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类平面方程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强[1](2021)在《基于GeoGebra高中立体几何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信息技术成为了一个重要词汇,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立体几何是研究三维空间中物体的大小、形状和位置关系的一门数学学科,由于其高度抽象性和需要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一直是教学的重难点。一批优秀的数学软件如几何画板、GeoGebra为突破立体几何中的重难点提供了有利工具,GeoGebra软件更是凭借3D功能,可以将一些抽象的几何图形通过直观演示变得直观可见。因此,研究GeoGebra与立体几何教学的融合对改善立体几何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主要通过下面步骤探讨基于GeoGebra高中立体几何教学的实践与研究。首先,分析了本研究的背景、价值,明确了研究问题和研究的方法与思路;介绍了 GeoGebra的3D绘图区和其与几何画板的比较;利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国内立体几何教学的研究进展、国内外关于GeoGebra辅助数学教学方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进一步,对本研究依据的多元表征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APOS理论和范希尔几何思维水平进行介绍,并分析了这些理论给数学教学带来的启发。其次,利用访谈法对教师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利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学生立体几何学习中的难点和目前的立体几何思维水平的情况,为后面教学案例的设计明确方向。经调查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主要体现在解题时找不到思路、立体几何中的概念较抽象和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大部分高二学生立体几何思维水平基本在水平1到2之间。然后,分析了立体几何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并提出了基于GeoGebra的立体几何教学策略:简便性与简洁性相结合、适度性与整合性相结合、动态演绎与静态作图相结合、实验归纳与演绎推理相结合,并结合前面的教育理论设计了三个典型的教学案例。最后,通过开展教学实验和对后测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 GeoGebra应用于立体几何教学的有效性,并最终得到本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邢雪文[2](2020)在《高中生CPFS结构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PFS结构是由喻平教授在2003年首次提出的一种优良的数学认知结构,包括概念域、概念系、命题域、命题系四个方面。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是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四能”之一,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某些关联,为了进一步确定其中的内在联系,本文将对两者进行相关性研究。本文以高中三角函数为知识背景,采用测试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编制两套测试卷分别测得高中生CPFS结构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得分,利用SPSS23.0数据分析软件对两者的现状和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高中生CPFS结构水平整体不高,男生水平略高于女生,三个年级并无明显差异。(2)高中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总体水平偏低,将问题提出能力分为数量、质量和新颖性三个维度,学生在数量、质量、新颖性三个维度的表现依次减弱,三个维度两两之间都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无论是总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还是质量维度上,男生都优于女生;不同年级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无明显差异。(3)高中生CPFS结构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以及各个维度之间都具有显着正相关性。高中生CPFS结构得分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得分、各个维度得分都可以建立可靠的线性回归模型。根据测试结果,选择6位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和动力不足;高水平组学生梳理知识思考更深、方法更多、频率更高;大多数学生对问题提出价值的认识不足,教师不能或者很少提供问题提出的机会;所有受访者都认为理解和梳理数学知识对问题提出具有积极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建议。(1)完善学生CPFS结构的建议:(1)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认识知识内部联系,促进CPFS结构自动生成。(2)提供探究机会,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反思能力,促进CPFS结构自我构建。(3)激发数学思考,形成学生整体理解数学习惯,促进CPFS结构自觉完善。(2)提高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建议:(1)基于CPFS结构,培养学生用数学发展的眼光提出问题。(2)基于CPFS结构,训练学生用数学整体的思维引申思考。(3)基于CPFS结构,促进学生从多维数学的视角思考问题。
