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南人移民东南亚的历史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王娟[1](2021)在《南安洪濑镇离散人群研究》文中指出
张菁蓉[2](2021)在《马来西亚华人饮食文化研究 ——以客家擂茶为例》文中提出
平兆龙,王元林[3](2020)在《神起域外:琼越兄弟公信仰缘起新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南亚与海南广泛流行的兄弟公信仰,是琼侨所奉祀的三大民间信仰之一。历史上琼越两地经贸往来频密、人民互帮互助。尤其是19世纪以来,越南琼侨势力迅速发展壮大,两地民间联系更为紧密,兄弟公信仰即缘起于该时期。1851年,冤杀琼侨事件发生后,阮廷进行了及时处理,但次年京畿地区发生的大旱令嗣德帝认为与此事相关,并命官祭祀。1913年,维新帝更将其敕封为"中兴灵扶之神"。阮朝两任皇帝先后进行祭祀和敕封,奠定了越南因素在兄弟公成神之路上的基础,此后的传说中都不乏越南官方的影子。对比各国关于兄弟公信仰的各种传说,可以看出这些传说大多受到越南故事的影响。兄弟公信仰被认为不仅可以保护渔民、商人在海上行船时的安全,还可以慰藉在外的琼籍华侨华人,是海外海南人群体联系的纽带与精神支柱,对于团结、整合域外琼籍群体作用重大。
张晓彤[4](2020)在《潮州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文中研究说明潮籍华人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的主要构成群体,从祖籍原乡移徙到马来西亚落地生根,这一进程经历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彰显着马来西亚潮籍群体的智慧,呈现出潮州文化的精神内涵。潮州文化,作为一个内容丰富且特色鲜明的地域性文化,是潮籍人群身份认同的象征,不仅在中国显示出独特魅力,而且在马来西亚也展现出极大活力与影响。本文在探索潮州文化在马来西亚传播的基础上,研究潮籍人群的身份认同,探寻东西马的传播现状,从而得出潮州文化在新媒体背景下传播方式的发展。除绪论与总结外,全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其一,简要介绍潮州文化的主要内容,对当前潮州文化海外传播情况进行概述;其二,简述华人南洋移民史与华人向马来西亚移民的历史进程,论述西马雪隆地区的潮州文化传播现状;其三,介绍潮州文化在东马的传播现状,以亚庇与斗湖地区为主要对象,针对沙巴州潮籍群体展开问卷调查,从传播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切入,以求发现当前潮州文化传播的方式、渠道、载体等相关内容;其四,结合东西马的传播现状,从潮州方言的传承状况、潮州会馆与潮籍人群身份认同的关系、传播媒介的进步与潮州文化发展展望、以及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促进潮州文化的传播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分析潮籍群体的集体记忆、文化记忆、身份认同等场域因素的动态过程,探究潮州文化如何从人际传播到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以至新媒体时代达成代代传承的使命,丰富潮州文化的生命力;最后,对于促进潮州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提出可行性建议。
谷香吟[5](2020)在《文莱华人的移民与再移民 ——以诗里亚镇为个案的研究》文中指出文莱,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是一个以马来人为主体的伊斯兰教君主制国家。诗里亚位于文莱西北部,北临南海,是马来奕区中的一个镇。自1929年在该地区发现石油后,华人移民陆续来到诗里亚,这里因此成为了华人在文莱早期最大型的聚集地之一。华人在诗里亚镇从事石油、农耕等经济活动,并建立了华社与华校,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这里的华人社会一度保持着繁荣的景象。1970年代后,文莱国家走向独立,主体民族的意识开始觉醒,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使得生活在诗里亚镇的华侨华人面对新的改变,不得不考虑再移民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诗里亚华人社会的发展与文莱社会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随着国家国际大环境的改变,华人从四面八方移民到文莱,在数十年后又有一批华人离开文莱再移民到其他国家,这种变化成为了诗里亚华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如今,曾经无比繁荣的诗里亚华人社会呈现出了不同往日的景象。
林芊芊[6](2019)在《海南话中英语借词来源》文中研究表明海南人"下南洋"后在东南亚地区,尤其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接触了当地的语言,包括英语、马来语等。海南华侨归国后,大量的英文借词也因此进入了海南话。以此为背景,探讨海南话中英语借词的来源。
