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位一体”综合处理城市生活垃圾(论文文献综述)
张艺[1](2020)在《建筑室内外形态的整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所要阐释的中心内容是“室内外形态的整合性”,整合性也就是指设计的一体化。整合的目的主要是形成多元共生的有机秩序,使设计的各个层面具有多样性和同一性的辩证关系,并最终形成多元、弹性、动态的建筑整体。当今城市发展呈现复杂化和多元化的特质,建筑设计需要适应时代变化而做出调整,传统建筑设计中割裂各设计层面的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下的社会环境了。虽然我国于20世纪末已经提出关于建筑、景观、规划一体化的观点,但是从目前建成的大多数项目中发现,关于建筑室内外整合性设计的情况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基于上述情况,以建筑室内外形态整合性为研究目标,围绕城市、景观、形态、空间、陈设等层面展开一系列研究工作。本文从专业的角度,在整理、对比、总结国内外关于整合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建筑、景观整合性设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引入大量建筑师案例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由此证实了在建筑设计中,室内外形态整合性思维的真实存在性。随后通过总结五种不同的整合设计手法来进一步探索在设计中如何建立系统的、科学性的建构逻辑。最终通过实验性设计来检验整合性设计思想下建筑项目的实效性。在通篇论文中,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最终得出室内外形态整合性设计是形成一体化空间的有效途径,提出方法理论研究的后续性和美好期望。对我国目前发展的建筑设计能提供一些借鉴价值和参考方向,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芦莉[2](2020)在《耕地保护基金条款的规范分析》文中认为耕地保护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维护社会稳定的资源保障基础。我国耕地保护制度以往主要是以约束性、建设性、惩罚性保护方式为主,耕地资源在质量、数量、生态环境等方面问题仍较为严峻。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秉承改革创新的原则,在以往保护方式的基础上增添了“激励性”保护内容,创新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以此激发和调动耕地保护各方主体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经济手段对于耕地保护的重要作用。耕地保护基金制度是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的下位概念,系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在经济方面的一项创举。相对科学完备的耕地保护基金条款是耕地保护基金制度得以有效运行的保障。耕地保护基金在我国个别地区先行试验,以地方规范性文件予以发布,尚未出台高位阶、系统性立法,因此,在相关立法规范层面尚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耕地保护基金条款规范所涉主体存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户等利益博弈失衡,相关职能部门机构建制存在瑕疵,缺乏部际协调机制,受偿主体范围较小,无法充分调动其耕地保护的积极性等问题;所涉客体存在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政府财政压力较大,资金缺乏稳定性,耕地补偿标准设置不统一且欠缺科学等问题;所涉归责机制存在条款设置混乱,具体为承担违规责任主体范围较小,责任形式处罚力度相对较轻,并且公众参与空间不足,缺乏社会监督机制等问题。文章通过体系思维范式与法教义学范式厘清耕地保护基金条款的规范内涵,明晰耕地保护基金条款相关法律关系,并通过规范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耕地保护基金相关条款予以梳理、整合、归纳和分析,基于其条款设置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进路。具体应平衡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户等各方主体利益,建立相关职能部门部际协同机制,提高其工作效率,拓宽耕地保护基金受偿主体范围,创新多元化补偿方式,调动相关主体耕地保护的积极性;拓宽耕地保护基金融资渠道,减少其对政府财政的依赖,科学设置耕地保护基金耕地补偿的标准;扩大违规责任主体的范围,加大责任形式的处罚力度,拓宽公众参与空间,建全社会监督机制以期为耕地保护基金制度提供合理的规范设定。
魏广成[3](2020)在《瑞安市农合联改革的五大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案例研究》文中指出在浙江省供销社综合改革和"三位一体"建设的大背景下,瑞安市充分发挥了供销社的原有优势,形成了以为农服务为宗旨的农合联综合服务体系。本文以浙江省瑞安市农合联作为研究对象,从浙江省农合联改革和"三位一体"的大背景切入,通过梳理浙江省和瑞安市对发展当地农合联的各项政策措施,研究瑞安市独具特色的综合服务、购销展示、品牌创建、信用服务、政策支撑五大平台体系。同时,本文还介绍了瑞安市农合联的五个典型案例,以上五大平台体系表现了瑞安市农合联在农业中所发挥的良好作用。另外,通过综合改革,浙江省供销社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发挥了其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等方面的作用。
孔祥智,刘明玉[4](2020)在《嵊州市农合联改革的措施、成效与意义》文中提出嵊州是联合国绿色产业先进示范区、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之一、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嵊州市自2016年8月成立市农合联以来,是全省第一批"三位一体"改革推进县市之一,在绍兴市考核中成绩位列第二,并荣获绍兴市"三位一体"综合改革奖。近年来,嵊州市供销社着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借助农合联平台推进农业服务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相结合、专业性服务与通用性服务相衔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相对接,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三农"提供实践样本。
陈敏[5](2020)在《乡村振兴视角下供销合作社的职能创新研究 ——基于上虞的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做好农业经济的发展,推进实施现代化农业经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供销合作社是广大农村基层地区开展农业服务的合作组织,其长期以来为支持农业发展,服务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基层地区商品流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属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重要的农业服务型组织。大量实践证明,农民、农业、农村是供销合作社运营发展的基础,而供销合作社也起到了对支持“三农”发展不可或缺的服务性作用。本文通过就我国农业领域有关文献与国家上农业经济研究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汇总,通过文献研究,对供销合作社的职能变迁史进行了整理分析,从成立初期的保障物资供给、收购农产品原料职能,到计划经济时期作为国家经济调控的工具,改革开放以来供销社也进行了初步的改革,由单一的商品供销服务转型到多元化的农业多领域服务,发展为集经营性服务功能、公益服务与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农村基层地区的经济服务组织。2012年供销合作社开始了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以上虞区为例,回顾了上虞区供销合作总社的发展历程和综合改革以来的探索实践与成效,结合日本和韩国的合作社,针对供销合作社自身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农服务能力、经济模式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明确了在乡村振兴视角下供销合作社职能创新的方向,要大力推进农合联建设、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拓展为农服务领域、发展新型合作经济,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望。
