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图书馆敦煌遗书的来源与特点

甘肃省图书馆敦煌遗书的来源与特点

一、甘肃省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的来源及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刘波[1](2021)在《“修故之福,无量无边”——敦煌遗书中所见补缀旧经制作佛教功德写经现象》文中研究指明敦煌遗书90%以上是佛教文献,其中大量重复的《金刚经》《妙法莲华经》《无量寿宗要经》等,很多是信衆祈福抄写或施造的经卷,可以称爲功德写经。这类佛经写本虽然大多在佛学与校勘方面没有特别的价值,但对於古代佛教信仰、书籍史等方面的考察,却是可贵的资料。探讨中国古代书籍制作、流传、演变、修整等方面的一些问题,现存的资料不多,实物更少,这些经卷的重要性便更加突出了。本文拟从敦煌佛教文献中一些具体的实例出发,讨论其背後的思想观念,考察普遍存在的以补缀旧经方式制作功德写经的现象。

张重洲[2](2021)在《高昌国佛教寺院经济研究》文中指出高昌国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佛教势力的发展及寺院经济兴衰问题,一直是吐鲁番佛教史和经济史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认为,高昌国建政及对初期佛教的政策,奠定了佛教发展和寺院经济的基本走向。佛教地理决定了寺院经济的根本发展模式和路径,但高昌国佛教经济体制与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之间,呈现出相近及相悖的两种趋势。高昌国的寺院经济以佛教主导,同时包含有多种宗教下的经济成分,其在高昌国内兴衰与发展均有一定的必然性因素支撑。高昌国的寺院经济是以佛教寺院和僧尼寺户为主体,围绕这两个主体所产生的各项经济活动,形成了以土地经营为核心的基本经济形态,寺田在性质、数量、来源等方面均与世俗社会保持一致,经营门类和方式也大致相当。寺院经济具有宗教性、社会性、封闭性、地域性四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寺院内部财务收、支平衡,兼营多种经营门类,有完整且成熟的“常住”管理制度与财务核算方法。国家设置有专门的僧务机构,形成了僧官阶层,两种制度和体系共同运行管理寺院财产。此外,还通过《僧尼籍》来管理寺院僧尼及其附属人口,按照一定标准征收赋税劳役,其征收标准随着经济体制而发生改变。寺院内部僧尼群体间地位高低和财产分化明显,存在“中层僧尼”群体,普遍在寺院之外还从事着各自的经济活动,与豪门望族往来密切,深入到基层社会的日常生活中,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高度的世俗化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益,尼僧群体、货币支付、国家体制、社会动荡等诸问题均与寺院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均加剧并最终导致了社会形态和寺院经济的固化。唐西州建立后,寺院经济并没有发生“衰落”,而是逐步在改革中转型重构,最终逐渐适应新政权的改革并完成自我革新。总体而言,高昌国寺院经济自身是一个闭环的完整链条,其发展经历了从萌芽到兴盛,最终至衰落的全过程,形成了特有的经济体系,构成了复杂的社会共同体。

马聚英[3](2021)在《唐宋时期敦煌永安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永安寺是唐宋时期敦煌僧寺,敦煌遗书中简称“永”。吐蕃至归义军时期,敦煌诸寺各种名目的宴设活动频繁,设院是永安寺专门进行宴设招待的场所。永安寺在财产管理方面十分成熟,寺院财产按照佛教经律的规定分而置之于仓司、招提司等不同的机构进行管理,管理人员有执仓和都师,均实行定期轮换制度,且采用算会、点检等方式对寺院财产进行核算与监督。S.9227《永安寺僧绍进上表》所载永安寺僧人的房舍纠纷反映了永安寺住寺僧人过的是个体生活,房舍位于寺院的东西两院,属于他们个人所有。该件诉状包括了诉事人姓名身份、诉讼理由、诉讼请求以及具状时间等项内容,是晚唐五代时期诉牒的典型代表。同时由该表文的文体和文本格式并不相符可窥知“西汉金山国”的性质及张承奉称帝的实际情形。P.3223《某甲勘寻永安寺法律愿庆与老宿绍建相诤根由申上状》所展示的永安寺僧人借粮纠纷案的审理程序大致包括四个环节,即诉讼人提起诉讼、官府立案受理、官员调查取证和审判官判决结案。该案承办官员审理案件的手段主要是通过讯问获得原被告双方的口供,同时控辩双方陈述结束后还需在案卷上签字画押,这是唐代证据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作为敦煌名寺,永安寺积极履行对僧团的义务,活跃于都司组织的抄经、转经、勘经等修习弘法活动以及方等道场、佛教节日等法事活动中,这些宗教实践极大促进了佛法的传播,为敦煌佛教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此外,社邑活动和寺学教育为永安寺与敦煌在家信众之间架构了有型的纽带。永安寺不仅为信众团体举办各类活动提供了聚会场所,寺院僧人还积极参与社邑举行的丧葬互助、营建佛塔等活动。该寺的寺学教育活动以僧俗并收、兼顾儒佛的特色,成为影响敦煌世俗民风和教化乡民的重要途径。

