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对作物的影响

氨基酸对作物的影响

一、氨基酸对农作物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永康[1](2021)在《农用气肥联产一体化装置与剩余沼液肥料化开发与应用》文中认为我国农业固体有机废物产量巨大,利用率较低,对土壤、水体及空气环境的危害日益严重,为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厌氧消化工艺是处理有机固体废弃物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对于畜禽粪污和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效果较好,然而厌氧消化过程中,不仅产生沼气,还会产生大量的剩余沼液,处理较困难;而沼液中营养成分含量较高,且含有氨基酸等物质,可以作为一种有机肥料。本文研制了一种适用于广大乡镇地区的庭院式气/肥联产一体化装置,可实现原料-气-肥可持续利用。首先设计、加工适用于庭院模式的气/肥联产一体化装置,进行现场安装与运行。然后利用产生的沼气进行温室大棚升温实验,探究沼气对大棚温度和作物成长的影响;同时对产生剩余沼液进行营养成分、重金属等主要成分分析。最后将沼液用于大樱桃的田间试验,研究其对大樱桃生长与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设计、加工了气/肥联产一体化装置,确定一体化装置的设计原则与主要技术参数。实际运行过程中,在冬季寒冷的室外,系统反应温度40℃,投加干物质浓度10%条件下,18天内产气量为120.5 m3,日产气量最高达18 m3,甲烷浓度最高达68.7%。(2)对产生的沼气进行温室大棚升温试验,3组燃烧器,极寒天气下连续运行11小时的条件下,实验棚平均温度与对照组相比提高4.5℃,促进作物成长。对所产生剩余沼液与接种沼液进行高通量测序,微生物多样性对比分析,发现一体化装置系统中细菌、真菌与古细菌的群落结构有较大的变化,系统沼液保留了接种沼液特有的对具有纤维素结构物质高效的降解能力。系统内细菌、真菌、古细菌表现优势菌群十分明显,菌群的功能更加集中。(3)对气/肥联产一体化设备所产生的剩余沼液的主要成分依据现有测试手段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沼液中N、P、K含量丰富,其中作为速效营养成分的氨态氮的含量较高,所含金属元素较多。对其中重金属的含量进行分析,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中的要求,合理施用沼液不会造成环境危害。氨基酸的含量较高,对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品质等有重要作用。(4)将一体化装置所产剩余沼液进行大樱桃的田间试验,发现施用沼肥的试验田土壤结构得到改良,土壤微生物总量增加,土壤养分供给充足,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与施用全冲施肥,半沼肥半冲施肥试验田相比,施用全沼肥的作物叶绿素含量较高,显着提高了大樱桃果实糖酸比、Vc含量、单果均重等,水果品质得到提高。

王哲[2](2021)在《废弃钻井泥浆资源化利用及生态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油天然气是世界主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油气开采过程产生大量的钻井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有效处理钻井废弃物是能源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长期面对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泥浆池填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原位处理井场植被恢复、复耕农作物的安全性以及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探究油气开采区主要土壤类型对废弃钻井泥浆进行土地利用的影响,以及利用生物转化处置废弃钻井泥浆的可行性,为废弃钻井泥浆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依据。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钻井泥浆原位处理提高了井场植被生物量、覆盖度和高度,地上生物量提高了67.01%,植被覆盖度和高度分别提高了62.35%和36.01%;泥浆池内外的植物重金属含量差异不大,其含量均在植物的正常含量范围内。(2)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泥浆池内生长的玉米增产21.7%,黑豆增产29.4%,高粱增产10.4%,谷子增产14.6%,荞麦增产45.2%,马铃薯增产25.8%,苜蓿增产16.2%;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农作物的品质没有产生不利影响。农产品的重金属含量均在食品污染限量范围内,其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1,农产品可食部分处于安全状态。(3)泥浆池内土壤重金属含量均在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内,单因素污染指数小于1;泥浆池内土壤综合污染指数均<0.7,污染程度属于安全,污染水平属于清洁。钻井泥浆原位处理明显提高土壤碱化水平,增加了土壤的pH值和电导率;钻井废弃泥浆原位处理改善了土壤含水量,泥浆池内土壤含水量较非泥浆池提高了57.7%。(4)在黄绵土或风沙土上,废弃钻井泥浆施用量为2%时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不明显,根尖分生细胞有丝分裂指数(MI)和染色体畸形率(CA)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在红土上废弃钻井泥浆≤6%时可以促进植物根系的生长,同时表现出较高的遗传毒性,诱导根尖分生细胞中微核(MN)和核芽(NB)的发生频率。废弃钻井泥浆直接进行土地利用时,对其风险评估时不能仅考虑潜在污染物的含量以及植物毒性,还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条件下废弃钻井泥浆遗传毒性的变化。(5)废弃钻井泥浆降低了农作物种子的发芽率和萌发速率,延迟了种子的发芽时间,降低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废弃钻井泥浆添加量为2%时对玉米、高粱、豌豆和小麦种子的萌发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废弃钻井泥浆显着抑制了大豆和荞麦种子的萌发和根系的伸长。废弃钻井泥浆诱导作物体内H2O2和O2-的积累,诱导细胞膜脂质的过氧化,同时增加作物组织内脯氨酸,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提高了SOD,POD,CAT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废弃钻井泥浆显着降低了农作物的生物量,废弃钻井泥浆的添加量≤2%时对玉米、高粱和小麦幼苗的生长影响不明显。(6)生物转化可以将废钻井泥浆转化成营养丰富的产品,蚯蚓堆肥结束后,废弃钻井泥浆添加量≤30%的堆肥产物具有较高的TP和TK相对恢复效率,并且肥料指数高于堆肥产品的推荐值(3.5)。废弃钻井泥浆添加量≤30%的堆肥产物具有较低的C/N、N-NH4+/N-NO3-比和腐殖化指数表明其具有较高腐熟度和一定的农艺潜力。培养基中废钻井泥浆添加量≤30%时对蚯蚓的生长和繁殖没有产生不利影响,堆肥结束后蚯蚓的生物量以及死亡率与对照组间的差异不显着。豌豆发芽指数(GI),根尖有丝分裂指数(MI)和染色体畸形率(CA)结果显示,含有20%废弃钻井泥浆的堆肥产物具有较低的植物毒性和遗传毒性。

王嘉[3](2021)在《构筑石墨烯基手性复合材料在电化学识别色氨酸异构体的研究》文中认为手性不仅是自然界的基本现象,也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而自然界中许多物质都具有左旋右旋两种异构体虽然结构相同但性质差异巨大。氨基酸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组成成分,经大量研究表明只有L-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因此,如何区分两种手性异构体成为当今研究领域的热潮。近年来,电化学分析识别法具有选择性高、灵敏度强、价格低和速检测速度快等优点在识别手性异构体方面变得越来越普遍。本论文以此为出发点,采用功能化的石墨烯作为基底材料去负载手性选择剂构建手性传感界面对Trp异构体进行识别。主要有以下三部分内容构成:1.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RGO-Au/L-Glu和RGO-Au/D-Glu两种手性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红外以及X-射线粉末衍射确定了手性复合材料的结构和组成。随后构建了电化学手性传感界面对Trp异构体进行识别。研究表明,与L-Glu和D-Glu相比,RGO-Au/L-Glu/GCE和RGO-Au/D-Glu/GCE构建的手性传感界面对Trp异构体的识别效率明显增加,表明RGO-Au具有出色电导率改善了电极表面的电化学活性。利用紫外吸收光谱和密度泛函理论进一步进行验证,表明RGO-Au/L-Glu与L-Trp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此外,手性传感界面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以及重现性,可作为一个高效的手性传感界面识别Trp异构体。2.与多糖类手性选择剂相比,氨基酸分子的手性位点较少。因此为了提高识别效率,选用了手性位点较多的Cu-β-CD用作手性选择剂。利用Py的共轭结构,可以在低温反应下使Py通过π-π作用原位聚合到GO片层中,这样一来既解决了GO的团聚效应,又因为导电聚合物的加入使得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得到提升。然后将基底材料和手性选择剂分别滴在玻碳电极表面构建手性传感界面识别Trp异构体。结果表明,Cu-β-CD对Trp异构体的识别效率明显高于L-Glu,且RGO/Ppy/Cu-β-CD/GCE手性界面对Trp异构体的识别效率为IL/ID=3.24。通过水接触角实验和紫外吸收光谱探究了手性识别机制源自薄膜的渗透,使得大量的D-Trp截留在Cu-β-CD的空腔内,L-Trp穿过电极薄膜更容易到达电极表面。同时测试了手性界面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且对Trp异构体具有较低的检测限。3.多糖类手性选择剂虽然具有较多手性位点可以提高识别效率,但多糖往往容易发生团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Cu-β-CD与L-Lys通过配位自组装成一种新型手性选择剂提供大量手性位点。以三聚氰胺为前驱体合成了C3N4,利用水热法将GO和C3N4插层在一起制备了RGO/C3N4作为基底材料提高电极的导电性以及电化学活性面积。结合二者的优点构建电化学手性传感界面识别Trp异构体。结果表明二者通过协同作用加速了电子的转移,对Trp异构体有了更好的识别效果,识别效率为IL/ID=4.72。通过水接触角验证了手性识别机理,之后用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手性界面与Trp异构体的结合常数验证了手性识别机制源自薄膜的渗透。通过五组独立实验测试了手性界面的稳定性和重现性,且可以快速确定外消旋溶液中D-Trp和L-Trp的含量。

