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国家调低出口退税率的原因探究(论文文献综述)
林晶[1](2013)在《政策执行视角下的出口退税》文中研究表明出口退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已经报关离境的出口货物,由税务机关根据本国税法规定,将其在出口前生产和流通各环节已经缴纳的国内增值税或消费税等间接税税款退还给出口企业的一项税收制度。由于符合WTO规则,出口退税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通常采用并为各国接受的一种税收政策。出口退税作为我国的一项公共政策从1985年正式走进公众的视野,至今已过去了近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出口退税政策也同时进行了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对于鼓励和扩大我国外贸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出口贸易总额于2009年首次跃居全球第一,出口退税政策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同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期望,除了原有的贸易公平目标以外,还肩负着保增长、保护自然资源、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缓解外界要求人民币升值压力等种种目标。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关键,因此,出口退税政策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主线是以出口退税政策执行为视角,通过研究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执行状况来研究影响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并找出提高政策执行有效性的对策。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运用文献法的研究方法对出口退税理论和政策执行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和梳理;第二部分主要运用归纳法对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变迁进行介绍并分析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执行特点;第三部分通过建立出口退税政策执行模型分析影响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第四部分是改善出口退税政策执行的建议;第五部分是结语。
李海燕[2](2012)在《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激励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回顾出口退税相关理论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分总量和结构两个层面分析了出口退税政策对中国出口贸易的作用,发现:1.我国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对出口退税额总量的增大相当敏感,出口贸易的增长对出口退税政策有着较强的依赖性;2.出口增长率和综合出口退税率的变动趋势基本相似,即综合退税率较高或上调的时期出口增长也较快,反之出口增长则较慢;3.出口退税政策的结构性调整促成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和要素密集度构成的调整和优化;4.对TC指数的计算和分析显示了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各类出口商品竞争优势转变的影响。其次,在实证分析部分,按SITC一位数标准,采用2004-2010年的月度数据,对九个出口行业采用协整检验估计出口退税率的变动对各行业出口增长率变动的长期影响,运用VAR模型的方差分解法考察了各行业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作用时滞,发现:1.在初级产品行业中,就SITCO、SITC1以及SITC4行业而言,单一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并不是非常有效的,应该考虑与产业政策、汇率政策等其他政策适当组合,以达到控制出口过快增长的目的;2.对于SITC2和SITC3行业,出口退税政策可以作为一项稳健性政策,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可以在长期有效抑制出口的过快增长;3.对于工业制成品即SITC5至SITC8行业,出口退税政策亦可作为稳健性的政策,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可以对出口增长起到长效的促进作用。再次,选取SITC87、SITC84、SITC75以及SITC33分别作为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以及资源密集型的代表性行业,采用协整检验估计出口退税率的变动对各行业出口增长率变动的影响,运用VAR模型的方差分解法考察了各行业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作用时滞,发现:1.对于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出口退税政策可以作为稳健性的政策,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对出口增长具有长期促进作用;2.对资源密集型行业而言,出口退税政策亦可作为长期政策,同时需要确保对该政策作及时更新和调整,以达到调节出口增长的目的;3.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分别考察出口退税政策对出口增长的长短期影响后,发现政策调节效果存在着由短期促进转向长期抑制的作用机制,故针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退税只适合作为临时性过渡政策。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未来调整方式提出政策建议。
闫云凤,赵忠秀,王苒[3](2012)在《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减排效果评估——基于钢铁行业的经验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商品出口贸易中隐含了大量的碳排放。出口退税政策作为一项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贸易结构的措施,是否对节能减排也有一定的作用?本文以钢铁行业产品出口为例,采用倍差法对我国实施的出口退税率调整政策的减排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发现,出口退税率的调整能显着地降低出口隐含碳的增长率,相比未调低出口退税率的产品而言,调低出口退税率的商品出口隐含碳增长率降低39%,因而出口退税政策能够显着影响出口隐含碳排放,从而可以把出口退税政策作为一项节能减排的重要政策工具。
