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论文文献综述)

冯永刚[1](2021)在《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的回顾与前瞻》文中研究指明为适应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对德育的需求和挑战,中小学德育课程始终在调适中改革与确证。以时代发展需求和国家颁布的相应政策、文件为抓手,以不同时期的建设主题为依据,系统梳理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历程,可分为五个阶段,即以"政治导向"为核心的艰难探索,以"知能培养"为核心的恢复重建,以"素质提升"为核心的战略转型,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深入发展,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综合提升。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呈现从相斥走向整合的价值取向,从确定性走向关系性的思维方式,以及从边界课程走向跨界课程的变迁逻辑。未来,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应强化和合的德育课程价值导向,促进主体具身化德育课程建设,推进全息育人的德育课程实施方式,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苏鹏举,王海福[2](2021)在《乡村卓越全科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培养乡村卓越全科教师是遵循乡村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乡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发展需求,也是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时代诉求及乡村教师回归乡土现实写照,同时也是顺应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乡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乡村卓越全科教师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国内外教师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及乡村教育发展现实需要,乡村卓越全科教师应具备基础性、能力性、专业性、发展性和拓展性五大素养结构。参照乡村卓越全科教师核心素养结构,尝试构建了与之相适切的新时代乡村卓越全科教师职前培养的文化通识课程、专业模块课程、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技能课程和拓展创生课程五大课程模块。

李寒梅[3](2021)在《中学政治课程目标建设的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中学政治课程目标的变革经历了新中国成立17年的改造和建立、"文化大革命"10年遭受破坏、改革开放以来调整与发展的三个发展阶段,表现出主导意识形态教育的显着性与一贯性、逐渐关照个体的成长需要、实践性指向逐渐增强等特点。中学政治课程目标的未来发展需要在一体化建设背景下,继续坚持主导意识形态教育、体现国家课程的育人功能,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遵循教育的内在要求,借鉴目标理论的科学性、构建一体化框架下的目标体系。

李刚[4](2021)在《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课程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课程建设,是我国基础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历史阶段的重要内容。高质量课程建设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建设高质量课程;二是课程高质量实施。前者包含课程目标指向"高一致性"、课程内容指向"高联结性"、课程结构指向"高具身性"以及课程评价指向"高精准性",后者包括有效执行多元课程治理、全力搭建课程信息化平台以及扎实推进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课程建设直接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发展,需要坚守三方面原则: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二是坚持人民满意,助力学生幸福成长;三是坚持守正创新,传递中国课程话语。

刘振天,李森,张铭凯,王鉴,尹弘飚[5](2021)在《笔谈: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思考与分类推进》文中指出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而如何促进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持久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整体谋划。在宏观上,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要着眼时代变局的整体视野准确把握其本质特点,即鲜明的方向性、超前的引领性、协同的高效性、强劲的创新性、显着的公平性、高度的开放性等。具体而言,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和学习的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和发展的核心议题。从教师教育角度看,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实施价值引领战略、顶层设计战略、主体协同战略和评价改进战略中持续推进。从课程角度看,高校课程高质量发展特别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领域与系统、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把体悟高远立意、坚守质量底线、彰显发展价值作为着力点。从教学角度看,必须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为突破口保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体路径在于建立课堂教学改革的保障机制、重塑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丰富高校课堂的教学方式。从学习角度看,特别需要在课程教学、院校环境和文化氛围三个层面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改善大学生学习投入以推动高校教学高质量发展。

郑琪[6](2021)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改革探讨》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和社会近年来对教育关注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家教育改革相关政策的推进与落实,高校音乐教育步入了改革浪潮。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声乐课程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学科,其改革成为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关键。本文将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改革的必要性、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发展现状展开阐述,分析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改革的举措。

付宜红[7](2021)在《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周年之际对王湛同志的专访》文中研究表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将科学的顶层设计与富有活力的基层创造相结合的成功的改革实践,是进入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同步推进、互相促进,课程改革为我国青少年的信息科技素养在缩小同发达国家差距、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面辉煌的旗帜,号召团结了无数教育改革的志士,他们坚守初心、勇担使命、锐意开拓,推动改革奔腾前进。

