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人多器官功能不全与肠道微生态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亚[1](2021)在《年龄及C-反应蛋白联合查尔森合并症指数评分对艰难梭菌感染患者预后价值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D)是引起医院内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原体,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经济负担。目前临床缺少一个能够可靠的预测CDI患者死亡率的指标。本课题通过分析导致CDI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探讨年龄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联合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评分对CDI患者死亡的预测效能,以期为CDI患者临床预后提供判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94例确诊为CDI的患者,根据患者预后分为死亡组(17例)与存活组(77例)。收集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记录合并症情况,并计算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评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后分别采用t检验或Mann Whitney U检验,再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DI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其对CDI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1共94例CDI患者,年龄23~97岁,平均年龄(71.83±16.41)岁;其中有17例发生死亡,死亡率为18.1%。有79例(84.0%)CDI患者在近30天内有抗生素暴露史。CDI患者CCI评分0~12分,中位数3分(2~6分),有52例(55.3%)患者CCI评分得分≥3分。CCI评分包含的疾病中最常见合并症为偏瘫29例(30.9%)和慢性肺部疾病26例(27.7%)。有59例(62.8%)患者在发生CDI的同时合并肠道感染以外的感染,其中最常见的感染为肺部感染51例(54.3%)。2 CDI患者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年龄、CCI评分、ALB、WBC、PCT、CRP、AST、合并肺部感染、有深静脉操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合并症中,充血性心力衰竭、周围血管疾病、实体肿瘤(非转移)和转移性肿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示: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OR)=1.07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8~1.139,P=0.028]、CRP(OR=1.012,95%CI:1.003~1.021,P=0.007)及CCI评分(OR=1.546,95%CI:1.169~2.046,P=0.002)是CD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3联合模型年龄-CRP-CCI的计算公式为0.069×年龄+0.012×CRP+0.436×CCI-10.358,联合模型的最佳临界值为0.193。用年龄、CRP、CCI评分及联合模型年龄-CRP-CCI制作ROC曲线,四者的AUC分别为:0.739、0.765、0.825、0.928。年龄-CRP-CCI联合模型分别与三者单一因素的对比,AUC更大,预测价值更高,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CRP-CCI联合模型对CDI患者预后具有预测价值。结论:1 CDI患者大多年龄较高,合并基础疾病较多,有抗生素暴露史。本研究CDI患者全因死亡率为18.1%,死亡率较高。2年龄、CRP及CCI评分是CD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CRP、CCI评分越高,CDI患者发生死亡的风险越高。3年龄-CRP-CCI模型对CDI患者死亡率具有预测价值。当年龄-CRP-CCI模型>0.193时,对CDI患者发生死亡有较强提示作用。
崔丽军[2](2021)在《粪菌移植联合防风通圣丸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文中提出肥胖是指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过多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脂肪的聚集达到损害健康的程度。随着现代社会饮食结构的改变、生存压力的增加,肥胖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的新挑战和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且临床治疗效果不佳。饮食是影响肠道菌群的最直接因素,高脂饮食作为肥胖的重要发病因素可改变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而粪菌移植能够重建肠道微生态,成为肥胖的潜在疗法。防风通圣散是寒凉派代表医家刘河间创立的名方,功能疏风解表、清热通腑、泄浊利湿,临床报道应用防风通圣散治疗肥胖,具有疗效。故本研究通过复制肥胖动物模型,探索高脂饮食因素对菌群、菌群代谢产物及下游指标的影响,并开展粪菌联合中药防风通圣丸治疗肥胖的研究,探讨其对肥胖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起效机制。研究一: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对正常大鼠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目的制备伪无菌大鼠模型,应用粪菌移植技术探索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对正常大鼠“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方法从160只雄性SD大鼠中随机抽取50只作为普通饲料组,饲喂标准大鼠维持颗粒饲料,其余110只为高脂饲料组,饲喂D12492高脂饲料,当高脂饲料组大鼠体重超过普通饲料组体重的10%视为造模成功。剔除未达肥胖标准的老鼠后,从高脂组中随机抽取6只(M组),记录编号,并分别于给予抗生素前1天(MB)和停用抗生素后第1天(MA),取此6只大鼠肠内容物评估抗生素灌胃建立伪无菌大鼠的效果。通过抗生素溶液灌胃诱导伪无菌大鼠,并对伪无菌大鼠分别行正常菌群灌肠、肥胖菌群灌肠。观察完全空白对照的正常组1(NC1)、给予抗生素溶液的正常组2(NC2)、肥胖模型组(M)、肥胖菌群移植组(FMT1)、正常菌群移植组(FMT2)大鼠基本表征,计算其脏器指数;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肠组织、肝脏组织的形态学变化;高通量测序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短链脂肪酸中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免疫组化检测肝脏组织中的GPR43表达;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胃肠肽的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结果造模第10周末,110只高脂饲料组大鼠中72只大鼠体重达标,肥胖成模率约为65.45%。伪无菌模型情况:①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可操作分类单元)分析MB数目显着高于MA;②物种多样性曲线表明样本的测序数据量在合理范围内,MA 组的物种丰度始终显着低于 MB;③Observedspecies、PDwholetree、Shannon、Simpson、Ace、chao1的Alpha多样性指数组间差异分析指数中,与MB组相比,MA指数均显着降低(P<0.05);④由PCoA、PCA、UPGMA可知,抗生素干预可导致肠道微生物群落发生变化;⑤LEfSe组间差异物种检验显示给予抗生素后32个肠道微生物在群落中的比例显着降低。