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性化改造Windows登录(论文文献综述)
王喆[1](2021)在《基于C#.net的铁路供电设备电气试验与保护整定辅助管理软件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建设以电气化重载铁路为标志的现代铁路运输系统,是丰富一带一路内涵和早日实现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大幅度提高既有货运铁路的实际运能必须对其供电系统实施扩能改造工程,但“边运输边改造”的实施方案无疑极大增加了供电系统维管人员的工作强度与难度,难免引起非技术性人为事故。为确保运输与改造两项工作并举、协调和有序,有必要设计并开发一套重载货运铁路供电设备的电气试验与保护整定辅助管理软件系统,以确保其供电系统运行安全。论文首先简述了铁路供电系统的组成结构,并理论分析了电气试验的工作原理和继电保护定值的计算原则。其次,根据站所布局、用户需求和管理痛点,并结合电气试验和保护定值整定的工艺流程,确定出软件系统的总体架构、数据结构和模块功能,以及主程序和各子流程的具体实现方法。再次,软件系统采取顶层设计、分模块实施的设计思想,各模块之间功能相互独立,但数据资源共享;客户端与服务器采用C/S模式,通过Internet相互通信。接着,在开发环境和数据存储模式上,开发工具选用Visual Studio 2017、数据库选用My SQL数据库、数据存储采用阿里云(Web)服务器,并利用C#编程语言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Socket网络通信技术、云(Web)服务器技术和.NET Framework等关键技术编写主程序和各子程序。最后根据既有的电气试验数据、整定计算参数对软件系统的功能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三个方面进行了针对性实验测试。大量测试实验表明,研制的铁路供电设备电气试验与保护整定辅助管理软件不仅具有功能丰富、界面友好、操作方便的特点,而且有助于供电设备的维护工作由人工管理向自动化管理转变、数据处理由线下向线上转变。
王博通[2](2021)在《VideoLog可视化测井综合解释软件开发》文中研究表明VideoLog可视化测井技术是面向油气田的一种新型井下电视技术。它不仅可以帮助油气生产企业及生产技术人员看到井内实时状况和动态,还可以用于井眼检测、套管检测、落物打捞、射孔产出、生产监测等领域。VideoLog可视化测井技术中的井下电视测井仪器产生的测井数据存储较为集中,但处理手段较为分散,主要靠人工对测井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与解释评价。为实现提高可视化测井后期的处理与鉴别的水平和能力,因此本文提出了通过信息化改造测井解释工作的发展思路,开发出一种应用于VideoLog可视化测井技术的综合解释软件。通过这个软件对测井图像进行综合处理与分析,来提升VideoLog可视化测井的解释能力和说服力。在设计和开发这款软件基础上,本文也对相关技术和原理进行展开说明。本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VideoLog可视化测井综合解释软件基本功能进行研究,详细分析了其基本功能组成,包括登录功能、可视化界面基本操作功能、资源文件的读取与保存功能、各窗口控件的连接功能等。通过使用Qt软件界面开发技术和Opencv图像处理技术进行了登录界面、管理员界面、图像处理界面等界面布局以及编写完成相应功能程序,实现综合解释软件基础功能的使用。2.针对于VideoLog可视化测井技术的测井视频深度不准确问题,利用Opencv图像处理技术进行了深度数据的矫正研究。首先通过Opencv的图像形态学处理进行接箍识别,其次通过相机成像原理进行深度矫正,最后通过差值计算方法进行帧间深度差值校准,最终通过这三个部分来进行视频的深度矫正处理。3.针对于VideoLog可视化测井技术的测井视频图像偏心和图像失真问题,同样利用Opencv图像处理技术进行了方法研究。通过中心不动点坐标计算原理确定图像的真实中心,通过相机成像原理确定任意管壁圆在图像中的圆心坐标,通过Opencv的映射函数来完成图像的偏心矫正这三个部分来进行视频的偏心矫正处理;通过偏心矫正或接箍参数提取确定任意管壁圆的图像参数,通过Opencv的映射函数完成单个图像的展开,通过Opencv的特征识别与匹配以及透图像视变换完成图像拼接这三个部分来进行视频失真较真问题。4.生成最终VideoLog可视化测井综合解释软件,搭建基于Qt+Opencv的综合解释软件平台,把深度矫正、偏心矫正、管壁展开以及其他基础功能进行整合,整体打包后完成应用程序创建。同时对创建的应用程序进行实验,在载入测井图像和视频后,深度矫正、偏心矫正、管壁展开以及其他基础功能都能得到预期的应用效果。
管晓东[3](2021)在《基于自动测试虚拟平台的3d实验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高校采取了诸多方案以缓解学生人数与实验仪器数量之间的矛盾。随着信息化教学的不断发展,高校使用计算机开发程序以模拟实验流程,已研发出相关虚拟实验代替传统实验。本文在此背景下设计了基于三维引擎的虚拟实验,不依赖传统测试软件内置函数,独立开发完成了三维实验的各项功能。与传统的二维虚拟仿真实验相比,该实验不仅模拟了实验流程,同时还具有很好的真实感与沉浸感。最后将该实验发布到网络上,使用户能够不受时空限制操作实验。首先本文根据实验需求确定开发软件为3dsMax与Unity3D。在3dsMax中分别对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电脑以及相关实验环境建模,设计的模型与真实模型相差无几。最后将模型导入Unity3D中并搭建实验环境。其次本文确定了实验开发架构。摒弃传统的Unity3D的开发思路,本文采用了多模块架构思想开发,分别设计了实验的登录模块、仪器生成模块、连线模块、仪器面板模块与相机管理模块,采用总管理模块GameManager(总控)脚本对各个模块进行管理。使项目代码耦合性更低,方便今后对此实验进行扩展。设计了实验所需的二维曲面绘制控件,可对波形进行良好的展示。根据波形公式设计了波形数据的生成与处理模块,通过消息中心模块传递生成的波形信息。然后本文基于Unity3D中的UGUI(图形编程界面)模拟了脉冲波形实验的编程系统。总控制脚本管理了各个面板的脚本输入,通过字符串模拟比较用户程控指令的输入正误。通过多脚本控制对比判断用户输入的指令组合是否正确,最终显示波形及测量参数,模拟了脉冲波形实验编程的流程。最后本文采用WebGL(Web Graphics Library)技术发布实验,经过场景与光照优化等手段降低实验资源消耗。将项目打包成WebGL格式后发布到Tomcat服务器,用户可通过浏览器访问并操作实验。经过测试,实验流畅运行于浏览器上。相比较传统的二维虚拟实验,本实验在模拟相应实验流程的同时使用户能够产生更加真实的操作体验。
