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具栏和菜单之间的交互(论文文献综述)
杜聪[1](2021)在《膨胀套管螺纹接头参数化三维建模及虚拟装配》文中研究说明通过传统方式建立接头模型相对复杂且需要不断重复建模,为适应现代化设计的需求,本文建立了膨胀套管螺纹接头参数化三维建模系统,在保证接头设计效率的同时还可保证接头的设计质量。本文以膨胀套管螺纹接头为对象,通过参数化建模方法,结合UG软件及其二次开发功能,开发了膨胀套管螺纹接头的参数化建模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膨胀套管螺纹接头的参数化建模。根据膨胀套管螺纹接头的几何模型和数学模型,使用UG表达式完成接头的参数化建模。在建模过程中通过尺寸约束和位置约束实现草图的全约束,并以核心参数作为变量来驱动接头模型更新。2.膨胀套管螺纹接头的二次开发。膨胀套管螺纹接头完成参数化建模后,如果进行参数更改十分繁琐,本文依托UG的二次开发工具对接头进行二次开发,简化参数化设计的步骤。相比使用visual studio编译的开发方式,提出通过UG产品模板工作室和重用库模块完成膨胀套管螺纹接头的参数化系统,极大的缩短了二次开发的工作量。3.膨胀套管螺纹接头的虚拟装配。基于所设计的参数化系统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完成膨胀套管内螺纹接头和外螺纹接头的虚拟装配,检验所设计接头的合理性,并提出计算接头上扣扭矩的新方法。本文根据现有膨胀套管螺纹接头的设计理论,基于尺寸驱动法建立了膨胀套管螺纹接头参数化系统,为膨胀套管螺纹接头的设计及后续改进提供了便利。
吴晓涓[2](2021)在《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控制软件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集成电路芯片中数模混合电路的比例进一步扩大,导致行业对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的需求迫切。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是用于测试芯片电路功能、电特性,以及电学参数的自动测试设备。控制软件平台属于测试系统的软件组成之一,主要实现两个功能:(1)提供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的测试程序开发界面,供用户完成测试程序、测试流程、测试参数的设置;(2)控制驱动软件实现芯片的测试,并获取测试结果。控制软件平台应该具备良好的通用性,可以满足不同芯片的测试需求,同时在软件设计上,应该按照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进行开发。本文选用Python作为开发语言,使用QT界面库,基于混合集成电路测试需求实现了界面友好、功能完备的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控制软件平台。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混合集成电路测试原理,从功能、性能和人机交互三方面分析控制软件平台的需求,提出了可定制流程的测试程序开发方式解决测试需求可变性大,测试需要调度的资源复杂的问题。分析了测试参数间关系,通过提取通用测试参数和特有测试参数,采用抽象数据类型描述各类参数和测试步骤,解决可设置参数数量多,类型有重复的问题,解耦参数间的复杂关系。(2)分析测试流程执行原理,构建了可定制流程执行器模型,依据执行器功能实现功能模块划分。采用有向图结构实现可定制流程的描述,解决了控制可定制流程执行顺序的难点。(3)设计了可定制流程执行器的调试模块,支持跨断点调试、单步调试、逐过程调试的方式对已开发的测试程序进行验证,采用异步机制实现调试模块的开发,丰富控制软件的功能,提高了测试程序的正确性和稳定性。(4)针对软件模块化程度不高、耦合性强的问题,采用整洁架构完成软件架构设计,并在整洁架构的基础上加入了插件化架构的思想,采用框架/插件开发方式实现软件总体结构设计。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已完成了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控制软件平台设计与实现,并对软件各模块进行了单元测试,测试和验证的结果表明控制软件平台功能已实现本文设计需求。
董康[3](2020)在《煤层气测井数据分析软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层气是井下以甲烷为主的煤矿伴生气体,它易扩散,渗透性强,容易从邻近岩层穿过,由采空区放出。当空气中的含量为5%~16%时,煤层气可能燃烧或爆炸,是煤矿的主要灾害之一。国内外已有不少由于瓦斯爆炸造成人员伤亡和严重破坏生产的事例。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提前勘探,先抽后采,加强通风,避免发生瓦斯爆炸事故,确保安全生产。为了配合煤层气测井仪器的快速发展,需要设计开发煤层气测井数据处理软件,以满足测井现场快速回放测井曲线、处理测井数据、生成测井报告的需求。本文对于煤层气测井的实际分析需求来进行入手,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式,通过现代软件工程来开发相应处理软件,最终完成了对其的有效处理。软件采用C++和C#编写,包含文件读写和处理、曲线绘制和输出、集成测井图头、管径三维显示等现场亟需的功能。使用本文实现的软件,可简单、方便地将同一口井在不同时期、用不同仪器所测的曲线整合在一起,按统一标准存储测试成果;并能对测试曲线的对比分析、解释计算等后续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本文借鉴了同类软件开发的经验和教训,利用面向对象的现代软件开发模式,来对其完成的需求分析与技术论证等相关的重要工作,同时在对于功能进行明确、分析性能需求的基础上,选择了合适的体系结构和技术路线。然后通过模块化设计方式,利用微软公司的动态连接库编程方式建立标准接口,完成了模块的集成,按照接口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实现了多处理模块的同时开发,将其进行封装,变成动态连接库,再将各模块完成测试之后进行连接。在以上思想的指导下,成功开发了符合各项设计需求的软件,论文详细介绍了已完成相应开发部分的软件效果。在论文最后对本文所做的所有工作进行分析和总结,展望未来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付亮[4](2020)在《基于D213的MVB网卡配置工具的设计及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截止2019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3.5万公里,占世界高速铁路网的七成,稳居世界第一,仅2019年,我国动车组已安全发送旅客23.1亿人次。