孙鹏[6](2019)在《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绿色流通是在绿色发展理念下以资源集约、环境友好、可持续为主要目标的多环节流通活动。回顾流通活动发展的历史,从简单商品流通到社会化商品流通,再到社会化大流通,更多无形的、柔性的、没有物质形态的、更高级的要素被纳入流通过程,原来以实物流转为主体的商流分流为商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等要素,共同支撑起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商品流通。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流通速度也不断提高,流通活动不再是经济发展某一领域的分支,而是构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而更多反映着当前经济发展模式、发展阶段的特征。同时,流通活动进一步与绿色经济相融合并逐步显现出绿色发展的特征,进而逐步演变成绿色流通活动。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绿色经济相关领域的研究已汗牛充栋,但内容分散、观点片面,同时与可持续发展、低碳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理论相互交织、概念难以区分,至今尚未形成一套能够集各家绿色理念为一体的完整的绿色流通理论,这为研究和构建绿色流通理论预留了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如何从现有绿色经济理论和学说中提炼绿色思想,将绿色发展理念与流通经济有效融合,构建出可以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绿色流通理论,并从理论和实证视角考察我国绿色流通发展的综合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达成研究目的,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全面了解绿色流通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前沿热点,在此基础上对绿色流通理论的核心思想、定义等进行提炼。通过定性分析法,围绕绿色发展这一主线,分析研究绿色流通的特征、环节、发展要求等内容,尝试回答绿色流通是什么、怎样发展等问题。运用数学分析,如熵值法、计量统计、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数量研究方法,对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各环节、各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和关联关系进行测度、检验,分析影响绿色流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的关键因素。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绿色流通并不等同于绿色经济,绿色流通是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流通,绿色经济在总体上包含绿色流通,而绿色流通奠定了绿色经济的形成基础,两者呈现相互包容和促进的关系。(2)绿色流通理论是建立在诸多理论基础上的综合学说。绿色商流、绿色物流运行子系统,信息流、资金流、潜在价值流绿色支撑系统构成了绿色流通活动的主要内容。效率、和谐、循环、低耗、可持续是绿色流通的实践要求。(3)绿色消费驱动是绿色流通的主要驱动机理,政府行为、市场机制、技术进步、资源约束等对绿色流通形成倒逼机制,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绿色流通活动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4)2000年至2016年间,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水平呈总体上升、局部波动态势,制造业结构转型、外商投资进入、绿色发展理念推广、国际金融危机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后的大规模经济刺激等因素,都对不同阶段的绿色流通实践产生影响。(5)我国绿色流通实践子系统、主要环节的绿色化改进空间和作用规模存在差异,初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因产能过剩拉长了资本流通时间,同时与再次生产资料环节联系不紧密弱化了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传导效应,生活资料流通环节中能源消耗、物流总成本、商业成本等因素制约了绿色转型,说明我国的绿色消费驱动正处于从第二向第三阶段转型的过程。上述研究拓展了绿色流通的研究范畴,对绿色流通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考察。最终,本文以绿色发展为价值判断基础,聚焦提炼各理论中的绿色发展共识,将绿色发展理念有机融入到流通经济学之中,构建了以人与自然之间要素流转的绿色流通循环为基础的绿色流通理论框架。研究导出以绿色消费驱动绿色流通的发展机理,论证了市场经济规律对推进绿色流通实践的基础性作用,证明了绿色流通活动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必要性。构建了能够反映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水平以及各环节、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使得定期测度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成果成为可能。形成了以绿色商流和绿色物流的运行系统以及信息流、资金流、潜在价值流的绿色支撑系统为基础的绿色流通分析框架,为流通经济中各子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黎国庆[7](2019)在《“中国乡建院”的乡村建设理念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政策的提出,我国建设重心逐渐向乡村转移。乡村建设实践迎来发展高潮,政府、设计机构、企业、NGO组织、三农学者、农民纷纷参与到乡村建设。需要学界对乡村建设现状进行梳理和评判,总结不同实践类型的乡建理念。本文聚焦于“中国乡建院”这一乡建团体,其长期专注于乡村建设,拥有多学科背景的人员架构,较为深入的政策研究成果、较为成熟的乡建理论体系和较为丰富的乡村实践积累。“中国乡建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乡村建设的先进水平,以其为研究对象进行解析,可以较为深入地探讨乡村建设理念和实践模式,为我国未来乡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指导实践活动。论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阐明研究背景,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确定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创新点和关键点、研究方法,搭建论文研究框架。第二章首先对国内外乡村实践进行梳理和归纳,尤其是国内“新乡村建设”的兴起原因、参与力量、实践类型,引出“新乡村建设”的先锋——“中国乡建院”。第三章总结出“中国乡建院”的乡村建设理念:以“内置金融”开展金融创新,以“村社共同体”开展组织创新,以“农民为主体”为乡建原则,以“陪伴式乡建”为乡建方法,以“系统乡建”为乡建目标。重点阐述“内置金融”的内涵、要点、发展、功能、与外置金融的对比。比较分析亚洲地区的乡村组织架构,梳理我国乡村组织架构的变迁,研究“中国乡建院”重建“村社共同体”的方式。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四方面阐述“农民为主体”。详细分析“陪伴式乡建”,包括前期调研与规划、中期设计与实施、后期管理与运营。从社区建设、经济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四方面阐述“系统乡建”。第四章通过梳理“中国乡建院”的实践案例,总结其乡村建设的三个发展阶段:探索时期、成型时期、深化时期,不同时期的乡村建设模式有所不同,经历了“理念分散—思想融合—区域联动”的发展过程。随后选取郝堂村和小朱湾这两个代表案例重点研究:郝堂村是以改善农民生活为主的系统乡建,小朱湾是以旅游开发为主的系统乡建。从总体规划、建筑设计、社区重构、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文化复兴等方面展开具体分析,重点从规划学、建筑学、景观学三方面深入探讨空间建设特点。通过这两个系统乡建案例,研究“中国乡建院”的乡村建设理念是如何运用于乡村实践,评析其实践方式和实践效果。最后得出本文研究结论,展望乡村建设的未来发展。
