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夏热冬暖地区玻璃幕墙和门窗的节能(论文文献综述)
秦璐[1](2021)在《基于气候适应性的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策略研究 ——以内蒙古地区为例》文中提出时代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工业时期的既有工业建筑废弃闲置。近年来,既有工业建筑改造虽已增多,但是大部分建筑仍采用传统的功能置换改造方式,缺乏与绿色理念相结合的改造意识,导致改造后的建筑存在室内舒适度差、能源消耗大等问题。同时,我国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建设,针对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再利用出台了相应的标准与政策。因此,既有工业建筑绿色改造相关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目前,既有工业建筑绿色改造相关研究,主要注重围护结构的性能提升和技术设备的应用,而对建筑空间组织与形体优化的探讨较为匮乏。结合当下设计结合气候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从气候适应性角度入手,针对既有工业建筑的形体空间提出相应的绿色改造策略。从而实现既有工业建筑空间环境的高舒适和低能耗双重目标。本文首先对内蒙古地区的气候特点、既有工业建筑概况、建筑特点和改造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了该地区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的现存问题。然后,分析了气候适应性理论的调节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建筑实践,确立了以空间形态为核心的气候适应性研究角度,以及场地布局、建筑空间和建筑界面三个划分层级。结合前文既有工业建筑的原有特点,挖掘气候因素与既有工业建筑改造之间的关联性,得出了以微气候调节为主的场地布局优化、以能量管理为主的建筑空间调整和以气候调控为主的建筑界面更新三个关联层级。接下来,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阅读,详细解读了我国不同气候区中既有工业建筑绿色改造案例在三个方面的改造做法,通过案例对比总结分析,提取可借鉴之处。最后,针对内蒙古地区的气候特点,得出既有工业建筑气候适应性改造的因地制宜、整体协调和技术适宜三大改造原则,并依据该原则提出了场地布局防风、建筑空间适寒以及建筑界面缓冲的气候适应性改造策略。同时,对内蒙古地区乌海市的昕源化工厂,提出相应地气候适应性改造策略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使既有工业建筑绿色改造能够回归到建筑设计的本体层面,通过建筑空间自身的改造,来实现对自然气候的利用和调节,充分挖掘建筑自身的节能潜力,减少后期的主动式技术的补充,在营造舒适室内环境的同时,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本文研究对于既有工业建筑绿色改造具有理论贡献与实践应用价值。
张辉超[2](2021)在《夏热冬暖地区绿色高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颖[3](2021)在《寒冷地区高层办公建筑外遮阳性能优化设计研究 ——以西安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全球气候变化与资源紧缺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话题,日益恶化的环境带来的负面作用及资源浪费的现状影响着人们,“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环境资源的节约与利用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认为建筑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部门,这也与建筑能耗占据世界资源的比例的提升,更大的建设量带来更大的资源消耗,而建筑节能主要通过发展节约资源、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来应对近几年气温不断升高同时降低建筑能耗。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迅猛,一线二线城市高楼拔地而起,近几年气温不断升高,造成夏季空调负荷加大,尤其是高层办公建筑增加大量建筑能耗,是节能的重点对象。大部分的高层办公大楼都受到极简主义趋势的影响,这种趋势寻求建筑立面的简洁性,以及内部视觉功能的需要。立面使用大面积的无遮阳玻璃。由于缺乏遮阳板技术,夏季室内温室效应加剧,热环境质量下降。为降温而投入的空调能耗巨大,因此,在带有玻璃幕墙的高层办公大楼中增加外部遮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目前,遮阳设计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夏热冬冷等南方地区,北方寒冷地区研究较少。一方面是南方地区夏季日照较强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南方地区玻璃幕墙建筑较多应用的原因。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近几年气温不断升高,北方地区采用玻璃幕墙的高层办公建筑逐渐增多,能耗逐渐增大,高层玻璃幕墙的办公建筑的节能设计问题也渐渐走入视线。面对幕墙玻璃的高能耗现状,遮阳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不同气候条件外遮阳的优化研究会不同,对于寒冷气候区,有必要同时考虑夏季遮阳和冬季太阳辐射,以及室内的照明能耗受到的影响。因此,针对寒冷气候区的玻璃幕墙外遮阳研究显得逐渐重要。本文使用能效软件Energyplus探索高层办公建筑构件结构的外遮阳类型和外遮阳定性尺寸,包括外遮阳类型,出挑长度,间距等如何影响高层办公建筑的照明,空调,采暖等分项能耗和整体能耗使得玻璃幕墙办公楼能效较低,采用某种形式的遮阳后,在东,南,西和北四个方向定性定义的结构尺寸,可能导致最低建筑物的总体能耗。希望将来在寒冷地区设计高层办公建筑的外遮阳时,可以为建筑的外遮阳设计策略和数据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首先,本文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和必要性,并强调了研究建筑外遮阳设计的重要性。其次,介绍一下国内及其他地区的高层办公建筑遮阳的研究现状,包括遮阳方法,最新的遮阳类型,高能效的遮阳趋势以及实践。外遮阳应用较好的高层办公大楼实例。再次,建立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单体模拟房间,结合寒冷气候区气候特点,利用Energyplus能耗模拟软件,对其外遮阳构件定性尺寸和朝向进行分类模拟,得出各种类型遮阳构建尺寸对表面太阳辐射得热,照明能耗,采暖能耗,空调能耗及节能率的影响和合适的取值范围,横向对比各个构造定性尺寸对能耗影响的区别。最后,选取一例西安市某高层办公建筑,结合该建筑现有遮阳措施,对建筑进行遮阳优化设计改造,并进行案例分析,对比改造后建筑的表面太阳辐射,照明能耗,空调系统制冷及采暖能耗值,分析并优化外遮阳达到更好的综合节能效果,验证研究的结论成果并探讨今后在实例中的具体应用。
