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分化大细胞肺癌37例外科治疗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1](2021)在《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于恶性肿瘤中的第1位。为进一步规范中国肺癌防治措施、提高肺癌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为各级临床医务人员提供专业的循证医学意见,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组织呼吸内科、肿瘤内科、胸外科、放疗科、影像科和病理科专家, 结合国际指南推荐意见和中国临床实践现状, 整合近年来肺癌病理、基因检测、免疫分子标志物检测和治疗手段等方面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 经过共识会议制定了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 旨在为各级临床医师、影像、检验、康复等专业人员提供肺癌筛查、诊断、病理、治疗和随访等方面的推荐意见。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2](2021)在《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于恶性肿瘤中的第1位。为进一步规范中国肺癌防治措施、提高肺癌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为各级临床医务人员提供专业的循证医学意见,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组织呼吸内科、肿瘤内科、胸外科、放疗科、影像科和病理科专家, 结合国际指南推荐意见和中国临床实践现状, 整合近年来肺癌病理、基因检测、免疫分子标志物检测和治疗手段等方面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 制定了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 旨在为各级临床医师、影像、检验、康复等专业人员提供肺癌筛查、诊断、病理、治疗和随访等方面的推荐意见。
梅世琪[3](2021)在《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是起源于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以肿瘤周围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要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类似于鼻咽未分化癌,目前关于不同部位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尚不明确。研究目的:1.研究不同部位LELC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2.分析头颈部LELC和鼻咽未分化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3.探索肺LELC的临床特征、分子基因特点及预后情况;4.分析肺LELC与其他组织类型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研究方法:本文数据来源于SEER数据库及珠江医院。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GraphPad Prism 8作图,双侧P-value小于等于0.05认为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1.头颈部LELC患者在LELC中占比较多(56.6%);不同原发部位LELC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具有显着差异(P<0.05);原发部位是LELC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1),头颈部LELC预后最佳。2.相比鼻咽未分化癌,头颈部LELC中男性患者更少,中位确诊年龄更大,已婚患者较少,白人患者更多,分布在美国东、北部的患者更多,肿瘤局部扩散患者更多,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较多,接受放化疗的患者较少;两组患者总体预后无统计学差异。3.SEER数据库的肺LELC病例中,男女比例为1:1.07,中位确诊年龄为65岁,Ⅰ/Ⅱ期患者较多,治疗方式中手术人数占69.5%,化疗人数占42.1%,放疗人数占22.1%;本院病例男女比例均衡,确诊中位年龄为56岁,74.4%的患者确诊时有呼吸系统症状,59.0%的患者无吸烟史,肿瘤多位于左下肺,Ⅲ/Ⅳ期患者较多,少数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约一半以上患者接受化疗,接受放疗及免疫治疗的患者均较少;EBV编码小核RNA(EBV encoded small RNA,EBER)阳性率为94.4%,PD-L1表达率为93.8%,未发现ALK及EGFR基因突变,EGFR(6/6)、P53(7/7)、Bcl-2(2/2)基因扩增率较高。SEER数据库的生存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是否有远处转移、是否接受手术治疗为肺LELC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4.与肺大细胞癌(large cell carcinoma,LCC)和肺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相比,肺LELC确诊时多为女性,多数患者年龄小于等于70岁,患者几乎均为白人及亚裔,更倾向于分布在美国太平洋海岸地区,肿瘤几乎均为低分化或未分化癌,Ⅰ/Ⅱ期患者更多,接受手术及化疗的人数更多,接受放疗的人数较少;肺LELC的中位生存期显着长于肺LCC和肺SCC(81个月对比7个月对比11个月;P<0.001)。研究结论:1.不同部位的LELC临床特征及预后均具有显着差异;原发部位为LELC的独立预后因素,头颈部LELC预后最佳。2.鼻咽未分化癌和头颈部LELC的临床特征存在显着差异,但预后无差异。3.肺LELC确诊时多为不吸烟的年轻患者,该病与EBV感染密切相关,其常见驱动基因突变概率低,但基因扩增率高,PD-L1表达率较高,早期患者多以手术治疗为主,晚期患者多接受化疗、放疗或联合方案治疗;4.肺LELC的预后显着优于肺LCC和肺SCC,三组临床特征存在显着差异;年龄、远处转移及手术情况为肺LELC的独立预后因素。