王瑶[8](2021)在《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认为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外交布局全方位展开。作为跨国交流的重要载体,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数量不断壮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在树立国家形象、增进国际交流、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体上,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能够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但受个体成长经历、海内外复杂环境以及多元价值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赴海外留学生的价值观念变化不定,一些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甚至出现有辱国家形象的异常行为,这损害了国家形象与利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作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教育为核心,关注个体的思想、道德和心理,是引导思想观念和规范言行举止的综合教育实践活动。关注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状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和引导效用,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时代课题。当前,针对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或散落分布于留学前的培训讲座,或流于形式,既缺乏实质内容,又未形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因此,强化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弥补其“缺位”造成的各种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在对主题研究进行基本概述的前提下,梳理了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时代特征、政策支持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寻求经验借鉴。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根本的价值指引。同时,推拉理论、承认理论以及跨文化理论等西方相关理论为研究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参照视角。在对留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其他学科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跟踪调查和访谈等途径,以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治观和道德观为多元考察视角,充分了解并挖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状况,探明该群体的现实需要和面临的现实困扰,寻求与该群体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因留学生行前准备工作不充足、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观照、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国外负面舆情的不良诱导以及种族主义带来的多元文化冲突等因素,中国赴海外留学生在思想政治层面主要暴露出爱国言行备受争议、文化认同漂浮不定、政治态度相对漠然、心理状态孤独失序以及法治素养较为薄弱等问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面临的各种思想政治问题是多种因素交互的结果。分析影响因素,挖掘问题本质,并据此提出有效规范中国赴海外留学生言行的对策建议,有助于规范中国赴海外留学生言行,使其自觉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侵蚀与渗透,增强自身的国家认同感。针对出国前、留学中和回国前三个教育场域,本文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制度体系四个层面提出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案。一是教育主体层面,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加强行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强化留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合力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工作。二是教育内容层面,实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留学前以课程思政做好行前思想教育;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把控留学生动向;回国前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三是教育方式层面,链接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留学前以“反向内省”助力留学教育顺利开展,通过留学生乐于接受的实证教育方式,推动留学生行前思想政治教育落地有声;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推进教育方式转化,建构互信基础上以服务功能向教育功能过渡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留学生报国热情,通过发挥同辈群体效应、榜样示范作用以及优化回国软硬件设施,引导留学生学成归国。四是制度体系层面,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分阶段落实,重在构建全方位的机制保障,最终形成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能够切实解决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难题,提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刘合荣,廖兆慧[9](2021)在《新中国中小学教学改革:历程、特征与经验》文中研究表明七十多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静水流深。从纵向考察,1949—1978年间主要发生的是局部的教学法改革经验积累;1979—1998年间聚焦于教育教学模式实验的探索;1999—2019年间开始拓展、深化和升华教学改革主题,孕育教学思想。从横断面看,学生发展中心地位的确立实现了教学价值观的转变,对教学系统各实体要素及其间复杂关系的认识解放了教学生产力,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的不断革新使教学充满生机,信息技术加速了教学改革的节奏并倒逼着教学现代化。教学实践、教学改革与教学理论的充分互动则升华了教学及其改革的理性水平。总之,任何一个视角或者侧面的挖掘和回顾均有益于总结中国本土特色的教改现代化,累积教改道路自信,这对谋划和深化当前的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刘进,吕文晶[10](2021)在《人工智能时代应深化研究生课程的学科融合——基于对MIT新工程教育改革的借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分析人工智能时代的学科融合趋势,认为应将交叉式、贯通式、协作式的课程体系,作为中国研究生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和方向。分析借鉴了麻省理工学院(MIT)最新的NEET改革理念、方法和技术,认为以项目为中心、以串编课程为主要方式的新的课程组织模式,符合中国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总体理念与实际。人工智能时代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主要阵地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应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尽快做出适应性调整乃至适度超前布局。

二、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的回顾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的发展历程
    (一)探索期(1949—1977年)
    (二)重建期(1978—1985年)
    (三)转型期(1985—2000年)
    (四)深化期(2001—2011年)
    (五)提升期(2012年至今)
二、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的内在逻辑
    (一)价值的转变:从相斥走向整合的价值取向
    (二)思维的转变:从确定性思维走向关系性思维
    (三)类属的转变:从边界课程走向跨界课程
三、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的未来发展路向
    (一)坚持整合发展,强化和合的德育课程价值导向
    (二)深化关系思维,促进主体具身化德育课程建设
    (三)拓展育人时空,推进全息育人的德育课程实施方式

