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谁是美国的未来敌人?从美国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看美国军事战略发展动向(论文文献综述)
舒可心[1](2021)在《冷战后美国亚太海权联盟战略研究》文中提出
姚峰[2](2021)在《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研究》文中指出如何评价和考量国际战略的成败是战略研究的一大重点问题,也是研究难点所在。一般来说,判断国际战略的成败有很多标准。本文认为,战略成功与否是以能否实现战略目标为标准。那么,如何评估和考量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和进展情况是战略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战略管理过程中众多环节里的重要一环。本文综合国际战略学和管理学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从战略管理角度切入,建立国际战略评估的基本分析框架,并围绕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实践进行深入剖析。本文以战略管理为核心,把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并对战略目标、战略资源、战略手段、战略绩效等元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具体实用并可操作衡量的战略评估工具,对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成效开展评估。第一章是本文理论部分,明确把国际战略评估作为战略执行层面,提出基于战略的绩效评估方法,并构建了“战略——绩效”评估模式。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部门整体战略层面的评估,第二层次是围绕国际战略开展所实施的具体项目评估。第二章介绍第一层次国务院整体战略评估,按照“战略——绩效”评估模式,从美国国务院战略规划入手,确定国务院国际战略各层级战略目标,并将战略目标转为绩效目标,对绩效目标开展绩效评估以确定战略目标实现情况。第三章是介绍第二层次具体项目评估,项目评估是部门整体战略评估的基础和关键,从项目设计和绩效管理两个方面来规划和实施项目管理基本流程,并对项目评估主要类型和有关做法进行全面分析。在前两章分析国际战略评估具体做法基础上,第四章重点分析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的法律体系、制度保障、机制运行等内容,并充分运用评估产生的结果。第五章以美国对外援助作为案例研究对象,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并检验“战略——绩效”评估模式实际效用,认为开展战略评估对美国对外援助战略具有积极作用和深刻影响。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已形成一整套成熟完善且行之有效的基于战略的评估机制、制度和做法,取得了良好成效。当然,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也存在不足和面临挑战,在学习借鉴其评估做法基础上,不断推进我国国际战略评估研究和实践,进而为中国国际战略发展作出贡献。
袁伟晨[3](2020)在《联盟的延伸 ——美国亚太网络安全联盟的目标、机制和影响》文中指出联盟是国际政治研究中的经典议题,也是国家间竞争与合作的主要形式;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部分,网络空间中国家的竞争与合作也开始以联盟的形式进行,二者在国际政治现实中出现了结合。然而目前的研究中,联盟研究与网络安全研究的结合不足,或是缺乏将网络空间特殊性应用于联盟理论中的思考,或是缺乏以联盟的整体视角对网络安全问题的考察,这一不足制约了对国家在网络安全领域的联盟行为的解释。本文以“美国亚太网络安全联盟”为研究对象,试图将网络空间的特殊性加入新现实主义联盟理论的分析框架中,在联盟理论与网络安全研究之间建立沟通。网络空间的全球互联性增强了网络威胁的迫近感,网络威胁的归因更容易同战略竞争对手相结合,这为国家提供了联盟制衡的方向。另外,网络攻击行为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征,高破坏性的网络攻击行为成本高昂、较为罕见,可以触发联盟的共同防卫机制;低破坏性的网络攻击行为成本低廉、频繁发生,无法触发联盟的共同防卫机制。这导致联盟难以满足较弱国对低破坏性网络攻击的防卫需求,而较弱国低层次的网络安全合作形成了对强国网络安全援助的替代性方案,进一步导致弱国对联盟的依赖性降低;弱国产生了“被牵连”的担忧,大国则产生了“被抛弃”的担忧。美国亚太网络安全联盟是美国的亚太联盟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在联盟外部形成了对地区大国的制衡与对全球网络空间的割据,在联盟内部建立起了稳定的合作机制与多层次的联盟体系。美国亚太网络安全联盟呈现出与物理空间中亚太联盟类似的“美国+核心盟友+次级盟友”结构,处在不同层次的盟国之间有着不同的互动机制;由于网络空间的特殊性及美国与亚太盟国的战略分歧,联盟内部存在着双重交易机制,这种机制与联盟的层级结构共同作用,产生了亚太网络安全联盟中的困境。美国亚太网络安全联盟是网络空间大国竞争激化的表现,进一步加剧了全球与亚太地区网络空间的紧张局势,对中国和平利用网络空间提出了挑战。中国应对美国亚太网络安全联盟的动向保持关注,增强风险意识与危机意识,同时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为维护网络空间的和平与安全负起责任。
于红丽[4](2020)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从冷战结束以后,亚太地区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就开始持续上升。美国作为国际体系的主导国,自然愈发重视亚太地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国际体系开始发生深刻变革,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被空前重视。为应对国内外危机,美国开始调整其全球战略。奥巴马政府推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宣称要把全球战略的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其目标是通过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同盟体系和伙伴关系网络,加大亚太地区军事投入,参与并主导亚太地区的经济贸易合作,以保证美国在亚太地区战略利益,防止崛起大国对美国主导权的挑战。“亚太再平衡”战略出台的背景,是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在冷战结束后首次遭到质疑。为了确保美国的领导地位,美国开始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全面重视对其造成挑战的亚太地区。这一战略也是此后特朗普强化对华竞争的先声,是中美关系进行深度调整的前兆。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的实质,也是奥巴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延伸和发展。相比较特朗普“印太”战略推进进程的尚未完成,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显得更加完整,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深入研究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可以让我们更客观理性地认识特朗普“印太”战略的实质。同时,对于我们有效应对美国亚太战略带来的挑战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出台的背景、目标、实施、评价及影响,分析了美国亚太战略的实质,以及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与特朗普总统新“印太”战略的联系与区别,论述了中国应对美国亚太战略的战略与对策。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背景分析,主要分析了国际体系的深刻变革和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形成。首先,研究了全球国际体系出现的转型取向和亚太地区国际地位的上升,以及美国的相对性衰落和中国的结构性崛起对于全球以及亚太地区的战略影响。其次,梳理了冷战后到奥巴马政府之前的美国的亚太战略,意在阐述美国亚太战略的连续性。最后,论述了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酝酿过程,分析了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从“重返亚太”到“转向亚太”,再到“亚太再平衡”所经历的演进过程。第二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标与依托。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标是巩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权力主导,拓展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利益,扩展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价值观影响。