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问题探讨——山东省新泰市土地流转调查

土地流转问题探讨——山东省新泰市土地流转调查

一、土地流转问题的探索——对山东省新泰市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吕云[1](2021)在《乡村振兴发展质量评价与路径启示 ——以山东省新泰市西张庄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高雪[2](2021)在《农地流转过程中的利益博弈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莉[3](2020)在《泰安市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土地问题是中国农业生产的基础和核心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模式和生产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小农经营模式向大规模经营模式转变成为趋势,而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对于土地集约利用效率以及农民收入的提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研究土地流转问题至关重要。本文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在总结相关研究基础上,利用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本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以及主要研究内容,提出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为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主要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概念以及地租、地价等理论进行阐述;第三章为泰安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主要就泰安市农村土地流转的概况现状以及突出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第四章为泰安市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合本文的调查问卷,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基于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为视角,通过对泰安市六县市区的调研分析,选取近400户农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获得数据,分析该地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受教育程度、土地租金、土地流转政策、土地确权以及交通便利程度对土地流转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农村社保满意度和农村人均土地占有量对土地流转并无显着影响;第五章为泰安市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结合泰安市土地流转的现状特点以及实证分析结果,分别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五个方面提出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张荣锁[4](2020)在《泰安市良心谷田园综合体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将“田园综合体”作为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并且决定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保障当地的农民积极参与并从中受益。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运用SWOT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分析泰安市良心谷田园综合体发展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结合相关的理论基础和新型的农业开发知识,对良心谷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提出新的思路和发展对策。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通过查阅大量田园综合体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田园综合体概念、意义和发展对策等进行了总结和概括,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为全文的写作和研究积累了材料,提供了经验和借鉴。第二章为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一方面对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战略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另一方面将产业融合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和蒂蒙斯创业理论结合良心谷田园综合体的运行情况进行阐释和总结,为论文写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为泰安市良心谷田园综合体发展现状分析,本章首先通过实地调研对良心谷田园综合体的创业历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又基于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分析了泰安市良心谷田园综合体的运行情况以及发展存在缺乏政府有力支持、人才队伍建设难、融资渠道狭窄和同质化竞争激烈等困境。第四章为良心谷田园综合体发展的竞争力分析,通过SWOT分析方法对良心谷田园综合体现状进行分析,明确其发展存在的优势有以泰山为核心的旅游带动作用强大、良好的茶产业基础和优质的有机农产品,劣势有园区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和产业融合不充分,机遇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产品电商的兴起,威胁主要有资金压力大和园区经营季节性明显,环境问题突出。第五章为良心谷田园综合体发展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对影响良心谷田园综合体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了排序,为园区发展规划提供依据。第六章为泰安市良心谷田园综合体发展保障措施,有针对性地从外部环境角度提出了要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和科学技术引导的对策,从内部因素角度提出了建立融资与资金使用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增强品牌宣传的对策。