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患者情绪障碍的调查

慢性疼痛患者情绪障碍的调查

一、慢性疼痛患者情绪障碍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邢翔皓,黄燕,张剑铎,周玲君[1](2021)在《海军某部慢性疼痛官兵心理灵活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海军某部慢性疼痛官兵心理灵活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部队官兵慢性疼痛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海军某部346名舰艇官兵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慢性疼痛现状调查以及疼痛刻板心理评估量表评估。结果部队官兵慢性疼痛类型多为肌肉骨骼疼痛(67.92%)、头痛与额面痛(28.32%),疼痛刻板心理得分为(35.30±13.48)分。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影响心理灵活性的因素是疼痛对情绪的影响,疼痛对情绪影响越低,心理灵活性越好。结论慢性疼痛官兵心理灵活性相对较好,今后可针对疼痛对情绪的影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减少慢性疼痛刻板心理的形成,提高慢性疼痛治疗效果。

徐桂萍,杨惠鸿,喇宏玲,陈楠,阿里木江·司马义[2](2021)在《新疆地区疼痛患者并发焦虑抑郁的相关性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新疆地区疼痛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的发病情况,为新疆地区疼痛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年龄20~80岁的门诊患者,调查人员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对患者进行疼痛程度调查,将NRS评分≥1分的患者定义为疼痛患者,共纳入不同程度疼痛的患者1 012例。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进行焦虑情况和抑郁情况的评定,使用电刺激仪进行痛阈和耐痛阈的测定。记录所有患者年龄、性别比等一般情况及疼痛部位、程度、持续时间等。SAS评分≥50分表示存在焦虑状态,SDS评分≥53分表示存在抑郁状态。根据SAS评分和SDS评分分别将患者进行分组[焦虑组(361例)、非焦虑组(651例),抑郁组(306例)、非抑郁组(706例),焦虑抑郁组(193例)、焦虑非抑郁组(102例)、抑郁非焦虑(36例)、非焦虑非抑郁组(221例)],分析比较上述相关指标。结果焦虑组患者年龄、NRS评分、女性患者占比、慢性疼痛占比高于非焦虑组(P<0.05),抑郁组患者NRS评分、女性患者占比、慢性疼痛占比高于非抑郁组(P<0.05),中度疼痛患者和重度疼痛患者SAS评分及SDS评分高于轻度疼痛患者(P<0.05),男性患者痛阈、耐痛阈高于女性(P<0.05)。焦虑抑郁组患者NRS评分高于焦虑非抑郁组、抑郁非焦虑组、非焦虑非抑郁组,焦虑非抑郁组患者及抑郁非焦虑组患者NRS评分高于非焦虑非抑郁组患者(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慢性疼痛、中度疼痛是疼痛患者合并焦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女性、慢性疼痛、中度及重度疼痛是疼痛患者合并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女性、慢性疼痛、中度[和(或)重度]疼痛是疼痛患者合并焦虑和(或)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

赵彦巧[3](2021)在《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伴抑郁情绪的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是常见的肌肉骨骼健康问题之一,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治疗表明腰痛与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疾患有较高的共病率,其中最为显着的是抑郁情绪障碍。合并抑郁的CNLBP患者有更严重的疼痛及更差的预后。既往相关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e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研究显示,CNLBP患者存在广泛的大脑功能改变,但目前尚未明确CNLBP患者在抑郁情绪共存的情况下相应的脑功能改变。研究目的应用静息态fMRI技术探究CNLBP患者在抑郁情绪并存的情况下相应的脑功能改变及其与临床行为学的相关性,借此探究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伴抑郁情绪可能的中枢神经机制,为未来临床的诊疗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3名受试者,其中CNLBP伴抑郁情绪受试者14人,CNLBP受试者25人,健康受试者24人。所有受试者经过临床评估后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数据分析基于MATLAB2013b(Math Works,Inc.,Natick,MA,USA)平台,使用静息态fMRI数据预处理助手(DPARSF_V2.3 Basic Edition,DPARSFA)软件包进行静息态数据预处理和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 Ho)的计算,并使用静息态fMRI数据分析软件包(Resting-State fMRI Data Analysis Toolkit,REST)进行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分析和图像的统计分析,对三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Alpha Sim校正),事后检验使用两样本t检验(P<0.05,Alpha Sim校正),最后将所有CNLBP患者有差异脑区的平均Re Ho值提取后与临床行为学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病程、贝克抑郁量表第二版(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II,BDI-Ⅱ)、疼痛灾难化指数量表总分(Pain Catastrophizing Scale-total,PCSt)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做相关分析。研究结果CNLBP伴抑郁情绪受试者的疼痛评级指数(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pain rating index,MPQ-PRI)、现在疼痛状况(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present pain intensity,MPQ-PPI)、功能障碍和疼痛灾难化水平明显高于不伴抑郁情绪的CNLBP受试者。在控制年龄和性别的条件下,对受试者进行静息态核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和功能连接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之间在左侧海马/海马旁回、右侧海马、左侧回直肌/右侧嗅皮质、左侧眶内额上回、右侧岛盖部额下回、右侧尾状核及右侧背外侧额上回Re Ho值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Alpha Sim校正)。基于Re Ho统计分析有差异的脑区,将右侧背外侧额上回作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计算ROI与全脑体素的时域相关性,三组间在右侧背外侧额上回与双侧小脑后叶、左侧壳核/眶部额下回及右侧中央沟盖的功能连接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Alpha Sim校正)。将平均Re Ho值统计分析存在差异的脑区作为感兴趣区,提取所有CNLBP受试者相关脑区平均Re Ho值与临床评估结果做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腰痛患者平均Re Ho值的减低与BDI-Ⅱ、PCSt评分呈负相关的脑区有右侧岛盖部额下回(BDI-Ⅱ:r=-0.352,P=0.028;PCSt:r=-0.363,P=0.023)、左侧眶内额上回(BDI-Ⅱ:r=-0.538,P=0.001;PCSt:r=-0.418,P=0.008)、右侧背外侧额上回(BDI-Ⅱ:r=-0.681,P<0.001;PCSt:r=-0.549,P<0.001),平均Re Ho值的增高与BDI-Ⅱ、PCSt评分的呈正相关的脑区为左侧海马/海马旁回(BDI-Ⅱ:r=0.340,P=0.034;PCSt:r=0.411,P=0.009)和右侧海马(BDI-Ⅱ:r=0.461,P=0.003;PCSt:r=0.539,P<0.001);此外,右侧背外侧额上回平均Re Ho值的减低与ODI评分呈现负相关(r=-0.482,P=0.002);尚未发现差异脑区平均Re Ho值与VAS和病程的显着相关性。研究结论CNLBP伴抑郁情绪的患者多个脑区存在局部一致性和功能连通性的增高或减低的双向性变化,涉及感觉、情感、认知和运动等关键节点脑区,额叶相关脑区活动异常可能是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合并有抑郁情绪障碍的重要原因。右侧背外侧额上回平均Re Ho值的改变或可作为CNLBP共病抑郁治疗的潜在靶点。行为学评估结果BDI、PCSt和ODI存在特定的相关脑区,未来仍需要进一步探究相应脑区Re Ho值改变作为判别抑郁共病和功能障碍严重程度指标的可能性。

