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土栽培番茄的管理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牛宁[1](2021)在《基于干物质积累的樱桃番茄养分吸收模型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量化设施樱桃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生长发育与养分吸收之间的关系,建立樱桃番茄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模型,对实现我国设施无土栽培樱桃番茄智能化生产,提高樱桃番茄的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8-2020年,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的日光温室开展试验,根据无土栽培樱桃番茄的生长发育动态过程,构建了基于干物质积累的樱桃番茄养分吸收模型,以期为樱桃番茄养分实时监控和水肥一体化栽培调控提供理论基础。(1)定量分析了日光温室樱桃番茄的生长发育进程及对光温的反应特性。采用钟模型(The Clock model,TCM)、累积辐热积(Product of Thermal Effectiveness and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TEP)、生理发育时间(Physiological Development Time,PDT)和有效积温(Growing Degree Day,GDD)4种方法对日光温室樱桃番茄的生长发育动态过程进行模拟,并利用独立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TEP法对樱桃番茄出苗期、开花期、坐果期、红熟期、采收期及全生育期观测值与模拟值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 RMSE)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33.76%、3.53 d,4.39%、2.54 d,7.94%、1.33 d,8.22%、2.54 d,5.06%、2.55 d,7.28%、5.74 d,1:1直线之间的R2分别为0.82、0.98、0.95、0.95、0.96、0.99。结果表明,TEP法对日光温室樱桃番茄生育期预测模拟精度较高。(2)综合光温对樱桃番茄叶片的影响,建立了基于TEP与比叶面积法(Specific Leaf Area,SLA)的樱桃番茄光合生产与干物质积累模拟模型,并利用独立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TEP法对樱桃番茄叶面积(Leaf Area,LA)实测值与模拟值的n RMSE和RMSE分别为8.32%、0.07 m2·株-1,1:1直线之间的R2为0.95;对樱桃番茄干物质积累实测值与模拟值的n RMSE和RMSE分别为24.62%、770.66 kg·hm-2,1:1直线之间的R2为0.93。结果表明,TEP法对日光温室樱桃番茄叶面积与干物质积累模拟精度较高,模型具有机理性与普适性。(3)基于分配指数(Allocation Index,AI)和收获指数(Harvest Index,HI)建立了日光温室樱桃番茄干物质分配与产量预测模拟模型,并利用独立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樱桃番茄根、茎、叶、果干物质量与产量实测值与模拟值的n RMSE和RMSE分别为35.97%、68.49 kg·hm-2,29.00%、395.86 kg·hm-2,23.54%、232.89 kg·hm-2,19.83%、181.54 kg·hm-2和21.20%、7.32 t·hm-2,1:1直线之间的R2分别为0.81、0.93、0.94、0.94、0.97。结果表明,基于光合生产与干物质积累模拟模型,采用AI和HI对日光温室樱桃番茄干物质分配与产量预测模拟精度较高。(4)以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模型为基础,量化了TEP与樱桃番茄全生育期各器官养分含量动态变化关系,建立了日光温室樱桃番茄养分吸收模拟模型,并利用独立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模型对樱桃番茄全株氮、磷、钾吸收实测值与模拟值的n RMSE和RMSE分别为16.85%、24.80 k g·hm-2,10.01%、4.11 kg·hm-2,10.27%、23.65 kg·hm-2,1:1直线之间的R2分别为0.83、0.90、0.87。对樱桃番茄根、茎、叶、果氮吸收量实测值与模拟值的n RMSE和RMSE分别为25.04%、0.71kg·hm-2,11.49%、4.38 kg·hm-2,14.58%、12.62 kg·hm-2,21.34%、4.32 kg·hm-2,1:1直线之间的R2分别为0.73、0.84、0.84、0.91;磷吸收量实测值与模拟值的n RMSE和RMSE分别为24.03%、0.27 kg·hm-2,13.44%、1.60 kg·hm-2,19.19%、4.71 kg·hm-2,27.74%、1.01 kg·hm-2,1:1直线之间的R2分别为0.86、0.73、0.81、0.83;钾吸收量实测值与模拟值的n RMSE和RMSE分别为20.60%、0.89 kg·hm-2,22.86%、13.20 kg·hm-2,13.44%、18.84 kg·hm-2,21.45%、5.63 kg·hm-2,1:1直线之间的R2分别为0.85、0.81、0.75、0.86。结果表明,采用TEP法对日光温室樱桃番茄全生育期内全株及各器官养分吸收的预测模拟精度较高。本研究构建的模型参数少、计算简单,且具有较强的机理性、解释性与实用性,可为我国日光温室无土栽培樱桃番茄生产中的精准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汤圆强[2](2021)在《无土栽培模式下施用有机物质对番茄生长、果实品质和根际微生物环境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以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番茄品种‘烟粉210’为试材,采用盆栽的栽培方式,研究了沼液提取物和宛氏拟青霉菌复配叶面肥对番茄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在土壤、草炭和椰糠基质栽培下不同施肥方案对番茄生长、果实品质及根际微生物环境的影响,为下一步研究无土栽培中有机物质的施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叶面肥试验中,在植物生长量方面,与化学叶面肥相比,沼液提取物和宛氏拟青霉菌复配叶面肥在促进番茄植株鲜质量方面显着升高,干质量、根冠比、含水率和壮苗指数也有一定程度提高,株高、茎粗和叶绿素含量则差异不显着;在植物保护酶活性方面,沼液提取物和宛氏拟青霉菌复配在初果期和盛果期有利于提高番茄植株SOD活性,在幼苗期和初果期有利于提高POD活性,在盛果期POD活性也显着提高;在产量和货架期方面,宛氏拟青霉菌浓度的增加有利于番茄产量的提升,但施用宛氏拟青霉菌会缩减番茄的货架期。结果表明,沼液提取物与宛氏拟青霉菌复配叶面肥能够促进番茄生长,增加番茄产量,可以替代化学叶面肥。其中,沼液提取物500倍液和宛氏拟青霉菌30 ng·m L-1复配作叶面肥的综合效果最佳,与施用化学叶面肥处理相比,番茄植株鲜质量、干质量、壮苗指数、POD活性、开花数、坐果数、坐果率分别提高43.06%、28.43%、84.74%、28.06%~78.13%、30.30%、68.86%、29.51%。果实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产量分别提高28.44%、146.61%、75.13%。2、水溶肥试验中,在植物生长量方面,以土壤为栽培基质,化学水溶肥与沼液水溶肥混施有利于促进番茄植株茎粗、生长量及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增加,单施化学水溶肥有利于促进植株株高的增加;以草炭为栽培基质,化学水溶肥与沼液水溶肥混施有利于促进番茄植株株高、茎粗和生长量的增加;以椰糠为栽培基质,化学水溶肥与沼液水溶肥混施有利于促进番茄植株生长量和茎粗的增加,单施化学水溶肥有利于促进植株株高的增加。在产量和货架期方面,以土壤为栽培基质,单施化学水溶肥更有利于增加番茄产量;以草炭为栽培基质,化学水溶肥和沼液水溶肥混施更有利于番茄产量的增加;以椰糠为栽培基质,单施化学水溶肥、化学水溶肥和沼液水溶肥混施均有利于增加番茄产量,综合比较,三种栽培基质以草炭对番茄生长的综合效果最好。以草炭为栽培基质中,采用化学水溶肥和沼液水溶肥按1:2混施处理的综合效果最佳,与草炭基质中单施化学水溶肥处理相比,番茄植株株高、茎粗、鲜质量、干质量、壮苗指数、开花数、坐果数、坐果率分别提高了5.51%、32.28%、7.34%、28.10%、189.34%、4.17%、36.28%、30.56%,果实维生素C含量、番茄红素含量和产量分别提高100.00%、13.94%、38.46%。