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沙害及治沙

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沙害及治沙

一、Sand harm in Taklimakan Desert highway and sand control(论文文献综述)

邓友生,彭程谱,刘俊聪,付云博,李令涛[1](2021)在《沙漠公路灾害防治方法及其工程应用》文中提出针对沙漠地区公路遭受风沙危害问题,首先阐述了我国沙漠公路的建设分布情况,研究了风沙运动规律、流场特点与设计方法,然后分析了防风固沙的主要措施及其特点,即工程治沙、化学治沙和生物治沙等,最后指出防风治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可为在沙漠中修建高等级公路抵御风沙侵害提供参考。

乔建芳[2](2020)在《荒漠化防治的典型案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生地所)始建于1961年,是中国科学院布局在新疆的最为重要的一支国家级科研力量。自成立以来,新疆生地所秉承"立足新疆,面向中亚,走进非洲,辐射世界干旱区"的宗旨,重点围绕荒漠环境与荒漠化防治、绿洲生态与绿洲农业、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育与生物资源利用开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特别是在荒漠化防治领域,本所遵循"生态、生计、可持续"发展理念,

徐新文,范书财[3](2020)在《穿越“死亡之海”的绿丝带》文中认为世界第二大、中国第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中国新疆南疆塔里木盆地中心,总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沙漠面积的47.3%。塔里木盆地深居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群山环绕,气候干旱,风沙强劲,年平均降雨量仅为25毫米,年平均蒸发量却是降雨量的150倍,为典型的干旱大陆性气候,自然条件极为恶劣。

崔玉波[4](2020)在《塔里木沙漠公路诞生记》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末,一条横贯南北的公路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横空出世,昔日的"死亡之海"突然成了很多自助游新疆者必去打卡穿越之地,人们飞车畅游,观赏沙漠风光。这条路就是由中国石油修建的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公路北接轮南油田、南至民丰县城,全长566公里。那么,本该找油采油的石油人为什么要在沙漠中建设这条路?他们在建设的过程中又攻克了哪些"黑科技"呢?

