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师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武怡芯[1](2021)在《专业认证下数学师范生的从业技能研究》文中提出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开展,改革了教师资格证的考核方式,对提升师范生从业技能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师范生从业技能是未来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的必备技能,也是高师院校对师范生着重培养的技能。因此,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对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既能够使高师院校优化师范生培养方案,又可以促进数学师范生本身的反思进步。本文主要利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差异分析法、多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在专业认证背景下研究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理论体系及主要影响因素。希望能进一步丰富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章,问题的提出。本文对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进行阐述。第二章,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本章首先进行文献综述,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政策、专业认证与师范生的培养、专业认证的国外研究等三方面对专业认证进行文献综述;从概念、分类、培养等方面对师范生和数学师范生的从业技能进行文献综述。其次,给出本文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师范类专业认证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第三章,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的理论研究。首先,根据第二章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提出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的内涵;根据技能的相关理论,提出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具有外显性、观念性、习得性与经验性、专业性、灵活性5条特点。其次,根据专业认证的要求,对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进行维度划分,提出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的训练模式与训练原则。第四章,在对问卷编制及调查过程进行介绍后,对数学师范生的数学教学基本技能、数学教学实施技能、一般教育技能三方面的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得出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中的数学教学基本技能、数学教学实施技能处在一般水平,一般教育技能水平较高。总体来说,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水平一般。最后从实习与否、实习时间、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三个方面对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是否有差异进行分析。得出实习与否对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具有显着影响,实习的数学师范生比未实习的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平均分显着要高,实习时间和实习指导教师对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的影响都呈正向显着影响。第五章,通过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将13个影响因子对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的影响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确定对其显着的影响因子;进而对每一维度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各个维度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影响权重。得出如下结论:1.数学教学基本技能的主要影响因子按影响权重从小到大依次为:课上受到的老师专业指导(KS4)、课上学到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与技能(KS3)、课下学习的教学视频和教学材料(KW3)。2.数学教学实施技能的主要影响因子按影响权重从大到小依次为:课上受到的老师专业指导(KS4)、课上学到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与技能(KS3)、课上学到的数学专业知识(KS2)、课下学习的教材和教学视频(KW3)、做过的辅导类兼职(KW2)。3.一般教育技能的主要影响因子按影响权重从大到小依次为:课上学到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与技能(KS3)、课上看过的教学视频(KS5)。综上得出,对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课上学到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与技能(KS3);其次是课上受到的老师专业指导(KS4);再次是课上看过的教学视频(KS5)、课下学习的教材和教学视频(KW3)、课上学到的数学专业知识(KS2)和做过的辅导类兼职(KW2)。第六章,通过前面对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概念体系、现状、影响因素的研究,从课程优化、教师教学、教育实习、资源配置及师范生本身出发,提出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培养的五条策略。
唐露萍[2](2012)在《方言区高师院校普通话课程实施的问题及对策》文中认为方言区高师院校《普通话》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师资配置随意、课时总量不足、"教"与"学"步入误区等问题,为提升方言区高师院校普通话教学的实效性,应着力促使教师队伍专业化、课程设置合理化、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使"教"得法、"学"自如,让学生自主掌握普通话的学习技巧,提升普通话综合素养,为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奠定坚实基础。