3、基质试验中,在基质物理性质方面,土壤、椰糠和草炭三种基质容重均比试验前增加,而总孔隙度均比试验前降低;在基质化学性质方面,以土壤为栽培基质的所有处理基质电导率均高于试验前,草炭基质和椰糠基质中单施化学水溶肥处理基质电导率均高于试验前且显着高于其他施肥方案;在基质酶活性方面,三种基质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低于试验前,土壤基质和草炭基质中磷酸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均低于试验前,而椰糠基质中的磷酸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均高于试验前,三种基质中蔗糖酶活性均高于于试验前,其中椰糠基质中蔗糖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基质。结果表明,相较于单施化学水溶肥,施用沼液水溶肥能降低基质电导率,在草炭基质和椰糠基质中分别降低了18.88%~40.41%和42.27%~58.76%,提高了磷酸酶和脲酶活性,改善了基质理化性状。4、根际微生物试验中,草炭基质中真菌和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增加,细菌菌群多样性增加,均匀度降低,在草炭基质中施用沼液水溶肥可以显着增加基质中真菌和细菌群落的丰富度、OTU种数和独有OTU种数,草炭基质中真菌和细菌群落构成发生了变化,其中分解有机质的壶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数量下降,对植物生长有益的髌骨细菌门、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的数量增加,在草炭基质中施用化学水溶肥会增加致病菌担子菌门的数量,施用沼液水溶肥会增加有益于植物生长的罗兹菌门和被孢霉门的数量;椰糠基质中真菌和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增加,细菌菌群多样性增加,真菌菌群多样性减少,在椰糠基质中施用化学水溶肥能增加真菌和细菌群落丰富度和OTU种数,椰糠基质中真菌和细菌群落构成发生了变化,其中分解有机质的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的数量减少,其他分解有机质的绿弯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的数量增加,此外有益于植物生长的蓝藻门、放线菌门、髌骨细菌门、浮霉菌门和蛭弧菌门的数量也显着增加。
刘杰[3](2020)在《日光温室番茄中药渣复合基质配方及其栽培效果研究》文中指出中药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瑰宝,然而,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数量庞大的中药渣带来严重的生态污染问题。为此,本研究以保健型中药渣为主要原料,与牛粪分别按体积比5:0(T1)、4:1(T2)、3:2(T3)、2:3(T4)配制四种复合基质配方,并以椰糠基质为对照(CK),采用基质袋培的方式,研究了保健型中药渣复合基质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产量、果实品质及其功能性成分的影响,明确该类药渣作为栽培基质资源化利用效果,以期为我国设施番茄的中药渣基质化栽培及其果实功能性成分提高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质理化性质及养分变化:整个生育期内,四种中药渣复合基质的容重显着高于CK,均在适宜范围内,且所有处理定植前与拉秧后的基质总孔隙度变化相差较小,基质持水透气性能十分稳定。此外,在生育期内,四种中药渣复合基质的p H显着高于CK处理,其p H值均缓慢降低到7.5左右,而其定植前的EC值同样显着高于CK处理,且有随基质中中药渣比例减少而增大之势,超出适宜范围。另外,仅T2处理的基质速效P含量最终下降了25%,需多补充磷肥,而且T1、T2、T3、T4、CK处理的速效K含量相较初始值分别降低了48%、27%、64%、44%、74%,因此,生长后期需要注重对所有处理间歇补充钾肥。(2)生长与产量:与CK相比,T1、T2处理的株高生长略差、茎粗生长较好,差异性显着,有着相对较好的生长状态,而T3、T4株高、茎粗长势较差,分别比对照降低20%、18%以上,达到显着差异。此外,四种中药渣复合基质的根系特征总体上优于CK,而在生物量和产量方面,T2处理的植株总干重和果实产量与CK无显着性差异,其余处理均显着低于CK,说明T2处理最适宜番茄袋培生长。(3)果实品质:与CK处理比较,中药渣复合基质T1、T2处理番茄果实的番茄红素、总黄酮、可溶性蛋白含量能提高50%、8%、66%以上,达到显着差异水平,此外,四种中药渣复合基质的果实总黄酮含量随着基质中中药渣含量比例的增大而增加,同时,果实维生素C含量也有增加趋势,均显着高于CK,其中T2处理维生素C含量最高,比对照提高了98%。(4)安全性评价:四种中药渣复合基质及番茄果实中砷、镉、汞、铅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安全标准。与CK相比,四种中药渣复合基质的果实砷、镉、汞、铅重金属含量均降低了36%、15%、50%、36%以上,其中果实中镉、铅含量随着配方中中药渣含量增加而降低,说明中药渣对降低果实中重金属含量具有一定作用。(5)综合评价:通过对测定结果的灰色关联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知,各基质配方的综合评价得分排序为:T2﹥T1﹥CK﹥T3﹥T4。综合考虑,T2处理(中药渣:牛粪=4:1)配方最佳。
郭鹏[4](2020)在《不同基质和灌溉模式对封闭式槽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指出为降低封闭式槽培番茄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进一步提高番茄的产量改善番茄的品质。本试验应用国家蔬菜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封闭式基质槽培系统,通过试验研究珍珠岩与岩棉基质栽培对槽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究适宜的营养液灌溉模式对番茄产量、品质和营养液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珍珠岩基质的容重要大于岩棉基质容重,但均在理想范围内;珍珠岩基质的总孔隙度为77.00%,气水比为0.97,与岩棉基质相比更加接近番茄基质栽培的适宜范围。珍珠岩基质与岩棉基质的持水孔隙度分别为30.80%和35.70%。珍珠岩基质与岩棉基质相比持水性较差。两者的EC值均较低,但岩棉基质的p H值范围为6.0~8.3,大于珍珠岩的7.0~7.5。在栽培试验对比中,T1与CK处理的果实品质各项指标差异不显着,但均显着高于T2处理,T2处理的单株总产量显着低于T1与CK处理35.91%和36.36%,T1与CK处理差异不显着,从经济收益来看,T1处理的经济收益明显高于T2与CK处理。所以封闭式槽培系统下适宜的栽培方式为T1处理—珍珠岩常规栽培定植株数为2230株/667 m2。(2)不同灌溉模式中,番茄植株的株高、茎粗和叶片数,均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大,当灌溉量达到A3处理时,茎粗与叶片数随灌溉频率的增加而减小。总体来看,植株的干鲜重、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果实品质与产量均随着灌溉量和灌溉频率的增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A3B3处理番茄产量最高,A2B5与A3B3的果实品质最好,但产量和果实品质与A1B7相比均无显着差异,且A1B7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A2B5与A3B3处理的平均单株用水量比A1B3高28.26%和21.74%。综合评价,以珍珠岩为基质的槽培番茄系统以A1B7处理的灌溉模式最好,即番茄每天每株的灌溉量为1L,灌溉频率为7次时对番茄果实的产量与营养品质影响不大,又可以实现较高的水肥利用。
许艺,李新旭,杨哲,李红岺,高丽红[5](2020)在《我国连栋玻璃温室番茄长季节栽培产量与荷兰存在差距的原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荷兰连栋玻璃温室基质栽培蔬菜作物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其中番茄产量已达90 kg·m-2,平均产量超过60 kg·m-2;而我国连栋玻璃温室岩棉(椰糠)栽培番茄产量最高只有40~45 kg·m-2,平均水平仅25~30 kg·m-2,与荷兰相比差距较大。本文以北京小汤山特菜基地连栋玻璃温室番茄长季节岩棉栽培试验为基础,从外界气候环境、温室设施结构、室内环境调控、水肥管理和栽培管理措施等方面对我国连栋玻璃温室番茄长季节岩棉栽培产量与荷兰存在差距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为我国连栋玻璃温室番茄岩棉高产栽培的主攻技术方向提供一定思路。
