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环保滤料的开发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柳静献,毛宁,孙熙,王金波,常德强,林秀丽[1](2022)在《我国袋式除尘技术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文中研究表明袋式除尘作为工业烟尘控制的主流技术,在我国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被应用到诸多工业领域,适用于很多苛刻的烟气环境。文章系统论述了我国袋除尘主机设备、滤料及配件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了当前市场上袋除尘产品的形式分类、主流技术、性能特点与应用情况,讨论了与其配套的系列化标准以及滤料的关键性能参数,展望了袋除尘主体设备、滤料及配件的技术发展趋势。
王赫[2](2021)在《基于CFD的脉冲袋式除尘器滤袋气流冲刷破损过程分析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袋式除尘器逐渐从末端治理应用提升成为多污染物复合治理系统中重要的净化工艺设备,在运行过程中要保证相应的同步生产率和高效、稳定、可靠的运行性能。脉冲袋式除尘器作为机组烟气净化系统的一部分,滤袋的寿命保障是维持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步骤。针对迎面气流冲刷、喷吹气流偏斜和清灰气流含尘浓度过高等空气动力学损伤因素造成的滤袋外侧磨损和内侧磨损现象,论文结合不同案例及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故障的推演和过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相应的故障诊断流程。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单箱体局部精准建模数值模拟确定了某钢厂袋式除尘器滤袋破损的故障位置、故障原因。槽钢与滤袋距离过近,紧挨槽钢处滤袋表面流速增大,含尘气体对滤袋外侧造成局部冲刷,加速滤袋破损;滤袋迎风面上升气流速度不均匀度增加,靠近中部隔板的滤袋受冲刷影响最大。(2)通过单袋清灰模拟方法,确定了喷吹气流偏斜的发展趋势。滤袋壁面峰值压力在距袋口1 m范围内波动变化明显;偏斜角度大时,射流核心区偏离袋口,滤袋壁面峰值压力降低;迎流面侧壁压力和速度高于另一侧。袋口增设文丘里管可以提升滤袋壁面峰值压力,但气流矫正作用有限。(3)结合气固两相流数值模拟和滤袋检测结果确定了某燃煤热电厂的滤袋破损的故障位置、故障原因和发展趋势。上箱体花板积灰未及时清除引起清灰气流的含尘浓度增加和滤袋内部积灰,清灰气流对袋底粉尘的扰动造成了滤袋内侧磨损。靠近箱体侧壁滤袋发生破损,上箱体含尘浓度增加,颗粒会于花板壁面发生沉积;喷吹总气量的22%为诱导气流,袋口上方的诱导气流速度接近7 m·s-1,上箱体内悬浮颗粒甚至袋口周边沉积的粉尘将在清灰气流的诱导作用下进入滤袋,并逐渐积累;袋内灰柱表面的粉尘受清灰气流扰动在沉积层上方反复磨损滤袋内侧净气面,磨损位置与积灰高度相关,均位于积灰表面上方50 mm范围内。
徐继浩[3](2021)在《利用碳化硅发泡制备轻质陶粒及发泡陶瓷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的推广和落地,众多研究专家对开发高性能隔热保温材料投入了极大的关注。轻质陶粒和发泡陶瓷因其质轻高强、良好的机械强度、低热导率、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安全环保、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等优势受到行业的青睐。目前,以黏土页岩等不可再生资源为主要原料的传统骨料因不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而被要求退出市场;粉煤陶粒由于其性能缺陷产量逐年下降;近年来,以固体废弃物为主要原料制备轻质陶粒和发泡陶瓷轻质墙体材料的研究和报道越来越多,推动了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然而,针对利用固废制备轻质陶粒和发泡陶瓷的机理性研究还不够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产品性能的调控,为此开展轻质陶粒制备机理以及工艺条件对于轻质陶粒和发泡陶瓷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尤为迫切。本论文以洛南地区钾长石为主要原料,引入适量白矸作为结合剂,以碳化硅作为发泡剂制备轻质陶粒和发泡陶瓷。借助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微米X射线三维成像系统分析(CT)、Factsage7.0软件黏度模拟计算、综合热分析-红外光谱联动仪等手段首先研究了烧成温度、粒径大小和碳化硅加入量等因素对于轻质陶粒性能、微结构的影响以及发泡机理,进而研究了利用同样材料体系制备发泡陶瓷其制备工艺条件对其微结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以钾长石为主要原料,适量白矸作为结合剂,利用碳化硅为发泡剂可制备出堆积密度在0.3 g/cm3-0.5 g/cm3的轻质陶粒,其中当烧成温度为1220℃、碳化硅掺量为3.0 wt%时,轻质陶粒堆积密度最低可达0.3 g/cm3。(2)在固定钾长石和白矸加入量的条件下,随着烧成温度和碳化硅加入量的变化,高温液相量和粘度发生变化,可以获得两类结构的轻质陶粒,分别是蜂窝结构和单孔结构,孔壁厚度也发生变化,使得轻质陶粒承载能力发生变化。(3)碳化硅是一种性能优异的高温发泡剂,其发泡机理为:随着烧成温度的提高,陶粒在高温下熔融形成具有适宜黏度的硅酸盐玻璃相包裹住由碳化硅氧化产生的CO2和CO等气体形成大量的封闭孔隙结构,从而达到发泡的效果。(4)配料中钾长石与白矸的加入比例、烧成温度以及碳化硅含量对于发泡陶瓷的性能均产生影响;当钾长石含量为77 wt%,烧成温度为1240℃,碳化硅掺量为3.0 wt%时,可以制得表观密度为0.28 g/cm3、抗压强度为1.09 MPa、导热系数为0.065 W/m·K的发泡陶瓷材料。
