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性能系列氟橡胶(论文文献综述)
谢忠麟,马晓,吴淑华[1](2022)在《高性能特种弹性体的拓展(四)——氟橡胶(2)》文中指出综述近年来在非轮胎橡胶制品领域拓展应用的具有特殊性能和特种用途、能在苛刻条件下使用的高性能特种弹性体。本综述第4部分介绍氟橡胶的发展历程和分类,详述在通用氟橡胶(1型和2型氟橡胶)基础上拓展的高性能氟橡胶的组成和特性。这些高性能氟橡胶包括高氟含量氟橡胶、过氧化物硫化氟橡胶、耐低温氟醚橡胶(3型氟橡胶)[全氟甲基乙烯基醚(PMVE)基氟醚橡胶和全氟甲氧基甲基乙烯基醚(MOVE)基氟醚橡胶]、耐极端环境全氟醚橡胶、耐碱氟橡胶[四氟乙烯/丙烯二元共聚氟橡胶(四丙氟橡胶)、四氟乙烯/乙烯/PMVE和四氟乙烯/丙烯/偏氟乙烯三元共聚氟橡胶(4型氟橡胶)、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偏氟乙烯/乙烯/PMVE五元共聚氟橡胶(5型氟橡胶)、四氟乙烯/四氟丙烯二元共聚氟橡胶(6型氟橡胶)]。本文报道在高性能氟橡胶领域国内外的研发信息,重点介绍高性能氟橡胶在我国获得的新进展。
谢忠麟,马晓,吴淑华[2](2022)在《高性能特种弹性体的拓展(四)——氟橡胶(1)》文中提出综述近年来在非轮胎橡胶制品领域拓展应用的具有特殊性能和特种用途、能在苛刻条件下使用的高性能特种弹性体。本综述第4部分介绍氟橡胶的发展历程和分类,详述在通用氟橡胶(1型和2型氟橡胶)基础上拓展的高性能氟橡胶的组成和特性。这些高性能氟橡胶包括高氟含量氟橡胶、过氧化物硫化氟橡胶、耐低温氟醚橡胶(3型氟橡胶)[全氟甲基乙烯基醚(PMVE)基氟醚橡胶和全氟甲氧基甲基乙烯基醚(MOVE)基氟醚橡胶]、耐极端环境全氟醚橡胶、耐碱氟橡胶[四氟乙烯/丙烯二元共聚氟橡胶(四丙氟橡胶)、四氟乙烯/乙烯/PMVE和四氟乙烯/丙烯/偏氟乙烯三元共聚氟橡胶(4型氟橡胶)、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偏氟乙烯/乙烯/PMVE五元共聚氟橡胶(5型氟橡胶)、四氟乙烯/四氟丙烯二元共聚氟橡胶(6型氟橡胶)]。本文报道在高性能氟橡胶领域国内外的研发信息,重点介绍高性能氟橡胶在我国获得的新进展。
高天奇[3](2021)在《轮胎耐臭氧老化、滚动阻力性能及氟橡胶胶粉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对人们日常驾驶中存在安全隐患且属于国家强制产品认证的“CCC”产品-汽车轮胎进行了臭氧老化研究和滚动阻力性能测试;另外,研究了废旧氟橡胶胶粉的解团聚及在氟橡胶中的应用问题。结合具体工作情况,选取了一定数量的成品合格销售轮胎以及原材料进行相关的研究及探索。主要结论如下:(1)臭氧老化现象严重制约了轮胎产业的发展。通过对不同臭氧浓度下轮胎的老化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发现轮胎表面的臭氧老化迹象随臭氧浓度的升高而加剧,并导致最终失去应用性能。臭氧老化主要出现在轮胎表面应力集中处,且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而轮胎表面相对平整、应力较少的位置臭氧老化现象则不明显。红外光谱测试表明,轮胎臭氧老化现象与C=C双键的特征峰强度相对应,老化程度越高,其吸收峰强度则越低。(2)汽车轮胎的滚动阻力系数大小直接影响了车辆的燃油经济性;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轮胎的滚动阻力系数受到轮胎的花纹、规格型号等多因素制约。其中,轮胎尺寸越大,则滚动阻力系数越低;胎面较多的花纹沟会降低其滚动阻力系数;滚动阻力系数随着轮胎规格高宽比的降低而减小。(3)对废旧氟橡胶胶粉的表面进行物理修饰,可以有效解决其粘接和团聚的应用难题。研究了废旧氟橡胶胶粉的防粘接和解团聚的问题,采用无机物粒子对胶粉的表面进行物理修饰,成功解决了废旧氟橡胶胶粉的团聚和结块问题;其中在沉淀法白炭黑或硫酸钡用量在5~8 phr的时候,可以有效解决废旧氟橡胶胶粉的团聚问题;且经过表面修饰的废旧氟橡胶胶粉可以在氟橡胶的混炼胶中大量填充,且不影响最终硫化胶的基本性能。为高分散废旧氟橡胶胶粉的高值化利用,开辟了新方向。
郑长升[4](2021)在《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研制及界面结合机理》文中研究表明纤维增强树脂基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具有比模量大、比强度高及阻尼损耗性能优越的特性,近年来在卫星导航设备、运载火箭及高速列车等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应用前景。传统的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使用已硫化的橡胶片作为阻尼薄膜材料,然后通过胶粘剂使之与复合材料粘结固化成型。由于该制备工艺没有考虑阻尼薄膜的硫化特性、耐老化性以及树脂基体的固化机理,阻尼材料与树脂基体未能实现共固化,在高温高压作用下易导致阻尼薄膜力学性能变弱且老化失效,使整个结构失去承载能力。但随着对其力学性能及振动与噪声控制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已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及阻尼性能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现有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缺陷,根据高分子聚合反应原理及正交试验准则设计了粘弹性阻尼材料的组分,重点研究了低温(80℃)、中温(140℃及165℃)及高温(230℃)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表征了阻尼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揭示了酚醛、环氧及双马树脂基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中阻尼薄膜材料与树脂基体间的界面微观结合机理。