张一鸣[6](2020)在《不同供液方式对水培番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无土栽培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农业中的连作障碍、土传病害及肥料利用率低的问题,从而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推广应用。但是无论采用开放式还是封闭式基质无土栽培都存在营养液报废的问题。营养液膜栽培因为不需要基质,具有投资小的优点,受到种植者的欢迎,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但传统的营养液膜栽培采用多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营养液循环供液,也存在定期更换和营养液报废的问题。本试验把营养液配方中提供大量、中量元素的化合物设置单独分区供液,采用分根法将作物根系分配至不同分区中,以传统的混合供液方式为对照进行番茄营养液膜栽培试验,通过对两种供液方式番茄植株的形态指标、各分区及混合营养液中营养元素含量、植株与果实中的矿质元素含量及番茄产量和品质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了不同供液方式对塑料大棚春茬番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初步获得如下结果:1.分区供液方式更有利于番茄的生长发育。在番茄定植35 d后,分区供液方式番茄的茎粗、叶面积以及番茄定植28 d后的叶色值均分别显着高于混合供液方式。番茄打顶时,分区供液方式比混合供液方式的番茄茎粗、叶面积、叶色值分别增加了37.30%、11.08%、142.05%;分区供液方式番茄叶鲜重、叶干重、茎鲜重、根鲜重和根干重分别比混合供液方式的增加了19.19%、12.65%、8.07%、33.10%及43.01%。2.分区供液方式更有利于增加番茄的单果重及单株产量。分区供液方式平均单果重、平均单株产量分别比混合供液提高了13.16%、9.97%。3.分区供液方式有利于提升番茄果实的品质。分区供液方式番茄果实中的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有机酸含量分别比混合供液增加了0.6%、76.79%、18.7%,硝态氮含量降低了59.77%。4.分区供液方式有利于番茄植株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分区供液方式番茄叶片中的钾、钙、镁和磷含量,茎中的钾、钙和镁含量,根系中的钾和磷含量、果实中的镁含量均显着高于混合供液方式。5.分区供液方式能有效延长营养液使用时间。营养液中钾钙比小于0.1可作为缺素症状出现的预警指标,该指标出现14 d后,植株叶片表现出肉眼可见的明显黄化症状,分区供液出现明显缺素症状的时间较混合供液推迟了21 d。
金宁[7](2020)在《基质栽培黄瓜生长生理、产量及品质对不同灌水下限的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明基质栽培黄瓜适宜的灌水下限,实现农艺节水。本试验以“博特209”品种黄瓜为试材,采用基质盆栽栽培,共设置4个灌水下限处理,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50%、60%、70%、80%,用A、B、C、D表示,统一设定田间持水量的90%为灌水上限,采用TDR350水分速测仪控制基质的水分含量,研究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植株生长、叶片水分状况、抗氧化系统、光合日变化、荧光参数、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选取了4个处理黄瓜的生长、产量及品质相关的22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主要得到了以下结果:1.80%田间持水量灌水下限处理的植株株高和叶面积处理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而茎粗为70%田间持水量灌水下限的茎粗最大且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说明适当降低灌水下限有利于茎粗的增大;不同灌水下限下黄瓜干物质的分配比例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根干物质占全株干物质和果实干质量占全株干质量的比例都以70%田间持水量灌水下限最高。2.70%-8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处理的黄瓜叶片自由水和相对含水量较高,细胞汁液浓度与其他两个处理相比更为适宜,有利于维持叶片细胞正常形态;70%、8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的丙二醛(MDA)及脯氨酸(Pro)含量低于其他两个处理,抗氧化酶活性表现为60%>50%>70%>80%。3.50%田间持水量灌水下限处理的植株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显着低于其他三个处理,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显着高于其他三个处理,说明该处理显着抑制了黄瓜叶片光能的转化。70%-8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处理的植株叶片具有较高的Fv/Fm、ΦPSⅡ、qP和较低的NPQ,有利于光能的有效转化,光能转化速率高。4.7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处理的植株叶片的叶绿素a、b含量最高;灌水下限为70%和80%田间持水量处理的植株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灌水下限为50%和60%田间持水量的Ci变化趋势一致;灌水下限为50%田间持水量处理的植株蒸腾速率(Tr)峰值出现早于其他三个处理,为12:00,而其他三个处理峰值出现在14:00。造成各个处理植株出现“光合午休”现象的原因也不同,70%和8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处理植株的“光合午休”现象的出现原因为气孔限制因素,而造成50%和6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处理植株“光合午休”现象的出现原因为非气孔限制因素,且70%和80%处理植株的净光合速率(Pn)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始终高于其他两个处理。5.黄瓜的单果重、单株果数及亩产量随着灌水下限的升高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以8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的最高,但单果重及亩产量与70%处理的无显着差异;水分利用率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灌水下限为70%田间持水量的水分利用率最高,相较于50%、60%、80%的增幅为33.14%、13.23%和10.30%。6.黄瓜果实的瓜长、瓜粗、含水量及商品瓜率随着灌水下限的提高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均以80%田间持水量灌水下限处的最高;黄瓜果实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K和Ca含量随着灌水下限的提高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以7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处的最高。7.主成分分析显示不同灌水下限处理对黄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评价的指标由最初的22个方面降为3个主成分,达到了降维的目的。3个主成分代替了原指标100%的信息,综合评价结果,各处理的得分顺序依次为70%、80%、60%、5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综上可知,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都较为适宜黄瓜的生长发育,但从节水的角度考虑,灌水下限为70%田间持水量处理与80%田间持水量的处理相比,在不降低产量,提高品质的同时,水分利用率最高,因此,70%田间持水量可作为基质栽培黄瓜节水灌溉的适宜灌水下限。
