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锅炉汽包水位系统智能调节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田刚[1](2021)在《基于模糊—PID控制技术的工业锅炉智能监控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详细介绍了工业锅炉智能监控系统的设计思路,针对汽包液位控制子系统,重点阐述了模糊—PID控制技术在工业锅炉智能监控系统中应用的基本思路,具体介绍了模糊—PID控制器在工业锅炉智能监控中的应用方法,并通过仿真实验的方式对设计方案进行了验证。经实验研究发现,模糊—PID控制则兼具模糊控制和PID控制的优点,即稳态性能在调节时间体现出显着优势。
陈翠琴[2](2020)在《无自平衡能力热工对象工程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汪依锐[3](2021)在《基于PLC的锅炉供暖监控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燃气锅炉在控制方面存在精度不高、耗费人力、燃料浪费、安全系数低的问题。因此针对燃气供暖锅炉设计一个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实现锅炉供暖自动运行,可以提高锅炉供暖的安全性和经济效益。本课题结合供暖需求,设计了基于西门子S7-300 PLC和PROFINET与PROFIBUSDP总线相结合的计算机监控系统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硬件和软件设计。硬件部分采用IPC+PLC+ET200M分站的形式,对现场设备和PLC重要模块进行了选型并完成了电路设计;软件部分选用组态王软件设计了上位计算机监控程序,选用STEP 7 V5.5编写PLC控制程序,同时选用MCGS嵌入版设计触摸屏程序。在锅炉控制系统设计过程中,对汽包水位的控制采用三冲量水位控制法;在对蒸汽压力控制时,针对锅炉运行过程中的负荷变化大、干扰因素较多等问题,对传统的PID控制算法进行改进,加入了BP神经网络对PID参数在线整定,并利用Matlab软件对两种控制方式进行仿真对比,验证了BP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的可靠性。实际运行过程表明,本次设计的控制系统控制精度高,安全性强,可以满足供暖需求。
尤海辉[4](2021)在《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燃烧优化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活垃圾焚烧技术具有减容化、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特点,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国内垃圾焚烧行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垃圾焚烧技术作为主要的焚烧技术之一,在国内获得了广泛的推广应用。随着垃圾焚烧环保标准和监管力度不断提高,部分CFB生活垃圾发电企业出现了CO排放及炉膛中上部温度5分钟均值不能连续稳定达标等问题,如何通过系统性的燃烧优化,提升垃圾焚烧炉运行的环保性和经济性,是CFB垃圾焚烧炉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以CFB生活垃圾焚烧炉为研究对象,从燃烧优化的角度出发,致力于提升锅炉运行的环保性和经济性,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概括介绍CFB垃圾焚烧工艺和CFB垃圾焚烧炉的组成,分析并归纳总结了CFB焚烧炉流体动力学特性、炉内传热模型、燃烧模型、CO生成和燃烧机理、热工特性,在此基础上阐述了CFB生活垃圾焚烧系统的运行控制要求。(2)对某CFB垃圾炉的烟气污染物排放特性进行了全面的诊断分析,深入跟踪分析CO排放状况、运行状况。结果表明,垃圾品质差、垃圾预处理和给料均匀性不够重视、运行调整不合理等因素,导致出现CO超标排放、运行周期偏短等问题。(3)对CFB垃圾焚烧炉的CO排放特性进行了深入的试验研究,分析了CO超标排放的影响因素。从垃圾预处理、垃圾给料、炉膛受热面布置、炉膛二次风布置、热烟气停留时间等方面着手,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经过整体改造之后,CFB垃圾焚烧锅炉CO排放数据能够连续稳定达到国家排放标准,CO时均值浓度能够稳定控制在50 mg/m3以下,日均值浓度可以控制在20 mg/m3以下,锅炉运行周期亦得到了较大的延长。(4)由于生活垃圾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可靠的在线测量仪器对其热值进行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系统缺少可靠的热值反馈信号,难以掌握入炉燃料热量的变化,影响控制效果。