第七章为结论与展望,主要对论文全文进行了总结概括,对下一步研究也进行了展望,并进一步提出研究的方向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欧小琼[5](2020)在《重庆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评价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已成为我国“三农”发展的重要支持政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升级,改变农业发展方式,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现代化体系构建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城乡融合以及决胜全面小康具有重大意义。重庆是一个集大山区、大农村、大城市于一体的城市,在农业、农村的发展方面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近年来,重庆在农村产业融合方面,积极制定政策指导、财政支持政策,各区县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了多元化融合模式的探索,也取得了相应成效。南川区、合川区、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津区成为产业融合先导区,潼南、永川、万州、梁平被评选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总体上说,当前重庆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部分区域和部分领域有很多亮点,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产业融合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首先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进行梳理,通过剖析农村产业融合的背景和意义,对当前已有的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把握这一问题研究的主要角度和动态趋势。结合产业融合、产业链和农业多功能等理论研究基础与相关概念辨析,从多角度来界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概念,为后文研究提供理论分析依据和支撑。然后分析了重庆市农村产业融合的政策环境、农村产业基础、设施基础,找出重庆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主体规模扩大、产业活力增强、融合模式多样等现状。接下来结合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相关政策要求和已有研究的梳理,根据客观性、层次性等原则进行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评价指标的选取,确定农业产业链延伸、多功能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四个二级指标,亿元农业产值农民合作社数量、农业商品率、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等15个三级评价指标。再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权重的确定,形成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对重庆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多角度的实证分析。包括与北京、浙江、山东、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市进行横向比较,2014-2018年间的动态分析,以及重庆市各区县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16年重庆市农村产业融合水平高于其他城市,经济效益最明显,但产业链延伸方面水平较低;2014年至2018年来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农业多功能发挥增长趋势明显,经济效益呈下降趋势。2016年全市37个区县中,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总体评价得分最高的是璧山区,其次是武隆区和江津区,产业链延伸和社会效益方面水平靠前的区县集中在主城区,渝东南武陵山区的区县在经济效益方面较为评分较高,而主城区经济效益整体排名靠后,在农村产业融合综合水平上无明显片区聚集性特征。对实证结果进行原因分析发现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及农村产业融合的主体培育方面不足;农业的休闲文化功能需要进一步拓展;农村产业融合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不够。随后选取山东新泰市、甘肃天水市秦州区、四川省内江市三个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分析,提炼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充分延伸农业产业链、深度挖掘农业潜力、完善利益联结等经验启示。最后总结前文研究为重庆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出延伸农业内外部产业链、促进农业多功能发挥、强化政策支撑等建议。

陈安伟[6](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治理结构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Z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党和政府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重点,全面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总要求中,“治理有效”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主体不断充实发展,乡村治理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乡村治理体系逐渐完善,但是乡村社会在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乡村治理主体发展不健全,乡村治理结构不合理,乡村治理能力与现代化目标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诸多因素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剖析乡村治理结构主体作用发挥的现状,分析乡村治理结构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总结国内优化乡村治理结构的先进经验,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治理结构的优化路径。为此,以山东省辖县级市Z市为例,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方法,首先界定了相关概念,梳理了研究的基本理论基础,确定了研究的范围。