刘娇[5](2020)在《沙漠公路防护林咸水滴灌下土壤水分特征及植物响应》文中研究指明利用人工植被防治沙害是国际上公认的沙区生态重建和沙害防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水分是影响荒漠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和维持功能正常的关键因子,也是制约植被生长的最大限制因子,在防风固沙、遏制沙害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中,蒸腾作用是植物水分耗散的主要途径,参与并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同时受到土壤、植被和大气交界面的生物物理和环境过程的影响。光合作用作为生理代谢和物质积累的基本单元,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很敏感,是分析植物生长和代谢对环境响应的重要环节。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中国西北部,为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贯穿其中的沙漠公路防护林可有效的防治风沙侵蚀。本研究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防护林带,选择沙拐枣和梭梭两个树种,设置三个灌水量(W1=17.5 L(株次)-1,W2=25 L(株次)-1,W3=35 L(株次)-1),三个灌水周期(F1=10 d,F2=20 d,F3=40 d),通过对林地土壤水分、植物茎流和光合特征的测定,综合研究了1)不同灌水处理下的防护林土壤水分动态;2)沙拐枣和梭梭在不同的灌溉制度下的蒸腾特征及水分利用特征;3)沙地植物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光合适应机理;4)塔克拉玛干沙漠公里防护林灌溉系统节水的适宜性和可行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水分动态在垂直深度上,依据土壤水分含量变化特征可将0-100 cm土层分为3层,土壤水分速变层(0-30 cm)、水分中变层和水分相对稳定层。水分中变层的下限和水分稳定层的上限与灌水量、植物类型和植物根系生长状况密切相关,应根据实际情况界定。在时间尺度上,灌水后浅层0-60 cm土壤水分变化可以分为快速下降期(1-9 d)、缓慢下降期(9-19 d)、相对稳定期(19-39 d)。60-200 cm土壤水分含量在灌水后下降缓慢,下降速率明显小于0-60 cm深度,200 cm以下土壤水分对60-200 cm土壤水分有补给。0-100 cm土壤贮水量在灌水后第1-9天与天数呈三次多项式关系,拟合结果R2均达到0.88以上。5-9月土壤0-300 cm含水量均值来看,在10 d灌水周期下沙拐枣和梭梭林地均为W3>W1>W2;在20 d和40 d灌水周期下沙拐枣林地W2>W3>W1,梭梭林地W3>W2>W1。灌水量、植物类型、大气因子植物根系生长状况等对土壤水分变化均有影响,5、6、7月植物生长旺盛且气温逐渐增高,属于土壤水净消耗期,8、9月植物生长速率减缓,且气温降低,属于土壤水净补给期。0-200 cm土壤水分含量平均值7月<8月<9月。同一处理土壤含水量在8月和9月之间差异不显着,而7月和8月、7月和9月间差异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P<0.05)。(2)沙拐枣和梭梭茎流特征相较于沙尘天,晴天植物夜间茎流量占全天茎流量的比重较小。相同灌水处理下,沙拐枣在W3F1处理下晴天茎流通量为沙尘天的5.3倍,其它处理晴天为沙尘天的大约1.5倍;梭梭在W2F1处理下晴天茎流通量为沙尘天的5.5倍,其它处理晴天为沙尘天的3.5倍左右。沙拐枣和梭梭均在夜间保持有一定的茎流通量,分别占全天茎流通量的14.3%-24.9%和7.3%-10.4%。沙拐枣和梭梭茎流在日出后开始启动,分别在10:00-13:00和13:00-15:00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沙拐枣下降速率较快而梭梭下降速率缓慢,梭梭在白天长时间保持较高茎流通量,相较于沙拐枣,梭梭表现出较强的耐干旱能力。两种植物枝条茎流通量日变化在不同处理下均出现“单峰”和“双峰”两种曲线,“双峰”曲线并不在灌水量最小的处理上,与植物吸水层土壤水分含量的相关性更大。两种植物茎流与环境因子间存在一定的时滞,相关性太阳辐射>温度>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差。沙拐枣茎流通量在6月和8月最大,9月最小,梭梭8月最大。利用太阳辐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实时监测数据以及植物物候指标,采用BP-神经网络对沙拐枣和梭梭茎流进行拟合,拟合曲线R2均大于0.96,拟合效果较好,BP-神经网络模型在个体尺度上可以用于植物茎流拟合,但由于茎流与环境因子存在时滞,在较小的时间尺度上拟合结果较差,在拟合时应注意这一问题。(3)沙拐枣和梭梭光合特征沙拐枣Pn日变化曲线在三个灌水量处理下均为双峰曲线,梭梭Pn日变化曲线在W2处理为双峰曲线,W1和W3为单峰曲线。沙拐枣Pn日均值W2处理比W3处理下降21.70%,W1处理反而比W3处理增大0.10%;Tr日均值W2处理比W3处理下降26.89%,W1处理比W3处理增加0.09%。梭梭Pn日均值W2处理下比W3下降30.71%,W1处理比W3处理低0.03%;Tr日均值W2处理比W3处理下降44.02%,W1处理反而比W3处理增加了18.96%。沙拐枣比梭梭具有更高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轻度水分胁迫(W1)下沙拐枣主要通过在清晨提高Pn且午间采取光合午休来提高WUE,梭梭在午间采用高蒸腾的方式避免高温对叶片的伤害而导致WUE下降;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大,梭梭和沙拐枣Pn和Tr均减小但Tr降低更多,以此来提高WUE。水分胁迫下沙拐枣和梭梭LSP、LCP、Rd降低,植物在遭受水分胁迫时光合能力减弱,更容易出现光抑制,但在不同的季节表现不同,在大气RH较高时,对土壤水分胁迫具有一定的补偿作用,表现为LSP和Pnmax的上升,使土壤水分胁迫对植物光合的影响减小。(4)防护林最优灌水制度结合土壤贮水量、植物光合和茎流状况,沙拐枣林地可采用单次17.5 L(株次)-1、10 d灌溉周期的节水制度,梭梭可采用35 L(株次)-1、40 d灌溉周期的节水制度。综上所述:防护林在现有的灌溉制度下还有一定的节水空间,沙拐枣和梭梭光合和茎流特征在相同的灌水制度下表现不同,在制定节水制度时应当加以区分。本研究利用田间控水试验土壤水分特征和植物光合茎流特征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全面的解析不同的灌水措施对土壤和植物的影响,且利用神经网络模型模拟了植物茎流特征,并在模型中加入了物候指数,使得模型拟合精度更高,可以为防护林体系合理水分灌溉的确定提供依据,为生态防护林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