雷豆豆[3](2020)在《基于线结构光的义齿轮廓三维测量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维重建技术是计算机图像可视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逆向工程、文物保护、医疗救助、虚拟现实、机器人应用等领域。基于线结构光的三维重建,是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光学学科等技术的交叉研究领域。它是对同一物体同一时刻从左右两个不同视角的观察,进行数据互补,达到还原被测物三维轮廓的目的。本文是基于线结构光的义齿轮廓三维测量系统,将牙齿置于旋转平台上,旋转平台顺时针旋转。左右相机每隔两度采集一次牙齿图片,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完成牙齿的三维重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数据采集及处理、旋转平台标定、点云拼接等方面。1)数据采集及处理部分主要介绍了数据采集的过程,以及对数据的处理。本文中用于数据采集的相机分辨率为10241280?dpi,有效视场范围为1820?mm。数据处理首先对相机采集的图片通过高斯滤波去除图像中的噪声点,保证重建的精度;其次对滤波后的图片通过最大类间方差法进行阈值分割,将图片中的前景部分与背景部分分离,最后再通过灰度重心法来提取图片前景部分的条纹中心,作为模型的像素坐标。2)旋转平台标定是对旋转平台的旋转中心和倾斜角进行标定。本文提出了旋转混合标定法来标定旋转中心,首先将用于拟合圆心的数据通过对称法来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点,再将符合要求的点通过最小二乘法来拟合圆心,保证圆心的精确。经过实验对比分析,证明此方法标定结果稳定,标定精度提高了3.8%。旋转平台倾斜角的标定过程,是将标定块数据拟合为直线,求取直线斜率,通过斜率求得旋转平台的倾斜角。标定出旋转中心与倾斜角后,需要对采集的点云数据进行去倾斜与旋转拼接。去倾斜是将坐标原点移至旋转中心,点云恢复至无倾斜角状态。旋转拼接主要是将每个旋转角度的点云统一至同一坐标系中,从处于世界三维坐标的激光条纹拼接为牙齿模型。3)点云拼接是将左右相机获取到的点云进行融合,使左右相机的数据相互补偿,保证重建的精度。在点云拼接之前在保证重建模型精度的情况下,删除点云中无关紧要的点,加快重建速度。之后通过Open GL对点云进行渲染,使拼接后的三维点云符合真实3D场景。完成这一系列操作后,对渲染后的模型进行评估,证明本文系统的稳定性与准确性。
刘懿辉[4](2020)在《类比推理法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提高大学数学教学效果,启发学生思维,简述了类比推理法的概念、模式及其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并分别从概念、定理、空间平面、无限的类比等方面,阐述其在大学数学教学环节的应用途径.教学实践表明,应用类比推理法,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成效提升显着.
刘亚飞[5](2020)在《基于视频的教室环境下学生行为分析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视觉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教室智能化的需求日益迫切,教室环境下学生行为分析技术成为了研究的重点,该技术能够实现自主点名并识别学生上课状态,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适时调整教学计划。针对于此,本课题对人脸跟踪与识别、头部姿态估计以及面部表情识别等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KCF算法在人脸跟踪过程中出现跟踪丢失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MTCNN与KCF相结合的人脸检测算法,该算法利用KCF实现对人脸的跟踪,并通过MTCNN算法进行准确的人脸检测并更新KCF,有效弥补了KCF算法的不足,并针对MTCNN对KCF机械式的固定帧更新策略无法准确有效地判断人脸跟踪是否丢失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SURF算法的判定更新策略,通过对图像进行匹配度计算,以决定何时调用MTCNN算法检测人脸,从而实现高效准确地人脸检测。本文在人脸识别方面采用了Face Net算法,并针对Face Net输出特征分类时直接计算欧氏距离容易产生分类错误的问题,采用SVM算法对特征进行分类,经实验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应对人脸多姿态变化及部分遮挡,实现准确地人脸识别。(2)针对传统头部姿态估计网络中由于Max Pooling的使用导致空间结构信息丢失的问题,本文通过设计的具有多级输出结构的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图像特征,实现对不同层级的空间结构信息和语义信息的提取,并利用设计的一种新的Caps Net结构,将空间结构信息进行充分地保留与传递,从而构建了一种新的头部姿态估计网络模型,通过在多个头部姿态数据集及实际场景下与经典头部姿态估计算法进行测试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头部姿态估计网络模型在头部俯仰角维度上取到了优于经典算法的结果,并在室内条件下对光照变化、遮挡等条件下具有较好的鲁棒性。