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土质路堑边坡变形破坏类型及其稳定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立武[1](2020)在《闽南山区高速公路典型类土质边坡滑坡机理分析与治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闽南山区一般地层岩体结构破碎,岩土体风化强烈且深度较大,覆盖层较厚,岩土体遇水易软化,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受开挖卸荷和大气降雨影响,类土质路堑边坡病害时有发生。本文依托闽南山区高速公路一典型类土质边坡滑坡工点,根据现场调查、勘察设计资料及监测数据,详细分析了边坡的变形特征,揭示了滑坡的变形机理;基于上述机理分析,进行了前期应急处置措施效果研究和后期工程治理对比分析,对山区高速公路类似边坡工程机理分析与治理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何其胜[2](2020)在《贵州某高大类土质路堑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文中指出公路运输关系着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促进经济发展,我国持续加大公路建设的规模,并将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方向。我国很多山区,山高坡陡,地质条件复杂;在山区公路工程建设中,准确评价路堑边坡稳定性和校核防护措施一直是公路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高大路堑边坡的安全施工及有效防护更是公路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本文通过对贵州众多类土质边坡失稳案例分析,研究了贵州类土质边坡失稳破坏机理和变形破坏模式。依托贵州省镇赫高速公路工程,以其中的K27+200处左侧类土质路堑高边坡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边坡变形和边坡整体稳定性作为重点分析内容,结合拟建边坡的具体地质勘察资料、室内外土工试验数据,借助FLAC3D数值分析软件着重研究了高大路堑边坡在开挖和支护设置过程中的应力应变、位移变形及稳定性规律。本文首先针对贵州山区干线的地形、地质情况,结合众多高大类土质边坡失稳案例,研究了贵州山区常见的公路类土质边坡的失稳破坏机理、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影响因素;将安全系数作为评价指标,运用有限差分强度折减法对K27+200处左侧路堑类土质高边坡的实际工况做了细致深入的分析,研究了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接着,在FLAC3D软件中建立实际边坡数值模型,针对三种开挖方案,考虑分级开挖工况,模拟分析了边坡在开挖过程中及开挖完成后的岩土体应力、位移、剪切应变增量等,计算稳定性安全系数,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其次,对提出的支护方案进行模拟校核,分析方案一不同锚杆长度及角度的支护效果,并对边坡采用预应力锚索方案进行优化设计。最后,综合对比三种方案的开挖变形、支护效果及成本,比选出较为合理的边坡开挖施工方案。为了分析降雨入渗对实际工程边坡的影响,本文针对工程场区的风化岩土强度特性实验,分析研究了全风化玄武岩残积土不同含水率下的岩土强度变化规律,并基于饱和-非饱和理论,利用FLAC3D中的FISH语言编写了降雨入渗程序,实现接近实际的高大类土质边坡的饱和-非饱和渗流模拟。最后得出了不同降雨持时,风化玄武岩坡体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以及边坡的变形稳定性情况,以期能够为类似公路边坡工程起到借鉴指导作用。
牛国良[3](2018)在《赣南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防护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西高速公路经过近二十年的飞速发展,截止2016年通车里程已经达到6000公里。按省政府对高速公路县县通,全覆盖的要求,高速公路逐渐向地形复杂的边远山区延伸,不可避免会产生大量深切高填边坡。深切高填边坡与普通边坡相比,山体切开后边坡表层土应力释放,坡脚主动土压力较大,更容易产生边坡失稳滑塌的地质灾害。深切高填边坡稳定性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如果边坡防护措施不当,要么会造成防护过度,投资浪费,要么防护不足,边坡稳定性差,给运营阶段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诱发灾难。赣南山区作为江西边远山区的代表,山区覆盖面积大,地形地质复杂,做好赣南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防护技术研究,对于确保高速公路路基安全稳定、减少路基灾害和病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依托安远至定南高速公路及定南联络线建设项目,主要从高速公路边坡的稳定性、路基的沉降变形、边坡生态环保三个方面对山区高速公路高填边坡防护治理及生态恢复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并基于该项目研究得到了深切边坡防护与治理技术、高填边坡防护与治理技术、深切高填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等方面的成果,并在项目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