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丙烯腈、苯乙烯(论文文献综述)
韩艳艳,王巧利,曹润泽,田晓静[1](2021)在《地表水中丙烯腈的测定-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文中研究指明建立了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测定清洁水中丙烯腈的方法,使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在5.0~300μ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95,检出限为0.29μg/L,相对标准偏差在4.7%~10.0%之间,加标回收率范围79%~111%,且此方法能很好地用于清洁水中丙烯腈的测定。
张玉秀[2](2020)在《焦化废水处理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布特征、传质规律和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污水处理厂在处理污水的同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二次污染:一方面是处理工艺中搅拌、曝气等操作和蒸发的作用,有毒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从污水中逸散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另一方面,活性污泥中吸附并富集了部分有毒有害污染物,如重金属与疏水性多环芳烃化合物,成为二次污染物。由此而言,污水处理厂既是污染治理单位,又是污染产生单位。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问题比如挥发性有机物的去除和逸散有待解决,并在健康风险评价和环境污染评价的基础上认识其危害。以往的研究专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恶臭污染物的排放,没有对工业废水尤其是焦化废水进行研究与讨论,迄今为止,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特征和规律尚未了解。本论文基于焦化废水生物处理工艺(A/O/O)中水相、气相中VOCs的分布特征,首次估算了我国焦化废水处理行业的VOCs排放当量和总排放量,评估了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VOCs排放产生的健康风险、环境污染的程度,指出长期在焦化废水处理工程现场的工作人员存在癌症和非癌症风险,明确了在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VOCs在水相、大气环境和活性污泥中的分配行为以及VOCs的去向,讨论了VOCs排放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原位污染控制的对策,减少VOCs的排放。本论文结论如下:(1)通过焦化废水A/O/O工艺处理过程中VOCs在水相和气相的分布特征,估算焦化废水处理行业VOCs的排放量,研究发现:在各处理单元中共检测出17种气态VOCs,主要是苯系物、卤代烃和氯代苯化合物;在逸散的VOCs中,苯的浓度最高,达180.49μg m-3;气态VOCs的浓度范围为28.56-857.86μg m-3,大小顺序为:原水池>厌氧池>脱氨塔>前段好氧池>后段好氧池>外排池,与工艺特征有关;该焦化废水处理厂VOCs的总排放速率为1773.42 g d-1,可估算VOCs的年排放量为0.65 t,排放当量为1.18 g m-3,根据中国每年产生约3.4×108 m3焦化废水量,可估算焦化废水处理行业VOCs的年排放量约为402 t。(2)根据VOCs在气相、水相、污泥相的浓度水平、分配行为和传质过程的研究发现:在各相中苯系物浓度之间以及它们与总苯系物浓度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随着废水的处理,废水中COD、TOC逐渐降低,VOCs水相浓度逐渐降低,VOCs气相浓度也降低;焦化废水中总苯系物的浓度达397.19μg L-1,水相中苯系物浓度随着工艺的处理呈现下降趋势。VOCs的归趋主要包括挥发、污泥吸附、生物降解、随出水外排等4种途径,苯系物进水总质量负荷为594.30 g d-1,出水排放为66.47 g d-1(占11.18%),随外排污泥去除的有123.28 g d-1(占20.74%),挥发、降解共占68.07%,苯系物的总去除率为88.82%。废水处理过程中VOCs排放的影响因素有水相VOCs浓度、曝气量、VOCs的物理化学性质、水温、停留时间等。原位污染控制对策有尽量减少曝气量、对高负荷排量处理单元加盖密封并收集处理、提高处理效率以降低废水中VOCs浓度等,实现VOCs的减排。(3)采用最大增量反应性法(MIR)估算臭氧生成潜势(OFP),采用SOAP法估算了二次气溶胶生成潜势。数据表明,废水处理区的平均OFP水平(1136.27±154.11μg m-3)高于WHO提出的100μg m-3的空气质量指南,对臭氧生成贡献最大的6种化合物是间二甲苯(36.0%)、甲苯(20.8%)、对二甲苯(13.5%)、邻二甲苯(10.6%)、苯乙烯(6.8%)和苯(5.3%)。所排放的气态VOCs中,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贡献最大的6种分别是苯乙烯、苯、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4)评估了焦化废水处理单元中VOCs的排放引起的健康风险。在各个废水处理单元中,与气态VOCs相关的致癌风险在3.0×10-5-7.8×10-4之间,高于美国环保局推荐的公众可接受的健康风险水平(1×10-6);原水池逸散的苯系物引起的非致癌风险最高,苯的非癌风险HR为3.008,超过1,存在确定的非癌症风险。由健康风险评价结果可知,长期在焦化废水处理厂工作的员工存在苯的暴露风险,包括癌症风险和非癌风险。