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完善了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工艺体系,将高分子成型原理与复合材料共固化工艺相结合,开发了酚醛、环氧和双马树脂基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及设计方法,研制了不同温度、不同种类树脂基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对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大规模、批量化的生产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基于高分子理论和共固化工艺设计了与树脂基体相匹配的粘弹性阻尼材料,探索从化学分子键的角度去解决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问题,将力学方法和化学表征手段相结合揭示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机理,最终结果证实酚醛树脂与丁腈橡胶、环氧树脂与溴化丁基橡胶及双马树脂与氟橡胶间的官能团发生了化学交联,粘弹性阻尼材料通过化学分子键与复合材料层合板实现了紧密结合,大大提升了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3)针对低温及高温环境下粘弹性材料不易硫化、使用寿命短的特点,根据树脂基体的固化工艺调整阻尼薄膜的硫化参数,提出使用半有效硫化体系及过氧化物硫化体系改善粘弹性材料的硫化特性,探索使用炭黑和白炭黑并用及甲基丙烯酸锌提升粘弹性材料的力学性能及耐高低温老化性能,完善了高低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共固化理论,实现了树脂基体与粘弹性材料界面间的化学结合,研究了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阻尼性能及界面结合性能随材料参数的变化规律。(4)针对高分子材料在使用环境温度下损耗因子低、有效阻尼温域窄的特点,将正交试验法和高分子材料设计原理相结合,提出使用大粒径、高表面活性的添加剂作为粘弹性材料的补强体系,探索促进剂、硫化助剂及树脂硫化剂对粘弹性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规律,最终研制了高阻尼损耗峰值、宽有效阻尼温域的粘弹性阻尼材料,搭建了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的自由振动衰减测试及模态测试模块,将测试结果与传统的阻尼复合材料进行对比,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得到了大幅度地提升。
王婧,韩秀峰,廉一龙,梁利强,李亮,王衍斌[5](2021)在《含氟橡胶的研究进展及在航空发动机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含氟橡胶材料的研究进展和其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应用现状。对比了氟橡胶、氟醚橡胶、全氟醚橡胶和氟硅橡胶的耐介质、耐热和低温性能,论述了常用含氟橡胶牌号的适用工况和在航空发动机上的典型应用。指出研发高性能含氟橡胶新品种、构建含氟橡胶标准体系、累积疲劳、老化、寿命等性能数据、健全考核验证方法和充分贯彻适航要求是未来航空发动机含氟橡胶材料和制品的发展方向。
杨光耀[6](2021)在《氟橡胶/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工业的发展,为顺应更为苛刻的作业环境,诞生了一批性能表现出色的特种合成弹性体。而作为一种能在高温、强腐蚀性等特种环境下作业的高性能弹性体,氟橡胶满足了普通弹性体无法胜任的特殊需求,因此在国防、工业、生活等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随着智能工业时代的开启,高精尖科学技术与新型智能材料开始向工业普及,严苛的作业环境对传统聚合物基功能材料发起了挑战,大部分性能优异的聚合物基功能材料无法胜任高温以及强腐蚀性等环境,因此开发一批能在特种环境下高效作业的聚合物基功能材料是目前最为理想的解决方式之一。综上,氟橡胶可作为一种理想的基体材料。然而,碳链上氟原子的屏蔽作用,使得氟橡胶很难与其它填料实现完美复合,这导致目前60%及以上的氟橡胶仅用于各类密封件、绝缘材料的制备。因此解决氟橡胶与功能填料之间的界面相容性问题,对于拓宽氟橡胶在功能材料领域的应用至关重要。本课题首先探究了氟橡胶(FEPM)/碳纳米管(MWCNTs)复合材料在高温、酸碱腐蚀性环境下的应用可能性,为氟橡胶在特种环境下的功能性应用奠定基础;其次基于提升氟橡胶与碳纳米管间的界面相互作用,从填料的表面修饰入手,制备出综合性能优异的氟橡胶/碳纳米管复合功能材料,进一步揭示了其在柔性功能材料领域的应用价值。具体研究内容展开如下:(1)首先,以溶液共混法制备了氟橡胶/酸化碳纳米管(MWCNTs-COOH)复合材料,基于热重分析(TGA)与微商热重分析(DTG)对该复合材料进行了热分解动力学分析。确定了该氟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降解机理为一级分解反应,并计算得出了其热分解动力学的两个重要参数:活化能E为194.67 k J/mol,指前因子ln A为29.90,同时在227.8℃下的热使用寿命为两年。在对氟橡胶耐酸碱腐蚀性的研究中发现,通过对比复合材料在HCl溶液、Na OH溶液中浸泡不同天数后样品热稳定性、介电性能以及微观形貌的变化,得出结论:该氟橡胶/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拥有极其优异的耐酸腐蚀性,在酸液中浸泡后样品的介电性能与微观形貌变化不大;而在碱液中浸泡后基体受到了大幅度的腐蚀,样品的介电性能骤增,且频率稳定性下降。(2)接下来,从MWCNTs表面修饰的方式入手来改善氟橡胶与碳纳米管之间的界面相容性。借鉴氨基修饰碳纳米管与环氧树脂间可以以共价键键合的研究,本文对碳纳米管进行了两种类型的氨基修饰改性,一种以乙二胺(EDA)对MWCNTs-COOH进行化学接枝得MWCNTs-EDA;另一种以带双氨基的硅烷偶联剂A-1120直接包覆MWCNTs得MWCNTs-A1120。对比同掺杂比(0.5 wt%)下FEPM、FEPM/MWCNTs、FEPM/MWCNTs-COOH、FEPM/MWCNTs-EDA、FEPM/MWCNTs-A1120复合材料的力学、介电性能以及样品的微观形貌,确定MWCNTs-A1120与氟橡胶的界面相互作用最强,且基本维持了与原始碳纳米管相当的电性能。