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SO IEC最新国际标准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余雪梅[1](2021)在《ISO/IEC导则技术工作程序重要修订解析》文中认为为了提高参与国际标准化的话语权和国际标准立项的成功率,详细梳理《ISO/IEC导则第1部分:技术工作程序+IEC补充部分》的重要修订内容,并在总结新旧版本区别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际标准化常见问题,提出灵活应用等建议,从而提升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影响力,探索灵活应用工作程序的新方法、新途径。
方继斌[2](2020)在《标准必要专利F/RAND承诺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将其持有的技术专利化,以借助专利垄断行业。高通公司就因在第三代通讯技术(以下简称“3G”)时代构建了以CDMA技术(1)为核心的专利墙,垄断了3G时代无线通讯领域90%的芯片专利市场份额。(2)另一方面,标准的制定和适用,不仅有助于解决产品兼容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损耗和管理成本,还能够促进企业生产技术改进、管理改革和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等。正是因为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The 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以下简称“3GPP”)将CDMA技术纳入到3G时代的三大标准当中,无线通讯行业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但高通公司也凭借CDMA技术在当时独霸天下。因此,专利标准化也已经成为现代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策略之一。其中,专利与标准所结合的产物就是标准必要专利(Standards Essential Patents,以下简称“SEPs”)。为了解决SEPs中标准化公共利益属性和专利权人私人权益属性的矛盾,平衡两者的利益,标准制定组织(Standards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以下简称“标准组织”)制定了以合理(Reasonable)和无歧视(Non-discriminatory)(以下简称“RAND承诺”)(3)或者是以公平(Fair)、合理(Reasonable)和无歧视(Non-discriminatory)(以下简称“FRAND承诺”)(1)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政策(为便于描述,下文中除需单独说明的部分外,RAND承诺和FRAND承诺统称“F/RAND承诺”(2))。但是,F/RAND承诺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不仅放大了SEPs已经存在的专利劫持和专利许可费堆积问题,还产生了诸如专利反向劫持、禁令救济适用和符合F/RAND承诺的专利许可费司法计算或判断等新的法律问题。为了分析和解决F/RAND承诺所引起的劫持和专利许可费等法律问题,并为解决这些法律问题构建解决路径和设想。本文首先在第一章中通过标准与专利结合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说明了标准组织制定F/RAND承诺的缘由和历史沿革。通过标准组织的文本规定和实践情况,指出F/RAND承诺存在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最后,第一章通过F/RAND承诺的目的及其价值取向,分析释明了F/RAND承诺应当具有的内涵。第二章,考虑到解决F/RAND承诺下的法律问题还必须先确定F/RAND承诺的法律性质。因此,本文在该章中通过比较各国对F/RAND承诺法律性质的观点,得出本文对F/RAND承诺法律性质的理解。同时,第二章还进一步说明F/RAND承诺应当具有的法律效果。第三章,本文研究了F/RAND承诺所引起的第一个负面现象--专利反向劫持,即标准实施者利用所属国家禁止或限制SEPs持有人(由于有权制定标准的主体通常为跨国集团,其同时具有多个相关实体。各相关实体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实质上是同一的SEPs基本上均具备完整的权利。因此,为便于描述及统一,SEPs的有权主体在本文统称为“SEPs持有人”)申请禁令救济的态度或规则,达到迟付、少付或不付专利许可费的现象。同时,通过分析各国在SEPs上的禁令救济规则以及其在解决专利反向劫持的作用,提出本文关于SEPs禁令救济规则的设想。这样的构建,不仅有助于解决专利反向劫持,也能遏制专利劫持现象。第四章,本文具体阐述了SEPs所引起的第二个负面现象--专利许可费堆积,即一个最终产品上因涉及SEPs过多导致专利许可费过高的现象的危害性以及确定符合F/RAND承诺专利许可费的困难点。为解决专利许可费的堆积的问题,本章提出应当以F/RAND承诺为核心,围绕F/RAND承诺的目的和价值取向,构建计算或判断专利许可费的解决思路和思考路径。最后一章,考虑到随着以华为公司为首的我国通讯企业在第五代通讯技术(以下简称“5G”)时代的强势崛起,我国通讯企业、反垄断机构、法院将遇到越来越多的与SEPs有关的案件。因此,基于对现有司法实践观点的梳理,对现有地方指南、指引的分析,结合第一章到第四章的内容--即F/RAND承诺的内涵、法律性质、专利劫持的禁令构建、专利许可费计算判断的设想,为我国企业与SEPs有关的商业谈判;为我国法院禁令救济适用规则的构建、反禁令制度的试验、专利许可费的计算或判断应当分析和考察的要素;为我国反垄断机构的介入机制提供若干建议和构想。
贾昆[3](2020)在《中外个人数据保护标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个人数据安全问题除了涉及到个人利益外,还对国家、政治稳定以及全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016年Facebook平台因个人数据泄露涉嫌影响美国大选、2019年Google公司收集并使用具有“大规模”性质以及侵入性的个人数据引发了全球个人数据泄露恐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日益关注个人数据的安全问题,中外企业不得不认真面对各类数据合规以实现更合理的开发和使用个人数据。现阶段传统的法律体系已经难以面对日益严峻的数据安全问题,加之法律规定在落实层面的难度较大,使得标准成为了现阶段最直接的个人数据保护手段。因此,对个人数据保护标准的研究将会起到更为直接的作用。伴随着国际社会个人数据保护体系的建设,我国也在不断加快个人数据保护体系的建设工作,其中,标准制度已经先于法律在我国个人数据保护问题上起到了作用。作为立法最主要的参考依据,对于中外个人数据保护标准制度体系的研究,将对我国个人数据保护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数据市场的健康发展与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中外对个人数据的保护标准包括国际、区域及国家标准三大类。2017年以来,两年多的时间所发布的个人数据保护国家、国际标准数量就占全球个人数据保护标准的40%。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外个人数据保护标准的进展情况,以及个人数据保护标准的相关研究动态,本文运用归纳演绎法、统计分析法、分类比较法、政策评估法对相关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整理与鉴别,分析国内外标准制定现状与研究现状,总结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通过对研究热点与研究内容的分析,笔者初步判断中外个人数据保护标准的发展分为:计算机时代从技术领域转向管理领域的阶段;再到网络时代个人数据保护标准与法律协调发展阶段;直到现今大数据时代的个人数据的全面保护时代;三个不同的时期。经过对不同时期标准内容及变化的分析,笔者进一步确定了中外个人数据保护标准的演化路径,同时得出个人数据保护标准全面保护体系正在形成,个人数据保护标准全球化趋势同数据全球化的趋势一道共同发展。最后本文以ISO27000标准体系为例,通过对个人数据保护标准的评估,指出现阶段个人数据保护标准体系结构完善、定位灵活、覆盖范围全面的优势,指出我国现阶段还需进一步完善个人数据保护标准体系的基本结构,继续加强个人数据保护标准的覆盖范围。同时应当加快个人数据保护专门立法的步伐,为个人数据保护标准提供法律依据。不断完善基础类标准的制定,以期为我国个人数据保护标准体系的建立指明方向。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全球化必然成为发展趋势,面对国际社会对个人数据保护日益严苛的要求,我国的标准体系建设应当尽快与国际接轨,以保障个人数据的流通与安全。