董瑞杰[6](2013)在《沙漠旅游资源评价及风沙地貌地质公园开发与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生态旅游的兴起,中国沙漠正在成为越来越热门的旅游目的地。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沙漠旅游资源已成为治理沙漠和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组成方面。沙漠旅游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途径,对于北方沙漠化的治理具有积极的意义。风沙地貌地质公园是沙漠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重点区域,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论文围绕沙漠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展开讨论,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梳理和界定了沙漠旅游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分析了沙漠旅游资源时空特征,对沙漠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分类;提出了沙漠旅游资源与景观组合的开发类别,评价了6省区沙漠旅游竞争力。并以敦煌雅丹地质公园和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景区为例,对风沙地貌地质公园开发与保护的框架进行了对比研究和实证分析,评价了敦煌雅丹地质公园美学价值,测算和分析了巴丹吉林沙漠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论文构建了沙漠旅游资源开发评价、风蚀雅丹地貌美学价值评价、沙漠旅游环境容量、风沙地貌地质公园开发保护等理论;融合了风沙地貌学、旅游地理学、旅游景观学、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分析方法,深化了沙漠旅游的相关研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充实沙漠旅游学及应用风沙地貌学的研究,并为干旱区半干旱区沙漠旅游景区发展提供有益借鉴。论文创新点体现在:(1)在研究内容上,揭示了沙漠旅游资源的时空特征,提出了沙漠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分析了沙漠旅游资源与景观组合的开发类别,评价了沙漠旅游省区竞争力。首次提出并阐述了风沙地貌地质公园概念,提出了风沙地貌地质公园的开发与保护模式。通过构建雅丹地貌美感度指标体系,对敦煌雅丹地质公园进行了定量评价。通过构建沙漠旅游环境容量体系,对巴丹吉林沙漠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进行全面科学的测算和分析研究。从地质公园条件及沙漠旅游资源特征的角度,构建了一套体现风沙地貌学与旅游学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模型,试图使研究更符合沙漠旅游资源开发的实际。(2)在研究方法上,沙漠旅游资源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的旅游资源集合区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具体分析,包括沙漠旅游资源开发的省区竞争力、风蚀雅丹地貌美感度评价、旅游环境容量评价。首次从林柱状景观角度对雅丹地貌美学价值进行了定量评价,构建了雅丹地貌的美感度指标体系,是对风沙地貌遗产资源评价的创新尝试。对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进行测算和评价,提出了沙漠旅游景区合理发展的策略。(3)在研究视角上,深化了沙漠旅游的相关理论,凝练了沙漠生态旅游理论体系,如何与应用风沙地貌学研究内容进行衔接,也是一次创新意义的飞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充实沙漠旅游学及应用风沙地貌学的研究。把敦煌风蚀雅丹地貌与巴丹吉林沙漠沙水组合景观两类风沙地貌旅游进行创新结合,对比分析,探索以发展风沙地貌地质公园旅游业开发和保护的产业模式,在干旱半干旱区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中很具有代表性。

汪言在,魏殿生,伍永秋,程宏,张春来,董一帆,潘美慧,张洪艳,徐兴日[7](2012)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垄区公路防护带内风场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是世界上穿越流沙区最长的公路,公路两侧防沙治沙工程体系是公路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以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垄区的公路防护林带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地形测量、防护工程调查以及风沙数据观测,分析沙垄不同地貌部位防护林带内气流特征,揭示防护林带内风场变化规律,探讨不同地貌部位防护林带的防护效果。主要结论是:①垂直于公路的防护林带断面风场存在3个区(防护林带前部风速迅速降低区、防护林带中部风速低值区、防护林带工程后部风速恢复区),气流穿过公路路面时风速呈增大趋势,利于公路防护;②现有防护林带具有较好的防护效果,相对于防护林带上风向流沙区的风速,防护林带中部风速降低幅度在80%以上,多数断面在林带前缘10 H后(H为植株平均高度)风速降低至最小;③沙垄不同地貌部位的工程防护效益存在显着差异,迎风坡底部防护效果最好,迎风坡中部防护最差。其研究结果可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防沙治沙工程体系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牛刚[8](2010)在《沙漠油田公路路面结构与线形指标研究》文中指出长庆油气田道路等级较低,一直沿用农村公路或者等外标准建设,其特点就是等级低,建设期集中,资金有限,为了保证油气田道路的建设质量,延长其使用寿命,充分科学合理利用有限的资金投入,去发挥其最大经济效益,就需要对油气田道路的设计阶段的各个指标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减少土方工程量,减少道路里程,节约投资和保护环境。本文结合长庆油气田道路实际运营现状,通过对道路设计中的关键指标进行研究,提出了新的更加适合油气田道路的技术指标。(1)灵活运用“六个坚持、六个树立”的公路勘测设计新理念和运行车速理论,针对长庆油田道路等级低,结合行驶车辆的特性制定出符合长庆油田工程实际的道路标准,对油气田道路进行了主干线、干线、支线的道路分级,提出了40、30、20、15、10km/h的设计速度,及各个速度下的平、纵设计指标。(2)其中15、10km/h的设计速度及相关设计指标是通过调查研究后得出来的,解决了低等级的油田道路没有设计指标可以参考依据的困难,而且因为是通过多年运营的考验,所以具有实用价值,同时对于工程造价的控制起到了关键作用。(3)针对油气田专用道路大多数难易达到交通部行业标准的现状,在油气区专用道路日交通量较少,车辆运行速度低,且防护措施得力的情况下,通过本次研究得出的设计标准较好的符合自然地形,减少了环境破坏,具有经济、环保和实用性。