继续研究FEPM/MWCNTs-A1120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在10 k Hz下,3 wt%掺杂比的复合材料介电常数较纯胶增长了92.07%,在5 wt%掺杂时复合材料就已经导通。同时,复合材料薄膜的电性能还与样品变形量直接联系,拉伸变形量的增加将直接导致样品电性能的下降,在5 wt%掺杂下30%的形变量可以使复合材料从导电材料往介电材料转变。研究结果证明了该氟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在可拉伸介电材料与柔性导电材料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3)最后,为解决FEPM/MWCNTs-A1120复合材料过早达到了渗流阈值,导致介电常数与介电损耗突增的现象,在MWCNTs-A1120基础上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Fe3O4@MWCNTs杂化材料。通过将氟橡胶与Fe3O4@MWCNTs杂化材料进行复合并研究其复合材料的电以及磁性能发现:即使在7 wt%的掺杂量下,填料依旧在基体中分散均匀,并且在10 k Hz下,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相较于纯胶增长了106.8%,且介电损耗依旧维持在0.06这样的较低范围内。同时由于磁性颗粒Fe3O4的引入,复合材料薄膜的磁饱和强度实现了从零到有的转变,7 wt%的掺杂量下,复合材料的磁饱和强度为2.792 emu/g。
徐林,曾本忠,王超,张付宝[7](2020)在《我国高性能合成橡胶材料发展现状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合成橡胶材料广泛应用于工业、国防、交通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高性能和功能化通用合成橡胶是新时代发展所必需的关键先进基础材料。本文结合产业数据调研结果,系统梳理了我国高性能合成橡胶材料的发展现状,总结了我国高性能合成橡胶材料在生产、研发、应用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性能合成橡胶材料的发展方向与建议,研究认为应重点发展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胶、钕系顺丁橡胶、星型卤化丁基橡胶、功能化热塑性弹性体等高性能和功能化通用合成橡胶,以及氢化丁腈橡胶、热塑性硫化橡胶、高性能硅橡胶、氟醚橡胶等特种橡胶产品,实现材料高端化、过程绿色化、生产智能化。
赵苗苗[8](2020)在《含氟弹性体密封材料在油田环境中的适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塔里木油田的不断深入开发,高温高压以及苛刻的服役环境均对密封件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密封材料老化后会引起密封效果下降,降低其服役寿命,直接影响井下正常工作,甚至威胁密封件安全。目前作为井下橡胶密封材料的技术指标尚未满足现场苛刻油田环境的技术需要,开发高性能的橡胶密封材料对提高我国深层油气资源开发的科学技术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战略意义。国内外学者早已围绕各类橡胶材料和与之接触的油气介质的老化机理展开了研究,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针对油气田常用的橡胶材料的性能退化机理展开,但很少涉及到含氟弹性体在油田井下环境中的老化规律和寿命预测问题。本文选用26型氟橡胶为研究对象,模拟油气田系统用橡胶密封材料的实际工况,在80℃、120℃、160℃、200℃四种温度下进行加速老化试验,在80℃、5MPa下进行高温高压釜模拟试验。试验时间分别是7d、14d、28d。开展试验前后溶胀性能(质量变化率和体积变化率),力学性能(邵氏A硬度、应力应变值、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测试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展开寿命预测。结果表明:不同温度油介质老化后26型氟橡胶会发生轻微变形,整体改变不大;易发生溶胀,质量和体积变化率在7d内变化幅度占整个周期内变化率的50%以上;邵氏硬度先下降后上升;在没有压缩力的状况下,随着温度的增加和老化时间的延长压缩永久变形持续下降,在压缩力的作用下随着温度的增加和老化时间的增长压缩永久变形持续增高;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等物理机械性能先缓慢下降后又有所上升;玻璃化转变温度随着老化温度的上升和时间的持续作用呈上升趋势,氟橡胶材料服役温度的下限持续升高;红外光谱分析发现有少量新官能团发生,其他吸收峰无明显位置变化。在高压油介质环境中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26型氟橡胶会发生起泡、开裂等现象,失效严重;溶胀更加严重,质量和体积变化率是常压下的5倍之多,整个过程中还伴随着对橡胶内部添加剂的萃取作用;邵氏硬度先下降后上升;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持续降低,力学性能损失严重;到后期试样严重失效玻璃化转变温度在上升后迅速下降;经红外光谱分析发现老化后试样可能发生了脱氟化氢反应,分子链可能被破坏后发生交联反应,在分子链中产生了碳碳双键。最后以高温油介质中拉断伸长率和拉伸强度性能演变规律作为老化性能指标进行寿命预测,通过老化残余性能经验公式和阿伦尼乌斯方程预测得到的橡胶贮存寿命(25℃)为776.18年和368.19年,在80℃油介质环境中使用寿命为69.27年和18.28年,在120℃油介质环境中使用寿命为18.69年和3.16年,在160℃油介质环境中使用寿命为6.35年和0.90年,在200℃油介质环境中使用寿命为2.59年和0.29年。最终得出以拉伸强度为性能指标的寿命预测更加安全。