李炎艳[8](2020)在《珍珠岩粒径和灌溉模式对封闭式槽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指出为了提高封闭式槽培番茄产量与品质,本试验采用蔬菜中心研发的封闭式槽培系统,筛选出适宜封闭式槽培番茄的珍珠岩粒径配比及灌溉模式。供试番茄品种‘丰收’,研究了珍珠岩粒径配比的理化性质及对番茄植株生长、品质和产量的影响;采用适宜的基质粒径配比,研究分析营养液不同灌溉量和灌溉频率对封闭式槽培番茄的植株生长、光合、叶片显微结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三种粒径>4mm、2-4mm、<2mm珍珠岩复配对番茄的生长、生理指标有显着影响。定植前,珍珠岩粒径配比通气孔隙、大小孔隙比随大粒径含量增多呈增加趋势;定植后,各处理基质的持水孔隙呈增加趋势,通气孔隙、大小孔隙比呈下降趋势;定植前后pH值变化稳定,EC值在适宜范围内增加,理化性质能满足植株生长。珍珠岩粒径配比为3:4:3、3:6:1的T3、T4处理的株高、叶片数及根系活力高于大粒径含量较多的T1、T2、T7及CK。T3、T6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T1、T2、T7及CK。T3处理的单株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全株干鲜重均表现最佳,显着高于CK。试验表明,适宜的珍珠岩粒径配比的是>4mm、2-4mm、<2mm为3:4:3的T3处理,可以作为此系统下番茄栽培基质。(2)随着灌溉量的增加,番茄的生长、生物量、基质含水量、产量均呈增加趋势;随着灌溉量的减少,番茄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维生素C含量、糖酸比等逐渐增加。同一灌溉量下灌溉频率对番茄生长发育无显着影响。灌溉量为2L、3L的A2、A3处理提高了株高、茎粗及产量。A1、A2处理的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均高于A3。A1B3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单株耗水量最低。利用熵权法和TOPSIS法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各项指标得出A1B3处理结果最佳,即番茄每天每株灌溉量为1L、灌溉频率为3次时最优,可以作为此系统应用的灌溉模式。
袁丁[9](2020)在《深冬设施番茄栽培局部加热及温度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日光温室冬季温度在作物生产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适的温度能保证温室内作物安全越冬和反季节生产,实现周年生产。本研究在不同基质下对日光温室冬季根区加温和风机空气加温进行研究,探索电加热条件下根系温度场的变化、空气加温中不同栽培模式下温室内部温度的变化以及这两种加温方式对番茄生长、生理、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合能耗角度分析各种加温方式的效果和经济效益,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以丰收(74-560)F1杂交品种番茄为试材,设置不同吊秧方式下,果穗部局部空气加热,通过设定“人字搭架+热风机”、“垂直吊秧+热风机”两种加温处理,研究不同热风加热和配合农艺措施对果菜冠层温度、越冬番茄植株生长及番茄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字搭架+热风机”处理更有利于冠层局部温度的提高,该处理下番茄植株单株产量也最高,达到4.32kg/株,而单株能耗为6.96 kW·h,在同样温度条件下,比“垂直吊秧+热风机”的处理节能36.6%。(2)采用不加温(CK)、加温22℃、28℃和34℃的处理进行试验,研究不同根系温度场的分布以及对无土栽培番茄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椰糠基质为22℃和28℃的温度处理对番茄植株生长指标和生理热性均有显着影响,在株高、茎粗、叶片数、维生素C、可溶性糖等指标上有显着提高,但22℃处理中番茄植株的单株能耗为11.33 kW·h,显着低于28℃处理的14.86 kW·h,结合产量对比,说明22℃的能耗产出比(单株产量/单株能耗)更高。(3)以日光温室无土栽培椰糠基质为研究对象,建立基质的稳定传热模型,以温室地面和基质表面温度为输入条件,室内空气温度为边界条件,早上9:00基质内部温度为初始条件,分析基质内部的换热过程并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通过温室内部环境条件对基质内温度变化进行模拟,同时将基质内布点的实测数值与模拟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20:00-次日8:00夜间时间段,模拟结果与实测温度结果数值拟合良好,整体趋势一致,加热中心温度差距在1℃左右,该温度模拟能较为准确的预测基质内温度变化,为基质采暖提供依据。
范兵华[10](2020)在《设施甜瓜和番茄全有机营养肥水耦合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愈发重视,优质高产的有机农产品被消费者所青睐,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大量研究发现有机栽培的蔬菜品质好、口感浓郁、营养价值高。因此,本文利用有机营养液配套有机基质栽培甜瓜和番茄,通过研究有机营养液施用频次和灌水量的耦合效应对甜瓜生长及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为全有机甜瓜生产筛选最适宜的有机肥水处理组合。通过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及不同配方营养液对番茄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寻找优质高产番茄最适宜的栽培模式及营养液配方。本试验以解决农业废弃物循环再利用为出发点,为优质高产有机蔬菜栽培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研究有机营养液施用频次与灌水量耦合对设施甜瓜产量及品质影响,设置3种有机营养液施用频次(施用8次,每次每株750 m L,F1;施用12次,每次每株500 m L,F2;施用16次,每次每株375 m L,F3)与2种单株灌水量(果实膨大前按120%日蒸腾蒸发量(ET)灌溉,之后按140%ET灌溉,W1;果实膨大前按140%ET灌溉,之后按160%ET灌溉,W2),共6个试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中等有机营养液施用频次及高灌水量(F2W2)处理甜瓜产量最高,芳香物质含量最高,综合品质评价最优,是全有机营养栽培甜瓜的最佳肥水处理组合。(2)研究不同处理对甜瓜生长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等有机营养液施用频次及高灌水量(F2W2)处理可以增强甜瓜植株长势,提高光合同化速率,有利于提高植株养分吸收量及干物质积累量,提高养分利用效率。(3)通过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及不同配方营养液对设施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设置有机基质栽培浇灌不同配方营养液:CK1山崎营养液;T1有机营养液1(猪粪、牛粪、羊粪浸提液按体积比2:1:1混合,稀释3.93倍);T2有机营养液2(猪粪、牛粪、羊粪浸提液按体积比1:2:1混合,稀释2.93倍);T3有机营养液3(猪粪、牛粪、羊粪浸提液按体积比1:1:2混合,稀释2.85倍);CK2土壤栽培浇灌山崎营养液。结果表明各处理番茄单位面积产量差异不显着。有机营养液处理可以促进番茄果实着色,提高果实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糖酸比,改善番茄果实营养品质,并显着降低硝酸盐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各处理综合品质评价排序为T2>T1>T3>CK1>CK2。综合考虑番茄产量、外观品质、口感品质、营养品质,T2(以牛粪浸提液为主)处理为最佳有机营养液配方。(4)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及不同配方营养液对设施番茄生长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进入生长后期,有机营养液处理的植株长势优于山崎营养液处理,且有机营养液处理的果实养分含量及养分利用率也较高。综合考虑番茄株高、茎粗、光合指标、转色期及成熟期果实养分含量和养分利用率等指标,T2(以牛粪浸提液为主)处理表现最好,为有机基质栽培适宜的营养液配方。
二、无土栽培番茄的管理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土栽培番茄的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干物质积累的樱桃番茄养分吸收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及缩略表(Acronyms and Symbols)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作物模拟模型研究概述 |
1.2 设施园艺作物模型研究进展 |
1.2.1 发育模型的研究 |
1.2.2 光合作用与干物质积累的研究 |
1.2.3 干物质分配与产量预测的研究 |