张清华,张治云,杨海霞[3](2019)在《顶空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黄蜀葵花总黄酮提取物中9种有机溶剂的残留量》文中提出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黄蜀葵花总黄酮提取物中9种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黄蜀葵花总黄酮提取物中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甲苯、1,2-二氯乙烷、二甲苯、氯苯、苯乙烯、二乙烯苯等9种残留溶剂的含量。色谱柱为Agilent DB-WAX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μm),程序升温;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温度为250℃,进样口温度为250℃;载气为氮气,流速为1.2 mL/min,分流比为10∶1;顶空进样量为1 mL,顶空平衡温度为90℃,平衡时间为45 min。结果:9种待测成分色谱峰之间的分离度均大于1.5,空白溶剂(10%N-甲基吡咯烷酮水溶液)无干扰;其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6~1.21、0.80~6.03、1.61~12.09、1.62~12.12、0.16~1.21、1.60~12.01、0.81~6.11、1.60~12.03、0.80~6.03μg/mL(r≥0.999 4);定量限分别为0.162 08、0.201 08、0.080 6、0.080 768、0.161 92、0.400 36、0.040 712、0.026 736、0.013 395μg/m L,检测限分别为0.040 52、0.040 216、0.026 87、0.026 9、0.040 48、0.080 072、0.013 57、0.008 912、0.004 465μg/mL;精密度试验(n=5)、重复性试验(n=6)的RSD均小于5%;平均回收率为99.41%~111.27%(RSD<9%,n=9)。3批黄蜀葵花总黄酮提取物中试样品中均未检出上述9种残留溶剂。结论:所建立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黄蜀葵花总黄酮提取物中9种有机溶剂残留量的同时测定。
周良春,张晓飞,马俊辉,李双琦,雷阳,陈宇[4](2019)在《溶解沉淀–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食品接触用聚苯乙烯塑料中10种有机物》文中研究表明建立食品接触用聚苯乙烯塑料中10种有机物(苯、丙烯腈、甲苯、乙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异丙苯、邻-二甲苯、丙苯和苯乙烯)含量的溶解沉淀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方法。分别讨论了定量方式、溶解溶剂以及溶解溶剂与沉淀剂甲醇的体积比对10种有机物回收率的影响。样品用N,N-二甲基甲酰胺(DMF)超声溶解,甲醇沉淀,内标法定量可获得良好的定量结果。检测10种有机物的线性范围在0.2~100μg/mL内,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为1.0~2.0 mg/kg,定量限为2.0~4.0 mg/kg;加标平均回收率为81.5%~101.9%,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9%~4.7%(n=6)。该方法快速、准确,适用于食品接触用聚苯乙烯塑料中10种有机物含量的检测。
周良春,张晓飞,马俊辉,李双琦[5](2018)在《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食品接触用聚苯乙烯塑料中11种挥发性有机物》文中指出建立了食品接触用聚苯乙烯(PS)塑料中11种挥发性有机物(1,3-丁二烯、苯、丙烯腈、甲苯、乙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异丙苯、邻-二甲苯、丙苯和苯乙烯)含量的顶空气相色谱检测方法。分别讨论了顶空进样的平衡时间、平衡温度以及样品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食品接触用聚苯乙烯塑料冷冻粉碎,样品粒度小于1mm,经120℃,40min静态顶空后,采用氢火焰离子检测器(FID)、内标法定量,可获得良好的定量结果。11种挥发性有机物在1.0mg/kg~100mg/kg线性范围内,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范围为0.1mg/kg~0.2mg/kg;加标平均回收率在92.7%~102.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6)小于4.7%。该方法快速、准确,适用于食品接触用聚苯乙烯塑料中11种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检测。
