内涵及保护传承研究》文中认为襄汾民歌是襄汾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精品文化艺术,反映自然真实的生活,是下层劳动群众(农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晋南民歌的代表,在黄土文化的熏陶以及相关因素的影响下,更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内涵。在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环境下,襄汾民歌孕育和产生,在这样的条件下创造和传唱的民歌,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风格。襄汾民歌的体裁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极具地方特色,主题内容分为爱情类、生产生活类、时政和历史传说等,这些内容生动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的襄汾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性质、生产生活、历史文化、风俗人情等情况。这多姿多彩的襄汾民歌反映了襄汾人民世世代代以来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从物质民俗到礼仪习俗再到戏曲、方言等的文化,无不体现出襄汾的厚重历史和深厚文化内涵。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众传媒的普及应用,这种淳朴本真的原生态民歌文化正在逐渐遗失,襄汾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迫在眉睫,梁铁锁作为襄汾民歌的重要搜集者和传承人,多年来专注于挖掘搜集襄汾民歌,成果显着,为襄汾传统民歌和新编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于襄汾民歌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襄汾民歌在进入省级非遗的大背景下,对于优秀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我们对于山西晋南民歌研究不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而襄汾民歌的研究对晋南民歌研究的具有重要的补充价值,并形成了以襄汾民歌为代表的晋南特色民歌。从理论上来说,民歌的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对民俗学中民歌范畴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建设性意义。从实践上来说,襄汾民歌的调查和研究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新型文化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文化为纽带将人们联系在一起,为不同群体提供了一个有着共同记忆的公共化平台。通过对此次襄汾民歌的调查,希望引起人们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襄汾民歌的重视,鼓励人们积极投身于襄汾民歌文化的创建,为襄汾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传承和发展——关于民歌演唱和“中国唱法”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承和发展——关于民歌演唱和“中国唱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百年中国专业民歌演唱艺术纵览(论文提纲范文)

播种期:中西碰撞中的文化自觉(1919—1949)
    (一)新音乐家的民歌演唱活动
    (二)民歌研究与民歌演唱的相互促进
    (三)延安时期民歌演唱艺术的专业化探索
耕耘期:唱法探索中的学理自省(1949—1978)
    (一)音乐表演专业化建设中的民歌演唱艺术
    (二)“土洋”之争:中西唱法问题的第一次碰撞
    (三)民歌演唱专业人才培养的成功探索
    (四)音乐展演对民歌演唱艺术的大力推动
成长期:多元审美中的学科建构(1978—2021)
    (一)民族唱法概念之辩:中西唱法问题的第二次碰撞
    (二)民族声乐学科建构与专业民歌演唱的规模化发展
    (三)“原生态”唱法中折射出的多元审美诉求
结语

(2)论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二、 民族音乐的概念
三、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二)提升学生的民族意识
    (三)有利于推广素质教育
四、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课程发展的现状
    (一)学生缺乏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
    (二)缺少优秀的音乐教学资源
    (三)音乐教师对民族音乐教学不够重视
五、 加强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三)提升学校和音乐教师对民族音乐传承和发扬的重视程度
        1. 学校可以适当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
        2. 提高音乐教师的知识技能和业务素养
六、 结语

(3)纳西族民歌“谷气”的音乐风格和演唱技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纳西族民歌“谷气”概述
二、纳西族民歌“谷气”的音乐风格分析
    (一)“谷气”的音乐特点
    (二)“谷气”的种类
    (三)“谷气”与其他民歌的区别
三、纳西族民歌“谷气”的演唱技巧
    (一)气息运用
    (二)发声方法
    (三)特殊的演唱技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民族音乐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1.1 作为基础
    1.2 提供载体
2 音乐教育传承音乐文化的作用
    2.1 传承关键所在
    2.2 丰富知识内容
    2.3 学生全面发展
3 音乐教育之中民族音乐的发展途径
    3.1 转变观念,融入教学
    3.2 情境构建,激发兴趣
    3.3 注重地域,实现继承
    3.4 设立课程,创编教材
    3.5 艺术活动,提升能力
    3.6 开展培训,充实教师
    3.7 助力文化,音乐传承
    3.8 发挥主观能动性
    3.9 学玩融合,激发兴趣
4 结语

