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面具与身心健康

人格面具与身心健康

一、人格面具与身心健康(论文文献综述)

岳静[1](2021)在《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视域下奥康纳小说的原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弗兰纳里·奥康纳是20世纪美国着名的女才子,长期生活在南方。她生活的时代,美国南方正处于激烈的动荡之中,女权主义运动兴起,资本主义经济迅速扩张,社会矛盾日益加剧,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的内在精神严重扭曲。奥康纳具有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对人性的阴暗有着敏锐的洞察。她深受荣格影响,在创作中自觉运用分析心理学视角,透视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呈现人物本真的精神状态,塑造了一群丢弃信仰,具有畸形性格的人物形象。本文以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以奥康纳的五部短篇小说:《好人难寻》《善良的乡下人》《格林利夫》《瘸腿的先进去》和《救人就是救自己》为文本研究对象,旨在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探讨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视域下人格面具原型、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原型、阴影与自性原型在奥康纳小说中的体现,从外部走向内部,挖掘潜在的意蕴,揭示荣格原型理论下奥康纳小说人物的丰富内涵与巨大张力。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等方面,主要对奥康纳小说的研究现状作了简要的梳理,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分析奥康纳小说原型的形成背景。经历了两次大战之后,美国南方神话解体,战后的南方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创伤。荣格的原型理论所述的四种基本原型分别是人格面具原型、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原型、阴影与自性原型,荣格认为这四种原型对一个人的人格起重要的作用。奥康纳高度认同荣格的原型理论,包括她自己在内阿尼玛或阿尼姆斯原型,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奥康纳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融合了这种原型理论并把它赋予自己的主人公。第二章分析奥康纳短篇小说人物的人格面具原型。奥康纳在短篇小说中绘制了一幅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畸形人物群像。在人物性格的发展中,外在的人格面具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透过外在的人格面具,剖析主人公人格面具与阴影无法平衡所造成的扭曲人生,从而揭示病态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疏离。第三章分析奥康纳短篇小说人物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原型。从集体无意识中个体精神的内部形象对小说中的主人公进行解读,探究小说中诸多主人公所表现的阿尼玛或阿尼姆斯原型发展的不同阶段,主人公内在精神的原型或以自我特殊方式呈现,或投射到外在的异性身上,个体无法平衡内在的异性特征,以致内在原型呈现出光明与黑暗两方面的影响。第四章探析奥康纳小说原型书写所呈现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奥康纳短篇小说的原型书写,以其特有的魅力呈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奥康纳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她运用灵动的语言,表现怪诞与死亡的内容,使小说具有一种别样的审美趣味。同时,异化社会、时代的激变使我们透过原型人物看到人性的善恶与美丑,理解人物命运的同时,更多的是引发我们对生命的关怀、对崇高的向往、对信仰的执着追寻。

蒋政玲[2](2021)在《自我隐瞒、治疗恐惧对专业心理求助意愿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旨在研究大学生自我隐瞒、治疗恐惧对专业心理求助意愿的影响。首先,采用问卷法对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意愿的现状特点进行了分析;其次,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探讨了自我隐瞒、治疗恐惧对专业心理求助意愿的影响,并从分析心理学的视角进行了探讨。研究一分析了专业心理求助意愿的现状。研究中以大学生为被试,选用专业心理求助意愿量表为测量工具,收集有效数据819份。使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分析大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意愿现状,并对其在性别、年级、专业、心理咨询经历等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进行了数据处理与分析。研究二探讨了自我隐瞒、治疗恐惧对专业心理求助意愿的影响。首先,由于国内对治疗恐惧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有效的本土化测量工具,因而对其测量工具“心理治疗想法量表”进行了修订和信效度检验;其次,研究以自我隐瞒量表、心理治疗想法量表、专业心理求助意愿量表为研究工具,选取符合要求的被试135名,进行2(高自我隐瞒、低自我隐瞒)×2(高治疗恐惧、低治疗恐惧)的被试间实验设计,以分析自我隐瞒、治疗恐惧对专业心理求助意愿的影响,运用的统计方法为方差分析和简单效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意愿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中,大学生的专业心理求助意愿在性别、年级、专业、心理咨询经历上存在显着差异。2.修订后的心理治疗想法量表,各项指标均符合心理测量的统计学标准,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测量治疗恐惧的有效工具。3.自我隐瞒与治疗恐惧的交互作用显着。也就是说,对于自我隐瞒的大学生来说,低治疗恐惧下的专业心理求助意愿高于高治疗恐惧下的求助意愿;对于治疗恐惧的大学生来说,低自我隐瞒下的专业心理求助意愿高于高自我隐瞒下的求助意愿。

