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树新品种——黔湄809号(论文文献综述)
郑淑琳[1](2020)在《茶树种质资源矿质元素含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质元素对人体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饮茶是人体获取矿质营养的来源之一。茶树种质资源是茶树品种改良和新产品开发的基础,发掘培育有益矿质元素富集能力强、矿质营养高效型的茶树品种,是满足消费者对营养保健价值高的茶叶产品需求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对93份茶树种质资源和23份茶树种质资源花器中Ca、K、Mg、P、S 5种大量矿质元素和Al、B、Ba、Co、Cr、Cu、Fe、Mn、Na、Ni、Se、Ti、Zn 13种微量矿质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了不同茶树种质资源芽叶、花器矿质元素含量水平和分布规律,探讨了茶树矿质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茶树种质资源进行分类和综合评价,以期探明茶树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富集特征,为矿质营养高效型茶树种质资源的筛选、开发利用及品种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茶树种质资源矿质元素含量特征和分布规律(1)不同矿质元素在茶树种质资源中的含量不同,大量矿质元素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K>P>S>Ca>Mg,其中K含量为6411.33~15333.33 mg·kg-1(平均含量9616.36 mg·kg-1),P含量为1351.69~3948.35 mg·kg-1(平均含量2788.55 mg·kg-1),S含量为607.45~1954.45 mg·kg-1(平均含量1422.75 mg·kg-1),Ca含量为451.11~1582.44 mg·kg-1(平均含量966.98 mg·kg-1),Mg含量为505.91~1537.05 mg·kg-1(平均含量922.42 mg·kg-1);微量矿质元素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Mn>Al>Fe>Na>Zn>Cu>Ba>B>Ti>Ni>Cr>Co>Se。同种矿质元素在不同茶树种质资源中含量也不同,5种大量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16.34%~19.83%,变异系数从大到小顺序为Ca>S>Mg>K>P,遗传多样性指数1.85~2.04,遗传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顺序为S>K>P>Ca>Mg;13种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20.51%~70.60%,变异系数由大到小顺序为Ti>Fe>Co>Al>Ba>Na>Ni>Cr>B>Se>Mn>Cu>Zn,遗传多样性指数1.59~2.13,遗传多样性指数从大到小顺序为Mn>Se>Na>B>Zn>Cu>Al>Ni>Ba>Co>Cr>Fe>Ti。茶树种质资源中18种矿质元素含量的分布状态不同,Ca、P、S、B、Mn、Se、Zn含量呈正态分布,K、Mg、Al、Ba、Co、Cr、Cu、Fe、Na、Ni、Ti含量呈正偏态分布。(2)Ca和Cu在小乔木型茶树种质资源中的含量较高,其余16种元素含量在灌木型和小乔木型茶树种质资源中含量相当;5种大量矿质元素含量的平均变异系数表现为小乔木型(18.46%)>灌木型(16.64%),13种微量矿质元素含量的平均变异系数表现为灌木型(37.79%)>小乔木型(33.55%),说明小乔木型茶树种质资源中大量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异程度比灌木型更大,灌木型茶树种质资源中微量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异程度比小乔木型更大。(3)大叶类茶树种质资源中Se含量高于小叶类,二者Se含量与中叶类之间无显着差异;其余17种元素含量在3类资源中含量相当;5种大量元素的平均变异系数表现为大叶类(20.74%)>中叶类(17.42%)>小叶类(13.07%),13种微量元素平均变异系数表现为大叶类(41.44%)>中叶类(35.43%)>小叶类(27.94%),说明大叶类茶树种质资源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异程度较中小叶类更大。2.基于矿质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大量矿质元素中Ca与Mg,K与Mg、P、S,Mg与S,P与S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微量元素中Al与B、Ba、Cr、Cu、Fe、Mn、Ti,B与Cu、Fe、Mn、Se,Co与Mn,Cr与Cu、Fe、Ti,Cu与Fe、Mn、Na、Ni、Se、Ti、Zn,Fe与Mn、Na、Ti,Mn与Ni、Se、Ti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表明茶树种质资源中矿质元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协同累积效应。3.基于茶树矿质元素含量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1)基于5种大量元素含量的聚类分析将93份茶树种质资源分为4类。