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血管畸形16例临床分析

脊髓血管畸形16例临床分析

一、16例脊髓血管畸形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戴嵬,孙园园,王娟,吴凌云,李伟,王毅,杨咏波,刘涛,那世杰,张庆荣,杭春华[1](2021)在《复合手术在脊髓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和探讨复合手术在脊髓血管病外科治疗中的技术特点及疗效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在复合手术室连续完成复合手术治疗的17例脊髓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 12例,髓周动静脉瘘3例,脊髓动静脉畸形2例。首先使用DSA标记定位技术精准获得病变位置及设计手术切口,术中吲哚菁绿造影定位并动态显示病变情况,并通过手术前后DSA的对比以验证瘘口或畸形团切除的准确性。术后及随访时采用改良Aminoff-Logue残疾评分、脊髓损伤水平分级评估患者的脊髓功能改善情况(好转、无改善、恶化)。结果所有患者复合手术顺利完成,无误切或残留。1例SDAVF患者术前脊髓造影提示高流量瘘,术中定位切除瘘口后即时造影发现另一瘘口,扩大骨窗范围,重新定位后顺利切除。其余患者均一次性切除瘘口或畸形团,术中即时DSA示病变无显影。17例患者出院时相较术前,10例患者下肢肌力及感觉障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例术前已存在括约肌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恢复不明显。术后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无复发,17例患者中有16例脊髓功能障碍明显好转。结论复合手术是外科治疗脊髓血管畸形的新的有效方法,相较于传统手术方式更精准、更安全,可避免残留及误损正常血供,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蒋登旭[2](2020)在《Chiari Ⅰ型畸形的脑脊液动力学研究及脊柱侧凸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第二章(第一节)使用四维流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技术比较伴不同尺寸脊髓空洞的Chiari Ⅰ型畸形患者脑脊液动力学特征目的使用四维流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技术(4D magnetic resonance phase contrast flow imaging,4D-PC Flow MRI)鉴别伴不同尺寸脊髓空洞的Chiari Ⅰ型畸形(Chiari Ⅰ malformation,CMI)患者的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动力学特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28例CMI患者及12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被纳入本项研究。以最大脊髓空洞/脊髓直径比(syrinx/spinal cord ratio,S/C ratio)=0.5为界,将CMI患者分为大空洞组(large syrinx,LS)与小空洞组(small syrinx,SS)。后颅窝(posterior cranial fossa,PCF)形态学特征及4D-PC CSF流动数据均通过核磁扫描成像获得,并在三组间进行比较。另外,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鉴定CSF流动数据与PCF形态学参数之间的相关强度。结果共有16例患者被分入小空洞组(最大S/C ratio<50%),12例患者被分入大空洞组(最大S/C ratio>50%)。在枕骨大孔位置,心脏收缩期与舒张期CSF最大流速在LS组患者中较SS组患者与健康志愿者显着减小,但SS组患者与健康志愿者间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除此之外,斜坡倾斜角(∠α)也被发现在LS组患者中显着减小。Pearson分析显示CSF流速与斜坡倾斜角(∠α)具有统计学相关性。结论本研究首次证实,减小的斜坡倾斜角(∠α)与增大的脊髓空洞均与患者脑脊液动力学改变有关。因斜坡倾斜角减小(∠α)而导致脊髓前方旁正中蛛网膜下腔内脑脊液循环受限可能是脊髓空洞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第二章(第二节)后路内固定脊柱矫形术对左胸弯型脊柱侧凸患者的治疗效果:一项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与Chiari Ⅰ型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的匹配对照研究目的既往比较Chiari Ⅰ型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Chiari Ⅰ malformation-associated scoliosis,CMS)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脊柱矫形手术效果的报道多是基于右胸弯型脊柱侧凸(right thoracic curves,RT)或弯型混杂的病例。对于左胸弯型脊柱侧凸(left thoracic curves,LT),除了术中操作习惯与右胸弯型相反所可能带来的困难外,既往研究提示在CMS患者中,左胸弯型患者较其它弯型患者可能存在一些实质性差异。因此,针对既往研究所忽视的部分,本研究旨在对比左胸弯型CMS患者(LT-CMS)与左胸弯型AIS患者(LT-AIS)接受后路内固定脊柱矫形术后的影像学及临床结果。方法38例平均年龄15岁的患者被纳入本项研究,包括19例LT-CMS患者(10男,9女)与19例年龄、性别、主弯Cobb角相匹配的LT-AIS患者(10男,9女)。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2年)矫形效果的差异。