张曌,张巧毅[3](2020)在《荣格人格理论视角下对《厄舍府的倒塌》的解读》文中研究指明《厄舍府的倒塌》是19世纪美国着名小说家爱伦·坡的经典之作之一,小说以恐怖压抑的基调展现了主人公厄舍人格崩塌的全过程。学者们多从该作品的写作风格以及叙事技巧等方面进行探析,对该作品的象征意义也进行了许多大胆的讨论,本文从荣格的人格理论视角出发,运用阴影、阿尼玛及人格面具理论分析厄舍的心理变化,并提出厄舍对人格中阴影的逃避和恐惧、阿尼玛的错误投射以及人格面具的僵硬和异常是造成厄舍悲剧的重要原因。

于晓玲[4](2020)在《《假面饭店》:路西法效应与人格面具》文中指出东野圭吾自认"将想象力发挥到了极限,一定能够直击读者内心深处"的小说《假面饭店》于2019年被导演铃木雅之改编为同名电影。与之前根据东野小说改编的电影一样,《假面饭店》展开了善与恶的激烈冲突,饱含着惩恶扬善的意旨。在构建整个悬疑故事时,犯罪者长仓麻贵走向凶残,暴力的过程和犯罪手法,印证着"路西法效应",令人不寒而栗。而新田与尚美两个人从磕磕碰碰到相知相爱过程中不断交流的"人格面具"问题,又发人深省。

张曌,张巧毅[5](2020)在《荣格人格理论视角下解读《厄舍府的倒塌》》文中提出《厄舍府的倒塌》是19世纪美国着名小说家爱伦·坡的经典之作之一,小说以恐怖压抑的基调展现了主人公厄舍人格崩塌的全过程。学者们多从该作品的写作风格和叙事技巧等方面进行探析,对该作品的象征意义也进行了许多大胆的讨论。本文将从荣格的人格理论视角出发,运用阴影、阿尼玛及人格面具理论分析厄舍的心理变化,并指出厄舍对人格中阴影的逃避和恐惧、阿尼玛的错误投射以及人格面具的僵硬异常是造成厄舍悲剧的重要原因。