粪菌移植情况:①脏器指数:与M组相比,NC1、NC2、FMT1组大鼠肝指数降低(P<0.05)。②肠组织病理:NC1、NC2组大鼠结肠组织结构清晰完整;M组大鼠较正常组的黏膜上皮层结构可见有细胞排列紊乱,炎性细胞浸润。③肝组织病理:NC1、NC2组结构完整,肝细胞排列整齐,未见脂肪滴;M组脂肪滴呈弥漫性堆积。④肠道菌群变化:M、FMT1组在菌群结构上更加类似,与NC1、NC2、FMT2组有较大的差别。NC1、NC2、FMT2三组相比,NC2组与FMT2组结构更加有趋向性。具体差异物种在表现为:与NC1组相比,NC2组厚壁菌门降低(P<0.05),拟杆菌门增加(P<0.05);M、FMT1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降低(P<0.05)、疣微菌门增加(P<0.05)。与NC2组相比,FMT1组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增加(P<0.05),拟杆菌门减少(P<0.05);FMT2组变形菌门减少(P<0.05),脱硫杆菌增加(P<0.05)。与M组相比,FMT1组厚壁菌门增加(P<0.05),疣微菌门减少(P<0.05),FMT2组拟杆菌门增加(P<0.05),疣微菌门减少(P<0.05)。⑤GPR43表达:在各组大鼠肝组织中,GPR43均可进行表达,且M、FMT1组表达量低于NC1、NC2、FMT2组。⑥短链脂肪酸表达:与NC1、NC2、FMT2组相比,M、FMT1组乙酸和丁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NC1组相比,FMT1组丙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NC2、FMT2组相比,M、FMT1组丙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⑦胃肠肽:与NC1、NC2组相比,M、FMT1组GLP-1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M、FMT1组相比,FMT2组GLP-1含量显着增加(P<0.05);与NC1组相比,M、FMT1组PYY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M组相比,FMT2组PYY含量显着增加(P<0.05);M、FMT1组的MTL含量水平显着高于NC1、NC2、FMT2 组(P<0.05)。⑧血清中 TC、TG 水平:与 NC1、NC2 组相比,M、FMT1、FMT2组大鼠血清TC含量升高(P<0.05);与M组相比,FMT1、FMT2组大鼠血清TC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NC1组相比,NC2、FMT1、FMT2组大鼠血清TG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M组相比,FMT1组大鼠血清TG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1)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模型大鼠复制成功,其肠道内环境发生改变,乳酸杆菌属等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反映了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肠内微生态紊乱,表明不同的饮食和干预方式可导致肠道微生物的不同发展。(2)抗生素干预前与抗生素干预后的肠道菌群存在显着差异,抗生素处理后的肥胖大鼠肠内微生物受到抑制,物种数目显着降低,丰度下降,菌群结构单一,说明此种方法可以建立伪无菌肥胖大鼠。(3)通过正常菌群移植,可使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向正常大鼠恢复;通过肥胖菌群移植,可导致正常大鼠菌群出现与肥胖模型组相似的菌群结构紊乱现象,具体可能通过“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影响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进而影响GPR43的表达,从而导致下游胃肠肽的表达异常。研究二:正常大鼠肠道菌群联合防风通圣丸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目的制备伪无菌大鼠模型,应用粪菌移植技术探索正常大鼠肠道菌群联合防风通圣丸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方法剔除未达肥胖标准的老鼠后,进行随机分组,通过抗生素溶液灌胃诱导伪无菌大鼠,并对伪无菌大鼠行正常菌液灌肠。正常组(NC)、肥胖模型组(M)、正常菌群移植组(FMT)、防风通圣丸组(FFTS)、正常菌群联合防风通圣丸组(LH)、微生态制剂妈咪爱组(MMA)组的观察指标同实验一。并依组分别给予正常菌群、防风通圣丸、正常菌群联合防风通圣丸、妈咪爱治疗。结果①脏器指数:与NC组相比,FFTS、FMT、LH、MMA、M组肝指数升高(P<0.05)。②肠组织病理:NC组大鼠结肠组织结构清晰完整,M组大鼠较正常组的可见有细胞排列紊乱,炎性细胞浸润。FFTS、FMT、MMA、LH组大鼠结肠组织的病变程度较M组有所减轻。③肝组织病理:NC组肝细胞排列整齐完整,未见脂肪滴;M组肝细胞排列疏松、紊乱,脂肪滴呈弥漫性堆积。FFTS、FMT、MMA、LH组大鼠肝脏组织的病变程度较M组有所减轻。④肠道菌群变化:LH、FMT组空间分布结构更接近。MMA、FFTS组菌群组成更有趋向性,与M组离散程度接近;与M组相比,FMT、LH组结构与其有所区分,其中与M组相比,LH组在门水平上存在变形菌门降低(P<0.05),脱硫菌门增加(P<0.05);科水平表现为大肠杆菌科、消化链球菌科减少(P<0.05),瘤胃菌科、颤螺菌科等升高(P<0.05)。⑤GPR43表达:在各组大鼠肝组织中,GPR43均可进行表达,且M组表达量显着低于NC组。与M组相比,FFTS、FMT、MMA、LH组表达量有所升高。⑥胃肠肽:与NC组相比,M、MMA、FMT、FFTS组GLP-1显着降低(P<0.05);与M组相比,LH、MMA、FMT、FFTS组GLP-1显着增加(P<0.05);与 LH 组相比,MMA、FMT、FFTS 组 GLP-1 显着降低(P<0.05)。与 NC组相比,M组PYY显着降低(P<0.05),FFTS、FMT组PYY显着增加(P<0.05);与M组相比,LH、MMA、FMT、FFTS组PYY显着增加(P<0.05);与LH组相比,MMA 组 PYY 显着降低(P<0.05),FMT、FFTS 组 PYY 显着升高(P<0.05)。M、MMA、NC、LH 组 MTL 显着高于 FFTS、FMT(P<0.05)。NC、LH、MMA 组 GAS均显着高于FMT、FFTS(P<0.05)。⑦血清中TC、TG水平:与NC组相比,M组大鼠血清TG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M组相比,LH组TG含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正常菌群移植、防风通圣丸、粪菌移植联合防风通圣丸、微生态制剂妈咪爱均可通过影响“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模型大鼠产生保护作用,其中粪菌移植联合防风通圣丸可产生协同作用,更具优势。
李雅琦[3](2020)在《自拟疏肝行气汤改善肠道菌群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肝郁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慢性功能性便秘(肝郁型)患者在自拟疏肝行气汤治疗后的肠道菌群变化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根据本次临床研究的需要,选取符合要求的慢性功能性便秘(肝郁型)的病例60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把所有病例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包括治疗组(自拟疏肝行气汤)30例,对照组(舒泰清)30例。研究并记录治疗前后的便秘临床量化评估(粪便硬结情况、排便通畅程度、排便时间、排便不尽感、肛门堵塞感、肛门下坠感、排便间隔时间、腹胀)以及肠道菌群变化(杆球菌比值、粪便pH值)。对研究所得临床资料进行归纳、统计,使用统计学分析评估自拟疏肝行气汤的临床疗效。结果:共计57例病例完成了本次研究,包括治疗组28例,对照组29例。将两组患者在本次治疗前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得出不存在统计学差别(P>0.05),存在可比性。1.