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专利评价体系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蒋建飞,周沛奇,朱逸灵,祁科峰,孙文强[1](2022)在《面向高校成果管理需求的潜在可转化专利发掘方法研究——基于清华大学等四所高校专利数据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意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愈发受到重视,当前大部分高校成果管理工作面临着待管理专利数量巨大、涉及技术领域复杂多样、对人员综合能力素质要求高的问题,导致大量存量专利不能得到很好地挖掘与培育,需要一种简便有效的筛选潜在可转让专利的方法,以提升现有高校专利管理工作的效率。[方法/过程]本研究以2020年高校成果转让排行榜前四位的高校(清华、浙大、交大、同济)专利文献数据为基础,构建多个数据样本,并通过样本间的比较分析,最终确定5项与专利许可转让潜力较为密切的指标,并通过TOPSIS综合评价方法确定专利潜在可转化性的高低。[结果/结论]对多个不同样本的测试结果说明本研究所采用评价方法能够辅助高校科技成果管理人员进行潜在可转让专利的筛选工作。
昝栋,冯劭华[2](2022)在《基于文献计量的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基于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近十年出版的相关文献数据,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主题聚类、突现词探测等可视化呈现,结合题录信息从研究热点、方法工具、地域及行业领域特征等多维度分析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发展和演进情况。文章认为高校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研究的内容逐步拓展并不断深化、细化,其中,服务的体系化建设、服务模式的创新、服务质量的提升和服务价值的实现将是当前及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郑冠杰[3](2021)在《我国冰雪装备器材专利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专利权人作为冰雪装备器材产业的创新主体,其专利竞争力强弱势必会影响冰雪装备器材产业的发展。为了探究我国冰雪专利竞争力的表现,解决专利权人在研发冰雪专利过程中数量与竞争力之间的矛盾,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我国冰雪专利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冰雪专利申请数量排名前194的专利权人进行专利竞争力评价,旨在为冰雪装备器材产业全面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研究表明:个人倾向于技术广度,企业更倾向于技术深度,而高校在这两方面相对薄弱。从整体冰雪专利竞争力评价来看,竞争优势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各类型专利权人在冰雪专利数量与专利竞争力的关联度上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分布,企业与高校的专利数量与专利竞争力的转化积极性相对较高。
吴高,韦楠华[4](2021)在《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现状、困境及体系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在推动高校提升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虽有所发展,但和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服务主体能力、服务内容规划、服务平台设计以及服务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文章建议从服务主体(组织结构、队伍建设)、服务内容(规划政策、服务项目、资源建设、品牌培育)、服务平台(管理平台、媒介平台)、服务机制(合作共享、规范标准、绩效评价)等四个角度来构建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体系。
顾效瑜,朱学义[5](2021)在《基于高校财务绩效视角的科技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高校财务管理目标之一是要实现高校科技管理绩效最大化。高校科技管理绩效通过高校科技人才贡献绩效、科技经费投入绩效、科技研究产出绩效反映,最终落实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上。文章收集2005—2019年全国高等学校发展的量化数据、高校科技人才的贡献数据、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的数据,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确定高校科技人才的贡献价值,采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了高校科技成果贡献绩效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高校科技人才贡献绩效、高校R&D经费支出、高校发表科技论文与高校科技成果贡献绩效显着正相关,而高校出版的科技专着和申请的专利价值与高校科技成果贡献绩效负相关。