刘艇飞[6](2016)在《塑料制品中丙烯腈单体的控制及迁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丙烯腈是化工、化纤、橡胶等合成工业的重要原料,但同时也是一种化学窒息剂,是高毒性危险品。由丙烯腈作为主要原料之一合成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ABS)及丙烯腈-苯乙烯共聚(AS)等丙烯腈共聚塑料制品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容器和食品加工机械设备中。这些丙烯腈共聚塑料制品中残留的丙烯腈单体会在使用过程中,可通过皮肤接触、或者迁移到食品中被摄入到人体从而危害人体健康。本研究针对丙烯腈共聚塑料制品所存在的问题,分别对塑料制品中丙烯腈单体的控制及迁移行为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对ABS和AS制品注塑成型工艺参数的调整和优化,从原料、烘料温度及时间、机筒温度、注塑压力等几方面,研究了各个参数对丙烯腈单体残留的贡献,确定了两组分别适合ABS和AS制品的工艺参数组合。对于ABS原料,选择烘料温度为80℃,烘料时间为2h,四段机筒温度分别为(260、260、250、230)℃,注塑压力为低压;对于AS原料,选择烘料温度为80℃,烘料时间为2h,四段机筒温度分别为(230、230、220、200)℃,注塑压力为高压。在该两组工艺参数下制得的ABS和AS制品,其丙烯腈单体残留量与原料树脂相比,分别下降了5.31%-15.1%。通过多家企业的生产实践,证明是普遍适用且科学合理的,为相关企业生产符合要求的丙烯腈共聚制品提供了技术保障。2、根据欧盟(EU)NO 10/2011《拟与食品接触的塑料材料和制品》,美国FDA 21CFR 180.22《丙烯腈共聚物》和21CFR 181.32《丙烯腈共聚物和树脂》等对塑料制品中丙烯腈迁移量的限制要求,分别用3%乙酸水溶液(w/v)、10%乙醇水溶液(v/v)、橄榄油、蒸馏水四种食品模拟物分别模拟酸性、含酒精、含脂肪和水性食品。系统研究了四种模拟物中不同浸泡温度和时间条件下丙烯腈的迁移规律,采用Tablecurve 3D软件进行三维曲面拟合,分别建立了四种模拟物中丙烯腈的迁移模型,通过大量样品的验证,证明是广泛适用并准确可靠的。通过该模型,可对丙烯腈迁移量超标的塑料制品,快速计算得到丙烯腈迁移量合格的使用条件,准确地加贴限制标识后重新投放市场以减少损失。
肖洋,王新娟,韩伟,崔静,刘建国[7](2016)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有机物指标检测分析方法整合》文中指出分析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68项有机指标分析方法的不足,概述其分析方法整合优化的研究现状,并归纳总结目前地表水中68项有机指标的最新分析方法,结合经典分析方法,将68项有机指标的分析方法由40余种整合为20种。
黄丹,陈莉,颜林平,王国军[8](2016)在《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食品级AS和ABS色母粒中丙烯腈残留量》文中指出建立了食品级丙烯腈-苯乙烯(AS)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色母粒中丙烯腈残留量的顶空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样品以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溶解,经顶空-气相色谱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后,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结果表明:本方法在2.0200.0 mg/kg范围内线性良好,检出限为0.5 mg/kg;实际样品3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92.3%104.0%,相对标准偏差为2.1%5.1%(n=7)。采用该方法对20个市售食品级AS和ABS色母粒产品进行测定,结果显示AS色母粒中的丙烯腈残留量普遍高于ABS色母粒。
耿文飞,左明昊,张晓楠,唐蜜,张雪霞,佟杰[9](2015)在《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原料药中的10种有机溶剂残留量》文中提出目的:建立测定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原料药中10种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方法。色谱柱为以硝基对苯二酸改性的聚乙二醇为固定液的DB-FFAP毛细管柱;初始温度为40℃,保持3 min,以8℃/min升温到150℃,保持10min;进样口温度为200℃;载气为高纯氮气,恒定流速为5 ml/min;分流比为15∶1;顶空瓶平衡温度为85℃,平衡时间为40 min;进样量为1 ml。结果:正戊烷、丙酮、乙醇、苯、丙烯腈、甲苯、二甲苯、氯苯、苯乙烯、二乙烯苯在各自质量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为0.995 70.999 9);精密度、重复性试验的RSD≤6.6%;回收率为94.3%106.6%(RSD为0.5%4.5%,n=9)。结论:该方法快速、灵敏、准确,可用于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原料药中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测定。