张月[4](2021)在《PTFE发泡涂层玻纤复合过滤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减缓大气污染,中国政府加大了环保力度,在一系列环保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整体空气质量不断改善,节能环保产业加速发展。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烟尘废气的排放,减少或阻止工业烟尘中颗粒物的排放,是减轻大气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工艺上广泛使用袋式除尘器作为主要的除尘设备,过滤材料的性能决定着袋式除尘器的使用效果。因此,在日益严格的环保政策面前,更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开发一种高性能的耐高温过滤材料十分必要。聚四氟乙烯(PTFE)的耐高温性和耐化学稳定性强、摩擦系数小、易清灰、疏水性强。玻璃纤维机织布耐高温、耐腐蚀、拉伸断裂强力高、尺寸稳定性好。PTFE微孔膜复合玻纤机织布是当下工业烟尘超低排放的优选材料之一,但PTFE覆膜过滤材料具有易破损,覆膜牢度差的缺点。因此,本课题以PTFE乳液为主体母液,玻璃纤维机织布为基布,采用发泡涂层后整理工艺技术,制备出一种新型PTFE发泡涂层玻纤复合过滤材料,可以替代PTFE覆膜过滤材料,应用于耐高温工业烟尘过滤领域。通过对PTFE乳液发泡配方体系的研究,确定PTFE乳液发泡液的基础配方。对比三种不同的搅拌发泡方法,优选出最佳发泡搅拌方法,同时对高速搅拌泡沫的特性、稳定性和结构进行研究。利用刮刀涂层法将富含泡沫的PTFE发泡溶液刮涂在玻璃纤维机织布上,改变热处理的温度和时间参数,优选出最佳工艺参数,研究微孔结构形成的机理。最终得到制备PTFE发泡涂层玻纤复合过滤材料的具体工艺路线,并对PTFE发泡涂层玻纤复合过滤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性能测试及分析。通过对PTFE乳液发泡配方体系的探究,最终选择在PTFE乳液中加入1%的甜菜碱作为发泡剂,2%的吐温80作为稳泡剂,1%的甲基纤维素和3%的丙烯酸树脂作为增稠剂。采用高速——多维搅拌棒法可以制备出富含泡沫的PTFE发泡溶液,泡沫的发泡比为8.46,密度为0.25g/m L,气泡直径为0.1-0.5mm,泡沫在30min内处于非常稳定的状态,在烘燥状态下仍然能保持原有的泡孔结构。使用刮刀涂层将PTFE泡沫涂层于玻璃纤维机织布表面,完成三个阶段的热处理:160℃低温烘燥5min,360℃高温烧结10min,缓慢降温处理5h。在低温烘燥过程中,水分从涂层的表面蒸发,泡沫会发生严重萎缩,涂层中可见的气泡会消失。高温烧结作用下,其他助剂、杂质等被分解除去,PTFE颗粒发生收缩、熔化和团聚,形成具有大量微孔的涂层结构。最终制备的PTFE发泡涂层玻纤复合过滤材料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保有原玻璃纤维机织布的优异性能。能够在高温下长久使用,同时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疏水性,提高了滤料的易清理性,增强了滤料在高温下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过滤效率超过70%,提高了约40%,过滤阻力小于200Pa,过滤性能大大改善。滤料的孔径多数分布在10μm以下,表面微孔涂层的孔径小于1μm,涂层表面微孔致密,截面形成了多孔、多层次、内部连通的微孔结构。PTFE发泡涂层玻纤复合过滤材料的平均孔径小,透气性佳,过滤阻力低,过滤效率较高,是一种具有耐高温、耐磨损、易清灰、稳定性强、使用寿命长等优异性能的新型复合过滤材料,适用于高精度过滤以及高温、超高温粉尘工业烟气过滤领域。
郝松泽[5](2020)在《微污染原水生物滤池/超滤耦合处理工艺优化及膜污染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工厂排污的增加和农田化肥的大量使用,地表水源水中氨氮和有机物浓度显着提高,居民若长期饮用不经处理的高氨氮地表水,可导致人体器官癌变。实践证明,城市水厂采用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工艺对水中的氨氮无明显去除效果,饮用水中氨氮浓度依然存在超标风险。研究发现,采用生物滤池+超滤组合工艺可有效降解氨氮和有机污染物,但该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时会导致硝态氮和亚硝态氮浓度的升高,同时还伴随着严重的膜污染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本研究采用生物过滤+超滤耦合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时,通过优化滤料种类的组合,制备新型滤料等方式,旨在提高微污染原水中有机污染物和“三氮”的去除效果,调控超滤膜污染。论文首先考察了常规生物滤池+超滤工艺以及组合滤料的优化对微污染原水中“三氮”的处理效果和对膜污染的影响;其次,通过实验制备出可高效降解“三氮”污染物的新型双金属催化剂,探究其催化降解机理;最后,将该新型催化剂应用到生物滤池工艺中,提出双金属催化滤料生物滤池工艺(BC-Biofilter),通过与超滤工艺耦合处理微污染原水,并分析其作为超滤预处理工艺对膜污染的减缓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当采用常规生物滤池+超滤组合工艺时,常规生物滤池对氨氮和TOC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85%和79%。然而,出水硝态氮和亚硝态氮浓度分别提高了130%和65%,超滤膜产生了严重的膜污染问题。通过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图、红外光谱以及凝胶色谱分析手段可知,水体中的芳香蛋白质类和富里酸等有机物是引起超滤膜污染的主要污染物。2、为有效降解生物滤池中因硝化作用产生的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实验对生物滤池中的滤料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活性炭-颗粒硅藻土滤料较活性炭-石英砂、活性炭-沸石滤料这三种组合滤料均对硝酸氮和亚硝酸氮无明显去除效果。然而研究发现活性炭-颗粒硅藻土滤料在减缓超滤膜污染方面显着优于其他两种组合滤料。3、研究发现,将钯-锡金属和Fe0负载到γ-Al2O3-硅藻土载体滤料上制备出的新型双金属催化剂可将硝酸盐氮氮还原成氮气,去除效率可达到78%以上。该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可达到0.42 mg/(L?g?min),催化还原反应符合L-H一阶动力学方程,其再生恢复率高达到99.9%。4、在优化生物滤池中组合滤料时发现,将该双金属催化剂替代常规石英砂滤料,形成的双金属催化滤料生物滤池工艺可有效提高硝酸盐氮的去除效率。研究结果表明该新型滤池对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0%和90%以上,出水浓度分别降低到0.13mg/L和0.009mg/L以下。5、双金属催化滤料生物滤池/超滤耦合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时具有显着的处理效果。不仅实现水中“三氮”污染物、有机物得到有效去除,超滤膜污染速率也得到有效控制。研究表明,滤池内生化系统可去除水中的芳香蛋白质和富里酸等有机物,有效的防止了有机物对超滤膜造成污染;催化还原反应提高了滤池出水Zeta电位的电负性,胶体颗粒和絮体在静电斥力的作用下不易在膜表面沉积。6、双金属催化滤料生物滤池内形成的微絮凝,可去除水体中粒径在200-350nm的胶体颗粒,有效的防止超滤膜过滤孔径的堵塞,同时微絮凝可有效降低胶体颗粒与超滤膜之间的范德华作用力,改变双电层作用力的方向,从而可保证絮体在膜表面形成高孔隙率滤饼层。双金属催化生物滤池内发生的生物降解、催化还原和微絮凝的协同作用,不仅解决了微污染饮用水中的“三氮”问题,同时可有效减缓超滤膜污染。
