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烃提取生产存在的问题分析

芳烃提取生产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芳烃抽提生产问题剖析(论文文献综述)

郑睿[1](2021)在《芳烃抽提中环丁砜的劣化及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环丁砜是一种常见的芳烃抽提剂,可对芳烃抽提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文章着眼于芳烃抽提中的环丁砜应用问题,对芳烃抽提与环丁砜进行概述,然后分析芳烃抽提中环丁砜的劣化成因,最后论述了芳烃抽提中环丁砜劣化带来的影响以及缓解措施。

赵杰[2](2021)在《Handbook of Petroleum Refining Processes(Chapter2)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石油英语作为科技英语的一个分支,具有科技英语准确客观、句式繁复以及逻辑性、专业性强的特点,为形成高质量的译文增添了难度。目前关于石油方面的翻译研究颇多,但涉及的领域不够全面。基于石油精炼类翻译实践的翻译研究很少。本翻译选自《石油精炼工艺手册》第二章,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微观问题,如专业词汇、句式结构、篇章的逻辑连贯性等,分析翻译过程中采用的翻译技巧,探索石油类文本翻译的策略与方法。主要有以下发现:在词汇方面,石油英语中多用缩略词、派生词和复合词,翻译时可根据相应术语进行翻译;对于一般科技词汇,应结合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目的语词汇。在句式方面,英语中多复合句和被动句,因此在翻译时,可采用调整语序和主被动转换的翻译策略;对于简单句,可采用合译法使句意更加简明。在语篇层面,可通过适当衔接手段对译文进行处理,从而实现语篇连贯。本报告旨在从宏观的角度思考石化类文本的翻译,从而对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研究范围进行拓展。希望本报告能为未来石油化工类文本翻译提供参考。

杜鑫成[3](2020)在《连续重整装置的先进控制与优化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催化重整的主要原料是石脑油。主要产物为高辛烷值的汽油,苯,甲苯,二甲苯等碱性有机化工原料。催化重整装置作为重要的二次加工装置,该装置对氢气环境,氧气环境有一定要求,在实际工业控制中,该装置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也一直是控制的首要目标,其次是提高产品收率。现代控制理论的出现促进了工业发展,但同时也带来问题,如下:1.有些被控对象内部结构比较复杂,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很难对其进行状态描述。即使可以描述,也不准确,一些性能指标和控制效果难以达到预期要求。2.系统在实际运行时可能存在很多突发状况,导致在生产过程中某项参数发生变化,从而使控制品质降低。在保证生产装置平稳运行的前提下,提升产物收率,降低能耗也是目前先进控制的首要任务。根据实际工业过程与现场工艺要求,针对连续重整装置的先进控制与优化系统进行研究。首先,本文采用机理建模的方式,对重整反应器进行建模。然后,根据制定的控制策略对催化重整控制器进行设计与搭建。其次,针对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的约束优化问题,本文提出将输入和输出约束引入到单值预估控制器设计并利用LMI进行求解的控制方法,使用线性矩阵不等式(LMI)可以将复杂的过程约束转换为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形式,并利用优化算法进行求解,最终证实所提方法的可行性。最后,针对某石化公司重整芳烃项目,利用PACROS、Matlab及Excel等软件,设计了一整套催化重整装置先进控制系统,数据通讯、数据提取,控制器建模、软测量、趋势界面、报表界面开发。

王冰玉[4](2020)在《抽提过程物性模型及应用》文中指出抽提技术作为分离单元操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实际工业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具有操作安全、应用范围广、适合大规模化处理、分离效率高、连续性好、经济效益高等优势。研究发现,将已有热力学模型应用于某些具有较强非理想性体系的抽提过程流程模拟时,会存在较大误差。因此对于抽提过程物性模型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本研究以芳烃抽提、苯抽提、丁二烯抽提的实际生产工艺为背景,收集并测定了大量与实际生产相关的相平衡数据,为抽提过程的准确模拟提供了足够的基础数据。在相平衡数据搜集过程中采用了查阅文献、书籍、数据库等方式,搜集了大量的汽液、液液相平衡数据,包括C4与二甲基甲酰胺(DMF)体系、烷烃与环丁砜体系;在实验部分采用相平衡釜法,结合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测定了多个三元体系的液液相平衡数据,并通过面积检验法和Othmer-Tobias方程分别对汽液、液液相平衡数据进行了质量检验。1-丁烯-正丁烷和1,3-丁二烯-DMF两个二元体系的汽液相平衡数据通过了面积检验法,偏差D分别为1.37%、1.95%。正庚烷-甲苯-环丁砜、3-甲基戊烷-甲苯-环丁砜、环戊烷-甲苯-环丁砜、1-辛烯-甲苯-环丁砜四个三元体系的液液相平衡数据通过Othmer-Tobias方程进行检验,数据经过拟合后,相关性系数R2分别为0.991、0.997、0.991、0.993,数据可靠性较好。在保证数据可靠性的前提下,通过NRTL和UNIQUAC热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关联,得到热力学模型参数,并利用所得模型参数对体系中的平衡组成进行预测和计算,与实验数据进行结果比较,对热力学模型的实用性进行检验。从结果来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基本都控制在10%以内,数据吻合程度较高。运用自主开发的流程模拟软件,建立芳烃抽提、苯抽提以及丁二烯抽提装置的全流程模拟。选择合适的热力学模型,将回归得到的NRTL和UNIQUAC模型参数应用于相对应的抽提过程模拟计算中。由模拟结果可见,产品质量均可满足工业生产需求,塔设备计算结果与实际工业生产中的主要工艺指标接近,塔温度与实际值的最大偏差为1.1℃,各流股中关键组分含量的模拟值与实际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为4.64%。数据表明,相平衡数据回归所得的模型参数可以较好的应用于抽提过程的流程模拟,模型参数适用性较好。利用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可以对抽提过程进行较为准确的模拟计算,为实际生产装置提供可靠的科学指导。