安全可靠是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重要保证,在动车组生产制造和调试检修过程中,静态调试工序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静态调试包括单车调试和列车调试,由于该工序涉及到牵引、门控、火警、辅助供电等多个系统的调试,系统控制逻辑复杂,调试所需技术要求高,因此,为提高调试效率,静态调试工作已逐步应用数字化调试技术,但现有的数字化调试系统存在网络配置复杂、功能开发不完善、调试设备利用率低、网络配置可视化程度差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使数字化调试系统更好地服务于静态调试,急需开发网络配置效率高、功能完善、配置信息可视化的网络配置工具。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中国标准动车组静态调试工艺流程,开发了一套基于MVB网卡的网络配置工具,改进了原有的调试系统网络配置的不足。配置工具按功能逻辑可分为网卡驱动、数据驱动、图形用户界面三部分。网卡驱动部分实现了网卡功能开发以及跨平台调用等功能,采用JNI形式对原网卡驱动进行二次封装,实现了Java层驱动网卡、过程数据收发以及网卡配置等功能。数据驱动部分实现了数据处理、文件操作、网络配置等功能,通过缓存机制高效操作参数,编译并加载网卡配置文件完成网络配置,以xml文件的形式保存配置参数。图形用户界面实现了配置参数可视化,简化了网络配置工序,采用Java Swing以MVC设计模式完成配置工具软件设计,使用Window Builder工具完成界面绘制,通过合理的事件处理机制提供良好的交互体验。本文开发的MVB网卡配置工具解决了原调试系统网络配置工序繁多、网卡功能单一、配置参数可视效果差等问题,提高了网络配置效率,在现场静态调试工作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王兆鹏[5](2020)在《基于DEVS的建模与仿真平台的开发》文中研究表明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能源供给的清洁、低碳、高效、优质和可靠,提出了智能电网的发展理念。基于网络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智能控制的广泛采用,智能电网将成为一种典型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称为信息物理融合电力系统(CPPS)。在CPPS中,物理系统与信息控制系统间的相互依赖更加紧密、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更加复杂,提出了对物理系统与信息控制系统一体化建模和仿真的需求。从仿真的角度来看,CPPS是既包含具有连续系统特征的物理过程,又包含具有离散事件系统特征的信息过程的混合系统(hybird-systems),这种系统仿真的难点在于如何解决两类不同系统之间的仿真时钟同步问题。目前在应用中的大量电力系统仿真工具都侧重于电力系统物理过程的建模与仿真,其中一些将继电保护或自动装置的动作作为已知事件考虑它们对物理过程的影响,多数基本不涉及通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等信息系统的过程模拟,不能满足智能电网发展的需要。一些研究试图将物理过程仿真软件与通信系统仿真软件组合形成联合仿真(co-simulation)环境来分析智能电网的问题,但由于与生俱来的不足,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离散事件系统仿真规范(DEVS)是一种采用面向对象思想设计的用于描述系统动态行为的形式化机制,具有模块化和层次化的特点,可用于建立离散事件系统的仿真模型,也可用于建立连续系统的仿真模型。特别地,还完美地统一了连续系统与离散事件系统的仿真时钟,为智能电网CPPS的信息物理一体化建模与仿真提供技术路径。本文基于DEVS,以Visual Studio C++和QT为工具,开发Block Link on DEVS仿真平台。该仿真平台的特点是通用和可扩充,用户可任意扩充模型库,从而可进行不同系统不同目标的仿真试验。开发这样一个仿真平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为该平台的实现做了最基础的工作,主要包括:(1)分析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建模与仿真需解决的问题,将其转化为业务需求。从仿真引擎、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对整个仿真平台进行需求分析。(2)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仿真平台的API类库和仿真引擎的设计。API类库为底层模块提供了统一的抽象基类,简化了模型库的开发。仿真引擎中设计了用于调度原子模型状态转换的原子模型调度表。此外,仿真引擎通过扁平化算法实现了原子模型之间的直接联系,与传统的DEVS仿真器相比,省去了事件经耦合模型传递的环节,提高了仿真运行的效率。(3)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和实现了仿真平台的主要功能。分别实现了图形化拖拽、连线方式的模块化建模;模型的树形层次化管理;模型编辑,具体包括保存、装入、另存、复制、剪切、删除、粘贴等;仿真运行控制,包括运行、暂停、停止、按步运行。论文通过用例图、流程图、时序图等图表对功能的设计和实现进行阐述,给出了仿真平台功能实现后的部分截图。(4)测试仿真平台中各模块的功能,在仿真平台中搭建Buck电路和逆变电路仿真实例,与MATLAB/Simulink中的仿真结果比较,验证仿真平台的有效性。
张召霞[6](2020)在《面向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的知识库管理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无人驾驶车辆作为一种能进行多种交叉学科试验的综合智能体,在智慧交通和复杂高危特殊环境中具有重大研究意义和战略应用价值,引起了众多科研、军事、工业等方面的广泛关注。无人驾驶车辆的行为决策能力对车辆行驶的安全性与灵活性有重要的影响,如何将行为决策的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是无人驾驶研究人员侧重关注的难点。在复杂的智慧交通和不确定的高危环境中,如何让行为决策系统适时地给无人驾驶车辆提供安全、可靠的结果也是研究重点。现有很多行为决策更注重简单、确定交通环境的研究,无法满足以上需求。