其次,对目前国内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治理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述评。第三,总结了Z市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结构中作用发挥情况,对Z市现有的村委会主导型、村党组织主导型、政府行政主导型乡村治理结构进行了比较。第四,总结了 Z市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治理结构面临的困境,主要是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不强,村民自治组织基础不够牢固,乡村治理主体不够多元丰富,乡村治理主体之间关系紊乱。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基本是:乡村治理主体意识观念错位,乡村治理法律制度不够完善,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程度不高,乡村治理主体公信力衰减,政府行政手段干预基层民主。第五,详细阐述了国内优化乡村治理结构的地方经验,并对经验进行了总结分析。最后,从加强村党组织自身建设巩固领导基础,促进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巩固经济基础,完善法律制度与加强德治相结合、引导多元经济社会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理顺多元乡村治理主体良性互动关系五个方面提出了改进乡村治理结构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陈翠[7](2020)在《闲置宅基地再利用模式研究 ——以山东省新泰市刘杜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越来越频繁,一系列负面问题也在此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来,农村宅基地大量闲置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得知,我国99.5%的农户拥有自己的住房,其中20030万户拥有1处住房,占比87.0%;2667万户拥有2处住房,占比11.6%;196万户拥有3处住房,占比0.9%,整体来看,2018年农村宅基地闲置率约为10.7%。全国许多省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宅基地面积超标、宅基地闲置、“一户多宅”及“空心村”现象,且现有农民建造房屋多在村庄周边或沿着道路而建,建新不拆旧情况较多,这种沿路建房行为致使大量农田被占,耕地保护形势日趋严峻。在城市房价不断增长,地价持续攀升的情况下,农村闲置的住宅不能被开发利用,势必造成房屋和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刘杜镇,作为山东省新泰市南部的农业乡镇,属于山区、库区,境内有一座大(二)型水库——光明水库,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保护地,因此该地工业企业不发达,是典型的农耕区,农民以种植花生、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为主,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农民外出务工。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山东省新泰市刘杜镇作为研究区域,以如何进行农村闲置宅基地的开发利用为研究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和相关案例为基础,对山东省新泰市刘杜镇的宅基地闲置情况和开发利用进行描述性统计,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法分析出宅基地闲置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开发农村宅基地这一闲置资源已积累的经验和实践模式,来分析适合该地区的闲置宅基地再利用模式,帮助农村解决宅基地浪费现象,最大可能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作出贡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发现,刘杜镇宅基地面积平均值可达301.43m2,宅基地实际占地面积超出规定标准。全镇“一户多宅”比例为25.34%,26%的房屋完全闲置,“一户多宅”和房屋完全闲置多是由建新不拆旧造成。由于农民对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认知的缺失,加之宅基地管理不规范,导致农村宅基地布局散乱,很多农民建新不拆旧,宅基地在刘杜镇的利用率较低,闲置宅基地的管理和利用有待提高。(2)通过对刘杜镇宅基地利用现状及闲置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将宅基地闲置原因定性地分为三个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和社会因素。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出家庭外出务工人数、宅基地面积、住宅结构、住房面积等4个因素对刘杜镇农村宅基地闲置影响显着。年龄、文化程度、年收入、家庭人口数量以及是否离开旧房子对宅基地闲置影响并不显着。(3)根据调研和分析结果,在总结各地现行闲置宅基地再利用模式的探索经验基础上,结合刘杜镇的具体实际,从土地利用的三大功能出发,提出生产功能优先、生态功能优先、社会功能优先的闲置宅基地再利用模式,并对比分析三种模式的异同和优越性。生产功能优先的闲置宅基地再利用主要通过合村并居、村庄内部改造、新建社区等模式,对闲置宅基地进行复垦,整理成耕地,实现土地生产力的发挥,适用于分散在农耕区地势平坦、生产条件优越的宅基地;生态功能优先的闲置宅基地再利用主要通过复垦、还林等方式,结合山地移民搬迁、危房改造等政策恢复植被,以实现土地的生态保护价值,适用于贫困山区或矿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山地丘陵等地区;社会功能优先的闲置宅基地再利用主要通过结合村庄规划和自然、人文条件对闲置宅基地及地上建筑加以改造,发展特色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以提高宅基地的利用效率,适用于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近郊区。最后,根据宅基地利用现状以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宅基地管理的相关建议。