葛淑琦[4](2021)在《针刺临床证据整合评估及证据图谱的制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针灸疗法在医疗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循证医学的发展与传播,越来越多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及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发表以探讨针刺的疗效。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为针刺领域有哪些疗效确切的病种,针刺对哪些病种治疗潜力较大但目前仍欠缺高质量的证据支持。针对前者需要进一步推广疗效确切的病种应用针刺治疗,针对后者应大力支持相关针刺潜力病种的研究,产出高质量的证据。因此有必要应用科学的理念及方法,对目前针刺领域海量的证据进行整合及评估。本研究的目的:1.完善Epistemonikos系统评价数据库中针灸系统评价,以扩大针灸疗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同时为本次研究做好数据库的前期准备工作。2.通过对针刺临床证据进行整合及评估,一方面以明确目前有高质量证据支持的针刺治疗优势病种,以加大针刺疗法在该领域的传播,另一方面要总结目前缺乏高质量证据支持,但针刺治疗有潜力的病种,以进一步加强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3.明确缺乏系统评价证据评估的针刺临床适应症,了解针刺临床证据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为将来进一步完善针刺证据体系提供前期研究基础。方法: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与Epistemonikos数据库开发团队建立合作,完善数据库中针灸疗法的类别,初步对不同疾病领域的针灸系统评价进行分类筛选,“链接”系统评价纳入的原始研究。2.采用证据图谱的证据整合方法,明确研究问题、建立纳入及排除标准、全面地检索文献、规范地提取数据、以可视化的方法展示研究结果,科学归纳和评价针刺临床实践中形成的丰富的证据群,明确目前针刺领域证据现状,包括证据的PICO(疾病类型、干预措施、对照措施、结局指标)分布特征,针刺疗法在各个疾病领域中最新的治疗效果以及证据质量等。应用GRADE证据质量分级系统评价证据体的质量,AMST AR 2评估纳入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3.对多年从事针灸临床及学术工作的针灸医师展开问卷调查,明确目前缺乏系统评价证据支持的针刺临床适应症,了解针刺临床证据与针刺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结果:1.全面完善了 Epistemonikos数据库中针灸疗法的类别,完成了 20个疾病领域的针灸系统评价筛选,系统评价的数量总体较筛选前增加了 545篇。成功对332篇针灸系统评价完成了“链接”原始研究的工作。结果可供全球用户免费使用。2.研究纳入了 80篇针刺系统评价,涉及12个疾病领域,80种疾病。研究数据包括来自1427个随机对照试验的223个结局指标。神经系统疾病(n=26,32.5%)、结缔组织疾病(n=9,11.3%)、精神类疾病(n=8,10%)、妇科疾病(n=8,10%)纳入的系统评价数量较多。耳鼻喉疾病(n=2,2.5%)、眼科疾病(n=1,1.3%)、营养和代谢类疾病(n=1,1.3%)纳入的系统评价数量较少。将较高质量证据支持,针刺治疗结果效应量较大的疾病定义为针刺治疗优势病种,共涉及20种疾病,总结如下: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SMD:-1.21,95%CI:-1.72 to-0.71)、改善中风后失语患者的语言交流功能(SMD:1.01,95%CI:0.81 to 1.2)、缓解抽动障碍患者抽搐的严重程度(SMD:-1.29,95%CI:-1.87 to-0.7)、缓解肌筋膜疼痛(SMD:-1,95%CI:-1.43 to-0.57)、降低泌尿系感染复发(R R:0.39,95%CI:0.26 to 0.58;ARR:322 fewer per 1,000;95%CI:from 391 f ewer to 222 fewer)、降低单纯性肥胖患者的身体质量指数(SMD:1.11,95%CI:0.67 to 1.56)、提高产后 24h 有效泌乳率(RR:2.24,95%CI:1.58 to 3.17;ARR:380 more per 1,000;95%CI:from 178 more to 666 more)、提高不孕症患者妊娠率(RR:2.63,95%CI:1.6 to 4.32;ARR:464 more per 1,000;95%CI:from 112 more to 1,000 more)、缓解颈部疼痛(SMD:-0.42;95%CI:-0.62,-0.22)、肩部疼痛(SMD:-0.42;95%CI:-0.62,-0.22)、非特异性腰痛(SMD:-0.42;95%CI:-0.62,-0.22)、改善纤维肌痛患者的睡眠质量(SMD:-0.42;95%CI:-0.62,-0.22)、改善慢性疼痛引起的情绪障碍(SMD:-0.42;95%CI:-0.62,-0.22)、缩短术后肠梗阻患者的住院时长(SMD:-0.5;95%CI:-0.69,-0.32)、改善乳腺癌术后潮热(SMD:-0.44;95%CI:-0.73,-0.15)、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SMD:-0.47;95%CI:-0.87,-0.08)、提高髋关节炎患者生命质量(SMD:-0.56;95%CI:-1.07,-0.05)、缓解纤维肌痛(SM D:-0.49;95%CI:-0.79,-0.2)、提高功能性便秘患者生命质量(SMD:-0.33;95%CI:-0.45,-0.21)、减轻过敏性鼻炎症状(SMD:-0.47;95%CI:-0.67,-0.27)。针对此类有较高证据支持的针刺治疗优势病种,应扩大针刺在该系列疾病中的传播。将仅有低质量证据支持,但针刺治疗结果效应量较大的疾病定义为针刺治疗有潜力的疾病,共计46种,例如:提高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SMD:-1.01,95%C I:-1.38 to-0.65)、缓解神经性疼痛(SMD:-0.96,95%CI:-1.27 to-0.64)、改善儿童自闭症症状(SMD:-1.87,95%CI:-3.21 to-0.53)、缓解腕管综合征疼痛症状(SMD:-1.14,95%CI:-1.98 to-0.3)、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生命质量(S MD:1.19,95%CI:0.88 to 1.5)、减轻慢性前列腺炎排尿症状(SMD:-0.87,95%C I:-1.10 to-0.64)、降低对阿片类物质的渴望(SMD:-1.26,95%CI:-1.73 to-0.78)、缓解痛经(SMD:-0.93,95%CI:-1.39 to-0.47)等。针刺治疗此类疾病有进一步明确疗效的潜力,应进行高质量的证据研究。3.问卷发放给16位专家后,有15位专家填写了有效的问卷,专家的整体积极系数较高。对问卷的统计结果发现,没有系统评价证据支持的疾病中,有多种疾病被专家选择为针刺临床适应症,其中肌肉骨骼系统及神经系统涉及的疾病较多。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中,缺乏系统评价证据评估的针刺临床适应症有:下颌关节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肱骨内上髁炎、冈下肌综合征、小关节紊乱症、肩胛肋骨综合征。神经系统疾病中,缺乏系统评价证据评估的针刺临床适应症有:腓神经麻痹、股外侧皮神经炎、正中神经麻痹、臀上皮神经疾患、多发性(末梢)神经炎、臂丛神经损伤(麻痹)、运动神经元病、视神经脊髓炎。结论:针对有高质量证据支持的针刺治疗优势病种,应进一步增加传播力度,扩大针刺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对于目前缺乏高质量证据支持,针刺治疗有潜力的领域,未来值得投入更多研究。针刺临床证据与临床实践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以弥补差距。