陈智慧,杨兹举,丁晓辉[7](2019)在《水尾圣娘信仰在马来西亚的传播及现状》文中提出水尾圣娘信仰是海南本土孕育产生的一个地方文化,随着琼侨的脚步传播至东南亚各地。19世纪上半叶,马来西亚开始出现水尾圣娘庙,据现有资料统计,目前马来西亚供奉水尾圣娘的宫庙至少有43座。在这些宫庙中,水尾圣娘作为唯一主神的不多,更多的是与妈祖、观音、108兄弟公作为共祀神,或作为妈祖的副祀神。在马来西亚,水尾圣娘保留了明显的"海神"文化特征,每年农历十月十五前后都有水尾圣娘宝诞的庆典活动举行。在马来西亚,水尾圣娘信仰在琼籍华裔群体中发挥着凝聚族群、构建文化身份的作用,也是和谐华裔与当地文化的温和中介。
唐若玲[8](2019)在《侨乡民谣折射出的海南侨乡社会》文中指出海南是中国传统三大侨乡之一,海南人下南洋历史悠久。在长期侨乡与南洋社会的互动中,侨乡民众创造了许多与下南洋活动相关的民谣。对这些民谣的解读,有助于今天人们对过去那段历史的再认识。
张晶盈[9](2019)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视角下的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认同是文化理论的重要问题,是一个具有现代性意义的哲学问题。文化认同也是全球化进程中各国、各民族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海外华人是一个拥有六千万之众、遍布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移民群体,在全球化进程中同样面临着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问题。全球化进程既加剧了华人文化归属感的危机,也强化了华人文化认同的意识。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华人生存实践展开的具体形式不同,华人文化的具体呈现各有特殊性,华人文化认同的具体方式也有差异性。但是,作为一个与母国和原乡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文化群体,海外华人在族群属性上同属中华儿女;在文化属性上,都具有浓厚的中华文化基因;在文化认同上,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都表现出共同的文化自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为总体理念和方法论,从认识论、实践论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对海外华人文化认同内在的共同性、普遍性和规律性进行系统的论析。在认识论维度,对华人文化和华人文化认同的涵义进行界定和解析。提出了华人文化是由华人移民根据生存实践的需要,在与居住地社会文化邂逅、接触和交融过程中,重新诠释和建构的文化复合体;华人文化认同的实质是作为认同主体的华人对华人个体之间和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理解、承认和接受。并从居住国和祖籍国的角度对华人文化认同的对象进行分析;从个人主体、社群主体和族群主体等三个层次对华人文化认同的主体向度进行分析;从生存认同、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等方面对华人文化认同的目的向度进行分析。在实践论维度,阐述了华人文化认同的实践意蕴:实践是文化认同形成的客观基础和前提;实践是文化认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实践是文化认同目的实现与否的检验尺度。梳理了华人文化认同实践历程的过程性和阶段性,指出了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是一个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到华侨文化认同再到华人文化认同的转变过程。分析了华人文化认同的实践特征主要表现在网络化、跨国化和交往性等方面,并指出这些特征深刻地影响了华人族群认同意识的形成和华人文化认同的建构。在价值观维度,对华人文化价值观的基本涵义和主要构成要素进行概括和梳理,分析了华人文化价值观认同具有建构性、中华文化主导性和相对独立性等特性;并从个体、群体和社会三个层面分析了华人文化价值观认同的社会意义: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塑造和范导的作用;对华人族群意识和行为具有凝聚和规制的作用;对华人社会的形成、发展具有维系、整合和稳定的作用。在现实层面上,对华人文化认同的实施机制进行阐述,指出华人文化认同的实施机制是以华人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由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华文媒体和华人传统信仰等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分析了华人文化认同的现实困惑和影响华人文化认同的因素,提出了重构华人文化认同的策略性思路。进而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现实困境以及现实重构的原则进行了初步探析。
