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影散、健脾散治疗小儿硬下疳综合征80例

消影散、健脾散治疗小儿硬下疳综合征80例

一、消疳散合健脾散治疗小儿疳证80例(论文文献综述)

田鑫[1](2021)在《运脾疏肝汤治疗小儿疳气型疳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运脾疏肝汤治疗小儿疳气型疳证,观察其对患儿食欲、食量、体重、身高、精神、面色、腹胀、睡眠、毛发、大便等的改善情况以及对血红蛋白值的影响;并探讨运脾疏肝汤对治疗小儿疳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6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诊断为疳证(疳气型)患儿80例。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实验过程中共脱落5例,对照组3例,治疗组2例。两组治疗前对相关基础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分别进行均衡性检验,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保证同样的饮食指导,治疗组给予口服运脾疏肝汤;对照组予以健脾丸口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及外周血红蛋白值,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共38例,总有效率94.74%。对照组共37例,总有效率83.78%。两组间经秩和检验,P<0.05,提示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症状改善方面:治疗三个疗程后两组对各个症状积分均有明显降低,治疗组在改善体重、食欲、食量、身高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3)实验室指标: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值(HGB),经两组组内比较,得出两治疗方案对其均有升高作用。通过组间比较,提示治疗组对血红蛋白的影响优于对照组。结论:对疳气型疳证患儿,运用运脾疏肝,消补兼施之法,可改善患儿食量食欲,促进其生长发育。本研究也证实了运脾疏肝汤治疗疳气型疳证患儿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服药过程中无不良反应。

王晴[2](2021)在《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法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法和常规传统推拿法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的疗效对比,对其有效性以及实用性作出了客观评价,以探寻临床治疗脾虚型泄泻的更优方案。以便今后进一步推广及运用。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期间,以小儿脾虚型泄泻为主诉就诊于安徽省中医院小儿推拿门诊的60例患儿。患儿年龄在6个月-24个月。采取随机化法,把符合标准的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第一组为治疗组采取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治疗法;第二组为对照组采取常规传统推拿治疗法。两组均每周5次为一个疗程,连续做两个疗程。治疗结束后通过观察和统计治疗组及对照组小儿脾虚型泄泻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各项证候积分的变化进行疗效判定,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疗效:治疗组通过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法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疗程结束后总有效率是93.33%。对照组通过常规传统推拿法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疗程结束后总有效率是86.67%。经过统计学检验分析,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总有效率高,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采用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法的总体疗效比采取常规传统推拿法的疗效更优。2.中医主症、次症的证候积分:治疗组疗程结束后,脾虚型泄泻的患儿每一个主症积分(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和治疗前比较差异非常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每一个次症积分(精神、面色、饮食、倦怠乏力、食后腹胀)和治疗前比较差异非常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通过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法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患儿的每个中医主要症状以及次要症状都得到明显改善。对照组:通过治疗前后对比,脾虚型泄泻的患儿的每一个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经过常规传统推拿法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患儿的症状都有改善。结论:1.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法和常规传统推拿法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均有显着的效果。2.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法可以有效的改善患儿主症(大便次数及性状)、次症(精神、面色、饮食、倦怠乏力、食后腹胀),减轻患儿痛苦。3.从证候积分变化来分析比较,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法的总体疗效优于常规传统推拿法。更值得临床应用以及推广。

刘莎莎[3](2020)在《健脾益胃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健脾益胃推拿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脾胃气虚型厌食症患儿提供更安全有效的中医特色外治疗法。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2例脾胃气虚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采用健脾益胃推拿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健胃消食片(国药准字Z36021464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治疗。2个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儿的各症状积分及总积分进行组内及组间的对比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疗效的差异性。结果:经过两组主要症状积分及总积分对比分析,治疗组在降低脾胃气虚型厌食症患儿食欲、食量积分方面疗效更显着(P<0.01);经过两组兼症积分及总积分对比分析,治疗组在降低脾胃气虚型厌食症患儿的神疲、面色、大便积分方面,均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在改善患儿腹胀、呕吐方面,两组疗效相当(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4%,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1个月后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12.5%,疗效较对照组更稳定(P<0.01),说明健脾益胃推拿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厌食症患儿的效果更加持久稳定。结论:健脾益胃推拿法与健胃消食片均能改善脾胃气虚型厌食症患儿的症状,健脾益胃推拿法的临床疗效更优于口服健胃消食片,复发率相比对照组更低,临床疗效显着,患儿依从性强,值得在临床上推广普及。