杨静雯[8](2019)在《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移民安居建设评价研究 ——以开州、云阳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三峡工程的水利枢纽建设和库区的移民安置工作已于2009年基本完成,但是,三峡库区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则是一项较长时期的工作。在不断解决三峡工程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发现,移民安居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由此明确了本次研究的对象。移民安居是一个涉及层面较广的问题,既涉及城市的社会经济、民生工程等方面,还涵盖了城市移民搬迁后的居住环境、日常生活和就业等方面。本研究从三峡库区城市发展演变及动力研究,得出库区城市在后三峡时期的主要矛盾转化,进而提出“移民安居”就是后三峡时期人居环境的首要问题。同时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移民安居为核心,构建“社会—空间—居住”三位一体的逻辑框架,并以此框架对开州、云阳两个实证研究对象进行现状特征评述与评价分析,构建数据演变、空间分析、满意度评价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得出两个城市有关移民安居的现实问题,根据评价出的现实问题提出后三峡时期人居环境建设的一些策略与建议。本文的思考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对应论文的第一章节。该部分主要确定两点:第一,选题缘由。对为什么研究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的原因展开探讨。第二,核心切入,对三峡库区城市移民安居的相关概念,研究综述等进行详细研究。第二部分:分析问题,对应论文的第二、三章。该部分主要是对后三峡时期移民安居建设现状情况的综合分析。综合分析角度在于移民安居的阶段性。即从后三峡时期库区主要矛盾的转化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分析库区城市移民安居现状特征,从而构建“社会—空间—居住”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并以此框架对开州、云阳两个实证研究对象进行现状特征评述。第三部分:解决问题,文章的四、五章节。该部分主要是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途径。解决途径之一是确定移民安居情况的评价标准。即通过建立尽量客观全面的后三峡时期移民安居建设评价体系。解决途径之二是具体应用,即利用开州、云阳作为典型案例,对其进行移民安居的总体评价,找出它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第四部分:总结。对论文整体研究思路和内容进行梳理,得出论文的研究成果并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
王绍青[9](2019)在《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受到了世界关注,进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中国共产党从世界全局出发,审时度势,做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在中国社会初步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从三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建设成就使中国人民更加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海外则使用“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等词汇描述中国的进步。研究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发展演变和实践过程,有利于更加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指导未来实践。从国际背景来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是由于不公正不合理国际秩序的存在,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空前激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发展带来外部动力的同时,也使我国面临着更大挑战。中国只有通过自身的发展才能更加有效地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从国内背景看,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执政期间,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但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也正处于21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我国社会也进入了社会矛盾的凸显期。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渊源。第一,介绍了总体布局的基本概念,并阐述了理论形成的一般条件。第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思维思想。第三,这一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和生态文明思想。第四,这一思想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和谐和生态文明思想。第五,这一思想还受到西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直接影响。在这部分还描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本文探讨了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基本内容。首先,以中共十六大到十八大的中央文件精神和胡锦涛重要的讲话为依据,研究了胡锦涛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内容。其次,阐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的内在逻辑,指出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最后总结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具有的系统性、辩证性、人民性、实践性的基本特征。本文还探讨了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实践成就。在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执政时期,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同时对创新国家建设、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区域政策、经济体制变革等方面进行了扼要论述。政治建设主要从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治国、行政体制改革等内容进行了论述。