第一类K、P、Mg、S含量高,Ca含量较高,对大量矿质元素的富集能力较强,可作为茶树矿质营养高效育种中亲本选择的材料;第二类Ca含量高,Mg含量较高,K、P、S含量低;第三类和第四类大量矿质元素含量偏低。主成分分析将Ca、K、Mg、P、S 5个大量矿质元素指标转化为3个主成分,代表了5个指标86.08%的信息,综合得分排名前10位的茶树种质为芝兰香、云抗10号、铁观音、黄旦、浙农113、紫娟、名山白毫131、本山、龙井43、碧云。其中,富集K的品种有芝兰香、云抗10号、浙农113、碧云、本山,富集P的品种有云抗10号、名山白毫131、紫娟。(2)基于13种微量矿质元素含量的聚类分析将93份茶树种质资源分为4类。第一类Cr、Fe、Ti、Al、B含量高,Na、Zn含量较高,矿质元素种类丰富,对微量矿质元素的富集能力强;第二类Co、Mn、Se含量高,Al、B含量较高,其中,富集Se的品种有江华苦茶、安徽3号、铁观音;第三类微量矿质元素含量偏低;第四类Na、Zn含量高,其余元素含量均偏低。主成分分析将13个微量矿质元素指标转化为7个主成分,代表了13个指标87.31%的信息,综合得分排名前10位的茶树种质为黄山种、湘妃翠、本山、鄂茶5号、江华苦茶、云抗10号、早白尖5号、浙农121、芝兰香、铁观音。4.茶树种质资源花器中矿质元素的含量特征(1)茶树种质资源花器中5种大量矿质元素的含量表现为K>Ca>P>Mg>S,K含量5614.87~10169.54 mg·kg-1(平均含量8139.44mg·kg-1),Ca含量1148.81~2600.14 mg·kg-1(平均含量1727.96 mg·kg-1),P含量686.00~1300.50 mg·kg-1(平均含量1011.08 mg·kg-1),Mg含量560.02~1013.86 mg·kg-1(平均含量794.35 mg·kg-1),S含量为132.26~208.41 mg·kg-1(平均含量172.83 mg·kg-1);5种大量矿质元素变异系数11.86%~19.29%,由大到小顺序为Ca>Mg>P>K>S,遗传多样性指数1.19~2.19,由大到小顺序为S>Mg>P>K>Ca。(2)茶树种质资源花器中13种微量元素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Mn>Al>B>Ba>Fe>Na>Zn>Cu>Ti>Ni>Cr>Se>Co,变异系数从大到小顺序为Ni>B>Co>Cr>Ba>Ti>Fe>Al>Zn>Cu>Na>Mn>Se,遗传多样性指数表现为Ba>B>Ti=Al>Cr>Cu>Mn>Na>Zn>Co>Fe>Se>Ni。5.茶树种质资源芽叶和花器中矿质元素含量差异分析对16份茶树种质资源的芽叶和花器中矿质元素含量的比较结果显示,5种大量矿质元素含量在芽叶中表现为K>P>S>Ca>Mg,在花器中表现为K>Ca>P>Mg>S;芽叶中K、P、S、Mg含量明显高于花器,花器中Ca含量明显高于芽叶;13种微量矿质元素含量在芽叶中表现为Mn>Al>Fe>Na>Zn>Cu>Ba>B>Ti>Ni>Cr>Co>Se,在花器中表现为Mn>Al>B>Fe>Ba>Na>Zn>Cu>Ti>Ni>Cr>Se>Co;芽叶中Al、Zn、Cu、Ni、Cr含量高于花器,花器中Mn、Ba、B、Se含量高于芽叶,芽叶和花器中Fe、Na、Ti、Co量相当。
马贤森,赵明勇,王习秀[2](2019)在《毕节市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文中认为毕节市为加快茶产业的发展,急需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该文通过对毕节市茶产业调查研究,找出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为毕节市茶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帮助。
方开星,姜晓辉,秦丹丹,李红建,黄华林,潘晨东,李波,吴华玲[3](2019)在《高氨基酸和高茶氨酸茶树资源筛选》文中指出为筛选高氨基酸和高茶氨酸茶树资源及探究茶树中茶氨酸与氨基酸含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利用茚三酮显色法结合酶标仪检测技术测定218份茶树资源春季一芽二叶蒸青样的氨基酸含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其茶氨酸含量。结果表明,218份资源的氨基酸含量介于1. 50%~8. 98%之间,其中高氨基酸茶树资源(氨基酸含量≥5%) 55份;茶氨酸含量介于0%~4. 03%之间,其中高茶氨酸茶树资源(茶氨酸含量≥3%) 13份,不含茶氨酸的茶树资源4份;茶氨酸与氨基酸含量的比值介于0~0. 78之间,且集中分布于0. 2~0. 5之间,二者的相关性系数达0. 752,呈极显着正相关。本研究筛选获得了一批氨基酸特异的茶树资源,为高氨基酸和高茶氨酸茶树新品种选育及其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郑楚楚[4](2019)在《茶树PPO基因家族的表达及SNP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茶树多酚氧化酶(PPO)是一类含铜氧化还原酶,是红茶加工中品质形成的关键酶。本研究克隆了茶树PPO基因家族,优化了PPO诱导表达条件,定量分析了茶树PPO基因家族在不同品种、不同季节中的表达,并分析了不同品种茶树单核苷酸多态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PPO基因的核酸和氨基酸序列,预测了编码蛋白质的PPO基因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功能。