鲍秀红[5](2021)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与自我感受负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调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了解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现状,并研究其自我感受负担与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的关系,以及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运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1月~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门诊部及住院部抽取符合标准的300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调查对象。研究工具是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自我感受负担量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简易健康状况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26.0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S)描述;经检验,自我感受负担得分服从正态分布,故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对不同组别间的自我感受负担进行差异比较;双变量服从正态分布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与自我感受负担之间的关系。以自我感受负担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有差异的变量作为自变量,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本研究有效调查对象为283例,自我感受负担总分为(29.54±6.75)分;其中身体因素(14.76±2.99)分,情感因素(11.88±3.82)分,经济因素(2.90±0.93)分。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处于中度水平,无明显自我感受负担占7.0%,轻度占35.7%,中度占51.6%,重度占5.7%。(2)LDH患者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中焦虑为(9.19±2.35)分,处于可疑存在焦虑状态。抑郁为(8.79±2.17)分,处于可疑存在抑郁状态。(3)简易健康状况调查问卷中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功能(RE)及精神健康(MH)分别是(36.02±14.20)分、(22.88±20.52)分、(31.77±12.93)分、(40.19±10.93)分、(37.42±9.33)分、(40.90±14.78)分、(40.13±28.20)分和(53.70±11.48)分。(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在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照顾者身体状况、有无医保、患病时长及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自我感受负担与焦虑呈正相关(r=0.382,P<0.05)、与抑郁呈正相关(r=0.320,P<0.05)、与生活质量中的PF、RP、BP、VT、SF、RE、MH呈负相关(r分别是-0.154、-0.219、-0.255、-0.258、-0.361、-0.372、-0.502,P<0.05),与GH没有相关性(P>0.05)。(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照顾者身体状况、疼痛程度、焦虑和生活质量中的PF、VT、SF、RE及MH是预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主要因子,共解释其自我感受负担的53.3%的变异量。结论:(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处于中度水平,焦虑、抑郁的发生率较高,生活质量较差。需要医护人员及家属提供全面的关怀与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降低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2)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照顾者身体状况、有无医保、患病时长及疼痛程度,护理患者要因人施护。(3)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与焦虑、抑郁呈正相关,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4)患者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照顾者身体状况、疼痛程度、焦虑和生活质量中的PF、VT、SF、RE及MH是预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主要因子。

