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升煤田外运通道开通

东升煤田外运通道开通

一、东胜煤田外运通道大开(论文文献综述)

王抖威[1](2013)在《蒙西至华中地区煤运通道运输组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民经济的深入发展,西部大开发及中部崛起战略的不断推进,煤炭运输需求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长期以来,我国资源产地与消耗地之间的地域差异问题,导致煤炭运输成为铁路货物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煤炭运输格局呈现“西煤东运”和“北煤南运”的格局。由于既有北煤南运通道不畅,导致运输通道能力紧张,运输成本高、运输效率低。“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新通道的规划建设,对解决“蒙西”地区煤炭运输瓶颈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加快对规划通道煤炭运输组织的研究,文章结合国内外运输通道研究发展现状,煤炭运输形势,既有系统的能力特点及存在问题,规划通道功能特点,运输产品的设计等各方面的综合条件,对“蒙西”至华中地区煤炭运输组织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煤炭运输形势,分析了煤炭调出区域与煤炭调出格局,并对“蒙西,,地区煤炭产销现状进行了分析。详细阐述了鄂湘赣三省煤炭需求及面临形势。(2)分析了“北煤南运”系统现状,对既有北煤南运系统通道能力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规划通道的功能特点、区位优势。并对既有系统与规划通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3)阐述了运输产品的设计背景,包括国家宏观发展环境、市场需求环境、规划通道建设及其与既有系统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运输产品的设计策略和不同运输产品的开行条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煤炭需求预测模型,对未来煤炭需求进行了预测,并采用“后验差检验法”对预测结果进行了检验分析分别设计了既有系统和规划通道的运输产品。(4)分析了通道运输组织策略及运输方案。根据既有系统与规划通道的能力特点,对二者承担的运量进行了分配,比选分析了通道单一开行方案;建立多目标规划模型,运用LINGO软件求解得出规划通道组合运输方案,并对各组合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对各运输方案的具体开行过程进行了设计。

安颖男[2](2012)在《“鄂尔多斯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鄂尔多斯是个神奇的地方,曾经狂沙肆虐,遍地荒野,虽然地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但却成了贫困之地。转念间,这里又发生了翻天覆地、不可思议的变化,这里产生了“鄂尔多斯模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八个典型之一,被胡锦涛总书记称之为“璀璨的明珠”。鄂尔多斯发生的一切变化接近于一个奇迹:一个偏远的西部贫困地区却拥有占全国近1/6的煤炭储量和1/3的天然气储量,几乎每走一步脚下踩的都是资源。不过这并不是我们如此关注鄂尔多斯的原因,在中国这个资源物资丰富的国家里,类似于鄂尔多斯这样的资源型城市并不是绝无仅有,只是在西部大开发以来,鄂尔多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它由一个西部贫困落后地区跃进到全国地级市的前列并开创了一条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鄂尔多斯模式”并不是我国第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此之前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均产生于东南沿海地区,它也并不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首个发展模式,但却是在我国西部地区传播范围最广、受关注目光最多、影响意义最深远的一个。所以,作为新鲜事物的“鄂尔多斯模式”,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其发展必然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因此,在“鄂尔多斯模式”辉煌发展的另一面也存在着发展的隐患与问题。但是,不能因为存在的些许问题而否认“鄂尔多斯模式”的成功,这些缺陷和不足依然对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之所以“鄂尔多斯模式”作为文章的研究对象,就是为给广大西部地区提供一个范例,并能够以鄂尔多斯为发展的目标,走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概述“鄂尔多斯模式”,从“鄂尔多斯模式”的内涵及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第二个部分探讨“鄂尔多斯模式”形成的原因,从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和要素的集聚三个角度展开分析;第三个部分,分别从经济、生态、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阐述了鄂尔多斯经济的发展现状;第四部分,总结了“鄂尔多斯模式”经过实践的论证和检验所暴露出的问题;第五部分,在西部地区推行“鄂尔多斯模式”的经验、教训及启示。这一部分也是本论文论述的重点及意义所在,研究“鄂尔多斯模式”的最后落脚点就在于如何在让西部地区在“鄂尔多斯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出具有自己地区特色的其他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梁严冰[3](2011)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的历史,既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陕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地方政府领导下建设陕北的真实反映与写照,也是新中国60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历史缩影与聚焦。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陕北经济发展、变迁的历史轨迹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当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有突出的矛盾及存在的不足,认真汲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以更好地服务于陕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陕北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以及20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陕北经济的发展,既是新中国建立后陕北经济发展的基础,又为日后陕北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前景。20世纪50—70年代,计划经济下的陕北地区农业、工业、商业贸易及交通运输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上讲这一时期的陕北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又以粮食种植为主,且粗放经营、广种薄收;改革开放,陕北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陕北经济突飞猛进、蓬勃发展。经过60年的发展,陕北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农业的基础地位稳固,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能源工业强势崛起,快速发展;商业贸易繁荣昌盛,交通运输规模不断扩大。