袁华冠[4](2021)在《白酒发酵副产物黄水在农作物种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黄水是白酒酿造过程中的副产物,排放量巨大,目前大多数都采用排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不仅造成企业处理成本高,也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对于黄水在农业种植中进行应用的研究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开展了白酒酿造副产物黄水在蔬菜和粮食作物种植中应用效果的研究。选择了菠菜、青菜、茼蒿3种蔬菜和大豆、高粱、玉米3种粮食作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小型田间种植实验,研究单独施用黄水对农作物生长、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并对黄水进行复配后研究其对农作物生长、产量、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水单独施用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效果。相对于CK组,施用黄水后菠菜、青菜、茼蒿、大豆、高粱、玉米的株高分别提高了7.89%~38.49%、1.96%~29.70%、12.31~94.82%、22.64%~32.04%、2.25%~9.05%、0.66%~36.07%。2、黄水浓度过低或过高都对农作物的生长不利,浓度过低则营养不够、浓度过高对农作物起到抑制作用,黄水的最佳的施用浓度为稀释20倍。3、黄水通过复配后,相对于单独施用,能更好地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复配YW20时,六种农作物的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与单施黄水YW20比,分别提高了5.83%~27.74%、18.60%~149.02%、1.40%~43.39%。4、黄水施用后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提高了1.92%~4.32%、44.60%~229.06%、33.21%~145.28%、6.51%~13.66%,能显着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综上所述,白酒发酵副产物黄水在蔬菜和粮食作物种植中应用,能明显的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具有较好的效果,将其作为农业肥料进行开发利用,是黄水资源化利用的好途径。

周楠[5](2020)在《维生素类添加剂对农作物秸秆光合生物制氢工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化石能源的不断消耗以及使用化石能源对环境造成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氢能作为一种十分理想的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氢能成为世界的焦点。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在农业生产、城市绿化中,产生了大量的生物质废弃物,如秸秆、树叶、畜禽粪便等。这些废弃物的处理不仅会对环境造成负担,而且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生物制氢可以以生物质为原料,通过产氢菌的代谢将其转化为氢气,有效的将废弃物处理和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有机结合起来。本文以玉米秸秆作为产氢原料,HAU-M1光合菌群为产氢细菌,对光合细菌的生长情况以及产氢过程中发酵液的p H值、还原糖浓度、累积产氢量和液相末端产物进行了分析,研究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维生素B1、B3、B6三种维生素添加剂对光合生物制氢的影响,得到最佳的产氢条件,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农作物秸秆光合生物制氢工艺技术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维生素B1对光合菌群HAU-M1的生长和产氢特性有一定的影响。当维生素B1添加量为50 mg/L时,光合细菌生长情况最好,细菌干重最大值为1.005±0.014 g/L,比对照组提高4.6%;维生素B1添加量为50 mg/L时,氢气累积产量达753.87±13.86 m L,比对照组显着提高了43.8%,对光合细菌产氢的促进效果最好;显见,维生素B1对HAU-M1光合细菌生长及农作物秸秆光合制氢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维生素B3对光合菌群HAU-M1的生长和产氢特性有明显的影响。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添加维生素B3可促进光合细菌的生长,过量会降低细菌浓度,过少则促进作用不明显。当维生素B3添加量为100 mg/L时,细菌干重达到最大值为0.997±0.013 g/L,比对照组提高4.2%,最有利于光合细菌的生长。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添加维生素B3对光合菌群HAU-M1的产氢特性具有促进作用,可延长光合细菌产氢周期,但浓度过高会抑制产氢。当维生素B3添加量为100 mg/L时,HAU-M1光合细菌累积产氢量达到674.97±9.22 m L,比对照组显着提高了26.2%,因此,该添加量为光合生物制氢工艺最佳条件。(3)维生素B6对光合菌群HAU-M1的生长和产氢特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维生素B6添加量为150 mg/L时,细菌干重达到最大值为1.016±0.009 g/L,比对照组提高4.9%,是光合菌群HAU-M1生长的最佳维生素B6添加量。添加适量的维生素B6对光合细菌产氢具有显着促进作用,随着维生素B6添加量在0250 mg/L范围内增加,累积产氢量呈先增加又减少的变化规律,由于光合菌群HAU-M1对维生素B6的需求量范围较广,在该范围内均有促进作用,当维生素B6添加量为200 mg/L时,HAU-M1光合细菌累积产氢量达到最大为753.95±10.21 m L,比对照组显着提高了43.6%,表明维生素B6有利于农作物秸秆光合生物制氢。

周胜男[6](2020)在《两种深海细菌脂肽的结构解析及生物活性测定》文中研究说明植物病原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给我国粮食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化学农药的使用对生态环境及人类生存造成了巨大威胁,人们将目标逐渐转向更为安全的生物农药。而微生物来源的生物农药因其来源广泛、工艺简单、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良特征而被广泛关注。本研究拟从深海微生物中筛选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强烈抑制作用的微生物菌株,并对其进行相关研究,其内容如下:本实验从深海沉积物中分离到大量的海洋细菌菌株,并以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为指示菌筛选到两株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强烈抑制效果的菌株,根据16S rRNA序列测定将此两菌株分别命名为Bacillus sp.wsm-1和Bacillus sp.CS30。发酵液经酸化、甲醇浸提、硅胶柱层析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得到了较纯的抗菌物质。氨基酸组成分析和串联质谱分析表明Bacillus sp.wsm-1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为两个相差一个-CH2的iturin类环状脂肽,属于同系物,其氨基酸序列为β-氨基脂肪酸-天冬酰胺-丝氨酸-天冬酰胺-脯氨酸-酪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与之前报导的iturin类脂肽序列存在差异,被初步认定为新的iturin类脂肽,并命名为C14 iturin W和C15 iturin W。Bacillus sp.CS30产生的脂肽属于surfactin类脂肽,产生的两个同系物分别命名为surfactin CS30-1和surfactin CS30-2。为了检测脂肽同系物间生物活性的差异及相应机制,本研究以稻瘟病菌为指示菌测定了C14 iturin W和C15 iturin W的抑菌浓度及对稻瘟病菌菌丝亚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C15 iturin W的抗真菌活性明显优于C14 iturin W,且C14 iturin W和C15 iturin W主要是通过破坏细胞结构,导致细胞质泄露和细胞死亡。此外,因surfactin CS30-2具有较强的抑制肿瘤活性,本研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相应的亚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肿瘤细胞经surfactin CS30-2处理后,肿瘤细胞伪足脱落,细胞呈现球状,且胞内细胞质泄露严重。鉴于同系物C14 iturin W和C15 iturin W之间的抑菌活性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在进行菌株Bacillus sp.wsm-1发酵条件的优化时,在筛选出的最佳培养基NB培养基的基础上,添加不同的碳源、氮源和氨基酸,并分别测定它们对C14 iturin W和C15 iturin W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源的添加大都可以提高C14 iturin W的产量,但对C15 iturin W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氮源的添加中,胰蛋白胨的添加对这两个同系物都显示出明显促进作用,可将其认定为是最佳添加氮源;六种氨基酸的添加对两种同系物的产量大都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所筛选到的两株海洋细菌菌株对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强烈的拮抗作用,在植物病害防治方面具有较好的潜在应用前景,对其抑菌活性的测定、作用机制探究及发酵条件的优化等方面可为其未来的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