陈庆萍[4](2011)在《对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出台多项政策,以应对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为促进和鼓励企业商品出口,中国连续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在此背景下,通过对中国出口退税政策变动过程的梳理,分析了中国出口退税率频繁调整的目标和效应。
李丹儿,许其捷,丁桂红,李锋森[5](2010)在《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一、引言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出现大幅度下降。2009年上半年全国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1.7%,下半年出口形势虽有所好转,但全年出口总额仍同比下降15.9%。针对异常严峻的出口形势,我国于2008年8月、11月、12月和2009年1月、2月、4月、6月连续七次对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进行调整,调整力度之大、次数之频繁为历史罕见。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我国出口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石洁[6](2010)在《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自1985年正式确立出口退税制度以后,于1994年进行了全面的税制改革,确立了完全出口退税制度,出口退税在当时对促进我国出口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因经济形势和财政承受能力原因,出口退税率几经调整,逐步背离了中性退税原则。新世纪以来受我国持续增长的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影响,我国与他国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日益加剧,为缓解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现状和调整本国国内产业结构,我国政府在2004年又进行了一次较大的出口退税体制改革,正式确立了差别出口退税政策,旨在通过对不同产业实行不同的退税率,借助生产者利润这一杠杆实现资源配置的调整,使资源向所扶持的产业方向流动,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出口贸易增长方式,减少贸易摩擦。出口退税政策对优化产业结构有多大的促进作用,还存在哪些问题是理论界和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力图通过对相关出口退税政策研究来分析目前我国实行的差别出口退税政策是否对国家鼓励产业起到促进作用,对国家限制的产业起到了遏制作用。本文在定性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出口退税和产业结构的理论研究,归纳演绎了出口退税对一国产业结构调整具有优化作用,从而能够促进该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结论,作为本文的理论指导。接着研究了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和产业结构变动的历史,总结出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和出口退税的政策调整方向。然后运用实证的方法通过总量和产品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出口退税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一方面进行分行业的总量计量计算,测算出自1994年以来,出口退税对农产品行业、矿产品行业、纺织品行业、林产品行业和机电品行业影响的敏感度依次增加。另一方面搜集了出口差别退税率频繁调整期间(2003年-2008年)上述行业的产品出口数据,分析研究了出口退税对产品结构的影响。进而从中发现出口退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税率分类过于专业、税率制定不尽合理、退税方式过于复杂等问题,使我国在现阶段的产业结构优化过程还存在对两高一资商品限制不够、对高新技术产品支持不足等矛盾。最后提出一系列对策议包括加大对差别退税率分类标准的研究、制定合适的出口退税率、加强政府间各部门的配合和建立产业集群发挥行业协会的优势等建议。目前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国外需求减缓,出口形势不容乐观。而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中,依靠国内投资与消费来拉动国内经济已成为经济界人士普遍认同的观点,现阶段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发展,仅靠提高出口退税率来拉动出口贸易并促进国内GDP的增长并不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需要靠差别出口退税的利润调节功能来引导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刘真[7](2009)在《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效应分析及政策建议》文中研究说明从改革开放至今,我们出口退税制度几经变革。出口退税政策的不断调整过程实质上已经成为政府对于经济发展长远利益的考量和出口企业现实利益得失之间的博弈过程。出口退税政策究竟对出口贸易及经济发展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出口退税制度究竟是有利于经济长远发展,还是仅仅使外贸企业饮鸩止渴?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走向应该何去何从?本文尝试结合已有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通过对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历史沿革进行归纳总结,并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方法和DEA分析方法,以期从数量上进行分析,得出出口退税制度的各项效应并评价其有效性。按照这样的思路,本文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该部分主要交代了本课题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阐述了我国学者的一些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对出口退税制度概念与理论进行了阐述。