孙浩[6](2020)在《尤金·奥尼尔戏剧的宗教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尤金·奥尼尔是享誉世界的剧作家、戏剧理论家,1936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丰富阅历与广博学识造就了独有的“奥氏悲剧”。在他辉煌的艺术生涯中凝练着作家之于“命运”“信仰”“理想”等诸多终极问题的哲思。他出身爱尔兰天主教家庭却怀疑上帝、鞭挞清教,终徘徊于宗教的边缘。中年对西方传统彻底失望后将视线转向东方,对“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充满激情,试图运用东方智慧对那造成人类命运悲剧的“神秘力量”重新定义。奥尼尔虽然是优秀的剧作家,但更是一位伟大的“人类灵魂书写者”。他终其一生都在为重建人类精神家园而思考。本文结合相关剧本,着力从三方面入手,对隐匿其悲剧艺术之后的宗教思想进行较为细致地梳理。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通过概述西方宗教传统及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清教信仰现状,揭示近代西方社会信仰危机。厘清奥尼尔创作的历史背景,旨在将作家置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文化发展中,探讨西方传统宗教与美国本土清教主义对其悲剧创作潜移默化的影响。除社会因素外,本章还回归作家自身,探讨影响其创作的个人因素。概论奥尼尔的家庭及青少年生活:从爱尔兰天主教信仰的移民家庭;到年少时期跟随父亲演出各地奔波;再到青年时期颠沛的流浪生活。将影响奥尼尔悲剧艺术创作与其个人思想形成的古希腊悲剧精神与近代哲学、心理学,以及他中年之后所向往的东方道家哲学进行总结、梳理和分析,展示他对东西方宗教思想的思考和对宇宙人生等终极问题的探索,反映其悲观、怀疑、反叛的思维特质。这是奥尼尔戏剧中表现的宗教思想之复杂矛盾的根源所在。此章是后文论述奥尼尔戏剧,揭示其对人生、命运乃至宗教等诸多终极问题之求索的前提。对于立足文本深入总结其宗教思想特征是必不可少的。第二章,展示作家对美国清教主义的怀疑与反思。兹为论文研究的重点之一。奥尼尔戏剧一定程度上演绎了在清教信仰压迫下人们的失落与彷徨、挣扎与痛苦、无奈与妥协。本章结合具体戏剧文本从不同层面论述其宗教思想。以最具“美国清教主义”色彩的三部戏剧《榆树下的欲望》《大神布朗》《悲悼》作示例,控诉传统信仰的丑恶,揭示美国清教主义戕害健全人格与压抑美好人性的现实。以具体的宗教哲学理论为基,通过文本细读,将剧作家对美国清教教义的怀疑与反叛予以审视与判析。第三章,剖析剧作家对人类悲剧性命运的哲理性书写。由于受到古希腊悲剧精神、近代非理性主义哲学、精神分析、神话原型等理论影响,其剧作深化了对于人类悲剧命运与高于人类命运和普通生活之上之“潜在力量”的理解。对理想和信仰的追寻、对自由生活与命运掌控力的向往、对自然力量之强大的畏惧与咒骂,皆是这种“深化”在剧作中的具体表征。这些表征通过隐喻、象征,或自传性表述凸显出来,乃是作家独特的信仰认知与宗教精神的折射。本章以《天边外》《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安娜·克里斯蒂》作文本示例,旨在剖析奥尼尔对信仰的怀疑、迷茫以及宗教救赎的渴望。第四章,以典型剧作为基,论述作家对东方道家精神的思辨。因近代对华频繁的侵略战争,大批西方传教士踏入华夏之地,带来西方宗教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同时也认识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道家思想就作为其重要的一部分被译介到西方。奥尼尔宗教观的复杂性,某种意义上就在于他对代表东方思想之道家文化的思索和向往。其许多作品都洋溢着东方思想文化之光芒。这是他与绝大多数西方戏剧家的相异之处。对于老庄哲学-宗教观之缜密思辨的理解,反映于他的生活,也显露于他的创作。本章以《送冰的人来了》《马可百万》《拉撒路笑了》为示例,从道家“无为”“阴阳”“复归”等哲理切入分析此三部戏剧,着眼于阐释其中东方色彩浓厚的道家精神,以通观奥氏之深邃哲思。

李浩然[7](2020)在《“丧文化”的集体无意识解读》文中认为"丧文化"方兴未艾,公众被颓废和幼稚的表象所遮蔽,其表象之下的内核并未被深入探究。因此,重读和阐释"丧文化"的本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荣格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内容为理论基础,分析"丧文化"滋生和发展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环境中的信仰失落,以从众心理、批判意识、精神危机为代表;另一方面是因为个体认知中的人格失范行为,具体表现在人格面具的过度膨胀、阴影的过度释放以及自性的缺失上。