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的变迁呈现出自身鲜明的特征。陕北地区为典型的“两源并富”地区。新中国建立,陕北能源、矿产资源的储量优势不断显现;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能源、矿产资源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陕北工业经济由点状分布到面及带状分布点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资源型工业结构;并且资源的开发是以政府主导的嵌入式、跳跃式工业开发方式。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地区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现代特色农业成效显着,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与此同时,陕北地区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理方式。这些都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同于其它地区之处。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陕北经济结构的变迁。通过对60年来陕北经济变迁的研究,可以看出陕北产业布局与经济结构的演变关系密不可分。新中国60来,陕北农业结构的演化历程证明陕北农业结构变化特点鲜明,农村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农村三产的蓬勃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20世纪50—70年代,陕北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工业部门主要是毛纺、服装、日用工业、陶瓷等部门;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陕北重化工基地的建设,能源工业迅速崛起,与此同时陕北工业部门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石油、煤炭、天然气、煤化工、电力等部门发展迅速;除此以外,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第三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陕北经济结构演变的原因既与国家的政策及陕北经济的客观发展有关,同时也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要求密不可分。通过对60年来陕北经济变迁的研究,可以发现,经济的发展对陕北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新中国建立60年来,陕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日趋合理,社会保障不断发展与完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劳动力资源不断丰富。60年来,陕北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在陕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增强,城镇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规划逐步走上健康发展道路。陕北经济社会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反观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的变迁,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存在问题的艰巨性与长期性也不容忽视;认真总结陕北经济发展的借鉴、启示与成功经验,希望对陕北未来经济的发展有所裨益;正视经济发展中的矛盾与突出问题,这将是陕北经济未来发展中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以避免出现“富饶的贫困”及“资源枯竭型”地区及城市发展经济的老路在陕北地区重演。

刘海龙[4](2010)在《内蒙古煤炭生产与贸易状况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源是经济系统运行中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之一,并成为当今全球基础性战略资源。在我国能源的生产与消费结构中,煤炭的生产和消费一直占70%和65%以上,而作为全国储煤第一大区和产煤第二大区的内蒙古自治区这两者的比重更大。截至2008年底,内蒙古煤炭的生产和消费分别占内蒙古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的94.25%和90.21%,所以内蒙古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然而煤炭不仅为2008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5.0%的内蒙古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基础性的保证,而更为重要的是为整个内蒙古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支撑的作用。因此,本文以国际煤炭的生产与贸易状况为背景,结合我国能源生产与贸易的实际情况,用实证和规范经济学研究方法来研究内蒙古煤炭的生产与贸易状况,并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了内蒙古煤炭的区内贸易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煤炭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经济对煤炭能源的依赖等相互作用;并说明了内蒙古煤炭净调出区外主要是为满足国内的需求并仍逐年增加,而净出口量较少,从而进一步明确了煤炭在整个内蒙古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起到的基础和支柱作用。鉴于此分析,找出了影响内蒙古煤炭生产与贸易的因素,并提出了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内蒙古煤炭资源的建议。

严贺祥[5](2008)在《铁路货运通道布局优化的模型和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路规划是铁路科学建设与发展的首要环节和根本前提,而铁路网布局优化又是落实铁路科学规划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随着铁路大规模建设的展开,作为单位能耗小、污染少的铁路运输,正面临着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如何科学地规划铁路发展和有效的控制建设成本,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且关乎铁路行业发展乃至整个民生的重要课题。铁路网总规模界定是铁路通道布局方案优选的基础,它对铁路通道的布局优化具有控制和引导作用。本论文主要从铁路网规模测算和铁路通道布局优化两个层面对与之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包括:1.在铁路网规模总量测算方面,提出了基于旅客周转量换算系数的运输负荷法、基于相似地区分块类比的路网密度比较法以及基于工业发展与铁路建设间联动耦合关系的工业化进程比较法三种测算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得出了比较一致的测算结果。在可预见的铁路客运专线和货运专线建设的背景下,细致分析了各自在未来可达到的规模总量,通过扣除法和运输负荷法尝试性地预测了客货混线的规模,研究了不同旅客换算系数下的路网规模总量需求,并进一步探讨了其中的货运能力分担率及其当量里程。2.在铁路货运通道布局优化方法方面,首次从宏观层面提出并阐述了运用四阶段法来设计铁路货运通道布局的原理和方法。所提出的基于离散运输网络设计的铁路通道布局优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能很好取代以往以定性分析为主而忽视网络效应的铁路单项目规划法。3.在铁路货运通道网络设计理论方面,比较完整地论述了铁路货运通道的概念、形态及其特点,提出了在不同铁路通道建设项目选择下,其通过能力是呈现离散性变化的。