温晋杰[4](2020)在《空天运输遥操作系统净评估与可信度认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同发展,我国提出了“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其核心是促进军民两个领域双向技术交流。空天运输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先导行业,在空天运输嫦娥系列任务中,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地面控制中心通过空天运输遥操作系统推送操控信息实现月面巡视器无人自动巡视和科学就位探测。但是,针对我国空天运输领域信息技术国产、自主和可控的发展需求,我国还没有相当的空天运输遥操作系统设计、实施、测试和维护等方面的质量评估方法、技术、体系和标准,在技术层面还缺乏军民融合准入/准出评估机制。围绕上述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本文应用净评估理论,提出了空天运输遥操作系统系统净评估方法,定量认定了探月工程嫦娥系列任务遥操作系统的可信度,建立了空天运输遥操作系统净评估体系,意图保障嫦娥五号任务万无一失,为空天运输领域军民融合战略落地提供技术保障。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首次将净评估理论引入空天运输领域,提出了利用形式化方法建立空天运输遥操作系统净评估指标体系数学模型,借助自主可控的自动化工具采集系统可信证据,从而实现遥操作系统可信度认定的净评估方法。在嫦娥五号任务联调联试过程中,通过净评估方法准确定位了遥操作系统全生命周期的不可信因素,解决了系统质量不可控的问题,实现了遥操作系统联调联试零差错。(2)以遥操作系统相关的软件过程文档、国家军用标准和空天运输领域特性作为净评估指标来源,利用形式化Z语言构建了遥操作系统净评估指标体系数学模型,保障了评估指标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解决了嫦娥四号和嫦娥五号任务遥操作系统净评估指标二义性和需求动态变化的问题,为遥操作系统可信证据自动化采集打下基础。(3)以遥操作系统净评估指标体系数学模型为输入,搭建了国产自主可控的空天运输遥操作系统可信证据自动采集平台。在嫦娥四号任务执行前,该平台自动采集了科学客观的嫦娥四号遥操作系统可信证据,确保了嫦娥四号遥操作任务圆满完成。(4)利用偏差最小化方法提出了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结合的组合赋权法。针对数学理论赋权方法的不实际性问题,在航天信息资源国产化的前提下,借助可视化技术实现了近十年来国家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历次航天任务数据的长期保存,完成了净评估前期知识积累。同时,构建了遥操作系统净评估虚拟仿真环境,通过回放和论证净评估过程,实现了工程实践数据持续优化数学理论赋权模型的研究方案,提高了净评估指标赋权的可靠性和可信性。(5)针对空天运输领域信息技术自主可控的核心需求,在Windows和国产麒麟操作系统上完成了探月工程嫦娥系列任务遥操作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维护和评估,实现了跨平台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任务信息推送平台,为嫦娥系列任务执行提供了安全保障。上述研究成果经探月工程二期实战检验,实现了遥操作系统可信度认定,精准实施并圆满完成了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任务,并通过了GJB 9001C-2017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为探月工程后续任务和火星探测任务信息系统的开发、质量评估和改进提供了技术框架。
李文洁,李景,李菁[5](2020)在《我国标准信息资源版权的论述与启示》文中认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加速了科技文献的进步,实现了数据信息资源共享功能,满足了用户需求。越来越多的传统应用被网络运用所代替,标准亦是如此,越来越多的标准以PDF、数据库电子形式展现,版权问题也逐渐严峻。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作为我国宝贵的信息资源,我们应当重视标准信息资源版权保护。本文在分析我国标准信息资源版权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际组织及国外国家标准版权保护政策的有益经验,提出对我国标准信息资源版权保护相关建议与启示。
全国家用电器工业信息中心[6](2020)在《冰箱行业质量报告(2019)》文中指出背景随着我国制造工业的不断发展,家用电冰箱的生产已经占据全球电冰箱总产量的60%以上,同时,我国消费者家庭中已经有了很高的普及率,2017年底,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电冰箱的百户保有量达到了95.3台。作为耐用消费品,又是国家实施强制性认证的产品,电冰箱质量情况受到普遍关注,为了进一步提升行业产品质量,督促企业提高质量意识,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与全国家用电器工业中心联合编制了《2019年电冰箱行业质量报告》。本报告对近一年来电冰箱行业质量做出了评价,并希望以
张慎翔[7](2019)在《《网络安全能力建设》编译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完成解放军某部英中编译任务的基础上撰写而成,重点阐释了编译过程中的原则和方法,编译对象为《网络安全能力建设-一份基于概念验证的实施指南》(Developing Cybersecurity Capacity—A proof of concept implementation guide)。原文由兰德公司于2018年发布,文章从“网络安全政策和战略;网络文化和社会;网络安全教育、培训和技能;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等5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网络安全能力建设,以帮助决策者加深对国家网络生态系统的理解,最终提高网络安全能力。原文篇幅长,约十万余字,结构复杂,解放军某部在编译要求中明确指出译文要控制在1.5万字以内,具有易读性,且要求用时短,这都给编译工作带了一定的挑战。为此,在整个编译过程中,都保持了与该部门的有效沟通,及时阐明编译具体情况和困难,最终编译成果得到了该部门的肯定。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始终思考译文是否传达了原文的主要观点,遵守了篇幅的合理和结构的调整两个原则,并具体采用了摘取法、合并法、概括法、添加法、插入法等五种方法。一方面,编译的内容对于我国网络安全能力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编译的过程,以及对原则和方法的分析和使用对于编译实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叶萌[8](2019)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代,我国流通业进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流通体制,构建现代化的商品流通体系已成为极为迫切的任务。当今世界,标准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其已成为一个国家、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技术要素,成为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所普遍遵守的技术规则,而标准化作为一种技术制度,是管理和规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撑,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标准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乃至综合实力的强弱,其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技术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如果说流通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那么标准化则是流通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技术导向和战略依据,是实现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这一“硬实力”战略目标的重要“软实力”战略手段。当前,尽管部分专家学者已从管理学角度对于流通业标准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然而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有关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则相对较少,故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将标准推向国际商品流通市场竞争的前沿”和“我国流通业发展新时代、新常态对标准化提出的战略需求”的两个大背景下,深入系统地研究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影响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影响为切入点,提出以下4个需要在研究过程中重点解决的问题:一是标准化究竟是如何通过其经济作用来影响流通业发展的?二是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经济影响的程度效果如何?三是当前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如何、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有哪些?