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既要搭台也要唱戏(论文文献综述)
商丁元[1](2018)在《文化扶贫视野下的文化资源整合策略研究——以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工作为例》文中指出以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工作为例,阐述其在文化扶贫视野下如何从其内部和外部进行文化资源的整合,希望这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迪和思考。
孙建杰[2](2018)在《晚清民国河南演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地方戏变革与演剧生态为考察对象,结合丰富的史料,探讨了1840—1949年间河南地方戏发展与蜕变的时代背景、剧坛概况、发展态势与总体走向,并对这一时期的河南地方戏的班社、艺人、剧场、作家(作品)等做了考察。晚清民国(1840—1949)是河南地方戏取得大发展与大繁荣的一个历史时期,也是河南地方戏发展史上的重要机遇期,更是河南地方戏自内而外,实现全面革新的一个历史时期。它既回荡着传统文化的流波,又在时代风气的渲染之下孕育着诸多新变。总的看来,这一百余年间河南地方戏的发展历程以1914年“时李之争”事件为分水岭,分为前后两期。1840—1914年间,河南地方戏发生、发展的主要地域是在乡间,与乡间生活、民俗文化结合极为紧密,是谓之河南地方戏的乡村时代;1914年之后,河南地方戏由农村逐步迁徙至城市,从只能游走于乡村陋野、搬演于庙会高台之上的杂伎游艺之作逐步演进为在商业化、专业剧场演出的独立的艺术样式。在城市之中发展、演进的河南地方戏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成就,是谓之河南地方戏的城市时代。自1840年以来社会形态、经济体制与时代思潮的变迁,构成了这一时期河南地方戏发展与演进的时代背景,晚清以来的戏曲改良运动及在其影响下诞生的河南戏曲改良思潮与实践则成为河南地方戏发展的时代机遇。在新的时代语境中,戏曲被赋予启迪民智、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河南地方戏也由下里巴人一跃而为新时代文化的象征、救国治民的利器,得到河南社会各界的广泛推崇。自1907年以来出现的清末民初的戏曲改良思潮、冯玉祥主导下的戏曲改良运动、樊粹庭引领的河南梆子革新实践这三次大的戏曲变革实践,扭转了时人对河南地方戏的偏见,形成了以观剧为时尚的社会思潮,重塑了20世纪上半叶河南社会的戏曲观念,在剧目、舞台、声腔等方面对河南地方戏做出了根本性的革新,全面提升了河南地方戏的文化品格,并建立一种契合时代背景,符合城市民众审美需求的新的戏曲形式,为后世河南地方戏的发展与创新树立了典范。剧种的繁多与民俗演剧的兴盛则构成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剧坛的两大特点。基于河南悠久厚重的戏曲文化,地处天下之中、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和人情地理的丰富,这一时期在河南剧坛生存、繁衍了的各类剧种多达40余个,其中河南本土剧种30个,外来剧种至少有15个。它们在中州大地上争奇斗艳、碰撞融合、竞相斗胜,形成了河南剧坛诸腔杂陈、百花竞放的盛景。1949年前,河南居民十九业农,大多数地区仍笼罩于农耕文明的余晖之中,强大的农业基因、庞大的农村人口为晚清民国河南民俗演剧的兴盛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与充足的养分。确切地说,这一时期河南绝大多数演剧活动是发生在乡村之中的,而民俗演剧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演剧类型上看,都是这一时期演剧活动的绝对主体。一年四季,乡民或聚街头巷尾,或汇宗庙祠堂,或于场院村头,邀班做戏,吹拉弹唱,演唱歌舞和村坊小戏,娱神娱人兼而有之。春祈秋报、庙会演剧、节令演剧、崇圣演剧、集市演剧、行会演剧、喜丧演剧构成这一时期河南民俗演剧的主要内容。班社、剧场、艺人、作家(作品)作为河南地方戏的组成要素,是河南地方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组织单位,也是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地方戏演进与变革的主体与直接体现者。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地方戏班社在组织、运营上与全国其它地市、剧种的戏曲班社类似,大同小异,分科班(窝班)、江湖班、玩会班、龙虎班四种。20世纪20年代,冯玉祥两次督豫,在河南建立了由官方直接组织、管理的艺人培训机构,开启了河南官方培养戏曲艺人的先河。在它的影响下,一大批民间新式知识分子也积极投身于戏曲教育事业,出现一批以“学社”“剧社”“学校”“剧团”命名的新式戏曲人才培养机构。虽然这些机构未能完全抛弃旧式班社的陈规旧俗,但在培养模式、规章制度、训练方式等方面均有所变化,更加合理与科学,而且它们不拘泥于门户之见,积极吸纳京剧及其它兄弟剧种的艺术精髓,融汇于河南地方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良与革新之中,为这一时期的河南地方戏培养了大批人才。晚清民国时期河南地方戏剧场新旧兼收、中西并蓄,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类型极其丰富。既有经济便利,可就地搬演的临时性演剧场所,也有规模宏大、形制精美的专业剧场;既有模仿上海“新舞台”兴建的新式剧场,也有延续千年、遍布河南全境的古老戏楼。