秦鹏,高冬梅,耿占杰,王芳[10](2015)在《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丁腈橡胶中游离丙烯腈的含量》文中研究表明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丁腈橡胶(NBR)中游离丙烯腈的含量,通过对溶剂、顶空温度和平衡时间的选择与优化,确定了分析条件;以外标法定量丙烯腈含量,建立了丙烯腈的标准工作曲线;考察了该方法的加标回收率、精密度及检出限。实验结果表明,以四氢萘为溶剂,在顶空温度100℃、平衡时间150 min的条件下可准确测定NBR中游离丙烯腈的含量。丙烯腈的标准工作曲线为y=1.28A(y为试样中丙烯腈含量,mg/kg;A为丙烯腈的峰面积),当丙烯腈含量为3.31 000mg/kg时,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4;该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94.8%98.6%,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0%(n=6),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1.8 mg/kg。与ASTM D 5508—1994a(2009)方法相比,该方法操作简便,可大幅缩短分析时间。
二、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丙烯腈、苯乙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丙烯腈、苯乙烯(论文提纲范文)
(1)地表水中丙烯腈的测定-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色谱条件 |
2.3 吹扫捕集条件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色谱柱的选择 |
3.2 吹扫条件的选择 |
3.2.1 吹扫温度的选择 |
3.2.2 解析温度的选择 |
3.2.4 样品的采集、保存及分析步骤 |
3.2.5 校准曲线的绘制置 |
3.2.6 检出限的计算 |
3.2.7 精密性和准确性 |
4 结论 |
(2)焦化废水处理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布特征、传质规律和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焦化废水的来源和特征 |
1.2.1 焦化废水的来源 |
1.2.2 焦化废水的特征 |
1.2.3 焦化废水的危害 |
1.3 VOCs的特点和排放 |
1.3.1 VOCs的定义 |
1.3.2 VOCs的种类和性质 |
1.3.3 VOCs的危害 |
1.3.4 VOCs的排放源 |
1.3.5 VOCs的排放规范 |
1.4 废水处理厂中的VOCs |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2 废水中VOCs的采集和测定方法 |
1.4.3 液面上VOCs气体的采集和测定方法 |
1.5 焦化废水处理技术及工艺 |
1.5.1 预处理技术 |
1.5.2 生物处理技术 |
1.6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1.6.1 选题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1.6.3 研究思路 |
第2章 焦化废水处理工艺运行情况和特征 |
2.1 引言 |
2.2 焦化废水处理厂 |
2.2.1 基本情况 |
2.2.2 工艺流程 |
2.2.3 工程设计参数和构筑物参数 |
2.3 A/O/O工艺处理过程 |
2.3.1 预处理阶段 |
2.3.2 生物处理阶段 |
2.4 各阶段水质特征 |
2.4.1 样品采集 |
2.4.2 水质分析检测 |
2.4.3 水质特征分析 |
第3章 焦化废水处理过程水相VOCs特征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试剂材料 |
3.2.2 采样方法 |
3.2.3 测定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水相中苯系物的分布 |
3.3.2 污泥中苯系物的含量 |
3.3.3 苯系物的去除效果 |
3.3.4 苯系物浓度的相关性 |
3.3.5 水相苯系物、COD和 TOC的浓度变化 |
3.3.6 水相和污泥相中苯系物的相关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焦化废水处理过程气态VOCs分布特征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和方法 |
4.2.1 仪器、试剂材料 |
4.2.2 采样方法 |
4.2.3 测定方法 |
4.2.4 排放速率的计算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气态 VOCs 的分布特征 |
4.3.2 VOCs浓度之间的相关性 |
4.3.3 气态VOCs与 COD、TOC之间的关系 |
4.3.4 气相和水相中苯系物的相关性 |
4.3.5 理论恶臭浓度 |
4.3.6 排放速率的估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 VOCs 的气液传质 |
5.1 引言 |
5.2 理论基础 |
5.2.1 双膜理论 |
5.2.2 双阻力模型 |
5.2.3 去除机制 |
5.2.4 污染物的传质通量 |
5.3 国内外研究情况 |
5.4 影响VOCs排放的因素 |
5.4.1 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
5.4.2 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
5.4.3 有机物浓度的影响 |
5.4.4 处理工艺的影响 |
5.5 质量平衡分析 |
5.5.1 质量平衡分析方法 |