在PPO基因家族转录的氨基酸序列中相对分子量最小的是PPO2,为22.01KD,最大的是PPO1,为65.9KD;PPO1和PPO3编码蛋白定位于叶绿体中的可能性最大,预测这两个蛋白含有叶绿体转运肽;4个PPO基因编码的蛋白不存在信号肽,均为亲水性蛋白,属于非分泌蛋白,合成后不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分泌途径,直接释放于细胞质中。PPO2和PPO4编码的蛋白定位于非叶绿体和非线粒体的其他位置的可能性最大,PPO1和PPO3基因编码的蛋白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跨膜螺旋。2、根据公布的茶树基因组,应用PCR技术克隆PPO1和PPO3碱基序列,获得1800bp左右的特异性条带,将DH5α感受态细胞成功转入PPO重组质粒,经Bam HI、Not I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开连接后导入感受态表达菌株Bl21中进行融合表达,经IPTG诱导后得到重组蛋白,其大小约为91kD。重组表达菌株在IPTG浓度为0.2mM,诱导温度为18℃,诱导时间为6H,诱导表达效果最佳。3、不同茶树品种PPO酶活性差异较大,政和大白茶、海南大叶、桃源大叶和汝城白毛茶的酶活性大于40 OD·g-1·min-1,适制红茶;平阳特早、安吉白茶、福选9号、菊花春和玉笋的酶活性低于5.0 OD·g-1·min-1,适制绿茶。槠叶齐、桃源大叶和碧香早3个湖南主栽品种酶活性的季节变化规律为:夏季>秋季>春季。4、PPO1基因的总体相对表达量范围为0.24~523.04,表达量最高品种为浙农139,最低为湄潭5号;PPO2基因的总体相对表达量范围为0.24~160.02,表达量最高品种为浙农139,最低为湄潭5号;PPO3基因表达在样品桃源大叶、六杯香、红芽佛手、紫鹃、福鼎大毫、浙农139和高桥早中表达量较高;PPO3基因的总体相对表达量相对表达量范围为0.13~17451.00,表达量最高品种为浙农139,最低为小叶福鼎;PPO4基因表达整体偏低,可能要受其他外源因素诱导才会表达。PPO1基因表达量与PPO2基因的表达量呈显着正相关(r=0.770,p<0.01),与PPO3基因的表达量呈显着正相关(r=0.809,p<0.01)。PPO2基因的表达量与PPO3基因表达量呈显着正相关(r=0.755,p<0.01)。PPO酶活性与PPO1、PPO2、PPO3、PPO4基因的表达量没有显着的相关性。5、对94个不同茶树品种进行PPO基因单核苷酸多态(SNP)分析。多酚氧化酶基因中外显子共有1 800个碱基,外显子存在92个SNPs位点,平均每20个碱基出现1个SNP位点,表明PPO基因在所选茶树品种之间的种群间遗传多样性较高。转换类型有A?G,C?T,颠换类型有A?C,A?T,G?C,其中62个SNPs属于同义突变,30个SNPs位点为非同义突变,导致氨基酸发生变异,占31.5%。利用不同茶树品种间的PPO基因SNP位点,可以成功鉴别区分开94个品种。高PPO酶活品种桃源大叶和海南大叶在第955位、678位和1522位发生突变。
王新超,王璐,郝心愿,曾建明,杨亚军[5](2019)在《中国茶树遗传育种40年》文中指出本文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茶树遗传育种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为茶树遗传育种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郑楚楚,曾泽媛,罗勇,石玉兰,王坤波[6](2019)在《茶树多酚氧化酶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多酚氧化酶(PPO)是一类含铜氧化还原酶,是红茶加工中品质形成的关键酶。本研究对44个茶树品种进行测序,研究PPO基因m RNA编码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结果表明:共发现50个SNP位点,核苷酸多态性指数pi为0.014 06,基因的单倍型多样性(HD)为0.955,说明PPO基因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转换类型有(A?G, C?T),颠换类型有(A?T, G?C, G→T, A→C),其中18个SNPs属于同义突变,32个外显子SNPs属于错义突变,有6个SNPs发生在核酸内切酶酶切位点。表明PPO基因存在多个等位基因,而且新等位基因的产生对PPO基因的表达有重要影响,对茶树新品种选育和早期鉴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研究茶树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胡尧[7](2018)在《川渝茶树品种及70份新品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川渝地区是我国茶叶主产区,也是茶树原产地之一;产茶历史悠久,茶树资源丰富。本实验使用30个平均分布于茶树15个连锁群上的SSR标记,以12份省外引进的茶树品种为对照,对川渝地区的40份已审定的茶树品种和70份选育的新品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并根据SSR标记的基因型,筛选出9个核心标记用于构建川渝茶树品种(系)的指纹图谱。以鉴定四川主要茶树品种和育种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不同时期品种多态性、杂合度的差异,并为新品种选育和登记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发表的遗传连锁图谱中筛选出30对多态性高、易于统计的SSR引物。每对引物的等位基因数(NA)为48个,基因型数(NG)为629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在1.9395.966之间,平均为3.491个;引物的多态信息含量(PIC)较高,平均为0.681。