柳岩[5](2020)在《低分子化合物对煤热解/催化热解过程中轻质芳烃形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苯、甲苯、乙基苯、二甲苯和萘(统称为BTEXN)等轻质芳烃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由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特点,从石油化工行业获得这些轻质芳烃十分受限。因此,从煤热解焦油中获取这些高附加值的轻质芳烃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石油资源匮乏带来的不便,又能减轻因煤化工生产过程中轻质芳烃的外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为了探究煤热解/催化热解过程中BTEXN的形成,本文利用正己烷、甲醇、二氯甲烷和环己酮对胜利褐煤(SL)、平朔气煤(PS)和贺西焦煤(HX)三种不同变质程度煤中的低分子化合物(LMCs)进行索氏抽提,利用Py-GC/MS在线分析了不同组分的低分子化合物对煤热解焦油中BTEXN形成的影响,并结合热重、核磁等表征对抽提前后煤样的结构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为煤热解过程中轻质芳烃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归纳如下:(1)利用GC×GC/MS对三种煤的抽提物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正己烷、甲醇和二氯甲烷可以分别对煤中不同组分的低分子化合物进行富集。正己烷抽提物以脂肪族化合物为主,甲醇抽提物主要以含氧类化合物为主,而二氯甲烷抽提物则以芳香族化合物为主。煤中低分子化合物的组成与含量随着煤变质程度的升高而发生变化。SL煤中的低分子化合物多以脂肪烃、醇、酯为主;而PS煤中的低分子化合物多以脂肪族化合物、苯系物和2-3环的芳香族化合物为主;HX焦煤中的低分子化合物含量较少,且多以芳香族化合物为主;(2)利用Py-GC/MS在线考察了不同组分的低分子化合物对煤热解焦油中BTEXN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煤热解气态焦油中的轻质芳烃主要来源于煤大分子骨架结构的热分解而非低分子化合物,但是煤中的低分子化合物如环烷烃、苯系物和多环芳烃等在煤热解过程也可以形成一定量的BTEXN。SL和PS经正己烷抽提后,残煤热解BTEXN总产率分别降低了29%和18%,脂肪族低分子化合物在煤热解过程中可以作为供氢剂,稳定煤大分子结构裂解产生的芳烃自由基碎片,促进热解焦油中轻质芳烃的形成。除此之外,SL和PS的甲醇抽提残煤热解酚类总产量分别比原煤降低了35%和18%,含氧类低分子化合物能促进煤热解气态焦油中酚类化合物的形成;(3)以USY分子筛为催化剂,进一步探究了不同变质程度煤中的低分子化合物在煤催化热解形成BTEXN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煤催化热解产生的BTEXN主要来源于煤的大分子结构催化热解。然而低分子化合物中含氧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经USY催化后也会产生一定量的BTEXN,但与原煤相比其催化热解BTEXN产率较低。煤中脂肪族和含氧类的低分子化合物能促进煤催化热解形成BTEXN,由于煤样经溶剂抽提后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溶胀,使得煤热解气态焦油中烷基苯、酚类和2-3环的多环芳烃(PAHs)产率增高,这些物质在USY分子筛的作用下经催化裂解生成BTEXN,最终导致抽提残煤和抽提物催化热解BTEXN产率甚至高于原煤;(4)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低分子化合物进行热解/催化热解,探究了低分子化合物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700 oC时低分子化合物主要发生裂解反应,脂肪族、酚类、单环芳烃和多环芳烃的产率达到最大值。当热解温度超过800 oC时,低分子化合物主要发生缩聚反应。催化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苯系物和多环芳烃产率明显增高,而脂肪族化合物的产率显着减少,进一步表明脂肪族化合物在催化热解过程中可以供氢,促进低分子化合物中芳香族化合物催化裂解生成苯系物和2-3环的芳烃。

潘蓉[6](2019)在《基于模拟计算石脑油分壁塔预分馏—抽提芳烃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石脑油是生产溶剂油的主要原料之一。在传统石脑油全馏分抽提芳烃过程中,轻重组分进入抽提系统增加了装置负荷和能耗,降低了芳烃产品的芳烃含量,同时还造成抽提溶剂的过量消耗。石脑油预处理方案包括仅脱轻组分和同时脱轻脱重两种,论文首先建立了精馏过程石脑油组成的集总方法,分别对两种预处理方案的抽提芳烃全流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同时脱除轻重的双塔预处理方案更具优势,但能耗较高。随后,搭建了分壁精馏塔(DWC)稳态严格精馏模型,实现在一塔中脱轻脱重。DWC模拟结果表明,与双塔流程相比DWC分离石脑油过程再沸器负荷减少13.7%。在此基础上,继续对石脑油抽提芳烃流程进行优化改造,在流程中添加一个汽提塔以提高混合芳烃中芳烃质量分率,可由双塔流程的68.36%提高至91.07%,全流程能耗较双塔流程可降低9.61%。继续对DWC的动态控制进行考察,分别建立DWC的组分控制结构(CC)、温度控制结构(TC)和温差控制结构(DTC),并通过对进料流量和进料组分组成波动±10%验证动态控制结构的有效性。采用回流量R控制塔顶出料异构C6的浓度、再沸器负荷控制塔釜出料正构C9浓度、侧线流量S控制侧线出料C8芳烃的浓度组分控制方案,CC控制结果表明控制方案可很好应对石脑油进料流量和组分±10%的波动,所选取分离过程关键组分动态稳定值与初始稳态值相差较小,塔顶轻组分产品中C6芳烃始终控制在极低水平,且侧线中间组分C6-C8的质量收率都可以达到99.0%。DWC的温度控制模型也可应对进料流量和进料组分组成±10%的波动,三线产品浓度都可以回归平稳状态,但控制效果一般。温差控制可很好应对±10%的波动,控制效果与组分控制相近,优于温度控制,且系统回归稳定所需时间较短。

