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谨防种子广告中的误导(论文文献综述)
段瑶[1](2020)在《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研究》文中指出民国时期是中成药制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重要时期,在中成药发展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传统中药堂作为中成药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数量众多,其中的佼佼者凭借代表性中成药脱颖而出,成为整个中成药业的代表和缩影。彼时传统的中药堂仍以前店后场为主要制售模式,一方面传承传统中成药的组方配伍、炮制技术以及制药方法,另一方面一些着名的中药堂吸纳西方先进技术创制新的剂型,或是尝试引入简单的机械设备来代替人力、提升效率,这些均是现代中成药制药的萌芽。民国时期留下的中药堂药目、档案、报刊、广告、仿单、以及药包材等内容十分丰富,它们不仅有文物的价值,更是民国时期中药堂及其代表性成药相关文献的重要载体,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中药堂、中成药,乃至整个中成药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目前关于民国时期中药堂及其代表性成药的研究多集中在探讨中药堂经营之道,如经营理念、营销策略等,但对其生存下来的核心竞争力——代表性中成药研究不足;一些研究虽涉及药堂的代表性中成药,但多数未系统探讨其源流、传承等,有待深入。本研究拟通过对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相关史料、档案等进行系统整理,以文献为线索,纵横比较分析,并结合古代医籍厘清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形成和发展的源流;在民国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大背景视野下,深入探讨民国时期中药堂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为当前中成药发展提供积极有益的借鉴。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传统文献学、文献计量学、口述史与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同时参考历史学研究方法,通过搜集整理相关文献,梳理着名中药堂发展历程,探求其代表性中成药的源流,同时探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对象为民国时期北京、天津、苏州、杭州、上海、广州、佛山七地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的相关文献。文献搜集包括网络与实地调研。网络资料收集以民国、中成药业、国药业、中药堂名称(根据不同中药堂名称)、中成药名(根据不同中成药名称)为关键词,查询相关文献网站、数据库、档案网站以及相关报刊网站。实地调研则前往北京、天津、苏州、杭州、上海、广州、佛山等地图书馆及档案馆,调研民国时期中成药业、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相关文献及档案资料。走访以上七地着名药堂祖铺及其博物馆,采访相关工作人员。将收集到的中药堂药目、档案、报刊、广告、仿单、以及药包材等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借助以上诸种文献资料,梳理着名中药堂民国时期的发展状况及其代表性中成药源流。在全面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民国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探讨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形成体系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对现代中成药发展的借鉴。论文正文分为九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述”,对研究时间、地域范围进行界定,对“成药”及“中药”、“国药”等概念加以辨析,同时介绍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历代成药发展概述”,梳理成药起源及民国以前历代成药发展概况,总结不同历史时期成药发展的特点及中医药学术进步对成药发展的影响。第三至第八部分选择有地域代表性和覆盖性且经济繁荣、成药业发达的华北、华东、华南地区的北京、天津、苏州、杭州、上海、广州、佛山七座城市着名中药堂如同仁堂、长春堂、永安堂、延龄堂皮赞公老药铺、达仁堂、隆顺榕成记药庄、雷允上诵芬堂、胡庆余堂、姜衍泽堂、童涵春堂、蔡同德堂、陈李济杏和堂、潘高寿药行、梁仲弘蜡丸馆、冯了性药铺、流泽堂源吉林号、梁家园药号等共计16家,及其代表性成药“凉开三宝”、乌鸡白凤丸、避瘟散、阿魏化痞膏、灵宝如意丹、虎骨酒、全鹿丸、药露、沉香舒郁九宝丹、加味藿香正气丸、六神丸、鳖甲煎丸、宝珍膏、人参再造丸、光明水眼药、虎骨木瓜酒、追风苏和丸、陈皮、川贝枇杷露、抱龙丸、冯了性药酒、源吉林甘和茶、梁家园少林膏药等共计20余种。每一地区首先总述该地中成药业发展状况,然后遴选当地最着名中药堂2~3家,从其创办与发展、经营特色与理念、规模入手加以论述,从各药堂辗转流传至今的第一手药目文献出发,分析各药堂成药的品种数量、功效主治和治疗疾病的分布,并与其他药堂药目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不同药堂的成药特色,或将同一药堂不同版本进行比较,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选择各药堂不同剂型代表性成药若干种,重点介绍其组成用量、功效主治、剂型特色、源流考证、后世发展及临床应用情况。第九部分为讨论,分析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发达地区代表性中药堂特点与中成药特色、中药堂与代表性中成药的关系、影响中药堂发展的因素以及对现代中成药业的借鉴等内容。具体而言,民国时期中药堂数量较之清代有所增长,规模也有所扩大,中成药加工生产分工更加细化,开始出现机械化代替纯手工生产,产品也开始大量行销外省及海外各地;成药则种类数量繁多,涵盖丸、散、膏药、膏滋、丹、胶、露、油、酒等多种剂型,主治涉及内、外、妇、儿、五官、伤等科,覆盖常见病疾病谱,满足临床使用。且着名中药堂代表性成药具有时代地域特色,如同仁堂作为御药供奉,强调品质,成药以温和调养的补益之品如乌鸡白凤丸和应对急症的急救药品凉开三宝为代表;民国时期传染病多发,江南多湿热,故而治疗时邪疠毒,烂喉丹痧,喉风喉痈的六神丸应时而生;此外还有各种用于治疗风湿痹症、滋补壮阳的内服药酒,以及外用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的膏药和南方特有清热败火的凉茶,都是各中药堂的特色中成药。中药堂凭借优质的中成药提升影响力、获得利益,而中成药又借助中药堂的影响力得以广泛传播。之所以中药堂和成药在民国时期呈现以上发展态势,和民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特别是中西方文化交汇,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理念的激烈碰撞,以及西方医药业的冲击。此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战争的影响,民国时期国内战事频发,各行各业都受到极大冲击,虽然许多老字号、大品牌在战争的间歇期都曾有过短暂的快速扩充,飞速发展,但是到了民国末期多因为内战影响而几近凋敝。建国后,许多老字号保存了其原有的品牌和特色产品,在今天仍然换发着活力,但也有不少一度辉煌的老字号和其代表性中成药湮没于时代的洪流中。通过上述九部分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一、民国时期的中成药业发展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这些因素中既有积极的,亦有负面的。在诸多因素影响下,相较于清代,尤其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中成药业整体呈现发展趋势。无论药堂数量还是规模均较之前有所增加,一些着名药堂制售的成药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提升了其影响力。二、尽管受到西医药的巨大冲击,种类繁多、剂型丰富、基本覆盖了常见病疾病谱的中成药与中药汤剂共同承担着祛除疾病、保障健康的重任,在维护民众身体健康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其地位不可替代。三、民国是传统中成药制药向现代中成药制药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中成药既传承与发展了传统成药的组方配伍、炮制技术、制药方法等内容的精华,同时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亦吸纳西方先进技术,尝试着自我革新,为新中国成立后现代中成药制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中成药发展体现的守正融合创新态势是其在激烈生存环境及竞争下焕发活力且延续至今的关键所在,为中成药在当今如何借力时代发展的东风提供思路线索。民国时期着名的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是整个中成药业的缩影,在民国这一连接古代与现代的特殊历史时期,它传承了历代积淀下来的成药精华,同时不断探索创新,与时俱进。当今现代医药科技迅猛发展,中成药依然广泛运用于临床,在中医药领域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其发展日新月异。然而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同在,如何解决发展中的诸多瓶颈问题,令人深思,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及其成药的深入探寻研究可为之提供有力借鉴。