本文提出利用锅炉运行参数对入炉燃料热量进行虚拟重构的方法,结合CFB垃圾焚烧锅炉的运行机理特点和运行人员经验智慧,以模糊神经网络算法为基础,将相关的锅炉运行操作参数作为系统的输入变量,构建入炉垃圾热量的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模型具有优秀泛化能力,可以快速准确反映入炉垃圾热值水平。此外,还利用智能建模算法针对锅炉床温、NOx、汽包水位等参数进行建模研究,预测误差均能控制在±2%以内。(5)CFB生活焚烧炉飞灰产生率普遍在原生垃圾的10%左右,偏高的飞灰率导致锅炉效率下降、运行周期偏短、飞灰处置成本上升。本文进行了针对性的减量化研究,针对长期焚烧城乡垃圾和填埋场陈腐垃圾的焚烧炉,设计了尾部烟道转向室底灰收集减量系统、循环灰收集减量系统和飞灰回燃系统,通过多种方式降低CFB锅炉的飞灰率。实践结果表明,尾部烟道转向室底灰收集减系统可以减少飞灰率4%以上,循环灰收集减量系统在长期焚烧城乡垃圾和填埋场陈腐垃圾的锅炉能够减少飞灰率5%左右,飞灰回燃系统有助于CO排放控制,并且能够减少飞灰率1.5%左右,减少每吨垃圾2kg左右氢氧化钙用量。最后对全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进行了总结,认为开展的相关试验研究工作及提出的系统性优化方案,对控制CFB垃圾焚烧炉CO稳定达标排放、延长锅炉运行周期、优化锅炉运行调整方式、降低飞灰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工作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指明了下一步研究工作的方向。
马隆[5](2020)在《电厂汽包水位自动控制系统》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热电厂的生产中锅炉是发电生产中的重要动力输出设备,为保证电厂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对锅炉实现自动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在众多的锅炉自动控制子系统里锅炉汽包水位的自动控制系统又是重中之重,在机组启停和正常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多种工况的情况,可以分成低负荷情况和高负荷情况两种,分别对应再循环调节阀控制和给水泵变频调速控制两种方案,用机组功率参数来做选择条件,以保证机组从启动到停止的各个阶段都能使汽包水位在安全区间稳定运行,实际生产中针对汽包水位采用常规PID调节方式,并通过对汽包水位调节中的三冲量动态特性的扰动对控制的影响及常见的几种控制方法进行详细分析,结合以上结果确定了在使用常规PID控制调节的基础上,加入给水三冲量作为抑制虚假水位和改善调节效果的最终方案。结合实际运行中的经验对可能出现的汽包虚假水位现象要引入对应的前馈信号,在系统中加入主蒸汽流量信号作为水位调节信号的前馈信号,提前作用于给水量从而降低或避免在出现虚假水位现象时对液位控制的影响。本文根据控制系统的控制要求,总结出所需的控制设备及相应的I/O点表,再根据点表来进行DCS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和选型,在硬件系统搭建完成后再对系统软件组态进行创建和编译,通过CFC逻辑语言块来搭建实现控制所需要的系统程序,最终通过DCS的控制网络实现操作员站与现场控制器之间的数据传输与控制指令的传递,实现锅炉汽包水位在各工况下的自动控制。
李雪晨[6](2020)在《中高压燃气锅炉燃烧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我国广泛采用天然气锅炉用于发电,天然气锅炉的优势是环保性好,废气含有的污染物要明显少于燃煤锅炉。但是燃气锅炉的成本较高,需要研究更高效的燃烧控制方法。未来,随着环境保护的需求越来越高,燃气锅炉的地位会逐渐增高。因此,研究燃气锅炉的燃烧控制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中高压燃气锅炉为研究对象,对中高压燃气锅炉的燃烧控制系统主要做了两点研究:燃烧控制和燃气保护。首先,本文根据包钢集团动供总厂5#中高压燃气锅炉的实际情况,研究中高压燃气锅炉的燃烧机理和中高压燃气锅炉在燃烧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情况,给出中高压燃气锅炉的工艺流程以及中高压燃气锅炉控制系统的基本任务,即燃烧控制和燃烧安全系统。其次,在中高压燃气锅炉的理论基础上,设计中高压燃气锅炉燃烧控制系统,包括燃料控制部分、送风控制部分以及二者协调控制部分,提出采用双交叉限幅控制系统对锅炉的供水温度进行控制,吸风系统选择前馈-反馈控制系统。结果表明,双交叉限幅控制系统与前馈-反馈控制系统相结合可以很好的完成对燃烧控制系统的调节目标。另外,本文根据中高压燃烧控制器的实际要求,以和利时MACSV6型DCS为硬件搭建对中高压燃烧控制器的设计,包括主控单元,I/O模块等选型设计。最后,利用MACSV6内置的编程软件编写双交叉限幅程序及燃气保护程序。