2.利用30对SSR引物,分析川渝茶树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30个位点共观测到159个等位基因,Shannon多态性指数(I)平均为1.397,Nei’s遗传多样性(H)平均为0.699,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630。按照品种审定的时间来看,2005年及以前选育品种的Shannon多态性指数(I)、Nei’s遗传多样性(H)和观测杂合度(Ho)皆高于2005年以后选育的品种;这反映了2005年后茶树育种方式以系统育种为主,育种方式较为单一,使审定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下降。同时选育70份新品系的Ho、I和H也低于40个审定川渝品种,说明遗传多样性水平下降的趋势仍在延续。聚类分析将川渝110份品种(系)分为4个类群,聚类的结果主要与材料的遗传背景相关。3.DNA指纹图谱鉴定技术从分子水平上反应植物的差异,而且具有简便、迅速等优点,非常适合用于茶树品种鉴定。利用上述30对SSR引物鉴别供试材料,结果显示122份供试材料均拥有不同的基因型,相似度最高的两个材料之间也有8对引物的基因型不同,说明已审定的40个品种和选育的70份新品系在DNA水平上具有特异性,为茶树新品种登记提供了依据。基于这30对引物的扩增条带读取的难易程度、PD值、NE值和PIC值,从中筛选出了9对核心引物。这9对核心引物有较高的鉴别能力,理论上任意两个材料可能混淆的概率为6.0×10-10,在全同胞家系中可能混淆的概率为2.4×10-4;利用这9对核心引物构建了川渝40份茶树品种和70份新品系的DNA指纹图谱,为茶树品种的鉴别和品种权的申请与保护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今后,为进一步加强川渝茶树种质资源研究,在研究川渝茶树茶树品种、新品系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上,更需要进行优异种质资源和重要功能基因发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而加速茶树育种进程。同时,鉴于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呈下降的趋势,为提高川渝茶树品种(系)遗传多样性水平,应改变育种方式单一(主要采用系统育种方法)的现状,不断提高育种的手段和水平,多应用杂交育种方法,以提高育种水平。
王新超,曾建明,王璐,郝心愿,郑梦霞[8](2018)在《茶园建设中茶树良种的选择》文中认为遵循"坚持绿色发展,促进生态保护"的茶产业绿色发展理念,总结了茶树良种在茶叶生产中的重要性、我国茶树育种的成就和茶园建设中茶树良种选择的要求,并介绍了一些较新的代表性良种,供生产者参考。
姚雪倩[9](2017)在《金观音与其亲本差异基因的分离及其表达分析》文中提出金观音(C.sinensis cv.Jinguanyin)是以铁观音为母本、黄旦为父本,经人工杂交育成的茶树优良品种。金观音在芽叶颜色等农艺性状与亲本存在差异,茶叶产量、香气、适应性等性状超过父母本,杂种优势强。有关茶树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研究,目前只停留在亲子代间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制茶品质等方面,用遗传学理论来阐释茶树杂种优势的机理还鲜见报道。探究金观音及其亲本间表观与内在差异现象的分子机理、遗传规律、抗逆性相关基因的克隆,可以为茶树杂交育种的早期选择、茶树杂种优势形成理论、茶树抗逆性分子机制的解析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金观音及其母本铁观音和父本黄旦的春茶嫩梢为供试材料,采用DSN介导的抑制差减杂交技术,构建金观音-铁观音及金观音-黄旦两个正向差减cDNA文库,采用反向Northern-Blotting技术筛选这两个正向差减cDNA文库,获得差异基因的阳性克隆,将阳性克隆的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其生物学功能,并将这些差异基因进行归类;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金观音(杂种)与其亲本差异基因(与生长发育、抗性和品质相关)表达量的变化,分析差异基因的表达模式;采用RT-PCR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筛选出具有超高亲表达和低于双亲表达模式的基因进行相互验证;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筛选出具有超高亲表达和低于双亲表达模式的基因在其他两个子一代黄观音和金玫瑰上表达量的差异,推测具有杂种优势等基因的双亲的基因型;从父本黄旦和子一代金观音抑制差减文库中获得的杂种优势基因中筛选出一条参与抗逆性相关的片段序列ENO,以铁观音芽叶为材料,克隆并验证该序列的全长编码cDNA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序列进行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该抗逆性基因在4种逆境胁迫处理下的动态表达。研究结果如下:1.金观音与其亲本正向抑制差减cDNA文库的构建与筛选:两个正向差减文库的滴度分别为2.3 × 105 cfu/mL和3.5 × 105 cfu/mL,两个文库插入片段大小均在1~3 kb之间。采用反向Northern-Blotting技术,分别从金观音-铁观音和金观音-黄旦正向差减文库中筛选出90条和113条有效的单基因序列,其中共有基因为14个,76个差异基因的性状遗传黄旦,99个差异基因的性状遗传铁观音。