徐霞[2](2020)在《《中华健康杂志》与民国医学知识的传播与建构(1939—1949)》文中指出民国以来,西医传播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接受过西医教育的中国知识精英逐渐取代传教士,成为医学传播的主力。医学报刊的宗教色彩明显减弱,文化与教育功能更趋鲜明。1939年8月15日,由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中华健康杂志》正式刊行,公共卫生委员会主席黄子方担任该杂志主编。《中华健康杂志》作为近代通俗性医学刊物的典型代表,不仅是这一时期医疗社会状况的历史见证者,同时也是西医传播历程中的长期践行者,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学界对《中华健康杂志》尚未进行细致研究,本文以《中华健康杂志》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该杂志的创办始末及人员变动情况,全面把握其刊行状况。同时围绕杂志内容展开分析,探究这一西医科普类杂志的传播方式及特点。本文重点关注杂志中的群体表达,剖析医师作为知识中介者在传播过程中的构建面向,考察民众作为知识接收者的医疗看法与疾病认知,同时思考《中华健康杂志》的社会意义,展现医师群体在战争与经济困难的大环境之下所做出的改变与调适。本文对《中华健康杂志》的研究表明:该杂志的栏目设计与知识呈现,实际上是一系列包括专业与通俗、教育与乐趣、普及与利益等诸多因素之间相互协调、补充的结果,医学知识的专业化与通俗化贯穿杂志发展的始终。在战乱的情势下,预防医学得到重点提倡,医师群体依据社会状况进行调整,提出了健康而又经济的生活方式,为民众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健康指导。另外,医师作为杂志文章的创作主体,在进行医学知识传播的基础上,也试图借助杂志这一宣传平台为自身“正名”,他们一方面着意强调西医的“科学性”特征,为其学科正当性辅以证明,同时从自身角度出发辨析医患纠纷、维护医护人员的合法权利,为塑造现代化的病人而努力。此外,杂志也并没有隐去民众的声音,一系列读者栏目的开设,为民众提供了反馈渠道与发声平台,医患双方相辅相成,最终展现并丰富了民国医学社会化进程的时代内涵。
闻珊[3](2020)在《行动者网络理论下计算广告的伦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大数据、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广告行业的广泛应用,广告业务流程和运作机制正经历着技术冲击下的重新洗牌,原有的准则和理论已经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在广告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也出现了众多违背广告伦理的新现象、新问题,制约到了广告业的健康发展,影响到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技术在广告业运作的最新实践过程,对广告伦理失范现象和根本原因进行学理上的归纳总结,为缓解广告伦理困境贡献力量。首先,从历史的纵向维度观察传统广告时代、早期互联网时代、智能计算时代下广告伦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得出计算广告伦理表现特点,以期获得广告伦理问题的变迁规律。其次,从支撑计算广告发展的大数据、算法技术谈起,梳理目前计算广告产业的技术逻辑,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对计算广告形成的基础作用。最后,借鉴行动者网络理论,将计算广告活动中的人、技术、平台、思想和组织都看作独立的行动者,从技术视角切入描述人类行动者与非人行动者在计算广告网络中发挥的作用。从算法设计、数据处理、广告创作与投放、广告资源交易四个环节分析行动者互动路径,解读互动中发生的伦理失范现象,并结合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计算广告伦理失范问题的根本原因。针对技术主导下计算广告伦理问题的现状和根本难题,本文提供了以下解决思路:一是主体约束,加快制定广告法规和伦理准则,在广告调查、制作、效果分析阶段中呼吁人本主义精神。二转译监督,是采用更加透明化的新型技术缓解技术难题,同时防止过度干预阻碍技术发展。三网路共建,结合负责任创新理论,关注技术早期设计阶段的“预测、反思”,并促进社会各个利益群体在对话中“协商、反馈”,积极承担责任。
黄海萍[4](2020)在《大学校园标语的符号学解读 ——以四川省S大学为例》文中指出校园标语是大学校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学校园标语不仅在引导大学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展现大学文化的一面镜子,是传递大学精神和学校办学特色的文化符号。前人的研究成果不乏对校园标语的语言及功能研究,但专门以大学校园标语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屈指可数,且多数成果的理论基础相对缺乏。本研究以S大学的校园标语为例,以符号学为视角,从符构、符义、符用三个层面层层递进对校园标语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主要从符构、符义、符用三个层面展开研究,论文由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本研究目前的研究状况、研究的意义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二章首先给出一个概念的界定,其次对大学校园标语进行历史文化源流的追溯以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将其按照文化属性进行分类,最后引出本研究的理论视角——符号学。第三、四、五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第三章从符号场、构成要素、构成语码来分析大学校园标语的符号构成体系。第四章将利用皮尔斯的符号分类将大学校园标语分为象似符号、指示符号、规约符号来分析大学校园标语符号意义,并剖析大学校园标语特有的符号文化特性。第五章主要从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来论述大学校园标语符号在对人的素质道德等方面的作用,再分别从学校的大学的精神、学校主要的办学特色以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等几方面来论述大学校园标语的价值体现。最后一章是结语,主要阐释本研究的结论、对策及展望等内容。
刘赛雄[5](2018)在《H.G.威尔斯社会小说的失范主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是英国爱德华时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产量高,而且内容涵盖广,涉及科学、文学、政治、历史、生物、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其中,威尔斯依靠亦幻亦实的科学幻想作品,让他获得“科幻界的莎士比亚”的美誉,凭借对社会现实予以讽刺表达的社会小说,让他赢得“狄更斯继承人”的美称,加上晚期对世界范围内的前瞻性创作,更是被郭沫若评为“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威尔斯的社会小说继承了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优秀传统,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从1900年前后起创作了一系列社会讽刺小说,描绘了英国转型期的社会状况,记述了许多小人物既令人心酸又令人发笑的坎坷历程。本文以社会学理论中的“失范”为切入口,采用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从生态失范、经济失范、教育失范和道德失范等四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威尔斯《爱情与路维宪先生》、《吉普斯》、《托诺-邦盖》和《波里先生传》等四部社会小说,展示了作家对工业文明转型时期英国社会失范状况的书写,并从时代影响、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三个方面分析失范主题的书写缘由,进一步考察作家对良序社会的探索途径。威尔斯出身于“经济困顿”的中下层资产阶级家庭,在机缘巧合和自身努力下接受了一段有限的初等教育。