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首份地下水总α超标检测报告

攀枝花市首份地下水总α超标检测报告

一、攀枝花市首例地下水总α超标的检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乔松慧[1](2021)在《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是生命之源,自2015年我国正式迈入农村饮水安全阶段以来,农民的满足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由于显着的城乡差距,虽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的情况尚不清晰。本文通过文献收集整理、理论与实际结合、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等方式,收集了我国关于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方面的相关论文、学术报告、统计数据、各地统计年鉴及相关文件,将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汇总了不同阶段全国范围内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的污染程度、水质时空特点以及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并对农村地区水质改善提出建议。研究内容和得出结论包括:(1)以公开发表的水质数据为依据,总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浑浊度和氟化物为调研对象,对影响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典型污染指标分析,自2005年至2018年间,总大肠菌群数超标率在东部典型农村地区由33.8%降到21.3%,中部地区由40.3%下降到22.3%,西部地区由54.4%下降到22.4%,东北地区由36.7%下降到23.7%;细菌总数的超标率在东部典型农村地区超标率由31.2%降到16.4%,中部地区由37.2%下降到17.7%,西部地区由39.2%下降到18.9%,东北地区由31.7%下降到19.6%。东部地区浑浊度的超标率由14.6%下降到9.3%,中部地区由19.7%下降到14.9%,西部地区由23.1%下降到16.7%,东北地区由18.3%下降到16.9%。大部分地区氟化物超标率在10%以下。(2)全国范围内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从时间的角度,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随时间合格率逐年提高,整体合格率由40%提升到65%,我国东部地区水质合格率由2005至2008年的48.1%提高到了2015至2018年的61.1%,中部地区由40.1%提高到57.5%,西部地区由44.4%提高到59.2%。东北地区水质合格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水质合格率由2005-2008年的68.1%降低到2015-2018年的60.1%。从空间的角度,东部地区水质合格率较高,东北地区水质出现一定波动,此外同一水质指标在不同典型农村地区存在差异,以总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浑浊度、氟、铁、锰、硝酸盐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四个地区的典型农村进行对比分析,全国范围内总大肠菌群数超标率的平均水平在38%,东部以及中部地区的典型省份超标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水质指标的超标率也呈现一定地域特点。(3)结合我国农村饮用水典型水质指标污染现状和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表明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逐年提高,饮水不安全人口数减少。但就目前了解到的公开数据来看,存在部分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数据报道偏少;水质合格率整体还有待提高,到2018年,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平均水平为65%。可以通过饮用水在水源地保护、输配水管网基础设施铺设、消毒问题的落实、居民用水习惯以及用水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与质量提升等方面对农村饮用水水质进行改善。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强各方联动、鼓励农村地区饮水工程和管理模式的创新等方式来改善农村饮用水水质。

韩东银[2](2014)在《阳泉市区大气污染物扩散及空气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深入细致调研,本文发现阳泉市区具有:山地中“西谷东盆”而建成区被圈闭的特殊地貌环境;静风频率高、逆温层发育、全年盛行偏西风、夏季盛行偏东风且风速较小、“北槽南涡”降雨天气形势等特殊气候条件;资源型企业、煤矸石山和山城机动车尾气的污染源特点。运用多年监测数据和山区河谷型城市多源扩散模型,经宏观对比和微观分析,揭示出:本区特殊的地貌、气候、污染源等因素复合形成了不均衡、复杂和不利扩散的大气污染物扩散场,该扩散场在高度上明显分层、在平面上明显分区。模拟了本区2006-2010年大气污染扩散状况,得到了分区分层的污染源污染物扩散规律。基于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酸雨监测控制和PM2.5实时监测控制等三种污染物削减方法,提出了本区空气质量优化控制系统。

赵强[3](2012)在《城市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整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市对能源资源的消耗日益加增,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城市环境恶化、人体机能弱化等一系列问题,“健康”、“生态”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社区作为人居环境科学五大层次之一,是城市中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是衔接宏观生态城市层面和微观绿色建筑层面的中观层面人类聚居栖地,在降低居住建筑能耗,改善社区居住环境,促进城市绿色发展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社区生态系统内源性循环与外源性循环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和细致梳理,按照问题探源——分析提炼——研究解决——实例引证的逻辑方式,针对社区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问题探源,首先是在分析健康、生态、社区各类定义的基础上,抽象出健康生态社区的定义、内涵和基本特征;然后分析中西方生态价值观的演进,构建多维生态价值观;最后分析诊断与社区发展相关的城市“病症”,为下一步研究“治疗良药”提供基础资料。