这两个正向差减cDNA文库中均有筛出参与茶树生长发育、次生代谢、香气代谢、逆境胁迫、信号转导、能量代谢、生物调控、分子功能和细胞构成等基因。2.金观音与其亲本差异基因表达的遗传分析:与生长发育、抗性和品质形成有关的基因在金观音及其亲本中均有表达,依据表达量的差异可分为5种表达模式。从超高亲和低于双亲表达模式中随机筛选15个基因,采用RT-PCR和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它们在金观音及其亲本上表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这15个基因在不同样品间RT-PCR扩增产物条带亮度的强弱与荧光定量PCR检测的表达量高低趋势一致,说明这些基因具有超高亲表达量和低于双亲表达量的特点。根据金观音、黄观音和金玫瑰等3个子一代品种与其共同父母本的荧光定量表达量差异,可分为子一代品种的表达量均超过双亲(杂种优势)、低于双亲(杂种劣势)、部分超过双亲和部分低于双亲(兼具杂种优、劣势)3种类型,且每种类型对应的双亲基因型均不同。3.克隆并验证从杂种优势基因中筛选出的一条与抗性相关的片段序列:该序列全长1 753 bp,含有一个1 332 bp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命名为CsENO,登录号KX962311。序列基因编码444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该cDNA与其他植物ENO高度保守,包含ENO特异结构域,与苹果(Malus domestica)、白梨(Pyrus × bretschneideri)的亲缘关系较近,相似性达84%。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显示,CsENO属于稳定、亲水蛋白,不存在跨膜结构,无信号肽,可能定位到其他亚细胞中,且具有多个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构成。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sENO在低温、ABA、高盐、干旱逆境胁迫处理下均有表达且表达受到不同程度的诱导。
姚雪倩,叶乃兴[10](2016)在《杂种优势在茶树育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从杂种优势的遗传假说入手,阐述遗传差异、基因差异表达、基因表达调控以及表观遗传学与杂种优势的关系,介绍了茶树杂种优势的利用研究现状,有望更加深入地理解植物杂种优势遗传机理,为茶树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茶树新品种——黔湄809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树新品种——黔湄809号(论文提纲范文)
(1)茶树种质资源矿质元素含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1.1 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 |
1.1.2 茶树种质资源的鉴定和评价 |
1.1.3 茶树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
1.2 植物矿质元素研究进展 |
1.2.1 矿质元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2 矿质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1.3 茶树中矿质元素的研究进展 |
1.3.1 茶树中矿质元素的含量 |
1.3.2 茶树体中矿质元素的生理功能 |
1.3.3 茶树不同种质间矿质元素含量的差异 |
1.4 立题依据与意义 |
1.5 研究目标、技术路线与内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技术路线 |
1.5.3 研究内容 |
1.6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茶树种质资源大量矿质元素含量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剂与仪器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茶树种质资源大量矿质元素的含量特征 |
2.2.2 大量矿质元素高效型茶树种质资源的筛选 |
2.2.3 不同树型茶树种质资源大量矿质元素含量的比较 |
2.2.4 不同叶片大小茶树种质资源大量矿质元素含量的比较 |
2.2.5 茶树种质资源大量矿质元素相关性分析 |
2.2.6 基于大量矿质元素含量的热图与聚类分析 |
2.2.7 茶树种质资源大量矿质元素的主成分分析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茶树种质资源微量矿质元素含量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剂与仪器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茶树种质资源微量矿质元素的含量特征 |
3.2.2 微量矿质元素高效型茶树种质资源的筛选 |
3.2.3 低Cr、低Cu茶树种质资源的筛选 |
3.2.4 不同树型茶树种质资源微量矿质元素含量的比较 |
3.2.5 不同叶片大小茶树种质资源微量矿质元素含量的比较 |
3.2.6 茶树种质资源微量矿质元素相关性分析 |
3.2.7 基于微量矿质元素含量的热图与聚类分析 |