樊小华[7](2019)在《煤沥青大分子多环芳烃的结构组成及其抽提分离和热聚合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焦油是冶金焦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由于钢铁工业的庞大规模,近年来我国煤焦油的年产量高达一千五百万吨。重质煤焦油沥青占焦油产量的一半以上,是独特而宝贵的多环芳烃资源。另一方面,我国煤沥青的高附加价值开发与应用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包括煤焦油系碳纤维和针状焦。此外,随着以石墨烯为代表的新型纳米碳材料在全球范围的研究推进,一种类石墨烯的芳烃大分子材料被广泛关注。近年来,一些结构相似但可调控的多环芳烃大分子通过有机合成已制备成功,但合成难度大,有限的结构以及高成本都是问题。事实上,自第一次产业革命,对大规模生产的煤沥青中大分子多环芳烃化合物的研究一直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科学难题。本课题采用高分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并结合其它现代仪器分析技术,通过破解芳环的生长规律,成功识别了煤沥青MALDI谱图中高浓度多环芳烃(PAHs)的分子峰,确立了多环芳烃的基本结构(即邻位和湾位聚合)和分子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多种煤沥青及其溶剂分离和热聚合产物展开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从单个煤沥青的MALDI谱图着手确立PAHs分子峰解析方法:首先运用气质联用技术鉴定轻组分中小分子化合物,研究高含量PAH分子的增长方式。随后采用MALDI分析整个沥青的分子量分布特征,按PAHs分子的增长规律对大分子部分同样进行分析。研究发现,GC-MS鉴定的小分子PAH具有50/24Da分子量增长规律在MALDI谱图中大分子部分同样存在,分别与邻位缩合(C4H2)/湾位缩合(C2)芳环生长相对应。这样沥青中分子量高达850Da多环芳烃的结构和分布信息被破解,并运用50/24矩阵进行了分析。(2)多种煤沥青组成和结构的对比研究:对另外三种不同煤沥青进行MALDI谱图分析的同时,结合红外、核磁、气质联用、热分析和流变分析等其它检测技术,对比不同煤沥青的结构组成和性能。研究发现,三种煤沥青MALDI谱图中的PAHs分子峰具有与前面沥青相同的50/24Da分布特征,并解析出了423环大分子PAHs的结构信息。这不仅确认与验证了50/24矩阵法对解析煤沥青中大分子PAHs的普遍适用性,也为在分子层次上对比不同煤沥青的微小差异提供了新方法。红外和核磁的平均化分析结果表明三种煤沥青的化学组成在定型上很相似。但通过GC-MS对小分子化合物的鉴定以及MALDI谱图中高分子量PAHs峰的解析可以在单分子层面考察不同煤沥青分子组成上的差异。(3)煤沥青不同萃取组分中PAHs分子的结构特征:采用索氏抽提和反溶剂沉淀两种方法对煤沥青进行连续萃取分离,通过MALDI质谱在分子层面评价两种方法的分离效果,并解析各组分中的大分子PAHs,对其拓扑结构进行详细探讨。一系列溶剂萃取可将多分散的煤沥青分离成不同分子量分布的窄组分;各组分富集的PAHs的分子量和环数均随萃取溶剂的增强而增加,相邻组分间存在部分重叠。PAHs分子的拓扑结构研究表明其芳环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主要取决于芳环的增长路径。湾位增长主导的分子呈紧密的团簇型,边缘多为锯齿形;而邻位缩合倾向于形成狭长的PAHs分子,其边缘含有更多的湾位结构。由于芳环的排列方式不同,相同环数的大分子多环芳烃具有不同的Mw、碳数、DBE、结构构型和边缘结构。(4)煤沥青的热聚合及中间相的形成:通过高温离心对煤沥青热聚合产物中的各向同性沥青和中间相进行分离,采用偏光显微镜、XRD、红外光谱以及MALDI对其分离样品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中间相形成过程中,分子层面、微晶结构以及光学组织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高温离心能够较好地从适度热聚合的沥青中分离获得各向同性沥青与中间相。热聚合的各向同性沥青和中间相具有相同跨度的分子量分布(7203700Da),但中间相主分布区间较高,热聚合生成更大的芳烃分子是形成中间相的基础。另外,热聚合产物的分子量分布特征与原料沥青相差很大,不符合50/24周期性增长的规律。热聚合时间的延长致使中间相中高分子量的化合物增多,导致稠环芳烃大分子片层的堆积更加规则有序,光学组织取向更好。