第二部分为分析提炼,以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健康城市指标体系、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生态社区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叙述各指标体系的概况,分析指标体系的构架、指标项内容、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得出不同指标体系的特点和优缺点,通过对不同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和相关性提炼,为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案例基础。第三部分为研究解决,客观地总结国内外相关指标体系的已有研究成果,分析我国与“社区疾病”有关的城市问题,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影响社区生存和发展的各类因素,并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引入社区,立足于指标体系的系统性、综合性,充分挖掘了各层级指标之间和同层级内指标之间的关联性,按照横向分类和纵向分级的方法,创建了社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搭建了一个科学的健康生态社区评价数学模型,为社区决策工作的可操作性构建了客观、实用的基础平台。第四部分为实例引证,详细介绍了社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践案例检验。即利用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方法,将指标体系应用到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社区评价中,收集基础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论证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李晓燕[4](2009)在《云南大红山铜矿周围河流和土壤中Cu等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铜是现代工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金属原料。近几年来,在高铜价的刺激下,国内掀起新一轮的铜矿开采、冶炼产业的发展和扩张浪潮。矿产资源的开发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也带来了环境问题。重金属是伴随矿山开发而广泛存在的一类污染物质。由于其在环境中作用持久、易为生物富集放大以及毒害性强等特点,历来备受关注。大红山铜矿是一个国内少有的大型富铜矿山,其储量较大、品位较高以及投资效益较好。当前正处于大红山铜矿企业的快速发展期,产铜规模不断扩大。给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压力和生态问题也开始令人堪忧。目前对该地区环境现状的基础研究严重滞后,尤其是铜矿发展给周边生态环境带来的重金属污染等问题还有待研究。本文以大红山铜矿周围河水、沉积物及土壤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Cu、Cr、Cd、Pb、Zn和Ni6种重金属在矿区周围河流和土壤中的分布(包括重金属总量与形态分布)特征、重金属在河流水-沉积物两相中迁移累积特征研究,归纳矿区周围重金属的污染规律,评价铜矿周围环境中重金属含量现状及其周围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风险,找出矿区周围环境的生态敏感点。为大红山铜矿的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支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大红山铜矿区周围河流重金属含量较为突出的是Cu和Cd。水相中,老厂河的Cu、曼干河和浑龙河水的Cu和Cr,肥外河的Pb和Zn,戛洒江水相中Cr较高,均达国家Ⅱ类水标准;Cd和Pb在各水体水相中均达Ⅰ类水标准。底泥中,浑龙河Cu元素含量值最高,老厂河中Cd、Ni最高,戛洒江中Cr含量最高,肥外河Zn元素含量最高,曼干河各金属含量均较高。底泥样点中Cu元素的污染比较严重,达三类样点最多,其次为二类;Cd和Ni大部分达到国家一类土壤标准,少部分达二类;污染程度最轻的是Cr、Pb和Zn,基本没有构成污染。2河流水相中几种元素分布规律为:Cu、Cr、Cd、Pb、Zn和Ni呈现出从紧邻矿区的曼干河到最终纳污的下游河流戛洒江中浓度明显降低的趋势;在沿途的老厂河中表现为个体Cu浓度高,浑龙河中个体Cd浓度高,肥外河中个体Pb和Zn高的特征。充分说明了铜矿周围地表水中重金属含量变化受到污染源矿山的干扰和控制,随着离矿区的距离增大,金属元素迁移能力减弱、水体自净能力适度恢复,水相中重金属浓度降低。同时也说明除大红山铜矿外,各河流周边零星的矿业开采及隐蔽排污等因素导致该地区地表水体中重金属含量和元素的空间分布呈现差异性。3研究表明,老厂河和肥外河是浑龙河重金属污染的主要贡献河流。初步估算,老厂河水载带的Cu和Cr,肥外河水载带的Cd、Pb、Zn和Ni是浑龙河中重金属的主要贡献元素贡献量分别为:0.67 t/a、0.71 t/a、0.66 t/a、3.85 t/a和0.18 t/a,严重影响着浑龙河的水质状况。而浑龙河水的Zn、Cr和Cu水溶态迁移量对戛洒江中重金属含量贡献较大,分别为:2.32 t/a、0.91 t/a和0.53 t/a。4矿区周围土壤中重金属分布特征为:离矿区最近的曼干河、老厂河岸土壤中分别为Cu、Cd的含量显着较高;肥外河岸边果园内土壤中Cr、Ni含量较高;戛洒岸边的菜园土壤中的Pb含量明显较高;浑龙河河床内水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较低。不同的土地利用造成的重金属污染程度为:矿业生产>果园种植>蔬菜种植>水田耕作。5重金属形态研究表明:铜矿周围河流底泥和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布较为相似。主要以残渣态存在,有效态中:Cr和Cd可交换态比例较大,Pb主要以铁锰氧化物态存在,Zn在底泥中主要以铁锰氧化物态存在,在土壤中主要以碳酸盐态存在;Cu则主要以有机态存在;Ni形态分布相对比较稳定6根据植物检测法和潜在生态污染指数法对矿区周围河流沉积物和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初步评价表明:矿区周围河流沉积物和土壤中重金属对植物均有一定的毒性。各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性不同,目前矿区周围生态环境安全威胁最大的污染元素为Cd和Cu,主要区域有老厂河、曼干河和浑龙河;肥外河和戛洒江主要受到Cd和Pb的潜在威胁。应引起高度重视。7大红山铜矿周围存在的环境敏感点有:曼干河中游段,老厂河下游段河岸,老厂河、曼干河交汇处,浑龙河段。说明了重金属污染、环境敏感与矿业开采分布格局表现出一定的相应关系。

