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损伤后脑细胞外液中糖代谢变化的微透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旭[1](2020)在《局部脑氧饱和度联合相对α变异性对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预后的早期评估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颅脑损伤(TBI)目前仍是导致患者死亡与残疾的重要原因,由此导致的不良神经功能转归患者需要长期的医疗和护理照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传统TBI患者脑功能预后评估方法,如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等,虽然操作简单,但往往特异性较差。良好的脑功能预后评估方法有助于TBI严重程度的可靠量化与分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现实的决策依据,同时可以告知患者亲属对于目前病情可能出现的预后结果。因此,寻求更加有价值的脑功能预后早期评估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脑氧合是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监测的重要生理变量,是对颅内压/脑灌注压(ICP/CPP)监测之外的重要补充,通过密切关注和维持脑氧合,可以早期发现脑缺血缺氧,将继发性损伤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且能够在损伤早期提供患者脑功能预后评估的参考信息。研究目的探讨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联合相对α变异性(PAV)在早期评估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预后中的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42例行rScO2及床旁量化脑电图(qEEG)监测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颅脑损伤后72 h内的rScO2、PAV和GCS;主要预后观察指标为颅脑损伤3个月后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比较脑功能预后不良(GOS评分1~3分)与预后良好(GOS评分4-5分)两组间观察指标的差异;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rScO2、PAV和GCS评分与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预后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rScO2、PAV及二者联合对脑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结果42例颅脑损伤患者均纳入分析,其中rScO2≥0.60(Ⅰ级)14例,0.50≤rScO2<0.60(Ⅱ级)16例,rScO2<0.50(Ⅲ级)12例;PAV 3~4分(Ⅰ级)16例,2分(Ⅱ级)17例,1分(Ⅲ级)9例;GCS评分9~14分(Ⅰ级)13例,4-8分(Ⅱ级)23例,3分(Ⅲ级)6例;预后不良18例,预后良好24例。预后不良组rScO2、PAV、GCS评分分级均显着高于预后良好组(rScO2 Ⅲ级:55.6%(10/18)比 8.3%(2/24),PAVⅢ级:38.9%(7/18)比 8.4%(2/24),GCS 评分Ⅲ级:27.7%(5/18)比4.1%(1/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总住院时间、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Sc02和PAV是影响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ScO2:优势比(OR)=4.656,95%可信区间(95%CI)为 1.071~20.233,P=0.040;PAV:OR=3.525,95%CI为 1.044~11.906,P=0.042);ROC 曲线分析显示,rScO2、PAV两个单独指标对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预后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AUC分别为0.796、0.780,均P<0.01),且rScO2联合PAV较二者单独预测价值更高,AUC为0.851(P<0.01),敏感度94.4%,特异度62.5%。研究结论rScO2和PAV能够早期预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脑功能转归,两者联合预测价值更高。
韦博,李朝晖[2](2018)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能量代谢改变的特点与研究展望》文中提出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发达国家40岁以下人群中死亡的主要因素。TBI发生后的继发性脑损伤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如何尽早发现和持续监测继发性脑损伤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是临床重大的挑战[1]。脑能量代谢障碍是TBI发生后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之一,并且是导致继发性脑损伤
郭航[3](2016)在《NDRG2通过调节谷氨酸转运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脑中风以其高致死率、高致残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同时也为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年来,众多治疗脑中风的潜在疗法和药物常常因疗效有限、副作用多等原因在临床转化过程中失败,寻找到脑中风治疗新的靶点刻不容缓。兴奋性神经毒性是脑中风最重要的病理基础,减轻兴奋性毒性损伤是挽救神经元的重要途径,但目前以神经元为靶标的治疗效果不尽人意。星形胶质细胞是神经元数量的5-10倍,以其对伤害刺激感受性强、耐受力好、调节度高等特性影响着神经元的转归[1],所以开拓思路,着眼于“神经-胶质单元”将为脑中风治疗开辟新的航道。