(2)乡村卓越全科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乡村卓越全科教师教育的现实关照
    (一)遵循乡村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二)乡村小规模学校内生发展需求
    (三)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时代诉求
    (四)乡村教师回归乡土现实写照
    (五)顺应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二、乡村卓越全科教师核心素养框架分析
    (一)教师核心素养国外观点审视
    (二)教师核心素养国内观点审视
三、乡村卓越全科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
    (一)乡村卓越全科教师核心素养内容结构
        1. 基础性素养
        2. 能力性素养
        3. 专业性素养
        4. 发展性素养
        5. 拓展性素养
    (二)指向核心素养的乡村卓越全科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
        1. 文化通识模块课程
        2. 专业发展模块课程
        3. 教师教育模块课程
        4. 创新实践模块课程
        5. 拓展创生模块课程
四、结语

(3)中学政治课程目标建设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学政治课程目标的变革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17年的课程目标
    (二)“文化大革命”10年的课程目标
    (三)改革开放以来课程目标的调整与发展
        1.1982-2003年“双基”目标的构建与调整阶段
        2.2004—2017年“三维”目标的构建与发展阶段
        3.2018年以来一体化建设背景下的核心素养目标构建阶段
二 中学政治课程目标变革的特点
    (一)主导意识形态教育的显着性与一贯性
    (二)逐渐关照个体的成长需要
    (三)实践性指向逐渐增强
三 中学政治课程目标的未来发展
    (一)坚持主导意识形态教育,体现国家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重视劳动教育等全面发展要求
    (三)借鉴目标理论的科学性,构建一体化框架下的目标体系

(5)笔谈: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思考与分类推进(论文提纲范文)

把握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本质特征
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蕴与战略选择
    一、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意蕴
        (一)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二)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四重意蕴
    二、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价值引领战略
        (二)顶层设计战略
        (三)主体协同战略
        (四)评价改进战略
高校课程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域与着力点
    一、高校课程发展的持久困局
    二、高校课程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域
    三、高校课程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保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高等教育课堂教学之困境
        (一)“教法”与“学法”不匹配
        (二)“学科”与“学生”不匹配
        (三)“条件”与“资源”不匹配
        (四)“教学”与“教研”不匹配
    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之逻辑
        (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传统逻辑
        (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代逻辑
        (三)两种逻辑的辩证关系
    三、高等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之路径
        (一)建立课堂教学改革的保障机制
        (二)重塑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
        (三)丰富高校课堂的教学方式
大学生学习投入:本科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一、大学生学习投入的重要意义
    二、我国本科教学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三、更新观念、采取措施,有效改善大学生学习投入

(6)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改革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较老旧
    (二)课程设置不系统
    (三)课程实践较薄弱
    (四)教学方式不完善
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落实国家教育方针
    (二)培养音乐教育人才
    (三)推进高校自身发展
    (四)推进国家社会发展
三、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改革的举措
    (一)优化教材结构
    (二)完善课程体系
        1. 优化教师结构
        2. 夯实理论课程
    (三)强化实践能力
        1. 提升专业水平
        2. 搭建实践平台
    (四)创新教学模式
        1. 更新教学观念
        2. 创新教学形式
        3. 引入技术手段
四、结语