马晓凤[5](2007)在《中小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战略思考》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呈现逐步上升态势。尤其对于我国的中小城市,如何有效地处理和处置不断产生的数量巨大的城市生活垃圾,是摆在人们面前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城市生活垃圾的三种主要处理处置方式进行了比较,同时介绍了发达国家垃圾处理处置经验;在此基础,通过对我国中小城市特点的分析,结合成都市都江堰市垃圾处理技改项目,探讨了中小城市垃圾处理的模式;最后提出了中小城市垃圾处理的推荐模式。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可以得出我国中小城市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理技术势在必行,同时应完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相关法律制度,改善现有的混合收集的现状,逐步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进而分析了中小城市垃圾处理的发展思路,提出了中小城市垃圾处理应遵循的原则:区域优化原则、长期优化原则和综合处理优化原则。最后结合都江堰市具体情况和近期实施要点,提出了中小城市垃圾处理的思路和推荐模式。本研究可望为我国中小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提供参考,同时对于指导都江堰市生活垃圾处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谢玲琴[6](2001)在《攀枝花市首例地下水总α超标的检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二、攀枝花市首例地下水总α超标的检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攀枝花市首例地下水总α超标的检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农村饮用水水质方面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农村饮用水水质方面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调研资料与分析方法
    2.1 数据调研概述
    2.2 分析方法
3 影响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典型水质指标调研分析
    3.1 农村饮用水中微生物学指标的调研分析
        3.1.1 微生物学指标数据调研及超标情况分析
        3.1.2 微生物指标超标的原因分析
        3.1.3 典型农村地区微生物指标的污染现状
    3.2 农村饮用水中浑浊度指标的调研分析
    3.3 农村饮用水中氟化物指标的调研分析
        3.3.1 氟化物指标的数据调研及超标情况分析
        3.3.2 氟化物超标的原因分析
        3.3.3 典型农村地区氟化物指标的污染现状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分析
    4.1 农村饮用水水质随时间变化特性
    4.2 农村饮用水水质随空间变化特性
        4.2.1 各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的空间分布特性
        4.2.2 不同地区典型水质指标超标率变化特性
    4.3 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时空变化特点
    4.4 本章小结
5 农村饮用水水质现状及改善建议
    5.1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工作发展现状
    5.2 我国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
    5.3 城乡水质差异现状
    5.4 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改善面临的问题
    5.5 优化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建议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与不足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阳泉市区大气污染物扩散及空气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2.1 大气污染扩散方面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2.1.1 研究现状
        1.2.1.2 存在问题
        1.2.1.3 发展趋势
        1.2.2 城市空气质量控制方面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2.2.1 研究现状
        1.2.2.2 存在问题
        1.2.2.3 发展趋势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主要方法
2 大气环境特征分析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自然地理环境
        2.1.2 地形地质环境
        2.1.3 地表水及地下水环境
        2.1.4 矿产资源及其产业
        2.1.5 气象环境及其它
    2.2 特殊地貌特征分析
        2.2.1 流水地貌
        2.2.2 山地地貌和丘陵地貌
        2.2.3 丘陵被山地所夹而成的盆地地貌
        2.2.4 人工高地地貌
    2.3 特殊气候特征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污染源调查与特征分析
    3.1 概述
    3.2 高架污染源调查结果
    3.3 2006 年以前中低架污染源调查结果及污染物削减量
    3.4 2006 年以来中架源的调查结果
    3.5 2006 年以来低架源调查结果
    3.6 煤矸石面源调查与分析
        3.6.1 煤矸石山治理情况
        3.6.2 矸石山污染形成的面源
        3.6.3 矸石山污染物浓度监测及测算
        3.6.4 矸石山污染物排放量测算
    3.7 交通线源及线源形成的面源调查与分析
        3.7.1 交通线源及面源情况
        3.7.2 交通流量的调查
        3.7.3 研究区交通污染源排放特点
        3.7.4 交通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方法
    3.8 本章小结
4 空气质量与酸雨监测及所反映的大气污染物扩散场特征
    4.1 环境空气质量及酸雨监测