李文灵[4](2018)在《山区公路拓宽改建边坡稳态演化规律及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拓宽改建边坡工程作为公路拓宽改建的重要附属工程之一,在丘陵山地经常遇到大量的设计和治理问题,虽然国内外很早就开始了公路的拓宽改建建设,但是目前对于改建边坡的设计和治理的专门研究非常缺乏,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本文基于现有的改建边坡研究成果,依托福建地区公路拓宽改建工程的实践经验,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以局部拓宽边坡设计中坡脚开挖拓宽的稳态演化规律和破坏机制为主要研究对象,考虑单车道和双车道两种拓宽方案,总结和归纳了改建边坡的破坏机制和加固控制对策,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以全风化花岗岩和砂土状强风化地层为主要地层建立了典型类土质边坡模型,从潜在滑动面、最大剪应变发展和结构面屈服发展三个方面分析总结了典型类土质边坡的变形破坏由局部破坏形式过渡发展成由开挖面贯通至坡顶的整体性破坏的破坏机制。提出了典型类土质边坡加固对策重点应集中在“固脚”和“束腰”两个方面,推荐采用锚索抗滑桩+小导管注浆的坡脚支挡措施和预应力锚索框架的坡体加固措施。(2)以中风化花岗岩为主要地层建立典型岩质边坡模型,从潜在滑动面、最大剪应变发展和结构面屈服发展三方面分析总结了典型岩质边坡变形破坏首先产生节理剪切屈服,当开挖面屈服达到一定规模时,岩体开始下滑错动,表现出台阶状下滑错动特征,并牵引带动坡体上部岩土体发生变形破坏的破坏机制。提出了典型岩质边坡的支护重点应集中在对结构面的加固控制上,推荐采用肋板式锚索挡墙+系统锚杆的坡脚支挡措施和预应力锚索框架的坡体加固措施。(3)以土-岩接触地层为主要特征建立典型二元结构边坡模型,从潜在滑动面、最大剪应变发展和结构面屈服发展三方面分析总结了典型二元结构边坡随着坡脚拓宽开挖宽度的增加,屈服不断发展牵引坡体持续下滑变形,导致坡体下部屈服区最终向上与上部土层坡体屈服区连通,最后形成圆弧+台阶下错形组合式破坏的破坏机制。提出了典型二元结构边坡的支护重点应集中在如何提高上部土层强度和控制结构面变形破坏两方面,推荐采用肋板式锚索挡墙+系统锚杆的坡脚支挡措施和锚杆框架的坡体加固措施。
韦朝华,文海涛,廖丽萍,杨云川,马少坤,赵艳林,陈立华[5](2017)在《桂东南花岗岩残坡积土边坡破坏特征与防治对策》文中认为桂东南花岗岩残坡积土边坡雨季频繁失稳破坏,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与工程安全,制约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探明该类边坡的破坏特征,采用现场调研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花岗岩残坡积土边坡的破坏模型与特征,探讨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桂东南花岗岩残坡积土边坡的破坏类型分别是滑坡、崩塌、坡面泥石流、复合型,边坡稳定性的主控因素包括残坡积土的力学性质、结构面、人工切坡与降雨。防治设计宜分别针对自然边坡与人工边坡来开展,对于已经破坏的自然边坡和人工边坡,防治重点是对裸露的滑床进行及时防护;对于正处于变形阶段的人工边坡,防治宜根据坡体结构、边坡稳定性、潜在的破坏类型与特征来采取针对性措施。
王帅相[6](2017)在《公路路堑边坡稳定性控制与评价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伴随着大规模现有公路网的翻新改造,大量的边坡工程地质灾害不断涌现。根据相关调查,路堑边坡在开挖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的失稳率都非常高,已经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公路沿线区域大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路堑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性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如何精准地判定影响路堑边坡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如何对路堑边坡稳定性做出准确的评价,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是边坡工程研究中的难题。本文在总结现阶段国内外对于公路路堑边坡稳定性控制与评价技术及路堑边坡发生变形破坏特征的基础上,以河北省承张高速K58+743.46K58+963.46段深挖路堑边坡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强度折减法,采用有限元软件Plaxis分析了路堑边坡过程稳定性机理;建立了路堑边坡过程稳定性控制模型及评价模型;提出了路堑边坡过程稳定性控制思路,并结合监测结果给出了加固治理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1)归纳总结了公路路堑边坡有关特点及相应分类方法,并详细阐述了岩质、土质两类路堑边坡发生变形破坏的特征。(2)基于强度折减法分析了各类内在因素对公路路堑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得出了各类内在因素对路堑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敏感性;得出含水率增量一致,水对岩土体强度参数内摩擦角和黏聚力的软化作用速率并不是一致的,并且,对于某些个别土体而言,二者之间扰动度差距还很大。(3)运用Plaxis软件建立了路堑边坡施工过程稳定性控制与评价模型,分析了采用不同形式的施工顺序对路堑边坡过程稳定性所产生的影响,路堑边坡在施工过程中所得安全系数是与工序顺序密切有关的过程变量;支护措施施加越及时,边坡整体总变形量就会越小,所产生应力松弛区域也会较小,在边坡内部形成的潜在滑动面的位移发育就会越深,坡体稳定性就会越高;施加预应力锚杆支护措施可以实现最为有效的减小坡体总变形量及应力松弛区域。(4)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深部位移的信息化监测,依据监测结果提出了治理方案:削坡卸载+锚杆框架梁加固+骨架植物护坡。