1.2.4 养分吸收模型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温室樱桃番茄发育模拟模型 |
2.1 研究方法 |
2.1.1 试验基本情况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温室环境数据的获取 |
2.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1.5 模型检验 |
2.2 模型描述 |
2.2.1 累积辐热积法 |
2.2.2 钟模型法 |
2.2.3 生理发育时间法 |
2.2.4 有效积温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生育期观测数据 |
2.3.2 生育期模型的检验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温室樱桃番茄光合生产与干物质积累模拟模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基本情况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温室环境数据的获取 |
3.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1.5 模型检验 |
3.2 模型描述 |
3.2.1 叶面积模拟 |
3.2.2 光合作用的模拟 |
3.2.3 呼吸作用的模拟 |
3.2.4 干物质积累模型的建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叶面积模拟的检验 |
3.3.2 干物质积累模型的检验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温室樱桃番茄干物质分配与产量预测模拟模型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基本情况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温室环境数据的获取 |
4.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1.5 模型检验 |
4.2 模型描述 |
4.2.1 干物质分配模型的建立 |
4.2.2 产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干物质分配模型的检验 |
4.3.2 产量预测模型的检验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辐热积的温室樱桃番茄养分吸收模拟模型 |
5.1 研究方法 |
5.1.1 试验基本情况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温室环境数据的获取 |
5.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5.1.5 模型检验 |
5.2 模型构建方法 |
5.2.1 基于累积辐热积的樱桃番茄养分含量的动态模拟 |
5.2.2 樱桃番茄氮磷钾吸收动态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樱桃番茄植株养分含量与总干物质量的关系 |
5.3.2 养分吸收模型的验证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2)无土栽培模式下施用有机物质对番茄生长、果实品质和根际微生物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无土栽培研究进展 |
1.2.1 无土栽培的定义及特点 |
1.2.2 无土栽培的种类 |
1.2.2.1 基质栽培 |
1.2.2.2 无基质栽培 |
1.2.3 无土栽培的应用研究 |
1.3 沼液肥研究进展 |
1.3.1 沼液的定义及作用 |
1.3.2 沼液肥在农作物生产上的应用研究 |
1.3.3 沼液肥对土壤改良作用的研究 |
1.4 有机肥对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
1.4.1 有机肥对微生物量的影响 |
1.4.2 有机肥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沼液提取物和宛氏拟青霉菌复配叶面肥对番茄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材料 |
2.1.2 其他栽培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地点和时间 |
2.2.2 试验方法 |
2.2.3 测定方法 |
2.2.3.1 生长指标测定 |
2.2.3.2 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 |
2.2.3.3 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2.2.3.4 叶片丙二醛含量测定 |
2.2.3.5 番茄生产指标测定 |
2.2.3.6 番茄果实品质测定 |
2.2.4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处理对番茄生长指标的影响 |
2.3.2 不同处理对番茄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3.3 不同处理对番茄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2.3.4 不同处理对番茄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2.3.5 不同处理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
2.3.6 不同处理对番茄货架期的影响 |
2.3.7 不同处理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
2.4 小结 |
3 在草炭和椰糠基质栽培下不同施肥方案对番茄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 |
3.1.1 供试材料 |
3.1.2 其他栽培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试验地点和时间 |
3.2.2 试验方法 |
3.2.3 测定方法 |
3.2.3.1 根系活力测定 |
3.2.3.2 叶片净光合速率测定 |
3.2.3.3 其余指标测定 |
3.2.4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处理对番茄株高的影响 |
3.3.2 不同处理对番茄茎粗的影响 |
3.3.3 不同处理对番茄生长量的影响 |
3.3.4 不同处理对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5 不同处理对番茄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3.6 不同处理对番茄根系活力的影响 |
3.3.7 不同处理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
3.3.8 不同处理对番茄平均货架期的影响 |
3.3.9 不同处理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
3.4 小结 |
4 草炭和椰糠基质栽培下不同施肥方案对基质理化性的影响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试验地点和时间 |
4.2.2 试验方法 |
4.2.3 测定方法 |
4.2.3.1 基质酸碱度测定 |
4.2.3.2 基质电导率测定 |
4.2.3.3 基质容重和孔隙度测定 |
4.2.3.4 基质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 |
4.2.3.5 基质磷酸酶活性测定 |
4.2.3.6 基质脲酶活性测定 |
4.2.3.7 基质蔗糖酶活性测定 |
4.2.4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处理对基质理化性质的影响 |
4.3.1.1 不同处理对基质酸碱度的影响 |
4.3.1.2 不同处理对基质电导率值的影响 |
4.3.1.3 不同处理对基质容重的影响 |
4.3.1.4 不同处理对基质孔隙度的影响 |
4.3.2 不同处理对基质中酶活性的影响 |
4.3.2.1 不同处理对基质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4.3.2.2 不同处理对基质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4.3.2.3 不同处理对基质脲酶活性的影响 |
4.3.2.4 不同处理对基质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4.4 小结 |
5 在草炭和椰糠基质栽培下施用有机物质对根际微生物环境的影响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2.1 分子指标测定方法 |