窦慧敏[7](2020)在《整合多组学分析的主要农作物干旱胁迫转录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各种“组学”技术的相继产生,标志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为全面了解生物学系统和机制提供了前提条件。但由于干旱胁迫调控机制复杂,就目前单纯研究某一单一组学数据已经很难满足其系统生物学越来越高的研究期望,故需要整合多组学分析来弥补某一单一组学中缺失或不可靠的信息。从多分子水平层次出发,系统研究基因、m RNA、蛋白质和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作物响应逆境胁迫的分子机理,为生物信息学辅助抗逆农作物品种分子育种提供新思路。主要是从基因组与转录组、转录组与蛋白组等不同组学生物关联分析出发研究。使用RNA-Seq转录组分析技术,确定主要农作物受干旱胁迫的富集基因。使用同源分析,从种属层次对受干旱胁迫的富集基因进行整合,从系统生物学角度阐述逆境调控机理。使用基于序列分析算法,预测抗旱富集的直系同源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和植物生理学上特征。最后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对同源基因的生理生化数据进行抗逆性预测建模。研究的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RNA-Seq数据分析技术,发现水稻、玉米、小麦这些抗逆调控的富集基因。采用有参转录组分析策略,挖掘抗旱主要农作物的RNA-seq数据,通过差异表达分析、GO和PATHWAY富集分析,确定每个物种受干旱调控基因的富集情况。2)通过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和进化分析整合作物的富集同源基因,从种属层次阐述抗旱机理。使用序列比对分析筛选相似度较高的序列,同时结合系统进化树的邻接法算法,最终确定直系同源基因有232条,其中有58条基因注释到KEGG数据库,注释信息表明大部分基因参与了次代谢物的生物合成、氨基酸代谢、基因切除和修复功能、抗性调控功能,整合后的基因有较高可信度。3)使用多种基于序列分析算法,对抗旱富集的直系同源基因的理化性质和蛋白质结构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研究表明大部分同源基因可转录翻译成亲水可溶性蛋白、非跨膜蛋白;绝大多数基因都定位细胞核、线粒体以及细胞质等;预测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均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且大部分同源基因蛋白的无规则卷曲结构比例偏多。这些预测有助于阐述抗旱富集的直系同源基因表型功能,为分子育种提供数据上支持。4)使用机器学习的算法对作物的同源基因的生理生化数据进行抗逆性预测建模。通过多种模型算法比较,决策树算法的效果最好,准确度达到了95.65%。选择决策树算法可以对基于序列分析的农作物抗旱的生物学数据建模,预测基因参与抗旱调控的富集表型。通过多组学的整合分析,从系统生物学角度对主要农作物响应干旱胁迫机制及代谢调控网络基因的相关作用关系进行了阐述,明晰响应逆境的基因转录为m RNA,再翻译成为蛋白质后形成代谢物的多层次之间分子生物学上协作关系,阐释关键功能基因的表达模式及通路,为作物抗逆分子育种研究提供生物信息学上的支持,为抗逆生物化学和植物生理学研究提供数据上的支撑,采用该模型,辅助抗逆基因鉴定,从一定程度提升抗逆品种的筛选时效,对研究抗旱机制有着积极的作用。

龙小艺[8](2020)在《新型非酶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对农作物产品中农药残留与活性物质分析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与国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对农作物产品的品质要求已经从温饱需求上升到健康层次。但农药的过度滥用成为影响及威胁农作物产品质量与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先进的农作物产品农药残留的检测技术可以有效保障农作物产品质量与安全。常用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法因其设备昂贵、分析周期长、技术含量高且需要特定的测试条件而受到诸多限制。因此,构建简便、高效、准确和可靠的农药残留实时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实用和推广价值。电分析传感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快速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分析快捷、检测限低,且装置易于小型化等特点。化学传感分析已发展为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电化学传感器主要分为基于纳米功能材料构建的非酶型电化学传感器和基于抗体或核酸适配体生物技术构建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相比而言,非酶型化学传感器由于其环境稳定性显示出更强的实际应用可行性。本研究基于纳米/功能材料特异选择性和高催化性能构建了良好检测性能的非酶型化学传感器,并将该传感检测平台应用于农作物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领域,实现对农作物产品中的典型除草剂异丙隆(ISO)、典型杀菌剂多菌灵(CBZ)以及有毒的农药中间体2,6-二氯酚(2,6-DCP)等残留物的快速准确检测。同时,将该类传感器对活性物质咖啡酸(CA)具有很高的传感检测性能,显示出其在农作物产品活性物质传感检测方面的实用性。本项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基于全氟磺酸树脂(Nafion)在强酸性条件下易形成固体超强酸并对农药残留异丙隆(ISO)分子具有特异性催化能力和高抗污染性能,本研究选择滴涂法以制备Nafion修饰电极。本项结果表明以此电极作为工作电极构建的传感器可成功应用于农药ISO的高灵敏、高选择和高重复性检测。在最优条件下,该传感器对ISO显示较宽的线性检测范围(0.09μM-20.00μM)和较低检测限(0.03μM)。在对如西红柿、莴苣等农作物产品中的ISO进行检测,其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2.60%-107.4%,体现了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2.通过超声辅助自组装法将二硫化钼量子点(MoS2QDs)负载于羧基功能化碳纳米管(MWCNTs)上,构建了Mo S2QDs@MWCNTs新型纳米复合材料。通过滴涂法将该纳米复合材料修饰于玻碳电极并构建了用于检测多菌灵(CBZ)非酶型电化学传感器,并成功运用于农作物产品枸杞、桔梗和梨中CBZ的检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Mo S2QDs@MWCNTs复合材料对CBZ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在最优检测条件下,采用方波伏安法该非酶型传感器对CBZ具有低检测限(0.026μM)和较宽的线性检测范围(0.04μM-1.00μM)。此外,该传感器具有优异的抗干扰、稳定性和检测重现性能。该传感检测方法在对三种农作物产品中CBZ检测过程均获得可媲美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加标回收率95.03%-102.52%,显示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潜力。3.通过超声分散方法制备了具有协同效应的GO/β-CD/CNTs复合电极材料,构建了用于准确检测潜在致癌物质2,6-DCP的GO/β-CD/CNTs/GCE电化学传感器,并实际应用于农作物产品黄瓜、西红柿以及柑桔中的2,6-DCP的检测。结果表明此传感器对2,6-DCP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检测性能,此检测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在最优测定参数条件下,其氧化峰值电流与检测范围在0.05μM-30μM的2,6-DCP浓度值呈线性关系,此检测条件下的2,6-DCP检测限为10 n M。此外,GO/β-CD/CNTs传感器的检测重现性和高稳定性得到充分证实。4.通过稀土掺杂方式成功制备了Ce-TiO2复合材料,将其与高比表面积的CNTs材料共建Ce-Ti O2/CNTs/GCE电化学传感器,检测发现Ce-Ti O2/CNTs复合材料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良好导电性和电催化活性,并将其应用于活性物质咖啡酸(CA)的快速、特异性、高灵敏度精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在10μM-1 n M范围内其浓度与氧化峰电流峰值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计算值低至约为0.3 n M,其性能明显优于同类型复合电极。此外,证实了Ce-Ti O2/CNTs/GCE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检测重现性及高稳定性。最后,考察了数十种不同浓度的无机类/有机类干扰物质对CA检测结果的影响程度,据此评估了Ce-TiO2/CNTs/GCE非酶传感器的CA特异选择性。

