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产科术后应用30例

中医妇产科术后应用30例

一、妇产科术后应用中药排气30例(论文文献综述)

杨静[1](2020)在《中药口服联合封包外敷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不孕术后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盆腔炎性不孕腹腔镜术后湿热瘀结型患者口服安盆消炎汤联合中药封包外敷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宫腹腔镜术后诊为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不孕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口服安盆消炎汤+中药封包外敷治疗)30例,B组(口服安盆消炎汤)30例,C组(单纯宫腹腔镜术后)30例。观察三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中医证候积分、局部症状改善及治疗半年内妊娠率。结果1、一般资料:患者在年龄、不孕病程、病情程度分级、输卵管通畅程度、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小腹痛、腰骶胀痛、带下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治疗对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疗效;三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A组优于C组,B组优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症状改善比较:三组小腹痛、腰骶胀痛、带下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对改善小腹痛、腰骶胀痛、带下情况均有疗效;三组小腹痛、腰骶胀痛、带下积分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A组优于C组,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输卵管通畅程度在妊娠人数上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妊娠率比较:三组妊娠率分别为31%、10.7%,7.1%,三组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A组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总有效率的比较:三组总有效率分别96.5%、92.9%、92.9%。三组间两两比较,A组优于C组,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宫腹腔术后口服安盆消炎汤联合中药封包外敷组改善患者小腹痛、腰骶酸胀、带下异常等症状明显优于单纯宫腹腔镜组。2、宫腹腔镜术后口服安盆消炎汤联合中药分包外敷组、口服安盆消炎汤组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均优于单纯宫腹腔镜组。3、宫腹腔术后口服安盆消炎汤联合中药封包外敷组妊娠率高于单纯宫腹腔镜组。

韩正阳[2](2019)在《中医“针药结合”治疗肠梗阻系统评价/Meta分析 ——含病例回顾性总结》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肠梗阻(Bowel Obstruction,BO)属急腹症之一,其病因多,病位广,病情复杂多变,是腹部外科需面对的重要问题。我国古代虽无对应中医病名,但对腹痛、腹胀、大便闭、呕吐等类肠梗阻病症诊疗方面,可参考经验较多,故目前中医治疗肠梗阻应用前景好。大量文献也表明,在西医常规禁饮食、胃肠减压、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药特色疗法,能明显促进肠梗阻临床疗效。目前中医治疗肠梗阻呈现综合化趋势,近年来多种中医药疗法联合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研究正不断出现,为中医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上述经验成果尚未得到系统评价证实,暂无法形成有效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指导临床。研究目的:从肠梗阻中医综合疗法大方向中,选择“针灸”结合“中药”为特点的“针药结合”疗法作研究对象,采用以Meta分析为主的系统评价方法,评价中医“针药结合”治疗肠梗阻疗效及可行性等问题,为临床制作系统评价依据,并大致了解目前上述问题研究进展情况,以便为接下来进一步分析评价提供方向。研究方法:经参考部分相关研究提供思路,选取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MEDLINE(Pub Med)、EMBASE、CENTRAL(The Cochrane Library)共计7个国内外主要数据库作纳入文献来源。根据数据库类型制定相应文献检索策略和临床试验纳入、排除标准,得出符合研究主题的临床试验样本,将各结局指标测量数据、研究结果纳入本研究中,对纳入试验作方法学及文献质量评估。对所有样本数大于等于3且测量方法、标准一致的结局指标运用Rev Man5.3软件作Meta分析,制作并保留森林图;对其余无法作Meta分析指标作列表描述性分析。同时在病案室检索出导师所在科室近5年与肠梗阻有关病例,作回顾性总结,并将上述结果与系统评价结论相结合,进一步探讨肠梗阻中医“针药结合”治疗。研究结果:包含回顾性总结和系统评价两部分:1)回顾性总结:经本院病案室共检出病例288例,人工检索补充25例,共计313例。排除8例入院当天行急症手术病例,最终纳入305例。根据中医治疗方案类型依次分为“针药结合”观察组A(90例)、“单中医治疗”条件对照组B(125例)、“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空白对照组C(90例),主要临床疗效指标包括总有效率、排气排便改善率、腹痛腹胀症状缓解率、中转手术率、死亡率、首次排气(排便)时间、首次腹痛(腹胀)症状减轻时间、住院天数。二分类变量指标采用卡方检验,连续性变量指标采用t检验。其中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A为75.56%,条件对照组B为72%,空白对照组C为53.33%,组A和组B间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χ2=0.34,P>0.5),组A和组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0,P<0.005);肛门排气恢复率方面,观察组A为84.13%,条件对照组B为82.86%,空白对照组C为66.67%,组A和组B间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χ2=0.04,P>0.5),组A和组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P<0.05);排便恢复率方面,观察组A为86.08%,条件对照组B为81.40%,空白对照组C为56.90%,组A和组B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0.66,0.25<P<0.5),组A和组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0,P<0.005);腹痛腹胀症状缓解率方面,观察组A为86.36%,条件对照组B为82.79%,空白对照组C为62.50%,组A和组B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0.49,0.25<P<0.5),组A和组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7,P<0.005);死亡率方面,观察组A为4.44%,条件对照组B为4.00%,空白对照组C为12.22%,组A和组B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5),组A和组C间差异统计学意义不显着(χ2=3.56,0.05<P<0.1);中转手术率方面,观察组A为6.67%,条件对照组B为9.60%,空白对照组C为16.67%,组A和组B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0.59,0.25<P<0.5),组A和组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P<0.05);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方面,观察组A为4.69±3.49天,条件对照组B为4.67±4.41天,空白对照组C为3.74±3.22天,组A和组B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P>0.05),组A和组C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23,P>0.05);首次排便时间方面,观察组A为4.19±3.92天,条件对照组B为4.16±2.40天,空白对照组C为4.73±4.06天,组A和组B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P>0.05),组A和组C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92,P>0.05);首次腹痛腹胀症状减轻时间方面,观察组A为4.76±3.79天,条件对照组B为4.34±3.55天,空白对照组C为4.16±2.89天,组A和组B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P>0.05),组A和组C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46,P>0.05);住院天数方面,观察组A为14.97±12.07天,条件对照组B为15.20±14.75天,空白对照组C为12.91±11.91天,组A和组B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P>0.05),组A和组C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90,0.25<P<0.5)。