四是基于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经济影响程度的结果分析,结合当前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启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提升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推动我国流通业发展的经济作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有关标准化经济效应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流通业标准化相关概念、核心问题等基本原理的阐释,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首先从宏观视角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的作用机制、从微观视角分析了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标准化无论是对流通业的整体发展和还是对流通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过程而言均具有积极作用。之后,本文选取成本、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对外服务贸易作为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经济影响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5个方面,在就标准化对上述5个方面的影响机理进行简要阐释后,运用我国流通业发展及其标准化工作过程中的相关经济数据,分别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扩展后的C-D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异方差检验、自相关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从中观层面对定性理论分析进行了定量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的成本、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对外服务贸易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成本的社会物流总费用将会下降0.208384%,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可以降低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成本。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与代表其技术创新水平的专利申请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动态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对其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增强可以减少其技术创新活动的重复性,并加速相关创新成果的传播和扩散;另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也对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以专利为代表的丰富技术创新成果可以为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提供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与代表其市场结构情况的市场集中度之间同样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动态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对其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流通业的市场结构,尽管我国流通业的市场集中度不高,但标准化可以强化执行相关标准流通企业的市场势力,同时提高商品流通市场准入门槛,规范其市场秩序;另一方面,我国流通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也对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说明我国流通企业的市场地位可以通过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同时为强化这一市场地位需要更多优质、保证良性竞争的标准来支撑引导。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增长的人均产出将会增加(或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0.187583%,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其产出增长。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水平的对外服务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将分别增加0.036979%和0.054960%,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其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随后,本文基于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梳理,分析了其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建设发展现状、成功经验与特点的比较,从中总结了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发展的启示。研究发现我国流通业的标准化建设中仍在标准本身、标准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着弊端,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对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及其作用的认知有偏差和误区、观念亟需转变,与流通业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法规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流通业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僵化,流通业标准化的运行机制滞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实施和监督机制仍不健全;而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实行自愿性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体系、拥有多层次的商品流通领域技术法规体系、具备完善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实施监督体系、制定规范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由检验机构参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起草和审查、通过政府授权民间机构主导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管理体制、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均遵循市场化原则、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服务呈现信息化趋、得到国家财政的有力支持且流通业标准化经费的来源呈现多元化、将本国流通业国家标准的战略定位转向国际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在标准体系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战略定位等层面具有借鉴意义。最后,本文从将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上升到产业战略和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我国实施流通业的标准化战略与促进其标准化水平提升的路径对策,主要包括:在指导思想上,应把提高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适应性和国际竞争力作为核心要务,应把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作为根本原则,应把支撑和引导我国流通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目的;在发展导向上,应把注重制定具有自主技术创新成果的流通标准作为今后发展导向,应把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积极参与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竞争作为流通业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导向,应把以自愿性标准为基础的体制作为流通业标准化体制转变的发展导向,应把重点支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流通标准作为发展导向;在发展目标上,应按“两阶段”和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分别确定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在发展重点上,应把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重点在覆盖商业、物流业两个主要行业领域的基础上,还要包括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重要产品追溯、居民服务、商务服务以及其他与商品流通相关行业等领域的标准;在主要措施上,应健全提升流通标准独立自主创新技术含量的机制,建立参与流通业国际标准竞争的机制,建立以自愿性、推荐性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模式,完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的基础条件建设,实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推动工程。