杨雪梅[4](2020)在《敦煌研究院敦煌学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敦煌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宏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石窟群。保存有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1900年,在莫高窟发现藏经洞,出土文献及各类文物近6万件。基于敦煌石窟及敦煌藏经洞文献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一门国际性显学“敦煌学”。敦煌研究院是世界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建院70多年凝聚了一批学者致力敦煌学研究。目前敦煌学的发展迎来新的需求和机遇,敦煌研究院正在探索新时代如何促进本院敦煌学研究的繁荣发展。基于现实问题和需求,本文立足学科发展视角,运用战略管理理论、PEST分析方法、文献计量法、SWOT分析法、层次分析方法(AHP)开展敦煌研究院敦煌学发展战略研究。通过对敦煌研究院敦煌学发展使命愿景、宏观环境、中观环境、组织内部环境的评估分析,构建起敦煌研究院敦煌学发展的SWOT-AHP分析模型,识别出影响其发展的外部机遇及威胁要素,内部优势与劣势要素,并计算各影响要素权重,对备选战略进行评估。通过定性、定量的分析研究,提出敦煌研究院敦煌学发展战略为“发挥优势-利用机遇”的SO战略。战略目标为: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促进敦煌学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实现将敦煌研究院建成敦煌学研究高地的愿景。战略任务为:构建系统完备的敦煌学资源信息平台,建设开放协同的敦煌学研究基地,创建高水平的敦煌学成果转化应用模式,建设高水平的学科管理机制等。

方晓迪[5](2020)在《敦煌《观无量寿经》及其注疏写本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观无量寿经》(以下简称《观经》),是“净土三经”之一。《观经》流传甚广,历代注疏也不少。通过对业已刊布的所有敦煌文献的全面调查,我们共发现《观经》及其注疏写本107号,相关写本4号。本文分六章对这批写本展开研究:第一章爲绪论。概述《观经》的传译及敦煌本《观经》基本概况,并对本文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加以介绍。第二章爲敦煌《观经》及其注疏写本叙録。通过对已定名《观经》及其注疏写本逐号加以叙録,介绍写本完整程度、存文内容、行款书风、抄写年代等信息,爲缀合、校録等後续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爲敦煌《观经》及其注疏写本定名。对业已公布的所有未定名残卷或残片进行考定,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每号残卷或残片的存文行数、字数、内容、首尾题、字体等信息,据此判定名称。除此之外,本部分还对已定名中存在的误定名、不确切或不统一的定名加以规范。第四章爲敦煌《观经》及其注疏残卷缀合。通过分析文本和写本特徵,将16号《观经》及其注疏残卷缀合爲6组,每组附缀合图以证实结论。这一工作使得原本失散的写本得以“团聚”,使写本能够更直观地展现原貌。第五章爲敦煌《观经》注疏写本校録。在已发现的8号《观经》注疏写本中,有4号注疏本未爲历代大藏经所收,本章对其中较爲完整的3号注疏写本进行校録,以期爲後续研究提供更爲详实的资料。第六章爲敦煌本《观经》异文研究。将《观经》中较爲完整的写本与《高丽藏》等传世刻本进行比对,从文献角度入手,对相关异文进行考释。