(8)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1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读
        2.1.1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
        2.1.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成
        2.2.1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2.2.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2.2.3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
    2.3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2.3.1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2.3.2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3.3 贯彻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第3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
    3.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3.1.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3.1.2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3.2 以西方社会相关理论为参照
        3.2.1 推拉理论
        3.2.2 跨文化适应理论
        3.2.3 承认理论
    3.3 以其他学科相关理论为借鉴
        3.3.1 社会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借鉴
        3.3.2 教育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知识借鉴
        3.3.3 法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法借鉴
第4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
    4.1 新中国成立前留学生思想教育的早期萌芽(1872—1948)
        4.1.1 晚清时期专制化的留学生思想教育
        4.1.2 民国时期多元复杂的留学生思想教育
    4.2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初步探索(1949—1977)
        4.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教育发展历程
        4.2.2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发展
    4.3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调整(1978—2011)
        4.3.1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教育的规范调整
        4.3.2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发展
    4.4 社会主义新时代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创新(2012 至今)
        4.4.1 新时代留学生教育发展状况概述
        4.4.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走向
第5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分析
    5.1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多元视角
        5.1.1 世界观考察
        5.1.2 政治观考察
        5.1.3 人生观考察
        5.1.4 法治观考察
        5.1.5 道德观考察
    5.2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表征
        5.2.1 备受争议的爱国言行
        5.2.2 漂浮不定的文化认同
        5.2.3 相对漠然的政治态度
        5.2.4 孤独失序的心理状态
        5.2.5 较为薄弱的法治素养
    5.3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成因
        5.3.1 留学生行前准备工作不充足
        5.3.2 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政观照
        5.3.3 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5.3.4 国外负面舆情产生不良诱导
        5.3.5 种族主义带来多元文化冲突
第6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路径
    6.1 确定教育主体: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6.1.1 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
        6.1.2 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
        6.1.3 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
    6.2 完善教育内容:实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
        6.2.1 留学前——以课程思政做好行前思想教育
        6.2.2 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把控留学生动向
        6.2.3 回国前——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
    6.3 创新教育方式:链接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
        6.3.1 留学前——以“反向内省”助力留学教育顺利开展
        6.3.2 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方式建构互信关系
        6.3.3 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报国热情
    6.4 健全制度体系: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6.4.1 优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布局
        6.4.2 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法治建设
        6.4.3 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访谈提纲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新中国中小学教学改革:历程、特征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七十余年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程
    (一)教学法改革经验积累期(1949—1978年)
    (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探索期(1979—1998年)
    (三)教学思想流派孕育期(1999—2019年)
二、教学改革与当代教学实践的融合与推进
    (一)确立学生发展的中心地位,转变了教学价值观
    (二)激活教学系统各要素,解放了教学生产力
    (三)革新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增强了教学活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进步,倒逼了教学现代化进程
三、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实践在互动中发展
    (一)互动推动了教学哲学理论的构建
    (二)互动促进了教学过程理论进化
四、七十余年教学改革经验反思
    (一)走与课程改革一体化推进的道路,开辟了教学改革广阔天地
    (二)走本土化和国际化相融的道路,不但有根而且枝繁叶茂
    (三)走中国教育学派构建的道路,顶天立地并行走于其间
结语

(10)人工智能时代应深化研究生课程的学科融合——基于对MIT新工程教育改革的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工智能时代的研究生课程改革,因何要加大学科融合力度?
二、人工智能时代如何促进研究生课程改革的学科融合——以NEET为例
    1. 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符合人工智能时代研究生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2. 以项目为中心的课程组织方式满足人工智能时代研究生课程需要
    3. 串编课程方法符合人工智能时代研究生学习过程的实际
三、中国研究生课程改革从NEET里学什么
    1. 中国研究生课程改革应在意识、思想和理念上,实现对NEET改革的有效学习
    2. 中国研究生课程改革在项目设置、串编课程设置等具体环节可以参照学习NEET改革

四、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的回顾与前瞻[J]. 冯永刚. 教育研究, 2021(12)
  • [2]乡村卓越全科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研究[J]. 苏鹏举,王海福.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
  • [3]中学政治课程目标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 李寒梅.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4]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课程建设[J]. 李刚. 课程.教材.教法, 2021(11)
  • [5]笔谈: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思考与分类推进[J]. 刘振天,李森,张铭凯,王鉴,尹弘飚. 大学教育科学, 2021(06)
  • [6]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改革探讨[J]. 郑琪. 艺术评鉴, 2021(18)
  • [7]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周年之际对王湛同志的专访[J]. 付宜红. 基础教育课程, 2021(17)
  • [8]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王瑶. 吉林大学, 2021(01)
  • [9]新中国中小学教学改革:历程、特征与经验[J]. 刘合荣,廖兆慧.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1(04)
  • [10]人工智能时代应深化研究生课程的学科融合——基于对MIT新工程教育改革的借鉴[J]. 刘进,吕文晶.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08)

标签:;  ;  ;  ;  ;  

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