周小凤[7](2020)在《基于PLC的锅炉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从锅炉炉膛负压控制系统、汽包液位控制系统、PLC选型和各种智能仪表选型、组态王界面设计、系统设计等几方面进行论述,设计了锅炉汽包液位控制系统以蒸汽流量和给水流量以及汽包水位组成的三冲量液位控制系统。以PLC作为整个控制系统的核心,构成了炉膛负压、汽包液位两个自动控制系统。应用组态软件对锅炉的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模拟仿真,在主监控界面中可以看到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实现了对汽包水位、炉膛负压的实时监控。
韩广俊[8](2020)在《船用燃油辅锅炉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指出船用辅锅炉主要用于以柴油机作为动力的船舶,是船舶动力装置中最早实现自动控制的设备之一,锅炉的自动控制是锅炉发展的趋势,如何设计出一个合理、高效的自动控制系统一直是船用轮机设备及自动化技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世界造船业的发展,船舶将向船舶大型化、自动化、无人机舱方向的发展,对锅炉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是:系统简单、工作安全,动作要求快速准确,可靠性高。基于继电器和接触器的旧控制系统已无法满足当今船舶日益增长的高复杂控制要求,所以当今船用辅助锅炉大多数都采用PLC控制方案,来实现锅炉的自动控制运行。本文就是采用PLC技术对船舶辅锅炉自动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其内容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首先,分析了辅助锅炉的控制特性,现状,性能和原理,为船用辅助锅炉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按照船舶辅锅炉的控制要求和控制任务,给出PLC在船舶辅锅炉自动控制的控制方案,并选定了PLC控制器,设计了主电路和控制系统,在输入/输出基础上给出了PLC接线图,结尾部分介绍了常规控制电器和现场仪表的选型。最后,根据锅炉的设计方案和硬件设计进行锅炉控制系统的PLC软件设计并对锅炉的调试方法和调试过程中的故障进行了叙述。
徐承美[9](2020)在《双压余热锅炉仿真建模与动态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段蒙蒙[10](2020)在《船用锅炉汽包水位内模滑模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型油轮燃油辅锅炉是油船上的重要设备之一,锅炉的稳定运行是船舶安全航行的前提条件,确保汽包水位在允许的范围内波动对锅炉以及船舶的安全经济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具有时滞、非线性、强耦合的锅炉汽包水位系统来说,传统PID控制方法由于对被控系统的精确模型依赖程度高,且控制器参数设定后不能改变,因而对时滞非线性系统的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够很好的满足控制要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首先根据大型油轮燃油辅锅炉的工作原理,通过一定的简化和假设,在质量守恒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来分析锅炉汽包水位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而得到了汽包水位系统的数学模型,并着重分析了给水流量与蒸汽负荷对汽包水位系统的影响。针对水位系统具有的时滞与非线性特性,在分析传统PID控制策略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内模控制原理,设计了汽包水位系统的内模控制方法;其次,在分析水位内模控制方法不足的基础上,研究了内模滑模控制策略,提出了基于全局非线性积分滑模面的锅炉汽包水位内模滑模控制方法,该方法综合了内模控制与滑模控制的优点,不仅补偿了系统的时滞,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而且改善了系统的暂态性能。针对汽包水位系统的非自平衡特性,设计了扰动抑制控制器来消除扰动后系统的稳态误差。在锅炉汽包水位系统的内模滑模控制策略中,滑模控制律的应用虽然使系统响应速度快,鲁棒性强,但会导致系统产生抖振。本文在分析滑模控制律抖振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RBF神经网络的锅炉汽包水位内模滑模控制策略,通过采用RBF神经网络来辨识系统参数的不确定性与外界扰动来减小系统的抖振。针对RBF神经网络传统学习算法的不足,本文采用递阶基因结构对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参数进行混合编码,提出了混合递阶差分进化算法来优化RBF神经网络,并将优化后的网络应用到锅炉汽包水位系统的内模滑模控制策略中,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策略不仅削弱了系统的抖振,而且使系统具有响应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鲁棒性强等优点。