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体有效率为89.29%,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为62.07%,治疗组的总体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组内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便秘临床量化评估、肠道菌变化均有明显改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组间比较:便秘临床量化评估方面,治疗组的排便时间(min/次)和排便间隔时间(天/次)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粪便硬结情况、排便通畅程度、排便不尽感、肛门堵塞感、肛门下坠感、腹胀的方面,改善效果不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肠道菌群变化方面,治疗组在GPR、GNR、GNC所占百分比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杆球菌比例及GPC所占百分比的改善方面,不具备明显统计学的差别(P>0.05)。治疗组粪便pH值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本次临床研究,发现自拟疏肝行气汤及舒泰清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缓解慢性功能性便秘(肝郁型)的症状。自拟疏肝行气汤在整体疗效、排便时间(min/次)、排便间隔时间(天/次)、在GPR、GNR、GNC以及粪便pH值的改善方面,与舒泰清比较,效果较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陈娟娟[4](2020)在《特定空间/人群中人体肠道微生态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关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动态变化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自由生活的健康人群的肠道微生物受其生活环境、饮食、年龄、性别和疾病状态等的影响。近两年一些特殊生活环境,如国际空间站、MARS500等实验表明在密闭空间中,人体肠道微生物亦会发生变化,但其与饮食及人体健康的关系尚不明确。生物再生生命支撑系统(Bioregenerative Life Support System,BLSS)是密闭的可循环生态系统,是探究密闭空间中饮食及人体健康与肠道微生物关系的理想系统。因此本研究利用BLSS,记录了其内生活的个体的饮食(饮食调查问卷)、生理表型(体重、身体指数、血压、心率、睡眠质量)、情绪变化(简明心境状态量表)等表型,按时间纵向采集其粪便样品,以探究BLSS中人体肠道微生物变化及其与宿主饮食和身心健康的关系。结果显示在BLSS内短期(60天)生活的个体,其生理表型较BLSS外自由生活无明显差异,均在正常医学范围。但在BLSS内女性的夜醒次数相对男性较少,且女性个体的负面情绪较高。对饮食中三大营养物质的分析发现BLSS内生活的个体对碳水的摄入明显增加,而脂肪摄入明显降低。对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发现:(1)宿主肠道微生物未出现明显的有害变化,且一些条件致病菌如Escherichia coli的相对丰度降低;(2)宿主个体特异性和性别差异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在BLSS内外均很明显;(3)在BLSS中每位个体肠道微生物表现出较明显的趋同性;(4)BLSS内外一些肠道微生物物种和功能发生了显着变化,BLSS内碳水代谢相关菌上调,如Lachnospiraceae,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Bifidobacterium longum和短链脂肪酸生成等益生物种和功能模块下降。通过对这些变化的物种与表型关联,我们阐述了饮食营养成分、能量摄入、宿主身心健康与肠道微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本研究中我们观察到宿主的肠道微生物在舱内外均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同时舱内的情绪和睡眠也呈现出较明显的性别特异性,这激发了我们探究不同性别在不同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肠道微生物变化。女性作为特殊的群体,她们要经历绝经和更年期综合征,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明显,而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受肠道微生物的调节。绝经前后女性体内雌激素骤降,是研究雌激素缺乏的天然模型,绝经后女性不仅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变化,而且骨质疏松、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病几率增加,而这些疾病均与肠道微生物有关,因此我们假设绝经后女性的肠道微生物发生了变化。为此我们招募了48名绝经前(n=24)、后(n=24)女性,探究了其肠道微生物变化。结果显示绝经后女性肠道微生物数量和物种多样性均明显降低,且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功能也发生改变。这提示我们恢复肠道微生物稳态、增加物种多样性或有助于改善绝经后女性身心健康。在BLSS中发现饮食成分对肠道微生物有显着的影着,而偏头痛不仅在高龄女性人群中高发,而且受宿主饮食的影响,此外还与炎症性肠病等肠道疾病呈正相关,故我们假设女性偏头痛患者可能存在肠道微生态紊乱。通过对英国双胞胎项目中偏头痛患者(n=54)及与之年龄、身体指数匹配的健康人群(n=54)的粪便样品分析发现,两组人群的肠道微生物显着不同。偏头痛患者肠道物种和功能多样性显着降低,且以Firmicutes、Clostridium富集,而F.prausnitzii、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Methanobrevibacter smithii、Kynurenin降解和γ-氨基丁酸(GABA)合成显着低于正常组。这些结果说明肠道微生物可作为偏头痛的监测指标,为偏头痛患者提供了新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利用BLSS探究了其内短期生活对宿主健康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发现在BLSS中肠道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显着变化,这种变化与宿主特定的饮食营养素和能量摄入有关。随后在BLSS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我们探究了女性人群在不同生理(绝经)和病理(偏头痛)条件下的肠道微生物特征,发现在两种情况下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均显着降低,益生功能的菌群下降而条件致病菌增加。这些结果表明肠道微生物可以作为不同空间和生理或病理条件下人体健康的监测指标,维持和恢复肠道稳态及多样性对保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朱运贵,邓紫薇,刘丽华,刘晓慧,李献忠,陈卫红,段菊屏,黄丽,文晓柯,尹桃,邓楠,左笑丛,向大雄,刘艺平,刘芳群,张毕奎,欧阳荣,周玉生,徐萍,廖建萍[5](2020)在《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治疗药物信息汇编(第一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12月以来,我国陆续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国家卫生健康委、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单位,紧急制定了相关诊疗方案(指南),这些诊疗方案(指南)中提到了多类药物,包括化学药品、生物制剂及中药。为了帮助临床医师和药师便捷了地解这些药物的作用特点、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确保新冠肺炎患者的安全、合理用药,提高救治效果,湖南省药学会、湖南省医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一线临床药师,全面收集、整理资料,汇总编写了这份药物信息汇编,供广大医务人员在新冠肺炎患者诊疗中参考。