佟纯正[6](2020)在《秦汉时期习字简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达的文书行政系统是秦汉社会及各方面稳定统一的有力保障。近世边地遗址出土的秦汉简牍中,存在大量的习字简牍,前辈学者多是对单一批次简牍中的习字简牍进行分析,没有系统地整理和研究。因此本文在系统整理秦汉相关简牍的基础之上,对基层人员的习字情况进行论述。本文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对秦汉时期习字简牍进行详细分析。首先明确习字概念,我们认为用于字书及文书用字练习的简牍为习字简牍。并在前人基础上对秦汉时期习字简牍再整理,最终选择1337枚简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结合具体实例,对习字简牍的形制及内含的习字方法进行了探讨。其形制多样,有简、楬、两行、函封等,习字方法主要有示范教学和自主学习两种。在学界研究基础上对其内容进行补充并进一步系统分类,主要有数学知识、历法知识、字书、官文书、私人书信、吉语六部分。习字原因主要有教育所需、升迁需要以及社会风尚的引导。重点对习字简牍的书写群体进行了考察。我们认为习字群体主要有不识字的学童和从事文书书写职业的人,并结合习字内容与书写特点分别对其进行举例说明。最后与甲骨习刻、敦煌遗书习字在书写材质、习字内容、习字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通过以上分析,进一步说明习字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

石放[7](2020)在《楼兰残纸笔形楷化研究》文中提出同一时代“标准体”和“应用体”的并存是普遍现象,两者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是文字体系和书写生理习惯之间、文字的记录功能和交际功能之间的矛盾的产物。在公元3、4世纪之交,隶书便是当时的“标准体”,对隶书进行了一定减省的“新隶体”则是隶书的“应用体”。新隶体中包含早期楷书、早期行书和早期草书。楼兰残纸中不乏多种字体特征混杂的字纸,是研究公元3、4世纪之交字体状态的重要样本,其中包含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多种字体样态,极大补充了魏晋时期的墨迹遗书的缺口。本文从新隶体中的早期楷书入手,认为隶书的楷化不仅仅表现在结体的变化上,同时也表现为隶书笔形的不断简化;隶书笔形的简化具体表现为顺锋起笔、行笔有提按、收笔上出锋及波磔减少等。进而以楼兰残纸为主,将走马楼吴简和早期敦煌遗书作为对照样本,分析隶书的楷化过程;为横向、纵向、斜向及转折笔形设置了不同的考察参数,从起笔、行笔与收笔进行各种置向笔形的统计与分析,以实际笔形参数为依据,研究了公元3、4世纪的楷化程度与规律。从统计数据各类参数中隶书特征与楷书特征的消长中可以看出,当时楷化的程度已经很高,但各种笔形的演进程度却在遵循大规律的前提下有高有低。

汪若青[8](2020)在《敦煌唐代咸亨至仪凤年间的宫廷写经》文中研究表明武则天为父母做功德所抄的《金刚经》《妙法莲华经》是唐代官写佛经的典范,赖敦煌遗书得以保存。每部经卷分作经序、经文和题记三个部分。武氏所撰《金刚经序》《妙法莲华经序》抄冠于每部佛经卷首,序文结构严整,融汇了赞颂经文与发愿祈福两种文体。所抄两部佛经的版本取鸠摩罗什译本,经文与《大正藏》本之间存在异文。各卷尾题后书列题记,依次记录该卷的抄写时间、抄经书手、用纸张数、装潢匠人、校经僧俗、详阅大德、写经判官、写经使等信息。这次抄经活动缘起于武后母亲杨氏夫人辞世,约始于咸亨二年(671),止于仪凤二年(677)。所调抄经、校经书手来自门下省、秘书省、弘文馆及东宫左春坊等中央官署,所征用校经僧众主要来自长安各皇家寺院,书手们固定且长期服役,僧众们在整个写经活动的前、中期与书手合作紧密。每卷经文抄、校工作基本由两人以上负责。抄经任务的分配上,每部经文均由一人独立负责抄写,单人效率约一天一部《金刚经》、一至两天一卷《妙法莲华经》。校经任务的分配上,每卷经文的校读工作由多人校一卷逐渐演变为单人校一卷,书手多校《金刚经》,僧众仅校《妙法莲华经》。参与详阅经卷的高僧大德基本固定,他们与皇室渊源深重,是高宗至武周年间长安佛教界的主干。此外,中央官署选派一使一判官监护,写经使代表皇室监管写经活动,具体事务则由判官负责。题记中所展现的抄经活动严谨运作的画面,与实际可能并不相符。各卷经文中都有比例不小的主观错谬,大部分经卷中没有校改痕迹,装潢手也有失误,说明实际的执行过程并不严格。尽管这次抄经活动被视作唐代皇家写经功德活动的一个缩影,其规范的经序内容与题记格式表明,这也只是一次日常的皇室佛教活动。

