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分类保障将重点照顾“大病”等

民政部:分类保障将重点照顾“大病”等

一、民政部:分类施保将重点照顾“大病重病”等(论文文献综述)

夏琳[1](2021)在《我国单亲家庭的社会救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彤云[2](2020)在《正定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问题及对策建议》文中指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救助体系中最基本、覆盖率最广的救助制度,正定县作为石家庄市农村低保工作的试点县,从1998年开始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如今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收官之年,劳动能力缺失的农村贫困人口只能依靠农村低保政策实现稳定脱贫,确保农村低保政策红利覆盖到全体贫困人口,需要低保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能够充分有效实施。但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低保政策宣传、低保工作队伍建设、贫困帮扶举措、低保动态调整等方面仍有改进的空间。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及调查研究法,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政策理论出发,对正定县农村低保现状及近些年的发展变化进行研究,同时通过调查问卷及个人访谈的调研形式,进一步发现正定县低保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正定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政策执行方面、救助成效方面、执行能力方面和动态调整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家庭收入认定困难、低保评议核查公开制度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导致低保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阻碍,贫困户自主脱贫意识缺失、救助主体单一等问题影响了低保救助成效,基层低保工作人员力量不足、低保业务培训开展不经常等造成农村低保政策执行能力薄弱,年度低保资格审查工作不到位、举报渠道不畅通等使得低保动态调整不及时。针对研究发现的问题,本文从建立健全农村低保运行机制、多措并举提升贫困户自主脱贫能力、强化基层低保工作队伍建设和确保农村低保动态管理机制有效运行四个方面提出了符合实际、有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为正定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更有效实施,进而为河北省农村低保工作的有力推动提供了有益参考。

陈乃一[3](2020)在《福利治理视域下农村低保政策执行研究 ——以泉州市泉港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农村低保制度自建立以来,充分保障了贫困农户的基本生活,也为维护我国的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针对在实施初期出现的错保、漏保等问题,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从技术手段和监督体制等方面完善低保政策的执行。但是,通过实地调研仍然发现在农村低保政策的执行过程中老上访户、计生户、拆迁户和人情关系户等特殊错保群体被纳入低保范围内的现象时有发生,且经过多次的民政系统内部严格审查和各层次的纪委监督审查,至今仍未能被清退。在不断完善低保政策及其执行方式的背景下,这类制度性的错保对象为何至今没有被清退出去?制度性错保背后的基层政府的福利治理逻辑是什么?消除制度性错保的路径是什么?本文以泉港区为例,从福利治理理论出发,延伸出福利治理的组织维度,探析农村低保政策执行中制度性错保乱象产生和难以更改的根源所在。研究发现:福利治理下的农村低保政策执行存在着多重治理逻辑,可以概括为基层政府的维护社会稳定、选择性执行、向上负责、乡村场域的自由裁量治理逻辑,且呈现出以向上负责的治理逻辑为主导,以其他治理逻辑为辅的从属关系,且治理逻辑具有时序差异性。为使低保政策执行更加规范化、系统化,面对不同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冲突,需要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应的补偿条例,构建基层组织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充分发挥低保政策的兜底保障作用,实现低保政策执行的可持续性发展。

唐阿楠[4](2020)在《新疆兵团低保满意度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第一师调研》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自2007年在全国推广普及,到今天已经走过了13年,为数以亿计的困难群众雪中送炭、扶危济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据国家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四季度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860.5万人,525万户,平均保障标准为624元/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3456.1万人,1892.1万户,平均保障标准为5335.5元/年。作为一种社会保障的制度类型,低保不仅保障着困难群众的衣食冷暖,而且时刻彰显着社会公平正义,关系着国家的和谐稳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体制,担任着屯垦戍边的责任与使命,在新时代要继续发扬兵团精神、发挥兵团作用、关注兵团民生、聚焦兵团发展。选取兵团第一师作为调研对象,是基于第一师在兵团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多样性,尤其是在兵团向南发展中,长期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首先,本文界定了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如满意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救助、社会公平等;其次,对新疆兵团低保运行现状和成效进行说明,列举为补助标准不断提升、救助措施逐步完善、救助水平不断提高;再次,具体分析第一师低保对象满意度的问卷结果,进一步总结和分析新疆兵团低保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以上情况,结合兵团实际情况,提出相对应的建议。本文旨在从低保对象的角度出发,对低保政策和运行过程进行考量,从而发现探索问题的存在。通过进行满意度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度挖掘和探究,对低保政策导向以及低保对象的需求进行考量,发现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发现可提升空间,并且通过与基层民政工作人员的访谈,总结和提出一些有益思考,帮助第一师乃至兵团民政系统,了解目前兵团低保对象的真实感受和处境,积极发现共性问题、探究个性问题,从而结合兵团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更好的运用政策,提升低保运行水平及能力,促进兵团民生发展和社会进步。