陈申敏[6](2020)在《不同年龄段小鼠肠道菌群的自我恢复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小鼠肠道微生态菌群紊乱后的恢复过程,探究其恢复时间节点并观察膳食干预后的影响。寻找肠道菌群与机体健康的相关性,为临床抗生素应用提供参考,为肠道微生态菌群复原力研究提供方向和实验依据。方法:选择SPF级雌性Balb/c小鼠,适应实验环境后,在不同年龄段按随机原则进行分组,即幼年对照组(IC)(n=8),幼年抗生素组(IA)(n=8);成年对照组(YC)(n=16),成年抗生素组(YA)(n=42);老年对照组(OC)(n=5),老年抗生素组(OA)(n=10)。所有抗生素组选取头孢曲松钠以8g/kg的剂量连续灌服7天,对照组按照同样的方法和剂量灌服0.9%生理盐水。7天后停止灌服,YA组又随机分出成年抗生素后高蛋白饮食组(YP)(n=13),成年抗生素后高脂饮食组(YF)(n=13)两组,开始分别喂养高蛋白饲料和高脂饲料。实验期间记录小鼠的摄食量,饮水量,体重等基本情况。每两周采集一次粪便后提取DNA以PCR-DGGE法,初步观察小鼠肠道菌群的恢复情况,找出恢复时间节点后利用16S r 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以进一步深度分析比较该时间点下肠道菌群在不同分类水平上的恢复状态。于实验造模成功后和实验结束时取小鼠肠组织进行HE切片观察和盲肠指数的计算,以比较肠形态恢复情况。结果:1.不同年龄段小鼠经抗生素干预后基础指标变化幼年组:在自然恢复期间,IA组与IC组的摄食量,饮水量,体重基本无显着性差异。仅第3周时,IA组体重明显高于IC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成年组:在恢复期间,YA,YP,YF三组基础指标与YC组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仅在恢复到第8周时,YF组的体重显着高于YC组(P<0.05)。老年组:在自然恢复期间,OA组与OC组在摄食量,饮水量,体重上无显着统计学差异。2.不同年龄段小鼠经抗生素干预后肠道微生态菌群的恢复情况在抗生素干预停止后,三个年龄段的小鼠肠道菌群均表现出明显的恢复趋势。幼年组:从PCR-DGGE结果初步观察发现,幼年小鼠在自然恢复第6周恢复正常。16S r RNA基因高通量测序进一步分析显示,在Alpha多样性中,IA组6周的Shannon,Simpson指数已恢复正常,Ace和Chao值低于正常(P<0.01)。Beta多样性中IA组与IC组距离较近,较造模时(菌群紊乱)有明显靠近。进一步分析显示仅瘤胃菌属Ruminococcaceae_UCG_014丰度较低,未恢复正常水平(P<0.01)。成年组:经PCR-DGGE初步发现在恢复至4周时,成年小鼠的肠道菌群基本恢复至正常。高通量测序显示,YA组和YF组的Alpha菌群多样性指数与YC组已无统计学差异;而YP组的丰度指数较低于YC组。Beta多样性中,4周后YA组与正常YC组基本分不开,菌群结构较为相似。进一步分析显示,4周时YA组和YP组门,科,属水平菌群已恢复至正常(P>0.05),仅YF组普雷沃式菌科(Prevotellaceae),拟普雷沃氏菌属高于对照组,并未达正常水平(P<0.05)。老年组:经PCR-DGGE观察至12周,老年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仍然无法恢复到正常状态。16S r 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12周时OA组的Alpha多样性未恢复正常(P<0.05)。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OA组与正常组分开,但较造模时有靠近趋势。进一步比较显示,OA组普雷沃式菌科较低(P<0.01),F082菌科(P<0.05)和拟杆菌科(P<0.01)高于正常;norank_f__F082菌属(P<0.05),拟杆菌属(P<0.01),Ruminiclostridium菌属(P<0.05),颤杆菌属(P<0.05)高于正常,Ruminococcaceae_UCG-014菌属(P<0.05),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ceae_UCG-001菌属(P<0.01),norank_f__Desulfovibrionaceae菌属(P<0.05)低于对照组,以上未能恢复至正常。3.蛋白和脂肪膳食对成年小鼠肠道菌群的修复作用成年小鼠恢复到第2周,YA组,YP组,YF组肠道菌群显示不同程度的恢复情况。与YC组相比,YA组的多样性指数较低(P<0.01);而YP组和YF组的多样性指数基本恢复正常(P>0.05)。与YA组相比,YP组和YF组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度较高,以YP组的变化最为显着(P<0.05)。利用高通量测序进一步比较第4周肠道菌群显示,与YA组相比,YP组的菌群多样性较低,YF组次之,高蛋白和高脂饮食在菌群紊乱后的两周会明显加快肠道菌群的恢复,但长时间膳食调节会导致菌群多样性降低。4.不同年龄段小鼠经抗生素干预后的肠上皮结构变化在给药7天后,各年龄段小鼠均出现回肠绒毛上皮细胞肿胀破坏明显,绒毛稀疏杂乱排列,多有断裂且长短不一,刷状缘未见清晰,肌层变薄,浆膜不完整;结肠部位隐窝较小且皱缩状态,结构多不完整。实验结束时,IA组,YA组,OA组的回肠绒毛均已恢复整齐排列状态,不见断裂现象,刷状缘清晰,肌层较厚,浆膜恢复完整;结肠上皮细胞未见肿胀,隐窝明显。成年小鼠中,以YA和YP组恢复较好。5.不同年龄段小鼠经抗生素干预后的盲肠指数变化在抗生素干预后,三个年龄段小鼠盲肠指数均较各自对照组有显着增高(P<0.01)。实验结束时,IA组(8周),YA组(8周),OA组(12周)盲肠指数均恢复正常(P>0.05)。但YP组(P<0.05)和YF组(P<0.01)低于YC组。6.老年小鼠肠道菌群失衡对寿命的影响老年小鼠实验进行到91天时,OA组的生存率始终较OC组低,肠道菌群在没有恢复到基线水平前会导致其生存率降低,寿命缩短。结论:1.各年龄段小鼠肠道菌群经抗生素干预后均存在自我修复现象。2.成年小鼠肠道菌群的恢复速度最快,幼年次之,老年最慢。3.短期的蛋白和脂肪膳食调节会加速成年小鼠肠道菌群的恢复。4.抗生素干预破坏的小鼠肠上皮结构和盲肠指数会随着菌群修复而恢复。5.老年小鼠肠道微生态菌群失衡后会影响寿命,生存期缩短。
李艳丽[7](2019)在《肠道微生态在脑老化认知功能减退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生存质量大幅提高,预期寿命不断增长,全球性人口老龄化程度也日趋增加。老年人群机体功能不断减退,各脏器生理储备功能下降,机体的脆弱性增加,维持稳态的能力下降,面对各种应激时,发病和死亡的风险大大增加。因此,深入了解衰老的生物学过程,提高生命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预防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不仅是生命科学、医学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也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社会问题。老化,是指随年龄增长个体生存及整体功能下降的过程,是正常生命进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随增龄发生的脑老化过程虽有各种不同的改变及表现,但认知功能减退(增龄性认知功能减退)是其最重要的特征,其机制复杂且不明确。在人体肠道中生活着100万亿个微生物,被称为肠道微生物或肠道菌群。已经发现肠道微生物的改变与许多疾病相关,包括心血管疾病、肠易激综合征(IBS)、炎症性肠病、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来自人群研究发现,老年人群的肠道微生态发生显着改变,构成老化过程的重要机制和标志,可能影响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疾病发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参与调控大脑功能及行为,肠道菌群改变可能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AD、PD以及精神类疾病如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和抑郁等的发生。也有一些报道显示肠道微生态对学习记忆的影响,包括:与SPF(Specified Pathogen Free,无特定病原体)小鼠相比,GF(Germ Free,无菌)小鼠表现为非空间记忆(新物体识别实验)的缺陷和工作记忆(T迷宫)的损伤;联合抗生素(氨苄青霉素、杆菌肽、美罗培南、新霉素、万古霉素)处理SPF小鼠,使小鼠的新物体识别记忆受损;用C.rodentium(柠檬酸杆菌)感染SPF小鼠改变肠道微生物,则导致应激诱导的记忆障碍,而在感染前使用益生菌干预能够预防感染导致的肠道微生物的改变并改善其学习记忆功能和HPA轴功能。但上述所有研究都是成年鼠在特殊实验条件如无菌(GF)鼠、致病菌感染、使用益生菌或抗生素扰乱正常菌群,观察到肠道微生态对学习记忆产生了影响。在此过程,既无衰老的过程,又无老化的生物学特征,不能反映老化条件下肠道微生态与认知功能的关联。