回顾分析两组患者术中相关记录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使用患者术前及随访过程中完成的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the 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22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Risser征及随访时间均相似。术前主弯度数在LT-CMS组与LT-AIS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57.7±13.3°vs 57.1±17.7°,P=0.881)。LT-CMS患者主弯柔韧性较差,顶椎偏移及胸椎后凸较大,但与LT-AIS患者的差异均无显着统计学意义。术中,LT-CMS患者倾向于失血(estimated blood loss,EBL)与输血增多。术后,两组患者在主弯矫正率上无显着差异(LT-CMS56.0±15.3%vs LT-AIS 59.6±13.9%,P=0.393)。此外,术后冠矢状面平衡在两组间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主弯矫正丢失及整体平衡保持也无组间显着差异。共有2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包括1例术后2.5年发生断棒的LT-CMS患者和1例术后发生浅层伤口感染的LT-AIS患者。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均完成了SRS-22量表,两组患者在所有5个域的评分上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左胸弯型CMS患者接受后路内固定脊柱矫形术可以获得与左胸弯型AIS患者相当的影像学及临床结果。虽然术中部分操作习惯与常见的右胸弯型脊柱侧凸相反,且左胸弯型CMS患者倾向于出血量更多,但本研究并未发现相较AIS患者,该类患者有更易发生术后并发症的特殊风险。第二章(第三节)一期后路脊柱矫形手术对Chiari Ⅰ型畸形患者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的影响目的对于无神经症状且不伴有脊髓空洞的Chiari Ⅰ型(Chiari Ⅰ malformation,CMI)伴脊柱侧凸(Chiari Ⅰ malformation associated scoliosis,CMS)患者目前推荐不行预防性神经减压手术而直接行一期后路脊柱矫形手术。但是,对于一期矫正脊柱畸形可能牵拉脊髓进一步加重小脑扁桃体下疝发生严重医源性神经并发症的担忧一直存在。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接受一期后路脊柱矫形手术的CMS患者后脑及小脑扁桃体位置变化情况。方法共有27名(22女,5男)于2010年至2016年间至我院接受一期后路脊柱矫形手术的CMS患者被纳入本项研究,平均年龄15.1±2.4岁。每位患者均在术前及术后三周接受颈部磁共振检查(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测量小脑扁桃体下疝距离,Mc Rae’s线至延髓脑桥沟及第四脑室顶点的距离用以计算后脑及小脑扁桃体位置变化。术后较术前变化超过2mm即被视为发生显着位置变化。结果术后MRI显示,小脑扁桃体下疝距离及Mc Rae’s线至延髓脑桥沟及第四脑室顶点的距离与术前数据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小部分患者术后出现相关位置显着变化(2例患者小脑扁桃体下疝距离出现显着变化,4例患者延髓脑桥沟位置出现显着变化,2例患者第四脑室顶点位置出现显着变化),所有这些患者相关位置变化幅度均在2mm至3mm之间。根据小脑扁桃体下疝分级系统,所有27例患者术后评级均未加重,也无明显神经或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Chiari Ⅰ型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接受一期后路脊柱矫形手术不会加重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也不会对后脑产生牵拉。本研究从影像学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一期后路脊柱矫形手术在符合指征的Chiari Ⅰ型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中的安全性。第三章马凡氏综合征伴严重脊柱侧凸患者的手术矫正:置钉密度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增加置钉密度在矫正马凡氏综合征伴严重脊柱侧凸(主弯Cobb角≥70°)患者(scoliosis secondary to Marfan syndrome,MF-S)中的影响与作用。方法对3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MF-S患者的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的影像学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以所有患者平均置钉密度为界,将患者分为高置钉密度组(high density group,HD group)与低置钉密度组(low density group,LD group)。测量的参数包括冠状面Cobb角,T5-T12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及T12-S1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此外,手术时间、预估出血量、置钉精确度、术后并发症及健康生活质量相关评分均在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平均置钉密度为1.40±0.15(1.13-1.67)。胸弯Cobb角矫正率与凹侧置钉密度显着相关(r=0.783,P=0.0007)。组间比较显示HD组胸弯Cobb角矫正率显着高于LD组(56.59%±4.80%vs 44.54%±9.61%,P=0.036)。末次随访时,共有11例患者矫正丢失>5°,包括8(47.1%)例LD组患者与3(17.6%)例HD组患者。术后两组患者健康生活质量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且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增加置钉密度可以改善马凡氏综合征伴严重脊柱侧凸患者的手术矫正效果。置钉密度增加有助于增强结构稳定性,减少随访过程中的矫正丢失。