针对已有的表情数据集无法满足教室环境中判别学生听课状态的问题,本文通过网络数据爬取以及与现有表情数据集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出具备学生三种常用表情的数据集;针对表情识别数据集数据量较小,直接使用网络训练容易导致损失值难以收敛,从而造成过拟合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设计了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表情识别方法,利用人脸识别数据集进行网络参数训练,然后迁移至表情,通过设计的实验证明了该方法对不同表情识别的有效性。(3)本文基于上述算法构建了一个学生行为分析演示系统,该系统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分别为图像信息采集、当前视频中学生行为识别以及处理后的数据结果统计显示,并通过数据库进行相关数据存储。经过对教室视频的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有效实现了对视频中学生的自动点名、学生抬头低头状态的判定以及听课的表情状态识别。
王莎莎[6](2019)在《基于统计学习方法的学习者行为分析及学习风险预测》文中提出当今信息化时代,学习分析是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教育信息化的实现必然需要技术的支持。学习分析可以连接技术与教育,是能够促进技术与教育进一步融合的有效方法。首先,确定研究目的和对象,收集学生学习数据;然后,选定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对学生学习进行分析与建模;最后,将分析结果反馈给教学关益者,从而为学生学习提供指导。本文从目前学习分析在学习分析模型设计存在的问题出发,将统计学习方法应用于学习分析,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本文持续跟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近两年内四门课程的学习过程,采用两种方式收集学生学习数据。第一种方式是从线上平台获取学生线上的学习行为数据,第二种方式是使用实名制调查问卷收集学生线下学习数据,对学习者学习行为进行综合分析。已完成的工作如下:1.学习者基本学情调查。使用实名制问卷对学生基本学习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将这些数据与学生学习成绩关联起来。通过综合分析发现对学生学习成绩关联性较强的因素主要有学生先修课程平均分,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2.基于Lasso-LARs的学习者学习行为分析。通过学习者行为分析确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研究发现学习动机、先修课程平均分、实验考试得分、习题得分、预习时间等与学生学习成绩关联程度最强。3.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学习者分类模型的建立。使用SVM算法构建学生分类模型,该模型能根据学生学习行为对学生进行分类。4.基于SVR的学生学习风险预测。使用SVR算法建立学生学习成绩的预测模型,该模型能根据学生学习行为和学生基本特征数据预测学生学习成绩。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人为的改变学生某些学习行为数据,以实验的方式验证干预的效果。本文将统计学习方法应用于学习者行为分析、学习者分类建模及学习风险预测等方面,进行了跨学科的尝试性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在之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丰富各种方法和技术在学习分析领域中的使用。
李晨晨[7](2019)在《中英高中数学教材中向量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A版和A-Level教材为例》文中提出我国新一轮的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数学课程改革正在进行,而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教材的建设与完善,它是实现课程基本理念和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向量作为高中阶段的课程内容之一,对于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领域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都必不可少,然而中英教材中对于这一知识的处理方式不尽相同。那么,从什么角度去对比分析中英教材中向量部分的编写?两国教材在这部分的编写有什么异同?我国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编写时可以从英国教材中借鉴什么?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选取我国普通高中人教A版教材与英国A-Level纯粹数学教材中向量部分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比较法和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内容和难度两个角度展开对比分析,并结合我国教育实际,为人教A版教材的编写提供一些参考建议。首先,通过搜集相关文献,分别对数学教材比较研究的现状、数学教材中向量部分比较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并通过分析与整理给出研究述评,为本研究提供研究思路与基础。其次,对中英两国高中数学教材中向量内容进行比较,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比分析。宏观层面设置内容的整体特征、选择和编排等对比分析点,微观层面设置教材的知识结构、呈现特征和与其他内容的联系等对比分析点。研究发现:(1)整体特征上,人教A版教材所占页数较多,栏目设置更加丰富;内容的选择上,A-Level教材中的知识点涉及范围更广;内容的编排上,人教A版教材更像是后来人将知识点总结好,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呈现在教材中,而A-Level教材则是按照知识点的产生和需要来编排。