NDRG2是由我校药立波教授所带领的团队于1999年首次发现与细胞分化、增殖以及应激相关的新基因,在中枢神经系统主要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提示NDRG2极有可能参与星形胶质细胞调节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我们前期研究发现,NDRG2的RNA和蛋白表达在脑缺血再灌注后呈时间依赖性增加[2],在电针[3]和七氟醚[4]预处理诱导的脑缺血耐受过程中NDRG2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说明NDRG2作为应激反应元件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该类实验是以探索预处理对神经保护作用为研究目的,在实验设计上要求NDRG2作为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的一个观测指标,其表达含量和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不仅受到缺血再灌注的影响,还极有可能率先受到预处理的影响发生改变,至于NDRG2本身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和机制仍不明确,我们的研究将首次对此进行探索。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课题将对NDRG2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进行探索,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目的】1、明确ndrg2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2、探索ndrg2影响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含量的方式和作用途径,以期明确ndrg2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3、进一步探索ndrg2与na+-k+-atpaseβ1相互作用的有效肽段,在体内、体外验证其对ndrg2神经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1、构建2-6外显子ndrg2基因缺失的转基因鼠(ndrg2-/-),以其同窝的野生型小鼠(wt)做对照。ndrg2-/-小鼠右侧脑室注射ndrg2慢病毒(lv-ndrg2)和对照病毒(lv-ctrl)用于调节ndrg2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达。通过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mcao)模型模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60min后恢复灌注24hr。通过longa神经功能学评分、ttc(2,3,5-triphenyltetrazoliumchloride,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缺血半暗带处neun(neuron-specificnuclearprotein)阳性神经元计数明确ndrg2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2、采用微透析定量检测脑内细胞外液神经递质的浓度,电生理技术分析谷氨酸能神经元sepsc的幅值和频率,westernblot分析nmdar1蛋白质的表达与分布,明确ndrg2对神经细胞间兴奋性电活动的影响;谷氨酸清除率的测定、westernblot方法用于分析ndrg2影响谷氨酸转运方式和相关蛋白的表达;质粒转染、免疫共沉淀方法在hek293细胞中检测ndrg2与na+-k+-atpaseβ1的相互作用;病毒转染、谷氨酸清除率的测定验证na+-k+-atpaseβ1对ndrg2调节的谷氨酸转运的作用。3、免疫共沉淀技术筛选na+-k+-atpaseβ1与ndrg2相互作用的关键肽段。在体外通过免疫共沉淀、westernblot、谷氨酸清除率证实该肽段对ndrg2与na+-k+-atpaseβ1相互作用及谷氨酸转运的影响;在体内通过对mcao60min再灌注24hr后神经功能学评分、ttc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有效肽段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结果】1、ndrg2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ndrg2缺失可以使脑梗死容积和神经功能学评分增加(p<0.01),缺血半暗带区单位面积里neun阳性细胞数减少(p<0.01)。ndrg2-/-小鼠侧脑室注射ndrg2慢病毒恢复星形胶质细胞中NDRG2的表达,MCAO后脑梗死容积和神经功能学评分显着降低(p<0.05),缺血半暗带单位面积里NeuN阳性细胞数显着恢复(p<0.05)。2、NDRG2与Na+-K+-ATPaseβ1协同调节谷氨酸再摄取过程NDRG2缺失增加小鼠脑内细胞外液基础L-Glu浓度(p<0.01),增加谷氨酸能神经元sEPSC的幅度和频率(p<0.01),增加NMDAR1膜表达水平(p<0.01),降低星形胶质细胞对谷氨酸的清除能力(p<0.01),降低Na+-K+-ATPaseβ1、EAAT1和EAAT2蛋白质表达水平(p<0.01)。Ndrg2-/-小鼠侧脑室注射NDRG2慢病毒可以逆转上述现象(p<0.05)。在HEK293细胞中证实NDRG2和Na+-K+-ATPaseβ1蛋白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Na+-K+-ATPaseβ1慢病毒可以显着提高Ndrg2-/-星形胶质细胞对Glu的清除能力(p<0.05)。3、Na+-K+-ATPaseβ1244-263是NDRG2与Na+-K+-ATPaseβ1相互作用并影响谷氨酸转运进而影响NDRG2介导的神经保护作用的关键肽段Na+-K+-ATPaseβ1244-363是NDRG2与Na+-K+-ATPaseβ1相互作用的关键态肽段。Na+-K+-ATPaseβ1244-263可以干扰内源性的NDRG2和Na+-K+-ATPaseβ1的相互作用,使二者解耦连,Na+-K+-ATPaseβ1半衰期显着缩短,星形胶质细胞对谷氨酸的清除能力显着降低(p<0.05),使MCAO60min,再灌注24 hr后小鼠脑内细胞外液中L-Glu浓度显着升高(p<0.01),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容积和神经功能学评分增加(p<0.01),缺血半暗带区单位面积NeuN阳性细胞数减少(p<0.01)。【结论】NDRG2可以通过Na+-K+-ATPase244-263肽段与Na+-K+-ATPaseβ1相互结合,稳定Na+-K+-ATPaseβ1的半衰期。NDRG2与Na+-K+-ATPaseβ1协同调节Na+依赖的兴奋性谷氨酸转运体EAAT1和EAAT2的表达与功能,进而调节谷氨酸经星形胶质细胞再摄取的过程,维持突触间适当谷氨酸浓度和兴奋性电活动,从而发挥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本研究丰富了NDRG2的生物学功能,为开发脑缺血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靶点。