考虑到既有一体化铁路网络设计模型难以实际求解的不足,论文提出了基于离散通道投资决策变量的双层铁路货运通道网络设计模型(BR NDP),在上层规划中,把规划通道的吸引流量和既有路网弧段流量变化有机地融和在目标函数中,并把投资额度、运输需求满足程度和不同布局样式下的运营成本等因素一并体现在上层规划模型中。在下层规划方面,分别研究了一般的弧-路配流和点-弧配流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到铁路车流不同于道路车流的特点,又分别研究了车流不可拆散下的配流模型和更为严格树形车流径路配流模型。综合两类配流方法的优缺点,既要保持OD的不拆散,又要保证大规模路网配流计算可实现,故文中提出了基于阻尼系数法的广义最短路配流算法。4.在多阶段铁路货运通道布局优化模型方面,考虑铁路五年一规划的滚动规划机制,分析了铁路投资建设在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上的规模经济效应,通过一组通道项目状态选择变量将多阶段项目投资费用和建设规模进行了有机结合,构建了兼顾客运专线建设的多阶段铁路货运通道网布局优化模型。该模型经实例证明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5.以西部路网为背景,以兰渝通道、太中通道和哈临通道为重点决策项目,详细计算并分析了可能的通道方案组合,在案例的计算中还考虑诱发运量的处理方法,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张喜武[6](2003)在《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保障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国内外关于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矿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和宏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两个方面。论文在总结目前已有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新兴的大型能源基地——神东煤炭责任有限公司的实际,系统研究了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评价、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长等问题,建立了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神东矿区发展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2)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 (3)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体系研究 (4)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保障体系研究 (5)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体系研究 本文在利用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十年来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指出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和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并取得如下研究成果。 1) 论文在分析评述现有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矿区可持续发展保障系统的概念,并从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体系、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保障体系和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体系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初步建立了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评价及能力增长的保障系统。 2) 论文在分析和研究神东矿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神东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估。 3) 根据神华集团中长期发展目标,研究提出了神东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实现该战略的途径与措施。 4) 系统总结了神东矿区近年来技术创新的成果,结合矿区实际,从开拓开采方案的调整、工作面开采参数选择及设备选型优化、矿井生产工艺改革和河东矿区开发建设规划等方面研究提出了确保神东发展目标实现的技术措施,建立了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体系。 5) 根据国内外矿山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最新成果,结合近年来神东矿区管理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从矿区企业管理的理念、模式和手段等 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保障体系。 。6)根据神东矿区所处地域的特点,提出了神东矿区及其周边地区环境 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对矿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全面分析,从 减少井下出肝量、井下粉尘治理、井下废气污染治理等方面研究了矿山洁 净开采技术,建立了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体系。

曹飞[7](2002)在《西部开发中榆林市PRED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榆林是我国新世纪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只有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榆林才能实现其历史使命。因此,研究西部开发中榆林市PERD协调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论文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及其动力学结构和区域PRED相互作用及层次结构为理论基础,用层次分析法为工具,评价诊断了榆林市PRED协调发展状况,以有关地域发展理论为基础,考虑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倾斜作用,结合榆林市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全文分六部分: 1.介绍了榆林市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历史沿革以及进行研究榆林市PRED协调发展的意义; 2.阐述了PRED协调发展理论的产生、基本原则、含义及其理论基础; 3.介绍了区域PRED协调发展的有关理论; 4.分析了榆林市PRED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5.用层次分析法对榆林市PRED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诊断与评价; 6.针对榆林市PRED协调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刘再兴[8](1989)在《内蒙古沿黄地带工业开发研究》文中提出 一、出发点内蒙古沿黄地带有发达的灌溉农业和一定的工业基础。在地理位置上,北靠华北地台北缘多金属和硫铁矿富集的狼山地区;南靠我国最大的煤盆——鄂尔多斯煤盆;又可近便地提供大量一次能源和金属、化工资源。这种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区位特点的组合,构成了地带工业开发的优越条件,工业发展的基本要素相对齐备。现代工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成长,要求是多方面的,国土资源的空间组合优势,只要善于调度,具有一定的外部环境,就比较容易形成综合优势。从外部环境看,全国能源、高耗能工业向中西部