文化建设中,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了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文化单位分类体制改革成就显着,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并被确立为国家支柱产业。社会建设中,民生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是重点内容。这一时期的民生建设成就突出,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时期。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我国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建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生态文明建设开拓新局面,我国制定了全国主体功能区,提倡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保护和环保治污工作不断发展,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生态文明机构和制度建设,环境立法和保护制度不断完善。本文最后论述了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历史贡献及其启示。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思维思想,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这一理论顺应了人民的期待,是中国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奠定了新时代总体布局发展的基础。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是在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执政期间,总体布局建设内容更加明确,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基础上的理论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统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构建和谐社会是总体布局实践中获得历史启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在经济建设中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经济健康发展,从战略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逐步消除腐败现象,显着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改善民生,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努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回应人民对美好环境的期待将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的重点努力方向。
赖颖薇[10](2019)在《JDM公司垃圾“智”分类设备市场营销影响因素及策略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速,人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改善,餐厨垃圾量急剧增加,成分复杂、有机物丰富的餐厨垃圾是宝贵的可再生资源,具有废物与资源的双重特性,而传统的垃圾焚烧、填埋及混合收集方式已无法满足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要求,厨余垃圾处置不当已成为影响食品安全以及生态安全的潜在危险源,因此,妥善处置餐厨垃圾迫在眉睫,实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亟需垃圾“智”分类设备,且市场营销前景广阔。全文分为六个部分进行研究。首先,主要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新产品市场营销的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分析,发现许多学者以4p理论为基础根据新时期发展特点,创造客户群、维护客户、调研市场,并针对市场需求作出反应调整营销策略。其次,以JDM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对JDM公司整体运营情况加以研究分析,发现该公司的营销影响因素有三方面,包括环保设备绿色发展机遇、设备制造企业的竞争和需求市场的消费潜力;存在产品推广受限、运营成本偏高、营销渠道受阻和促销效果不佳等问题。最后,结合存在问题,有针对性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对JDM公司的营销策略制定给出了针对性地具体建议。一方面,营销策略的创新,促进产品更新、采取撇脂定价、构建直销渠道和实施人员促销。另一方面,呼吁政府实施整体的保障措施,加强社会机制、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等“三位一体”的机制运行,加强社会环保理念、创新推广机制以及完善政策扶持机制。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JDM公司未来整体运营以及市场营销策略提供有益探索以应对今后日益激烈的投资市场,创造更多的利润空间,让“智”分类为社会“智”理提供坚强保障。
二、“三位一体”综合处理城市生活垃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位一体”综合处理城市生活垃圾(论文提纲范文)
(1)建筑室内外形态的整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论题的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框架 |
第一章 城市设计与建筑的整合性思维 |
第一节 建筑形态与景观的整合性思维 |
一、建筑的弱化 |
二、模拟自然 |
三、场地环境融合 |
第二节 建筑内外形态的整合性思维 |
一、形式的统一 |
二、结构的整合 |
三、空间的交融 |
四、材料的调和 |
五、新技术的植入 |
六、色彩协调氛围 |
第三节 建筑形态与城市的整合性思维 |
一、图底关系 |
二、地域特色 |
三、以人为本 |
第四节 整合性思维原则 |
一、区域共生原则 |
二、复合性原则 |
三、以人为本原则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整合性思维的优秀案例与建筑师 |
第一节 扎哈 哈迪德 |
一、维特拉消防站 |
二、南京青奥中心项目 |
第二节 丹尼尔·李伯斯金 |
一、犹太人博物馆 |
二、德累斯顿军事博物馆 |
第三节 伊东丰雄 |
一、银色小屋 |
二、多摩艺术大学图书馆 |
第四节 BIG事务所 |
一、上海世博会丹麦馆 |
二、Cope Hill垃圾发电厂 |
第五节 弗兰克·盖里 |
一、维特拉家具博物馆 |
二、古根海姆博物馆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整合性的设计手法 |
第一节 动态构成法 |
一、概念界定 |
二、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 |
三、斯特拉斯堡有轨电车终端站和停车场 |
第二节 线性复构法 |
一、概念界定 |
二、伯吉瑟尔滑雪台 |
三、苏黎世洛伊申巴赫学校 |
第三节 分形几何法 |
一、概念界定 |
二、柏林犹太小学 |
三、柬埔寨金边大屠杀纪念馆 |
第四节 仿生拟态法 |
一、概念界定 |
二、美国密尔沃基艺术博物馆 |
三、国家游泳中心 |
第五节 塑性流动法 |
一、概念界定 |
二、意大利卡利亚里当代艺术博物馆 |
三、阿布扎比表演艺术中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室内外整合性的实验设计 |
第一节 实验目标 |
一、主题确立 |
二、设计概况 |
三、设计目标 |
第二节 设计准备 |
一、城市定位 |
二、场地分析 |
第三节 建造过程 |
一、灵感来源 |
二、形态发展 |
第四节 成果展现 |
一、建筑与城市的整合 |
二、建筑基地的整合 |
三、建筑分析 |
四、效果图呈现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 对建筑室内外整合性研究的总结 |