钟薇[8](2019)在《人格冲突视角下的巴恩斯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巴恩斯作为一位后现代主义作家,始终通过多样化的叙事形式关注着不同境遇中的个体生存困境及其意义追求,这使得他的创作具有丰厚的精神内涵。本文以巴恩斯小说中的人格冲突问题作为研究重点,采用心理学中的人格面具理论对巴恩斯三部小说中不同人物的人格冲突问题及其深层意义进行分析,进而阐明巴恩斯对于个体人格问题的深层次看法。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各部分的大致内容如下:绪论部分通过梳理国内外巴恩斯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对朱利安·巴恩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同时简要介绍了人格面具理论和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第一章论述了《亚瑟与乔治》、《时间的噪音》、《终结的感觉》三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因自我主体意识与外部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导致的人格冲突问题:《亚瑟与乔治》中的主人公乔治因家庭教育和族裔文化的差异不被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社会接受,无法构建与外部社会要求相一致的自我人格认知;《时间的噪音》中的主人公肖斯塔科维奇在前苏联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为保全自己、家人和音乐不得以形成了与外部环境要求一致的伪装性人格;《终结的感觉》中的主人公托尼在英国六十年代的文化转型时期为顺应社会发展缓解生活压力主动建立更偏重社会维度的人格面具。第二章论述了三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因采用与真实自我相抵触的人格面具引发的内心真实意愿与外在行为的激烈冲突。《亚瑟与乔治》中的主人公乔治由于没有建立符合社会期待的人格面具其真实的自我始终不被社会接纳,最终陷入冤假错案中,其真实的自我也逐渐迷失;《时间的噪音》中的主人公肖斯塔科维奇因未能建立健康、恰当的人格面具导致自我的外在行为与内心的真实意愿相分离,一直生活在与真实自我相背离的矛盾和痛苦中;《终结的感觉》中的主人公托尼因过分认同人格面具对记忆进行解构与重建,使自我的内在人格与外在人格虽然达到了暂时的平衡,但同时也遮蔽了真实的自我导致个体性的缺乏。第三章通过分析三部作品的艺术手法指出巴恩斯虽然大胆进行了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形式实验,但其作品最终传达的仍是对人类心灵的深切关怀。《亚瑟与乔治》通过对历史“素材”的重新编撰使人们在思索文学真实的同时思考了个体是否应如实表达个体真实性的问题;《时间的噪音》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再解读使人们在反思历史真实的同时思考个体应如何在兼顾生存的同时保留自我真实性;《终结的感觉》通过对记忆的再解读使人们在反思记忆真实性的同时思索应如何面对真实的自我。

张志远[9](2019)在《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成因与比较 ——基于集体潜意识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梳理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成因并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对于完善体育文化的基本理论,促进奥林匹克背景下中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借鉴了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提供的思维框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比研究法,对中西方体育的发展变革进行了历史分期,对影响中西方体育文化形成的社会要素做出了阐述,并基于集体潜意识视角以及相关理论对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成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比较。研究表明,中西方体育文化在历史车轮的推进中时刻处于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并不是从一而终的保持一致。体育文化的表现始终植根于时代和社会赋予体育活动的功能与价值,是时代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缩影;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几千年未曾中断的文化体系引导下,经过历史的变迁,但始终没有脱离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培养和道家思想“天人合一”的精神升华,表现出“修身”的思想内涵;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体育的追溯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西方现代体育的形成与发展大部分传承延续了古希腊时期,形成了超越自我、追求竞争的体育文化观念;在集体潜意识视角下,中西方体育在自性化的过程中,中国传统体育最终确立了人性归附于自然,和而不争的文化价值观念;西方体育奠定了以人类自我为中心、追求竞争和胜利的现代体育文化基础。

苏其宏[10](2018)在《论教师角色焦虑及其克服——基于人格面具和阴影理论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焦虑已成为困扰当前教师的主要心理问题,并集中地体现于以职业倦怠为特点的生活负性情绪体验,以及面对各种问题时产生的无力感进而感受到的价值失落焦虑。本文以荣格的人格面具和阴影理论为基点,从教师角色本身出发,试论当前中小学教师焦虑的本因及克服。教师应该正视焦虑问题,合理运用教师人格面具,深入面具后面体验真实,整合人格阴影,发展完善真实的自我。学校和社会亦应关注教师焦虑问题,理性看待教师人格面具,让教师诗意地栖息。