蒙永业[9](2019)在《中国标准国际化评价及其对外贸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标准化是中国经济追求发展速度转向发展质量的重要措施,中国标准国际化是中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提升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质量与规模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外开放40年经济发展、“一带一路”产能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参与全球治理等都与中国标准国际化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定量统计和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标准国际化程度及其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本研究提出标准国际化评价的理论模型,从标准编制国际化、标准文本国际化、标准使用国际化和标准活动国际化四个维度构建出标准国际化评价模型,并对该评价模型进行数据验证。本研究从标准国际化四个维度采集数据,包括1977-2017年期间标准编制国际化数据,标准文本国际化强度、速度、效度数据,标准使用国际化数据及标准活动国际化数据,另外建设百万词级别中外标准英文版语料库研究标准英文版语言特征,计算中国标准英文版母语接近度。研究方法采用统计方法、文本分析法、语料库方法、计量模型方法等。本研究得到以下重要发现:首先,中国标准国际化程度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就标准编制国际化而言,国外利益相关方参与编制中国标准程度较低,外商参与编制中国国家标准比例只有1.8%,跨国合作编制中国标准为0;(2)就标准文本国际化而言,中国标准英文版母语接近度为89.87%,有着较为明显的第二语言可读性特征,现行国家标准只有中34.7%在不同程度上均采用国际标准或翻译为英文版,国际采标平均滞后8.61年,中国标准英文版不具备法律效力;(3)就标准使用国际化而言,中国标准国际互认度低,与英法等2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的标准互认协议仅涵盖两国均等同采用的国际标准,尚未有外国企业项目采用中国标准;(4)就标准活动国际化而言,中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量高质不高,截止2017年底,中国加入ISO/IEC约900个技术机构(TC/SC),承担其中67个主席副主席职务,注册国际标准化专家达到2000人,对口单位380家,但累计仅主导制定333项国际标准。其次,中国标准国际化程度和进出口贸易存在长期稳定协整关系,中国标准国际化程度对促进进出口贸易增长作用明显。表现在:(1)从短期看,当期标准国际化程度提高对贸易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的作用为负(短期半弹性分别为(-0.097020和-0.204333),对进口总额的作用为正(短期半弹性为0.024321),表明当期标准国际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滞后,对进口贸易的影响滞后则不明显;(2)从长期看,标准国际化程度提高可以促进中国贸易进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增长(长期相关性分别为R=1.732532、R=1.763353和R=1.699957)。本研究具有理论上、方法上和应用上的贡献。从理论上看,本研究跨越语料库语言学、语言经济学、国际化理论、标准化理论、国际贸易学等理论研究标准国际化,尝试构建出包含四大维度的“标准国际化理论模型”,为考察各国标准国际化程度提供理论依据。从方法上看,本研究通过大规模中外标准语料库,提取超过108项语言特征,从标准英文版母语接近度、标准文本国际化强度、效度及速度四个方面构建一套测量标准文本国际化程度的方法,另外采用语料库分析软件、经济计量软件和统计软件等多种计算机软件结合方法验证中国标准国际化程度。从应用上看,本研究总结出的标准英文版语言特征可应用于中国标准英文版翻译实践,标准国际化测评模型可应用于测评各行各业的标准国际化程度,中国标准国际化程度对外贸的影响评价可应用于对外投资、工程承包和其他领域。针对以上研究发现,本研究提出五项对策性建议:第一,适时适度扩大我国标准编制国际化程度。让更多国外利益相关方参与编制中国标准;扩大国家间、城市间、民间跨国合作编制标准,实现标准化项目合作和双边、多边交流等。第二,进一步扩大我国标准国际一致性,加大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标工作;缩短国际采标滞后时间;研究我国标准同时发布中英版、具备同等法律效力的可能性与路径。第三,改变我国标准使用国际化思路,重视标准带来的实质效益,提高我国标准海外示范度。第四,提升我国标准活动国际化质量。第五,设立国家机构推进中国标准国际化,全面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周宇[10](2020)在《基于ISO 26262标准的空气辅助喷射发动机电控系统功能安全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汽车电子技术为汽车工业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但同时随着汽车电子系统越来越复杂,集成度越来越高,如何在汽车电子系统开发过程中实现功能安全要求成为全世界汽车领域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国际标准组织制订并颁布了ISO 26262标准,并于2018年更新了第二版ISO 26262标准。ISO 26262标准为汽车安全提供了一个生命周期的理念,并为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提供了保障车辆功能安全必要的支持,而发动机作为传统燃油车中最核心的部分之一,其电控系统在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对车辆安全带来的影响,因此如何依据ISO 26262标准的指导,完成发动机电控系统设计并实现功能安全目标对于保障汽车功能安全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对于其他汽车电子系统的功能安全开发也具有一定指导作用。本文首先对ISO 26262标准进行了介绍,研究了ISO 26262标准中提出的电控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功能安全管理流程,并按照ISO 26262标准所推荐的危害及操作分析(HAZOP)法识别了空气辅助喷射发动机电控系统中存在的“非期望加速”这一潜在危险。针对“非期望加速”这一危险事件进行了危害分析和风险评估,将该项目汽车安全完整性等级(ASIL)划分为ASIL C,由此得到了对应的安全目标(SG)和功能安全需求(FSR),并结合系统需求分析完成了初步的系统架构设计。其次对硬件安全需求(HSR)进行了分析,并据此完成了硬件系统的设计,其中针对安全相关的电路部分,按照硬件安全需求对功能安全相关的核心电路进行了冗余设计和诊断保护设计,同时选用英飞凌公司专门针对汽车功能安全的PRO-SIL?系列中的TC1782芯片作为主控芯片来保障MCU的可靠性,选用英飞凌公司的TLE6288R芯片作为喷油、喷气输出驱动电路的驱动芯片,实现对喷射驱动模块的故障诊断和处理,并按照ISO 26262标准对安全相关电路的单点故障度量指标(SPFM)、潜在故障度量指标(LFM)和随机硬件失效度量指标(PMHF)进行了评估,计算结果表明硬件系统设计满足了ISO 26262标准中的ASIL C要求。最后,建立了符合功能安全规范的软件开发环境,在软件功能安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借助MATLAB/Simulink平台完成了系统软件设计,同时按照ISO 26262标准的要求完成了建模规范检查、需求一致性验证、模型功能测试、测试覆盖度分析等工作,以节气门位置传感器为例说明了如何通过故障注入测试的方法验证所设计的安全机制是否合理,验证结果表明故障诊断和故障处理算法符合预期要求,并且通过几个工况下的台架实验验证了整个电控系统能够按照要求实现对发动机的控制,说明了软、硬件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整个系统的开发流程完全符合ISO 26262标准。
二、ISO IEC最新国际标准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SO IEC最新国际标准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ISO/IEC导则技术工作程序重要修订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重要修订内容 |
1.1 投票 |
(1)为确保委员会运作的透明度,删除投票和决定的一般原则。 |
(2)强调工作组应该通过协商一致的方式运作并提交建议。 |
1.2 任职 |
1.3 立项 |
1.4 会议 |
(1)工作组会议嘉宾 |
(2)工作组会议的预先通知 |
(3)远程参与委员会全体会议 |