邓媛[4](2020)在《加味钱氏白术散治疗小儿泄泻(脾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加味钱氏白术散对于小儿脾虚泻的治疗效果,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为该方治疗本病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以期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治疗小儿脾虚泻的优势。方法:本研究以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60例脾虚泻患儿为对象,以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以口服中药加味钱氏白术散治疗,对照组选用口服中成药参苓白术散治疗,两组患儿均加予基础治疗(饮食指导及补液),疗程为10天。根据量化积分表评定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证候积分,运用统计软件进行组内、组间主次症缓解情况、总有效率及安全性的对比分析。结果:(1)综合疗效评价:试验组30例患儿中临床痊愈10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30例患儿临床痊愈4例,显效7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两组疗效经比较P值小于0.05,说明试验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内比较:除对照组形体消瘦外,两组患儿治疗后其余各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经统计检验,试验组除形体消瘦,对照组除食后作泻和形体消瘦外,余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差异P值均小于0.05,证实了两组药物均能有效缓解脾虚泻患儿的临床症状。(3)组间比较:(1)主症:试验组对于大便次数、大便性状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2)次症:试验组对于食后作泻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对于其余次症的缓解,二者疗效相当(P值大于0.05);(3)证候总积分:试验组治疗后总积分低于对照组,且P值小于0.05,说明试验组对脾虚泻患儿症状的缓解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两组患儿治疗观察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事件,两种药物安全性均良好。结论:加味钱氏白术散可有效改善脾虚泻患儿的症状,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徐艺文[5](2020)在《养脾肥儿丸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与评价养脾肥儿丸加减治疗小儿脾虚食积证厌食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提供临床借鉴和新思路。方法: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导师门诊收集符合相关诊断标准患儿共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其中对照组脱落1例,剔除1例,对照组实际纳入30例。治疗组予以口服中药养脾肥儿丸加减治疗,对照组予以口服中成药健胃消食片治疗。疗程均为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评定患儿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后疗效情况及安全性评价,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对两组间患儿性别、年龄、病程、中医症候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经治疗后,小儿厌食疾病疗效组间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3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经统计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组间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经统计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养脾肥儿丸加减组比对照组在疾病疗效和中医症候疗效上更优。治疗后单项中医证候积分两组间比较:在改善食欲、食量、少气懒言、腹胀、呕吐、大便异常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改善精神状态、面色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相当。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均未发生不良事件,安全性较好。结论:养脾肥儿丸加减在治疗小儿厌食脾虚食积证上安全性良好,且临床疗效确切,可值得推广。

卿龙丽[6](2019)在《泄泻的证素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泄泻现代文献的回顾性研究,探讨泄泻病的中医证型、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以及泄泻病的中医证治规律,以期揭示泄泻病的中医证治体系与中医学治疗泄泻病的优势和特点,完善泄泻临床证型,为现代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首先以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1998-2018年收录有关中医或中西结合治疗泄泻的现代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提取泄泻患者的中医相关的证候、证型、辨证要素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中医理论知识进行概括、分析。结果:1.本课题共纳入文献274篇,小儿泄泻64篇与成人泄泻210篇。成人泄泻文献使用辨证标准有44种,小儿泄泻文献共使用诊断辨证标准18种。标准种类多,应用不统一。对本次纳入的成人与小儿泄泻文献的地区分别是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和中国23个省级行政区域。高等医学院校是研究泄泻病的主力军,其次是高等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2.本次纳入成人泄泻文献中共有124个证名,经规范后为13个证名,最常见的5个证型是肝气乘脾证、脾肾阳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虚证与湿热蕴脾证。小儿泄泻文献中共出现47个证名,规范后证名归纳为10个证名,湿热蕴脾证、食滞胃肠证、脾虚证、寒湿困脾证、脾胃虚弱证是小儿泄泻最常见的5个证型。3.成人泄泻证素的分布规律,主要病位证素是脾肝肾三脏,其次胃、小肠/大肠、心和肺;最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阳虚、湿与热,涉及食积,血瘀、阴虚和血虚。小儿泄泻证素的分布规律,主要的病位证素为脾、胃、肠,其次肾和肝;湿、热、气虚、寒和食积为常见病性证素,同时涉及外风、阳虚、暑、气滞。小儿泄泻病以脾为主要病位,湿为主要病性证素,小儿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泄泻证素共2种组合形式,三证素组合形式是泄泻最常见的组合。结论:成人泄泻主要病位证素是脾肝肾三脏,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阳虚、湿与热。小儿泄泻主要的病位证素为脾、胃、肠,湿、热、气虚、寒和食积为常见病性证素。由于成人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不同,所以在病位与病性证素亦存在差别。通过对泄泻证素分布特征的研究,发现泄泻是多个病因共同作用导致,致病机制较为复杂。泄泻的中医辨证方法较为繁多,涉及的证候类型名称不统一、不规范,证候分布离散性大。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方法提取的证候要素涵盖了辨证所需的病变部位、病性性质的大部分信息,而且直观、简便,利于规范化研究。因此,从证素入手,对泄泻的规范化研究有积极地作用。