孙建英,卿凤翎[9](2020)在《高性能有机氟材料制备科学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有机氟材料具有优异的热氧稳定性、耐化学腐蚀性、耐老化性、不黏性、电绝缘性以及极小的摩擦系数等特性,因此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材料广泛应用于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高性能有机氟材料的需求引发了学术界和工业界对氟材料的研究兴趣。依据本文作者的研究经历及有机氟材料的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氟树脂(新型含氟聚合物、电活性含氟聚合物、新型全氟磺酸聚合物、聚四氟乙烯3D打印)及氟橡胶(过氧化物硫化氟橡胶、耐低温氟醚橡胶、耐高温全氟醚橡胶、全氟聚醚基类玻璃橡胶)的制备科学及应用进展,特别阐述为了满足航空航天、能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需求发展的新一代高性能有机氟材料。本文也介绍了近期出现的聚四氟乙烯新成型技术及类玻璃氟橡胶。文章指出发展绿色环保和高效的高性能有机氟材料制备及成型加工方法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赵国栋[10](2020)在《热油老化对氟橡胶和氟醚橡胶摩擦学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在航空领域内,氟橡胶和氟醚橡胶密封件广泛应用于液压、燃油和环控三大系统。由于应用环境的复杂多变,橡胶密封件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高温、高压、介质腐蚀以及摩擦磨损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造成橡胶表面硬化、龟裂、溶胀、回弹性变差等老化现象,物化性能以及摩擦学特性发生不同程度降低,严重影响密封件的密封性能和使用寿命。本文基于航空液压密封系统实际运行工况,针对热油老化后氟橡胶和氟醚橡胶(FM-2D、FX-2、FX-10、FX-17)的物化性能以及摩擦学特性开展试验研究,深入分析干摩擦及润滑条件下氟橡胶和氟醚橡胶摩擦时变性及磨损机理,为后续航空领域密封材料的选型提供理论指导和数据支撑。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根据相关国家标准采用加速热油老化方法对四种氟橡胶和氟醚橡胶进行处理,开展试验前后氟橡胶和氟醚橡胶的物化性能测试,包括橡胶材料硬度、质量、压缩永久变形、拉伸强度、化学分子结构及热稳定性等,分析热油老化时间和温度等对氟橡胶和氟醚橡胶力学性能及化学热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为氟橡胶和氟醚橡胶摩擦学特性的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采用UMT-3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进行了干摩擦条件下氟橡胶和氟醚橡胶与不锈钢对摩副的往复摩擦磨损试验,研究了不同老化程度下氟橡胶和氟醚橡胶试件的磨损表面形貌、摩擦系数、磨损量、磨屑、表面粗糙度及界面温度等参数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干摩擦条件下四种氟橡胶和氟醚橡胶材料的摩擦损伤机理;(3)通过改变油液供给模拟密封系统实际的乏油和富油工况,开展不同润滑条件下四种氟橡胶和氟醚橡胶与不锈钢对摩副的往复摩擦磨损行为的试验研究,与干摩擦条件下氟橡胶和氟醚橡胶的摩擦磨损特性进行了综合对比,揭示了不同润滑条件下热油老化对氟橡胶和氟醚橡胶摩擦学特性的影响规律。本研究对增强航空液压系统的密封性能,提高氟橡胶和氟醚橡胶密封件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降低航空装备事故发生率具有重要工程指导意义。
二、高性能系列氟橡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性能系列氟橡胶(论文提纲范文)
(1)高性能特种弹性体的拓展(四)——氟橡胶(2)(论文提纲范文)
4.3 氟醚橡胶——耐低温氟橡胶 |
4.3.1 通用氟橡胶的耐低温性能差 |
4.3.2 PMVE基氟醚橡胶 |
4.3.3 MOVE基氟醚橡胶 |
4.4 全氟醚橡胶——耐极端环境氟橡胶 |
4.4.1 生产公司和品牌 |
4.4.2组成和硫化 |
4.4.3-30°C级耐低温全氟醚橡胶 |
(2)高性能特种弹性体的拓展(四)——氟橡胶(1)(论文提纲范文)
1 开发历程 |
2 分类 |
3 国内现状 |
4 高性能氟橡胶 |
4.1 高氟含量氟橡胶 |
4.2 过氧化物硫化氟橡胶 |
(3)轮胎耐臭氧老化、滚动阻力性能及氟橡胶胶粉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轮胎的历史与发展概况 |
1.1.1 轮胎的历史演变 |
1.1.2 轮胎的发展历程 |
1.1.3 国内外轮胎产业概况及分类 |
1.2 轮胎的结构与组成 |
1.2.1 充气式轮胎的结构与组成 |
1.2.2 非充气式轮胎的结构与组成 |
1.2.3 轮胎分类及基本标识 |
1.2.3.1 不同用途的轮胎分类 |
1.2.3.2 轮胎基本标识 |
1.2.3.3 汽车轮胎花纹分类 |
1.3 橡胶在轮胎中的应用 |
1.3.1 轮胎中常用的橡胶 |
1.3.1.1 天然橡胶 |
1.3.1.2 合成橡胶 |
1.3.2 轮胎的基本生产流程 |
1.4 橡胶的老化 |
1.4.1 橡胶的老化 |
1.4.2 轮胎的老化 |
1.4.3 橡胶的老化分类 |
1.4.3.1 热氧老化 |
1.4.3.2 湿热老化 |
1.4.3.3 应力老化 |
1.4.3.4 辐射老化 |
1.4.3.5 臭氧老化 |
1.4.4 轮胎的臭氧老化 |
1.5 橡胶的老化防护 |
1.5.1 橡胶的老化防护方法 |
1.5.2 橡胶臭氧老化的防护方法 |
1.6 轮胎滚阻和经济效应 |
1.6.1 实验方法与测试 |
1.6.1.1 室内测试与室外测试 |
1.6.1.2 稳态测试与非稳态测试 |
1.6.2 滚动阻力与经济效应 |
1.6.2.1 近年汽车产销量与石油进口总量增长 |
1.6.2.2 滚动阻力与油耗 |
1.6.3 降低轮胎滚动阻力的方法 |
1.7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轿车轮胎耐臭氧老化性能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主要原料 |
2.2.2 主要设备仪器 |
2.2.3 实验样品制备 |
2.2.4 性能测试 |