吴晓辉[4](2014)在《颅脑损伤后脑糖代谢及神经特异性标志物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大鼠脑损伤后急性期脑葡萄糖代谢和缺氧诱导因子、葡萄糖转运蛋白表达变化时序规律的研究目的:通过检测大鼠颅脑损伤模型急性期血糖、脑损伤区局部细胞外液(Extracellular Fluid,ECF)糖代谢指标的变化以及损伤区局部皮层脑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HIF-1α)、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1,GLUT-1)和葡萄糖转运蛋白3(glucosetransporter3,GLUT-3)表达的变化,分析这些变化的时序性规律,以探讨颅脑损伤后血糖控制的最佳时机。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5只,随机分成7组,每组包含正常对照、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不同时间点六组,每组5只。在伤后15m、30m、45m、75m、90m、3h、6h、12h、24h、48h、72h不同时间点测定血糖值并收集脑损伤区局部脑细胞间(ECF)透析液,监测透析液葡萄糖含量([Glu]d)和乳酸含量([Lac]d)的变化,并在伤后3h、6h、12h、24h、48h、72h六个时间点断头取脑,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局部皮层脑组织HIF-1α、GLUT-1、GLUT-3三者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1.颅脑创伤组伤后血糖水平逐渐上升,6h上升明显,24h达到峰值,48h开始下降,72h仍高于正常水平,对照组血糖水平变化不明显。2.颅脑创伤组脑细胞间透析液葡萄糖水平明显降低,15~30min时间段达低谷,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后逐渐回升,至75~90min时间段接近对照组;对照组脑细胞间透析液葡萄糖水平变化不明显。3.颅脑创伤组脑细胞间透析液乳酸水平明显升高,伤后15~30min时间段达最高峰,可达基础水平的23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后逐渐降低,至7590min时间段接近对照组,而对照组脑细胞间透析液乳酸水平变化不明显。4.颅脑创伤组脑细胞间液葡萄糖([Glu]d)、乳酸([Lac]d)变化和对照组相比,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lu]d下降和[Lac]d上升呈相反趋势变化。5.颅脑创伤组脑损伤区皮层脑组织伤后3h可见有HIF-1α阳性表达,后逐渐增强,48h后达高峰,和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随后表达逐渐减少;创伤组脑损伤区皮层脑组织GLUT-1表达伤后12h开始降低,持续低至伤后72小时,和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创伤组脑损伤区皮层脑组织GLUT-3表达伤后12h开始有增加,48h表达最明显,72h开始下降,但仍高于正常水平,和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对应区皮层脑组织GLUT-1、GLUT-3表达在各时间段变化不明显,偶见HIF-1α阳性表达。结论:颅脑创伤后血糖、脑损伤区皮层脑细胞间液糖、乳酸及HIF-1α、GLUT-1、GLUT-3的变化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特点:损伤区皮层脑细胞糖代谢最先发生变化,随后HIF-1α开始表达,血糖升高,最后,GLUT-1、GLUT-3逐渐出现表达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机体对局部缺氧代偿和葡萄糖转运、利用障碍的结果,作用机制复杂。伤后6~12小时是脑创伤后局部脑细胞糖代谢相关基因、蛋白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可能为控制性降糖预防继发性脑损伤发生的最佳时间段。第二部分高灵敏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在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糖含量检测中的运用目的:制备基于纳米材料的高灵敏葡萄糖生物传感器,探讨高灵敏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在脑脊液葡萄糖水平监测中运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高灵敏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对5例颅脑损伤患者所采集的脑脊液中糖含量进行检测,同时运用实验室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对两种方法的检测范围、准确性、灵敏度、精密度以及抗干扰能力进行比较。结果:1.高灵敏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响应电流值随着葡萄糖从1.2×10-6到1.6×10-3M的加入而呈线性增加,相关系数为0.998(n=20)。检测限为4.0×10-7M,信噪比为3,高灵敏葡萄糖生物传感器检测范围广,灵敏度高。2.组内和组间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8%和5.1%,高灵敏葡萄糖生物传感器检测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重现性。3.在含0.2mM葡萄糖的PBS中加入一定浓度干扰物质(抗坏血酸,尿酸,对乙酰氨基酚以及L-半胱氨酸),对葡萄糖的检测无干扰,高灵敏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4.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临床检验方法(GLU-GOD-PAP方法)进行对比,样本稀释10倍,所得结果的相对偏差为-6.45%到8.69%之间,高灵敏葡萄糖生物传感器检测精密度高。结论:运用高灵敏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对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葡萄糖水平检测响应快,灵敏度、精密度高,检测结果准确,抗干扰能力强,和传统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相比更灵敏、快捷。可进一步用于颅脑外伤后患者脑脊液葡萄糖水平的动态监测。