刘科[4](2021)在《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碳排放是指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大量碳排放加剧气候变化,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导致碳排放问题的主要诱因。目前全球主要通过碳排放量衡量各行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建筑业是主要碳排放行业之一,建筑业的低碳发展是引领我国低碳道路的周期引擎。目前针对建筑低碳设计研究已有相关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建筑的低碳化发展不够重视,低碳设计理念认识模糊,多通过相关技术的堆叠,注重相关低碳措施的应用,忽视了建筑低碳化的指标性效果。如何在建筑设计阶段基于相关碳排放量化指标真正实现公共建筑的低碳化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公共建筑之一,具有巨大的低碳潜力。本文基于地域性特征,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展开具体的低碳设计研究。首先梳理建筑低碳设计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的研究,总结落实建筑低碳设计的要素指标。其次落实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开发相应的建筑低碳设计辅助工具。进而从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具体展开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最后通过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的应用验证研究的可行性与低碳设计效果。本研究主要成果有:明确了建筑的低碳化特征与低碳设计理念,建筑的低碳设计应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兼顾建筑各阶段,包含但不等同于节能设计;构建了以碳排放指标为效果导向的建筑低碳设计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低碳设计流程框架;建筑设计应着重考虑的低碳环节包括:建材的使用、能源的使用、植被的碳汇、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完善了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分析方法,开发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工具(CEQE-PB HSCW);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提供了包含设计策略与技术措施的低碳设计指导;通过在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中采用可再生能源、被动式空间调节、主动式节约技术、绿植碳汇系统、绿色低碳建材和低碳施工等方面的具体设计措施17项,最终求得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情况,项目符合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45%的低碳目标,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了61%。在进一步优化设计中,得出低碳化使用建材带来的减排贡献率可达67%。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设计优化,不仅需要通过运行阶段的节能与绿植固碳,同时要强调低碳化地使用建材。论文正文17.2万余字,图片202张,表格85幅。
仲文洲[5](2021)在《形式与能量环境调控的建筑学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环境调控是建筑最原初而本质的动机。应对不同气候条件的各种建筑形式,即是平衡对风、光、热等能量要素获取、保蓄、释放的稳定结构。从这个意义而言,建筑形式的本质是一种气候环境影响下,能量流动的物质呈现——建筑形式是能量的构形。对建筑形式与能量的研究,能够厘清当代建筑学在环境调控领域的诸多问题。在认识论上,强调环境调控是建筑形式生成的核心驱动,使建筑设计的本体与核心回归空间与建造;在方法论上,能量成为技术介入与知识拓展的接口,集成跨学科交流下的知识、方法与工具,形成系统化的环境调控理论与方法体系。论文引入能量的角度审视建筑形式,重构环境调控视野下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流变;将其放置在更大的环境系统中,讨论在“人、建筑、气候”关系中进行的能量过程与形式生成;搭建起建筑学与生物气候学、建筑热力学的联系,直接指向形式与能量的数学及物理关系;应用数值模拟量化验证典型气候区民居中的能量过程,提取反映建筑形式特征、环境调控策略与能量运行机制的热力学模型——构建环境调控视野下,形式与能量的理论模型、系统模型、数理模型与分析模型。第一部分是理论研究,通过有机建筑理论、建筑生物气候学、热力学建筑理论等基础理论阐释形式能量法则;进而借助进化论、系统论和复杂性科学来构建形式基于能量的发展路径与机制;以历史梳理的方式刻画建筑起源、乡土发展、机械介入的纵向建筑发展剖面,在时间维度下总结建筑形式与能量的历史演进,归纳其呈现出的被动调节、主动干预与整体共构三种形式追随能量的内在逻辑。第二部分是系统研究,在“人、建筑、气候”中定义由外部能量系统、建筑调控系统、人体反应系统组构的热力学系统,明确各自的对象与内容、分析技术与评价指标;将多目的、复杂性与矛盾性集成的建筑形式解构为对应特定功能的系统构成;清晰地展现环境调控系统与建筑的影响要素、对应关系与形式呈现;同时也为建筑形式与能量交互机制的量化分析提供系统化的结构。第三部分是数理研究,通过环境物理参数的聚类分析及完备性研究,对系统中的物质与能量要素进行影响因子的归纳、提取,阐释各形式因子与能量过程的数学和物理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数理模型的数值模拟耦合解析法。第四部分是范型研究,通过物质形式的类型解析与能量过程的量化解析,从典型气候区民居原型中解释形式与能量相互影响的机制,提取反映内在热力学逻辑和形式生成规律的热力学模型,为当代绿色建筑设计提供可参照的图示工具。全文正文约18.8万字,共有图表200余幅。
田志超[6](2020)在《数据驱动的建筑能耗分析及节能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的重要战略,提高建筑的能效水平是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有效的建筑能耗分析技术是实现低能耗的核心。然而,由于预测值和实际的差别,现有的能耗模拟技术的可靠性受到了从业者质疑。近年来,随着建筑性能认证和实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搜集了大量的建筑性能信息数据,这使得数据驱动的建筑能耗分析成为可能。数据驱动的建筑节能设计指应用统计和机器学习算法从大量建筑数据中挖掘出有利于节能的设计方案或措施。虽然以往也有一些研究使用统计和机器学习的算法分析建筑能耗,但是很少有研究是基于大量真实建筑数据来解决单栋建筑节能设计问题。从理论上说,缺少系统的数据驱动的建筑能耗分析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从实践上来说,缺少适合于工程应用的数据驱动的建筑节能设计的解决方案。针对这些问题,本课题结合计算机领域的数据挖掘技术系统地对数据驱动的建筑能耗分析及节能设计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基于数据挖掘的理论和建筑能耗分析需求,提出了数据驱动的建筑能耗分析和节能设计的理论框架。2)设计了用于搜集建筑能耗信息的模型——建筑能耗信息模型。为搜集大量建筑的信息并形成数据库奠定基础。3)整理了大量的建筑的设计数据,形成了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了数据填补和清洗等预处理过程。对数据库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过去新建建筑设计现状。4)揭示了影响供暖和供冷能耗的决定性因素,为实现针对性的设计和政策奠定基础;应用高级回归和分类算法对建筑能耗进行了预测;研究了运行时间和气候因素在建筑能效评比中的影响。5)提出并实现了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解决不同建筑节能设计问题的理论和技术方案,包括对新建和既有建筑的设计,也包括对决定性参数和非决定性参数取值的分析。6)以两栋办公建筑为案例,应用提出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对建筑进行了被动设计、主动设计、能效评估和节能方案挖掘。本研究提出的数据驱动的建筑能耗分析拓展了建筑能耗分析的理论和实践的范围,让快速、高效地进行建筑能耗分析和节能设计成为可能。