沈佩烨[4](2020)在《内分泌相关泌尿生殖肿瘤的癌变机制与潜在治疗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内分泌相关的泌尿生殖肿瘤主要包括神经内分泌瘤和生殖内分泌瘤两大类,本文将分别从这两大类探索内分泌相关的泌尿生殖肿瘤的发病机制及潜在治疗策略。本论文的第一部分探索了泌尿系统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膀胱神经内分泌瘤是一种主要起源于尿路上皮多能干细胞的肿瘤,其中以膀胱小细胞癌的恶性程度最高。由于其发病率较低,约占所有膀胱恶性肿瘤的1%。因此,目前对膀胱小细胞癌的研究非常有限,其基因组特征,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还未充分研究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收集了12例膀胱小细胞癌临床样本,对其进行全基因组,全外显子组和转录组的测序。通过分析基因组测序结果发现,膀胱神经内分泌瘤的突变图谱与尿路上皮癌极为相似,提示二者具有相同的起源。通过对突变特征的分析,发现膀胱神经内分泌瘤与年龄因素和APOBEC密切相关。同时,在一例样本中还发现其肿瘤形成与已被证实能引起尿路上皮癌的马兜铃酸具有明显相关。基因突变和拷贝数变异影响了细胞中三条主要信号调节通路的基因,包括P53/RB1通路,RTK通路和表观遗传调节通路。转录组测序分析我们发现,肿瘤组织的基因表达谱显着区分于正常组织。同时,在肿瘤样本中鉴定出一些新的异常基因融合,如PVT-ERBB2,发生融合之后能够显着上调编码HER2受体的ERBB2基因的表达。结合以上的测序结果提供的线索,我们对其形成的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在尿路上皮癌细胞中同时敲除TP53和RB1能够诱导其通过谱系转化为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的癌细胞,导致其对靶向药物敏感性降低,引起耐药。本研究首次采用多种二代测序的方法绘制了膀胱神经内分泌瘤的基因特征图谱,揭示了膀胱神经内分泌瘤的分子特征和致病因素,为其治疗策略的开发提供依据。本论文的第二部分探索了生殖内分泌肿瘤,卵巢癌作为生殖内分泌肿瘤的一种,其致死率位于妇科肿瘤首位。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卵巢癌的标准治疗手段几乎没有突破性进展,导致其致死率居高不下。因此,研究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对于卵巢癌的临床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卵巢癌的基因组具有低频突变的特点,针对肿瘤特异性驱动突变位点进行药物抑制的方法因此并不适用;癌症基因组图谱联盟(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的大样本组学分析表明,几乎所有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卵巢癌的主要病理类型)都具有大规模的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是其主要的致病分子机制。由于基因拷贝数的变化不会引起其编码蛋白的序列和功能异常,而是通过对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的调控促进和维持肿瘤恶性发展,因此我们推断卵巢癌可能对于基因复制和转录具有独特的依赖性。我们采用CRISPR-Cas9基因敲除方法,筛选了3’转录终止复合物核心的23个成员在卵巢癌中的作用,发现CPSF家族基因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尤为重要。敲除CPSF家族中的WDR33,CPSF1,CPSF2和CPSF3能够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显着抑制卵巢癌细胞增殖。进一步对CPSF复合体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WDR33对于维持整个复合体的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采用光漂白等技术发现WDR33能够形成相分离促进CPSF复合体的组装和功能的行使。RNAseq分析结果显示敲除WDR33,CPSF1,CPSF2和CPSF3能够导致染色质组装相关的功能性m RNA表达降低,RNA终止位点切割异常,发生拖尾,从而致使细胞死亡。敲除WDR33,CPSF1,CPSF2和CPSF3后RNA切割障碍,进一步导致其结合在DNA上无法脱离而形成Rloop,引起细胞DNA损伤增加。由于DNA损伤修复依赖PARP等通路,因此在WDR33,CPSF1,CPSF2和CPSF3敲除的细胞中使用PARP抑制剂能够进一步促进肿瘤细胞死亡。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转录终止复合体CPSF家族在卵巢癌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中以WDR33,CPSF1,CPSF2和CPSF3尤为重要,靶向其能够显着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同时,与PARP抑制剂联合具有协同致死作用。本研究增加了对转录终止复合物在卵巢癌中作用机制的认识,并指出CPSF复合物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治疗靶标。
陆曹政[5](2019)在《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文中指出目的:评估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联合全脑放疗(whole brain radiotherapy,WBRT)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脑转移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考察NSCLC脑转移瘤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近期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8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性57例,女性23例,男女比例为2.48:1,年龄43-72岁,平均年龄(53.93±14.62)岁。