因此,本文针对如何有效的从无人驾驶车辆的行为决策中进行知识获取和知识表示,如何合理的处理所感知的车辆信息从而对其进行存储、管理和使用并构建知识库,如何准确的在复杂场景下完成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问题的求解和推理等,都是知识库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解决上述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的知识获取与表示、知识建模与融合、知识推理和存储等关键问题,本文采用了知识库管理系统的理念,开展了基于多级知识超图的行为决策知识表示、知识一致性检验、问题求解、建模方法、多知识融合推理,以及面向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知识库管理系统构建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实现了计算机理解用户查询条件语义后的自动进行推理。其研究成果通过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和试验证明,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未来具有广阔的应用背景和巨大的应用需求,在理论研究上也具有一定的前沿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面向无人驾驶车辆的行为决策知识库管理系统的构建基于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车辆平台,研发了利用多级知识超图的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知识库管理系统,包括驾驶行为知识库,交通规则知识库,给出了知识库管理系统的设计。并研发出了可视化知识库管理系统,实现了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知识的可视化管理、存储、维护和集成。2)基于多级知识超图的行为决策知识获取与表示方法研究研究了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所需的交通规则、经典案例、现有方案等多种知识的表示、融合方法,针对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信息没有统一的语义描述、无法快速查询所需知识、相关知识难以语义融合等难题,提出一种适用于复杂场景的无人车辆的行为决策的框架,即产生式规则(案例推理)混合的基于多级知识超图的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知识的获取与表示方法,并设计和实现了基于多级知识超图的知识一致性检验方法。3)基于多级知识超图的行为决策知识建模与推理方法研究分析决策模型、规则、案例、方案等多种知识的标准化表示,构建了基于多级知识超图的行为决策知识建模方法,从而实现了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知识的可视化获取、管理、存储、维护和集成。另外,分析多知识集成、多系统协同、多级主从推理机制、多知识融合,设计了多知识的推理融合算法,实现了多知识的融合和协同推理的知识服务。本文实现了面向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的多级知识超图的知识获取、知识表示方法、知识建模与知识推理方法以及多知识库协同推理与多知识融合方法,研发完成面向无人驾驶车辆的行为决策知识库管理系统。
陈培钰[7](2020)在《对象和联合试验基础模型建模方法研究及软件开发》文中指出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发了H-JTP联合试验平台,可以快速构造实时虚拟构造-分布式环境联合试验系统,达到联合试验和测试的目的。在H-JTP平台中,对象模型是联合试验平台中各种资源的抽象表示,是提供试验领域各种应用交互信息的“公共语言”。在试验资源开发过程中,逻辑设计的波动性大大小于物理设计,联合试验基础模型可以展示由逻辑设计到物理实现的过程,对试验资源设计起到指导作用,提高试验资源的开发效率和重用性。随着联合试验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的联合试验系统出现了较多问题。例如,对象模型的建模效率低,难以满足大规模的武器建模需求,且建模不够规范为后续的试验带来困难。在试验资源开发中,缺少指导和参考,造成试验资源混乱重复性建设严重。因此,急需改进对象模型建模方法,并开发针对H-JTP平台的建模工具。急需提出联合试验基础模型建模方法并开发对应的建模工具。本文通过对对象模型建模方法和联合试验基础模型建模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元模型的对象模型建模方法和基于四大核心组件的联合试验基础模型建模方法。元模型的特征丰富,能对整个试验和靶场系统所需要的对象建模,支持分布式计算,保证语义一致性,是实现资源互操作和重用的基础。接着按照H-JTP平台需求建立了对象模型集,这些模型集将作为模型模板元素在建模过程使用,提高建模效率。联合试验基础模型的四大核心组件可以描述联合试验系统中所有试验场景,在建过程中实现逻辑设计与物理实现分离,最后组合成联合试验基础模型。按照三级分类建立JTFM组件集,作为模板元素在建模过程使用。基于以上的研究方法,按照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开发了对象模型建模工具和联合试验基础模型建模工具。首先明确需求定义,接着进行用例分析,然后进行了软件的静态结构设计、动态结构设计及界面设计,完成了软件的代码实现,并对对象模型建模工具和联合试验基础模型建模工具进行单元测试,软件符合功能要求。最后通过设计试验想定进行系统验证,详细记录验证过程,并针对验证结果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对象模型建模工具和联合试验基础模型工具可以快速、可视化建模。对象模型建模工具导出的对象模型文件支持H-JTP平台的信息交互,满足应用需求。联合试验基础模型建模工具可以正确指导试验资源设计,满足应用需求。
王浩[8](2020)在《无人机航摄方案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发展,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以其实时性高、机动灵活、数据获取精度高的优势逐渐成为现代测绘技术的重要手段,在测绘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方案的设计主要依赖人工,未通过系统设备进行辅助完成,自动化程度较低,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方案的技术方法。在无人机航摄之前根据航区设计结果及相关航摄参数制定一份方案设计书,航摄人员可依据任务书的相应设计开展航空摄影测量工作,同时也方便工作人员对无人机飞行作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理论验证,为开展摄影测量工作提供技术和安全保障。本文对传统航空摄影测量在高山、丘陵等地形高程起伏变化较大地区执行任务的局限性作了分析,并对其进行优化,实现了依据航区地物高程差异进行航摄区域分区,保证了航摄工作的精度。同时,本文结合地理数据及无人机的具体航摄参数(包括无人机飞行高度、测图比例尺、航线间距、重叠度等),建立了一套精细化、规范化、统一的无人机航摄方案设计书模板,研发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航摄方案的软件系统,基本实现了精细化、规范化的航空摄影测量方案的设计及输出。