刘婷[9](2019)在《中国散藏敦煌文献叙録》文中指出敦煌文献自发现後不久便经历了四处流散的命运,目前,除英、法、俄、中四国的国家级图书馆收藏外,敦煌文献还散藏於世界各公私收藏机构和个人手中,其中中国散藏品的数量当居首位。中国散藏品的来源主要可分爲三个部分: 一是1907年斯坦因来华前,流散於当地官绅和文人者,主要藏家有廷栋、叶昌炽、汪宗翰等;二是1910年清学部押运回京途中散落和被何震彝、李盛铎、刘廷琛等盗取者;三是新中国成立以後,从他国陆续回购和受赠的文献。这些文献或经多次转手,或多年

李爽[10](2019)在《抄有《李峤杂咏诗》的敦煌写本研究》文中提出敦煌莫高窟保存下来的唐代古写本是珍贵的,其价值主要表现在它具有校勘、1佚的文献价值,以及反映唐代社会历史文化的文史价值。这些又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写本的物理形态所反映出来的唐AI写作本信息,如抄写体例、抄写规范、俗字俗语等。第二,写本所存文字内容的1佚价值和对今本的校勘价值。如抄有《李峤杂咏诗》的写本中所存《李峤杂咏诗》《唐人选唐诗》的内容与传世本间的差异较多,具有较大的校勘价值。第三,结合唐代的社会历史文化,综合研究写本的物理形态和文字内容,能呈现写本的抄写动态和写本的生存情景,从而展现写本鲜活的生命力。现所见抄有《李峤杂咏诗》的八件敦煌写本,写本号爲BD3196、P.3738、S.555、Дх.11210、Дх.3058、Дх.2999、Дх.10298、Дх.5898。它们分别被收藏在中国、法国、英国和俄国,是敦煌文学写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写本抄写的内容有:《李峤杂咏诗》19首、中国失传的张庭芳注《李峤杂咏诗》的部分诗注、《唐人选唐诗》37首、《治上气咳嗽等病医方》、《维摩诘所说经卷下》等。这些唐AI写作本作爲较早的版本,保存的诗歌内容与《文苑英华》《唐五十家诗集》《全唐诗》《佚存丛书》等传世文献有较多差异,具有较高的文献校勘价值和1佚价值。此外,作爲中晚唐时期流传於敦煌的民间写本,它对於当时敦煌地区的历史、教育、社会风俗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对写本的叙录、考证、录文、校勘、文化背景等方面所做的研究,用由外而内、由大而小的视角,能全面呈现抄有《李峤杂咏诗》的八件敦煌写本的物理形态、抄写体例、文字内容、生存环境、文史价值、校勘1佚价值、所存唐代古注的价值,及其所反映的唐代敦煌教育的部分内容。第一、二章爲写本的叙录和考证,得出的主要结论有:BD3196是吐蕃统治时期敦煌寺学里面的僧人所抄写的写本。P.3738、S.555写本是归义军时期敦煌学郎抄写的律诗教材,正面的《杂咏诗》於895年抄写完毕,写本背面的《唐人选唐诗》抄写於985-903年之间,题记中“癸亥年”爲903年,爲读者得到这件写本的时间。俄藏五件写本是中晚唐时期学郎抄写的敦煌医学校的教材。第三章以写本爲底本,今本爲参校本,采用文献考证与辞章辨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李峤杂咏诗》《唐人选唐诗》进行录文和校勘。以写本对校今本,其胜意甚多。或能发古义之沉潜,或能证今本之)脱,片玉零珠,弥足珍贵。得出的结论有:版本间形成差异之处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後人篡改,二是後人抄写时出现了)误的情况,三是写本抄写者抄写时出现了脱衍)误的情况。第四章是对写本所存《李峤杂咏诗》张庭芳注的研究。探析了张庭芳诗注中名物注释和征引式注释的体例,分析了张注的引书内容,呈现了张注的价值。得出的结论有:张注引书甚丰,仅13首《杂咏诗》诗注中就达到了40余种。另外,张注的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杂咏诗》具有校勘价值。二是在诗歌注释学史上的价值表现爲扩大了注释对象、发展了征引式注释、呈现了唐注少品评之词的特点。三是诗注中至少保存了六条散佚的古典文献。结语部分总结了本篇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认爲抄有《李峤杂咏诗》的八件写本呈现了所存内容在唐代敦煌的流行情况、写本具有较高的文献校勘1佚价值和文史价值、写本所存的唐代古注反映了唐代诗歌注释还处於一个发展起步的阶段等。