白蓓[7](2020)在《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我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很多城市逐渐进入后工业时代,伴随着传统产业衰落而遗留的大量工业建筑,等待着拆除、废弃和改造。对既有工业建筑进行积极改造再利用,不仅能够避免资源的巨大浪费而和环境的破坏,还能使既有建筑焕发新生继续发挥其社会价值,延续城市记忆。建筑表皮作为连接和转换建筑内外空间的直接媒介,对建筑的物理性能、使用功能以及视觉表现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改造的结果。随着既有工业建筑的改造趋于热门,对表皮的改造研究也变得至关重要。本文选取了国内外近年来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的优秀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开篇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明确了研究的对象以及制定了研究方法和框架。然后对国内外既有工业建筑及表皮的理论、发展历程进行基础研究,总结了国外可借鉴的经验以及国内的不足。其次通过资料搜集、案例调研对既有工业建筑进行分类归纳以及特点分析,得出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的内在本体需求和外在影响因素,并对其设计原则进行总结。在以上的研究基础上,基于既有工业建筑所具有的价值以及改造后新旧表皮的融合形式,归纳了表皮改造的四种模式,分别为“修旧如旧”、“新旧对比”、“新旧共生”以及“彻底更新”。基于表皮改造的外在限制因素以及内在本体需求,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的设计策略。其中宏观策略为契合建筑地域文脉、融入城市公共空间;中观策略为适应建筑不同结构、匹配建筑相应功能、参与建筑空间塑造;微观策略为材料的合理使用以及建筑物理性能的改善。最后结合理论研究对烟台市凤凰工业园的宝源工厂表皮改造设计实践进行总结。
毛以沫[8](2020)在《夏热冬暖地区小学光热环境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经济人口的快速增长,大中城市面临大规模小学建设问题。同时,人在室内度过的时间越来越长,建筑室内光热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人们越来越关注居住、办公、学校等建筑的室内环境,尤其是少年儿童长期使用的小学建筑的室内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小学建筑具有在寒暑两个假期空置、使用时教室内人员密度大、使用者为未成年人等特点。学生在教室里需要明亮的光线来保护视力、宜人的温度提高效率。改善小学建筑的光、热环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夏热冬暖地区南区4座城市的25所小学进行实地调研,对2个班主任进行访谈,从基本信息、组团层次、单体层次、局部构件层次四个部分分析归纳了该气候区小学建筑的特点,为接下来的优化设计提供基础。选取广州市龙洞小学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夏季、秋季、冬季对该小学的光热环境客观参数进行了现场测试,同时对测试教室内的小学生做了相应的主观感受问卷调查。通过对测试参数和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对该校的室内光热环境做出评价。通过温度频率法建立热舒适模型,获得夏、秋、冬季夏热冬暖地区小学生的热中性操作温度分别为25.76℃、26.16℃、21.39℃,80%学生可接受操作温度范围为20.88~24.67℃,75%学生可接受操作温度范围为18.82~27.13℃,小学生的期望操作温度为21.19℃。基于Rhinoceros&Grasshopper搭建参数化优化设计平台,利用Grasshopper平台下的Ladybug与Honeybee性能模拟插件,以热舒适、光舒适、能耗等为优化目标,对形体操作方式、遮阳方式、窗户开启方式、窗玻璃性能和窗户位置等影响小学光热环境的建筑设计因素进行模拟分析,获取优化方案集合。最后将研究结果运用到广州市萝岗玉山学校小学部方案,并与原始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优化策略的有效性。
田琪[9](2020)在《夏热冬暖地区办公建筑被动式低能耗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能耗一直是我国持续关注的一个问题。现如今,随着我国节能进程的推进,居住建筑从最初的节能30%,到节能50%,再到如今的节能65%,建筑节能效果已经初见成效。但2016年我国在《巴黎协定》中承诺,到2050年,我国总排碳量要减少至35亿吨。然而2018年统计我国排放量已达100亿吨,占全球总数30%。要想在30年内,通过努力实现35亿吨的目标,节能降耗是刻不容缓的。这也表明,仅仅对居住建筑进行65%节能规定是远远不够的。2017年的十三五节能方案中,明确要我国要积极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随着与被动房发源国德国的合作交流,以及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在我国各地区试行推广,说明了我国建筑节能发展已经由初级阶段过渡到超低能耗阶段。我国迈入超低能耗建筑时代的时间较晚,但发展迅速,截止2020年初,已建成试点建筑近200座,面积超出500万平方米。尽管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发展迅速,但面临着发展地区不均衡、类型不均衡的问题。本着先北方后南方、先居住后公建的顺序,夏热冬暖地区办公建筑在被动式低能耗的发展较慢,但其节能潜力巨大,因此对其低能耗发展不能忽视。由于现存的被动式低能耗节能技术多是对德国以往经验结合利用的,考虑到夏热冬暖地区与德国的气候差异,直接利用显然是不合理的。这便需要针对气候条件和地域特征进行被动式低能耗的设计。本文就是基于以上考量,对夏热冬暖地区办公建筑常使用被动式技术进行分析整理,并结合整理出的该地区办公建筑标准单元体进行模拟研究。并通过Energyplus、Radiance、Fluent多软件数据耦合方式,对建筑采光、遮阳、能耗、通风多种方式综合考虑,试图找出节能手段之间的影响关系,比选出较为合适的手段组合。并最终基于模拟结果的舒适度、能耗、以及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标准的考量,整理出一套适合该地区办公建筑采用的被动式低能耗技术组合。