张世青[5](2016)在《城市贫困人口社会救助主体的救助责任研究》文中提出当前中国城市当中存在着大量贫困人口,并且有些贫困家庭已经出现了贫困的代际传递现象。为救助城市贫困人口,中国政府一方面建立了综合性的社会救助体系,另一方面又积极动员其他的社会主体积极介入城市贫困治理。虽然政府及学界均主张社会救助主体应当多元化,但对社会救助主体所应承担的责任,尤其是社会组织、家庭承担何种救助责任又疏于研究。基于此,本文以福利组合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以山东省为例,分析了城市贫困人口社会救助主体——国家、社会组织与家庭的救助现状、救助困境等,并就救助主体的救助责任及其实现问题做了研究。另外,本文对社会救助主体如何实现衔接的问题也进行了探索。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社会救助主体的救助责任现状表现为:(1)国家业已建立了综合性的社会救助体系,并投入了大量救助资金。低保制度救助了大量城市绝对贫困人口并解决了他们的温饱问题,低保水平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医疗救助行为愈加规范化且医疗救助的对象比较公平,医疗救助制度给贫困人口产生了综合性的福利效应;就业援助制度呈现了法制化、多样化、社会化的特点;在住房救助方面,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住房保障资金以保障贫困人口的住房权利,住房救助减轻了贫困人口的住房负担,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贫困人口的住房福利水平。总之,国家的救助责任是一种法律责任,并且国家的救助责任应当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2)社会组织的救助责任主要基于道义责任,是对国家救助的重要补充。调查显示,女性、健康状况不好、残疾者等贫困人口更容易获得社会组织的救助;近四成的贫困人口获得过社会组织的救助;社会组织遵循着严格的选择性的救助原则,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人口的经济压力,也能够为贫困人口提供专业化的服务。(3)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社会,赋予了家庭较多的责任。家庭的救助责任主要出于伦理责任。调查发现,向城市贫困人口提供帮助的个人中,前三位均是直系亲属;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家庭救助“非常重要”;生活照顾、借钱和帮助看病为家庭救助的主要内容;从个人救助的角度看,对城市贫困人口的救助仍然带有“家庭化”的倾向。其次,社会救助主体面临的救助困境为:(1)整体而言,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着救助水平低、社会救助覆盖范围下、社会救助法律效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具体看,低保制度存在着配套政策不完善、低保工作效率低、城市间的低保水平差距明显等问题。医疗救助制度则面临着医疗救助对象少、救助病种范围小、医疗救助的金额少、慢性病得不到救助等问题,并且医疗救助制度侧重事后补救型而非事前预防。就业救助制度对贫困人口及其家人的再就业发挥的实际作用并不显着,尤其是难以解决他们的结构性就业问题;政府不够重视贫困人口再就业后的劳动关系;在特定时期,贫困人口的再就业问题还会受到政府的严格管控。在住房保障制度方面,保障性住房存在着供给量不足以及空间隔离现象。另外,保障房还存在着分配的不公平性以及一些住房保障资金被挪用等问题。(2)社会组织面临的救助困境为:宗教组织受制于身份属性,致使它们的救助行为受到一定的限制;民办慈善组织经济实力不强,难以扩大社会救助对象;官办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受到严重质疑,影响着整个慈善救助事业的发展;社工机构面临着资金匮乏的问题,以及某些社工机构在着救助的自主性与专业性方面存在着不足。(3)由于家庭关系发生变迁,家庭救助的可持续性面临着严峻挑战;当前以核心家庭结构为主的家庭形态,致使家庭的救助网络缩小;家庭成员的救助意愿和经济条件影响着家庭的救助功能。再次,本文梳理了英美两个发达国家的社会救助主体所承担的救助责任,并从中得到了如下启示:国家应通过法律的方式,规范社会救助行为;国家需要对贫困人口进行分类救助;国家应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树立以工作代替福利的就业援助理念;应合理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救助责任;国家应为社会组织创造便利条件,以救助贫困人口;国家要强化家庭的救助责任。然后,本文提出了中国社会救助主体救助责任的发展取向及其实现的问题。其中,国家要承担扩大社会救助对象范围的责任以及提高社会救助水平的责任,国家还应当积极承担社会救助领域立法的责任、转变社会救助制度价值理念的责任、中央政府承担较大社会救助财政支出的责任、承担对贫困人口精准救助的责任、承担提高贫困人口家庭发展能力的责任。国家救助责任的实现,需要各级政府在救助贫困人口时,树立契约型的救助理念;并且需要人们由感恩型的救助观转向问责型的救助观。社会组织承担着补缺或补充的救助责任,承担向贫困人口提供物质救助、资金救助、劳动技能培训的责任,以及向贫困人口传递“助人自助”理念以及赋权的责任。社会组织救助责任的实现,既需要国家从法律、资金等方面支持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救助,也需要社会组织加强自身的社会救助能力建设。家庭承担着向贫困人口进行日常生活的帮扶责任、向贫困家庭老年人照顾的责任、对困境家庭儿童的监护责任和对贫困残疾人的保护责任。家庭救助责任的实现,一方面国家需要做好家庭伦理责任的宣传,另一方面需要国家对家庭的救助行为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最后,为实现社会救助主体救助效应的最大化,社会救助主体之间需要做好合作与衔接,并需加强如下四个方面的机制建设:社会救助主体间的平等协商机制建设、社会救助信息的共享机制建设、社会救助资源的互补机制建设和社会救助项目的协作机制建设。

谭兵[6](2016)在《最低生活保障目标定位的维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标定位是国际社会政策实践中常用于瞄准保障对象、缩小受益者范围、减少支出的一种理论和实操方法。为有效甄别对象、精准定位目标,内地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从类别、财产、身份证伪、需求、道德行为以及动态管理等六个操作维度定位目标人群。这些维度综合了贫困测量、社会分层、社会需求、社会管理等理论,蕴含了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存在诸多困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陆萍[7](2016)在《支出型贫困家庭社会救助模式研究 ——以南通市港闸区为例》文中认为贫困问题是国际性的社会问题,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都无处不在,并深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早在1999年,我国便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为辅助、社会救济与社会帮扶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该体系将绝对贫困群体作为救助对象,以收入作为核定贫困的标准,使得部分收入高于绝对贫困线却因刚性支出过大,收不抵支陷入贫困的群体无法享受社会救助。2007年,国家开始正视该部分群体,首先将贫困边缘群体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建立临时生活救助制度以及各专项救助制度进行补充保障。由于临时生活救助制度的模糊性与随意性以及各专项救助制度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捆绑享受,使得部分收入在低收入贫困线以上的支出型贫困群体仍然无法得到社会救助,建立支出型贫困群体专项社会救助制度迫在眉睫。支出型贫困群体是指因病、突发灾祸以及教育导致刚性支出过大,收不抵支陷入贫困,却因收入高于低收入贫困线而无法享受救助的群体。它不是新出现的贫困群体,而是长久以来在以收入为核定贫困标准的救助理念下被忽视的群体,并随着救助理念的不断完善逐渐为社会所认可。通过对南通市港闸区支出型贫困家庭的访谈调查,对该群体的类别、特征、致贫原因以及救助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从救助政策内容与政策执行两个角度对支出型贫困救助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救助政策内容层面,该模式的问题在于救助对象资格审核落后于救助理念,救助措施缺乏灵活性以及政策规定不易操作等;在政策执行层面,从社保平台救助工作人员与申请救助家庭两个角度探索在救助模式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并从救助理念、制度设计、管理与运行机制三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在借鉴上海、香港、美国三个国家和城市类似群体社会救助模式经验的基础上,从救助理念、救助机制与救助办法三个层次提出相关建议,试建立“政府+企业十社会组织”支出型贫困社会救助模式。运用贫困概念以及贫困衡量标准图来界定港闸区实际救助对象与应救助而未救助群体;提出应以实际生活水平来界定贫困,并从贫困群体实际脱贫能力、就业意愿与陷入贫困的程度三方面审核贫困群体救助资格;建议联动社会组织与企业参与贫困治理,实现政府职能转型;同时为贫困群体建立个人发展账户,帮助其积累资产,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并建立科学的评估、监督与退出机制,防止资源的浪费。