二、东胜煤田外运通道大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胜煤田外运通道大开(论文提纲范文)

(1)蒙西至华中地区煤运通道运输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与实践现状
    1.3 研究内容
2 蒙西与华中地区煤炭产销分析
    2.1 煤炭运输形势分析
        2.1.1 我国的能源结构及未来发展趋势
        2.1.2 页岩气开发对未来煤炭需求的影响
        2.1.3 国际煤炭价格走势对煤炭运输影响分析
    2.2 煤炭调出区域及煤炭调出格局
        2.2.1 煤炭调出区域的确定
        2.2.2 煤炭调出格局
    2.3 鄂湘赣地区需求及面临形势分析
        2.3.1 湖北省煤炭需求现状及面临形势
        2.3.2 湖南省煤炭需求现状及面临形势
        2.3.3 江西省煤炭需求现状及面临形势
3 蒙西至华中地区煤炭运输系统分析
    3.1 既有北煤南运系统分析
        3.1.1 既有北煤南运通道情况概述
        3.1.2 北煤南运现状
        3.1.3 存在问题
    3.2 规划通道情况概述
        3.2.1 蒙西至华中地区规划通道概述
        3.2.2 规划通道设计能力分析
    3.3 既有系统与规划通道之间的关系分析
4 运输产品设计
    4.1 运输产品的设计背景
    4.2 运输产品设计策略
    4.3 基于灰色系统的需求预测分析
        4.3.1 灰色模型概述
        4.3.2 GM(1,1)模型的精度检验
        4.3.3 需求预测分析
    4.4 运输产品的确定
5 运输方案设计
    5.1 运输方案设计原则
    5.2 运输方案的比选
        5.2.1 基于重力模型的通道运量分配
        5.2.2 单一运输方案的确定
    5.3 基于多目标规划模型的混合运输方案
        5.3.1 多目标规划模型的构建
        5.3.2 基于LINGO的模型的求解及分析
    5.4 运输方案实施
        5.4.1 车流组织
        5.4.2 机车运用模式
        5.4.3 列车开行
    5.5 规划通道运输组织策略
6 结论
    6.1 论文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鄂尔多斯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 选题理由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方法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五、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鄂尔多斯及“鄂尔多斯模式”概述
    一、 鄂尔多斯概况
    二、 “鄂尔多斯模式”概述
        (一) “鄂尔多斯模式”的内涵
        (二) “鄂尔多斯模式”的形成阶段
第三章 “鄂尔多斯模式”的成因
    一、 鄂尔多斯政府的强势主导
        (一) 政府的主导方式
        (二) 政府的主导方法
    二、 鄂尔多斯企业的市场运作
        (一) 支柱产业集团化
        (二) 中小企业自主化
        (三) 敢于创新的企业人
    三、 鄂尔多斯的要素聚集
        (一) 工业向园区集中
        (二) 人口向城镇集中
        (三) 土地向规模集中
第四章 “鄂尔多斯模式”下的发展状况分析
    一、 经济发展方面
        (一) 经济总量高速增长
        (二) 产业层次不断提高
    二、 生态环境方面
        (一) 森林覆盖率提高
        (二) 生态得到修复
        (三) 治理沙漠变废为宝
    三、 文化建设方面
    四、 社会发展方面
        (一) 居民收入节节攀高
        (二) 居民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
        (三) 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
        (四)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第五章 “鄂尔多斯模式”存在的隐患
    一、 物价高涨
    二、 房地产泡沫
    三、 民间信贷
        (一) 民间信贷现状
        (二) 民间信贷行业的隐患
    四、 资源换取项目
第六章 “鄂尔多斯模式”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一、 “鄂尔多斯模式”发展的经验
        (一) 在经济发展滞后地区引进先进的生产要素
        (二) 在偏远的西部地区率先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三) 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
        (四) 在民族地区探索多元文化发展模式
    二、 “鄂尔多斯模式”带来的教训
        (一) 关于房地产业,政府应注重民生和发展
        (二) 关于民间信贷,政府应鼓励并保护
        (三) 企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四) 个人应理性的看待物质和财富
    三、 “鄂尔多斯模式”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抓住外部机会制造后发优势
        (二)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政主经济
        (三) 完善金融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四)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多元化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五) 规范民间借贷,正确疏导民间资本
        (六) 发挥产业聚集效应,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七) 充分发挥企业家的资源,发展人才经济
        (八) 发展生态循环经济
        (九) 发展民族文化经济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其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回顾
    三、本课题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点
    四、理论及史料依据
第一章 新中国陕北经济发展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与历史回顾
    一、陕北行政区划与地理环境
        (一) 陕北地区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二) 复杂的陕北地理环境
    二、陕北丰富的自然资源
        (一) 农林牧副业资源
        (二) 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
        (三) 自然、人文旅游资源
    三、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陕北经济
        (一) 陕北的农业与农村经济
        (二) 陕北的工业
        (三) 陕北的商业贸易与交通运输业
        (四)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北经济发展的历史认识
    小结
第二章 计划经济下的陕北经济(1949—1978)
    一、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一) 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国家、地方政策法规