1.5 联络 |
(1)收到IEC其他委员会的联络请求 |
(2) 澄清联络人A、B和C的规定 |
(3)与合格评定保持联络 |
1.6 系统标准化 |
2 重要修订内容解析 |
2.1 提升国际标准化工作透明度 |
2.2 缩短国际标准制定周期 |
2.3推进标准化工作信息化进程 |
2.4 加强委员会间标准化合作并推广系统标准化工作 |
3 国际标准化工作建议 |
3.1 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草案 |
3.2 加快国际标准化进程 |
3.3 发起新兴技术融合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 |
4 结语 |
(2)标准必要专利F/RAND承诺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标准必要专利F/RAND承诺 |
一、标准与专利的结合 |
(一)标准化的目的 |
(二)专利与标准结合的必然性 |
(三)标准必要专利的影响 |
二、F/RAND承诺的提出 |
(一)历史和起源 |
(二)RAND承诺与FRADN承诺的统一 |
(三)现有规定 |
(四)目的 |
三、F/RAND承诺的内涵 |
(一)内涵的认定基准 |
(二)内涵的解读 |
第二章 F/RAND承诺法律性质的认定 |
一、法律性质之争 |
(一)默示许可理论说 |
(二)强制缔约义务说 |
(三)要约邀请说或要约说 |
(四)第三人受益合同说 |
(五)单方法律行为说 |
(六)评析及构想 |
二、产生的效果 |
(一)约束的对象 |
(二)善意谈判的义务 |
(三)不得拒绝许可的义务 |
第三章 F/RAND劫持 |
一、表现形式和危害 |
(一)表现形式 |
(二)危害 |
二、产生的原因 |
(一)主要原因 |
(二)核心原因 |
三、规制和救济 |
(一)现状 |
(二)考察因素 |
(三)构想及设计 |
第四章 F/RAND专利许可费的确定 |
一、困难点及危害 |
(一)专利许可协议的保密条款 |
(二)不对等的谈判地位 |
(三)专利许可费堆积 |
二、基准和范围 |
(一)标准的实施和技术创新 |
(二)解决专利劫持和F/RAND劫持 |
(三)避免专利许可费堆积 |
(四)以SEPs价值为限 |
三、计算规则的经验及选择 |
(一)计算因素 |
(二)计算基础 |
(三)计算方法 |
第五章 我国标准必要专利制度的完善和建议 |
一、统一F/RAND承诺的内涵和法律性质 |
(一)F/RAND承诺的内涵 |
(二)F/RAND承诺的法律性质 |
二、专利许可费的确定方法 |
三、禁令和反禁令的适用 |
(一)禁令规则的构建 |
(二)反禁令的执行 |
四、其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外个人数据保护标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个人数据保护技术研究 |
1.2.2 个人数据保护标准研究 |
1.2.3 研究综评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 |
2.1 隐私、个人数据、个人信息的法律界定 |
2.2 个人数据保护标准的定义与分类 |
2.2.1 个人数据保护标准的定义 |
2.2.2 个人数据保护标准的分类 |
2.3 个人数据保护标准体系的定义分类 |
2.3.1 个人数据保护标准体系的定义 |
2.3.2 个人数据保护标准体系的分类 |
2.4 个人数据保护标准体系的结构 |
2.5 标准与法律的关系 |
2.5.1 法律对标准的影响 |
2.5.2 标准对法律的影响 |
第三章 中外个人数据保护标准体系的演化进程分析 |
3.1 中外个人数据保护标准体系的演化进程 |
3.1.1 计算机时代:个人数据保护标准从技术领域转向管理领域 |
3.1.2 网络时代:个人数据保护标准与法律的协调发展阶段 |
3.1.3 大数据时代:个人数据保护全面保护时代 |
3.2 中外个人数据保护标准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
3.2.1 中外个人数据保护标准体系对个人数据的全面保护形成 |
3.2.2 中外个人数据保护标准的体系、功能、结构趋于一致 |
3.2.3 中外标准化建设和法律一道成为个人数据保护重要制度 |
第四章 中外个人数据保护标准体系的内容框架分析——以ISO27000 为例 |
4.1 ISO27000 系列标准体系的内容框架分析 |
4.1.1 总体框架类 |
4.1.2 管理要求类 |
4.1.3 实施指南类 |
4.1.4 管理技术标准 |
4.1.5 行业应用类 |
4.2 ISO27000 系列标准体系评价 |
4.2.1 结构完善 |
4.2.2 定位灵活 |
4.2.3 覆盖范围全面 |
第五章 研究结论、问题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中外个人数据保护标准发展的三个阶段 |
5.1.2 中外个人数据保护标准的体系、功能、结构趋于一致 |
5.1.3 与法律的结合将成为未来个人数据保护标准的发展趋势 |
5.2 我国现行个人数据保护标准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2.1 我国个人数据保护标准体系尚不健全 |
5.2.2 缺乏个人数据保护专门立法 |
5.2.3 缺乏对个人数据安全风险的管理 |
5.2.4 缺乏个人数据跨境保护流动机制 |
5.3 对我国个人数据保护标准体系建设的建议 |
5.3.1 完善个人数据保护标准体系的基本结构 |
5.3.2 加快法制建设以完善个人数据保护标准的实施 |
5.3.3 明确数据保护官与数据安全事故通知 |
5.3.4 重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空天运输遥操作系统净评估与可信度认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空天运输遥操作系统发展现状 |
1.3 航天信息系统故障导致的灾难 |
1.4 信息系统质量评估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遥操作系统净评估理论基础 |
2.1 信息系统可信性定义 |
2.1.1 面向用户主体的定义 |
2.1.2 面向系统客体的定义 |
2.2 信息系统质量模型 |
2.2.1 面向过程的系统质量模型 |
2.2.2 面向产品的系统质量模型 |
2.3 信息系统相关的标准 |
2.3.1 国际通用标准 |
2.3.2 国家军用标准 |
2.4 净评估理论 |
2.4.1 净评估的内涵及特性 |
2.4.2 净评估研究现状 |
2.5 探月工程嫦娥系列任务遥操作系统介绍 |
2.5.1 业务流程介绍 |
2.5.2 质量控制措施 |
2.6 遥操作系统净评估要素 |
2.6.1 战略自动化 |
2.6.2 文本数据挖掘 |
2.6.3 形式化方法 |
2.6.4 软件测试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遥操作系统净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形式化规约 |
3.1 形式化方法—Z语言 |
3.2 遥操作系统净评估指标体系结构的形式化规约 |
3.3 遥操作系统净评估指标内容及其形式化规约 |
3.3.1 软件过程文档 |
3.3.2 国家军用软件标准 |
3.3.3 空天运输遥操作系统领域特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遥操作系统可信证据采集平台 |
4.1 动态可信证据采集 |
4.1.1 功能类可信证据采集 |
4.1.2 性能类可信证据采集 |
4.2 静态可信证据采集 |
4.2.1 源代码类可信证据采集 |
4.2.2 文档类可信证据采集 |
4.2.3 环境类可信证据采集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净评估指标权重计算 |
5.1 指标赋权法 |
5.1.1 单一赋权法 |
5.1.2 单一赋权法的组合方法 |
5.2 遥操作系统净评估指标赋权方法 |
5.2.1 AHP和 EWM的组合优化 |
5.2.2 不同赋权方法对比指标 |
5.3 构建对比判断矩阵的工程方法 |
5.3.1 航天信息资源国产化 |
5.3.2 航天系列任务信息传承与长期保存 |
5.3.3 知识本体构建评估知识库 |
5.3.4 空天运输遥操作系统净评估虚拟仿真环境 |
5.4 遥操作系统净评估指标赋权 |
5.4.1 权重计算 |
5.4.2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遥操作系统净评估 |
6.1 空天运输遥操作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
6.1.1 开发环境搭建 |
6.1.2 跨平台系统设计 |
6.2 嫦娥四号遥操作系统实际工程应用 |
6.3 嫦娥五号遥操作系统净评估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A Z语言词汇表 |
附录 B 探月工程嫦娥系列任务 |
附录 C 开源的证据采集工具 |
附录 D 常见的指标赋权方法 |
(5)我国标准信息资源版权的论述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国内标准信息资源版权现状 |
2.1 国内标准版权现状 |
2.2 国内标准信息资源版权现状 |
3 国外信息资源标准版权现状 |
3.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版权保护政策 |
3.1.1 ISO版权保护政策 |
3.1.2 ISO对于侵权行为采取的措施 |
3.2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版权保护政策 |
3.3 英国标准学会(BSI)标准版权保护政策 |
3.3.1 BSI标准版权保护相关政策 |
3.3.2 BSI对于侵权行为采取的措施 |
3.4 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标准版权保护政策 |
3.5 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标准版权保护政策 |