Committee of Bag Hose Precipitation of CAEPI;[6](2015)在《袋式除尘行业2014年发展综述》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2014年我国袋式除尘行业的发展环境及概况;介绍了袋式除尘行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技术进展以及主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情况;分析了行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袋式除尘器的主机设备、纤维滤料、滤袋,以及配件、自动控制的研发和投资方向提出了建议;对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袋式除尘委员会[7](2015)在《袋式除尘行业2014年发展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2014年我国袋式除尘行业的发展环境及概况;介绍了袋式除尘行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技术进展以及主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情况;分析了行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袋式除尘器的主机设备、纤维滤料、滤袋,以及配件、自动控制的研发和投资方向提出了建议;对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Bag Hose Precipitation Committee of CAEPI;[8](2014)在《我国袋式除尘行业2013年发展综述》文中提出综述了2013年我国袋式除尘行业的发展概况;介绍了袋式除尘行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技术进展以及主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情况;分析了行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袋式除尘器的主机设备、纤维滤料、滤袋,以及配件、自动控制的研发和投资方向提出了建议;对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袋式除尘委员会[9](2014)在《袋式除尘行业2013年发展综述》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2013年我国袋式除尘行业的发展概况;介绍了袋式除尘行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技术进展以及主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情况;分析了行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袋式除尘器的主机设备、纤维滤料、滤袋以及配件、自动控制的研发和投资方向提出了建议;对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袋式除尘委员会[10](2013)在《我国袋式除尘行业2012年发展综述》文中认为综述了2012年我国袋式除尘行业的发展概况;介绍了袋式除尘行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技术进展以及主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情况;详细分析了袋式除尘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前景;对袋式除尘行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并对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二、新型环保滤料的开发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环保滤料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袋式除尘技术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袋式除尘器主机 |
2.1 袋式除尘器发展历史 |
2.1.1 起步阶段(1950—1969年) |
2.1.2 引进与自主研发阶段(1970—1989年) |
2.1.3 大型化阶段(1990—2009年) |
2.1.4 超低排放与污染物协同去除(2010年以后) |
2.2 袋式除尘器类型 |
2.3 袋式除尘器发展趋势 |
2.3.1 设备大型化 |
2.3.2 设计模块化 |
2.3.3 气流均布设计 |
2.3.4 除尘器运行状态监控智能网络化 |
2.3.5 加工制造智能化 |
2.3.6 基于碳捕集的除尘器提标改造 |
3 袋除尘滤料 |
3.1 滤料发展历史 |
3.1.1 起步时期(1950—1979年) |
3.1.2 飞速发展时期(1980—1999年) |
3.1.3 大规模应用与发展时期(2000—2010年) |
3.1.4 竞争与创新时期(2010年以后) |
3.2 滤料性能指标 |
3.2.1 滤料的织物性能 |
3.2.2 滤料强力性能 |
3.2.3 动态过滤性能 |
3.2.4 PM2.5效率 |
3.2.5 耐热性能 |
3.2.6 耐腐蚀性能 |
3.2.7 耐氧化性能 |
3.2.8 疏油疏水性能 |
3.2.9 抗静电性能 |
3.2.1 0 阻燃性能 |
3.2.11滤料材质与纤维分析 |
3.2.12覆膜牢度 |
3.2.13特殊性能 |
3.3 目前的滤料类型 |
3.3.1 针刺毡 |
3.3.2 高密面层针刺毡 |
3.3.3 覆膜滤料 |
3.3.4 水刺毡 |
3.3.5 海岛纤维滤料 |
3.4 滤料发展趋势与热点 |
3.4.1 基于碳捕集的超净低阻高效滤料 |
3.4.2 复杂烟气环境的多样性滤料 |
3.4.3 功能性滤料 |
3.4.4 废旧滤袋的回收与再生 |
3.4.5 面积扩大的异形滤袋(褶皱滤袋、滤筒) |
4 袋除尘配件 |
4.1 配件类别与发展 |
4.1.1 脉冲阀 |
4.1.2 脉冲控制仪 |
4.1.3 袋笼框架 |
4.2 技术发展趋势 |
4.2.1 智能化配件 |
4.2.2 袋笼可靠性 |
4.2.3 滤袋缝制技术 |
4.2.4 云管理技术 |
5 袋除尘标准 |
5.1 排放标准升级 |
5.2 滤料标准 |
5.3 除尘器与配件标准 |
6 结语 |
(2)基于CFD的脉冲袋式除尘器滤袋气流冲刷破损过程分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脉冲袋式除尘器 |
1.2.1 过滤过程 |
1.2.2 清灰过程 |
1.3 滤袋破损失效 |
1.3.1 滤袋破损失效表现 |
1.3.2 滤袋受气流冲刷破损失效原因 |
1.4 问题的提出 |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2 袋式除尘器气流冲刷过程故障诊断方法 |