二、工业锅炉汽包水位系统智能调节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业锅炉汽包水位系统智能调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模糊—PID控制技术的工业锅炉智能监控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业锅炉智能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
2 汽包液位控制子系统设计 |
2.1 总体控制方案 |
2.2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3 汽包液位控制子系统的MATLAB仿真 |
4 结语 |
(3)基于PLC的锅炉供暖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锅炉控制系统现状 |
1.2.2 国内锅炉控制系统现状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燃气供暖锅炉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2.1 锅炉供暖过程概况 |
2.1.1 供暖相关设备 |
2.1.2 燃气锅炉供暖工艺流程 |
2.2 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
2.2.1 控制系统整体需求 |
2.2.2 燃气锅炉监控对象和点数统计 |
2.3 控制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3.1 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
2.3.2 控制系统硬件架构 |
2.3.3 控制系统软件架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燃气供暖锅炉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
3.2 控制系统硬件选型 |
3.2.1 上位机硬件选型 |
3.2.2 PLC模块选型 |
3.2.3 触摸屏选型 |
3.2.4 传感器选型 |
3.3 控制系统硬件连接 |
3.3.1 电气电路图 |
3.3.2 控制系统硬件接线 |
3.4 现场控制柜设计 |
3.4.1 控制面板设置 |
3.4.2 模块安装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锅炉供暖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
4.1 汽包水位控制 |
4.2 炉膛压力控制 |
4.3 蒸汽压力控制 |
4.3.1 PID控制算法 |
4.3.2 PID控制器设计 |
4.3.3 BP神经网络控制算法 |
4.3.4 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设计 |
4.3.5 系统模型建立 |
4.3.6 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
4.3.7 Matlab与组态王通信连接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燃气供暖锅炉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上位监控计算机设计 |
5.1.1 组态通讯配置 |
5.1.2 组态王变量添加 |
5.1.3 登录界面设置 |
5.1.4 主监控画面设计 |
5.1.5 报警画面 |
5.1.6 历史报表 |
5.1.7 状态曲线 |
5.2 PLC程序设计 |
5.2.1 PLC硬件组态及通信 |
5.2.2 符号表 |
5.2.3 控制主程序设计 |
5.2.4 控制系统子程序设计 |
5.2.5 程序调试运行 |
5.3 触摸屏编程设计 |
5.3.1 建立实时数据库 |
5.3.2 控制画面设计 |
5.3.3 MCGS与PLC通信 |
5.4 控制系统调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燃烧优化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符号对照表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现状 |
1.2.1 “软”的层面 |
1.2.2 “硬”的层面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研究对象分析 |