3.6 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标准版权保护政策 |
3.7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和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标准版权保护政策 |
4 国外标准版权政策对我国标准信息资源版权保护与服务的启示 |
5 结论 |
(6)冰箱行业质量报告(2019)(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背景 |
1.行业及产品分析 |
1.1市场及品牌分析 |
1.2市场规模分析 |
1.3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
2.质量分析 |
2.1相关标准 |
2.1.1整机相关标准 |
2.1.1.1安全标准 |
2.1.1.2性能标准 |
2.1.1.3电磁兼容标准 |
2.1.1.4电能效标准 |
2.1.1.5噪声标准 |
2.1.1.6健康卫生标准 |
2.1.1.7智能化标准 |
2.1.1.8其他标准 |
2.1.2零部件标准 |
2.1.3国际标准 |
2.1.4国内与国际标准差异 |
2.1.5企业标准领跑者 |
2.2现有检测认证情况 |
2.2.1产品检测认证情况 |
对于国家层面推行的产品认证包括: |
(a)CCC认证 |
(b)节能认证 |
(c)国推RoHS认证 |
(d)能效标识检测 |
对于行业内认证机构开展的产品认证包括: |
(a)A+认证 |
(b)家用电冰箱智能指数认证 |
(c)电冰箱保鲜认证 |
(d)家用电冰箱保湿性能认证 |
(e)静音认证 |
(f)制冷器具深冷速冻认证 |
(g)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防水认证 |
2.2.2企业实验室认可情况 |
2.2.3能源效率等级分析 |
2.3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分析 |
2.4监督抽查情况分析 |
2.4.1监督抽查 |
2.4.2统一监督检查 |
2.4.3定期监督检查 |
2.5流通渠道质量分析 |
3.质量评价 |
3.1质量评价说明 |
3.1.1标准体系维度 |
(a)标准体系健全度 |
(b)关键部件标准化 |
(c)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异 |
3.1.2检测认证体系维度 |
3.1.3质量管理水平维度 |
3.1.4监督抽查结果维度 |
3.1.5渠道售后维度 |
3.2最终评价结果 |
4.总结 |
附录A备案企业能效实验室 |
附录B通过CNAS认可的企业实验室 |
附录C监督检查情况汇总 |
1、2018年电冰箱监督检查情况及结果如下: |
2、通过以上监督检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如下: |
3、关键安全指标及分析 |
4、关键零部件情况分析: |
5、其他技术指标 |
(7)《网络安全能力建设》编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Introduction |
Chapter 1 Background |
1.1 The overview of the source text |
1.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
Chapter 2 The Process of Trans-editing |
2.1 Pre-translation analysis |
2.2 Process of trans-editing |
2.3 Post-translation management |
Chapter 3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Trans-editing |
3.1 The principles of trans-editing |
3.2 The methods of trans-editing |
Chapter 4 Case study |
4.1 Principle of appropriate length |
4.2 Principle of adjusted structure |
4.3 Method of selection |
4.4 Method of merging |
4.5 Method of generalization |
4.6 Method of amplification |
4.7 Method of inserting |
Chapter 5 Conclusion |
Acknowledgements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Ⅰ The source text |
Appendix Ⅱ The target text |
作者简历 |
(8)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 |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评价 |
1.3 研究范围界定 |
1.3.1 流通业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2 流通业标准化对象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3 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产生经济影响研究范围的界定 |
1.4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说明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数据资料说明 |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6.1 创新点 |
1.6.2 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流通业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及其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
2.1 商品流通及其过程 |
2.2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内涵与特征 |
2.2.1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内涵 |
2.2.2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特征 |
2.3 流通标准化的原理与形式 |
2.3.1 流通标准化的原理 |
2.3.2 流通标准化的形式 |
2.4 流通标准化与流通差异化的关系 |
2.5 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的宏观作用机制研究 |
3.1 标准化对促进流通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分析 |
3.1.1 标准化在规范商品流通市场运行秩序中的作用 |
3.1.2 标准化在推动流通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
3.1.3 标准化在维护流通业发展安全中的作用 |
3.2 标准化对提高流通业经济效益和全社会福利水平的作用分析 |
3.2.1 标准化在提高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
3.2.2 标准化在提高流通业整体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
3.2.3 商品流通领域内标准化的实施在提升全社会福利水平中的作用 |
3.3 标准化对推进商品贸易流通现代化的作用分析 |
3.3.1 标准化在协调和促进商品贸易流通中的作用 |
3.3.2 标准化在处理商品贸易流通纠纷中的作用 |
3.3.3 标准化在建立国际商品贸易流通优势地位中的作用 |
3.4 标准化对推动流通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作用分析 |
3.4.1 标准化在加速商品流通领域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
3.4.2 标准化在带动流通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中的作用 |
3.5 标准化对加快流通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作用分析 |
3.5.1 标准化在流通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
3.5.2 标准化在流通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
3.6 标准化对提升流通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分析 |
3.6.1 标准化在流通企业科学管理中的作用 |
3.6.2 标准化在构筑流通企业竞争优势中的作用 |
3.6.3 标准化在影响流通业市场结构中的作用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微观作用机制研究 |
4.1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的贡献分析 |
4.1.1 标准化对降低流通企业成本的贡献 |
4.1.2 标准化对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的贡献 |
4.1.3 标准化对维护流通企业客户关系的贡献 |
4.1.4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 |
4.1.5 标准化对减少流通企业风险责任的贡献 |