2.1 故障诊断方法应用现状 |
2.1.1 故障诊断方法 |
2.1.2 CFD数值模拟方法 |
2.1.3 过滤过程内部气流组织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2.1.4 清灰过程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2.2 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
2.2.1 除尘器内部气流组织数值模拟 |
2.2.2 清灰过程数值模拟 |
2.2.3 异常清灰过程的两相流模拟可行性分析 |
3 迎面气流冲刷造成的滤袋外侧磨损 |
3.1 现象描述 |
3.2 除尘器整体内部气流分布 |
3.2.1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
3.2.2 模拟参数 |
3.2.3 结果与分析 |
3.3 单箱体内部气流组织分布 |
3.3.1 几何模型 |
3.3.2 结果与分析 |
3.4 滤袋破损原因分析 |
3.5 诊断流程 |
3.6 本章小结 |
4 喷吹气流偏斜造成的滤袋内侧磨损 |
4.1 现象描述 |
4.2 数值模拟方法 |
4.2.1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
4.2.2 模拟参数 |
4.3 不同偏斜角度 |
4.4 文丘里 |
4.4.1 滤袋壁面峰值压力 |
4.4.2 不同偏斜角度下文丘里的气流矫正作用 |
4.5 诊断流程 |
4.6 本章小结 |
5 清灰气流含尘浓度过高造成的滤袋内侧磨损过程分析 |
5.1 现象描述 |
5.2 滤袋内侧磨损失效过程分析 |
5.2.1 上箱体粉尘沉积过程 |
5.2.2 清灰气流诱导粉尘进入滤袋过程 |
5.2.3 袋内颗粒磨损滤袋过程 |
5.3 破损滤袋检测分析 |
5.4 防治措施 |
5.5 诊断流程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及参加科研项目 |
(3)利用碳化硅发泡制备轻质陶粒及发泡陶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陶粒的概况 |
1.2.1 陶粒的基本概念 |
1.2.2 陶粒的生产方法 |
1.2.3 陶粒的分类 |
1.2.4 陶粒的性能及用途 |
1.2.5 国内外对于陶粒的研究现状 |
1.3 发泡陶瓷的研究现状 |
1.3.1 发泡陶瓷的提出 |
1.3.2 发泡陶瓷的制备方法 |
1.3.3 发泡陶瓷的性能 |
1.3.4 发泡陶瓷的应用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2.3 试样制备 |
2.3.1 轻质陶粒的制备 |
2.3.2 发泡陶瓷的制备 |
2.4 轻质陶粒的表征方法 |
2.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显微结构分析(SEM) |
2.4.3 微米X射线三维成像系统分析(XCT) |
2.4.4 综合热分析-红外光谱联动仪 |
2.4.5 高温玻璃相黏度计算分析 |
2.4.6 轻质陶粒堆积密度性能测试 |
2.4.7 轻质陶粒承载能力性能测试 |
2.5 发泡陶瓷的表征方法 |
2.5.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5.2 扫描电子显微镜显微结构分析(SEM) |
2.5.3 高温玻璃相黏度计算分析 |
2.5.4 发泡陶瓷表观密度性能测试 |
2.5.5 发泡陶瓷抗压强度性能测试 |
2.5.6 发泡陶瓷热导率性能测试 |
第3章 碳化硅发泡法制备轻质陶粒 |
3.1 烧成温度对轻质陶粒物理性能的影响 |
3.1.1 烧成温度对轻质陶粒堆积密度的影响 |
3.1.2 烧成温度对轻质陶粒承载能力的影响 |
3.1.3 烧成温度对轻质陶粒微观结构的影响 |
3.2 碳化硅掺量对轻质陶粒物理性能的影响 |
3.2.1 碳化硅掺量对轻质陶粒堆积密度的影响 |
3.2.2 碳化硅掺量对轻质陶粒承载能力的影响 |
3.2.3 碳化硅掺量对轻质陶粒微观结构的影响 |
3.3 陶粒粒径对轻质陶粒物理性能的影响 |
3.3.1 陶粒粒径对轻质陶粒堆积密度的影响 |
3.3.2 陶粒粒径对轻质陶粒承载能力的影响 |
3.3.3 陶粒粒径对轻质陶粒微观结构的影响 |
3.4 轻质陶粒的物相组成 |
3.5 轻质陶粒的微观结构与发泡机理研究 |
3.5.1 微米X射线三维成像系统分析(XCT) |
3.5.2 高温玻璃相黏度计算分析 |
3.5.3 综合热分析-红外光谱仪联用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碳化硅发泡法制备发泡陶瓷 |
4.1 配料组成对发泡陶瓷物理性能的影响 |
4.1.1 配料组成对发泡陶瓷物相组成的影响 |
4.1.2 配料组成对发泡陶瓷表观密度的影响 |
4.1.3 配料组成对发泡陶瓷抗压强度的影响 |
4.1.4 配料组成对发泡陶瓷热导率的影响 |
4.2 烧成温度对发泡陶瓷物理性能的影响 |
4.2.1 烧成温度对发泡陶瓷物相组成的影响 |
4.2.2 烧成温度对发泡陶瓷表观密度的影响 |
4.2.3 烧成温度对发泡陶瓷抗压强度的影响 |
4.2.4 烧成温度对发泡陶瓷热导率的影响 |
4.3 发泡陶瓷的微观结构与发泡机理的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PTFE发泡涂层玻纤复合过滤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工业烟尘过滤材料 |
1.2.1 过滤机理及方式 |
1.2.2 常见工业烟尘过滤材料 |
1.2.3 新型工业烟尘过滤材料 |
1.3 发泡涂层后整理工艺技术 |
1.3.1 泡沫理论 |
1.3.2 发泡涂层后整理工艺 |
1.3.3 发泡涂层复合过滤材料特性 |
1.4 聚四氟乙烯(PTFE)乳液发泡涂层复合过滤材料 |
1.4.1 PTFE |
1.4.2 聚四氟乙烯(PTFE)乳液发泡涂层过滤材料 |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2 PTFE乳液发泡配方体系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方法 |
2.2.3 测试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发泡剂的选择 |
2.3.2 不同比例的稳泡剂对泡沫性能的影响 |
2.3.3 增稠剂的增稠效果评价 |
2.3.4 发泡溶液配方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3 发泡方法优选与烘燥温度对泡沫结构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 |
3.2.2 搅拌方法 |
3.2.3 测试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搅拌方法优选 |
3.3.2 高速搅拌泡沫特性和稳定性研究 |
3.3.3 烘燥温度对泡沫结构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涂层工艺对PTFE发泡涂层玻纤复合过滤材料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仪器 |