        4.1.1 监测点布设情况
        4.1.2 监测结果所反映的污染物时空分布及污染态势
    4.2 环境监测所反映出的大气污染物扩散场特征
        4.2.1 酸雨与空气监测点位所反映大气污染特征变化的对比
        4.2.2 历年酸雨成因机制反映的污染物扩散特征
        4.2.3 环境监测及酸雨机制所反映的大气污染物扩散场特征
    4.3 本章小结
5 大气污染扩散模拟及所反映的大气污染物扩散特征
    5.1 大气污染扩散特征模式及扩散模拟软件选用
        5.1.1 大气污染扩散模式一般概述
        5.1.2 研究区固定源和移动源大气污染扩散模式
        5.1.3 扩散模拟软件
    5.2 研究区大气扩散状况模拟与结果分析
        5.2.1 研究区大气扩散状况模拟
        5.2.2 模拟计算与监测结果统计分析——模拟结果符合性分析
    5.3 模拟结果所反映的大气污染扩散特征
    5.4 本章小结
6 空气质量控制研究
    6.1 概述
    6.2 污染物总量控制模型和削减方法研究
        6.2.1 常用的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模型
        6.2.2 研究区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削减模式
        6.2.3 研究区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削减模式的模拟验证
        6.2.3.1 运用模式的大气环境容量核算成果
        6.2.3.2 运用模式的总量控制及大气污染物削减计算成果
        6.2.4 运用模式的削减量预测
        6.2.4.1 运用模式的大气环境容量核算成果
        6.2.4.2 运用模式的总量控制及大气污染物削减计算成果
    6.3 酸雨监测污染物控制削减方法研究
    6.4 PM_(2.5)实时监测污染物控制削减方法
    6.5 空气质量优化控制系统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城市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全球气候变化
        1.2.2 城市环境恶化
        1.2.3 人体机能弱化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范围、概念界定
        1.4.1 健康、生态、社区、健康生态社区概念界定
        1.4.2 健康生态社区内涵、基本特征
        1.4.3 与健康生态社区相关的典型社区概念和内涵辨析
    1.5 研究方法
        1.5.1 跨学科与跨领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5.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5.3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5.4 文献分析、公众调查、专家咨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生态价值观的演进及城市“社区病”诊断
    2.1 前工业文明:服从自然
        2.1.1 西方朴素生态价值观
        2.1.2 中国朴素自然观
    2.2 工业文明:征服自然
        2.2.1 空想社会主义
        2.2.2 城市美化运动
        2.2.3 田园城市理论
        2.2.4 现代主义对自然的关注
        2.2.5 邻里单元
        2.2.6 《雅典宪章》
    2.3 后工业文明:回归自然
        2.3.1 绿色运动和增长的极限
        2.3.2 新城市主义运动
        2.3.3 精明增长
        2.3.4 国内城市社区研究
    2.4 多维生态价值观构成因素
        2.4.1 生态平衡
        2.4.2 经济发展
        2.4.3 社会公平
        2.4.4 健康宜居
    2.5 城市“社区病”诊断
        2.5.1 社区的伪生态绿色外表
        2.5.2 城市空间结构及土地利用不完善
        2.5.3 资源能源循环利用不足
        2.5.4 环境污染及保护
        2.5.5 社区地域性特征缺失
        2.5.6 缺乏人文关怀和公众参与
    2.6 小结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发展演变
    3.1 指标体系定义、构建意义和分类
        3.1.1 指标、指标体系的定义
        3.1.2 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3.1.3 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类型
    3.2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3.2.1 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3.2.2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3.3 健康城市指标体系研究
        3.3.1 WHO 提出的健康城市指标体系
        3.3.2 加拿大健康城市指标体系
        3.3.3 上海、苏州的健康城市指标体系
    3.4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
        3.4.1 生态城市概述
        3.4.2 中新天津生态城
        3.4.3 唐山湾生态城(曹妃甸)
        3.4.4 瑞典哈马碧生态城(Hammarby)
        3.4.5 阿联酋马斯达尔生态城(Masdar City in Abu Dhabi)
        3.4.6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
        3.4.7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比较与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生态社区指标体系研究
    4.1 国外社区指标体系研究
        4.1.1 英国 BREEAM Communities 可持续社区评价体系
        4.1.2 美国 LEED-ND 社区规划与发展评价体系
    4.2 国内社区指标体系研究
        4.2.1 《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
        4.2.2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
        4.2.3 《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生态住宅(住区)》