徐雪东[9](2020)在《四种饵料及配比对蚯蚓生长繁殖及堆肥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农业废弃物数量庞大,其中畜禽粪便与作物秸秆占较大比例,年产量分别高达134.0亿吨和7亿吨,此外还包括加工废弃物,如果渣、药渣等。这些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率及利用安全性较低,且部分地区技术单一,遗留问题较难解决。接种蚯蚓堆肥作为一种高效绿色的废弃物处理技术,通过蚯蚓自身特殊的肠道功能与微生物共同作用,不仅能够使大量废弃物通过无害化处理得到充分利用,而且生产出质量较优的蚯蚓粪。目前接种蚯蚓堆肥研究大多集中在牛粪和/或其他单一原料,而根据本地资源的多原料配比试验研究不够深入系统。因此,本研究在调查各地原料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原料特点选择牛粪、小麦秸秆、苹果果渣、药渣四种饵料,以牛粪作为主料分别与其它三种饵料进行混合,即牛粪秸秆、牛粪果渣和牛粪药渣组合,每种混合饵料组合设置三种混合比例(干物质重量比分别为1:1、1:2、1:3),研究四种饵料及配比对蚯蚓生长繁殖及堆肥质量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 不同饵料及配比组合对蚯蚓的生长繁殖产生显着影响。牛粪果渣组合相比于牛粪秸秆与牛粪药渣组合更适合蚯蚓的生长繁殖,最大蚯蚓平均体重分别较牛粪秸秆与牛粪药渣组合提高65.79%和75%;同种饵料不同比例组合下,牛粪秸秆与牛粪药渣组合均在物料比1:1时蚯蚓生长繁殖情况最优,蚯蚓平均体重最高分别达到0.38g和0.36g,较1:3组合分别提高31.03%和9.09%,牛粪果渣组合在物料比1:3时蚯蚓生长状况最优,蚯蚓平均体重最高为0.63g,较1:1组合提高12.5%,1:1时日产茧数最大。以上结果表明适当增加果渣比例更适合蚯蚓生长,而适当增加牛粪比例更适合蚯蚓繁殖。2. 不同饵料及配比组合可显着影响接种蚯蚓堆肥产物的理化特性。接种蚯蚓堆肥后饵料中的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显着提升,其中牛粪果渣组合提升幅度相对较大。同种饵料不同比例组合下,牛粪果渣组合在饵料比1:3时提升幅度最大,较起始含量分别提高104.39%、30.92%和85.72%;牛粪秸秆和牛粪药渣组合均在饵料比1:1时提升幅度较大,牛粪秸秆组合较起始含量分别提高10.90%、62.00%和36.09%;牛粪药渣组合较起始含量分别提高19.95%、4.03%和24.26%。3. 不同饵料及配比组合可对接种蚯蚓堆肥产物的生物学特性产生显着影响。牛粪秸秆、牛粪果渣及牛粪药渣三种不同饵料组合中,牛粪果渣组合堆肥产物中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最多,分别为牛粪秸秆组合的1.76倍、3.69倍和2.46倍,牛粪药渣组合的1.75倍、3.06倍和2.58倍。同种饵料不同比例下,牛粪果渣饵料比1:3时,堆肥产物中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最多,分别为15.60×108CFU·g-1、93.21×106 CFU·g-1、29.01×105 CFU·g-1,牛粪秸秆和牛粪药渣组合均在饵料比1:1时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最多,牛粪秸秆组合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分别为8.85×108CFU·g-1、33.4×106 CFU·g-1、11.79×105 CFU·g-1,牛粪药渣组合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分别为8.91×108 CFU·g-1、30.49×106 CFU·g-1、11.23×105 CFU·g-1。4. 不同饵料及配比组合堆肥产物的安全性有显着差异。牛粪秸秆1:1、牛粪果渣1:3和牛粪药渣1:1组合中,牛粪果渣组合堆肥产物中重金属含量较低,Cd、Pb、Cr含量较牛粪秸秆组合分别降低40.00%、25.61%和51.54%,较牛粪药渣组合分别降低75%、51.01%和73.57%。5. 不同饵料及配比组合对堆肥产物的氨基酸含量和植物激素ABA、IAA含量产生显着影响。牛粪秸秆1:1、牛粪果渣1:3和牛粪药渣1:1组合中,牛粪果渣组合堆肥产物中氨基酸含量较高,分别为牛粪秸秆与牛粪药渣组合的1.96倍和1.36倍;植物激素ABA含量较高,分别为牛粪秸秆、牛粪药渣组合的1.37倍和1.52倍,且较起始物料提升幅度最大,提高47.13%;牛粪药渣组合中IAA含量较高,分别为牛粪秸秆及牛粪果渣组合的1.30倍和3.69倍,牛粪果渣组合较起始含量提升幅度最大,提高171.74%。综合分析可知,接种蚯蚓能够改善堆肥产物的整体质量,牛粪果渣组合蚯蚓堆肥效果最优,最适合蚯蚓生长繁殖。适当增加果渣比例能够提升堆肥效率及蚯蚓粪质量,适当增加牛粪比例能够增强蚯蚓堆肥效果,改善蚯蚓粪品质。本研究找出一种较优的堆肥物料组合,此外,可以将重金属含量作为蚯蚓粪是否可以施用于农田的最基本标准,同时建议将植物生长激素(ABA和IAA)和氨基酸含量作为区别蚯蚓粪与其它有机肥的重要质量评价指标。以上结论为当地蚯蚓养殖原料及配比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牛粪、小麦秸秆、苹果果渣、药渣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王水娟[10](2019)在《铬胁迫下青梗菜的有机酸代谢响应及传代记忆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铬是重要的污染物之一,它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危害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研究表明,当代农作物在逆境诱导下获得的抗性可以传递给后代,调节子代对环境胁迫的响应,且有机酸代谢物的组成和含量能反映农作物的生长代谢状态,因此研究农作物有机酸代谢的传代记忆效应对于重金属胁迫下农作物的代谢响应机制的研究以及对重金属的抗逆新品种的改良和培育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研究从代谢角度入手,以青梗菜为实验材料,研究铬胁迫下有机酸的代谢响应及这种响应的传代记忆效应,主要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所得结果如下:1.青梗菜对铬胁迫的生理响应设置铬胁迫7 d和胁迫解除期两周,拟建一个短期铬胁迫和短期恢复的培养环境,测定青梗菜叶片总铬、净光合速率、光合色素含量和抗性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以期从生理指标角度解释有机酸的相应变化规律,建立生理响应与代谢响应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0.5mg/L铬处理对青梗菜生长有促进作用,植株长势良好,高浓度铬处理会抑制青梗菜生长,叶片萎黄,而当胁迫解除后,青梗菜可以缓慢恢复至正常生长水平;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铬胁迫和胁迫解除期间变化显着,对抵抗高浓度的铬胁迫有重要作用,和净光合速率一样可作为表征青梗菜铬胁迫和生长恢复程度的重要指标。2.青梗菜对铬胁迫的有机酸代谢响应试验测定了铬胁迫7 d和胁迫解除两周期间青梗菜叶片有机酸含量的变化并确定了有机酸代谢的关键途径,以期从当代植株受铬胁迫--铬胁迫解除的研究过渡到原代植株受铬胁迫--后代植株不受铬胁迫的研究,为后文及长期铬污染胁迫下青梗菜的传代记忆效应研究做基础。结果表明低浓度铬胁迫对有机酸代谢物无明显影响,高浓度铬胁迫会诱导琥珀酸和柠檬酸含量上升,草酸和苹果酸含量下降,柠檬酸和草酸变化更为显着;草酸、琥珀酸和柠檬酸适合作为表征铬胁迫程度的有机酸代谢物,草酸和琥珀酸能表征胁迫解除青梗菜的恢复程度;有机酸代谢的关键途径是TCA循环,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是其中的代谢关键酶。3.铬胁迫下青梗菜有机酸代谢响应的传代记忆效应本试验研究了子代(记作F1代)青梗菜植株在无铬环境和铬胁迫两种情况下,与原代(记作F0代)青梗菜在表型和有机酸含量上的差异,并通过测定TCA循环中代谢关键酶的活性验证解释有机酸的变化规律,以揭示其与TCA循环代谢过程的关系,有利于研究有机酸传代记忆效应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经过高浓度铬胁迫后的青梗菜植株,能在其未经铬处理的F1代中对铬产生较高的抗逆性,且F1代青梗菜对低浓度铬表现低抗性,对高浓度铬表现高抗性;F0代有机酸对铬有胁迫响应并能产生传代记忆;F0和F1代都经过铬胁迫处理的青梗菜植株,随铬胁迫浓度的增大,其叶片草酸和苹果酸含量下降、柠檬酸积累的变化特点具有稳定性;高浓度铬胁迫下,青梗菜主要通过提高CS和IDH活性来加速TCA循环的代谢过程,调节该途径相关物质的代谢活动以促进柠檬酸的积累,抵抗铬毒害。本研究的结论有:草酸、琥珀酸和柠檬酸能表征青梗菜受铬胁迫的程度,草酸和琥珀酸能表征胁迫解除时青梗菜的恢复程度,其含量变化与POD和SOD活性具有相关性;高浓度铬胁迫会诱导青梗菜叶片柠檬酸显着上升,草酸显着下降,且这种变化至少可在两代间保持稳定性;CS和IDH活性的上升加速TCA循环,促进叶片柠檬酸的积累,TCA循环对青梗菜抵抗铬胁迫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为农田铬污染胁迫提供了定量参数标准,也为青梗菜优良基因的挖掘和抗逆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农产品进化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作用。

二、氨基酸对农作物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氨基酸对农作物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农用气肥联产一体化装置与剩余沼液肥料化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农业固体有机废物概述
    1.2 厌氧消化工艺概述
        1.2.1 厌氧消化工艺基本原理
        1.2.2 厌氧消化接种物研究进展
        1.2.3 厌氧消化工艺影响因素
    1.3 沼液应用研究进展
        1.3.1 沼液的成分分析
        1.3.2 沼液处置与综合利用现状
        1.3.3 沼液资源化利用存在问题
    1.4 生物质气/肥联产模式研究
        1.4.1 国家及地方政策趋势
        1.4.2 气/肥联产模式主要类型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气肥联产一体化装置开发与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验地点
        2.2.2 试验材料
        2.2.3 检测方法
        2.2.4 实验设计
        2.2.5 气/肥联产一体化装置工艺流程
        2.2.6 气/肥联产一体化装置安装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气肥联产一体化装置开发
        2.3.2 气肥联产一体化装置启动与运行
        2.3.3 沼液中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沼液主要成分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内容
        3.2.1 沼液中植物营养物质含量测定
        3.2.2 沼液中植物生长抗逆成分测定
        3.2.3 沼液中重金属的测定
    3.3 材料与方法
        3.3.1 沼液常规含量测定
        3.3.2 沼液中营养元素测定
        3.3.3 沼液中金属离子测定
        3.3.4 氨基酸总量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沼液常规指标含量