5.2.2 数据处理 |
5.2.2.1 数据优化 |
5.2.2.2 OTU聚类 |
5.2.2.3 分类学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处理对基质真菌菌群的影响 |
5.3.1.1 基质真菌菌群的多样性分析 |
5.3.1.2 基质真菌门水平群落结构分析 |
5.3.2 不同处理对基质细菌菌群的影响 |
5.3.2.1 基质细菌菌群的多样性分析 |
5.3.2.2 基质细菌门水平群落结构分析 |
5.4 小结 |
6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日光温室番茄中药渣复合基质配方及其栽培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无土栽培的研究现状 |
1.1.1 发展无土栽培的必要性 |
1.1.2 无土栽培的研究热点 |
1.1.2.1 基质理化性质研究 |
1.1.2.2 替代基质配方筛选研究 |
1.1.2.3 与基质配套的水肥管理技术 |
1.2 中药渣资源化再利用研究现状 |
1.2.1 中药渣再利用价值分析 |
1.2.2 中药渣在农业方面的再利用途径 |
1.2.2.1 食用菌培养基 |
1.2.2.2 改良土壤 |
1.2.2.3 育苗或栽培基质 |
1.2.3 中药渣应用于栽培基质的效果 |
1.2.4 中药渣再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1.3 番茄有机基质栽培的研究进展 |
1.3.1 不同基质配方对番茄的影响 |
1.3.2 不同栽培方式对番茄的影响 |
1.3.3 基质理化性质对番茄的影响 |
1.4 基质配方筛选方法研究 |
1.4.1 隶属函数法 |
1.4.2 灰色关联度法 |
1.4.3 主成分分析法 |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基质配方配制 |
2.2.2 栽培管理 |
2.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2.3.1 基质理化性质 |
2.3.2 植株生长与生理指标测定 |
2.3.3 番茄果实产量与品质指标测定 |
2.3.4 基质和果实质量安全评价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配方基质的理化性质及养分变化 |
3.1.1 基质物理性质的变化 |
3.1.2 基质化学性质的变化 |
3.1.3 基质速效养分的变化 |
3.2 不同配方基质对番茄植株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
3.2.1 对株高、茎粗的影响 |
3.2.2 对叶面积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3 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
3.2.4 对番茄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3.2.5 对番茄植株养分吸收的影响 |
3.3 不同配方基质对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3.3.1 对产量的影响 |
3.3.2 对品质的影响 |
3.3.2.1 对果实糖酸度的影响 |
3.3.2.2 对果实功能性成分的影响 |
3.4 不同配方基质及果实的安全性评价 |
3.4.1 基质的重金属含量 |
3.4.2 果实的安全性评价 |
3.4.2.1 果实中硝酸盐含量 |
3.4.2.2 果实中重金属含量 |
3.5 基质配方综合评价 |
3.5.1 基质初始理化指标灰色关联分析 |
3.5.2 对番茄相关指标主成分分析 |
3.5.3 灰色关联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的相互验证 |
3.5.4 聚类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4.1 讨论 |
4.1.1 保健型中药渣基质理化性质与植株生长、产量关系的研究 |
4.1.2 保健型中药渣基质养分动态变化与植株吸收养分状况的研究 |
4.1.3 保健型中药渣基质与番茄品质、质量安全关系的研究 |
4.1.4 基质配方筛选研究方法评价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4)不同基质和灌溉模式对封闭式槽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无土栽培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无土栽培基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无土栽培营养液供给国内外现状 |
1.3 不同基质和栽培密度对植物的生长影响 |
1.4 不同供液模式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5 封闭式基质栽培的优点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珍珠岩与岩棉基质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珍珠岩与岩棉基质的理化性质 |
2.2.2 不同处理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
2.2.3 不同处理对番茄干鲜质量的影响 |
2.2.4 不同处理对番茄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2.2.5 不同处理对番茄光合作用的影响 |
2.2.6 不同处理对番茄叶片显微结构的影响 |
2.2.7 不同处理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
2.2.8 不同处理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灌溉模式对封闭式槽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灌溉模式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
3.2.2 同灌溉模式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
3.2.3 不同灌溉模式对番茄光合色素的影响 |
3.2.4 不同灌溉模式对番茄叶片光合参数 |
3.2.5 不同灌溉模式对番茄植株干鲜质量的影响 |
3.2.6 不同灌溉模式对番茄果实产量的影响 |
3.2.7 不同灌溉模式对不同深度番茄根系分布的影响 |
3.3 结论与讨论 |
3.3.1 不同灌溉模式对番茄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
3.3.2 不同灌溉模式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3.3.3 不同灌溉模式在番茄生长发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 |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
(5)我国连栋玻璃温室番茄长季节栽培产量与荷兰存在差距的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气候环境 |
2 设施结构 |
2.1 温室面积 |
2.2 温室透光率 |
2.3 自然通风系统 |
3 环境调控技术 |
3.1 温度与湿度管理 |
3.2 人工补光 |
3.3 CO2管理 |
4 水肥管理 |
4.1 营养液管理 |
4.1.1 营养液配方管理 |
4.1.2 营养液EC值与pH值管理 |
4.2 灌溉策略 |
4.3 回液利用 |
5 栽培管理 |
5.1 栽培品种 |
5.2 长季节栽培技术 |
5.3 植株管理 |
5.4 病虫害防治 |
6 农业专业化分工与服务平台 |
(6)不同供液方式对水培番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无土栽培的研究进展 |
1.2.1 国外无土栽培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
1.2.2 我国无土栽培发展史 |
1.3 无土栽培中营养液的配制与管理 |
1.3.1 无土栽培营养液 |
1.3.2 无土栽培营养液的组成 |
1.3.3 无土栽培的水质要求 |
1.3.4 无土栽培营养液的管理方式 |
1.4 延长营养液使用的处理方式 |
1.4.1 营养液的消毒灭菌 |
1.4.2 营养液养分的重新测定及调配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1.1 供试番茄品种、育苗基质、试验肥料、试验装置材料与规格 |
3.1.2 试验时间、地点 |
3.1.3 试验栽培架、装置结构 |
3.1.4 试验育苗时间与栽培时间 |
3.1.5 番茄栽培营养液及供液制度 |
3.2 试验方法 |
3.3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