茶园剧场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三十余年间迎来了自己最后的辉煌,它见证了以河南梆子为代表的河南地方戏在城市的崛起。1909年落成的“丰乐园”剧场,标志着河南新式剧场的开端。1927年,冯玉祥主导兴建的“人民会场”,兼具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含义,它催生了河南大规模修建剧场的浪潮。由永安、永乐、国民等七家剧院形成的“相国寺梆戏文化圈”第一次使梆戏剧场在河南剧坛站住了脚,并获得长久而稳固的发展,为河南地方戏的深度变革创造了条件。樊粹庭主导的“豫声剧院”则成为河南新式剧场的集大成者。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49年,河南各地共有新式剧场有225所、茶园剧场26所,遍及河南各地区的中心城市,在较为偏远的乡村,更存在数目众多、难以统计的简易戏院。艺人始终是河南地方戏最为活跃的要素,它既是河南地方戏的传承者与守护者,又是河南地方戏的创造者,在饱受社会歧视的环境中,他们不仅保存了河南地方戏生存与发展的火种,提升了河南地方戏的艺术水平,更创造了曲剧、四平调等新的剧种。晚清民国是河南地方戏艺人大量涌现、名家辈出的一个历史时代,以“开封五云”为代表的一批艺人吹响了河南地方戏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号角,并为它在城市中的革新与发展开辟了道路。而坤伶的复兴与崛起,则成为这一时期河南地方戏发展史上最为值得关注的戏曲史现象之一,她们促进了河南地方戏唱腔风格的革新和审美范式的转变,加速了河南地方戏流派的融合,彻底改变了河南地方戏的行当体制。对河南地方戏作家(作品)研究,向来是河南地方戏研究的难点,在樊粹庭之外,少有河南地方戏作家被提及。宽泛地说,河南地方戏现存传统剧目,都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与再创作,以此而论,它们都属于艺人创作的范围。在民间艺人之外,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批从事于河南地方戏创作的文人,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们或刻意隐藏行踪、或名声不显,所做剧本也大多散佚,极难对他们作出较为细致的描绘与综述。民国年间,又有樊粹庭、王镇南、蒋心惠等人相继投身于河南地方戏的创作,他们的作品代表这一时期河南地方戏的最高成就,彰显了河南地方戏的高度与深度。本文挖掘、整理了晚清民国时期36位河南地方戏作家及其作品,并对其中19位有较为详细资料者做了简单的考证和阐述,以补今日研究的缺憾。
赵塔里木,樊祖荫,徐天祥[3](2015)在《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研究相关政策、建议及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生存困境,提出五项宏观保护策略——在现代社会构建少数民族音乐的生存空间;激励局内人的传承动力;形成层次化的保护格局;完善"双轨制"的传承机制;探索多元化的保护模式;十项具体保护措施——加强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充分发挥节日及文化空间的作用;重视跨界民族音乐的交流和研究;完善学校教育传承的机制;建立五级体系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音乐)数据总库";积极调动全社会的各种力量,将保护工作落实到基层;开展"可持续性"旅游开发;推行"双重名录退出机制";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着作权)保护条例》;建立"文化遗产彩票"基金。
黄桂钦[4](2014)在《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继2001年文化产业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后,中央多次专门出台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文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给出了指导性意见。十七届六中全会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用于全方位阐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性。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被列入到国家战略层面,有助于增强我国软实力,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助于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农村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决定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从而决定我国软实力水平。