肿瘤的分期标准参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2009 年版,初治分期 Ⅰ+Ⅱ 期患者 43 例,初治Ⅲ+Ⅳ期患者37例,病理类型肺腺癌患者16例,肺鳞癌患者64例,其中病理类型为肺腺癌的患者入组时,绝大部分因自身经济及其他原因拒绝EGFR等基因检测。将所有纳入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联合治疗,口服替莫唑胺与全脑放疗同步进行,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脑放疗治疗,比较两组的近期临床治疗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随访时间为18月,中位随访时间为9月,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ST)和中位复发时间(median recurrence time,MRT)并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NSCLC脑转移瘤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评估NSCLC脑转移患者病理类型及初治肿瘤临床分期与血清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tokeratin 19 fragment,CYFRA21-1)、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Ag)、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及癌胚抗原(carcino embryonic antigen,CEA)的水平,并考察临床治疗效果及临床预后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1.80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中有53例男性患者、68例患者合并脑转移症状、80例患者的脑转移病灶数目均≥3个、59例患者具有吸烟史、2例患者存在脑干转移、37例患者≥60岁;2.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病理类型、初治肿瘤分期、肿瘤标志物、脑转移瘤的最大径、脑转移瘤的数目、脑转移症状及是否有脑干转移上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肺鳞癌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血清的SCC-Ag水平显着高于肺腺癌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腺癌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血清的NSE、CYFRA21-1、CEA水平分别高于肺鳞癌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Ⅲ+Ⅳ期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血清的NSE、CYFRA21-1、CEA、SCC-Ag水平分别显着高于初治Ⅰ+Ⅱ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上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在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及头痛等并发症及副反应上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5.00%(34/40)和95.00%(38/40),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5.00%(26/40)和80.00%(32/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OS)及颅内无疾病进展时间(i-PFS)均显着延长(9.62月vs 6.15月,6.34月vs 4.24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观察组患者的i-PFS时间为6.34个月,95%CI为5.31-7.33;对照组患者的i-PFS时间为4.24个月,95%CI为3.23-5.19;观察组患者的OS时间为9.62个月,95%CI为8.15-11.01;对照组患者的OS时间为6.15个月,95%CI为5.94-6.33;8.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KPS评分较低、有脑干转移、病理类型为肺腺癌、初治Ⅲ+Ⅳ期及脑转移瘤的最大径>5cm是导致NSCLC脑转移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9.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PR及CR疗效等级的NSE、CYFRA21-1、SCC-Ag和CEA的水平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NSE≥16.3 ng/mL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显着短于NSE<16.3 ng/mL的患者;CYFRA21-1≥3.3 ng/mL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PFS及OS显着短于CYFRA21-1<3.3 ng/mL的患者;CEA≥4.7 ng/mL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显着短于CEA<4.7 ng/mL的患者;SCC-Ag≥1.5 ng/mL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PFS及OS显着短于SCC-Ag<1.5 ng/mL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近期临床疗效及远期临床疗效均较好,且二者联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KPS评分较低、有脑干转移、病理类型为肺腺癌、初治III+IV期及脑转移瘤的最大径>5cm是导致NSCLC脑转移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血清肿瘤标志物NSE、CYFRA21-1、CEA及SCC-Ag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李子祺[6](2019)在《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治术后生存期,发现影响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为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年2016年某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1177例患者资料,包括基本信息、肿瘤相关信息、治疗方案。