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美国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牢靠的同盟体系和霸权威望等战略资源可资利用。第三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奥巴马政府为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战略举措。首先,美国军事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提高美军在亚太地区“反拒止”和作战能力,降低对其他地区的战略介入。其次,巩固美国的亚太辐辏安全体系。其中包括优化美国亚太同盟体系,重塑安全伙伴网络等。最后,打造亚太地区多边合作新体系。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深化与东盟的全方位合作,扩展在本地区内的价值观同盟。第四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评价。首先,对“亚太再平衡”的本质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是“离岸平衡”战略传统的延续和“选择性干预”战略的强化,是两者的战略复合。其次,评价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成效,认为美国取得了一定的战略红利,但并没有达到既定目标,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且付出了巨大战略成本。最后,分析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一系列国内国际反响,美国国内、亚太地区国家和全球其他地区国家对该战略有着差别化的反应。第五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遗产”与启示。“亚太再平衡”战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中国持续崛起的势头没有发生改变,导致美国对华战略认知更趋消极。特朗普政府在同样重视亚太地区的前提下,改变了战略实践的风格与方式。美国对华战略思维更趋“冷战化”,放弃了“离岸平衡”的做法,更强调单边性质的强力施压,更重视军事手段的使用,其实质是对“亚太再平衡”战略否定之否定的加强版。“亚太再平衡”战略对我国因应“印太”战略提供了战略启示,我国应对美国对华认知有着清醒的认识,对美国的战略限度有着明确的判断,坚持核心国家利益的底线思维,坚定不移地发展国家实力,进一步加强经略周边以对冲美国的战略压力。
游启明[5](2020)在《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鉴于美国在国际秩序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中美关系的全局性影响,理性把握并因应美国的对华政策或战略,应成为中国在由富到强进程中重点关注的事项之一。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政府改变了对华战略认知,抛弃了冷战后的接触或对冲中国政策,提出了对华战略竞争新政策宣示,并从单边、双边以及多边层面着手,在政治、经济和安全多个领域,推进了该政策。面对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新现实,本文从理论层面将战略竞争进行定位后,依据政策或战略研究的逻辑,探讨了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背景、目标、资源依托、实施表现、特点、效能、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因应等问题。战略竞争是霸权国应对崛起国的战略类型之一。虽然主流国际关系研究范式提出了不同的霸权国应对崛起国的理想战略,但整体上缺乏一个系统的霸权国应对崛起国战略的类型学框架,并探讨每种战略类型的实质。在借鉴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对崛起国地位追求的承认或蔑视、对崛起国实力增长与运用的容纳或限制这两个标准,本文将霸权国应对崛起国的战略分为对冲、竞争、顺应与鸵鸟四种类型。采取对冲战略时,霸权国会承认崛起国的地位追求,以此想软化后者的崛起意图,但它也会对崛起国的实力增长与运用采取限制措施;实施顺应战略时,霸权国既会承认崛起国的地位追求,也不会限制后者的实力增长与运用;采用鸵鸟战略时,霸权国不愿承认崛起国的地位追求,也不想限制后者的实力增长与运用。当霸权国对崛起国进行战略竞争时,不仅意味着它会打压崛起国在由富到强过程中所产生的地位追求热情,维护自身在国际秩序中的主导地位,还预示着霸权国会采用各种手段,努力限制崛起国运用实力的方式与范围,甚至会采取措施打乱崛起国的发展进程,从源头上打消崛起国对自身的潜在挑战。既有研究强调战略竞争的互动层面,本文则突出战略竞争的工具层面,把战略竞争视作霸权国主动进行的战略布局,认为它的本质是蔑视崛起国的地位追求热情,限制崛起国实力的增长与运用。对霸权地位与认同的维护、对崛起国意图与实力的恐惧、对国内政治发展的回应等因素,会综合作用于霸权国竞争战略的出台。战略遏制是战略竞争在冷战时期的表现形式,应避免将此种特定历史时空下的战略类型作为判断战略竞争的标准,从而忽视战略竞争的实质。除了需要合理把握战略竞争与战略遏制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外,还应该注意霸权国可能会从领域、层次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竞争战略子类型或呈现出各异的战略竞争强度,而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历史与现实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促使了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出台。长期经营与护持霸权的战略实践,使美国拥有了较强的霸权护持意识,这很容易使其从零和视角看待中国的崛起;特朗普政府对接触或对冲中国政策的失望,对国内“对华政策大辩论”的战略回应,以及对“极限施压”中国的战略自信,也激励其对华进行战略竞争;中美相对实力差距缩小给美国带来的恐惧,中国奋发有为外交给美国带来的焦虑,以及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给美国带来的恐慌,也刺激特朗普政府想通过战略竞争政策来缓解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战略压力。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实质,是既蔑视中国不断增长的国际地位,也限制和延缓中国实力的运用与持续增长,以维持自身的霸权地位。在政治领域,特朗普政府想通过对华战略竞争,抵消中国的地区影响力、维护自身在印太地区的优势地位、强化对地区盟友的管理、转移国内政治矛盾并为自己捞取政治利益。在经济领域,特朗普政府想通过对华战略竞争政策,规锁中国发展势头、制衡“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保持美国经济优势等。在安全领域,特朗普政府想通过对华战略竞争政策,挤压中国安全空间、强化对华军事威慑、维护自身战略声誉并转移同盟成本。尽管美国正出现相对衰落,但美国依然保有较强的软硬实力,这为其提供了多样的对华战略竞争备选手段。为打压中国的地位追求,限制中国实力的增长与运用,特朗普政府从多层面、宽领域实施了对华战略竞争政策。单边层面,特朗普政府主动挑起了贸易摩擦,在科技、贸易、金融以及人文交流等方面施压中国,想以此压制中国对美国的经济追赶势头,尽管两国签署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但依然不能忽视美国经济施压的可能;特朗普政府还介入了中国香港、西藏、新疆以及台湾事务,挑战“一个中国”原则,以此想分散中国的战略精力,甚至扰乱中国的发展进程;特朗普政府也提升了国防投入,提出了新的防务理念,加大了对网络、太空以及核领域的布局,以此想发起对华军事“抵消战略”,保持对华军事优势。双边层面,特朗普政府不但借助“朝核问题”,加大了对中国周边的布局,增加了中国的地缘风险;而且还在设法离间中俄关系,以此想塑造于美有利的“战略三角”关系;并且也强化了同日本、韩国等东亚盟友的关系,以此想借助同盟的实力制衡中国。多边层面,特朗普政府不仅推出了“印太”战略,想借助美日印澳四方对话机制,平衡中国的地区影响力,制衡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还试图通过拉拢东盟,强化同越南、菲律宾等盟友和伙伴关系,制衡中国的地区发展;也在积极借助美日欧三边协调、“毒丸条款”等机制或方式,在全球层面挤压中国发展。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竞争政策表现出了竞争目标的压制性、竞争领域的全面性、竞争手段的激进性以及竞争主体的国家性等特征。到目前为止,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虽给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安全带来了一定的战略压力,但其并未有效实现所设定的政策目标,甚至还给自身带来了消极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竞争政策存在不少困境。譬如:国内政治极化的加剧,制约了美国的政策执行;地区盟友和伙伴不愿在中美之间明确选边站,使美国无法获得足够的地区支持;中国和平发展的实践,使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缺乏“合法性”等。依据文章所提框架,展望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发展趋势,本文认为,短期内特朗普政府强化对华战略竞争的风险在加大,经过一段时期后美国可能会对中国进行以“竞合”为主的战略对冲,而美国顺应中国崛起的可能性则比较小。