胡田飞,杜升涛[7](2016)在《基于偏应力的类土质路堑边坡松动区范围分析》文中认为类土质边坡是一种既受岩土体强度控制,又具有显着地质结构面效应的边坡类型,其滑坡机制和塌滑区分布规律区别于一般的岩质和土质边坡。以偏应力为主要评价指标,归纳了通过数值分析法预测类土质边坡松动区范围的方法。以某路堑边坡为案例,采用FLAC3D计算了该边坡在开挖和降雨工况下的稳定性状态,并基于软件内嵌的FISH语言编制了偏应力的后处理程序。结果表明:在开挖卸荷和岩土强度降低的作用下,新生和原始的偏应力等值线会出现增减交叉、分离、重合及梯度突变等现象,并可以反映结构面的响应特征及其对变形的影响,结合塑性区、位移场及施工记录,就可以预测松动区范围和潜在的变形破坏模式。案例边坡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偏应力场在处于地应力驱动的弹性卸荷状态时会减小,之后由于重力势能的转化作用会增大,进入塑性破坏的非线性卸荷阶段时则显着减小,大变形和滑坡发生后还会出现明显的增减分区现象。相应地,边坡在开挖过程中先后表现为卸荷回弹、裂缝扩展与浅表层溜坍,降雨工况时发生沿全强风化交界面的顺倾滑塌,达到整体饱和状态后进而产生深层的圆弧型滑坡。
周云涛[8](2016)在《三峡水库运行期间类土质岸坡破坏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类土质岸坡是三峡库区典型地质灾害之一,占三峡水库岸线长度的50%左右,深入研究在水库运行期间的类土质岸坡破坏机制,是三峡水库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国家需求,也是减灾学科发展的逻辑需求。研究成果对于支撑三峡水库岸坡重大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防控具有科学意义。本文依托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三峡水库运行期间类土质岸坡破坏机制研究”(2013JJB30001)以及三峡库区3个典型类土质岸坡,龚家方岸坡工程、神女溪岸坡工程、凉水井岸坡工程,采用小尺度模型试验、室内直剪试验、断裂力学、渗流力学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三峡水库运行期间类土质岸坡破坏机制,取得以下几个方面主要成果:(1)基于类土质岩体组构特性,提出了类土质岩体结构等效模型及抗剪强度参数等效计算方法。(2)基于类土质岩体抗剪强度参数试验,揭示了类土质岩体抗剪强度参数变化规律;存在一个基体粒径使内摩擦角取最小值,并存在一个粘土含量(包裹体)使内摩擦角取最大值。类土质岩体抗剪强度参数作用机理分为两个阶段:外包裹体作用阶段和基体作用阶段。外包裹体作用阶段经历了颗粒接触?竖向压缩、水平剪切?基体接触三个过程,基体作用分为基体爬升、基体滚至临界位置以及基体突跃三个阶段。(3)采用小尺度模型试验,揭示了库水位运行期间类土质岸坡孔隙水压力、变形破坏以及微地貌变化规律,基于变形破坏特征提出了坡脚微型崩塌→浸泡软化沉降→后缘微裂纹扩展→坡脚裂缝发育→坡脚大范围崩塌→坡体整体滑移的类土质岸坡变形破坏演化模式。(4)提出了蓄水条件下类土质岸坡浸泡软化拉剪破坏机制,确定了浸泡软化范围与岸坡后缘拉裂缝的量化关系,并推导了类土质岸坡浸泡软化拉剪破坏的断裂力学公式。(5)提出了降水条件下类土质岸坡的渗流驱动压剪破坏机制。基于库水位降落期间渗流驱动力对类土质岸坡的压剪作用,建立了类土质岸坡渗流驱动压剪力学模型,改进了库水位降落期间岸坡渗流驱动力计算方法,提出了类土质岸坡渗流驱动压剪破坏判据。(6)提出了考虑渗流驱动力的类土质岸坡稳定性计算修正传递系数法。
王曼[9](2014)在《邢汾高速类土质边坡经两次削坡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类土质边坡是当前边坡领域的一种新型边坡,属于人工边坡的范畴,本文研究的类土质边坡是通过开挖天然地面形成的路基。在邢汾高速类土质边坡的一次削坡结束后,土体受到了一定的扰动使得一部分边坡发生了轻微的垮塌现象。为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决定进行二次削坡。作者以邢汾高速类土质路堑高边坡稳定性分析与支护研究项目为依托,经过现场勘察,总结了地层岩性、工程地质特征,建立二维FLAC-2D节理化模型。通过现场勘察—节理分析—数值模拟—稳定性分析这一基本研究方法,选取九组代表性边坡,对类土质路堑边坡开挖进行模拟,从理论角度对比了在两组节理的共同作用下一、二次削坡前后路堑应力场、位移场和安全系数,探究边坡的稳定性。希望对日后的实际工程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类土质路堑边坡内部存在有软弱结构面和节理面,并对其稳定性起主要控制作用。目前,FLAC软件大部分应用于处理简单层理边坡的分析中,在处理包含不同岩质多组节理的复杂边坡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在运算过程中采取了“不同节理分开建模,数据分析权重求和”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对一、二次削坡前后坡体监测点的位移场和应力场进行对比分析,并综合安全系数,得出了二次削坡能够提高此边坡坡体稳定性的重要结论。