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初诊年龄、职业、医疗保障状况、医保归属地,肿瘤相关信息包括:TNM综合分期、N分期、肿瘤部位(左右)、肿瘤部位(上中下)、肿瘤个数、肿瘤最大直径、病理分型、分化程度,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方式、术后治疗方案。对其进行长期随访,随访结果包括生存、死亡、失访、拒访,若患者死亡,记录死亡日期和死亡原因。随访开始日期为恶性肿瘤确诊当次的出院日期,以患者死亡作为随访的最终结局,非死亡患者的末次随访时间为2018年1月31日,以年为单位统计生存期。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0.05,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中位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绘制生存曲线,使用Log-Rank法检验不同亚组之间的差异性。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变量纳入Cox风险比例函数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若HR>1则认为该变量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177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死亡443例,生存493例,失访241例。从确诊日开始统计生存情况,1年生存率90%,2年生存率78%,3年生存率68%,4年生存率60%,5年生存率54%,6年生存率51%,7年生存率49%,8年生存率47%,9年生存率45%,中位数生存时间为6.46年。单因素分析中,患者基本信息中的性别、年龄对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生存率有影响(p<0.05),肿瘤相关信息中的TNM综合分期、N分期、肿瘤最大直径、肿瘤部位(上中下)对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生存率有影响(p<0.05),治疗情况中的治疗方案对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生存率有影响(p<0.05)。而患者基本信息中的职业、医疗保障状态、医保归属地对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生存率没有影响(p>0.05),肿瘤相关信息中的肿瘤部位(左右)、病理类型、分化程度、肿瘤个数对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生存率没有影响(p>0.05),治疗情况中的肿瘤切除方式对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生存率没有影响(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因素纳入Cox风险比例函数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逐步回归结果显示,Cox回归方程拟合结果的?2值为170.963(p=0.001),所建立的Cox模型具有良好的回归效果。男性患者的死亡相对危险度是女性的1.33倍(95.0%CI lower:1.09,95.0%CI upper:1.64);60岁以上年龄的死亡相对危险度是60岁以下年龄组的1.548倍(95.0%CI lower:1.282,95.0%CI upper:1.87);Ⅱ期患者的死亡相对危险度是Ⅰ期的1.623倍(95.0%CI lower:1.282,95.0%CI upper:2.163),Ⅲ期患者的死亡相对危险度是Ⅰ期的3.184倍(95.0%CI lower:2.447,95.0%CI upper:4.141),Ⅳ期患者的死亡相对危险度是Ⅰ期的5.186倍(95.0%CI lower:3.198,95.0%CI upper:8.409);肿瘤最大直径35cm组的死亡相对危险度是<3cm组的1.506倍(95.0%CI lower:1.143,95.0%CI upper:1.984),≥5cm组的死亡相对危险度是<3cm组的1.899倍(95.0%CI lower:1.423,95.0%CI upper:2.534)。说明性别、初诊年龄、TNM综合分期、肿瘤最大直径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男女早期患者比例虽基本相近,但女性首次就诊中Ⅰ期患者最多,而男性Ⅲ期患者最多。小于60岁患者确诊时,Ⅲ期患者最多;大于60岁患者确诊时,Ⅰ期患者最多。对TNM分期与生存率的关系按性别、年龄进行分层分析得出结果,60岁以下的男性患者和60岁以上的女性患者的生存率随TNM分期的进展明显降低;而60岁以上男性患者和60岁以下女性患者的生存率虽大体也随TNM分期而下降,但Ⅲ、Ⅳ期患者的短期生存率较为接近。对肿瘤最大直径与生存率的关系按性别、年龄进行分层分析得出结果,60岁以下患者的生存率随肿瘤最大直径的增加而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60岁以上男性患者累计生存曲线虽然也有随肿瘤最大直径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但p=0.121,无统计学意义;60岁以上女性患者肿瘤最大直径35cm组与≥5cm组的生存率相近。结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与性别、年龄、TNM综合分期、N分期、肿瘤最大直径、肿瘤部位(上中下)、手术方式、治疗方案等因素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TNM综合分期、肿瘤最大直径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确诊年龄越小、TNM综合分期越早、肿瘤最大直径越小,患者的预后越好,可以通过定期体检、肺癌的早诊早治来提高患者的生存。