        3.4.2 沼液中营养元素含量
        3.4.3 沼液中金属离子含量
        3.4.4 氨基酸总量
    3.5 本章小结
4 沼肥施用对大樱桃的田间试验
    4.1 引言
    4.2 实验内容
    4.3 材料与方法
        4.3.1 实验地点
        4.3.2 .实验材料
    4.4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4.4.1 采样方法及注意事项
        4.4.2 土样分析项目及方法
        4.4.3 植株分析项目及方法
    4.5 结果与分析
        4.5.1 土壤p H值与有机质含量变化
        4.5.2 土壤全N、全P含量变化
        4.5.3 土壤速效成分含量变化
        4.5.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4.5.5 大樱桃叶片叶绿素
        4.5.6 大樱桃果实品质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废弃钻井泥浆资源化利用及生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本领域的研究现状
        1.2.1 废弃钻井泥浆的来源及成分
        1.2.2 废弃钻井泥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2.3 钻井废弃泥浆的处理现状
        1.2.4 再利用方式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井场植被恢复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调查区域及样品采集
        2.1.2 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2.1.3 营养元素及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2.2.2 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植物群落生产功能的影响
        2.2.3 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植物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2.2.4 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植物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2.2.5 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植物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2.3 讨论
    2.4 结论
第3章 钻井废弃泥浆原位处理对农作物品质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样品采集和处理
        3.1.3 农作物测定项目及方法
        3.1.4 土壤样品测定项目及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3.2.2 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3.2.3 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作物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3.2.4 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5 废弃钻井泥浆原位处理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
    3.3 讨论
    3.4 结论
第4章 土壤类型对废弃钻井泥浆土地利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收集
        4.1.2 生物毒性试验
        4.1.3 根尖分生区核型观察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废弃钻井泥浆理化性质分析
        4.2.2 土壤类型对废弃钻井泥浆植物毒性的影响
        4.2.3 土壤类型对废弃钻井泥浆遗传毒性的影响
    4.3 讨论
    4.4 结论
第5章 不同农作物对废弃钻井泥浆的耐受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种子萌发实验
        5.1.2 根尖分生区核型观察
        5.1.3 幼苗生长测定
        5.1.4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废弃钻井泥浆对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5.2.2 废弃钻井泥浆对农作物幼苗生长的影响
        5.2.3 废弃钻井泥浆对作物组织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5.2.4 废弃钻井泥浆对农作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5.2.5 废弃钻井泥浆对农作物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5.3 讨论
    5.4 结论
第6章 生物转化处置废弃钻井泥浆的可行性研究
    6.1 材料和方法
        6.1.1 实验设计
        6.1.2 理化性质测定
        6.1.3 酶活性测定
        6.1.4 蚯蚓的生长指标测定
        6.1.5 堆肥产物毒性检测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废弃钻井泥浆对蚯蚓生长与繁殖的影响
        6.2.2 蚯蚓堆肥产物理化性质分析
        6.2.3 蚯蚓堆肥产物的成熟度分析
        6.2.4 堆肥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
        6.2.5 堆肥产物毒性分析
    6.3 结论
第7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之处
    7.3 未来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件

(3)构筑石墨烯基手性复合材料在电化学识别色氨酸异构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手性和手性识别概述
        1.2.1 概念
        1.2.2 手性识别的研究意义
    1.3 手性识别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1.3.1 手性识别方法
        1.3.2 手性识别机理
        1.3.3 电化学识别中常见的手性选择剂
    1.4 石墨烯基复合材料在电化学手性传感中的应用
        1.4.1 石墨烯概述
        1.4.2 石墨烯基复合材料在电化学手性识别中的研究进展
    1.5 选题依据及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 实验药品
    2.2 仪器及设备
    2.3 材料表征
第3章 石墨烯-金纳米粒子功能化的谷氨酸手性传感界面识别色氨酸异构体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氧化石墨(GO)的制备
        3.2.2 金纳米粒子(Au NPs)的制备
        3.2.3 石墨烯-金纳米粒子/L-谷氨酸(RGO-Au/L-Glu)复合材料的制备
        3.2.4 RGO-Au/L-Glu手性传感界面的构建
        3.2.5 电化学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材料的形貌表征
        3.3.2 不同材料的结构表征
        3.3.3 不同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3.3.4 电化学识别色氨酸异构体
        3.3.5 识别模型
        3.3.6 实验条件的优化和稳定性测试
        3.3.7 手性传感界面的选择性和干扰性测试
        3.3.8 手性传感界面对不同浓度Trp异构体的电流响应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石墨烯/聚吡咯复合材料负载β-环糊精双核铜用于手性识别色氨酸异构体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GO和RGO/Ppy复合材料的制备
        4.2.2 Cu-β-CD的制备
        4.2.3 RGO/Ppy/Cu-β-CD手性传感界面的构建
        4.2.4 电化学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材料的形貌表征
        4.3.2 不同材料的结构表征
        4.3.3 不同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4.3.4 电化学识别色氨酸异构体
        4.3.5 识别模型
        4.3.6 实验条件的优化和稳定性测试
        4.3.7 手性传感界面的选择性和干扰性测试
        4.3.8 手性传感界面对不同浓度Trp异构体的电流响应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基于石墨烯/类石墨相氮化碳构筑β-环糊精双核铜自组装L-赖氨酸识别色氨酸异构体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GO和 RGO/C_3N_4复合材料的制备
        5.2.2 CD-L-Lys的制备
        5.2.3 RGO/C_3N_4/CD-L-Lys手性传感界面的构建
        5.2.4 电化学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材料的形貌表征
        5.3.2 不同材料的结构表征
        5.3.3 不同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5.3.4 电化学识别色氨酸异构体
        5.3.5 识别模型
        5.3.6 实验条件的优化和稳定性测试
        5.3.7 手性传感界面的选择性测试