2.1 引言 |
2.2 CFB垃圾焚烧工艺 |
2.3 CFB锅炉生活垃圾焚烧锅炉组成 |
2.4 CFB锅炉流体动力学特性 |
2.4.1 密相区流体动力学模型 |
2.4.2 稀相区流体动力学模型 |
2.5 CFB炉内传热模型 |
2.6 燃烧模型 |
2.7 CFB垃圾焚烧炉中CO生成及燃烧机理 |
2.8 CFB燃烧方式的主要特点 |
2.9 CFB生活垃圾燃烧运行控制任务 |
2.10 本章小结 |
3 CFB垃圾焚烧炉燃烧诊断 |
3.1 引言 |
3.2 某电厂CFB垃圾焚烧锅炉烟气污染物排放诊断 |
3.2.1 不同燃烧工况下运行数据分析 |
3.2.2 飞灰、底渣取样分析 |
3.2.3 典型负荷下炉膛不同位置烟气组分分析 |
3.2.4 典型工况能量质量平衡分析 |
3.2.5 冒正压问题 |
3.3 CFB生活垃圾焚烧锅炉垃圾前端处理分析 |
3.3.1 垃圾堆酵状况 |
3.3.2 垃圾破碎分选状况 |
3.3.3 垃圾给料输送设备 |
3.4 本章小结 |
4 CFB垃圾焚烧炉烟气污染物排放优化控制 |
4.1 引言 |
4.2 垃圾预处理及给料优化 |
4.2.1 垃圾堆酵优化 |
4.2.2 垃圾破碎、分选系统优化 |
4.2.3 垃圾给料系统优化 |
4.3 锅炉本体部分改造 |
4.3.1 增加卫燃带 |
4.3.2 二次风改造 |
4.3.3 增加空烟道 |
4.4 综合改造后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5 CFB垃圾焚烧炉入炉垃圾热量软测量及床温预测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于智能算法的入炉垃圾热量软测量模型 |
5.2.1 多种群遗传粒子群寻优算法研究 |
5.2.2 智能建模算法介绍 |
5.2.3 热量预测模型输入变量的选择 |
5.2.4 垃圾热值的模糊等级划分 |
5.2.5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
5.2.6 模型总体优化方案 |
5.2.7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入炉垃圾热量预测模型 |
5.2.8 构建基于SVM的入炉垃圾热量预测模型 |
5.2.9 构建基于ANFIS的入炉垃圾热量预测模型 |
5.2.10 构建RF入炉垃圾热量预测模型 |
5.2.11 模型比较结果和讨论 |
5.2.12 模型预测热量与实际热量对比 |
5.3 床温预测智能建模 |
5.3.1 床温特性分析 |
5.3.2 床温预测模型变量选择 |
5.3.3 床温模型建立 |
5.3.4 模拟结果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CFB垃圾焚烧炉飞灰减量方法和技术试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CFB垃圾焚烧锅炉飞灰元素和矿物组成 |
6.3 尾部烟道转向底灰收集减量 |
6.4 循环灰收集减量 |
6.5 飞灰回燃 |
6.6 本章小结 |
7 全文总结和工作展望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7.2 本文的创新点 |
7.3 未来工作及展望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5)电厂汽包水位自动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汽包液位自动控制技术现状研究 |
1.3 课题选择和研究价值 |
2.汽包液位自动控制系统介绍 |
2.1 汽包整体结构 |
2.2 汽包的工作原理 |
2.3 汽包液位自动控制系统工艺流程介绍 |
2.4 汽包给水控制要求 |
3.汽包液位自动控制系统原理 |
3.1 串级三冲量给水控制系统 |
3.2 给水控制方案 |
3.3 PID控制原理 |
4 汽包液位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
4.1 控制系统内容介绍 |
4.1.1 电器设备控制 |
4.1.2 自动控制方式 |
4.1.3 上位机控制系统 |
4.2 汽包液位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结构设计 |
5.液位自动控制系统的实现 |
5.1 电动给水泵技术参数 |
5.2 给水泵相关设备构成 |
5.3 在线仪表、电动设备的控制实现 |
5.3.1 电动阀门 |
5.3.2 勺管 |
5.3.3 定位器 |
5.4 现场仪表选型 |
5.4.1 热电阻 |
5.4.2 热电偶 |
5.4.3 孔板流量计 |
5.4.4 变送器 |
5.5 DCS硬件选型及配置 |
5.5.1 DCS硬件设计 |
5.5.2 DCS硬件组态 |
5.6 DCS程序实现 |
5.6.1 DCS程序的CFC语言编辑 |
5.7 工控机组态 |