        4.2.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4.2.5 《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国家康居示范工程技术要点(2010 版)》
        4.2.6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4.2.7 《中国绿色低碳住区技术评估手册》
    4.3 国内外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比较
        4.3.1 研究对象基本状况比较
        4.3.2 指标体系框架结构和指标项分类比较
        4.3.3 启示与优化策略
    4.4 小结
第五章 健康生态社区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的制定思路
        5.1.1 既有指标体系构成方法总结
        5.1.2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的引入
    5.2 健康生态社区评价的结构模型
        5.2.1 技术路线
        5.2.2 评价模型
    5.3 健康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
        5.3.1 指标体系各级指标的构建步骤
        5.3.2 指标项的选取原则
        5.3.3 评价体系框架的建构
    5.4 健康生态社区的评价方法
        5.4.1 评价标准的选择
        5.4.2 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与指标项系统
        5.4.3 指标权重计算
        5.4.4 指标测评函数
    5.5 小结
第六章 健康生态社区指标体系的实测研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社区为例
    6.1 中新社区概况
        6.1.1 社区现状概述
        6.1.2 建设条件分析
        6.1.3 土地适宜性评价
        6.1.4 用地功能规划
        6.1.5 道路交通规划
        6.1.6 绿化及开放空间布局
        6.1.7 水资源规划
        6.1.8 能源利用规划
        6.1.9 防灾规划
        6.1.10 社区特色设计
    6.2 中新社区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
        6.2.1 调查人群基本信息
        6.2.2 评价体系相关信息
    6.3 中新社区各参评项权重的确定
    6.4 中新社区指标体系测评
        6.4.1 根据门槛条件筛选指标项
        6.4.2 指标项的量化赋值
        6.4.3 中新社区评价结果综述
    6.5 中新社区测评结果评价和分析
        6.5.1 中新社区的总体趋势
        6.5.2 中新社区的优势领域
        6.5.3 中新社区的可提升领域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健康生态社区指标体系的探索价值
        7.1.1 国内外城市、社区指标体系的系统梳理
        7.1.2 多住区、多城市案例、多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
    7.2 健康生态社区指标体系的构建特点
        7.2.1 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指标体系
        7.2.2 生态、社会、经济、健康相融合的指标体系
    7.3 健康生态社区指标体系的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云南大红山铜矿周围河流和土壤中Cu等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重金属污染概述
        1.2.1 重金属污染现状及特征
        1.2.2 矿山重金属污染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1 水体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
        2.1.2 水系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
        2.1.3 重金属形态分析概述
        2.1.4 重金属形态与生物毒性
        2.1.5 重金属形态分析方法
    2.2 水-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研究概述
第三章 样品的采集与试验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1.1 环境概况
        3.1.2 气候气象条件
        3.1.3 土壤及植被类型
        3.1.4 水系、水文状况
        3.1.5 地质地貌
        3.1.6 研究区工程概况
        3.1.7 铜矿生产原料分析
    3.2 采样点的布置与样品采集
        3.2.1 采样点的布置
        3.2.2 样品采集
    3.3 试验试剂与仪器
        3.3.1 试验试剂
        3.3.2 试验仪器
        3.3.3 试验质量控制
    3.4 样品处理
        3.4.1 水样前处理
        3.4.2 沉积物与土壤样品前处理
        3.4.3 沉积物和土壤样品中重金属总量分析消解
        3.4.4 重金属形态提取
    3.5 样品分析
        3.5.1 重金属元素测定
    3.6 沉积物、土壤样品毒理学试验
        3.6.1 试验材料
        3.6.2 大麦根伸长试验方法
第四章 铜矿周围河流中重金属分布特征
    4.1 矿区周围河流纳污情况及水质分析
    4.2 河流水相中重金属含量分析
        4.2.1 水相中重金属总量
        4.2.2 水相中溶解态重金属含量
        4.2.3 矿区上游支流对戛洒江的重金属污染贡献估算
        4.2.4 小结
    4.3 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析
        4.3.1 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
        4.3.2 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布及出现频次分析
        4.3.3 与国内部分水体底泥重金属含量相比较
        4.3.4 小结
    4.4 重金属的迁移和累积特征分析
        4.4.1 水相-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布关系