5.5.2 质量平衡分析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VOCs排放的健康风险评价和污染评价 |
6.1 引言 |
6.2 毒性和污染评价方法 |
6.2.1 挥发性有机物的毒性 |
6.2.2 癌症风险评价方法 |
6.2.3 非癌症风险评价方法 |
6.2.4 臭氧生成潜势的计算方法 |
6.2.5 二次气溶胶形成潜势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癌症风险评价 |
6.3.2 非癌症风险评价 |
6.3.3 臭氧生成潜势 |
6.3.4 二次气溶胶生成潜势 |
6.3.5 污染控制对策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不足之处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顶空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黄蜀葵花总黄酮提取物中9种有机溶剂的残留量(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溶液制备 |
2.2.1 内标溶液 |
2.2.2 对照品溶液 |
2.2.3 供试品溶液 |
2.3 系统适用性试验 |
2.4 线性关系考察 |
2.5 定量限和检测限考察 |
2.6 精密度试验 |
2.7 重复性试验 |
2.8 回收率试验 |
2.9 黄蜀葵花总黄酮提取物样品中残留溶剂含量测定 |
3 讨论 |
(4)溶解沉淀–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食品接触用聚苯乙烯塑料中10种有机物(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2 标准溶液配制及标准曲线绘制 |
1.3 仪器工作条件 |
1.3.1 色谱仪 |
1.3.2 质谱仪 |
1.4 样品处理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仪器工作条件的选择 |
2.2 定量方式的选择 |
2.3 溶剂的选择 |
2.4 DMF与甲醇体积比的选择 |
2.5 线性方程及检出限 |
2.6 加标回收和与精密度试验 |
2.7 实际样品分析 |
3 结语 |
(5)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食品接触用聚苯乙烯塑料中11种挥发性有机物(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试剂 |
1.1 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仪器条件 |
2.2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准曲线绘制 |
2.3 样品处理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气相色谱条件的选择 |
3.2 顶空基质的影响 |
3.3 标液平衡温度的影响 |
3.4 样品平衡温度的影响 |
3.5 平衡时间的影响 |
3.6 样品粒度的影响 |
3.7 方法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
3.8 方法回收率和精密度 |
3.9 实际样品分析 |
4 结论 |
(6)塑料制品中丙烯腈单体的控制及迁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丙烯腈简介 |
1.2 丙烯腈的危害 |
1.3 食品接触塑料制品中丙烯腈相关的法律法规 |
1.4 丙烯腈检测技术 |
1.4.1 丙烯腈残留量检测技术 |
1.4.1.1 顶空气相色谱法(HS-GC) |
1.4.1.2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GC/MS) |
1.4.1.3 气相色谱法(GC) |
1.4.1.4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
1.4.1.5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P&T-GC/MS) |
1.4.1.6 液相色谱法(HPLC) |
1.4.1.7 其他检测技术 |
1.4.2 丙烯腈迁移量检测技术 |
1.4.2.1 食品模拟物的选择 |
1.4.2.2 迁移时间和迁移温度的选择 |
1.4.2.3 接触表面积体积比 |
1.4.2.4 迁移试验 |
1.4.2.5 食品模拟物中丙烯腈迁移量检测 |
1.5 食品接触塑料制品中丙烯腈的研究现状 |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塑料制品中丙烯腈单体控制方法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丙烯腈共聚制品制备 |
2.2.3 丙烯腈分析试样的制备 |
2.2.4 色谱条件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试验原料的选择 |
2.3.2 烘料温度的选择 |
2.3.3 机筒温度和注塑压力的选择 |
2.3.4 工艺参数的验证及原料的选择 |
2.4 小结 |
第三章 塑料制品中丙烯腈的迁移建模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丙烯腈迁移量的检测方法 |
3.2.2 丙烯腈迁移规律研究方案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丙烯腈关于时间的迁移规律 |
3.3.2 丙烯腈关于温度的迁移规律 |