王雪玲[7](2019)在《“消导法”在儿童“治未病·未病先防”保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千年来,我国儿童保健工作的重心都集中在调护脾胃方面。然而各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常着眼于“病而调护脾胃”,这是儿童保健不容乐见的情况。导师许尤佳教授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及当前不科学的育儿方式,发现小儿常于病前出现一些“食积先兆”证候表现,生活中若能及时发现并给予“消导法”保健调理,将可以预防由于“脾胃受累损伤”所导致的一系列疾病,从而保证儿童的健康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等。这种防治思路是基于中医“治未病·未病先防”理论,将在儿童保健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观察分析“消导法”保健调理改善儿童患病状况,并与对照组(未予特殊干预)做比较,藉以评估“消导法”在儿童“治未病·未病先防”保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研究方式。抽取广州市天河区2所幼儿园中符合“食积先兆”证候表现的健康儿童,以幼儿园为单位,随机分为保健组和对照组。保健组给予日常“消导法”保健调理,对照组未予特殊干预。日常“消导法”保健调理方案.:自拟三星汤,主要由谷芽、麦芽、山楂三味药物组成,属于许尤佳教授经验方,生活中可作为“消导法”保健调理方使用。临床应用时,加适量水煎至小半碗服用,<3岁,谷芽、麦芽、山楂用量分别为8g、8g、3g;3-6岁,谷芽、麦芽、山楂用量分别为l0g、10g、5g。每周服用一次,共服用三个月。于保健调理前后记录儿童中医证候积分及患病情况的改变。整理所得数据,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本课题保健组和对照组各纳入150例“食积先兆”证候的健康儿童,研究过程中无脱落及剔除,全部纳入进行统计分析。两组儿童保健调理前在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中医证候积分(包括面色青黄、山根青紫、面上白斑、时有皮疹、手指倒刺、口中气秽、苔白浊腻、寐不宁或伴磨牙、多汗、大便夹有饮食物残渣等“食积先兆”证候常见症状及体征)以及患病情况(总患病率,常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上感、支气管炎、肺炎)平均患病次数、平均病程、病种分布以及消化系统疾病(小儿腹泻、腹痛、消化不良)平均患病频次)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临床可比性。保健组儿童保健调理前后自身疗效比较:1.保健调理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比保健调理前有所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日常“消导法”保健调理方案能改善儿童的“食积先兆”证候表现。2.保健调理后的儿童总患病率、常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平均患病次数(频次)均比保健调理前有所(降低)减少,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常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平均病程及病种分布相比保健调理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日常“消导法”保健调理方案能改善儿童的患病情况,降低儿童患病率,减少常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的平均患病次数(频次),但对前者平均病程及病种分布无影响。两组儿童保健调理后组间疗效比较:1.保健调理后保健组中医证候积分小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保健组方案优于对照组改善儿童的“食积先兆”证候表现。2.保健调理后保健组儿童总患病率、常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平均患病次数(频次)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常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平均病程及病种分布相比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保健组方案优于对照组改善儿童的患病情况,降低儿童患病率,减少常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的平均患病次数(频次),但对前者平均病程及病种分布的影响与对照组相当。安全性评价:在保健调理期间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消导法”保健调理方案在改善病前“食积先兆”证候的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儿童的患病情况,这将对儿童健康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消导法”保健调理方案在儿童“治未病·未病先防”保健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席颖颖[8](2018)在《运脾缓急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运脾缓急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疗效,在该病的论治心法方面探索一条简单可信赖的途径。方法按1:2完全随机设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随机分组的122例治疗组功能性腹痛患儿应用运脾缓急汤,6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复方胃蛋白酶散(西药)进行治疗,对比疗效。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一个疗程7天,两个疗程之间间隔3天。服药前后,分别记录各组患儿主症腹痛及其他症候的积分。结束治疗后,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积分变化,从而科学判断该汤药的临床价值。结果(1)治疗前,在年龄、性别、证型等方面,两组相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具体来说,对于性别,采用卡方检验,P=0.916(P>0.05);对于证型,采用秩和检验,P=0.900(P>0.05);对于年龄,采用秩和检验,P=0.801(P>0.05)。(2)疗效比较:治疗组122例,脱落5例,共117例,显效79例,有效2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65例,脱落3例,共62例,显效26例,有效18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71.0%。经统计学分析P<0.05,运脾缓急汤组优于对照组。(3)疗效分析方面:运用秩和检验,通过分析病情轻重与年龄对疗效的影响,可以看到该药对各年龄段的各种腹痛患儿的疗效确切。具体而言,就年龄来说,P=0.894>0.05;就病情轻重来说,P=0.064>0.05。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4)后期随访分析:跟踪观察期内,运脾缓急汤的痊愈例数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反复腹痛患儿,运用运脾缓急汤治疗,临床疗效肯定。该汤药与西药复方胃蛋白酶散组比较,疗效更好。比较而言,运脾缓急汤在改善腹部中寒型、脾胃虚寒型、乳食积滞型和肝郁气滞型等四种证型的病候方面更为突出。因此,以运脾法为组方思想而制定的运脾缓急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疗效优于复方胃蛋白酶散组,且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有实践价值。