因此,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论文通过研究了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内涵、特征和相关发展理论,经过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分析当前我国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战略意义及存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提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门类并结合案例对重点门类的市场开发战略进行研究,探讨适合这些门类的发展路径,这对某些具有相似文化资源的农村发展相应的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论文在最后一章对整个农村文化产业的开发过程进行比较全面的探究,提出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农村文化产业比较系统的发展路径,沿着农村文化企业的布局规划到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到农村文化企业外部体制和内部体机制优化,再到农村文化市场体系构建,最后探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构建方法,较系统给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
张新科[5](2013)在《远东来信》文中研究表明引子"谁要是寻找,就准会找到。"[德国]君特·格拉斯:《我的世纪》"从来没有它,倒也无所谓,曾经有过,便再也放不下了。"[上海]王安忆:《长恨歌》"何况这疤疖也结得太厚,被岁月和灰尘风干成了盔甲,搬动它像搬动大山一样艰难费劲。"[河南]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
赵万山,景继栋[6](2013)在《文化不但要“搭台”也要“唱戏”》文中指出2月21日,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兰州大学教授张崇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省文化资源丰厚,要把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产业,文化不但要“搭台”,也要“唱戏”。我省应做到巩固扩大固有文化产业,同时积极发展新的文化产业,还要大力提升兰州的城市形象。 张崇琛教授说,甘
民进新疆区委会专题调研组,牛汝极,李建军,金玉萍,李爱民[7](2013)在《新疆文化强区面临的挑战和实现路径探究》文中指出文化强区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新疆精神为动力、以公共文化生活为基础、以文化品牌建设为目标、以文化产业为抓手、以文化制度为保障,协同推进新疆现代文化体系建设。当前新疆推进文化强区面临的困境是现代文化观念认知相对滞后,社会成员参与不足;文化管理机制不完善,队伍素质偏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供给主体单一;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发展模式不清晰等。新疆的文化发展贵在自觉,重在自信,当在自强。要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来推动一体多元、融合开放、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文化发展,来推进新疆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强区转变,力促新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治本之策。新疆文化强区的实现路径是:把新疆精神作为新疆文化强区的主心骨、精气神;把健康文化作为新疆文化强区的有益补充;把休闲娱乐作为新疆文化强区的一个辅助功能;把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作为新疆文化强区的主要方向;把媒体传播作为新疆文化强区的重要阵地;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疆文化强区的助推器;把复合型文化领军人才作为新疆文化强区的核心推动力。
陈少峰[8](2012)在《陈少峰 文化产业和广东软实力(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所有的产业只要加上文化都能赚钱我们讲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北京叫文化创意产业,上海叫创意产业,其他地方大多数都叫文化产业。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它把软件包括进去,上海的创意产业它的范围更广,它把很多咨询的东西都包含进去了。在国外有一种叫内容产业,有这个称呼,特别在东亚,它是强调内容很重要,比如说《哈利波特》这本书,其实是一套书,这一套书有7本,大家知道作者罗琳有多少版税的收入吗?现在已经超过12亿美金,这套书总共做成了好多的电影、电视、主题公园等等,它总共销售了多少?现在已经超过250亿美元的规模了,就一本书。
陈建国[9](2012)在《认真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促进我区文化大发展》文中研究表明一、对十七届六中全会主要精神和第八次党代会关于文化方面的理解 塔城新闻网讯 1、建设文化强国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文化的“软实力”,是发展的“硬功夫”。我国虽是一个文化古国和文化资源大国,却不是文化强国。长期以来,我区多民族和睦相处,各民?