2)系统评价:最终共纳入42项试验,包含受试者3123例,其中试验组1609例,空白对照组1514例,提取出结局指标共记44项,当中可进行Meta分析的指标共18项;所得结论明确者共12项,其中证据较充分者9项,证据欠充分者3项;无法得出有效研究结论者共6项。Meta分析所得结论有效且证据较充分的结局指标分别为:中转手术率(敏感性分析后n=10,RR=0.31,95%CI=[0.19,0.51],I2=0%,P=0.99);总有效率(敏感性分析后n=37,RR=1.19,95%CI=[1.16,1.23],I2=10%,P=0.30);总显效率(敏感性分析后n=31,RR=1.42,95%CI=[1.33,1.51],I2=18%,P=0.19);肛门排气时间(敏感性分析后n=17,SMD=-1.57,95%CI=[-1.96,-1.18],I2=88%,P<0.00001);肛门排便时间(敏感性分析后n=12,SMD=-1.33,95%CI=[-1.67,-0.99],I2=80%,P<0.00001);腹痛症状消失时间(敏感性分析后n=6,SMD=-1.16,95%CI=[-1.37,-0.96],I2=6%,P=0.38);腹胀症状消失时间(敏感性分析后n=7,SMD=-1.27,95%CI=[-1.45,-1.10],I2=0%,P=0.60);治疗时间(敏感性分析后n=7,SMD=-1.16,95%CI=[-1.34,-0.98],I2=45%,P=0.09);治疗后血清TNF-α浓度(敏感性分析后n=7,SMD=-2.31,95%CI=[-2.86,-1.75],I2=83%,P<0.00001)。Meta分析结果有意义但证据欠充分指标分别为:腹胀症状缓解时间(敏感性分析后n=3,SMD=-1.11,95%CI=[-1.38,-0.84],I2=45%,P=0.16);气液平面消失时间(敏感性分析后n=4,SMD=-1.18,95%CI=[-1.47,-0.89],I2=0%,P=0.73);治疗后血清IL-6浓度(敏感性分析后n=4,SMD=-1.59,95%CI=[-1.83,-1.35],I2=0%,P=0.87)。Meta分析结果无意义的指标分别为:腹痛症状缓解时间(数据合并稳健性欠佳),肠鸣音恢复时间(数据合并稳健性欠佳),恢复饮食时间(敏感性分析后剩余试验数小于3),胃管留置时间(敏感性分析后剩余试验数小于3),治疗后WBC计数(敏感性分析后剩余试验数小于3),治疗后血清Mot浓度(敏感性分析后剩余试验数小于3)。研究结论:由病例回顾性总结可见:中医“针药结合”治疗肠梗阻在提高总有效率,改善肛门排气、排便,减轻腹痛腹胀症状,降低中转手术率、死亡率等方面和西医基础治疗相比具备优势,但在缩短肠梗阻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腹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优势不显着,且本回顾性总结对纳入病例的混杂因素控制较差,所得结论总体可靠性一般。由系统评价结果可得:中医“针药结合”治疗对提高肠梗阻患者总有效率、总显效率,降低中转手术率、血清TNF-α浓度,缩短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腹痛腹胀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时间方面可形成系统评价依据,循证医学证据较为充分,疗效满意;而中医“针药结合”治疗肠梗阻亦可缩短腹胀症状缓解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降低血清IL-6浓度,却因纳入试验较少,所得结论证据不充分。然而总体上本系统评价纳入临床试验方法学质量与标准RCT差距明显,部分结论可信程度有待提高。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疾病,手术治疗成本较高,风险大。但由上可见中医“针药结合”治疗肠梗阻在提高疗效方面有一定作用,安全性可,成本相对低廉,患者整体满意度高,故针灸联合中药治疗肠梗阻具备实用价值,可作为治疗方案之一。

郭颖慧[3](2019)在《电针足三里、上巨虚对妇科腹腔镜全麻术后患者肠胀气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以妇科腹腔镜全麻术后肠胀气患者为观察对象,电针刺激足三里、上巨虚作为治疗手段,评价其对妇科腹腔镜全麻术后肠胀气的治疗效应,为针灸治疗术后肠胀气提供一定的临床证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电针组、sham组,脱落6例,有效病例38例,电针组18例,sham组20例。两组均选取连续波,频率低于30Hz,每次治疗留针30分钟。两组治疗均在术后安返病房时和返病房3h后、6h后、24h后治疗,共治疗4次。记录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便时间、术后腹胀消失时间及4次治疗后腹胀程度评分,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1.与sham组比,电针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均明显缩短,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与第1次治疗后比较,后3次治疗后腹胀程度均有改善(p<0.05),提示第2、3、4次治疗后腹胀程度均有改善且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疗效在增加。与第2次治疗后比较,第3、4次治疗后腹胀程度有改善(p<0.05),提示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疗效也在增加。与第3次治疗后比较,第4次治疗后腹胀程度有改善(p<0.05),提示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疗效也在增加。组间比较:第3、4次治疗后的腹胀程度,电针组优于sham组(p<0.05),提示电针组较sham组在第3、4次治疗后腹胀程度缓解情况更好,第1、2次治疗后两组间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两组间在第1、2次治疗后,腹胀程度缓解情况基本相当。3.总体临床疗效比较:两组间总有效率、愈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电针足三里、上巨虚治疗妇科腹腔镜全麻术后患者肠胀气的总体疗效优于sham组。结论:1.电针足三里、上巨虚能有效促进缓解妇科腹腔镜全麻术后患者肠胀气症状。2.电针组疗效优于sham组。

牛彩丽[4](2019)在《生姜柠檬不同吸入法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生姜柠檬三种不同吸入方式预防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预防术后恶心呕吐探寻一种疗效更确切的干预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选取广东省中医院2018年01月-2018年12月,满足纳入排除标准的90例骨科择期手术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切片嗅闻组(A组)、香薰组(B组)、喷雾剂组(C组)3组,每组30例。3组患者除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及护理外,患者返回病房后A组立即给予柠檬、生姜切片嗅闻(约0.5cm厚),间隔30min更换一次,持续6小时;B组则予切片组相同重量的生姜与柠檬榨汁放入香薰机内,放置于患者枕边,持续6小时;C组将生姜柠檬气雾剂喷于口腔及迎香穴,每次约0.4ml,每次间隔10min,时长为6小时。手术前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使用恶心、呕吐、干呕症状评分量表(Index of Nausea and Vomiting and Retching,INVR)评估患者恶心、呕吐、干呕症状;记录三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观察并记录每组患者在术后0-4h、4-8h、8-12h,12-24h四个时间段内PONV发生率与恶心呕吐程度变化情况,并采用食欲评分评价食欲情况;术后第1天及第3天,患者恶心、干呕、呕吐症状采用INVR量表进行评价;使用不良反应观察表记录各组患者整个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数据使用SPSS 20.0进行录入与统计学分析。结果:1.