第三部分颅脑损伤后动态监测颅内压、灌注压及血脑屏障指数的临床意义目的:通过检测、计算颅脑外伤后血脑屏障指数,并动态监测其变化,探讨血脑屏障指数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病情演变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对30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血脑屏障指数进行动态监测结合GCS(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颅内压及灌注压,分析血脑屏障指数和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病情演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血脑屏障指数均高于文献中的正常范围。血脑屏障指数和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GCS评分)呈正相关,和高颅压及低灌注压累及时间(pressure times Time dose,PTD)呈正相关,和病情演变具有一致性。结论:颅脑损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发生改变,影响其功能。血脑屏障指数的动态监测结合颅内压、灌注压可以客观反映病情的演变,血脑屏障指数可以作为临床监测指标之一。第四部分颅内压及脑脊液生物标记物S100β和NSE联合监测在颅脑损伤中的临床意义目的:通过动态监测颅脑损伤后脑脊液S100β(S100β protein)和NSE(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分析二者和高颅压及脑低灌注压的相关性,探讨监测脑脊液S100β和NSE水平在评估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及病情进展中的意义。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符合入选标准的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所有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从脑室引流管收集脑脊液,检测S100β和NSE水平,每天2次,取平均值,一共7天。记录每小时ICP、CCP,取超过临界值压力的均值,将压力均值和24小时内ICP>20mmHg,CPP<60mmHg累计时间相乘,看作高颅压、低灌注的累及时间(pressure times Time dose,PTD)PTD20、PTD60。比较脑脊液S100β和NSE水平和PTD20、PTD60。分析脑脊液S100β、NSE的水平和ICP及CCP的动态变化的关系。结果:36例病人被纳入。中型组(GCS9~12)20例,重型组(GCS4~8)16例。采集脑脊液标本,对这些标本进行了检测,结果所有患者S100β和NSE水平均增高,和颅脑损伤严重程度(GCS评分)呈正相关。同时S100β水平增高和颅内压>20mmHg、灌注压<60mmHg累及时间关系密切(PTD20:r=0.35,P <0.001;PTD60:r=0.24,P <0.001);NSE水平增高和颅内压>20mmHg累及时间PTD20呈弱相关(r=0.17, P=0.01),和灌注压<60mmHg累及时间PTD60关系密切(r=0.20, P<0.01)。脑脊液S100β和NSE水平的变化和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病情演变具有一致性。结论:颅脑损伤后脑脊液S100β和NSE水平的增高程度反映了颅脑损伤严重程度,脑脊液S100β和NSE水平的动态变化反映了病情的演变。对二者脑脊液水平的变化结合颅内压、灌注压进行动态监测可以客观反映病情的进展,可以在出现明显的继发性脑损伤临床症状之前预测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对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行S100β、NSE联合ICP、CCP的动态监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张晓丽娜[5](2011)在《颅脑损伤后颅内局部脑代谢变化的微透析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应用微透析技术研究颅脑创伤患者脑细胞间液中葡萄糖(Glu),乳酸(Lac)、丙酮酸(Pyr)、甘油(Gly)的变化规律,探讨微透析技术在脑损伤局部生化物质监测中的运用,以及利用该技术动态监测脑损伤局部细胞外液(ECF)中葡萄糖与乳酸变化的意义。方法:对10例颅脑损伤的患者,将微透析导管分别插入患者脑创伤病灶半暗带区,收集微透析液,灌流速度为0.3ul/min,每1h收集1管透析液。收集时间为72h;收集的透析液用生化分析仪CMA600测定葡萄糖、乳酸、丙酮酸和甘油浓度。并在出院后每隔3个月随访。结果:通过微透析方法连续检测患者大脑细胞外液中的葡萄糖、乳酸、丙酮酸和甘油浓度,观察到脑损伤后葡萄糖含量降低,与术后1h相比下降明显,伤后32h即达峰值,其后逐渐回升。乳酸含量在伤后出现与葡萄糖相反的变化,但其变化稍慢。脑细胞间液中葡萄糖及乳酸含量的变化与损伤程度有关,损伤愈重变化愈明显,持续时间愈长。甘油的变化与乳酸相似,术后4h升高,32h-44h达峰值,而后下降,且变化程度与损伤程度有关。丙酮酸的变化则与葡萄糖变化趋势相似,术后明显下降,术后27h-33h达峰值随后回升,GCS评分越低,变化越明显。结论:1.微透析技术是-种微创、安全、全新的监测手段,能够对脑损伤局部生化物质含量变化进行持续的代谢监测。2.微透析技术检测下脑损伤后ECF中葡萄糖含量降低、乳酸含量升高,二者呈相反的动态变化3.微透析技术检测下脑损伤后ECF中甘油含量变化趋势为缓慢上升而后下降。4.微透析技术检测下脑损伤后ECF中丙酮酸含量变化趋势为先下降而后回复,与葡萄糖相似。
饶辉[6](2010)在《脑牵拉对局部脑组织代谢影响的微透析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脑压板对脑组织进行牵拉,运用微透析技术对脑牵拉局部脑组织进行监测,动态收集细胞外液(ECF)中生化物质。研究不同脑牵拉力、不同脑牵拉方式对牵拉局部脑组织生化代谢变化的影响,探讨微透析技术在监测脑牵拉局部脑组织生化代谢改变中的应用潜力。研究方法:取成年家犬10只,分为脑牵拉组和自身对照组。麻醉后手术开颅,剪开硬膜,根据脑压板不同牵拉力(20mmHg、30mmHg、40mmHg),不同牵拉方式(持续牵拉、间断牵拉)对颞叶进行牵拉。应用微透析技术动态收集犬脑牵拉局部细胞外液(ECF)透析液。观察其葡萄糖含量([Glu]d)、乳酸含量([Lac]d)、甘油含量([Gly]d)和谷氨酸含量([Gluta]d)的变化,并计算乳酸/丙酮酸比值(L/P)。研究结果:①分别用20mmHg、30mmHg、40mmHg的牵拉力对脑组织进行牵拉,牵拉前1小时透析液去掉,牵拉后每0.5小时收集一次透析液,共收集5小时。对透析液进行生化分析,不同的脑牵拉压力引起了不同程度的脑细胞外液中[Glu]d、[Lac]d、[Gly]d、[Gluta]d改变。脑牵拉后[Glu]d有不同程度下降,各牵拉组之间进行比较,并与对照组及牵拉前相比相差显着(P<0.05)。[Lac]d在脑牵拉后则上升,各牵拉组之间进行比较,并与对照组及牵拉前相比相差显着(P<0.05)。[Gly]d在脑牵拉后缓慢上升,各牵拉组之间进行比较,并与对照组及牵拉前相比相差显着(P<0.05)。[Gluta]d在牵拉后细胞外液改变较早,各牵拉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各牵拉组之间进行比较,并与对照组及牵拉前相比相差显着(P<0.05)。