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预后差,建议男性可以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烟草的吸入。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Oncology Society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Publishing House;[7](2018)在《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8版)》文中研究表明1概述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及肺泡,是我国及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1]。在我国,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展所致的空气污染以及吸烟率的居高不下,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明显上升趋势。据我国国家癌症中心统计,2014年我国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其中新发病例约78.1万,死亡病例约62.6万;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发病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Oncology Society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Publishing House;[8](2018)在《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8版)》文中研究说明一、概述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及肺泡,是我国及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1]。在我国,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展所致的空气污染以及吸烟率的居高不下,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
王肖肖[9](2018)在《NSCLC患者EGFR特异性突变抗体与荧光定量PCR法的对比研究以及与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本研究旨在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ar,NSCLC)中的突变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2.探讨EGFR基因突变性抗体在NSCLC检测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估全自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在NSCLC EGFR基因突变状态评价中的指导作用。方法:1.回顾性研究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手术切除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NSCLC的患者717例,完善临床病理资料,并通过电话随访获得患者生存资料,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EGFR基因突变状态统计学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关系。2.将上述收集的717例诊断为NSCLC的手术切除标本,采用全自动免疫组化法检测EGFR Exon 19del E746-A750和Exon 21 L858R的突变状态,与荧光定量PCR法基因检测结果比较,评价EGFR突变性抗体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EGFR突变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中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收集717例诊断为NSCLC的手术切除标本,经荧光定量PCR法基因检测显示:EGFR突变率57.60%(413/717),其中腺癌突变率61.26%(400/653);鳞癌突变率9.68%(3/31);腺鳞癌突变率41.67%(10/24)。EGFR突变类型有:E18 G719X占4.84%(20/413);E19 Ex19Del占38.50%(159/413);20号外显子占7.50%(31/413),其中E20 S768I突变14例,E20 T790M突变4例,E20 Ex20Ins突变13例;E21 L858R占52.06%(215/413)。EGFR基因突变主要以E19 Ex19Del和E21 L858R突变为主,占突变总数的90.56%。EGFR基因突变与性别、吸烟史、肿物直径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脉管瘤栓、气道播散、神经受侵、胸膜受侵均无关,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取717例NSCLC的手术切除标本,经全自动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3+病例75例(10.46%),2+病例227例(31.65%),1+和0病例分别为83例(11.57%)和332例(46.32%)。与荧光定量PCR法基因检测结果相比:当定义1+至3+均为阳性时,特异性达80.17%,敏感性84.76%;当定义2+,3+为阳性时,特异性为95.34%,而敏感性为76.47%;当定义3+为阳性而0至2+均为阴性时,特异性达100%,但敏感性低,为20.05%。结论:1.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EGFR基因突变的病理类型中,腺癌突变率为61.26%;鳞癌突变率为9.68%;腺鳞癌突变率为41.67%。EGFR在腺癌中的突变率高于其他病理类型。2.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EGFR基因突变率为57.60%,主要以E19Ex19Del和E21 L858R突变为主。3.EGFR基因突变与性别、吸烟史、肿瘤直径均有关;与患者年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临床分期、脉管瘤栓、气道播散、神经受侵、胸膜受侵无关。4.虽然荧光定量PCR的检测结果仍然是金标准,但全自动免疫组化检测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对于IHC3+的病例,可直接判读为突变阳性,对于2+病例判读为阳性的准确率较高,如条件允许仍可行基因检测,对于1+及阴性的病例,需进一步行基因检测。