刘汉强[10](2014)在《邢汾高速高边坡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河北省境内的某高速公路全线80%的线路为类土质质路堑高边坡,属剥蚀构造丘陵地貌,自然边坡坡角约25-35°。边坡岩石分为中风化、强风化片麻岩。在强风化层中,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影响边坡稳定的节理倾角较大,根据现场勘察资料提供的(岩体的完整性系数、节理产状及密度)参数,按照现行规范行的边坡设计,边坡坡角约55-75°。按此方案进行施工后,约35%的高边坡发生了滑塌,造成不同程度的工程危害及人员伤亡。经本文数值模拟研究后发现,影响边坡稳定的主要因素是其中一组同坡向倾角较大的节理,当坡角为65-75°的开挖边坡极易发生滑塌,为此提出了优化设计方案,进行了二次削坡。众所周知,对类土质质高边坡稳定性的分析,其核心问题是对多组节理的模拟分析,合理的进行路堑高边坡坡型坡率设计、防护加固工程对策选取以及设计优化。本文在国内首次使用有限元软件Zsoil.pc v2012,采用M-C强度屈服准则,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进行Multi-Laminate本构模型数值模拟,通过前后两次削坡对比,对影响类土质质高边坡稳定性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明确了工程发生滑塌的具体原因,进而得出结论:类土质质高边坡存在的不同岩层对边坡的稳定性具有较大影响,并且边坡开挖过程对同一层岩体剪应力的影响范围为0~12米;节理和降雨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这两个因素的分析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
二、类土质路堑边坡变形破坏类型及其稳定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类土质路堑边坡变形破坏类型及其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闽南山区高速公路典型类土质边坡滑坡机理分析与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工程地质条件 |
2.1 地形地貌 |
2.2 地层岩性 |
2.3 水文地质条件 |
3 坡体机理分析 |
3.1 坡体变形情况 |
(1)第4级坡面变形 |
(2)自然山体变形 |
3.2 深部位移监测 |
3.3 机理分析 |
(1)地质原因 |
(2)大气降雨及农地灌溉 |
(3)人类工程活动 |
4 稳定性分析 |
5 应急处置及工程治理 |
5.1 应急处置 |
5.2 工程治理 |
6 结语 |
(2)贵州某高大类土质路堑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边坡稳定研究现状 |
1.2.1 高陡公路边坡研究发展过程 |
1.2.2 类土质边坡研究现状 |
1.2.3 边坡降雨入渗研究现状 |
1.2.4 研究现状综述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2.1 引言 |
2.2 极限平衡法 |
2.2.1 瑞典条分法 |
2.2.2 毕肖普法 |
2.2.3 传递系数法 |
2.2.4 考虑渗流的极限平衡法 |
2.3 数值分析法 |
2.3.1 FLAC~(3D)内置本构模型和求解流程 |
2.3.2 FLAC~(3D)强度折减法 |
2.3.3 边坡失稳破坏判别依据 |
2.4 极限平衡法与强度折减法分析边坡稳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大路堑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3.1 引言 |
3.2 边坡地形地貌 |
3.3 边坡地层岩性 |
3.3.1 地层岩性致边坡失稳机理 |
3.3.2 抗剪强度参数对高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3.4 边坡结构面 |
3.5 其他因素 |
3.5.1 水 |
3.5.2 人类工程活动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大路堑边坡实例分析 |
4.1 引言 |
4.2 工程概况 |
4.2.1 地形地貌 |
4.2.2 气象气候 |
4.2.3 地震 |
4.2.4 地层条件及岩性特征 |
4.3 方案一开挖及支护数值分析 |
4.3.1 数值模型 |
4.3.2 岩土体数值模拟分析 |
4.3.3 支护结构数值分析 |
4.4 方案二开挖及支护数值分析 |
4.4.1 数值模型 |
4.4.2 岩土体数值模拟分析 |
4.4.3 支护结构数值分析 |
4.5 方案三开挖及支护数值分析 |
4.5.1 数值模型 |
4.5.2 岩土体数值模拟分析 |
4.5.3 支护结构数值分析 |
4.6 方案比选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降雨作用下边坡稳定分析 |
5.1 引言 |
5.2 含水率对风化玄武岩边坡土体强度特性的影响 |
5.3 降雨入渗原理及破坏机制 |
5.3.1 降雨入渗过程 |
5.3.2 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 |
5.3.3 降雨入渗下风化玄武岩边坡破坏机制 |
5.4 降雨条件下高大路堑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 |
5.4.1 FLAC~(3D)降雨入渗分析功能的二次开发 |
5.4.2 降雨入渗边界及降雨模型 |
5.4.3 降雨作用下边坡孔隙水压力分布 |
5.4.4 降雨作用下边坡稳定性 |