概括了出口退税制度的特点、基本原则和依据,并对其与其他相关范畴进行了区分;对出口退税制度从古至今的理论渊源进行了总结。第三部分将改革开放以来到今天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变革分为1978-1994年、1994-2003年、2004-2006年、2006-2007年、2008年至今5个阶段进行了阐述,指出了每个阶段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趋势及目标。第四部分集中分析了出口退税制度的经济社会效应。其中主要分别从理论角度和实证角度分析了出口退税制度对于出口贸易和宏观经济的调节效应。并对其产生的劳动就业效应、财政收入效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减压效应、对出口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贸易区域和主体的调节效应等做了概括。第五部分尝试运用DEA方法对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评估。先是对已有的出口退税制度有效性评估方法做了总结,指出了其优势和不足。进而对DEA方法做了简要介绍,选取了相应指标建立模型,使用这种新的评估方法对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索性评估,并尝试对评估结果进行了说明和分析。第六部分先从主要方式、体制特点和资金来源三个角度描述了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现状,然后从五个方面指出其存在的弊端并据此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王菲[8](2009)在《我国出口退税率调整对行业和地区出口的影响 ——以2007年出口退税率调整为例》文中提出出口退税是指国家为增强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能力,由税务部门将商品中所含的间接税退还给出口商,从而使出口商品以减免税收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一种政策制度。从国家间公平贸易的角度看,根据国际上公认的国家间税收公平原则,一国只应对本国的消费者征税,不应对外国消费者征税,即不应该把税收负担转嫁给外国消费者,实行税收输出政策。世界贸易组织在《补贴与反补贴协议》中明确规定:出口货物退(免)税额只要不超过已征或应征的间接税,就不是出口补贴,是完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的。我国50年代便有了出口退税的雏形,但是由于当时的经济体制所限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出口退税制度,也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而后又经历了多次废止和再次实行,直到1985年出口退税制度正式建立。不过,当时的出口退税制度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漏洞,导致了严重的出口欠税问题,对宏观经济的调整作用也受到了一定限制。2004年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税制改革,之后出口退税制度进入稳定微调阶段。出口退税制度从实行到现在的几十年中经历了多次大规模调整,对国际贸易和国内宏观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几年,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总量增长迅速与结构性不平衡并存,外贸顺差不断扩大,不仅引起了多起贸易摩擦,也给人民币升值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出口贸易的发展不再一味强调量的增长,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才能保证我国外贸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近年来,各种宏观调控政策各显所长,来积极引导出口贸易发展,其中出口退税政策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出口退税的改革尤其是退税率的结构性调整,正在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着重于讨论2007年7月的出口退税率结构性调整的内容和意义,并运用干预模型和计量工具,采用相关产业和地区的月度出口额数据,实证的分析了此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于我国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影响的经济效应。结论是:此次出口退税率的结构性调整在短期内确实对相关产业和区域经济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其行业性影响中可以看出出口退税的政策导向作用,长远来看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
钟红霞[9](2008)在《新出口退税政策对企业会计核算影响及其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阐述了国家实施大幅度调整出口退税率及新的退税机制出台的历史背景,分析了我国现行的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的一系列规定,提出了新的出口退税率及退税新机制的形成对出口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及其对策。
刘娜[10](2008)在《论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变迁、问题及对策》文中提出出口退税制度作为一项出口财政激励机制,是国际上通行的税收政策,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出口退税政策不仅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而且在理论上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出口退税制度的改革取向成为目前国内学术界一个热门论题。我国从1985年开始全面制定并采用了出口退税政策,经过了出口退税税率频繁的调整阶段,退税体制复杂的变更阶段,2003年10月和2005年8月我国政府又对这一政策进行了新的改革。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出口货物不断增长,出口企业也将不断增多,出口退税政策由此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可见,对我国现行的出口退税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势在必行。