齐静[10](2011)在《会馆演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会馆是同乡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在明初开始出现,并盛行于明清两代。它以为同乡服务为宗旨,以固定的建筑物为标志和活动场所,乡土情结和异域而建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会馆成为戏曲演出的一个重要场所,这是会馆自身的特点和时代背景相互作用共同促成的:会馆为凝聚会众,敦睦乡谊,满足同乡观剧的需求,一般会有较完备的演剧设施,适合团体宴乐演剧;而外部环境如戏禁政策也把大量的观众特别是官绅阶层的观众推向了会馆。由于会馆连接着故乡与他乡两级,会馆演剧既有对家乡文化张扬的一面,也有建立和处理与外界各种关系的一面,因此会馆演剧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这些特征使得会馆演剧与其他场所的演剧区别开来。会馆对家乡戏的需要、帮助和扶持,为各地戏曲进入异地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并有效地保证其能长期演出;会馆演剧对当地的丌放,影响到当地民众的戏曲欣赏习惯,为家乡戏曲培养了一批新的观众群,使家乡戏曲可以在外地扎下根来;会馆自己的特定观剧群体,对演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使会馆演剧一直保持在当时剧坛演剧的较高水平。会馆演剧的这些特征,加快了戏曲的传播速度,对声腔的传播和剧种的形成及地方剧坛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以“会馆演剧与弋阳腔的发展与传播、会馆演剧与川剧的形成、会馆演剧对北京剧坛的影响”为个案研究,对会馆演剧的作用进行论证说明:弋阳腔之所以能走出江西,奔向全国,并能扎根生长,与走出去的江西人及其所建的江西会馆是分不丌的。江西会馆成为弋阳腔在外地最初演出的重要阵地,正是因为有了这个阵地,促使家乡的戏班源源不断地向外迈出了脚步,也正是有了这个阵地,异乡的观众才了解并接受了弋阳腔。弋阳腔的遍地生根、发芽、成长与江西会馆这个稳定的舞台有着莫大的关系。会馆演剧对川剧的形成和传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不容忽视和抹杀。可以说若没有这么多移民会馆,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外地声腔纷至沓来,即使有外地声腔来到四川,若没有会馆提供稳定的场所和经常的演剧机会,这些声腔或许只是匆匆过客,更谈不上落地生根,发展壮大。随着移民入川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地戏曲文化随之源源不断进入,它们相互竞争也相互融合,为川剧的形成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川剧形成之后会馆又成为传播川剧的重要演出场所。乾隆以来,花部乱弹和雅部昆曲长期博弈,使北京剧坛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梆子、皮黄等乱弹腔相继成为北京剧坛的盛行声腔,昆曲在北京剧坛渐次退场。由于文人不屑参与乱弹戏的创作,戏曲艺人成为戏曲创作的主体,淫靡的表演之风和单一贫弱的思想内容成为剧坛痼疾。会馆演剧以对昆曲的留存与延续,对皮簧梆子的推波助澜,对淫靡表演风气的净化、戏剧品格的提高,而对北京剧坛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二、文化既要搭台也要唱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化既要搭台也要唱戏(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扶贫视野下的文化资源整合策略研究——以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工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文化扶贫的内涵及特点 |
1.1 文化扶贫首先是对贫困户精神的帮扶 |
1.2 文化扶贫也是对贫困户智力的帮扶 |
1.3 文化扶贫最终还是对贫困户文化的帮扶 |
2 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有其极其独特的自身优势 |
2.1 人才优势 |
2.2 资源优势 |
2.3 技术优势 |
2.4 理念优势 |
2.5 实践优势 |
2.6 阵地优势 |
3 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扶贫视野下的文化资源整合策略 |
3.1 文化扶贫视野下公共图书馆内部资源的整合 |
3.2 文化扶贫视野下公共图书馆与外部文化资源的整合 |
3.2.1 公共图书馆与其他公益事业单位文化资源的整合。 |
3.2.2 公共图书馆与民间社会力量文化资源的整合。 |
3.3 文化扶贫视野下公共图书馆在内外部文化资源的整合中, 会形成新的文化资源运作链 |
4 结束语 |
(2)晚清民国河南演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课题研究缘起与现状 |
二、本课题的意义与价值 |