目前尚无利用正常衰老的动物,系统观察肠道微生态对脑老化认知功能减退(增龄性认知功能减退)的作用及机制探讨的文献报道。本研究利用正常衰老大鼠及将老年大鼠的肠道菌群移植给年轻大鼠的动物模型进行三部分实验。(1)通过基于操作条件反射的延迟匹配样本任务(DMTP)和Y迷宫,观察年轻大鼠和老年大鼠认知行为差异;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比较年轻大鼠与老年大鼠的肠道菌群;(2)通过粪菌移植(FMT),将老年大鼠的肠道菌群移植给年轻大鼠,观察具有了老年大鼠肠道菌群的年轻大鼠其认知行为是否改变;在此基础上,通过rs-fMRI观察FMT对不同脑区及功能连接的影响;通过电镜和Golgi染色观察FMT对突触结构及树突棘数量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及IHC检测FMT对NMDAR1、BDNF、GR和突触素表达量的影响;(3)慢性氧化应激损伤是引起脑老化及认知功能减退的重要机制。检测老年大鼠和具有了老年大鼠肠道菌群的年轻大鼠脑组织氧化应激水平,包括脂质氧化产物MDA的改变及机体抗氧化酶SOD、GSH-PX活性,探讨在正常老化过程中,肠道菌群是否通过氧化应激机制引起脑老化认知功能减退。本研究的结论有可能为脑老化认知功能减退(增龄性认知功能减退)的发生发展及可能机制提供新的证据。方法:第一部分观察老化引起的认知行为、脑组织形态、一些重要信号分子及肠道菌群的改变。(1)通过基于操作条件反射的延迟匹配样本任务(DMTP)和Y迷宫比较年轻大鼠与老年大鼠的认知行为。DMTP主要检测大鼠的工作记忆。DMTP包括三个阶段即样本阶段、延迟阶段和选择阶段。在样本阶段,房灯亮,实验开始,一个杆伸出(为样本杆),老鼠压杆后杆回缩,开始计时延迟。经过一定的可变延迟(0 s、2 s、4 s、8 s、12 s、18 s、24 s)后,两杆同时伸出,和样本阶段相同的杆为正确杆,选择正确则获得食物奖励。Y迷宫主要检测大鼠的空间记忆。实验分两个阶段,在训练期,用隔板挡住一个臂(此臂为新异臂),大鼠由起始臂背对迷宫的中心放入,在起始臂和其他臂自由探索10 min,然后取出;间隔1 h后,开始测试期,打开新异臂,大鼠仍由起始臂放入,在三个臂探索5 min。记录大鼠进入每个臂的次数及在每个臂的持续时间。(2)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年轻大鼠与老年大鼠海马和mPFC突触结构的改变;分析老化引起的突触结构参数的改变,包括突触间隙宽度、突触后致区(postsynaptic density,PSD)厚度和突触界面曲率。通过Golgi染色观察年轻大鼠与老年大鼠脑组织树突棘数量。(3)通过Western Blot及IHC检测年轻大鼠与老年大鼠海马和mPFC的NMDAR1、BDNF、GR及突触素的表达。(4)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比较年轻大鼠与老年大鼠的肠道菌群。收集年轻大鼠与老年大鼠粪便,提取微生物组总DNA,对16s rDNA的V3、V4可变区进行PCR扩增,将获得的序列按97%相似度对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进行归并,进行Alpha多样性指数和Beta多样性分析;将OTU代表序列与Greengenes数据库的模板序列进行比对,获取各样本在门、纲、目、科、属五个分类水平上的组成和丰度,分析各样本在不同分类学水平的菌群组成。第二部分FMT将老年大鼠的肠道菌群移植给年轻大鼠,观察改变年轻大鼠的肠道菌群,对其认知行为、脑组织形态及一些重要信号分子的影响。FMT:取老年大鼠的盲肠内容物,溶于一定体积的生理盐水中,制成粪菌混悬液,800 g离心5 min,取上清获得新鲜菌液,用于FMT。接受粪菌移植的年轻大鼠,用抗生素混合液灌胃预处理3天减轻自身菌群对移植菌群的抵抗,最后一次抗生素处理24 h后,开始FMT,每天1次FMT,连续3天,之后每周2次,持续2个月,直至行为测试。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确定FMT对肠道菌群的重塑;通过DMTP和Y迷宫观察FMT对认知行为的影响;通过rs-fMRI观察FMT对脑区及功能连接的影响;通过透射电镜及Golgi染色观察FMT对突触结构及树突棘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及IHC检测FMT对NMDAR1、BDNF、GR及突触素表达量的影响;第三部分观察氧化应激在FMT引起脑老化认知改变过程的重要作用。检测年轻与老年大鼠脑组织氧化应激水平,包括脂质氧化产物MDA的含量及机体抗氧化酶SOD、GSH-PX活性,确定老年大鼠脑组织氧化应激水平。同时检测FMT后,具有老年大鼠肠道菌群的年轻大鼠脑组织MDA含量及SOD、GSH-PX活性的改变,探讨在正常老化过程中,肠道菌群是否通过氧化应激机制引起脑老化认知功能减退。结果:(1)随月龄增加,老年大鼠出现认知功能减退。在基于操作条件反射的延迟匹配样本任务(DMTP)中,当延迟间隔为18 s、24 s时,年轻鼠的正确压杆率分别为82.43%±5.16%、77.57%±8.55%,而老年鼠的正确压杆率明显低于年轻大鼠分别为62.33%±4.40%、52.80%±5.40%(p<0.05);在Y迷宫,年轻大鼠探索新臂次数占总探索次数的比率为0.43±0.02,而老年大鼠探索新臂次数比率明显减少为0.28±0.02(p<0.01);年轻大鼠探索新臂的时间占总探索时间的比率为0.54±0.04,而老年大鼠探索新臂的时间比率明显减少为0.22±0.03(p<0.01)。同时,老年大鼠海马和内侧前额叶突触结构及重要信号分子发生改变。随增龄老年大鼠突触结构改变,包括突触间隙变宽,突触后致密区(PSD)变薄、突触界面曲率减小,树突分支减少、树突棘密度减小;海马和内侧前额叶NMDAR1、BDNF及突触素表达水平降低。这些指标可作为脑老化的检测指标。(2)随月龄增加,老年大鼠肠道微生态也发生改变。基于OTU及基于微生物类群的肠道菌群差异性分析均表明,老年大鼠的肠道菌群与年轻大鼠的明显不同,包括菌群多样性降低、优势菌迁变。老年大鼠的Shannon指数降低(p<0.05),说明老年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大鼠粪便中主要的优势菌门。老年大鼠与年轻大鼠的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存在显着差异;在属水平,与年轻鼠相比,老年鼠Bulleidia、Collinsella、Lactobacillus、Treponema、Allobaculum、Ruminococcus、Parabacteroides水平增加,而Prevotella、Bacteroides、Sutterella、Phascolarctobacterium、Bilophila水平降低。(3)粪菌移植(FMT)改变了大鼠肠道菌群。将老年大鼠的肠道菌群移植给年轻大鼠,年轻大鼠的肠道菌群呈现“老年化”的特征,包括FMT组大鼠Shannon指数降低,多样性降低;门水平,FMT组大鼠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减少、厚壁菌门(Firmicutes)增加;属水平,FMT组大鼠Prevotella,Bacteroide,Parabacteroides,Corynebacterium,Catenibacterium,paludibacter水平降低,Adlercreutia增加,与老年大鼠接近。(4)FMT在改变年轻大鼠肠道菌群的同时,改变了年轻大鼠认知功能。在DMTP任务中,当延迟间隔为18 s、24 s时,NFMT组大鼠的正确压杆率分别为82.89%±3.86%、77.11%±6.35%,而FMT组大鼠的正确压杆率明显减少分别为58.00%±5.88%、50.55%±3.88%(p<0.05);在Y迷宫,NFMT组大鼠探索新臂次数占总探索次数的比率为0.45±0.02,而FMT组探索新异臂的次数比率明显减少,为0.34±0.02(p<0.01);NFMT组大鼠探索新臂的时间占总探索时间的比率为0.44±0.04,而FMT组探索新臂的时间比率减少为0.32±0.04(p<0.05);同时,rs-fMRI发现FMT引起海马与其他脑区功能连接发生改变;FMT引起突触结构和树突棘改变,包括突触间隙变宽、突触后致密区变薄、突触界面曲率变小、树突分支减少、树突棘密度减小;FMT引起某些重要的信号分子如BDNF、NR1及突触素表达减少。表明肠道菌群在正常脑老化认知功能减退中发挥作用。(5)氧化应激可能是FMT引起脑老化认知功能减退的重要机制。与年轻大鼠相比,老年大鼠海马和内侧前额叶MDA含量增加、SOD活性下降;通过菌群移植,具有“老年”肠道菌群特征的年轻大鼠海马和内侧前额叶MDA含量也增加、SOD活性也下降;表明在正常老化过程中,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增加氧化损伤和抑制抗氧化酶SOD活性引起脑老化认知功能减退。结论:(1)随月龄增加,老年大鼠出现认知功能减退,突触结构改变及重要信号分子NMDAR1、BDNF、突触素表达水平降低;同时肠道菌群也发生改变;(2)通过粪菌移植(FMT)将老年大鼠的肠道菌群移植给年轻大鼠,FMT在改变年轻大鼠肠道菌群的同时,年轻大鼠出现认知功能减退,突触结构改变及重要信号分子NMDAR1、BDNF、突触素表达水平降低等一系列老年大鼠的特征。表明在脑老化认知功能减退中,肠道菌群的改变发挥了重要作用;(3)肠道微生态可能通过影响氧化应激在脑老化认知功能减退中发挥作用。