4.2.2 泡沫涂层整理工艺 |
4.2.3 测试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第一阶段低温烘燥工艺的研究 |
4.3.2 第二阶段高温烧结工艺的研究 |
4.3.3 第三阶段缓慢降温处理 |
4.4 成孔机理的探讨 |
4.5 本章小结 |
5 PTFE发泡涂层玻纤复合过滤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PTFE发泡涂层玻纤复合过滤材料的制备方法 |
5.2.2 测试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基本性能 |
5.3.2 力学性能 |
5.3.3 耐磨性能 |
5.3.4 疏水性能 |
5.3.5 耐热性能 |
5.3.6 孔径分布 |
5.3.7 过滤性能 |
5.3.8 表面结构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不足及展望 |
6.2.1 不足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微污染原水生物滤池/超滤耦合处理工艺优化及膜污染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饮用水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1.1. 我国水资源状况 |
1.1.2. 饮用水源突出存在的问题 |
1.2. 微污染饮用水的现状及危害 |
1.3. 超滤膜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 |
1.3.1. 膜分离技术 |
1.3.2. 超滤膜技术 |
1.3.3. 膜过滤预处理工艺 |
1.4. 混凝预处理工艺 |
1.4.1. 混凝工艺介绍 |
1.4.2. 混凝预处理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
1.5. 生物滤池预处理技术 |
1.5.1. 生物滤池工艺介绍 |
1.5.2. 常规生物滤池滤料的国内外研究 |
1.5.3. 常规生物滤池工艺处理饮用水的不足之处 |
1.6. 改性滤料的研究和应用 |
1.7.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水源和主要分析手段 |
2.1. 实验水源 |
2.2. 实验装置介绍 |
2.3. 主要分析方法和分析手段 |
2.3.1. 常规水质分析方法 |
2.3.2. 实验室检测方法 |
第三章 常规滤料生物滤池预处理微污染饮用水以及超滤污染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混凝剂投加量的优化 |
3.2.1. 混凝剂投加量对污染物的去除 |
3.2.2. 混凝预处理对超滤过滤性能的影响 |
3.3. 常规滤料生物滤池前期特征研究 |
3.3.1. 生物滤料挂膜 |
3.3.2. 生物滤料挂膜期间三氮的去除规律 |
3.4. 常规生物滤池预处理 |
3.5. 组合预处理超滤工艺污染物特征分析 |
3.5.1.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EEM) |
3.5.2. 电镜分析 |
3.5.3. 红外光谱分析 |
3.5.4. 分子量分析 |
3.6. 超滤膜污染分析 |
3.7.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滤料的生物滤池预处理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装置 |
4.3. 三种生物滤池污染物处理效果 |
4.3.1. 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分析 |
4.3.2. 三种滤池沿程污染物浓度分析 |
4.4. 不同滤料生物滤池预处理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
4.4.1. 超滤膜过滤性能分析 |
4.4.2. 污染物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硝态氮/亚硝态氮催化还原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介绍 |
5.3. 结果讨论与分析 |
5.3.1. 还原性铁粉Fe~0投加量 |
5.3.2. 溶液p H值 |
5.4. 动力学研究 |
5.4.1. 动力学模型 |
5.4.2. 动力学拟合结果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多孔复合催化剂滤料改性研究 |
6.1. 引言 |
6.2. 复合催化剂滤料制备方法 |
6.3. 不同活性组分复合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
6.3.1. 不同活性组分催化剂催化性能 |
6.3.2. 不同活性组分催化剂的硝态氮还原反应动力学分析 |
6.4. 复合催化剂及载体的选择 |
6.4.1. 滤料复合载体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6.4.2. 复合载体催化性能差异原因分析 |
6.5. 复合催化剂滤料的再生和再使用 |
6.6. 小结 |
第七章 改性双金属催化滤料生物滤池/超滤组合工艺高效去除机制研究 |
7.1. 引言 |
7.2. 实验介绍 |
7.3. BC-Biofilter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
7.3.1. 改性滤料对三氮的去除效果 |
7.3.2. 改性滤料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
7.4. 组合工艺污染物去除效果分析 |
7.5. BC-Biofilter对超滤膜过滤性能的影响及污染分析 |
7.5.1. 预处理工艺对比分析 |
7.5.2. 超滤膜过滤性能对比 |
7.5.3. BC-Biofilter预处理污染物分析 |
7.6. BC-Biofilter对超滤膜污染形态的影响分析 |
7.6.1. 膜表面污染对比分析 |
7.6.2. pH对滤饼层微絮体形态的影响 |
7.6.3. Zeta对滤饼层孔隙率的影响 |
7.6.4. 微絮凝对超滤膜孔堵塞的影响分析 |
7.6.5. 不同预处理工艺污染物与超滤膜界面相互作用能分析 |
7.7.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6)袋式除尘行业2014年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概述 |
2影响袋除尘行业发展的因素 |
2.1政策与标准 |
2.2上、下游行业对袋式除尘行业发展的影响 |
3袋式除尘行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 |
3.1袋式除尘行业经营状况与发展趋势 |
3.2发展趋势 |
3.2.1各级政府应成为环保技术及环保服务的最大“买家” |
3.2.2重点排污企业应成为袋式除尘产业的主要“消费者” |
3.2.3更严格的环保标准为袋式除尘器行业发展创造新需求 |