中国需要理性因应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第一,中国需要形成一套应对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思维框架,为实施具体的应对方略提供战略指导。对此,首先中国需要继续坚持和平发展。通过发展做好自身的事情,为应对美国霸权施压新格局打下牢固的基础;通过和平发展提升中国崛起的“绩效合法性”,为更多国家带去发展机遇,软化美国对中国发展的恐慌,降低美国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合法性”。其次,中国也需要保持战略自信。既不悲观也不盲目自信地处理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竞争政策,而是从自身正当利益出发,在尊重美方合理利益的基础上,积极型塑中美关系发展。譬如,中国可以为中美互动提供一套以“合作共赢”为核心原则的“中国倡议”,并从经济、政治以及安全等方面具体优化中美互动。最后,中国还需要坚持战略底线,敢于同特朗普政府挑衅中国核心利益的行为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通过斗争使美方形成一个理性客观的对华预期。第二,在上述战略思维主导下,中国应该从多方面着手,具体应对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竞争政策。例如,中国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程,为应对特朗普政府的战略竞争政策打下实力基础;中国可以稳步发展同俄罗斯、欧盟、日本以及印度等国的伙伴关系,缓解特朗普政府的战略竞争压力,并借助伙伴关系软化美国对中国的认知;中国还需要从“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主动实施战略示善、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等,营造一个友善的周边环境,防止特朗普政府借助周边事态施压中国。
尹玲[6](2019)在《美国对日本的安保政策研究(1961-1989)》文中研究说明在后冷战时期,美国与日本就驻日美军基地及防务费用分摊问题持续出现争端,这主要是基于美日两国核心国家利益的差异性。利益是同盟牢固的纽带,美日同盟的再定义本身就是美日两国国家利益的重新界定、分配和创造的问题。冷战结束后,美国仍以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思想看待亚洲事务,并利用西太平洋地区的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满足其在亚太地区的国家利益,对亚太国家进行封锁战略。而日本则认为美国的要求并未对日本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产生太多直接影响。这也就是两国在防务争端的根源——国家核心利益。从学界现有研究成果看,美日两国在防务领域的纷争可追溯到冷战时期。冷战时期的美日安保体制成为了美国在亚太地区遏制共产主义力量的重要支柱。然而,随着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日本逐渐在经济领域成为了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两国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必然会引发在政治、军事与安全等领域的连锁反应。其实,美日两国在安保体制语境下各怀心事:日本希望在与美国亚太区域利益保持一致的情况下,提升日本在同盟关系中的地位,借此机会突破在安保体制上的限制,向“正常国家”迈进一步;而按照美国的意愿,美日同盟的目标应该是让日本在军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又必须受到美国的制约,使日本为其全球战略服务。因此,美日两国在安全问题上出现纷争也在所难免。本文旨在从中国学者角度看待美国对日安保政策,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对课题的源起、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难度和研究创新进行阐释。正文由四章组成,以时间为节点,以美日两国安保体制的调整与变革为架构,侧重把美国对日安保政策放在美国亚太战略利益、整体战略调整以及随之而来的亚洲政策变化中,以揭示美日安保体制重构与美日同盟关系“再定义”的深层原因与深刻影响,即在冷战思维下,美日安保体制与同盟关系的不断调整与定义是美日两国为适应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同盟体制现状,两国在同盟体制内部进行了适应性的调整,通过调整、缔结新的条约或合作指针,实现美日两国的利益分配与同盟关系的“再平衡”。具体如下:第一章,主要对冷战初期美国的国家战略以及对日驻军问题进行述评。美国国家战略是美国战后外交政策的基础,该战略贯穿于美国战后历届政府的外交战略之中。美国的亚太战略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而美国对日政策又是美国亚太战略的集中体现。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深受国际战略环境的影响,其目标是在亚太地区建立霸权,将日本塑造成美国在该地区反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前沿阵地。为此,美国制定了以全面巩固和发展与日本的政治、军事关系,强化美日安全保障体制为核心的对日政策。第二章,主要论述了60年代美国对日安保政策的演变。这一时期美日两国进入了调整期和适应期,美日两国关系也从冰点转向蜜月期。1960年美日两国对安保条约的首次“再定义”使美日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当时的美国仍然视日本为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的“防波堤”,并且试图进一步控制与管理日本。然而,进入60年代末,美日两国的贸易摩擦进入逐步激化时期。虽然此时美日两国的摩擦体现在了经济领域,然而这种贸易上的不平衡实际上是美日两国在各个领域中出现的经济摩擦的起点与中心,也成为了美日双方日后在争夺政治与军事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章,主要论证了70年代美国对日安保政策的期待与不安。自《新美日安保条约》生效后,日本开始更加积极地谋求改变“美主日从”的关系状态。在这一时期,两国在经济领域的摩擦也开始向军事与安全领域蔓延,即使两国都力图朝着符合双方国家利益的方向改善两国关系,但两国间的竞争关系成为了双方在经济、军事与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争论与摩擦的关键的基础。第四章,主要探讨了80年代美日两国在军事与安全领域的合作与摩擦。80年代,美国的“世界霸权”与日本的“国际国家化”成为了两国在美日同盟框架下的共同目标,美日同盟关系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提升。从这一角度讲,由美日“安保关系”向“同盟关系”的进化,赋予了美日同盟体制以新的地位与作用。“中曾根康弘—里根时代”的到来、美日“同盟关系”的明确表述,表明了日本在同盟事务中主动性的加强与维系同盟利益的倾向。美日同盟关系与日本实现大国化目标之间的联系逐渐得以建立,这也使美日共同体的思想得到了明显的加强。结语部分,通过对冷战时期美日安保体制进行述评,揭示两国政策转变的深层原因,同时对美日两国军事与安全政策的特点进行论述,对两国同盟关系的未来走向进行评估。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与同盟体制内部的现状,美日两国就同盟体制与两国同盟关系以各种方式不断地进行着适应性的调整与重新定义,实现美日两国同盟关系与利益分配的“再平衡”。通过对美国对日政策,尤其是美国对日本的安保政策的发展与演变的研究,准确认识并勾勒出冷战时期美日两国军事与安全政策演变的历史轨迹,力求把握两国关系演变的一般规律,从现实层面揭示美国对日军事与安全政策与美日关系之于亚太地区安全的时代意义。
姚全[7](2019)在《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奥巴马政府上任之际,正值小布什政府在中东挑起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均未结束之时,且美国还遭遇了自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在“两场战争和一场危机”的大背景下,奥巴马政府在维持美国中东地区霸权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对小布什政府的中东战略进行了大幅度收缩,甚至是方向性的调整,试图通过更少的战略投入来维持既有的战略目标,从而形成了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离岸平衡战略主张作为离岸平衡手的美国应减少对离岸地区的资源投入,更多地依靠当地盟友来承担起遏制崛起大国的责任。只有在盟友无法完成有效遏制威胁任务时,美国才会亲自介入和干预,以保持离岸地区的均势平衡。其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少即是多”,即离岸平衡手在离岸地区投入较少的资源,反而获得更好的收益,因而更有利于维持其在离岸地区的权力与利益。为研究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本文完善了原有的离岸平衡战略理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括主观动机、客观条件、主要手段以及主要优势与局限等四大要素的离岸平衡战略分析框架,以此为线索来更为理性和深入地演绎、分析和评估奥巴马政府的中东战略。