三、本课题的目标与方法 |
第一章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曲概述 |
第一节 河南戏曲发展的历史脉络 |
第二节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的分期 |
一、乡村时代:1840—1914 |
二、城市时代:1914—149 |
第三节 河南戏曲改良运动的发展与实践 |
一、清末民初的戏曲改良思潮 |
二、冯玉祥主导下的戏曲改良运动 |
三、河南梆子的革新实践 |
第四节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剧种考论 |
一、地方史志所载剧种考 |
二、报纸刊物所载剧种考 |
三、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曲剧种的数量 |
第二章 晚清民国河南民俗演剧 |
第一节 民俗演剧的类型与名目 |
第二节 酬神演剧 |
一、春祈秋报 |
二、庙会演剧 |
三、节令演剧 |
四、崇圣演剧 |
第三节 日常事务演剧 |
一、集市演剧 |
二、行会演剧 |
三、喜丧演剧 |
第三章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班社 |
第一节 地方戏班社的历史与演进 |
一、河南地方戏班社的发展历程 |
二、民国以来河南地方戏班社的演变 |
第二节 班社的类型 |
一、科班 |
二、江湖班 |
三、玩会班 |
四、龙虎班 |
第三节 班社的成员与分工 |
第四节 班社的经济 |
一、戏班的经济收入 |
二、戏班的分配方式 |
第四章 晚清民国河南乡村剧场 |
第一节 画地做场 |
一、画地做场的历史与现状 |
二、画地做场与河南地方戏的关系 |
第二节 高台剧场 |
一、高台剧场的历史与发展 |
二、高台剧场对河南地方戏的影响 |
第三节 戏楼 |
一、河南戏楼的历史与类型 |
二、戏楼的变迁与发展 |
第五章 晚清民国河南城市剧场 |
第一节 河南地方戏与城市剧场 |
第二节 茶园剧场:清乾隆年间——1927 |
一、传统茶园剧场:清乾隆年间——1914年 |
二、席棚茶园:1914——1927 |
三、河南茶园剧场的特点与影响 |
第三节 新式剧场:1927——1949 |
一、“丰乐园”:新式剧场的发端 |
二、“相国寺梆戏文化圈”与河南新式剧场的发展 |
第四节 二十世纪上半叶河南其它地区的城市剧场 |
第五节 官方意志与民间诉求:河南新式剧场兴盛之原因 |
第六章 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艺人 |
第一节 艺人与河南地方戏 |
一、晚清民国河南地方戏艺人数量蠡测 |
二、名伶涌现的河南地方戏 |
三、河南地方戏艺人的历史贡献 |
第二节 “开封五云”与河南地方戏的演进 |
一、“开封五云”辨析 |
二、河南地方戏城市化的先驱 |
第三节 坤伶与河南地方戏的新发展 |
一、坤伶的复兴 |
二、民国时期坤伶的崛起与发展 |
三、坤伶对河南地方戏的影响 |
第七章 河南地方戏作家、作品钩沉 |
第一节 民间艺人作家及其作品 |
第二节 传统文人作家及其作品 |
第三节 新式知识分子作家及其作品 |
第四节 河南地方戏存目作家、作品简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附录一 晚清民国时期河南本土剧种表 |
附录二 晚清民国时期流入河南剧种表 |
附录三 晚清民国河南民间常见演剧名目表 |
附录四 晚清民国时期河南戏曲班社统计表 |
附录五 晚清民国时期河南科班(窝班)统计表 |
附录六 晚清民国河南新式剧场数量简论 |
附录七 19 世纪末——1949 年河南剧场一览表 |
(4)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和重视农民的作用 |
二、列宁、斯大林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 |
一、毛泽东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 |
二、邓小平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 |
三、江泽民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思想 |
四、胡锦涛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 |
五、十八大以来党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 |
第三节 西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文明成果 |
一、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
二、英国伯明翰学派对文化产业的认可 |
第二章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及条件 |
第一节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
一、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助于农民脱贫致富 |
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