3.2.4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治理 |
3.2.5第三方运营管理服务是袋式除尘行业发展趋势 |
4袋式除尘行业技术发展情况 |
4.1为大气污染排放标准趋严提供技术支撑 |
4.2整体装备技术提高 |
4.3装备大型化及其应用 |
4.3.1大型袋式除尘器在水泥行业的应用 |
4.3.2大型袋式除尘器在钢铁行业的应用 |
4.3.3袋式除尘技术在电力行业逐渐被认同并不断推广 |
4.4袋式除尘器专用纤维和滤料 |
4.4.1芳纶纤维及滤料 |
4.4.2聚苯硫醚(PPS)纤维及滤料 |
4.4.3聚酰亚胺纤维及滤料 |
4.4.4 PTFE纤维及滤料 |
4.4.5防静电纤维及滤料 |
4.4.6改性玻璃纤维及滤料 |
4.4.7玄武岩纤维及滤料 |
4.4.8复合过滤材料 |
4.4.9废旧滤料回收利用技术 |
4.5袋式除尘器配件 |
5袋式除尘制造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
5.1袋式除尘装备制造与制造装备 |
5.1.1滤袋加工制造 |
5.1.2袋笼自动焊接 |
5.1.3数控冲床和激光切割机制作花板 |
5.1.4制作喷吹管的数控钻铣加工中心 |
5.1.5数控相贯线剖口割孔一体机用于分气箱制造 |
5.1.6箱板焊接采用对接拼板自动焊机 |
5.1.7焊接机器人的应用 |
5.1.8先进的材料预处理技术 |
5.1.9先进的涂装工艺 |
5.1.10压力容器制造资质 |
5.2制造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
5.3性能检测与质量保证 |
6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
7骨干企业的发展状况 |
7.1袋式除尘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
7.2促进袋式除尘行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
7.2.1需要国家的支持和行业的创新 |
7.2.2打造名牌产品,提高竞争力,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 |
7.2.3其它 |
8行业发展展望 |
8.1净化微细粒子的技术和装备 |
8.2发展处理处置有毒有害气体的袋式除尘技术和装备 |
8.3开发新的应用领域 |
8.4进一步降低袋式除尘器的能耗 |
8.5耐高温滤料纤维和水刺滤料的开发研究 |
8.6研发超高压袋式除尘技术和设备 |
8.7脉冲阀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
8.8袋式除尘器的智能化远程控制和管理系统 |
(7)袋式除尘行业2014年发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影响袋除尘行业发展的因素 |
2.1 政策与标准 |
2.2 上、下游行业对袋式除尘行业发展的影响 |
3 袋式除尘行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 |
3.1 袋式除尘行业经营状况与发展趋势 |
3.2 发展趋势 |
3.2.1 各级政府应成为环保技术及环保服务的最大“买家” |
3.2.2 重点排污企业应成为袋式除尘产业的主要“消费者” |
3.2.3 更严格的环保标准为袋式除尘器行业发展创造新需求 |
3.2.4 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治理 |
3.2.5 第三方运营管理服务是袋式除尘行业发展趋势 |
4 袋式除尘行业技术发展情况 |
4.1 为大气污染排放标准趋严提供技术支撑 |
4.2 整体装备技术提高 |
4.3 装备大型化及其应用 |
4.3.1 大型袋式除尘器在水泥行业的应用 |
4.3.2 大型袋式除尘器在钢铁行业的应用 |
4.3.3 袋式除尘技术在电力行业逐渐被认同并不断推广 |
4.4 袋式除尘器专用纤维和滤料 |
4.4.1 芳纶纤维及滤料 |
4.4.2 聚苯硫醚 (PPS) 纤维及滤料 |
4.4.3 聚酰亚胺纤维及滤料 |
4.4.4 PTFE纤维及滤料 |
4.4.5 防静电纤维及滤料 |
4.4.6 改性玻璃纤维及滤料 |
4.4.7 玄武岩纤维及滤料 |
4.4.8 复合过滤材料 |
4.4.9 废旧滤料回收利用技术 |
4.5 袋式除尘器配件 |
5 袋式除尘制造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
5.1 袋式除尘装备制造与制造装备 |
5.1.1 滤袋加工制造 |
5.1.2 袋笼自动焊接 |
5.1.3 数控冲床和激光切割机制作花板 |
5.1.4 制作喷吹管的数控钻铣加工中心 |
5.1.5 数控相贯线剖口割孔一体机用于分气箱制造 |
5.1.6 箱板焊接采用对接拼板自动焊机 |
5.1.7 焊接机器人的应用 |
5.1.8 先进的材料预处理技术 |
5.1.9 先进的涂装工艺 |
5.1.1 0 压力容器制造资质 |
5.2 制造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
5.3 性能检测与质量保证 |
6 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
7 骨干企业的发展状况 |
7.1 袋式除尘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
7.2 促进袋式除尘行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
7.2.1 需要国家的支持和行业的创新 |
7.2.2 打造名牌产品, 提高竞争力, 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 |
7.2.3 其它 |
8 行业发展展望 |
8.1 净化微细粒子的技术和装备 |
8.2 发展处理处置有毒有害气体的袋式除尘技术和装备 |
8.3 开发新的应用领域 |
8.4 进一步降低袋式除尘器的能耗 |
8.5 耐高温滤料纤维和水刺滤料的开发研究 |
8.6 研发超高压袋式除尘技术和设备 |
8.7 脉冲阀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
8.8 袋式除尘器的智能化远程控制和管理系统 |
(8)我国袋式除尘行业2013年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袋式除尘行业发展现状 |
1.1 2013年国家政策、标准和技术规范对袋式除尘行业发展的影响 |
1.2 袋式除尘行业生产经营状况 |
1.2.1 行业经营状况 |
1.2.2 行业成本及盈利能力分析 |
2 袋式除尘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
2.1 基本概况 |
2.2 袋式除尘装备技术 |
2.3 袋式除尘器的大型化 |
2.3.1 水泥行业 |
2.3.2 钢铁行业 |
2.3.3 电力行业 |
2.4 袋式除尘器专用纤维和滤料 |
2.5 配件 |
3 袋式除尘生产技术和应用情况分析 |
3.1 袋式除尘技术可大幅度削减烟尘和粉尘排放, 是减排的主力军 |
3.2 袋式除尘器在多种复杂条件下实现减排 |