王嘉卫[3](2012)在《关于高师院校深入开展“推普”工作的思考——以漳州师范学院“教职赛”为研究对象》文中研究说明"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是校园推普工作的重要平台,且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应因校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扎实推进这项工作。
杨爱君[4](2012)在《高师教育实践课程研究》文中指出教学能力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彰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教学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研训的全过程。高师教育实践课程是“师范性”的重要载体,相对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教育理论课程,具有直接的实践指向性。通过选择合理的教育实践课程内容与组织形式,有助于促进师范生教学能力的生成,从而提升师范生入职后教学工作的起点,促进师范生形成自主的专业发展意识与能力。本研究基于教学能力生成的视角,在对教师职前教育的教育实践课程历史沿革、我国高师教育实践课程现状以及师范生在既有的教育实践课程培养下所生成的教学能力的现状为切入点,对教育实践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组织与实施以及评价进行探究。在对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中提出:教学能力指教师所具有的以个人的经验、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能够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实施以及反思与反馈活动充分挖掘并发挥蕴涵于教学要素中的教育性因素,从而有助于富有效率、效果与效益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促进学生与教师主动体验与实现生命意义的个人教学理论与行为的有机统一体。教育实践课程是高师院校设置实施的一切有助于师范生个人教学能力的生成与提高的各种活动总和。研究中对西方主要国家教师职前教育中的教育实践课程的历史沿革以及我国师范生教育实践课程的历史沿革进行了追溯,从而为教育实践课程内容选择、组织实施提供历史借鉴。研究中从既有的教育实践课程设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及师范生教学能力的现状进行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以及教学反思能力的角度对师范生教学能力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问卷调查研究显示,师范生个体在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能力以及反思与矫正能力三个方面存在差异,其中教学设计能力维度平均得分在三个维度中最其低,教学反思与矫正能力平均得分最高,教学实施能力平均得分居中。性别、户籍类型、就读高中类型、就读重点高中类型、专业名次、专业、实习类型、实习区域、实习时间等不同人口学变量的师范生教学能力存在差异。通过实地的观察与访谈发现,师范生迫切希冀高师教育实践课程在内容及组织形式方面进行改革。研究中分别从哲学基础、社会学基础以及心理学基础三个校对对教育实践课程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究,提出兴趣结构理论为哲学基础、行动交往理论为社会学基础以及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相结合为心理学基础对教育实践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基于对教师教学活动特性、教育实践课程的历史沿革、师范生教学能力的现状以及教育实践课程的理论基础的研究,提出以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为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书写技能训练和以普通话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口语表达技能训练。依据教学活动分为课前设计、课堂实施和课后反思,教学设计技能分为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三个大类。教学设计技能训练的内容具体包括学科课程标准研习、中小学教材研习、课程改革理念研习、板书设计技能训练、教学媒体设计训练五方面内容;教学实施技能训练的内容具体包括学习动机激发技能训练、导入技能训练、讲述与演示技能训练、提问技能训练、反馈技能训练、强化技能训练以及突发事件处理技能训练七方面的内容。基于教育实践课程的价值定位于师范生教学能力生成的认识,是一种活动性课程,本研究将教育实践课程的组织分为非正式课程与正式课程两类,其中非正式课程形式的教育实践课程具体分为基本教学技能竞赛和讲课小组两种组织形式;正式课程形式的教育实践课程具体分为观摩教学、模拟教学教育教学实习三种组织形式。研究中分别对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组织与实施进行了研究。教育实践课程作为一种活动性课程,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是同一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具体类型的教育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各自的特点,但各种类型的教育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共性的原则,这些共性的原则具体包括主体性、反思性原则以及示范性原则。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再思考,教育实践课程以师范生教学能力生成与丰富为鹄的,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以师范生在各种类型的实践课程中的态度与行为表现为依据,遵循主体性、活动性、发展性以及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原则,评价中具体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作业评价、学业考试评价以及问卷调查方法。
吴尝,苏锡育[5](2011)在《高师学生言语素质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认为言语素质应是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运用语言进行口语表达的综合能力,包括言语规范、技能技巧与口才展示三个层面。言语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艰巨的系列工程。为此,从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三点贯串一线的"教学为根基、训练为主线、测试为杠杆"的提高师范生言语素质和从教技能的良性运行机制,以切实提高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言语素质和基本职业技能。