通过系统深入的分析,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主要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奥巴马政府在中东追求至少五个方面的离岸平衡目标。其一是维持中东地区均势,防止在中东地区出现地区大国的崛起;其二是减少对中东地区的资源投入,将节省的资源投入国内建设和亚太地区;其三是将中东地区的安全责任转移给盟友,减少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安全承诺;其四是避免卷入中东地区冲突,强调通过外交手段而不是军事手段介入中东冲突;其五是缓和与伊斯兰和阿拉伯世界的关系,降低中东国家的反美情绪。其次,奥巴马政府具备实施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的客观条件。在地缘环境上,美国与中东地区相隔着巨大的水体,而美国又是西半球地区的唯一霸权国,并具备在遥远的中东地区实施离岸平衡战略的实力。在敌友关系方面,美国在中东地区既面临着像俄罗斯、伊朗、叙利亚这些潜在的威胁者,也保持着像沙特、以色列这些可以依赖的中东地区盟友。在国际格局上,失衡的多极格局也使得美国更容易采取离岸平衡战略。最后,奥巴马政府为推行中东离岸平衡战略主要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第一是减少投入,先后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对利比亚危机实行“背后领导”,对叙利亚危机坚持不动用武力,对恐怖组织采取灵活打击手段,避免派出地面作战部队;第二是推卸责任,其主要表现有三点:1.与潜在威胁者俄罗斯、伊朗、叙利亚缓和紧张的外交关系,甚至与盟友以色列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对抗加剧而使美国陷入或被迫卷入冲突或战争;2.适度增加沙特和以色列的力量,加强盟友与潜在威胁者对抗的实力;3.通过沙特和以色列对抗伊朗,防止伊朗借叙利亚内战增强实力,形成“什叶派新月之弧”;第三是建立均势,通过外交渠道对伊朗研发核武器和叙利亚阿萨德政权使用化学武器发出警告,甚至划出“红线”试图达到战略威慑目的;同时联合沙特和以色列构建遏制俄罗斯、伊朗和叙利亚的同盟,形成美俄博弈、沙伊对抗、以叙选边站队的“外部均衡”;另外还不断增强自身的威慑能力以及保证美国在军事干预中东威胁和冲突时迅速取胜,通过维持庞大的国防预算保持绝对军事优势和维持有利于军事干预的强大军事投送能力,建立“内部均衡”。总的来说,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虽然存在局限,但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其成效方面,第一是签署了伊朗核协议,实现了防止核扩散的目标;第二是未卷入新的中东地区冲突;第三是在反恐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不仅击毙了头号恐怖分子本·拉登,还沉重打击了“伊斯兰国”;第四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战略重心从中东向亚太转移。但这一战略存在的局限也较为明显,那就是一方面美国的战略对手权力上升,俄罗斯得以重返中东,伊朗进一步崛起,叙利亚阿萨德政权也得以保存;而另一方面美国与中东盟友沙特和以色列的关系出现倒退,甚至跌入历史谷底。特别是,奥巴马政府试图改善美国与伊斯兰世界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另外还要看到,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的总体原则在现今的特朗普政府执政时期仍然得以延续,离岸平衡依然是理解当前美国中东战略的逻辑和窗口。对于中国来说,通过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美国的中东政策发展趋势,有助于中国政府制定更有利于自身的中东政策。
段建炜[8](2018)在《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是当今世界情报投入最多的国家,而国防情报业界占据了整个情报界的半壁江山。为了管理和利用好这一庞大力量,美国建立了现代化的国防情报管理机制,凭借先进的管理理念、发达的管理水平、优秀的管理队伍,在支援决策和作战方面成效显着。论文以考察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理论框架与模型为逻辑起点,以组织管理与业务管理具体实践为依据,分析和归纳现代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主要内容,揭示和论证若干重要影响因素,总结评价其特点与不足,并对我国防和情报管理发展提出对策性思考,使论文具有学术研究和实践指导双重意义。论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系统科学方法等,重点从四个部分开展研究:第一部分是论文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对美国国防情报管理最基础的理论要素进行概念分析和客观要素考察,并通过建模方法研究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理论模型,解读出情报、管理与决策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是论文的历史归纳与思考,梳理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发展,分析美国从军事情报到国防情报、从各自为政到业界管理的历史脉络,剖析美国国防情报管理萌芽、创立、调整、新发展四个阶段的演进轨迹,深化了对当前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由来与发展的认识。第三部分是论文的核心研究内容,考察了当前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战略目标以及组织管理、业务管理两大领域,梳理了国防情报业界三个层面的管理职能,剖析了国防情报工作各阶段、各环节的业务管理,对当前管理现状进行成效评估,总结归纳了管理特点,并对缺陷与挑战进行分析,对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展望。最后一部分是论文研究的落脚点,对如何推进我军情报管理进行了思考,并结合我军事情报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前瞻性研究与探索,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情报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李路[9](2018)在《美国“抵消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抵消战略”发端于冷战时期,是美国应对大国竞争的重要战略工具。它通常出现在美国战略扩张受阻的背景下,以“非对称”为主要特点,强调依托“竞争优势”,达成战略目的。本文主要采用唯物主义历史叙事方法,充分借鉴社会系统论新思维,首次向学界引入政策检证策略的新方法,以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为基础,以形式逻辑为工具,对美国历史上历次“抵消战略”,尤其是2014年提出的第三次“抵消战略”进行分析,全面且富有逻辑地阐明了历次战略的形成过程和内在机理,从目的、方针和手段等方面厘清历次战略的基本内容和设计考量,最终结合战略环境对当前美国第三次“抵消战略”进行了多层评估,对未来战略前景进行了预测。
辛昕[10](2018)在《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研究 ——以阿富汗战争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美国政府重新认识到公共外交的重要作用,世界各主要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公共外交。军事公共外交是公共外交的一个分支,但对于军事公共外交的讨论还不够广泛和深入,国内外学术界和军事界关于军事公共外交的研究仍比较零星,还没有专门的着作出版。然而,在实践领域,军事公共外交却在美国近十几年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文官因为安全原因不便开展公共外交,美国国防部和军队实际承担了公共外交的任务。本文将“军事”和“公共外交”联系起来,选择美国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国际关系、传播学和公共外交类型研究的理论,构建了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模式。总体而言,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模式是国防部和军队作为主体,协调国务院等政府机构和其他行为体的工作,通过信息传播、教育与任职以及关系建立三种途径向外国军人和公众传递承载国家利益的信息,从而引起他们的态度和行为改变,最终实现美国军事、外交和安全战略目标。具体手段主要包括传播美国民主价值观、塑造美军形象与传播美军精神、发布权威信息并进行媒体管控、对外军事教育培训、港口访问、军事援助和国际灾难救援等。在开展军事公共外交过程中,美国国防部进行了内部管理和协调、与国务院等其他政府部门进行跨部门合作,以及与其他社会行为体协调,从而形成合力,共同影响外国军人和公众。在此基础上,论文讨论了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在阿富汗战争中的运用情况,并总结了在此过程中暴露的缺陷。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的三种途径都得到了运用,并根据阿富汗战争的安全环境和阿富汗民众的特点,转化为不同的手段,包括“温和的伊斯兰之声”、“指挥官应急反应项目”、“人文地形系统”和“妇女接触小组”等。