陈昌茂[6](2021)在《慢性痛与情绪障碍形成的皮层细胞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疼痛是临床上最普遍的病症,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健康问题之一,影响了约30%的世界人口。慢性痛通常还会伴随着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持续的组织损伤以及炎症能够引起疼痛以及感觉传导通路中神经可塑性的改变。尽管研究人员已经在脊髓水平上对伤害性信号和神经环路可塑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慢性疼痛的临床治疗仍然缺少有效的药物方案。人脑成像研究揭示了多个大脑皮质区域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的功能和结构变化与慢性痛的发生、发展和维持相关。然而,慢性疼痛发生过程中这些皮质区域的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的变化规律和相互作用模式,及其功能意义仍知之甚少。为探究慢性疼痛形成的皮层细胞和分子可塑性机制,我们首先采用了一种经典的神经损伤模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构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小鼠模型,并且发现CCI小鼠及其子代雌鼠均表现出显着的痛觉过敏。这些小鼠中,甲基化CpG结合蛋白2(methyl CpG binding protein 2,MeCP2)在初级躯体感觉皮层(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S1)的锥体神经元中表达增加,并伴随着椎体神经元活性的增加。利用光遗传抑制S1区椎体神经元的活性可以显着缓解小鼠的痛敏。并且利用腺相关病毒介导的RNA干扰,下调S1区锥体神经元中MeCP2表达可降低其神经元的活性,并缓解小鼠的痛敏行为。RNA-seq和ChIP-qPCR分析表明,S1区锥体神经元中大量基因表达发生变化,其中一些基因受MeCP2调控。此外,我们还发现前肢截肢可引起同侧后肢继发性疼痛的发生,并伴随着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后肢区(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hindlimb region,S1HL)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常驻免疫细胞)的激活。利用化学遗传持续激活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前肢区(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forelimb region,S1FL)锥体神经元,可模拟前肢截肢诱发的后肢继发痛效应。利用药理学抑制截肢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可以显着缓解继发性后肢痛觉过敏,并降低其椎体神经元活性。以上的研究表明,组织损伤状态下,皮层小胶质细胞活化/炎症环境通过影响神经元活性而产生持续性疼痛。基于这些研究结果,我们继续研究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交互作用的细胞模式及其功能意义。我们通过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产生炎症的方式研究前扣带回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小胶质细胞调控神经元结构和功能可塑性的机制及其在抑郁情绪中的作用(持续疼痛的小鼠表现出显着的抑郁样行为)。我们对出生后第14天(P14)小鼠腹腔注射LPS建立早期炎症模型。结果发现早期炎症(P14)可在青春期(P45)诱导出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并伴有ACC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锥体神经元活性的降低。利用化学遗传激活ACC锥体神经元可以缓解青春期LPS小鼠的抑郁样行为。通过药理学抑制ACC小胶质细胞,可以增加其椎体神经元的活性,进而缓解LPS小鼠的抑郁样行为。综上所述,组织损伤和炎症均可以诱导小鼠大脑皮层的可塑性改变以及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相互作用,进而产生持续的疼痛和情绪障碍。这些发现,从小胶质细胞角度对慢性疼痛和相关情绪障碍的形成提供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新的理论见解。