5.7.1 监控系统的实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中高压燃气锅炉燃烧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燃烧控制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DCS控制系统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燃气锅炉生产工艺 |
2.1 5#锅炉结构 |
2.2 5#锅炉生产工艺 |
2.2.1 汽水系统 |
2.2.2 燃烧系统 |
2.2.3 风烟系统 |
2.3 本章小结 |
3.燃气锅炉燃烧系统控制方法 |
3.1 过量空气系数 |
3.1.1 过量空气系数与空燃比 |
3.1.2 过量空气系数与烟气含氧量 |
3.2 最佳空燃比的选择 |
3.3 串级控制系统 |
3.3.1 串级控制系统的特点 |
3.3.2 串级控制系统的应用范围 |
3.4 燃烧控制系统 |
3.4.1 串级-比值控制系统 |
3.4.2 单交叉限幅控制系统 |
3.4.3 双交叉限幅控制系统 |
3.5 引风量控制系统 |
3.6 本章小结 |
4.中高压燃气锅炉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硬件系统网络架构 |
4.2 硬件组态 |
4.3 传感器与执行机构 |
4.3.1 变送器 |
4.3.2 执行机构 |
4.3.3 氧化锆分析仪 |
4.4 本章小结 |
5.中高压燃气锅炉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功能块选用 |
5.1.1 PID运算功能块 |
5.1.2 手操器功能块 |
5.1.3 折线函数功能块 |
5.2 燃烧自动调节程序 |
5.3 空燃比自校正程序 |
5.4 引风控制程序 |
5.5 燃气保护系统 |
5.5.1 FSSS与 MFT |
5.5.2 主燃料跳闸程序编写 |
5.6 本章小结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PLC的锅炉自动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设计方案 |
2 硬件设计 |
3 软件设计 |
4 上位机监控设计 |
5 结束语 |
(8)船用燃油辅锅炉自动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锅炉控制的几种方式 |
1.3 国内外发展的现状 |
1.4 本文的结构 |
第2章 船用辅锅炉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 船用辅锅炉简介 |
2.1.1 锅炉功能简介 |
2.2 船用辅锅炉的组成 |
2.2.1 燃油锅炉系统工艺 |
2.2.2 硬件组成 |
2.2.3 辅助锅炉本体的电气控制附件 |
2.2.4 控制系统 |
2.2.5 报警系统 |
2.3 锅炉的工作过程 |
2.3.1 燃油在炉膛中的燃烧过程 |
2.3.2 烟气向水的传热过程 |
2.3.3 补水泵补水的过程 |
2.4 辅锅炉控制原理和系统分析 |
2.4.1 船舶辅锅炉自动控制概述 |
2.4.2 船舶辅锅炉的主要控制任务 |
2.4.3 船舶辅锅炉自动控制的原理分析 |
2.5 安全保护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锅炉自动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设计要求 |
3.2 设计方案 |
3.3 系统组成 |
3.4 硬件原理设计 |
3.4.1 PLC控制器选型及配置 |
3.4.2 PLC系统配置 |
3.4.3 供电电源设计 |
3.4.4 马达主电路 |
3.4.5 控制电路设计 |
3.4.6 常规控制电器选型 |
3.4.7 控制箱设计 |
3.5 现场仪表的选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锅炉自动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软件设计的基本原则 |
4.2 燃油辅锅炉系统的软件结构 |
4.3 西门子PLC系列S7-200 smart编程软件简介 |
4.3.1 概述 |
4.3.2 西门子PLC系列S7-200 smart编程软件 |
4.4 模拟量采集 |
4.4.1 模拟量比例换算 |
4.4.2 组态模拟量输入 |
4.4.3 PID算法 |
4.4.4 PID调节控制面板 |
4.5 锅炉自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5.1 供风机、燃油供给泵控制 |
4.5.2 点火时序控制 |
4.5.3 锅炉水位自动控制程序设计 |
4.5.4 锅炉蒸汽压力自动控制设计 |
4.5.5 燃油温度控制 |
4.5.6 锅炉启停控制 |
4.5.7 报警处理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锅炉系统的调试与故障分析 |
5.1 锅炉系统的调试 |
5.1.1 调试前的准备任务 |
5.1.2 检查锅炉系统的安装状态 |
5.1.3 检查安装方式及系统完整性 |
5.1.4 通电前检查工作 |
5.1.5 通电调试过程 |
5.1.6 调试安全保护系统 |