十四岁的时候,迫于生活的压力离开学校,走上了药店学徒和布店学徒的谋生之路。十八岁的时候,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开始学习科学知识。毕业留校任教后,开始尝试写作,从此走上了专职作家的道路。这一艰难的成长历程不仅锤炼了他的品格,磨砺了他的意志,还为他今后各类作品,尤其是社会小说的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原始素材。在威尔斯笔下,几乎所有社会小说的主人公都是“缺少教育机会的受害者”,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中下层资产阶级的生存状况。作为在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世界强国,英国从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时候开始,不断推行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充分发展了国内的自由资本主义,但同时也加剧了经济的无政府状态和社会的贫困问题,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威尔斯继承现实主义小说的优良传统,深刻地思考着英国转型时期社会失范的问题,具有令人深思的哲理性和批判性。威尔斯的四部社会小说对转型社会中失范主题的书写,主要体现在生态、经济、教育和道德等四个方面。在生态方面,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英国正处于工业文明迅猛发展的时期,自然环境的状态、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威尔斯从失谐的乡村、失衡的城镇和失序的都市等三方面描绘了生态失范的景象。在经济方面,工业文明给英国带来了繁荣昌盛,也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大变革。在此社会背景下,经济关系开始变得复杂和功利化,威尔斯从欺诈式的生产、悖论性的流通和炫富性的消费等三个方面揭露了经济失范的状况。在教育方面,1870年英国《初等教育法》颁布后,政府开始广设公立学校,逐步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然而在威尔斯的笔下折射出不成熟的自我教育、氛围缺失的家庭教育和职能缺位的国民教育等失范状况。在道德方面,受重商主义、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出现滑坡,情感关系出现异化。威尔斯通过小说人物冷漠的亲情、功利的爱情和虚伪的友情等三个方面,展示当时社会背景下道德失范的现状。可以说,威尔斯社会小说对社会失范问题的书写,既反映了英国转型时期的社会状况,又预示着英国旧的社会结构面临着解体的风险。威尔斯社会小说创作于爱德华时代,这在英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整个社会的规范体系和价值体系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社会结构呈现失范的状态。如何实现良序社会的转型发展,这是威尔斯毕生不断探索和努力追求的问题。威尔斯个人成长经历、小说人物思想无不体现了其探索良序社会的愿望和过程,具体表现在对科学教育的反思、费边社会主义的探索及道德认同与社会规范整合愿景等三个方面。在科学教育的反思上,威尔斯是努力走出宗教束缚的“离经叛道者”,成为一名接受科学教育的底层“幸运儿”,并最终成为反思科学进步的“科幻小说家”。在费边社会主义的探索上,威尔斯曾加入费边社,作家从路维宪的幻想、马斯特曼的挣扎到尤尔特的妥协等情节,向读者展示出当时费边社会主义者只希望在政治上妥协,没有在经济、社会变革、未来筹划等方面显示出自己的决心与努力,呈现出一种政治上的空想,他的政治构序之路也只能就此作罢。在道德认同与社会规范整合愿景上,威尔斯通过路维宪的抉择、吉普斯的回归、乔治的省悟及波里的救赎等小说人物的不同结局,最终转向了对道德规范的探寻之路,从而实现自我的认识,最终回归德性的精神发展。在这一系列的社会小说中,威尔斯以充满调侃的口吻介绍了英国世纪之交的社会失范状况,也婉转地表达了他自己历经时代裂变后的忧思隐衷。他创造性继承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揭露出时代的黑暗面,批判社会各领域中的失范现实,与同时代作家一道书写那个时代的“焦虑”。威尔斯并不追求“詹姆斯式”的语言表达上的精致美感,而是忠实于社会现实,“指出个体遭遇的变幻莫测与随机性”,传达出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写实旨趣。他的最大贡献并非为社会失范的英国开出救世良方,而是为“爱德华盛世”号准了脉搏。威尔斯煞费苦心所精心构筑的失范结构,对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和中国转型时代的文化建设而言,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殷怡[6](2018)在《20世纪20年代“革命文学”广告研究 ——以五个广告事件为例》文中指出本文利用五个文学广告事件,揭示了与20年代革命文学有关的如下图景:在革命文学的缘起阶段,悟悟社是国内首个革命文学社团,他们的最大功绩便是赋予革命文学独立的文学地位。进入中期后,革命文学在创作上显现了实绩,崭露头角的两位作家是谢冰莹和顾仲起。谢冰莹所着《从军日记》被标举为“革命文学”的样本,这一事件的背后综合了时代语境、报刊文化、读者期待以及舆论制造等多种因素的“合力”。顾仲起对其作品“革命性”的否认,则既包含了他真实的自我评价,又投射了他对某些文坛风气的不满,是一种故意为之的自嘲与抒愤之举。到了 20年代后期,“无产阶级文学”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作家和刊物“集体左转”,《现代小说》的征文事件即是一例典型。然而在“彻底决绝”的“突变”背后,《现代小说》却潜藏着思想认识混乱、阶级意识欠缺等重要问题,这同样是以智识阶级为主力的左翼文坛面临的普遍困境。在“突变”之外,还存在由进步的文学青年自觉发起的“革命文学”活动,施蛰存、戴望舒和杜衡创办的《文学工场》即是此类型的代表。他们注重文学的社会性和政治意义,尝试以普罗文学创作引领一种区别于旧式文学和通俗趣味的文学风范。
吴慧慧[7](2018)在《从《苏州明报》医药广告看近代苏州社会问题(1925-1937年)》文中指出1925年,张叔良接办《明报》,改名《苏州明报》,经过十多年的改革与经营,内容不断丰富,版面愈加合理,销量也大有增加,成为苏州社会最有影响力的三大报之一。《苏州明报》上广告繁多,以医药广告的数量最多。究其原因,进口医药和外商在华产销医药的增多、高额利润、人们消费意识的转变和时代特征是主要因素。广告商往往根据消费者心理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吸引消费者购买,在市场上占有更大的份额。根据分类要素的不同,医药广告又可分为药品、医疗、补药广告等。医药广告数量的众多,为报社的生存提供了资金支持,影响了人们对于健康的理念,进而影响了消费意识,也促进了医药行业及民族实业的发展。医药广告不仅仅是单纯的商业广告,它也是与人相关的社会问题的反映,《苏州明报》上大量的戒烟、性病医治、防疫广告的存在,折射出近代苏州社会的烟毒、娼妓以及瘟疫问题。近代苏州鸦片消费盛行,烟毒成为苏州社会的一颗毒瘤,近代化的潮流使人们意识到烟毒的极大危害,政府开始深入开展戒烟运动,民间也不断倡导戒烟,在多重压力下不少烟民选择戒烟,一时间各类戒烟药争相登报广告,大肆吹嘘,真假难辨。娼妓业的泛滥,导致性病的产生与广泛传播,虽然苏州也一度禁娼,但此运动实际上并未能控制住娼妓业的发展,因而造成了性病治疗广告充斥报端。民国时期,以霍乱为首的各种疫病在苏州频繁爆发,惨烈的疫情刺激下,苏州当局与社会团体合作,形成了一套临时救治与常规预防相结合的防疫应急体制。
李庚伦[8](2017)在《我国陆地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研究》文中指出陆地边疆①的政治安全不仅影响到边疆的经济发展和安定有序,而且关联到整个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久安长治。边疆政治安全可以界定为地方政治系统不受到政治系统内部消极因素的干扰或政治系统外部反对势力颠覆性的威胁,在边疆拥有较高政治合法性且有效治理的状态,并且拥有维护边疆可持续安全的能力。综上所述,边疆政治安全治理是指以地方政府为核心的多元治理主体,为了实现地方政治系统不受到政治系统内部消极因素的干扰或政治系统外部反对势力颠覆性的威胁,运用国家权力应对政治系统、国内政治生态环境和国际政治生态环境存在的威胁和挑战的活动及其过程。我国边疆政治安全治理主要涉及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政党执政安全建设、地方政权安全建设和国家主权安全维护等维度。我国边疆政治架构自身建设的重要性。我国边疆政治安全面对着复杂的国内外威胁和挑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维护我国边疆政治安全面与国内外政治生态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以党政体制为核心的政治系统。我国边疆政治系统由党权系统、政权系统和政协系统等组成。从我国边疆政治架构自身建设的视野出发,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身发展,如何提升中国共产党在边疆的执政能力,如何强化边疆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和制度安全,如何维护我国边疆国家主权安全特别是构建立体化现代化的戍边体系,是我国边疆政治系统存在的内在价值和意义,也是维护和巩固我国边疆政治安全的主要使命和基本方向。