宋雨晴[7](2021)在《基于ICD-11疾病分类疼痛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分析慢性疼痛患者焦虑抑郁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统计2019年05月至2020年0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门诊患者,筛选出慢性疼痛(疼痛时间大于3个月)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通过7条目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评估患者焦虑情况,采用9条目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评估患者抑郁情况,由临床医生依据患者主诉、病史及检验检查资料,参考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ICD-11)对患者进行分组,共分为6组:慢性术后及创伤后疼痛;慢性继发性骨骼肌肉疼痛;慢性继发性内脏痛;慢性继发性头痛或颌面痛;慢性病理性疼痛;慢性原发性疼痛。比较这六组疼痛疾病的患者焦虑患病率、抑郁患病率、GAD-7焦虑评分、PHQ-9抑郁评分,并分析患者焦虑抑郁患病率及焦虑抑郁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251名患者的焦虑检出率63.35%,抑郁检出率74.50%。不同疼痛疾病类型的患者焦虑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抑郁发生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慢性术后和创伤后疼痛抑郁患病率(93.33%)、慢性继发性内脏痛抑郁发生率(90.32%)显着高于其他疼痛疾病类型的抑郁患病率。在GAD-7分值方面,慢性术后及创伤后疼痛(9.17±5.66)和慢性继发性内脏痛(9.13±6.19)高于其他疼痛疾病类型患者的焦虑评分。在PHQ-9分值方面,慢性继发性内脏痛(12.26±6.88)高于其他疼痛患者的抑郁评分。影响患者焦虑抑郁患病的其他因素,VAS评分通过Pearson线性相关检验示其GAD-7评分、PHQ-9评分存在正相关关系。卡方检验提示性别及疼痛持续时间非患者焦虑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慢性疼痛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极高,显着高于健康人群中焦虑抑郁的患病率。不同的疼痛疾病类型、疼痛强度及疼痛持续时间对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影响较大。而性别、年龄对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影响较少。临床医生应予以重视,注意疼痛患者是否合并焦虑抑郁问题。并针对焦虑抑郁患者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

钟周,黄艳红,刘文,舒卓,唐冰玉[8](2021)在《针刺联合团体性心理护理对优抚军人慢性疼痛伴发情绪障碍的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比较针刺治疗与针刺治疗联合团体性心理护理对优抚军人慢性疼痛伴情绪障碍(抑郁、焦虑)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102例慢性疼痛伴情绪障碍的优抚军人进行研究,将56例慢性疼痛伴抑郁情绪的患者随机分为针护1组(针刺治疗联合团体性心理护理)和针刺1组(单用针刺治疗),每组各28例;将46例慢性疼痛伴焦虑情绪的患者随机分为针护2组和针刺2组,每组各23例;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第1、2周末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量表(NRS)、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来评价各组疼痛症状及抑郁、焦虑情绪方面的临床效果。结果:针刺组干预第2周末时NRS、HAMA、HAMD-17评分均下降(均P<0.05),针护组干预第1、2周末时NRS、HAMA、HAMD-17评分均下降(P<0.05或P<0.01),且针护组干预第2周末的NRS、HAMA、HAMD-17评分均低于针刺组(均P<0.05)。结论:针刺联合团体性心理护理干预可显着改善优抚军人慢性疼痛症状并有效缓解疼痛伴发的抑郁、焦虑情绪,对我国优抚军人疗养工作的开展具有临床参考意义。

孙宁,张娜,林璐璐,王丽琼,范浩,杨静雯,刘存志[9](2020)在《针刺改善慢性疼痛患者情绪障碍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针刺对偏头痛及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情绪障碍的改善作用及其有效时限。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Pub Med、荷兰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 Med)、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自建库至2018年12月针刺治疗偏头痛或膝骨性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0版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的试验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病例数2450例。在即时效应方面,针刺组患者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SQ)情感功能副表评分高于对照组(6.38[2.78,9.98],I 2=25%);在健康调查简表(SF-36/SF-12)精神健康副表、西班牙生活质量指数(PQLC)量表心理功能及消极情绪副表评分上,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个月,针刺组MSQ情感功能副表评分高于对照组(9.66[3.06,16.25],I 2=44%);针刺组与对照组SF-36、SF-12精神健康副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6个月及6个月以上时,针刺组与对照组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可有效保持偏头痛患者情绪健康,该效应可持续至治疗后3个月,但对膝骨性关节炎引起的情绪障碍无明显改善作用。

郭穗敏[10](2020)在《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伴抑郁情绪的脑形态学与疼痛感知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是以疼痛和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常见肌骨疾患,可伴随抑郁焦虑情绪和认知受损等非疼痛症状。抑郁情绪会导致CNLBP的临床症状加重和疼痛神经机制异常。尽管神经影像学研究已表明CNLBP存在异常的大脑微结构变化,但较少研究同时考虑腰痛伴负性情绪的情形,抑郁情绪对CNLBP的中枢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抑郁情绪对CNLBP大脑形态学变化的特征,以明确抑郁情绪对大脑结构、腰痛症状和疼痛灾难化的影响关系,探索CNLBP与抑郁情绪之间潜在的中枢机制,以期为CNLBP伴情绪障碍的防治提供神经影像证据支持。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1名CNLBP伴抑郁情绪受试者(CPD组)、15名CNLBP无抑郁受试者(CP组)和19名人口学信息匹配的健康受试者(HC组)。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VBM)评估各组间的灰质体积(GMV)差异,并采用偏相关性分析(partial correlation)检验GMV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计算抑郁情绪在疼痛强度与GMV关系的中介效应。临床特征包括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简易Mc Gill疼痛问卷(SF-MPQ)、健康调查简表(SF-36)、贝克焦虑量表(BAI)、贝克抑郁量表(BDI-Ⅱ)和疼痛灾难化量表(PCS)。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反之,采用非参数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实现。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NLBP受试者表现出较高的功能障碍、疼痛灾难化和焦虑抑郁程度,生活质量下降,且CPD组的差异较CP组显着。(2)CP组右侧海马体/海马旁回R-HPC/PHA和右侧颞上回R-STG的GMV较CPD和HC组显着增加,且HC组的R-HPC/PHA大于CPD组。(3)在所有CNLBP受试者中,疼痛强度VAS与左侧颞上回L-STG和右侧顶叶上回R-SPL的GMV呈显着正相关趋势(P<0.001);PCS与左侧顶叶下回L-IPL呈显着正相关趋势(P<0.001),以及与右侧梭状回R-FG呈显着负相关趋势(P<0.001);抑郁评分BDI与右侧尾状核GMV显着负相关趋势(P<0.001)。(4)抑郁情绪可作为中介效应负向调节VAS与GMV的关系。结论:在CNLBP中,抑郁程度可能与海马体/海马旁回的灰质体积减少有关。抑郁情绪或许是参与调控CNLBP中枢机制的重要因素,在疼痛强度和大脑结构之间具有显着的负向中介效应,可影响大脑形态结构使大脑处理疼痛信息的过程异常。

