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成型技术的发展与实践

现代成型技术的发展与实践

一、现代成型技术的发展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李晨薇,杨兵兵,侯丽丽[1](2021)在《现代信息技术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职业本科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职业本科的推动是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一项重要举措。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作为职业本科中一个重要的专业,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是关键,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科学结合,改变传统教学的方式和模式,从观念、过程、教学方法及模式等层面赋予教学新的含义,形成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为装备制造业培养出懂理论、精技能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黎俊熠[2](2021)在《传统邛窑陶瓷产品的活化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陶瓷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邛窑作为四川地区生产陶瓷器物的古窑口,始烧于东晋,衰于宋,这期间跨越了800多年,是中国西南地区古代陶瓷名窑,主要生产碗、盘、儿童玩具等生活用品,其中最着名的产品为省油灯、邛窑高足瓷炉及“邛三彩”器物。“邛三彩”比唐三彩还早200多年,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但因战争、洪水等不可控因素,邛窑遭受到了破坏,直到新中国成立,邛窑遗址才被考古学家挖掘出来。1988年“邛窑”遗址被设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邛崃市政府也在大力保护邛窑文化,80年代由邛窑传承人何平扬等人领头成立了邛窑陶瓷厂,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材料不断出现,工业化的、批量生产方式使邛窑陶瓷在当代社会经济中无法生存而倒闭,邛窑的发展受到了阻碍,邛窑产品面临绝迹。邛窑作为四川地区独特的传统工艺美术,有着极大的传承、发展与研究价值。作为民用陶瓷产品,它不能仅仅存放在博物馆中作为历史的见证,而是应该“活”在当下,在人们平凡的生活中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因此,本论文针对当前邛窑发展的困境和问题,按照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运用现代设计的思维方式,对传统邛窑陶瓷产品进行设计研究,与现代生活接轨,实现传统邛窑陶瓷产品的“活用”,为邛窑发展提供新的设计思路,推动邛窑产品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本论文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博物馆、图书馆、网络平台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与研究了邛窑的历史、文化、发展概况、产品特色,并对其工艺技法、装饰艺术纹样进行梳理,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索陶瓷器物不同的塑型方法、装饰工艺技法、邛三彩釉色配比等等,挖掘传统邛窑陶瓷产品与现代陶瓷设计的契合点,紧跟时代步伐。最终设计制作出具有邛窑元素的、符合现代审美标准和生活需求的陶瓷产品,使得邛窑产品能够回归民窑的本质,成为生活中有用的产品,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活”下来,进一步促进邛窑的推广与传播,使之传承并不断发展。

包璐雅[3](2021)在《书法元素在温州瓯窑青瓷香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温州瓯窑是地方历史名窑之一,被誉为青瓷之花。2015年瓯窑制作工艺被收录于温州市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是温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与陶瓷联系密切,是常见的装饰纹样,而瓯窑是较早使用书法元素的瓷器之一。但是现有瓯窑产品中较少使用书法元素。因此对书法与瓯窑的结合应用研究是具有一定传承必要性的。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考察的方式,整理瓯窑相关知识,了解瓯窑的发展历史,艺术特征和制作工艺。通过对书法概念的梳理,总结书法元素的概念,将书法元素分为线条、字体、笔法、结构、墨法五个部分。并分析瓯窑美学和书法美学,以及书法与瓯窑相结合的功能性和美学性。通过市场调查,对香具市场和瓯窑市场进行分析,了解市场需求和人群喜好以及用香习惯。通过实践探究,探究书法元素与瓯窑结合的方式。依据设计原则,提取合适的书法元素进行香具设计与制作。基于发展传统文化与传承传统工艺的理念,通过设计——检验——再设计的方式,对书法元素的线条美感、造型美感和字义思想方面的筛选,为突出瓯窑釉色和简约风格的美感,结合前期实验结果,选用了张旭草书《古诗四首帖》中的“空香万里”四个字作为设计主题和设计元素,提取草书字形的线条和篆书字形,设计并制作了一系列瓯窑香具的产品。基于以上,总结书法与瓯窑相结合的产品设计思路,对瓯窑的传承发展提供一种可行性,增加瓯窑青瓷产品的多样性,拓宽瓯窑市场,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丰富产品文化内涵,增加文化的传播途径。