鉴于理论上的争议和实践中的困惑,本文从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现状出发,运用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理论推演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出口退税变迁理论与现行出口退税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结合出口退税的理论及国际经验,力求找出一条解决目前我国出口退税机制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路。本论文以出口退税的理论研究为基点,首先,通过对出口退税的一般理论分析,为构建我国的目标出口退税机制奠定了基础;其次,对我国出口退税的发展历程及运行现状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第三,对出口退税制度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在文章中根据对我国1985~2005年出口数据的观察,实证研究出口退税与外贸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证明出口退税的实施确实对我国外贸增长起到了一个了正面推动的作用,模拟了出口退税政策的财政收支效应及产业政策效应,找到出口退税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第四,选取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对其出口退税制度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总结了出口退税方面的国际经验,以期为我所用;第五,基于前述分析,从五个方面阐述如何构建我国的目标出口退税机制,提出了配套改革的方法和策略。纵观我国已经实施20年的这项制度,历经数次重大的的调整和变动,政策的功效非常明显,但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在实践中,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制定的依据既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洞理论,也不是狭隘的部门利益,而是在充分考察我国各产业实际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上,选择了与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的一贯奉行的政策,即“走出去”战略相“符合”的退税制度。最后,本论文在构建目标出口退税制度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配套改革的方法和措施:从出口退税制度的发展方向看,需要进一步改善中央与地方分担机制,寻求建立进出口贸易税收自我平衡机制。从外部环境来讲,需要建立健全出口退税方面的法律体系,强化对出口骗税行为的打击力度,不断提高退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简化退税环节,并明确退税管理过程中各职能部门的权责划分,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建立公平竞争环境。
二、对国家调低出口退税率的原因探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国家调低出口退税率的原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政策执行视角下的出口退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三) 出口退税理论研究 |
(四) 公共政策执行相关理论研究 |
二、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变迁和出口退税政策执行的特点 |
(一)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变迁 |
(二)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执行的特点 |
三、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执行过程分析模型及政策执行影响因素 |
(一)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执行过程分析模型 |
(二)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执行影响因素 |
四、改善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执行成效的方向 |
(一) 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政策,提高目标群体的认同度 |
(二) 避免政府间的竞争 |
(三) 优化出口退税政策运行环境 |
(四) 加强执行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 |
五、结语 |
附表一:1994年-2012年国内两税、海关代征两税、出口退税情况表 |
附表二:1994年-2012年出口退税率调整表 |
参考文献 |
(2)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激励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和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
第一节 出口退税的概念和性质 |
第二节 出口退税的经济效应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三章 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历史沿革 |
第一节 探索性调整阶段:1949-1993年 |
第二节 全面性调整阶段:1994-2004年 |
第三节 结构性调整阶段:2005-2007年 |
第四节 应急性调整阶段:2008年以来 |
第四章 出口退税对中国出口贸易的作用分析 |
第一节 出口退税对出口贸易促进作用的总量分析 |
第二节 出口退税对出口贸易促进作用的结构分析 |
第五章 出口退税对中国出口增长激励作用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对所有行业的整体分析 |
第二节 对细分行业的分析——按SITC一位数标准 |
第三节 对典型出口行业的分析——按SITC两位数标准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致谢 |
(3)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减排效果评估——基于钢铁行业的经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方法和数据 |
1.假说及检验策略 |
2.数据说明 |
三、结果与讨论 |