Chinese Geriatrics Society;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Geriatric Diseases(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Chinese PLA Geriatric Committee;[8](2019)在《感染诱发的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19》文中研究指明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in the elderly,MODSE)是指老年人(≥65岁)在器官老化和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基础上,因感染、创伤、大手术等因素的激发,24 h后序贯或同时发生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的综合征[1,2],病死率高达75%以上[3],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ChineseGeriatricsSociety,EditorialBoardofChineseJournalofGeriatrics[9](2019)在《肠道微生态制剂老年人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文中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与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及功能关系密切,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老年人中的使用逐渐受到重视,但国内外现无针对老年人肠道微生态制剂使用的规范化指南与共识。为此,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组织老年科、消化科、微生态学等专家,制定本共识,进一步规范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老年人及相关性疾病中的使用。
归崎峰,杨云梅,张发明[10](2019)在《肠道微生态制剂老年人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文中研究指明健康人口腔、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阴道及皮肤等部位存在微生态系统。其中肠道微生态系统最重要且复杂,占人体总细菌量的80%左右。当人体受年龄、环境、饮食、用药、疾病等因素影响时,肠道微生态失衡,又称为肠道菌群失衡,主要指由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细菌代谢活性变化或菌群在局部分
二、老年人多器官功能不全与肠道微生态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人多器官功能不全与肠道微生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年龄及C-反应蛋白联合查尔森合并症指数评分对艰难梭菌感染患者预后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艰难梭菌感染与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粪菌移植联合防风通圣丸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肥胖的中医认识及现代研究概述 |
1 肥胖的病因与发病认识 |
2 肥胖的临床治疗概述 |
3 儿童肥胖概述 |
4 防风通圣散治疗肥胖概述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粪菌移植医学研究进展 |
1 粪菌移植的历史沿革 |
2 粪菌移植与肠道菌群 |
3 粪菌移植的操作过程 |
4 粪菌移植与现代临床疾病 |
5 粪菌移植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 |
6 粪菌移植联合中医药可产生协同作用 |
7 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研究一 肥胖大鼠肠道菌群对正常大鼠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正常大鼠肠道菌群联合防风通圣丸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自拟疏肝行气汤改善肠道菌群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肝郁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临床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肠道菌群的检测 |
3 观察指标 |
3.1 临床疗效观察 |
3.2 临床疗效评分 |
3.3 肠道菌群检测观察 |
3.4 不良事件 |
3.5 安全性观察标准 |
4 统计学分析 |
5 伦理学评估 |
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可行性分析 |
2.1 年龄 |
2.2 性别 |
2.3 病程 |
2.4 治疗前便秘临床量化评估 |
2.5 治疗前肠道菌群情况比较 |
2.6 治疗前粪便pH比较 |
3 疗效性分析 |
3.1 治疗后便秘临床量化评估 |
3.2 治疗后肠道菌群情况比较 |
3.3 治疗后粪便pH值比较 |
3.4 临床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评估结果 |
讨论 |
1 对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
2 肠道菌群与慢性功能性便秘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 中医药与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 |
3 慢性功能性便秘(肝郁型)的中医理论 |
4 自拟疏肝行气汤的组成分析 |
5 疗效性分析 |
6 结论 |
7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功能性便秘与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4)特定空间/人群中人体肠道微生态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人体微生态及研究概况 |
1.1.1 人体微生态简介及研究进展 |
1.1.2 国际人体微生态计划 |
1.1.3 人体肠道微生态 |
1.2 人体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因素 |
1.3 宏基因组关联分析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方法 |
2.1 粪便样本采集与运输 |
2.2 样本DNA提取及检测 |
2.2.1 DNA提取 |
2.2.2 样本DNA提取步骤 |
2.3 DNA建库和测序 |
2.4 测序数据分析 |
2.5 统计分析 |
2.6 数据获取 |
第3章 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人体肠道微生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内容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BLSS实验中志愿者饮食和生理表型统计分析 |
3.3.2 肠道微生物呈现个体和性别特异性 |
3.3.3 舱内肠道微生物呈现个体趋同性效应 |
3.3.4 舱内外肠道微生物发生变化 |
3.3.5 肠道微生物变化与宿主表型变化相关 |
结果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绝经前后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人群招募与表型采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绝经前后人群表型分析 |
4.3.2 绝经前后肠道微生物差异 |
4.3.3 绝经前后肠道微生物的作用关系发生改变 |
4.3.4 绝经前后肠道微生物差异与临床表型关联 |
4.3.5 绝经后肠道微生物功能紊乱 |