王鹏飞[4](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刘云[5](2021)在《基于逆向工程的仿生座具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家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从事生产实践以及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器具。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大众对家具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使用上,用户开始更多的注重家具在使用中的情感交流。物与人之间的沟通则是通过物的功能及形态来进行,由此,家具造型在家具设计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设计师们也在不断思考和探索新的家具设计思路和方法。家具的传统设计开发模式大多是凭借设计师的直觉来进行,受设计师的主观审美及个人经验影响较大,难以形成科学标准的设计体系,同时由于产品研发成本的限制及产品市场响应的需求,传统家具设计模式重研发轻市场的问题也愈发明显。仿生设计作为一种现代设计理念和方法,它可以快速有效提取自然生物系统的理想特征和有机形态,充分把握自然界生物的根本特征将其转化为具体的产品设计方案,对于家具设计不仅可以提升产品的设计附加值,还可以更高效的使产品与市场接轨,使产品在拥有原创设计的同时,能够更符合市场的需求。仿生家具在视觉上具有非常鲜明的图像特征,充满激情和活力,带给人们新的体验和感受,因此,越来越多的仿生设计手法被应用到家具设计中,仿生设计已成为探索现代家具多元化创造的重要方向之一。本课题研究以家具常见种类座具为例,(在中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坐”,同“座”。坐,在词性上属于动词,泛指“坐”这一动作;座,在词性中是名词属性;坐具,一词常指中国传统坐具椅、凳等。本课题中座具主要指的是现代家具座椅的一类统称,因此,选用“座具”二字为课题名称用词)提出了运用逆向工程技术和原理进行仿生座具设计的构想,逆向工程技术的应用可以更有效、更快速地提取生物的形态、结构并优化,把握自然生物的特征,提高仿生家具设计的精度,节省产品从设计构思到实践生产的时间,仿生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把握合理性,使仿生家具更具个性和艺术性,提升人与家具之间的情感互动体验。以马蹄莲为仿生物原型,开展对仿生座具的设计研究,获取并重构马蹄莲的曲面造型结构;提取特征要素,通过参数化设计原理开发马蹄莲仿生座具;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仿生座具进行方案评估,通过产品快速成型技术制造出马蹄莲仿生座具的模型,分析产品造型质量。

要谨雨[6](2021)在《基于毛毡技艺的服装设计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毛毡是以具有鳞片结构的毛纤维为原料,通过外力的摩擦挤压使毛纤维鳞片间相互勾连缠紧而形成的无纺织物,具有材料性能优良、可塑性强、造型拙朴美观等优点,具有极大创新空间。目前毛毡技艺多数应用在其他设计领域,在服装设计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毛毡技艺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历史文化方面,首先通过对相关古籍及出土文物进行研究,对毛毡的历史源流进行梳理,了解其在历史流程中制作技术、生产规模、成品种类、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延传轨迹,并总结出结论:毛毡的生产规模及社会地位直接受统治阶级对其使用量的影响。其次通过文献研究和访谈法向有关传承人了解传统手工擀毡技艺及传承现状,提出工业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传统擀毡技艺衰落的直接原因。其三在历史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通过对地域文化特点、游牧生产方式、民族文化符号三个方面的分析,论述毛毡与游牧民族之间的深厚关联性,从人类需求心理的层面分析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对于毛毡技艺传承发展的影响,并指出只有在与游牧民族类似的生活环境下,毛毡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在传统及现代制毡技艺流程研究方面,本文一方面通过田野考察,了解内蒙古最具代表性的乌拉特和阿拉善两地传统擀毡技艺流程及细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出不同地区及民族间擀毡技艺产生异同的原因;另一方面,向现代制毡工作室学习现代制毡技艺,提出现代制毡技艺遵循着与传统擀毡相同的毡化原理、是传统擀毡技艺的改良与延伸的观点。在对技艺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本文梳理了传统牧民生活及现代设计中毛毡制品的种类,分析出毛毡在传统游牧生活中以实用功能为主,而现代生活中人们更加看重毛毡材质的附加属性,揭示了时代环境造成人们对毛毡功能需求的转变,并由此提出毛毡技艺应紧随时代发展进行相应创新。在了解了毛毡在各设计领域的应用情况后,笔者发现毛毡材质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十分少见,由此提出将毛毡技艺与现代服装设计结合的创新应用理念,并充分分析毛毡在服装设计中存在的局限性及可行性,得出解决方法:其一,以替换制毡原料和改变铺毛手段等方法解决毛毡在手感和厚度上的局限性;其二,在服装款式、色彩、面料几方面分析出毛毡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的创新应用方法,为后续设计应用提供可行依据;最后,笔者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行总结与实践,阐述最终设计方案中,从设计构思到调研分析,再到设计完成过程中的创作思路及实践方法。本文希望通过毛毡服装设计的应用研究,为服装设计领域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及实践方法,并借此推动毛毡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王琼[7](2021)在《泥性表征的重构:现代陶艺“当代性”艺术范式的审美语言研究》文中认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走泥社”与美国“奥蒂斯”相继提出对于传统陶艺的革新和对新时代陶瓷艺术创作的新理念,引发了世界陶瓷史的一次大转折。