(2)知识结构上,人教A版教材的广度略低但其知识点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呈现特征上,人教A版教材注重内容教学,而A-Level教材注重对学生的训练;与其他内容的联系上,人教A版教材比A-Level教材更为广泛。再次,对中英两国高中数学教材中向量难度进行比较,分别从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课程的难度以及例习题的难度三个层面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上,两国对于平面向量的要求除向量基本定理、向量与解三角形外相差不大,但英国对于空间向量的要求要高于中国。(2)课程的难度上,A-Level教材要略高于人教A版教材。(3)例习题的难度上,人教A版教材的例习题题量多、类型丰富,且教材整体难度要高于A-Level教材。最后,依据研究对人教A版教材向量部分提出编写建议:(1)适当补充“向量的数量积”的表示方法要求,为理解向量的运算打好基础;(2)适当增设“直线、平面的向量方程”相关内容,为后续深入学习做好铺垫;(3)适当控制好模仿性练习题的题量,提高练习题的有效性;(4)适当在复习题中增添向量考试真题,加强复习题的综合性。
胡雅丽[8](2019)在《高中生数学直观想象素养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2018年《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发布,新一轮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展开,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已经掀起了数学教育界的热潮,其中数学核心素养测评作为推进新一轮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更是有待研究的课题。本学位论文以直观想象素养为研究对象,以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教材中的“函数及其应用”、“向量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个模块的知识为研究知识载体。采用文献综述法、测试法等研究方法,构建高中生数学直观想象素养测评体系:建立测评框架、制定命题双向细目表、编制测评工具、确定测评对象、处理分析测评数据等,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高中生数学直观想象素养水平得现状,进而提出若干教学建议,以此来为高中生直观想象素养的培养提供参考。调查的结果显示:(1)我省高中生数学直观想象水平整体处于水平二;(2)高中生的几何直观想象水平高于代数直观想象水平;(3)高中生直观想象素养水平不受地域的影响。
明炫龙[9](2019)在《基于体素引导的三维重建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三维重建技术是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的重大课题,也是几何建模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首先探讨和对比了现有的多种三维重建算法,最终确定从三视图的理解出发,采用基于构造立体几何——Constructive Solid Geometry(CSG)进行三维重建。CSG法的显着优点是可以通过简单的体素构成复杂的实体,能详细记录构造实体的过程。本课题前人已经实现了对工程三视图中几何信息的提取,完成了基本体素的三维重建,并且调用OpenGL函数,将重建出的基本体素显示在屏幕上。但是,这不是最终的零件三维模型,还需要借助CSG树并通过体素布尔运算才能得到零件的三维模型。为构建CSG树,本文提出交互构建和自动构建两种技术途径。自动构建效率会高,交互构建可靠性高,两者可互为补充。实体三维布尔运算已由课题组早先完成,这为本课题最终实现三维重建打下坚实的基础。体素拾取是交互构建CSG树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介绍了世界坐标系中的三维物体显示在二维屏幕上的过程,结合OpenGL的图形显示原理对其中涉及到坐标转换作出说明。本文利用OpenGL的选择机制来拾取屏幕上的图元。在发布绘图命令时为绘制的图元建立名称堆栈,设置用于保存选择信息的缓冲区。研究点与多边形位置关系判断算法,实现鼠标的抓取功能,完成对屏幕上面元的拾取。同一个体素的面元在名称堆栈中名字相同,就能实现对体素的拾取。然后从界面指定两体素的布尔运算类型,逐步构建CSG树;通过软件编程实践,实现了对基本体素拾取操作和CSG树构建。本文研究提出了CSG树自动构建的算法,算法从三视图中环的包容关系入手,推理分析出对应的体素的位置关系;得到体素的位置关系后,对布尔运算类型的自动选择提出了若干条实用的准则。本文以VC++6.0为开发平台,以OpenGL函数库为工具,利用MFC框架对文中阐述的功能进行了代码验证,证明文中提出的功能和算法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郭爱丽,李雪佳[10](2019)在《空间解析几何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探索》文中提出空间解析几何课程是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的专业基础课,本文结合空间解析几何的教学改革,利用调查访谈和课堂教学反馈的结果,针对该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空间解析几何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与探索。