黄佳佳[8](2015)在《我国贫困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现状研究 ——以云南省镇沅县为例》文中提出农村贫困人口是主要以老弱病残为主的弱势群体,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是解决我国民生问题的关键,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社会救助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是保障广大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屏障,对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现状的研究一方面体现出最低社会保障制度能否做到识别出社会中“需要保障的人”,以及是否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了这些“最需要保障的人”,另一方面能够反映出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国家级贫困县镇沅县是集少数民族、山区、贫困三位一体的地区,贫困人口众多、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自然灾害频发,且镇沅县作为农村低保新政策的试点县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以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实施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法和个案访谈法,分别对农户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调查,从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政策的宣传、受助资格认定过程和结果方面进行分析,尽力做到客观反映镇沅县农村低保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在镇沅县实行了新的农村低保政策之后,在受助人口纠偏、政策执行的程序、责任认定、以及资格认定结果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政策宣传不到位、政策本身缺少全局考虑、政策执行过程中家计调查未落实、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相关工作人员在人力资源配置上不够合理、专业性有待提高、民众参与度有待提高等问题。在本文最后,针对分析结果,笔者从农村低保的政策本身、政策执行、法律制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配套措施几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

姜丽[9](2013)在《东北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供需矛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上残疾人口最多的国家。据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全国共有8296万残疾人,其中农村6225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75.0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要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使我国残疾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障。尽管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但是残疾人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尤其是农村残疾人问题解决的不好,其生存状态还没有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到目前为止,在我国8500万残疾人口中,仍有70%以上生活在农村,农村残疾人的总体规模仍在扩大。与城市相比较,农村残疾人生活困苦,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社会服务水平低下。农村残疾人在综合城乡差异、身体状况差异的各种因素,成为弱势群体中的更弱势群体。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因此社会保障供需矛盾成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农村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深入分析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供需矛盾,对于有的放矢地解决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严重缺失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积极意义。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农村残疾人,由于地域与文化的差异,又展现出不同的特质。本文以东北农村残疾人为研究对象,将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的供需矛盾作为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相结合、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实地调查了东北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特点、运行方式、需求现状与发展趋势,在东北三省、一局(黑龙江农垦总局)范围内进行抽样。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原则上每个省(包括黑龙江农垦总局)选取3个县、每个县选取2个乡镇、每个乡镇选取2个村,对每个被选中的村中所有残疾人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了解残疾人的社会保障需要。实际共调查了东北三省一局中的8个县、24个乡镇、48个村的约5000名农村残疾人。发放调查问卷5000份,回收有效问卷43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2%。样本占东北残疾人总数的1.33%。本文在对东北农村残疾人的个人特征、残疾特征、住房及生活设施状态、残疾人个人的收入情况、家庭支出情况等生活状态进行描述的基础上,比较详尽地分析了东北农村残疾人的社会保障需求项目和需求水平,总结了需求排序结果,指出东北农村残疾人的需求强度依次为:医疗与经济保障、康复服务保障、养老保障和就业保障。研究的结论是:尽管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需求水平比较低,但满足的难度很大,政府对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需求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农村残疾人的生活只能维持在温饱的水平,家庭支持仍然是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资源供给的主要来源。本文将政府为残疾人提供社会保障的供给与残疾人的社会保障的实际需求进行对比,分析了供需之间存在的矛盾及其深层原因。首先,本文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指出残疾人社会保障的供需矛盾包括:第一,非正式的家庭支持的间断性与残疾人需求的制度保障的长期性之间的矛盾;第二,“普惠性”医疗保障供给不足与残疾人“特惠性”医疗保障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第三,单一的康复服务供给与残疾人多维的康复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第四,不确定性的养老保障供给与残疾人的日渐急迫的养老保障需求之间的矛盾;第五,局限于形式的脆弱的就业保障供给与残疾人自食其力的强烈的就业保障需求之间的矛盾。其次,本文将残疾人的个人特征、残疾特征和收入特征作为自变量,将残疾人的医疗需求、康复需求、养老需求、就业需求作为因变量,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各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与相关分析,分别对残疾人的医疗供需矛盾、康复供需矛盾、养老供需矛盾、就业供需矛盾进行剖析,力图探求东北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的供需矛盾形成的原因,并找到弥合这种差距的解决策略。本文提出建立“协作保障”型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内容包括由政府、残联、社会、家庭、社区、机构共同对残疾人社会保障、生活服务提供不同层面的社会保障供给,以满足残疾人的不同需求。“协作保障”的主体是政府、残联、社会、家庭、社区、机构六个不同的部门和组织,“协作保障”的对象是农村残疾人。建议由政府为残疾人社会保障提供资金支持、制度支持和法律支持,为残疾人提供“普惠”加“特惠”的保障;由代表残疾人利益和愿望的残联为残疾人提供管理和服务;由社会为残疾人提供尊重和理解的社会舆论环境;由家庭提供供养场所和精神慰藉支持;由社区为残疾人提供生活服务和照顾、基本的医疗康复设施、日间照顾支持;由专门服务机构向重度残疾人提供饮食、起居等直接服务。各个部门与组织互相协作、联合保障、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得秋慧[10](2012)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退出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建立低保动态管理机制的需要,城市居民低保退出机制研究是继低保准入机制、低保标准研究之后又一热点。但是国内低保退出政策的实施现状不容乐观,“退保难”现象依然层出不穷,有劳动力的低保对象数量庞大,相对应的是研究情况存在着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不受重视、研究程度较浅的问题。本文旨在对城市低保退出机制做一个整体性研究,界定退出机制的内涵,政策目标和政策框架,介绍当前低保退出工作的流程并对退出政策作出评价。除此之外,本文还立足于低保对象个体,分析他们为什么不愿意退出低保的原因,挖掘他们为保持生存运用的策略,以期发现低保退出机制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对43个低保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低保对象不愿意退出低保有着特殊的原因,大部分低保对象都有强烈的就业脱贫的愿望,心理上并不存在对政府的依赖,也不是自愿当懒汉吃低保,而是生活所迫。当他们无法通过正规途径实现“脱贫自立”时,只能采取低保+隐性就业的策略来保证家庭的收支平衡。单纯的责怪隐性就业行为并不能解决实质问题,更为积极的策略是分别对不同贫困人群的实际困难进行合理评估,在可能的情况下对不同的实际困难进行价值估算,细化现有分类施保政策。除此之外,我国的退出机制还存在制度模糊、政策落实不力等其他问题。为了确保未来的低保退出工作能够有更大的成效,建议尽快建立城市贫困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就业促进政策,促进退出机制与各个社会系统的有效联合。