        4.4.2 河流中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分析
        4.4.3 小结
第五章 铜矿周围土壤中重金属分布特征
    5.1 矿区周围土壤分布类型
    5.2 矿区周围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
    5.3 土壤中重金属浓度含量分布及出现频次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底泥和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
    6.1 底泥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
    6.2 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
    6.3 小结
第七章 矿区周围环境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7.1 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评价方法
    7.2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RI)
    7.3 大麦根伸长抑制试验
    7.4 矿区周围生态敏感点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⒈ 铜矿周围河流水-沉积物体系中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
    ⒉ 铜矿周围河流中重金属元素的迁移和累积特征分析
    ⒊ 铜矿周围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
    ⒋ 铜矿周围河流沉积物和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
    ⒌ 铜矿周围河流沉积物和土壤中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小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中小城市垃圾处理现状
    1.3 中小城市垃圾处理存在的具体问题
    1.4 中小城市生活垃圾系统规划与统筹管理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意义、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比较研究
    2.1 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比较
        2.1.1 填埋技术现状
        2.1.2 垃圾堆肥
        2.1.3 垃圾焚烧技术
        2.1.4 我国现阶段垃圾处理的技术政策
        2.1.5 现行垃圾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2.2 国外发达国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借鉴
        2.2.1 国外发达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概况
        2.2.2 三种处理技术在发达国家的应用
        2.2.3 发达国家垃圾分类收集和垃圾排放税费机制的借鉴
        2.2.4 日本对塑料制品(TRAY)的回收处理
        2.2.5 日本的垃圾处理模式借鉴
第3章 中小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战略思考
    3.1 中小城市垃圾成份的特点
    3.2 中小城市垃圾数量、成份的影响和制约因素
    3.3 中小城市垃圾处理适宜技术分析
        3.3.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评价的特殊性
        3.3.2 中小城市垃圾处理技术选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3 中小城市垃圾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3.4 都江堰市垃圾处理技改项目结果比较
        3.4.1 背景简介
        3.4.2 都江堰市垃圾处理厂垃圾处理三次技改方案的选择比较
        3.4.3 对项目的评价及改进路线
第4章 中小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发展思路和模式推荐
    4.1 中小城市垃圾处理的发展思路
    4.2 中小城市垃圾综合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2.1 区域优化原则
        4.2.2 长期优化原则
        4.2.3 综合处理优化原则
    4.3 中小城市生活垃圾的优化管理模式
        4.3.1 基础数据的调查与评价
        4.3.2 生活垃圾状况调查
        4.3.3 建立模型方程
    4.4 近期实施要点
        4.4.1 整合垃圾处理设施
        4.4.2 在中小城市实行垃圾分类回收
        4.4.3 征收垃圾处理费
        4.4.4 加强监管
        4.4.5 发展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攀枝花市首例地下水总α超标的检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D]. 乔松慧.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阳泉市区大气污染物扩散及空气质量控制研究[D]. 韩东银.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4(11)
  • [3]城市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整合研究[D]. 赵强. 天津大学, 2012(06)
  • [4]云南大红山铜矿周围河流和土壤中Cu等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研究[D]. 李晓燕. 首都师范大学, 2009(10)
  • [5]中小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战略思考[D]. 马晓凤.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5)
  • [6]攀枝花市首例地下水总α超标的检测报告[J]. 谢玲琴.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01(04)

标签:;  ;  ;  ;  ;  

攀枝花市首份地下水总α超标检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