尹川[8](2020)在《泰安市X镇“农光互补”项目BOO融资模式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寻找清洁无污染能源和可替代能源成为紧要任务。对比火力发电光伏发电成为一种新型模式正在逐步推广,其清洁、可再生的特点使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农光互补”光伏发电这种新形式的“光伏+”项目,因其创新性地利用太阳能和农业大棚的结合而在全国广泛推广,因此其有效的融资模式下的建设运营管理也将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泰安市X镇“农光互补”项目为依托,通过对项目的实地考察和大量文献搜集阅读,在了解当前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现状的前提下对该项目的融资模式、所有权拥有、项目的运营管理以及项目保障系统的建立等内容进行了研究。(1)对当前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现状、融资模式以及运营管理情况展开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泰安市X镇的经济发展、自然地理因素以及现有的交通、电力条件,来构建“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的融资模式,并对该模式的运作进行分析。(2)依据“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构建的BOO融资模式,对其建设阶段的项目选址进行分析,筹划项目融资的渠道、进行融资结构的设计,将从农业和电力两个部分对项目建设进行阐述,并对项目的电力配套系统做简要论述。(3)在项目“Own(拥有)”阶段对项目的所有权转移进行论述,并明确项目参与各方的利益分配以及权利义务的划分;根据项目的投资金额、每年的现金流量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进行项目特许经营期的计算,并分析是否符合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方的预期。(4)分析项目在运营阶段的市场定位,并对产业园的运营模式、运维组织架构、农业园区的管理模式进行匹配;通过与现有的现代化产业园做对比来明确“农光互补”项目未来的发展方向。(5)通过对“农光互补”项目BOO融资模式的构建,对其项目进行财务评价,对其清偿能力、盈利能力、财务敏感性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财务分析结论;对其社会效益进行评价,鉴于其特有的能源类项目,对其构建CDM机制并对其是否产生收益进行分析。(6)基于对项目的BOO融资模式的构建,分析其在特有的融资模式下全生命周期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碍,建立相应的保障系统来保障项目全生命周期下的顺利进行。该论文有图20幅,表15个,参考文献101篇。

刘帅[9](2020)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新泰市西张庄镇为例》文中指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城镇化迅速发展,2018年城镇化率达到了59.6%,城镇人口8.3亿人。随着大量农民进城,也出现了一些的新问题和矛盾。因此,建立科学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分析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找出发展中存在问题与不足,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有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本文以笔者工作所在地山东省新泰市西张庄镇为例,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并采用文献法、访谈法、系统分析等方法,对西张庄镇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进行了特性分析,总结了“西张”发展模式,具体分析了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建设过程中破解“土地”与“资金”难题、配套服务发展现状、产业经济发展现状等要素。综合评价分析了西张庄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在对西张庄镇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以“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为目标层,以“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城乡统筹”为准则层,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25个具体指标作为指标层,构建了三层五维二十五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和指数和法来构建定量计算模型对西张庄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综合分析。通过评价分析,从总体发展情况看,西张庄镇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呈逐年上升趋势,2018年总体发展质量得分指数为0.78,基本达到了预期发展目标;从五大要素各自发展情况来看,各个要素之间发展存在着差异,2018年社会事业、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三项要素的评价得分指数均超过0.9,基本达到了2020年目标期望值,经济发展和城乡统筹要素评价得分指数为0.4和0.6,得分指数相对较低,离2020年目标期望值还有一定的差距。针对综合评价分析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通过对西张庄镇新型城镇化目前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分析,发现西张庄镇新型城镇化发展还在管理服务、产业发展、城乡统筹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和欠缺,提出了加强人才培养,构建人才支撑体系,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坚持产城互动,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对策建议,推动西张庄镇新型城镇化更好发展。

高颖[10](2020)在《泰安市城市化进程、耕地保护及其协调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紧缺,建设需求和耕地保护之间的问题越来越严峻,因此处理好耕地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随着泰安市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泰安市耕地被占用情况突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污染和浪费问题严重,人地矛盾不断尖锐,耕地保护的压力和难度增大。如何解决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是泰安市目前面对的难题。因此,研究泰安市城市化进程和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促使城市化和保护耕地达到有机统一,以便在推进城市化的同时保护好耕地资源,成为当前及未来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泰安市城市化建设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论述了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对国内外与城市化进程、耕地保护相关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明确了研究内容及方法。