3.3.3 三维曲面拟合与迁移建模 |
3.3.3.1 3%乙酸模拟物中丙烯腈的迁移建模 |
3.3.3.2 10%乙醇模拟物中丙烯腈的迁移建模 |
3.3.3.3 橄榄油模拟物中丙烯腈的迁移建模 |
3.3.3.4 蒸馏水模拟物中丙烯腈的迁移建模 |
3.3.3.5 迁移建模的验证 |
3.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有机物指标检测分析方法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1 存在的问题 |
2 研究现状 |
3 方法优化 |
4 结语 |
(8)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食品级AS和ABS色母粒中丙烯腈残留量(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顶空气相色谱条件 |
1.4 标准储备液配制 |
1.5 样品制备 |
1.6 标准曲线绘制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色谱柱选择 |
2.2 顶空条件优化 |
2.2.1 平衡温度对丙烯腈色谱峰峰面积的影响 |
2.2.2 平衡时间对丙烯腈色谱峰峰面积的影响 |
2.3 工作曲线及检出限 |
2.4 样品加标回收及精密度分析 |
2.5 市售样品中丙烯腈残留量测定 |
3 结论 |
(9)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原料药中的10种有机溶剂残留量(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 |
2方法与结果 |
2.1色谱条件 |
2.2溶液的制备 |
2.3系统适用性试验 |
2.4线性关系考察 |
2.5检测限 |
2.6精密度试验 |
2.7重复性试验 |
2.8回收率试验 |
2.9样品中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测定 |
2.10基质校正试验 |
3讨论 |
3.1溶解介质选择 |
3.2顶空平衡温度和平衡时间选择 |
3.3色谱柱选择 |
(10)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丁腈橡胶中游离丙烯腈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分析条件 |
1.3 试样的制备 |
1.4 游离丙烯腈的分离与检测 |
1.5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
1.5.1 标准试样的配制 |
1.5.2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溶剂的选择 |
2.2 顶空温度的选择 |
2.3 平衡时间的确定 |
2.4 加标回收率 |
2.5 精密度实验 |
2.6 方法的检出限 |
3 结论 |
四、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丙烯腈、苯乙烯(论文参考文献)
- [1]地表水中丙烯腈的测定-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J]. 韩艳艳,王巧利,曹润泽,田晓静. 绿色科技, 2021(20)
- [2]焦化废水处理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布特征、传质规律和风险评价[D]. 张玉秀.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0
- [3]顶空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黄蜀葵花总黄酮提取物中9种有机溶剂的残留量[J]. 张清华,张治云,杨海霞. 中国药房, 2019(14)
- [4]溶解沉淀–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食品接触用聚苯乙烯塑料中10种有机物[J]. 周良春,张晓飞,马俊辉,李双琦,雷阳,陈宇. 化学分析计量, 2019(03)
- [5]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食品接触用聚苯乙烯塑料中11种挥发性有机物[J]. 周良春,张晓飞,马俊辉,李双琦. 分析仪器, 2018(06)
- [6]塑料制品中丙烯腈单体的控制及迁移研究[D]. 刘艇飞.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6)
- [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有机物指标检测分析方法整合[J]. 肖洋,王新娟,韩伟,崔静,刘建国.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6(02)
- [8]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食品级AS和ABS色母粒中丙烯腈残留量[J]. 黄丹,陈莉,颜林平,王国军. 塑料科技, 2016(04)
- [9]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原料药中的10种有机溶剂残留量[J]. 耿文飞,左明昊,张晓楠,唐蜜,张雪霞,佟杰. 中国药房, 2015(21)
- [10]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丁腈橡胶中游离丙烯腈的含量[J]. 秦鹏,高冬梅,耿占杰,王芳. 石油化工,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