1.计算结果 |
2.两个处理组情况 |
3.稳健性检验 |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
(4)对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出口退税制度的建立依据 |
(一) 国际贸易政策理论为出口退税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目标基础 |
(二) 税收管辖权理论是出口退税制度建立的原则基础 |
(三) 出口退税制度应国际贸易惯例和WTO关于促进国际贸易宗旨的要求而建立 |
二、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具有调整频繁的特点 |
(一) 出口退税政策目标的多元性 |
1. 贸易目标 |
2. 产业结构目标 |
3. 财政目标 |
4. 汇率目标 |
(二) 出口退税率调整频繁 |
三、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效应分析 |
(一) 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出口规模的效应分析 |
(二) 出口退税政策对国家产业结构的影响 |
(三) 出口退税政策对平衡财政收支的意义 |
1. 我国流转税为主的税制结构, 决定了出口退税具有资金压力 |
2. 快速增长的外贸出口, 严重影响出口退税的资金来源 |
(四)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与汇率变动的关系 |
(五) 当前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效应分析 |
(5)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三、研究设计 |
(一)变量定义 |
1. 出口退税。 |
2. 出口额。 |
3. 控制变量。 |
(二)研究模型 |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变量描述性统计 |
(二)协整分析 |
1. 平稳性检验。 |
2. 协整检验。 |
(三)模型估计结果 |
1. 出口退税政策效应的整体评价 |
2.2004年改革前后的政策效应比较 |
3. 退税率调整的政策效应比较 |
(四)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出口退税政策效应分析 |
(五)稳健性检验 |
五、结论 |
(6)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0.2 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出口退税政策国内外评述 |
0.2.1 国外研究的主要观点 |
0.2.2 国内研究的主要观点 |
0.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0.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 |
0.4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0.5 研究的相关说明和概念界定 |
0.5.1 产业的概念与分类 |
0.5.2 出口退税的概念与税率分类 |
1 出口退税与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 |
1.1 出口退税的相关理论 |
1.1.1 古典经济学关于出口退税的理论 |
1.1.2 现代经济学关于出口退税的理论 |
1.1.3 WTO关于出口退税的理论 |
1.2 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 |
1.2.1 雁型发展理论 |
1.2.2 梯度转移理论 |
1.2.3 战略发展理论 |
1.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1.3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 |
1.3.1 产业政策理论 |
1.3.2 后发优势理论 |
2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与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 |
2.1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历史演进 |
2.1.1 1994年以前的出口退税政策 |
2.1.2 1994-2004规定完全出口退税但逐渐背离 |
2.1.3 2004年至今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 |
2.2 我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 |
2.2.1 我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 |
2.2.2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历史演进 |
3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分析 |
3.1 出口退税对农产品行业的影响 |
3.1.1 总量分析 |
3.1.2 产品结构分析 |
3.1.3 出口退税对农产品行业影响的基本结论 |
3.2 出口退税对矿产品行业的影响 |
3.2.1 总量分析 |
3.2.2 产品结构分析 |
3.2.3 出口退税对矿产品行业影响的基本结论 |
3.3 出口退税对林产品行业的影响 |
3.3.1 总量分析 |
3.3.2 产品结构分析 |
3.3.3 出口退税对林产品行业影响的基本结论 |
3.4 出口退税对纺织品行业的影响 |
3.4.1 总量分析 |
3.4.2 产品结构分析 |
3.4.3 出口退税对纺织品行业影响的基本结论 |
3.5 出口退税对机电行业的影响 |
3.5.1 总量分析 |
3.5.2 产品结构分析 |
3.5.3 出口退税对机电行业影响的基本结论 |
4 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在调整中尚存的问题 |
4.1 出口退税率的分类过于专业 |
4.1.1 差别出口退税率根据HS标准分类 |
4.1.2 分类标准造成的出口退税差异 |
4.2 出口退税率的制定不尽合理 |
4.2.1 出口退税率与加工程度倒挂 |
4.2.2 出口退税率差异增加监管难度 |
4.2.3 增值税税率有待完善 |
4.3 出口退税对出口商品结构调整有待进一步优化 |
4.3.1 对两高一资商品出口限制力度不够 |
4.3.2 加工贸易居多,缺乏自主品牌 |
4.3.3 机电类商品技术含量不高 |
4.3.4 对高新技术产品扶持力度不够 |
4.4 出口退税的方式复杂程序繁琐 |
4.4.1 出口退税方式的国际比较 |
4.4.2 自营进出口企业的退税方式 |
4.4.3 代理进出口企业的退税方式 |
5 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我国出口退税调整的政策建议 |
5.1 加大HS分类标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
5.2 调整合适的出口退税率 |