国内政治生态环境有效治理的重要性。我国边疆包括西南边疆的广西、云南,西藏,新疆,北部边疆的甘肃、内蒙古,还有东北边疆的黑龙江、吉林、辽宁等9个省或自治区。复杂多样的国内政治生态环境致使我国边疆政治安全面临着多元文化并存、利益结构失衡、三股势力猖獗、边疆宗教问题、邪教蔓延问题、黑社会组织犯罪、国家认同危机和网络舆情传播等威胁和挑战。从国内政治生态环境有效治理的视野出发,如何处理和应对边疆多元文化并存、三股势力猖獗、利益结构失衡和国家认同危机等问题的威胁和挑战,获得边疆各族群众的理解、支持和认同,确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边疆的指导地位、维护中国共产党在边疆的执政地位、维护边疆地方政权的合法运行、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政治安全治理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维护和巩固我国边疆政治安全的主要使命和基本方向。国际政治生态环境相互合作的重要性。我国陆地边界和14个国家相邻,西南边疆毗连着越南、老挝和缅甸等国,西藏接壤不丹、尼泊尔、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新疆相邻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蒙古等国,北部边疆和东北边疆则和蒙古、俄罗斯、朝鲜等国相邻。变幻莫测的国际政治生态环境,使我国边疆面临着西方社会思潮、西方敌对势力以及境外军事力量的威胁和挑战,而欧美等国家更是觊望围堵中国、西化中国、孤立中国、干涉中国的内政。从国际政治生态环境相互合作的视野出发,如何应对境外意识形态渗透、境外势力干涉中国内政,以及境外军事力量等问题的威胁和挑战,获得边疆各族群众的理解、支持和认同,确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边疆的指导地位、维护中国共产党在边疆的执政地位、维护边疆地方政权的合法运行、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全球政治安全治理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巩固和维护我国边疆政治安全的主要任务和基本方向。本文从政治学的视角出发对我国边疆政治安全治理进行研究,提出“我国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研究”的命题,以应对我国边疆当前面临的国内外威胁。本文严格遵循“什么是边疆政治安全治理,如何完善边疆政治安全治理”这一逻辑结构。本文共六章,前三章分别从我国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的理论概述、历史镜鉴和当代威胁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什么是边疆政治安全治理”,后三章从边疆政治架构的建设与巩固、国内政治生态环境的治理与完善,以及国际政治生态环境的应对与合作等三个方面论证了“如何完善边疆政治安全治理”。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边疆在政治改革、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家喻户晓的成就,但和我国内地特别是东部沿海还有一定的差距,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则不言而喻。国内外反华势力以此为基点,从我国边疆的意识形态安全维度、政党执政安全维度、地方政权安全维度和国家主权安全维度等方面着手,对我国边疆政治安全造成了威胁和挑战。对于我国边疆政治安全的维护和治理而言,我国边疆政治架构的建设是维护我国边疆政治安全的关键环节,国内政治生态层面的有效治理是维护我国边疆政治安全的重要领域,国际政治生态层面的相互合作是维护我国边疆政治安全的影响因素。
邸敬存[9](2017)在《媒体表达侵害公共秩序的主要类型及其规制》文中认为谣言,虚假商业宣传与虚假金融(证券)信息,涉民族(种族)、宗教歧视(或仇恨)言论,伪医疗、伪保健信息等四类信息的媒体表达,往往侵害公共秩序。本研究详细梳理了前述四类媒体表达的具体表现,并主要从法律视角入手分别对四类媒体表达规制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谣言往往侵害公共安宁,需要依法规制。适用刑法规制谣言要恪守谣言入罪的三条标准,即:信息虚假;故意(编造);造成现实危害。同时,用来规制谣言的具体法律条款要符合基本法理。诽谤罪、寻衅滋事罪的适用,在某种程度上超出了其所保护法益的边界,应该设置煽动扰乱公共秩序(骚乱)罪来取代相关罪名的适用。《广告法》对虚假广告的规制作出了详细规定。虚假代言人广告泛滥的主要原因是监管出现疏漏,消费者的监督能促使相关责任主体的行为向法律回归;竞价排名属于广告是国际常识,在我国也不存在法理困境,应通过严格执法来遏制其危害;事件营销型炒作适用“非法经营罪”规制存在一定的法理困境,应将其纳入广告法规制范畴。另外,我国立法倾向于严格管控证券信息的传播。国际社会对民族(种族)歧视或仇恨言论的法律规制,在理念上是有共识的,在立法及司法实践中却存在较大差异;“亵渎宗教”类媒体表达的规制,则带有强烈的文化特色,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在规制途径上存在重大差异。在我国,在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不受媒体表达侵害问题上,相关立法是比较完善的;但我国无法立法禁止媒体“亵渎”宗教,这与宗教世俗化、文化化等因素有重要关系,也是《宪法》第36条的必然要求。舆论调节和媒体自律也是规制相关媒体表达之危害的重要途径。媒体要通过坚守专业理想和提升专业素养来有效遏制伪医疗、伪保健类媒体表达的危害;要通过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改进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策略等途径有效遏制谣言;要在媒体自律领域给予宗教充分尊重,杜绝无底线的“亵渎”等。
杨红[10](2016)在《汉语合同话语语用研究》文中指出在当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合同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元素,市场经济就是合同经济。合同承载着经济发展的目标和重任,并反映一个国家及其民族国民经济生产力的形成过程。合同作为经济交易的一种基本法律形式,对于保障市场机制下的经济交易安全以及推动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此外,合同订立和履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合同话语纠纷案件及其审理判决也相应存在。为此,本研究采用语用学的研究方法,考察合同话语纠纷产生的根源,分析合同话语的具体行为和行为目的,既有跨学科研究的理论意义,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合同话语是一种法律话语,既与法学、经济学相关,又涉及到法律语言学等其他学科。作为社会历史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合同是在特定的合同语境中,当事人双方或三方之间在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具体合同言语行为,具有社会性。本文基于收集真实的合同话语语料基础上,以合同话语为研究对象,并在梳理国内外的合同行为话语和目的话语的文献基础上,运用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目的原则的理论框架,对合同话语进行定性描写、阐释和语用三维分析,深究合同话语纠纷产生的的根源。研究合同话语,有利于帮助合同话语人(或合同当事人)正确理解合同法律语言,明确合同双方或多方的言语行为及其行为目的,从而规避合同话语纠纷的发生。研究合同话语,有利于司法人员处理合同话语纠纷案件,找到合同话语所隐含的言外之意间接言语行为以及合同话语背后的真实行为目的。合同话语的语用研究,为分析合同中的话语纠纷产生根源提供新方法,该研究具有可期待的应用价值。经典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目的原则适用于合同话语语用研究。合同话语人的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的言外之意以及合同话语目的差异性,是合同话语纠纷产生的根源。合同不是单纯的语言,而是一种行为。合同是做事的,合同是一种言语行为,是一同利益的实现过程中,埋下合同陷阱和合同风险的种子,从而导致合同话语纠纷的产生。针对合同话语纠纷的产生,提出解决合同纠纷和目的冲突合同言语行为的归类式博弈策略、信息扩展式博弈策略和蜈蚣式博弈策略。本论文的研究成果拟将为合同当事人订立合同和司法人员审理合同纠纷案件之所用,提高合同订立的质量和合同纠纷案件审理的效率。本研究的主要特色和创新之处表现在:(1)将中西方语用学理论结合起来,对合同的话语行为和话语目的进行三维分析;(2)提出把合同当作双向或多向的言语行为来分析的研究论点;(3)合同言语行为序列是合同话语连贯的纽带;(4)条件不对称、目的不一致以及利益不确定的动态语境诱发言外之意合同间接言语行为产生;(5)合同话语目的的实现是由合同话语的目的矛盾走向目的统一的一个过程;(6)目的原则在合同话语中的具体运用,丰富和扩展目的原则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7)汉语合同话语语用研究覆盖从立法行为,到法律行为,再到司法行为的全过程。论文的研究内容: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阐述合同话语的概念、概述论文的研究价值和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与语料以及篇章布局。第二章文献综述。从合同行为话语、目的话语以及其他研究层面,进行国内外合同话语综述和述评,总结成就与不足。第三章理论框架。阐述经典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以及目的原则的三维分析框架。第四章从言语行为视角分析汉语合同话语,重点研究合同言语行为和合同言语行为序列。第五章从间接言语行为视角分析汉语合同话语,重点研究合同间接言语行为的言外之意和合同话语的动态语境。第六章从目的原则视角分析汉语合同话语,重点研究目的冲突合同言语行为的博弈策略、合同话语目的层次以及合同话语连贯关系。第七章结论与展望。总结论文的研究结果、最终结论、研究启示、创新点、局限性与不足以及未来展望。