黄雅婧[10](2020)在《结合能源管理的南宁市图书馆节能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图书馆馆舍绝大多数采用中央空调系统及大面积透光玻璃幕墙来维持室内舒适度和自然采光,这就导致了图书馆空调运行能耗增大,节能潜力巨大。特别是在夏季漫长炎热的南方地区开展图书馆节能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地处夏热冬暖地区南宁市的既有公共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查和实地调研发现在建筑功能布局、空间形式、遮阳隔热设计、通风环境以及使用者行为等多方面依然存在着极大的节能改善潜力。本文针对存在的建筑节能问题,整理了适宜研究对象地区(南宁市)的建筑节能技术与方法,并分析其利弊。最后运用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EMS)的理论,采用节能技术结合节能管理的手段,构建出一套适用于研究对象地区的图书馆建筑节能优化方法,并对所提出的节能改造方法进行数值模拟以评价其有效性。其研究成果对夏热冬暖地区的公共图书馆节能优化具有普适性及指导作用,同时也对相近气候条件下的其他城市公共图书馆节能优化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在详细分析南宁地区气候特征基础上,分析和汇总适宜该地区图书馆的节能技术,主要包含建筑外围护结构节能措施、建筑设备的能效调节、节能管理方式及应用可再生能源技术等方面。(2)选取建于南宁市的两类大型公共图书馆(城市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进行节能方面的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图书馆功能布局、空间形式、遮阳隔热设计、风环境及人的行为。(3)利用能耗模拟软件对调研对象图书馆馆舍现状的能耗进行模拟分析,找出图书馆目前存在的节能问题。(4)通过整理案例调研的基础数据和模拟分析结果,以节能技术+管理的角度研究适用于该地区的图书馆建筑节能方法,构建出一套适用于该地区的图书馆建筑节能优化方法,同时对提出的节能改造措施的效果进行分析,验证该方法下研究对象图书馆建筑节能优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夏热冬暖地区玻璃幕墙和门窗的节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夏热冬暖地区玻璃幕墙和门窗的节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气候适应性的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策略研究 ——以内蒙古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既有建筑改造的现存问题 |
1.1.3 设计结合气候的发展趋势 |
1.1.4 绿色建筑普及的迫切需求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综述小结 |
1.4 主要概念界定 |
1.4.1 气候适应性 |
1.4.2 既有工业建筑 |
1.4.3 绿色改造 |
1.4.4 内蒙古地区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基础研究——内蒙古既有工业建筑改造分析 |
2.1 内蒙古气候特点 |
2.2 内蒙古既有工业建筑概况 |
2.2.1 内蒙古既有工业建筑发展历程 |
2.2.2 内蒙古既有工业建筑分布情况 |
2.3 内蒙古既有工业建筑特点 |
2.3.1 场地布局特点 |
2.3.2 建筑空间特点 |
2.3.3 建筑界面特点 |
2.4 内蒙古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现状 |
2.4.1 内蒙古既有工业建筑改造方式 |
2.4.2 内蒙古既有工业建筑改造案例分析 |
2.4.3 内蒙古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现存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研究——基于气候适应性理论的既有工业建筑改造分析 |
3.1 气候适应性理论 |
3.1.1 气候适应性调节原理 |
3.1.2 气候适应性影响因素 |
3.1.3 气候适应性建筑实践 |
3.2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既有工业建筑改造分析 |
3.2.1 以微气候改善为主的场地布局优化 |
3.2.2 以能量管理为主的建筑空间调整 |
3.2.3 以气候调控为主的建筑界面更新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践研究——既有工业建筑绿色改造案例分析 |
4.1 调研对象的选择 |
4.2 既有工业建筑绿色改造案例分析 |
4.2.1 天津天友建筑设计中心 |
4.2.2 苏州建筑设计研究院 |
4.2.3 上海申都大厦 |
4.2.4 深圳南海意库 |
4.3 既有工业建筑绿色改造案例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策略研究——内蒙古既有工业建筑气候适应性改造策略 |
5.1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既有工业建筑改造原则 |
5.1.1 因地制宜原则 |
5.1.2 整体协调原则 |
5.1.3 技术适宜原则 |
5.2 场地布局防风 |
5.2.1 紧凑防寒建筑布局 |
5.2.2 生态改善室外环境 |
5.3 建筑空间适寒 |
5.3.1 集约控温建筑体型 |
5.3.2 过渡缓冲空间组织 |
5.3.3 气候调试腔体空间 |
5.4 建筑界面缓冲 |
5.4.1 保温耐寒复合界面 |
5.4.2 双层调控复合界面 |
5.4.3 绿化隔热叠加界面 |
5.5 实践——乌海市昕源化工厂 |
5.5.1 项目概况 |
5.5.2 改造策略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图录 |
附录B 表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3)寒冷地区高层办公建筑外遮阳性能优化设计研究 ——以西安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2.1 高层办公建筑高能耗的现状 |
1.2.2 建筑遮阳仍需规范化 |
1.2.3 外遮阳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
1.2.4 寒冷地区高层办公建筑外遮阳设计的欠缺 |
1.3 .研究意义 |
1.3.1 建筑遮阳对建筑节能及室内热舒适提高的重要作用 |
1.3.2 指导建筑设计、遮阳设计与节能设计一体化 |
1.3.3 推动建筑遮阳的规范化、标准化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范围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2.高层外遮阳研究与案例 |
2.1 概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4 高层办公外遮阳实例 |
2.5 本章小结 |
3.典型办公空间外遮阳模拟分析 |
3.1 建立三维模型及室外气象参数 |
3.2 水平外遮阳模拟结果与分析 |
3.2.1 水平遮阳板外挑长度的影响 |
3.2.2 水平遮阳板分布的影响 |
3.2.3 水平遮阳板朝向的影响 |
3.3 垂直外遮阳模拟结果与分析 |
3.3.1 垂直遮阳板外挑长度的影响 |
3.3.2 垂直遮阳板间距的影响 |
3.3.3 垂直遮阳板出挑系数的影响 |
3.3.4 垂直遮阳板朝向的影响 |
3.4 综合式外遮阳模拟结果与分析 |
3.4.1 综合遮阳外挑长度的影响 |
3.4.2 综合遮阳朝向的影响 |
3.5 水平、垂直、综合外遮阳对比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基于能耗模拟的外遮阳系数计算 |
4.1 外遮阳系数 |
4.2 拟合外挑系数与能耗曲线 |
4.3 拟合遮阳系数与能耗曲线 |
4.4 本章小结 |
5.西安某高层办公建筑实例的外遮阳优化设计 |
5.1 案例介绍 |
5.2 建立三维模型及参数设置 |
5.3 模拟结果及优化模型模拟 |
5.4 优化模拟对比分析和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低碳概念的兴起 |
1.1.2 建筑低碳发展的反思 |
1.1.3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