        5.3.8 手性传感界面对不同浓度Trp异构体的电流响应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白酒发酵副产物黄水在农作物种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中国白酒
    1.2 黄水
        1.2.1 黄水的概述
        1.2.2 黄水的特点
        1.2.3 黄水的成分
        1.2.4 黄水的资源化利用现状
        1.2.5 黄水的产量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3 实验设计
    2.4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3 黄水在蔬菜种植中的应用效果
    3.1 黄水对蔬菜生长指标的影响
    3.2 黄水对蔬菜产量的影响
    3.3 黄水对蔬菜品质的影响
    3.4 黄水在蔬菜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黄水在粮食作物种植中的应用效果
    4.1 黄水在大豆种植中的应用效果
        4.1.1 黄水对大豆生长指标的影响
        4.1.2 黄水对大豆产量和构成因素的影响
        4.1.3 黄水对大豆品质的影响
    4.2 黄水在高粱种植中的应用效果
        4.2.1 黄水对高粱生长指标的影响
        4.2.2 黄水对高粱产量和构成因素的影响
        4.2.3 黄水对高粱品质的影响
    4.3 黄水在玉米种植中的应用效果
        4.3.1 黄水对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4.3.2 黄水对玉米产量和构成因素的影响
        4.3.3 黄水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4.4 黄水在粮食作物种植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黄水复配后在蔬菜和粮食作物中的应用效果
    5.1 黄水复配在蔬菜种植中的应用效果
    5.2 黄水复配在粮食作物种植中的应用效果
    5.3 本章小结
6 黄水施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6.1 黄水施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6.2 本章小结
7 黄水在农作物种植的可行性分析
    (1)社会效益分析
    (2)环境效益分析
    (3)经济效益分析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科研成果

(5)维生素类添加剂对农作物秸秆光合生物制氢工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生物制氢技术
        1.2.1 光合生物制氢
        1.2.2 暗发酵制氢
        1.2.3 暗-光联合生物制氢
    1.3 光合生物制氢技术研究现状
        1.3.1 光合细菌的研究现状
        1.3.2 光合产氢机理
        1.3.3 光合细菌产氢影响因素
    1.4 课题的依据和研究意义
        1.4.1 课题的依据
        1.4.2 课题的研究意义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菌种
        2.1.3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光合细菌生长情况的测定方法
        2.3.2 光合细菌的培养方法
        2.3.3 pH值的测定方法
        2.3.4 还原糖浓度的测定方法
        2.3.4.1 制作葡萄糖标准曲线
        2.3.4.2 还原糖浓度测定方法
        2.3.5 氢气产量和含量的测定方法
        2.3.6 液相末端产物的测定方法
    2.4 实验设计
    2.5 数据分析方法
        2.5.1 图表分析
        2.5.2 动力学分析
3 维生素B1对农作物秸秆光合生物制氢的影响
    3.1 维生素B1添加量对光合菌群HAU-M1生长的影响
    3.2 维生素B1添加量对光合菌群HAU-M1产氢体系的影响
        3.2.1 维生素B1添加量对累积产氢量的影响
        3.2.2 维生素B1添加量对pH值的影响
        3.2.3 维生素B1添加量对还原糖浓度的影响
    3.3 维生素B1对产氢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3.4 维生素B1添加量对液相末端产物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维生素B3对农作物秸秆光合生物制氢的影响
    4.1 维生素B3添加量对光合菌群HAU-M1生长的影响
    4.2 维生素B3添加量对光合菌群HAU-M1产氢体系的影响
        4.2.1 维生素B3添加量对累积产氢量的影响
        4.2.2 维生素B3添加量对pH值的影响
        4.2.3 维生素B3添加量对还原糖浓度的影响
    4.3 维生素B3对产氢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4.4 维生素B3添加量对液相末端产物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维生素B6对农作物秸秆光合生物制氢的影响
    5.1 维生素B6添加量对光合菌群HAU-M1生长的影响
    5.2 维生素B6添加量对光合菌群HAU-M1产氢体系的影响
        5.2.1 维生素B6添加量对累积产氢量的影响
        5.2.2 维生素B6添加量对pH值的影响
        5.2.3 维生素B6添加量对还原糖浓度的影响
    5.3 维生素B6对产氢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5.4 维生素B6添加量对液相末端产物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ABSTRACT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6)两种深海细菌脂肽的结构解析及生物活性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生物农药
        1.1.1 微生物农药概述
        1.1.2 微生物农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
    1.2 芽胞杆菌抗菌类脂肽物质的研究概况
        1.2.1 芽胞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发展近况
        1.2.2 脂肽类抗生素种类
    1.3 芽胞杆菌抗菌脂肽分离纯化和鉴定研究
        1.3.1 芽胞杆菌抗菌脂肽的检测鉴定
        1.3.2 芽胞杆菌产生的抗菌脂肽的纯化鉴定
    1.4 脂肽类活性物质抑菌作用研究
        1.4.1 脂肽类活性物质对防治真菌性植物病害的研究近况
        1.4.2 抗菌脂肽的抑菌机制探究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海洋细菌菌株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菌株
        2.1.2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海洋细菌菌株的分离纯化及保存
        2.2.2 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海洋细菌菌株的筛选
        2.2.3 海洋细菌菌株的鉴定
    2.3 实验结果
        2.3.1 海洋细菌菌株的分离
        2.3.2 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海洋细菌菌株的筛选
        2.3.3 海洋细菌菌株的鉴定
    2.4 实验小结
第三章 抑制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1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海洋活性菌株的发酵和粗提物的制取
        3.2.2 硅胶柱层析
        3.2.3 HPLC分离纯化
        3.2.4 活性物质的氨基酸分析
        3.2.5 活性物质的质谱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活性菌株的发酵和粗提物制取
        3.3.2 硅胶柱层析
        3.3.3 HPLC分离纯化
        3.3.4 活性物质的氨基酸分析
        3.3.5 活性物质的高分辨质谱分析
        3.3.6 活性物质的二级质谱分析
    3.4 实验小结
第四章 生物活性的测定及作用机制初探
    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1.1 主要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活性物质的抑菌浓度测定
        4.2.2 SEM观察活性物质处理的稻瘟病菌菌丝细胞结构变化
        4.2.3 TEM观察活性物质处理的稻瘟病菌菌丝细胞结构变化
        4.2.4 电镜观察CS30-2处理Huh7.5细胞的超微结构及细胞形态变化
        4.2.5 统计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活性物质的抑菌浓度检测
        4.3.2 稻瘟病菌经iturin W处理后的亚显微结构观察
        4.3.3 肿瘤细胞经surfactin处理后的亚显微结构观察
    4.4 实验小结
第五章 菌株Bacillus sp.wsm-1 发酵条件的优化
    5.1 实验仪器与试剂
        5.1.1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基础培养基的选择
        5.2.2 碳源对活性物质产量的影响实验测定
        5.2.3 氮源对活性物质产量的影响实验测定
        5.2.4 氨基酸对活性物质产量的影响实验测定
        5.2.5 统计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基础培养基的选择
        5.3.2 碳源对活性物质产量的影响
        5.3.3 氮源对活性物质产量的影响
        5.3.4 氨基酸对活性物质产量的影响
    5.4 实验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7)整合多组学分析的主要农作物干旱胁迫转录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理论和技术概念