三种不同吸入法对POVN发生率及恶心呕吐程度的影响(1)对POVN发生率的影响:①组间比较:术后0-4h,三组患者PONV发生率不全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三个时间段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0-24h PONV总发生率三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B组PONV总发生率较其他两组低;②两两比较:术后早期(术后0-4h)B组PONV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B组与C组两两对比,PONV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O.05);在4-8h、8-12h及12-24h时间段内,A、B、C三组多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恶心呕吐程度的影响:患者恶心呕吐程度三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对比:B组恶心呕吐程度较A组低,差异有显着性(P<0.05),A组与C组、B组与C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三种不同吸入法对INVR评分的影响(1)组间比较:术后第1天,恶心症状得分与INRV总分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呕、呕吐症状得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术后第3天,三组组间INRV总分与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两比较:术后第1天,B组INVR总分和恶心症状得分明显优于A组、C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术后第3天INVR总分、各维度得分两两对比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时间主效应及时间与干预的交互效应:INVR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存在时间主效应(P<0.001),即不考虑干预因素,三组患者INVR总分及各维度评分随时间变化而变化;INVR总分及恶心症状得分存在时间与干预因素的交互作用(P<0.001),三组患者的INVR总分及恶心症状得分随时间推移变化趋势不同。3.三种不同吸入法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1)首次排气时间比较: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三组患者组间不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B组患者肛门排气(5.37±1.50)较A组(5.87±1.31)及C组(5.67±1.37)早;(2)食欲情况比较:①三组患者食欲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内不同时间比较显示,各组4-8h与0-4h比较食欲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患者8-12h、12-24h食欲情况均较前一个时间段有所好转,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③三组的食欲等级均与时间成负相关关系(P<0.01)即随着时间的增加,患者食欲逐渐转好且A组的食欲等级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更明显。4.不良反应整个研究过程中,无干预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术后早期在降低PONV发生率、改善术后恶心呕吐程度方面,生姜柠檬香薰吸入法明显优于切片嗅闻;2.生姜柠檬香薰吸入较其他两种吸入方式改善术后恶心症状效果更加显着;3.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方面,生姜柠檬三种不同吸入法均具有一定效果,但香薰吸入效果更好;4.生姜柠檬吸入用于术后恶心呕吐的预防未发生不良反应且安全性高。

缪长凤[5](2019)在《电针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设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术后剖宫产产妇肠鸣音、排气、排便恢复时间等肠胃功能指标恢复情况,进一步研究电针刺激特定腧穴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为进一步科学地探讨电针法刺激腧穴对肠胃功能的影响,本工作在之前课题组工作的基础上在常规的空白对照组之外另外设立了安慰针组作为额外的对照组。通过电针组、安慰针组和空白组之间的相互比较,将精神安慰因素在电针治疗中起到的作用纳入了研究范围。本研究记录了患者整个临床试验期间血管活性肽和胃动素水平的变化,探讨电针治疗对这两种激素分泌的影响。通过分析肠胃功能各个指标变化和患者体内的肠胃激素水平变化的相关关系从而探讨电针治疗实现改善肠胃功能的可能机制。为该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提供初步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依据纳排标准纳入2016.12-2018.12之间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住院并进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00例。根据剖宫产产妇进入研究的前后顺序,随机分配为三组,电针组、安慰针组和空白组,研究过程中除去排除脱落以及剔除的产妇,最终获得电针组、安慰针组和空白组每组各30例。电针组从术后6个小时开始,对患者双侧足三里、上巨虚进行电针刺激。连续三天时间,每天两次,每次电针刺激30分钟。安慰针组则在两肩膀和两下肢非穴位处各刺一针,针刺处对胃肠功能无影响,同时将电针组连接电极,设置刺激强度为0(无电流)。空白组不予任何特殊处理。电针组、安慰针组和空白组都进行常规补液和抗感染的基础治疗。记录各组患者肠鸣音、排气排便等肠胃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术后泌乳等情况。并于术前、术后一天和术后四天的清晨对产妇进行抽血检测血管活性肽(VIP)和胃动素(MTL)含量。采集好各组数据之后,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个分组数据。研究电针治疗在剖宫产产妇术后肠胃功能恢复中起到的作用。探讨电针治疗方法对血管活性肽和胃动素分泌的影响,以期解释电针治疗促进剖腹产产后肠胃功能恢复的机理。结果:(1)肠鸣音: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肠鸣音从出现到恢复时间,电针组和空白组数据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和安慰针组相比也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同时安慰针组和空白组比较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说明电针治疗对患者的精神安慰因素对肠鸣音恢复的没有作用。然后结合均值分析,排除了精神安慰因素,电针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要早于空白组,肠鸣音从出现到恢复时间要显着短于空白组,说明电针组相应治疗方法确实是可以促进肠鸣音恢复。(2)排气、排便:电针组和空白组相比,首次排气、排便、排气到排便时间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安慰针组和空白组相比,首次排气、排便、排气到排便时间均没有显着差距;电针组和安慰针组相比,首次排气、排便、排气到排便时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结果说明电针治疗对患者的精神安慰因素对排气、排便的恢复没有作用。然后结合均值分析,电针组排气、排便恢复时间要早于空白组,说明排除精神安慰因素,电针组相应治疗方法确实是可以缩短排气排便恢复需要的时间。(3)腹胀、腹痛,胃肠反应情况:治疗前各组腹胀、腹痛、肠胃反应情况没有显着性差异。术后,电针组和空白组比较,电针和安慰针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但是安慰针组和空白组比较,并不具有显着性差异。该结果表明了电针治疗对患者的精神安慰因素对腹痛、腹胀和肠胃反应状况没有影响。结合均值分析,电针组相应治疗方法缓解了患者术后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4)术前术后血管活性肽(VIP)浓度:术前和术后1d的VIP水平,电针组、安慰针组和空白组直接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对各分组术后4d的VIP水平进行分析,电针组和空白组相比,电针组和安慰针组相比存在统计学显着性(P<0.05),空白组和安慰针组相比没有显着性(P>0.05),该结果表明了电针治疗对患者的精神安慰因素和患者VIP水平变化没有影响。再结合均值分析,电针治疗组在术后4天VIP浓度最低。从相关分析,VIP浓度和肠胃功能指标有着较强的负相关关系。(5)术前术后胃动素(MTL浓度):术前和术后1d的胃动素(MTL)水平,电针组、安慰针组和空白组直接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对各分组术后4d的VIP水平进行分析,电针组和空白组相比,电针组和安慰针组相比存在统计学显着性(P<0.05),空白组和安慰针组相比没有显着性(P>0.05),该结果表明了电针治疗对患者的精神安慰因素和患者胃动素水平变化没有影响。再结合均值分析,电针治疗组在术后4天MTL浓度要比空白组高。电针治疗后胃动素水平较空白组只有小幅度的提高。从相关分析,MTL浓度和肠胃功能指标有着较弱的正相关关系。(6)术后泌乳:首次泌乳时间方面,电针组和空白组相比,安慰针组和空白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是安慰针组和空白组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这一结果表明,电针治疗对患者的精神安慰因素对产妇术后首次泌乳时间没有作用。结合均值分析,电针组产妇术后首次泌乳时间均值小于空白组,电针治疗可以效提前剖宫产产妇首次泌乳时间。首次泌乳量方面,电针组、安慰针组和空白组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7)术后48小时和术后72小时泌乳量方面,电针组和空白组相比,安慰针组和空白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是安慰针组和空白组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这一结果表明,电针治疗对患者的精神安慰因素对产妇术后72小时内泌乳量没有作用。结合均值分析,电针组产妇术后48时间和72小时泌乳量的均值均大于空白组相应均值,电针治疗可以有效提前剖宫产产妇术后泌乳量。结论:1.电针组治疗方案,可以缩短剖宫产术后产妇肠鸣音恢复的时间,加快排气、排便。2.电针组治疗方案可以缓解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3.电针组治疗方案可以缩短首次泌乳时间,提高进乳汁的分泌量。4.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与血管活性肽水平呈负相关和胃动素水平呈较弱的正相关。5.电针刺激影响肠胃功能可能机制原理是通过降低术后血管活性肽的分泌水平。