二、甘肃省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的来源及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省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的来源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2)高昌国佛教寺院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史概述
    第三节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高昌国佛教及寺院经济的结构
    第一节 高昌建国前后对佛教的政策
    第二节 寺院经济与佛教地理
    第三节 寺院经济的概念及与其他宗教
    小结
第二章 高昌国佛教寺院的经营模式及财务收支
    第一节 高昌国寺院的基本经济模式
    第二节 寺院日常收入
    第三节 寺院日常支出——对《高昌乙酉、丙戌岁某寺条列月用解斗帐历》再探讨
    小结
第三章 高昌国的僧官、僧众和寺户
    第一节 僧官阶层的执掌及管理
    第二节 国家政权对僧众的管理及其赋税劳役
    第三节 寺户制度及依附人口
    小结
第四章 高昌国僧尼的经济活动与日常生活
    第一节 僧尼个人的私有经济
    第二节 释门群体与豪门望族间的往来
    第三节 佛教僧尼的宗教活动与社会角色
    小结
第五章 高昌国寺院经济的转型和衰落
    第一节 多维视野下的寺院经济与高昌社会
    第二节 高昌国寺院经济的转型
    第三节 高昌国寺院经济衰落再探讨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唐宋时期敦煌永安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章 永安寺的日常运转
    第一节 永安寺的宴饮场所
        一、设院的功能
        二、寺院的宴设活动
    第二节 永安寺的财产管理
        一、管理机构
        二、管理人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永安寺僧人的房舍纠纷及解决机制
    第一节 房舍纠纷的起因
        一、文书录文
        二、永安寺房舍的所有权
        三、永安寺房舍的位置
    第二节 房舍纠纷的解决机制
        一、起诉方式和诉讼种类
        二、诉状的格式规范
        三、诉状的文体与文本格式不相符及原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永安寺借粮纠纷案审理研究
    第一节 案件的审理程序
        一、提起诉讼
        二、立案受理
        三、调查取证
        四、判决结案
    第二节 审理案件的手段
        一、审判官讯问
        二、当事人指节画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永安寺与敦煌僧团及在家信众的关系
    第一节 永安寺与敦煌僧团的关系
        一、参与僧团组织的修习弘法活动
        二、参加僧团组织的法事活动
    第二节 永安寺与敦煌在家信众的关系
        一、社邑活动
        二、寺学教育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敦煌永安寺寺名索引
    附录2 :敦煌永安寺僧人名录
致谢