3.3.1 营养液的测定 |
3.3.2 植株的根、茎、叶和果实中矿质元素的测定 |
3.3.3 番茄生长指标的测定 |
3.3.4 番茄品质指标的测定 |
3.3.5 番茄产量指标的测定 |
3.4 数据分析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供液方式对番茄生长指标的动态变化影响 |
4.1.1 不同供液方式对番茄形态指标的动态变化影响 |
4.1.2 不同栽培方式对番茄叶色值变化的影响 |
4.1.3 不同栽培方式对番茄植株干鲜重 |
4.1.4 不同供液方式对番茄植株外观的影响 |
4.2 两种供液方式中营养液和植株矿质营养 |
4.2.1 分区供液方式中离子动态变化 |
4.2.2 混合营养液中离子动态变化 |
4.2.3 两种供液方式的部分离子浓度比 |
4.3 两种供液方式对番茄植株中矿质含量的影响 |
4.3.1 两种供液方式对番茄叶片中矿质含量的影响 |
4.3.2 两种供液方式对番茄茎中矿质含量的影响 |
4.3.3 两种供液方式对番茄根系中矿质含量的影响 |
4.3.4 两种供液方式对番茄果实中矿质含量的影响 |
4.4 不同栽培方式对番茄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与讨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7)基质栽培黄瓜生长生理、产量及品质对不同灌水下限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黄瓜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
1.2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戈壁农业的发展 |
1.3 设施园艺及无土栽培的发展现状 |
1.3.1 国外设施园艺发展现状 |
1.3.2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现状 |
1.3.3 基质栽培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
1.3.4 水培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
1.4 国内外蔬菜抗旱性及节水灌溉研究进展 |
1.4.1 国外蔬菜抗旱性及节水灌溉研究进展 |
1.4.2 我国蔬菜抗旱性及节水灌溉研究进展 |
1.5 立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3.1 植株生长指标的测定 |
2.3.2 叶片水分状况的测定 |
2.3.3 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2.3.4 叶片荧光参数的测定 |
2.3.5 叶片光合参数的测定 |
2.3.6 产量指标的测定 |
2.3.7 品质指标的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生长的影响 |
3.1.1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的影响 |
3.1.2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
3.2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水分状况的影响 |
3.3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3.3.1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3.2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4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荧光特性的影响 |
3.5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5.1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5.2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
3.5.3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WUEi和 Ls的影响 |
3.6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3.7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品质的影响 |
3.7.1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
3.7.2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
3.7.3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果实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3.8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生长产量品质的综合评价 |
3.8.1 主成分分析的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 |
3.8.2 主成分分析的综合得分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生长及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
4.2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水分状况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4.3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荧光特性的影响 |
4.4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4.5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4.6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品质的影响 |
4.7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生长产量品质的综合评价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8)珍珠岩粒径和灌溉模式对封闭式槽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无土栽培的研究进展与分类 |
1.1.1 国内外无土栽培的发展概况及前景展望 |
1.1.2 无土栽培的分类 |
1.2 无土栽培基质研究的概述 |
1.2.1 基质栽培的发展 |
1.2.2 基质的类型及物理化学特性 |
1.2.3 无机基质珍珠岩在无土栽培中的应用 |
1.2.4 基质对蔬菜作物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
1.3 无土栽培营养液灌溉的研究与发展 |
1.3.1 国内外营养液灌溉的研究 |
1.3.2 无土栽培灌溉方式的分类 |
1.3.3 全封闭灌溉系统的发展及优点 |
1.3.4 灌溉模式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4 我国基质筛选及灌溉模式在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珍珠岩粒径对封闭式槽培番茄生长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粒径配比珍珠岩理化性质 |
2.2.2 不同粒径配比珍珠岩的含水量变化 |
2.2.3 不同粒径配比珍珠岩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
2.2.4 不同粒径配比珍珠岩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
2.2.5 不同粒径配比珍珠岩对番茄果实性状的影响 |
2.2.6 不同粒径配比珍珠岩对番茄植株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2.7 不同粒径配比珍珠岩对番茄植株干鲜质量的影响 |
2.2.8 不同粒径配比珍珠岩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
2.2.9 不同粒径配比珍珠岩对植株根系活力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灌溉模式对封闭式槽培番茄生长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灌溉模式对基质含水量的影响 |