1.2 研究背景 |
1.2.1 气候变化问题与能源危机 |
1.2.2 建筑业发展与碳排放 |
1.2.3 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及法规 |
1.2.4 低碳理念的发展 |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
1.3.1 低碳建筑 |
1.3.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 |
1.3.3 夏热冬冷地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
1.4 研究现状 |
1.4.1 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
1.4.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相关研究 |
1.4.3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环境影响特征及低碳措施研究 |
1.4.4 现状总结 |
1.5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建筑低碳化与设计理论 |
2.1 建筑低碳化发展的特征研究 |
2.1.1 地域性特征 |
2.1.2 外部性特征 |
2.1.3 经济性特征 |
2.1.4 全生命周期视角 |
2.1.5 指标化效果导向 |
2.2 建筑低碳设计概论 |
2.2.1 建筑设计的特征 |
2.2.2 设计阶段落实建筑低碳化 |
2.2.3 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方法 |
2.3 建筑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研究 |
2.3.1 相关评价体系概况 |
2.3.2 相关减碳指标比较研究 |
2.3.3 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关于减碳评价的建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 |
3.1 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方法 |
3.1.1 建筑碳排放量化的方法类型 |
3.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
3.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研究 |
3.2.1 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现状 |
3.2.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的确定与选用 |
3.3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建立 |
3.3.1 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数据的确立 |
3.3.2 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具体落实 |
3.3.3 建立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评测工具(CEQE-PB HSCW)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策略 |
4.1 提高场地空间利用效能 |
4.1.1 场地布局与空间体形优化 |
4.1.2 建筑空间隔热保温性能优化 |
4.2 降低建筑通风相关能耗 |
4.2.1 利用高大空间造型的通风策略 |
4.2.2 改善温度分层现象的通风策略 |
4.3 优化建筑采光遮阳策略 |
4.3.1 建筑自然采光优化 |
4.3.2 建筑遮阳设计优化 |
4.4 提高空间绿植碳汇作用 |
4.4.1 增加空间绿植量 |
4.4.2 提高绿植固碳效率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技术措施 |
5.1 可再生能源利用 |
5.1.1 太阳能系统 |
5.1.2 清洁风能 |
5.1.3 热泵技术 |
5.1.4 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利用 |
5.2 结构选材优化 |
5.2.1 建筑材料的低碳使用原则 |
5.2.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中相关建材的低碳优化 |
5.3 管理与使用方式优化 |
5.3.1 设计考虑低碳施工方式 |
5.3.2 设计预留智能管理接口 |
5.3.3 设计提高行为节能意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实证研究 |
6.1 项目概况 |
6.2 项目实施 |
6.2.1 确定项目2005 年碳排放量基准值 |
6.2.2 建筑低碳设计流程应用 |
6.2.3 参照建筑的建立 |
6.2.4 项目相关低碳设计关键措施 |
6.2.5 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
6.3 项目优化 |
6.3.1 主要低碳优化策略 |
6.3.2 项目全生命期碳排放优化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对现状的启示 |
7.4 研究中的困难与不足 |
7.5 后续研究与展望 |
附录 |
附表A:公共建筑非供暖能耗指标(办公建筑、旅馆建筑、商场建筑) |
附表B: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 |
附表C:主要建材碳排放因子 |
附表D:部分常用施工机械台班能源用量 |
附表E:各类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因子 |
附表F:部分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
附表G:全国各省市峰值日照时数查询表(部分夏热冬冷地区省市数据) |
附表H:全国五类太阳能资源分布区信息情况表 |
附表I:项目主要低碳设计策略减排信息表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致谢 |
(5)形式与能量环境调控的建筑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视角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视角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核心概念 |
1.2.1 形式能量法则/形式重力法则 |
1.2.2 建筑环境调控 |
1.2.3 建筑气候适应性 |
1.2.4 能量机制 |
1.2.5 建筑热力学模型 |
1.3 研究综述 |
1.3.1 有关环境调控的理论研究 |
1.3.2 有关热力学建筑理论的研究 |
1.3.3 有关民居气候适应性的研究 |
1.3.4 小结 |
1.4 研究内容 |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3 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二章 建筑形式与能量法则的理论模型构建 |
2.1 建筑形式与能量的理论基础 |
2.1.1 气候与生物——建筑生物气候学 |
2.1.2 适应与进化——生物进化论思想 |
2.1.3 耗散与协同——热力学建筑理论 |
2.2 建筑形式的能量法则 |
2.2.1 形式、物质与能量 |
2.2.2 重力法则与能量法则:从静力学到热力学 |
2.2.3 能量视角下的建筑特征 |
2.3 建筑形式与能量的历史演进与理论共构 |
2.3.1 形式适应气候——建筑环境调控的原始起源与乡土发展 |
2.3.2 形式追随设备——建筑环境调控的机械介入与价值异化 |