(4)敦煌研究院敦煌学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本文创新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战略管理
    2.2 学科及学科发展战略
    2.3 组织学科发展战略理论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敦煌研究院敦煌学发展使命愿景
    3.1 使命与愿景
    3.2 环境分析
        3.2.1 宏观环境
        3.2.1.1 政治环境
        3.2.1.2 经济社会环境
        3.2.1.3 技术环境
        3.2.1.4 区域环境
        3.2.2 中观环境
        3.2.2.1 学科地位
        3.2.2.2 学术资源
        3.2.2.3 研究趋势
        3.2.2.4 研究力量
        3.2.2.5 交流合作
        3.2.2.6 成果转化
        3.2.3 内部环境分析
        3.2.3.1 学科本身
        3.2.3.2 资源环境
        3.2.3.3 制度环境
        3.2.3.4 文化环境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敦煌研究院敦煌学发展战略分析与选择
    4.1 战略分析
        4.1.1 内部优势(S)
        4.1.2 内部劣势(W)
        4.1.3 外部机遇(O)
        4.1.4 外部威胁(T)
    4.2 SWOT-AHP分析模型构建
        4.2.1 SWOT分析矩阵
        4.2.2 层次结构模型
        4.2.3 层次判断矩阵
        4.2.4 要素权重计算
    4.3 战略选择
        4.3.1 备选方案比较
        4.3.2 SO战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敦煌研究院敦煌学发展战略设计
    5.1 战略目标
    5.2 学科布局
        5.2.1 基础研究布局
        5.2.2 应用研究布局
    5.3 战略任务
        5.3.1 构建系统完备的敦煌学资源与信息平台
        5.3.2 建设开放协同的敦煌学研究基地
        5.3.3 创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转化应用模式
        5.3.4 建立高水平学科管理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敦煌研究院敦煌学发展战略分析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与作者导师简介
附件

(5)敦煌《观无量寿经》及其注疏写本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观经》的传译及敦煌本概述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敦煌《观经》及其注疏写本叙録
    第一节 《观经》写本叙録
    第二节 《观经》注疏写本叙録
    第三节 《观经》相关写本叙録
第三章 敦煌《观经》及其注疏写本定名
第四章 敦煌《观经》及其注疏残卷缀合
第五章 敦煌《观经》注疏写本校録
第六章 敦煌本《观经》异文研究
    第一节 《观经》异文比对
    第二节 《观经》异文考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秦汉时期习字简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习字简牍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重难点、创新点
第一章 习字简牍界定及发现
    第一节 习字简牍的界定
    第二节 习字简牍的发现
    第三节 资料来源