二 对建筑室内外形态整合性发展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耕地保护基金条款的规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
(二)研究路径 |
一、耕地保护基金条款的规范内涵 |
(一)耕地保护基金条款的概念阐释 |
(二)耕地保护基金条款的范畴要素 |
二、耕地保护基金主体条款的规范分析 |
(一)耕地保护基金主体条款的规范设定现状 |
(二)机构建制瑕疵且主体利益失衡:耕地保护基金主体条款存在的问题 |
(三)建立部际协同并平衡各方利益:耕地保护基金主体条款的完善进路 |
三、耕地保护基金客体条款的规范分析 |
(一)耕地保护基金客体条款的规范设定现状 |
(二)资金来源单一且缺乏科学标准:耕地保护基金客体条款存在的问题 |
(三)拓宽资金渠道并科学设置标准:耕地保护基金客体条款的完善进路 |
四、耕地保护基金归责机制条款的规范分析 |
(一)耕地保护基金归责机制条款的规范设定现状 |
(二)归责机制不清且缺乏监督机制:耕地保护基金归责机制条款存在的问题. |
(三)规范归责机制并健全监督机制:耕地保护基金归责机制条款的完善进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和发表的论文 |
(3)瑞安市农合联改革的五大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瑞安市概况 |
三瑞安市农合联发展过程 |
(一)瑞安市农合联发展的历程 |
1. 起步探索阶段(2005—2014年) |
2. 逐步完善阶段(2014年以后) |
(二)瑞安市供销社与农合联发展的特点 |
1. 推动瑞安市供销社与农合联发展的本地政策 |
2. 助力瑞安市供销社与农合联发展的省级政策 |
(三)瑞安市供销社与农合联参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纲要 |
1. 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工程 |
2. 实施城乡新供销服务覆盖工程 |
3. 实施丰收农合通服务协同工程 |
4. 实施垃圾资源化服务创建工程 |
5. 大力推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6. 积极推进新型合作经济发展壮大 |
7. 切实强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措施 |
四浙江瑞安农合联和供销社改革的效果 |
(一)综合服务平台 |
(二)购销展示平台 |
(三)品牌创建平台 |
(四)信用服务平台 |
(五)政策支撑平台 |
五典型案例 |
(一)上绿蔬果专业合作社 |
1. 生产经营规模 |
2. 经营模式和服务内容 |
(二)瑞安市马屿镇汇民农村资金互助社 |
(三)瑞安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
(四)瑞安市兴民农村保险互助社 |
(五)瑞安市融达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社 |
六不足及建议 |
(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1. 顶层框架突破难 |
2. 为农服务体系建设难 |
3. 政府职能调整难 |
(二)建议 |
1. 把“三位一体”改革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区” |
2. 以“三位一体”改革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 |
3. 以“三位一体”改革作为激发经济活力的“新热点” |
(4)嵊州市农合联改革的措施、成效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嵊州市基本情况 |
三嵊州市农合联发展现状 |
(一)农合联起源 |
(二)政策体系 |
(三)组织体系 |
(四)改革推进情况 |
1.“三位一体”筑合作 |
2. 经纬双线高效运行 |
3. 绩效荣誉 |
四嵊州市供销社改革成效及意义 |
(一)不忘“合作”初心,勾画体系总体框架 |
1. 构建专业性服务组织载体 |
2. 建立通用性服务协同机制 |
3. 健全机制提升组织化水平 |
(二)紧扣“服务”中心,健全农业服务平台 |
1. 建设现代农业服务综合体 |
2. 建设作物专科医院 |
3. 培育农业服务龙头 |
(三)突出“协同”重心,实现经纬有效衔接 |
1. 生产协作精准化,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
2. 供销协力品牌化,变“一枝独秀”为“百花齐放” |
3. 信贷协同个性化,变“普惠金融”为“精准帮扶” |
(四)打造城乡新供销,实现农信农合通协同 |
1. 多方参与、利益共享 |
2. 驱动资金融通和保险服务双引擎 |
3. 深化新型服务社,特色性服务模式 |
五供销社改革典型案例 |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
1. 嵊州市农民合作经济服务中心 |
2. 蔬菜产业农合联 |
3. 新型庄稼医院助推黄桃产业振兴 |
(二)城乡新供销服务体系建设 |
1. 搭建三大平台 |
2. 供销超市———新供销服务覆盖工程 |
(三)农信农合通协同服务体系建设 |
1. 强化金融支农惠农特色与个性化服务 |
2. 试点开展农业保险 |
3.“蔬菜贷”“农联贷”“农联贷联盟” |
(四)美丽乡村建设服务体系 |
1. 仙岩镇美丽乡村建设服务社 |
2. 三界供销社村嫂服务社,城关供销社王树村嫂服务社 |
六总结及建议 |
(一)推动农合联改革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举措 |
(二)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 |
(三)重点培育和发挥品牌优势 |
(5)乡村振兴视角下供销合作社的职能创新研究 ——基于上虞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一、选题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三、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现有研究的结论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供销合作社的职能变迁与乡村振兴视角的提出 |
第一节 乡村振兴与供销合作社的概念阐释 |
一、乡村振兴的相关概念 |
二、供销合作社的相关概念 |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的职能变迁史 |
一、成立初期的供销合作社 |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供销合作社 |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供销合作社 |
四、综合改革时期的供销合作社 |
第三节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供销合作社职能的最新发展 |
一、大力构建“三位一体”农合联组织体系 |
二、为农服务的能力提升 |
三、联合社治理机制创新 |
第三章 上虞区供销合作社服务乡村发展的职能创新 |
第一节 上虞区供销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
一、上虞区区情 |
二、上虞区供销合作社基本情况 |
第二节 浙江省及上虞区对供销合作社的政策导向 |
一、浙江省 |
二、上虞区 |
第三节 上虞区供销合作社促进乡村发展的探索实践及成效 |
一、扎实推进改革创新 |
二、推进为农试点项目 |
三、创新承接购买服务 |
四、大力实施“项目兴社” |
五、打造现代流通网络 |
第四章 供销合作社推动乡村发展的域外经验考察 |
第一节 日、韩合作社发展的职能定位 |
一、日本:政府保护下的自主管理 |
二、韩国:农业生产发展的综合化 |
第二节 域外经验对供销合作社职能定位的启示 |
一、全方位拓展为农服务功能 |
二、多方式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人才 |
第五章 完善供销合作社推进乡村发展职能创新的建议 |
第一节 供销合作社与乡村振兴的现有问题分析 |
一、供销合作社自身建设不到位 |
二、供销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不完善 |
三、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能力不足 |
四、供销合作社经济模式落后 |
第二节 完善助力乡村振兴的供销合作社职能的建议 |
一、大力推进农合联建设 |
二、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 |