打开了新的陶艺领域,促使陶艺成为了一个活跃的现代艺术门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现代陶艺逐步向“当代性”转向,接受了当代艺术创作方法论,以陶瓷材料的物性与物空间展现出当代性艺术哲学观,表现出强有力的开放性和跨界综合性。在近二十年,中国现当代陶艺创作凭借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不懈地追求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世界陶艺家纷纷关注中国陶艺界的动向,东西方陶艺家在创作理念和材料技术等方面发生着广泛的交流,在这样的一个积极艺术语境下,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创作群体中也出现了大量或急功近利或借鉴模仿或流于形式的作品现象,而实际内在是对陶艺当代性艺术本质的概念认知模糊。针对于此,文章立足于现代陶艺发展历程的整体性认识,理性分析陶艺当代性艺术范式审美语言的观念重构和高熵值所带来的机遇与困惑,探究其开放性的艺术特征,为更全面客观地认识现代陶艺审美语言当代性转化产生的独立价值,建构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文章以现代陶艺的审美语言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厘清现代陶艺的发展脉络,展开对在现当代陶艺创作观下的材料语言、当代审美表现、工艺技法实践等作品的细致分析,论证陶艺的创造性和丰富的表现力需要陶艺家思维观念的参与、情感的投入和心灵轨迹的自然流露,构成艺术形态的核心并不是工艺,而是由人生价值所支撑的艺术创作观。在此理论框架搭建的基础上,继而重点剖析了本文的核心议论——审美语言重构。运用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跨学科研究法重点论述了现代陶艺审美语言当代性的三个关键点,即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的审美语言差异、现代陶艺物性语言特征与现代陶艺审美语言表现,指出现代陶艺审美语言逐步向当代性艺术范式转化,揭示现代陶艺审美语言当代性转化产生的独立价值。文章的研究内容在“艺术熵状态”的艺术批评理论基础之上,为现代陶艺当代性建构问题提供更具开阔性的探索路径。

王璇[8](2021)在《橘粉聚乳酸复合材料在冷饮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冷饮文化盛行,冷饮杯的需求迅速增加,但常用的一次性冷饮杯受到“禁塑令”的管制,可降解生物材料的冷饮杯是冷饮杯材料的新出路。同时,群众消费能力的提升呼吁着科学定制化冷饮杯的出现,因此对定制化可降解冷饮杯的设计研究十分必要。与传统的加工方法相比,三维打印技术具有高适应性、复杂结构一次成型、高效率、快速成形等优势,尤其是熔融沉积成型技术打印成本低、原材料丰富且加工过程环保。再应用可完全生物降解的环保材料,可以实现从加工、使用到废弃的全过程绿色环保。本论文将可降解材料结合三维打印应用于定制化可降解水杯的制作加工,对定制化水杯设计、可降解材料研发和三维打印研究应用等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论文从材料、加工工艺、造型、人因工程学四个方面,对市场中的水杯案例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对饮用方法、水杯尺度、开盖方式、杯体结构等水杯设计要点进行研究,为之后的冷饮杯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持;通过研究橘粉/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为冷饮杯三维打印实践研究奠定材料基础;在此基础上,采用制备的橘粉/聚乳酸复合线材进行冷饮杯打印方法和打印流程的研究,为有效的利用所制备的复合线材实现设计实践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综合之前的研究成果和对市场冷饮杯案例的调研分析,探讨冷饮杯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对三种不同风格的冷饮杯进行设计,并采用橘粉/聚乳酸复合材料和三维打印技术实现三件冷饮杯模型的打印实践,证明了定制化可降解冷饮杯的三维打印设计可行性。上述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三维打印结合橘粉/聚乳酸复合材料可打印出定制化可降解的冷饮杯产品,且打印流程顺利、材料应用效果优秀、定制化冷饮杯从设计到加工流程周期短效率高。这一设计研究结果可以在“禁塑令”背景下帮助解决饮品店对冷饮杯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为定制化冷饮杯提供研究思路。这些不仅对冷饮杯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可以帮助减少废弃果实皮壳造成的资源浪费,为废弃果实皮壳的再利用提供了新的应用方向。通过冷饮杯设计、环保复合材料研发、三维打印实践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可实现传统产品的数字化加工、定制化设计,解决了定制化可降解冷饮杯的设计加工,还对相关领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刘木森[9](2020)在《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美国西海岸发生了影响世界的“奥蒂斯陶艺革命”,一种“新陶艺”理念从此诞生。20世纪80年代初,在日益活跃开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新陶艺”思潮伴随着西方现代艺术大潮涌入中国,刺激了中国陶艺的“现代性”探索。“新陶艺”进入我国以后,我国学界习惯称其为“中国‘现代陶艺’”。虽然它与西方的“新陶艺”理念一脉相承,在陶艺的形态、创作手法、内涵等方面基本相通,但在文化与审美等方面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又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在审美形态、审美特质等方面迥然有异。本论文即以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审美角度切入并采用历史与逻辑、个案分析与理论阐释、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试图对中国现代陶艺的产生与发展、审美重构、审美特质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等问题做出系统而深入的审视和探究。