冯劭华,昝栋,苏菊[6](2021)在《改进的高校专利竞争力动态评价方法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专利是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标志,如何科学评价高校的专利竞争力,成为科研创新能力评价中急需解决的难题。文章针对现有的相关研究在指标体系和赋权方法方面的不足,重点扩充和优化了高校专利竞争力评价体系中的运用指标和质量指标模块,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熵权法与AHP层次分析法耦合赋权的方法,减少指标权重受技术领域和时域的影响。最后,文章运用改进的高校专利竞争力评价体系,对国内5所海洋类高校的专利竞争力进行动态评价分析。
白晶[7](2021)在《我国高校专利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阶段,从专利质量的角度把控高校专利发展方向,尽快建立它们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对我国实现从知识产权大国向知识产权强国的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全过程质量管理理论和标杆管理理论构建我国高校专利质量评价体系。首先根据专利从产生到专利权失效的整个生命周期将专利质量分为专利创造质量、专利申请质量和专利维持转化质量三个维度,对专利质量的概念进行更加清晰完整的阐释。其次按照指标选取的全面性、客观性、系统性、准确性和独立性原则,在各维度下选取相应的指标,并分别利用熵权法和变异系数法计算指标权重。然后运用TOPSIS法对我国高校专利质量进行排名,通过对比熵权-TOPSIS模型和变异系数-TOPSIS模型的评价结果验证模型的准确性与有效性。最后基于熵权-TOPSIS模型,从三个层面对样本数据中的111个高校专利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评价结果显示:我国高校专利质量整体发展呈现不均衡的现象,标杆高校与排名靠后的高校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南方高校的专利质量整体优于北方,江苏省可作为我国高校专利质量发展的标杆省份。在时间演进层面,1985年到2001年,我国高校专利申请数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专利质量指数也呈现大幅度波动的现象;2002年到2015年,我国高校专利申请数量开始逐渐增加,且增加速度越来越快,与此同时专利质量指数相比前一阶段也呈现出较为稳定的上升趋势。二级维度下,专利创造质量从2009年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提升,专利申请质量则一直维持在同一水平线,专利维持转化质量在2001年到2005年期间有过短暂的上升趋势,但在2005年之后就不再上升。在技术领域层面,八大IPC部类中D部类专利质量排名最高。G部类和C部类的专利数量和专利质量排名都处于靠前位置,因此将它们作为重点技术领域。浙江工业大学、江南大学、清华大学和苏州大学在重点技术领域的专利质量排名靠前,说明它们对于相关技术的培育和运营模式值得其余高校进行借鉴与学习。此外,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标杆高校的协同创新中心在重点技术领域乃至整体专利质量的提升过程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全过程质量管理理论和标杆管理理论对我国高校专利质量进行评价,不仅拓展和丰富了专利质量相关理论,也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和科学技术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指导作用。
杨登才,李国正[8](2021)在《高校专利质量评价体系重构与测度——基于23所高校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高校专利质量的评价体系存在较大差别,均不能完全真切反映高校的专利质量。在重构高校专利质量评价体系时,着重突出专利价值类型等维度,创新性地将高校专利侵权数量比例,高校作价入股专利的数量、作价入股公司数量等因素作为高校专利质量的评价指标。基于熵权理论,运用高校专利质量评价模型对23所在京高校的专利质量进行研究发现:专利侵权案件占授权专利总量的比例、专利作价入股的专利数量占授权专利总量的比例、专利作价入股的总金额与授权专利总量的比值、专利作价入股的公司数量与授权专利总量的比值等指标在高校专利质量评价中的影响因素较大。通过完善高校专利管理体系,加快建立高校专利申请前的评估制度,提高高校PCT和海外专利申请能力,鼓励高校进行不同形式的专利成果转化,并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和成果转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张锐,郑美玉,曾金晶[9](2020)在《基于多元数据融合的专利竞争力分析——以东南5省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意义]通过对高校专利数据进行全方位、科学性的分析,研究其专利竞争力水平的文献,不止对高校的科研能力有着具体的评判意义,对国家的科技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 /过程]从专利数量、专利价值、维护能力、研发潜力4个维度展开,制定了14项专利数据融合的评价体系,并应用该评价体系对东南5省(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中具有代表性的25所高校进行了专利竞争力的分析评估。[结果 /结论]根据该评价体系最终将专利竞争力分成3个梯队,第一梯队由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暨南大学8所高校组成;第二梯队则由华南农业大学、厦门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福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南京农业大学7所高校组成;其余的为第三梯队。高校专利竞争力排名与武书连榜排名并不完全一致,部分在武书连榜上排名靠后的高校,其专利竞争力反而高过排名在前的高校。高校专利竞争力受到高校的文理偏向的干扰,并不能完全与其综合实力挂钩,同时,专利竞争力还与高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实力密切相关。广东江苏浙江地区高校的专利竞争力显着高于其他地区,但是,广东省高校在专利数量上略显不足,而江苏省高校在4个维度上均没有短板,浙江省高校专利数量虽多,但专利价值和维护能力尚有欠缺。