文静[6](2011)在《民族地区高师院校普通话教学面临的问题及改革思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源普通话水平差异、毕业生就业取向的多元化、方言区普通话学习障碍是新时期民族地区高师院校普通话教学共同面临的问题。民族地区高师院校的普通话教学改革重在立足民族地区教学实际,充分认识学生生源基础和社会发展多元化需求,树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合理处理普通话教学与普通话测试技能培训的关系,创新分层滚动教学模式,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熊婕[7](2010)在《高师院校普通话口语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湖北省高师院校普通话口语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目前高师院校的普通话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体制、教学方法等不能满足培养合格师范专业人才目标的问题。普通话口语类课程的教学必须结合当前语言生活的现状,切实从教学体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王嘉卫[8](2009)在《加强高师院校语言文字规范的实践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文字规范化是高师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高师院校语言文字存在不规范现象,应提出思想认识、加强管理制度以及学科建设,努力提升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整体效率。
李珂[9](2008)在《高师院校大学生普通话培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普通话是高师院校大学生必备的一项教师技能,加强普通话培训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由于普通话水平测试存在着不足,高师院校重视程度不够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对高师院校大学生普通话培训存在着应试性、无针对性、随意性等问题。因此应该从培训方式、宣传力度、重视程度等方面加强对高师院校大学生的普通话培训。
许令[10](2008)在《高师中文专业普通话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文中提出普通话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技能课,它对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推广普通话等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当前方言区高师中文专业的普通话教学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以湘方言区为例,试图找出问题初步探究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第一部分从国家的推普政策、中文专业高师生自身的发展以及中小学语文教学三个方面分析高师中文专业开展普通话教学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从学生、教师、课程设计三个方面分析方言区高师中文专业普通话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三部分具体分析造成方言区高师中文专业普通话教学出现上述一系列问题的几个原因。主要表现为:地域的限制和方言的干扰;语文基础教育的不足;外部环境的影响:教师全面素质的欠缺;学生学习态度的欠妥等等。第四部分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思路。即加强普通话课程建设,提高普通话教师的素质;优化校园语言环境:改进普通话课堂教学等。以期引起有关管理部门、高校师生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从而尽快地从根本上改变现状。
二、高师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师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专业认证下数学师范生的从业技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
二、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和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一、研究综述 |
二、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专业认证下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的理论研究 |
一、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的概念 |
二、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的特征 |
三、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的维度划分 |
四、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的训练模式 |
五、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的训练原则 |
第四章 专业认证下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的现状调查分析 |
一、问卷编制及调查过程 |
二、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调查现状分析 |
三、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现状的差异分析 |
第五章 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影响因素的信、效度分析 |
二、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影响因子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
三、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六章 基于调查的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培养策略 |
一、课程方面的培养策略 |
二、教师方面的培养策略 |
三、实习方面的培养策略 |
四、资源方面的支持策略 |
五、学生方面的培养策略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数学师范生从业技能发展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方言区高师院校普通话课程实施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普通话》课程产生的必然性 |
(一) 提升普通话水平等级之需 |
(二) 满足师范技能之需 |
二、《普通话》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
(一) 师资配置随意 |
(二) 课时总量不足 |
(三) “教”与“学”的误区 |
1.“教”的误区 |
2.“学”的误区 |
三、《普通话》课程有效实施的策略 |
(一) 教师队伍专业化 |