二、谨防种子广告中的误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谨防种子广告中的误导(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概述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1.1.1 “成药”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2 “中药”、“国药”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3 小结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资料搜集方法 |
1.3.3 资料整理与分析方法 |
2 历代成药发展概述 |
3 北京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
3.1 北京中成药业概况 |
3.2 同仁堂 |
3.2.1 创办与发展 |
3.2.2 同仁堂药目 |
3.2.3 同仁堂代表性中成药 |
3.3 长春堂 |
3.3.1 创办与发展 |
3.3.2 长春堂代表性中成药 |
3.4 其他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
3.4.1 永安堂与化痞膏 |
3.4.2 延龄堂皮赞公与灵宝如意丹 |
3.5 小结 |
4 天津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
4.1 天津中成药业概况 |
4.2 达仁堂 |
4.2.1 创办与发展 |
4.2.2 达仁堂药目 |
4.2.3 达仁堂代表性中成药 |
4.3 隆顺榕成记药庄 |
4.3.1 创办与发展 |
4.3.2 隆顺榕参茸庄药目 |
4.3.3 隆顺榕成记药庄代表性中成药 |
4.4 小结 |
5 苏杭地区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
5.1 苏杭地区中成药业概况 |
5.2 苏州雷允上诵芬堂 |
5.2.1 创办与发展 |
5.2.2 雷允上诵芬堂药目 |
5.2.3 雷允上诵芬堂代表性中成药 |
5.3 杭州胡庆余堂 |
5.3.1 创办与发展 |
5.3.2 胡庆余堂药目 |
5.3.3 胡庆余堂代表性中成药 |
5.4 小结 |
6 上海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
6.1 上海中成药业概况 |
6.2 姜衍泽堂 |
6.2.1 创办与发展 |
6.2.2 姜衍泽堂药目 |
6.2.3 姜衍泽堂代表性中成药 |
6.3 童涵春堂 |
6.3.1 创办与发展 |
6.3.2 童涵春堂代表性中成药 |
6.4 蔡同德堂 |
6.4.1 创办与发展 |
6.4.2 蔡同德堂药目 |
6.4.3 蔡同德堂代表性中成药 |
6.5 小结 |
7 广州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
7.1 广州中成药业概况 |
7.2 陈李济杏和堂 |
7.2.1 创办与发展 |
7.2.2 陈李济代表性中成药 |
7.3 潘高寿药行 |
7.3.1 创办与发展 |
7.3.2 潘高寿药行代表性中成药 |
7.4 小结 |
8 佛山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
8.1 佛山中成药业概况 |
8.2 梁仲弘蜡丸馆 |
8.2.1 创办与发展 |
8.2.2 梁仲弘蜡丸馆代表性中成药 |
8.3 冯了性药铺 |
8.3.1 创办与发展 |
8.3.2 仿单中的冯了性药酒 |
8.4 流泽堂源吉林 |
8.4.1 创办与发展 |
8.4.2 凉茶发展沿革 |
8.4.3 流泽堂源吉林甘和茶 |
8.5 梁家园药号 |
8.5.1 创办与发展 |
8.5.2 梁家园少林膏药 |
8.6 小结 |
9 讨论 |
9.1 民国时期中药堂特点 |
9.2 民国时期中成药特点 |
9.3 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与其代表性中成药相互促进发展 |
9.4 民国时期影响中药堂发展的因素 |
9.5 反思 |
10 结论 |
11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中华健康杂志》与民国医学知识的传播与建构(1939—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选题缘起及意义 |
2 学术史回顾 |
2.1 医学史研究 |
2.2 近代医学观念研究 |
2.3 近代医疗卫生社团、杂志研究 |
2.4 关于《中华健康杂志》的研究 |
3 资料使用情况 |
4 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
4.1 创新之处 |
4.2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华健康杂志》概况 |
1.1 《中华健康杂志》的创办背景及缘起 |
1.1.1 西医群体与近代医学知识的传播 |
1.1.2 医学社团与专业医刊的发展 |
1.1.3 中华医学会与《中华健康杂志》的创办 |
1.2 《中华健康杂志》的创刊与宗旨 |
1.3 《中华健康杂志》的发行概况 |
1.3.1 酝酿与发展:初创时期的《中华健康杂志》 |
1.3.2 责任与担当:沦陷时期的《中华健康杂志》 |
1.3.3 复兴与坚持:战后的《中华健康杂志》 |
1.4 《中华健康杂志》编撰群体介绍 |
1.4.1 杂志主编群体介绍 |
1.4.2 杂志作者群分析 |
1.5 《中华健康杂志》的经费来源 |
1.6 出版环境对杂志定价的影响 |
第二章 《中华健康杂志》的营销策略与编辑特色 |
2.1 杂志的营销与设计风格 |
2.1.1 杂志的宣传营销手段 |
2.1.2 封面的设计与变化 |
2.1.3 杂志广告的刊登情况 |
2.2 杂志传播的内容特征 |
2.2.1 医学知识的通俗化传达 |
2.2.2 医学内容的专业化保持 |
2.3 杂志中的故事文本探析 |
2.3.1 多样化的故事形态 |
2.3.2 故事中作者的价值倾向 |
第三章 《中华健康杂志》的健康关怀 |
3.1 聚焦热点:为社会“开药方” |
3.1.1 备受关注的传染病防治 |
3.1.2 妇婴健康的着重强调 |
3.1.3 工人疾病与社会保障 |
3.2 立足实际:经济视域下的健康生活建构 |
3.2.1 预防医学:社会生活中的经济考量 |
3.2.2 困难条件下的营养问题 |
第四章 《中华健康杂志》中的“医患”表达 |
4.1 文化的中介者:医师的塑造与表达 |
4.1.1 “伪科学”的中医与“科学”的西医 |
4.1.2 塑造“合格”的病人 |
4.1.3 维护神圣的医护形象 |
4.2 文化的接收者:杂志读者的反馈与建议 |
4.2.1 《中华健康杂志》的读者特征 |
4.2.2 读者栏里的社会镜像 |
4.3 何为“健康”:医患群体共同的“健康”塑造 |
4.3.1 医师的专业化建构 |
4.3.2 病患的经验性传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3)行动者网络理论下计算广告的伦理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意义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计算广告的研究现状 |
二、广告伦理的研究现状 |
三、计算广告伦理的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广告伦理问题的时代变迁 |
第一节 广告伦理的概念与分类 |
第二节 传统媒体时代下的广告伦理问题 |
第三节 早期互联网时代下的广告伦理问题 |
第四节 智能计算时代下的广告伦理问题 |
第五节 广告伦理问题的表现特点 |
一、共性特点:关系失衡 |
二、个性差异:传播快、范围广、隐蔽性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计算广告的技术基础与行动者网络理论 |
第一节 大数据:计算广告的基础 |
一、数据收集阶段 |
二、数据处理阶段 |
三、数据应用阶段 |
第二节 算法:计算广告的动力 |
一、在线广告的技术架构系统 |
二、核心算法:点击率预估 |
第三节 行动者网络理论 |
第四节 行动者网络理论下的计算广告生成 |
一、行动者:计算广告的多元主体 |