2.3.3 形式响应能量——建筑环境调控的自然回归与整体共构 |
2.4 建筑形式与能量的发展机制与价值取向 |
2.4.1 建筑进化——建筑形式与能量的发展机制 |
2.4.2 能量响应——建筑形式与能量的价值取向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形式与能量关系的系统模型构建 |
3.1 建筑环境调控的系统模型 |
3.1.1 复杂性科学视角 |
3.1.2 建筑环境调控系统 |
3.1.3 建筑环境调控系统的历史维度 |
3.1.4 建筑环境调控的系统模型 |
3.2 气候——外部能量系统 |
3.2.1 气候的释义 |
3.2.2 气候与能量 |
3.2.3 气候的层级 |
3.2.4 全球性气候 |
3.2.5 微气候 |
3.3 舒适——人体反应系统 |
3.3.1 人体热舒适与能量平衡 |
3.3.2 物理参数 |
3.3.3 人体热舒适的综合评价 |
3.3.4 热舒适指标的选取 |
3.4 建筑——建筑调控系统 |
3.4.1 能量转换方式 |
3.4.2 建筑传热过程 |
3.5 环境调控系统的形式呈现 |
3.5.1 被动式环境调控系统的形式呈现 |
3.5.2 主动式环境调控系统的形式呈现 |
3.5.3 案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建筑形式与能量机制的数理模型构建 |
4.1 建筑调控系统的能量机制 |
4.1.1 能量捕获——促进 |
4.1.2 能量隔离——抑制 |
4.1.3 能量阻尼——延迟 |
4.2 建筑形式因子与环境物理参数的聚类分析与完备性研究 |
4.2.1 界面 |
4.2.2 体形 |
4.3 基于数理模型的数值模拟方法 |
4.3.1 建筑性能数值模拟概论 |
4.3.2 传导、对流、辐射耦合的数值模拟分析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建筑形式与能量原型的分析模型构建 |
5.1 建筑热力学模型的定义 |
5.1.1 类型·原型与范型·模型 |
5.1.2 建筑环境调控的类型研究 |
5.1.3 建筑热力学模型——分析模型 |
5.2 酷寒区热力学原型——东北汉族民居 |
5.3 寒冷区热力学原型——晋西半地坑窑民居 |
5.4 干寒区热力学原型——青甘庄窠民居 |
5.5 温暖区热力学原型——云南汉式合院民居 |
5.6 湿晦区热力学原型——徽州厅井民居 |
5.7 湿热区热力学原型——岭南广府民居 |
5.8 建筑形式因子气候适应性综合分析 |
5.8.1 建筑形式因子与气候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
5.8.2 各气候区建筑原型的对比分析 |
5.9 热力学模型 |
5.10 热力学模型图示工具 |
5.10.1 环境调控的建筑设计 |
5.10.2 设计流程与工具 |
5.10.3 热力学模型图示工具的应用原理与优点 |
5.11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性 |
6.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数据驱动的建筑能耗分析及节能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数据驱动的建筑能耗分析 |
1.3 研究目的 |
1.4 所要解决的问题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意义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统计和机器学习的应用 |
2.2.1 应用简单统计的宏观分析 |
2.2.2 应用高级统计的参数分析 |
2.2.3 应用回归分析算法 |
2.2.4 应用分类算法 |
2.2.5 应用聚类算法 |
2.2.6 高影响参数分析 |
2.3 建筑能耗信息数据库 |
2.3.1 政府支持的数据库 |
2.3.2 其他研究总结的数据集 |
2.4 本章讨论 |
2.4.1 已有研究取得的成果 |
2.4.2 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2.4.3 建立适应于数据驱动分析的数据库 |
2.5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建筑能耗信息模型 |
3.1 建筑能耗信息模型 |
3.1.1 已有能耗模型分析 |
3.1.2 主要特点 |
3.1.3 特征参数划分 |
3.2 数据收集 |
3.2.1 数据的分级 |
3.2.2 数据的质量保证 |
3.3 建筑设计数据 |
3.3.1 建筑基本信息 |
3.3.2 几何形体相关信息 |
3.3.3 围护结构信息 |
3.3.4 照明、人员和插座用能设备信息 |
3.3.5 供暖空调和通风系统信息 |
3.3.6 可再生能源系统 |
3.3.7 其他用能设备 |
3.4 建筑运行数据 |
3.4.1 建筑的控制和调节 |
3.4.2 建筑维护数据 |
3.4.3 用户评价数据 |
3.4.4 运行能耗 |
3.4.5 时序数据 |
3.5 数据格式与存储 |
3.5.1 数据存储格式 |
3.5.2 和其他模型中提取数据 |
3.6 数据收集案例——以东南大学图书馆为例 |
3.6.1 建筑设计及运行信息 |
3.6.2 用户评价信息 |
3.6.3 本节讨论 |
3.7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建筑能耗信息数据库构建及数据预处理 |
4.1 数据库构建 |
4.1.1 建筑能耗设计数据集 |
4.1.2 建筑能耗运行数据集 |
4.2 数据整理及清洗 |
4.2.1 处理缺失数据 |
4.2.2 处理异常数据 |
4.3 数据库统计分析 |
4.3.1 BEDID数据集 |
4.3.2 CBECS数据集 |
4.4 讨论和结论 |
第五章 数据驱动的办公建筑建筑能耗分析 |
5.1 决定性因素挖掘 |
5.1.1 高级分类算法 |
5.1.2 技术框架 |
5.1.3 供暖能耗决定性参数挖掘 |
5.1.4 供冷能耗决定性参数挖掘 |
5.2 回归预测分析 |
5.2.1 回归准确度的评价指标 |
5.2.2 预测能耗水平指标 |
5.2.3 建筑能耗回归 |
5.2.4 对数转化对预测准确度的影响 |
5.3 适用于节能设计的机器学习模型——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构建 |
5.3.1 研究方法 |
5.3.2 优化目标 |
5.3.3 多目标遗传算法 |
5.3.4 结果分析及讨论 |
5.3.5 结论 |
5.4 建筑能耗水平指标 |
5.4.1 运行时间对能耗水平的影响 |
5.4.2 气候因素对能耗水平的影响 |
5.5 本章讨论和结论 |
5.5.1 讨论 |
5.5.2 结论 |
第六章 数据驱动的建筑节能设计 |
6.1 相似建筑分析 |
6.1.1 分析方法 |
6.1.2 用于相似性分析的特征参数 |
6.1.3 判断两栋建筑相似的限值 |
6.1.4 讨论 |
6.2 新建建筑的节能设计 |
6.2.1 基于统计分析的节能设计 |
6.2.2 应用贝叶斯网络模型空调系统选型 |
6.2.3 非决定性参数的设计 |
6.3 既有建筑的能耗分析 |
6.3.1 既有建筑的统计分析 |
6.3.2 应用监督学习寻找最优节能改造策略 |
6.3.3 讨论和讨论 |
6.4 本章结论 |
第七章 工程案例分析 |
7.1 维绿大厦 |
7.1.1 建筑简介 |
7.1.2 相似建筑分析 |
7.2 被动式建筑设计 |
7.2.1 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 |
7.2.2 应用能耗模拟方法验证节能设计效果 |
7.3 主动式建筑设计 |
7.3.1 应用节能贡献率为案例建筑挑选合适的供暖空调系统 |
7.3.2 应用机器学习算法挑选合适的供暖空调源系统 |
7.4 未来科技城办公建筑 |
7.4.1 建筑简介 |
7.4.2 相似建筑分析 |
7.5 建筑运行状态评估及节能评估 |
7.5.1 建筑运行状态调研 |
7.5.2 能耗性能评估 |
7.5.3 建筑节能潜力挖掘 |
7.6 本章讨论及结论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成果总结 |