三、积极拓展为农服务领域 |
四、奋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4.1 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
1.5.1 本文创新点 |
1.5.2 本文的不足 |
第2章 绿色流通研究范畴及理论基础 |
2.1 绿色流通理论界定 |
2.1.1 流通内涵的多重视角剖析 |
2.1.2 绿色流通概念界定 |
2.1.3 绿色流通内涵特征 |
2.1.4 绿色流通与绿色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2.2.1 流通基础理论 |
2.2.2 社会再生产理论 |
2.2.3 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 |
2.2.4 绿色经济及相关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机理研究 |
3.1 我国绿色流通主要领域发展概述 |
3.1.1 绿色商业运营环境改善不彻底 |
3.1.2 绿色物流改进效果不明显 |
3.1.3 绿色消费引导效果不及预期 |
3.2 社会再生产视角下绿色流通驱动机理分析 |
3.2.1 使用价值与效用价值的绿色实现原理 |
3.2.2 绿色消费市场势力由弱到强的阶段发展分析 |
3.2.3 绿色消费对绿色流通环节的往复推动效应 |
3.3 系统关联视角下绿色流通倒逼机理分析 |
3.3.1 政府行为的引导激发 |
3.3.2 市场机制的推动效应 |
3.3.3 资源储能的现实约束 |
3.3.4 技术进步的绿色实践 |
3.4 市场经济运行视角下绿色流通作用机理分析 |
3.4.1 绿色流通系统关联作用 |
3.4.2 绿色流通协同发展作用 |
3.4.3 绿色流通生态改善作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绿色流通实践要求及整体水平测度分析 |
4.1 中国特色绿色流通实践的发展要求 |
4.1.1 效率是绿色流通的本质要求 |
4.1.2 和谐是绿色流通的重要内涵 |
4.1.3 循环是绿色流通的运转基础 |
4.1.4 低耗是绿色流通的实践特征 |
4.1.5 可持续是绿色流通的动态追求 |
4.2 绿色流通实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原则 |
4.3 基于动态循环特性的绿色流通指标体系研究设计 |
4.3.1 效率层次的指标设计 |
4.3.2 和谐层次的指标设计 |
4.3.3 循环层次的指标设计 |
4.3.4 低耗层次的指标设计 |
4.3.5 可持续层次的指标设计 |
4.4 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水平的指标测度 |
4.4.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4.4.2 熵值法数理分析原理 |
4.4.3 基于熵值法的绿色流通实践水平综合测度 |
4.5 我国绿色流通实践整体发展评价分析 |
4.5.1 2000年至2004年初期稳定发展阶段 |
4.5.2 2005年至2006年快速提升阶段 |
4.5.3 2007年至2012年波动发展阶段 |
4.5.4 2013年至2016年稳步提升阶段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绿色流通实践子系统的路径研究 |
5.1 绿色流通子系统的绿色检验 |
5.1.1 绿色商流评价及指标测度 |
5.1.2 绿色物流评价及指标测度 |
5.1.3 信息流绿色支撑效应评价及指标测度 |
5.1.4 资金流绿色支撑效应评价及指标测度 |
5.1.5 潜在价值流绿色支撑效应评价及指标测度 |
5.2 绿色流通实践子系统与整体的动态协调关系 |
5.2.1 分析方法的选择 |
5.2.2 灰色关联度计算步骤及模型原理 |
5.2.3 数据来源与实证分析 |
5.2.4 绿色流通子系统与整体间协调关系分析 |
5.3 绿色流通子系统间比较分析 |
5.4 绿色流通子系统发展路径选择 |
5.4.1 推进绿色流通的路径选择 |
5.4.2 推进绿色物流的路径选择 |
5.4.3 提升绿色支撑效应的路径选择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绿色流通重要环节的路径研究 |
6.1 绿色流通重要环节的再认识 |
6.2 生产与生活资料流通环节的绿色检验 |
6.2.1 初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的绿色检验 |
6.2.2 生活资料流通环节的绿色检验 |
6.2.3 再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的绿色检验 |
6.3 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绿色流通环节的比较分析 |
6.3.1 初次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绿色传导效应显现 |
6.3.2 绿色消费驱动二阶到三阶之间特征明显 |
6.3.3 再次生产资料流通对流通环节的绿色贡献较弱 |
6.4 绿色流通主要环节发展路径选择 |
6.4.1 初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路径选择 |
6.4.2 生活资料流通环节路径选择 |
6.4.3 再次生产资料流通环节路径选择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推进我国绿色流通的政策建议 |
7.1 不断提升绿色消费驱动势能 |
7.2 加快推动地方绿色流通立法 |
7.3 持续优化绿色科技和绿色金融发展环境 |
7.4 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 |
7.5 运用综合评价手段推动绿色流通实践 |
7.6 营造鼓励绿色发展政务环境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中国乡建院”的乡村建设理念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政策对乡村发展的高度关注 |
1.1.2 乡村建设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热点 |
1.2 研究综述 |
1.2.1 有关乡村建设的研究 |
1.2.2 有关本文对象“中国乡建院”的研究 |
1.2.3 现有研究对本文的参考意义 |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创新点和关键点 |
1.5.1 研究创新点 |
1.5.2 研究关键点 |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乡村建设发展历程及现状 |
2.1 国外乡村建设发展概况 |
2.2 国内乡村建设发展历程 |
2.2.1 精英主导乡村自治(1904 年-1949 年) |
2.2.2 社会主义乡村改造(1949 年-1978 年) |
2.2.3 小农经济乡村改造(1978 年-2003 年) |
2.2.4 “新乡村建设”(2003 年至今) |
2.3 “新乡村建设”发展概况 |
2.3.1 “新乡村建设”的兴起原因 |
2.3.2 “新乡村建设”的参与力量 |
2.3.3 “新乡村建设”的实践类型 |
2.4 “新乡村建设”的先锋:“中国乡建院” |
2.4.1 较为深入的政策研究 |
2.4.2 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 |
2.4.3 多学科背景的人员架构 |
2.4.4 聚焦乡村的实践积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乡建院”的乡村建设理念 |
3.1 金融创新:内置金融 |
3.1.1 内置金融的内涵 |
3.1.2 内置金融的要点 |
3.1.3 内置金融的发展 |
3.1.4 内置金融的功能 |
3.1.5 与外置金融的对比 |
3.2 组织创新:村社共同体 |
3.2.1 亚洲地区的乡村组织架构 |
3.2.2 我国乡村组织架构的变迁 |
3.2.3 重建村社共同体 |
3.3 乡建原则:农民为主体 |
3.3.1 自我管理 |
3.3.2 自我服务 |
3.3.3 自我教育 |
3.3.4 自我监督 |
3.4 乡建方法:陪伴式乡建 |
3.4.1 建设前期:调研与规划 |
3.4.2 建设中期:设计与实施 |
3.4.3 建设后期:管理与运营 |
3.5 乡建目标:系统乡建 |
3.5.1 社区建设 |
3.5.2 经济建设 |
3.5.3 生态建设 |
3.5.4 文化建设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乡建院”的实践案例 |
4.1 “中国乡建院”的发展历程 |
4.1.1 探索时期:理念分散(2003 年-2009 年) |
4.1.2 成型时期:思想融合(2009 年-2014 年) |