(二) 课程设置合理化 |
(三) 改善“教”与“学”之策略 |
1.设置良好的语言环境 |
2.“教”要得法, “学”要自如 |
3.让学生自主管理课堂 |
4.及时检查与反馈 |
(3)关于高师院校深入开展“推普”工作的思考——以漳州师范学院“教职赛”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师院校“推普”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
1. 高师院校一般设有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下设办公室, 各院系设有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 班级设有语言文字督导员, 形成了“推普”工作网络, 校语委办具体负责语委日常事务。 |
2. 师范生个体“推普”意识、文化背景、地域环境等各种主客观因素对校园“推普”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
3. 培训时间不足、缺少锻炼的机会和平台是影响校园“推普”的一个重要因素。如高师院校开设的《教师口语》课程一般只安排18学时, 而为普通话水平测试进行的培训往往也是集中时间进行的, 属于短期行为。 |
4.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及各种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加, 以及教育、媒体及信息技术产品的大普及, 语言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 尤其是网络语言的流行, 对校园“推普”工作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 |
二、“教职赛”在校园推普工作中的功效 |
1.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加强高师院校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问题, 国家教育部 (原 |
2. 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 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课堂。 |
三、“教职赛”在校园“推普”工作中的具体运作模式 |
1. 明确训练目标, 组织有力, 加强宣传。 |
2. 突出特色, 积极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 |
3. 抓典型, 先进社团成为“推普”主力。为夯实基本功, 漳州师院通过学生社团活动, 拓展“第二课堂”教育, 将语言文字的课堂学习与应用延伸到课外, 甚至到校外。 |
4. 抓经典诵读, 彰显师范特色。 |
5. 与时俱进, 内容形式不断创新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 高师院校“推普”工作也要积极适用这一重大战略部署。 |
(4)高师教育实践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主观原因 |
1.1.2 客观原因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路径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1.4 基本概念厘定 |
1.4.1 教学能力 |
1.4.2 教育实践课程 |
1.4.3 教学技能 |
第2章 教育实践课程的历史沿革 |
2.1 西方发达国家教师职前教育实践课程的历史沿革 |
2.1.1 美国教师职前教育实践课程的历史沿革 |
2.1.2 英国教师职前教育实践课程的历史沿革 |
2.1.3 法国教师职前教育实践课程的历史沿革 |
2.1.4 德国教师职前教育实践课程的历史沿革 |
2.1.5 日本教师职前教育实践课程的历史沿革 |
2.2 中国师范生教育实践课程的历史沿革 |
2.3 教育实践课程历史沿革的启示 |
第3章 教育实践课程的现实审视 |
3.1 教育实践课程设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3.2 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实证研究 |
3.2.1 研究方法的概述 |
3.2.2 基于问卷调查的师范生教学能力研究 |
3.2.3 基于实地研究的师范生教学能力研究 |
3.3 课程设计模式与教育实践课程设计模式 |
3.3.1 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
3.3.2 教育实践课程设计的模式 |
第4章 教育实践课程的理论基础 |
4.1 教育实践课程的哲学基础 |
4.1.1 兴趣结构理论 |
4.1.2 教学受三种认识兴趣的共同指导与作用 |
4.2 教育实践课程的社会学基础 |
4.2.1 行动交往理论 |
4.2.2 教学是师生、生生主体间的交往行动 |
4.3 教育实践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
4.3.1 行为主义心理学 |
4.3.2 建构主义心理学 |
4.3.3 高水平的教学融个人外显行为与内隐个人理论为一体 |
第5章 教育实践课程的目标 |
5.1 课程目标与教育实践课程目标的内涵 |
5.2. 教育实践课程以师范生教学能力的生成为目标 |
5.3 教学能力的特征和影响教学能力生成的因素 |
5.3.1 教学能力特征 |
5.3.2 影响教学能力生成的因素 |
第6章 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 |
6.1 教育实践课程内容的构成 |
6.2 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 |
6.2.1 书写技能训练 |
6.2.2 师范生口语表达技能训练 |
6.3 基本教学技能训练 |
6.3.1 教学技能与教学技能的分类 |
6.3.2 设置教学基本技能训练的依据 |
6.3.3 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具体内容 |
第7章 教育实践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
7.1 非正式课程形式的教育实践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
7.1.1 教学基本技能竞赛 |
7.1.2 讲课小组 |
7.2 正式课程形式的教育实践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
7.2.1 观摩教学 |
7.2.2 模拟教学 |
7.2.3 教育教学实习 |
7.3 教育实践课程实施的原则 |
7.3.1 主体性原则 |
7.3.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
7.3.3 反思性原则 |
7.3.4 示范性原则 |
第8章 教育实践课程评价策略 |
8.1 课程评价与教育实践课程评价的内涵 |
8.2 教育实践课程评价原则 |
8.2.1 主体性原则 |
8.2.2 活动性原则 |
8.2.3 发展性原则 |
8.2.4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
8.3 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方法 |
8.3.1 师范生教学能力评价的方法 |
8.3.2 师范生主体对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高师学生言语素质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师学生言语素质基本要求 |