虞莉[10](2017)在《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肺原发性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是一类少见疾病,临床上对其了解和认识不足,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本文旨在对肺原发性淋巴上皮瘤样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影像学、基因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对淋巴转移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由此进一步加深对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这一少见疾病的认识,有助于临床上对该少见疾病的诊治决策和预后评估。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2009年6月至2017年3月期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住的肺原发性淋巴上皮瘤样癌患者,收集临床病理资料,标本送基因检测,归纳总结其临床病理、影像学、基因检测、免疫组化方面的特征,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进一步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23例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患者,男性居多(65.2%),中位年龄59岁,吸烟者占43.4%,患者以咳嗽咳痰(39.1%)和胸痛(21.7%)症状起病多见。影像学上以周围型多见(66.7%),大多呈实质性占位,平均最大径为2.99cm,位置离纵隔相近,大多密度不均(66.7%),不规则(72.2%),可伴毛刺分叶征象,可合并阻塞性肺炎(27.8%)、胸腔积液等征象,且增强后往往呈不均匀强化。23例患者中,有1例经评估后无手术指征,另22例则行手术切除。免疫组化中,阳性表达的有p63、CK(pan)、CK14及CK5/6,阴性表达为主的标记物有CgA、Syn、CK7、TTF1、CD56及CDD,,EBER阳性率高达87.5%(14/16);14例基因检测标本中,仅有1例EGFR20突变。22例术后患者中,5例出现复发转移,约半数接受术后辅助治疗。分析发现60岁以上的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更低(p=0.008),预后更好,在CT影像中如果肿块压迫或包绕支气管,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增加(p=0.041),而淋巴结转移是预后不良因素之一,此外,肿瘤病理上是否合并坏死也是影响复发转移和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p[PFS]=0.023,p[OS]=0.005)。结论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患者起病时常有肺部症状,CT影像上以肺实性占位多见,往往为单发、近纵隔周围型病灶,边界不规则,可伴毛刺分叶,钙化坏死少见,常常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如肿瘤包绕或压迫支气管,则淋巴结转移风险增加。治疗方面推荐综合治疗,即在手术治疗基础上辅以放化疗。患者年龄60岁以下、肿瘤存在淋巴结转移、合并坏死是预后的不良因素。
二、未分化大细胞肺癌37例外科治疗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未分化大细胞肺癌37例外科治疗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3)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淋巴上皮瘤样癌的研究现状 |
1.2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SEER数据库的介绍 |
2.2 研究人群的筛选 |
2.3 患者基线变量的分组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第一部分 不同部位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人口发病率、临床基线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对比 |
3.2 第二部分 鼻咽未分化癌和头颈部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基线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对比 |
3.3 第三部分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肺大细胞癌及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基线特征及治疗方式对比 |
3.4 第四部分 珠江医院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基线特征、治疗方式、免疫组化及基因特征分析 |
3.5 第五部分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肺大细胞癌及肺鳞状细胞癌的预后对比 |
第四章 讨论 |
4.1 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基线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 |
4.2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基线特征 |
4.3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病理学特征及EBV的临床意义 |
4.4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基因组学特征及PD-L1表达情况 |