沈莹[10](2020)在《我国高校专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这一战略性资源,尤其是专利这一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中流砥柱,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以此来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近年来我国高校专利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长期以来数量多质量低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改善,创新不足、核心技术少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因此,建立完善的专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了解各高校专利水平的真实现状,对提升高校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了国内外已有的专利评价指标体系,界定了专利数量类指标、专利质量类指标、专利价值类指标三个维度,并按照指标选取原则挑选出16个适用的指标。其次,对专家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群组决策特征根法识别和剔除重要性低的指标,再对部分指标进行基于方差分析的效力验证,验证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最终得到具有12个指标的评价体系。然后引入熵值法,利用2015年浙江省12所重点建设高校的专利数据来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模型的有效性检验。最后对熵值法和群组决策特征根法得到的权重和评价结果作对比,并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研究结果分析发现,高校专利水平不均衡,呈梯度分布,且专利水平受高校类型的影响较大;三类指标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质量类和价值类指标对部分高校影响较大,价值类指标的总体影响较小;专利维持对专利水平的影响甚微,且专利水平无法完全代表高校整体水平。为提升高校专利水平和科技创新力,本文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高校要增强领导和学生的专利意识,提高专利知识水平;建立专利管理部门,完善专利管理制度;调整高校扶持政策、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改革专利年费制度,释放创新活力;加大专利实施力度,促进专利成果转化。
二、高校专利评价体系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专利评价体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高校成果管理需求的潜在可转化专利发掘方法研究——基于清华大学等四所高校专利数据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综述 |
2 专利样本选取 |
3 评估指标 |
4 指标分析 |
5 评价方法 |
6 指标编码 |
7 指标归一化与赋权 |
8 实证检验 |
8.1 样本O的实证检验 |
8.2 样本P的实证检验 |
9 结论与启示 |
(2)基于文献计量的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结果分析 |
2.1 总体情况 |
2.2 主题脉络 |
(1)“图书馆信息服务”相关研究: |
(2)“专利分析”相关研究: |
(3)“知识产权服务战略”相关研究: |
(4)“专利管理”相关研究: |
2.3 知识演进 |
(1)研究热点的发展变迁 |
(2)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的运用 |
(3)关注的区域及领域的变化 |
2.4 新兴热点 |
3 总结与启示 |
3.1 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力度,形成长效服务机制 |
3.2 发挥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优势资源,创新服务模式 |
3.3 注重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提升服务质量 |
3.4 促进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融合发展,实现服务价值 |
(3)我国冰雪装备器材专利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冰雪专利申请的发展现状 |
2 冰雪专利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2.2 三级指标的选择 |
2.3 二级指标的提取 |
2.4 一级指标的提炼 |
3 冰雪专利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
3.1 技术广度评价结果 |
3.2 技术深度评价结果 |
3.3 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 |