二、人格面具与身心健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格面具与身心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1)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视域下奥康纳小说的原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奥康纳小说原型探源
    第一节 奥康纳创作思想及其形成背景
        一、美国社会南方神话的解体
        二、作家根植于南方的独特经历
    第二节 奥康纳小说原型的理论来源
        一、荣格的原型理论
        二、奥康纳对荣格原型理论的接受
第二章 奥康纳短篇小说人物的人格面具原型
    第一节 短篇小说人物的原型呈现:面具
        一、冷漠、僵硬的外形特征
        二、狡猾、奸诈的符号化表情
    第二节 人格面具原型分析
        一、“信徒”面具戏谑宗教制度
        二、“好人牌”面具讽刺现世世俗
        三、“淑女”面具追忆逝去的南方传统
        四、“流浪汉”面具折射人生态度
    第三节 人格面具原型聚焦的生存困境
        一、面具下的扭曲人格
        二、面具下的畸形人生
第三章 奥康纳短篇小说人物的阿尼姆斯和阿尼玛原型
    第一节 奥康纳短篇小说人物的阿尼姆斯原型
        一、女性内在精神的异性特征
        二、光明与黑暗交织:阿尼姆斯原型的影响
    第二节 奥康纳短篇小说人物的阿尼玛原型
        一、男性内在精神的异性特征
        二、积极与消极并存:阿尼玛原型的影响
第四章 奥康纳小说原型书写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第一节 原型书写的审美价值
        一、小说中原型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及其审美表现
        二、对丑的独特呈现:怪诞
        三、死亡书写所隐喻的悲剧性
    第二节 原型书写的文化价值
        一、对异化社会真善美的呼吁
        二、对男权话语下女性权利的讴歌
        三、对人类精神沉沦下信仰的追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自我隐瞒、治疗恐惧对专业心理求助意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自我隐瞒
        1.1.1 自我隐瞒的概念
        1.1.2 自我隐瞒的测量方法
        1.1.3 自我隐瞒的原因
        1.1.4 自我隐瞒与自我表露的关系
        1.1.5 自我隐瞒的相关研究
    1.2 治疗恐惧
        1.2.1 治疗恐惧的概念
        1.2.2 治疗恐惧的测量方法
        1.2.3 治疗恐惧的潜在来源
        1.2.4 治疗恐惧的相关研究
    1.3 专业心理求助意愿
        1.3.1 专业心理求助意愿的概念
        1.3.2 专业心理求助意愿的测量方法
        1.3.3 专业心理求助意愿的影响因素
    1.4 自我隐瞒、治疗恐惧对专业心理求助意愿的影响
        1.4.1 自我隐瞒对专业心理求助意愿的影响
        1.4.2 治疗恐惧对专业心理求助意愿的影响
        1.4.3 自我隐瞒与治疗恐惧的研究动态
第二章 问题提出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设计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现实意义
    2.4 创新之处
第三章 专业心理求助意愿的现状分析
    3.1 研究目的与假设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假设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工具
        3.2.3 数据处理
    3.3 研究结果
        3.3.1 专业心理求助意愿的现状
        3.3.2 专业心理求助意愿在是否有心理咨询经历上的差异检验
        3.3.3 专业心理求助意愿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3.3.4 专业心理求助意愿在生源地的差异检验
        3.3.5 专业心理求助意愿在家庭人均月收入上的差异检验
        3.3.6 专业心理求助意愿在年级上的差异检验
        3.3.7 专业心理求助意愿在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差异检验
        3.3.8 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意愿在专业上的差异检验
第四章 自我隐瞒、治疗恐惧对专业心理求助意愿的影响
    4.1 研究目的及假设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假设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工具与材料
        4.2.3 研究设计
        4.2.4 研究程序
        4.2.5 后期处理
    4.3 结果
        4.3.1 《心理治疗想法量表》信效度检验
        4.3.2 治疗恐惧诱发效果
        4.3.3 不同实验条件下专业心理求助意愿的描述统计
        4.3.4 不同实验条件下专业心理求助意愿的差异检验
第五章 总讨论
    5.1 专业心理求助意愿的现状分析
    5.2 治疗恐惧对专业心理求助意愿的影响
    5.3 自我隐瞒在治疗恐惧对专业心理求助意愿影响中的作用
    5.4 分析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隐瞒和治疗恐惧
        5.4.1 分析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隐瞒
        5.4.2 分析心理学视角下的治疗恐惧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与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荣格人格理论视角下对《厄舍府的倒塌》的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荣格人格理论
    1.1 阴影
    1.2 阿尼玛
    1.3 人格面具
2《厄舍府的倒塌》的悲剧原因分析
3 结语