杨亚楠[8](2019)在《BTX生产过程的流程模拟与运行问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BTX生产过程主要是以催化重整汽油或者裂解汽油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处理过程来获得符合国家标准的苯、甲苯及二甲苯产品,流程一般包括原料预处理、芳烃抽提以及芳烃精馏三部分。首先,本文根据某炼厂BTX生产过程的进料数据及设备数据,应用PRO/II 9.4软件对这一过程进行了全流程模拟。建立了脱戊烷塔、脱重组分塔、抽提塔、汽提塔、回收塔、苯塔、甲苯塔以及二甲苯塔等模型,稳态模拟结果与装置运行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模拟的准确性;根据稳态模拟的结果,优化了BTX生产过程中溶剂比、反洗比以及塔压等关键参数;另外,针对该生产过程能耗较高的情况,提出了相应节能降耗建议。通过对BTX生产过程的稳态模拟,实现了提高产品质量及收率、降低装置能耗的目的。其次,BTX生产装置在长时间运行后,出现了环丁砜溶剂劣化、降解以及BTX产品合格率低等问题,从而影响到装置的长时间安全、平稳、高效运行。本文结合稳态模拟过程,对这两个问题分别进行了研究。一方面,本文分析了环丁砜劣化、降解的原因,提出了控制系统温度、加强过程气密性、关注p H值以及严格进行工艺脱水等针对性解决方案,并对汽提塔与回收塔的开停工方案作出了部分调整,有效减缓了环丁砜劣化的情况;另一方面,分析BTX产品合格率低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优化汽提塔操作参数、增装空冷器的变频调节器以及稳定苯塔的温差等,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另外利用动态模拟软件Dynsim 5.3.2建立苯塔的动态模型,对温度、压力、流量等控制结构添加扰动,分析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结果,有助于生产过程中根据装置参数以及产品变化情况分析波动来源,从而保证BTX产品质量及收率。本文研究结对降低BTX生产过程的能耗、减缓装置环丁砜溶剂劣化、降解以及提高BTX产品合格率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赵小宁[9](2019)在《FCC油浆抽提分离工艺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原油的重质化、劣质化以及炼油企业渣油掺炼比例升高等原因,产生了大量的催化裂化油浆。目前外甩油浆主要作为低附加值的燃料油调和组分,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催化裂化油浆组成上的特点使之可以经过开发加工成为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对油浆进行组分分离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采用溶剂抽提的方法,以大庆催化裂化油浆为原料,选取合适的抽提剂对油浆进行抽提分离。本研究考察了不同的操作条件,包括抽提温度、剂油比、抽提时间等对溶剂抽提油浆分离效果的影响。通过响应面分析法,进行数据拟合得到多项式模型,分析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并确定最优的操作参数为:抽提温度为61.3℃、剂油比为3.3,抽提时间为35min,抽提率为(62.6±0.5)%,抽出油芳烃含量为(75.8±0.5)%。本文同时进行了复合溶剂抽提研究。采用反抽提剂与N,N-二甲基甲酰胺复配对油浆进行抽提,同样使用响应面分析,得到最优操作条件为:抽提温度为62.8℃、剂油比为3.2,抽提时间为35min,复配比为2.3,抽提率为(58.5±0.5)%,抽出油芳烃含量为(80.9±0.5)%。与单溶剂抽提相比,虽然抽出油收率有所下降,但抽出油的质量得到改善。采用红外、GC-MS、核磁共振等方法对催化裂化油浆、抽余油和抽出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抽余油中甲基、亚甲基等官能团增多,芳烃化合物特征峰减弱,饱和度增大,抽出油则相反,芳香性增强;催化裂化油浆和抽出油中均含有杂原子吸收峰,主要形式为噻吩、胺、酚等;催化裂化油浆、抽余油和抽出油中均检测到数百种物质,包括烷烃、环烷烃、烯烃、芳烃和杂原子化合物等,抽余油中烷烃和环烷烃多而抽出油中的芳烃含量高,三者中的杂原子化合物主要为含硫、含氮和含氧化合物;抽余油中含有大量烷基长链,芳碳率降低,抽出油的芳碳率升高,而抽出油中Hβ相对较高是由于抽出油的芳环上含有脂肪性长链所致。

侯振华[10](2019)在《重整生成油脱烯烃技术的工业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催化重整工艺是生产芳烃产品和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的重要工艺。世界原油逐渐趋向重质化和劣质化,直馏石脑油产比减少;石脑油裂解制乙烯与催化重整争夺直馏石脑油原料;重整装置逐步增加掺炼加氢裂化石脑油,加氢改质石脑油,催化裂化石脑油等,同一种重整催化剂应对多种配比的重整原料;重整装置朝着大型化和高苛刻度(低氢分压、高空速)的方向发展,重整生成油中的烯烃含量随之增加;环境保护及化工产品质量升级等逐步限制重整生成油中的烯烃含量。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重整生成油中的烯烃含量逐渐增加,脱除烯烃的主要工艺有,白土吸附工艺,分子筛吸附工艺和选择性液相加氢工艺。重整生成油的主要用途生产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通过芳烃抽提和分馏装置生产芳烃类产品苯、甲苯、二甲苯(BTX);芳烃抽提后的抽余油生产溶剂油等。重整生成油中的烯烃均会对这些产品产生不利影响,重整生成油脱烯烃通过白土吸附、分子筛吸附和选择性液相加氢脱烯烃等工艺脱除。通过认真研究和对比三种脱烯烃工艺,发现颗粒白土由于使用寿命短,造成频繁换剂和劳动强度增加,且不利于环境保护,该工艺将逐渐被可多次再生的分子筛吸附剂工艺和液相加氢工艺所取代。分子筛吸附剂脱烯烃工艺具有对现有装置改动量小,一次性投资成本低,操作费用低等优势,分子筛吸附剂研究方向是朝着吸附容量大和吸附剂再生次数多的方向发展;液相加氢脱烯烃技术与其相比,虽然投资成本高,操作费用高,但其对环境较友好,随着新型液相加氢催化剂的不断研发,催化剂成本进一步降低,将成为未来重整生成油脱烯烃主流工艺。本文在三种工艺对比的基础上,结合石油三厂重整生成油脱烯烃工业的实际应用情况,探讨石油三厂选择重整生成油脱烯烃技术应用领域,包括重整生成油生产高辛烷值汽油、重整装置生产BTX芳烃类产品和重整抽余油生产溶剂油。重点探究该厂选择FHDO重整生成油液相加氢脱烯烃技术的原因,该工艺弥补了白土吸附技术和分子筛吸附技术的缺点,对环境更加友好,更有利于装置的长周期平稳运行。该工艺加氢反应缓和,芳烃饱和度小,能耗相对较低,操作费用相对较低,特别适合于生产BTX的装置。其次,DHO-18催化剂运转周期较长,失活后可以再生次数约为6次,总寿命8年,催化剂失效后催化剂中的贵金属可以回收利用。该催化剂采用的活性组分是贵金属铂、钯,催化剂中铂钯的含量不小于0.26%。结合FHDO工艺技术在工厂的实施过程,详细介绍了一个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包括项目的决策和项目的实施过程。具体为项目的前期调研,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基础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编制,项目的施工和投产运行的全过程。FHDO技术应用后,重整生成油中烯烃含量满足下游芳烃抽提对混合芳烃进料的要求,溴指数1900-3000mgBr/100g,降到300mgBr/100g以下,确保芳烃产品中溴指数指标不大于20mgBr/100g。重整生成油中芳烃损失率控制在0.3个百分点以下。探讨FHDO工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反应器压力降过大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在遇到压降过大问题时,相关方共同对液相加氢反应器进行全面排查,通过改变反应器上部瓷球和格栅板的相对位置,问题得以解决,并分析了造成反应器压降过大的原因。随着国家对安全环保的重视,该项目除了安全、环保和职业卫生评价,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增加项目的工艺危害和可操作性分析(HAZOP)以及安全完整性等级(SIL)评估等。应用HAZAOP分析法对FHDO工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得出该新增工艺单元的残余风险RRI均为Ⅱ(6)为中度风险,在现有控制措施落实的情况下可以容忍。