3.2.8 茶树种质资源微量矿质元素的主成分分析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茶树种质资源花器矿质元素含量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剂与仪器 |
4.1.3 试验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茶树种质资源花器大量矿质元素的含量特征 |
4.2.2 茶树种质资源花器微量矿质元素的含量特征 |
4.2.3 茶树种质资源花器矿质元素相关性分析 |
4.2.4 基于矿质元素含量的热图与聚类分析 |
4.2.5 茶树种质资源花器矿质元素的主成分分析 |
4.2.6 茶树种质资源芽叶和花器中矿质元素含量差异分析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2)毕节市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毕节茶产业发展现状 |
2 毕节茶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
2.1 茶树品种结构不合理 |
2.2 无自主知识产权茶树新品种母本园 |
2.3 组织化程度和专业科研化程度不高 |
2.4 茶园栽种和管护相对粗放 |
2.5 茶叶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
2.6 没有形成自主品牌 |
3 毕节茶产业发展对策 |
3.1 茶树品种选择, 应立足于自主培育的、具有毕节特色的无性系茶树新品种, 以降低风险, 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
3.2 根据毕节市气候特点, 特别是高海拔山区, 建立多个茶资源圃 |
3.3 储备技术人才, 为今后茶树品种优化调整做好相应的人才储备 |
3.4 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新茶园 |
3.5 实施茶旅融合发展, 建设毕节古茶树产业化发展平台 |
3.6 引进茶叶技术人才, 服务茶产业发展 |
(3)高氨基酸和高茶氨酸茶树资源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氨基酸标准曲线绘制 |
1.3 茶氨酸标准曲线绘制 |
1.4 样品制备 |
2 结果与分析 |
2.1 218份茶树资源一芽二叶氨基酸含量测定 |
2.2 218份茶树资源一芽二叶茶氨酸含量分析 |
2.3 218份茶树资源一芽二叶茶氨酸/氨基酸含量的比值 |
3 讨论 |
4 结论 |
(4)茶树PPO基因家族的表达及SN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多酚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
1.2 茶树多酚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
1.3 多酚氧化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
1.3.1 温度对多酚氧化酶的影响 |
1.3.2 pH对多酚氧化酶的影响 |
1.3.3 底物对多酚氧化酶的影响 |
1.3.4 抑制剂对多酚氧化酶的影响 |
1.4 多酚氧化酶的提取方法 |
1.4.1 传统提取法 |
1.4.2 新型提取法 |
1.5 多酚氧化酶的细胞定位 |
1.6 PPO的抗病性 |
1.7 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现状 |
1.8 茶树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现状 |
1.9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0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茶树PPO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1 茶树PPO基因家族的核酸序列的基本分析 |
2.2 茶树PPO家族基因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分析 |
2.3 茶树PPO基因编码蛋白的信号肽与细胞定位分析 |
2.4 茶树PPO基因编码蛋白跨膜结构域的预测与分析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茶树PPO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茶树鲜叶RNA提取 |
3.2.2 PPO基因PCR克隆 |
3.2.3 PPO基因原核表达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不同茶树品种的PPO比较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多酚氧化酶在不同品种中变化规律 |
4.2.2 不同茶树品种real-time PCR分析 |
4.2.3 酶活性与荧光定量的关联分析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茶树PPO基因的SNP分析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PPO基因外显子的SNPs分析 |
5.2.2 SNP与茶树品种鉴定 |
5.2.3 导致氨基酸变异的SNP |
5.2.4 PPO的酶活性与SNP位点关联分析 |
5.2.5 SNPs与茶树品种基因型的关联分析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中国茶树遗传育种4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40年来我国茶树遗传育种的总体概况 |