5.4.5 开挖高大路堑边坡降雨排水对策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FLAC_(3D)降雨入渗的部分关键程序代码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3)赣南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防护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高速公路边坡防护与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
1.2.2 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工程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形地貌 |
2.3 水文气象 |
2.3.1 气象 |
2.3.2 水文 |
2.4 赣南山区高速公路深切边坡岩土体特征 |
2.4.1 边坡类型分布 |
2.4.2 深切边坡岩体工程地质特征 |
2.5 赣南山区高速公路高填边坡土体特征 |
2.5.1 高填边坡类型 |
2.5.2 高填边坡填土基本物理性质 |
2.5.3 填土的饱和抗剪强度 |
第3章 赣南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变形破坏机理与模式 |
3.1 深切边坡变形破坏机理与模式 |
3.1.1 沿原有结构面滑动 |
3.1.2 沿顶部拉裂滑动 |
3.1.3 土体拉裂-崩塌 |
3.1.4 圆弧形滑动 |
3.1.5 坡面冲刷破坏 |
3.2 高填边坡变形破坏机理与模式 |
3.2.1 坡面冲刷破坏 |
3.2.2 表面下沉滑移 |
3.2.3 沿原斜坡交界面滑移破坏 |
3.2.4 不均匀沉降破坏 |
3.2.5 整体下沉破坏 |
第4章 赣南山区高速公路深切高填边坡排水防护技术 |
4.1 赣南高速公路深切高填边坡排水系统 |
4.1.1 边坡地表排水系统 |
4.1.2 边坡地下排水系统 |
4.1.3 安远-定南段排水优化建议 |
4.2 不同破坏模式下边坡排水对策 |
4.2.1 深切边坡排水对策 |
4.2.2 高填边坡排水对策 |
第5章 玻璃钢锚杆在赣南山区高速公路深切边坡中应用 |
5.1 玻璃钢锚杆粘结性能 |
5.1.1 粘结性能指标 |
5.1.2 粘结破坏过程 |
5.1.3 界面破坏分析 |
5.2 玻璃钢锚杆锚固边坡适用性分析 |
5.2.1 玻璃钢锚杆力学性能的适宜性 |
5.2.2 玻璃钢锚杆与边坡的变形协调 |
5.2.3 玻璃钢锚杆与水泥砂浆的变形协调 |
5.3 玻璃钢锚杆防护效果数值模拟 |
5.3.1 山下深切边坡工程地质概况 |
5.3.2 边坡数值模型建立 |
5.3.3 计算参数选取 |
5.3.4 模拟结果分析 |
第6章 赣南山区高速公路深切高填边坡生态防护技术 |
6.1 宁定高速安远至定南段边坡生态防护技术 |
6.1.1 路堑边坡生态防护 |
6.1.2 路堤边坡生态防护 |
6.2 安远至定南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技术优化选择 |
6.2.1 多目标决策指标体系建立 |
6.2.2 决策指标模糊判断矩阵赋权 |
6.2.3 生态防护技术多目标决策优选 |
第7章 赣南山区高速公路试验段边坡防护设计 |
7.1 田心深切边坡 |
7.1.1 田心深切边坡边坡工程地质条件 |
7.1.2 田心深切边坡有限差分数值模拟 |
7.1.3 田心深切边坡稳定性计算 |
7.1.4 田心深切边坡防护与恢复治理设计方案 |
7.2 铜锣丘高填边坡 |
7.2.1 铜锣丘高填边坡工程地质条件 |
7.2.2 铜锣丘高填边坡稳定性分析 |
7.2.3 铜锣丘高填边坡防护与恢复治理设计方案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山区公路拓宽改建边坡稳态演化规律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改建边坡方案研究 |
1.2.2 改建边坡稳定性研究 |
1.2.3 改建边坡支护研究 |
1.2.4 改建边坡施工控制研究 |
1.2.5 改建边坡稳态监控研究 |
1.3 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公路拓宽改建边坡理论基础 |
2.1 公路拓宽边坡设计 |
2.1.1 拓宽改建边坡的设计方法 |
2.1.2 拓宽改建边坡的设计原则 |
2.1.3 改建边坡常见的边坡类型 |
2.1.4 拓宽改建边坡失稳原因 |
2.1.5 改建边坡常用的支护措施 |
2.2 公路边坡坡脚开挖拓宽设计 |
2.3 有限元在改建边坡中的应用 |
2.3.1 改建边坡的分步施工模拟 |
2.3.2 支护结构类型模拟 |
2.3.3 改建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三章 类土质边坡拓宽加固设计模拟研究 |
3.1 典型类土质边坡模型 |
3.2 典型类土质边坡不同拓宽方案破坏机制数值模拟 |
3.2.1 边坡不同拓宽方案的稳定性分析 |
3.2.2 边坡拓宽的破坏机制分析 |
3.3 典型类土质边坡拓宽加固对策数值模拟 |
3.3.1 类土质边坡加固工程对策 |
3.3.2 类土质边坡加固工程对策数值模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岩质边坡拓宽加固设计模拟研究 |
4.1 典型岩质边坡模型 |
4.2 典型岩质边坡不同拓宽方案破坏机制分析 |
4.2.1 边坡不同拓宽方案的稳定性分析 |
4.2.2 边坡拓宽的破坏机制分析 |
4.3 典型岩质边坡拓宽加固对策数值模拟 |
4.3.1 岩质边坡加固工程对策 |
4.3.2 岩质边坡加固工程对策数值模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二元结构边坡拓宽加固设计模拟研究 |
5.1 典型二元结构边坡模型 |
5.2 典型二元结构边坡不同拓宽方案破坏机制数值模拟 |
5.2.1 边坡不同拓宽方案的稳定性分析 |
5.2.2 边坡拓宽的破坏机制分析 |
5.3 典型二元结构边坡拓宽加固对策数值模拟 |
5.3.1 二元结构边坡加固对策 |