虽然美国成功地进行了媒体管控和丑化塔利班行动,并获得了大部分公众对阿富汗战争的支持,但由于对受众不够了解、叙事方式不当和没有明显改善公众生活等原因,削弱了军事公共外交的实际效果。最后,论文在讨论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和其在阿富汗运用情况的基础上,归纳出美国军事公共外交在关于目标制定、途径运用和管理协调的等方面的启示,具体包括:要统筹战略和战术目标,选取适合受众的传播媒介,在教育中巧妙传播价值观,课程增加互动且一视同仁,延长部署并长期投入,以及加强军事公共外交人员培训等。本文期待此研究对我国开展军事公共外交有所借鉴和参考。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由来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内容、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重点对论文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为论文的论述奠定基础。第二章回顾了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美国军方开展军事公共外交的原因,并论述了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所依据的政策。第三章综合运用国际关系、传播学和公共外交分类理论,结合美国军事公共外交实践,构建了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模式,并重点论述了其目标、途径和管理协调过程。第四章讨论了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在阿富汗战争中的运用情况和其缺陷,并结合实际事例与数据具体分析。第五章在讨论在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及其在阿富汗战争中运用的基础上,归纳出关于目标制定、途径运用和管理协调等方面的启示。第六章为结语,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内容,并对下一步研究提出设想。研究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对我们了解军事公共外交的一般性规律和运行过程有较大的现实参考价值和实际借鉴意义。如果运用得当,军事公共外交将成为国家总体公共外交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谁是美国的未来敌人?从美国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看美国军事战略发展动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谁是美国的未来敌人?从美国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看美国军事战略发展动向(论文提纲范文)
(2)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既有研究现状及不足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四节 研究框架结构及存在不足 |
第一章 国际战略评估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际战略评估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国际战略的层次分析 |
第三节 战略评估方法和模式 |
第二章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总体框架 |
第一节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概括 |
第二节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目标规划 |
第三节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绩效评估 |
第三章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项目管理与评估 |
第一节 国际战略项目管理流程 |
第二节 国际战略的项目设计 |
第三节 国际战略的项目绩效管理 |
第四章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制度、机制和结果运用 |
第一节 国际战略评估法律依据 |
第二节 国际战略评估运行机制和流程 |
第三节 国际战略评估的结果运用 |
第五章 案例分析:美国对外援助战略评估实践 |
第一节 美国对外援助总体情况和评估发展历程 |
第二节 美国对外援助战略规划和评估政策 |
第三节 美国国际开发署对外援助评估机制分析 |
第四节 美国国际开发署对外援助绩效评估做法 |
第五节 评估对美国对外援助战略的影响分析 |
结论与启示 |
一、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成效及不足 |
二、对中国国际战略评估的几点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3)联盟的延伸 ——美国亚太网络安全联盟的目标、机制和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网络安全 |
二、联盟 |
三、美国的亚太联盟 |
四、美国亚太网络安全联盟 |
五、美国亚太联盟与美国亚太网络安全联盟之比较 |
第二节 新现实主义联盟理论的主要观点与适用性分析 |
一、新现实主义联盟理论的主要观点 |
二、新现实主义联盟理论对亚太网络安全联盟的适用性分析 |
第二章 美国构建亚太网络安全联盟的动因与目标 |
第一节 美国亚太网络安全联盟的发展历程 |
一、奠定基础 |
二、建立联盟 |
三、强化联盟 |
第二节 美国构建与强化亚太网络安全联盟的动因 |
一、美国亚太联盟的转型 |
二、国际网络空间安全态势的变化 |
三、美国对网络空间威胁认知的演进 |
第三节 美国构建亚太网络安全联盟的目标 |
一、制衡地区网络大国 |
二、管理联盟内部分歧 |
三、维持美国制网权 |
第三章 美国亚太网络安全联盟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 |
第一节 美国亚太网络安全联盟的组织结构 |
一、美国与核心盟友间的轴辐结构 |
二、核心盟友与次级盟友间的网状结构 |
第二节 美国亚太网络安全联盟的运行机制 |
一、美国主导的合作方式 |
二、美国与核心盟友之间的资源互补 |
三、核心盟友与次级盟友之间的战略共识 |
第四章 美国亚太网络安全联盟的困境 |
第一节 联盟困境的表现 |
一、联盟内部凝聚力的减弱 |
二、联盟外部战略缓和空间的缩小 |
第二节 联盟困境的成因 |
一、网络空间的特殊性因素 |
二、联盟内部的双重交易机制因素 |
三、“美国+核心盟友+次级盟友”的结构因素 |
第五章 美国亚太网络安全联盟对网络空间安全的影响 |
第一节 对亚太地区网络空间的影响 |
一、加剧亚太地区网络空间的军事化 |
二、加剧亚太地区网络空间的安全困境 |
第二节 对全球网络空间安全的影响 |
一、全球网络空间低烈度冲突常态化 |
二、阻碍全球网络空间军备控制机制的建立 |
三、激化全球网络空间治理规则的对抗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论文结构与框架 |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出台的背景 |
一、亚太国际体系的深刻变革 |
(一)国际体系全球转型 |
(二)亚太地区地位上升 |
(三)美国的相对性衰落 |
(四)中国的结构性崛起 |
二、美国亚太战略的历史沿革 |
(一)克林顿政府的亚太战略 |
(二)小布什政府的亚太战略 |
三、“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酝酿 |
(一)从“重返亚太”到“转向亚太” |
(二)从“转向亚太”到“亚太再平衡” |
第二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标与实力依托 |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标 |
(一)巩固主导地位 |
(二)拓展经济利益 |
(三)扩展价值观念 |
二、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硬实力依托 |
(一)综合国力 |
(二)同盟体系 |
三、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软实力依托 |
(一)霸权威望的作用 |
(二)亚太身份的强化 |
第三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重点 |
一、军事战略重心的转向 |
(一)强化军事存在 |
(二)提高作战能力 |
(三)集中战略资源 |
二、辐辏安全体系的巩固 |
(一)修复信任关系 |
(二)升级同盟体系 |
(三)塑造伙伴网络 |
三、多边合作关系的推进 |
(一)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
(二)创新盟国多边军事合作机制 |
(三)深化与东盟的多边领域合作 |
(四)扩展亚太地区的价值观同盟 |
第四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基本评价 |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质 |
(一)“离岸平衡”传统的延续 |
(二)“选择性干预”的战略强化 |
二、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成效 |
(一)获取部分战略红利 |
(二)增加地区不稳定性 |
(三)升高战略实施成本 |