1. 茶树品种管理制度的沿革 |
2. 育成了一大批品种 |
3. 育种目标适应茶产业发展的需求不断变化 |
4. 育种技术有新进展 |
5. 茶树部分性状的遗传机理和育种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二、目前茶树遗传育种存在的问题 |
1. 茶树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仍然比较薄弱 |
2. 育成品种多但突破性品种少 |
3. 育种手段仍以传统方法为主, 育种效率低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改变 |
三、未来茶树遗传育种的发展方向 |
1. 进一步加强茶树育种基础理论的研究 |
2. 进一步加快前沿育种技术创新 |
3.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 加快产业急需品种选育步伐 |
(6)茶树多酚氧化酶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
1.1 茶树PPO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
1.2 发生酶切位点变异的SNP |
1.3 导致氨基酸变异的SNP |
1.4 SNPs与茶树品种基因型的关联分析 |
2 讨论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DNA的提取 |
3.3 引物设计与PCR扩增 |
作者贡献 |
(7)川渝茶树品种及70份新品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文献综述 |
1.1 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
1.1.1 茶树形态学水平遗传多样性研究 |
1.1.2 茶树细胞学水平遗传多样性研究 |
1.1.3 茶树生化水平遗传多样性研究 |
1.1.4 茶树DNA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研究 |
1.2 茶树DNA分子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
1.2.1 RFLP图谱 |
1.2.2 CAPS图谱 |
1.2.3 RAPD图谱 |
1.2.4 ISSR图谱 |
1.2.5 SSR图谱 |
1.2.6 SNP图谱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茶树DNA提取 |
2.3.2 DNA样品质量检测 |
2.3.3 引物筛选 |
2.3.4 SSR-PCR反应体系及扩增 |
2.3.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2.3.6 银染 |
2.3.7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DNA样品纯度与浓度检测 |
3.2 试验材料的SSR扩增结果 |
3.3 川渝茶树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
3.3.1 川渝茶树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3.3.2 川渝茶树品种(系)的亲缘关系分析 |
3.4 川渝茶树品种(系)指纹图谱的构建 |
3.4.1 SSR核心引物的筛选 |
3.4.2 DNA指纹图谱的构建 |
4 结论与讨论 |
4.1 川渝茶树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
4.1.1 川渝茶树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4.1.2 川渝茶树品种(系)的亲缘关系分析 |
4.2 川渝茶树品种(系)指纹图谱的构建 |
5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件1 |
(8)茶园建设中茶树良种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茶树育种的成就 |
二、茶园建设中对茶树良种选择的要求 |
1. 适制性 |
2. 多样性 |
3. 适应性 |
三、茶园建设中的良种选择 |
(9)金观音与其亲本差异基因的分离及其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植物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 |
2.1.1 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 |
2.1.2 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 |
2.1.3 基因表达调控与杂种优势 |
2.1.4 表观遗传学与杂种优势 |
2.2 茶树杂种优势的利用研究 |
2.2.1 茶树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 |
2.2.2 茶叶生化成分的杂种优势 |
2.2.3 茶树抗性的杂种优势 |
2.2.4 茶树特异性状的杂种优势 |
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金观音与其亲本差异基因的筛选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
1.3 试验方法 |
1.3.1 铁观音、黄旦和金观音鲜叶总RNA的提取 |