其次,对城市化与耕地保护概念及理论进行了论述,包括城市化概念、内涵发展,以及耕地保护的相关概念,为本文的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而后,通过四个时期,即滞后期、萌芽期、起步期以及发展期论述了泰安市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分析了泰安市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发现泰安市人口比重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断增加、综合实力显着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并实现特色发展。进而针对泰安市城市化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城市化进程对耕地保护中耕地数量、耕地利用以及耕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泰安城市化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协调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泰安市城市化进程中在耕地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如耕地资源规划不合理、耕地保护意识淡薄、生态保护较差以及审核审查不健全等。为了更好的协调泰安市城市化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本文提出了四点对策建议,分别是合理规划城市发展与耕地资源、加强耕地保护意识、注重城市与耕地的协调和保护以及健全土地审核审查。本文研究结果对城市化与耕地资源的调控及管理有积极借鉴意义,对泰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有实用价值。

二、土地流转问题的探索——对山东省新泰市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地流转问题的探索——对山东省新泰市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3)泰安市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3.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户
        2.1.2 农村土地
        2.1.3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2.2 农村土地流转的理论基础
        2.2.1 地租、地价理论
        2.2.2 规模经济理论
        2.2.3 土地产权理论
        2.2.4 制度变迁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泰安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3.1 泰安市土地现状及调查样本概况
        3.1.1 泰安市土地现状
        3.1.2 本次调查的样本概况
    3.2 泰安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3.2.1 泰安市农村土地流转政策
        3.2.2 泰安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3.2.3 泰安市农村土地流转特征
    3.3 泰安市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少数农户思想封闭,对土地依赖性强
        3.3.2 土地流转主体单一,土地需求不足
        3.3.3 土地流转市场发育不全,管理构架不明晰
        3.3.4 政府对土地流转宣传不足,政策引导欠佳
    3.4 本章小结
4 泰安市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泰安市农村土地流转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农户土地流转基本情况分析
        4.1.2 样本农户经济特征分析
    4.2 农户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的假设
    4.3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4.3.1 变量选取
        4.3.2 模型构建
        4.3.3 变量的选取与定义
    4.4 实证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泰安市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建议
    5.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5.2 推动非农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5.3 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加快推进土地确权
    5.4 加强政策宣传,积极引导土地流转
    5.5 健全农村社保体系,消除农户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泰安市良心谷田园综合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创新之处与不足
2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乡村振兴战略
        2.1.2 田园综合体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体验经济理论
        2.2.3 蒂蒙斯创业理论
3 泰安市良心谷田园综合体发展现状分析
    3.1 泰安市良心谷田园综合体发展历程
        3.1.1 萌芽阶段
        3.1.2 创业阶段
        3.1.3 扩张阶段
    3.2 泰安市良心谷田园综合体运作现状
        3.2.1 土地流转新模式促进园区发展
        3.2.2 形成标准化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3.2.3 多渠道开拓销售路径
        3.2.4 发挥良好带动作用,助力脱贫攻坚战
    3.3 泰安市良心谷田园综合体发展困境
        3.3.1 缺乏有力的政府扶持
        3.3.2 人才队伍建设困难多
        3.3.3 融资渠道窄
        3.3.4 市场同质化竞争愈发激烈
4 泰安市良心谷田园综合体发展竞争力分析
    4.1 .优势分析
        4.1.1 以泰山为核心的旅游带动作用强大
        4.1.2 良好的茶产业基础
        4.1.3 优质的有机农产品
    4.2 劣势分析
        4.2.1 地理位置偏远
        4.2.2 产业融合不充分
    4.3 机遇分析
        4.3.1 国家政策的支持
        4.3.2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3.3 农产品电商平台的兴起
    4.4 威胁分析
        4.4.1 资金投入压力大
        4.4.2 经营季节性明显,环境问题凸显
    4.5 战略分析
5 泰安市良心谷田园综合体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5.1 分析方法