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摄影测量的基础理论、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的基本概念、工作流程进行阐述,归纳总结航摄标准及相关航摄参数的计算与应用。(2)研究顾及航摄区域内地形地貌高程起伏变化的航区自动分区的方法。根据航区内地物高程统计比较的结果,实现对航摄区域的分区;在航区分区的基础上,对航区内的航线进行规划,完成无人机航摄任务区域的设计。(3)建立航空摄影测量任务实施方案的表达模型。依据所设计的航区,结合相关参数,建立一套精细化、规范化的无人机航摄方案设计书模板并能实现设计书的输出。(4)利用C#语言结合Arc GIS Engine 10.2等开源组件搭建人机交互平台,严格依据相关航摄规范的要求进行系统开发,将航摄方案设计书模板内置于系统中,实现无人机航摄方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及输出。基于以上研究内容研发无人机航摄方案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设计了规范的、统一的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方案设计书模板,并以云南省某区域为实例应用区域,严格按照航摄要求进行了规范化的航摄方案设计。验证结论为:本系统能够严格按照《低空数字航空摄影规范》等行业标准的要求完成航摄方案的设计,基本满足航空摄影测量方案设计的功能需求,所生成的航摄方案设计书基本满足实际航摄工作的需求,可极大地提高无人机航摄方案设计的自动化过程,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高英达[9](2020)在《基于语音交互的移动终端智能助手研究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语音交互技术发展的日渐成熟,以语音交互系统为核心的智能产品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其中智能手机的语音助手因其承载平台的特殊性,具有更高的渗透率、更丰富的交互方式和更多的使用场景,在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中仍然会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然而,移动端语音助手并没有充分利用其多交互融合的优势,在一些复杂任务和非天然场景中仍会存在交互逻辑混乱、缺少主动性等问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从GUI与VUI结合的角度,研究了语音助手界面设计的原则。本文选择了市面上使用量较高的5款语音助手,基于用户体验五要素,从产品亮点、设计表现、产品作用和交互结合四个维度对语音助手进行分析,以功能型和信息型为维度建立四象限并选取每个象限的典型问题共计14个进行测试,总结当前语音助手局限性,结合人机交互发展的演变,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其设计思维与设计规范的变化,总结出13项语音助手设计的影响因子。然后通过专家访谈和用户问卷将因子收敛至8项,并使用AHP分析确定各项因子权重。最后,基于前期研究,结合组件化设计的思维,以基于认知引导、多线程操作、综合信息入口、主动交互、场景化设计、个性化设计、扁平与轻量设计和多模态设计8个影响因子为基础完成了语音助手方案的设计。
李媛[10](2020)在《肿瘤放疗计划DICOM-RT信息系统研发》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被确诊为恶性肿瘤患者的数量逐年上升,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肿瘤放射治疗因具有治愈程度较高,适应病症范围广等诸多优点,在恶性肿瘤临床治疗上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肿瘤放疗计划系统(Radiotherapy Planning System,TPS)是临床肿瘤调强放射治疗的软件工具,临床放疗医生和物理师通过TPS为肿瘤患者制定精确的治疗方案,以确保最大程度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保护正常组织,使其受到的照射剂量达到最小。在制定放疗计划过程中,临床医生和物理师需要根据肿瘤患者放疗模拟定位医学影像信息,勾画肿瘤放疗靶区和危及器官,设计和优化肿瘤放疗计划,计算和评估肿瘤放疗剂量分布。本文在前期研发的多模式影像引导智能放疗计划系统Deep-IRT框架下,设计开发了肿瘤放疗计划DICOM-RT信息子系统DIS。该系统是一个面向恶性肿瘤精确放疗计划的软件,旨在为临床放疗医生和物理师提供一个操作简单、界面友好、智能化程度高的DICOM-RT信息管理软件工具。该系统选用Visual Studio2017为开发平台,采用C++为开发语言,通过Qt实现人机交互的接口,调用ITK对DICOM-RT信息文件进行读写,通过VTK实现对DICOM-RT信息的可视化显示。主要研发成果如下:(1)详细论述了DICOM-RT标准的实体-关系数据模型,包括肿瘤放疗影像信息、肿瘤放疗靶区和危及器官、肿瘤放疗计划信息和肿瘤放疗剂量。(2)设计、开发了肿瘤放疗DICOM影像文件和放疗计划文件的浏览功能模块。通过该模块可以将DICOM影像(CT、PET和MRI)和放疗计划RP、放疗靶区和危及器官RS文件加载到放疗计划系统中,并可以通过系统的可视化面板对导入的肿瘤放疗影像信息和放疗计划信息进行浏览。(3)设计、开发了放疗靶区和危及器官勾画信息RS文件保存功能模块。利用八邻域边界跟踪算法提取当前勾画好的放疗靶区和危及器官的轮廓,并将其保存为符合DICOM-RT标准的RS文件,存放到指定文件夹中,供后续放疗计划使用。经过系统测试,肿瘤放疗计划DICOM-RT信息系统能够在Windows平台上稳定运行。通过该系统,可以浏览肿瘤患者的临床医学影像和放疗结构集、放疗剂量文件信息,以表格的形式浏览放疗计划对象详细信息,还可以提取分割肿瘤靶区的轮廓数据并保存为DICOM-RT标准的放疗结构集文件。
二、工具栏和菜单之间的交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具栏和菜单之间的交互(论文提纲范文)
(1)膨胀套管螺纹接头参数化三维建模及虚拟装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参数化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虚拟装配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膨胀套管螺纹接头结构特征分析 |
2.1 接头螺纹结构分析 |
2.1.1 螺纹牙型 |
2.1.2 螺纹长度 |
2.2 接头密封结构分析 |
2.3 接头扭矩台肩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膨胀套管螺纹接头的参数化分析 |