二、一类平面方程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类平面方程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eoGebra高中立体几何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价值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问题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思路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GeoGebra软件3D绘图区介绍 |
2.2 GeoGebra与几何画板软件的比较 |
2.3 国内关于立体几何教学的研究 |
2.4 关于GeoGebra辅助数学教学方面的研究 |
2.4.1 国内关于GeoGebra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
2.4.2 国内关于GeoGebra在高中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 |
2.4.3 国外关于GeoGebra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2.5 研究趋势 |
第3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数学多元表征理论 |
3.1.1 基本含义 |
3.1.2 数学教学中的启发 |
3.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3.2.1 基本含义 |
3.2.2 数学教学中的启发 |
3.3 APOS理论 |
3.3.1 基本含义 |
3.3.2 数学教学中的启发 |
3.4 范希尔几何思维水平 |
3.4.1 基本含义 |
3.4.2 数学教学中的启发 |
第4章 立体几何教学的现状调查 |
4.1 教师教学情况的访谈调查 |
4.1.1 访谈目的与形式 |
4.1.2 访谈结果 |
4.1.3 小结 |
4.2 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 |
4.2.1 调查研究目的与方法 |
4.2.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4 小结 |
第5章 基于GeoGebra的高中立体几何教学策略研究 |
5.1 立体几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地位 |
5.2 基于GeoGebra立体几何教学策略分析 |
5.2.1 应用原则 |
5.2.2 应用策略分析 |
5.3 立体几何教学案例研究 |
5.3.1 “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案例及其研究 |
5.3.2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2)垂直”的案例及其研究 |
5.3.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的案例及其研究 |
第6章 基于GeoGebra的高中立体几何教学的效果实验与分析 |
6.1 实验目的 |
6.2 实验假设 |
6.3 实验对象的选取 |
6.4 实验的设计 |
6.5 实验的结果 |
6.6 实验的总结 |
第7章 总结与反思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反思 |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高中生立体几何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基本GeoGebra的高中立体几何教学效果测试 |
附录四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后测的数据 |
附录五 GeoGebra主要案例制作过程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和获奖的论文 |
致谢 |
(2)高中生CPFS结构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
1.1.2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3 CPFS结构研究的深入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4 创新之处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测试法 |
1.4.3 访谈法 |
1.5 研究路线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CPFS结构概念界定 |
2.1.2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概念界定 |
2.2 CPFS结构文献综述 |
2.2.1 CPFS结构实证研究 |
2.2.2 CPFS结构理论研究 |
2.3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国内文献综述 |
2.3.1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评价研究 |
2.3.2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
2.3.4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研究 |
2.4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国外文献综述 |
2.4.1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评价研究 |
2.4.2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
2.4.3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价值研究 |
2.4.4 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研究 |