二、转译:行动者的行动路径 |
三、网络:转译的互动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行动者网络理论下的计算广告伦理问题呈现 |
第一节 悖论与冲突:算法设计中的控制难题 |
一、技术加持引发广告悖论 |
二、制造者与技术的价值对抗 |
三、技术重构社会主体权力 |
第二节 权益与精神:数据处理中的双重侵犯 |
一、转译中不对等的权益交换 |
二、标签化认知与隐私泄漏 |
第三节 模版化与作弊:创作与投放中的产业危机 |
一、工具理性主导下的内容创作 |
二、投放作弊引发信任危机 |
第四节 垄断与歧视:交易中的不正当竞争 |
一、网络割据:数据垄断与数据孤岛 |
二、以价格歧视为表现的算法歧视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行动者网络理论下计算广告伦理的产生根源 |
第一节 行动者的价值取向偏差 |
第二节 转译中的责任意识缺乏 |
第三节 网络联结的不稳定性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态度与行动:计算广告伦理问题的解决路径 |
第一节 主体约束:完善伦理准则,坚持人本主义 |
一、推进计算广告伦理准则建设 |
二、价值理性引导工具理性 |
第二节 转译监督:促进技术升级,主张规范监督 |
一、技术升级应对行业难题 |
二、平衡规范监督的界限 |
第三节 网络共建:实施负责任创新,明确主体责任 |
一、技术开发的负责任创新 |
二、强化伦理主体的责任意识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大学校园标语的符号学解读 ——以四川省S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状况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1.2.3 简要总结 |
1.3 研究对象的确定与思路 |
1.4 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2 大学校园标语基本内容的概述及理论追溯 |
2.1 大学校园标语的概念界定 |
2.1.1 标语与口号 |
2.1.2 大学校园标语 |
2.2 大学校园标语产生的历史文化源流 |
2.2.1 历史源流 |
2.2.2 文学源流 |
2.3 大学校园标语的类型 |
2.3.1 政治类 |
2.3.2 经济类 |
2.3.3 文化类 |
2.3.4 生态类 |
2.3.5 社会类 |
2.3.6 学校特色类 |
2.4 理论基础:符号学的概述 |
2.4.1 符号及符号学 |
2.4.2 符号三分理论 |
2.4.3 莫里斯的符号学三分野理论 |
3 大学校园标语的符号构成体系——符构层面 |
3.1 大学标语的符号场 |
3.1.1 文化场 |
3.1.2 心理场 |
3.2 大学校园标语的符号构成要素 |
3.2.1 语言文本符号 |
3.2.2 视觉符号 |
3.3 大学校园标语的符号构成语码 |
3.3.1 内涵语码 |
3.3.2 象征语码 |
3.3.3 文化语码 |
3.4 本章小结 |
4 大学校园标语的符号意义解构——符义层面 |
4.1 大学校园标语的符号学意义分类 |
4.1.1 象似符号(图像符号) |
4.1.2 指示符号 |
4.1.3 规约符号 |
4.2 大学校园标语的符号文化特性 |
4.2.1 人文性 |
4.2.2 历史性 |
4.3 本章小结 |
5 大学校园标语的符号价值体现——符用层面 |
5.1 大学校园标语在学生层面的功能体现 |
5.1.1 认知功能——认知 |
5.1.2 怡情功能——情感 |
5.1.3 意动功能——意志 |
5.1.4 规约功能——行为 |
5.1.5 美育功能——审美 |
5.2 大学校园标语在学校和社会层面的积极意义 |
5.2.1 传统文化的传承 |
5.2.2 大学精神的彰显与办学特色的发扬 |
5.2.3 迎合时代,引领社会核心价值观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S大学2018年9月——2019年10月校园标语集锦 |
附录2 :图表清单 |
致谢 |
(5)H.G.威尔斯社会小说的失范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选题意义 |
0.2 威尔斯研究综述 |
0.2.1 国外威尔斯研究综述 |
0.2.2 国内威尔斯研究综述 |
0.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 |
0.3.1 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方法 |
0.3.3 主要创新之处 |
0.4 主要概念界定 |
0.4.1 社会小说 |
0.4.2 社会转型 |
0.4.3 社会秩序与失范 |
第1章 威尔斯社会小说失范主题的书写 |
1.1 威尔斯社会小说的生态失范 |
1.1.1 怀旧的村庄与失谐的乡村生态 |
1.1.2 工业化发展与失衡的城镇生态 |
1.1.3 城市化进程与失序的都市生态 |
1.2 威尔斯社会小说的经济失范 |
1.2.1 “自由放任”与欺诈性的生产行为 |
1.2.2 交通广告业繁荣与悖论性的流通关系 |
1.2.3 “一夜暴富”与炫富性的消费观念 |
1.3 威尔斯社会小说的教育失范 |
1.3.1 “机械的学习计划”与“不成熟”的个体智育 |
1.3.2 “无能为力的父母”与氛围缺失的家庭教育 |
1.3.3 “悲惨的智识命运”与职能缺位的国民教育 |
1.4 威尔斯社会小说的道德失范 |
1.4.1 寄居生活与冷漠的亲情 |
1.4.2 攀附新富与功利的爱情 |
1.4.3 “向上流社会看齐”与虚伪的友情 |
第2章 威尔斯社会小说失范主题的书写缘由 |
2.1 英国转型社会的时代影响 |
2.1.1 信仰危机与威尔斯社会小说的宗教维度 |
2.1.2 科学发展与威尔斯社会小说的思想维度 |
2.1.3 社会变迁与威尔斯社会小说的失范维度 |
2.2 威尔斯家庭背景的影响 |
2.2.1 经济困顿的下层阶级家庭 |
2.2.2 传统有限的家教影响 |
2.2.3 情感淡漠的家庭关系 |
2.3 威尔斯独特成长经历的影响 |
2.3.1 “支离破碎”的童年教育 |
2.3.2 艰难坎坷的求职历程 |
2.3.3 喜忧相参的大学经历 |
第3章 威尔斯社会小说对良序社会的探索 |
3.1 科学教育的反思 |
3.1.1 离经叛道者:走出宗教束缚 |
3.1.2 教育“幸运儿”:接受科学教育 |
3.1.3 科幻小说家:反思科学进步 |
3.2 费边社会主义的探索 |
3.2.1 激进者:路维宪的幻想 |
3.2.2 抗争者:马斯特曼的挣扎 |
3.2.3 空想者:尤尔特的妥协 |
3.3 道德认同与社会规范整合愿景 |
3.3.1 反躬自省:路维宪的抉择 |
3.3.2 返璞归真:吉普斯的回归 |
3.3.3 蓦然回首:乔治的省悟 |
3.3.4 凤凰涅磐:波里的救赎 |
第4章 威尔斯社会小说失范主题的书写意义 |
4.1 威尔斯小说的艺术表现 |
4.1.1 威尔斯小说的整体创作特点 |
4.1.2 威尔斯社会小说与同时代作家作品的比较 |
4.2 威尔斯社会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
4.2.1 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
4.2.2 威尔斯社会小说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 |
4.3 威尔斯社会小说的现实意义 |
4.3.1 “日不落帝国”失范问题的预警 |
4.3.2 中国良序社会建构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中国威尔斯研究学位论文 |
附录(二) 中国威尔斯研究期刊论文 |
附录(三) 威尔斯简谱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20世纪20年代“革命文学”广告研究 ——以五个广告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社团广告与初期“革命文学”倡导 |
第二章 作品集广告与中期“革命文学”创作 |
第一节 有意为之:顾仲起《坟的供状》广告及其他 |
第二节 名人推介与包装:谢冰莹《从军日记》广告 |
第三章 文学活动广告与后期“革命文学”实践 |
第一节 文学征文广告:《现代小说》的“转向” |
第二节 文学刊物广告:《文学工场》的夭折 |
结语 |
附录:“革命文学”广告资料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从《苏州明报》医药广告看近代苏州社会问题(1925-1937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依据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苏州明报》及其医药广告 |
第一节 《苏州明报》概况 |
第二节 《苏州明报》的医药广告 |
第二章 医药广告的存在原因与传播特色 |
第一节 医药广告大量存在的原因 |
第二节 医药广告的传播特色 |
第三章 戒烟广告与烟毒问题 |
第一节 苏州烟毒的泛滥及原因 |
第二节 禁烟活动 |
第三节 戒烟广告 |
第四章 性病医治广告与娼妓问题 |
第一节 苏州娟妓业的兴盛及原因 |
第二节 禁娼运动 |
第三节 性病医治广告 |
第五章 治疫广告与疫病问题 |
第一节 疫病的爆发及原因 |
第二节 防疫措施 |
第三节 治疫广'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我国陆地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第一章 陆地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的理论概述 |