二、民政部:分类施保将重点照顾“大病重病”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政部:分类施保将重点照顾“大病重病”等(论文提纲范文)

(2)正定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问题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概念
        2.1.2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过程
        2.1.3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性文件
    2.2 相关理论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责任政府理论
        2.2.4 政策执行阻滞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正定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现状
    3.1 正定县概况
    3.2 正定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情况
        3.2.1 最低生活保障覆盖人口情况
        3.2.2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分类
        3.2.3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变化情况
    3.3 正定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
        3.3.1 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审批、发放流程
        3.3.2 最低生活保障退出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正定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研分析
    4.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问卷调查
        4.1.1 问卷调查设计方案
        4.1.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2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个人访谈
        4.2.1 个人访谈主要内容、谈话范围
        4.2.2 个人访谈成效总结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正定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正定县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存在的问题
        5.1.1 政策执行方面
        5.1.2 救助成效方面
        5.1.3 执行能力方面
        5.1.4 动态调整方面
    5.2 正定县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问题的原因分析
        5.2.1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
        5.2.2 存在阻碍政策执行因素
        5.2.3 基层工作力量薄弱
        5.2.4 低保户脱贫积极性不高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正定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对策建议
    6.1 建立健全农村低保运行机制
        6.1.1 健全农民征信体系
        6.1.2 严格低保评议及公示制度
        6.1.3 畅通公众监督渠道
        6.1.4 强化低保政策法治保障
        6.1.5 加大低保政策宣传工作
    6.2 多措并举提升贫困户自主脱贫能力
        6.2.1 充分发挥就业救助政策作用
        6.2.2 推动低保户参与农业发展项目
        6.2.3 流转土地提高收益
    6.3 强化基层低保工作队伍能力
        6.3.1 壮大基层民政工作队伍
        6.3.2 强化基层低保工作人员培训
        6.3.3 建立健全民政干事考核考评机制
    6.4 确保低保动态管理机制有效运行
    6.5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1 正定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基础版)
    附录2 正定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情况调查问卷(低保户版)
    附录3 正定县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个人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3)福利治理视域下农村低保政策执行研究 ——以泉州市泉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低保政策执行中的目标治理
        二、低保政策执行中的技术治理
        三、低保政策执行中的场域治理
        四、研究综述小结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制度性错保
        二、压力型体制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福利治理
        二、福利治理的组织分析维度
    第三节 分析框架
第三章 农村低保政策执行的路径演化
    第一节 农村低保政策宽纳入阶段(2004-2008年)分析
        一、价值倾向:宁错勿漏
        二、推进策略:规范管理
    第二节 农村低保政策严格执行阶段(2008-2016年)分析
        一、价值倾向:宁漏勿错
        二、推进策略:考核与问责
    第三节 农村低保政策福利治理阶段(2016-2020年)分析
        一、价值倾向:应保尽保和应退即退并举
        二、推进策略:专项治理
第四章 福利治理视域下的泉港区农村低保政策执行分析
    第一节 案例选择及背景介绍
        一、案例选择与背景介绍
        二、泉港区农村低保政策执行的基本概况
        三、数据资料来源
    第二节 泉港区制度性错保的类型分析
        一、计生户
        二、拆迁户
        三、上访户
        四、人情关系户
    第三节 泉港区制度性错保的原因分析:多重福利治理逻辑
        一、压力型体制下的维稳治理逻辑
        二、压力型体制下的选择性执行逻辑
        三、监督层面的向上负责逻辑
        四、乡村场域下的自由裁量逻辑
    第四节 基层多重福利治理逻辑的特征
        一、基层福利多重治理逻辑的时序差异性
        二、基层福利多重治理逻辑的从属关系
第五章 基于福利治理的农村低保政策执行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 宏观路径
        一、完善低保政策的制定工作
        二、出台补偿条例
        三、加大监察机关的监督力度
    第二节 微观路径
        一、增加基层政府执行人员的配备
        二、改善低保政策的执行环境
        三、提高公众的政治参与和监督意识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关于农村低保政策执行情况访谈提纲
    访谈提纲一:乡镇民政部门工作人员
        一、个人基本信息
        二、访谈内容
    访谈提纲二:村干部
        一、个人基本信息
        二、访谈内容
    访谈提纲三:低保户
        一、个人基本信息
        二、访谈内容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新疆兵团低保满意度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第一师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文献可视化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2.4 简要评论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内容、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4.1 主要内容
        1.4.2 创新点
        1.4.3 不足之处
第2章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社会救助
        2.1.2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1.3 满意度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社会福利制度
        2.2.2 社会支持理论
        2.2.3 社会公平理论
    2.3 本文的应用
第3章 新疆兵团低保运行现状
    3.1 新疆兵团低保现状
        3.1.1 新疆兵团概况
        3.1.2 兵团的低保救助对象
        3.1.3 救助标准及资金
    3.2 新疆兵团低保运行成效
        3.2.1 救助标准不断提升
        3.2.2 救助措施逐步完善
        3.2.3 救助水平不断提高
第4章 新疆兵团低保运行调研
    4.1 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4.1.1 调查背景
        4.1.2 问卷设计
        4.1.3 问卷录入与质量控制
    4.2 信度分析
    4.3 问卷数据分析
        4.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4.3.2 低保机制运行评分情况分析
        4.3.3 低保运行满意度的个人情况分析
        4.3.4 不同就业状况被调查者对低保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4.3.5 不同健康状况被调查者对低保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4.3.6 不同经济来源被调查者对低保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4.3.7 不同经济主要支出被调查者对低保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4.3.8 不同低保了解渠道被调查者对低保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4.3.9 被调查者对低运行机制评价与对低保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
第5章 新疆兵团低保运行中面临的问题与原因
    5.1 新疆兵团低保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5.1.1 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待推广
        5.1.2 低保金发放方式单一、物价联动机制待完善
        5.1.3 宣传、公示范围较小、缺乏有效社会监督
        5.1.4 低保对象产生福利依赖
        5.1.5 社会工作介入低保作用待加强
    5.2 新疆兵团低保运行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5.2.1 尚未建立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
        5.2.2 专业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5.2.3 网络化技术尚未全面应用
        5.2.4 退出机制尚不健全
        5.2.5 社会工作协调统筹不完善
第6章 新疆兵团低保运行的建议
    6.1 落实经济核对机制,推进智库建设,加强信息联动
        6.1.1 落实家庭经济核对机制
        6.1.2 推进社会智库健康发展
        6.1.3 强化信息联动,提升部门协同
    6.2 提升发放水平,完善物价联动,优化业务管理
        6.2.1 低保发放方式多样性
        6.2.2 完善物价联动机制
        6.2.3 提升业务水平
    6.3 增加宣传途径与公示渠道,接受社会监督,健全预警机制
        6.3.1 促进宣传方式多元化
        6.3.2 拓宽公示渠道
        6.3.3 积极接受社会监督
        6.3.4 健全完善预警机制
    6.4 减少福利依赖,完善退出机制与政策配套,鼓励科学增收
        6.4.1 加强技能培训
        6.4.2 加强产业融合促进就业
        6.4.3 配套其他政策大力扶贫
        6.4.4 链接医疗资源,保障康复照料
        6.4.5 引导科学增收,激励自我救助
    6.5 社会工作参与,助力低保发展,提升救助效果
        6.5.1 精准目标定位,协助低保核查
        6.5.2 改善福利依赖,发扬助人自助
        6.5.3 构建支持网络,促进社会融入
        6.5.4 介入低保家庭,提供专项服务
        6.5.5 协同社区治理,联动扶贫开发
结论
图表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A 低保运行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历