三、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反响 |
(一)美国国内的战略定性 |
(二)亚太国家的战略反应 |
(三)其他国家的战略认知 |
第五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遗产及启示 |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遗产 |
(一)美国对华战略认知更趋消极 |
(二)“亚太再平衡”向“印太”的转变 |
(三)“印太”战略更加趋于“冷战化” |
二、“亚太再平衡”对中国因应“印太”战略的启示 |
(一)明确美国对华战略定位与战略限度 |
(二)坚持底线思维以实力应对中美竞争 |
(三)加强经略周边以对冲美国战略压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相关专业术语首字母缩写说明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文献分类 |
(二)文献综述 |
(三)对既有研究的反思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战略 |
(二)战略竞争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霸权国应对崛起国战略的类型再划分 |
一、主流范式下霸权国应对崛起国战略的类型 |
(一)霸权转移范式下的遏制战略 |
(二)自由主义范式下的对冲战略 |
(三)建构主义范式下的情境战略 |
二、霸权国应对崛起国战略的类型再划分标准 |
(一)霸权国对崛起国地位追求的反应:承认或蔑视 |
(二)霸权国对崛起国实力增长的态度:容纳或限制 |
三、霸权国应对崛起国战略类型的再划分结果 |
(一)对冲战略 |
(二)竞争战略 |
(三)鸵鸟战略 |
(四)顺应战略 |
四、历史时空下霸权国应对崛起国的战略 |
(一)一战前的英国对德战略(1870-1914) |
(二)二战前的英国对德战略(1933-1939) |
(三)冷战后的美国对华战略(1993-2016)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背景 |
一、美国霸权护持的战略基因 |
(一)美国霸权护持的战略文化 |
(二)美国霸权护持的战略实践 |
二、“美国优先”下的对华战略校准 |
(一)对“接触中国”的战略失望 |
(二)对“对华政策大辩论”的战略回应 |
(三)对“极限施压”中国的战略自信 |
三、中国崛起引发美国战略焦虑 |
(一)中美实力对比变化引发美国恐慌 |
(二)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激发美国担忧 |
(三)中国奋发有为外交催发美国猜疑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目标与实力依托 |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战争竞争政策的目标分析 |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战争竞争政策的政治目标 |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经济目标 |
(三)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安全目标 |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实力依托 |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硬实力依托 |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软实力依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实施 |
一、单边层面:多领域施压中国 |
(一)经济施压:挑起贸易摩擦 |
(二)政治施压:挑战“一个中国”政策 |
(三)安全施压:强化威慑 |
二、双边层面:多点布局压制中国 |
(一)借“朝核问题”,增大地缘风险 |
(二)探索“离间中俄”,破坏周边稳定 |
(三)强化东亚双边同盟,增加地缘压力 |
三、多边层面:携手多方打压中国 |
(一)推进“印太”战略,挤压中国地缘空间 |
(二)拉拢东盟国家,平衡中国地区影响 |
(三)推动多方协调,压制中国经济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特点与趋势 |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特点 |
(一)竞争目标的压制性 |
(二)竞争领域的多样性 |
(三)竞争手段的激进性 |
(四)竞争主体的国家性 |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效果评估 |
(一)政治目标的效果评估 |
(二)经济目标的效果评估 |
(三)安全目标的效果评估 |
三、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发展趋势 |
(一)全面强化战略竞争的风险加大 |
(二)存在“竞和”型对冲的可能 |
(三)迈向战略顺应的不确定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因应特朗普政府战略竞争政策的对策 |
一、中国因应特朗普政府战略竞争政策的战略思维 |
(一)坚持和平发展,应对美国霸权施压新格局 |
(二)保持战略自信,型塑中美互动 |
(三)坚守战略底线,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
二、中国因应特朗普政府战略竞争政策的具体方略 |
(一)深化改革开放提升应对能力 |
(二)稳步发展伙伴关系 |
(三)营造友善的周边环境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美国对日本的安保政策研究(1961-198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意义和方法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综述 |
(一) 文献综述 |
(二) 国外相关研究 |
(三) 国内相关研究 |
(四)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不足 |
(五) 研究空间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冷战初期美国的国家战略与对日驻军问题 |
第一节 美国亚太战略初步设想与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 |
一、 美国遏制战略的提出与亚太战略的初步设想 |
二、 朝鲜战争: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助推器 |
三、 驻日美军的存在与美国对日媾和设想的提出 |
第二节 美日安保体制的确立 |
一、 美日同盟的构筑与驻日美军的合法化 |
二、 对驻日美军权利的界定 |
三、 50年代的驻日美军与基地建设 |
四、 驻日美军的活动与日本对其的反应 |
第三节 美国对驻日美军的调整与日本军事力量的初步建立 |
一、 “新面貌”战略与驻日美军政策的调整 |
二、 日本军事力量的初步建立 |
小结 |
第二章 从“冰点”转向“蜜月”:60年代美国对日本的安保政策 |
第一节 美日关系“新时代”:60年代初期美日关系的开启 |
一、 条约的修订与美日关系的转变 |
二、 《美日安保条约》的修订与两国“新时代”的开启 |
第二节 肯尼迪政府的“冷战战略”与驻日美军的军力调整 |
一、 肯尼迪政府的“冷战战略” |
二、 肯尼迪政府对美日防务关系的评估 |
三、 美国政府对驻日美军军力的调整 |
四、 关于冲绳主权归属问题与返还问题的转圜 |
五、 关于驻日美军基地储备核武器的处置问题 |
第三节 “东亚错位”:约翰逊时期的美国与日本 |
一、 越南战争及其对美日安保体制的影响 |
二、 美国对日本的国防承诺与要求 |
三、 关于冲绳问题的协商与小笠原群岛的归还 |
四、 美日两国对《新美日安保条约》存续问题的探讨 |
小结 |
第三章 期待与不安:70年代美国对日本的安保政策 |
第一节 缓和时代的到来:70年代的美国与东亚 |
一、 亚太战略收缩:“尼克松主义”与美国亚太战略调整 |
二、 分水岭:70年代的美日两国关系 |
三、 “心照不宣的同盟关系”:中美关系解冻 |
第二节 责任分担与军力部署:尼克松时期的美国对日安保政策 |
一、 美国与日本关于防务责任分担问题的争论 |
二、 美国与日本关于防务分担问题的认知变化 |
三、 美国与日本关于冲绳返还问题的交涉 |
(一) 尼克松与佐藤的会谈 |
(二) 美日两国关于冲绳返还过程中冲绳主权问题的交涉 |
(三) 美日两国关于冲绳返还过程中核密约问题的协商 |
(四) 美日两国关于冲绳返还过程中财政问题的商讨 |
第三节 从“太平洋主义”到现实主义的回归 |
一、 继承与发展:“太平洋主义”的提出 |
二、 现实主义的回归:卡特政府对日政策的平稳过渡 |
三、 美日防务关系新阶段:《美日防卫合作指针》的出台 |
四、 美国与日本关于防务责任与费用分担的再交涉 |
五、 卡特政府的核不扩散政策与日本的反应 |
小结 |
第四章 合作与摩擦:80年代美国对日本的安保政策 |
第一节 联盟战略的提出:80年代的美国与日本 |
一、 80年代亚太局势对美日两国的影响 |
二、 “拥抱日本”:“里根—中曾根康弘”时代的开启 |
第二节 合作与摩擦:80年代美日两国军事与安全关系 |
一、 80年代美日两国的防务合作 |
二、 80年代美日两国的防务摩擦 |
第三节 经贸摩擦与联盟转型:美日经贸摩擦对军事防务的影响 |
一、 80年代美日两国经济关系的总体表征 |
二、 美日经贸摩擦对两国军事防务政策与关系的影响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论文基本框架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
第一章 离岸平衡战略的分析框架构建 |
第一节 离岸制衡战略实施的主观动机 |
第二节 离岸平衡战略实施的客观条件 |