3.1 参数化技术概述 |
3.2 参数化设计方法分析 |
3.3 膨胀套管螺纹接头的参数化建模流程 |
3.3.1 膨胀套管螺纹接头几何模型 |
3.3.2 膨胀套管螺纹接头数学模型 |
3.3.3 草图基本要求 |
3.4 膨胀套管外螺纹接头参数化建模 |
3.4.1 UG表达式功能分析与使用 |
3.4.2 膨胀套管外螺纹接头整体结构的建立 |
3.4.3 膨胀套管外螺纹接头结构参数 |
3.4.4 膨胀套管外螺纹接头螺纹结构 |
3.5 膨胀套管内螺纹接头参数化建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膨胀套管螺纹接头的参数化二次开发 |
4.1 UG二次开发工具功能分析 |
UG/OPEN API |
UG/OPEN GRIP |
UG/OPEN Menu Script |
UG/Open UI Styler |
4.2 visual studio编译二次开发方法 |
4.2.1 开发环境设置 |
4.2.2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4.2.3 UG程序编辑 |
4.2.4 系统菜单栏设计 |
4.3 UG PLM二次开发方法 |
4.3.1 基于PTS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4.3.2 参数化建模系统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膨胀套管螺纹接头的虚拟装配分析 |
5.1 虚拟装配技术介绍及分类 |
5.2 膨胀套管螺纹接头的虚拟装配方法 |
5.3 膨胀套管螺纹接头的干涉分析 |
5.4 膨胀套管螺纹接头上扣扭矩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UI样式编辑器生成cpp代码 |
附录2 VS编译代码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控制软件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软件需求分析及总体方案设计 |
2.1 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概述 |
2.1.1 混合集成电路测试方法 |
2.1.2 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原理 |
2.1.3 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软件组成 |
2.2 控制软件平台需求分析 |
2.2.1 功能需求分析 |
2.2.2 性能需求分析 |
2.2.3 人机交互需求分析 |
2.3 控制软件平台总体方案设计 |
2.3.1 控制软件总体结构设计方案 |
2.3.2 可定制流程执行器设计方案 |
2.3.3 开发工具的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测试程序开发模块设计与实现 |
3.1 视图层和适配器层设计与实现 |
3.1.1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与布局 |
3.1.2 人机交互界面实现方法 |
3.1.3 适配器层设计与实现 |
3.2 实体层设计与实现 |
3.2.1 可定制流程测试步骤设计 |
3.2.2 可定制流程测试步骤实体实现 |
3.3 用例层设计与实现 |
3.3.1 实体管理模块 |
3.3.2 业务逻辑模块 |
3.3.3 数据及等式解析功能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可定制流程执行器设计与实现 |
4.1 执行器模型实现方法 |
4.1.1 测试流程执行原理 |
4.1.2 测试流程分析 |
4.1.3 执行器模型构建 |
4.2 功能软件交互模块的实现 |
4.2.1 驱动软件模块交互 |
4.2.2 向量编译软件模块交互 |
4.3 执行器调试模块实现方法 |
4.3.1 调试功能的设计 |
4.3.2 调试模块的实现 |
4.3.3 人机交互模块断点处理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制软件平台测试与验证 |
5.1 测试环境搭建 |
5.2 测试方案 |
5.3 性能测试 |
5.3.1 运行时间 |
5.3.2 占用内存 |
5.4 功能测试 |
5.4.1 人机交互界面的功能验证 |
5.4.2 数据及等式解析模块的功能验证 |
5.4.3 可定制流程执行器的功能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煤层气测井数据分析软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煤层气及煤层气测井介绍 |
1.1.2 煤层气测井的分类及现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测井软件现状 |
1.2.2 煤层识别与煤质分析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软件对于煤层气安全生产的作用 |
1.5 本煤层气测井曲线处理系统的技术路线 |
1.5.1 技术路线图 |
1.5.2 WPF技术 |
1.5.3 软件设计模式 |
2 测井数据分析与软件模块设计 |
2.1 功能需求 |
2.2 性能需求 |
2.3 软件结构与设计体系 |
2.4 开发原则 |
3 数据分析模块研究 |
3.1 DLL与接口功能介绍 |
3.2 文件读写的实现 |
3.2.1 实现对文件数据解编 |
3.2.2 WIS文件解析 |
3.2.3 LAS文件解析 |
3.2.4 文件数据解析关键代码 |
3.3 数据处理方法 |
3.3.1 预处理及内容 |
3.3.2 数据处理线程 |
3.3.3 数据处理关键代码 |
3.4 成果输出的设计与实现 |
3.4.1 体系结构 |
3.4.2 “所见即所得”与Windows中的映射模式 |
3.4.3 人机交互功能设计 |
3.4.4 接口及流程 |
3.5 测井图头的设计与实现 |
3.5.1 测井图头的特点 |
3.5.2 测井图头编辑器的需求 |
3.5.3 测井图头编辑器的设计 |
3.5.4 已开发图头的实例 |
3.6 三维显示的方法与实现 |
3.6.1 OpenGL方法简介 |
3.6.2 OpenGL的函数库 |
3.6.3 OpenGL程序框架 |
3.6.4 三维重构方法 |
3.6.5 成像颜色计算 |
3.6.6 接口及流程 |
3.6.7 成果输出关键代码 |
4 软件视窗设计 |
4.1 图头编辑程序(HeadEditer) |
4.2 曲线处理主程序(Plot) |
4.2.1 主程序界面组成 |
4.2.2 辅助工具栏各模块功能 |
4.2.3 曲线设置功能介绍 |
4.2.4 三维显示功能详解 |
4.2.5 图头编辑模块介绍 |
5 软件应用实例 |
5.1 陕西铜川某井应用实例 |