(5)城市贫困人口社会救助主体的救助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贫困、城市贫困的研究
        1.2.2 社会救助主体及其责任的研究
        1.2.3 社会救助现状与救助效果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问卷法
        1.3.2 文献法
        1.3.3 访谈法
        1.3.4 比较分析法
    1.4 重要概念界定
        1.4.1 城市贫困人口
        1.4.2 社会救助主体
        1.4.3 社会救助责任
    1.5 理论基础
    1.6 创新及不足
第2章 城市贫困人口社会救助主体的救助责任展现
    2.1 城市贫困人口国家救助责任的现状
        2.1.1 城市低保制度的救助状况
        2.1.2 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救助成效
        2.1.3 城市就业援助制度的救助特点
        2.1.4 城市住房保障制度的救助成就
    2.2 城市贫困人口社会组织的救助责任体现
    2.3 城市贫困人口家庭救助责任的表现
第3章 城市贫困人口社会救助主体的救助困境及其成因
    3.1 城市贫困人口国家救助的困境
        3.1.1 城市低保制度的救助缺陷
        3.1.2 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存在的问题
        3.1.3 城市就业援助制度的不足
        3.1.4 城市住房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3.1.5 城市贫困人口国家救助困境的成因
    3.2 社会组织救助城市贫困人口的限度
        3.2.1 慈善组织的社会救助
        3.2.2 宗教组织的社会救助
        3.2.3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社会救助
        3.2.4 城市贫困人口社会组织救助困境的成因
    3.3 城市贫困人口家庭救助的局限
        3.3.1 城市贫困人口家庭救助的现代困境
        3.3.2 城市贫困人口家庭救助困境的成因
第4章 英美国家社会救助主体的救助责任及对中国的启示
    4.1 英国社会救助主体的救助责任
        4.1.1 英国城市贫困人口国家的救助责任
        4.1.2 英国城市贫困人口社会组织的救助责任
        4.1.3 英国城市贫困人口家庭的救助责任
    4.2 美国社会救助主体的救助责任
        4.2.1 美国城市贫困人口国家的救助责任
        4.2.2 美国城市贫困人口社会组织的救助责任
        4.2.3 美国城市贫困人口家庭的救助责任
    4.3 英美国家社会救助主体的救助责任对中国的启示
        4.3.1 国家通过法律的方式指导社会救助行为
        4.3.2 国家对贫困人口采取分类救助的方式
        4.3.3 国家确立以工作代替福利的就业援助理念
        4.3.4 合理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救助责任
        4.3.5 国家积极支持社会组织救助贫困人口
        4.3.6 国家强化贫困人口的家庭救助责任
第5章 城市贫困人口社会救助主体救助责任的发展取向
    5.1 城市贫困人口社会救助中的国家责任
        5.1.1 国家承担转变社会救助制度价值理念的责任
        5.1.2 国家承担加快社会救助领域立法的责任
        5.1.3 中央政府在救助方面应承担较多的财政责任
        5.1.4 国家承担对贫困人口精准救助的责任
        5.1.5 国家承担提高贫困家庭发展能力的责任
        5.1.6 国家救助责任的实现
    5.2 城市贫困人口社会救助中的社会组织责任
        5.2.1 社会组织传递“助人自助”理念的责任
        5.2.2 社会组织向贫困人口进行赋权的责任
        5.2.3 社会组织担负补缺与补充的救助责任
        5.2.4 社会组织承担向残疾人提供专项服务的责任
        5.2.5 社会组织承担职业技能培训的责任
        5.2.6 社会组织救助责任的实现
    5.3 城市贫困人口社会救助中的家庭责任
        5.3.1 担负贫困人口日常帮扶责任
        5.3.2 承担贫困家庭老年人的照顾责任
        5.3.3 担负困境家庭儿童的监护责任
        5.3.4 承担贫困残疾人的保护责任
        5.3.5 家庭救助责任的实现
    5.4 社会救助主体间的救助衔接
        5.4.1 建立社会救助主体间的平等协商机制
        5.4.2 建立社会救助信息的共享机制
        5.4.3 建立社会救助资源的互补机制
        5.4.4 建立社会救助项目的协作机制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附件

(6)最低生活保障目标定位的维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低保目标定位的操作维度
    ( 一) 类别定位
    ( 二) 财产定位
    ( 三) 多重身份证伪
    ( 四) 需求定位
    ( 五) 行为定位
    ( 六) 动态管理
三、低保目标定位的理论维度
    ( 一) 贫困及其测量
    ( 二) 社会分层与贫困群体结构
    ( 三) 群体需求与个体需求
    ( 四) 社会管理
四、低保目标定位的困境
    ( 一) 分类施保的内伤