2.2.4.1 力学性能测试 |
2.2.4.2 微观相态结构 |
2.2.4.3 红外线光谱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轮胎经臭氧老化表现宏观变化 |
2.3.2 臭氧老化后轮胎的力学性能 |
2.3.3 臭氧老化后轮胎的表面微观结构 |
2.4 臭氧老化后轮胎的红外光谱测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轿车轮胎滚动阻力系数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主要原科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3.2.3 实验样品制备 |
3.2.4 实验步骤 |
3.2.4.1 气压调整 |
3.2.4.2 升温 |
3.2.4.3 数据测量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废旧氟橡胶胶粉的防团聚及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主要原料 |
4.2.2 主要仪器设备 |
4.2.3 氟橡胶硫化胶的样品制备 |
4.2.4 微观相态结构 |
4.2.5 废旧氟橡胶胶粉防团聚的测试 |
4.2.6 力学性能测试 |
4.2.6.1 拉伸强度及扯断永久变形测试 |
4.2.6.2 撕裂强度测试 |
4.2.6.3 硬度测试 |
4.2.6.4 100%定伸永久变形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废旧氟橡胶胶粉的表面形貌的研究 |
4.3.2 无机粉体表面修饰对60目废旧氟橡胶胶粉解团聚的影响 |
4.3.3 白炭黑、硫酸钡的用量对60目废旧氟橡胶胶粉解团聚的影响 |
4.3.4 白炭黑、硫酸钡的用量对120目废旧氟橡胶胶粉解团聚的影响 |
4.3.5 表面修饰对120目废旧氟橡胶胶粉解团聚的影响 |
4.3.5.1 表面修饰后氟胶粉的填充量对氟橡胶的性能影响 |
4.3.5.2 60目表面修饰后的氟胶粉的添加量对氟橡胶的性能影响 |
4.3.5.3 120目表面修饰后的氟胶粉的添加量对氟橡胶的性能影响 |
4.3.6 表面修饰氟胶粉及硫化工艺对氟胶粉填充氟橡胶的性能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研制及界面结合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共固化复合材料工艺及其性能表征 |
1.2.2 共固化复合材料阻尼薄膜的研究现状 |
1.2.3 共固化复合材料树脂的研究现状 |
1.2.4 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研究现状 |
1.2.5 解决关键问题 |
1.3 技术路线及章节安排 |
1.3.1 技术路线 |
1.3.2章节安排 |
第2章 酚醛树脂基80℃低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研制与阻尼性能 |
2.1 粘弹性阻尼材料的组分设计 |
2.1.1 共固化机理 |
2.1.2 硫化体系 |
2.1.3 正交试验法设计粘弹性材料组分 |
2.2 粘弹性材料的加工工艺 |
2.3 粘弹性材料的性能表征 |
2.3.1 粘弹性材料的硫化特性 |
2.3.2 粘弹性材料的邵氏硬度 |
2.3.3 粘弹性材料的阻尼性能 |
2.4 低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制备 |
2.4.1 粘弹性材料的溶解 |
2.4.2 复合材料的成型 |
2.5 低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性能表征 |
2.5.1 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 |
2.5.2 复合材料的动力学性能 |
2.5.3 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性能 |
2.6 低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机理表征 |
2.6.1 微观结构表征 |
2.6.2 热力学相容性表征 |
2.6.3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氨酚醛树脂基165℃中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研制与界面结合机理 |
3.1 丁腈橡胶的组分设计原理 |
3.2 丁腈橡胶的加工工艺 |
3.3 丁腈橡胶的性能表征 |
3.3.1 丁腈橡胶的硫化特性 |
3.3.2 丁腈橡胶的拉伸性能 |
3.3.3 丁腈橡胶的阻尼性能 |
3.4 氨酚醛树脂基中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制备 |
3.4.1 丁腈橡胶的溶解 |
3.4.2 复合材料的成型 |
3.5 氨酚醛树脂基中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性能表征 |
3.5.1 复合材料的静态力学性能 |
3.5.2 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 |
3.5.3 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性能 |
3.6 氨酚醛树脂基中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机理表征 |
3.6.1 表面粗糙度分析 |
3.6.2 热力学相容性分析 |
3.6.3 光学显微镜分析 |
3.6.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3.6.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环氧树脂基140℃中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研制与性能研究 |
4.1 溴化丁基橡胶的组分设计 |
4.1.1 共固化机理 |
4.1.2 硫化体系 |
4.1.3 正交试验法设计溴化丁基橡胶组分 |
4.2 溴化丁基橡胶的加工工艺 |
4.3 溴化丁基橡胶的性能表征 |