高海宾[4](2021)在《长线路轻载电网无功优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2011年青海柴达木~西藏拉萨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简称柴拉直流)和2014年的基于四川~西藏昌都联网输电和变电工程(简称川藏联网)的建成投运,极大的推动缓解了西藏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各种电力需求问题,标志着西藏电网进入了超高压交直流混联系统的发展时期。随着西藏电网和电源的发展,光伏并网对电网的电压无功运行带来了明显的挑战,随着光伏并网需求的增加,提高电压无功运行控制水平日益迫切。西藏电网“长线路轻载”特点越来越明显,出现电网输电能力低,容易出现低电压或过电压以及由此引发的机组脱网、机组过励磁、频率和功角失稳;线路负载功率增大,输送功率值范围接近线路稳定极限值时造成母线通过的电压大幅波动;基于光伏电站并网的电压不间断流入,导致电压波动问题。基于西藏电网目前的无功电压调节环境复杂程度,现有的系统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本文以西藏电网为试点对象,充分调查电网网架结构、直流装机容量、电容电抗配置情况和基层无功设备情况,并就这些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找出系统和终端存在的缺陷并进行实地改造,从稳态和动态两个层面研究西藏电网稳态及故障后电压安全稳定特性,提出西藏电网静态以及动态无功补偿装置优化配置措施,解决地区电网动态无功补偿不足的问题;研究光伏电站电压控制策略,光伏电站逆变器、光伏电站SVC及SVG、光伏并网点自动电压控制等无功功率控制策略的协调优化,提升电网光伏消纳能力;提出对西藏现有电网进行自动分层规划管理、自动分区实现AVC协调控制方式。系统采用C/S软件架构规划,使用C#作为编程的语言进行开发,使用MSSQL SERVER对系统后台数据进行管控,系统自动对设备运行的情况采集实时数据,增加系统优化算法,整合光伏电网,实行分级无功功率控制。在西藏电网运用本系统,解决电网无功优化问题,提高电网输电通道的输电能力,提高新能源并网容量,降低电网运行风险,提高调度运行人员工作效率。
孙宜昌[5](2020)在《基于Cesium的封闭园区运行管理系统开发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与数字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园区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多的被加入到智能化建设中来,当前借助物联网技术、Web GIS技术、可视化技术等为智慧园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Cesium作为一款基于Java Script的开源框架,因其具有交互性强,再开发能力强,支持加载3DTiles大型三维数据等特性,现阶段被广泛的应用到智慧园区建设中来。本文正是借助了Cesium作为构建平台,利用可视化开发、视频监控代理技术、AJAX异步传输、Spring Boot、My Batis以及My SQL等多种技术于一体,以测试场园区为开发对象,设计开发了一套B/S模式的园区管理系统。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封闭园区运行管理系统开发完成针对图片和视频、地理信息、3D模型、倾斜摄影和物联网等多源数据进行获取,同时基于本系统平台进行数据库设计工作,为本系统提供数据支撑。(2)利用可视化技术,实现了基于Cesium构建测试场园区倾斜摄影三维实景数据的可视化开发。同时基于可视化平台基础上,在三维底图上添加园区的各个所属区域的信息标注、监控设备、路灯、温湿度传感器等3D模型。(3)在管理功能上系统实现了场地管理模块、车辆管理模块、设备管理模块、事件通知模块、视频管理模块、设备状态总览模块。基于以上功能的实现可以高效的辅助管理人员获取园区信息,指挥调度,解决园区管理问题。本文园区管理系统采用了三维数据可视化平台结合功能管理于一体的开发模式,运用Cesium数据可视化算法提升了园区三维数据加载速度,利用功能管理模块实现帮助园区管理部门精准的获取园区日常运行数据,并对异常事件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和辅助园区管理员做出明智的管理决策,同时也为当下“智慧园区”管理系统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邓盼[6](2020)在《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安防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现在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中青年上班族忙于工作,一天中几乎大半时间都在不在家里。随着现代城市化发展,“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了普遍的社会现象。家庭中的小孩或者老人需要有人能实时进行照看,并且随着家中电器的增多,给家庭带来许多的安全隐患,以及离家时家庭中的财产安全等问题引发人们广泛关注。近些年来,物联网、智能家居等领域在中国发展十分迅猛,日益智能化的家居产品由于满足了人们对家庭安防的需求而受到广泛的追捧。一种操作简单、节能、高效、便宜、铺设方便、功能较全面、较人性化的智能安防系统也成为了现在科技研究的热点。为解决普通家庭的安全防护实际需求以及升级改造难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Zigbee、WIFI、3G等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结合“人脸识别”技术,针对目前市场上的安防产品的缺点,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安防系统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家庭环境信息监测,智能门禁,电子“猫眼”,环境信息传感器超阈值自动报警,实时视频,远程控制等功能。按照上述功能设计需求,本论文对系统整体的硬件进行了设计与选型,并详细介绍了本系统设计中的主控模块、Zigbee模块、3G报警模块和WIFI模块的电路设计与功能作用。接着从软件层面详细描述系统的开发环境搭建与移植的相关流程。然后在软件设计方案及应用功能方面,详细介绍了本系统设计中的模块间的通信机制,各个功能模块工作流程。通过将BOA服务器映射到外网上,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等终端设备的浏览器打开对应网址获取家中的环境参数,查看摄像头等相关信息,控制家庭内部设备。最后,在本论文搭建的软硬件平台上对安防系统设计的Zigbee采集、3G模块短信报警、视频采集、网页端的显示与控制与人脸识别进行了功能测试与仿真,验证了本方案的功能上达到了预期要求。本文设计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安防系统具有铺设简单、功能较为全面、便宜实用、拓展性强、管理更加人性化等优点,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唐德树[7](2020)在《基于数据平台的夜巡机器人后台监控软件研究与开发》文中提出本课题来源于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监所智能巡检机器人研制与应用”,其目的是研发一种可以代替狱警完成巡检任务的机器人和开发一款用于人机交互的机器人客户端软件,本文主要对夜巡机器人客户端软件的原理与实现过程进行了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综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目前国内外监所智能巡检机器人、机器人管理系统、大数据与数据库技术的研究现状,确定当前研究工作基础。(2)分析客户需求和夜巡机器人工作流程确定客户端软件的基本功能,介绍客户端软件总体框架设计和功能模块的实现。软件总体框架设计主要是研究软件的架构,该客户端软件的架构采用分层架构,共分为三层:展示层、业务逻辑层与数据访问层。展示层和业务逻辑层采用HTTP通信协议实现通信支持,使用json作为两者间的数据传输格式。业务逻辑层与数据访问层采用TCP/IP通信协议实现通信支持,使用二进制作为两者间的数据传输格式。软件的功能模块包括登录模块、监控中心模块、主控界面模块、查询界面模块以及管理界面模块。本文对各个模块的功能进行了描述,并结合开发流程图详细介绍实现的过程。(3)整个软件是在Visual Studio 2015开发工具下创建的Win32应用程序,采用C#语言编程实现软件主体框架,JavaScript语言编程实现逻辑处理,HTML语言编程实现人机交互界面。(4)最后,给出测试用例对软件进行功能性测试和压力测试,分析并总结测试结果,表明软件客户端的功能实现与设计之初相符,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安全性与易操作性。