在概念厘定的基础上梳理中国“现代陶艺”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现代陶艺”是一种以陶瓷材料为创作媒介,以个性化手法表现人的个性、情感、观念、心理、意识以及审美等理念的艺术形式。它所挖掘的不只是客观世界,更是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意识。在美日现代陶艺的冲击下和自身创新变革的需求中,中国“现代陶艺”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70年代。20世纪末进入发展阶段,起初主要表现为对西方陶艺的吸纳和借鉴。进入发展阶段后,主要表现为对中国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彰显,将深厚的中国文化与现代陶艺结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陶艺审美文化。从审美重构入手分析中国“现代陶艺”的形态特征。“解构”是西方陶艺的理论支撑基础,中国“现代陶艺”同样表现为对已有传统陶瓷艺术的“分解”“打碎”和“重构”。中国“现代陶艺”打破了统治传统陶瓷艺术千百年来形成的材料观、造型观、装饰观、烧成观、审美观等,不再强调完美无缺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而是追求理念上的解放和形式上的创新,消解了传统陶瓷艺术的种种范式。因此,“重构性”成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基本特征。深入探讨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特质。在理念特质方面,传统陶瓷艺术注重技术审美,而中国现代陶艺则注重观念表达,这完成了从技术至上到观念至上的华丽转身;在创作特质方面,“现代陶艺”摒弃了批量生产的创作方式,更注重个性化表现;在语言特质方面,不再强化它的规范严谨,而是表现为得意忘言,“抽象性”成为现代陶艺艺术语言的首要特征;在情感特质方面,摆脱了实用主义的束缚,更注重陶艺家心灵宣泄的情感表达,“象为心声”成为陶艺家情感表达的写照;在材质特质方面,表现为超越泥性,追求多种极限表达方式;在美感特质方面,表现为偶然天成,呈现出“残缺美”“含蓄美”“模糊美”等特殊的美学特色。中西“现代陶艺”的审美比较突出了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特征。西方现代陶艺主要得益于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推波助澜,而中国现代陶艺面临着西方化与本土化、传统与现代的二元难题。虽然在“器”的反叛、“手工”的重生、“范式”的突破、“陌生化”的美学追求等方面存在着共通性,但中西现代陶艺发生发展的语境不同,西方陶艺的陌生化探索更为极端,例如“怪怖艺术”的另类美学追求、“实验性”激发的形式探索等,中国现代陶艺更趋向于强化中国符号、文化印记,表现为对重塑本土风格,引领民族文化需求的历史使命的担当。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趋势与理论构建为其未来发展寻求突破。一是“现代陶艺”的发展趋势,包括陶艺装置的方兴未艾、环境陶艺的风生水起、实验陶艺的新探索和科技介入的新融合。二是尝试建立现代陶艺审美批评的基本理论框架。针对现代陶艺审美批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重讨论了现代陶艺的审美批评方法、审美批评意识和主题选择。现代陶艺更加关注当下社会生活状态,其理论建构必将推动中国“现代陶艺”的人文担当和指向。三是首次提出陶艺的“烧成美学”“陶艺生态学”等概念。现代陶艺的烧成出现了科技含量高、多元烧制、体验式烧制等态势,同时也存在对返璞归真烧制效果的追求。不同的烧制方法呈现出不同美学效果,如柴烧的素朴之美、坑烧的原始之魅、熏烧的水墨之美、乐烧的体验之乐、复烧的凝重之美、窑变的异象之美等。经过研究,本文提出了两个须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是“一体创作观”,即从配泥、配釉、制模到制作、烧制等所有工艺环节由一人完成,以实现以陶艺家为主体的原创性创作与审美的统一。二是民族文化的回归,切实坚守民族文化之根,用好中国元素,强化现代陶艺的中国特色。总之,现代陶艺这种泥与火的艺术承载了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和文化思考,必将在现代转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光明,越走越宽广。

周树霞[10](2020)在《大理白族银器制作工具与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民间手工技艺之一,云南大理白族银器制作工艺随着其生产结构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手工艺类型和工艺文化体系。本文以大理区域代表性的村落鹤庆新华村与祥云汪情村为主要田野点,其他地域为辅,对其所从事银器制作工艺的工匠、工坊、传习馆、私人博物馆等进行深入访谈调研,对大理白族银器制作工匠、制作工具、工艺进行全面的图像采集与文字记录并获取第一手资料,为本文的撰写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大理白族银器制作工艺体系提供了真实客观的资料,希望能为后人研究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以纵向的银器工艺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对大理白族银器制作工具的演变进行了梳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民族习俗以及地域条件对白族工匠手工技艺与其工具产生的影响;从白族工匠的价值观和传承观角度,围绕工具、工艺、器物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分析了白族银器制作工具的演变、工具的系统化、以及工具与工艺对应关系;力求探索推动白族银器技艺中工具的演变对器物形态的影响以及银器工艺发展中与工具、工匠的相互关系。揭示了白族银器制作工艺中工具的重要性。进一步阐释蕴含其中的生存智慧以及其造物思想。本文试图建立起以工匠、工具、工艺物化载体三者及其相互关系的系统研究框架并进行实践探索,激发相关学者对传统民族手工技艺的现实境遇的认知和理性思考。为传统民族民间手工艺的多元化传承与发展添砖加瓦。