5.2 甘肃庆阳某井应用实例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基于D213的MVB网卡配置工具的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调试系统网络配置工具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MVB网卡配置工具总体设计 |
2.1 配置工具软件设计原则 |
2.2 配置工具系统结构 |
2.3 配置工具功能设计 |
2.3.1 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
2.3.2 数据驱动设计 |
2.3.3 网卡驱动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开发平台及技术方案 |
3.1 开发语言及平台简介 |
3.1.1 Java语言及Eclipse开发平台 |
3.1.2 C/C++语言及开发平台简介 |
3.2 网卡驱动封装调用 |
3.3 图形用户界面开发 |
3.3.1 Java界面开发工具 |
3.3.2 图形用户界面开发平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VB网卡配置工具软件设计 |
4.1 MVC设计模式 |
4.2 网卡驱动设计及调用 |
4.2.1 网卡驱动通信原理 |
4.2.2 网卡驱动客户端API |
4.2.3 网卡驱动封装及调用实现 |
4.3 数据驱动设计 |
4.3.1 数据驱动功能分析 |
4.3.2 文件操作模块及缓存机制 |
4.3.3 网卡配置文件(bin文件)生成及调用 |
4.3.4 数据驱动实现 |
4.4 图形用户界面设计 |
4.4.1 图形用户界面功能分析 |
4.4.2 事件处理机制 |
4.4.3 主界面设计 |
4.4.4 工程及网络参数配置界面设计 |
4.4.5 设备及端口配置界面设计 |
4.4.6 控制台显示界面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硬件调试环境搭建及软件调试优化 |
5.1 硬件调试环境搭建 |
5.1.1 调试设备简介 |
5.1.2 主从通信及简易MVB网络搭建 |
5.2 软件调试 |
5.2.1 网卡驱动调试 |
5.2.2 图形用户界面及数据驱动调试 |
5.3 网卡配置工具功能验证 |
5.4 网卡配置工具功能优化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JNI本地函数声明部分代码 |
附录B 设备参数配置及显示部分代码 |
附录C 过程数据端口配置及显示部分代码 |
致谢 |
(5)基于DEVS的建模与仿真平台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目标和特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需求分析 |
2.1 现状分析 |
2.2 仿真引擎需求分析 |
2.3 功能性需求分析 |
2.3.1 总用例图 |
2.3.2 仿真模型搭建用例说明 |
2.3.3 模型树形层次化管理用例说明 |
2.3.4 文件操作用例说明 |
2.3.5 编辑操作用例说明 |
2.3.6 与仿真运行相关的用例说明 |
2.3.7 仿真结果展示用例说明 |
2.3.8 其他需求用例说明 |
2.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2.5 人机交互界面整体布局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仿真平台底层设计 |
3.1 DEVS规范 |
3.1.1 DEVS原子模型 |
3.1.2 DEVS耦合模型 |
3.1.3 DEVS抽象仿真器 |
3.1.4 几种DEVS的变种形式 |
3.1.5 量化状态系统 |
3.2 仿真平台API类库设计 |
3.2.1 底层基类设计 |
3.2.2 模块扩充方法设计 |
3.3 模型扁平化算法设计 |
3.4 仿真引擎设计 |
3.4.1 原子模型调度表设计 |
3.4.2 仿真器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仿真平台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4.1 QT框架 |
4.2 仿真平台界面设计 |
4.3 仿真模型搭建功能设计 |
4.3.1 添加模型 |
4.3.2 连接模型 |
4.3.3 模型嵌套 |
4.4 模型树形层次化管理设计 |
4.5 文件相关功能的设计 |
4.5.1 新建耦合 |
4.5.2 保存、另存为和打开文件 |
4.6 编辑功能设计 |
4.7 仿真功能设计 |
4.8 仿真结果展示设计 |
4.9 其他功能设计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仿真平台测试 |
5.1 仿真平台测试环境 |
5.2 仿真平台功能测试 |
5.2.1 仿真模型搭建模块 |
5.2.2 模型树形层次化管理模块 |
5.2.3 编辑模块 |
5.2.4 文件操作模块 |
5.2.5 仿真与仿真结果展示模块 |
5.3 Buck电路仿真实例 |
5.3.1 模型搭建 |
5.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4 逆变电路仿真实例 |
5.4.1 模型搭建 |
5.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面向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的知识库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规则的行为决策 |
1.2.2 基于学习的行为决策 |
1.2.3 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研究总结 |
1.3 知识库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无人驾驶车辆及其行为决策知识库管理系统设计与构建 |
2.1 无人驾驶车辆的总体设计 |
2.2 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知识库管理系统设计 |
2.2.1 系统层次结构 |
2.2.2 系统工作流程 |
2.2.3 系统功能设计 |
2.2.4 系统功能实现 |
2.2.5 知识库存储模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多级知识超图的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的知识表示研究 |
3.1 知识表示方法 |
3.1.1 知识表示定义 |
3.1.2 知识表示方法及相关技术 |
3.2 基于多级知识超图的行为决策知识表示方法 |
3.2.1 多级知识超图的行为决策知识表示 |
3.2.2 多级知识超图操作算法设计 |
3.3 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知识表示方法 |
3.3.1 知识源 |
3.3.2 行为决策知识的获取方法 |
3.3.3 行为决策知识的多级知识超图表示方法 |