陈慧颖[6](2018)在《益气健脾渗湿法对腹部手术切口愈合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精进,使得寻求手术治疗的人越来越多。行手术治疗后,术后切口愈合与机体的总体恢复密切相关。促进腹部术后切口的正常愈合、预防和减少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与之相应的各种研究和方法逐渐增多,在临床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各有利弊。本研究认为腹部手术后,机体的总体病机属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或兼有湿胜的症状,治疗上可通过口服中药以益气健脾渗湿、补血活血等促进机体的总体恢复,以及切口的愈合和预防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本研究通过观察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味口服对腹部术后切口疼痛程度、渗血渗液及红肿疼痛症状、切口渗液消失时间、切口感染、愈合等级等指标的观察,来探讨本治疗方法对腹部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所有观察病例均来自于2017年5月——2018年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住院治疗,同时符合纳入标准60例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术后常规治疗(静脉营养支持、伤口换药、红外线照射等),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辨证口服中药参苓白术散,每次100毫升,每日2次,连续治疗1周。观察患者术后切口的疼痛程度、渗血渗液和红肿硬结、渗液时间、切口愈合、切口感染、切口裂开等情况,对比两组疗效,进行评分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有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性别、年龄、BMI指数、基础疾病、疾病类别、麻醉方式、切口长度、切口类别、手术时长、电刀使用情况等)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3天疼痛程度评分中,治疗组患者为(5.17±1.23)分,对照组患者为(5.10±1.30)分,经t检验,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3天红肿渗液评分中,治疗组患者为(2.00±1.26)分,对照组患者为(2.00±1.31)分,经t检验,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分析,在术后第7天疼痛评分中,治疗组患者为(1.97±1.27)分,对照组患者为(3.67±1.54)分,经t检验,两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7天红肿渗液评分中,经秩和检验,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切口渗液天数的比较中,治疗组为(3.00±1.23)天,对照组为(3.93±1.46)天,经t检验,两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愈合等级的评定中,两组患者经秩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7天观察及术后1月的随访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切口裂开、切口窦道、切口疝的情况,故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1月对切口其他不良反应的随访中,经统计学检测,两组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具有益气健脾、养血补虚、渗湿等作用,在腹部手术后,口服中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疼痛的程度,能加快渗液吸收的时间,促进切口的正常愈合,减少切口愈合不良情况的发生,且无明显副作用,安全有效,对于患者的恢复有积极意义,同时扩展了中医药的应用范围,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钟月圆(Chung yueh yuan)[7](2017)在《基于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主要证候要素调查及活血消症方调控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疼痛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与临床多信息因素的相互关系,为本病的诊断辨证依据提供参考。2.通过中医药干预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调控,探求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痛经神经生长因子和其受体的调节机制,为临床诊治本病提供实验及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编制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流行病学调查表,建立数据库,应用证型分析病患诊治史,生活史及带下月经史的背景资料,同时以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说明本次调查的中医证候要素的主要临床特征信息。2.以Wistar雌性大鼠为实验对象,采用将子宫内膜与肌层缝合的外科手术诱导法,复制子宫腺肌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50只大鼠随机分为疾病模型组、米非司酮组、活血消症方低、中、高剂量组,平均每组10只,另设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各10只。观察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NGF和TrkA的表达。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子宫腺肌病患者199例,所纳入病人高发年龄段26-45岁占79.5%;其证型以气虚血瘀证最多,占40.2%,其次是气滞血瘀证占24.6%,第三位是寒凝血瘀证占18.1%;有月经不调史、中医诊治史、妇科疾病史者在各证型均值都有显着差异,有西医治疗史在各证型未有差异,有妇科手术史在热灼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有母姊痛经史在痰瘀互结证、热灼血瘀证、寒凝血瘀证、肾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喜冷饮在热灼血瘀证、气滞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经期洗头在热灼血瘀证、肾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经期剧烈运动在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热灼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性情烦躁易怒在各证型之均值高于非性情急躁者;性情乐观者在各证型之均值低于性情非乐观者;工作或生活压力大者在各证型之均值均高于无工作或生活压力不大者;组间比较,痛经程度重者在气虚血瘀证之均值显着高于痛经程度轻者;组间比较,不同月经量在各证型未有差异;经血黏稠者在各证型之均值均显着高于经血正常者;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经血夹带血块者,在热灼血瘀证、肾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阴虚血瘀证四组中大血块组之均值均大于小血块组和无血块组;寒凝血瘀证之均值则为大血块组和小血块组高于无血块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带下量各组间之均值均未达显着差异;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痰瘀互结证、阴虚血瘀证上带下质地黏稠组之均值显着高于正常者;子宫腺肌病患者脉象以细脉(27.86%)、弦脉(25.00%)、沉脉(22.66%)比例最高,细脉分布以气虚血瘀证最高(49.53%),其次寒凝血瘀证(20.56%),弦脉以气滞血瘀证最高(36.46%),其次气虚血瘀证(32.29%),沉脉以气虚血瘀证最高(35.63%),其次为气滞血瘀证(25.29%)、寒凝血瘀证(22.99%)相近;因子分析影响力较大的的因子共七组公因子,以第一因子涵盖乏力、气短、少气懒言,神疲易倦等四个症状,因子解释方差为24.463%,四个证候要素分析为气虚,第二个因子包含五心烦热、性欲减退、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头晕耳鸣、小腹灼热等六个症状,因子解释方差为7.560%,六个症状证候要素分析为肾阴虚,其他因子解释量低,影响力小。2.七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NGF之均值差异达显着水准;七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TrkA之均值差异达显着水准;NGF和TrkA相互决定比例约56.9%,显示二者关联性高,二者为正相关。结论:1.气虚血瘀证为子宫腺肌病最常见证型,气虚为最主要证候要素,其次为气滞血瘀证及寒凝血瘀证。因此,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及寒凝血瘀证将是今后子宫腺肌病痛经诊治的研究关注重点。2.NGF及其受体是导致子宫腺肌病痛经的机理之一,通过活血消症方调节NGF及其受体的失衡状态,改善及抑制痛经进展。