胡伟[10](2019)在《石狮彭田村离散人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旨在分析自明清以来彭田人向海外迁移的历史轨迹,分析其人口与规模、历史与迁移方向以及与侨乡存续之关系,所运用的资料包括《彭山蔡氏家谱》,以及田调资料和口述史等。本文综合运用历史学、人类学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一方面厘清彭田人数百年移民史,弄清楚彭田人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及其外迁规模和人口流向;另一方面聚焦彭田离散人群之生计、组织及其与家乡的互动,关注其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宗亲网络的新发展。全文包括三大部分:绪论、主体、结语。绪论主要阐述了问题缘起、学术史回顾以及研究内容;主体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从彭田村蔡姓族支源流考、历史以来彭田村的离散移民、联结离散人群的宗乡纽带和组织机制、侨乡形塑的精神本质等视角进行探究;结语为本文主要内容的总结性概括以及对彭田离散人群“乡愁”问题的再探讨。本研究表明,彭田离散人群逐渐在菲律宾及港澳台地区发挥重要作用,并对侨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彭田离散人群也适时改变,积极主动融入当地社会,推动华人新移民社会与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海南人移民东南亚的历史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人移民东南亚的历史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3)神起域外:琼越兄弟公信仰缘起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 海水相连:兄弟公信仰产生的时空背景 |
(一)往来密切的琼越贸易 |
(二)琼侨在越南的发展 |
(三) 海南华工出国增强琼侨在越实力 |
(四) 危难时刻互相救助 |
二 神之形成:来自越南的故事 |
(一) 越南官方史籍中的相关记载 |
(二) 越南诸地琼府会馆中的相关证据 |
三 异曲同工:其他国家兄弟公信仰的发展 |
(一)中国 |
(二)泰国 |
(三)马来西亚 |
(四)印度尼西亚 |
结 语 |
(4)潮州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现状 |
1.4.1 海外潮籍华人与文化的研究现状 |
1.4.2 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 |
1.5.1 问卷调查法 |
1.5.2 个人访谈法 |
1.5.3 文献分析法 |
第2章 潮州文化海外传播概况 |
2.1 潮州文化简述 |
2.1.1 潮州文化中的物质文化 |
2.1.2 潮州文化中的精神文化 |
2.2 潮州文化海外传播概况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潮州文化在西马的传播 |
3.1 马来西亚概说 |
3.1.1 马来西亚国情简介 |
3.1.2 马来西亚潮州文化元素简述 |
3.2 华人南洋移民史与马来西亚移民 |
3.2.1 华人南洋移民史 |
3.2.2 华人南洋移民原因 |
3.2.3 华人马来西亚移民史 |
3.2.4 马来西亚华团简介 |
3.3 西马雪隆地区的潮州文化传播 |
3.3.1 雪隆潮州会馆的建立及其重要性 |
3.3.2 早期雪隆潮人社会组织与活动 |
3.3.3 雪隆潮州会馆与马潮联会的建立 |
3.3.4 “重教育”的潮州文化精神 |
3.3.5 “落地生根”的大马潮人与潮州文化传承 |
第4章 潮州文化在东马的传播 |
4.1 东马的潮州文化传播现状 |
4.1.1 亚庇地区潮州文化传播现状 |
4.1.2 斗湖地区潮州文化传播现状 |
4.2 沙巴州潮州文化传播调查 |
4.2.1 调查背景与样本特征分析 |
4.2.2 调查内容与目的简述 |
4.2.3 潮州文化传播的认知与态度分析 |
4.2.4 潮州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渠道分析 |
4.2.5 潮州文化传播的效果与意愿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潮州文化在大马传播的要素关系与展望 |
5.1 潮人家庭与潮州方言 |
5.2 潮人身份认同与原乡信仰崇拜 |
5.2.1 由上帝庙发展演变而来的东马古晋潮州会馆 |
5.2.2 由韩江家庙发展演变而来的西马槟榔屿潮州会馆 |
5.3 传播媒介进步与未来发展展望 |
5.4 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促进潮州文化传播 |
5.4.1 马来西亚华校方面 |
5.4.2 孔子学院方面 |
5.4.3 对外汉语教师方面 |
第6章 促进潮州文化在马来西亚传播的对策与建议 |
6.1 重视方言教育,发挥各方作用 |
6.2 加强会馆间联系,借鉴优秀发展经验 |