1.3.2 cDNA第一链的合成与纯化 |
1.3.3 Tester ds cDNA、T-Driver ds cDNA和H-Driver ds cDNA的制备 |
1.3.4 杂交与DSN处理 |
1.3.5 差异cDNA的扩增与克隆 |
1.3.6 差减cDNA文库插入片段大小的检测 |
1.3.7 差异基因阳性克隆的筛选 |
1.3.8 阳性克隆的测序与差异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金观音与其亲本正向抑制差减cDNA文库的构建 |
2.2 金观音与其亲本正向抑制差减cDNA文库的筛选 |
2.3 金观音与其亲本差异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4 金观音与其亲本重要差异基因的EST分析 |
3 讨论 |
3.1 金观音与其亲本抑制差减杂交cDNA文库阳性克隆的筛选与分析 |
3.2 金观音与其亲本参与生物学进程相关基因的发掘 |
3.3 重要差异基因的EST分析 |
第三章 金观音与其亲本差异基因表达的遗传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
1.3 试验方法 |
1.3.1 金观音与其亲本差异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1.3.2 金观音与其亲本差异基因表达量比较并筛选 |
1.3.3 RT-PCR检验筛选出的15个差异基因 |
1.3.4 差异基因在黄观音和金玫瑰中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金观音与其亲本差异基因表达量分析 |
2.1.1 金观音与其亲本参与生长发育类基因的表达模式 |
2.1.2 金观音与其亲本参与抗性类基因的表达模式 |
2.1.3 金观音与其亲本参与品质类基因的表达模式 |
2.2 15个差异基因的RT-PCR验证 |
2.3 差异基因在亲本与其3个子一代中荧光定量PCR和基因型分析 |
3 讨论 |
3.1 半定量RT-PCR技术和荧光定量PCR技术的比较 |
3.2 茶树杂种与亲本之间基因表达差异的遗传分析 |
第四章 烯醇酶基因CsENO的克隆及其在非生物胁迫中的表达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试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
1.3 试验方法 |
1.3.1 供试材料总RNA的提取 |
1.3.2 CsENO的筛选和全长验证 |
1.3.3 CsENO的生物信息学特征分析 |
1.3.4 CsENO实时荧光定量PCR表达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茶树CsENO全长cDNA序列的验证及序列分析 |
2.2 茶树CsENO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1 蛋白基本性质预测 |
2.2.2 同源性比对和分子系统进化树分析 |
2.3 CsENO相对荧光定量PCR表达分析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杂种优势在茶树育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 |
1.1 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 |
1.2 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 |
1.3 基因表达调控与杂种优势 |
1.4 表观遗传学与杂种优势 |
2 茶树杂种优势的利用研究 |
2.1 茶树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 |
2.2 茶叶生化成分的杂种优势 |
2.3 茶树抗性的杂种优势 |
2.4 茶树特异性状的杂种优势 |
3 展望 |
四、茶树新品种——黔湄809号(论文参考文献)
- [1]茶树种质资源矿质元素含量分析[D]. 郑淑琳.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2]毕节市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J]. 马贤森,赵明勇,王习秀. 园艺与种苗, 2019(08)
- [3]高氨基酸和高茶氨酸茶树资源筛选[J]. 方开星,姜晓辉,秦丹丹,李红建,黄华林,潘晨东,李波,吴华玲. 核农学报, 2019(09)
- [4]茶树PPO基因家族的表达及SNP分析[D]. 郑楚楚.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5]中国茶树遗传育种40年[J]. 王新超,王璐,郝心愿,曾建明,杨亚军. 中国茶叶, 2019(05)
- [6]茶树多酚氧化酶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J]. 郑楚楚,曾泽媛,罗勇,石玉兰,王坤波. 分子植物育种, 2019(13)
- [7]川渝茶树品种及70份新品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 胡尧.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8]茶园建设中茶树良种的选择[J]. 王新超,曾建明,王璐,郝心愿,郑梦霞. 中国茶叶, 2018(03)
- [9]金观音与其亲本差异基因的分离及其表达分析[D]. 姚雪倩. 福建农林大学, 2017
- [10]杂种优势在茶树育种中的应用[J]. 姚雪倩,叶乃兴. 茶叶学报,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