3.2.2 灌溉模式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
3.2.3 灌溉模式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
3.2.4 灌溉模式对番茄植株干鲜重的影响 |
3.2.5 灌溉模式对番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3.2.6 灌溉模式对番茄根系活力的影响 |
3.2.7 灌溉模式对番茄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8 基于熵权的TOPSIS法灌溉模式对番茄生长、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综合分析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全文结论 |
1.全文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深冬设施番茄栽培局部加热及温度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设施栽培现状 |
1.1.1 国内设施栽培现状 |
1.1.2 国外设施栽培现状 |
1.2 空气温度对温室内植株的影响 |
1.3 基质温度对温室内植株的影响 |
1.4 日光温室冬季加温方式与研究现状 |
1.4.1 燃烧加温 |
1.4.2 太阳能加温 |
1.4.3 电加温 |
1.4.4 热泵加温 |
1.4.5 地中热交换 |
1.5 基于CFD的无土栽培基质根系温度场模拟 |
1.5.1 CFD技术的发展现状 |
1.5.2 本试验中CFD技术的应用 |
1.5.3 基质传热模型的建立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第2章 限根栽培条件下空气果穗部加温对深冬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项目测定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处理对温室内空气温度的影响 |
2.2.2 不同加温处理对番茄植株生长指标的影响 |
2.2.3 不同处理对植株光合色素指标和产量的影响 |
2.2.4 不同处理对番茄植株品质的影响 |
2.2.5 不同处理的能耗分析 |
2.3 讨论 |
2.3.1 不同处理对温室内空气温度的影响 |
2.3.2 不同处理对温室内番茄植株生长和品质指标的影响 |
2.3.3 不同处理对温室内番茄植株产量指标的影响及能耗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日光温室冬季基质加温效果及对番茄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项目测定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室内外空气温度的变化和不同处理对基质内温度的影响 |
3.2.2 不同加温处理对番茄植株生长的影响 |
3.2.3 不同加温处理对番茄植株根系指标和产量的影响 |
3.2.4 不同加温处理对番茄植株果实品质的影响 |
3.2.5 不同加温处理对番茄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2.6 不同加温处理的能耗分析 |
3.3 讨论 |
3.3.1 不同处理对限根栽培区域内温度的影响 |
3.3.2 不同处理对番茄生长和品质指标的影响 |
3.3.3 不同处理对番茄产量的影响及能耗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限根栽培条件下不同加温根系温度场模拟与试验验证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处理对限根栽培区域内部环境温度场的影响 |
4.2.2 不同处理对根系及周围区域环境温度场的影响 |
4.2.3 不同处理对布点模拟温度及分布趋势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日光温室中CFD模拟试验的必要性 |
4.3.2 日光温室CFD温度模拟试验验证与能量平衡分析 |
4.3.3 日光温室CFD温度模拟验证试验误差分析与参考价值 |
4.4 本章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缩略词附录 |
(10)设施甜瓜和番茄全有机营养肥水耦合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设施农业的发展概况 |
1.2 有机设施农业的发展概况 |
1.2.1 有机农业的定义及作用 |
1.2.2 有机设施园艺的发展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全有机营养肥水耦合对设施甜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指标测定及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全有机营养肥水耦合对甜瓜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2.2.2 全有机营养肥水耦合对甜瓜品质的影响 |
2.2.3 全有机营养肥水耦合对甜瓜果实芳香物质的影响 |
2.2.4 全有机营养肥水耦合对甜瓜品质的综合评价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全有机营养肥水耦合对甜瓜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全有机营养肥水耦合对甜瓜形态指标的影响 |
3.2.2 全有机营养肥水耦合对甜瓜光合指标的影响 |
3.2.3 全有机营养肥水耦合对甜瓜养分吸收利用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2.4 全有机营养肥水耦合对甜瓜肥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栽培模式及营养液配方对番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栽培模式及营养液配方对番茄果实产量的影响 |
4.2.2 不同栽培模式及营养液配方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
4.2.3 不同处理番茄各品质指标的综合评价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栽培模式及营养液配方对番茄养分吸收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栽培模式及营养液配方对番茄形态指标的影响 |
5.2.2 不同栽培模式及营养液配方对甜瓜光合指标的影响 |
5.2.3 不同栽培模式及营养液配方对番茄果实及基质养分吸收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无土栽培番茄的管理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干物质积累的樱桃番茄养分吸收模型的构建[D]. 牛宁.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无土栽培模式下施用有机物质对番茄生长、果实品质和根际微生物环境的影响[D]. 汤圆强. 烟台大学, 2021(12)
- [3]日光温室番茄中药渣复合基质配方及其栽培效果研究[D]. 刘杰.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4]不同基质和灌溉模式对封闭式槽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D]. 郭鹏.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5]我国连栋玻璃温室番茄长季节栽培产量与荷兰存在差距的原因分析[J]. 许艺,李新旭,杨哲,李红岺,高丽红. 中国蔬菜, 2020(10)
- [6]不同供液方式对水培番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张一鸣.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4)
- [7]基质栽培黄瓜生长生理、产量及品质对不同灌水下限的响应[D]. 金宁.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8]珍珠岩粒径和灌溉模式对封闭式槽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D]. 李炎艳.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9]深冬设施番茄栽培局部加热及温度模拟研究[D]. 袁丁.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10]设施甜瓜和番茄全有机营养肥水耦合效应研究[D]. 范兵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