4.1.3 深化时期:区域联动(2014 年至今) |
4.2 河南省郝堂村:以改善农民生活为主的系统乡建 |
4.2.1 郝堂村建设概况 |
4.2.2 统筹总体规划 |
4.2.3 重构建筑空间 |
4.2.4 激活乡村社区 |
4.2.5 升级产业架构 |
4.2.6 加强生态治理 |
4.2.7 丰富文化活动 |
4.3 湖北省小朱湾:以旅游开发为主的系统乡建 |
4.3.1 小朱湾建设概况 |
4.3.2 确定规划定位 |
4.3.3 更新建筑面貌 |
4.3.4 完善乡村社区 |
4.3.5 开发乡村旅游 |
4.3.6 打造生态湿地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移民安居建设评价研究 ——以开州、云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1.3 研究对象 |
1.1.4 选题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后三峡时期 |
1.2.2 库区城市人居环境 |
1.2.3 移民安居建设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的研究 |
1.3.2 三峡移民相关的研究 |
1.3.3 人居环境建设理论的研究 |
1.3.4 人居环境评价方法的研究 |
1.3.5 已有研究小结及评述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论文框架结构 |
2 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移民安居建设分析框架 |
2.1 三峡库区城市发展演变及动力研究 |
2.1.1 三峡移民搬迁前:小城市自发生长建设 |
2.1.2 三峡移民搬迁时期:移民背景下的城市规模急剧扩张 |
2.2 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主要矛盾转化和现状特征 |
2.2.1 从移民政策制定、移民迁建再到移民安居的矛盾转化 |
2.2.2 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移民安居现状特征 |
2.3 城市移民安居建设的“三位一体”分析框架 |
2.3.1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中以移民安居为目标的“三位一体”结构关系 |
2.3.2 社会、空间、居住“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 |
2.3.3 后三峡时期移民安居研究核心城市选取——以开州、云阳为例 |
2.4 本章小结 |
3 后三峡时期开州、云阳移民安居现状特征调查 |
3.1 移民安居建设的社会民生特征 |
3.1.1 城市人口与城镇化:移民驱动型过渡至平稳聚集型 |
3.1.2 城市居民收入与支出:经济逐步转型、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
3.1.3 城市规划情况:移民政策迁建型过渡至人居环境改善型 |
3.1.4 城市生态环境:生态破坏型转向为生态保护型 |
3.2 移民安居建设的公共服务特征 |
3.2.1 三峡后续项目:公共服务建设的重要支撑 |
3.2.2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偏重大中型设施,欠缺社区级设施 |
3.2.3 城市交通设施: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城市发展需求 |
3.3 移民安居建设的居住环境特征 |
3.3.1 城市居住社会空间的特征:中心边缘的分化模式 |
3.3.2 城市居住功能空间的特征:“重商社区” |
3.3.3 城市居住形态空间的特征:特殊的街巷与景观形态 |
3.3.4 典型移民住区案例调查:以开州丰乐、云阳大雁移民住区为例 |
3.4 本章小结:后三峡时期城市移民安居建设调查的几点结论 |
4 后三峡时期开州、云阳移民安居建设评价研究 |
4.1 开州、云阳移民安居建设评价体系建构 |
4.1.1 构建发展演变、空间分析、满意度评价三个维度的体系框架 |
4.1.2 评价方法与模型建立 |
4.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标层因子赋值标准 |
4.1.4 评价因素体系以及权重确定 |
4.2 后三峡时期开州移民安居建设评价 |
4.2.1 社会民生建设 |
4.2.2 公共服务建设 |
4.2.3 居住环境建设 |
4.2.4 综合评价结果 |
4.3 后三峡时期云阳移民安居建设评价 |
4.3.1 社会民生建设 |
4.3.2 公共服务建设 |
4.3.3 居住环境建设 |
4.3.4 综合评价结果 |
4.4 评价的综合结论 |
4.4.1 开州、云阳移民安居建设优势总结 |
4.4.2 开州、云阳移民安居建设问题总结 |
4.5 后三峡时期开州、云阳移民安居建设的影响机制 |
4.5.1 移民安置制度对城市移民安居建设的影响 |
4.5.2 参与主体相互协作和协调对城市移民安居建设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库区城市移民安居建设的一些思路与对策建议 |
5.1 城市移民安居建设思路的一些探索 |
5.1.1 相关理论对库区城市移民安居建设的启示 |
5.1.2 库区城市移民安居建设必须考虑的背景因素 |
5.2 城市移民安居建设目标原则 |
5.2.1 城市移民安居建设目标 |
5.2.2 城市的移民安居建设原则 |
5.3 开州、云阳移民安居建设措施探索 |
5.3.1 推进创新型的后期扶持措施 |
5.3.2 分散布局城市各项功能,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
5.3.3 提升移民住区绿化环境与公共空间品质 |
5.3.4 更新城市建设参与过程,提高移民参与程度 |
5.3.5 调研中富有活力的空间及满意度较高的移民住区及其启示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语 |
6.1 论文研究成果 |
6.2 论文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B 开州、云阳人居环境建设问卷调查表 |
C 开州、云阳人居环境建设各要素判断矩阵 |
D 开州、云阳旧城照片收集 |
E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9)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创新点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其意义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创新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主要创新 |
四、研究方法 |
(一)历史研究法 |
(二)比较研究的方法 |
(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一章 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 |
一、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历史背景 |
(一)国际背景 |
(二)国内背景 |
二、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总体布局的基本内涵及其基本理论来源构成 |
(二)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思维思想 |
(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和生态文明思想 |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和谐和生态文明思想 |
(五)可持续发展理念 |
三、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发展过程 |
(一)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 |
(二)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
(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
第二章 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内容与特征 |
一、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基本内容 |