    5.2 指标体系构建
    5.3 分析步骤与过程
        5.3.1 判断标度值制定及权重计算
        5.3.2 制定指标评分标准
        5.3.3 计算权重和一致性检验
        5.3.4 组合权重和一次性检验
        5.3.5 综合分析
    5.4 指标结果分析
        5.4.1 准则层因子分析
        5.4.2 决策层因子分析
    5.5 研究结论
6 泰安市良心谷田园综合体发展保障措施
    6.1 外部环境角度
        6.1.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6.1.2 加强科学技术引导
    6.2 内部因素角度
        6.2.1 增强品牌文化宣传
        6.2.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6.2.3 建立融资与资金使用机制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5)重庆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评价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理论基础
        2.1.1 产业融合理论
        2.1.2 产业链理论
        2.1.3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农业产业链
        2.2.2 农业产业化
        2.2.3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第3章 重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3.1 重庆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环境基础
        3.1.1 政策环境
        3.1.2 产业基础
        3.1.3 设施基础
    3.2 重庆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情况
        3.2.1 融合主体规模扩大
        3.2.2 产业活力增强
        3.2.3 融合模式多元
    3.3 小结
第4章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构建思路和原则
        4.1.1 构建思路
        4.1.2 构建原则
        4.1.3 方法选取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指标选取
        4.2.2 指标解释
        4.2.3 模型建立
        4.2.4 指标权重
    4.3 小结
第5章 重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
    5.1 数据处理
        5.1.1 数据来源
        5.1.2 数据处理
    5.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
        5.2.1 水平评价
        5.2.2 结果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典型案例分析
    6.1 新泰市农业全产业链案例
        6.1.1 区域概况
        6.1.2 措施举措
        6.1.3 措施成效
    6.2 秦州区创新联结机制案例
        6.2.1 区域概况
        6.2.2 措施举措
        6.2.3 措施成效
    6.3 内江市“农业+”融合发展案例
        6.3.1 区域概况
        6.3.2 措施举措
        6.3.3 措施成效
    6.4 经验启示
        6.4.1 充分延伸农业产业链
        6.4.2 深度挖掘农业功能
        6.4.3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延伸农业内外部的产业链
        7.2.2 促进农业多种功能发挥
        7.2.3 完善利益连接机制
        7.2.4 加强产业融合政策支持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6)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治理结构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Z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文献计量分析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外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概念的界定
        2.1.1 乡村振兴战略
        2.1.2 乡村组织振兴
        2.1.3 乡村治理结构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善治理论
        2.2.2 协同治理理论
第3章 山东省Z市乡村治理结构现状
    3.1 山东省Z市乡村治理结构主体作用发挥基本情况
        3.1.1 村党组织管理服务能力不断加强
        3.1.2 村民自治组织决策机制逐步规范
        3.1.3 集体经济合作组织逐步发展壮大
        3.1.4 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作用初见成效
    3.2 山东省Z市三类乡村治理结构比较
        3.2.1 村委会主导型
        3.2.2 村党组织主导型
        3.2.3 政府行政主导型
    3.3 山东省Z市乡村治理结构面临的困境
        3.3.1 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不强
        3.3.2 村民自治组织基础不够牢固
        3.3.3 乡村治理主体不够多元丰富
        3.3.4 乡村治理主体之间关系紊乱
    3.4 山东省Z市乡村治理结构面临困境的原因
        3.4.1 乡村治理主体观念意识错位
        3.4.2 乡村治理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3.4.3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程度不高
        3.4.4 乡村治理主体的公信力衰减
        3.4.5 政府行政手段干预基层民主
第4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治理结构优化的典型经验
    4.1 河北省安平县村党组织发挥作用引领乡村治理
    4.2 海南省定安县聘用专职村级雇员延伸政府服务
    4.3 山东省新泰市平安协会维护乡村社会安全稳定
    4.4 山东省烟台市村党组织领办集体经济合作组织
    4.5 江苏省张家港市永联村“五位一体”治理结构
    4.6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治理结构优化的经验启示
第5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改进乡村治理结构的对策