二、芳烃抽提生产问题剖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芳烃抽提生产问题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1)芳烃抽提中环丁砜的劣化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芳烃抽提与环丁砜概述
2 芳烃抽提中的环丁砜劣化分析
    2.1 受热分解
    2.2 氧化分解
    2.3 水解反应
    2.4 氯离子与环丁烯砜干扰
3 环丁砜劣化带来的影响
    3.1 影响芳烃抽提效果
    3.2 导致管线与设备堵塞
    3.3 腐蚀设备与管线
4 芳烃抽提中环丁砜劣化的缓解措施
5 结语

(2)Handbook of Petroleum Refining Processes(Chapter2)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Ⅰ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1.3 Literature Review
        1.3.1 Research on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1.3.2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petrochemical texts
    1.4 Framework of the Report
CHAPTERⅡ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2.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2.1.2 Formulation of translation schedule
        2.1.3 Translation tools
        2.1.4 Establishing a glossary
    2.2 Translation
    2.3 Quality Control
        2.3.1 Self-checking
        2.3.2 Proofreading
CHAPTERⅢ CASE STUDY
    3.1 Vocabulary Translation
        3.1.1 Translation of abbreviations
        3.1.2 Translation of derivatives
        3.1.3 Translation of compound words
        3.1.4 Translation of general scientific vocabulary
    3.2 Sentence Translation
        3.2.1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3.2.2 Translation of simple sentences
        3.2.3 Translation of compound sentences
    3.3 Text Translation
        3.3.1 Intra-paragraph translation
        3.3.2 Inter-paragraphs translation
CHAPTERⅣ CONCLUSION
    4.1 Major Findings
    4.2 Limitations
    4.3 Inspirat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Sentence Alignments of the ST and TT
APPENDIX Ⅱ Terminology Alignments