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
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
第二节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 |
一、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
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利条件 |
第三章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特征与发展现状 |
第一节 农村文化产业的特征 |
一、农村文化产业的资源依赖性 |
二、农村文化产业的地域性 |
三、农村文化产业的群众性 |
四、农村文化产业的乡土性 |
第二节 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
一、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
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及市场开发 |
第一节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门类 |
一、农村文化手工业 |
二、农村文化旅游业 |
三、农村文化演艺业 |
第二节 农村文化市场开发 |
一、农村文化市场 |
二、农村文化市场开发战略 |
三、文化手工业市场开发——以惠安石雕为例 |
四、文化旅游业市场开发——以闽西红色文化旅游为例 |
五、文化演艺业市场开发——以南安蓉中村演艺业发展为例 |
第五章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原则及路径探究 |
第一节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原则 |
一、以人为本原则 |
二、因地制宜原则 |
三、城乡联合原则 |
四、“三贴近”原则 |
五、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 |
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 |
第二节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究 |
一、建立农村文化资源评估体系 |
二、优化农村文化产业布局 |
三、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
四、建立健全现代农村文化市场体系 |
五、营造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良好氛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新疆文化强区面临的挑战和实现路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强区”的提出 |
二、新疆推进文化强区面临的困境 |
(一) 现代文化观念认知相对滞后, 社会成员参与不足 |
1. 现代文化观念尚未建立 |
2. 先进科学技术参与生产方式有限 |
3. 社会成员参与意识不强 |
(二) 文化管理机制不完善, 队伍素质偏低 |
1. 政府角色定位模糊 |
2. 文化领军人才缺乏 |
3. 文化工作者人员短缺且素质偏低 |
4. 骨干人才短缺 |
(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供给主体单一 |
1. 公共文化设施功能发挥较弱 |
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 |
3.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单一 |
(四) 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 发展模式不清晰 |
1. 市场化程度不高 |
2. 产业发展模式不清晰 |
3. 文化消费市场疲软 |
(五) 现代文化传播渠道不通畅, 内容建设薄弱 |
1. 对大众传播功能认知不足 |
2. 文化传播内容建设薄弱 |
3. 传播渠道不够丰富 |
三、新疆文化强区的实现路径 |
(一) 把新疆精神作为新疆文化强区的主心骨、精气神 |
1. 新疆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疆的生动体现 |
2. 新疆精神是以新疆现代文化为引领的灵魂 |
3. 新疆精神的核心意义在于强调爱国、团结、开放、进取 |
4. 把新疆精神贯穿到新疆文化立区、强区的全过程 |
(二) 把健康文化作为新疆文化强区的有益补充 |
2.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不等于以现代先进文化为引领 |
3. 发展健康文化必须要以人为本 |
4. 发展健康文化是现阶段新疆现代文化繁荣的必然选择 |
(三) 把休闲娱乐作为新疆文化强区的一个辅助功能 |
1. 文化的主要功能包含休闲娱乐 |
2. 休闲娱乐是现代文化生活的有力彰显 |
3. 满足大众求富、求知、求乐的文化需求 |