4.3.1 溴化丁基橡胶的硫化特性 |
4.3.2 溴化丁基橡胶的拉伸性能 |
4.3.3 溴化丁基橡胶的撕裂性能 |
4.3.4 溴化丁基橡胶的阻尼性能 |
4.4 环氧树脂基中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制备 |
4.4.1 溴化丁基橡胶的溶解 |
4.4.2 复合材料的成型 |
4.5 环氧树脂基中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性能表征 |
4.5.1 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 |
4.5.2 复合材料的隔声性能 |
4.5.3 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性能 |
4.6 环氧树脂基中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机理表征 |
4.6.1 热力学相容性分析 |
4.6.2 微观结构分析 |
4.6.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4.6.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双马树脂基230℃高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研制及力学性能研究 |
5.1 氟橡胶的组分设计 |
5.1.1 共固化机理 |
5.1.2 硫化体系 |
5.1.3 正交试验法设计氟橡胶组分 |
5.2 氟橡胶的加工工艺 |
5.3 氟橡胶的性能表征 |
5.3.1 氟橡胶的硫化特性 |
5.3.2 氟橡胶的邵氏硬度 |
5.3.3 氟橡胶的耐老化性能 |
5.3.4 氟橡胶的阻尼性能 |
5.3.5 氟橡胶的Payne效应 |
5.3.6 氟橡胶的热稳定性 |
5.4 双马树脂基高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制备 |
5.4.1 氟橡胶的溶解 |
5.4.2 复合材料的成型 |
5.5 双马树脂基高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性能表征 |
5.5.1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5.5.2 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 |
5.5.3 复合材料的模态性能 |
5.5.4 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性能 |
5.6 双马树脂基高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机理表征 |
5.6.1 微观结构分析 |
5.6.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5.6.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5)含氟橡胶的研究进展及在航空发动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含氟橡胶研究进展 |
1.1 FKM |
1.1.1耐介质性能 |
1.1.2耐热性能 |
1.1.3低温性能 |
1.2氟醚橡胶 |
1.2.1低温性能 |
1.2.2耐介质及耐热性能 |
1.3 FFKM |
1.4 FVMQ |
2 含氟橡胶在航空发动机中的应用 |
3 展望 |
(1)自主研发高性能的含氟橡胶新品种 |
(2)构建完善统一的含氟橡胶标准体系 |
(3)积累疲劳、老化、寿命等性能数据 |
(4)健全含氟橡胶材料及制品的考核验证方法 |
(5)充分贯彻适航要求 |
(6)氟橡胶/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氟橡胶 |
1.2.1 氟橡胶的概述 |
1.2.2 氟橡胶的硫化体系 |
1.2.3 氟橡胶的应用 |
1.3 碳纳米管 |
1.3.1 碳纳米管的功能化 |
1.3.2 碳纳米管的应用 |
1.4 氟橡胶/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
1.4.1 氟橡胶/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1.4.2 氟橡胶/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研究状况 |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1.5.1 选题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FEPM/酸化MWCNT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2.2.2 酸化碳纳米管的制备 |
2.2.3 FEPM/MWCNTs-COOH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2.2.4 测试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MWCNTs-COOH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
2.3.2 FEPM/MWCNTs-COOH纳米复合材料热分解动力学分析 |
2.3.3 FEPM/MWCNTs-COOH纳米复合材料热使用寿命预测 |
2.3.4 FEPM/MWCNTs-COOH纳米复合材料耐酸碱性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FEPM/氨基化MWCNT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3.2.2 氨基功能化碳纳米管的制备 |
3.2.3 FEPM/氨基功能化MWCNT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3.2.4 测试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氨基功能化MWCNTs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