(一)建设富强国家,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二)建设民主国家,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和体制改革 |
(三)建设文明国家,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四)建设和谐国家,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 |
(五)建设美丽国家,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
二、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内在逻辑 |
(一)经济建设是根本 |
(二)政治建设是保证 |
(三)文化建设是灵魂 |
(四)社会建设是条件 |
(五)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
三、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基本特征 |
(一)系统性 |
(二)辩证性 |
(三)人民性 |
(四)实践性 |
第三章 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实践成就 |
一、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
(一)宏观经济运行良好 |
(二)创新型国家建设出现标志性成果 |
(三)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
(四)深化经济体制变革 |
二、民主法治建设迈出新步伐 |
(一)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
(二)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着 |
(三)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
(四)开创了中央最高权力交接的新境界 |
三、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
(一)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 |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
(四)文化体制改革成就显着 |
四、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 |
(一)民生建设普惠性增强 |
(二)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 |
五、生态文明建设开拓新局面 |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
(二)促进能源和资源节约 |
(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与环保治污工作 |
(四)完善生态文明机制建设 |
第四章 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历史贡献及其启示 |
一、理论贡献 |
(一)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思维思想 |
(二)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三)深化了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
二、现实意义 |
(一)顺应了人民的期待 |
(二)指明了中国发展的路径 |
(三)奠定了新时代总体布局发展的基础 |
三、历史启示 |
(一)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二)必须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三)必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
(四)必须显着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
(五)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突出地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JDM公司垃圾“智”分类设备市场营销影响因素及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主要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动态 |
2.1.1 新产品市场营销的理论研究 |
2.1.2 新产品市场营销的案例研究 |
2.1.3 新产品市场营销的策略研究 |
2.2 已有研究评析 |
2.2.1 已有的研究基础 |
2.2.2 研究不足和缺陷 |
3 市场营销影响因素及营销策略的理论分析 |
3.1 市场营销影响因素分析 |
3.1.1 宏观环境 |
3.1.2 行业竞争 |
3.1.3 消费偏好 |
3.2 4P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
3.2.1 产品策略 |
3.2.2 价格策略 |
3.2.3 渠道策略 |
3.2.4 促销策略 |
4 JDM公司发展历程及垃圾“智”分类设备市场营销特征分析 |
4.1 公司发展历程及主营业务 |
4.1.1 发展历程 |
4.1.2 主营业务 |
4.2 产品性能 |
4.2.1 节能环保性 |
4.2.2 绿色发展性 |
4.2.3 高效智能化 |
4.3 JDM公司垃圾“智”分类设备市场营销特征 |
4.3.1 产品潜在需求大 |
4.3.2 价格反应不敏感 |
4.3.3 营销渠道专属化 |
4.3.4 促销方式多样化 |
5 JDM公司垃圾“智”分类设备市场营销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 |
5.1 影响因素分析 |
5.1.1 绿色发展的机遇 |
5.1.2 设备制造企业的竞争 |
5.1.3 需求市场的消费潜力 |
5.2 存在问题 |
5.2.1 产品推广受限 |
5.2.2 运营成本偏高 |
5.2.3 营销渠道受阻 |
5.2.4 促销效果不佳 |
6 JDM公司垃圾“智”分类设备市场营销策略及保障措施 |
6.1 营销策略创新 |
6.1.1 加快产品更新 |
6.1.2 采取撇脂定价 |
6.1.3 开拓网络渠道 |
6.1.4 实施人员促销 |
6.2 “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 |
6.2.1 加强社会环保理念 |
6.2.2 创新市场推广机制 |
6.2.3 完善政策扶持机制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三位一体”综合处理城市生活垃圾(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筑室内外形态的整合性研究[D]. 张艺.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2]耕地保护基金条款的规范分析[D]. 芦莉. 西南大学, 2020(01)
- [3]瑞安市农合联改革的五大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案例研究[J]. 魏广成. 中国合作经济评论, 2020(01)
- [4]嵊州市农合联改革的措施、成效与意义[J]. 孔祥智,刘明玉. 中国合作经济评论, 2020(01)
- [5]乡村振兴视角下供销合作社的职能创新研究 ——基于上虞的经验[D]. 陈敏.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6]我国绿色流通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D]. 孙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7]“中国乡建院”的乡村建设理念与实践研究[D]. 黎国庆.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人居环境的移民安居建设评价研究 ——以开州、云阳为例[D]. 杨静雯. 重庆大学, 2019(01)
- [9]胡锦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研究[D]. 王绍青.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1)
- [10]JDM公司垃圾“智”分类设备市场营销影响因素及策略分析[D]. 赖颖薇. 宁波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