琚雯羽[8](2020)在《基于J2EE的供电企业审计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国家电网公司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自动化、信息化方面发展势头迅速,但是各个部门仍有其独立的系统,这些系统之间并没有统一成整体的系统,并且现有系统可靠性不高,一旦发生故障需要厂家处理解决。针对现有情况,本文提出了建设供电公司审计综合管理系统这一方案,来解决此类问题。本课题使用J2EE相关技术规范和MVC三层体系结构来构建相关系统,通过对审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分析电网公司审计部门在进行相关项目的审计时的流程,根据审计部门的实际需求通过设计和编程,开发该系统,最终实现系统的投入生产及使用。首先根据B/S架构模式,设计出该系统的整体结构;然后选择相关的开发工具,在该系统中,数据库的编写是通过SQL实现的。通过该数据库平台完成编程,设计一个相对应的数据库系统。接下来,详细分析企业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应该满足的需求,其需求分两个部分,一是系统的功能性需求,二是系统的性能需求。然后,对本次研发工作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在确保具备足够的条件开展项目之后,开始具体的研发工作,通过编程一一满足各个模块需要的功能。公司审计综合管理系统主要分为规划计划、项目作业、成果管理和日常管理四个模块,每个模块有自己相应的功能。该系统按照审计部门的业务流程,记录相关业务数据,实现各部分流转审核,并支持历史数据、审计报告、档案的查询。开发结束之后对其功能进行调试,对系统的各个模块进行逐一测试,测试运行效果,根据测试反馈的结果对系统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最终研发的产品能够满足项目需求,并安全可靠地运行。自该系统投入使用以后,公司人工工作量大大降低,并且从系统上强制规范了审计流程,避免人为错误。另外,系统架构使用的B/S技术能够使客户直接通过浏览器访问服务器,在服务器端进行工作,避免了大量装设客户端的工作。通过该系统的投入使用,审计部门的工作业务将全面自动化、信息化。通过对当前电网公司审计部门业务流程的调查和研究,并辅以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本课题以电网公司审计项目为载体,研究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审计部门业务流程上的应用。通过设计和编程,实现审计管理项目的自动化和信息化。
徐文亚[9](2020)在《铁路电务新职人员教育培训平台的人性化设计及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科技发展下的社会越来越偏向于知识经济,教育和科技也成为国家发展的首要推动力。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学会学习,受到正确、良好的教育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而这也正是科技发展的推动力。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传授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电子课堂和网络教学的方式正在成为现代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新型的知识传播模式越来越为普及,它大大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并降低了成本、避免了纸张的浪费;与此同时,国家教育部也不断鼓励教育行业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体系建设,开发网络学习可能,这些都使得越来越多的教育行业相关人员将目光投放到网络教学上甚至是学习培训平台的设计开发上。而铁路电务系统中新职人员的教育培训作为电务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尝试多种教学方式,以期获得更加高效显着的教育培训效果,从而保障铁路电务系统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推动铁路系统不断向前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培训工作在电务系统中确实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用。因此,为适应铁路电务培训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为实现电务教育培训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以及人性化,进一步完善新职人员在用与学方面的应用需求,设计及实现铁路电务新职人员教育培训平台是极为必要的要求和任务。本文以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现状以及铁路电务教育培训现状的调研分析为契机,首先针对铁路电务系统内部现有的传统教育培训模式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电务系统虽然逐渐开始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育培训,然而惯用的培训方式还是以传统的课堂式培训为主,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培训平台,因此笔者认为我国铁路电务系统十分有必要开发一款教育培训平台,以满足新职人员的教育培训需求;其次针对电务职工尤其是新职人员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认真深入的了解他们对教育培训有什么样的人性化需求。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后发现传统课堂式培训并不能满足新职人员对于培训的人性化要求,他们迫切渴望能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培训平台来满足他们的人性化培训需求。经过分析发现,新职人员希望教育培训平台能具备如下的人性化功能:(1)美观的、实用的平台登录页面。(2)新颖的、合理的特色网课功能。(3)快速的、便利的交流提问功能。(4)丰富的、充足的资源共享功能。(5)简要的、多元的评价反馈功能。(6)海量的、严谨的数据库。基于此,笔者想要设计并实现这样一个人性化的铁路电务新职人员教育培训平台,来满足电务新职人员的培训需求。依据上述分析总结的六个人性化功能,笔者会进行认真设计与开发。