二、慢性疼痛患者情绪障碍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疼痛患者情绪障碍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3)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伴抑郁情绪的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s)
第一部分 前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 综述
    1.腰痛概述
        1.1 腰痛的概念
        1.2 腰痛的流行病学
        1.3 腰痛的影响
    2.慢性腰痛与情绪障碍
        2.1 慢性腰痛中的情绪/心理因素
        2.2 慢性腰痛与抑郁情绪共病的流行病学
        2.3 慢性腰痛与抑郁情绪的关系
    3.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3.1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概述
        3.2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的分析方法
    4.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在慢性腰痛领域的应用
        4.1 病理生理学机制探究
        4.2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与机器学习相结合
        4.3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与临床治疗手段相结合
    5.小结
第三部分 实验
    1.研究方法
        1.1 受试对象
        1.2 影像学指标
        1.3 临床评估指标
        1.4 数据采集
        1.5 数据处理
        1.6 统计学分析
    2.实验结果
        2.1 人口学和临床评估基线资料
        2.2 大脑功能的改变
        2.3 ReHo值有差异的脑区与临床评估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讨论
        3.1 局部一致性的变化
        3.2 功能连接的变化
        3.3 影像学与行为学改变的相关性
    4.结论
    5.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主要成果

(4)针刺临床证据整合评估及证据图谱的制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针灸疗法国内外应用进展及证据研究现状
        1.1.1 针灸疗法国内外应用进展
        1.1.2 针灸临床试验证据现状
        1.1.3 针灸系统评价证据现状
    1.2 证据图谱
        1.2.1 证据图谱的定义与起源
        1.2.2 中医药领域开展证据图谱研究的必要性
        1.2.3 严谨的制作步骤确保了证据图谱的全面性及科学性
        1.2.4 与系统评价等其他证据整合方法的对比
        1.2.5 小结
    1.3 Epistemonikos数据库
        1.3.1 专业系统评价数据库诞生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1.3.2 Epistemonikos数据库介绍
        1.3.3 Epistemonikos数据库与同类数据库相比较的优势
第二章 Epistemonikos数据库建设:完善数据库中与针灸疗法相关的系统评价
    2.1 人员筹备与分工合作
    2.2 完善数据库中针灸疗法的类别
    2.3 针灸疗法系统评价的筛选
        2.3.1 针灸系统评价的筛选标准
        2.3.2 计算机筛选针灸系统评价
        2.3.3 人工筛选针灸系统评价
    2.4 “链接”原始研究
        2.4.1 “链接”的步骤和方法
        2.4.2 链接的结果
    2.5 讨论
        2.5.1 本项工作的必要性
        2.5.2 未来研究方向
第三章 针刺系统评价的证据图谱与质量评估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3.1.2 文献检索
        3.1.3 文献筛选
        3.1.4 文献的补充与更新
        3.1.5 数据提取与更新
        3.1.6 质量评价
        3.1.7 结果可视化展示方法
        3.1.8 统计分析
    3.2 研究结果
        3.2.1 文献检索与筛选结果
        3.2.2 更新系统评价
        3.2.3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3.2.4 方法学质量评价
        3.2.5 证据图谱
        3.2.6 针刺优势病种推荐
        3.2.7 针刺有治疗潜力的疾病
        3.2.8 针刺的安全性
    3.3 讨论
        3.3.1 研究结果概况
        3.3.2 与国内外同类研究比较
        3.3.3 纳入文献的质量对结果的影响
        3.3.4 针刺的不良反应
        3.3.5 本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3.3.6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四章 证据与实践的差距——专家问卷调查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专家遴选
        4.2.2 调查问卷设计及内容
        4.2.3 调查方法
        4.2.4 统计学方法
    4.3 调查结果
        4.3.1 专家基本情况
        4.3.2 专家积极系数
        4.3.3 调查问卷结果
    4.4 讨论
        4.4.1 研究意义
        4.4.2 研究的不足
        4.4.3 未来研究方向
        4.4.4 研究总结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5)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与自我感受负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概述
    1 研究背景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概述
        1.1.1 腰椎间盘突出症流行病学现状
        1.1.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
        1.1.3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心理现状
        1.2 自我感受负担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自我感受负担研究现状
        2.2 自我感受负担影响因素
        2.2.1 人口学因素、疾病相关因素
        2.2.2 焦虑抑郁因素
        2.2.3 生活质量因素
    3 自我感受负担评估工具
    4 理论框架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诊断标准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剔除标准
        1.2 样本量估算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
        2.1.1 患者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2.1.2 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elf-perceived Burden Scale,SPBS)
        2.1.3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
        2.1.4 简易健康状况调查问卷(The 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
    3 资料收集方法
    4 质量控制
        4.1 设计阶段
        4.2 资料收集阶段
        4.3 数据录入阶段
        4.4 数据统计处理阶段
    5 统计分析
    6 医学伦理原则
    7 预调查
    8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
    1 LDH患者一般特征