L/P比值变化幅度较大,各组间对比并与对照组及牵拉前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②采用不同的脑牵拉方式(持续牵拉和间断牵拉)对脑组织进行牵拉,持续牵拉ECF中[Glu]d、[Lac]d、[Gly]d、[Gluta]d、L/P比值变化更为明显,持续牵拉和间断牵拉进行对比,并与对照组及牵拉前相比相差显着(P<0.05)。研究结论:1.不同脑牵拉力产生了ECF中Glu、Lac、Gly、Gluta含量和L/P比值的不同程度改变,Glu含量降低,Lac、Gly、Gluta和L/P比值则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脑牵拉力越大,变化越明显。这种改变与脑压板牵拉脑组织后局部脑组织缺血有关。2.采用不同牵拉方式(持续牵拉和间断牵拉)对脑组织进行牵拉,持续牵拉脑组织比间断牵拉脑组织产生了更为严重的脑损害。间断性脑牵拉优于持续性脑牵拉是由于每隔数分钟,脑组织有短暂的再灌注,脑组织缺血相对较轻。3.微透析技术是一种微创、安全、全新的监测手段,能够对脑牵拉局部生化物质含量变化进行持续、动态的代谢监测。4.脑内微透析技术可以做为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监测牵拉性脑损伤产生的一种有价值的工具。
王常伟[7](2009)在《脑损伤后局部脑代谢变化的微透析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对狗的颅脑外伤模型的建立,运用微透析技术在脑损伤区域不同时段及取样分析。以获得细胞外液中某些物质代谢指标含量的动态的改变。如葡萄糖、乳酸、甘油等。从了解脑损伤后这些物质代谢指标如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并探讨微透析技术在脑损伤局部生化物质监测中的运用。研究方法:取成年健康狗6只,麻醉后,给于手术开窗,暴露硬膜。以自由落体硬膜外撞击方法制作轻度和重度脑损伤模型,应用微透析技术动态恒速收集脑损伤局部的ECF,每间隔30min收集1次,伤前共收集3个标本。伤后6h内收集12份标本。同时以对侧正常脑组织做为参考,将收集的透析液进行高灵度分析,从而观察颅脑创伤状态下葡萄糖(Glu)、乳酸(Lac)、丙酮酸(Dyr)、甘油(Gly)等物质的含量及其动态变化。研究结果:通过微透析方法连续检测细胞外液中的Glu、Gly及Lac浓度,观察到脑损伤后Glu含量降低,与对侧参考相比下降明显,伤后90min即达峰值,其后逐渐回升。Lac含量在伤后出现与Glu相反的变化,但其变化稍慢。脑ECF中Glu及Lac含量的变化与损伤程度有关,损伤愈重变化愈明显,持续时间愈长可以作为判断伤情和脑水肿程度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提示Glu与Lac的比值(UG)变化更明显,更能反映脑组织的氧化还原状态和缺血程度。甘油的变化不明显,损伤程度轻有关。研究结论:1.微透析技术是一种微创、安全、全新的监测手段,能够对脑损伤局部生化物质含量变化进行持续的代谢监测。2脑损伤后ECF中葡萄糖含量降低、乳酸含量升高,二者呈相反的动态变化,推测其原因可能是脑损伤导致脑组织糖酵解的显着增强。3.监测脑损伤后ECF中葡萄糖和乳酸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判断伤情和预后的重要生化指标。4.Glu与Lac的比值变化更明显,可作为一个更敏感的潜在指标。
刘景平[8](2008)在《鼠脑损伤后脑细胞外液中兴奋性氨基酸、葡萄糖与乳酸的含量变化及神经节苷酯GM1的保护作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损伤前后鼠脑细胞外液中兴奋性氨基酸、葡萄糖、乳酸的变化,并研究神经节苷酯GMI对大鼠脑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以自由落体硬膜外撞击方法制作轻度和重度大鼠脑损伤模型,利用微透析技术收集不同组别脑损伤前后的细胞外液,检测兴奋性氨基酸、葡萄糖、乳酸的变化。结果: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细胞外液中谷氨酸在伤后各时间段变化很小(P>0.05),基础水平为2.17±4-0.23μM。损伤组B组(损伤组)、C组(处理组)谷氨酸基础水平与对照组基本相同,伤后即迅速升高,各时间段波动明显,伤后15-30min时间段最高,B、C组谷氨酸分别为14.54±1.66和8.13±0.65μM(P<0.05),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后逐渐降低,至75-90min时间段接近对照组。A组细胞外液中乳酸在伤后各时间段变化很小(P>0.05),基础水平为0.47±0.01mM。B、C组乳酸基础水平与A组基本相同,伤后即迅速升高,各时间段波动明显,伤后15-30min时间段最高,B、C组乳酸分别为0.83±0.07和0.75±0.06μM(P<0.05),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后逐渐降低,至75-90min时间段接近对照组。A组细胞外液中葡萄糖在伤后各时间段变化很小(P>0.05),基础水平为0.42±0.03mM。B、C组葡萄糖基础水平与对照组基本相同,伤后即迅速降低,各时间段波动明显,伤后15-30min时间段达低谷,B、C组葡萄糖分别为0.27±0.02和0.33±0.02mM(P<0.05),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后逐渐回升,至75-90min时间段接近对照组。结论:脑损伤后早期,透析液中兴奋性氨基酸持续升高,有一个明显的峰值,证实了损伤引起的神经损害与兴奋性氨基酸有关,同时,为临床治疗、给药的时间窗的把握提供了理论根据。脑损伤后,早期使用GM1治疗,兴奋性氨基酸的曲线峰值明显下降,提示GM1对兴奋性氨基酸引起的脑损伤有明确的保护作用。为进一步的临床运用提供参考依据。脑损伤后,观察到早期使用GM1治疗,可以减轻脑组织中乳酸的堆积,增加葡萄糖含量,从而改善能量代谢,增强神经元细胞的存活,这为探索GM1在脑损伤后的神经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
李宏[9](2008)在《腺苷对颅脑创伤后能量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腺苷在级联反应的过程中,对于兴奋性毒性反应、能量障碍、低灌注、钙离子聚集、急性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凋亡、血管发生以及癫痫都有潜在的作用。腺苷在各种脑缺血的模型中的作用已经被大量报道。但是它在脑损伤模型中的作用却少见报告。许多脑损伤后关于能量代谢的研究已经完成,但是腺苷在这方面的作用却不是很清楚。本研究使用微透析技术,通过观察脑创伤大鼠伤后致伤对侧海马区脑组织细胞外液中葡萄糖(Glu)、乳酸(Lac)、丙酮酸(Pyru)、甘油(Gly)的变化以及外源性腺苷,2-氯腺苷和腺苷激酶抑制剂(Abt-702)对其的影响,讨论腺苷在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探讨继发性脑损伤的机制,寻找颅脑创伤的新的治疗手段。