笔者将基于Web网络的大环境,在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ices)6.0的信息服务器基础之上,选用SQL Server 2008作为数据库支持软件,以及采用Dreamweaver CS5作为网页编辑器,通过运用ASP技术来设计并实现教育培训平台。该教育培训平台开发完成后,在青岛电务段内部网站中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际应用,然后通过附录一和附录二的调查问卷对六大人性化功能逐一进行使用调查及满意度测评。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培训平台不仅具有上述六大人性化的特色功能模块,还能够保证运行顺畅、各模块应用测试良好等基本的功能要求。因此,笔者有理由相信该培训平台必将在铁路电务系统的教育培训工作中发挥重大作用,为铁路电务系统培训出素质更高、业务更精、创新能力更强的专业人才队伍。这篇论文总共分为五个章节。下面对各个章节逐一进行说明:第一章绪论。重点讲述了本论文中教育培训平台进行开发设计的时代背景、现实意义,所涉及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国外教育培训平台的研究与实践现状以及国内培训平台发展应用大致脉络、电务教育培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变化,以及相关概念界定;第二章铁路电务新职人员教育培训需求分析。首先对铁路电务传统教育培训模式的现状、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说明,然后对电务系统职工的培训需求、尤其是新职人员的培训需求进行重点调研分析,从而得出新职人员迫切希望电务系统能够设计开发一款教育培训平台以满足他们对于培训的六个人性化功能需要;第三章铁路电务新职人员教育培训平台人性化设计。本章节在遵循平台设计的理论基础和设计原则的条件下,根据第二章培训需求的分析结果,重点对新职人员所需求的六个人性化功能模块进行设计;第四章铁路电务新职人员教育培训平台的开发及应用。主要介绍了教育培训平台开发的技术基础、平台主要功能模块具体开发的关键代码以及应用效果分析。通过应用分析发现:该培训平台的人性化功能得到了大多数使用者的肯定,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后续也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及完善;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展望。主要对培训平台实际投入使用后的效果进行总结和展望,发现铁路电务新职人员教育培训平台已经基本实现了人性化的设计初衷和要求,并对平台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江曼婷[10](2020)在《基于NB-IoT的燃气抄表系统设计》文中认为天然气作为一种洁净环保的清洁能源,不仅燃烧时产生更低的温室效应,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而且经济实惠,供应稳定。21世纪以来,国家大力发展天然气产业结构,现如今天然气已经走入千家万户,成为居民日常起居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用户数量剧增且分散各处,复杂且繁琐的传统人工抄表已经无法适应社会需求,远程抄表系统的开发也迫在眉睫。本论文文分析了已有的各种抄表方案,比较了各种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的技术,考虑其各方面优缺点,提出了一种高效、低成本、低功耗且高可行性的远程抄表方式,即基于NB-IoT的燃气抄表系统设计。NB-IoT(全称是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译为窄带物联网)是IoT领域刚刚兴起的一项技术,支持广域网中低功耗设备的蜂窝数据连接,也被叫作低功耗广域网(Low Power Wide Area Network,LPWAN)。并且NB-IoT的低功耗优势可将设备的电池寿命延长至10年,并且持续提供室内的蜂窝数据的连接和覆盖[1]。本设计基于一款气体超声波流量计,在其基础上新增一个NB-IoT模块,该模块通过UART串口与单片机C8051通信,C8051通过AT指令集来控制NB-IoT模块。NB-IoT模块每日定时向云服务器发送用户燃气使用量,云服务器将其存储到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并将数据显示手机APP端,用户可直接登录个人账户查看自家燃气用量,抄表员则可登录账户查看住宅区用户燃气使用量,即完成远程抄表,省去人工抄表入户难、缴费难以及监控难等弊端。在该设计过程中除了需要PCB板设计、焊接及调试等硬件相关知识,还需要在云服务器端搭建数据库存储相关信息,上位机端使用了Dart语言设计抄表系统安卓应用程序,不仅具有注册与登录的功能,而且可将用户燃气流量等数据加载至客户端应用程序显示并分析,方便用户及抄表员查看。
二、人性化改造Windows登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性化改造Windows登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net的铁路供电设备电气试验与保护整定辅助管理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设备试验及其软件方面 |
1.2.2 继电保护及其整定计算软件方面 |
1.3 课题来源及创新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创新点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铁路供电设备试验和保护整定理论基础 |
2.1 交流牵引供电系统概述 |
2.2 铁路供电设备预防性试验理论 |
2.2.1 预防性试验必要性 |
2.2.2 绝缘性能试验 |
2.2.3 绝缘耐压试验 |
2.2.4 供电系统绝缘配合 |
2.3 关键供电设备的保护配置与整定原则 |
2.3.1 牵引变压器保护 |
2.3.2 全并联AT牵引网馈线保护 |
2.3.3 自耦变压器保护 |
2.3.4 电力变压器保护 |
2.3.5 并联补偿电容器保护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件需求性分析与开发的关键技术 |
3.1 软件的功能性需求 |
3.2 软件的非功能性需求 |
3.2.1 软件的硬件需求 |
3.2.2 软件运行环境需求 |
3.2.3 软件安全性需求 |
3.3 软件开发的关键技术 |
3.3.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 |
3.3.2 Client/Server结构 |
3.3.3 Socket网络通信技术 |
3.3.4 云(Web)服务器技术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的总体设计方案 |
4.1 软件的设计思路 |
4.2 软件的总体结构 |
4.3 电气试验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3.1 变电所及设备管理 |
4.3.2 试验数据管理 |
4.3.3 试验数据分析 |
4.3.4 试验报表管理 |
4.4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4.1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 |