4.2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领域分析 |
4.2.1 标准化对商品或服务数量变化的影响 |
4.2.2 标准化对商品或服务价格变化的影响 |
4.2.3 标准化对生产经营成本变化的影响 |
4.2.4 标准化对交易成本变化的影响 |
4.2.5 标准化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变化的影响 |
4.3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创造价值活动的影响分析 |
4.3.1 流通企业的价值创造链 |
4.3.2 流通企业创造价值主要活动中标准化的影响 |
4.3.3 流通企业创造价值次要活动中标准化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 |
5.1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1 标准化对流通业成本影响的机理分析 |
5.1.2 研究假设 |
5.1.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
5.1.4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1.5 实证检验结论 |
5.2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
5.2.1 标准化与流通业技术创新的互动机理分析 |
5.2.2 标准专利化趋势对流通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 |
5.2.3 研究假设 |
5.2.4 变量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5.2.5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2.6 实证检验结论 |
5.3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市场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5.3.1 标准化对流通业市场结构影响的机理分析 |
5.3.2 研究假设 |
5.3.3 变量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5.3.4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3.5 实证检验结论 |
5.4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产出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5.4.1 标准化对流通业产出增长影响的机理分析 |
5.4.2 研究假设 |
5.4.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
5.4.4 基于扩展后C-D生产函数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4.5 实证检验结论 |
5.5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
5.5.1 标准化对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的机理分析 |
5.5.2 研究假设 |
5.5.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
5.5.4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和主成分法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5.5.5 实证检验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与发达国家的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 |
6.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
6.1.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
6.1.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总体状况与成就 |
6.1.3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状 |
6.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6.2.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6.2.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问题的成因 |
6.2.3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影响 |
6.3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及经验分析 |
6.3.1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概况 |
6.3.2 发达国家流通业的标准化体制 |
6.3.3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与特点 |
6.4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建设对我国的借鉴启示 |
6.4.1 流通业标准体系建设层面的借鉴启示 |
6.4.2 流通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层面的借鉴启示 |
6.4.3 流通业标准化运行机制层面的借鉴启示 |
6.4.4 流通业标准化战略定位层面的借鉴启示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路径与对策 |
7.1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指导思想 |
7.1.1 以提高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适应性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要务 |
7.1.2 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为根本原则 |
7.1.3 以支撑和引导我国流通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 |
7.2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导向 |
7.2.1 注重制定具有自主技术创新成果的流通标准 |
7.2.2 有效采用流通业国际标准并积极参与商品流通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竞争 |
7.2.3 向建立以自愿性流通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体制转变 |
7.2.4 重点支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流通标准 |
7.3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目标 |
7.3.1 总体目标 |
7.3.2 具体目标 |
7.4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重点 |
7.5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主要措施及建议 |
7.5.1 健全提升流通标准独立自主创新技术含量的机制 |
7.5.2 建立参与流通业国际标准竞争的机制 |
7.5.3 建立以自愿性、推荐性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模式 |
7.5.4 完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 |
7.5.5 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的基础条件建设 |
7.5.6 实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推动工程 |
7.6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下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成本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
附录B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
附录C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中国标准国际化评价及其对外贸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经济背景 |
1.1.2 行业背景 |
1.1.3 政策背景 |
1.1.4 个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方法论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标准国际化研究现状综述 |
2.1 关键概念 |
2.1.1 标准与标准化 |
2.1.2 标准国际化 |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语言学理论 |
2.2.2 标准化理论 |