3.4 专利数量与专利竞争力关联评价结果 |
4 不同专利权人冰雪专利竞争力的分析 |
4.1 技术广度分析:个人技术宽广化 |
4.2 技术深度分析:企业研发专精化 |
4.3 综合竞争力分析:竞争优势多元化 |
4.4 专利数量与竞争力的关联分析:企业与高校转化高效 |
5 结论与建议 |
(4)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现状、困境及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实践现状 |
1.1 国外现状 |
1.1.1 欧盟 |
1.1.2 美国 |
1.1.3 日本 |
1.2 国内现状 |
1.2.1 政策历程 |
1.2.2 实践现状 |
2 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面临的困境 |
2.1 服务主体能力不足 |
2.1.1 组织机构服务能力不足 |
2.1.2 成员个体服务能力不足 |
2.2 服务内容规划缺乏整体设计 |
2.2.1 规划、政策顶层设计缺失 |
2.2.2 服务内容体系不完备 |
2.2.3 资源配置开发利用不足 |
2.2.4 信息服务品牌打造力度不够 |
2.3 服务平台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
2.3.1 集成服务平台缺失 |
2.3.2 媒介平台利用不足 |
2.4 服务机制运行效果有待优化 |
2.4.1 合作共享不足 |
2.4.2 规范标准不足 |
2.4.3 绩效评价不足 |
3 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体系构建 |
3.1 服务主体 |
3.1.1 优化组织机构 |
3.1.2 加强队伍建设 |
3.2 服务内容 |
3.2.1 制定规划政策 |
3.2.2 完善服务项目 |
3.2.3 加强资源建设 |
3.2.4 抓好品牌培育 |
3.3 服务平台 |
3.3.1 设计管理服务平台 |
3.3.2 利用新型媒体平台 |
3.4 服务机制 |
3.4.1 构建合作共享机制 |
3.4.2 完善规范标准机制 |
3.4.3 优化绩效评价机制 |
(5)基于高校财务绩效视角的科技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科技管理绩效研究现状 |
(一)涉及高校科技人才和科技管理绩效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二)涉及高校科技人才和科技绩效指标体系的设置 |
二、高校科技人才贡献绩效的评测 |
(一)高校科技人才贡献率的确定 |
(二)高校科技人才贡献绩效的确定 |
三、高校科技投入和产出绩效的评测 |
(一)高校科技投入和产出状况 |
(二)高校科技成果贡献绩效的确定 |
四、高校科技成果绩效的实证分析 |
(一)科技成果贡献绩效模型的构建 |
1. 被解释变量的设计 |
2. 解释变量的设计 |
3. 控制变量的设计 |
4. 哑变量的设计 |
5. 高校科技创新绩效模型的设计 |
6. 模型变量设置及定义 |
(二)科技成果贡献绩效模型的应用 |
1. 描述性统计 |
2. 回归分析 |
五、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提高高校科技绩效的对策建议 |
1. 优化高校科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2. 重构高校科技绩效评价方法 |
3. 强化财务管理绩效措施 |
(6)改进的高校专利竞争力动态评价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专利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指标的选取 |
(二)指标的赋权方法 |
1. AHP层次分析法赋权 |
2. 改进的熵权法赋权 |
3. AHP-改进熵权法耦合赋权 |
(三)计算指标评价值 |
二、评价体系的应用分析 |
(一)专利竞争力指标权重计算 |
1. 指标权重结果 |
(二)评价结果分析 |
三、应用结果及结论 |
四、结语 |
(7)我国高校专利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专利质量的研究 |
1.2.2 关于专利质量评价的研究 |
1.2.3 关于高校专利质量的研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评价方法 |
2.1 理论基础 |
2.1.1 全过程质量管理理论 |
2.1.2 标杆管理理论 |
2.2 评价方法 |
2.2.1 TOPSIS法 |
2.2.2 熵权法 |
2.2.3 变异系数法 |
3 专利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
3.1 专利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 |
3.1.1 专利质量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3.1.2 专利质量评价指标确定 |
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2.1 样本数据的获取 |
3.2.2 指标权重的计算 |
3.3 评价模型构建及有效性验证 |
4 我国高校专利质量评价实证分析 |
4.1 整体及分维度专利质量评价 |
4.1.1 整体专利质量评价 |
4.1.2 专利创造质量评价 |
4.1.3 专利申请质量评价 |
4.1.4 专利维持转化质量评价 |
4.2 我国高校专利质量演进趋势 |
4.2.1 整体演进趋势 |
4.2.2 分维度演进趋势 |
4.3 不同技术领域专利质量评价 |
4.3.1 各技术领域专利质量排名 |
4.3.2 重点技术领域专利质量评价 |
5 我国高校专利质量提升建议 |
5.1 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相关政策与激励机制 |
5.1.1 强化专利政策的质量导向 |
5.1.2 提高专利审查标准 |
5.1.3 完善对非正常申请的监督与惩罚机制 |