(4)《假面饭店》:路西法效应与人格面具(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恶的指认:路西法效应
二、对善的探讨:人格面具
三、人性审思与社会期待

(5)荣格人格理论视角下解读《厄舍府的倒塌》(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荣格人格理论
    2.1 阴影
    2.2 阿尼玛
    2.3 人格面具
3 悲剧原因分析
4 结语

(6)尤金·奥尼尔戏剧的宗教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尤金·奥尼尔与其悲剧艺术创作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概略
        2.国内研究现状概略
    第三节 论文选题意义
第一章 作家创作背景与个人成长
    第一节 创作之历史文化背景
        1.清教思想与美国民族精神
        2.近代社会思潮下的信仰危机
    第二节 作家的成长经历与宗教思辨
        1.伤痛的幼年与颠沛的青年
        2.之于东西方宗教思想之探索
第二章 对美国清教主义的怀疑与反思
    第一节 上帝意志与贪婪人性的书写——从《榆树下的欲望》审视
    第二节 宗教视阈下人格的分裂——从《大神布朗》审视
    第三节 宗教神秘主义笼罩下的“罪与罚”——从《悲悼》三部曲审视
第三章 命运悲剧与宗教精神
    第一节 《天边外》:关于理想与自由的追寻
    第二节 《进入黑暗的漫长旅程》:逃避现实与自我救赎
    第三节 《安娜·克里斯蒂》:新“上帝”的诞生
第四章 关于中国道家思想的哲思
    第一节 《送冰的人来了》:消极“无为”与败者逃避
    第二节 《马可百万》:“道”精神之展现
    第三节 《拉撒路笑了》:沉思“生死”内蕴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谢辞

(7)“丧文化”的集体无意识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丧文化”的界定与历史溯源
二、“丧文化”的集体无意识解读
    (一)社会环境下的信仰失落
        1. 从众心理
        2. 批判意识
        3. 精神危机
    (二)个体认知中的人格失范
        1. 人格面具下的过度膨胀
        2. 阴影的过度释放
        3. 自性的缺失
三、“丧文化”的两面性:积极价值与消极影响