第一节 边疆的理论概述 |
一、边疆概念的界定及其历史演变 |
二、陆地边疆概念的界定及其重要性 |
三、边疆的特点与类型 |
第二节 边疆政治安全的理论概述 |
一、安全概念的界定及其历史演变 |
二、边疆政治安全概念的界定及其重要性 |
三、影响边疆政治安全的要素分析 |
第三节 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的理论概述 |
一、治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 |
二、边疆政治安全治理概念的界定及其重要性 |
三、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的系统分析 |
第二章 陆地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的历史镜鉴 |
第一节 王朝国家时期的边疆政治安全治理 |
一、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的实践 |
二、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的启示 |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边疆政治安全治理 |
一、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的实践 |
二、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的启示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边疆政治安全治理 |
一、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的实践 |
二、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的启示 |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边疆政治安全治理 |
一、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的实践 |
二、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的启示 |
第三章 陆地边疆政治安全面临的当代威胁 |
第一节 我国边疆政治架构的考量 |
一、意识形态安全维度 |
二、政党执政安全维度 |
三、地方政权安全维度 |
四、国家主权安全维度 |
第二节 边疆群众政治认同的考量 |
一、意识形态安全维度 |
二、政党执政安全维度 |
三、地方政权安全维度 |
四、国家主权安全维度 |
第三节 国际敌对势力干预的考量 |
一、意识形态安全维度 |
二、政党执政安全维度 |
三、地方政权安全维度 |
四、国家主权安全维度 |
第四章 陆地边疆政治架构的建设与巩固 |
第一节 边疆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 |
一、重视意识形态自身建设 |
二、推进意识形态理论创新 |
三、探索意识形态传播形式 |
第二节 边疆政党执政地位的巩固 |
一、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 |
二、夯实执政党的执政理论 |
三、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 |
四、完善执政党的执政环境 |
第三节 边疆地方政权机制的健全 |
一、推进地方政府自身建设 |
二、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 |
三、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四、健全民族干部政策设计 |
第四节 边疆戍边体系功能的完善 |
一、优化合力戍边体系建设 |
二、推进建城戍边建设转型 |
三、加强文化戍边体系建设 |
第五章 陆地边疆国内政治生态环境的治理与完善 |
第一节 边疆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治理 |
一、实现多样社会思潮并存 |
二、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
三、完善边疆宗教问题治理 |
第二节 边疆政党执政安全问题的治理 |
一、三股势力的防控与治理 |
二、完善邪教问题应对措施 |
三、坚决惩治边疆黑恶势力 |
第三节 边疆地方政权安全问题的治理 |
一、维护边疆的稳定与和谐 |
二、推动边疆的开发与建设 |
三、增进边疆的民主与民生 |
第四节 边疆国家主权安全问题的治理 |
一、获取反分裂的群众支持 |
二、完善反分裂的法律法规 |
三、加强反分裂的国际措施 |
第六章 陆地边疆国际政治生态环境的应对与合作 |
第一节 边疆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治理 |
一、警惕西方势力分裂中国 |
二、完善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
三、坚决抵御境外宗教渗透 |
第二节 边疆政党执政安全问题的治理 |
一、坚决反对干涉中国内政 |
二、加强治理第五纵队力量 |
三、构建合理有序国际环境 |
第三节 边疆地方政权安全问题的治理 |
一、继续维护边疆政权安全 |
二、继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 |
三、继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
第四节 边疆国家主权安全问题的治理 |
一、树立和平稳定的价值观 |
二、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 |
三、谨慎应对境外军事威胁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媒体表达侵害公共秩序的主要类型及其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媒体表达侵害公共秩序的主要类别 |
1.1 社会生活中侵害公共秩序的谣言 |
1.1.1 地震、爆炸、生化等恐怖信息谣言 |
1.1.2 食品、疾病(药品)及人身安全谣言 |
1.1.3 社会性突发事件中的谣言 |
1.2 虚假商业宣传与虚假金融、证券信息类媒体表达 |
1.2.1 虚假商业宣传类媒体表达 |
1.2.2 虚假金融、证券信息类媒体表达 |
1.3 涉宗教、民族(种族)类媒体表达 |
1.3.1 冒犯宗教 “神圣”人物引发社会冲突 |
1.3.2 煽动种族歧视或仇恨酿成悲剧 |
1.3.3 侵害民族风俗习惯引发社会冲突 |
1.4 伪科学、迷信等类别信息的媒体表达 |
1.4.1 伪医疗、伪保健类媒体表达损害公众生命健康 |
1.4.2 迷信、邪教信息之媒体表达侵蚀公共秩序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侵害公共秩序的谣言之法律(刑法)规制 |
2.1 《刑法》中相关罪名设置及入其罪标准 |
2.1.1 可用来规制侵害公共秩序的谣言的罪名 |
2.1.2 恪守谣言入罪的三条标准 |
2.2 “诽谤罪”之 “但书”适用问题分析 |
2.2.1 “自诉”转 “公诉”的具体标准 |
2.2.2 “公诉”标准的司法实践考察 |
2.2.3 “但书”标准中法理困境再评价 |
2.3 网络空间之 “寻衅滋事罪”适用问题分析 |
2.3.1 网络 “辱骂、恐吓”不宜适用寻衅滋事罪 |
2.3.2 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宜适用寻衅滋事罪 |
2.4 设置 “煽动扰乱公共秩序(骚乱)罪” |
2.4.1 “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罪”设置有不当之处 |
2.4.2 设置 “煽动扰乱公共秩序(骚乱)罪”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虚假商业宣传、虚假证券信息类媒体表达法律规制 |
3.1 规制 “虚假广告”的立法现状 |
3.1.1《广告法》等禁止虚假广告 |
3.1.2 关于虚假广告的处罚规定 |
3.2 虚假的代言人广告之法律规制 |
3.2.1 泛滥之原因:旧《广告法》等立法缺失与监管缺位 |
3.2.2 新《广告法》对代言人广告作出了严格规范 |
3.2.3 根治虚假的代言人广告:普法与民众监督 |
3.3 网络 “竞价排名”的法律规制 |
3.3.1 “竞价排名”是广告属于常识 |
3.3.2 搜索公司有内容审核义务 |
3.3.3 搜索公司有广告标识义务 |
3.4 商业型网络水军炒作的法律规制 |
3.4.1 “诋毁型”与 “删帖型”炒作的法律规制 |
3.4.2 事件营销型炒作与 “非法经营罪”适用 |
3.4.3 将事件营销型炒作纳入广告范畴管理 |
3.5 虚假证券信息类媒体表达的法律规制 |
3.5.1 我国法律禁止媒体传播虚假的证券信息 |
3.5.2 依法规制虚假证券信息类媒体表达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涉种族(民族)、宗教类媒体表达的法律规制 |
4.1 涉种族歧视或仇恨类媒体表达的国际规制经验 |
4.1.1 涉种族歧视或仇恨言论的国际规范及其案例 |
4.1.2 美国:对涉种族歧视或仇恨言论持宽容态度 |
4.1.3 德国、新加坡:严厉规制种族歧视或仇恨言论 |
4.2 法律规制 “亵渎宗教”类媒体表达的国际经验 |
4.2.1 西方主要国家:法律不禁止媒体 “亵渎宗教” |