朱云飞[8](2017)在《基于经络理论的穴位按摩治疗产后缺乳的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在与乳房疾病密切相关的四条经络上选取了 6个穴位进行穴位按摩,以干预治疗剖宫产术后产后缺乳的患者,通过泌乳量、乳房充盈度、乳汁的浓稠度、乳汁淤积程度及安全性指标对产后缺乳的症状进行评价,并结合总体疗效评定标准观察穴位按摩对产后缺乳的疗效,并且分析其作用机理以期为临床广泛开展提供科学依据,以提升我国的母乳喂养率。方法:本研究将2016年7月-2016年12月收住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爱婴区并且诊断为产后缺乳的患者60例,随机分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产妇予以产科术后常规护理,指导产妇母乳喂养,进行产后健康宣教;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基于与乳房相关的经络上选取相应穴位进行按摩,每天1次,连续5d。干预后于次日上午对两组产妇的泌乳量、乳房充盈度、乳汁的浓稠度、乳汁淤积程度进行评分,出院当天进行总体疗效的评定及安全性评定。结果:1.本次研究共收集了 60例诊断为产后缺乳的产妇,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过程中观察组有1例患者因急性乳腺炎剔除,1例患者因48h之内出现涨乳剔除,因此观察组剩余28例产妇,脱落率为6.7%(2/30),对照组患者无脱落,共计30例,脱落率0%(0/30),总体脱落率为3.3%(2/60)。2.在本研究干预实施前,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孕周、人流次数等进行统计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组间具有可比性。在对两组患者进行缺乳程度评分时,在泌乳量、乳房充盈度、乳汁淤积程度评分方面,两组患者在研究的最初两天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三天开始观察组患者的泌乳量、乳房充盈度评分及乳汁淤积程度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汁粘稠度评分上,两组患者在研究的前4天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研究的第5天观察组患者的乳汁粘稠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组内各时间点的评分除观察组的乳汁淤积程度评分无差异外(p>0.05),其余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本次研究期间无患者出现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结论:1.穴位按摩可以有效改善剖宫产术后患者的缺乳症状,在促进乳汁分泌,提高乳房充盈度,降低乳汁淤积程度上疗效显着,但对于提高乳汁粘稠度临床效果一般。2.穴位按摩疗效确切、显效快,安全无痛,产妇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沈宏秀[9](2017)在《电针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电针刺激特定腧穴对剖宫产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并通过分析电针治疗前后产妇血管活性肽(VIP)水平的变化,分析电针刺激对此种胃肠肽分泌的影响,试图探讨电针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为初步评价电针在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对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住院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依据纳排标准决定是否入组,根据进入研究的前后顺序,按70例随机数字表随机分配为两组,分别为电针组35例、对照组35例,研究过程中除去排除、脱落和剔除的产妇,最终成功完成电针组31例,对照组29例的研究。电针组于术后6h后取双侧足三里、上巨虚针刺得气后连接电针、配合针刺公孙、内关穴,电针刺激30min,一天两次,连续治疗3天。对照组不予电针干预。两组皆行常规补液、抗感染基础治疗。观察并记录首次肠鸣音出现的时间、肠鸣音恢复的时间、首次排气排便的时间、手术后胃肠反应、腹胀腹痛、泌乳情况,并于术前、术后第一天、术后第四天清晨采血行血管活性肽(VIP)含量检测。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电针对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血管活性肽与胃肠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探讨电针对此胃肠肽的影响,探索电针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机理。结果:(1)综合疗效:电针组无效2例,好转14例,显效3例,有效12例,综合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无效5例,好转12例,显效4例,有效8例,综合有效率为83.0%,且两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评估(P=0.856)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但在治疗后评估(P=0.008)、前后差值(P=0.005)和疗效指数(P=0.012)三个方面,两组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的治疗后疗效评估0.456±0.458、前后差值-1.147±0.757、疗效指数65.32±7.65优于对照组的1.036±0.248、-0.514±0.665、48.54±8.24。(2)肠鸣音:首次肠鸣音出现时间(P=0.073)两组间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但在恢复正常时间(P=0.001)、首次出现到恢复正常所需要的时间(P=0.001)上在两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的恢复正常时间、出现到恢复正常所需时间为11.968±4.446、3.807±2.227,明显优于对照组17.069±6.590、6.379±3.417,说明针刺能够提前肠鸣音的恢复正常时间,缩短恢复正常的周期。两组在疗前肠鸣音评估(P=0.636)上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但治疗后肠鸣音评估(P=0.019)和前后评估差(P=0.000)两方面均存在差异的显着性。(3)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两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P=0.006)、排便时间(P=0.001)和排气到排便时间差(P=0.005)三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且排便时间、排气到排便时间差的差异显着性更高。电针组的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分别为18.290±7.212、22.839±7.165,明显提前于对照组28.552±18.621、35.586±19.813。且电针组排气到排便所需时间为4.549±2.718,也要比对照组的7.035±3.756短。电针治疗的功效体现需要一定周期,在治疗一段后能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有效的缩短了排便时间和气便时差。(4)腹胀腹痛:两组间在治疗前腹胀评估(P=0.729)、腹痛评估(P=0.995)上无显着性差异。但治疗后腹胀评估(P=0.004)、治疗前后差值(P=0.000)、治疗后腹痛评估(P=0.005)、治疗前后差值(P=0.002)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治疗后腹胀、腹痛评分为0.419±0.807、0.4516±0.81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103±0.940、1.103±0.940。且电针组治疗前后的腹胀评分差值为-1.097±0.790、-1.064±0.854,优于比对照组的差值-0.345±0.553、-0.413±0.682。