5.2 提高高校知识产权服务专业化水平 |
5.2.1 设立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
5.2.2 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
5.3 建立高校高质量专利培育体系 |
5.3.1 制定专利发展战略规划 |
5.3.2 完善专利质量评估体系 |
5.3.3 构建专利转化关系网络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6.2.1 研究局限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基于多元数据融合的专利竞争力分析——以东南5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专利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2 高校专利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2.1 评价指标选取 |
2.2 高校专利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 |
2.3 高校专利竞争力评价方法 |
3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3.1 东南5省代表高校的选取 |
3.2 原始数据的获取 |
4 东南5省高校专利竞争力分析 |
4.1 东南5省高校专利竞争力整体分析 |
4.2 东南5省高校专利竞争力4个维度比较 |
4.2.1 东南5省高校专利数量比较 |
4.2.2 东南5省高校专利价值比较 |
4.2.3 东南5省高校专利维护能力比较 |
4.2.4 东南5省高校专利研发潜力比较 |
4.3 地区经济与其专利竞争力关联分析 |
5 结语 |
(10)我国高校专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2 专利评价的基础理论 |
2.1 专利相关理论 |
2.1.1 专利 |
2.1.2 专利的性质 |
2.1.3 专利申请原则 |
2.2 专利评价相关理论 |
2.2.1 专利评价 |
2.2.2 专利评价方法 |
2.3 现有专利评价指标体系 |
2.4 专利评价的相关指标 |
2.4.1 数量类指标 |
2.4.2 质量类指标 |
2.4.3 价值类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3 高校专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指标选取原则 |
3.2 基于群组决策特征根法的指标筛选 |
3.2.1 群组决策特征根法理论 |
3.2.2 群组决策特征根法模型 |
3.2.3 指标筛选 |
3.3 基于方差分析的指标效力验证 |
3.3.1 数据来源 |
3.3.2 指标效力验证 |
3.4 基于熵值法的指标赋权 |
3.4.1 熵值法理论 |
3.4.2 熵值法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高校专利水平评价的实证分析 |
4.1 数据来源 |
4.2 综合评价 |
4.2.1 指标权重计算 |
4.2.2 综合评分计算 |
4.2.3 指标模型有效性检验 |
4.2.4 与群组决策特征根法的比较 |
4.3 评价结果分析 |
4.4 对策与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小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5.2.1 不足之处 |
5.2.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二 高校专利水平评价指标问卷调查 |
附录三 中国专利奖金奖与优秀奖数据 |
四、高校专利评价体系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高校成果管理需求的潜在可转化专利发掘方法研究——基于清华大学等四所高校专利数据的实证研究[J]. 蒋建飞,周沛奇,朱逸灵,祁科峰,孙文强.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22(03)
- [2]基于文献计量的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发展研究[J]. 昝栋,冯劭华.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2(03)
- [3]我国冰雪装备器材专利竞争力评价研究[J]. 郑冠杰.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1(06)
- [4]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现状、困境及体系构建[J]. 吴高,韦楠华. 图书馆, 2021(12)
- [5]基于高校财务绩效视角的科技绩效评价研究[J]. 顾效瑜,朱学义. 会计之友, 2021(23)
- [6]改进的高校专利竞争力动态评价方法及应用[J]. 冯劭华,昝栋,苏菊. 中国高校科技, 2021(11)
- [7]我国高校专利质量评价研究[D]. 白晶.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8]高校专利质量评价体系重构与测度——基于23所高校的实证分析[J]. 杨登才,李国正.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9]基于多元数据融合的专利竞争力分析——以东南5省高校为例[J]. 张锐,郑美玉,曾金晶.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0(05)
- [10]我国高校专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沈莹.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