        1.2.1 逆境胁迫概述
        1.2.2 组学概述
        1.2.3 多组学整合概述
        1.2.4 机器学习在组学中的应用概述
    1.3 研究现状
        1.3.1 组学研究现状
        1.3.2 组学关联分析研究现状
        1.3.3 多组学在逆境胁迫中的应用现状
        1.3.4 机器学习在组学上应用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和主要内容
        1.4.1 主要工作
        1.4.2 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干旱胁迫的基因组到转录组的数据整合
    2.1 引言
    2.2 实验算法介绍
        2.2.1 双序列比对算法
        2.2.2 多序列比对算法
        2.2.3 基因组功能注释
        2.2.4 转录组核心分析策略
    2.3 主要农作物抗旱调控的RNA-Seq分析
        2.3.1 数据的来源
        2.3.2 数据预处理
        2.3.3 比对和拼接
        2.3.4 计算表达丰度
        2.3.5 差异表达分析
        2.3.6 GO富集分析
        2.3.7 KEGG富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干旱胁迫的转录调控的蛋白组学的整合关联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直系同源基因的定义
        3.2.2 直系同源基因研究的意义
        3.2.3 基因的相似性概念
        3.2.4 基因同源性和相似性区别以及联系
        3.2.5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基因蛋白质同源性比较
        3.3.2 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
        3.3.3 直系同源基因KEGG功能富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序列的抗旱调控蛋白的生理生化性质预测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实验算法介绍
    4.4 实验结果预测
        4.4.1 基因蛋白质理化性质
        4.4.2 基因蛋白质的二、三级结构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主要农作物抗逆性分类比较研究
    5.1 引言
    5.2 算法模型概述
        5.2.1 机器学习算法分类
        5.2.2 决策树
        5.2.3 朴素贝叶斯算法
        5.2.4 BP神经网络
        5.2.5 支持向量机
    5.3 实验数据处理
        5.3.1 数据来源
        5.3.2 实验环境
        5.3.3 评价指标
        5.3.4 交叉验证
        5.3.5 刀切法验证
    5.4 实验结果
        5.4.1 决策树结果
        5.4.2 朴素贝叶斯结果
        5.4.3 BP神经网络结果
        5.4.4 支持向量机(SVM)结果
    5.5 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新型非酶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对农作物产品中农药残留与活性物质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语简表
第1章 前言
    1.1 农药残留概述
        1.1.1 农药残留的形成及其危害
        1.1.2 农药的主要类型及其应用
        1.1.3 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简述
        1.1.4 安全评价标准及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1.2 农产品中的活性物质简述
    1.3 传感器在农产品质量检测领域的研究进展
        1.3.1 酶基传感器的检测应用及其特点
        1.3.2 非酶型传感器的检测应用及其特点
    1.4 纳米材料常用的表征方法
        1.4.1 X射线光电子能谱
        1.4.2 扫描电镜(SEM)
        1.4.3 比表面积测试法
        1.4.4 拉曼光谱分析法
        1.4.5 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
    1.5 本项研究的选题与主要内容
        1.5.1 选题背景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Nafion膜的非酶传感器用于异丙隆的检测
    2.1 引言
        2.1.1 ISO检测意义及其检测方法
        2.1.2 修饰电极的构建设想
        2.1.3 Nafion性质简介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Nafion修饰电极的制备与表征
        2.3.1 Nafion修饰电极的制备
        2.3.2 Nafion修饰电极表征及其电导特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Nafion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2.4.2 溶液pH参数优化
        2.4.3 动力学分析
        2.4.4 催化机理分析
        2.4.5 ISO定量检测
        2.4.6 重复性、再现性和稳定性
        2.4.7 抗干扰性能
        2.4.8 实际样品检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MoS_2 QDs@MWCNTs的传感器用于多菌灵的检测
    3.1 引言
        3.1.1 多菌灵的致病风险
        3.1.2 检测方法设计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复合修饰电极的制备
        3.2.4 实际样品的制备
        3.2.5 电化学测量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电化学阻抗测定
        3.3.2 电化学表征
        3.3.3 CBZ在MoS_2 QDs@MWCNTs/GCE上的电化学行为
        3.3.4 不同材料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特征
        3.3.5 不同修饰材料的HR-TEM和Raman光谱分析
        3.3.6 溶液pH参数优化
        3.3.7 方波伏安法检测CBZ
        3.3.8 选择性
        3.3.9 实际样品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GO/β-CD/CNTs的非酶传感器用于2,6-二氯酚的检测
    4.1 引言
        4.1.1 2,6-二氯酚危害及检测意义
        4.1.2 复合电极材料的选择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GO/β-CD/CNTs复合修饰电极的制备
        4.2.4 电化学检测方法
    4.3 结果和讨论
        4.3.1 2,6-DCP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4.3.2 检测参数优化及动力学分析
        4.3.3 SWV法检2,6-DCP
        4.3.4 重现性与稳定性
        4.3.5 实际样品检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Ce-TiO_2/CNTs的非酶传感器用于咖啡酸的检测
    5.1 引言
        5.1.1 咖啡酸及其生物活性
        5.1.2 Ce-TiO_2/CNTs复合材料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Ce-TiO_2/CNTs复合电极制备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电化学表征
        5.4.2 CA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机理分析
        5.4.3 溶液pH及富集时间参数优化
        5.4.4 动力学分析
        5.4.5 CA电化学检测
        5.4.6 重现性、稳定性和选择性
        5.4.7 实际样品检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工作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课题与成果
致谢

(9)四种饵料及配比对蚯蚓生长繁殖及堆肥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业废弃物现状及处理所面临的问题
        1.1.1 药渣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1.1.2 苹果果渣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1.1.3 畜禽粪便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1.1.4 秸秆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1.2 蚯蚓养殖及利用现状
    1.3 接种蚯蚓堆肥处理农业废弃物现状及其优势
    1.4 蚯蚓粪特性及用处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饵料及配比对蚯蚓生长繁殖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来源
        2.1.1 试验蚯蚓来源
        2.1.2 试验农业废弃物来源
        2.1.3 试验所用器具及来源
    2.2 试验设计
        2.2.1 物料预处理
        2.2.2 物料配比设置
        2.2.3 蚯蚓养殖
        2.2.4 样品采集
    2.3 指标检测