(5)胃肠反应:两组间在治疗前胃肠反应(P=0.236)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即电针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恶心、呕吐等症状相似。但治疗后胃肠反应评估(P=0.001)、治疗前后间差值(P=0.005)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治疗后胃肠反应评分、治疗前后差值为0.226±0.497、-0.420±0.5017,要明显好于对照组的0.759±0.636、-0.103±0.310。(6)泌乳情况:两组间在术后首次泌乳(P=0.017)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首次泌乳时间为21.678±16.070,明显提前于对照组的33.897±22.228。同时我们发现在首次和48小时两个时间段,两组的泌乳量(P=0.067)、(P=0.154)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可能的原因是电针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释放疗效。而在术后72小时,比较两组的泌乳综合泌乳量(P=0.009)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在72小时的泌乳量为1.749±0.733远大于对照组的1.102±0.621。(7)血管活性肽含量变化:两组间在手术前血管活性肽水平(P=0.751)、术后1d(P=0.938)、术前后差(P=0.502)三方面,比较分析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差值分别为120.803±49.987、111.260±59.289,发现两组术后均发生较大上升。而在术后4d血管活性肽(P=0.039)、第1d与4d差值(P=0.025)两方面,两组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在4d血管活性肽水平205.529±91.826远小于于对照组256.593±95.054,第1d与4d的差值-110.138±47.044大于对照组-57.172±54.949。(8)血管活性肽水平与产妇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的相关性:发现治疗后VIP和治疗前后VIP差与大部分胃肠功能症状指标存在负相关关系,但与泌乳时间相关关系不显着。结论:电针刺激足三里、上巨虚,配以针刺公孙、内关穴能够有效缩短剖宫产产妇首次排气排便及肠鸣音恢复正常的时间、减轻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症状、促进乳汁的分泌。血管活性肽水平与产妇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存在负相关性。针刺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是电针刺激降低了术后血管活性肽(VIP)的分泌水平。

杨晓雪[10](2015)在《促进剖宫产术后产妇胃肠功能恢复的方法探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促进剖宫产术后产妇胃肠功能恢复的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4月10月在我科进行剖宫产的9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中药排气汤组、开塞露组和康复治疗仪组,每组各30例产妇。在这些产妇进行剖宫产的6个小时后,我科分别使用中药排气汤、开塞露和康复综合治疗仪对这三组产妇进行胃肠功能恢复的治疗。然后,对三组产妇术毕至肛门排气的时间、术毕至排尿的时间及术毕至排便的时间进行对比。结果:康复综合治疗仪组产妇术毕至肛门排气的时间、术毕至排尿的时间及术毕至排便的时间最短。开塞露组产妇术毕至肛门排气的时间、术毕至排尿的时间及术毕至排便的时间比较短。中药排气汤组产妇术毕至肛门排气的时间、术毕至排尿的时间及术毕至排便的时间最长。康复综合治疗仪组产妇术毕至肛门排气的时间、术毕至排尿的时间及术毕至排便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开塞露组产妇和中药排气汤组产妇,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康复综合治疗仪对剖宫产术后产妇进行胃肠功能恢复的治疗,可使其更快地恢复胃肠蠕动的功能,尽早地排气和排便,增加其食欲。此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二、妇产科术后应用中药排气3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妇产科术后应用中药排气30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口服联合封包外敷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不孕术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方法
        2.2 疗效标准
        2.3 不良事件观察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病例分布程度及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比较
        2.1 年龄比较
        2.2 病程比较
        2.3 病情程度分布比较
        2.4 输卵管通畅程度比较
        2.5 治疗前腹痛、腰骶胀痛、带下积分比较
        2.6 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 临床数据结果及分析
        3.1 治疗前后腹痛积分比较
        3.2 治疗前后腰骶胀痛积分比较
        3.3 治疗前后带下积分比较
        3.4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5 妊娠率比较
        3.6 证候疗效比较
        3.7 输卵管通畅程度在妊娠人数上的比较
    4 安全性评价结果
分析与讨论
    1 湿热瘀结型是盆腔炎性疾病的主要证型
    2 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不孕的病因病机
    3 盆腔炎性不孕的治疗现状
    4 治疗方式选择
        4.1 导师思想及方义
        4.2 中药封包治疗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局部症状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及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5.2 妊娠率比较
        5.3 输卵管通畅程度在妊娠人数上的比较
    6 安全性分析
    7 本临床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中医“针药结合”治疗肠梗阻系统评价/Meta分析 ——含病例回顾性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肠梗阻中医沿革及针药结合疗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浅述Meta分析及其在中医治疗肠梗阻方面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病例回顾及疗效总结
    研究目的
    研究方案
    研究结果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研究方案
    研究结果
        1.文献检索及筛查
        2.纳入试验特征及文献质量评估
        2.1 基线特征
        2.2 干预措施及中医相关特征
        2.3 文献质量特征
        2.4 偏倚风险评价
        3.各结局指标分析
        3.1 二分类变量指标
        3.2 连续性变量指标
        4.发表偏倚分析
    研究总结
        研究结果讨论
        本章小结
结语
    研究实用性
    研究创新性
    研究局限性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电针足三里、上巨虚对妇科腹腔镜全麻术后患者肠胀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观察对象
    2.受试者入选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脱落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终止试验标准
    3.研究方案
        3.1 临床试验设计
        3.2 治疗方案
        3.3 不良反应处理
    4.观察指标
        4.1 一般资料
        4.2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腹胀消失时间)
        4.3 次要观察指标(腹胀程度评分)
        4.4 综合疗效评价
    5.统计学分析
    6.试验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一般资料分析
        1.1 患者纳入、排除、剔除与脱落情况
        1.2 有效病例的年龄、手术时间比较(基线比较)
    2.疗效评价