3.3.2 氨基功能化MWCNTs对 FEPM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3.3.3 FEPM/MWCNTs-A1120 纳米复合材料性能分析 |
3.3.4 拉伸变形下FEPM/MWCNTs-A1120 纳米复合材料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FEPM/Fe_3O_4@MWCNT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4.2.2 Fe_3O_4@MWCNTs杂化材料的制备 |
4.2.3 FEPM/Fe_3O_4@MWCNT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4.2.4 测试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Fe_3O_4@MWCNTs杂化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
4.3.2 FEPM/Fe_3O_4@MWCNTs纳米复合材料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7)我国高性能合成橡胶材料发展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高性能合成橡胶材料的特点及应用领域 |
三、国内外高性能合成橡胶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
(一)合成橡胶 |
(二)氟橡胶 |
(三)硅橡胶 |
四、我国高性能合成橡胶材料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行业大而不强,企业竞争力弱 |
(二)中高端牌号供给不足,短缺与结构性过剩并存 |
(三)创新能力不强,新技术开发差距明显 |
(四)中美贸易摩擦对合成橡胶领域的影响 |
五、我国高性能合成橡胶材料的战略目标与发展任务 |
(一)战略目标 |
1. 材料高端化 |
2. 过程绿色化 |
3. 生产智能化 |
(二)重点发展任务 |
1. 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胶 |
2. 氢化丁腈橡胶 |
3. 丁基/卤化丁基橡胶 |
4. 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及其氢化产品 |
5. 异戊橡胶 |
6. 热塑性硫化橡胶 |
7. 特种硅橡胶 |
8. 特种氟橡胶 |
六、措施建议 |
(一)制定规划,重点支持,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 |
(二)加强宏观调控,优化产业结构 |
(三)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打造一流创新团队 |
(8)含氟弹性体密封材料在油田环境中的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含氟弹性体研究现状 |
1.2.1 氟橡胶的分类 |
1.2.2 氟橡胶的性能 |
1.3 橡胶老化研究现状 |
1.3.1 橡胶老化机理研究现状 |
1.3.2 时温等效研究现状 |
1.3.3 橡胶老化检测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
1.4 橡胶老化寿命预测研究现状 |
1.4.1 Dakin寿命推算法(直线法) |
1.4.2 曲线叠合法(变量折合法) |
1.4.3 数学模型法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本论文的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耐油介质老化试验及测试方法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 |
2.3 耐油介质老化试验方法 |
2.4 耐油介质老化性能分析与测试 |
2.4.1 质量和体积变化率测试 |
2.4.2 邵氏硬度测试 |
2.4.3 压缩永久变形测试 |
2.4.4 拉伸性能测试 |
2.4.5 差示扫描量热仪测试(DSC) |
2.4.6 傅立叶红外光谱测试(FTIR) |
第三章 油介质高温环境对26型氟橡胶老化现象及性能影响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设计 |
3.2.1 试验方案 |
3.2.2 试验步骤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老化温度对26 型氟橡胶外观形貌的影响 |
3.3.2 老化温度对26 型氟橡胶质量和体积变化率的影响 |
3.3.3 老化温度对26 型氟橡胶邵氏硬度的影响 |
3.3.4 老化温度对26 型氟橡胶压缩永久变形的影响 |
3.3.5 老化温度对26 型氟橡胶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 |
3.3.6 老化温度对26 型氟橡胶拉伸强度的影响 |
3.3.7 老化温度对26 型氟橡胶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
3.3.8 老化温度对26 型氟橡胶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
3.3.9 老化温度对26 型氟橡胶红外光谱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油介质高压环境对26型氟橡胶老化现象及性能影响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设计 |
4.2.1 试验方案 |
4.2.2 试验步骤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高压环境老化不同时间对26 型氟橡胶外观形貌的影响 |
4.3.2 高压环境老化不同时间对26 型氟橡胶质量和体积变化率的影响 |
4.3.3 高压环境老化不同时间对26 型氟橡胶邵氏硬度的影响 |
4.3.4 高压环境老化不同时间对26 型氟橡胶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 |