陈爱侠[9](2010)在《荒漠化区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等级公路建设近几年在国内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公路建设促进了区域的人流、物流和经济流,使区域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公路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环境方面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荒漠化区域,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在该区域修建高等级公路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甚至造成不可逆的生态环境影响。论文以内蒙古省际通道桑根达来-公主埂公路(以下简称“桑公公路”)和商都-安业段公路(以下简称“商安公路”)为依托,分析公路建设对荒漠化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提出荒漠化区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总结荒漠化区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应用效果,促进荒漠化区域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论文通过对公路建设前后植被覆盖度、沙面湿润度变化对输沙率的影响以及工程取弃沙造成沙丘活化的原因分析,探索公路沙害与风沙流动等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机理,为公路防沙治沙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提供依据;通过调查和总结风积沙路段的沙粒特性和流体特性,探讨公路建设对风积沙脆弱生态区环境扰动的机理;通过分析公路施工期对地表植被的扰动、工程区土壤养分的变化以及风沙流对植被蒸腾作用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了荒漠化农牧区公路建设扰动难以恢复的原因。依据桑公公路经过浑山达克沙地和商安公路经过荒漠化农牧区的环境特点,提出荒漠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即在穿沙公路路基两侧各30m区域和公路取弃土场等处设置低立式网格沙障;在穿沙公路路基上风侧50-80m和下风侧40-50m流沙区设置高立式沙障;在大面积流沙区设置低立式沙障和高立式沙障结合的组合式沙障。对荒漠化农牧区风蚀较严重的公路路堤采用碎石或碎石土压盖坡面补救措施。结合物种组合实验,提出荒漠化区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物种组合方式,即柠条为穿沙公路沿线防风固沙植物的优势种,黄柳是快速固沙的优良灌木,沙蒿是快速固沙的优良草本植物;荒漠化农牧区可以以小叶锦鸡儿为主要优势灌木种,结合羊草、冷蒿、冰草、沙芦草及紫花苜蓿等草本植物形成灌草组合,实现立体生态恢复。通过现场测试手段,总结分析荒漠化区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应用效果。测试结果表明,穿沙公路低立式沙障设置使地面粗糙度提高为5.64cm,地表防风效能达63.1%,高立式沙障地表防风效能达58.5%,组合沙障最大防风效能达74.8%;低立式和高立式沙障内的土壤环境明显地改善,具体表现为沙障内土壤容重下降、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大,土壤养分含量明显高于流动沙地。荒漠化区域路域生态工程的建设,为路域野生植被提供了较好的土壤生态环境。经现场调查,在桑公公路路域内野生植物种有明显增加,多年生的稳定的野生固沙植物达到2-4株/m2,主要是沙米、叉分蓼和沙蒿,野生植被盖度由5%提高到15%,有利于路域生态系统的恢复。穿越浑山达克沙地的桑公公路在采取以上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以后,从根本上消除了公路沙害,据初步估算,其经济效益约为2.52亿元。