(3)连续重整装置的先进控制与优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催化重整装置工艺现状
        1.2.2 催化重整装置过程控制现状
        1.2.3 先进控制技术概述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催化重整的机理模型
    2.1 引言
    2.2 催化重整的机理模型
        2.2.1 重整反应热计算
        2.2.2 重整反应器模型
        2.2.3 燃料气系统模型
    2.3 参数估计与模型验证
        2.3.1 重整反应器参数估计
        2.3.2 模型验证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LMI求解的单值预估控制方法
    3.1 引言
    3.2 单值预估控制器控制分析
        3.2.1 单值预估控制方法基本形式
        3.2.2 单值预估闭环控制系统
    3.3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预估控制
        3.3.1 状态空间模型
        3.3.2 模型预估与实时修正
        3.3.3 最优控制
        3.3.4 状态空间模型预估控制系统结构
        3.3.5 实例验证
    3.4 基于LMI求解的单值预估控制方法
        3.4.1 线性矩阵不等式(LMI)基本知识回顾
        3.4.2 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应用
        3.4.3 基本引理
        3.4.4 基于LMI求解的单值预估控制
        3.4.5 仿真及实验
    3.5 小结
第四章 催化重整装置先进控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4.1 引言
    4.2 工艺过程简介
        4.2.1 预加氢单元
        4.2.2 重整单元
        4.2.3 芳烃抽提单元
    4.3 系统功能设计
        4.3.1 控制目标
        4.3.2 控制策略
        4.3.3 控制器功能设计
    4.4 先进控制系统设计
        4.4.1 先进控制系统结构
        4.4.2 先进控制软件介绍
    4.5 先进控制器投用结果
    4.6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4)抽提过程物性模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抽提技术
        1.1.1 抽提技术的发展
        1.1.2 抽提工艺
    1.2 抽提过程热力学模型
        1.2.1 Margules模型
        1.2.2 Wilson模型
        1.2.3 NRTL模型
        1.2.4 UNIQUAC模型
    1.3 化工流程模拟技术
        1.3.1 化工流程模拟技术的发展
        1.3.2 化工流程模拟技术的应用
    1.4 课题背景、内容及目的
        1.4.1 课题背景
        1.4.2 研究内容及目的
2 抽提过程相平衡数据收集与测定
    2.1 相平衡数据的收集
        2.1.1 相平衡数据
        2.1.2 数据质量检验
    2.2 相平衡数据的实验测定
        2.2.1 实验部分
        2.2.2 相平衡实验数据
        2.2.3 实验数据检验
    2.3 本章小结
3 抽提过程热力学模型及参数
    3.1 模型建立及说明
    3.2 模型参数回归计算
    3.3 抽提过程热力学模型参数回归
        3.3.1 1-丁烯–正丁烷体系
        3.3.2 1,3-丁二烯–DMF体系
        3.3.3 正庚烷–甲苯–环丁砜体系
        3.3.4 3-甲基戊烷–甲苯–环丁砜体系
        3.3.5 环戊烷–甲苯–环丁砜体系
        3.3.6 1-辛烯–甲苯–环丁砜体系
    3.4 本章小结
4 抽提过程模拟验证
    4.1 芳烃抽提流程模拟
        4.1.1 建模及数据的确定
        4.1.2 模拟结果与分析
        4.1.3 芳烃抽提模拟验证结论
    4.2 苯抽提流程模拟
        4.2.1 建模及数据的确定
        4.2.2 模拟结果与分析
        4.2.3 苯抽提模拟验证结论
    4.3 丁二烯抽提流程模拟
        4.3.1 建模及数据的确定
        4.3.2 模拟结果与分析
        4.3.3 丁二烯抽提模拟验证结论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低分子化合物对煤热解/催化热解过程中轻质芳烃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轻质芳烃的来源及其应用
    1.3 煤的热解
        1.3.1 煤的热解过程
        1.3.2 煤热解过程的化学反应
        1.3.3 煤的热解机理
        1.3.4 煤热解过程的影响因素
    1.4 煤的溶剂抽提
        1.4.1 溶剂抽提机理
        1.4.2 溶剂抽提的影响因素
    1.5 低分子化合物对煤加工利用过程的影响
        1.5.1 低分子化合物对煤热解过程的影响
        1.5.2 低分子化合物对煤液化性能的影响
        1.5.3 低分子化合物对煤其他性质的影响
    1.6 课题提出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内容
    2.2 实验原料及其试剂
        2.2.1 煤样
        2.2.2 催化剂
        2.2.3 试剂
    2.3 实验仪器装置及其操作条件
        2.3.1 全自动索氏抽提仪
        2.3.2 热解-气质联用仪
    2.4 样品的表征
        2.4.1 热重分析
        2.4.2 红外分析
        2.4.3 固体核磁分析
        2.4.4 二维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第三章 低分子化合物对煤热解过程中轻质芳烃形成的影响
    3.1 脂肪族化合物对BETXN形成的影响
        3.1.1 正己烷抽提物的组成及其分布
        3.1.2 脂肪族化合物对煤热解BTEXN产率的影响
        3.1.3 脂肪族化合物对BTEXN形成过程的影响机制
    3.2 含氧化合物对BETXN形成的影响
        3.2.1 甲醇抽提物的组成及其分布
        3.2.2 含氧化合物对煤热解BTEXN形成的影响
        3.2.3 含氧化合物对煤热解形成酚类化合物的影响
    3.3 芳香族化合物对BETXN形成的影响
        3.3.1 二氯甲烷抽提物的组成分布
        3.3.2 煤热解BTEXN总产率
        3.3.3 煤热解BTEXN的产率分布
    3.4 环己酮对煤热解BTEXN形成的影响
        3.4.1 煤样表面官能团分析
        3.4.2 抽提前、后煤样热解产物中BTEXN产率分布
        3.4.3 环己酮对煤热解过程中BTEXN形成的影响
    3.5 低分子化合物对煤热解形成BTEXN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分子化合物对煤催化热解形成轻质芳烃的影响
    4.1 脂肪族化合物对煤催化热解形成BTEXN的影响
        4.1.1 脂肪族化合物对BTEXN产率的影响
        4.1.2 抽提前、后煤热解焦油的组成分布
        4.1.3 煤催化热解形成BTEXN的机制
    4.2 含氧化合物对煤催化热解形成BTEXN的影响
    4.3 芳香族化合物对煤催化热解形成BTEXN的影响
        4.3.1 BTEXN总产率
        4.3.2 BTEXN的产率分布
    4.4 环己酮对煤催化热解形成BTEXN的影响
    4.5 低分子化合物对煤催化热解形成BTEXN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分子化合物的演变及其对煤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5.1 低分子化合物的演变
        5.1.1 低分子化合物在热解条件下的演变
        5.1.2 低分子化合物在催化热解条件下的演变
    5.2 低分子化合物对煤热失重行为的影响
        5.2.1 含氧类低分子化合物对煤热失重行为的影响
        5.2.2 芳香族低分子化合物对煤热失重行为的影响
    5.3 低分子化合物对煤碳结构的影响
        5.3.1 甲醇抽提前后煤样的碳结构分析
        5.3.2 二氯甲烷抽提前后煤样的碳结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模拟计算石脑油分壁塔预分馏—抽提芳烃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石脑油加工工艺
    1.2 分壁精馏塔
    1.3 分壁精馏塔的动态控制
    1.4 DWC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方法和路线
        1.5.3 技术经济指标
第2章 单塔与双塔预分馏-抽提脱芳对比考察
    2.1 中原石化石脑油特种油装置简介
    2.2 石脑油分离过程的进料组成及集总方法
    2.3 经济核算依据
    2.4 石脑油单塔预分馏脱轻烃-抽提脱芳稳态模拟
    2.5 石脑油双塔预分馏脱轻、重烃-抽提脱芳稳态模拟
    2.6 小结
第3章 石脑油分壁精馏塔预分馏-抽提脱芳稳态模拟
    3.1 分壁精馏塔稳态模拟
    3.2 分壁精馏塔模拟结果
    3.3 石脑油分壁精馏-抽提芳烃流程模拟
    3.4 小结
第4章 石脑油分壁精馏塔预分馏的动态模拟
    4.1 组分控制结构
    4.2 组分控制结果
    4.3 温度控制结构
    4.4 温度控制结果
    4.5 温差控制结构
    4.6 温差控制结果
    4.7 小结
第5章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和专利发表情况