5.3.2 二元结构边坡加固工程对策数值模拟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程实例 |
6.1 工程概况 |
6.2 K78+930~K79+210右侧边坡模型建立 |
6.3 加固工程数值模拟及支护效果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公路路堑边坡稳定性控制与评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公路路堑边坡稳定性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公路路堑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公路路堑边坡发生变形破坏的特征 |
2.1 路堑边坡的特点及分类 |
2.1.1 路堑边坡的特点 |
2.1.2 路堑边坡的分类 |
2.2 不同岩性路堑边坡的破坏特征 |
2.2.1 岩质路堑边坡的破坏特征 |
2.2.2 土质路堑边坡的破坏特征 |
2.3 公路路堑边坡产生滑坡的基本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影响公路路堑边坡稳定性的相关因素分析 |
3.1 强度折减法的基本原理 |
3.2 内在因素对公路路堑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3.2.1 算例模型 |
3.2.2 边坡稳定性在黏聚力影响下的变化 |
3.2.3 边坡稳定性在容重影响下的变化 |
3.2.4 边坡稳定性在内摩擦角影响下的变化 |
3.2.5 边坡稳定性在坡后荷载影响下的变化 |
3.2.6 边坡稳定性在弹性模量影响下的变化 |
3.2.7 边坡稳定性在泊松比影响下的变化 |
3.2.8 边坡稳定性在边坡高度影响下的变化 |
3.2.9 边坡稳定性在倾斜角度影响下的变化 |
3.3 各参数影响敏感性的比较分析 |
3.4 路堑边坡稳定性在水因素影响下的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公路路堑边坡施工过程稳定性的控制与评价 |
4.1 工程概况 |
4.2 工程地质特征 |
4.2.1 地形地貌 |
4.2.2 地层岩性 |
4.2.3 地质构造 |
4.2.4 水文地质条件 |
4.2.5 地震 |
4.3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4.3.1 模拟过程的计算思路 |
4.3.2 模型几何尺寸 |
4.3.3 模型材料参数的确定 |
4.3.4 边界条件的限定 |
4.3.5 网格的划分 |
4.4 计算结果的分析 |
4.4.1 不同形式的施工顺序对路堑边坡过程稳定性的影响 |
4.4.2 不同形式的施工顺序对路堑边坡剪应变增量的影响 |
4.4.3 不同形式的施工顺序对路堑边坡位移的影响 |
4.4.4 不同形式的施工顺序对路堑边坡应力场的影响 |
4.4.5 不同形式的施工顺序对路堑边坡失稳模式的影响 |
4.5 公路路堑边坡施工过程中稳定性控制思路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公路路堑边坡的信息化监测控制技术 |
5.1 路堑边坡实施信息化监测的作用及目的 |
5.2 路堑边坡信息化监测的项目及技术方法 |
5.2.1 监测项目 |
5.2.2 监测技术方法 |
5.3 监测仪器的埋设 |
5.3.1 固定测斜仪的埋设 |
5.3.2 数据采集与发射仪器的安装 |
5.4 监测数据的分析 |
5.5 加固治理的方案 |
5.5.1 治理思路 |
5.5.2 治理方案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8)三峡水库运行期间类土质岸坡破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类土质岸坡研究现状 |
1.2.2 岩土抗剪强度参数试验研究现状 |
1.2.3 水库岸坡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
1.2.4 水库岸坡变形破坏模式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三峡水库典型类土质岸坡特性分析 |
2.1 三峡库区巫山县龚家方类土质岸坡 |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
2.1.2 地形地貌 |
2.1.3 地层岩性 |
2.1.4 地质构造 |
2.1.5 水文地质条件 |
2.1.6 岸坡破坏特征 |
2.2 三峡库区巫山县青石(神女溪)岸坡 |
2.2.1 地理位置 |
2.2.2 滑坡规模及形态 |
2.2.3 地形地貌 |
2.2.4 地层岩性 |
2.2.5 滑坡变形特征 |
2.3 重庆云阳县凉水井岸坡(滑坡) |
2.3.1 地理位置与交通状况 |
2.3.2 气象与水文 |
2.3.3 地形地貌 |
2.3.4 地层岩性 |
2.3.5 地质构造 |
2.3.6 水文地质条件 |
2.3.7 滑坡基本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峡水库岸坡类土质岩体抗剪强度参数等效计算方法 |
3.1 概述 |
3.2 类土质岩体等效结构模型 |
3.2.1 类土质岩体结构特征 |
3.2.2 类土质岩体等效结构模型 |
3.3 类土质岩体抗剪强度参数等效方法 |
3.4 模型验证 |
3.5 本章小节 |
第4章 类土质岸坡岩体抗剪强度参数变化特性试验研究 |
4.1 概述 |
4.2 大型直剪试验设计 |
4.2.1 试验仪器 |
4.2.2 试验土样制备 |
4.2.3 试验工况设计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4.3.1 剪切变形破坏特性 |
4.3.2 基体(粒径)大小对抗剪强度参数的影响 |
4.3.3 包裹体(粘土含量)对抗剪强度参数的影响 |
4.3.4 基体粒径大小与包裹体(粘土含量)敏感性分析 |
4.4 讨论 |
4.4.1 类土质岩体剪切变形破坏机理 |