        1.1 LDH患者人口学资料分布情况
        1.2 LDH患者疾病相关资料分布情况
    2 LDH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状况
        2.1 LDH患者自我感受负担量表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情况
        2.2 LDH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水平
        2.3 LDH患者自我感受负担量表各条目得分情况
    3 LDH患者焦虑、抑郁状况
        3.1 LDH患者焦虑水平
        3.2 LDH患者抑郁水平
    4 LDH患者生活质量水平
    5 LDH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因素
        5.1 LDH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一般资料的分析
        5.1.1 自我感受负担与人口学相关资料的分析
        5.1.2 自我感受负担与疾病相关资料的分析
        5.1.3 自我感受负担与疾病相关资料的分析
        5.2 LDH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分析
        5.3 LDH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6 LDH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6.1 自我感受负担相关因素的赋值
        6.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第四章 讨论
    1 LDH患者一般资料
        1.1 LDH患者人口学资料
        1.2 LDH患者疾病相关资料
    2 LDH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水平急需降低
    3 LDH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有待改善
    4 LDH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待提高
    5 LDH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一般资料
        5.1.1 患者年龄
        5.1.2 家庭人均月收入
        5.1.3 照顾者身体状况
        5.1.4 疼痛程度
        5.2 焦虑、抑郁
        5.3 生活质量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2 建议
        2.1 患者方面
        2.2 护理方面
        2.3 家庭方面
        2.4 社会方面
    3 研究的创新性
    4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慢性病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相关性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慢性痛与情绪障碍形成的皮层细胞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慢性疼痛概述
        1.1.1 疼痛分类
        1.1.2 慢性痛流行病学
        1.1.3 慢性痛的评估与治疗
        1.1.4 疼痛研究的动物模型
        1.1.5 慢性痛的形成机制
    1.2 大脑皮层与慢性痛
        1.2.1 感觉传导通路
        1.2.2 皮层可塑性与慢性痛
        1.2.3 躯体感觉皮层与慢性痛
        1.2.4 小胶质细胞调控慢性痛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2.2.1 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模型
        2.2.2 截肢模型的建立
        2.2.3 早期炎症模型建立
    2.3 小鼠痛行为检测
        2.3.1 小鼠机械痛阈测定
        2.3.2 小鼠热痛阈值测定
    2.4 小鼠抑郁样行为检测
        2.4.1 开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
        2.4.2 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
        2.4.3 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TST)
        2.4.4 糖水偏好测试(Sucrose preference test,SPT)
    2.5 免疫荧光
    2.6 脑片电生理
    2.7 立体定位与病毒注射
    2.8 光遗传与化学遗传
    2.9 在体双光子钙成像
    2.10 Western blot
        2.10.1 样本制备及组织蛋白提取
        2.10.2 SDS-PAGE电泳分离蛋白
        2.10.3 免疫反应
        2.10.4 蛋白半定量分析
    2.11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
        2.11.1 单细胞获取
        2.11.2 流式细胞分选
        2.11.3 超声破碎与染色质免疫共沉淀
        2.11.4 DNA的提取与纯化
    2.12 定量PCR检测
        2.12.1 RNA提取
        2.12.2 反转录与定量PCR
    2.13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躯体感觉皮层锥体神经元对慢性痛的调控
        3.1.1 慢性痛小鼠模型建立
        3.1.2 慢性痛小鼠S1区锥体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
        3.1.3 调控S1区锥体神经元的兴奋性影响小鼠的疼痛
        3.1.4 慢性痛小鼠锥体神经元中MeCP2表达增加
        3.1.5 过表达锥体神经元的MeCP2调节小鼠慢性痛
        3.1.6 敲低锥体神经元的MeCP2的表达缓解小鼠慢性痛
        3.1.7 MeCP2调解神经元电活动以及慢性痛的分子机制
    3.2 躯体感觉皮层小胶质细胞调节慢性痛
        3.2.1 截肢模型建立及小鼠继发痛的产生
        3.2.2 截肢小鼠S1区神经元的活性变化
        3.2.3 截肢后继发痛小鼠小胶质细胞的激活
        3.2.4 激活S1FL锥体神经元对小鼠痛行为影响
        3.2.5 持续的激活SIFL中锥体神经元对S1HL的影响
        3.2.6 抑制小胶质细胞影响截肢后继发痛
    3.3 前扣带回皮层小胶质细胞调节抑郁样行为
        3.3.1 LPS诱导小鼠抑郁样行为并伴随小胶质细胞的激活
        3.3.2 LPS诱导的抑郁样小鼠ACC的锥体神经元活性下降
        3.3.3 调控ACC中锥体神经元活性对抑郁样行为的影响
        3.3.4 调控小胶质细胞对LPS诱导抑郁样的及神经元活性的影响
第4章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基于ICD-11疾病分类疼痛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研究工具
        2.2.1 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
        2.2.2 疼痛评估量表
        2.2.3 焦虑抑郁评估量表
        2.2.4 抑郁评估量表
    2.3 统计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慢性疼痛患者一般情况
    3.2 疼痛患者焦虑、抑郁状况调查结果
    3.3 不同疼痛疾病类型患者焦虑抑郁患病情况
4 讨论
本文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疼痛患者合并焦虑抑郁情况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针刺联合团体性心理护理对优抚军人慢性疼痛伴发情绪障碍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干预方法
    2.1 针刺组
    2.2 针护组
3 效果观察
    3.1 观察指标
    3.2 统计学方法
    3.3 干预结果
        3.3.1 2组慢性疼痛伴抑郁患者干预前后NRS、HAMD-17评分比较
        3.3.2 2组慢性疼痛伴焦虑患者干预前后NRS、HAMA评分比较
4 讨论