2.5 CPFS结构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之间关系的文献综述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3.1 测试卷 |
3.3.2 访谈提纲 |
3.4 研究实施 |
第4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 高中生CPFS结构现状分析 |
4.1.1 高中生CPFS结构整体情况分析 |
4.1.2 高中生CPFS结构差异性分析 |
4.1.3 研究结论与分析 |
4.2 高中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现状分析 |
4.2.1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整体情况分析 |
4.2.2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各个维度情况分析 |
4.2.3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各个维度相关性分析 |
4.2.4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差异性分析 |
4.2.5 研究结论与分析 |
4.3 高中生CPFS结构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关系分析 |
4.3.1 高中生CPFS结构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4.3.2 高中生CPFS结构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回归性分析 |
4.3.3 研究结论与分析 |
第5章 访谈结果与分析 |
5.1 访谈记录 |
5.2 访谈结论与分析 |
第6章 教学建议 |
6.1 完善学生CPFS结构的建议 |
6.1.1 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认识知识内部联系,促进CPFS结构自动生成 |
6.1.2 提供探究机会,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反思能力,促进CPFS结构自我构建 |
6.1.3 激发数学思考,形成学生整体理解数学习惯,促进CPFS结构自觉完善 |
6.2 提高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建议 |
6.2.1 基于CPFS结构,培养学生用数学发展的眼光提出问题 |
6.2.2 基于CPFS结构,训练学生用数学整体的思维引申思考 |
6.2.3 基于CPFS结构,促进学生从多维数学的视角思考问题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CPFS结构研究结论 |
7.1.2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研究结论 |
7.1.3 相关性研究结论 |
7.2 研究反思与展望 |
7.2.1 研究反思 |
7.2.2 研究展望 |
附录1 :CPFS结构测试卷 |
附录2 :数学问题提出能力测试卷 |
附录3 :访谈内容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线结构光的义齿轮廓三维测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口腔医疗可视化研究现状 |
1.2.2 三维重建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分析 |
2 三维旋转测量系统的基本理论分析 |
2.1 旋转测量系统分析与设计 |
2.2 三维测量原理分析 |
2.2.1 相机标定 |
2.2.2 坐标转换 |
2.3 本章小结 |
3 数据采集及处理 |
3.1 数据采集 |
3.2 数据处理 |
3.2.1 点云滤波 |
3.2.2 阈值分割 |
3.2.3 条纹中心提取 |
3.3 本章小结 |
4 旋转平台标定研究 |
4.1 旋转中心标定 |
4.1.1 对称法拟合圆心 |
4.1.2 最小二乘法拟合圆心 |
4.1.3 光平面方程拟合圆心 |
4.1.4 三角交汇法拟合圆心 |
4.2 旋转混合标定 |
4.3 倾斜角标定 |
4.4 本章小结 |
5 三维模型重建研究分析 |
5.1 点云处理 |
5.1.1 点云去倾斜 |
5.1.2 点云旋转拼接 |
5.2 点云精简 |
5.3 点云拼接 |
5.4 Open GL点云渲染 |
5.5 牙齿模型测量评估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小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5)基于视频的教室环境下学生行为分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智慧教室发展现状 |
1.2.2 基于视频图像的行为分析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学生行为分析技术相关算法分析与选择 |
2.1 跟踪算法分析与选择 |
2.1.1 MIL算法 |
2.1.2 TLD算法 |
2.1.3 KCF算法 |
2.1.4 跟踪算法比较与选择 |
2.2 图像匹配度算法分析与选择 |
2.2.1 Harris算法 |
2.2.2 SIFT算法 |
2.2.3 SURF算法 |
2.2.4 图像匹配度算法比较与选择 |
2.3 本文算法整体架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人脸检测及识别算法研究 |
3.1 基于KCF的目标跟踪 |
3.1.1 KCF算法原理 |
3.1.2 KCF算法存在问题分析 |
3.2 基于MTCNN的人脸检测 |
3.2.1 人脸检测算法选择 |
3.2.2 MTCNN算法原理 |
3.2.3 MTCNN算法存在问题分析 |
3.3 基于MTCNN与 KCF相结合的人脸检测算法研究 |
3.3.1 基于固定帧的更新策略 |
3.3.2 基于SURF的更新策略 |
3.3.3 实验验证与分析 |
3.4 基于Face Net的人脸识别 |
3.4.1 Face Net算法原理 |
3.4.2 多维特征分类算法选择 |