    5.1 加强村党组织自身建设巩固领导基础
        5.1.1 明晰领导核心主体地位
        5.1.2 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
        5.1.3 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
    5.2 促进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巩固经济基础
        5.2.1 全面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5.2.2 积极引导乡村土地流转
        5.2.3 党支部领办经济合作社
    5.3 完善法律制度与加强德治相结合
        5.3.1 完善法律法规推进乡村法治
        5.3.2 健全民主制度推进乡村自治
        5.3.3 加强道德建设推进乡村德治
        5.3.4 形成“三治融合”治理体系
    5.4 引导多元经济社会主体参与乡村治理
        5.4.1 下沉乡村治理重心
        5.4.2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5.4.3 发挥民间组织作用
    5.5 理顺多元乡村治理主体良性互动关系
        5.5.1 基于相互尊重的独立运作关系
        5.5.2 基于互惠互利的合作共赢关系
        5.5.3 基于公平公正的相互制约关系
结束语
附录
    1. 政府负责人访谈提纲
    2. 村级组织负责人访谈提纲
    3. 党员、村民代表、普通村民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闲置宅基地再利用模式研究 ——以山东省新泰市刘杜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城镇化的推进致使城乡用地矛盾突出
        1.1.2 乡村振兴对农村治理的内在要求
        1.1.3 新泰市刘杜镇宅基地的独特之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及数据来源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数据来源
2 宅基地相关概念、历史沿革及理论基础
    2.1 宅基地相关概念
        2.1.1 土地利用功能
        2.1.2 宅基地及闲置宅基地
        2.1.3 空心村及新空心村
    2.2 农村宅基地制度的历史沿革
        2.2.1 农村宅基地制度的沿革与变迁
        2.2.2 现行农村宅基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2.3 宅基地闲置及利用的理论基础
        2.3.1 推拉理论
        2.3.2 区位理论
        2.3.3 生命周期理论
3 宅基地闲置现状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新泰市概况
        3.1.2 刘杜镇概况
    3.2 样本农户的描述性统计
        3.2.1 宅基地面积超标
        3.2.2 宅基地闲置情况
        3.2.3 宅基地管理不规范
        3.2.4 农民退出闲置宅基地意愿分析
4 宅基地闲置影响因素分析
    4.1 定性分析
        4.1.1 经济因素
        4.1.2 政策因素
        4.1.3 社会因素
    4.2 定量分析
        4.2.1 二元logistic模型构建和变量定义
        4.2.2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5 闲置宅基地再利用模式
    5.1 刘杜镇在闲置宅基地再利用中已采取的措施
        5.1.1 以增减挂钩为抓手,推动闲置宅基地复垦
    5.2 农村闲置宅基地退出和流转
        5.2.1 宅基地退出模式
        5.2.2 宅基地流转模式
    5.3 基于功能分类的闲置宅基地再利用模式
        5.3.1 生产功能优先的再利用模式
        5.3.2 生态功能优先的再利用模式
        5.3.3 社会功能优先的再利用模式
        5.3.4 三种模式比较
6 闲置宅基地利用管理建议
    6.1 加强宅基地管理立法体系建设
    6.2 加快推进乡村规划
    6.3 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放活宅基地使用权
    6.4 允许城市资金投入到闲置宅基地再利用之中
7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农村闲置宅基地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泰安市X镇“农光互补”项目BOO融资模式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农光互补”项目BOO融资模式的构建
    2.1 X镇自然和经济现状分析
    2.2 “农光互补”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3 “农光互补”项目BOO融资模式适用性
    2.4 本章小结
3 B(Build)——以全方位覆盖为主导的项目建设
    3.1 “农光互补”项目选址分析
    3.2 “农光互补”项目的融资渠道
    3.3 “农光互补”项目主体部分的开发
    3.4 “农光互补”项目配套系统的支持
    3.5 本章小结
4 O(Own)——以利益均衡化为主导的项目拥有
    4.1 “农光互补”项目所有权的转移
    4.2 “农光互补”项目参与各方的利益分配
    4.3 “农光互补”项目的特许经营期
    4.4 本章小结
5 O(Operate)——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项目运营
    5.1 “农光互补”项目的市场定位
    5.2 “农光互补”项目的运营管理
    5.3 “农光互补”项目的未来发展
    5.4 本章小结
6 泰安市X镇“农光互补”项目CDM效益评价
    6.1 “农光互补”项目的财务评价
    6.2 “农光互补”项目的CDM收益分析
    6.3 “农光互补”项目的社会效益评价
    6.4 本章小结
7 BOO模式下的项目全周期保障系统
    7.1 “农光互补”项目实施障碍研究
    7.2 “农光互补”项目保障系统的建立
    7.3 基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建议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新泰市西张庄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可行性分析
    1.5 研究创新之处
    1.6 城镇化相关研究综述
2 西张庄镇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2.1 西张庄镇基本概况
    2.2 西张庄镇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的探索
    2.3 新型城镇化“西张”模式发展状况分析
3 西张庄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
    3.1 西张庄镇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分析