3.3 实现对微细粒子的控制 |
3.4 高效去除有害气体 |
3.5 新能源开发和节能工程的重要设备 |
3.6 袋式除尘技术的进步 |
4 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主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情况 |
4.2 行业的竞争力 |
4.3 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4.3.1 行业发展需要国家政策支持 |
4.3.2 行业需要不断地技术创新 |
4.3.3 打造名牌产品, 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 |
4.3.4 其它方面 |
5 袋式除尘行业发展展望 |
5.1 净化微细粒子的技术和装备 |
5.2 协同净化有害气体的袋式除尘技术和装备 |
5.3 开发新的应用领域 |
5.4 进一步降低袋式除尘器的能耗 |
5.5 耐高温滤料纤维和水刺滤料的开发研究 |
5.6 研发超高压袋式除尘技术和设备 |
5.7 提高脉冲阀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
6 投资建议 |
6.1 袋式除尘器主机设备的投资建议 |
6.2 袋式除尘器纤维滤料、滤袋投资建议 |
6.3 袋式除尘器配件、自动控制投资建议 |
(9)袋式除尘行业2013年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袋式除尘行业发展现状 |
1.1 2013年国家政策、标准和技术规范对袋式除尘行业发展的影响 |
1.2袋式除尘行业生产经营状况 |
1.2.1行业经营状况 |
1.2.2行业成本及盈利能力分析 |
2袋式除尘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
2.1基本概况 |
2.2袋式除尘装备技术 |
2.3袋式除尘器的大型化 |
2.3.1水泥行业 |
2.3.2钢铁行业 |
2.3.3电力行业 |
2.4袋式除尘器专用纤维和滤料 |
2.4.1芳纶纤维及滤料 |
2.4.2聚苯硫醚纤维及滤料 |
2.4.3聚酰亚胺纤维及滤料 |
2.4.4 PTFE纤维及滤料 |
2.4.5抗静电纤维及滤料 |
2.4.6改性玻璃纤维及滤料 |
2.4.7玄武岩纤维及滤料 |
2.4.8复合过滤材料 |
2.4.9废旧滤料的回收利用技术 |
2.5配件 |
3袋式除尘生产技术和应用情况分析 |
3.1袋式除尘技术可大幅度削减烟尘和粉尘排放, 是减排的主力军 |
3.2袋式除尘器在多种复杂条件下实现减排 |
3.3实现对微细粒子的控制 |
3.4高效去除有害气体 |
3.5新能源开发和节能工程的重要设备 |
3.6袋式除尘器在电力行业的应用 |
3.7袋式除尘技术的进步 |
4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主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情况 |
4.2行业的竞争力 |
4.3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4.3.1行业发展需要国家政策支持 |
4.3.2行业需要不断地技术创新 |
4.3.3打造名牌产品, 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 |
4.3.4其它方面 |
5袋式除尘行业发展展望 |
5.1净化微细粒子的技术和装备 |
5.2协同净化有害气体的袋式除尘技术和装备 |
5.3开发新的应用领域 |
5.4进一步降低袋式除尘器的能耗 |
5.5耐高温滤料纤维和水刺滤料的开发研究 |
5.6研发超高压袋式除尘技术和设备 |
5.7提高脉冲阀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
6投资建议 |
6.1袋式除尘器主机设备的投资建议 |
6.2袋式除尘器纤维滤料、滤袋投资建议 |
6.3袋式除尘器配件、自动控制投资建议 |
附录:2013年袋式除尘行业主要 (骨干) 企业简介 |
1. 科林环保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公司) |
2. 洁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3. 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 |
4. 河南中材环保有限公司 |
5. 浙江菲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公司) |
6. 中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环保公司 |
7. 中钢集团天澄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8. 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 |
9. 南京际华三五二一特种装备有限公司 |
10. 厦门三维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公司) |
11. 苏州协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12. 上海尚泰环保配件有限公司 |
13. 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公司) |
14.长春高琦聚酰亚胺材料有限公司 |
15. 四川得阳特种新材料有限公司 |
16. 上海市凌桥环保设备厂有限公司 |
17. 上海袋式除尘配件有限公司 |
18. 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公司) |
19. 浙江格尔泰斯环保特材科技有限公司 |
20. 安徽省绩溪县华林玻璃纤维有限公司 |
(10)我国袋式除尘行业2012年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袋式除尘行业发展概况 |
1.1 2012年行业发展环境 |
1.2 袋式除尘行业生产经营状况分析 |
1.2.1 袋式除尘行业经营状况分析 |
1.2.2 袋式除尘行业成本及盈利能力分析 |
1.3 袋式除尘技术进展情况 |
1.3.1 袋式除尘技术是节能减排的主力军 |
1.3.2 大幅度削减烟尘和粉尘排放 |
1.3.3 实现对微细粒子的控制 |
1.3.4 高效去除有害气体 |
1.3.5 在多种复杂条件下实现减排 |
1.3.6 新能源开发和节能工程的重要设备 |
1.4 国内袋式除尘技术的现状 |
1.4.1 主机 |
1.4.2 纤维和滤料 |
1.4.3 自动控制技术 |
1.4.4 袋式除尘器的应用技术 |
2 袋式除尘生产技术和应用情况分析 |
2.1 耐高温纤维滤料研发实现突破,滤袋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显着提高 |
2.2 脉冲阀的创新和进步 |
2.3 稳步进入燃煤锅炉烟气净化领域 |
2.4 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应用 |