4.4.2 定值单生成 |
4.5 系统管理功能模块设计 |
4.6 软件数据库的设计 |
4.6.1 数据库的选择 |
4.6.2 数据库的设计原则 |
4.6.3 本软件数据库的数据构成 |
4.6.4 本软件的数据库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功能的实现 |
5.1 软件的开发工具 |
5.2 用户登录和注册界面设计与功能实现 |
5.3 软件主界面设计与功能实现 |
5.4 电气试验信息管理系统界面设计与功能实现 |
5.4.1 变电所及设备管理 |
5.4.2 试验数据管理 |
5.4.3 试验数据分析 |
5.4.4 试验报表管理 |
5.5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系统界面设计与功能实现 |
5.5.1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 |
5.5.2 定值单生成 |
5.6 系统管理界面设计与功能实现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软件管理平台的实验与分析 |
6.1 实验与分析的流程 |
6.2 实验与分析的环境 |
6.3 软件功能的实验与分析 |
6.4 软件性能的实验与分析 |
6.5 软件安全性的实验与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2)VideoLog可视化测井综合解释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研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3.1 可视化测井视频技术研究 |
1.3.2 处理与解释的算法研究 |
1.3.3 综合处理解释软件系统的研究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VideoLog可视化测井综合解释软件相关技术 |
2.1 VideoLog可视化测井技术 |
2.1.1 VideoLog可视化测井技术介绍 |
2.1.2 VideoLog可视化测井硬件介绍 |
2.2 Qt软件界面开发技术 |
2.2.1 Qt介绍 |
2.2.2 Qt creator集成开发环境 |
2.2.3 基于Qt的窗口与对话框 |
2.2.4 基于Qt的窗口控件 |
2.2.5 基于Qt的信号与槽机制 |
2.2.6 基于Qt的资源文件的读取、显示与保存 |
2.3 Opencv图像处理技术 |
2.3.1 计算机视觉介绍 |
2.3.2 Opencv介绍 |
2.3.3 基于Opencv的图像平滑处理 |
2.3.4 基于Opencv的图像变换处理 |
2.3.5 基于Opencv的图像形态学处理 |
2.3.6 基于Opencv的图像分析 |
2.3.7 基于Opencv的图像特征检测与匹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VideoLog可视化测井综合解释软件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
3.1 综合解释软件的操作界面 |
3.1.1 登录窗口需求分析与设计 |
3.1.2 用户窗口登录窗口需求分析与设计 |
3.1.3 管理员窗口需求分析与设计 |
3.1.4 其他可执行功能的需求分析与设计 |
3.2 深度矫正 |
3.2.1 深度矫正的流程图 |
3.2.2 相机实际深度的测量计算 |
3.2.3 帧间深度差值的计算方法 |
3.2.4 深度叠加 |
3.3 图像偏心矫正 |
3.3.1 图像偏心矫正的流程图 |
3.3.2 图像偏心矫正方法的实施原理 |
3.4 管壁展开 |
3.4.1 管壁展开的流程图 |
3.4.2 同心圆环图像管壁展开原理 |
3.4.3 偏心圆环图像管壁展开原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VideoLog可视化测井综合解释软件程序设计与实现 |
4.1 基于Qt+Opencv的综合解释软件平台搭建 |
4.2 基于Qt的软件界面程序设计 |
4.2.1 登录界面程序设计 |
4.2.2 用户界面程序设计 |
4.2.3 管理员界面程序设计 |
4.2.4 参数调整界面程序设计 |
4.3 基于Qt+Opencv的深度矫正程序设计 |
4.3.1 接箍识别与处理程序设计 |
4.3.2 深度校正程序设计 |
4.3.3 帧间深度差值程序设计 |
4.3.4 深度叠加程序设计 |
4.4 基于Qt+Opencv的偏心矫正程序设计 |
4.4.1 接箍识别与处理程序设计 |
4.4.2 偏心矫正程序设计 |
4.5 基于Qt+Opencv的管壁展开程序设计 |
4.5.1 图像展开程序设计 |
4.5.2 图像拼接程序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VideoLog可视化测井综合解释软件测试 |
5.1 生成应用程序 |
5.2 基础功能测试 |
5.2.1 登录功能测试 |
5.2.2 打开文件测试 |
5.2.3 图像处理功能测试 |
5.2.4 参数调整功能测试 |
5.3 处理功能测试 |
5.3.1 深度矫正功能测试 |
5.3.2 偏心矫正功能测试 |
5.3.3 管壁展开功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载入文件代码 |
附录二:接箍识别代码 |
附录三:视频处理部分代码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基于自动测试虚拟平台的3d实验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三维虚拟实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三维虚拟实验架构设计分析 |
2.1 三维虚拟实验开发工具选型及特点 |
2.1.1 Unity3D开发三维项目的优势 |
2.1.2 三维虚拟实验特点 |
2.2 虚拟测试实验总体方案设计 |
2.2.1 三维虚拟测试实验功能分析 |
2.2.2 三维虚拟测试实验开发思路 |
2.2.3 三维虚拟仿真实验的总体框架设计 |
2.3 三维虚拟测试实验的关键难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的模型与功能设计与实现 |
3.1 实验仪器与场景的建模 |
3.1.1 三维建模工具选择 |
3.1.2 虚拟仪器建模规范 |
3.1.3 实验仪器本体模型建模处理流程 |
3.1.3.1 仪器模型外部轮廓建模 |
3.1.3.2 三维仪器模型子模型建模 |
3.1.3.3 制作贴图及材质 |
3.1.4 三维资源搭建场景 |
3.2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的各个模块设计 |
3.2.1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测试实验的整体架构设计 |
3.2.2 三维脉冲波形测试实验登录模块设计 |
3.2.3 三维虚拟仪器的拖拽生成模块设计 |
3.2.4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相机管理与场景漫游设计 |
3.2.5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仪器连线设计 |
3.2.6 虚拟仪器的面板操作设计 |
3.3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场景优化设计 |
3.3.1 基于ResMgr的场景资源加载优化 |