方法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8只,体重200-240g,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致伤对照组(10只)、腺苷治疗组(10只)、2-氯腺苷治疗组(10只)和Abt-702治疗组(10只)共5组;大鼠被10%水合氯醛全麻(0.35g/kg腹腔注射);麻醉后将大鼠固定于动物头架上。于中线切开头皮,用牙科钻在前囟后4.0mm,矢状缝旁左开3.0mm处去颅骨,骨窗直径为4.0mm,暴露保留硬脑膜完整。液压致伤装置包括一个60cm树脂玻璃圆柱体,其中注满等渗盐水。金属摆锤下落撞击活塞使小容量的盐水进入封闭的颅腔,由此产生短暂的脑组织的变形和移位。冲击的压力值由颅外传感器测得并保存于存贮示波器。制作大鼠为中等程度脑损伤(152.0±20.3 kPa)。液压致伤后,大鼠再次被固定于动物头架上。在对侧海马区钻一个3mm骨孔(前囟后5.5mm,矢状缝旁左开4.5mm)。微透析探针置入,深度4mm。伤后即开始透析,使用人工脑脊液,灌流速度为4μl/min,每30min收集一管。腺苷治疗组和2-氯腺苷治疗组伤后0.5h穿刺枕大池,微量注射泵以2μl/min的速度持续注射3h。腺苷治疗组注射腺苷(1000μmol/L),2-氯腺苷治疗组注射2-氯腺苷(500μmol/L),Abt-702治疗组伤后0.5h行腹腔注射(8μmol/kg溶于二甲基亚砜),采用微透析技术每30 min连续收集脑损伤后致伤对侧海马区细胞外液,共计5h。透析液样品中Glu、Lac、Pyru、Gly的测定由瑞典CMA.Mcrodialysis公司生产的CMA600微透析分析仪完成。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组间及各时相点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多组均数的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结果在正常组,脑细胞外液中葡萄糖、乳酸、丙酮酸和甘油的含量在透析后2小时后保持在稳定的水平。其平均含量葡萄糖为1100±253μmol/l、乳酸为430±80μmol/l、丙酮酸为35.0±4.2μmol/l、甘油为18.0±2.3μmol/l。乳酸/丙酮酸比值为12.4±0.2。在致伤组,葡萄糖含量明显下降,伤后2小时为630±65μmol/l(P<0.05),伤后4小时更下降到710±25μmol/l,比同期3个治疗组都低(P<0.05)。脑间质液中乳酸在伤后1.5小时升高到960±68μmol/L,在伤后4小时为780±38μmol/L,比同期伤前和其余3个治疗组都明显增高(P<0.05)。脑间质液中丙酮酸的含量稳定在31.2±5.3μmol/l至33.5±4.3μmol/l(P>0.05)。甘油也保持稳定,为41.1±3.5μmol/l(P>0.05)。乳酸/丙酮酸的比值增大至25.1±3.5。在腺苷治疗组,葡萄糖在伤后2小时减少至最低为658±43μmol/l,后逐步升高。在二氯腺苷治疗组,葡萄糖在伤后2小时减少到710±58μmol/l(P<0.05),然后逐步升高,Abt-702组葡萄糖的变化与二氯腺苷治疗组无明显差异(P>0.05)。在腺苷治疗组,乳酸在伤后2.5小时增加至758±45μmol/L(P<0.05),而后逐渐降低。在二氯腺苷治疗组,乳酸在伤后1.5小时增加到754±48μmol/l(P<0.05),然后逐渐减少,Abt-702组,乳酸在伤后1.5小时增加至763±48μmol/l,而后逐渐降低。脑细胞外液中乳酸/葡萄糖(L/G)比值,伤后持续升高。在腺苷治疗组,L/G伤后2小时达到最高为1.12±0.28而后逐渐减少。在二氯腺苷治疗组和Abt-702组,L/G比值变化基本一致(P>0.05)。脑细胞外液中乳酸/丙酮酸(L/P)比值,伤后L/P比值亦持续升高,在腺苷治疗组,L/P值伤后逐渐升高,伤后1.5小时达到最高为23.8±0.13,而后逐渐降低。腺苷治疗组、在二氯腺苷治疗组和Abt-702组,L/G比值变化基本一致(P>0.05)。结论研究的数据显示在颅脑损伤的早期,在相对正常脑组织发生了能量代谢的失衡。乳酸含量的增加和葡萄糖的减少都预示神经创伤细胞的亚细胞失衡状态,并与其对二次缺血性损害的易损性有关。外源性腺苷,内生性腺苷和腺苷类似物能增加血供,减少无氧酵解,改善能量代谢。腺苷、2-氯腺苷和Abt-702均可以使Glu不同程度升高接近于正常,同时使Lac、Pyru、Gly不同程度下降。所以腺苷参与了继发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对能量代谢紊乱和细胞损伤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是保护性的。
潘旭东[10](2008)在《深低温停循环后脑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小预充量体外循环在深低温停循环中脑保护效果的动物实验研究目的:建立联合兔脑微透析和体外循环(CPB)及深低温停循环(DHCA)动物实验模型,探讨小预充量体外循环在深低温停循环中的脑保护效果。方法: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19只,随机分配到假手术组(S组,n=5),小预充量CPB组(L组,n=7),大预充量CPB组(H组,n=7),预充量分别为75ml和210ml。首先在兔的脑内海马CA1区定位,埋植微透析针导轨并安装透析针保护罩。埋针36小时后开始微透析,并建立CPB和DHCA模型。CPB降温至16—18℃,停循环60min,复温30min。微透析每30min取样一次,持续到脱离CPB后2小时。整个过程中持续监测心率、动脉血压、肛温,间断血气检查PaCO2、PaO2、HCT。CPB术后2小时处死动物,留取脑顶叶皮层和海马CA1区组织,分别作组织病理学、电镜、TUNEL检测;对微透析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CMA600分析仪进行葡萄糖、乳酸、丙酮酸和谷氨酸检测。结果:为保证在整个实验过程中,L组和H组的血压和酸碱平衡控制在正常生理范围内,H组所用的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和碳酸氢钠的量明显高于L组(P<0.05)。微透析检测显示,在H组中反映能量代谢状况指标乳酸/丙酮酸和乳酸/葡萄糖比值在脱离CPB后显着高于L组(P<0.05);反映神经兴奋毒性作用的指标谷氨酸水平在两组DHCA后显着升高,脱离CPB后L组谷氨酸逐渐恢复到基础水平,而H组谷氨酸仍维持在高水平。组织病理学、电镜、TUNEL检测显示H组脑组织损伤程度明显重于L组(P<0.05)。结论:在应用DHCA情况下,小预充量CPB同大预充量CPB相比有显着的脑保护作用。第二部分深低温停循环后脑损伤分子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DHCA)后脑损伤的分子机制中是否存有细胞能量障碍、兴奋性神经毒性作用、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转移酶-1(PARP-1)过度激活及细胞坏死和(或)凋亡这些分子事件。方法: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22只,随机分配到CPB组(n=11),DHCA组(L组,n=11)。首先在兔的脑内海马CA1区定位,埋植微透析针导轨并安装透析针保护罩。埋针36小时后开始微透析,并建立CPB和DHCA模型。CPB降温至16—18℃,停循环60min,复温30min。微透析每30min取样一次,持续到脱离CPB后2小时。