(7)煤沥青大分子多环芳烃的结构组成及其抽提分离和热聚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名词符号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煤沥青
        1.2.1 煤沥青的生产来源
        1.2.2 煤沥青的性质及组成
        1.2.3 煤沥青的种类
        1.2.4 煤沥青质量的常规评价指标
        1.2.5 煤沥青的应用
    1.3 多环芳烃
        1.3.1 多环芳烃的概述
        1.3.2 多环芳烃的结构与性质
        1.3.3 多环芳烃化合物的危害
        1.3.4 多环芳烃的应用及起潜在价值
    1.4 沥青的分离
        1.4.1 沥青分离的意义
        1.4.2 沥青的分离方法
        1.4.3 分离技术在沥青研究中的应用
    1.5 煤沥青化学组成的研究
        1.5.1 分析表征方法及局限性
        1.5.2 化学组成的研究进展
    1.6 沥青基中间相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2.1.1 原料来源
        2.1.2 原料基本性质
        2.1.3 化学试剂
        2.1.4 主要实验设备与仪器
    2.2 实验
        2.2.1 煤沥青的分离
        2.2.2 碳质中间相沥青的制备
    2.3 分析表征技术
        2.3.1 化学组成和结构表征方法
        2.3.2 沥青软化点和稳定性分析
        2.3.3 沥青灰分的测定
        2.3.4 真密度测试
第3章 MALDI质谱解析煤沥青中多环芳烃大分子方法的建立
    3.1 引言
    3.2 轻组分己烷萃取物的分析
        3.2.1 己烷萃取物的分子量分布特征
        3.2.2 己烷萃取物的GC-MS分析
    3.3 煤沥青化学组成的宏观分析
        3.3.1 核磁共振分析
        3.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4 煤沥青MALDI谱图的分析
        3.4.1 煤沥青的分子量分布特征
        3.4.2 MALDI谱图中PAHs分子峰的识别
    3.5 煤沥青MALDI谱图中PAH峰的解析
        3.5.1 50/24 矩阵法解析大分子PAH
        3.5.2 煤沥青中不同系列PAHs的分布
        3.5.3 煤沥青中主要PAHs结构的演变规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种煤沥青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的对比研究
    4.1 引言
    4.2 多种煤沥青的宏观化学组成及性质对比
        4.2.1 红外光谱分析
        4.2.2 核磁共振分析
        4.2.3 热重分析
        4.2.4 流变性能分析
    4.3 GC-MS对比分析不同煤沥青中的小分子化合物
    4.4 不同煤沥青的分子量分布分布特征
    4.5 不同煤沥青中大分子PAHS的分析
        4.5.1 主要PAH分子的结构解析
        4.5.2 PAHs分子芳环数的分布
        4.5.3 大分子PAH的 DBE与 Cn关系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煤沥青的多级分离及不同组分的分子结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原料
        5.2.2 溶剂分离
    5.3 索氏抽提组分的基本性质
        5.3.1 抽提组分的萃取收率和元素分析
        5.3.2 连续抽提组分的热稳定性分析
    5.4 分子层面分析溶剂萃取的分离效果
        5.4.1 索氏抽提各组分的分子量分布
        5.4.2 索氏抽提各级残留物的形貌特征
        5.4.3 反溶剂法分离组分的形貌特征
        5.4.4 反溶剂法分离组分的分子量分布
    5.5 分离组分中富集的大分子PAH的分析
        5.5.1 分离组分中大分子PAHs的分布结构解析及其分布
        5.5.2 不同组分中富集的PAHs分子结构特征
        5.5.3 大分子PAHs的碳数和环数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煤沥青的热聚合及其中间相的形成
    6.1 引言
    6.2 实验
        6.2.1 煤沥青热处理制备中间相
        6.2.2 原料沥青和热聚合产物的基本性质
    6.3 煤沥青热聚合产物的研究
        6.3.1 热聚合产物的偏光显微组织分析
        6.3.2 热聚合产物的FT-IR分析
        6.3.3 热聚合产物的MALDI谱图分析
        6.3.4 热聚合产物的热重分析
        6.3.5 热聚合产物的XRD分析
    6.4 热聚合时间对中间相结构和组成的影响
        6.4.1 不同热聚合时间制备的中间相光学组织分析
        6.4.2 不同热聚合时间制备的中间相FT-IR分析
        6.4.3 不同热聚合时间制备的中间相分子量分布
        6.4.4 不同热聚合时间制备的中间相微晶结构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主要结论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参与科研项目及其学术会议