    ( 二) 比较视角的启示
    ( 三) 目标定位的性别盲点
    ( 四) 行为定位尚待破局

(7)支出型贫困家庭社会救助模式研究 ——以南通市港闸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分析框架
        1.2.1 社会救助理论
        1.2.2 贫困脆弱性理论
        1.2.3 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
        1.2.4 资产建设理论
    1.3 文献回顾
        1.3.1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1.3.2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4.3 内容框架
    1.5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支出型贫困家庭社会救助——一种新型的社会救助模式
    2.1 支出型贫困社会救助模式的缘起
    2.2 支出型贫困救助模式的特征
        2.2.1 救助理念:从生存型到发展型
        2.2.2 救助核定:从收入基准线到收支基准线
        2.2.3 救助形式:从“去家庭化”到“再家庭化”
        2.2.4 救助目标:从事后补救到事前预防
    2.3 支出型贫困家庭社会救助模式的意义
        2.3.1 发展核定贫困标准,正视潜在贫困群体
        2.3.2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构建和谐社会
        2.3.3 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章 支出型贫困家庭社会救助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南通市港闸区为例
    3.1 南通市港闸区支出型贫困社会救助模式的政策背景
    3.2 南通市港闸区支出型贫困家庭社会救助模式的运行机制
        3.2.1 救助对象认定
        3.2.2 家庭收入核定
        3.2.3 家庭支出核定
        3.2.4 救助内容与标准
        3.2.5 资金审核发放与监督
    3.3 南通市港闸区支出型贫困家庭社会救助模式的效果评估
        3.3.1 支出型贫困社会救助对象调查
        3.3.2 救助效果分析
第四章 支出型贫困社会救助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支出型贫困社会救助政策存在的问题
        4.1.1 救助对象资格审核标准滞后于救助理念
        4.1.2 救助措施缺乏灵活性,救助目标缺乏发展性
        4.1.3 政策规定较为模糊,核定贫困执行难度大
    4.2 支出型贫困社会救助模式执行存在的问题
        4.2.1 救助工作人员执行政策角度
        4.2.2 救助对象申请救助角度
    4.3 支出型贫困社会救助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救助理念与贫困衡量理念相脱节
        4.3.2 制度设计与救助工作相脱节
        4.3.3 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相脱节
第五章 国内外类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模式借鉴与启示
    5.1 “政府救助+市民帮扶”的上海模式
        5.1.1 分类施保,以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为重点,“保基本、可叠加、多组合”
        5.1.2 健全就业、保险、救助和慈善的四环联动,衔接整合单向救助政策
        5.1.3 培育民间组织,探索社区市民综合帮扶机制
        5.1.4 构建信息平台,探索“市民收入核对系统”
    5.2 “政府+商界+非政府组织”的香港模式
        5.2.1 “在职贫穷”的界定与现状
        5.2.2 香港解决在职贫穷的创新举措
    5.3 “社会福利+个人发展账户”的美国模式
        5.3.1 working poor群体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5.3.2 美国社会福利政策与个人发展账户
        5.3.3 “台湾家庭发展账户”——美国模式的亚洲实践
第六章 完善支出型贫困家庭社会救助模式的路径分析
    6.1 发展救助理念,改革界定贫困标准
        6.1.1 发展贫困概念,扩大救助覆盖面
        6.1.2 发展核定贫困标准,实行梯度救助
        6.1.3 发展救助目标,鼓励资产积累
    6.2 创新救助机制,完善支出型贫困家庭社会救助模式
        6.2.1 整合救助项目,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模式
        6.2.2 建立新型社会救助管理体制与运行体制
    6.3 改革救助办法,联动社会力量参与贫困治理
        6.3.1 分类施保、着重开展医疗与教育救助、建立个人发展账户
        6.3.2 创新工作方法、推动救助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6.3.3 挖掘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南通市港闸区支出型贫困家庭访谈提纲
附录(二) 南通市港闸区支出型贫困家庭基本情况调查数据