3.4 基于多级知识超图的知识一致性检验 |
3.5 多级知识超图构建与推理实验分析 |
3.5.1 多级知识超图服务体系构建 |
3.5.2 多级知识超图的知识推理实验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多级知识超图的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的知识建模与推理研究 |
4.1 基于多级知识超图的问题求解 |
4.2 基于多级知识超图的求解模型基本思想 |
4.3 基于多级知识超图的行为决策知识建模方法 |
4.3.1 知识建模定义 |
4.3.2 知识建模方法 |
4.4 多知识库协同推理机设计 |
4.4.1 行为决策知识推理的方法 |
4.4.2 推理融合主算法 |
4.4.3 推理融合模型 |
4.5 行为决策知识推理实验分析 |
4.5.1 实验场景 |
4.5.2 实验目的 |
4.5.3 实验内容与分析 |
4.5.4 实验结果总述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7)对象和联合试验基础模型建模方法研究及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对象模型研究现状 |
1.2.2 联合试验基础模型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模型建模方法研究 |
2.1 对象模型建模方法研究 |
2.1.1 对象元模型 |
2.1.2 对象模型的建模过程 |
2.1.3 联合试验所需的对象模型 |
2.2 联合试验基础模型建模方法研究 |
2.2.1 JTFM模型四大核心组件 |
2.2.2 JTFM组件的基础元素 |
2.2.3 按照三级分类建立JTFM组件 |
2.2.4 由JTFM组件建立JTFM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对象模型建模工具软件设计 |
3.1 需求定义 |
3.2 用例分析 |
3.3 静态结构设计 |
3.4 动态结构设计 |
3.4.1 设置缺省参数 |
3.4.2 管理模型工程 |
3.4.3 编辑OM模型 |
3.4.4 导出模型视图 |
3.4.5 管理模型模板元素 |
3.5 界面设计 |
3.6 单元测试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联合试验基础模型建模工具软件设计 |
4.1 需求定义 |
4.2 用例分析 |
4.3 静态结构设计 |
4.4 动态结构设计 |
4.4.1 设置缺省参数 |
4.4.2 管理JTFM组件及模型工程 |
4.4.3 编辑JTFM组件 |
4.4.4 编辑JTFM模型 |
4.4.5 导出模型视图 |
4.4.6 管理模型模板元素 |
4.5 界面设计 |
4.6 单元测试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应用验证 |
5.1 验证方案 |
5.2 验证过程 |
5.3 验证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无人机航摄方案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无人机航空摄影技术研究 |
1.2.2 无人机航摄方案设计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理论 |
2.1 摄影测量方法简介 |
2.2 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简介 |
2.3 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要求 |
2.4 无人机航摄参数计算 |
2.5 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人机航摄方案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3.1.1 需求分析 |
3.1.2 功能设计 |
3.1.3 系统框架 |
3.1.4 模块设计 |
3.1.5 流程设计 |
3.2 航区分区设计 |
3.2.1 航区范围采集 |
3.2.2 分区方法阐述 |
3.3 航线规划设计 |
3.4 航摄方案设计书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开发及实例应用 |
4.1 系统开发环境 |
4.1.1 系统硬件环境 |
4.1.2 系统软件环境 |
4.1.3 系统相关技术 |
4.2 系统功能实现 |
4.2.1 地理数据加载 |
4.2.2 系统用户界面 |
4.2.3 系统操作介绍 |
4.3 实例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5.1 全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实例应用所得航摄方案设计书) |
附录B(系统部分代码) |
附录C(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基于语音交互的移动终端智能助手研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语音交互产品的设计模型及研究 |
1.2.2 语音交互技术的多场景应用研究 |
1.2.3 语音交互产品的评估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意义 |
1.4.1 对语音交互发展的意义 |
1.4.2 对移动端语音助手发展的意义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语音助手竞晶体验与分析 |
2.1 竞品分析前期准备 |
2.1.1 基于用户体验五要素明确分析纬度 |
2.1.2 归纳技能分类与被测问题选择 |
2.2 语音助手体验总结: 设计表现、交互融合与产品作用 |
2.2.1 语音助手的设计框架与界面元素分析 |
2.2.2 语音助手交互逻辑分析 |
2.2.3 语音助手产品作用分析 |
2.3 当前语音助手的局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人机交互演变研究概述及对语音交互发展的思考 |
3.1 交互方式变革 |
3.1.1 人机交互的最初形式-手工业阶段 |
3.1.2 交互命令语言阶段 |
3.1.3 基于键鼠和图形用户界面的交互阶段 |
3.1.4 基于多点触控技术的触屏交互 |
3.1.5 以语音交互为典型的自然交互阶段 |
3.2 产品形态变革: 设计思维与信息架构 |
3.2.1 PC时代的大屏展示与多线程操作 |
3.2.2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小屏幕利用率 |
3.2.3 AI过渡时代下思维的突破和结构的优化 |
3.3 设计规范改变: 设计标准与界面元素 |
3.3.1 PC时代的web设计规范 |
3.3.2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设计规范 |