4.5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治疗方式 |
4.6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预后分析 |
4.7 本文的局限性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内分泌相关泌尿生殖肿瘤的癌变机制与潜在治疗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全基因组分析揭示膀胱神经内分泌瘤的分子起源及潜在治疗策略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膀胱神经内分泌瘤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系和菌株 |
2.1.2 临床样本 |
2.1.3 质粒 |
2.1.4 主要试剂和材料 |
2.1.5 主要试剂配制 |
2.1.6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
2.2 实验方法 |
2.2.1 临床样本采集 |
2.2.2 基因组DNA样本制备 |
2.2.3 全基因组测序 |
2.2.4 全外显子组测序 |
2.2.5 转录组测序 |
2.2.6 生物信息及统计分析 |
2.2.7 泛癌驱动基因及突变负荷分析 |
2.2.8 CRISPR-Cas9 基因敲除系统构建 |
2.2.9 细胞结晶紫染色 |
2.2.10 疫组织化学染色 |
2.2.11 RNA提取及反转录 |
2.2.12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2.13 GSEA分析和信号通路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和分析 |
3.1 膀胱神经内分泌瘤的基因组特征 |
3.1.1 肿瘤样本的临床信息和免疫组化特点 |
3.1.2 膀胱神经内分泌瘤的突变图谱和突变特征 |
3.2 泛神经内分泌瘤驱动基因分析 |
3.3 膀胱神经内分泌瘤的转录组特征 |
3.3.1 膀胱神经内分泌瘤的基因表达特点 |
3.3.2 膀胱神经内分泌瘤的融合基因分析 |
3.4 膀胱神经内分泌瘤的谱系转化 |
3.5 讨论 |
3.6 总结 |
第二部分 转录终止复合物对卵巢癌的调控及机制研究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卵巢癌的分类及特点 |
1.2 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1.3 真核生物的基因转录调控 |
1.4 基因转录调控元件与肿瘤的关系 |
1.5 相分离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系 |
2.1.2 实验动物 |
2.1.3 病理组织切片 |
2.1.4 质粒 |
2.1.5 实验所用主要试剂和材料 |
2.1.6 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质粒构建 |
2.2.2 流式细胞周期检测 |
2.2.3 流式细胞凋亡检测 |
2.2.4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
2.2.5 Edu染色 |
2.2.6 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彗星实验) |
2.2.7 小鼠成瘤及生物发光活体成像 |
第三章 实验结果和分析 |
3.1 卵巢癌细胞的增殖依赖于CPSF复合体 |
3.1.1 卵巢癌对转录调控元件的依赖性 |
3.1.2 转录终止复合体核心分子对卵巢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
3.1.3 TCGA数据库分析CPSF家族基因在卵巢癌中的拷贝数变化 |
3.1.4 CPSF家族基因敲除对卵巢癌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
3.1.5 CPSF复合体缺失明显抑制小鼠体内成瘤 |
3.2 WDR33 形成相分离促进CPSF复合体组装 |
3.2.1 CPSF复合物中各蛋白间的依存关系 |
3.2.2 WDR33 的氨基酸序列特点 |
3.2.3 过表达WDR33-IDR在细胞中形成点状聚集 |
3.2.4 WDR33-IDR形成的点状聚集具有液体流动性特征 |
3.3 CPSF复合体缺失抑制染色质相关基因RNA的切割和表达 |
3.3.1 敲除CPSF家族基因抑制染色质相关基因RNA表达 |
3.3.2 敲除CPSF家族基因抑制染色质相关基因RNA切割 |
3.3.3 敲除CPSF家族基因显着影响细胞核形态 |
3.4 CPSF复合体缺失增加卵巢癌细胞对PARP抑制剂的敏感性 |
3.4.1 敲除CPSF家族基因后细胞DNA损伤增加 |
3.4.2 敲除CPSF家族基因联合PARP抑制剂协同致卵巢癌细胞死亡 |
3.5 讨论 |
3.6 总结 |
研究的创新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治疗NSCLC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
1.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研究所用仪器、药物及试剂 |
2 治疗措施 |
3 研究方法 |
3.1 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测定方法 |
3.2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原理 |
3.3 SCC-Ag和CEA的测定方法 |
3.4 NSE和CYFRA21-1的检测方法 |
3.5 肿瘤标志物的正常值参考范围 |
3.6 生存期的评估标准 |
3.7 观察指标 |
4.随访 |
5.统计学方法 |
6.结果 |
6.1 80例NSCLC脑转移瘤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临床特征 |
6.2 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比较 |
6.3 NSCLC脑转移患者临床病理及肿瘤分期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比较 |
6.4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
6.5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的比较 |
6.6 两组患者远期临床疗效的比较 |
6.7 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i-PFS及OS的生存曲线 |