        (二) 建国初期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恢复
        (三) 1958—1965年陕北的农业及农村经济
        (四) 农业学大寨与陕北农业
    二、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一) 工业经济的国家、地方政策法规
        (二) 手工业的新发展
        (三) "学大庆"与陕北石油工业
        (四) 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交通运输业与商业贸易的发展
        (一) 商业贸易与交通运输业的国家、地方政策法规
        (二) 初具规模的陕北交通运输网络及其发展
        (三) 新的多种商品流通体制的初步形成及国营商业的壮大
        (四) 地方特色产品的进出口贸易
    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与陕北经济的发展、腾飞(1979—2010)
    一、农业与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一) 国家、地方促进陕北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
        (二) 农业生产责任制与陕北农业
        (三) 适用、高效、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农业和农村经济
        (四) 农业产业的进一步调整、优化与陕北特色农业
        (五) 农产品的产业化
        (六) 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二、能源矿产资源的规模开发与工业快速崛起
        (一) 国家、地方促进陕北工业经济的政策法规
        (二) 石油工业的进一步壮大
        (三) 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
        (四) 天然气的开发与广泛利用
    三、商业贸易与交通运输网络化
        (一) 国家、地方促进陕北商业贸易与交通运输业的政策法规
        (二) 公路交通网的建立与发展
        (三) 铁路的开通与延伸
        (四) 航空运输业的发展
        (五) 商业贸易的新篇章
    小结
第四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发展的成就
    一、60年来陕北农业发展的成就
        (一) 农业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 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三)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四) 农业生产条件显着改善
        (五) 农业优势产业开发成效显着
        (六) 支农惠农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60年来陕北工业发展的成就
        (一) 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二) 能源工业强势崛起
        (三) 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四) 工业技术设备不断更新,投资效果显着提高
    三、60年来陕北交通运输与商业贸易发展的成就
        (一) 交通运输规模的增长与扩大
        (二)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拉动社会经济发展日见成效
        (三) 商业贸易繁荣昌盛
    小结
第五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的特征
    一、"两源并富"的陕北地区
        (一) 能源、矿产资源储量大、分布集中、多矿共生
        (二) 能源、矿产资源开发的演变
        (三) 能源、矿产资源储量的产业优势不断显现
        (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能源优势产业集群迅速崛起
        (五) 能源、矿产资源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二、由点状分布到面及带状分布的陕北工业布局
        (一) 工业布局以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分布导向为主
        (二) 以重工业为主
        (三) 资源型的工业结构
        (四) 能源工业产业聚集度高
    三、政府主导的嵌入式、跳跃式陕北工业
        (一) 国家组织力量对陕北地区进行资源勘探
        (二) 援助建设陕北工业
        (三) 选派管理和技术人员支援陕北经济建设
        (四) 机器设备、资金由国家进口调拨和援助
        (五) 跳跃式的陕北工业开发
    四、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到高效、集约化的特色陕北农业
        (一)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农业发展的历程
        (二) 陕北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优势
        (三) 陕北的高效、特色农业
    五、掠夺式开荒到退耕还林、还草的陕北生态环境
        (一)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生态环境的演变
        (二)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生态环境变迁的特征
    小结
第六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结构的变迁
    一、陕北产业布局与经济结构的演变
        (一)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产业布局的演变
        (二) 影响陕北产业布局变化的因素
        (三)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陕北农业结构渐趋合理
        (一)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农业结构的演化
        (二)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农业结构的特征
        (三) 农村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四) 农村三产的蓬勃发展
    三、陕北工业结构的重构
        (一) 陕北轻重工业结构的调整
        (二) 陕北工业部门结构的变化
        (三) 陕北工业结构演变的原因
    四、陕北第三产业结构日益加强
        (一) 陕北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二)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的原因
    小结
第七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对陕北社会的影响
    一、陕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一) 城乡人均收入大幅增长
        (二) 城乡居民储蓄额不断增加
        (三) 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日趋合理
        (四) 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不断完善
    二、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不断扩大
        (一)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二) 卫生事业不断前进