5.3 加强政府间各部门的联系配合 |
5.4 建立产业集群,发挥行业协会的优势 |
附件1:1995-2004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表 |
附件2:2004-2009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表 |
附件3:SITC分类表 |
附件4:HS分类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7)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效应分析及政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导论 |
0.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0.2 文献综述 |
0.3 论文研究的框架与思路 |
0.4 论文研究方法 |
0.5 论文的重点及创新点 |
1 出口退税制度概念与理论 |
1.1 出口退税制度概念 |
1.1.1 出口退税基本概念与相关范畴区分 |
1.1.2 出口退税的特点 |
1.1.3 出口退税的基本原则 |
1.1.4 出口退税制度的依据 |
1.2 出口退税制度相关理论 |
1.2.1 古代出口退税理论 |
1.2.2 现代出口退税理论 |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历史沿革 |
2.1 1978-1994 年的出口退税制度 |
2.2 1994-2003 年出口退税制度的初步建立 |
2.3 2004-2006 年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
2.4 2006-2007 年出口退税率调整 |
2.5 2008 年以来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 |
3 出口退税制度的经济社会效应分析 |
3.1 出口退税制度对于出口贸易的鼓励效应 |
3.1.1 出口退税政策促进外贸增长的机理分析 |
3.1.2 出口退税制度与我国外贸增长的相关分析 |
3.2 出口退税制度对于宏观经济的调节效应 |
3.2.1 出口退税在宏观经济领域主要通过对外贸易乘数效应发挥作用 |
3.2.2 出口退税制度与GDP的相关性分析 |
3.3 出口退税制度的其他效应 |
3.3.1 出口退税产生的劳动就业效应 |
3.3.2 出口退税产生的财政收入效应 |
3.3.3 出口退税政策对人民币升值的减压效应 |
3.3.4 出口退税对于出口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 |
3.3.5 出口退税对贸易区域结构的调整效应 |
3.3.6 出口退税对贸易主体结构的调整效应 |
4 基于DEA 方法的我国出口退税制度有效性研究 |
4.1 现有出口退税制度有效性研究方法比较 |
4.1.1 静态福利有效性分析 |
4.1.2 政策调整前后结果简单比较分析 |
4.1.3 多因素模型实证分析 |
4.2 DEA 方法介绍 |
4.3 DEA 模型的建立 |
4.3.1 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2 数据的选取 |
4.4 利用DEA 模型进行分析 |
5 关于我国现行出口退税制度的评价及建议 |
5.1 关于我国现行出口退税制度的现状 |
5.1.1 我国出口退税的主要方式 |
5.1.2 我国出口退税体制的特点 |
5.1.3 我国出口退税的资金来源 |
5.2 我国现行出口退税制度存在的问题 |
5.2.1 出口退税地方分担法的弊端日益显露 |
5.2.2 政策目标设计随意性大,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 |
5.2.3 退税机构服务质量低 |
5.2.4 缺乏现代化信息网络监控系统,没有形成科学严密的管理体系 |
5.2.5 出口退税运行机制中缺乏保障措施,导致骗退税活动猖撅 |
5.3 对于我国出口退税制度走向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8)我国出口退税率调整对行业和地区出口的影响 ——以2007年出口退税率调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理论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
1.2.1 重商主义的思想 |
1.2.2 重农学派的阿吉尔布尔思想 |
1.2.3 古典学派的威廉·配第思想 |
1.2.4 亚当·斯密思想 |
1.2.5 大卫·李嘉图的思想 |
1.2.6 当代出口退税的研究理论 |
1.2.7 相关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效应研究理论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第2章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以及国际经验借鉴 |
2.1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历史发展 |
2.1.1 起步时期(1950-1957) |
2.1.2 停滞时期(1958-1978) |
2.1.3 形成时期(1979-1993) |
2.1.4 调整时期(1994-2004) |
2.1.5 稳定微调时期(2004-2006) |
2.1.6 2007 年出口退税新调整 |
2.2 出口退税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借鉴 |
2.2.1 国际比较 |
2.2.2 出口退税是一项被各国普遍认可的政策措施 |
2.2.3 退税时间保证方面,我国出口退税制度有很大的不足 |
2.2.4 我国出口退税管理需要进一步提高 |
第3章 出口退税率变化对出口产品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3.1 模型介绍 |
3.2 木制品行业 |
3.2.1 数据判断与处理 |
3.2.2 ARMA 模型识别 |
3.2.3 检验干预效果 |
3.2.4 模型检验 |
3.2.5 结论分析 |
3.3 服装行业 |
3.3.1 数据判断与处理 |
3.3.2 ARMA 模型识别 |
3.3.3 检验干预效果 |
3.3.4 模型检验 |
3.3.5 结论分析 |
3.4 钢铁制品行业 |
3.4.1 数据判断与处理 |
2.4.2 ARMA 模型识别 |
3.4.3 检验干预效果 |
3.4.4 模型检验 |
3.4.5 结论分析 |
第4章 出口退税率调整对地区经济结构的影响 |
4.1 出口退税调整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影响—广东 |
4.1.1 微观影响 |
4.1.2 宏观影响 |
4.2 出口退税调整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影响—青海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出口退税率的结构性调整有利于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 |
5.1.2 出口退税率的结构性调整有利于减少我国与其它国家的贸易摩擦 |