6.3 创新文化传播渠道,坚持与时俱进 |
6.4 潮州会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
第7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关于新加坡潮州文化传播现状——以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为例 |
附录B 潮州传统仪式——“出花园”成人礼在大马 |
附录C 西马雪隆、槟榔屿与东马古晋潮州会馆现状 |
附录D 关于潮州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研究调査 |
(5)文莱华人的移民与再移民 ——以诗里亚镇为个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和概念阐述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学术史回顾 |
四、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一章 文莱华人移民史与田野点概况 |
第一节 文莱华人移民史 |
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文莱华侨华人 |
二、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文莱华侨华人 |
第二节 田野点概况 |
一、诗里亚镇的自然地理环境 |
二、诗里亚镇的人口与族群关系 |
第二章 华人移民诗里亚的历史(1930s—1960s) |
第一节 华人移居诗里亚的契机:石油的发现 |
第二节 华人移居诗里亚的历史过程 |
一、二战前诗里亚华人移民的情况 |
二、二战后华人移居诗里亚的高峰期 |
第三节 早期诗里亚的华人社会 |
一、诗里亚华人的经济生活 |
二、诗里亚华人的社会文化生活 |
第四节 华人定居点:诗里亚华人新村的建立 |
一、诗里亚新村建立的背景 |
二、诗里亚新村的建立 |
第三章 诗里亚华人的再移民(1970s—1980s) |
第一节 文莱独立前后国家政策的改变 |
一、诗里亚华人再移民的推力 |
二、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拉力 |
第二节 诗里亚华人选择再移民 |
第四章 华人再移民后的诗里亚华人社会(1990s—至今) |
第一节 留居诗里亚的华人 |
第二节 华人再移民后诗里亚华人社会的变化与特点 |
一、诗里亚华人社会面临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
二、华人小商业逐渐萎缩 |
三、华文教育与华人社团在逆境中前进 |
四、诗里亚华人心理的重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海南话中英语借词来源(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语和汉语中的借词现象 |
二、海南话中英语借词现象 |
三、海南话的历史及海南话中英语借词的形成 |
(7)水尾圣娘信仰在马来西亚的传播及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来西亚水尾圣娘信仰溯源及其概貌 |
二、马来西亚水尾圣娘信仰分析 |
(一)空间分布 |
(二)神级地位 |
(三)祭祀活动 |
三、马来西亚水尾圣娘信仰的文化意义 |
(一)构建异域生存的文化力量 |
(二)本土文化的异域重塑价值 |
四、结语 |
(8)侨乡民谣折射出的海南侨乡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反映夫妻相思内容 |
(一)送郎去番 |
1. 独唱 |
2. 对唱 |
(二)思夫、怨夫 |
(三)思妻 |
二、反映孝敬父母内容 |
三、反映海南人下南洋及在南洋生活的内容 |
(9)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视角下的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提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重点、难点和主要创新点 |
一、重点和难点 |
二、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华人文化认同的认识论维度 |
第一节 若干重要概念的界定与建构 |
一、关于文化的本质内涵的辨析 |
二、华侨、华人、华人文化的概念界定 |
三、华人文化认同的概念建构 |
第二节 华人文化认同的对象 |
一、华人对居住国文化的认同 |
二、华人对祖籍国文化的认同 |
第三节 华人文化认同的主体向度 |
一、华人个人主体的文化认同 |
二、华人社群主体的文化认同 |
三、华人族群主体的文化认同 |
第四节 华人文化认同的目的向度 |
一、生存认同:寻求同一生存方式 |
二、身份认同:确认华人文化身份 |
三、价值认同:接受共同文化价值 |
第三章 华人文化认同的实践论维度 |
第一节 华人文化认同的实践意蕴 |
一、实践是文化认同形成的客观基础与前提 |
二、实践是文化认同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
三、实践是文化认同目的实现与否的检验尺度 |