        (三)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三、陕北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
        (一) 陕北的人口发展
        (二) 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三)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四、城镇化程度快速提升
        (一) 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
        (二) 城镇在陕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增强
        (三) 城镇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四) 城市规划逐渐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小结
第八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的历史思考
    一、60年来陕北经济变迁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整体上讲陕北地区仍然比较落后
        (二) 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
        (三) 农民离乡问题突出
        (四) 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五) 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程度低
        (六) 领导和群众的思想观念保守
    二、陕北经济发展中的借鉴与启示
        (一) 陕北经济变迁的几点规律性认识
        (二) 坚持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基本方向
        (三) 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
        (四)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五) 全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六) 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
结束语
    一、陕北经济变迁的历史进程
    二、陕北经济变迁的历史经验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内蒙古煤炭生产与贸易状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和背景
    1.2 国内外煤炭生产与贸易相关的研究综述
        1.2.1 关于国内外煤炭生产与贸易相关文献综述
        1.2.2 关于内蒙古煤炭生产与贸易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2 煤炭生产与贸易状况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资源依赖理论
    2.2 煤炭资源开发的对外贸易理论
        2.2.1 对外贸易理论的简述
        2.2.2 比较优势理论与煤炭产业
    2.3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理论
3 国内外煤炭生产与贸易状况的分析
    3.1 世界煤炭生产贸易概况
    3.2 中国煤炭生产与贸易状况的分析
        3.2.1 煤炭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据主导
        3.2.2 中国煤炭进出口量逐渐趋平
        3.2.3 中国煤炭对外贸易的特点
    3.3 中国煤炭产业地位及政策
4 内蒙古煤炭生产状况的分析
    4.1 内蒙古煤炭生产发展状况的分析
        4.1.1 煤炭产量迅速增加,有望超过产煤第一大省
        4.1.2 2008 年原煤产量已超过了全国原煤产量的六分之一
        4.1.3 能源的生产基本上是煤炭的生产
        4.1.4 单井生产规模不断提升
        4.1.5 国有重点煤矿的产量比例大幅增加
        4.1.6 原煤的百万吨死亡率显着下降,但相比美国仍然很高
    4.2 内蒙古煤炭的产业链分析
5 内蒙古煤炭贸易状况的分析
    5.1 内蒙古煤炭区内消费与贸易状况的分析
        5.1.1 内蒙古煤炭区内消费与贸易状况
        5.1.2 内蒙古煤炭区内消费与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5.2 内蒙古煤炭的净调出量及其对外贸易的分析
        5.2.1 内蒙古煤炭净调出量和对外贡献度逐年增加
        5.2.2 内蒙古煤炭的净调出量低于山西,但增幅远高于山西
        5.2.3 内蒙古煤炭的净调出量主要是满足国内的需求,净出口占比较少
        5.2.4 内蒙古并非全国煤炭的对外贸易大区
        5.2.5 内蒙古对外贸易状况的变化政策导向性明显
        5.2.6 内蒙古煤炭及其制品销售额的份额较大
6 影响内蒙古煤炭生产与贸易的因素
    6.1 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
        6.1.1 增加煤炭需求的因素
        6.1.2 减少煤炭需求的因素
    6.2 资源和环境的约束
    6.3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建设投资
    6.4 煤炭工业技术水平
    6.5 煤炭的运输能力
    6.6 产业集中度
7 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内蒙古煤炭资源的建议
    7.1 优化产业结构,把煤炭的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
    7.2 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
    7.3 进一步提高煤炭的产业集中度,增强煤炭企业国际竞争力
    7.4 提高煤炭工业技术水平
    7.5 加强交通运输道路的建设,保障煤炭贸易渠道畅通
    7.6 促进煤炭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7.7 培养和吸收煤炭国际化经营人才,实现技术的引进和创新相结合
8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铁路货运通道布局优化的模型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我国铁路网规模总量需求分析
    2.1 我国铁路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1 铁路网规模和布局现状分析
        2.1.2 路网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我国铁路货运周转量分析
        2.2.1 平均增长率法
        2.2.2 因素影响分析法
        2.2.3 市场份额分析法
        2.2.4 综合比较
    2.3 我国铁路旅客周转量分析
        2.3.1 平均增长率法
        2.3.2 因素影响分析法
        2.3.3 市场份额分析法
        2.3.4 综合比较
    2.4 运输负荷法的铁路网规模需求分析
        2.4.1 换算周转量的讨论
        2.4.2 旅客周转量换算系数的讨论
        2.4.3 换算密度的讨论
        2.4.4 运输负荷法的铁路网总需求
    2.5 路网密度比较法的铁路网规模需求分析
    2.6 工业化进程比较法的铁路网规模需求分析
        2.6.1 常见工业化的模式
    2.7 各种需求分析综合比较
    2.8 本章小结
3 铁路网总量中货运能力占用比例
    3.1 铁路客运专线的需求分析
    3.2 铁路货运专线的需求分析
    3.3 铁路客货混线的需求分析
    3.4 铁路货运能力需求总量分析
        3.4.1 考虑旅客换算系数时铁路货运能力需求总量分析
        3.4.2 考虑延展里程时铁路货运能力需求总量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铁路货运通道分析