周涛[9](2018)在《小儿疳证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修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修订《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疳证(2012版)》,更新当下最新诊断技术、治疗手段,更新文献证据,运用新的编制方案,科学化、规范化中医指南编制过程,形成更加科学、合理、实用的疳证指南。方法:以《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疳证(2012版)》为基础。通过文献检索、文献评价、文献研究总结等过程选取参评因子,结合12版疳证指南,制订第一轮Delphi专家调查问卷,返回进行数据统计,在此基础上制订第二轮问卷,对两轮问卷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形成疳证指南修订初稿。邀请本行业专家、文献学、方法学等方面的专家对指南初稿进行论证,提出意见建议,项目工作组修改后形成征求意见稿。随后,通过电子邮件向全国与指南制修订、标准化研究等相关研究单位及专家发送征求意见稿,返回意见后按照“循证”的原则进行处理,修订形成评价稿。邀请中医标准化专家、中医、中西医结合儿科相关专家对本指南修订的方法学进行评价(AGREEII工具),同时邀请全国13家医疗机构,采用病例收集的方法对本指南的评价稿进行临床一致性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形成审核稿,提交儿科专家指导组审核。审核稿修改后,进行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审查。对各阶段意见建议进行总结分析后,最后形成疳证指南修订报批稿。结果:根据以上过程形成了符合临床实际的循证性《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疳证(修订)》报批稿。结论:本指南的修订,进一步完善了疳证的诊疗规范,疳证指南的修订不仅仅为临床医师提供诊疗指导,也为临床医师提供了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标准化事业添砖加瓦,增强人民福祉。