(8)人格冲突视角下的巴恩斯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二、理论依据与选题意义
        (一)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
        (二)选题意义
第一章 个体与社会的冲突——巴恩斯小说中人格冲突主题的社会表征
    一、种族歧视与社会排斥下的人格面具形成
        (一)忽视族裔身份认知的家庭教育
        (二)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偏见
        (三)被阻碍的人格面具
    二、权力压制与自我选择下的人格面具形成
        (一)艺术家的天性
        (二)极端的社会环境
        (三)被迫建立的人格面具
    三、社会双重性与生存压力下的人格面具形成
        (一)新思想的影响
        (二)传统社会思想的影响
        (三)主动建立的人格面具
第二章 外在人格与内在人格的冲突——巴恩斯小说中人格冲突主题的内在呈现
    一、乔治:自我迷失的异族者
        (一)个体性的缺乏
        (二)社会偏见的加深
        (三)异族者的无力
    二、肖斯塔科维奇:自我矛盾的艺术家
        (一)不恰当的人格面具
        (二)与真实自我的背离
        (三)音乐与生活的反讽
    三、托尼:自我缺失的温和派
        (一)被重构的记忆
        (二)无意识的人格面具
        (三)真实自我的丢失
第三章 “真实”的反思与个体成长——巴恩斯小说中人格冲突主题的意义指向
    一、文学的真实性与个体排斥
        (一)历史与文学的互文
        (二)个体排斥与被排斥
    二、历史的真实性与个体压抑
        (一)历史与真相的再解读
        (二)个体真实的隐藏
    三、记忆的真实性与个体再成长
        (一)记忆的虚假性
        (二)个体的再成长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成因与比较 ——基于集体潜意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内外背景
        1.1.2 理论依据
        1.1.3 实践依据
    1.2 选题意义
        1.2.1 梳理中西方体育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异同
        1.2.2 集体潜意识为体育等隐形地域文化研究提供新视角
        1.2.3 促进奥林匹克背景下各民族优秀体育文化的融合
2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的界定
        2.1.1 中西方研究范围
        2.1.2 中西方历史分期
        2.1.3 体育文化的概念界定
        2.1.4 集体潜意识的概念与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关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
        2.2.2 有关西方体育文化的研究
        2.2.3 有关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际与融合的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逻辑分析法
        3.2.3 对比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集体潜意识”的提出与应用
        4.1.1 荣格与“集体潜意识”的提出
        4.1.2 “集体潜意识”——隐形地域文化研究的新视角
        4.1.3 “原型”与体育文化成因的契合
    4.2 先秦时期与古希腊时期的体育文化
        4.2.1 等级与秩序分明的先秦时期体育
        4.2.2 宗教与竞技鲜明的古希腊体育
        4.2.3 先秦射礼与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
        4.2.4 “原型”理论下先秦时期与古希腊体育文化比较
    4.3 秦汉时期与古罗马时期体育文化
        4.3.1 重德轻力的秦汉时期体育
        4.3.2 尚武残酷的古罗马体育
        4.3.3 秦汉角抵与古罗马角斗
        4.3.4 “原型”理论下秦汉时期与古罗马体育文化比较
    4.4 唐宋时期与中世纪时期的体育文化
        4.4.1 全民参与的唐宋时期体育
        4.4.2 灵肉桎梏的中世纪体育
        4.4.3 唐宋市民体育与中世纪骑士体育
        4.4.4 “原型”理论下唐宋时期与中世纪体育文化比较
    4.5 明清时期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体育文化
        4.5.1 由“技”到“艺”的明清时期体育
        4.5.2 解放身心的文艺复兴时期体育
        4.5.3 明清养生体育观与文艺复兴人文体育观
        4.5.4 “原型”理论下明清时期与文艺复兴时期体育文化比较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10)论教师角色焦虑及其克服——基于人格面具和阴影理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师角色焦虑及其危害
    (一) 教师角色焦虑
    (二) 教师角色焦虑的危害
        1. 对教师身心的影响
        2. 造成教师职业倦怠
        3. 引发教师自我同一性危机
二、教师人格面具和阴影视域下的教师角色焦虑
    (一) 人格面具和阴影
    (二) 教师人格面具和阴影视域下的教师角色焦虑
        1. 教师人格面具及其表现
        2. 基于人格面具和阴影理论对教师角色焦虑的分析
        (1) 存在无力之焦虑:教师人格面具与真实焦虑
        (2) 生活体验之焦虑:教师人格面具与体验焦虑
三、克服教师角色焦虑之思考
    (一) 教师层面:正视焦虑和人格面具
    (二) 学校层面:让教师卸下面具诗意栖息
    (三) 社会层面:理性对待教师人格面具

四、人格面具与身心健康(论文参考文献)

  • [1]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视域下奥康纳小说的原型研究[D]. 岳静.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2]自我隐瞒、治疗恐惧对专业心理求助意愿的影响[D]. 蒋政玲. 山西大学, 2021
  • [3]荣格人格理论视角下对《厄舍府的倒塌》的解读[J]. 张曌,张巧毅. 英语广场, 2020(23)
  • [4]《假面饭店》:路西法效应与人格面具[J]. 于晓玲. 电影文学, 2020(13)
  • [5]荣格人格理论视角下解读《厄舍府的倒塌》[J]. 张曌,张巧毅. 英语广场, 2020(17)
  • [6]尤金·奥尼尔戏剧的宗教思想研究[D]. 孙浩.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7]“丧文化”的集体无意识解读[J]. 李浩然. 上海文化, 2020(04)
  • [8]人格冲突视角下的巴恩斯小说研究[D]. 钟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9]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成因与比较 ——基于集体潜意识视角[D]. 张志远. 成都体育学院, 2019(12)
  • [10]论教师角色焦虑及其克服——基于人格面具和阴影理论的分析[J]. 苏其宏. 学术探索, 2018(06)

标签:;  ;  ;  ;  ;  

人格面具与身心健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