第二章 习字简牍的形制与习字方法
    第一节 习字简牍的形制
    第二节 简牍所见习字方法
        一、示范教学法
        二、自主学习法
第三章 习字简牍的内容与习字原因
    第一节 文献中关于秦汉时期蒙学教育的记载
        一、传世文献所见蒙学教育
        二、简牍所见秦汉蒙学教育
    第二节 习字原因
        一、教育所需
        二、作为升迁需要的文书常用语的练习
        三、社会风尚的引导
第四章 习字简牍书写群体的考察
    第一节 前辈学者对书写群体的研究
    第二节 从习字简牍的书写情况看习字群体
        一、不识字的学童和戍卒
        二、从事文书书写职业的人
第五章 与甲骨习刻、敦煌遗书习字对比研究
    第一节 与甲骨习刻比较研究
    第二节 与敦煌遗书习字比较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一 居延汉简习字简牍出土位置
附表二 秦汉习字简牍一览表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楼兰残纸笔形楷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2 楼兰及楼兰残纸概述
    2.1 楼兰古城与楼兰残纸
    2.2 楼兰残纸书法风格简析
        2.2.1 灵动飘逸类
        2.2.2 方正俊朗类
        2.2.3 端庄整饬类
3 相关概念辨析及样本介绍
    3.1 “新隶体”定义之辨
    3.2 所选楼兰残纸样本介绍
    3.3 所选对照样本介绍
        3.3.1 敦煌遗书样本介绍
        3.3.2 走马楼吴简样本介绍
4 楼兰残纸横向笔形与楷书演进关系分析
    4.1 横向笔形对比分析
    4.2 横向笔形楷化规律
5 楼兰残纸纵向笔形与楷书演进关系分析
    5.1 纵向笔形对比分析
    5.2 纵向笔形楷化规律
6 楼兰残纸斜向与转折笔形统计分析
    6.1 斜向笔形考察分析
        6.1.1 点的考察与分析
        6.1.2 撇的考察与分析
        6.1.3 捺与提的考察与分析
    6.2 转折笔形统计分析
        6.2.1 横折与竖折
        6.2.2 竖钩与抛钩竖弯钩
7 由楼兰残纸看公元3、4世纪楷书演进规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敦煌唐代咸亨至仪凤年间的宫廷写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 选题缘起与释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宫廷写经的分布与外部特征
    第一节 敦煌宫廷写经与经卷保存状况
    第二节 疑伪卷与宫廷写经的写本特征
第二章 经序与写经活动的缘起
    第一节 经序的留存情况和经序、经文关系的判断
    第二节 经序录文与文本结构分析
    第三节 武后为父母追福活动的缘起与影响
第三章 《金刚经》《妙法莲华经》经文比对研究
    第一节 经文内容、结构与文本保存情况概述
    第二节 《金刚经》《妙法莲华经》异文整理
        一 《金刚经》异文整理
        二 《妙法莲华经》异文整理
    第三节 对经文异文等诸问题的思考
        一 有关写经所据底本是否统一的问题
        二 从经文中的错谬看抄经活动的严谨程度
第四章 题记所见写经活动的具体运作
    第一节 题记中的时间所反映的问题
        一 抄经活动起讫时间推定
        二 抄经人抄写速度推测
        三 抄经人、非僧众校经人被抽调时间推测
        四 传世史料中的改元时间与写经题记中日期的比对
    第二节 “抄”“校”程序中书手间及书手与僧众的互动
        一 抄经人的来源与称谓
        二 抄校人员的组合关系
    第三节 题记中的寺院与僧众
    第四节 写经判官、写经使与其选任标准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9)中国散藏敦煌文献叙録(论文提纲范文)