6.8 NSCLC脑转移瘤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
讨论 |
第二章 NSCLC脑转移患者血清肿瘤标志与近期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
1.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研究所用仪器、药物及试剂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NSCLC脑转移患者近期疗效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比较 |
4.2 NSCLC脑转移患者预后情况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6)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2.1.2 诊断依据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样本的选择 |
2.2 调查内容与研究方法 |
2.2.1 有关因素调查内容 |
2.2.2 调查方法 |
2.2.3 随访 |
2.2.4 数据录入 |
2.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患者基本资料 |
3.2 随访结果 |
3.3 生存情况 |
3.4 人口学特征与生存率 |
3.4.1 性别与生存率 |
3.4.2 年龄与生存率 |
3.4.3 职业与生存率 |
3.4.4 医疗保障状况与生存率 |
3.4.5 医保归属地与生存率 |
3.5 肿瘤临床特征与生存率 |
3.5.1 TNM综合分期与生存率 |
3.5.2 N分期与生存率 |
3.5.3 肿瘤部位(左右)与生存率 |
3.5.4 肿瘤部位(上中下)与生存率 |
3.5.5 肿瘤个数与生存率 |
3.5.6 肿瘤最大直径与生存率 |
3.5.7 病理分型与生存率 |
3.5.8 分化程度与生存率 |
3.6 治疗情况与生存率 |
3.6.1 切除方式与生存率 |
3.6.2 治疗方案与生存率 |
3.7 Cox多因素分析 |
3.8 分层分析 |
3.8.1 60岁以下男性患者的TNM分期与生存率 |
3.8.2 60岁以上男性患者的TNM分期与生存率 |
3.8.3 60岁以下女性患者的TNM分期与生存率 |
3.8.4 60岁以上女性患者的TNM分期与生存率 |
3.8.5 60岁以下男性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与生存率 |
3.8.6 60岁以上男性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与生存率 |
3.8.7 60岁以下女性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与生存率 |
3.8.8 60岁以上女性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与生存率 |
4 讨论 |
4.1 性别与预后 |
4.2 年龄与预后 |
4.3 TNM分期与预后 |
4.4 肿瘤最大直径与预后 |
4.5 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在多因素分析中无意义的原因 |
4.6 本研究的不足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NSCLC患者EGFR特异性突变抗体与荧光定量PCR法的对比研究以及与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
NSCLC相关肿瘤驱动基因EGFR和ALK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
(10)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四、未分化大细胞肺癌37例外科治疗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J].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肿瘤杂志, 2021(06)
- [2]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J].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医学杂志, 2021(23)
- [3]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 梅世琪.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4]内分泌相关泌尿生殖肿瘤的癌变机制与潜在治疗策略研究[D]. 沈佩烨.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D]. 陆曹政. 苏州大学, 2019(04)
- [6]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因素分析[D]. 李子祺.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7]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8版)[J].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Oncology Society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Publishing House;. 肿瘤研究与临床, 2018(12)
- [8]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8版)[J].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Oncology Society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Publishing House;. 中华肿瘤杂志, 2018(12)
- [9]NSCLC患者EGFR特异性突变抗体与荧光定量PCR法的对比研究以及与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D]. 王肖肖. 河北医科大学, 2018(12)
- [10]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D]. 虞莉. 浙江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