(9)针刺改善慢性疼痛患者情绪障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文献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1.5 质量评价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Meta分析
3 讨论
    3.1 情绪健康评价量表分析
    3.2 研究结果分析
    3.3 针刺对慢性疼痛患者心身同治的治疗模式

(10)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伴抑郁情绪的脑形态学与疼痛感知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2.2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研究工具
    2.3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与情绪
        2.3.1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与负性情绪相互影响
        2.3.2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影响情绪处理过程
        2.3.3 情绪调节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2.4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与认知
        2.4.1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影响认知
        2.4.2 认知调节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2.5 总结与展望
3 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
    3.1 研究设计与对象选择
        3.1.1 研究设计与样本量计算
        3.1.2 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3.2 神经影像检测指标
    3.3 临床评估指标
        3.3.1 临床疼痛评估(生理)
        3.3.2 神经心理指标(心理)
    3.4 数据收集及预处理
        3.4.1 临床评估指标收集程序
        3.4.2 MRI数据参数及收集程序
        3.4.3 MRI数据预处理
        3.4.4 MRI数据分析处理
    3.5 统计分析
        3.5.1 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评估指标分析
        3.5.2 大脑形态学灰质体积分析
        3.5.3 中介效应
4 实验结果
    4.1 人口学特征和临床评估指标
        4.1.1 受试者人口学和临床评估基线特征
        4.1.2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症状与情绪指标的相关分析
    4.2 大脑区域形态学变化
        4.2.1 全脑体积容量的组间差异
        4.2.2 基于VBM分析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大脑形态学变化
        4.2.3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大脑结构改变与临床评估指标间的关系
        4.2.4 抑郁程度对疼痛强度与GMV的中介效应
5 分析与讨论
    5.1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导致临床行为异常
    5.2 抑郁情绪介导HPC/PHA的异常改变
    5.3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存在特定功能脑区GMV异常改变
        5.3.1 疼痛感知相关脑区
        5.3.2 疼痛认知相关脑区
        5.3.3 疼痛情绪相关脑区
        5.3.4 抑郁作为中介变量影响疼痛强度脑区GMV改变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附录1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附录2 疼痛灾难化量表
附录3 简易McGill疼痛问卷
附录4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
附录5 简明健康调查问卷
附录6 贝克焦虑量表
附录7 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
附录8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慢性疼痛患者情绪障碍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军某部慢性疼痛官兵心理灵活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 邢翔皓,黄燕,张剑铎,周玲君.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2021(04)
  • [2]新疆地区疼痛患者并发焦虑抑郁的相关性调查[J]. 徐桂萍,杨惠鸿,喇宏玲,陈楠,阿里木江·司马义.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1(07)
  • [3]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伴抑郁情绪的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研究[D]. 赵彦巧.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4]针刺临床证据整合评估及证据图谱的制订研究[D]. 葛淑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与自我感受负担的相关性研究[D]. 鲍秀红.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慢性痛与情绪障碍形成的皮层细胞机制[D]. 陈昌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7]基于ICD-11疾病分类疼痛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调查[D]. 宋雨晴.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8]针刺联合团体性心理护理对优抚军人慢性疼痛伴发情绪障碍的效果观察[J]. 钟周,黄艳红,刘文,舒卓,唐冰玉. 湖南中医杂志, 2021(01)
  • [9]针刺改善慢性疼痛患者情绪障碍的Meta分析[J]. 孙宁,张娜,林璐璐,王丽琼,范浩,杨静雯,刘存志. 中国针灸, 2020(06)
  • [10]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伴抑郁情绪的脑形态学与疼痛感知变化的研究[D]. 郭穗敏.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2)

标签:;  ;  ;  ;  ;  

慢性疼痛患者情绪障碍的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