(8)我国贫困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现状研究 ——以云南省镇沅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 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难点
        (一) 研究框架
        (二) 存在的难点
第一章 最低生活保障的理论依据及相关概述
    (一) 理论依据
    (二) 基本概念
第二章 国内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国外及香港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 韩国国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 日本生活保护制度
        (三) 印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四) 香港综援计划
    二、内地部分地区最低生活保障政策
        (一) 中部地区的农村低保政策
        (二) 沿海地区的农村低保政策
    三、国内外的农村低保政策对我国贫困农村低保的启示
第三章 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脉络及实施现状
    一、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脉络
    二、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概况
        (一) 农村低保受助资格认定的基本条件
        (二) 审核审批制度
        (三) 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
        (四) 动态管理
    三、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现状
第四章 云南省镇沅县农村低保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云南省镇沅县农村低保政策演变历程及现状
    二、调查地概况及样本特征
        (一) 调查地样本概况
        (二) 调查样本特征
        (三)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设计
    三、受调查者基本情况及政策知晓情况
        (一) 基本情况
        (二) 农村低保政策的宣传和效果
    四、云南省镇沅县农村低保实施过程
        (一) 农村低保的申请阶段
        (二) 农村低保的评议阶段
        (三) 农村低保公示公开程度及效果
        (四) 县级民政部门复核和审批
        (五) 动态管理
    五、云南省镇沅县农村低保实施结果及评价
        (一) 农户对低保实施结果的认知及评价
        (二) 工作人员对于农村低保实施结果的认知与评价
    六、云南省镇沅县农村低保实施结果的偏误情况
    七、小结
        (一) 云南省镇沅县农村低保的实施过程
        (二) 云南省镇沅县的农村低保政策
        (三) 云南省镇沅县相关人员的调查结果
第五章 云南省镇沅县农村低保实施中的问题及原因
    一、农村低保政策的整体规划方面
        (一) 政策制定随意性大,相关法律法规长期缺位
        (二) 资金不足,影响农村低保的帮扶效果
    二、云南省镇沅县农村低保政策具体规定方面
        (一) 按个人施保影响低保救助效果
        (二) 政策本身影响农户的自救积极性
        (三) 户籍限制的规定不够合理
        (四) 分类施保未达到应有效果
    三、政策执行及结果方面
        (一) 难以准确估算家庭收入
        (二) 农村赡养关系复杂影响政策实施效果
        (三) 动态管理与家庭经济情况结合度有待提高
        (四) 地理环境影响信息传达效果
    四、政策实施主体
        (一) 低保工作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二) 农户的政策参与积极性不高
    五、农村社会保障不够完善
    六、贫困地区农村与发达地区差距大
第六章 改进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法制建设,推进农村低保立法
    二、农村低保政策改进措施
        (一) 进一步发挥分类施保的作用
        (二) 合理规范户籍身份限定
        (三) 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四) 对贫困人口进行阶段性扶持
        (五) 充分吸取“指标代理法”的成功经验
    三、农村低保政策执行改进措施
        (一) 进行多渠道宣传
        (二) 加快家庭经济情况调查中心的建设
        (三) 合理配置相关权责,保证政策执行资源的充足
        (四) 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专业化程度
    四、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及救助配套措施
附录
    附录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农村低保工作人员调查问卷
    附录三:农户访谈提纲
    附录四:农村低保人相关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县级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乡镇以下农村低保人相关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9)东北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供需矛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理论基础
        1.3.1 残疾的相关理论
        1.3.2 社会保障的相关理论
        1.3.3 理论借鉴
    1.4 文献考察
        1.4.1 残疾人总体发展态势研究
        1.4.2 我国农村残疾人异质性研究
        1.4.3 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
        1.4.4 文献评述
    1.5 研究方法
        1.5.1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1.5.2 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相结合
        1.5.3 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
    1.6 论文创新
        1.6.1 研究问题创新
        1.6.2 研究方法可靠
        1.6.3 研究结论可行
    1.7 论文结构
        1.7.1 研究框架
        1.7.2 论文内容
第2章 东北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供需矛盾状态
    2.1 东北农村残疾人生活状态
        2.1.1 个人特征
        2.1.2 残疾特征
        2.1.3 住房及生活设施状态
        2.1.4 收入状态
        2.1.5 支出状态
    2.2 东北农村残疾人具有的特质
        2.2.1 东北农村的地域特质
        2.2.2 东北农村残疾人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2.3 社会保障供需矛盾基本问题
        2.3.1 医疗保障供给十分有限
        2.3.2 康复服务保障严重不到位
        2.3.3 养老保障资源极度缺失
        2.3.4 就业保障基本局限于形式
第3章 东北农村残疾人医疗保障供需矛盾
    3.1 医疗保障情况
        3.1.1 参保总体情况
        3.1.2 参加新农合情况
        3.1.3 接受医疗救助和参加大病医疗保险情况
        3.1.4 过去一年的住院情况
    3.2 医疗保障的供给与需求
        3.2.1 “普惠性”医疗保障供给不足
        3.2.2 “特惠性”医疗保障需求旺盛