结果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偏头痛与肠道微生物关联分析 |
5.1 引言 |
5.2 实验对象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偏头痛患者的肠道微生物描述 |
5.3.2 与偏头痛相关的肠道微生物 |
5.3.3 健康人群和偏头痛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富集 |
5.3.4 偏头痛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功能发生改变 |
结果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宏基因组鸟枪测序高质量微生物数据统计 |
附录2 LP1中宿主生理表型变化 |
附录3 志愿者舱内睡眠情况记录 |
附录4 三大营养物质摄入比例 |
附录5 志愿者在舱内的能量摄入 |
附录6 志愿者舱内的动物性和植物性蛋白质摄入 |
附录7 志愿者舱内的动物性和植物性脂肪摄入 |
附录8 志愿者在舱内的饮用水、食物来源水、可食用碳水化合物、纤维素、胆固醇和脂肪酸摄入 |
附录9 志愿者在舱内的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摄入 |
附录10 志愿者们在模拟舱内外的情绪变化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治疗药物信息汇编(第一版)(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化学药品 |
一抗病毒药物 |
1α-干扰素[Interferonα(IFN-α)] |
2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opinavir and ritonavir) |
3利巴韦林(ribavirin) |
4阿比多尔(arbidol) |
5奥司他韦(Oseltamivir) |
二人免疫球蛋白 |
三糖皮质激素 |
四肠道微生态调节剂 |
第二部分中成药 |
一医学观察期推荐的中成药 |
1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见表7) |
2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防风通圣丸(颗粒)(见表8) |
二临床治疗期中期(疫毒闭肺)推荐的中成药 |
1喜炎平注射液 |
2血必净注射液 |
三临床治疗期重症期(内闭外脱) |
1苏合香丸和安宫牛黄丸(见表9) |
2参附注射液 |
3生脉注射液 |
(6)不同年龄段小鼠肠道菌群的自我恢复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幼年小鼠肠道菌群的自我恢复能力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实验周期 |
2.3 构建菌群紊乱模型 |
2.4 小鼠表观体征的观察 |
2.5 小鼠粪便 |
2.6 小鼠粪便DNA提取 |
2.7 幼年小鼠粪便肠道菌群的初步分析(PCR-DGGE) |
2.8 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 |
2.9 小鼠盲肠指数 |
2.10 小鼠肠组织形态的观察 |
2.11 统计分析 |
结果 |
1.幼年小鼠表观体征变化 |
2.幼年小鼠基础指标变化 |
3.PCR-DGGE初步分析幼年小鼠肠道菌群的恢复情况 |
4.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幼年小鼠恢复6w时肠道菌群变化 |
5.幼年小鼠盲肠指数变化 |
6.幼年小鼠小肠组织形态观察 |
讨论 |
第二部分 成年小鼠肠道菌群的自我恢复能力及蛋白脂肪膳食影响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动物饲料 |
1.3 试剂 |
1.4 仪器 |
2.方法 |
2.1 动物分组与处理 |
2.2 实验周期 |
2.3 小鼠表观体征的观察 |
2.4 小鼠粪便 |
2.5 小鼠粪便DNA提取 |
2.6 成年小鼠粪便粪便肠道菌群的初步分析(PCR-DGGE) |
2.7 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 |
2.8 小鼠盲肠指数 |
2.9 小鼠肠组织形态的观察 |
2.10 统计分析 |
结果 |
1.成年小鼠表观体征变化 |
2.成年小鼠基础指标变化 |
3.PCR-DGGE初步分析成年小鼠肠道菌群的恢复情况 |
4.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成年小鼠恢复4周时肠道菌群变化# |
5.成年小鼠盲肠指数变化 |
6.成年小鼠小肠组织形态观察 |
讨论 |
第三部分 老年小鼠肠道菌群的自我恢复能力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实验周期 |
2.3 构建菌群紊乱模型 |
2.4 小鼠表观体征的观察 |
2.5 小鼠粪便 |
2.6 小鼠粪便DNA提取 |
2.7 老年小鼠粪便粪便肠道菌群的初步分析(PCR-DGGE) |
2.8 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 |
2.9 小鼠盲肠指数 |
2.10 小鼠肠组织形态的观察 |
2.11 老年小鼠生存分析比较 |
2.12 统计分析 |
结果 |
1.老年小鼠表观体征对比 |
2.老年小鼠基础指标变化 |
3.PCR-DGGE初步分析老年小鼠肠道菌群的恢复情况 |
4.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老年小鼠恢复12w时肠道菌群变化 |
5.老年小鼠盲肠指数变化 |
6.老年小鼠小肠组织形态观察 |
7.老年小鼠生存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肠道微生态菌群及其复原力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肠道微生态在脑老化认知功能减退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观察老化引起的大鼠认知功能及肠道菌群改变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1.4 基于操作条件反射的延迟匹配样本任务(DMTP)检测 |
1.5 Y迷宫检测 |
1.6 透射电镜观察 |
1.7 高尔基染色(Golgi Stain) |
1.8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1.9 免疫组织化学(IHC) |
1.10 微生物组16s rRNA基因测序 |
1.11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老化对大鼠认知行为的影响 |
2.2 老化引起脑组织形态结构改变 |
2.3 老化引起脑组织重要信号分子改变 |
2.4 老化对老年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粪菌移植对认知行为及脑结构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和耗材 |
1.3 主要试剂 |
1.4 粪菌移植(FMT) |
1.5 肠道菌群检测 |
1.6 DMTP检测 |
1.7 Y迷宫检测 |
1.8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 |
1.9 透射电镜观察突触结构 |
1.10 高尔基染色(Golgi Stain) |
1.11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1.12 免疫组织化学(IHC) |
1.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FMT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2.2 FMT对认知行为的影响 |
2.3 抗生素处理对肠道菌群及认知行为的影响 |
2.4 FMT对脑区及功能连接的影响 |
2.5 FMT对突触结构的影响 |
2.6 FMT对树突棘的影响 |
2.7 FMT对 BDNF、GR、NR1 及突触素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氧化应激可能是粪菌移植引起脑老化认知改变的重要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仪器 |
1.2 主要试剂 |
1.3 样本前处理 |
1.4 丙二醛(MDA)测定 |
1.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1.6 GSH-PX活性测定 |
1.7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老年大鼠与年轻大鼠脑组织氧化应激水平的检测 |