(8)河南坠子与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对比与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1.选题依据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法
        2.田野调查法
        3.音乐形态分析法
        4.个案研究法
一、河南坠子介绍
    (一)河南坠子的由来及发展历程
    (二)河南坠子的唱腔特点
        1.词格与韵辙
        2.唱腔音乐
        3.唱腔结构
        4.伴奏乐器
    (三)河南坠子的演唱风格
        1.演唱用嗓
        2.注重吐字
        3.强调气息
        4.整体共鸣
        5.行腔的运用
    (四)河南坠子的发展流派及其特点
    (五)河南坠子的现状
        1.传统元素丢失
        2.后继无人
        3.受众群体小
二、民族声乐概述
    (一)民族声乐的定义及其发展历史
    (二)民族声乐的演唱特点
        1.字正腔圆
        2.声情并茂
    (三)民族声乐演唱的现状
三、民族声乐唱法与河南坠子的对比
    (一)民族声乐唱法与河南坠子唱腔的对比
        1.行腔
        2.润腔
    (二)民族声乐唱法与河南坠子演唱技巧的比较
        1.气息
        2.共鸣
        3.咬字吐字
        4.用嗓
    (三)民族声乐演唱与河南坠子表演艺术的对比
        1.形体
        2.情感
        3.语调
四、民族声乐演唱应汲取河南坠子的丰富营养
    (一)唱腔的借鉴
    (二)演唱技巧的借鉴
    (三)表演艺术的借鉴
五、对河南坠子与民族声乐演唱融合的思考
    (一)个人体悟
    (二)融合的必要性
    (三)促进河南坠子的广泛传播
    (四)促进民族声乐多元化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蒙古族长调民歌舞台化演唱研究 ——以宝音德力格尔、阿拉坦其其格、其其格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二)研究概况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蒙古族长调民歌舞台化演唱历史溯源
    (一)前三十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文革期”
        1.长调民歌舞台化的里程碑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
        2.长调民歌舞台化探索与断裂阶段(“文革”期)
    (二)后四十年:前二十年改革开放初期+后二十年“非遗”时期
        1.长调民歌舞台化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
        2.长调民歌舞台化非遗化阶段(“非遗”时期)
    本章小结
二、长调民歌舞台化的缔造者:宝音德力格尔
    (一)宝音德力格尔的学艺经历
    (二)宝音德力格尔的动人故事
    (三)宝音德力格尔的长调民歌舞台化之路
    (四)长调弟子朋友们口中的宝音德力格尔及长调民歌
    本章小结
三、长调民歌舞台化的实践者:阿拉坦其其格
    (一)阿拉坦其其格的学艺经历
    (二)阿拉坦其其格长调“声乐化”之路
    (三)阿拉坦其其格长调教学与培训
    本章小结
四、长调民歌国际化舞台化传播者:其其格玛
    (一)其其格玛的学艺经历
    (二)其其格玛的舞台实践与教学实践—以两场音乐会为例
        1.“安达组合”高校巡演之内蒙古师范大学专场音乐会
        2.内蒙古艺术学院2016 级呼伦贝尔民歌传承班班级音乐会
    (三)其其格玛心目中的长调国际化舞台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采访图片
    附录2 唱片及节目单
    附录3 内蒙古现当代歌唱家人物编年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及学术论文目录

(10)襄汾民歌的民俗文化内涵及保护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民歌的研究现状
        1.2.1 山西民歌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襄汾民歌的研究
    1.3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口述法
        1.3.3 归纳总结分析法
        1.3.4 比较研究、统计法
2 襄汾民歌产生的背景及概貌
    2.1 襄汾民歌产生的背景
        2.1.1 襄汾民歌与地理环境
        2.1.2 襄汾民歌的人文环境
    2.2 襄汾民歌概貌
        2.2.1 襄汾民歌的分布状况
        2.2.2 襄汾民歌的体裁分类
        2.2.3 襄汾民歌的内容
3 襄汾民歌中的民俗文化
    3.1 襄汾民歌中的物质民俗
        3.1.1 关于“食”的民俗
        3.1.2 关于“衣”的民俗
        3.1.3 关于“住”的民俗
        3.1.4 关于“行”的民俗
    3.2 襄汾民歌中的精神民俗文化
        3.2.1 襄汾民歌中的生育信仰
        3.2.2 襄汾民歌中的龙王信仰
    3.3 襄汾民歌中的社会民俗文化
        3.3.1 襄汾民歌中的婚恋民俗
        3.3.2 襄汾民歌中的节日节庆民俗
        3.3.3 襄汾民歌中的民间娱乐习俗
    3.4 襄汾民歌中的戏曲文化
        3.4.1 戏曲和民歌的相互影响
        3.4.2 襄汾民歌与蒲剧的关系
        3.4.3 襄汾民歌与眉户戏的关系
    3.5 襄汾民歌中的民俗语言
        3.5.1 襄汾民歌中的方言融入
        3.5.2 襄汾民歌中的俗语
4 襄汾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思考
    4.1 襄汾民歌的传承
        4.1.1 襄汾民歌的搜集与整理
        4.1.2 襄汾民歌传承人:梁铁锁
    4.2 襄汾民歌的发展思考
        4.2.1 襄汾民歌在当代的运用
        4.2.2 襄汾民歌保护与发展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传承和发展——关于民歌演唱和“中国唱法”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中国专业民歌演唱艺术纵览[J]. 乔邦利. 中国音乐, 2021(06)
  • [2]论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J]. 龚艺池. 考试周刊, 2021(62)
  • [3]纳西族民歌“谷气”的音乐风格和演唱技巧分析[D]. 和上钧. 云南艺术学院, 2021(12)
  • [4]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文化独贵龙的调查与研究[D]. 宁雨霏.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
  • [5]合肥地区作曲家群体研究(1978-2000)[D]. 杨名. 安徽大学, 2021
  • [6]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路径探索[J]. 王永亮.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17)
  • [7]新疆维吾尔族民歌《一杯美酒》的演唱处理[D]. 杨娟. 湖南理工学院, 2021
  • [8]河南坠子与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对比与借鉴[D]. 胡淼.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9]蒙古族长调民歌舞台化演唱研究 ——以宝音德力格尔、阿拉坦其其格、其其格玛为例[D]. 魏秀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10]襄汾民歌的民俗文化内涵及保护传承研究[D]. 姚敏.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传承与发展——关于民歌演唱与“中国唱法”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