二、高师学生言语素质现状分析 |
三、高师学生言语素质培养机制探索 |
(一) 突出教学根本地位, 发挥理论指导作用 |
1.理论宣传, 明确三个意识 |
2.理论讲解, 掌握基本方法 |
(二) 强化训练积极功能, 注重点面静动结合 |
1.课堂训练的系列化 |
(1) 发音器官灵活性训练 |
(2) 听音辨音能力训练 |
(3) 普通话声韵调发音训练 |
(4) 普通话语流音变发音训练 |
(5) 朗读能力训练 |
(6) 口语表达能力训练 |
2.课外训练的系列化 |
(1) 通过新生普通话大赛推动普通话口语训练 |
(2) 通过未来教师大奖赛促进普通话口语表达训练 |
(3) 通过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加大普通话口语表达训练 |
3.训练教材的系列化 |
(三) 运用测试杠杆原理, 加强阶段性目标控制 |
1.预备阶段 |
2.热身阶段 |
3.攻坚阶段 |
四、结语 |
(6)民族地区高师院校普通话教学面临的问题及改革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期民族地区高师院校普通话教学面临的问题 |
1. 生源普通话水平差异 |
2. 毕业生就业取向的多元化 |
3. 方言区普通话学习障碍 |
二、民族地区高师院校普通话教学改革思路 |
1. 转变教学观念 |
2. 创新教学模式 |
3. 加强教学改革研究 |
三、结语 |
(7)高师院校普通话口语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师院校普通话口语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
1. 师资数量少, 教学水平总体薄弱 |
2. 课时数量少, 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
3.合班教学法, 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
4. 生源质量不一, 教学安排不易把握 |
二、改革普通话口语类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
1.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打造高质量的教学团队 |
2. 合理增加教学课时, 变合班教学为自然班教学 |
3.探索多样型、组合型的课堂内外教学模式 |
4. 加强语流教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普通话语感 |
5. 做好个别辅导和信息反馈工作 |
(8)加强高师院校语言文字规范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 提高认识, 健全机构, 完善制度, 加强语言文字的宣传工作 |
(二) 注重语言文字学科建设, 重视语言文字研究工作, 着力推广普通话 |
(三) 加强用字规范化管理, 不断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水平 |
(9)高师院校大学生普通话培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师院校大学生普通话培训的重要性 |
二、当前高师院校普通话培训存在的问题剖析 |
(一) 应试色彩明显 |
(二) 培训课程随意性强 |
(三) 口语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
(四) 培训忽视学生个别差异 |
三、高师院校普通话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 普通话水平测试自身原因 |
(二) 普通话培训的氛围不够 |
(三) 学校重视程度方面的原因 |
(四) 高师院校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
四、提高高师院校大学生普通话培训实效的对策探讨 |
(一) 高度重视师范生的普通话培训 |
(二) 加强宣传引导 |
(三) 注意培训方式的灵活性] |
(四) 高师院校要重视教师口语课 |
(10)高师中文专业普通话教学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与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高师中文专业开展普通话教学的必要性 |
1.1 从国家的推普政策来看 |
1.2 从学生自身的发展来看 |
1.3 从中小学语文教学来看 |
第二章 高师中文专业普通话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
2.1 学生学习的现状与问题 |
2.2 教师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
2.3 课程设计的现状与问题 |
第三章 高师中文专业普通话教学中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
3.1 地域的限制和方言的干扰 |
3.2 语文基础教育的不足 |
3.3 外部环境的影响 |
3.4 教师全面素质的欠缺 |
3.5 学生学习态度的欠妥 |
第四章 解决高师中文专业普通话教学问题的具体思路 |
4.1 以加强课程建设为基础 |
4.2 以提高教师素质为前提 |
4.3 以优化语言环境为保障 |
4.4 以改进课堂教学为关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高师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专业认证下数学师范生的从业技能研究[D]. 武怡芯.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2]方言区高师院校普通话课程实施的问题及对策[J]. 唐露萍.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9)
- [3]关于高师院校深入开展“推普”工作的思考——以漳州师范学院“教职赛”为研究对象[J]. 王嘉卫.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 [4]高师教育实践课程研究[D]. 杨爱君. 陕西师范大学, 2012(10)
- [5]高师学生言语素质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 吴尝,苏锡育.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 [6]民族地区高师院校普通话教学面临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 文静.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2011(05)
- [7]高师院校普通话口语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 熊婕.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0(07)
- [8]加强高师院校语言文字规范的实践与思考[J]. 王嘉卫.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 [9]高师院校大学生普通话培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J]. 李珂.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8(06)
- [10]高师中文专业普通话教学的问题与对策[D]. 许令. 湖南师范大学,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