        2.1 两组主要观察指标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腹胀消失时间的比较
        2.2 两组次要观察指标腹胀程度评分的比较
        2.3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西医对全麻手术后患者肠胀气的认识及常规处理
        1.1 西医对全麻术后患者肠胀气的病因探讨
        1.2 西医治疗全麻术后患者肠胀气的常规措施
    2.电针足三里、上巨虚对治疗术后肠胀气的作用探讨
        2.1 “腑气不通”为术后肠胀气主要病机
        2.2 针刺治疗术后肠胀气疗效明显
        2.3 足三里、上巨虚配穴组合治疗妇科腹腔镜术后肠胀气
        2.4 电针作为刺激手段在治疗术后肠胀气中发挥优势
    3.设置假针刺SHAM组作为对照组的意义
    4.研究不足及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临床病例观察表
附录 B: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4)生姜柠檬不同吸入法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PONV的认识
        1.1.1 PONV的概述及流行病学
        1.1.2 现代医学对PONV发生机制探讨
        1.1.3 PONV的影响因素
        1.1.4 现代医学对PONV的主要防治措施
    1.2 祖国传统医学对PONV的认识
        1.2.1 祖国医学对恶心呕吐的认识
        1.2.2 PONV发生的病因及病机
        1.2.3 传统医学治疗PONV的进展
    1.3 生姜柠檬治疗PONV的研究进展
        1.3.1 生姜、柠檬治疗恶心呕吐的机制
        1.3.2 生姜柠檬合用治疗PONV的现状与理论依据
    1.4 文献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内容
        2.1.1 研究对象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脱落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量确定
        2.2.2 分组方法
        2.2.3 干预方法
        2.2.4 试验材料
        2.2.5 观察指标及观察节点
        2.2.6 伦理声明
        2.2.7 质量控制
        2.2.8 统计学分析
        2.2.9 技术路线
    2.3 研究结果
        2.3.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3.2 三组患者PONV发生率比较
        2.3.3 三组患者恶心呕吐程度比较
        2.3.4 三种不同吸入法对患者INVR评分的影响
        2.3.5 三种不同吸入法对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的影响
        2.3.6 三种不同吸入法对食欲情况的影响
    2.4 讨论
        2.4.1 一般资料情况分析
        2.4.2 生姜柠檬不同吸入法预防PONV的疗效分析
        2.4.3 小结
结语
    3.1 结论
    3.2 本研究的创新性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电针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防治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现状
    2 现代医学防治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现状
    3 胃肠激素的研究
    4 针灸腧穴对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
    5 术后胃肠功能的评价指标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案
    4 统计学处理
    5 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的意义
    2 穴位的选择
    3 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主要学习和工作经历
在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6)益气健脾渗湿法对腹部手术切口愈合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一、现代医学对手术切口愈合的定义
        二、现代医学对切口愈合过程的认识
        三、国内外对切口愈合的研究进展
        四、现代医学促进切口愈合的研究
        五、切口愈合不良的类型
        六、现代医学对切口愈合影响因素的分析
        七、现代医学对切口愈合不良的治疗研究进展
    第二节 祖国医学研究概况
        一、祖国医学对切口愈合的认识
        二、参苓白术散的组成和功效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资料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基本资料分析
        二、结果分析
    第三节 讨论
        一、现代医学对切口愈合相关因素分析及治疗研究
        二、中医药对腹部术后切口愈合的认识
        三、参苓白术散的作用及相关疗效分析
第三章 结语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基于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主要证候要素调查及活血消症方调控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疼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现代医学对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况
        (一) 子宫腺肌病疼痛机制研究现况
        (二) 子宫腺肌病生长因子发病机制研究现况
        (三) 子宫腺肌病凋亡和自噬发病机制研究现况
        (四) 子宫腺肌病免疫发病机制研究现况
    二、现代医学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研究现况
        (一) 药物治疗
        (二) 手术治疗
    三、中医学对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况
        (一) 瘀血内阻
        (二) 肾虚血瘀
        (三) 瘀热互结
        (四) 痰瘀互结
        (五) 湿热瘀互结
        (六) 气滞血瘀
        (七) 气虚血瘀
        (八) 寒凝血瘀
        (九) 寒热错杂
        (十) 肝脾肾及气血津液功能失调
    四、中医学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研究现况
        (一) 瘀血内阻病机的治疗
        (二) 肾虚血瘀病机的治疗
        (三) 瘀热互结病机的治疗
        (四) 痰瘀互结病机的治疗
        (五) 湿热瘀互结病机的治疗
        (六) 气滞血瘀病机的治疗
        (七) 气虚血瘀病机的治疗
        (八) 寒凝血瘀病机的治疗
        (九) 寒热错杂病机的治疗
        (十) 肝脾肾及气血津液功能失调病机的治疗
    五、子宫腺肌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一) 手术诱导
        (二) 药物诱导
    六、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调查步骤
        (六) 数据采集整理及统计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一) 病例来源
        (二) 一般资料
        (三) 子宫腺肌病的证型分布情况
        (四) 子宫腺肌病证型与诊治史的差异性分析
        (五) 子宫腺肌病证型与生活方式差异性分析
        (六) 痛经程度、月经量、经血质地、血块、带下量、带下质地与子宫腺肌病各证型单因素方差分析
        (七) 脉象与子宫腺肌病证型交叉表
        (八) 痛经总积分与子宫腺肌病证型积差(pearson)相关分析
        (九) 子宫腺肌病证候要素因子分析
    三、讨论
        (一) 子宫腺肌病患者发病年龄分析
        (二) 子宫腺肌病患者月经量及痛经年数分析
        (三) 诊治史与了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四) 生活方式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五) 痛经程度,月经量、质地,是否夹血块、带下量、质地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六) 脉证交叉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七) 痛经总积分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八) 子宫腺肌病常见证型分析