穿越荒漠化农牧区的商安公路路基边坡在采取生态工程补救措施后,公路年养护费用减少了35%。因此,荒漠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武俊瑛[10](2009)在《浑善达克沙地公路沙害综合防治机理与效益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省际通道浑善达克沙地段为试验区,以当地生长丰富的黄柳(Salix gordejevii)和小红柳(Salix microstachya )为材料设置的髙立式柳条沙障阻沙带和半隐蔽式方格沙障固沙带组合形成的沙障带、沙障带内建植的人工固沙植物群落以及封育带共同构成公路沙害综合防治体系为研究对象,以公路两侧风沙运动的物理学过程和综合防治效益为研究目的,通过野外风速测试和输沙测定、沙障带内固沙植物发芽和生长情况、封育措施对路域植被恢复效益等的调查和对比分析,人工固沙植物群落枯立大风时期风沙运动的测试分析,经3年多的连续观测试验,得到如下研究结果:1.通过对每延米15根、18根、21根、24根、27根和15根、25根、35根、45根两组不同密度高立式柳条沙障分别于裸沙地和半固定沙地的风速测试,比较防风效益和地表粗糙度,结合防沙工程实践,每延米24~25根红柳或小黄柳枝条为当地高立式柳条沙障阻沙带设置的适宜密度;通过对多道高立式柳条沙障风速测试及分析,上述密度高立式柳条沙障设置间距应以4m为宜,个别特殊沙害地段可调整为2m,如风口处、风蚀坑、流动沙丘、沙坡顶部等。2.规格为1.2m×1.2m半隐蔽式方格沙障固沙带单独风速试验结果显示:地表粗糙度平均达到10.8902cm,防风效能平均为43.29%,固沙带近地表层只有轻微的风沙运动,沙障内有小量沙粒沉积。3.沙障带在公路两侧平缓流沙地、大型路堑内侧沙质陡边坡(阳坡)、风口处和风蚀坑等沙害频发地段的防风效能分别达到54.4%、76.5%、64%、62.3%;地表粗糙度分别达到7.56cm、12.1cm、12.5cm、5.94cm;风口处输沙测试结果表明组合沙障带内50m宽的阻沙带前锋至中心处,20~26m宽范围内输沙量逐渐降低至裸沙地的0.1%,说明阻沙带最大积沙宽度为26m,平均为23m,阻沙带阻沙效益显着,其余24~30m宽的阻沙带和30m宽的固沙带内地表由不稳定动床转变为基本稳定的静态床面,为固沙植物发芽生长和群落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4.黄柳、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羊柴(Hedysalum laeve)、沙生冰草(Agropyron desertorum)、草木樨(Melilotus)、沙蒿(Artemisia)、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在沙障带内平均成活率和保存率分别达到90.4%和93.9%,比对照分别提高了48.1%和67.5%;种植第三年黄柳、羊柴高度达147cm和182cm,构成群落的最高层;沙蒿、沙打旺、小叶锦鸡儿高度在43~58 cm,构成群落的中层植物;沙生冰草等高度为32 cm构成群落的草本地被层,群落的垂直结构初步显现。5.通过封育保护措施,封育带内新增植物种10种以上,密度平均增加到26株/m2。封育当年优势植物总盖度比对照增加了12.3%。沙地机械组成和营养成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6.冬春季节群落枯立大风时期,群落内60cm、20cm高度风速降低在路堤迎风侧平缓流沙地内呈明显的指数函数关系(R2≧0.91),路堑内侧沙质缓边坡(阴坡、阳坡)群落内,表现为乘幂函数关系[R2≧(0.97,0.70)],共同特点是气流进入群落后风速迅速降低至起沙风速以下,之后降低幅度变缓。大型路堑内侧沙质陡边坡(阳坡,23°),测风时的迎风坡,群落内20cm高处的风速变化呈一元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R2=0.98)随坡面升高而降低,坡顶风速略显回升;60cm、100cm、150cm高处的风速表现为随坡面升高,而风速增大;观测高度愈高,风速增加幅度愈大。大型路堑内侧沙质陡边坡(阴坡,26°),测风时的背风坡, 20cm、60cm、100cm、150cm高度的风速降低呈明显的乘幂函数关系,风速迅速降低至起沙风速以下,之后降幅减小,坡底略回升。枯立群落防风效能随坡度增加而降低,地表粗糙度随坡度的增加而明显降低,表现出枯立群落在不同沙害发生地段防风固沙效果的差异。