唐军[10](2018)在《运脾法理论内涵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深化运脾法的理论内涵,充实其基础理论,丰富其理论体系,以助推其临床发展应用。材料与方法:借助“中华医典”“读秀知识库”等工具结合手工阅读,选取历代医家关于“运脾”的论述并整理分析其文献信息,梳理其发展源流,探索其理论内涵。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主要检索工具,用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进行补充检索,获取近30年“运脾”相关研究文献。提取其病症方药等文献信息,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次统计分析、关联分析等方法对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运用中医学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以挖掘其主治病症、用药规律等。结果:1.关于“运脾”一词,现存古籍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南宋的《十便良方》。在其出现之前许多医家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用药中已多有运脾法的思想的体现;而在其出现之后众多医家都有对其进行发展和应用,不断丰富着运脾法的理论内涵和拓展着其应用范围。2.现代应用研究共收集现代运脾处方752首,用药7562次,涉及中药327味,涉及疾病87种。所有药物中单位药使用频次在20次及以上的共68味,占药物总味数的20.80%,这68味中药的用药总频次为6141次,占总用药总频次的81.21%。其中单位药使用频次排在前十的中药分别是白术、茯苓、陈皮、苍术、山楂、甘草、枳实、麦芽、厚朴、神曲。运脾诸方所用药物的功效主要集中在祛湿、健脾、行气、除痰、消食、补气、止痛、清热、散寒等方面。运脾法的临床应用主要集中在厌食、泄泻的治疗上,占总数的44.21%,同时在痞满、积滞、咳嗽、便秘、消渴、胃痛、腹痛、胁痛、疳积、眩晕等病症的治疗上也有较广泛的应用。结论:1.运脾法以恒动观和冲和化物观为其哲学基础。脾居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维持人体恒动、气血运转的重要动力源泉和枢纽。脾为至阴,为气机升降转承之枢纽,脾气冲和流利,一身之阴阳才能交泰顺接以化生气血。2.运脾法是以消除湿浊、痰饮、食积、气滞等影响脾气运行输布的病邪为主要手段,以舒展脾气,恢复脾气输布精微、转运气机功能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治疗方法。3.运脾法用药主要以祛湿、行气、除痰、消食等为主以消除困阻脾气的病邪,同时,辅以补气、止痛、清热、散寒、化瘀、止泄、止呕、止咳等以治疗脾气不利引起的兼夹证。4.运脾法主要用于治疗泄泻、厌食、痞满、咳嗽、消渴、胃痛、便秘、腹痛等一系列以脾气不利、脾失健运为主要病机的病症。

二、消疳散合健脾散治疗小儿疳证8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疳散合健脾散治疗小儿疳证80例(论文提纲范文)

(1)运脾疏肝汤治疗小儿疳气型疳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一、资料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2 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4 治疗方法
        5 观察指标
        6 疗效评价标准
        7 安全性评价标准
        8 统计学分析
    二、研究结果
        1 治疗前两组患儿情况比较
        2 治疗后两组疗效评价
    三、讨论
        1 中医学对小儿疳证的认识
        2 中医治疗进展
        3 西医学对小儿疳证的认识
        4 西医治疗进展
        5 运脾疏肝汤分析
    四、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综述小儿疳证的中医研究概况
    1 中医学对小儿疳病的认识
    2 治疗方法
    3 自拟方分析
    4 中医调护
    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1 技术路线图
    2 症状、体征积分评定表
    3 病例观察表
个人简介
致谢

(2)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法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病例选择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病例标准
        1.4 排除病例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终止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注意事项
    3.观察内容
        3.1 一般项目
        3.2 疗效性观测
        3.3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4.统计
研究结果
    1.一般资料比较
        1.1 患儿性别对比
        1.2 患儿月龄对比
        1.3 患儿病程对比
    2.治疗前后两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以及疗效对比
        2.1 治疗前后各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2.2 治疗前后各次要症状积分比较
        2.3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
    3.安全性及依从性评价
    4.疗效分析
讨论
    1 中医有关小儿泄泻病名的认识
    2 中医对于小儿泄泻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感受外邪
        2.2 伤于饮食
        2.3 脾胃虚弱
    3 中医关于小儿泄泻的辩证及中药治疗
        3.1 常证
        3.2 变证
    4 中医外治法关于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研究
        4.1 针刺疗法
        4.2 灸法
        4.3 小儿推拿疗法
        4.4 穴位贴敷疗法
        4.5 经皮药透疗法
        4.6 足浴疗法
        4.7 灌肠疗法
    5 现代医学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
        5.1 小儿腹泻病的易感因素
        5.2 小儿腹泻病的发病因素
        5.3 小儿腹泻病的发病机制
        5.4 现代医学对小儿腹泻病的治疗
    6 中医对于小儿推拿治疗脾虚型泄泻的认识
        6.1 小儿推拿的学术渊源
        6.2 小儿推拿的作用机理
        6.3 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法治疗脾虚型泄泻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近五年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概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附件