4.2.2 伊斯兰世界:法律严厉禁止 “亵渎宗教”言论 |
4.2.3 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禁止媒体 “亵渎宗教” |
4.2.4 “亵渎宗教”类媒体表达法律规制的复杂性 |
4.3 我国 “亵渎宗教”类媒体表达规制: “因俗制宜” |
4.4 依法规制侵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类媒体表达 |
4.4.1 我国法律法规中的相关规定 |
4.4.2 相关媒体表达规制的启示 |
4.4.3 法律规制的困境与反思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媒体表达的舆论调节与媒体自律 |
5.1 伪医疗、伪保健类媒体表达的舆论调节与媒体自律 |
5.1.1 法律难以有效规制各种伪医疗、伪保健类媒体表达 |
5.1.2 通过舆论监督来遏制或边缘化其危害 |
5.1.3 以专业理想和专业素养抵御资本侵蚀 |
5.2 通过信息发布遏制谣言对公共秩序的侵害 |
5.2.1 普遍社会恐惧与社会传播系统紊乱导致谣言泛滥 |
5.2.2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压缩谣言滋生空间 |
5.2.3 改进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策略以遏制谣言 |
5.3 媒体表达应努力避免伤害宗教情感 |
5.3.1 世界各国(地区)媒体职业道德要求尊重宗教 |
5.3.2 政治人物的呼吁及部分媒体的坚守 |
5.3.3 我国相关职业道德建设的方向 |
5.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汉语合同话语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什么叫合同话语 |
1.2 本研究概况 |
1.2.1 研究价值 |
1.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3 研究方法与语料 |
1.3 篇章布局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合同话语的国外研究综述 |
2.2.1 合同行为话语研究 |
2.2.2 合同目的话语研究 |
2.2.3 合同话语的其他研究 |
2.2.4 合同话语国外研究述评 |
2.3 合同话语的国内研究综述 |
2.3.1 合同行为话语研究 |
2.3.2 合同目的话语研究 |
2.3.3 合同话语的其他研究 |
2.3.4 合同话语国内研究述评 |
2.4 小结:成就与不足 |
第三章 理论框架 |
3.1 引言 |
3.2 经典言语行为理论 |
3.2.1 “施行式与记述式”之分 |
3.2.2 “显性施行式与隐性施行式”之分 |
3.2.3 “言语行为”三分说 |
3.2.4 话语施事力的分类 |
3.3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
3.3.1 言语行为四分法 |
3.3.2 间接言语行为 |
3.3.3 话语施事行为的分类 |
3.3.4 言语行为与意向性 |
3.4 目的原则 |
3.4.1 目的论的变迁 |
3.4.2 目的关系 |
3.4.3 目的分析 |
3.4.4 目的交际 |
3.4.5 目的语境 |
3.5 合同话语三维分析框架 |
3.5.1 合同话语言语行为层面(具体层面) |
3.5.2 合同话语间接言语行为层面(抽象层面) |
3.5.3 合同话语目的层面(现实层面) |
3.6 小结 |
第四章 言语行为视角下的汉语合同话语分析 |
4.1 引言 |
4.2 合同话语施行式分析 |
4.2.1 合同话语显性施行式分析 |
4.2.2 合同话语隐性施行式分析 |
4.3 合同言语行为分析 |
4.3.1 合同言内行为分析:重叠发音行为 |
4.3.2 合同言内行为分析:发语行为 |
4.3.3 合同言内行为分析:发言行为 |
4.3.4 合同言外行为分析:行为客体、行为对象(人) |
4.3.5 合同言外行为分析:行为主体、原由和方式、行为对象(实物) |
4.3.6 合同言外行为分析:数字言外行为 |
4.3.7 合同以言取效行为分析:对应取效行为 |
4.3.8 合同以言取效行为分析:宏观和微观流程取效行为 |
4.4 合同言语行为序列分析 |
4.4.1 合同言语行为预示语列分析 |
4.4.2 合同言语行为轮流语列分析 |
4.4.3 合同言语行为宣告语列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间接言语行为视角下的汉语合同话语分析 |
5.1 引言 |
5.2 合同间接言语行为分类及分析 |
5.2.1 规约性合同间接言语行为分析 |
5.2.2 非规约性合同间接言语行为分析 |
5.3 合同间接言语行为的言外之意分析 |
5.3.1 “单方的言外之意”合同间接言语行为分析 |
5.3.2 “双方的言外之意”合同间接言语行为分析 |
5.3.3 “不能明说的言外之意’啥同间接言语行为分析 |
5.3.4 “不想明说的言外之意”合同间接言语行为分析 |
5.3.5 “不便明说的言外之意”合同间接言语行为分析 |
5.3.6 “不必明说的言外之意”合同间接言语行为分析 |
5.4 合同间接言语行为的动态语境分析 |
5.4.1 合同话语人的条件不对称动态语境分析 |
5.4.2 合同话语人的目的不一致动态语境分析 |
5.4.3 合同话语人的利益不确定动态语境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目的原则视角下的汉语合同话语分析 |
6.1 引言 |
6.2 合同言语行为与目的原则二者的辩证关系 |
6.2.1 目的牵引着合同言语行为 |
6.2.2 合同言语行为受到目的的约束 |
6.3 合同话语目的原则的分类 |
6.3.1 显性的合同当事人目的原则 |
6.3.2 隐性的国家目的原则 |
6.4 合同话语目的关系分析 |
6.4.1 目的中性的合同言语行为 |
6.4.2 目的一致的合同言语行为 |
6.4.3 目的冲突的合同言语行为 |
6.5 应对目的冲突合同言语行为的博弈策略 |
6.5.1 目的冲突合同言语行为的归类式博弈策略 |
6.5.2 目的冲突合同言语行为的信息扩展式博弈策略 |
6.5.3 目的冲突合同言语行为的蜈蚣式博弈策略 |
6.6 合同话语目的层次分析 |
6.6.1 《合同法》总则的总目的和子目的层次分析 |
6.6.2 《合同法》分则的总目的和子目的层次分析 |
6.6.3 《合同法》附则的总目的和子目的层次分析 |
6.6.4 合同实务中的一级目的层次话语分析 |
6.6.5 合同实务中的二级目的层次话语分析 |
6.6.6 合同实务中的三级目的层次话语分析 |
6.6.7 合同实务中的四级目的层次话语分析 |
6.7 目的原则分析下的合同话语连贯关系 |
6.7.1 目的内嵌式合同话语连贯分析 |
6.7.2 目的默认式合同话语连贯分析 |
6.7.3 利益驱动式合同话语连贯分析 |
6.8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7.1.1 具体层面:合同话语言语行为层面 |
7.1.2 抽象层面:合同话语间接言语行为层面 |
7.1.3 现实层面:合同话语目的层面 |
7.2 本研究的启示 |
7.2.1 语用学理论运用的包容性 |
7.2.2 合同话语语用研究的迫切性 |
7.2.3 合同法律话语语用研究的孕育 |
7.2.4 对合同当事人与司法人员的启示 |
7.3 本研究的创新 |
7.3.1 中西语用学理论结合与合同话语三维分析框架 |
7.3.2 合同言语行为序列与合同话语连贯 |
7.3.3 合同间接言语行为言外之意与合同话语动态语境 |
7.3.4 合同话语目的矛盾与目的统一 |
7.3.5 合同话语与目的原则研究领域的扩展 |
7.3.6 合同双向言语行为与合同多向言语行为 |
7.3.7 合同话语语用:从立法行为到法律行为再到司法行为 |
7.4 研究局限与不足 |
7.5 未来研究展望 |
7.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谨防种子广告中的误导(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研究[D]. 段瑶.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2]《中华健康杂志》与民国医学知识的传播与建构(1939—1949)[D]. 徐霞. 河北大学, 2020(08)
- [3]行动者网络理论下计算广告的伦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闻珊.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大学校园标语的符号学解读 ——以四川省S大学为例[D]. 黄海萍.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5]H.G.威尔斯社会小说的失范主题研究[D]. 刘赛雄. 湘潭大学, 2018(12)
- [6]20世纪20年代“革命文学”广告研究 ——以五个广告事件为例[D]. 殷怡. 厦门大学, 2018(07)
- [7]从《苏州明报》医药广告看近代苏州社会问题(1925-1937年)[D]. 吴慧慧. 苏州科技大学, 2018(12)
- [8]我国陆地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研究[D]. 李庚伦. 云南大学, 2017(05)
- [9]媒体表达侵害公共秩序的主要类型及其规制[D]. 邸敬存. 河北大学, 2017(08)
- [10]汉语合同话语语用研究[D]. 杨红.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