4. 在休闲中提升文化品味, 在休闲中寓教于乐 |
(四) 把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作为新疆文化强区的主要方向 |
1. 文化要搭台, 更要唱戏 |
2. 拓宽投入渠道, 建立多元筹资体系 |
3. 营造氛围, 发挥群众主体创造精神 |
4. 加强绩效管理, 完善考核机制 |
(五) 把媒体传播作为新疆文化强区的重要阵地 |
1. 没有传播就没有现代文化 |
2. 新疆的传播媒体首先是战场而不是市场 |
3. 新疆媒体占领了市场便是占领现代文化的传播阵地 |
4. 发挥新疆媒体在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主导作用 |
(六) 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疆文化强区的助推器 |
1.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新疆文化发展的两轮 |
2. 完善新疆文化产业政策, 加强文化产业立法 |
3. 强化战略眼光, 科学谋划新疆文化产业布局 |
4. 凸显地域人文特色, 培育新疆文化和文化产业品牌 |
(七) 把复合型文化领军人才作为新疆文化强区的核心推动力 |
1.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可谓是现代文化领军人才对现代文化的引领 |
2. 复合型文化领军人才是新疆以现代文化引领的关键 |
3. 全方位、多渠道打造新疆复合型文化领军人才 |
(10)会馆演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写作缘起 |
第二节 相关问题的说明 |
第三节 基本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会馆与会馆演剧 |
第一节 乡土情结与会馆之建 |
第二节 演剧——会馆的重要职能 |
第三节 戏台——会馆演剧的明证 |
第四节 会馆——明清时期演剧的重要场所 |
第二章 会馆演剧形式考述 |
第一节 酬神演剧 |
第二节 团拜演剧 |
第三节 行业演剧 |
第四节 喜庆演剧及其它形式的演剧 |
第三章 会馆演剧特点分析 |
第一节 会馆演剧的声腔(剧种) |
第二节 会馆演剧的观众 |
第三节 会馆演剧的戏班和演员 |
第四章 会馆演剧对声腔发展流变的影响——以弋阳腔为例 |
第一节 弋阳腔及其各地高腔 |
第二节 江西人与遍行全国的江西会馆 |
第三节 江西会馆与弋阳腔的传播 |
第五章 会馆演剧对剧种形成的影响——以川剧为例 |
第一节 移民与移民会馆的建立 |
第二节 移民会馆的演剧 |
第三节 移民的融合与戏曲声腔的渐变 |
第四节 川剧的最终形成 |
第六章 会馆演剧对地方剧坛的影响——以乾隆以来的北京剧坛为例 |
第一节 乾隆以来的北京剧坛 |
第二节 乾隆以来的北京会馆演剧 |
第三节 会馆演剧对北京剧坛的影响 |
附论:梨园会馆研究 |
第一节 戏神崇拜和梨园会馆的建立 |
第二节 梨园会馆的职能 |
第三节 梨园会馆与演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会馆戏台统计表 |
附录二:江西会馆统计表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荣誉 |
四、文化既要搭台也要唱戏(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扶贫视野下的文化资源整合策略研究——以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工作为例[J]. 商丁元.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8(15)
- [2]晚清民国河南演剧研究[D]. 孙建杰. 河南大学, 2018(12)
- [3]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对策研究[J]. 赵塔里木,樊祖荫,徐天祥. 中国音乐, 2015(01)
- [4]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黄桂钦.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5]远东来信[J]. 张新科.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3(05)
- [6]文化不但要“搭台”也要“唱戏”[N]. 赵万山,景继栋. 兰州日报, 2013
- [7]新疆文化强区面临的挑战和实现路径探究[J]. 民进新疆区委会专题调研组,牛汝极,李建军,金玉萍,李爱民.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 [8]陈少峰 文化产业和广东软实力(二)[J]. 陈少峰.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2(07)
- [9]认真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促进我区文化大发展[N]. 陈建国. 塔城日报(汉), 2012
- [10]会馆演剧研究[D]. 齐静. 南京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