2.5 钢铁行业工业烟尘净化转向使用袋式除尘器 |
2.6 垃圾焚烧炉尾气净化选择袋式除尘器的必要性 |
2.7 袋式除尘技术的深化研究 |
2.7.1 喷吹装置试验台 |
2.7.2 脉冲阀性能试验台 |
2.7.3 脉冲阀膜片破坏性试验台 |
2.7.4 脉冲阀流量系数试验台 |
2.7.5 袋式除尘试验台 |
2.7.6 滤料动态过滤性能试验台 |
2.7.7 气流分布试验 |
2.8 失效滤袋处理技术提上日程 |
2.8.1 糊袋处理 |
2.8.2“灌肠”滤袋处理 |
2.9 废弃滤袋的回收利用 |
3 袋式除尘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前景分析 |
3.1 袋式除尘器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应用前景 |
3.2 袋式除尘技术在燃煤电厂的应用前景 |
3.3 袋式除尘技术在水泥行业的应用前景 |
3.4 袋式除尘技术在生活垃圾焚烧行业的应用前景 |
3.5 袋式除尘技术在有色金属冶炼行业的应用前景 |
4 袋式除尘行业发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行业主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情况 |
4.2 行业国内外竞争力分析 |
4.3 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4.3.1 行业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支持 |
4.3.2 行业需要不断技术创新,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
4.3.3 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竞争力,打造名牌产品,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 |
4.3.4 其它方面 |
5 袋式除尘行业发展展望 |
5.1 净化微细粒子的技术和装备 |
5.2 协同净化有害气体的袋式除尘技术和装备 |
5.3 开发新的应用领域 |
5.4 进一步降低袋式除尘器的能耗 |
5.5 耐高温滤料纤维和水刺滤料的开发研究 |
5.6 研发超高压袋式除尘技术和设备 |
5.7 提高脉冲阀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
6 投资建议 |
6.1 袋式除尘器主机设备的投资建议 |
6.2 袋式除尘器纤维滤料、滤袋投资分析及建议 |
6.3 袋式除尘器配件、自动控制投资分析及建议 |
附录:2012年袋式除尘行业内最具影响力企业简介(排序不分先后) |
1、科林环保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
2、洁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3、江苏瑞帆环保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4、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 |
5、河南中材环保有限公司 |
6、浙江菲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
7、中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环保公司 |
8、中钢集团天澄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9、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 |
1 0、南京际华三五二一特种装备有限公司 |
11、厦门三维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
12、苏州协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13、上海尚泰环保配件有限公司 |
14、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15、长春高琦聚酰亚胺材料有限公司 |
16、四川得阳特种新材料有限公司企业 |
17、上海市凌桥环保设备厂有限公司 |
18、上海袋式除尘配件有限公司 |
19、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
四、新型环保滤料的开发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袋式除尘技术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J]. 柳静献,毛宁,孙熙,王金波,常德强,林秀丽. 中国环保产业, 2022
- [2]基于CFD的脉冲袋式除尘器滤袋气流冲刷破损过程分析与应用研究[D]. 王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利用碳化硅发泡制备轻质陶粒及发泡陶瓷的研究[D]. 徐继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PTFE发泡涂层玻纤复合过滤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月. 东华大学, 2021(09)
- [5]微污染原水生物滤池/超滤耦合处理工艺优化及膜污染调控研究[D]. 郝松泽.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1)
- [6]袋式除尘行业2014年发展综述[J]. Committee of Bag Hose Precipitation of CAEPI;. 中国环保产业, 2015(11)
- [7]袋式除尘行业2014年发展报告[A].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袋式除尘委员会.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报告(2014年), 2015
- [8]我国袋式除尘行业2013年发展综述[J]. Bag Hose Precipitation Committee of CAEPI;. 中国环保产业, 2014(09)
- [9]袋式除尘行业2013年发展综述[A].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袋式除尘委员会.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报告(2013), 2014
- [10]我国袋式除尘行业2012年发展综述[A].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袋式除尘委员会.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报告(2012年),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