3.3.2 实验场景基于烘焙模式的光照资源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的波形与编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波形处理模块的设计 |
4.1.1 基于轮询函数的波形数据输入模块设计 |
4.1.2 基于Linerenderer的波形显示模块设计 |
4.1.3 虚拟信号发生器的波形生成模块设计 |
4.1.4 虚拟示波器的信号显示模块设计 |
4.2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基于UGUI的编程模块设计 |
4.2.1 三维虚拟编程系统界面设计 |
4.2.2 基于GameManager的编程输入处理模块的设计 |
4.3 虚拟实验消息分发与事件中心模块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发布与优化 |
5.1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的发布 |
5.1.1 基于WebGL的三维测试实验发布流程 |
5.1.2 基于Tomcat的服务器搭建 |
5.1.3 虚拟测试系统的打包与发布 |
5.2 三维脉冲波形测试实验测试 |
5.2.1 基于Profiler工具的项目优化 |
5.2.2 浏览器场景运行测试 |
5.2.3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的测试总结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长线路轻载电网无功优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本论文主要贡献 |
1.3 本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关键性技术概述 |
2.1 轻载长线路无功电压分析 |
2.1.1 区域无功平衡算法 |
2.1.2 无功-电压电气距离的计算方法 |
2.1.3 基于平衡聚类树的快速社区搜寻算法 |
2.1.4 全局优化算法的最优潮流数学模型算法 |
2.2 无功优化协调控制 |
2.2.1 无功电压多措施协调优化策略 |
2.2.2 光伏新能源参与AVC在西藏电网的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需求概述 |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系统基础信息管理 |
3.2.2 厂站管理 |
3.2.3 终端管理 |
3.2.4 无功控制策略管理 |
3.2.5 告警信息管理 |
3.2.6 自动化处理信息管理 |
3.2.7 报表管理 |
3.2.8 对外交互接口管理 |
3.2.9 AVC无功控制策略分析 |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稳定性 |
3.3.2 独立性 |
3.3.3 智能性 |
3.3.4 人性化 |
3.3.5 高可用性 |
3.4 可行性分析 |
3.5 业务流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概要设计 |
4.1.1 设计目标 |
4.1.2 总体结构 |
4.2 功能模块设计 |
4.2.1 系统管理 |
4.2.2 厂站管理 |
4.2.3 终端管理 |
4.2.4 告警管理 |
4.2.5 无功控制策略管理 |
4.2.6 自动化处理管理 |
4.2.7 报表管理 |
4.3 无功电压控制策略设计 |
4.3.1 无功电压控制原则 |
4.3.2 自动电压控制模式 |
4.3.3 基于混合灵敏度和无功平衡度校验动态分区 |
4.3.4 分区协同控制策略研究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概念结构设计 |
4.4.2 物理结构设计 |
4.5 非功能性设计 |
4.5.1 稳定性 |
4.5.2 独立性 |
4.5.3 智能化 |
4.5.4 人性化 |
4.5.5 高可用性 |
4.5.6 可扩展性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1.1 硬件环境 |
5.1.2 软件环境 |
5.1.3 建模数据流程 |
5.1.4 控制模型结构 |
5.2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5.2.1 登录管理 |
5.2.2 厂站终端管理 |
5.2.3 告警管理 |
5.2.4 无功控制策略管理 |
5.2.5 自动化处理管理 |
5.3 应用效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测试工具 |
6.3 测试案例及结果分析 |
6.3.1 部分功能性测试 |
6.3.2 部分非功能性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于Cesium的封闭园区运行管理系统开发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论文的研究内 |
1.3.2 论文的技术路线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园区管理系统的需求与架构分析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1.1 系统功能需求 |
2.1.2 系统非功能需求 |
2.2 系统整体分析与设计 |
2.2.1 系统架构分析 |
2.2.2 系统模块设计 |
2.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2.3.1 数据库组成 |
2.3.2 数据库实体模型设计 |
2.3.3 数据表结构设计 |
2.4 系统指标分析和开发工具 |
2.4.1 系统指标分析 |
2.4.2 系统开发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相关技术的介绍 |
3.1 Cesium平台介绍 |
3.1.1 概述 |
3.1.2 架构 |
3.1.3 加载空间数据 |
3.2 轻量级Web应用框架技术 |
3.2.1 Spring Boot框架 |
3.2.2 Maven技术 |
3.2.3 My Batis框架 |
3.3 系统开发其他相关技术介绍 |
3.3.1 ECharts数据可视化 |
3.3.2 JSON数据格式 |
3.3.3 3DTiles数据格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封闭园区管理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开发环境的搭建 |
4.2 登录界面模块的实现 |
4.3 封闭园区三维实景可视化的实现 |
4.3.1 快速加载三维数据算法 |
4.3.2 三维数据可视化的实现 |
4.4 系统管理模块的实现 |
4.4.1 场地管理 |
4.4.2 车辆管理 |
4.4.3 设备管理 |
4.4.4 事件通知管理 |
4.4.5 视频管理 |
4.4.6 设备状态总览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封闭园区管理系统的测试 |
5.1 管理系统的测试环境 |
5.2 管理系统的功能测试 |
5.3 管理系统的性能和兼容性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6)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安防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客户需求分析与安防系统的整体规划设计 |