郭淼,赵化岭,李丹[3](2019)在《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于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以来我院收治的20例脊髓血管畸形患者其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血管造影检查或手术病理确诊,术前患者皆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将血管造影检查或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脊髓血管畸形当中应用诊断的准确率、瘘口位置判断准确情况进行统计。结果经由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本组20例患者作出下述诊断:硬脊膜动静脉瘘11例、髓周动静脉瘘3例、脊髓动静脉畸形3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漏诊1例、髓周动静脉瘘漏诊1例。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准确率是90%。同时,经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瘘口位置做出正确判断的有15例,准确率是75%。结论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与瘘口位置正确判断皆具良好价值,能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力的参考借鉴。

万聪翀[4](2018)在《特殊的神经梅毒:梅毒性脊髓病变的临床特征与诊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一类特殊的神经梅毒,梅毒性脊髓病变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和预后,以期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对国内外文献中公开发表的梅毒性脊髓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病例报告形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纳入56篇文献共63例患者(21例脊髓脊膜血管梅毒、33例脊髓痨、9例脊髓树胶样肿),其临床特征包括:(1)男性多见;以中老年为主;(2)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起病,进行性发展;(3)首发症状以下肢麻木、乏力多见;(4)血清梅毒学检查结果都为阳性;(5)脑脊液特点为细胞数和蛋白含量绝大多数均增加,脑脊液梅毒学检查结果不全为阳性;(6)多有影像学改变;(7)确诊较困难;(8)驱梅治疗近期症状可有不同程度改善,远期预后缺乏证据。结论:临床表现结合血清和脑脊液梅毒相关抗体检测,脑脊液生化和细胞学检查是确诊梅毒性脊髓病变的重要指标,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将使梅毒性脊髓病变有较好的结局。

邹佳妮,黄文才,陈信坚,吴倩,陆然,马廉亭,杨铭,向伟楚[5](2017)在《320排动态容积CTA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A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A共诊断脊髓血管畸形20例,其中16例CTA检查后1周内行DSA检查。结果同时完成CTA和DSA检查的16例脊髓血管畸形中,10例CTA与DSA获得的诊断相符,包括髓内动静脉畸形2例、髓周动静脉瘘3例和硬脊膜动静脉瘘5例。2例髓周动静脉瘘在CTA显示的供血动脉(1例)、病变范围(1例)与DSA不符;3例硬脊膜动静脉瘘在CTA未显示供血动脉,其中2例在DSA未显示异常血管结构;1例海绵窦硬脑膜动静脉瘘在CTA被误判为髓内动静脉畸形。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A可作为筛查脊髓血管畸形的重要手段,但CTA可能遗漏小的供血动脉,或因扫描范围受到限制有可能导致脊髓血管畸形类型的误判。

张亮,贾文清,杨俊[6](2016)在《脊髓髓内动静脉畸形显微手术14例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脊髓髓内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特点和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5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确诊并行显微外科手术的14例脊髓髓内AVM患者资料。男性10例,女性4例,年龄1672岁,平均(39.1±17.2)岁。影像学检查提示病变发生于颈段6例,胸段3例,颈胸段均累及2例,圆锥部位3例。行后正中入路椎板切开术,打开硬脊膜,充分暴露畸形血管团,应用吲哚氰绿荧光造影精确判断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先阻断供血动脉,后切断引流静脉,将畸形血管团切除后再行荧光造影检查结合超声辅助判断畸形血管团的切除程度。结果 14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其中12例AVM被全部切除,1例胸腰段AVM及1例颈段AVM因腹侧部分病灶难以到达,只进行了大部切除。术中脊髓功能及脊髓前后动脉均保护完好,电生理监测未见波幅下降,术中出血量100600 ml,平均(178.6±141.0)ml,均未输血。术后1例患者临床症状加重,其余患者症状好转。术后随访1184个月,平均(60.9±20.4)个月,12例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2例无明显变化。结论脊髓髓内AVM是一类少见的先天性脊髓血管疾病,采用显微外科手术能安全切除畸形血管病灶,阻止脊髓功能进一步恶化。