第二节 华人文化认同的实践历程 |
一、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历史过程 |
二、华人文化认同实践历程的过程性与阶段性 |
第三节 华人文化认同的实践特征 |
一、华人文化认同实践的网络化 |
二、华人文化认同实践的跨国化 |
三、华人文化认同实践的交往性 |
第四章 华人文化认同的价值观维度 |
第一节 华人文化价值观的内涵与构成 |
一、价值观的内涵、类型与意义 |
二、华人文化价值观的内涵与构成 |
第二节 华人文化价值观认同的特性 |
一、华人文化价值观认同的建构性 |
二、华人文化价值观认同的主导性 |
三、华人文化价值观认同的相对独立性 |
第三节 华人文化价值观认同的社会意义 |
第五章 华人文化认同的实施机制和现实重构 |
第一节 华人文化认同的实施机制 |
一、华人社团机制 |
二、华文教育机制 |
三、华文传媒机制 |
四、华人传统信仰机制 |
第二节 华人文化认同的现实困惑与影响因素 |
一、华人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的迷思 |
二、影响华人文化认同的因素 |
第三节 华人文化认同的现实重构 |
一、建构和增强华人意识 |
二、建设华人共有精神家园 |
三、构建和完善华人网络 |
四、构建华人共同的文化象征符号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石狮彭田村离散人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意识 |
一、问题缘起 |
二、概念和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一、关于“侨乡”概念界定的研究 |
二、“侨乡”研究的阶段性 |
三、“侨乡”专题研究的进展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一、研究方法 |
二、资料来源 |
第二章 聚族而居:彭田村蔡姓族支源流考 |
第一节 彭田村地理、人口与行政沿革 |
第二节 彭田蔡氏族份:蓝田、屏山、钞厝 |
第三章 造就侨乡:历史以来彭田村的离散移民 |
第一节 向台湾的移民 |
一、彭田人迁台谱系 |
二、彭田人迁台家庭类型和世居情况分析 |
三、迁台聚居地点考源 |
第二节 向菲律宾的移民 |
一、彭田人往菲移民史 |
二、移民家庭迁移个案及其与祖乡联系情况分析 |
三、彭田人在菲律宾的发展 |
第三节 向香港和澳门的移民 |
第四章 移民的两端:联结离散人群的宗乡纽带和组织机制 |
第一节 彭田村宗亲组织网络的建构 |
一、作为建构“共祖”意象的祠堂 |
二、联络海外宗亲的组织纽带:彭田老年协会 |
第二节 离散乡团组织 |
一、菲律宾济阳柯蔡宗亲总会 |
二、旅菲鹏山同乡会 |
三、澳门石狮彭田同乡会 |
四、彭田旅港同乡会 |
第五章 离散与“乡愁”:侨乡形塑的精神本质 |
第一节 家乡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中的“乡愁”表达 |
一、办学兴教,培养子弟 |
二、改善基础设施 |
第二节 鹏山师范学校互动个案 |
第三节 金鹏海内外宗亲福盛陵园与祖祠清明祭扫仪典 |
一、捐建缘起 |
二、祭扫仪式 |
第四节 侨乡形塑精神本质的再探讨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菲律宾鹏山同乡会总章 |
附录B 彭田村婚丧喜庆村规民约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海南人移民东南亚的历史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南安洪濑镇离散人群研究[D]. 王娟. 华侨大学, 2021
- [2]马来西亚华人饮食文化研究 ——以客家擂茶为例[D]. 张菁蓉. 华侨大学, 2021
- [3]神起域外:琼越兄弟公信仰缘起新探[J]. 平兆龙,王元林. 东南亚研究, 2020(06)
- [4]潮州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D]. 张晓彤.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2)
- [5]文莱华人的移民与再移民 ——以诗里亚镇为个案的研究[D]. 谷香吟.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6)
- [6]海南话中英语借词来源[J]. 林芊芊.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04)
- [7]水尾圣娘信仰在马来西亚的传播及现状[J]. 陈智慧,杨兹举,丁晓辉. 文化学刊, 2019(12)
- [8]侨乡民谣折射出的海南侨乡社会[J]. 唐若玲. 八桂侨刊, 2019(03)
- [9]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视角下的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研究[D]. 张晶盈. 华侨大学, 2019(01)
- [10]石狮彭田村离散人群研究[D]. 胡伟. 华侨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