    4.1 我国铁路货运通道的特点
        4.1.1 货运通道的定义
        4.1.2 货运通道的类型
    4.2 煤炭运输通道分析
        4.2.1 全路煤炭运输需求分析
        4.2.2 煤炭运输通道预测
    4.3 大区域之间的货运通道分析
    4.4 港口和口岸后方通道分析
        4.4.1 港口后方通道建设
        4.4.2 口岸后方通道建设
    4.5 货运网络结构改善所需要的连接通道
    4.6 本章小结
5 铁路货运通道布局优化的四阶段方法研究
    5.1 四阶段法步骤流程
    5.2 区域货运量生成预测
        5.2.1 区域划分考虑的因素
        5.2.2 货运量生成调查小区划分的原则
        5.2.3 区域货运量生成预测的方法
    5.3 区域货运量分布预测
    5.4 铁路运输方式的份额划分
    5.5 定性的货运通道规划初始设计方案
        5.5.1 定性路网设计方法介绍
        5.5.2 定性路网设计方法的缺点
        5.5.3 初始设计方案
    5.6 铁路货运通道网络流量分配与方案评价
    5.7 本章结论
6 铁路货运通道的网络设计问题建模
    6.1 运输网络设计问题
    6.2 铁路通道能力变化的离散性
        6.2.1 铁路货运通道的主要类型
        6.2.2 能力改变与线路等级的关系
    6.3 一体化离散铁路网设计模型
        6.3.1 铁路网络设计问题的变量及参数
        6.3.2 RNDP的数学表达式
        6.3.3 RNDP的特点分析
    6.4 铁路货运通道布局的双层规划模型
        6.4.1 相关符号及意义
        6.4.2 双层规划的数学模型
    6.5 基于点弧配流公式的下层规划模型
    6.6 基于车流不可拆分的下层规划配流模型
        6.6.1 变量及相关参数的定义
        6.6.2 模型的构建
    6.7 基于树形径路的下层规划配流模型
        6.7.1 始发直达流分配的不拆散特点
        6.7.2 技术车流占用货运通道能力的树形车流径路
        6.7.3 基于树形径路的配流模型的数学表达式
    6.8 基于广义最短路及阻尼系数的配流算法
    6.9 本章小结
7 多阶段铁路货运通道布局研究
    7.1 多阶段投资决策问题的提出
    7.2 多阶段投资的规模经济效应
    7.3 多阶段铁路货运通道网布局优化模型
    7.4 算例分析
    7.5 模型特征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基于西部路网背景的算例研究
    8.1 西部路网背景及规划通道货运需求构成分析
        8.1.1 备选通道概况
        8.1.2 相关路网结构
        8.1.3 弧段能力里程
        8.1.4 西部路网规划通道相关货运需求构成分析
    8.2 建设项目变量选择
        8.2.1 哈临通道的决策变量
        8.2.2 太中通道的决策变量
        8.2.3 兰渝通道的决策变量
    8.3 规划期内支点间OD及空流生成方法
        8.3.1 案例路网上的O-D量设定
        8.3.2 规划流量对应的空车流量生成
        8.3.3 不同项目诱发运量和非铁路运输方式转移运量的生成
    8.4 阻尼配流与两种极端布局方案分析
        8.4.1 既有路网无能力约束条件下的配流
        8.4.2 阻尼系数的设置
        8.4.3 规划通道全不建情况下不满足运输需求费用的分析
        8.4.4 规划通道全不建条件下的配流费用分析
        8.4.5 规划通道全建条件下的配流费用分析
    8.5 方案预优化及组合方案设计
    8.6 通道布局组合方案效果分析
        8.6.1 方案一:仅建太中线单线、兰渝线单线
        8.6.2 方案二:仅建太中线双线、兰渝线单线
        8.6.3 方案三:仅建太中线单线、兰渝线双线
        8.6.4 方案四:仅建太中线双线、兰渝线双线
        8.6.5 方案五:建哈临线单线、太中线单线、兰渝线单线
        8.6.6 方案六:建哈临线单线、太中线双线、兰渝线单线
        8.6.7 方案七:建哈临线单线、太中线单线、兰渝线双线
    8.7 算例结果分析
9 结论
    9.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9.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重车流OD
附录B: 空车流OD
附录C: 无能力约束的配流结果
附录D: 设置阻尼系数后的配流结果
附录E: 规划通道全建条件下的配流结果
附录F: 方案一配流结果详表
附录G: 诱发、转移运量详表
附录H: 嘉峪关→武威南车流构成明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保障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国外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1.1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1.1.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1.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
        1.1.4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1.1.5 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进展
    1.2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背景
        1.2.1 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背景
        1.2.2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2.3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性
        1.2.4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1.3 矿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必要性及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矿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3.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神东矿区发展状况分析及可持续发展系统评价研究
    2.1 神东矿区概况及开发建设现状简介
        2.1.1 神东矿区概况
        2.1.2 神东矿区开发建设现状
        2.1.3 矿区开采技术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2 神东矿区生产经营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2.2.1 煤炭市场及其对神东矿区生产经营的影响
        2.2.2 外部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对矿区生产经营的影响
    2.3 矿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2.3.1 矿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定性描述
        2.3.2 矿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2.4 矿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与分析
        2.4.1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基本模型
        2.4.2 各因素的隶属函数及各项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2.4.3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