张沈阳,李敬伟,惠新晨,叶丹,徐运[7](2012)在《脊髓血管畸形12例及文献复习733例临床报告及易误诊原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脊髓血管畸形易误诊原因。方法结合文献资料回顾性分析早期误诊的12例脊髓血管畸形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2例脊髓血管畸形病例曾误诊为脊柱退行性疾病6例、脊柱肿瘤2例、自发性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急性脊髓炎2例、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等。慢性起病的患者确诊时间平均10m;急性起病的患者确诊平均14d。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脊髓血管畸形733例,病程16h至12y。其中,慢性起病者315例,急性起病者105例。结论脊髓血管畸形临床表现多样、变异大,是导致早期难以确诊的主要原因,诊断本病时应拓宽诊疗思路,注意与上述疾病鉴别;及时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及脊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是正确诊断的关键。

刘昌盛,査云飞,李茂进,谢宝君,邱丽,李远锋,杨仁杰,黄冬杰[8](2012)在《3.0T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脊髓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脊髓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脊髓出血性病变患者(病变组)和1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3.0T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二维扰相梯度回波T2*加权(2D-MERGE T2*WI)、FSE T1WI及FSE T2WI扫描。32例病例均经临床随访及病理证实,包括脊髓挫裂伤20例、脊髓动静脉畸形6例、脊髓海绵状血管瘤2例、脊髓星形细胞瘤伴出血4例。比较分析SWI及2D-MERGE T2*WI、常规FSE T2WI对脊髓出血性病变检出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20例脊髓挫裂伤患者常规FSE T2WI均显示水肿征象,其中4例脊髓挫裂伤在SWI、2D-MERGET2*WI、常规FSE T1WI及FSE T2WI均未见出血征象,8例脊髓挫裂伤仅在SWI显示出血征象,另外8例脊髓挫裂伤、6例脊髓动静脉畸形、2例脊髓海绵状血管瘤和4例脊髓星形细胞瘤伴出血在SWI显示低信号出血征象较2D-MERGET2*WI及常规FSE T2WI更敏感。结论:3.0T磁敏感加权成像检出脊髓出血性病变比常规MRI更敏感,可作为脊髓出血性病变MRI检查重要的补充序列。

曹际斌,高思佳,李燕燕,崔玲玲,蒋旭远,韩鹏[9](2012)在《无创性脊髓血管成像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与脊髓DSA及手术对比,初步探讨256层MSCT全脊髓血管成像(CTA)及3.0 T MR脊髓血管动态增强扫描(CE-MRA)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7例临床表现及MR平扫疑诊为脊髓血管病的患者,全部行CTA检查,其中10例行MRA检查,15例在CT或MR检查3~5 d后行DSA检查,8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将其CTA、MRA、DSA及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行CTA检查的17例患者中,16例较好地显示了异常血管病变的范围,其中7例诊断为硬脊膜动静脉瘘,7例为髓周动静脉瘘,2例为脊髓动静脉畸形,与DSA或手术诊断一致,1例无法做出诊断。其中12例准确判定供血动脉,12例准确显示瘘口位置。行MRA检查的10例患者中,7例准确诊断供血动脉及瘘口位置,与DSA或手术结果一致;其余3例DSA检查阴性。结论 256层MSCT全脊髓CTA及3.0 T MR CE-MRA能安全、无创、快速、清晰地显示脊髓血管畸形的病变范围、供血动脉及瘘口的位置,缩短DSA诊疗时间,在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协助制订治疗方案及术后随访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高思佳,章梦薇,朱玉森,刘静红,王忠辉,藏培卓,石强,王强,梁传声,徐克[10](2008)在《64层螺旋CT脊髓血管造影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脊髓血管造影在诊断脊髓血管畸形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17例MRI及临床表现符合脊髓血管病的病人,做CT脊髓血管造影检查,其中14例于1周内做DSA检查。CT扫描方法:Toshiba Aquilion 64 Slice CT扫描机,0.5mm层厚,0.5/r,120kV,350mA,主动脉弓层面为监测平面,造影剂自动跟踪技术,CT阈值180HU。造影剂为碘海醇(370mgI/ml),注射流率6ml/s,总量80ml。从血管畸形的分型、病变范围、供血动脉、瘘口及引流静脉等方面对CT脊髓血管造影图像进行评价,并与DSA及手术结果对比。结果:17例脊髓CTA均明确显示脊髓血管的异常及病变的范围,其中1例MRI及脊髓CTA诊断为动静脉瘘,并经手术证实,但DSA却未显示出病变;除1例DSA为AVM合并AVF的病例脊髓CTA只看到了AVM未诊断出AVF外,其余病例均与DSA的分型结果一致;13例做脊髓CTA并DSA阳性结果的病例共有20根供血血管,脊髓CTA16根诊断正确,4根未显示,并出现了2根假阳性结果;6例脊髓CTA未看到瘘口;所有病例均清楚显示了引流静脉并与DSA一致。结论:CT脊髓血管造影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有很大价值,可作为DSA检查前的筛选检查,并对DSA有指导作用,可缩短DSA检查时间。