2.2.3 经济学理论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3.1 基于语料库的文本测量研究 |
2.3.2 标准国际化研究 |
2.3.3 标准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
2.4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第3章 中国标准国际化指数模型构建 |
3.1 中国标准国际化指数的理论模型 |
3.1.1 标准编制国际化 |
3.1.2 标准文本国际化 |
3.1.3 标准使用国际化 |
3.1.4 标准活动国际化 |
3.2 中国标准国际化指数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
3.3 中国标准国际化指数测量指标说明 |
3.3.1 标准编制国际化程度测量指标 |
3.3.2 标准文本国际化程度测量指标 |
3.3.3 标准使用国际化程度测量指标 |
3.3.4 标准活动国际化程度测量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语料与数据 |
4.3 研究方法 |
4.3.1 语料库方法 |
4.3.2 计量模型方法 |
4.3.3 统计方法 |
4.4 研究工具 |
4.4.1 语料加工工具 |
4.4.2 语料库统计工具 |
4.4.3 统计工具 |
4.4.4 计量经济学工具 |
4.5 中国标准国际化指数计算方式 |
4.5.1 三级指标赋值说明 |
4.5.2 标准文本国际化指标计算公式 |
4.5.3 标准国际化指数计算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标准国际化程度定量评价 |
5.1 中国标准编制国际化定量评价 |
5.1.1 国外利益相关方参与编制标准定量评价 |
5.1.2 跨国合作编制标准 |
5.1.3 标准编制国际化指标计算 |
5.1.4 标准编制国际化指标发展趋势分析 |
5.2 中国标准文本国际化程度定量评价 |
5.2.1 中外标准英文版语言特征对比分析 |
5.2.2 标准文本国际化强度分析 |
5.2.3 标准文本国际化速度分析 |
5.2.4 标准文本国际化效度分析 |
5.2.5 标准文本国际化指标计算 |
5.2.6 标准文本国际化指标发展趋势分析 |
5.3 中国标准使用国际化程度定量评价 |
5.3.1 境外项目本国标准采用度 |
5.3.2 标准国际互认度 |
5.3.3 他国采用本国标准度 |
5.3.4 标准海外示范度 |
5.3.5 标准使用国际化指标计算 |
5.3.6 标准使用国际化指标发展趋势分析 |
5.4 中国标准化活动国际化程度定量评价 |
5.4.1 国内外标准化工作合作度 |
5.4.2 国际组织任职数 |
5.4.3 国际组织活动参与度 |
5.4.4 国际标准制/修订我国参与度 |
5.4.5 标准活动国际化指标计算 |
5.4.6 标准活动国际化指标发展趋势分析 |
5.5 中国标准国际化程度指数测评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标准国际化对外贸的影响评估 |
6.1 研究数据加工处理 |
6.2 研究数据单位根检验 |
6.3 研究数据Johansen协整检验 |
6.4 研究数据误差修正模型 |
6.5 研究数据因果关系检验 |
6.6 结果与讨论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发现 |
7.1.1 标准国际化程度评价维度和指标合理有效 |
7.1.2 中国标准国际化程度仍处于初级阶段 |
7.1.3 中国标准编制国际化步伐和水平正稳步发展 |
7.1.4 中国标准英文版译文质量仍有提升空间 |
7.1.5 中国标准文本国际化程度较高 |
7.1.6 中国标准使用国际化程度需要加强 |
7.1.7 中国标准活动国际化数量多层次不高 |
7.1.8 中国标准国际化程度对进出口贸易有促进作用 |
7.2 对策性建议 |
7.2.1 适时适度扩大中国标准编制国际化程度 |
7.2.2 进一步提升中国标准国际一致性 |
7.2.3 标准使用国际化应提质增效 |
7.2.4 中国标准活动国际化应从量变到质变 |
7.2.5 设立标准国际化专门机构推动发展 |
7.3 研究贡献 |
7.3.1 理论贡献 |
7.3.2 方法论贡献 |
7.3.3 实践贡献 |
7.4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
7.4.1 研究局限性 |
7.4.2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表1:标准国际化指数评价指标初设权重 |
附表2:国家统计局1977-2017年改革开放40年进出口额统计数据 |
附表3: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和标准国际化指数对数处理结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基于ISO 26262标准的空气辅助喷射发动机电控系统功能安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车辆功能安全概念及研究现状 |
1.2.1 车辆功能安全概念 |
1.2.2 国外汽车功能安全研究现状 |
1.2.3 国内汽车功能安全研究现状 |
1.3 ISO 26262 标准概述 |
1.3.1 ISO 26262 标准发展历程 |
1.3.2 ISO 26262 标准主要内容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本文结构 |
2 基于ISO 26262 标准的系统风险评估、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 |
2.1 基于ISO 26262 标准的功能安全管理流程 |
2.2 空气辅助喷射发动机电控系统危害分析及风险评估 |
2.2.1 空气辅助喷射发动机电控系统开发项目定义 |
2.2.2 系统危害分析及风险评估 |
2.2.3 功能安全需求导出 |
2.3 控制系统需求分析及架构设计 |
2.3.1 控制需求分析 |
2.3.2 技术安全需求分析 |
2.3.3 系统架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功能安全需求的硬件系统设计及功能安全指标分析 |
3.1 硬件安全需求分析 |
3.2 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
3.2.1 芯片选型 |
3.2.2 电源电路设计 |
3.2.3 TC1728外部晶振时钟电路设计 |
3.2.4 复位电路设计 |
3.3 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
3.4 输出控制电路设计 |
3.4.1 机油阀输出控制电路设计 |
3.4.2 点火输出控制电路设计 |
3.4.3 喷油、喷气电磁阀驱动电路设计 |
3.5 基于功能安全需求的单点故障(SPF)及潜在故障(LF)度量指标分析 |
3.6 基于功能安全需求的随机硬件失效度量指标(PMHF)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满足功能安全要求的软件设计、验证及系统测试 |
4.1 满足功能安全要求的软件开发平台介绍 |
4.1.1 操作系统配置工具 |
4.1.2 应用层开发工具链 |
4.2 软件安全需求分析 |
4.3 软件架构设计 |
4.4 基于模型的软件单元设计和实现 |
4.4.1 建模规范说明 |
4.4.2 传感器模块 |
4.4.3 发动机状态管理模块 |
4.4.4 启动管理模块 |
4.4.5 喷射输出模块 |
4.5 基于ISO 26262 标准的模型验证 |
4.5.1 建模规范检查 |
4.5.2 需求一致性验证 |
4.5.3 模型功能测试 |
4.5.4 测试覆盖度分析 |
4.6 模型集成 |
4.7 系统测试 |
4.7.1 故障注入测试 |
4.7.2 台架测试 |
4.8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1.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
5.1.2 本文创新点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四、ISO IEC最新国际标准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ISO/IEC导则技术工作程序重要修订解析[J]. 余雪梅.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21(05)
- [2]标准必要专利F/RAND承诺的法律问题研究[D]. 方继斌.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3)
- [3]中外个人数据保护标准体系研究[D]. 贾昆. 山西大学, 2020(01)
- [4]空天运输遥操作系统净评估与可信度认定研究[D]. 温晋杰.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5]我国标准信息资源版权的论述与启示[J]. 李文洁,李景,李菁. 中国标准化, 2020(01)
- [6]冰箱行业质量报告(2019)[J]. 全国家用电器工业信息中心. 家用电器, 2020(01)
- [7]《网络安全能力建设》编译报告[D]. 张慎翔.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19(02)
- [8]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D]. 叶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9]中国标准国际化评价及其对外贸的影响[D]. 蒙永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12)
- [10]基于ISO 26262标准的空气辅助喷射发动机电控系统功能安全设计[D]. 周宇. 浙江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