8.2 创新点及学术贡献 |
8.3 未来工作展望 |
附录1:建筑能耗信息模型的设计参数 |
附录2:建筑能耗信息模型的运行参数 |
附录3:东南大学四牌楼图书馆的用户评价问卷调研 |
附录4:CBECS数据集主要参数的取值的含义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参考文献 |
(7)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城市更新的时代背景 |
1.1.2 产业升级的遗留问题 |
1.1.3 建筑表皮的当代意义 |
1.1.4 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趋势 |
1.2 研究对象 |
1.2.1 既有工业建筑 |
1.2.2 建筑表皮 |
1.3 研究意义 |
1.3.1 对于建筑本体的意义 |
1.3.2 对于城市的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既有工业建筑及其表皮改造研究概况 |
2.1 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的发展历程 |
2.1.1 国外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的发展历程 |
2.1.2 国内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的发展历程 |
2.2 建筑表皮改造的研究概况 |
2.2.1 国外建筑表皮改造的研究概况 |
2.2.2 国内建筑表皮改造的研究概况 |
2.3 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设计解析 |
3.1 既有工业建筑的类型和特点 |
3.1.1 按既有工业建筑的价值分类 |
3.1.2 按建造时间分类 |
3.1.3 按空间类型分类 |
3.1.4 按外墙材料分类 |
3.1.5 按使用功能分类 |
3.2 表皮的职能分析 |
3.1.1 多元复合功能 |
3.1.2 表现视觉形态 |
3.1.3 塑造特质空间 |
3.3 影响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的因素 |
3.3.1 地域因素 |
3.3.2 功能因素 |
3.3.3 结构因素 |
3.3.4 技术因素 |
3.4 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原则 |
3.4.1 尊重历史 |
3.4.2 因地制宜 |
3.4.3 功能匹配 |
3.4.4 结构适应 |
3.4.5 经济性 |
3.4.6 可持续发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设计方法 |
4.1 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模式 |
4.1.1 修旧如旧 |
4.1.2 新旧对比 |
4.1.3 新旧共生 |
4.1.4 彻底更新 |
4.2 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宏观策略 |
4.2.1 契合建筑地域文脉 |
4.2.2 融入城市公共空间 |
4.3 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中观策略 |
4.3.1 适应建筑不同结构 |
4.3.2 匹配建筑相应功能 |
4.3.3 参与建筑空间塑造 |
4.4 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微观策略 |
4.4.1 材料的合理使用 |
4.4.2 改善建筑物理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设计实践 |
5.1 烟台市凤凰工业园项目设计内容 |
5.1.1 烟台市概述 |
5.1.2 凤凰工业园现状 |
5.1.3 园区问卷调查 |
5.1.4 园区整体规划 |
5.2 宝源工厂表皮改造 |
5.2.1 宝源厂房现状分析 |
5.2.2 表皮改造宏观策略 |
5.2.3 表皮改造中观策略 |
5.2.4 表皮改造微观策略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国内外既有工业建筑改造典型案例 |
附录2 :凤凰工业园问卷调查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夏热冬暖地区小学光热环境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人体热舒适与中小学建筑的热环境研究 |
1.2.2 中小学建筑的光环境研究 |
1.2.3 性能导向的参数化优化设计研究 |
1.2.4 总结与评价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3.3 研究框架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夏热冬暖地区小学建筑现状调研 |
2.1 引言 |
2.2 调研对象 |
2.3 调研方法 |
2.4 调研结果 |
2.4.1 建筑基本信息 |
2.4.2 组团层次设计手法 |
2.4.3 单体层次设计手法 |
2.4.4 局部构件层次设计手法 |
2.4.5 总结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夏热冬暖地区小学光热环境实测及问卷调查 |
3.1 引言 |
3.2 现场测试及调查方法 |
3.2.1 方案设计 |
3.2.2 现场测试及调查的方法 |
3.2.3 有效问卷筛选 |
3.2.4 受试者基本信息统计 |
3.3 热环境分析 |
3.3.1 教室热舒适研究现状与热环境评价标准 |
3.3.2 热环境水平 |
3.3.3 热舒适现状 |
3.3.4 热环境参数和热感觉投票的相关性 |
3.4 热舒适指标分析 |
3.4.1 热中性温度 |
3.4.2 预计适应性平均热感觉模型aPMV |
3.4.3 75%与80%热接受率的操作温度范围 |
3.4.4 热期望温度 |
3.4.5 与其他热舒适现场研究结果的比较 |
3.5 光环境分析 |
3.5.1 光环境评价标准 |
3.5.2 光环境水平 |
3.5.3 光环境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参数化优化设计方法及模拟流程 |
4.1 引言 |
4.2 参数化优化设计平台 |
4.2.1 模型生成工具 |
4.2.2 性能模拟工具 |
4.2.3 自动寻优工具 |
4.3 平台的可靠性验证 |
4.3.1 验证方法及对象 |
4.3.2 验证结果 |
4.4 形体操作方式的模拟流程及评价指标 |
4.4.1 模拟对象 |
4.4.2 模拟条件设置 |
4.4.3 评价指标 |
4.5 遮阳方式的模拟流程及评价指标 |
4.5.1 模拟对象及优化设计参量 |
4.5.2 模拟条件设置 |
4.5.3 评价指标 |
4.5.4 优化设计目标 |
4.6 教室窗户的模拟流程及评价指标 |
4.6.1 窗户开启方式 |
4.6.2 窗玻璃性能 |
4.6.3 窗户位置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学建筑优化设计结果分析及应用 |
5.1 引言 |
5.2 形体操作方式模拟结果分析 |
5.2.1 形体操作方式对线式(一字型)平面的影响分析 |
5.2.2 形体操作方式对线式(C型)平面的影响分析 |
5.2.3 形体操作方式对环绕式平面的影响分析 |
5.2.4 形体操作方式对藤蔓式平面的影响分析 |
5.3 遮阳方式模拟结果分析 |
5.3.1 空调房间 |
5.3.2 非空调房间 |
5.4 教室窗户模拟结果分析 |
5.4.1 窗户开启方式 |
5.4.2 窗玻璃性能 |
5.4.3 窗户位置 |
5.5 玉山学校优化设计应用 |
5.5.1 玉山学校简介 |
5.5.2 玉山学校的原方案与优化方案 |
5.5.3 原方案与优化方案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夏热冬暖地区办公建筑被动式低能耗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建筑能耗现状 |