        2.3.1 堆肥过程中蚯蚓生长繁殖指标检测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 不同原料与配比对蚯蚓生长繁殖的影响
        2.5.1 不同原料与配比对蚯蚓平均重量的影响
        2.5.2 不同原料与配比对蚯蚓日产茧数量的影响
    2.6 小结
第三章 饵料及配比对堆肥产物理化及生物特性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来源
    3.2 试验设计
    3.3 指标检测
        3.3.1 饵料理化指标检测
        3.3.2 饵料微生物数量测定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5 接种蚯蚓对堆肥产物理化品质的影响
        3.5.1 不同物料中接种蚯蚓对堆肥产物全氮含量的影响
        3.5.2 不同原料与配比对接种蚯蚓堆肥产物全氮含量的影响
        3.5.3 不同物料中接种蚯蚓对堆肥产物全磷含量的影响
        3.5.4 不同原料与配比对接种蚯蚓堆肥产物全磷含量的影响
        3.5.5 不同物料中接种蚯蚓对堆肥产物全钾含量的影响
        3.5.6 不同原料与配比对接种蚯蚓堆肥产物全钾含量的影响
        3.5.7 不同物料中接种蚯蚓对堆肥产物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3.5.8 不同原料与配比对接种蚯蚓堆肥产物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3.5.9 不同物料中接种蚯蚓对堆肥产物C/N影响
        3.5.10 不同原料与配比对接种蚯蚓堆肥产物中C/N的影响
        3.5.11 不同物料中接种蚯蚓对堆肥产物pH值的影响
        3.5.12 不同原料与配比对接种蚯蚓堆肥产物pH值的影响
    3.6 不同原料与配比下接种蚯蚓对堆肥产物中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6.1 不同原料比例下接种蚯蚓对堆肥产物中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6.2 相同比例不同原料下接种蚯蚓对堆肥产物中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7 蚯蚓生长状况与物料理化及微生物性质相关性分析
    3.8 小结
第四章 接种蚯蚓对堆肥产物安全性、植物激素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来源
    4.2 试验设计
    4.3 指标检测
        4.3.1 物料植物激素含量测定
        4.3.2 物料氨基酸含量测定
        4.3.3 物料重金属含量测定
    4.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5 接种蚯蚓对堆肥产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4.6 接种蚯蚓对堆肥产物中植物激素含量的影响
    4.7 接种蚯蚓对堆肥产物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4.8 小结
第五章 讨论
    5.1 不同物料及配比对蚯蚓生长繁殖的影响
        5.1.1 不同物料及配比对蚯蚓平均体重的影响
        5.1.2 不同原料及配比对蚯蚓日产茧数量的影响
    5.2 接种蚯蚓对堆肥产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5.2.1 接种蚯蚓对堆肥产物pH的影响
        5.2.2 接种蚯蚓对堆肥产物中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5.2.3 接种蚯蚓对堆肥产物中有机质和C/N的影响
    5.3 接种蚯蚓对堆肥产物中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5.4 接种蚯蚓对堆肥产物中重金属Cd、Cr、Pb含量的影响
    5.5 接种蚯蚓对堆肥产物中植物激素IAA和 ABA含量的影响
    5.6 接种蚯蚓对堆肥产物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铬胁迫下青梗菜的有机酸代谢响应及传代记忆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农田土壤铬污染状况
        1.1.1 铬污染的来源与危害
        1.1.2 农田土壤铬污染现状
    1.2 农作物对铬胁迫的生理响应
        1.2.1 铬在农作物体内的吸收和积累
        1.2.2 铬对农作物表型的影响
        1.2.3 铬对农作物生理过程的影响
        1.2.4 铬对农作物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1.3 农作物对铬胁迫的有机酸代谢响应
        1.3.1 植物代谢组学的概述及其在重金属胁迫中的研究进展
        1.3.2 农作物有机酸代谢的研究进展
        1.3.3 农作物体内有机酸对铬胁迫的代谢响应
    1.4 植物对环境胁迫响应的传代记忆效应
        1.4.1 植物传代记忆的概述
        1.4.2 植物传代记忆的研究进展
        1.4.3 胁迫记忆对作物改良的意义
    1.5 本项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青梗菜对铬胁迫的生理响应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供试植物材料
        2.2.2 主要药剂及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青梗菜叶片总铬含量的测定
        2.3.2 青梗菜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测定
        2.3.3 青梗菜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2.3.4 青梗菜叶片抗性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铬胁迫和胁迫解除期间青梗菜叶片总铬含量的变化
        2.4.2 铬胁迫和胁迫解除期间青梗菜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变化
        2.4.3 铬胁迫和胁迫解除期间青梗菜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
        2.4.4 铬胁迫和胁迫解除期间青梗菜叶片抗性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3 青梗菜叶片对铬胁迫的有机酸代谢响应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供试植物材料
        3.2.2 主要实验药品及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叶片有机酸的广谱性鉴定[73]
        3.3.2 叶片有机酸的提取
        3.3.3 叶片有机酸含量的测定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铬胁迫下叶片有机酸差异代谢物的鉴定分析
        3.4.2 铬胁迫和胁迫解除期间叶片有机酸代谢物的变化
        3.4.3 铬胁迫和胁迫解除期间叶片有机酸差异代谢物参与的代谢通路
        3.4.4 铬胁迫和胁迫解除期间叶片TCA循环代谢关键酶的筛选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4 铬胁迫下青梗菜有机酸代谢响应的传代记忆效应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供试植物材料
        4.2.2 主要药剂及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青梗菜植株形态学观察
        4.3.2 F0代和F1代叶片总铬含量的测定
        4.3.3 F0代和F1代叶片有机酸含量的测定
        4.3.4 F0代和F1代叶片有机酸代谢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F0代和F1代青梗菜植株的表型差异
        4.4.2 F0代和F1代叶片总铬含量的变化
        4.4.3 F0代和F1代叶片有机酸含量的变化
        4.4.4 F0代和F1代叶片有机酸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变化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氨基酸对农作物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农用气肥联产一体化装置与剩余沼液肥料化开发与应用[D]. 杨永康.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废弃钻井泥浆资源化利用及生态效应研究[D]. 王哲.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21(02)
  • [3]构筑石墨烯基手性复合材料在电化学识别色氨酸异构体的研究[D]. 王嘉.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白酒发酵副产物黄水在农作物种植中的应用[D]. 袁华冠. 贵州民族大学, 2021(12)
  • [5]维生素类添加剂对农作物秸秆光合生物制氢工艺的影响研究[D]. 周楠.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4)
  • [6]两种深海细菌脂肽的结构解析及生物活性测定[D]. 周胜男. 青岛大学, 2020(01)
  • [7]整合多组学分析的主要农作物干旱胁迫转录调控研究[D]. 窦慧敏.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8]新型非酶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对农作物产品中农药残留与活性物质分析研究[D]. 龙小艺.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9]四种饵料及配比对蚯蚓生长繁殖及堆肥质量的影响[D]. 徐雪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10]铬胁迫下青梗菜的有机酸代谢响应及传代记忆效应[D]. 王水娟. 温州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氨基酸对作物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