(3)健脾益胃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和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总体设计
        (二)试验分组
        (三)技术路线
        (四)治疗方法及操作
        (五)疗效观察
        (六)疗效判定标准
        (七)数据统计
    三、治疗结果
        (一)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主要症状积分的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主要症状总积分比较
        (四)两组治疗后效果比较
        (五)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六)两组痊愈病例1 个月后复发情况比较
        (七)不良反应
讨论
    一、小儿厌食症的认识与研究
        (一)有关小儿厌食症的早期文献记载与历史沿革
        (二)有关小儿厌食症发生原因的相关研究
        1.祖国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小儿厌食症的病因病理研究
    二、健脾益胃推拿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的组方及优势分析
        (一)选穴依据
        (二)健脾和胃推拿法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的优势分析
    三、健胃消食片组方分析
    四、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厌食症患儿研究情况记录表
致谢
发表论文

(4)加味钱氏白术散治疗小儿泄泻(脾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资料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脱落标准及处理
        2.6 终止试验标准
    3.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给药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疗效判定及评价
        3.5 安全性评价
        3.6 统计学处理方法
    4.研究结果
        4.1 基线分析
        4.2 疗效比较
        4.3 安全性分析
        4.4 研究结果小结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1.祖国医学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1.1 病名源流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现代医学对小儿腹泻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认识
        2.2 病因认识
        2.3 发病机制认识
        2.4 西医诊断
        2.5 西医治疗
    3.讨论
        3.1 立体依据
        3.2 加味钱氏白术散组方分析
        3.3 对照组选药依据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对小儿脾虚泻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概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小儿泄泻(脾虚证)的临床观察表
附录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研究成果

(5)养脾肥儿丸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中医对小儿厌食的认识
    2.西医对小儿厌食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选择
    2.治疗与观察方法
    3.统计结果及分析
    4.安全性评价
    5.病例脱落剔除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
    1.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2.以脾虚食积证辨小儿厌食的立题依据
    3.以健脾、运脾、醒脾、消积四法为治疗法则
    4.以养脾肥儿丸加减治疗的组方依据
    5.方中单味药具体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小儿厌食的中西医综述
    1.小儿厌食的中医研究进展
    2.小儿厌食的西医研究进展
    3.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1 小儿厌食临床观察表
附件2 小儿厌食症证候分级量化表
附件3 合并用药记录表
附件4 知情同意书
附件5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6)泄泻的证素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中医学对泄泻的认识
        1.1 泄泻病因
        1.2 泄泻的病名的提出
        1.3 泄泻病机
        1.4 辨证分型
        1.5 泄泻治则
        1.6 辨证论治
        1.7 其他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泄泻现代文献研究
    1.本研究的目标
    2.本研究主要内容
        2.1 研究泄泻证候分布规律
        2.2 探讨泄泻证素分布与组合特点
        2.3 总结泄泻证治规律
    3.本研究采取的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来源
        3.2 文献检索方法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研究方法
    4.本研究结果
        4.1 文献筛选结果
        4.2 成人泄泻篇
        4.3 小儿泄泻篇
第三部分 讨论
    1.本课题的基本信息
    2.证名规范与证型分布特点
    3.证素分布特点与分布规律
        3.1 成人篇
        3.2 小儿篇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消导法”在儿童“治未病·未病先防”保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古代医家对于儿童保健重在调护脾胃的概述
        一、钱乙的贡献
        二、万全的发挥
        三、他家的阐发
        四、小结与展望
    第二节 现代医家对于儿童保健重在调护脾胃的概述
        一、从病因病机角度
        二、从疾病防治角度
        三、小结与展望
    第三节 许尤佳教授从“消导法”论儿童“治未病”保健思想初探
        一、许尤佳教授儿童“治未病”保健思想初探
        二、许尤佳教授从“消导法”论儿童“治未病”保健
        三、许尤佳教授日常保健消导验方—自拟三星汤
        四、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两组儿童人口学资料比较分析
        三、两组儿童保健调理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析
        四、两组儿童保健调理前患病情况比较分析
        五、保健组儿童保健调理前后自身疗效比较分析
        六、两组儿童保健调理后组间疗效比较分析
        七、安全性评价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研究理论概述
    第二节 研究结果分析
    第三节 小结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8)运脾缓急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材料
    1.临床资料
    2.一般资料
方法
    1.分组方法
    2.治疗、服药方法
    3.疗效判定标准
    4.数据分析
结果
    1.疗效比较
    2.积分分析
    3.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4.随访结果及分析
    5.安全性评价
    6.结果分析
讨论
    1.运脾法
    2.现代医学对小儿功能性腹痛的认识
    3.传统医学对小儿功能性腹痛的认识
    4.运脾缓急汤方药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1
    附表 2
致谢
作者简介