    3.3 医疗保障供需矛盾分析
        3.3.1 医疗保障供需矛盾模型
        3.3.2 医疗供需矛盾定量分析
        3.3.3 医疗供需矛盾定性分析
第4章 东北农村残疾人康复服务供需矛盾
    4.1 康复服务情况
        4.1.1 接受康复服务调查
        4.1.2 不同类型康复服务调查
        4.1.3 康复服务地点情况
        4.1.4 康复检查情况
        4.1.5 康复报销情况
        4.1.6 对康复机构满意程度情况
    4.2 康复服务的供给和需求
        4.2.1 单一的康复供给
        4.2.2 多维的康复需求
    4.3 康复服务供需矛盾分析
        4.3.1 康复供需矛盾定量分析
        4.3.2 康复供需矛盾定性分析
第5章 东北农村残疾人养老保障供需矛盾
    5.1 养老保障的情况
        5.1.1 老年残疾人年龄分布
        5.1.2 老年残疾人残疾类型分布
        5.1.3 低保情况
        5.1.4 救济金情况
    5.2 养老保障的供给和需求
        5.2.1 不确定性的养老保障供给
        5.2.2 日渐急迫的养老保障需求
    5.3 养老保障供需矛盾分析
        5.3.1 养老供需矛盾定量分析
        5.3.2 养老供需矛盾定性分析
第6章 东北农村残疾人就业保障供需矛盾
    6.1 残疾人就业必要性
    6.2 就业保障情况
        6.2.1 职业分布
        6.2.2 就业渠道
        6.2.3 未就业原因调查
        6.2.4 在就业中遭受歧视情况
        6.2.5 签定劳动合同情况
        6.2.6 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情况
        6.2.7 对就业条例了解情况
        6.2.8 接受就业服务情况
        6.2.9 对就业保障金了解情况
    6.3 就业保障的供给和需求
        6.3.1 形式主义的就业保障供给
        6.3.2 自食其力的就业保障需求
    6.4 就业保障供需矛盾分析
        6.4.1 就业供需矛盾定量分析
        6.4.2 就业供需矛盾定性分析
第7章 解决东北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供需矛盾的基本思路
    7.1 基本理念
    7.2 政策建议
        7.2.1 医疗保障政策建议
        7.2.2 康复服务政策建议
        7.2.3 养老保障政策建议
        7.2.4 就业保障政策建议
第8章 结论
    8.1 基本结论
        8.1.1 东北农村残疾人具有特质
        8.1.2 家庭支持仍然是残疾人保障供给的主要来源
        8.1.3 东北农村残疾人的社会保障需求强度不同
        8.1.4 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对社会保障需求具有影响
        8.1.5 有必要建立“协作保障”
        8.1.6 政府政策向“普惠+特惠”型政策的转变
        8.1.7 残联应建立网络数据库
    8.2 研究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8.2.1 国外残疾人社会保障经验的本土化问题
        8.2.2 东北农村残疾人与全国其他地区残疾人对比研究问题
        8.2.3 残疾人社会保障中政府责任问题
        8.2.4 特惠性保障的理论依据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退出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1. 低保动态管理机制亟待完善
        2. “退保难”现象依然层出不穷
        3. 有劳动力的低保者数量庞大
    (二) 研究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
        2. 国内研究综述
    (四)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1. 基本思路
        2. 主要内容
    (五)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 研究方法
        2. 创新之处
二、低保退出机制概述
    (一) 退出机制的界定
        1. 退出机制的概念
        2. 政策目标
        3. 退出机制的前提和标准
    (二) 低保退出政策的发展历程
    (三) 低保退出机制的政策框架
        1. 资格排查政策
        2. 就业扶持政策
        3. 就业激励政策
        4. 限制性政策
    (四) 退出工作的流程
    (五) 退出政策存在的问题
        1. 低保附带福利的负激励效应较大
        2. 就业扶持政策效果不佳
        3. 就业激励政策实效不大
    (六) 本章小结
三、退出机制的实证研究
    (一) 数据来源与问题设计
        1. 数据来源
        2. 问题设计
    (二) 样本介绍
        1. 样本采集情况
        2. 样本的总体情况
    (三) 研究发现
        1. 低保对象的年龄、学历、工作情况
        2. 对退保政策的了解程度
        3. 低保对象对于低保金的评价
        4. 脱贫归因、期望及退保的态度
        5. 低保对象的收支情况
    (四) 低保对象的选择
        1. 领取低保
        2. 隐性就业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 研究结论
        1. 实证研究的结论
        2. 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
        3. 对退出机制的启示
    (二) 完善退出机制政策建议
        1. 尽快建立城市贫困监测网络
        2.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就业促进政策
        3. 促进退出机制与各个社会系统的有效联合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民政部:分类施保将重点照顾“大病重病”等(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单亲家庭的社会救助问题研究[D]. 夏琳. 吉林财经大学, 2021
  • [2]正定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问题及对策建议[D]. 李彤云.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3]福利治理视域下农村低保政策执行研究 ——以泉州市泉港区为例[D]. 陈乃一. 华侨大学, 2020(01)
  • [4]新疆兵团低保满意度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第一师调研[D]. 唐阿楠. 新疆大学, 2020(07)
  • [5]城市贫困人口社会救助主体的救助责任研究[D]. 张世青. 山东大学, 2016(03)
  • [6]最低生活保障目标定位的维度分析[J]. 谭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 [7]支出型贫困家庭社会救助模式研究 ——以南通市港闸区为例[D]. 陆萍.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3)
  • [8]我国贫困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现状研究 ——以云南省镇沅县为例[D]. 黄佳佳. 云南大学, 2015(09)
  • [9]东北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供需矛盾研究[D]. 姜丽. 吉林大学, 2013(04)
  • [10]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退出机制研究[D]. 得秋慧.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民政部:分类保障将重点照顾“大病”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