第三节 离岸制衡战略实施的主要手段 |
第四节 离岸平衡战略存在的潜在风险 |
小结 |
第二章 奥巴马政府中东离岸平衡战略实施的主观动机 |
第一节 防止伊朗成为中东地区大国 |
第二节 减少对中东地区的资源投入 |
第三节 强调盟友分担责任 |
第四节 避免卷入中东地区冲突 |
第五节 缓和中东国家的反美情绪 |
小结 |
第三章 奥巴马政府中东离岸平衡战略实施的客观条件 |
第一节 美国独特的地缘战略环境 |
第二节 美国在中东地区同时存在挑战者与盟友 |
第三节 失衡的多极格局使美国更易实施离岸平衡战略 |
小结 |
第四章 奥巴马政府中东离岸平衡战略实施的主要手段 |
第一节 减少在中东地区的军事投入 |
第二节 竭力向盟友推卸责任 |
第三节 多管齐下建立地区均势 |
小结 |
第五章 奥巴马政府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的成效与局限 |
第一节 奥巴马政府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的成效 |
第二节 奥巴马政府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的局限 |
小结 |
结语 |
一、特朗普对奥巴马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的继承与背离 |
二、美国实施离岸平衡中东战略的前景 |
三、美国中东离岸平衡战略对中国的防范 |
参考文献 |
(8)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创新点、难点及解决对策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理论体系与模型建构 |
2.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客观要素 |
2.1.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基本概念 |
2.1.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客观要素 |
2.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理论框架 |
2.2.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情报流程理论框架 |
2.2.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国防管理理论框架 |
2.2.3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决策周期理论框架 |
2.3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理论模型的建构 |
2.3.1 建构理论模型已具备基本条件 |
2.3.2 基于理论框架建构出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理论模型 |
2.3.3 基于理论模型解读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内涵 |
2.4 小结 |
第三章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发展演变 |
3.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历经战争进入萌芽期 |
3.1.1 从独立战争到建国初期,美国军事情报管理较为混沌 |
3.1.2 从内战结束至一战前,美国常设军事情报机构出现 |
3.1.3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事情报机构发展壮大但缺乏管理 |
3.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在冷战期间进入成长期 |
3.2.1 美国国防情报部门创立发展是国防情报管理开展的前提 |
3.2.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直接受美国情报界管理改革的影响 |
3.2.3 冷战结束后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开始重新定位 |
3.3 “9·11”事件后美国国防情报管理步入成熟期 |
3.3.1 “9·11”事件后美国国防情报界反思管理改革问题 |
3.3.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实现里程碑式的发展 |
3.3.3 奥巴马政府推动国防情报管理深化调整 |
3.4 小结 |
第四章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重点目标与具体实施 |
4.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重点目标 |
4.1.1 保障国防情报用户及时准确决策,配合整个美国情报界 |
4.1.2 紧跟国防情报用户需求,提升国防情报业界管理水平 |
4.1.3 推进国防情报理论研究,加强国防情报人才队伍建设 |
4.1.4 提升国防情报业界反制与拒止能力,防止敌方夺取优势 |
4.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组织管理 |
4.2.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围绕情报支援开展组织管理 |
4.2.2 各层级情报部门在组织管理中被赋予明确职能 |
4.3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业务管理 |
4.3.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贯穿军事情报行动各环节 |
4.3.2 美军实施联合作战时注重开展国防情报管理 |
4.4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主要路径 |
4.4.1 通过加强人事管理,注重培养国防情报管理力量 |
4.4.2 通过有效资金管理,积极投入发展国防情报能力 |
4.4.3 通过信息技术管理,提升国防情报管理效率 |
4.4.4 通过反情报与安全管理,严防安全漏洞带来破坏 |
4.5 小结 |
第五章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成效与主要特点 |
5.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取得突出成效 |
5.1.1 国防情报主管权力得到巩固和加强,统筹效益不断提高 |
5.1.2 国防情报管理机制运行更加流畅高效,手段与能力进步较快 |
5.1.3 国防情报管理地位得到强化,对国家情报管理的影响力扩大 |
5.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主要特点 |
5.2.1 以制度化的领导指挥形成强大管理权力 |
5.2.2 以体系化的管理结构发挥业界整体优势 |
5.2.3 以规范化的管理流程推动标准情报作业 |
5.2.4 以企业化的管理机制提高情报效益 |
5.3 小结 |
第六章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
6.1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
6.1.1 统合矛盾长期存在,影响国防情报业界整合 |
6.1.2 管理方向存在偏差,增加国防情报管理成本 |
6.1.3 资源管理频现不足,制约能力发展和理念更新 |
6.1.4 国防情报业界扩张,导致情报管理遭遇外部阻力 |
6.2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发展趋势 |
6.2.1 进一步强化国防部领导层授权,完善国防情报管理依据 |
6.2.2 进一步满足情报用户不同需求,提升国防情报管理水平 |
6.2.3 进一步削弱业界管理上的藩篱,推动国防情报一体化整合 |
6.3 小结 |
第七章 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启示与思考 |
7.1 紧盯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实践发展 |
7.1.1 把握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发展脉络 |
7.1.2 把握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理念思维 |
7.1.3 把握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的制度设计 |
7.2 确立我军情报管理的战略目标 |
7.2.1 以强军思想为指引,坚持情报管理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 |
7.2.2 积极开展理论探索,发展中国特色的情报管理理论体系 |
7.3 优化我军情报管理体制 |
7.3.1 加强我军情报管理集中领导,全盘统筹情报管理工作 |
7.3.2 完善我军情报管理体系模式,改进组织体制设计 |
7.3.3 颁布国家法律与军队条令条例,明确军事情报管理工作细则 |
7.4 提高我军情报管理水平 |
7.4.1 着眼提高我军情报管理效能,用科学方法管理军事情报工作 |
7.4.2 着眼提高联合作战情报保障效能,基于实战需求管理军事情报 |
7.5 完善我军情报管理路径 |
7.5.1 注重管理人员培养,打造一流情报管理队伍 |
7.5.2 加大财力物力投入,实现情报资源优化配置 |
7.5.3 建设高效安全技术平台,解决情报管理的信息瓶颈 |
7.5.4 严格落实安全反间措施,整合情报与反情报工作 |
7.6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论文主要结论与成果 |