4.3.5 高压环境老化不同时间对26 型氟橡胶拉伸强度的影响 |
4.3.6 高压环境老化不同时间对26 型氟橡胶拉断伸长率的影响 |
4.3.7 高压环境老化不同时间对26 型氟橡胶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
4.3.8 高压环境老化不同时间对26 型氟橡胶傅里叶红外光谱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26型氟橡胶密封材料油介质老化寿命预测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橡胶密封材料油介质老化寿命预测标准方法 |
5.2.1 线性法寿命预测理论 |
5.2.2 油介质环境高温老化26 型氟橡胶拉断伸长率寿命预测 |
5.2.3 油介质环境高温老化26 型氟橡胶拉伸强度寿命预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9)高性能有机氟材料制备科学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氟树脂 |
1.1 通过安全温和的化学反应制备模块化和易加工的新型含氟聚合物 |
1.2 电活性含氟聚合物 |
1.3 用于燃料电池的新型全氟磺酸聚合物 |
1.4 力学性能可调的聚四氟乙烯3D打印(墨水直写) |
2 氟橡胶 |
2.1 过氧化物硫化氟橡胶 |
2.2 耐低温氟醚橡胶 |
2.3 耐高温全氟醚橡胶 |
2.4 全氟聚醚基类玻璃橡胶(Vitrimers) |
3 结语 |
(10)热油老化对氟橡胶和氟醚橡胶摩擦学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橡胶老化的研究现状 |
1.2.2 橡胶摩擦磨损的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案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及试验介质 |
2.3 试验参数和流程 |
2.3.1 热油老化试验参数 |
2.3.2 热油老化试验设备及流程 |
2.3.3 摩擦磨损试件的制备 |
2.3.4 摩擦磨损试验参数 |
2.3.5 摩擦磨损试验设备及流程 |
2.4 试验主要分析方法及仪器 |
2.4.1 压缩永久变形 |
2.4.2 硬度计 |
2.4.3 电子分析天平 |
2.4.4 拉伸试验机 |
2.4.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ATR-FTIR) |
2.4.6 热重分析仪 |
2.4.7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4.8 X射线能谱仪(EDX) |
2.4.9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热油老化氟橡胶和氟醚橡胶物化性能的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物理机械性能 |
3.2.1 压缩永久变形 |
3.2.2 质量 |
3.2.3 硬度 |
3.2.4 拉伸强度 |
3.3 化学分子结构变化 |
3.3.1 氟醚橡胶 |
3.3.2 氟橡胶 |
3.4 热稳定性变化 |
3.4.1 氟醚橡胶 |
3.4.2 氟橡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热油老化干摩擦条件氟橡胶和氟醚橡胶摩擦学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摩擦系数时变性 |
4.2.1 氟醚橡胶 |
4.2.2 氟橡胶 |
4.3 磨损表面形貌及机理分析 |
4.3.1 磨损量及磨屑 |
4.3.2 表面粗糙度及3D形貌 |
4.3.3 SEM及 EDX分析 |
4.4 摩擦界面温度 |
4.4.1 氟醚橡胶 |
4.4.2 氟橡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热油老化润滑条件氟橡胶和氟醚橡胶摩擦学特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乏油条件下的摩擦磨损试验 |
5.2.1 氟醚橡胶 |
5.2.2 氟橡胶 |
5.3 富油条件下的摩擦磨损试验 |
5.3.1 氟醚橡胶 |
5.3.2 氟橡胶 |
5.4 干摩擦和润滑条件下的结果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3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高性能系列氟橡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性能特种弹性体的拓展(四)——氟橡胶(2)[J]. 谢忠麟,马晓,吴淑华. 橡胶工业, 2022(02)
- [2]高性能特种弹性体的拓展(四)——氟橡胶(1)[J]. 谢忠麟,马晓,吴淑华. 橡胶工业, 2022(01)
- [3]轮胎耐臭氧老化、滚动阻力性能及氟橡胶胶粉的应用研究[D]. 高天奇.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4]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研制及界面结合机理[D]. 郑长升. 青岛理工大学, 2021
- [5]含氟橡胶的研究进展及在航空发动机中的应用[J]. 王婧,韩秀峰,廉一龙,梁利强,李亮,王衍斌. 合成橡胶工业, 2021(02)
- [6]氟橡胶/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杨光耀.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我国高性能合成橡胶材料发展现状与展望[J]. 徐林,曾本忠,王超,张付宝. 中国工程科学, 2020(05)
- [8]含氟弹性体密封材料在油田环境中的适用性研究[D]. 赵苗苗.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9]高性能有机氟材料制备科学及应用进展[J]. 孙建英,卿凤翎. 化工进展, 2020(09)
- [10]热油老化对氟橡胶和氟醚橡胶摩擦学特性的影响研究[D]. 赵国栋.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