2.1 客户需求分析 |
2.1.1 应用场景 |
2.1.2 产品功能 |
2.1.3 产品价格 |
2.2 无线通信协议的选择与设计 |
2.3 安防系统总体结构框架 |
2.3.1 系统整体硬件框架设计 |
2.3.2 系统整体软件框架设计 |
2.3.3 家庭整体安装布局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人脸识别关键技术概述 |
3.1 人脸识别技术概述 |
3.2 人脸检测 |
3.2.1 Haar矩形特征 |
3.2.2 分类器设计 |
3.2.3 级联多层分类器 |
3.3 人脸特征提取 |
3.4 人脸识别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 |
4.1 智能安防系统整体架构硬件设计 |
4.1.1 电源模块 |
4.1.2 存储模块 |
4.1.3 串行接口设计 |
4.1.4 USB电路设计 |
4.1.5 网络接口设计 |
4.2 Zigbee模块 |
4.2.1 CC2530核心板 |
4.2.2 Zigbee终端节点功能模块 |
4.3 3G模块 |
4.4 WIFI摄像头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开发环境建立和系统移植 |
5.1 开发环境搭建 |
5.1.1 VMware工作站与Ubuntu |
5.1.2 安装交叉编译工具链的简介与安装 |
5.2 TFTP与 NFS配置 |
5.2.1 TFTP服务器 |
5.2.2 NFS服务器搭建 |
5.3 Bootloader概述与移植 |
5.4 Linux内核的概述与移植 |
5.5 文件系统概述与移植 |
5.5.1 文件系统的概述与移植 |
5.5.2 固化根文件系统 |
5.6 SQLITE概述与移植 |
5.7 BOA服务器与CGI的概述与移植 |
5.7.1 BOA服务器概述与移植 |
5.7.2 CGI的概述与移植 |
5.8 Mjpeg-streamer服务器的概述与移植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智能安防系统软件设计 |
6.1 系统整体框架及数据描述 |
6.1.1 系统整体框架 |
6.1.2 多线程设计 |
6.1.3 通信结构体设计 |
6.2 数据库模块 |
6.3 数据接收模块 |
6.3.1 Zigbee采集模块 |
6.3.2 A9采集模块 |
6.4 数据处理模块 |
6.5 处理客户请求模块 |
6.6 蜂鸣器与LED模块 |
6.6.1 蜂鸣器模块 |
6.6.2 LED模块 |
6.7 摄像头模块 |
6.8 3G模块 |
6.9 外网登录解决方案 |
6.10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智能安防系统的功能实现与分析 |
7.1 系统平台搭建 |
7.2 系统整体性能测试 |
7.2.1 Zigbee模块测试 |
7.2.2 3G模块测试与调试 |
7.2.3 视频采集模块测试 |
7.2.4 Web网页端功能验证 |
7.2.5 智能门禁仿真测试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工作总结 |
8.2 论文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7)基于数据平台的夜巡机器人后台监控软件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软件需求分析 |
2.1 用户需求介绍 |
2.2 夜巡机器人功能介绍 |
2.3 软件功能性需求分析 |
2.4 非功能需求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件总体框架设计 |
3.1 软件设计原则 |
3.2 软件架构设计 |
3.3 网络拓扑设计 |
3.4 数据传输及协议设计 |
3.5 数据库设计 |
3.5.1 数据库的命名规范 |
3.5.2 概念与逻辑结构设计 |
3.5.3 数据库实施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功能详细设计 |
4.1 登录界面详细设计 |
4.2 监控中心界面详细设计 |
4.3 主控界面详细设计 |
4.3.1 移动车体控制服务设计 |
4.3.2 巡检数据显示服务设计 |
4.3.3 机器人状态显示服务设计 |
4.3.4 图像音频处理服务设计 |
4.4 查询界面详细设计 |
4.4.1 日志查询设计 |
4.4.2 犯人信息查询设计 |
4.4.3 巡逻计划查询编辑设计 |
4.5 管理界面详细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的实现与测试 |
5.1 平台软硬件环境 |
5.2 软件的实现 |
5.3 软件功能测试 |
5.4 软件压力测试 |
5.5 测试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基于J2EE的供电企业审计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开发技术 |
2.1 软件分层架构模式 |
2.2 软件开发技术 |
2.3 SQL SERVER数据库 |
2.4 系统数据字典 |
2.5 STRUTS技术 |
2.6 ADO技术 |
2.7 系统数据流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整体需求分析 |
3.2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系统性能分析 |
3.3.2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结构设计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 系统安全性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关键模块详细设计 |
5.1 系统登录模块 |
5.2 规划计划功能模块 |
5.3 项目作业功能模块 |
5.4 成果管理功能模块 |
5.5 日常管理功能模块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实现 |
6.1 系统主界面实现 |
6.2 系统规划计划功能实现 |
6.3 系统项目作业功能实现 |
6.4 系统成果管理功能实现 |
6.5 系统日常管理功能实现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系统测试 |
7.1 系统的测试概述 |
7.2 系统的测试方法 |
7.3 系统功能性测试 |
7.4 系统性能测试 |
7.5 系统安全性测试 |
7.6 测试结果 |
7.7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铁路电务新职人员教育培训平台的人性化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的内容 |
1.2.2 研究的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现状 |
1.3.1 国外研究与实践现状 |
1.3.2 国内研究与实践现状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什么是人性化 |
1.4.2 人性化的铁路电务新职人员教育培训平台 |
第2章 铁路电务新职人员教育培训需求分析 |
2.1 铁路电务教育培训现状分析 |
2.1.1 铁路电务传统教育培训模式 |
2.1.2 铁路电务传统教育培训模式的优势 |