8.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9)美国“抵消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念界定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创新思路 |
第二章 “抵消战略”的历史起源 |
2.1 “新面貌”战略 |
2.1.1 “新面貌”战略的背景 |
2.1.2 “新面貌”战略的提出 |
2.1.3 “新面貌”战略的实施 |
2.2 “抵消战略” |
2.2.1 “抵消战略”的背景 |
2.2.2 “抵消战略”的提出 |
2.2.3 “抵消战略”的实施 |
2.2.4 能力运用:“空地一体” |
2.2.5 “抵消战略”的地位 |
第三章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驱动因素 |
3.1 现实威胁转变 |
3.1.1 世界主要国家的挑战 |
3.1.2 地缘战略态势的变迁 |
3.2 经济环境恶化 |
3.2.1 债务规模上升 |
3.2.2 军费开支锐减 |
3.2.3 国防研发费用下降 |
3.3 作战领域的挑战 |
3.3.1 精确武器技术的扩散 |
3.3.2 “反进入/区域拒止”能力的增强 |
3.3.3 “反进入/区域拒止”的作战挑战 |
3.3.4 “反进入/区域拒止”战略的威胁 |
3.4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出笼 |
3.5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动因 |
3.5.1 历史文化推动 |
3.5.2 战略思维牵动 |
3.5.3 官方探索驱动 |
第四章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内容属性 |
4.1 目标指向 |
4.2 本质属性 |
4.2.1 非对称性 |
4.2.2 成本属性 |
4.2.3 时空属性 |
4.2.4 话语权属性 |
4.2.5 间接威慑属性 |
4.3 总体思路 |
4.3.1 “三位一体”架构 |
4.3.2 路径方针选择 |
4.3.3 作战任务规划 |
4.3.4 “智能作战模式” |
第五章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构想实施 |
5.1 能力设计 |
5.1.1 探索战斗力生成准则 |
5.1.2 构设“全球监视与打击网络” |
5.1.3 规划关键前沿技术发展 |
5.1.4 提出“长期研究和发展规划” |
5.1.5 确定战略核心能力 |
5.2 能力获取 |
5.2.1 国防创新体系 |
5.2.2 国防部机构调整 |
5.2.3 国防采办制度改革 |
第六章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分析评估 |
6.1 逻辑评估 |
6.1.1 大国威胁是首要 |
6.1.2 颠覆性技术优势可应对大国威胁 |
6.1.3 美国能够获取颠覆性技术优势 |
6.2 前景评估 |
6.2.1 “抵消战略”的“遁形” |
6.2.2 “抵消战略”的“隐形” |
6.2.3 “抵消战略”的“变形” |
6.3 影响评估 |
6.3.1 对美国的影响 |
6.3.2 对世界的影响 |
6.3.3 对我国的影响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10)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研究 ——以阿富汗战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由来与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公共外交 |
1.2.2 军事公共外交 |
1.2.3 军事公共外交与其他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公共外交概念和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军事公共外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美国在阿富汗公共外交和军事行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内容、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回顾 |
2.1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发展历程 |
2.1.1 一战、二战时期 |
2.1.2 冷战到“9·11”之前 |
2.1.3 “9·11”之后 |
2.2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开展原因 |
2.2.1 外界原因 |
2.2.2 内部原因 |
2.3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相关政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模式 |
3.1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的构建 |
3.1.1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
3.1.2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模式构建 |
3.2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目标 |
3.3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途径 |
3.3.1 信息传播途径 |
3.3.2 教育与任职途径 |
3.3.3 关系建立途径 |
3.4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管理与协调 |
3.4.1 国防部内部的军事公共外交管理与协调 |
3.4.2 国防部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协调 |
3.4.3 国防部与其他社会行为体的协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在阿富汗战争中的运用 |
4.1 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目标设定 |
4.2 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军事公共外交途径的运用 |
4.2.1 信息传播途径的运用 |
4.2.2 教育培训途径的运用 |
4.2.3 关系建立途径的运用 |
4.3 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管理与协调 |
4.3.1 国防部内部的管理和协调 |
4.3.2 国防部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协调 |
4.3.3 国防部与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和非政府组织等的协调 |
4.4 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军事公共外交的缺陷 |
4.4.1 信息传播途径运用的缺陷 |
4.4.2 教育培训途径运用的缺陷 |
4.4.3 关系建立途径运用的缺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的启示 |
5.1 目标设定的启示 |
5.2 途径运用的启示 |
5.2.1 信息传播途径运用的启示 |
5.2.2 教育和任职途径运用的启示 |
5.2.3 关系建立途径运用的启示 |
5.3 管理和协调的启示 |
5.3.1 改善国防部内部的管理和协调 |
5.3.2 改善国防部与其他机构的协调 |
5.3.3 改善国防部与其他社会行为体的协调 |
5.3.4 改善对军事公共外交资源的协调 |
5.3.5 加强军事公共外交人员培训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谁是美国的未来敌人?从美国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看美国军事战略发展动向(论文参考文献)
- [1]冷战后美国亚太海权联盟战略研究[D]. 舒可心. 外交学院, 2021
- [2]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研究[D]. 姚峰. 外交学院, 2021(11)
- [3]联盟的延伸 ——美国亚太网络安全联盟的目标、机制和影响[D]. 袁伟晨. 南京大学, 2020(11)
- [4]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研究[D]. 于红丽. 吉林大学, 2020(08)
- [5]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研究[D]. 游启明. 吉林大学, 2020(06)
- [6]美国对日本的安保政策研究(1961-1989)[D]. 尹玲.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7)
- [7]奥巴马政府的中东离岸平衡战略研究[D]. 姚全.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8]美国国防情报管理研究[D]. 段建炜.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9]美国“抵消战略”研究[D]. 李路.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10]美国军事公共外交模式研究 ——以阿富汗战争为例[D]. 辛昕.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