3.4.3 实验与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头部姿态估计及表情识别算法研究 |
4.1 基于胶囊网络与传统卷积结合的头部姿态估计 |
4.1.1 头部姿态估计网络问题分析 |
4.1.2 胶囊网络 |
4.1.3 头部姿态估计网络设计 |
4.1.4 实验与结果分析 |
4.2 基于迁移学习的表情识别 |
4.2.1 表情识别问题分析 |
4.2.2 迁移学习分析与选择 |
4.2.3 基于VGG16 的迁移学习设计 |
4.2.4 表情识别数据集构建 |
4.2.5 实验与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学生课堂行为演示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概述 |
5.2 软件需求分析 |
5.3 软件系统设计 |
5.3.1 Py Qt简介 |
5.3.2 样本采集模块 |
5.3.3 信息显示模块 |
5.3.4 后台处理模块 |
5.3.5 数据库模块 |
5.4 系统运行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基于统计学习方法的学习者行为分析及学习风险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学习分析概述 |
1.2.2 学习行为分析研究现状 |
1.2.3 学习风险预测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学习者基本学情调查 |
2.1 调查目标和方法 |
2.1.1 调查目标 |
2.1.2 调查方法 |
2.2 学习者基本学情调查 |
2.2.1 学习者基本特征 |
2.2.2 学习者学习行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Lasso-LARs的学习者学习行为分析 |
3.1 Lasso-LARs方法原理 |
3.1.1 Lasso回归 |
3.1.2 LARs算法 |
3.2 学习行为特征选择及数据收集 |
3.2.1 学习行为特征的选取 |
3.2.2 数据收集及预处理 |
3.3 学习行为分析案例 |
3.3.1 《操作系统分析与实践》课程中学习行为分析 |
3.3.2 《编译原理》课程中学习行为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VM的学习者分类建模 |
4.1 SVM基本原理 |
4.1.1 SVM基本模型 |
4.1.2 非线性支持向量与核函数 |
4.2 基于SVM的学习者分类模型 |
4.3 案例分析 |
4.3.1 《操作系统分析与实践》课程中学习者分类模型 |
4.3.2 学习行为与学习者分类的相关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SVR的学习者学习风险预测及干预 |
5.1 SVR基本原理 |
5.1.1 SVR算法 |
5.1.2 学习成绩预测模型的建立 |
5.2 学习风险预测案例 |
5.2.1 期中成绩预测模型 |
5.2.2 期末成绩预测模型 |
5.3 学习行为干预案例 |
5.3.1 学习行为与学习成绩相关性分析 |
5.3.2 学习行为干预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7)中英高中数学教材中向量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A版和A-Level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数学教材比较研究的现状 |
2.1.1 国内外不同版本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
2.1.2 国内不同版本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
2.2 数学教材中向量部分比较研究的现状 |
2.2.1 国内外不同版本教材中向量部分的比较研究 |
2.2.2 国内不同版本教材中向量部分的比较研究 |
2.3 研究述评 |
第3章 中英教材中向量内容的比较研究 |
3.1 中英教材中向量内容宏观层面的比较 |
3.1.1 向量内容的整体特征比较 |
3.1.2 向量内容的选择比较 |
3.1.3 向量内容的编排顺序比较 |
3.2 中英教材中向量内容微观层而的比较 |
3.2.1 向量内容的知识结构比较 |
3.2.2 向量内容的呈现特征比较 |
3.2.3 向量内容与其他内容的联系比较 |
第4章 中英教材中向量难度的比较研究 |
4.1 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比较 |
4.1.1 中国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向量的要求 |
4.1.2 英国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向量的要求 |
4.2 课程的难度比较 |
4.3 例习题的难度比较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1.1 关于向量内容的研究结论 |
5.1.2 关于向量难度的研究结论 |
5.2 研究启示 |
5.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人教A版教材向量内容概念图 |
附录2 A-Level教材向量内容概念图 |
附录3 中国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向量的要求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8)高中生数学直观想象素养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数学直观想象素养及相关素养的概念界定 |
2.1.1 数学素养 |
2.1.2 直观与想象 |
2.1.3 直观与直觉 |
2.1.4 直观与数学直观 |
2.1.5 空间观念与空间想象能力 |
2.1.6 小结 |
2.2 理论基础 |
2.2.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
2.2.2 范希尔几何思维水平 |
2.2.3 SOLO分类水平 |