(9)小儿疳证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修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目的、意义与方法
    1 疳证指南修订目的与意义
    2 疳证指南修订的背景
    3 疳证指南修订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疳证指南修订
    1 文献研究
        1.1 文献研究法
        1.2 疳证指南相关性古籍文献研究
        1.3 疳证指南相关性当代文献研究
    2 德尔菲法问卷调查
        2.1 问卷调查时间
        2.2 问卷调查方法
        2.3 问卷调查对象
        2.4 问卷调查结果
    3 专家论证会、同行征求意见
        3.1 专家论证会
        3.2 同行征求意见
    4 同行评价
        4.1 方法学质量评价
        4.2 临床一致性评价
    5 专家指导组审核
    6 网上公开征求意见
    7 审查会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与2012版疳证指南对比
    2 疳证指南技术内容更新
        2.1 疳证指南修订的内容
        2.2 疳证指南增加的内容
    3 对小儿疳证的认识
    4 对指南的理解、认识与展望
        4.1 循证性诊疗指南编制方案逐渐完善
        4.2 注重细节要素以提高指南编制的质量
        4.3 循证性诊疗指南编制的展望
        4.4 临床诊疗指南的推广与运用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疳证(修订)》报批稿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运脾法理论内涵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运脾法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1 运脾法的理论基础
    1.1 运脾法的哲学基础
        1.1.1 恒动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是运脾法的重要哲学基础
        1.1.2 阴阳冲和化生万物,脾气冲和气血得生
    1.2 运脾法的生理基础
        1.2.1 脾主散精,居中央以灌四旁
        1.2.2 脾为至阴,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2 运脾法理论发展源流
    2.1 运脾法理法体系的构建
        2.1.1 汉唐虽无运脾之言,诸家已具运脾之念
        2.1.2 宋金运脾之法立,运脾之名存
        2.1.3 明清诸家发展运脾之法
        2.1.4 近现代深化运脾法
    2.2 运脾方药系统的构建
        2.2.1 《本草汇言》首载药物的运脾之效
        2.2.2 药物辛散之性是为运脾的关键
        2.2.3 运脾与消食联系紧密
        2.2.4 运脾药的综合认识
3 运脾法内涵释义
    3.1 “运”字释义
    3.2 运脾释义
4 运脾法的现代临床应用研究
    4.1 研究资料与方法
        4.1.1 检索文献
        4.1.2 文献检索路径
        4.1.3 文献纳入标准
        4.1.4 文献排除标准
        4.1.5 筛选结果
        4.1.6 名词术语规范化
        4.1.7 数据处理方法
    4.2 研究结果
        4.2.1 运脾法处方主要药物分布情况
        4.2.2 运脾诸方主要用药性味分布情况
        4.2.3 运脾诸方用药功效分布情况
        4.2.4 运脾诸方用药关联规则情况
        4.2.5 运脾法主治病症情况
    4.3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四、消疳散合健脾散治疗小儿疳证8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运脾疏肝汤治疗小儿疳气型疳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田鑫.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益气健脾结合分清泌浊止泻推拿法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的临床观察[D]. 王晴.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健脾益胃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型)的临床观察[D]. 刘莎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加味钱氏白术散治疗小儿泄泻(脾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邓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养脾肥儿丸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虚食积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徐艺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泄泻的证素分布规律研究[D]. 卿龙丽.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消导法”在儿童“治未病·未病先防”保用研究[D]. 王雪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运脾缓急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研究[D]. 席颖颖.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小儿疳证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修订)研究[D]. 周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运脾法理论内涵及应用研究[D]. 唐军.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消影散、健脾散治疗小儿硬下疳综合征8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