二、16例脊髓血管畸形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6例脊髓血管畸形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手术在脊髓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手术时机和方法
    1.3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步骤
    1.4 手术效果
    1.5 随访及预后评估标准
2 结果
    2.1 手术效果
    2.2 随访结果
3 讨论
    3.1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局限性
    3.2 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局限性
    3.3 复合手术治疗的优势

(2)Chiari Ⅰ型畸形的脑脊液动力学研究及脊柱侧凸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Chiari Ⅰ型畸形概述及其脑脊液动力学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节 Chiari Ⅰ型畸形伴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Chiari Ⅰ 型畸形的脑脊液动力学研究及Chiari Ⅰ 型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使用四维流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技术比较伴不同尺寸脊髓空洞的Chiari Ⅰ型畸形患者脑脊液动力学特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后路内固定脊柱矫形术对左胸弯型脊柱侧凸患者的治疗效果:一项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与Chiari Ⅰ型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的匹配对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一期后路脊柱矫形手术对Chiari Ⅰ型畸形患者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马凡氏综合征伴严重脊柱侧凸患者的手术矫正:置钉密度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附录

(3)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特殊的神经梅毒:梅毒性脊髓病变的临床特征与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资料与方法
    一. 病例选择纳入及排除标准
    二. 检索策略
    三. 文献评价
    四. 数据处理
结果
    一. 检索及筛选结果
    二. 一般资料
    三. 临床表现特点
    四. 实验室检查
    五. 影像学检查
    六. 误诊情况
    七. 治疗及预后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320排动态容积CTA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成像设备及检查方法
    1.3脊髓血管DSA检查
2结果
3讨论

(7)脊髓血管畸形12例及文献复习733例临床报告及易误诊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影像学检查
    1.4 治疗及预后
2 结 果
3 讨 论
    3.1 起病形式
    3.2 临床表现
    3.3 CT/MRI、DSA表现

(8)3.0T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脊髓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1.SWI原理及用于检测脊髓出血的可行性
    2.SWI检测脊髓外伤伴出血的意义及特异性
    3.SWI检测脊髓血管畸形并出血的意义及特异性
    4.SWI检测脊髓肿瘤伴出血的意义及特异性

(10)64层螺旋CT脊髓血管造影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16例脊髓血管畸形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手术在脊髓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J]. 戴嵬,孙园园,王娟,吴凌云,李伟,王毅,杨咏波,刘涛,那世杰,张庆荣,杭春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21(10)
  • [2]Chiari Ⅰ型畸形的脑脊液动力学研究及脊柱侧凸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D]. 蒋登旭. 南京大学, 2020(09)
  • [3]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研究[J]. 郭淼,赵化岭,李丹. 实用医技杂志, 2019(11)
  • [4]特殊的神经梅毒:梅毒性脊髓病变的临床特征与诊治分析[D]. 万聪翀. 苏州大学, 2018(04)
  • [5]320排动态容积CTA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价值[J]. 邹佳妮,黄文才,陈信坚,吴倩,陆然,马廉亭,杨铭,向伟楚.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12)
  • [6]脊髓髓内动静脉畸形显微手术14例疗效分析[J]. 张亮,贾文清,杨俊. 中华外科杂志, 2016(12)
  • [7]脊髓血管畸形12例及文献复习733例临床报告及易误诊原因分析[J]. 张沈阳,李敬伟,惠新晨,叶丹,徐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11)
  • [8]3.0T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脊髓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 刘昌盛,査云飞,李茂进,谢宝君,邱丽,李远锋,杨仁杰,黄冬杰. 放射学实践, 2012(08)
  • [9]无创性脊髓血管成像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J]. 曹际斌,高思佳,李燕燕,崔玲玲,蒋旭远,韩鹏.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2(05)
  • [10]64层螺旋CT脊髓血管造影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应用研究[J]. 高思佳,章梦薇,朱玉森,刘静红,王忠辉,藏培卓,石强,王强,梁传声,徐克.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8(06)

标签:;  ;  ;  ;  ;  

脊髓血管畸形16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