2.1.3 铁路电务传统教育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
2.2 电务新职人员培训需求分析 |
2.2.1 职工培训需求分析 |
2.2.2 新职人员培训需求分析 |
2.3 小结 |
第3章 铁路电务新职人员教育培训平台人性化设计 |
3.1 平台设计的理论基础 |
3.1.1 平台设计的理论基础 |
3.1.2 平台设计的理论启示 |
3.2 平台设计原则 |
3.2.1 平台设计需要以人为本 |
3.2.2 平台设计需要具有实用性 |
3.2.3 平台设计需要突出用户需求 |
3.3 平台人性化的功能模块设计 |
3.3.1 平台人性化功能总体要求 |
3.3.2 美观实用的平台登录页面设计 |
3.3.3 新颖合理的特色网课功能模块设计 |
3.3.4 快速便利的交流提问功能模块设计 |
3.3.5 丰富充足的资源共享功能模块设计 |
3.3.6 简要多元的评价反馈功能模块设计 |
3.3.7 海量严谨的数据库设计 |
第4章 铁路电务新职人员教育培训平台的开发及应用 |
4.1 教育培训平台开发的技术基础 |
4.1.1 教育培训平台的开发环境 |
4.1.2 关键技术 |
4.2 教育培训平台主要功能模块具体开发的关键代码 |
4.3 铁路电务新职人员教育培训平台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NB-IoT的燃气抄表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远程抄表技术概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现有抄表方式及其比较 |
1.4.1 IC卡预付费抄表方式 |
1.4.2 有线抄表方式 |
1.4.3 无线抄表方式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远程抄表系统的技术基础 |
2.1 NB-IoT技术定义 |
2.2 NB-IoT发展史 |
2.3 NB-IoT技术优势 |
2.3.1 大连接 |
2.3.2 广域覆盖 |
2.3.3 低功耗 |
2.3.4 低成本 |
2.4 NB-IoT网络架构 |
2.5 NB-IoT应用层协议 |
2.5.1 NB-IoT应用层协议比较 |
2.5.2 HTTP通信协议特点 |
2.6 燃气流量计测量原理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NB-IoT的远程抄表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3.1 远程抄表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2 远程抄表系统需求分析 |
3.3 远程抄表系统功能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燃气流量计端NB-IoT通信模块设计 |
4.1 燃气流量计总体结构 |
4.2 流量测量模块的组成 |
4.3 燃气流量计端NB-IoT通信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4.3.1 L620 芯片及其外围电路设计 |
4.3.2 电源模块 |
4.3.3 SIM卡模块 |
4.4 燃气流量计端NB-IoT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
4.4.1 NB-IoT通信模块软件开发环境 |
4.4.2 NB-IoT常用指令集 |
4.4.3 NB-IoT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
4.5 数据加解密算法设计 |
4.5.1 TEA加解密算法原理介绍 |
4.5.2 数据加解密程序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云服务器端设计 |
5.1 云服务器端总体设计 |
5.2 云服务器端的开发环境介绍及安装 |
5.3 MySQL数据库的设计 |
5.3.1 MySQL数据库表格设计 |
5.3.2 数据库的存取过程 |
5.3.3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 |
5.4 云服务器端功能开发 |
5.4.1 Tomcat概述 |
5.4.2 Servlet应用 |
5.4.3 云服务器端功能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安卓手机客户端开发 |
6.1 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比较 |
6.2 Android操作系统架构 |
6.3 Android应用程序的组成 |
6.4 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环境搭建 |
6.4.1 Flutter简介 |
6.4.2 Flutter开发环境搭建 |
6.5 远程抄表系统APP总体设计 |
6.6 服务器与客户端APP的通信 |
6.6.1 服务器端与客户端APP的通信方式 |
6.6.2 服务器端与Android客户端APP的数据交互方式 |
6.7 远程抄表系统APP功能实现 |
6.7.1 注册与登录模块 |
6.7.2 欢迎界面 |
6.7.3 查看流量模块 |
6.7.4 数据分析模块 |
6.7.5 Excel导出模块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人性化改造Windows登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net的铁路供电设备电气试验与保护整定辅助管理软件设计[D]. 王喆.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01)
- [2]VideoLog可视化测井综合解释软件开发[D]. 王博通.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基于自动测试虚拟平台的3d实验设计与实现[D]. 管晓东.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长线路轻载电网无功优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高海宾.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基于Cesium的封闭园区运行管理系统开发与实现[D]. 孙宜昌. 黑龙江大学, 2020(03)
- [6]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安防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邓盼.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7]基于数据平台的夜巡机器人后台监控软件研究与开发[D]. 唐德树. 电子科技大学, 2020
- [8]基于J2EE的供电企业审计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琚雯羽.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9]铁路电务新职人员教育培训平台的人性化设计及实现[D]. 徐文亚.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基于NB-IoT的燃气抄表系统设计[D]. 江曼婷.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