    3.2 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指标评价体系构建
    3.3 西张庄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评价分析
4 西张庄镇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4.1 城镇内在品质不高,管理服务软实力弱
    4.2 产业布局不完善,特色主导产业不明显
    4.3 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城乡之间存在差距
5 提升西张庄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人才培养,构建人才支撑体系
    5.2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服务质量
    5.3 坚持产城互动,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
6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几点启示
    6.1 科学规划,加强监督管理
    6.2 建立机制,多元化筹措资金
    6.3 突出特色,推动产城互动发展
    6.4 完善配套,构建服务支撑体系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泰安市城市化进程、耕地保护及其协调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城市化与耕地保护概念及理论
    2.1 城市化研究
        2.1.1 城市化概念
        2.1.2 城市化的内涵发展
    2.2 耕地保护研究
        2.2.1 耕地保护概念
        2.2.2 耕地保护的理论基础
3.研究区及数据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资源环境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2 数据来源
    3.3 研究方法
4.泰安市城市化发展研究
    4.1 泰安市城市化发展进程
        4.1.1 城市化滞后期(1949-1980)
        4.1.2 城市化萌芽期(1981-1990)
        4.1.3 城市化起步期(1991-2004)
        4.1.4 城市化发展期(2005 年至今)
    4.2 泰安市城市化发展现状
        4.2.1 城市人口比重快速增加
        4.2.2 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断增加
        4.2.3 城市综合实力显着提高
        4.2.4 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4.2.5 泰安市实现特色发展
5.泰安市耕地保护研究
    5.1 泰安市耕地资源及利用现状
        5.1.1 耕地资源数量
        5.1.2 耕地资源质量
        5.1.3 耕地资源调控
    5.2 泰安市耕地建设及保护
6.泰安市城市化进程对耕地保护的影响研究
    6.1 城市化进程的用地需求分析
    6.2 城市化进程对耕地保护的影响分析
        6.2.1 城市化发展对耕地数量的影响分析
        6.2.2 城市化发展对耕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6.2.3 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7.泰安城市化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协调关系及问题分析
    7.1 城市化发展与耕地保护协调关系分析
        7.1.1 低城市化发展水平与耕地保护关系
        7.1.2 高城市化发展水平与耕地保护关系
        7.1.3 泰安市城市化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协调关系
    7.2 泰安市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保护的问题
        7.2.1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不完善
        7.2.2 农村劳动力缺乏
        7.2.3 经济发展导致非农建设用地增加
        7.2.4 耕地后备资源有限
8.泰安市城市化进程与耕地保护的对策
    8.1 合理规划城市发展与耕地资源
    8.2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8.3 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调动耕地保护积极性
    8.4 注重城市与耕地的协调和保护
9.结论及展望
    9.1 结论
    9.2 研究特色
    9.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土地流转问题的探索——对山东省新泰市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发展质量评价与路径启示 ——以山东省新泰市西张庄镇为例[D]. 吕云.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农地流转过程中的利益博弈现象研究[D]. 高雪. 浙江农林大学, 2021
  • [3]泰安市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 李莉.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3)
  • [4]泰安市良心谷田园综合体发展研究[D]. 张荣锁.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5]重庆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评价与发展研究[D]. 欧小琼.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2)
  • [6]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治理结构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Z市为例[D]. 陈安伟. 山东大学, 2020(10)
  • [7]闲置宅基地再利用模式研究 ——以山东省新泰市刘杜镇为例[D]. 陈翠.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8]泰安市X镇“农光互补”项目BOO融资模式应用研究[D]. 尹川.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9]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新泰市西张庄镇为例[D]. 刘帅.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10]泰安市城市化进程、耕地保护及其协调关系研究[D]. 高颖.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土地流转问题探讨——山东省新泰市土地流转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