5.1.3 出口退税率的结构性调整有利于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 |
5.1.4 出口退税率的结构性调整有利于缓解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
5.2 研究的不足 |
5.2.1 出口退税的国际比较方面 |
5.2.2 区域经济的研究方面 |
5.2.3 研究时间方面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论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变迁、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0.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0.2.1 国外文献综述 |
0.2.2 国内文献综述 |
0.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0.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0.3.2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0.4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1 出口退税及其效应的理论概略 |
1.1 出口退税的概念 |
1.2 出口退税的理论依据 |
1.2.1 出口退税是产地税和消费地税的权衡择优 |
1.2.2 出口退税是增强本国商品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
1.2.3 出口退税是税收宏观调控的要求 |
1.2.4 出口退税符合WTO 规则,不同于出口补贴 |
1.3 出口退税的税种、原则及主要方法 |
1.3.1 出口退税的税种 |
1.3.2 出口退税的原则 |
1.3.3 出口退税的主要方法 |
1.4 出口退税制度的政策效应 |
1.4.1 出口退税在微观经济领域主要通过税收效应发挥作用 |
1.4.2 出口退税在宏观经济领域主要通过对外贸易乘数效应发挥作用 |
2 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变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历史演变 |
2.1.1 出口退税制度的起动阶段 |
2.1.2 出口退税制度的调整、发展阶段 |
2.1.3 出口退税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阶段 |
2.2 我国出口退税制度改革的影响因素 |
2.2.1 经济制度决定出口退税制度 |
2.2.2 出口退税制度体现政府宏观调控意图 |
2.3 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变迁的动因及目标模式 |
2.3.1 出口退税制度变迁:中央政府的现实选择 |
2.3.2 制度变迁的目标模式:建立社会效益更高的出口退税制度 |
2.4 我国出口退税制度效应的实证分析 |
2.4.1 出口退税制度变迁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效应分析 |
2.4.2 出口退税制度调整对政府财政收支的效应 |
2.4.3 出口退税制度的调整对产业的影响—以纺织行业为例 |
2.5 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存在的现实问题 |
2.5.1 出口骗税现象严重,造成国家税款的大量流失 |
2.5.2 出口退税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
2.5.3 出口退税运行机制尚需进一步加强 |
3 出口退税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3.1 国外出口退税制度的运行情况(以法国、意大利为例) |
3.1.1 法国出口退税的一般做法 |
3.1.2 意大利出口退税的一般做法 |
3.2 国际出口退税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4 中长期完善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对策 |
4.1 基本思路:根据 WTO 规则结合我国现状,实施“战略性出口退税政策” |
4.2 改善出口退税中央与地方分担机制 |
4.2.1 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完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 |
4.2.2 适当增加出口退税基数,适时建立有保障的退税制度和出口退税年度清算制度 |
4.3 寻求建立进出口贸易税收自我平衡机制 |
4.4 加大对出口骗税的综合治理力度 |
4.5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建立公平竞争环境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对国家调低出口退税率的原因探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政策执行视角下的出口退税[D]. 林晶. 厦门大学, 2013(05)
- [2]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激励效果研究[D]. 李海燕. 南京大学, 2012(10)
- [3]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减排效果评估——基于钢铁行业的经验分析[J]. 闫云凤,赵忠秀,王苒. 世界经济研究, 2012(04)
- [4]对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分析[J]. 陈庆萍.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1(02)
- [5]我国出口退税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J]. 李丹儿,许其捷,丁桂红,李锋森. 金融发展评论, 2010(12)
- [6]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研究[D]. 石洁.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2)
- [7]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效应分析及政策建议[D]. 刘真. 中国海洋大学, 2009(02)
- [8]我国出口退税率调整对行业和地区出口的影响 ——以2007年出口退税率调整为例[D]. 王菲. 上海交通大学, 2009(12)
- [9]新出口退税政策对企业会计核算影响及其对策[J]. 钟红霞. 国际商务研究, 2008(03)
- [10]论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变迁、问题及对策[D]. 刘娜.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