二、Sand harm in Taklimakan Desert highway and sand control(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and harm in Taklimakan Desert highway and sand control(论文提纲范文)

(1)沙漠公路灾害防治方法及其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风沙流动理论与防治方法
    1.1 风沙流理论
    1.2 沙漠公路设计方法
2 公路风沙防治方法
    2.1 工程治沙
    2.2 化学治沙
    2.3 生物治沙
3 结语

(4)塔里木沙漠公路诞生记(论文提纲范文)

因油筑路石油人修建的希望之路
七个专题破解七个难题的金钥匙
线形设计艺术与沙丘的完美结合
强基薄面修筑沙漠公路的锐科技
曲线导流驯服塔里木河的防身术
芦苇方格锁住流沙脚步的防护网
滴水灌溉石油公路变身绿色长廊

(5)沙漠公路防护林咸水滴灌下土壤水分特征及植物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干旱沙漠区土壤水分运移研究现状
        1.2.2 荒漠植物干旱胁迫下的光合特性研究现状
        1.2.3 荒漠植物干旱胁迫下的茎干液流研究现状
    1.3 小结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介绍
    2.2 研究内容
        2.2.1 不同灌水处理下的土壤水分动态
        2.2.2 沙地植物耐旱的生理响应机制
        2.2.3 沙地植物耐旱的水分利用机制
        2.2.4 微咸水生态再利用的可行性评价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塔克拉玛干沙漠不同灌水量下的土壤水分动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试验方法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土壤0-1m水分含量动态
        3.3.2 土壤贮水量变化
    3.4 讨论
        3.4.1 土壤水分垂直分布
        3.4.2 土壤水分时间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灌水制度对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区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灌水周期对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影响
        4.3.2 不同灌水制度下土壤剖面水分在灌水周期内的时间变化
        4.3.3 不同月份土壤水分含量对灌水制度的响应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塔克拉玛干沙漠防护林沙拐枣和梭梭的耗水特征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区概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数据分析与处理
    5.3 结果分析
        5.3.1 不同天气条件下沙拐枣和梭梭茎流通量日变化
        5.3.2 沙拐枣和梭梭茎流通量日动态规律
        5.3.3 沙拐枣和梭梭茎流通量季节变化及对灌水制度的响应
        5.3.4 植物茎流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3.5 植物茎流模型拟合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不同灌溉制度下植物光合特征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区概况
        6.2.2 试验设计
        6.2.3 数据处理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3.1 环境因子日变化及土壤水盐含量
        6.3.2 不同灌水量对作物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6.3.3 不同灌水量下植物水分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日变化
        6.3.4 不同灌溉量下光响应参数月份间变化
    6.4 讨论
    6.5 结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沙漠旅游资源评价及风沙地貌地质公园开发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国内沙漠旅游研究特点
        1.2.4 国内外沙漠旅游研究对比
        1.2.5 沙漠旅游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趋势
    1.3 国内外沙漠旅游景区开发进程与现状
        1.3.1 国外沙漠旅游景区
        1.3.2 国内沙漠旅游景区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与沙漠有关的概念
        2.1.1 沙漠词源考
        2.1.2 荒漠、沙漠、沙地、沙漠化土地、风沙地貌
    2.2 沙漠旅游
        2.2.1 沙漠旅游、荒漠旅游、风沙地貌旅游
        2.2.2 沙漠旅游的内涵及概念界定
    2.3 沙漠旅游资源
    2.4 沙漠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
第3章 沙漠旅游资源类别及时空特征
    3.1 沙漠旅游资源的环境背景
        3.1.1 中国沙漠分布特征
        3.1.2 风沙地貌特征
    3.2 沙漠旅游资源类别
        3.2.1 自然旅游资源
        3.2.2 人文旅游资源
        3.2.3 沙漠旅游资源分类体系
    3.3 沙漠旅游资源的时空特征
        3.3.1 从空间层面
        3.3.2 从时间层面
    3.4 沙漠旅游资源分区
第4章 沙漠旅游资源开发省区竞争力评价
    4.1 沙漠旅游资源开发特点
        4.1.1 沙漠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构
        4.1.2 沙漠旅游资源开发的区位条件
        4.1.3 沙漠旅游资源与景观组合开发的类别
    4.2 沙漠旅游资源开发省区竞争力评价
        4.2.1 数据获取
        4.2.2 评价及计算
        4.2.3 结果与分析
        4.2.4 小结
第5章 风沙地貌地质公园开发与保护
    5.1 风沙地貌地质公园及旅游环境影响要素
        5.1.1 风沙地貌地质公园
        5.1.2 沙漠旅游环境影响要素
    5.2 风沙地貌地质公园开发与保护模式
        5.2.1 风沙地貌地质公园开发模式
        5.2.2 风沙地貌地质公园保护模式
    5.3 风沙地貌地质公园规划设计
    5.4 风沙地貌地质公园开发与保护的理念和措施
        5.4.1 风沙地貌地质公园开发与保护的基本理念
        5.4.2 风沙地貌地质公园开发与保护的措施
第6章 敦煌雅丹地貌美学价值评价及开发与保护
    6.1 敦煌雅丹地质公园概况
    6.2 雅丹地貌美学价值分析
        6.2.1 传统山水美学分析
        6.2.2 景观单元要素分析
        6.2.3 景观空间结构分析
    6.3 雅丹地貌美感度定量评价
        6.3.1 确定评价因子及权重值
        6.3.2 评分及计算
        6.3.3 结果与分析
        6.3.4 小结
    6.5 雅丹地貌开发与保护
        6.5.1 雅丹地貌旅游现状
        6.5.2 雅丹地貌旅游面临的威胁
        6.5.3 雅丹地貌旅游开发与保护措施
第7章 巴丹吉林沙漠景区旅游环境容量评价及开发与保护
    7.1 巴丹吉林沙漠景区概述
    7.2 旅游环境容量模型(静态模型)及测算
        7.2.1 旅游空间容量
        7.2.2 旅游生态容量
        7.2.3 旅游经济容量
        7.2.4 旅游心理容量
    7.3 旅游环境容量的确定与调控
        7.3.1 旅游环境容量的限制因子分析与确定
        7.3.2 旅游环境容量的调控措施
    7.4 旅游环境容量的的动态变化
    7.5 巴丹吉林沙漠景区开发与保护
        7.5.1 丹吉林沙漠景区现状和问题
        7.5.2 巴丹吉林沙漠景区开发与保护策略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垄区公路防护带内风场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观测点设置
    1.3 风场观测
    1.4 数据处理
        1) 数据预处理。
        2) 断面观测点风速垂直分布特征参数。
        3) 断面风速水平变化指标参数。
2 结果与讨论
    2.1 风场特征
        2.1.1 防护林带断面风速水平变化
        2.1.2 风速垂直分布
    2.2 讨论
3 结论