1.1.2 办公建筑能耗发展 |
1.1.3 节能发展现状 |
1.2 研究范围界定 |
1.2.1 夏热冬暖地区 |
1.2.2 被动式建筑 |
1.2.3 办公建筑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建筑节能现状 |
1.3.2 国内建筑节能现状 |
1.3.3 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研究成果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6.1 统计分析 |
1.6.2 软件模拟 |
1.6.3 对比分析 |
1.7 研究技术框架 |
第二章 夏热冬暖地区建筑特点 |
2.1 夏热冬暖地区气候特点 |
2.2 夏热冬暖地区节能办公建筑案例研究 |
2.2.1 珠海兴业太阳城研发楼 |
2.2.2 深圳建科院大楼 |
2.2.3 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研发楼 |
2.3 夏热冬暖地区常用被动式节能手段 |
2.3.1 建筑遮阳 |
2.3.2 建筑通风 |
2.4 传统建筑节能手法 |
2.4.1 传统建筑防热 |
2.4.2 传统建筑通风 |
2.5 夏热冬暖地区办公建筑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问题 |
2.5.1 建筑差异 |
2.5.2 气候差异 |
2.5.3 文化理念差异 |
2.5.4 节能技术、产品相对落后 |
第三章 夏热冬暖地区办公建筑模型与模拟方法建立 |
3.1 夏热冬暖地区办公建筑调研 |
3.1.1 调研方法 |
3.1.2 夏热冬暖地区办公建筑的总体概况 |
3.1.3 样本建筑基本信息 |
3.2 夏热冬暖地区办公建筑特征 |
3.2.1 使用时间 |
3.2.2 空间布局 |
3.2.3 使用者行为 |
3.2.4 能耗特点 |
3.3 办公建筑基本模型建立 |
3.3.1 建筑形体的建立 |
3.3.2 建筑朝向选择 |
3.3.3 室内环境参数 |
3.3.4 围护结构参数设置 |
3.4 模拟软件的选取 |
3.4.1 采光模拟方法的选取 |
3.4.2 通风模拟方法的选取 |
3.4.3 能耗模拟方法的选取 |
3.5 模拟流程建立 |
3.5.1 理论依据 |
3.5.2 模拟流程建立 |
第四章 适用夏热冬暖地区办公建筑节能技术手段比选 |
4.1 建筑节能设计遵循原则 |
4.1.1 以气候、地域为引导 |
4.1.2 空间舒适度 |
4.1.3 经济合理性 |
4.2 被动式技术利用 |
4.2.1 自然采光 |
4.2.2 建筑遮阳 |
4.2.3 自然通风设计 |
4.2.4 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 |
4.2.5 无热桥结构设计 |
4.2.6 气密性设计 |
4.3 主动式技术利用 |
4.3.1 高效新风回收系统 |
4.3.2 高效制冷供暖系统 |
4.4 智能节能控制 |
4.4.1 智能照明 |
4.4.2 智能空气调节 |
4.5 再生能源的利用 |
4.5.1 太阳能能源 |
4.5.2 地源热泵 |
第五章 被动式节能手段的模拟与应用 |
5.1 节能技术应用 |
5.1.1 通风控制策略 |
5.1.2 围护结构气密性优化 |
5.1.3 智能照明 |
5.1.4 可再生能源利用 |
5.2 采光优化设计 |
5.2.1 标准办公空间采光 |
5.2.2 大进深空间采光 |
5.2.3 窗的形式对空间采光影响 |
5.3 遮阳优化设计 |
5.3.1 遮阳构件设置 |
5.3.2 遮阳模拟结果 |
5.4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优化 |
5.4.1 墙体结构热工性能优化 |
5.4.2 屋顶结构热工性能优化 |
5.4.3 围护结构隔热设计 |
5.5 建筑通风优化 |
5.6 基于优化结果的能耗对比 |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结合能源管理的南宁市图书馆节能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现代图书馆建筑向灵活多变的高大复合空间转变 |
1.1.3 现代图书馆建筑能耗的增加及节能建筑的产生 |
1.1.4 研究意义 |
1.2 节能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建筑物能源管理系统(BEMS)定义及发展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湿热地区节能技术研究 |
1.4 现阶段研究的不足 |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南宁地区气候特征及建筑节能现状 |
2.1 南宁所处地区气候特征 |
2.1.1 地域划分 |
2.1.2 南宁市气候特征 |
2.2 气候适应型的建筑节能技术 |
2.2.1 建筑隔热 |
2.2.2 降低室温 |
2.2.3 可再生能源应用 |
2.2.4 常用在图书馆建筑上的建筑节能技术 |
2.3 节能管理的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南宁市公共图书馆节能调研与能耗分析评价 |
3.1 图书馆对象的选取 |
3.2 图书馆节能调研分析与评价 |
3.2.1 图书馆的概况及功能 |
3.2.2 图书馆空间形式 |
3.2.3 遮阳隔热设计 |
3.2.4 通风组织 |
3.2.5 人的行为 |
3.3 图书馆能耗模拟及分析 |
3.3.1 图书馆建筑能耗模拟 |
3.3.2 能耗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图书馆建筑节能优化研究 |
4.1 建筑自身的节能优化 |
4.1.1 优化遮阳隔热 |
4.1.2 优化通风 |
4.1.3 优化功能布局 |
4.2 用能设备节能优化 |
4.3 基于BEMS理论的能源管理优化 |
4.3.1 能源管理系统下节能管理优化的运作模式 |
4.3.2 节能管理系统落实的具体途径与方法 |
4.4 节能效果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A 广西大学图书馆(南馆)建筑图 |
四、夏热冬暖地区玻璃幕墙和门窗的节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气候适应性的既有工业建筑改造策略研究 ——以内蒙古地区为例[D]. 秦璐.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2]夏热冬暖地区绿色高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D]. 张辉超. 湖南工业大学, 2021
- [3]寒冷地区高层办公建筑外遮阳性能优化设计研究 ——以西安地区为例[D]. 王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D]. 刘科. 东南大学, 2021
- [5]形式与能量环境调控的建筑学模型研究[D]. 仲文洲. 东南大学, 2021
- [6]数据驱动的建筑能耗分析及节能设计方法研究[D]. 田志超. 东南大学, 2020
- [7]既有工业建筑表皮改造设计研究[D]. 白蓓.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8]夏热冬暖地区小学光热环境优化设计研究[D]. 毛以沫.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夏热冬暖地区办公建筑被动式低能耗设计研究[D]. 田琪.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10]结合能源管理的南宁市图书馆节能优化设计研究[D]. 黄雅婧. 广西大学, 2020(02)
标签:建筑论文; 工业建筑论文;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论文; 建筑能耗论文; 建筑信息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