整个过程中持续监测心率、动脉血压、肛温,间断血气检查PaCO2、PaO2、HCT。CPB术后2小时处死动物,留取脑顶叶皮层和海马CA1区组织,分别进行HE染色、PARP-1活性和原位细胞凋亡检测和PARP-1的Western Blot检测。对微透析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CMA600分析仪进行葡萄糖、乳酸、丙酮酸和谷氨酸检测。结果:微透析的结果显示DHCA组的乳酸/丙酮酸和乳酸/葡萄糖比值及谷氨酸浓度较单纯CPB组和术前基础水平显着升高;组织学检测结果提示,DHCA组脑损伤程度、PARP-1激活程度和细胞凋亡发生率较单纯CPB组增高。结论:在DHCA后脑损伤的分子机制中存有以下分子事件—细胞能量障碍、兴奋性神经毒性作用、PARP-1过度激活及细胞坏死和(或)凋亡,共同作用导致脑损伤,在DHCA后脑损伤的分子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脑损伤后脑细胞外液中糖代谢变化的微透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损伤后脑细胞外液中糖代谢变化的微透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局部脑氧饱和度联合相对α变异性对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预后的早期评估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氧监测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能量代谢改变的特点与研究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TBI后脑能量代谢的病理生理改变 |
2 TBI后脑能量代谢的监测方法 |
2.1 颈静脉球导管 |
2.2 脑微透析 (cerebral microdialysis, CMD) |
2.3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positron emissiontomography, PET) |
2.4 磁共振波谱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 |
3 脑能量代谢监测在TBI患者临床管理中的应用 |
3.1 脑能量代谢监测在判断TBI患者病情中的作用 |
3.2 脑能量代谢监测在TBI患者中对继发性脑损伤的预警作用 |
3.3 脑能量代谢监测对血糖控制的指导作用 |
3.4 脑能量代谢监测对神经修复功能的评估作用 |
4 展望 |
4.1 深入阐明TBI患者脑能量代谢障碍的发生机制 |
4.2 开发脑能量代谢监测在TBI患者临床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
4.3 建立包括脑能量代谢监测的TBI患者多模态监测体系 |
(3)NDRG2通过调节谷氨酸转运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NDRG2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NDRG2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
实验一 NDRG2对神经突触兴奋性活动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NDRG2对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转运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NDRG2通过与Na~+-K~+-ATPaseβ1 相互作用发挥神经保护的作用 |
实验一 Na~+-K~+-ATPase β1_(244-263)是NDRG2与Na+-K+-ATPase β1 相互作用并调节谷氨酸转运的关键肽段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Na~+-K~+-ATPase β1_(244-263)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颅脑损伤后脑糖代谢及神经特异性标志物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大鼠脑损伤后急性期脑葡萄糖代谢和缺氧诱导因子、葡萄糖转运蛋白表 达变化时序规律的研究 |
第一章 大鼠脑损伤后急性期血糖、脑细胞间液糖及乳酸的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一章小结 |
第二章 检测大鼠脑损伤后急性期损伤区皮层脑组织 HIF-1α,GLUT-1 和 GLUT-3 的表达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高灵敏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在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糖含量检测中的运用 |
1 实验设备及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颅脑损伤后动态监测颅内压、灌注压及血脑屏障指数的临床意义 |
1 临床资料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颅内压及脑脊液生物标记物S100Β和NSE联合监测在颅脑损伤中的临床意义 |
1 临床资料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部分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附图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颅脑创伤后高血糖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颅脑损伤后颅内局部脑代谢变化的微透析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背景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研究方法 |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研究结论 |
实验中可能预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微透析技术的展望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6)脑牵拉对局部脑组织代谢影响的微透析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词 |
论文正文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文献综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7)脑损伤后局部脑代谢变化的微透析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缩略词表 |