安 徽
    1. 安徽博物院
    2. 石谷风藏
北 京
    1. 北京大学图书馆
    2. 北京伍伦国际拍卖有限公司(80)
    3. 成贤斋
    4. 故宫博物院
    5. 啓功藏
    6. 首都博物馆
    7.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博物馆
    8. 务本堂
    9. 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
    10. 中国国家博物馆
    11. 中国书店
    12. 中国文化遗産研究院
重 庆
    1. 重庆宝林博物馆
    2. 重庆图书馆
    3.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4. 西南大学图书馆
甘 肃(128)
    1. 敦煌市博物馆
    2. 敦煌市档案馆
    3. 敦煌研究院
    4. 定西市安定区博物馆
    5. 甘肃省博物馆
    6. 甘肃省档案馆
    7. 甘肃省图书馆
    8. 甘肃中医学院图书馆
    9. 高台县博物馆
    10. 酒泉市博物馆
    11. 兰山范氏
    12. 兰州某氏
    13.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
    14. 武威市博物馆
    15. 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
    16. 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
    17. 永登县博物馆
    18. 张掖市博物馆
贵 州
    贵州省博物馆
湖 北
    湖北省博物馆
湖 南
    湖南省图书馆
黑 龙 江
    黑龙江图书馆
江 苏
    1. 南京博物院
    2. 南京金陵刻经处
    3.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4. 南京图书馆
    5. 苏州西园戒幢律寺
辽 宁
    1. 辽宁省博物馆
    2. 旅顺博物馆
山 东
    1. 青岛市博物馆
    2. 山东博物馆
    3. 山东省图书馆
山 西
    山西博物院
陕 西
    1. 西安碑林博物馆
    2. 西安博物院
    3. 西北大学图书馆
上 海
    1.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2. 上海博物馆
    3. 上海图书馆
    4. 上海玉佛寺
四 川
    1. 四川博物院
    2. 四川省图书馆
    3. 四川大学图书馆
    4. 宜宾市博物院
天 津
    1. 天津市博物馆(281)
        (1) 天津市历史博物馆
        (2) 天津艺术博物馆
    2. 天津图书馆
    3. 天津市文物公司
台 湾(312)
    1. 台北“故宫博物院”
    2. 台北“国家图书馆”
    3. 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
    4. 中华海峡两岸文化资産交流促进会(海华堂)
    5.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
香 港
    1. 北山堂
    2. 近墨堂
    3. 刘氏虚白斋
    4. 脉望馆
    5. 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
    6. 香港黄氏
    7. 香港李氏
    8. 香港艺术馆
    9. 香港中文大学冯平山博物馆
    10.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浙 江(345)
    1. 杭州市灵隐寺
    2. 杭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3. 王伯敏藏
    4. 浙江省博物馆
    5. 浙江省图书馆
附録:
    (1)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2) 北京包盈国际拍卖有限责任公司
    (3) 北京诚轩拍卖有限公司
    (4) 北京古玩城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5) 北京瀚海拍卖有限公司
    (6) 北京海王村拍卖公司
    (7) 北京九歌国际拍卖股份有限公司
    (8) 北京景星麟凤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9)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10) 北京琴岛荣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11) 北京泰和嘉成拍卖有限公司
    (12) 北京万隆拍卖有限公司
    (13) 北京西荣阁拍卖有限公司
    (14) 长风拍卖
    (15) 江苏两汉拍卖公司
    (16) 荣宝斋
    (17) 上海博古斋拍卖有限公司
    (18) 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
    (19) 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
    (20) 太平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21) 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
    (22)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23) 中鸿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24) 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10)抄有《李峤杂咏诗》的敦煌写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抄有《杂咏诗》写本的叙录
    第一节 BD3196写本叙录
        一、写本基本信息
        二、写本所抄内容
    第二节 P.3738写本叙录
        一、写本基本信息
        二、写本所抄内容
    第三节 S.555写本叙录
        一、写本基本信息
        二、写本所抄内容
        三、写本诗歌特点
    第四节 俄藏五件写本叙录
        一、写本基本信息
        二、写本所抄内容
        三、写本缀合情况
第二章 抄有《杂咏诗》写本的考证
    第一节 BD3196写本考证
        一、抄写的时间考
        二、抄者和用途考
        三、正背面关系考
        四、生存的环境考
    第二节 P.3738、S.555写本考证
        一、抄写的时间考
        二、抄者和用途考
        三、正背面关系考
        四、生存的环境考
    第三节 俄藏五件写本考证
        一、抄写的时间考
        二、抄者和用途考
        三、正背面关系考
        四、生存的环境考
    小结 八件写本整体关系考
第三章 《杂咏诗》《唐诗选》校录
    第一节 《杂咏诗》校录
        一、校本和凡例
        二、录文和校勘
    第二节 《唐诗选》校录
        一、所选的校本
        二、录文和校勘
第四章 写本存《杂咏诗》诗注研究
    第一节 《杂咏诗》诗注简介
    第二节 写本所存诗注的体例
        一、名物的注释
        二、征引式注释
    第三节 写本所存诗注的价值
        一、对《杂咏诗》的校勘价值
        二、在诗歌注释学史上的价值
        三、对於古典文献的1佚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甘肃省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的来源及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修故之福,无量无边”——敦煌遗书中所见补缀旧经制作佛教功德写经现象[J]. 刘波. 敦煌吐鲁番研究, 2021(00)
  • [2]高昌国佛教寺院经济研究[D]. 张重洲. 兰州大学, 2021(09)
  • [3]唐宋时期敦煌永安寺研究[D]. 马聚英.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敦煌研究院敦煌学发展战略研究[D]. 杨雪梅.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5]敦煌《观无量寿经》及其注疏写本考[D]. 方晓迪.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6]秦汉时期习字简牍研究[D]. 佟纯正.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楼兰残纸笔形楷化研究[D]. 石放.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敦煌唐代咸亨至仪凤年间的宫廷写经[D]. 汪若青.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中国散藏敦煌文献叙録[J]. 刘婷. 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 2019(00)
  • [10]抄有《李峤杂咏诗》的敦煌写本研究[D]. 李爽.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甘肃省图书馆敦煌遗书的来源与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