二、现代成型技术的发展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成型技术的发展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信息技术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职业本科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要求
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
3 材料成型控制工程专业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重要意义
4 材料成型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改进方法
5 结束语

(2)传统邛窑陶瓷产品的活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邛窑概况
    2.1 邛窑概述
    2.2 历史及文化意义
    2.3 邛窑陶瓷产品的特点
3 传统邛窑的工艺概述
    3.1 邛窑的制作流程及原材料
    3.2 邛窑的塑型工艺
    3.3 邛窑的装饰工艺
4 传统邛窑陶瓷产品活化应用的思考
    4.1 “活化”概念的界定
    4.2 邛窑陶瓷产品活化再设计的原因与开发现状
    4.3 传统邛窑陶瓷产品活化应用遵循的原则
5 作品设计与制作
    5.1 设计调研
    5.2 前期实践探索
    5.3 课题设计分析
    5.4 “邛生”花器系列设计制作与展示
    5.5 “邛生”茶具套装设计制作与展示
    5.6 作品实物综合展示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3)书法元素在温州瓯窑青瓷香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创新性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 瓯窑艺术特征
    2.1 瓯窑概述
    2.2 瓯窑青瓷艺术特征
    2.3 制作工艺
        2.3.1 瓷土原材料的制作
        2.3.2 釉料的制作
        2.3.3 成型工艺
        2.3.4 装饰工艺
        2.3.5 上釉工艺
        2.3.6 烧制工艺
3 书法元素与瓯窑青瓷的美学分析
    3.1 瓯窑青瓷的美学分析
    3.2 书法元素及其美学分析
    3.3 书法元素在瓯窑青瓷中的美感
4 书法元素在瓯窑香具中的设计分析
    4.1 市场调查
    4.2 设计原则
    4.3 瓯窑香具方案设想
5 产品设计与制作
    5.1 前期实验
        5.1.1 材料选择实验
        5.1.2 尺寸实验
        5.1.3 工艺制作实验
    5.2 设计灵感——空香万里选题来源
    5.3 倒流香瓷板香炉设计
        5.3.1 制作步骤
        5.3.2 制作总结
        5.3.3 产品展示
    5.4 “空香万里”篆书字形香具套装设计
        5.4.1 制作步骤
        5.4.2 制作总结
        5.4.3 作品展示
    5.5 小结
6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产品展示
致谢
在校期间成果

(4)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基于逆向工程的仿生座具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课题研究现状
        1.3.1 家具仿生设计的研究现状
        1.3.2 逆向工程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案例分析法
        1.5.3 工程实践法
        1.5.4 计算机辅助设计法
2 逆向工程在仿生领域的应用
    2.1 逆向工程简介
        2.1.1 逆向工程技术
    2.2 逆向工程与仿生设计
        2.2.1 逆向工程与形态仿生
        2.2.2 逆向工程与结构仿生
        2.2.3 逆向工程与功能仿生
    2.3 逆向工程应用于座具仿生设计中的优势
        2.3.1 辅助生物形态定量分析
        2.3.2 快速构建理想座具模型
        2.3.3 实现座具快速成型
    2.4 基于逆向工程的仿生座具设计实现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生物特征的逆向采集与处理
    3.1 生物原型与座具间的匹配映射关系
    3.2 生物原型特征分析——以马蹄莲为例
        3.2.1 马蹄莲形态特征分析
        3.2.2 马蹄莲肌理特征分析
        3.2.3 马蹄莲设计语义分析
    3.3 马蹄莲形态三维数据采集
        3.3.1 数据采集设备和软件平台
    3.4 设备参数设定及采集前处理
        3.4.1 设备参数制定
        3.4.2 采集前处理
    3.5 马蹄莲形态数字化
    3.6 马蹄莲三维特征数据处理
        3.6.1 数据前处理
        3.6.2 点云特征优化
        3.6.3 点云特征精简
    3.7 马蹄莲三维模型重构
        3.7.1 重构思路
        3.7.2 模型重构
    3.8 马蹄莲特征提取与可编辑化
        3.8.1 曲面特征的提取与可编辑
        3.8.2 特征线提取与追加设计
    3.9 本章小结
4 仿生座具设计方案推导与实践
    4.1 座具的特征
    4.2 仿生座具的设计原则
        4.2.1 造型灵活性
        4.2.2 结构稳定性
        4.2.3 材料可塑性
        4.2.4 环保轻量化
    4.3 可编辑模型的方案推导
        4.3.1 初始模型的产品化尺寸匹配
        4.3.2 Nubrs转换T样条曲面
        4.3.3 产品定位
        4.3.4 功能和尺寸
        4.3.5 设计方案推导
    4.4 马蹄莲仿生座具方案可视化