        2.4.4 评价值的计算与分析
        2.4.5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系统评价
3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
    3.1 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3.1.1 结构分系统
        3.1.2 技术分系统
        3.1.3 价值分系统
        3.1.4 制度分系统
        3.1.5 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3.2 神华集团发展目标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3.2.1 神华集团中长期发展目标
        3.2.2 神华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3.3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
        3.3.1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
        3.3.2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途径分析
4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系统研究
    4.1 井田划分与开拓开采方案的调整
        4.1.1 补连塔和上湾矿井联合开采
        4.1.2 乌兰木伦矿开拓开采方案的调整
        4.1.3 康家滩矿孙家沟井开拓开采方案调整
    4.2 河东矿区总体规划方案
        4.2.1 煤层与煤质
        4.2.2 矿井规划
        4.2.3 煤炭加工
        4.2.4 矿区地面设施
        4.2.5 矿区供电
        4.2.6 煤炭外运
    4.3 工作面参数与设备选型优化
        4.3.1 综采工作面参数的确定
        4.3.2 设备选型优化与分析
    4.4 改造后矿井生产能力
    4.5 矿井生产工艺的改革与完善
        4.5.1 千万吨矿井群的设计与创新
        4.5.2 综采工作面搬家工艺创新
        4.5.3 连续采煤短壁机械化开采成套技术与工艺创新
        4.5.4 矿井辅助运输方式改革与创新
        4.5.5 煤矿生产综合自动化技术集成与创新
5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保障系统研究
    5.1 矿区经济发展战略
    5.2 矿区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与完善
    5.3 神东矿区管理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5.3.1 依靠科技进步,创建高产高效的矿井
        5.3.2 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新型配煤基地
        5.3.3 实行专业化、集约化管理,建立“四条线”管理体制
        5.3.4 “产学研”相结合的外延拓展模式
    5.4 矿区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与应用
        5.4.1 矿区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5.4.2 矿区信息化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5.4.3 矿区信息化工程实施与完善
6 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系统研究
    6.1 矿区及其周边地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6.1.1 神东矿区生态环境现状
        6.1.2 矿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
        6.1.3 矿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效益分析
    6.2 矿区水资源状况分析及可持续利用
        6.2.1 矿区水资源状况
        6.2.2 矿区目前用水量分析
        6.2.3 矿区2005年用水量预测分析
        6.2.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6.3 矿区洁净开采技术
        6.3.1 减少井下出矸量的技术与措施
        6.3.2 井下粉尘的治理技术
        6.3.3 减少井下废气污染的技术与措施
        6.3.4 矿井水的处理与循环利用研究
        6.3.5 地表塌陷区的治理
7 结论与展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西部开发中榆林市PRED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区域PRED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1.1 PRED协调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要
    1.2 人地关系其发展的动力结构
    1.3 区域PRED相互作用及其层次结构
    1.4 研究思路及框架
2 区域PRED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
    2.1 大协调全息经济学
    2.2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2.3 增长极理论
    2.4 点轴式开发理论
3 榆林市PRED各子系统的发展现状
    3.1 PRED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3.2 人口子系统(P)
    3.3 资源子系统(R)
    3.4 环境子系统(E)
    3.5 经济与社会发展子系统(D)
4 基于AHP方法的榆林市PRED协调发展的诊断与评价
    4.1 诊断与评价方法选择
    4.2 层次分析法简介
    4.3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4.4 PRED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4.5 判断矩阵的建立
    4.6 结果分析
5 西部大开发中榆林市PRED协调发展的对策构建
    5.1 西部开发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5.2 PRED协调发展的规划思路
    5.3 PRED协调发展对策与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东胜煤田外运通道大开(论文参考文献)

  • [1]蒙西至华中地区煤运通道运输组织研究[D]. 王抖威. 北京交通大学, 2013(S2)
  • [2]“鄂尔多斯模式”研究[D]. 安颖男. 中南民族大学, 2012(03)
  •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研究[D]. 梁严冰. 西北大学, 2011(05)
  • [4]内蒙古煤炭生产与贸易状况的研究[D]. 刘海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12)
  • [5]铁路货运通道布局优化的模型和方法研究[D]. 严贺祥.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
  • [6]神东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保障系统研究[D]. 张喜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3(01)
  • [7]西部开发中榆林市PRED协调发展研究[D]. 曹飞. 西北大学, 2002(02)
  • [8]内蒙古沿黄地带工业开发研究[J]. 刘再兴. 开发研究, 1989(01)

标签:;  ;  ;  ;  ;  

东升煤田外运通道开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