引言 |
正文 |
材料和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文献综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附录 |
(8)鼠脑损伤后脑细胞外液中兴奋性氨基酸、葡萄糖与乳酸的含量变化及神经节苷酯GM1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技术路线 |
第一章 大鼠脑损伤模型的建立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结果 |
1. 动脉血气分析 |
2 体外微透析回收率的测定 |
3. 大鼠脑组织含水量 |
4. 组织病理学观察 |
讨论 |
1. 微透析技术在脑损伤研究中的应用 |
2. 脑损伤模型建立的合理性 |
结论 |
附图 |
第二章 大鼠脑损伤后脑细胞外液中兴奋性氨基酸、葡萄糖与乳酸含量变化的微透析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结果 |
1. 动脉血气分析 |
2. 体外微透析回收率的测定 |
3. 大鼠脑组织含水量 |
4. 脑损伤后脑细胞外液谷氨酸含量的变化 |
5. 脑损伤后脑细胞外液天冬氨酸含量的变化 |
6. 脑损伤后脑细胞外液葡萄糖含量的变化 |
7. 脑损伤后脑细胞外液乳酸含量的变化 |
8. 伤后葡萄糖变化与乳酸变化的关系 |
9. 损伤后葡萄糖及乳酸与脑组织含水量相关分析 |
讨论 |
1. 脑损伤后谷氨酸的变化及其对继发性脑损害的作用 |
2. 脑损伤后细胞外液中葡萄糖与乳酸含量的变化及意义 |
3. 脑损伤后谷氨酸的释放对乳酸含量变化的影响 |
结论 |
第三章 神经节苷酯GM1对大鼠脑损伤后神经保护作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结果 |
1. 脑细胞外液谷氨酸含量的变化 |
2. 脑细胞外液葡萄糖含量的变化 |
3. 脑细胞外液乳酸含量的变化 |
4. 病理组织学观察 |
5. TUNEL法凋亡细胞检测 |
讨论 |
1. GM1抗兴奋性氨基酸类的神经毒性作用 |
2. GM1对脑损伤早期乳酸的影响 |
3. GM1对葡萄糖含量/能量代谢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微透析技术及其在颅脑损伤研究中的应用 |
综述二 神经节苷酯GM1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研究现状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腺苷对颅脑创伤后能量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腺苷对颅脑创伤后能量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
1.对象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颅脑损伤后腺苷作用的研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深低温停循环后脑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小预充量体外循环在深低温停循环中脑保护效果的动物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动物及分组 |
二、仪器设备和材料 |
(一)、微透析部分 |
(二)、CPB部分 |
三、实验步骤和方法 |
(一)、兔脑微透析模型建立 |
(二)、CPB和DHCA模型建立 |
(三)、脑组织取材和固定 |
(四)、Harris苏木素—伊红染色法(HE染色) |
(五)、原位凋亡检测(TUNEL) |
(六)、电镜检测 |
(七)、统计学处理 |
(八)、实验流程图 |
结果 |
一、预充量对CPB过程中生理参数的影响 |
二、预充量对CPB过程中乳酸/葡萄糖、乳酸/丙酮酸和谷氨酸的影响 |
三、组织学检查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深低温停循环后脑损伤分子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动物及分组 |
二、仪器设备和材料 |
三、实验步骤和方法 |
(一)、兔脑微透析模型建立 |
(二)、CPB和深低温停循环模型建立 |
(三)、脑组织取材和固定 |
(四)、Harris苏木素—伊红染色法(HE染色) |
(五)、原位凋亡检测(TUNEL) |
(六)、聚腺苷二磷酸核糖免疫组化检测 |
(七)、PARP-1的Western Blot检测 |
(八)、统计学处理 |
(九)、实验流程图 |
结果 |
一、脑海马区乳酸/葡萄糖和乳酸/丙酮酸比值及谷氨酸水平的变化 |
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
三、原位凋亡检测结果 |
四、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活性变化 |
五、PARP-1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综述 |
简历 |
致谢 |
四、脑损伤后脑细胞外液中糖代谢变化的微透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局部脑氧饱和度联合相对α变异性对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预后的早期评估价值[D]. 王旭. 郑州大学, 2020(02)
- [2]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能量代谢改变的特点与研究展望[J]. 韦博,李朝晖.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8(13)
- [3]NDRG2通过调节谷氨酸转运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D]. 郭航. 第四军医大学, 2016(02)
- [4]颅脑损伤后脑糖代谢及神经特异性标志物相关研究[D]. 吴晓辉. 重庆医科大学, 2014(03)
- [5]颅脑损伤后颅内局部脑代谢变化的微透析实验研究[D]. 张晓丽娜. 昆明医学院, 2011(10)
- [6]脑牵拉对局部脑组织代谢影响的微透析实验研究[D]. 饶辉. 昆明医学院, 2010(08)
- [7]脑损伤后局部脑代谢变化的微透析实验研究[D]. 王常伟. 昆明医学院, 2009(10)
- [8]鼠脑损伤后脑细胞外液中兴奋性氨基酸、葡萄糖与乳酸的含量变化及神经节苷酯GM1的保护作用[D]. 刘景平. 中南大学, 2008(02)
- [9]腺苷对颅脑创伤后能量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宏. 天津医科大学, 2008(01)
- [10]深低温停循环后脑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D]. 潘旭东.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