4.4.2 基体(粒径)大小对抗剪强度参数的作用机理 |
4.4.3 包裹体对抗剪强度参数的作用机理 |
4.5 本章小节 |
第5章 水库运行期间类土质岸坡模型试验研究 |
5.1 概述 |
5.2 模型试验设计 |
5.2.1 模型尺寸设计 |
5.2.2 坡体土样制备 |
5.2.3 试验工况拟定 |
5.2.4 孔隙水压力量测方案 |
5.2.5 岸坡变形量测方案 |
5.3 试验过程 |
5.4 孔隙水压力试验结果分析 |
5.4.1 孔隙水压力变化特征 |
5.4.2 水库蓄水类土质岸坡浸泡软化分区 |
5.5 岸坡变形破坏分析 |
5.5.1 库水位升降作用岸坡裂缝、坍塌体分析 |
5.5.2 类土质岸坡变形破坏演化模式 |
5.6 类土质岸坡地貌精细演化模分析 |
5.6.1 水库初次蓄水类土质岸坡地貌演化特征分析 |
5.6.2 水库降水类土质岸坡地貌演化特征分析 |
5.6.3 水库二次蓄水类土质岸坡地貌演化特征分析 |
5.7 本章小节 |
第6章 水库蓄水类土质岸坡浸泡软化拉剪破坏机制研究 |
6.1 概述 |
6.2 类土质岩体等效及软化机制 |
6.2.1 类土质岩体等效 |
6.2.2 水库蓄水类土质岩体软化机制 |
6.3 类土质岸坡拉剪断裂破坏机制 |
6.3.1 浸泡软化区范围与拉裂缝量化关系 |
6.3.2 类土质岸坡稳定性断裂计算模型 |
6.4 青石(神女溪)类土质岸坡浸泡软化拉剪机制讨论 |
6.4.1 青石(神女溪)类土质岸坡概况 |
6.4.2 浸泡软化及变形破坏特征 |
6.4.3 浸泡区范围与拉裂缝量化关系 |
6.4.4 岸坡变形破坏模式 |
6.4.5 岸坡拉剪断裂破坏机制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水库泄水期间类土质岸坡渗流驱动压剪破坏机制研究 |
7.1 概述 |
7.2 类土质岸坡渗流驱动压剪力学模型 |
7.2.1 力学模型 |
7.2.2 渗流驱动力计算 |
7.3 岸坡渗流驱动压剪破坏判据 |
7.4 青石(神女溪)类土质岸坡渗流驱动压剪破坏机制验证及讨论 |
7.4.1 青石(神女溪)类土质岸坡概况 |
7.4.2 渗流驱动压剪破坏机制验证 |
7.4.3 不同库水位降落速度渗流驱动力变化规律 |
7.4.4 不同库水位降落时间渗流驱动力变化规律 |
7.4.5 初始库水位高度对渗流驱动力的影响 |
7.4.6 岸坡稳定性随水位降落速度变化规律 |
7.4.7 岸坡稳定性随降落时间变化规律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考虑渗流驱动力的类土质岸坡稳定性计算修正传递系数法 |
8.1 概述 |
8.2 渗流驱动力计算 |
8.3 考虑渗流驱动力的修正传递系数法 |
8.4 算例分析 |
8.4.1 凉水井滑坡概况 |
8.4.2 修正传递系数法计算凉水井滑坡稳定性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9)邢汾高速类土质边坡经两次削坡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选题意义 |
1.2 类土质边坡研究现状 |
1.3 边坡稳定分析方法 |
1.4 FLAC 软件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系数 |
2.1 权重系数 |
2.2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
2.3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系数计算步骤 |
第三章 工程概况及断面参数统计 |
3.1 工程概况 |
3.2 断面地理参数统计 |
3.3 各路堑边坡现场调查资料分析 |
3.4 削坡坡率统计 |
第四章 YK50+357~YK50+589 断面削坡前后稳定性分析 |
4.1 地质条件 |
4.2 建立一、二次削坡 FLAC 计算模型 |
4.3 权重系数确定 |
4.4 位移场分析 |
4.5 应力场分析 |
4.6 安全系数计算 |
4.7 小结 |
第五章 全路段断面边坡削坡前后稳定性分析 |
5.1 YK45+200~YK45+354 削坡前后稳定性分析 |
5.2 YK52+603.8~YK52+726.0 削坡前后稳定性分析 |
5.3 YK57+833.8~YK57+999.39 削坡前后稳定性分析 |
5.4 YK58+151.7~YK58+281.1 削坡前后稳定性分析 |
5.5 YK59+192.5~YK59+357.8 削坡前后稳定性分析 |
5.6 YK63+901~YK64+024 削坡前后稳定性分析 |
5.7 YK66+036~YK66+114 削坡前后稳定性分析 |
5.8 YK69+520~YK69+701 削坡前后稳定性分析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刘春原教授历届学生硕士学位论文一览表 |
(10)邢汾高速高边坡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类土质边坡稳定性研究 |
1-2-2 类土质边坡加固及防护研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类土质边坡定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工程地质概况 |
2-2-1 地层岩性 |
2-2-2 边坡力学参数 |
2-2-3 节理分布 |
2-3 小结 |
第三章 数值分析的理论基础及软件介绍 |
3-1 引言 |
3-2 岩土弹塑性变形的特点和基本假设 |
3-2-1 塑性变形的基本特征 |
3-2-2 岩土材料性质的基本假设 |
3-3 弹塑性分析的基本理论 |
3-3-1 弹塑性本构模型 |
3-3-2 屈服准则的选取 |
3-4 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的定义 |
3-4-1 极限平衡法下安全系数的定义 |
3-4-2 有限单元法下安全系数的定义 |
3-5 边坡失稳判定标准的研究 |