(8)BTX生产过程的流程模拟与运行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BTX工业发展现状
        1.1.1 BTX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1.1.2 BTX的生产与用途
        1.1.3 BTX的分离工艺
    1.2 流程模拟技术的发展
        1.2.1 流程模拟技术的发展概况
        1.2.2 流程模拟技术的意义
    1.3 稳态流程模拟技术
    1.4 动态流程模拟技术
        1.4.1 动态模拟软件Dynsim简介
        1.4.2 动态模拟技术的国内外应用现状
    1.5 环丁砜劣化的影响
        1.5.1 影响萃取分离效果
        1.5.2 堵塞、腐蚀设备及管线
第2章 芳烃抽提装置的稳态模拟及优化
    2.1 BTX生产流程的确定
    2.2 脱戊烷塔及脱重组分塔的模拟
        2.2.1 模拟流程的建立
        2.2.2 操作参数设置
        2.2.3 模拟计算结果
    2.3 抽提塔的模拟
        2.3.1 模拟流程的建立
        2.3.2 进料组成
        2.3.3 操作参数设置
        2.3.4 模拟计算结果
        2.3.5 关键参数分析
    2.4 汽提塔的模拟
        2.4.1 模拟流程的建立
        2.4.2 进料组成
        2.4.3 操作参数设置
        2.4.4 模拟计算结果
    2.5 回收塔的模拟
        2.5.1 模拟流程的建立
        2.5.2 进料组成
        2.5.3 操作参数设置
        2.5.4 模拟计算结果
    2.6 苯塔的模拟
        2.6.1 模拟流程的建立
        2.6.2 进料组成
        2.6.3 操作参数设置
        2.6.4 模拟计算结果
    2.7 甲苯塔的模拟
        2.7.1 模拟流程的建立
        2.7.2 进料组成
        2.7.3 操作参数设置
        2.7.4 模拟计算结果
    2.8 二甲苯塔的模拟
        2.8.1 模拟流程的建立
        2.8.2 进料组成
        2.8.3 操作参数设置
        2.8.4 模拟计算结果
    2.9 全流程模拟结果分析
    2.10 装置能耗分析及优化
        2.10.1 装置能耗分析
        2.10.2 节能优化措施
        2.10.3 节能效果
    2.11 本章小结
第3章 装置生产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
    3.1 环丁砜劣化的原因分析
        3.1.1 高温热分解
        3.1.2 氧化降解
        3.1.3 酸化变质
        3.1.4 水解变质
    3.2 减缓劣化的改进方案
        3.2.1 控制系统温度
        3.2.2 控制系统的气密性
        3.2.3 控制单乙醇胺添加时机
        3.2.4 优化开停工方案
    3.3 BTX产品合格率低原因及改进方案
        3.3.1 原料中非芳烃含量增多
        3.3.2 气候变化导致装置波动
        3.3.3 改进方案效果分析
    3.4 苯塔动态模拟模型的建立
    3.5 动态模拟准确性验证
    3.6 扰动下的动态特性分析
        3.6.1 进料量扰动
        3.6.2 进料组成扰动
        3.6.3 进料温度扰动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FCC油浆抽提分离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FCC油浆的组成及性质
    1.3 FCC油浆的分析方法
        1.3.1 核磁共振波谱法
        1.3.2 红外光谱法
        1.3.3 质谱法
        1.3.4 荧光光谱法
    1.4 FCC油浆的分离方法
        1.4.1 FCC油浆中固体颗粒的分离
        1.4.2 澄清油的分离
    1.5 FCC油浆的应用
        1.5.1 沥青改性剂
        1.5.2 橡胶软化剂
        1.5.3 强化蒸馏剂
        1.5.4 炭黑
        1.5.5 针状焦
        1.5.6 增塑剂
        1.5.7 多环芳烃树脂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前言
    2.2 实验原料、试剂及设备
        2.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3 溶剂抽提
        2.3.1 抽提剂的选择
        2.3.2 FCC油浆切尾处理
        2.3.3 溶剂抽提流程
        2.3.4 溶剂回收方法
        2.3.5 溶剂抽提效果的评价方法
    2.4 响应面分析法
        2.4.1 响应面简介
        2.4.2 响应面试验设计方法
    2.5 油品分析方法
        2.5.1 理化性质
        2.5.2 四组分分析
        2.5.3 元素分析
        2.5.4 红外光谱分析
        2.5.5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2.5.6 核磁共振分析
第三章 FCC油浆单溶剂抽提
    3.1 单溶剂的筛选
        3.1.1 溶解性能
        3.1.2 选择性能
    3.2 抽提温度对抽提效果的影响
    3.3 剂油比对抽提效果的影响
    3.4 抽提时间对抽提效果的影响
    3.5 单溶剂抽提FCC油浆的RSM实验
        3.5.1 单溶剂抽提实验因素水平的选取
        3.5.2 单溶剂抽提RSM实验设计及结果
    3.6 单溶剂抽提FCC油浆的RSM优化分析
        3.6.1 抽提率的模型分析
        3.6.2 抽出油芳烃含量的模型分析
        3.6.3 抽出油芳烃含量的响应面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CC油浆复合溶剂抽提
    4.1 反抽提剂的选择
    4.2 复配比对抽提效果的影响
    4.3 复合溶剂抽提FCC油浆的RSM实验
        4.3.1 复合溶剂抽提实验因素及水平
        4.3.2 复合溶剂抽提RSM实验设计及结果
    4.4 复合溶剂抽提FCC油浆的RSM优化分析
        4.4.1 抽提率的模型分析
        4.4.2 抽出油芳烃含量的模型分析
        4.4.3 抽出油芳烃含量的响应面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油浆及组分性质分析
    5.1 理化性质
    5.2 红外光谱分析
    5.3 GC-MS分析
    5.4 核磁共振分析
    5.5 组分的应用性能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重整生成油脱烯烃技术的工业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重整生成油中烯烃的来源分析与分布情况
    1.2 重整生成油脱烯烃工艺现状
        1.2.1 白土吸附法脱烯烃
        1.2.2 分子筛吸附法脱烯烃
        1.2.3 选择性液相加氢法
    1.3 重整生成油脱烯烃催化剂现状
    1.4 重整生成油选择性液相加氢工艺流程
    1.5 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2 重整生成油选择性液相加氢工艺应用领域
    2.1 用于生产高辛烷值汽油调和组分
    2.2 用于生产BTX工艺
    2.3 用于生产溶剂油工艺
3 重整生成油选择性液相加氢工业应用
    3.1 工业应用的决策
        3.1.1 项目建议
        3.1.2 可行性研究的编制及相关论证
    3.2 工业应用的设计
        3.2.1 基础设计
        3.2.2 施工图设计
    3.3 工业应用的施工阶段和装置运行投产
        3.3.1 重整装置液相加氢单元开工投产
        3.3.2 重整装置液相加氢单元的正常操作
        3.3.3 开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4 重整生成油脱烯烃技术工业应用的安全分析
    4.1 重整生成油脱烯烃工业应用HAZOP分析的必要性
    4.2 重整生成油脱烯烃HAZOP分析步骤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四、芳烃抽提生产问题剖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芳烃抽提中环丁砜的劣化及影响[J]. 郑睿. 化工管理, 2021(20)
  • [2]Handbook of Petroleum Refining Processes(Chapter2)翻译实践报告[D]. 赵杰.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3]连续重整装置的先进控制与优化系统研究[D]. 杜鑫成.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4]抽提过程物性模型及应用[D]. 王冰玉.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5]低分子化合物对煤热解/催化热解过程中轻质芳烃形成的影响[D]. 柳岩. 太原理工大学, 2020
  • [6]基于模拟计算石脑油分壁塔预分馏—抽提芳烃技术研究[D]. 潘蓉.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7]煤沥青大分子多环芳烃的结构组成及其抽提分离和热聚合的研究[D]. 樊小华. 湖南大学, 2019(01)
  • [8]BTX生产过程的流程模拟与运行问题分析[D]. 杨亚楠.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9]FCC油浆抽提分离工艺研究[D]. 赵小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10]重整生成油脱烯烃技术的工业应用研究[D]. 侯振华.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芳烃提取生产存在的问题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