        4.4.1 方案一
        4.4.2 方案二
        4.4.3 方案三
    4.5 产品落地性研究与工艺设计
        4.5.1 材料设计
        4.5.2 色彩设计
        4.5.3 表面处理
        4.5.4 成型工艺
        4.5.5 工艺流程
    4.6 本章小结
5 方案评估与模型制作
    5.1 模糊综合评价
        5.1.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5.1.2 仿生座具的模糊评价结果分析
    5.2 方案细化
    5.3 模型制作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问卷调查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基于毛毡技艺的服装设计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进展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六)研究内容及框架
一、毛毡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一)毛毡的历史与现状
        1.毛毡的历史源流
        2.手工擀毡的传承现状
    (二)毛毡蕴含的文化属性
        1.地域文化特点
        2.游牧生产方式
        3.民族文化符号
    本章小结
二、毛毡制作技艺及特征
    (一)制毡原料与毡化原理
        1.毛毡的原料
        2.毛毡的毡化原理
    (二)传统毛毡制作技艺
        1.传统毛毡制作流程
        2.传统毛毡制品的特点
    (三)现代手工制毡技艺对传统技艺的改良
        1.现代手工湿毡工艺
        2.针毡立体成型工艺
        3.毛毡一体成型工艺
    本章小结
三、毛毡的生活遗存与现代创作延伸
    (一)质朴的传统毛毡制品
        1.蒙古包围幪与室内铺设用品
        2.毛毡生活用品
        3.毛毡服饰
        4.毛毡装饰品
        5.总结
    (二)毛毡制品在现代设计中的延伸
        1.毛毡室内空间设计
        2.毛毡生活用品设计
        3.毛毡装饰品设计
    (三)毛毡制品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延伸
        1.毛毡服饰品设计
        2.毛毡首饰设计
    本章小结
四、毛毡在服装设计中的可行性与局限性分析
    (一)毛毡在服装设计中的可行性分析
        1.毛毡的服用优点
        2.毛毡服装设计的流行环境
    (二)毛毡在服装设计中的局限性分析
        1.材质特性决定的局限性
        2.工艺方法决定的局限性
        3.基于毛毡局限性的解决对策
    (三)毛毡技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发展重点
        1.消费者需求
        2.实用性与功能性
        3.时尚化与个性化表达
        4.情感与文化的传达
    本章小结
五、毛毡技艺在服装设计中的设计应用方法
    (一)毛毡技艺在服装款式廓形上的运用
        1.由材料决定的廓形优势
        2.传统制衣方式的颠覆——天衣无缝一体设计
        3.平面与立体结合设计
    (二)毛毡技艺在服装色彩上的运用
        1.单色毛毡
        2.羊毛混色与渐变效果
    (三)毛毡技艺在服装面料肌理效果上的运用
        1.以细节雕琢为主的针毡肌理效果
        2.以对比为主要形式的湿毡肌理效果
        3.毛毡与其他纤维的结合应用
    (四)毛毡技艺与其他工艺的组合运用
        1.毛毡与镂空工艺的组合应用
        2.毛毡与刺绣工艺的组合应用
    本章小结
六、毛毡服装创新设计实践
    (一)设计构思
        1.设计主题
        2.设计定位
        3.灵感来源及元素提取
    (二)设计调研与分析
        1.流行趋势分析
        2.品牌分析
    (三)设计元素及应用方法确立
        1.面料的选择
        2.色彩确立
        3.款式确立
        4.图案造型确立
        5.毛毡创作实践
    (四)设计系列效果图展示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泥性表征的重构:现代陶艺“当代性”艺术范式的审美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1.4.3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2 现代陶艺艺术范式理论框架搭建
    2.1 艺术史中的现代陶艺
        2.1.1 艺术叙事的变迁与重构
        2.1.2 现代陶艺物性观的觉醒
        2.1.3 现代陶艺的当代性艺术范式
    2.2 中国现代陶艺发展中的理论探索
3 现代陶艺“当代性”艺术范式的审美语言表征
    3.1 陶艺的传统与现代艺术范式对比研究
        3.1.1 传统陶瓷艺术范式的发展脉络
        3.1.2 传统陶瓷艺术范式的美学特征以宋代为例
        3.1.3 现代陶艺艺术范式的美学特征
    3.2 现代陶艺材料物性语言审美表征
        3.2.1 泥性的质感语言
        3.2.2 釉性的肌理语言
        3.2.3 火性的情感语言
    3.3 现代陶艺技艺物性语言审美表征
        3.3.1 陶瓷传统技艺的当代性表达
        3.3.2 新技术在陶艺创作中的介入
4 现代陶艺“当代性”艺术范式的审美语言重构
    4.1 现代陶艺当代性审美语言的观念重构
        4.1.1 生命形式的重构
        4.1.2 文化符号的重构
        4.1.3 社会价值的重构
    4.2 现代陶艺当代性审美语言的高熵值
        4.2.1 形式上的陌生化
        4.2.2 思维上的反叛
        4.2.3 风格上的原创性