3-6 降雨入渗理论 |
3-6-1 降雨引起边坡失稳机理 |
3-6-2 边坡降雨入渗过程 |
3-7 Multi-Laminate 本构模型 |
3-8 Z_soil 软件介绍 |
3-9 小结 |
第四章 YK57+833.8~YK57+999.3 断面分析与研究 |
4-1 工程概况 |
4-2 Multi-Laminate 本构模型建立 |
4-2-1 边坡节理分析 |
4-2-2 数值模型建立 |
4-2-3 数值模型安全系数对比分析 |
4-2-4 数值模型位移矢量对比分析 |
4-2-5 数值模型各监测点X、Y 向应力、剪应力对比分析 |
4-2-6 各高程处剪应力变化特征 |
4-2-7 Multi-Laminate 数值模型计算结论 |
4-3 降雨入渗数值模拟 |
4-3-1 边坡降雨分析 |
4-3-2 数值模型建立 |
4-3-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4-3-4 数值模型渗流计算结论 |
4-4 本章计算结论 |
第五章 全路段高边坡的分析与研究 |
5-1 YK58+151.7~YK58+281 剖面分析 |
5-1-1 工程概况 |
5-1-2 Multi-Laminate 本构模型数值模拟 |
5-1-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5-1-4 降雨入渗数值模拟 |
5-1-5 计算结论 |
5-2 YK59+192.5~YK59+357.8 剖面分析 |
5-2-1 工程概况 |
5-2-2 Multi-Laminate 本构模型数值模拟 |
5-2-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5-2-4 降雨入渗数值模拟 |
5-2-5 计算结论 |
5-3 YK50+357~K50+598 剖面分析 |
5-3-1 工程概况 |
5-3-2 Multi-Laminate 本构模型数值模拟 |
5-3-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5-3-4 降雨入渗数值模拟 |
5-3-5 计算结论 |
5-4 YK55+963.68~YK55+092.8 剖面分析 |
5-4-1 工程概况 |
5-4-2 Multi-Laminate 本构模型数值模拟 |
5-4-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5-4-4 降雨入渗数值模拟 |
5-4-5 计算结论 |
5-5 YK63+901~YK64+024 剖面分析 |
5-5-1 工程概况 |
5-5-2 Multi-Laminate 本构模型数值模拟 |
5-5-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5-5-4 降雨入渗数值模拟 |
5-5-5 计算结论 |
5-6 YK66+036~YK66+114 剖面分析 |
5-6-1 工程概况 |
5-6-2 Multi-Laminate 本构模型数值模拟 |
5-6-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5-6-4 降雨入渗数值模拟 |
5-6-5 计算结论 |
5-7 YK69+520~YK69+701 剖面分析 |
5-7-1 工程概况 |
5-7-2 Multi-Laminate 本构模型数值模拟 |
5-7-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5-7-4 降雨入渗数值模拟 |
5-7-5 计算结论 |
5-8 K45+200 剖面分析 |
5-8-1 工程概况 |
5-8-2 Multi-Laminatee 本构模型数值模拟 |
5-8-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5-8-4 降雨入渗数值模拟 |
5-8-5 计算结论 |
5-9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刘春原教授历届学生硕士学位论文一览表 |
四、类土质路堑边坡变形破坏类型及其稳定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闽南山区高速公路典型类土质边坡滑坡机理分析与治理[J]. 徐立武. 福建交通科技, 2020(06)
- [2]贵州某高大类土质路堑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D]. 何其胜. 河北工业大学, 2020
- [3]赣南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防护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D]. 牛国良. 南昌大学, 2018(01)
- [4]山区公路拓宽改建边坡稳态演化规律及控制研究[D]. 李文灵. 福州大学, 2018(03)
- [5]桂东南花岗岩残坡积土边坡破坏特征与防治对策[J]. 韦朝华,文海涛,廖丽萍,杨云川,马少坤,赵艳林,陈立华. 地球与环境, 2017(05)
- [6]公路路堑边坡稳定性控制与评价技术研究[D]. 王帅相.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7(02)
- [7]基于偏应力的类土质路堑边坡松动区范围分析[A]. 胡田飞,杜升涛. 2016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6
- [8]三峡水库运行期间类土质岸坡破坏机制研究[D]. 周云涛. 重庆交通大学, 2016(04)
- [9]邢汾高速类土质边坡经两次削坡对比分析[D]. 王曼.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7)
- [10]邢汾高速高边坡优化设计研究[D]. 刘汉强.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