3.3.3 AI过渡时代,语音助手将如何展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语音助手设计原则 |
4.1 语音助手设计原则的因素提取 |
4.1.1 交互层面 |
4.1.2 产品形态层面 |
4.1.3 设计规范层面 |
4.2 前期工作总结与用户访谈 |
4.2.1 访谈目标、用户与内容 |
4.2.2 访谈结果分析与问题梳理 |
4.3 基于问卷调查的用户研究 |
4.3.1 问卷调查内容与设计 |
4.3.2 对问卷收集数据进行信度分析 |
4.3.3 对问卷收集数据进行效度分析 |
4.4 构建语音助手设计的层次化权重模型 |
4.4.1 向上收敛研究因子构建层次化模型 |
4.4.2 致性检验计算模型权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语音助手设计方案阐述与展示 |
5.1 语音助手设计理念介绍 |
5.2 语音助手的设计规范及组件化 |
5.2.1 语音助手的基础规范 |
5.2.2 界面元素与模块的规范 |
5.3 层次化权重模型在语音助手设计中的应用 |
5.3.1 基于认知引导 |
5.3.2 多线程操作 |
5.3.3 综合性信息入口 |
5.3.4 主动交互 |
5.3.5 场景化设计 |
5.3.6 个性化设计 |
5.3.7 扁平及轻量化设计 |
5.3.8 多模态响应 |
5.4 语音助手设计验证 |
5.4.1 验证指标与任务设计 |
5.4.2 验证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文主要工作 |
6.2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用户调研问卷 |
附录2 层次分析调查表 |
附录3 语音助手使用满意度对比调查问卷 |
致谢 |
(10)肿瘤放疗计划DICOM-RT信息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章 肿瘤放射治疗DICOM-RT标准概述 |
2.1 DICOM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标准简介 |
2.1.1 DICOM标准特点 |
2.1.2 DICOM标准内容 |
2.1.3 DICOM标准信息模型 |
2.2 肿瘤放射治疗DICOM-RT标准简介 |
2.2.1 DICOM-RT基本内容 |
2.2.2 DICOM-RT实体-关系数据模型 |
2.2.3 DICOM-RT信息对象定义 |
2.3 肿瘤放射治疗DICOM-RT文件数据结构 |
2.3.1 数据元素 |
2.3.2 DICOM文件头 |
2.3.3 DICOM数据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肿瘤放疗计划DICOM-RT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
3.1 肿瘤放射治疗流程概述 |
3.2 肿瘤放射治疗计划系统需求分析 |
3.3 肿瘤放疗计划DICOM-RT信息系统总体架构 |
3.4 肿瘤放疗计划DICOM-RT信息系统功能设计 |
3.5 肿瘤放疗计划DICOM-RT信息系统界面设计 |
3.5.1 菜单栏模块 |
3.5.2 工具栏模块 |
3.5.3 可视化面板模块 |
3.6 肿瘤放疗计划DICOM-RT信息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
3.6.1 ITK医学影像分割和配准软件工具包 |
3.6.2 VTK医学影像对象三维可视化软件工具包 |
3.6.3 Qt用户界面设计软件工具包 |
3.6.4 VC++集成开发软件环境搭建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肿瘤放疗计划DICOM-RT信息系统功能实现 |
4.1 肿瘤患者医学影像信息浏览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4.1.1 加载向导界面设计 |
4.1.2 加载向导程序实现 |
4.1.3 影像显示功能实现 |
4.1.4 影像叠加功能实现 |
4.2 肿瘤放疗计划信息浏览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4.2.1 放疗文件数据结构设计 |
4.2.2 放疗文件加载功能实现 |
4.2.3 放疗文件显示功能实现 |
4.2.4 放疗文件关闭功能实现 |
4.3 肿瘤放疗DICOM-RT文件保存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1 RS保存界面设计 |
4.3.2 RS保存程序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功能测试 |
5.1 测试概述 |
5.2 肿瘤患者医学影像信息浏览 |
5.3 肿瘤放疗计划信息浏览 |
5.3.1 放疗文件的加载 |
5.3.2 放疗文件RS浏览 |
5.3.3 放疗文件RP浏览 |
5.3.4 放疗文件RD浏览 |
5.4 肿瘤放疗DICOM-RT文件保存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四、工具栏和菜单之间的交互(论文参考文献)
- [1]膨胀套管螺纹接头参数化三维建模及虚拟装配[D]. 杜聪.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混合集成电路测试系统控制软件平台设计与实现[D]. 吴晓涓.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煤层气测井数据分析软件研究[D]. 董康.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基于D213的MVB网卡配置工具的设计及实现[D]. 付亮.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5]基于DEVS的建模与仿真平台的开发[D]. 王兆鹏. 山西大学, 2020(01)
- [6]面向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的知识库管理系统研究[D]. 张召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6)
- [7]对象和联合试验基础模型建模方法研究及软件开发[D]. 陈培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8]无人机航摄方案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D]. 王浩.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9]基于语音交互的移动终端智能助手研究设计[D]. 高英达.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10]肿瘤放疗计划DICOM-RT信息系统研发[D]. 李媛. 湖南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