5 中国现代陶艺“当代性”转向的现状与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论文图片来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橘粉聚乳酸复合材料在冷饮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水杯设计的研究现状
        1.2.2 果实皮壳/聚乳酸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水杯的设计要素研究
    2.1 水杯材料
        2.1.1 传统材料
        2.1.2 新型复合材料
    2.2 水杯加工工艺
        2.2.1 传统成型工艺
        2.2.2 表面处理工艺
        2.2.3 3D打印工艺
    2.3 水杯造型设计
        2.3.1 造型要素
        2.3.2 色彩要素
        2.3.3 肌理要素
    2.4 水杯设计中人因工程学的应用
        2.4.1 水杯设计与人体尺寸
        2.4.2 水杯设计与操作行为
        2.4.3 水杯设计与情感需求
    2.5 本章小结
3 橘粉/聚乳酸复合材料与三维打印研究
    3.1 果实皮壳/聚乳酸复合材料概述
    3.2 橘粉/聚乳酸复合线材的制备
        3.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2 材料预处理
        3.2.3 复合线材挤出
    3.3 三维打印研究
        3.3.1 打印原理
        3.3.2 打印设备
        3.3.3 打印流程规划
        3.3.4 模型打印
    3.4 本章小结
4 冷饮杯的设计与三维打印实践研究
    4.1 冷饮杯调研与分析
        4.1.1 冷饮杯调研
        4.1.2 冷饮杯设计要点分析
        4.1.3 冷饮杯的设计方法
    4.2 现代风格冷饮杯设计实践
        4.2.1 现代风格冷饮杯设计方法
        4.2.2 打印流程—几何收纳杯
        4.2.3 打印成果—几何收纳杯
    4.3 传统创新冷饮杯设计实践
        4.3.1 传统创新冷饮杯设计方法
        4.3.2 打印流程—莲花纹镂空双层六方杯
        4.3.3 打印成果—莲花纹镂空双层六方杯
    4.4 创意冷饮杯设计实践
        4.4.1 创意冷饮杯设计方法
        4.4.2 打印流程—束腰杯
        4.4.3 打印成果—束腰杯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学术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9)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中国“现代陶艺”审美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一) 中国“现代陶艺”概念内涵的争议
        (二) 中国“现代陶艺”审美问题研究的学术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方法、结构和意义
        (一) 主要研究方法
        (二) 论文组织结构
        (三) 论文研究意义
第一章 中国“现代陶艺”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现代陶艺”概念的辨析
        一、“陶瓷工艺美术”与“现代陶艺”
        二、“陶瓷艺术”与“现代陶艺”
        三、“当代陶艺”与“现代陶艺”
        四、“现代陶艺”与“现代性”
    第二节 中国“现代陶艺”的催生因子
        一、传统陶瓷的创新需求
        二、美日现代陶艺的冲击
    第三节 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分期
        一、萌芽时期
        二、兴起时期
        三、发展时期
第二章 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重构
    第一节 材料重构
        一、木材介入的返璞归真之美
        二、金属介入的冷峻刚烈之美
        三、玻璃介入的纯净典雅之美
        四、纤维介入的自然轻盈之美
        五、有机物介入的奇思妙想之美
    第二节 造型重构
        一、传统造型的解构之美
        二、形式构造的自由之美
        三、拼贴塑型的再造之美
    第三节 装饰重构
        一、自然元素的植入
        二、陶瓷画布的延伸
        三、肌理语言的强化
    第四节 工艺重构
        一、基于传统的工艺重构
        二、颠覆传统的工艺重构
        三、科技革新引发的重构
第三章 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特质
    第一节 理念特质:观念至上
        一、从技术至上到观念至上
        二、现代陶艺对观念的推崇
    第二节 创作特质:个性化表现
        一、从批量化生产到个性化表现
        二、现代陶艺创作方式的个性化表现
    第三节 语言特质:得意忘言
        一、中国“现代陶艺”的抽象语言特征
        二、中国“现代陶艺”的抽象语言表现
    第四节 情感特质:象为心声
        一、传统陶瓷求实用
        二、现代陶艺尚心象
    第五节 材质特质:超越泥性
        一、从表现泥性到超越泥性
        二、超越泥性的极限表达
    第六节 美感特质:偶然天成
        一、现代陶艺的“缺陷美”
        二、现代陶艺的“含蓄美”
        三、现代陶艺的“模糊美”
第四章 中西“现代陶艺”的审美比较
    第一节 中西现代陶艺生成语境的差异
        一、影响西方陶艺诞生的文化因素
        二、中国现代陶艺的二元难题
    第二节 中西陶艺审美的共通性
        一、“器”的反叛
        二、“手工”的重生
        三、“范式”的突破
        四、“陌生化”的美学追求
    第三节 中西陶艺审美的差异性
        一、西方陶艺的自由性与极限探索
        二、中国现代陶艺的文化印记与民族情结
第五章 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走向及未来发展