(8)沙漠油田公路路面结构与线形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长庆油气田公路现状
    1.2 目前国内同地区、同级别道路设计的标准
        1.2.1 我国农村公路设计标准
        1.2.2 甘肃省农村道路标准
    1.3 国内、外沙漠公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3.1 我国沙漠公路现状
        1.3.2 我国沙漠公路存在的问题
        1.3.3 国内、外关于沙漠公路的相关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国内外公路线形指标与沙漠路面结构调查
    2.1 国外公路线形指标调查分析
        2.1.1 线形连续性指标
        2.1.2 舒适性指标
        2.1.3 运行速度
    2.2 国内公路线形指标调查分析
        2.2.1 平面线形指标
        2.2.2 纵断面线形指标
        2.2.3 停车视距指标
        2.2.4 超高指标
    2.3 国外沙漠路面结构调查分析
    2.4 国内沙漠路面结构调查分析
        2.4.1 我国沙漠地区地理、自然气候状况分析
        2.4.2 我国沙漠路面结构、材料调查分析
        2.4.3 我国沙漠路面使用状况调查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油田车辆特性与油田公路线形指标
    3.1 油田公路路线设计标准制定依据
    3.2 油田公路车辆特性分析
        3.2.1 油田公路设计车型
        3.2.2 油田公路设计交通量
        3.2.3 油田公路设计车速与运行车速
    3.3 油田公路线形设计
        3.3.1 直线设计
        3.3.2 圆曲线设计
        3.3.3 缓和曲线设计
        3.3.4 超高设计
        3.3.5 纵坡设计
        3.3.6 竖曲线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沙漠油田公路路基设计与施工
    4.1 典型沙漠地区路基设计参数调查
    4.2 沙漠油田公路路基合理填筑高度研究
        4.2.1 道路沙害的主要形式
        4.2.2 风沙流场与填土高度间的统计规律
        4.2.3 不同等级沙漠油田公路路基填土高度确定
    4.3 沙漠油田公路路基设计
        4.3.1 沙漠油田公路路基设计原则及有关规定
        4.3.2 沙漠油田公路路基路基结构设计形式
        4.3.3 沙漠油田公路路基路基横断面设计
    4.4 沙漠油田公路路基施工控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沙漠油田公路路面结构设计
    5.1.国内外沙漠公路路面结构分析
    5.2.沥青面层材料设计参数调查
    5.3.沙漠油田公路设计原则
    5.4.沙漠油田公路路面结构组合推荐
    5.5.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油田公路固沙防沙与绿化体系
    6.1 公路防沙治沙原则及主要措施
        6.1.1 公路防沙治沙原则
        6.1.2 防风沙工程措施
        6.1.3 固沙植物措施
    6.2 沙漠公路防沙固沙体系
        6.2.1 工程防沙体系
        6.2.2 植物防沙体系
        6.2.3 公路防沙体系的建立
    6.3 沙漠公路沙害控制措施
        6.3.1 我国沙害基本现状和特点
        6.3.2 公路沙害危害形式
        6.3.3 沙漠公路控制沙害措施
    6.4 长庆油田实体工程应用
        6.4.1 侯北井区主干沥青道路
        6.4.2 姬塬油田罗1井组道路
        6.4.3 长庆油气田路线设计标准
        6.4.4 长庆油气田路基设计
        6.4.5 长庆油气田路面设计
        6.4.6 长庆油气田桥涵设计
        6.4.7 路线交叉及交通安全设施
主要研究结论与进一步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荒漠化区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预期研究成果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预期研究成果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础理论研究
    2.1 荒漠化基础理论
        2.1.1 荒漠化概念、类型及程度
        2.1.2 土地荒漠化成因
        2.1.3 中国土地荒漠化现状
    2.2 沙质荒漠化过程
        2.2.1 近地风性质
        2.2.2 风沙流的性质
    2.3 生物防沙的原理
        2.3.1 植被层存在的物理意义
        2.3.2 植被层防沙原理
第三章 依托工程选择及概况
    3.1 依托工程选择
    3.2 依托工程概况
        3.2.1 桑公公路工程概况
        3.2.2 商安公路概况
第四章 荒漠化区域环境特点研究
    4.1 浑善达克沙地区域环境特征
        4.1.1 浑善达克沙地地理位置
        4.1.2 浑善达克沙地区域环境概况
        4.1.3 浑山达克沙地沙粒特性和风沙流特性
    4.2 乌兰察布荒漠化农牧区环境特征
        4.2.1 乌兰察布盟地理位置
        4.2.2 乌兰察布荒漠化农牧区环境特征
    4.3 研究样区环境特征小结
第五章 沙质荒漠化区域公路建设对环境的扰动机理研究
    5.1 沙质荒漠化区域修建高速公路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5.2 公路经过风积沙地主要环境影响分析
        5.2.1 公路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分析
        5.2.2 公路营运期沙害影响分析
        5.2.3 公路经过风积沙区影响小结
    5.3 公路建设对农牧交错区荒漠化影响分析
        5.3.1 施工期公路建设对沿线土地荒漠化影响分析
        5.3.2 营运期公路对沿线农牧区土地荒漠化影响分析
        5.3.3 公路经过农牧交错区荒漠化影响小结
    5.4 荒漠化区域公路路域生态环境修复限制因子分析
        5.4.1 土壤养分变化分析
        5.4.2 荒漠化地区植被生长水分影响因素分析
        5.4.3 风沙流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5.4.4 路域路域温度的变化
第六章 荒漠化区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
    6.1 公路施工期扰动减缓与防护措施
        6.1.1 路基工程减缓扰动措施
        6.1.2 公路经过风积沙沙区施工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小结
    6.2 公路运营期的风沙防治措施
        6.2.1 公路防沙治沙分类与作用原理
        6.2.2 低立网格沙障
        6.2.3 高立式沙障
        6.2.4 组合沙障
        6.2.5 公路经过风积沙区运营期的生态保护措施小结
    6.3 荒漠化农牧区路域生态恢复技术
        6.3.1 公路扰动区生态恢复的必要性
        6.3.2 公路扰动区植被恢复的方向性
        6.3.3 公路扰动区植被恢复植物种类的筛选
        6.3.4 公路扰动区植被恢复物种组合实验研究
        6.3.5 荒漠化农牧区路域生态修复技术
第七章 荒漠化区域公路建设生态保护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7.1 生态环境效益
        7.1.1 路域景观环境的改善
        7.1.2 防风效果的增强
        7.1.3 土壤环境的改良
        7.1.4 路域植被覆盖度的增加
        7.1.5 路域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7.2 经济效益
    7.3 社会环境效益
结论和讨论
    1. 论文的主要工作
    2. 论文的创新点
    3. 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致谢