        (九) 探索性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证候要素
第三部分 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动物
        二、实验环境
        三、主要药品及器械
        四、主要仪器设备
        五、实验步骤
        (一) 动情周期检测
        (二) 动物模型建立
        (三) 动物及分组
        (四) 取材方法
        (五) 制备与检测
        六、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造模结果
        (一) 子宫腺肌病大鼠模型建立情况
        (二) 行为学观察
        (三) 组织形态学观察
        (四) 各组间子宫重量及子宫系数比较
        二、各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NGF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及统计分析
        三、各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TrkA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及统计分析
        四、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内膜组织中NGF和TrkA的相关分析
    讨论
        一、外科手术诱导法建立子宫腺肌病模型的沿革
        二、NGF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三、TrkA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四、NGF与TrkA在子宫腺肌病中表达的相关性
        五、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疼痛机制的影响
        (一)对NGF的调控
        (二) 对TrkA的调控
        (三) 活血消症方治疗子宫腺肌病组方思路
        (四) 活血消症方方药分析
        (五) 活血消症方方药现代药理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8)基于经络理论的穴位按摩治疗产后缺乳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产后缺乳的相关研究现状
    一、泌乳的生理研究
    二、产后缺乳现代医学认知
    三、母乳喂养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中医对产后缺乳的相关研究
    一、中医对产后缺乳的认识
    二、传统中医治疗产后缺乳的相关临床应用
第三节 与乳房相关的经络
    一、经络的基本概述
    二、与乳房相关的经脉
    三、穴位的选取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受试者试验流程
    二、有效病例与脱落病例的比较
    三、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基本资料的对比
    四、两组患者干预后缺乳评分的比较
    五、两组患者最终疗效的评定
    六、安全性评估
第三节 讨论
    一、统计结果分析
    二、穴位按摩对泌乳量的影响
    三、穴位按摩对乳房充盈度的影响
    四、穴位按摩对乳汁粘稠度的影响
    五、穴位按摩对乳汁淤积程度的影响
    六、穴位按摩促进产后泌乳的机制
    七、本研究的未来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统计学审核证明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电针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防治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现状
        1.1 中医学病因病机的研究
        1.2 中医学防治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
    2 现代医学防治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现状
        2.1 现代医学病因病理研究
        2.2 现代医防治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
    3 胃肠激素的研究
    4 针灸腧穴对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
    5 术后胃肠功能的评价指标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样本量估计
        2.3 伦理与知情同意
        2.4 纳排、排除、剔除及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随机分组
        3.2 治疗
        3.3 观察与检测
        3.4 疗效评定标准
        3.5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处理
        4.1 统计描述
        4.2 统计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临床资料统计分析
        5.2 胃肠功能评价指标观察结果
        5.3 疗效评估
        5.4 胃肠激素水平
        5.5 相关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的意义
    2 穴位的选择
    3 研究结果分析
    4 样本例数估计的讨论
    5 研究过程中的其他情况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1.中医病因病机
    2.西医病因病理
    3.中医药治疗方法
    4.其他治疗方法
    5.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主要学习和工作经历
在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10)促进剖宫产术后产妇胃肠功能恢复的方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中药排气汤组
        1.2.2 开塞露组为该组的30例产妇使用开塞露进行治疗。开塞露的用法是:将20ml的开塞露送入产妇的肛门内。
        1.2.3 康复综合治疗仪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妇产科术后应用中药排气3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口服联合封包外敷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不孕术后的临床观察[D]. 杨静.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中医“针药结合”治疗肠梗阻系统评价/Meta分析 ——含病例回顾性总结[D]. 韩正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3]电针足三里、上巨虚对妇科腹腔镜全麻术后患者肠胀气的影响[D]. 郭颖慧.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生姜柠檬不同吸入法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D]. 牛彩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电针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研究[D]. 缪长凤.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益气健脾渗湿法对腹部手术切口愈合影响的临床研究[D]. 陈慧颖.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基于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主要证候要素调查及活血消症方调控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疼痛机制研究[D]. 钟月圆(Chung yueh yuan).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1)
  • [8]基于经络理论的穴位按摩治疗产后缺乳的效果研究[D]. 朱云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2)
  • [9]电针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初步研究[D]. 沈宏秀.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05)
  • [10]促进剖宫产术后产妇胃肠功能恢复的方法探析[J]. 杨晓雪. 当代医药论丛, 2015(11)

标签:;  ;  ;  ;  ;  

中医妇产科术后应用3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