5.1.7 SMART_200 锅炉控制系统在线调试运行 |
5.2 锅炉调试过程中的故障分析与排除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船用锅炉汽包水位内模滑模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表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锅炉汽包水位系统控制发展现状 |
1.2.2 内模控制的发展现状 |
1.2.3 滑模控制的发展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锅炉汽包水位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2.1 锅炉本体的结构 |
2.2 汽包水位系统的数学模型 |
2.2.1 汽包内的质量守恒方程式 |
2.2.2 汽包内的能量平衡方程式 |
2.2.3 给水扰动下的汽包水位特性 |
2.2.4 蒸汽扰动下的汽包水位特性 |
2.3 本章小结 |
3 锅炉汽包水位内模控制研究 |
3.1 内模控制基本原理 |
3.1.1 内模控制器的结构 |
3.1.2 内模控制的主要性质 |
3.1.3 内模控制器的设计 |
3.2 锅炉汽包水位内模控制研究 |
3.2.1 汽包水位传统控制方法 |
3.2.2 汽包水位内模控制器设计及仿真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锅炉汽包水位内模滑模控制研究 |
4.1 滑模控制理论 |
4.1.1 滑模控制原理 |
4.1.2 滑模控制的不变性 |
4.1.3 滑动模态的存在与到达条件 |
4.1.4 滑模控制器的设计 |
4.1.5 滑模控制器的缺点 |
4.1.6 全局非线性积分滑模面的设计 |
4.2 锅炉汽包水位内模滑模控制策略设计 |
4.2.1 汽包水位内模滑模控制原理 |
4.2.2 汽包水位滑模控制律的设计 |
4.2.3 汽包水位扰动控制器的设计 |
4.2.4 汽包水位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递阶差分优化RBF网络的汽包水位内模滑模控制研究 |
5.1 神经网络理论 |
5.1.1 神经网络概述 |
5.1.2 神经网络的模型 |
5.1.3 神经网络的学习方法 |
5.1.4 基于神经网络的系统辨识 |
5.2 RBF神经网络概述 |
5.2.1 RBF神经网络模型 |
5.2.2 RBF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 |
5.3 递阶差分进化算法 |
5.3.1 差分进化算法概述 |
5.3.2 混合递阶差分进化算法优化的RBF神经网络 |
5.4 基于优化RBF网络的汽包水位内模滑模控制策略 |
5.4.1 基于RBF网络的汽包水位内模滑模控制器设计 |
5.4.2 基于RBF网络滑模切换控制项的离线学习 |
5.4.3 基于RBF网络滑模切换控制项的在线学习 |
5.4.4 仿真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混合递阶差分进化算法的优化过程代码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工业锅炉汽包水位系统智能调节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模糊—PID控制技术的工业锅炉智能监控系统设计研究[J]. 田刚. 工业加热, 2021(07)
- [2]无自平衡能力热工对象工程控制方法研究[D]. 陈翠琴. 华北电力大学, 2020
- [3]基于PLC的锅炉供暖监控系统设计[D]. 汪依锐.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4]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燃烧优化试验研究[D]. 尤海辉. 浙江大学, 2021(01)
- [5]电厂汽包水位自动控制系统[D]. 马隆.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6)
- [6]中高压燃气锅炉燃烧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李雪晨.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6)
- [7]基于PLC的锅炉自动控制系统设计[J]. 周小凤.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3)
- [8]船用燃油辅锅炉自动控制系统设计[D]. 韩广俊.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1)
- [9]双压余热锅炉仿真建模与动态特性研究[D]. 徐承美. 华北电力大学, 2020
- [10]船用锅炉汽包水位内模滑模控制研究[D]. 段蒙蒙.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