2.2.4 苏洪雨学生几何素养的内涵与评价 |
2.2.5 翁艳萍数学直观想象素养水平 |
2.3 小结 |
3 测评设计与过程 |
3.1 研究过程及方法工具 |
3.2 研究工具及测评框架的构建 |
3.2.1 素养评价框架 |
3.2.2 测试对象的选取 |
3.2.3 数据编码与整理 |
4 初步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 测试卷信度效度分析 |
4.2 高中生数学直观想象素养的总体水平分析 |
4.2.1 高中数学直观想象素养测试卷水平分析 |
4.3 测试卷中试题正确率分析 |
4.3.1 试卷中试题正确率总体分析 |
4.3.2 试卷中各题正确率分析 |
4.4 高中生直观想象素养三水平测评结果分析 |
4.4.1 高中数学直观想象素养水平一测评结果分析 |
4.4.2 高中数学直观想象素养水平二测评结果分析 |
4.4.3 高中数学直观想象素养水平三测评结果分析 |
4.5 高中生直观想象素养水平地域差异分析 |
4.6 小结 |
5 高中生数学直观想象素养培养的教学建议 |
5.1 教学建议 |
5.1.1 注重直观想象认知,关注学习兴趣的培养 |
5.1.2 注重实际情景想象,深化基础知识巩固 |
5.1.3 注重信息技术运用,加强概念本质理解 |
5.1.4 注重数学语言互化,提升数形结合思想 |
5.2 学习建议 |
5.2.1 多操做“几何运动” |
5.2.2 多观察“现实模型” |
5.2.3 多训练“开放习题”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基于体素引导的三维重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三维建模技术研究现状 |
1.1.1 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三维重建 |
1.1.2 基于三视图的三维重建 |
1.1.3 商用CAD软件的三维重建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二章 三维重建技术基础 |
2.1 布尔运算造型技术 |
2.1.1 交、并、差运算关系框图 |
2.1.2 二维多边形布尔运算 |
2.1.3 三维实体布尔运算 |
2.2 形体的表示与几何运算 |
2.2.1 几何信息和拓扑信息 |
2.2.2 形体的定义 |
2.2.3 几何元素运算函数的实现 |
2.3 多边形的面片剖分 |
2.4 软件开发环境 |
2.4.1 Visual C++集成开发环境 |
2.4.2 Open GL开发平台 |
2.5 本文三维重建软件框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体素的交互拾取 |
3.1 人机交互技术概述 |
3.2 空间三维模型的二维变换 |
3.2.1 窗口到视口的变换 |
3.2.2 三维空间的观察 |
3.3 点和多边形位置关系判断 |
3.4 体素的拾取设计 |
3.4.1 Open GL的选择模式 |
3.4.2 选择模式下的相关设置 |
3.4.3 对基本体素建立名称堆栈 |
3.4.4 对命中记录的处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维实体的CSG树构建 |
4.1 实体CSG树的人机交互构建 |
4.1.1 CSG树及其表示 |
4.1.2 布尔运算按钮的设计 |
4.1.3 交互构建实体CSG树的流程 |
4.2 CSG树自动构建的算法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维重建软件设计与实现 |
5.1 软件交互界面设计及功能介绍 |
5.2 数据结构设计 |
5.3 建模实例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空间解析几何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化抽象为具体 |
二、因材施教, 分层次教学 |
三、整合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 |
四、一类平面方程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eoGebra高中立体几何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 王强. 扬州大学, 2021(09)
- [2]高中生CPFS结构与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 邢雪文.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3]基于线结构光的义齿轮廓三维测量系统研究[D]. 雷豆豆. 西安工业大学, 2020(04)
- [4]类比推理法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刘懿辉.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 [5]基于视频的教室环境下学生行为分析技术研究[D]. 刘亚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6]基于统计学习方法的学习者行为分析及学习风险预测[D]. 王莎莎.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7]中英高中数学教材中向量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A版和A-Level教材为例[D]. 李晨晨.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8]高中生数学直观想象素养的调查研究[D]. 胡雅丽.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9]基于体素引导的三维重建技术研究[D]. 明炫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10]空间解析几何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探索[J]. 郭爱丽,李雪佳. 课程教育研究,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