    第一节 中国现代陶艺的新方向
        一、陶艺装置的新形式
        二、环境陶艺的新发展
        三、实验陶艺的新探索
        四、科技介入的新融合
    第二节 现代陶艺审美批评理论的构建
        一、现代陶艺审美批评现状与问题
        二、现代陶艺审美批评方法
        三、现代陶艺审美批评意识
    第三节 “烧成美学”的初步构想
        一、柴烧的质朴之美
        二、坑烧的原始之魅
        三、熏烧的水墨之美
        四、乐烧的体验之乐
        五、窑变的异象之美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大理白族银器制作工具与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课题的来源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3.1 相关概念界定
        3.2 相关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4.1 大理白族银器制作工具与工艺的发展演变
        4.2 大理白族银器制作中工具与工艺的设计表现
        4.3 工具与工艺在银器作品中的发展思考
    (五)研究方法
        5.1 资料收集法
        5.2 调查归纳法
        5.3 个案研究法
        5.4 行动研究法
一、大理白族银工艺的历史沿革
    (一)历史背景
    (二)区域背景
    (三)本章小结
二、银器制作技艺中的工具
    (一)工具的类型
        2.1.1 工具的材料
        2.1.2 工具的种类
    (二)工具的改良
        2.2.1 因意赋型,因型则具
        2.2.2 就地取材,废物利用
    (三)本章小结
三、特有的地域性工具系统分析
    (一)工具的整体性
    (二)工具的定量性
    (三)工具的综合性
    (四)本章小结
四、从设计角度分析银器制作的工具与工艺
    (一)工具的人机工程学分析
    (二)银器主要制作工具与工艺的设计意识分析
        4.2.1 “锻制”工艺、工具及设计演变分析
        4.2.2 “錾刻”工艺、功能及设计演变分析
        4.2.3 其他工具的结构、功能及设计演变分析
    (三)本章小结
五、银器制作工具与工艺的意义与价值
    (一)以人为本的造物思想体现
        5.1.1 白族银器制作工艺中的人与物
        5.1.2 白族银器制作工具以简约、朴素、质真为美
        5.1.3 白族银器制作工具设计以省力便捷为美
        5.1.4 白族银器制作工艺中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二)银器制作工具的设计价值与启示
        5.2.1 材尽其用取材制美
        5.2.2 物以致用功能至上
        5.2.3 物以载道审美追求
        5.2.4 惜物用物朴素本质
    (三)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二 、制作工具与工艺的创新设计实践
    (一)特定工具对于特定器物的设计探索
        1.1.1 “工具”基因符号的重新构建
        1.1.2 传统文化基因的融入
    (二)设计概念预设工具的设计
        2.2.1 工具对器物形态的影响设计
        2.2.2 工具与工艺建立联系
    (三)小结
附录三 、学位论文相关调研实录
    一、缘起
        (一)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
        (二)个旧锡工艺文化创意产业园课程实践
    二、田野初探
        (一)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集体调研
        (二)实践-器形制作的尝试
    三、田野再探
        (一)当地走访调
        (二)检验课题研究的价值
        (三)预想问题与调研内容
        (四)小结
    四、访谈记录与总结
    五、总结
    六、工具的分类
    七、理论与实践案例分析
    八、相关调研汇总
    九、设计实践制作过程
        (一)作品《相由心声》八音盒设计实践过程
        (二)作品二十四节气-《万物·生》设计实践过程

四、现代成型技术的发展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信息技术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职业本科教学模式研究[J]. 李晨薇,杨兵兵,侯丽丽. 铸造技术, 2021(12)
  • [2]传统邛窑陶瓷产品的活化应用研究[D]. 黎俊熠.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书法元素在温州瓯窑青瓷香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包璐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5]基于逆向工程的仿生座具设计[D]. 刘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6]基于毛毡技艺的服装设计创新研究[D]. 要谨雨.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7]泥性表征的重构:现代陶艺“当代性”艺术范式的审美语言研究[D]. 王琼.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8]橘粉聚乳酸复合材料在冷饮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王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9]中国“现代陶艺”的审美问题研究[D]. 刘木森. 山东大学, 2020(01)
  • [10]大理白族银器制作工具与工艺研究[D]. 周树霞. 云南艺术学院, 2020(07)

标签:;  ;  ;  ;  ;  

现代成型技术的发展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