(10)浑善达克沙地公路沙害综合防治机理与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沙物理学研究
        1.2.2 公路风沙危害研究
        1.2.3 公路沙害治理的研究
        1.2.4 发展趋势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总体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试验区概况
    2.1 试验路段
    2.2 试验区气候特征
    2.3 试验区环境特征
3 公路风沙危害现状、特点及公路防护带结构
    3.1 区域内的公路受害情况
    3.2 公路沙害发生的成因
    3.3 危害方式
    3.4 公路沙害程度划分
    3.5 防护带结构
    3.6 小结
4 阻沙带高立式柳条沙障规格及防风固沙效益
    4.1 研究方法
        4.1.1 单道高立式柳条沙障阻风效果试验
        4.1.2 多道高立式柳条沙障阻风效果试验
        4.1.3 风速测定
        4.1.4 输沙量测定
        4.1.5 阻沙带积沙测定
    4.2 结果及分析
        4.2.1 单道高立式柳条沙障试验结果
        4.2.2 多道高立式柳条沙障试验结果
    4.3 小结
5 半隐蔽式方格沙障设置规格及固沙带阻风固沙效益
    5.1 半隐蔽式方格沙障设置规格理论
    5.2 试验内容及方法
    5.3 结果及分析
        5.3.1 试验一风速和下垫面性质
        5.3.2 试验二风速和下垫面性质
        5.3.3 试验二防风效益分析
        5.3.4 风沙流结构分析
    5.4 小结
6 阻沙带与固沙带组合设置后的综合防护效果
    6.1 试验内容与方法
        6.1.1 平缓流沙地
        6.1.2 挖方段路堑内侧沙质陡边坡(阳坡)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平缓流沙地试验区风速变化和下垫面性质
        6.2.2 平缓流沙地试验区沙障带防风效能分析
        6.2.3 平缓流沙地试验区组合沙障带风速流场
        6.2.4 大型路堑内侧沙质陡边坡(阳坡)沙障带内风速、防风效能和下垫面性质
        6.2.5 挖方段大型路堑内侧沙质陡边坡沙障带输沙量分析
    6.3 小结
7 特殊沙害地段沙障带防治效果
    7.1 风口处防治效果
        7.1.1 试验内容及方法
        7.1.2 结果与分析
    7.2 风蚀坑风沙运动,危害程度和趋势
        7.2.1 风蚀坑瞬时风速测定试验
        7.2.2 结果分析
    7.3 小结
8 公路沙障带内人工固沙植物群落建植及路域植被围封恢复
    8.1 人工固沙植物群落建植
        8.1.1 植物种配置
        8.1.2 栽植、播种方法
        8.1.3 播量计算
        8.1.4 播种时间
        8.1.5 试验内容与方法
        8.1.6 结果与分析
        8.1.7 小结
    8.2 路域植被恢复
        8.2.1 试验内容与方法
        8.2.2 结果与分析
        8.2.3 小结
9 公路沿线不同沙害地段固沙植物群落数量特征调查
    9.1 研究方法与内容
        9.1.1 野外调查
        9.1.2 不同沙害地段群落内植物种的重要值计算:
    9.2 结果分析
        9.2.1 不同沙害地段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和重要值
        9.2.2 固沙植物群落植物种群重要值分析
        9.2.3 不同沙害地段植物群落组成
        9.2.4 不同沙害地段群落中植物生活型结构分析
        9.2.5 固沙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9.3 小结
10 冬春季枯立群落防风固沙效益分析
    10.1 试验方法及内容
    10.2 结果分析
        10.2.1 路堤迎风侧平缓流沙地
        10.2.2 路堑内侧沙质缓边坡(阴坡、阳坡)
        10.2.3 大型路堑内侧沙质陡边坡(阴坡、阳坡)
    10.3 小结
11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Sand harm in Taklimakan Desert highway and sand control(论文参考文献)

  • [1]沙漠公路灾害防治方法及其工程应用[J]. 邓友生,彭程谱,刘俊聪,付云博,李令涛. 公路, 2021(06)
  • [2]荒漠化防治的典型案例[J]. 乔建芳. 人与生物圈, 2020(Z1)
  • [3]穿越“死亡之海”的绿丝带[J]. 徐新文,范书财. 人与生物圈, 2020(Z1)
  • [4]塔里木沙漠公路诞生记[J]. 崔玉波. 石油知识, 2020(05)
  • [5]沙漠公路防护林咸水滴灌下土壤水分特征及植物响应[D]. 刘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6]沙漠旅游资源评价及风沙地貌地质公园开发与保护研究[D]. 董瑞杰.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3)
  • [7]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垄区公路防护带内风场特征研究[J]. 汪言在,魏殿生,伍永秋,程宏,张春来,董一帆,潘美慧,张洪艳,徐兴日. 中国沙漠, 2012(05)
  • [8]沙漠油田公路路面结构与线形指标研究[D]. 牛刚. 长安大学, 2010(02)
  • [9]荒漠化区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D]. 陈爱侠. 长安大学, 2010(11)
  • [10]浑善达克沙地公路沙害综合防治机理与效益研究[D]. 武俊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沙害及治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