2.2 FMT对脑组织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
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 |
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8)感染诱发的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19(论文提纲范文)
1 i-MODSE的定义及特点 |
2 感染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
2.1 感染的临床诊断 |
2.2 感染的病原学诊断 |
2.3 老年重症感染的高危因素评估 |
2.4 感染的治疗 |
2.4.1 控制感染源 |
2.4.2 抗感染治疗时机 |
2.4.3 抗感染药物选择 |
2.4.4 抗感染治疗疗程 |
2.4.5 体温管理 |
3 循环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
3.1 循环功能障碍的诊断与评估 |
3.2 循环功能障碍的治疗 |
3.3 循环功能障碍的监测及预后评估 |
4 心脏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
4.1 感染诱发老年AHF的诊断与评估 |
4.2 感染诱发老年AHF的治疗 |
5 呼吸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
5.1 呼吸功能不全的诊断 |
5.2 呼吸功能不全的评估 |
5.3 呼吸功能不全的治疗 |
5.3.1 ARDS机械通气的管理 |
5.3.2 ARDS的液体管理老年ARDS患者应当考虑限制性液体策略(Ⅱa类推荐,B级证据)。 |
5.3.3 ARDS的心率管理 |
5.3.4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
5.3.5 气道分泌物的管理 |
6 肾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
6.1 急性肾损伤的诊断 |
6.2 AKI的评估 |
6.3 AKI的治疗 |
6.3.1 肾脏替代治疗 |
6.3.1. 1 i-MODSE患者中肾脏替代治疗的时机 |
6.3.1. 2 i-MODSE患者中RRT模式的选择 |
6.3.1. 3 i-MODSE患者中RRT的治疗剂量 |
6.3.1. 4 i-MODSE患者RRT抗凝模式的选择 |
7 胃肠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
7.1 胃肠功能障碍的诊断 |
7.2 胃肠功能障碍的评估 |
7.3 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 |
8 肝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
8.1 肝功能障碍的诊断 |
8.2 肝功能障碍的评估 |
8.3 肝功能障碍的治疗 |
9 血液系统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
9.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 |
9.1.1 DIC的治疗 |
9.2 贫血 |
9.2.1 贫血的诊断 |
9.2.2 贫血的治疗 |
9.3 血小板减少 |
9.3.1 血小板减少的诊断 |
9.3.2 血小板减少的治疗 |
9.3.3 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抗凝和抗血小板策略 |
9.4 中性粒细胞缺乏 |
9.4.1 中性粒细胞缺乏的诊断 |
9.4.2 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治疗 |
10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
10.1 意识障碍的诊断与评估 |
10.2 谵妄的预防及治疗 |
10.3 癫痫和急性症状性癫痫发作的诊断和治疗 |
11 支持治疗 |
11.1 血糖的管理 |
11.2 营养支持治疗 |
11.3 免疫支持治疗 |
12 i-MODSE的综合评估及预后评价 |
(10)肠道微生态制剂老年人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论文提纲范文)
1 肠道微生态系统 |
2 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肠道疾病中的应用 |
2.1 炎症性肠病 |
2.2 肠易激综合征 |
2.3 急性感染性腹泻 |
2.4 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
2.5 慢性便秘 |
2.6 肝硬化 |
3 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肿瘤放化疗中的应用 |
3.1 化疗 |
3.2 放疗 |
4 肠道微生态制剂在代谢性疾病中的应用 |
5 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老年危重症的应用 |
6 肠道微生态制剂在健康老年人中的应用 |
7 粪菌移植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意义 |
8 肠道微生态制剂应用的注意事项 |
8.1 益生菌服用时间 |
8.2 不良反应 |
8.3 储存方式 |
四、老年人多器官功能不全与肠道微生态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年龄及C-反应蛋白联合查尔森合并症指数评分对艰难梭菌感染患者预后价值的研究[D]. 王晓亚.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2]粪菌移植联合防风通圣丸对肥胖大鼠肠道菌群-SCFAs-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D]. 崔丽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自拟疏肝行气汤改善肠道菌群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肝郁型)的临床研究[D]. 李雅琦.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特定空间/人群中人体肠道微生态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关联研究[D]. 陈娟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5]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治疗药物信息汇编(第一版)[J]. 朱运贵,邓紫薇,刘丽华,刘晓慧,李献忠,陈卫红,段菊屏,黄丽,文晓柯,尹桃,邓楠,左笑丛,向大雄,刘艺平,刘芳群,张毕奎,欧阳荣,周玉生,徐萍,廖建萍. 中南药学, 2020(03)
- [6]不同年龄段小鼠肠道菌群的自我恢复能力研究[D]. 陈申敏.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7]肠道微生态在脑老化认知功能减退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艳丽. 山西医科大学, 2019(10)
- [8]感染诱发的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19[J]. Chinese Geriatrics Society;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Geriatric Diseases(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Chinese PLA Geriatric Committee;.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9(11)
- [9]肠道微生态制剂老年人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J]. ChineseGeriatricsSociety,EditorialBoardofChineseJournalofGeriatrics.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9(04)
- [10]肠道微生态制剂老年人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J]. 归崎峰,杨云梅,张发明.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